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19:21

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篇1

关键词:个性教育素质教育实施途径

教育目的应当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是辩证统一的,不能把它们割裂,更不能使它们对立。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应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最大限度地发展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使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个性品质。

个性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各学科共同研究的课题,不同学科对个性有不同的解释和定义。近年来许多学者尝试着从哲学角度给人的个性下了十余种定义,其中哲学色彩较强的一种定义是:哲学意义上的个性,是指个别区别于其它个体的本质特征的总和[1]。人的个性心理现象十分复杂,它属于人的内心世界,但又能表现于外。因此,心理学是从心理与行为两方面定义个性的。前一方面有影响的见解是将个性看成是“个人的心理面貌”,即“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2]后一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见解是把个性理解为“个体特有的物质模式及其行为倾向的统一体”。[3]“所有社会学的个性定义的特点是他们否认个性的自定属性。个性总是这样或那样的被看作社会背景的反映或依赖于社会背景”。[4]

哲学的定义启发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个性与共性的理论和人的本质学说等作为理解个性真正含义的科学理论基础。社会学提醒我们,个性应包括人在社会中充当的独特角色和具有的独特地位。心理学则从心理和行为角度,对个性进行了较多的探讨并取得了大量成果,为我们深入全面地认识个性提出了许多可以借鉴的材料。严格地说,上述对个性的每一种理解或表述,都不一定是完整、全面的认识,只是侧重于对完整个性的某一方面的揭示。由于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最为直接地为教育理论提供了科学的心理依据。在研究和探讨个性教育时,我们应侧重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定义个性或理解个性。

“个性教育”这个概念,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出现了。中国1920年出版的《教育大辞书》收录了“个性教育”这一词条。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其有多种解释,主要认为:“个性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兴趣、创造性和自由,尊重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和价值,促进人的个性自主和谐发展的教育。”[5]“个性教育的内涵应包括:确定主体意识,培养独立人格、发展个性才能。”[6]“所谓个性教育就是培养人的自主性和独特性,使之逐步形成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并使其在自己的实践中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一种活动,它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7]“个性教育的含义是:最大限度地挖掘个性的潜能、天赋,培养和发展积极的心理特征,扭转或矫正不良心理表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发展。”[8]

为深入地把握个性教育的实质,更好地落实到素质教育中,厘清个性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十分必要。培养人的良好个性品质与心理素质教育相关,心理素质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个性教育实质是全面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的全面发展总是要落实到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上,不可能有脱离个体的全面发展。个性与个体是密不可分的,在某种意义上,个性就是个体,反之亦然。从这点出发,素质教育必须落实在个体上,若离开了活生生的个体,就没有素质教育可言;同样,个体的发展,也必须落实到素质上,离开了素质的发展,就无所谓个性教育。

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重视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教育。就义务教育阶段而言,发展个性的途径多种多样,笔者认为从制度层面入手开展个性教育,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是有效途径。

首先,精减课程,留下足够的空间开设选修课。现行课程门类众多、内容繁杂,学生没有足够的个人学习时间。课本配套的阅读教材、同步练习、达标训练等就是教师手里的一根绳子,学生被这根绳子牵着,向一个方向齐步前进。另外,有些学校的课程排得满满的,不管学生是否接受得了一天七八节课,给学生增加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开设选修课,可以让学生在其特长领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给他自由自主地发展个性和素质的空间。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而且可以扬长避短,全面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其次,改变班级构建模式。在我国班级构建模式中有一个非常不合理的“分快慢班现象”。分快慢班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的结果,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多方面的。分在快班的学生,容易造成二种不良倾向:一是认为自己是优等生而趾高气扬,甚至骄傲自满;二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压,日以继夜地紧张学习,背负着深重的包袱。而分在慢班的学生则认为自己低人一等、自暴自弃。因此,取消快慢班制度、建立良好的班级构建模式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同时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最后,改进管理模式。传统观念认为,学校的职责就在于对学生传授各种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发展智慧能力。处在现代社会的学校和教师应改进其管理模式,除上述职责外,教师还负有促进与指导学生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的主要职责。从管理的角度,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不要因为学生难管或犯了点错误就使他们受到批评和责难。当然教师也要应用教育机智对学生的所犯错误进行正面、合理的批评。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指导。一个负责的教师,只有从心理的角度理解每一个学生,才会时时处处地注意对学生采取宽容而又爱护的态度。

我国八十年代后半期在理论上对个性教育开展了一些研究,但在实践中,个性教育一直是被忽视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处在教育工作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学生个性的发展,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素质教育的辅差培优是在渗透个性教育的同时,外引内掘,扬长补短,即顺应学生的个性专长,创设适宜的条件,适当引导,使专长更进一步发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进步,继而收到因材施教的理想效果,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整体素质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傅艺.国内哲学界对个性问题研究述评[J].现代哲学,1993,(3).

[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1985:289.

[3]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1991:270.

[4]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38.

[5]李晖.个性教育的理论基础、特征及实施[J].教育评论,1993,(3).

[6]俞啸云.对立与统一!坚持人的个性发展的辩证观[J].科技导报,1991,(2).

[7]王少华.中学实施个性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教育评论,2003,(3).

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篇2

教学改革工作的各领域中,课堂是改革的前沿阵地,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为了正确引导课堂教学改革,各地积极推出了许多模式或成果,如“三零一五工程”“讲练工程”“语文教学三读法”“杜郎口模式”等。虽方法有异,但目的相同,即盘活四十五分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一、了解课堂教学的特点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系统,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人,盘活课堂就要搞活人的思维,思维活动只有具备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有所创新,有所进步。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所处的位置不同,教师需要发挥主导性作用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所以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但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改革创新的思想意识,而且要具备革新的热情和必胜的信念。陶行知先生所言极是:“我们要与学生共学习,共修养,共探讨”。教学的主导要融入教学的主体。

二、处理好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的服务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知识的容器和教师的奴隶,课内外师生关系都应该是平等的、融洽的。学生在问题、困难和挫折面前,教师的义务都是帮扶,不是鞭挞。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俯首甘为,不可横眉冷对;要尊重学生,不能只强调学生尊重老师。盘活四十五分钟课堂,平等宽松的氛围很关键。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培养出来的人才,已满足不了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学生成了考试的工具,“人才”高分低能。教师为了分数而教,学生为了分数而学。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彻底改变传统思想观念,改变传统的人才观。精英教育是境界,不是目的,教育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培养少数几个精英。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是民族的、国家的、人类的。小的教学工作行为,需要大的科学思想观做指导。改革传统的育人观,是盘活课堂的思想基础。

三、用行动改变传统课堂,用思考和经验优化课堂

实践表明,搞活课堂要注意微笑和服务。带微笑上课堂能拉近师生关系,给予学生宽松的氛围。有人认为:为师不严,学生不尊。其实很多人误解了严的含义。认为只有板着面孔,严厉批评,大声指责,严密监视,学生才会老老实实,服服帖帖,谓之教育有方。其实学生在威吓,冷酷中沉默,恰是体现了学生的叛逆和教师的无奈。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把学生的“导师”变为学生的“友师”和“恩师”,人与人之间有了微笑,就会有快乐和活力。理解学生,读懂学生是盘活课堂的重要条件。教师应该把自己的生命全部融入学生的生命之中,才会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教师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怎样思索,无论怎样改革,其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其实是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我们时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多给他们鼓励和信心。不能妄加指责,用微笑面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孩子需要理解、尊重、关心和呵护。课堂需要教师用心、用爱、用情。我从不直接批评作业和表现差的同学,因为表扬好的就是对差的冷落和惩罚。相信每一个人都不喜欢别人冷落,也没一个人心安理得地比别人差,更没人甘愿失败,个体是有差异的。我们要尊重差异,一味严加指责会使差者产生恐惧和自卑。差生更需要鼓励和安慰,为师者应该包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学生的生命之中。满腔热忱地燃烧自己,光辉才会更加照人。在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无私奉献,课堂才会充满活力。

四、因材施教,灵活使用教法,科学进行学法指导

有了热情,有了奉献精神,有了成功愿望,有了必胜信念,还要有科学的教法。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因材施教,灵活机动选择使用教法。无论选择何种教法,首先考虑“引导启迪”。例如:问答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用好了,很有效果。用不好,问题出来学生搞不懂,答不出。教师不能灵活引导。结果教师满堂问,指名回答。学生没有思考和答题的主动性。效果当然可想而知了。看来方法虽好,用不好会落个事倍功半的结果,对教学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我们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因势利导,在“思而不得”或“得而谬误”之后讲解。抓住时机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叶圣陶先生说:“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善在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为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可见善导的教师才算善教的能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积极思考灵活运用才是盘活课堂的关键。引导学生思考探索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导。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好学;引导迁移,使学生善学;点拨引路,使学生自学;开发学生思维灵感,使学生乐学。可见,科学进行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

五、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永恒的主题

我们要彻底改变传统观念。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乐学,而不是高分。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显能开发潜能。让学生的爱好、特长、独立自尊的个性、思维等各种品质主动优良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方法;质量观

要深化素质教育,就要从小学基础抓起,小学基础教育的各门学科,都应当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对学生加以培养,以适应中国未来发展的之需要。作为小学最主要基础课之一的小学数学更是重中之重,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用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这充分体现了教育性质,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转变教育思想,坚持教书育人

通过数学的实际应用,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数学教学的严格训练,进行学习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整洁、严格认真细致,自觉检验修正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勤于思考、不怕困难、敢于竞争的精神。还可以通过数学的一些数据、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数学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

二、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

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汇贯通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必须结合数学教学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如阅读学习的方法、操作学习的方法、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发现学习的方法、尝试学习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对应、转化、假设、比较、还原、逆向等解题时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公式时,让学生用切割拼凑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在教学探求圆柱体积公式时,可这样启发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怎样推导圆面积公式?能用这种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体吗?可能变成什么几何体?怎样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的正迁移,在迁移中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通过这此教学让学生掌握方法,学生借助这些方法更好地消化、吸收、应用数学知识,从而能达到发展、提高素质的目的。

三、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

由于人的遗传因素、生理条件以及环境、教育等影响,学生的生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和发展状况有所差别,再加之社会对各方面的人才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在教学中,应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按不同的层次进行指导,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素质要求,同时抓好“两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补差,在教学中做到提问侧重中下生,板演突出中下生,行间巡视留心中下生,课内辅导优先中下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让他们脱颖而出,在学习内容上,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扩大知识面;在练习上,可增加一些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加强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发散性训练;在形式上,可组织他们参加数学课外活动和数学竞赛,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这样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挥。

四、改进教学评价,树立全面质量观

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篇4

关键词:中小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本途径

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极其重要。所谓人文素质,在广义上讲,指的是一个人称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包括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主义精神,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中。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在中小学校,对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启发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如何更好地将人文素质教育贯彻到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以下几种途径值得推广。

一、通过语文、品德等课堂教育树立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的人生观

对于人文素质教育而言,语文和思想品德等与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课程对于树立学生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的人生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这些课程的教授,任课教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掌握人文教育中的精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不断成长。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明显的人文性质。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美育功能。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提高认识、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净化情感、完善人格。比如,语文教师在进行《孔融让梨》这节课的讲解时,通过让学生充分了解孔融让梨中孔融那种尊老爱幼、懂得谦让的美德,帮助学生培养相关情操。又如在语文课上,教师讲授《云南的歌会》这节课时,通过对云南这个具有典型少数民族特色的省份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壮美河山,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国多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了解到中国各民族中的文化瑰宝。语文课的这些内容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开阔了知识和眼界,促进了中小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相关内容的学习。

二、通过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直观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渐在中小学课堂中使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更加真实,学生学习也获得很大的视野。人文素质教育配合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更直观地接受相关知识。比如,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抗日战争相关方面的教学,通过引入纪录片中的图片和视频将整个抗日战争史完全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相关方面的学习真正了解到抗日战争的原貌,增强了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文主义情怀。

三、通过评比和表彰等活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宣传

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开展表彰、评比等活动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培养,促进中小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宣传。所谓评比,指的是学校通过多种活动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学习进行评比,推选出在这一方面优秀的学生。所谓表彰,指的是在日常的教w和工作中对学生的一些优秀行为进行评比和表彰。比如,对于助人为乐、刻苦学习、勤俭节约等行为进行评比,加大对好人好事的宣传,让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不断贯彻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被人文素质教育理念所感染。通过宣传,学生了解到人文素质教育在其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极其重要,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理念、优秀的品质和道德修养,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成长。笔者曾经所在的一所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文明星”“学习星”“劳动星”等模范星活动,被评为模范星的学生在走入社会后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四、校园内营造良好的人文主义环境

在中小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离不开良好的人文主义环境的构建。在学校内,可以通过在校内走廊、楼道安装一些中国传统典故、中国历史上一些名人简介等宣传栏来营造一种良好的人文主义环境。每年可以根据教学安排设定爱国主义宣传日、好人好事宣传日等特殊的日子,不断构建一种积极向上、校园里到处充满人文主义情怀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在校园学习的日子里浸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

中小学阶段对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极其重要。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应试教育不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只是看重分数而忽略对自身人文主义情怀、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文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已经成为教育的重点。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人文主义教育的养成培养对于促进学生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各级中小学校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人文素质教育知识,使学生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柴一森.浅议中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J].学周刊,2017(6).

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篇5

关键词:工科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施途径

一、工科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以人为本是教育的灵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教育以人为本,这是教育的核心理念。作为对这种理念的践行,我国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提倡素质教育。一个合格的人才,其基本素质应该是全方位的,较之专业知识和技能,文化底蕴、思想、道德、心理素质更值得重视,因为它从深层次上反映了人才的质量。以学科为生存的基础、面临就业压力的大学,事实上强调的是专业教育,而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文教育总体还比较薄弱。人文教育的缺失对人才培养造成的影响已经有目共睹。20__年,首届“中国人文教育高层论坛”上,海内外100多名专家学者向社会提出了一个令人揪心的问题:缺乏读写技能、不懂中外传统文化和基本文史知识、缺乏人文素质的“传统文盲”正重返大学校园。一位学者说:“一个国家没有科技,一打就垮;而没有人文,不打自垮!”①

2、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上述问题表现在高职教育上,就是各学校都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为社会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上。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只能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这样的定位和设计本身没有错,但是对“技术应用型人才”应有素质的理解,往往偏颇,因此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非常少,以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明显的人文素质缺陷,如文化底蕴浅,价值体系混杂,批判性思考缺乏,创造力、想像力萎缩,敬业精神不够,心理素质较差,适应能力不强等。我院作为建设类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建设类人才的使命,培养什么样的建设类人才,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1990年6月2日,国际建筑师协会第十七次大会发表了《蒙特利尔宣言》,其开宗明义是:“建筑是人文的表现,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形象。”建筑不仅是一项物质生产活动,更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体现,②而建设类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其作品的设计、创作乃至具体地操作活动,故对他们进行人文精神的培育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3、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趋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认识到,在追求技术文明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人类传统美德和优秀价值观念同样极为重要。因此在调整课程结构的改革中,许多国家再次注重对未来社会公民道德、情操和品行的培养,通过伦理、哲学、文学、历史、美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强调认识和汲取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以民族的、健康向上的文学、音乐、传统文化来丰富和充实学校的课程。③如美国mit、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等都纷纷增设人文社科专业与课程,实行文理渗透,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我国从1995年开始,作为对文理分科、过分强调专业教育的弥补,部分高校进行了人文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1998年全面推广,至今已历十年,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清华大学开设了通识教育,中南大学为加强人文教育开设了“人文讲坛”以呼唤校园人文精神的回归等等。我们认为:高职教育要发展创新必须回归教育的本质,贯彻人文精神。高职教育对人文教育的关注尚处于起步阶段,人文精神的培养不能因为学制缩短、教育时间减少而削弱,反而更应该要加强。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教育是新世纪高职教育创新的重大课题。



二、工科类高职院校加强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工科类人文素质教育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展开:准确定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科学选取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合理设置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课程;加强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1、人文素质的边界

1998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1998]2号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里说得很清楚:文化素质包括人文素质,而人文素质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目标是“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但是对于什么是“人文素质”并没有解释。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科学”、“实用”与“人文”、“理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价值取向。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科学”重点在如何去做事,“人文”重点在如何去做人;“科学”提供的是“器”,“人文”提供的是“道”。只强调其中一方面,或用“做事”的方式“做人”,用“做人”的方式“做事”,都会给人们带来麻烦。④

2、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第一位应是育人,其次才是职业教育。在这个认识下,工科类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可以这样定位:掌握基本的人文认知知识,培养健全的人格,并能将其内化为人文素养,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对职业领域的审美性、伦理性、艺术性和社会意义等情感与价值的理解。

3、教育内容的选择及课程的设置

人文素质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第二,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第三,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强调体验,且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第四,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⑤学制所限,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抓住其中一些核心领域,如传统文化、历史、文学、艺术、伦理等设置一些精要的课程。课程设置围绕职业生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并具备相关专业的人文素养来进行。一方面应精选诸如中国传统文化、建筑文化概论(建设类院校)等课程,作为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另一方面应有目的地开设一部分人文教育方面的选修课,如美育课程(音乐、美术、文学鉴赏)、心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智慧课程(科学哲学)等,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选修。

4、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途经

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教育的各个环节着手。

首先,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人文素质必修及选修课。要合理安排人文课的教学时间,确保人文课教学的主渠道畅通。教师是人文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我国大学长期以训练专才为首要任务的体制培养了大量的对人文教育缺乏认识的大学师资,如今加强人文教育又要依赖他们来改变产生他们自身的教育思想体系和模式,把本属变革的对象当作变革的动力,其任务是非常艰巨的。⑥在以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这一矛盾就显得更为突出。必须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既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又要鼓励非人文学科的专业教师有计划、有目标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以增强教育活动中的人格感染力量。

其次,要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注重专业渗透和实践体验。在专业理论课与专业技能课教学中高职院校可尝试将人文教育内容纳入专业培养目标,落实到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之中,以教学文件的形式将人文教育的目标要求固定下来,这就可以为人文教育的组织与实施提供明确依据。因为从现实来看,无论我们怎样看重人文教育的作用,高职院校学生最关心、花时间和精力最多的还是专业教育课程,所以如何使人文教育突破学科的界限,以渗透的方式融进专业教育之中,这也是加强人文教育的关键。可尝试开设从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中分化或延伸出来的专业文化课,引导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育中主动承载起人文教育的责任。通过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技术与人的关系,克服技术至上的观点,懂得技术是为人服务的,在技术服务中也要体现对人的关怀。⑦同时,任何一门自然科学、专业技术科学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在其发展历史中渗透着哲学的思想,体现着杰出的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敬业奉献的精神。挖掘这些学科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成就、治学的精神、成才的道路、研究的方法和哲学思想,以他们为楷模,教育青年一代,也是最好的人文精神教育。

再次,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拓宽人文素质培养途径。一方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有计划地聘请著名科学家、艺术家、社会学家等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为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讲座与自然科学讲座,每年可组织人文教育论坛;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广泛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发挥学生组织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弘扬良好的人文精神优化育人环境;要加强校园文化和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如历代文化名人的塑像、各种体现人文主题的雕塑建筑等,既可以美化校园环境,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教育和审美情操的陶冶,间接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最后,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拓展人文素质培养空间。我国人文遗产丰富,这也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宝贵资源。多彩的现实生活,也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好课堂,因为在不断涌现出的时代英雄和先进人物身上,都体现着深刻而富有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因此,高等职业学校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亲身感知和体验人文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来自社会实践的人文教育,其深刻性、丰富性和持久性是校园所无法比拟的。



注 释:

①锦秀文.从传统文盲到读图时代的一点反思[j].中国教育新闻网,20__,(5):1.

②赵学东.蒙特利尔宣言:“倡导民族的建筑方针”[j].时代建筑1990,(3):2.

③陈虹.高职院校如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20__,(6):1.

④⑤源自百度百科[eb/ol].20__-9-6.

⑥⑦贾庆成.谈加强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j].安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专辑,20__年增刊:36.

参考文献:

[1]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__.

[2]姚和芳,熊芊.论高职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而不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__,(8).

[3]刘凤泰.提高文化素质,培育创新人才——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张晓慧.高职校园普通话的人文教育功能初探[j].教育与职业,20__.

[5]许苏民.人文精神[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__.

[6]崔乃鑫,马杰.论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辽宁工学院学报,20__,(5).

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素质教育

本文为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素质教育实施研究》(课题编号:GHYB110054)最终成果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在教育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政治素质不过硬、道德品质大众化,大多数学生则存在着能才素质和专业素养不全面、水平低,且与社会需求不衔接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管理、引导不当,学校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落后以及学生自身缺陷等管、教、学三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解决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素质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法律人才,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应当以素质教育这一理念为核心,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特点,从以下几个途径采取措施,走一条不同于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素质教育之路。

一、引导调控,培养其政治和社会责任意识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受其价值观制约的。要引发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大学生对社会的负责行为,必须首先改变他们的价值观结构。因此,强化和完善正确有效的政治和社会主导价值观调控机制,是培养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大学生政治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最有效途径。社会主导价值观调控机制对社会主导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导向控制,必须依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和大众传播媒介等手段,以及受此影响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广大社会成员来推动。

当前,应该通过尽快强化和完善正确有效的社会主导价值观调控机制,倡导人们树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为总体内容,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基本价值导向,以“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为人生的价值观”。从独立学院法学专业教育来看,应该优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设一批以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大学生党员为核心的学生骨干队伍和以学生骨干为核心的优秀班集体,加强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大学生社团文化和寝室文化建设;切实加强和改进德育内容与方法,突出重点,区分层次,适当灵活,理论实践结合,引导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特别要重视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作为课程纳入教学管理体系,将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表现及成绩作为全面考核独立学院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相应的奖惩制度,与择业推荐相挂钩,引导独立学院大学生深刻地认识社会和自己,深化对社会主导价值观的理性认识。

二、多管融合,强化其道德教育的建设

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说明人类的自律意识对道德养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道德是行为主体发自内心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自愿行为,它并非是外力强加给个人的,而是对应尽责任与义务的自我认同感和责任感。因此,对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学生实施道德教育,要系统科学设置独立学院道德教育内容,让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自愿上来。具体而言就是将养成教育、就业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作为独立学院道德教育核心内容。

一是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文明的言行,这对于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言行主要强调体现自我的独立学院学生而言,是极为重要的。这一教育内容在新生入学之际,就要引起学校和老师的高度重视,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措施予以加强。当然,经过入学之初的适应后,在其它时间里也不能放松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二是加强就业观教育。让学生了解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尤其是自己所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从而使独立学院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既培养学生的就业忧患意识,又不盲目悲观失落,只要通过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就能适应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对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三、加强实践,深化其专业知识的发展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从教学的外在活动形态上加以区分的。研究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上存在巨大差异。由于研究型大学定位于培养学术型本科人才,因此强调学生全面的通识素养与完整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因此实践教学在研究型大学的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比较小。而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应把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的法律人才或者辅助类法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是独立学院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独立学院课程内容设置、发展与变革的基本依据。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在进行课程改革、完善课程设置时,应该做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的有机统一。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课程内容在实际操作中执行这一目标,只有步调一致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独立学院法学专业主要培养直接面向基层与一线岗位就业的人才,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对于学生就业具有关键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用人单位为了降低成本,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的投入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参加工作后能够直接胜任工作需要,这就将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行业工作的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前移,将职业教育转嫁给了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学校教育。

因此,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在进行课程内容优化时,必须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课程组织上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同时推进、有机结合,不仅要增加实践学分与学时,还要不断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建立与理论课程相适应的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程门类等内容。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改革。

首先,可以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例,通过提高教师的能力逐步提升实践课程和实践项目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应积极引进人才,建立“双师型”高素质教师队伍,同时优化法学专业课程体系,降低理论课、必修课学时,增加实践课、选修课比例。

其次,要实现实践性课程多样化和综合化,要根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增加实践课程和实践项目,例如律师实务、法律文书写作等;同时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加强课堂讨论、案例教学、苏格拉底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法的运用,以逐步建立一个科学的实践课程和实践项目的体系。

再次,加强与法律实务部门的联合,广泛建立专业实践基地或实习基地。独立学院可与法院、检察院、法律援助机构或律师事务所等法律实务部门联合,借助法律实务部门丰富的实践资源,增加学生参与法律实务问题的机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最后,要加强实践性课程的科研性,在知识性、综合性实践课程和实践项目的基础上,开设一定的设计性或创新性的实践课程和实践项目。

总之,独立学院法学专业肩负着为企业培养法学人才的光荣使命,良好的育人机制是独立学院法学专业不辱使命的根本承载体。然而,要想完成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全方位育人的光荣使命,单凭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的一己之力是杯水车薪的。面对新形势的发展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独立学院只有做到领导高度重视,各个部门通力配合,广大师生员工全面参与,校园硬件建设与校园软环境一起抓,管理和服务相结合,思政教育与自我管理相融合,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贯通,并且使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横向沟通有机融合,才能使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祥兰,论民办高校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J],民办教育研究,2011(9)

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篇7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兴趣;培养

初中地理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对兴趣这个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一般来说,大多数老师总是在课前大量的收集素材,然后精心的制作课件,殊不知这个过程有时候恰恰可以让学生来完成。我的做法是由全体学生参与素材的收集,然后由小组来完成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工作。这一教学过程,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能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以下是笔者在这方面的几点体会。

1拓宽知识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良师益友,浓厚的兴趣会变成巨大的学习动力。地理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然而课本内容与学生求知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在长期的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课本的内容未必都能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同时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课本又未必能进行周详的介绍。笔者常遇到学生在上课时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从地下煤炭、石油的形成到天上太阳、月亮会不会灭亡,从企鹅为什么能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到古楼兰的消失等等,这些疑问中绝大多数在课本上都很难找到答案,然而它们都属于地理的范畴。而由于时间的限制,上课时老师也不可能有很充裕的时间进行补充讲解。这样一来,一方面,学生的求知欲在课上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导致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式学习状态。长此以往势必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厌倦情绪,失去学习的动力。

2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课堂上枯燥的说教,学生听多了会感到乏味,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制作的过程中学习,却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地球和地球仪”一节时,以往单靠讲课,尽管老师费了很大劲,却总是有一部分学生听不懂。于是我就带着他们用乒乓球、铁丝等制作地球仪,做好以后又让他们在上面画出地球的两极、赤道、经线、南北回归线等,学生们个个干劲十足,课后检查发现,学生通过动手所掌握的知识,远远好于听讲,而且记得牢、学得开心。再如学习中国行政区划一节,要求学生能记住每个省级行政区的基本形状,以前学生单纯看图记图,既乏味又不容易记住。现在我把复印好的中国行政区划空白图贴在厚纸片上,让学生把一个个省级行政区剪下来,边剪边记,全部剪好后让他们相互提问,区别每个纸片是哪个省,又让他们个人间进行拼图比赛,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拼出中国地图。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学习的内容,而且学得的轻松,兴趣十足。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一个精美课件的诞生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从素材的收集到课件的设计制作,都离不开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在收集素材的时候,有的同学善于翻阅书刊杂志,有的同学善于运用互联网,有的同学善于收集图片素材,有的同学善于收集文字素材,还有的同学在收集视频资料方面有一套特殊的办法,只有通过彼此通力合作,才能收集到多方面的、充足的课件素材。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有的同学文字输入特别娴熟,有的同学美术上别有天赋,还有的同学在软件的使用上技巧颇多,这同样需要彼此的合作。

4让学生展现自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初中学生具有自我意识强、爱表现自我的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多渠道、多方位的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帮”老师做课件便是一次很好的机会。特别是对于那些地理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地理课上他们表现的机会本来就很少,有时即便有也可能由于缺乏自信而不愿表现。时间一长,他们便丧失了学习地理的信心,导致恶性循环。然而当他曾经参与制作的课件被老师展示在课堂上并被其他同学认可和接受时,他便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他会感到在地理课上他同样会有很好的表现机会,这样他便会逐渐树立起学习地理的信心。

5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年龄的差异,老师和学生之间往往不可避免的存在代沟,两者的思维方式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重要转折阶段,有时候学生的想法可能会让老师感到诧异,甚至无法理解,然而这正是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方式。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如果我们总是按照我们的思维方式去搜索素材、设计课件,也许我们自己会觉得:“这样学生该懂了”,然而事实未必如此。学生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是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去设计和组织的,这样的课件更加有利于学生对课件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总之,欲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学好地理,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师一定要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能动地学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教师激发、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篇8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隐性课程,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育人文精神得到社会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重视。但在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却存在时间上的制约,高职的学制大多是三年的,也有两年的,其中至少有半年要到工作岗位上顶岗实习,在校上课时间最多两年半,两年半的时间要完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时间上已经是捉襟见肘了,再挤出时间,利用正课时间开设人文课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育人文精神是不现实的。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高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最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

一、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特别重要。如果学校有一种良好的科技、人文交融的文化氛围,对学生就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和谐的充满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必要条件。校园环境在人文教育中的熏陶作用不可忽视,更不可替代。它时刻影响着人的思想行为,提醒人们要做一个文明素质较高的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所以,高职应注重校园软环境建设,积极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个学校内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即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表现。创设丰富多彩的人文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举办系列人文学科讲座,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二)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举办各种人文讲座、艺术节、科技节,各类竞赛、影展、文艺演出等,吸引学生主动广泛地参与,营造生动健康的人文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的高速发展已经使教育越来越具开放性,同时也为人文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学院可在校园网上开辟“人文论坛”,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其人文现状。同时,教师要利用校园网进行人文方面的网上教学,引导社团设立自己的网站,锻炼学生利用校园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四)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学校的办学精神和办学理念,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其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

同时,学校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文化学习空间。若有可能,请一些知名学者来校作报告。他们的治学态度、精神风貌、对人生事业的追求,都会在无形中给学生以启迪和激励。有时这种报告会使学生受益终生。这不仅会增加学校的学术氛围,也可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并培育优良的学风、校风。一旦一个学校的氛围形成了,它对每个人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间。

高职社团活动是学生为了共同的兴趣与爱好、需要与目标而自发组成的活动团体,其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体育、新闻、社会热点等方面,或开展有关人生社会价值等方面的演讲、辩论等。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可弥补教学计划不足,感受人文与科学教育,培养人文素质,激发学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和开拓创新精神。学生组织社团,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其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自豪感、成就感和自信心。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生活,是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促进人文精神化成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活动,能把学生学到的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塑造出高尚的人文精神。面向企业和行业开展的社会实践,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其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等具有重要作用。俄国民族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言:“美是生活。”[1]让学生深入生活,感受生活之真善美,体味生活之酸甜苦,以丰富其情感。而且人文知识的积累,是我国古代《庄子》中说的“知道”,人文精神是《庄子》中说的“体道”。由“知道”到“体道”,要经过实践的过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间,深化课堂教学。这种来自现实的社会实践的人文教育比在学校的教育更深刻、更直接、更持久,更能有机地将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结合起来。因此,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寒暑假,结合专业学习的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企业,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改造自我,促进自身健康的发展,以达到人文素质培养与人文精神提升的最优化。现在欧美流行的社区教育,特别重视鼓励学生积极走向社会,强调教育与社区之间的开放、参与和互动,这点是特别值得我们高职院校学习的。

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篇9

一、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充满生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近年来,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已做了不少工作。诸如;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基本条件,实施途径和方法问题;关于素质教育的督检体系,科学评价以及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摸索、探讨和尝试。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其中最重要和最根本的问题,则是教育者的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更新传统观念,确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等问题。只有抓住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深化教学改革这一关键环节,素质教育的实施才会有明确的方向,才能产生出源源不绝的巨大动力,实施才能得以发展,从而抵达预期目标。

二、更新观念,应从以下几方面明确认识

1、要有明确的教育观。由“应试教育”的模式转上素质教育的轨道。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顽固的束缚着教育的各个领域。师生在升学教育指挥棒下东摇西摆转。办重点学校,校分重点班、尖子班;教师育升学苗,加班加点,为升学猜题投机,占卦,为少数优等生疲于奔命,丢弃了大量的中差生。按分数录取,以分数排队,奖励受罚。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应试教育”的独木桥上铤而走险消磨年华。“应试教育”以智育为中心,使学生只在获得一点极其有限的知识,而思想道德休养,劳动技能和身心素养以及健康的个性未得到应有的提高与发展。

2、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高低应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结论。而传统的教育思想,则认为学校质量的高低是由考分高低决定,把升学人数的多寡作为学校教学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尺;评价教师的工作,谈论学生的好坏同样如此。长期以来,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压抑;学生们的成长潜能受到了巨大的阻碍。“智育第一”以分定标和“升学至上”的禁锢,严重影响学生们的全面成长。

3、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现由“学生是被动的知识容器”到“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人”的转变,真正达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教师要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变埋怨为期望,变责怪为鼓励,变讽刺挖苦为情感熏陶。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多给一点甜味,少送一点辛辣;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爱好;开启学生动力,唤醒希望,争强自信;不断完善学生的心理品质,注意消除中,差生的心里障碍;促其乐观向上,积极追求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扬起每一个学生心中自信的风帆,养成主动学习的精神和习惯,才能丰富其知识,聪慧其头脑,广泛其志向,文明其精神,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4、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法观。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一言堂”、“注入式”,把知识给学生“输进去,储藏住”,考试时再将知识“倒出来”的单向教学流程,古板、僵化。而素质教育则倡导科学使用“成功教育”“自主探究”“快乐学习”等模式,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拥上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成了学生学习的提示,引导,点拨者。教师的满堂灌,变成了引发学生激情,唤醒学生朦胧;“激励,唤起,鼓舞”自学,成为学生创新“展示自我,发挥潜能”的契机;或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指点给学生,把知识之间的链接部指给学生,明晰地展示重点,难点,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觉进取,把功夫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努力为学生搭建索取和积累知识智慧的方法和规律。让学生在知识的殿堂上自如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造新意;或在学生兴趣最浓,记忆正旺之时为学生“画龙点睛”;或用敏锐的眼睛先洞悉学生的心灵,适时适度地调理学生的生理、心理、智慧发展曲线,为其构建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运用机敏灵活的教学方法;简明科学地为学生解惑答疑;精心和善地为差生学习平坡开路。使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一至两个科学的学习方法,各科均不偏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会学习、会思维、会创造的一代新人。

5、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要实现由“唯高级人才是人才”到“广大普通劳动者都是人才”的观念转变。学校教育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这是完全必要的。因为智力因素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但在信息时代,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会思考、掌握方法、养成能力比多掌握一些具体知识更重要。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以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健全人格为目标。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在重视智力发展的同时,尤其要注重能力的养成,学会实践、懂得道理。勤苦劳作、为人处世、学会交往等。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在学校教育方面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诸如;“走出去,请进来”让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来小讲课,带学生去工厂、农村参加实践活动;请同志来校军训;请老干部讲党的优良传统嚣张做事是报告;带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投入火热的经济建设大潮中,让学生获取真知,得到锻炼。真正使每个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思维、学会创造,成为各行各业建设事业的有用人才。

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篇10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发挥师表的影响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身的良好威望影响全班,给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一是教学时间上以身作则,教师上课要候堂,提前到教室,教学不拖堂压堂,更不能迟到早退,在学习纪律上成为学生的师表。二是要认真备课,课前准备好教具、图片、小黑板、课件等教具,设计好板书,用普通话和标准的本学科的教学术语讲课,在语言规范上成为学生的师表。总之,教师要用自己热爱事业、严谨工作的人格影响学生,创建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环境。

二、教师要和蔼可亲,发挥情绪的感染力

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情绪上的共鸣。为此,教师首先要把微笑引入课堂。微笑是一种美,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其次,要以爱来对待学生,要像慈母一样用“请”“你真行”等文明用语和激励性语言,使学生在一种受教师尊重的情绪体验下学习。第三,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上课。教师上课时情绪高昂,语言精当,语汇丰富,就会促使学生精力集中,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三、教学要有情有趣,调动学生的内动力

青少年是未成年人,他们好奇好胜,但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他们喜欢新鲜的东西,奇异的刺激对他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首先教师在阐述教学内容时,要以饱满的情感讲课,有效地唤起全班同学积极的感情。如语文课在描述有爱国内容的课文时,教师要洋溢着正义之情、爱国之情,以作者的爱国之情的曲折起伏去扣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的心潮随着作者的感情激荡澎湃。其次,教学要有艺术性。教师在讲课时要有乐趣,有时用幽默的语言,有时用严谨的话语,使学生感到老师知识的渊博,产生崇敬之情。第三,要有好的教学方法。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图片、实物、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使学生的抽象概念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交替进行,寓教于乐,创建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环境。

四、教学必须贯彻量力性原则

如果所教的教材内容太浅,没讲几句学生就一目了然,学生失去了进一步追求新知的情趣,就会导致精力涣散,无所事事;如果所教的内容和所提出的要求难度太大,学生听不懂、啃不动,多次努力后仍受挫折,就会对学习丧失信心,学习情绪低落,产生厌学情绪。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学生知道努力的方向,激发学习的内动力。其次,要因材施教,对好、中、差三部分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问题,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进行分类指导。第三,教学要按课标要求去做。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基础,所以,无论是教学还是考试,不能超标,对于基础和能力及发展等方面的测查要有恰当的比例,以适度的教学内容创建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环境。

五、教学管理民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课堂心理气氛受班集体人际关系善的制约。班集体的人际关系是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的课堂管理体制。其次,教学中师生共同设立学习目标,拟写学习计划,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实现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三,要注意发扬同学之间的团结、互助、友爱的精神,好、中、差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同伴互助活动,使班级人际关系健康和谐,保证同学们在欢乐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