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评估的步骤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24:25

资产评估的步骤篇1

【关键词】项目管理erp软件项目开发

一、和用户一起确认项目的目标和范围

针对基于项目管理的erp软件项目开发,初始步骤的主要目标是和用户一起确认项目的目标和范围。在初始步骤,项目成员需要建立的erp软件的范围和边界条件,包含软件操作的远景设想、用户验收条件以及在产品中包含和不包含的内容;区分出erp系统的关键用例;初步估计整个项目的整体成本和进度安排;识别项目潜在风险;准备项目的支持环境。

要达到初始步骤的目标,项目人员需要开展下列活动:

阐明erp软件项目的范围。项目的范围包含两层含义:erp软件的功能范围和erp软件开发工作执行的范围。项目成员需要捕获环境、主要需求和约束,在此基础上定义erp软件的功能范围,根据功能范围形成软件开发工作执行的范围。erp软件的功能范围的确认以erp软件产品的验收条件为准。

计划和准备项目的商业理由。评估项目风险,从商业角度充分考虑项目的成本/效益,从而确定项目是否可以盈利;估计项目需要的资源,确定在现有条件下是否能完成项目;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评估选择。

制定项目方案。拟订项目计划的可选方案,对人员、时间等进行初步规划。考虑各种项目限定因素,以便可以估计成本、进度安排和资源。证明解决方案的可行性,以便在精化和构建期间实现该解决方案。

准备项目环境。当项目被证明可行,并且有了初步的方案以后,就可以正式准备开发项目的环境了。制定项目的流程,确定要改进流程的哪些部分,选择开发中要使用的各种软件硬件工具。

在初始步骤结束时,要对步骤成果进行评估。生命周期里程碑评估的依据是项目产生的工件,对于基于项目管理的erp软件项目开发来说,生命周期里程碑应包括erp开发项目的风险列表、商业理由、软件开发计划、迭代计划、迭代评估、开发流程、开发基础结构、前景、针对erp用户的商业分析模型、针对erp软件需求的用例模型等工件。生命周期里程碑衡量的标准主要有:就erp软件开发项目的范围和用户达成一致;初步估计项目成本和进度,并取得用户的理解和同意;和用户就erp软件的功能需求达成一致;识别项目风险,并制定预防措施。

二、构造erp软件系统的架构

针对基于项目管理的erp软件项目开发细化步骤的主要目标是构造erp软件系统的架构,为后步骤的大量详细设计和组件实施提供稳固基础。要达到细化步骤的目标,项目人员需要开展下列活动:

建立足够详细的用例模型,进一步理解和验证用户对erp软件的需求,保证充分用户需求已经足够稳定。

构造erp软件的体系结构。在需求用例基本被识别的情况下,设计人员应尽可能快地定义erp软件的体系结构,验证可行性,并为erp软件体系结构建立基线。

为erp软件的构建步骤制定详细的迭代计划,保证erp软件的实现。根据项目步骤的状况,改进开发流程并放置到开发环境中,包括支持团队在构建步骤开发所需的流程、工具和自动化支持。

在细化步骤结束时,要对步骤成果进行评估。rup把本步骤的里程碑称为生命周期体系结构里程碑。对于基于项目管理的erp软件项目开发来说,生命周期体系结构里程碑依据的工件应包括软件开发计划、迭代计划、迭代评估、风险列表、商业理由、开发流程、开发基础结构、配置计划、erp软件的用户界面原型、前景、erp软件需求的用例模型、erp软件系统结构、erp软件的设计模型、erp软件的数据模型、测试计划、测试案例、部署计划等。生命周期体系结构里程碑衡量的标准主要有:erp软件的需求是否己经足够稳定,获得用户的确认;erp软件体系结构己经足够稳定,并得到包括用户在内的相关关键人员的认同;己经确定了测试的关键方法;erp软件构建步骤的计划保证足够详细和精确;再次评估项目的可行性。

三、依据体系结构澄清剩余的需求并完成erp软件系统的开发

针对基于项目管理的erp软件项目开发,构建步骤的主要目标依据细化步骤建立的erp软件体系结构,澄清剩余的需求并完成erp软件系统的开发。要达到构建步骤的目标,项目人员需要开展下列活动:

构建erp软件系统。项目的开发工作此时己经全面展开,这是最耗费时间、人力等资源的步骤。项目应做好资源的管理控制、优化开发流程。在构建过程中,往往要对设计模型进行修改和优化。

测试erp软件系统。根据用户对erp软件的需求和系统设计,安排测试案例,并组织测试活动。对照用户验收条件来评估erp产品发行版本。随着构建步骤的进展,组成erp软件系统的各个单元被开发出来,需要依照在项目初始步骤和用户协商好的验收条件检验产品。

在构建步骤结束时,要对步骤成果进行评估。rup把本步骤的里程碑称为初始操作能力里程碑。对于基于项目管理的erp软件项目开发来说,初始操作能力里程碑依据的工件应包括风险列表、软件开发计划、迭代计划、erp软件的部署方案、测试案例、测试评估、企业用户的支持材料、erp软件设计模型、erp软件数据模型和erp产品的部署单元。初始操作能力里程碑衡量的标准主要有:开发的erp产品发行版是否满足用户要求;开发的erp产品发行版是否己足够稳定和成熟到可以交付erp实施项目组和用户使用;实际资源耗费与计划相比,是否仍可接受。

四、确保erp软件可以满足企业用户的要求

针对基于项目管理的erp软件项目开发,移交步骤的主要目标是确保erp软件可以满足企业用户或者erp实施项目组的要求。项目人员需要开展下列活动:

到企业环境中,部署erp软件;为企业用户提供支持材料,如用户手册、培训资料等;现场测试可交付的erp产品;为新的erp软件创建产品发行版;获得用户反馈,根据反馈调整产品。

在移交步骤结束时,要对步骤成果进行评估。产品发行里程碑最主要的工件是产品和用户支持材料。产品发行里程碑衡量的标准主要有:企业用户和erp实施项目组对erp软件系统的评价和满意度;开发项目实际资源耗费与计划的耗费相比,是否可接受。

参考文献:[1]邵玟.项目管理理论在erp软件实施中的应用.机械管理开发,2008.

资产评估的步骤篇2

【关键词】Hpi模型;绩效管理;人员培训;绩效考核

一、内容简介

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流程虽然表面上较为完整,但是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培训的内容,结构不合理,学习之后的测评也没有和薪酬直接挂钩。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建立一套完备的体系。而Hpi就是为这套体系服务的。在员工绩效方面,由于电力企业工作过于稳定,使员工没有危机感,缺乏创新精神。据调查现在的电力企业多采用传统的360度评估,使绩效考核流于形式。电力企业应该重新根据企业内部的现状设计自己的绩效评估方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大家都投入到企业的建设中去。Hpi是一个已经产生了很多模型的实践领域。1992年Deterline&Rosenberg,1995年Robinsons和1996年Rothwell都提出过全面的Hpi模型,不过这些模型都只是概念上的框架,还有一些只是单独介绍了Hpi中的某一成分,比如只集中于分析或者评估。这些模型和概念为绩效管理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但是发展还不成熟。Stolovitch&Keeps就曾说过,“Hpi领域还没有开发出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模型。”而本文就是要结合中国电力企业的现状提出一个合理的Hpi流程。我准备对Hpi模型进行研究,用它的理念解决电力企业绩效管理中的问题。

二、理论分析

Rosewell给出了Hpi的定义,他认为“Hpi是一套系统化的流程,该流程发现和分析员工重要绩效差距,计划未来的提高方案,设计和开发成本效益高并且合理地缩小绩效差距的方案,实施解决方案,并且评估财务的非财务的成果。”Jacobs也定义了与Hpi相关的八个特征。这些特征包括:(1)Hpi区分了绩效与行为;(2)Hpi确定了有价值的绩效等于成就的价值和取得成就的成本的公式;(3)Hpi将系统方法应用于员工绩效技术系统的五个构成——工作、人、反应、结果和反馈;(4)Hpi关注于工程——胜任能力的员工绩效;(5)Hpi强调绩效问题、需求和目标的分析;(6)Hpi强调特例的作用——特别绩效;(7)Hpi关注确定和解决员工绩效问题的原因。Hpi的aStD模型包含了六个步骤,衍生于很多来源同时通过专业研究证实。这六步描述如下图:

分析专员的任务是“发现并分析出造成员工绩效差距的原因,确定员工绩效可以在哪些方面提升”。绩效差距的公式是:绩效差距=期望的绩效——目前绩效。与分析专员相关的胜任能力是绩效分析能力、设计和开发需求分析调查的技能(前置的.有组织的)、确定胜任能力的技能、提问技能、分析技能(综合的)、工作环境分析技能。方案专员的任务是“选择能够解决绩效差距的根本原因的适当的方案”,最终输出的是给利益相关人的关于缩小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绩效差距的方案的有说服力报告。方案专员需要具备的能力有解释绩效信息的技能、方案选择技能、阐明绩效变化的技能、测评方案涉及的各方面关系的技能、确定关键业务问题及变化的能力、解释目标的技能。而评估专员需要做的就是将应用绩效提升方案所带来的益处反馈给利益相关人。变革管理专员这个角色是“保证方案得以连续性地实施,同时为个人和团队提供帮助以取得预期成果”。与变革管理人员这个角色相关的能力有变革实施技能、变革推动技能、沟通渠道、非正式关系网和联盟、了解团队的动态流程、流程咨询技能、指导技能。评估专员应具备的胜任能力有:绩效差距评估技能(衡量或帮助他人测量实际绩效与理想绩效的差别)、评估组织目标与结果的能力(测评Hpi项目的结果是否符合目标要求)、标准设定技能(测量组织、流程或个人期望的结果,并帮助他人建立和测量工作标准)、评定企业文化影响的能力(考察组织中员工绩效差距和绩效提升方案对于组织行为中的“对”与“错”的信念影响);检查Hpi方案的技能(找到在方案实施前及实施过程中评估和持续提升的方法);反馈技能(收集关于绩效的信息,并对受影响的个人或团队清晰、详细、及时的反馈)。

三、实政分析

1.从培训角度着手提升电力企业从业人员的绩效水平首先应当将电力企业中传统的培训部转变为全方位服务的Hpi组织。从以下几基本骤开始:步骤1:为了实现转变取得和维持内部支持,任何变革都是要获得支持的。步骤2:向一个有价值的.以结果为导向的培训组织转化,即安全生产,保证供电。步骤3:对管理部门人员进行有关影响员工绩效的因素的培训。步骤4:选择Hpi模型。步骤5:决定新组织将提供哪些服务。Hpi是人力资源的一种方法,可以提供工作分析与评价、招聘、培训、考评、薪酬管理、保障管理、生涯规划服务。步骤6:过渡到一个有价值的以结果为导向的培训组织。步骤7:培养Hpi从业人员。由于培训形式枯燥单调,重理论,不重实践,忽视电力企业人员的年龄、心理特征,造成培训低效。步骤8:选择首要的Hpi项目,比如说新员工培训,或者新进设备培训。步骤9:对成功的事情进行表扬并宣传。现行电力企业人员管理制度中并未明确电力企业人员培训的评估事项,只是规定:培训机构通过结业、考试、评定受训者学习情况,有关部门颁发相应的培训证书,作为任职、晋升等依据。这种培训评估模式极易导致形式主义。开发评估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实行公众评估。步骤10:为转变取得组织的支持。

2.从绩效考核角度提升员工的素质和积极性。步骤1:规范考评标准。由于我国目前电力企业职位分类线条过粗,电力企业制定的考核标准各不相同,致使考核标准不规范、未量化,实际考评难以操作,考评结果准确度不高,考评客观上流于形式。步骤2:运用多种考评方法。在电力企业人员考评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多单位没有将考评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而是采取了单一的考评方法。很多电力企业忽视了对国企人员的平时考评或群众考评。这种单一的以领导考核为主的考评方法,有可能促成下属人员只知“唯上”的坏作风,只愿求得上级领导的赏识,只做领导能看得到表面文章,而忽视同事和群众的要求,不做扎扎实实的工作。步骤3:多用定量考评。电力企业人员考核只注重了定性考核,忽视定量考核。具体表现为很多电力企业考评标准未量化,忽视了贡献与能力的考评,导致吃“大锅饭”在电力企业内部盛行。步骤4:考评结果与使用挂钩。目前很多电力企业对获优秀等次与称职等次的电力企业人员在奖金、晋级增资、晋升职务方面没有拉开档次,极大地削弱了优秀等次对国企人员的吸引力;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很多电力企业不能实事求是地确认“不称职”等次,致使近90%的电力企业人员同处于称职一个等次,未能真正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

四、结论

电力企业有其行业的特殊性,保证安全用电是首要任务,改革一定要慎重进行。形成一个良好的Hpi系统会使电力企业员工保持良好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为设备的使用,工作方法的改进提供良好的建议。良好的运营也会更好的服务用户,方便全社会。

参考文献

[1]威廉.J.罗思韦尔.《员工绩效改进——培养从业人员的胜任能力》

资产评估的步骤篇3

在药品研发后还应该对其进行监督,也就是对药品存在的潜在问题以及存在不良反应的药品进行风险评估。一旦需要对药品的质量进行变更,应该对原有的资料以及文件加以保存,产品风险管理中的文件必须明确包含投诉的信息以及数据;同时必须按照最终使用药品的用户以及环境进行风险评估,有必要时,应该及时根据最新的数据以及信息进行重新的风险评估。

风险管理的常用工具

针对药品风险管理的常用工具一般是采用Fmea失败模式分析,它是对于药品设计以及药品生产工艺流程中潜在的失败进行有条理的分析。Fmea失败模式分析主要是依据现有的知识、历史数据以及经验对不同潜在的失败进行风险值的确定。系统失败模式分析以及流程失败模式的分析是对于Fmea的实际应用。

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流程

对药品质量的风险评估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广大用户的切身利益,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流程依次是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审查以及风险沟通。

1药品质量的风险评估

1.1药品的风险评估的概念

药品的风险评估是指对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进行系统分析的过程。任何一种药品的风险总是相对其所可能获得的利益而言的。在对一种药品进行风险评价时,除了应深入研究风险的具体特征,如严重性、持续性、可逆性、发生率等因素外,还必须同时分析这种药品可能带来的利益。药品风险评估要回答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药品与存在不良反应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而因果关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证据的质量。

1.2风险评估三个步骤

风险评估主要经过风险的识别、分析以及评价三个步骤。针对与药品的风险评估经常关注以下几个问题: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可能导致失败的概率以及导致失败的后果。这就需要一个非常专业的评估团队,团队中不仅包括研发人员、生产人员、销售人员,还包括法律人员以及质量保证人员。作为药品风险评估的负责人更应该了解风险评估的概念,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1)风险识别

制药企业可以根据多方面的资料以及文献进行风险的识别,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识别:

①参考一些有名望专家的观点。在一定条件下,由于制药企业内部缺乏相应的技术资料以及理论水平,这时可以参考一些有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专家的观点,从而来弥补自身企业的缺陷。

②参考一些中外理论分析。对于药品理论这方面来讲,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参考一些理论来分析影响药品质量的因素,例如:药品片剂在生产中的压片以及混料的工艺,药品杂质去除的工艺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风险比较大的工艺。

③根据产品的历史数据。在过去的药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药品偏差的数据对于现在来说,风险也是比较大的。

④根据产品的控制指标。对于药品质量的风险评估,可以依据既定的控制目标,进行倒推,通过倒退的方式找出影响药品质量的因素,这些因素就可以确定为影响药品的风险。例如:在最终确定无菌输液的药品,对这类输液的控制标准就是无菌,那么针对无菌的影响因素可以推断为灭菌前的生物负荷数以及灭菌过程的控制,因此,我们可以把灭菌前的生物负荷数以及灭菌过程的控制列为药品质量控制的风险。

⑤根据客户以及生产者关心的指标。当生产新的一种药品时,生产商以及给客户非常关心药品的某一项指标,我们就可以把这一项指标作为药品质量控制的风险。

(2)风险分析

对于药品中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风险评估,主要是采用定量以及定性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对风险步骤的严重性、发生概率以及检测概率来进行总结分析的,根据不同的风险程度对其上面三项进行评分,结合制药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而选择一个承受评分,最后将风险步骤的严重性、发生概率以及检测概率的得分相乘,从而确定药品的每一个风险步骤的风险程度,进一步确定风险处于什么等级。制药企业可以依据表1识别风险的控制项目为主线,对风险程度进行评价。

2药品质量的风险控制

将药品质量的风险控制在接受的范围内是对药品进行风险控制的根本目的。上面已经对药品进行了风险评估,下一步就应该对风险进行控制,并且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通常情况下,对于风险控制主要是对以下几方面(1)制药企业能否接受识别出的风险水平,如果能够接受这个风险水平,那么制药企业应该控制好这个风险程度,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不让风险程度进一步的提高。(2)制药企业不能够接受这程度风险,能否进一步消除风险或者是降低风险。当制药企业有能力降低药品存在的风险,那么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降低,因为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是确保用药的用户放心安全使用,并且能够将危害降到最低。(3)处理好风险、利益以及资源这三方面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最后,投入更多的资源就会将药品的风险降到最低或者是消除风险,但是作为药品生产企业来说,在控制好药品各项指标以及风险的前提下,降低企业的成本才是最主要的任务。

3药品质量的风险审查

得到药品质量的风险评估阶段以及风险控制阶段进行完后,接下来就是不断的审查风险控制的情况,审查药品的风险是否可以通过技术的改进降低到最小范围,以及考虑不在当时的环境情况下,风险程度是否会增大等等。针对制药企业的审查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审查制度,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审查只是走形式,应该实际的分析药品的各项指标的情况,从而总结出缺陷。当出现以下三种情况时应该对药品质量的风险进行再评估:(1)客户对质量的要求发生变化;(2)法律以及法规发生变更;(3)药品的生产工艺以及设备设施发生一定的变更;(4)发生了重大偏差。

4药品质量的风险沟通

依次完成药品质量的风险评估、风险分析以及控制后,需要进行风险的沟通,风险沟通就是制药企业对风险的识别情况、分析报告、控制手段以及影响药品的因素在内部组织风险管理小组进行交流。主要是以文件的形式将确定下来的识别结果记录下来,使其规范化;及时记录经过批准的文件操作人员还出现失误的情况,应该加强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最后,在风险评估以及风险控制都完成的条件下,对药品生产过程中新出现的偏差进行分析,一旦发现新偏差没有控制在风险内,应该重新对其进行风险评估。

结束语

资产评估的步骤篇4

引导文教学法是高职教育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它要求学生借助引导文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引导文是由教师制定的书面任务,它包括了任务介绍、引导问题、工作计划和评估等,通过引导文教学法的实施使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引导文教学法是以“完整行动”理论为基础的,完整行动模式包括:收集信息阶段、独立制定工作计划阶段、决定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和评估阶段。该理论说明一个行动由计划、实施和评估组成。

引导文教学法在教学形式上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在学习内容上以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并举,在验证间接经验的同时,某种程度上能更多的获得直接经验。教学目标是兼顾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的共同实现,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行为的指导者和请教者。引导文教学法对知识的传递是双向的,教师可直接根据学生活动的成功与否掌握其接受教师信息的多少和深浅,便于指导和交流。学生参与程度增强,其结果表现为学生要学。激励手段是内在的,是从不会到会,在完成一项任务后获得喜悦、满意的心理感受;质量控制是学生表现的综合评定。

二、引导文教学法应用

引导文教学法是一个面向实践操作、全面整体的教学方法。首先由教师分解学习任务、工作任务和目标,提供一个以提问形式的书面任务。引导问题和引导句包含了为解决任务所需的所有信息,它引导学生独立获取所需信息,并对整个工作过程的执行提供帮助。通过引导,学生可对一个复杂的工作流程进行策划和操作,学生独自制定计划,执行工作并对成果进行检查。引导文教学法主旨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兴趣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信及能力。

(一)引导文制作

在高职仪器分析中有电化学分析、光化学分析、色谱分析和其他分析的介绍,根据分析检测项目结合行业生产的需要,对教学的检测方法重点项目进行筛选,在仪器结构、使用与维护及其在生产实践的应用上可采用引导文教学法。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学方法接受的程度、实际操作能力等因素选定合适的知识范围。在此基础上考虑具体的题目,并确定整体完成进度和所需时间。选择合适的任务,不仅在内容上要合适,并且要让学生觉得有学习动力。教师有目的性的制作引导文,具体步骤如下。

1.导言选择项目,确定教学任务和内容,导言主要是工作任务背景介绍,介绍要详细,尽量比较贴近生活,学生对检测的内容感兴趣,学生根据导言明白要去做什么。

2.规划作业任务确定工作流程,划分工作步骤。一张供学生填写的空计划表格,会在他们制订工作计划时起辅助作用。表格里可以填写该工作计划的各个步骤以及必要的材料、工具和设备。

3.知识归类把各单项工作步骤中所需的与学生完成作业任务有关的知识,进行信息归类整理。

4.生成信息源将所有的信息资料汇总,这些资料可以是老师自己制作的材料页、工作图或者表格,也可以是现有的教材资料如教科书、参考书或者互联网资料。

5.引导文问题设计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的设计,引导问题是引导文的核心。引导句包含了为解决任务所需的所有信息。现以电位分析法为例,基于引导文教学法进行问题设计,如实训项目:饮用水pH值的测定。

问题一: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的概念,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的种类和用途。

问题二:缓冲溶液的作用?相关资料查阅标准缓冲溶液配制方法。

问题三:影响测定结果准确度的因素分析?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掌握pH计及其配套设备基本操作及技术条件。

问题四:pH计标定方法有几种?有什么不同?阅读教材,了解相关知识及概念。

问题五:仪器校准及检测过程具体步骤?阅读教材和仪器使用说明书,掌握相关信息。学生借助所给出的信息资料,能顺利地完成引导文问题设计中各项工作步骤,掌握老师所规划的知识内容。为使教师较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可能遇到的困难,这些引导性问题要求学生以书面形式回答。

6.检查评价和结果分析教师需要编制用于检查控制的材料,如图文记录资料或验收标准等,也可以使用综合的填空引导文或者附加任务来考察,主要以专业能力为目的评价学生。

(二)引导文教学法的实施

完成引导文教学法并达到培养目标,需要以下六个步骤。

1.收集信息学生明确任务要求,并按照引导文中的引导问题自我获取信息。通过阅读相关教材、图纸、网络搜索、观察和询问、参观等获得信息,能培养学生媒体能力、信息能力、交际能力、自我学习等社会能力。

2.计划设置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准备必要的工作资料,完成任务的时间顺序,团队工作中的具体分工等。学生通过引导文编制工作计划,能培养学生方法能力、计划能力、有步骤的思考问题能力。

3.决策小组成员通过分析讨论项目相关信息确定方案,与教师关于计划进行一次专业谈话,确定最终计划。同教师进行小组讨论并决策,可以得到教师的专业指导,培养学生的团队能力。

4.实施根据工作计划,小组成员按照计划相关信息进行现场仪器调试,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实施计划。如仪器初次使用,每组由一名学生演示,教师和其他学生共同监督评价,如发现严重违章现象教师要及时制止,同学间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方法,这个过程能培养学生转换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控制控制单是学生按计划编排的实验程序方案,学生使用控制单自我检测已完成的工作任务。小组成员按照实验方案中要求进行试剂配制、仪器校准调试及检测。通过控制单验收标准,可培养学生自我监控和自我批评的能力。

6.评估小组成员对实验数据按照实验要求进行结果处理,可用自己制定的检查表格评定工作结果。学生积极开展小组内自评、小组间互评,就工作中所犯的错误同老师讨论,弄懂产生错误的原因,通过评估能提高学生评估能力和批评能力。

三、小结

资产评估的步骤篇5

   房地产投资过程实际上就是房地产项目开发经营的全过程。房地产投资周期长、环节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对此,在房地产开发一章已经进行了一定的阐述,房地产投资过程与开发过程是类似的,不过其侧重点不同。概括而言,房地产投资过程大体可分为投资分析、土地开发权获得、房地产生产开发及房地产销售经营这四个大的阶段。

   投资分析

   房地产经济活动,是个大量资金运动的过程,一旦作出投资决定,资金的投入就是一个难以逆转的持续过程。投资决策准确,是确保整个开发项目成功的关键。反之,投资决策失误,就会导致重大损失。因此,慎重地进行决策,是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必要前提。要保证投资决策成功,就必须在市场分析、财务分析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可行性分析研究。  (1)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的重点在于估计市场对于投资计划中拟开发成为房地产商品的需求强度以及竞争环境的分析。对市场所做的研究有利于正确估计未来房地产的收益,进而有助于投资者在进行财务分析时,能够正确计算出未来现金流量。  (2)财务分析。  投资者经由市场分析估计未来房地产的收益,进而估计出未来的现金流量。因此,财务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经由现金流量的估计,计算出预期报酬率,并以所得的结果与要求的报酬率加经比较来判定这项投资是否可行。此外,财务分析并对投资的风险进行估计,以判定面临的风险与预期报酬是否在投资者所接受的范围内。  (3)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是一个综合的步骤。投资者除了利用前述市场分析与财务分析的结果,研究和判断其可行性外,还要进行相关的建筑与土地使用等法规限制的研究,以了解投资计划在法规限制上是否可行,以及目前的产权形式与产权的取得是否可行。而且对房地产开发的庞大资金来源是否能取得也是一个重要的关键点。  因此,只有在计划阶段中的可行性分析确定后,整个计划才可能付诸实施,而下一步骤的投资程序才能继续进行。投资者必须了解在计划评估过程中,可能会因为遭受的限制而作某些修改,因此,投资者在作可行性分析这个步骤时,并不能将其当作单纯的接受或否决的过程,它实际上还包括了重新评估与修正的功能。通常,在一些较大项目中,为了确保投资决策成功,可行性分析要反复研究,在正式决策之前,可作可行性研究,以保证投资决策的准确性。

资产评估的步骤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商业银行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加快实现银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越来越关注信息化项目的合理性、有效性、经济性、可用性和安全性。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走上了银行风险控制的前台,成为商业银行信息化项目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先进的评估方法,逐步完善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流程,建立适合商业银行风险特征的评估的模型,并通过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手段,保障信息资产的安全、数据的完整、提高信息系统的效率,可以使商业银行不断加强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以适应风险环境日益复杂化的需要,以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有效运行。

2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分析

2.1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基本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加入wto后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以及个人相互之间的资金往来需要一个安全高效的资金划拨、支付结算手段及环境,银行不断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系统的电子化、网络化,使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具有了新的特点。

1)商业银行的业务系统的特点

网点虚拟化,将帐户的核算与管辖分开,会计核算由总行统一处理,各行处负责具体业务的经办,使业务处理打破了分支机构界限。通过帐务与业务的结合,使得会计系统和银行业务的联系更加紧密,客户的数据在各系统内可以共享,并通过流程的控制使业务操作更加安全、可靠。

面向业务设计银行业务处理,所有功能都由交易来驱动,记帐部分位于业务的底层,业务层通过调用统一的记帐核心来完成帐务处理。通过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实现银行业务的重组,更好地配置现有的资源。

2)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业务结构分析商业银行主要业务包括存款、贷款、信用卡、中间业务、国际业务、结算、代收代付、atm、poS、网上银行等。商业银行信息系统为银行业务提供一个支撑平台,结构如图1所示。图1商业银行信息系统业务结构

3)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结构分析商业银行信息系统构架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核心业务系统,主要提供帐务记录、主要业务支撑和业务报表;第二层中间业务平台,是核心数据与外部接口的交换平台,提供数据接口的转换功能;第三层系统,提供外部数据的接口,如图2所示。图2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层次结构

2.2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的特点

银行业务处理中对及时性和可靠性的特殊需求,使得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体现出明显的行业特征。

1)商用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的业务特点

网络和安全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商业银行已成为商品交易的电子平台和电子金库。因此商业银行对数据完整性要求极高,对业务和数据的可用性、安全性,以及对业务中断和数据丢失等事故的防范和处理要求十分严格。

2)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的技术特点

银行开展信息化的时间较长,其应用系统较为普及,但长期来,银行信息系统相对较为封闭。近年来,随着网银、中间业务等银行新型业务和金融产品的出现,对开放信息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银行的信息系统均开始不同程度向外界开放。

由于各商业银行实行数据大集中,导致单笔交易所跨越的网络环节越来越多,银行信息系统对网络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3)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的现状

信息系统本身固有的风险在加大。银行业是信息化技术与产品相对密集的行业,由于信息化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技术迅速发展,银行信息系统所采用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软硬件本身存在着很大的脆弱性,如果这些脆弱性被特定的威胁所利用,就会产生风险,从而对银行信息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及可用性产生损害。

银行数据集中后使信息系统风险不易分解。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已陆续完成数据大集中,实现银行账务数据与营业机构的分离,使银行从以账务和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但是,数据集中后信息系统风险增大,系统一旦出现问题,将影响到整个银行的正常运营。

电子金融服务的发展,使商业银行随时面对来自公共网络的威胁。近年来,网上银行、移动银行、电子商务等银行新业务,在成为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点的同时,使商业银行的网络风险日益凸现。

人员的风险成为最大的风险。统计结果表明,在商业银行信息安全事故中,只有20%~30%是由于黑客入侵或其他外部原因造成的,70%~80%是由于内部员工的疏忽或有意泄密造成的。

3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设计

3.1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现状与趋势

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风险评估的重点也从操作系统、网络环境发展到整个管理体系。西方国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风险评估作为保证信息安全的重要基石发挥着关键作用。在信息安全、安全技术的相关标准中,风险评估均作为关键步骤进行阐述,如iSo13335、CoBit、BS7799-3等。

我国的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工作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成形的专业规范,缺少一支能够全面开展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人才队伍。无论是国际上大型的跨国公司还是国内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都在不断地扩大信息技术在其经营活动的应用范围,运用传统的信息技术和风险评估知识已经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基础模式"的风险评估,这些都影响到我国it治理和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的实施。

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对信息技术的高度依存,信息科技风险控制已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并需要从战略的角度将信息系统与实现公司治理的总体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解析国内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国际经验与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差异性分析,最后,找到我国银行业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有效方法,由此,实现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在国内银行业质的飞跃。

3.2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的设计

在目前所应用的风险控制与评估模型中,基本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业务风险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这类模型的基础是传统的风险评估理论,因此更加注重于业务流程的控制和业务的风险管理;另一类是关注于技术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这类模型建立在相关的信息安全标准之上,主要考虑的是技术的实现架构和实现方式,评估系统的技术风险。

银行在面对实际的信息风险时,需要建立定位于信息全面管理的风险评估模型。因此,必须结合业务风险模型和技术风险模型的相关方法,通过分析系统自身内部控制机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危险因素,发现系统与外界环境交互中不正常和有害的行为,完成系统弱点和安全威胁的定性分析,在银行信息系统内部风险各要素之间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如图3所示。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模型由三个基本元素组成,分别是银行核心业务系统、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技术。

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是业务运转的基础,是商业银行固有风险的体现,它通过硬件平台的支撑、应用软件的设计、数据资源的管理,实现银行业务职能。

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控制剩余风险的能力。它主要包括系统建设风险控制、系统数据完备性、系统功能实现、业务流程风险控制、数据迁移等6个方面。

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技术,是风险评估和控制的手段。它针对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需求和特点,采用不同的风险评估方法和技术,识别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对银行信息系统进行整体风险的评估。

4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的实现

4.1风险评估的实现框架

商业银行随时面对遭遇伤害和损失的可能性,而这些风险由关键信息资产、资产所面临的威胁以及威胁所利用的脆弱点来确定。实现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需对信息资产的识别,进行威胁分析和弱点分析,实现框架如图4所示。

信息资产不仅包括硬件设备,还包括应用软件和信息系统的相关人员。信息资产的识别与赋值可以通过普查和调查的方式实现。

信息系统的威胁来源于内部风险的管理和外部风险环境的变化,通常使用的手段包括:用户访谈、异常行为检测、日志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

弱点来源于信息系统的安全与业务安全需求的不匹配,弱点分析的方法有:应用软件评估、网络构架评估、人工评估、工具扫描、安全管理审计、策略评估等。

图险评估模型实现框架

4.2风险评估的实施步骤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实施主要有如下步骤:

1)对信息系统风险战略进行分析

商业银行首先应建立信息系统风险战略,并在内部和维护,以对信息安全的支持与承诺,使其与银行的业务发展相一致。

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必须对信息系统业务支持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了解技术发展的内外部状况和管理层对信息技术的支持度等情况,评价信息系统风险战略是否与业务发展战略相一致。如图5所示,首先需要确定总风险和剩余风险;其次把确认的风险进行排序,建立战略风险和流程风险项目;最后确定流程执行的效力。

2)对风险评估内容进行详细定义。

建立信息系统风险评估范围的表格,如该项评估所包含的系统、人员、资源等。对信息系统的运行进行评估,如主机系统、硬件设备、人员管理、灾难备份、权限管理等。建立信息系统流程评估表格,如主流程、次流程、流程所对应的操作;流程中的主要固有风险、风险的控制手段等。

3)明确审计的技术和步骤。

确定信息系统审计需要使用的技术和技术使用的步骤,常用的测试技术有现场观察、访谈、审阅、再执行、知识评估等。

4)出具审计报告。

对信息系统进行测试后,出具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应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情况、面临的内外部风险、评估所发现的问题、对评估发现事项提出的建议。

5)风险问题的跟踪和跟进。

评估完成后,对发现的问题需根据问题的重要性和对象,提出报告并跟踪解决。图5信息系统风险战略及流程分析

5结束

资产评估的步骤篇7

关键词:中药材;种植;质量风险;风险管理;质量安全

中药材作为一类特殊的农产品,近年来其种植规模逐步扩大,产量不断增加,由于其也属于药品中的一类,更应当加强质量管理,但由于生产不规范、检测技术滞后以及对国内外相关政策法规研究不够,部分中药材的质量安全情况令人堪忧。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生命健康日益重视,人们越来越关注市场上中药材的质量问题。不断提高中药材质量安全水平是中药材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从本质上来看,产品质量的优劣更多地是依赖于生产过程控制环节,也就是说产品质量主要是生产出来的,而不单单只依靠检验方法,换而言之,质量来自于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管理属于一种比较有效的质量管理手段,在中药材种植加工过程中采用科学的质量风险管理方法,对提高中药材质量安全水平方面能产生积极作用。

一、质量风险管理的概念

质量风险管理是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采用前瞻或回顾的方式,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控制、沟通、审核的系统过程。

风险是指具有不确定性,是损益发生的可能性并且可能导致危害性后果。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很多,从风险来源讲,导致产品质量风险的风险源也有很多。

质量风险管理本质上来讲是管理方针、目标、规程和实践的系统应用,是用来分析、评价和控制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风险。

质量风险管理是用来识别、评估和控制质量风险的系统程序。它可以被前瞻性以及回顾性地应用。

应根据知识和经验对质量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控制应与最终保证质量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的目标相关联。

二、中药材种植加工过程中质量风险管理流程

中药材种植加工过程中质量风险管理可以分为四个步骤: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沟通和风险审核及回顾。

1.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进行风险管理的第一项任务,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了对风险的识别、分析以及风险分析过后的风险评价。这些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弄清楚可能产生的风险因素、风险发生的可能程度、后果的严重程度和当前控制程度并对风险等级进行评定。有效的风险评估工作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制度,并对中药材种植加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要有深入的了解,如种植品种、土地、气候、人员、设备、浇灌、农药、化肥、采收时节、加工方式、仓储等,并对种植加工过程中的质量风险有较为全面正确的认识,能够利用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在风险识别环节中,需要能够对风险有较为细致的识别,可以参考并利用已有的风险识别经验和信息。可供参考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检验数据和生产数据资料。可依据这些数据资料形成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控制标准,当出现偏离的情况时,可以认定为可能会产生风险。在风险识别的进行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识别指标,根据这些指标进行风险识别不仅可以提高识别效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在识别风险后,是对风险进行分析。风险分析主要是分析出现这个风险的可能有多大、后果有多严重、当前控制的情况,并对风险的可能性、严重性和当前控制程度进行评判。在风险分析这一步骤中,我们可以使用所有可用的信息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估计。风险分析得越科学风险评估的结果也就越准确。风险评价是对可能性、严重性、可控性和其它因素的全面考虑以衡量风险的程度,并判断是否需要采取对应措施。在进行风险评价之前,应当预先建立一个风险标准,然后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和当前控制程度等综合情况来评价风险等级。

2.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将风险控制在一定合理的可接受范围内是评价风险管理效果的重要指标。风险控制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之上开展的,根据风险评估的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风险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在风险控制过程中,先判断评估后的风险是否超过了风险控制的标准。若风险超过了可接受标准,首先要采取相关措施手段进行风险控制,目的是尽可能降低风险,其次是采取适当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多数风险都有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合理利用现有的风险控制方法,寻求风险的更进一步降低,是风险控制的基本思路;再就是分析找出风险的各种可能来源,从源头上杜绝风险。风险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预估性,故找到风险的可能来源,能够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风险,也就有可能及时找到有效减少风险的办法,使其可以从根源上解决。

3.风险沟通

及时有效的风险沟通是风险管理系统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正常良好的基础。风险沟通交流的工作内容是在风险管理实施的各个阶段,对进行的程度和各方面的信息进行交换和共享,为后续风险管理的更有效开展打下基础。通过沟通,促进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使各方掌握更全面的信息,从而能调整或改进措施和效果,达到更好的降低风险的目的。

4.风险审核、回顾

在风险管理流程的最后阶段,也就是在完成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及风险沟通后,应该对风险管理运行产生的结果进行审核,特别是应对那些可能会影响到原先质量管理决策的事件进行审核,同时进行定期回顾。审核或回顾应确认质量风险管理文件得到有效执行,确认风险管理过程运行的是否有效,并形成相p的记录文件,以便为后续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数据资料,如果审核或回顾后发现风险未被降低至可接受范围,则应重新评估风险;定期进行回顾评审的目的,是防犯已发生的质量危害再次出现,通过风险回顾,结合新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可以进一步降低已接受的质量风险,同时可以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对风险回顾的效果进行考核。

三、结语

对中药材种植加工过程推行质量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也是当前对中药材质量安全水平要求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我们亟待采取的一种质量管理方法。本文通过对质量风险管理概念、实施的主要步骤进行探讨,以期为中药材种植加工过程质量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基于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缺乏,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中药材种植加工过程中的质量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陆菁《关于提高我国中药材质量安全水平的几点思考》《江苏大学》.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3]《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卫生部令第79号).

资产评估的步骤篇8

【关键词】mooC翻转课堂工作过程系统化

1mooC与翻转课堂

1.1mooC

mooC是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的英文编写,意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这种在线教育模式实现了大规模学生同时在线的课程学习。mooC资源集合了全球最优质的教学资源,任何在线学生一经注册都能实现自我学习,并且取得相应课程的成绩。这种学习的模式依赖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课程的运作平台,如eDX、Udacity、Course等,而我国也与2014年5月8日也首次开通了“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mooC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一部分,是对传统学校的巨大挑战与革新。

1.2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将传统的上课方式进行反转的上课模式。传统的教学是课上老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课下布置作业。而翻转课堂是在课下进行理论知识的自学与习题练习,课上则进行学生的答疑及知识点的运用、任务操作等。在翻转课堂上,老师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

翻转课堂增加了学生间的互动与教师与同学间的交流,使得课堂生动有趣,提高学习的效率。翻转课堂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对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真正实现了分层教学,每个学生都可以掌控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进度快的学生可以掌握更加有深度的知识内容,而学习进度慢的学生则可以进行反复的学习并寻求老师和学生的帮助,提高学习效率。

1.3基于mooC模式的翻转课堂设计思路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高、知识接受能力较差的现状。传统的课堂教学不能满足所有学习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这些学生虽然学习兴趣不高,但思维活跃,创新性较强,喜欢参与课外活动来展现自己的能力。因此枯燥的课堂无法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动力。

鉴于高职学生的以上特点,基于mooC模式的翻转课堂旨在克服传统课堂一刀切的学情,实现可以让学生自我掌控的课下学习平台,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因此,这种模式是借助教学数字平台,构建区域型的校内教学资源网。在此平台上,构建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的理论知识、知识点讲解视频、习题库、案例库、拓展学习资料等。学生可在此平台上进行课下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而课堂的任务主要为答疑解惑、课程重难点分析及讨论、项目任务的实施等。

2基于mooC模式的翻转课堂在《房地产投资分析》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2.1基于工作过程的《房地产投资分析》课程系统化设计(见图1)

《房地产投资分析》以房地产投资分析流程(投资环境及市场分析―产品规划设计―投资估算―销售收入估算―财务分析―不确定性分析及风险分析)为主线,并基于投资分析的工作流程进行了课程三个学习情境的设置:房地产项目静态投资分析、房地产动态投资分析、房地产项目综合投资分析。

情境一以简单房地产开发项目(单一物业类型、一期整体开发的项目)为载体,在项目的投资分析过程中,侧重于对该项目的投资估算、成本利润及静态指标分析,在此情境中不涉及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和动态指标的计算,故称为“静态”投资分析。

情境二以稍复杂房地产开发项目(两种物业类型、两期开发项目)为载体,在项目的投资分析过程中,要进行项目进度计划的安排,侧重于项目的现金流量分析及相关动态指标计算,故称为“动态”投资分析。

情境三以商住综合项目为载体,其规模中等且多期开发,在此项目的投资分析过程中,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综合项目分析,故称为“综合”投资分析。

三个学习情境由简到难,由简入繁。

2.2学习情境的实施

学习情境以房地产投资项目为载体,以房地产投资分析流程为主线进行情境任务的分解。在每个情境任务实施时遵循六个步骤(六步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资讯部分包括房地产投资分析课程的理论知识和项目资料两部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资讯的研读,明确任务的目标及任务操作流程,进行任务操作的理论知识准备和项目资料的预告。

计划及决策是在明确项目的任务目标后进行项目的讨论与分析,制定项目任务操作的时间安排,进行任务步骤的分解与数据准备。在制定计划后进行计划的讨论与改进,最后进行计划的最终决策。

实施与检查是在计划制定的基础上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任务的操作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任务操作实施进度与内容进行检查,指导学生按计划进行或避免学生偏离正确的操作步骤以及检查项目任务成果的正确与否。

最后一个步骤为项目的评估,旨在考察学生四方面的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评估过程中可采用教师评估、学生评估、组内外互评的方式进行任务的综合评定。

2.3《房地产投资分析》mooC平台资源建设

《房地产投资分析》课程的mooC资源实质上是与六步法中的资讯部分是相呼应的。因此,该课程的mooC资源包括两部分:课程理论知识和项目任务资料。

2.3.1《房地产投资分析》理论部分资源建设

项目任务的正确操作依赖于扎实的理论功底。《房地产投资分析》mooC理论部分包括了课程的理论知识点的讲解、知识点视频的录制以及习题库的建设以及拓展资料的阅读。在理论部分建设时,将微课的思想融入其中,即将理论知识点碎片化,视频单元、习题练习都与此单个知识点相对应,使得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条理化与清晰化。学生在进行知识点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习题的自测,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2.3.2项目资料mooC平台资源建设

由于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因此除了理论知识的资源准备外,还包括整套项目任务资料,包括学习指导书、项目任务模板、项目案例分析等。学习指导书是对项目任务目标的说明、任务解读及任务操作步骤的详细说明。任务的模板及相关资料则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认识任务及操作任务。

2.3.3mooC平台的运作模式(见图2)

2.4翻转课堂模式

课堂的主要任务主要针对学生在mooC平台上提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解答;针对各组讨论的任务操作计划进行检查、纠错及更正;对学生项目的任务操作过程进行检查及问题解决,根据学生任务操作的好坏进行过程评价,即课堂包括了六步法的后五个步骤:计划―决策―检查―实施―评估。

以情境一中的地块价值测算为例,学生在课下的mooC平台进行了市场比较法理论知识的学习及习题检测,初步掌握了地块价值测算的基本方法,并通过阅读地块价值测算的案例分析和任务模板,对将要操作的任务目标及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回到课堂,老师首先针对mooC平台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而后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任务实施计划的讨论,然后通过老师的任务计划检查来确定各小组任务实施的方案。在任务实施前,教师针对任务操作的一些关键点组织全班同学进行集中讨论,保证各组同学真正了解任务操作的方法。在任务计划进行决策后,各组进行小组分工开始任务的实施。在任务操作过程中,教师进行小组的个性化指导,对各小组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3存在的问题

3.1自主学习约束力不足

mooC平台的搭建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较差,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因此不能够主动进行mooC资源的自主学习。在任务操作时,发现有部分同学对理论部分的学习掌握不够牢固,导致任务操作时举步维艰,难以下手。目前翻转课堂的实践缺乏较有效的约束力。

3.2课程的过程评价难度较大

mooC平台的学习效果能够进行系统自我数据统计进行评估。而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不得而知或存在片面性。比如有的学生在网上进行习题自测时采取作弊手段而导致过关率的虚高。课堂上的过程评价虽然有一定的执行力,但由于学生人数较多,也不可能做到完全的科学的评价。而在任务操作过程中还存在搭便车的现象,小组内有时只依靠一个同学去真正地实施任务,反而导致学习效果不如传统教学。

3.3课业负担较重,学习压力较大

基于mooC模式的翻转课堂采用的是学习双轨制。虽然能够实现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但繁重的课下学习和课上任务操作导致部分学生产生抱怨心态。过多的时间投入到任务的自我学习中,而且任务的操作也以理论学习为基础,一旦没有掌握基础理论的学习,可能会导致任务操作的脱节。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抵抗情绪,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4解决建议

4.1进行学分机制改革

基于mooC模式的翻转课堂应采用双轨制考核机制,课下的mooC平台自学和课上的任务实施成绩分别应该获取相应的学分。此种做法能够很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约束机制。此外,还应该进行课程课下和课上课时的合理分配,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任务操作的效率。

4.2引入竞争淘汰机制,促进学习动力

在任务操作时,以小组为单元进行成绩的考评。同时,还要引入组内和组外互评机制。在组内互评时,每个组员都可进行匿名投票。对于平时表现较差、学习不够积极、得分较低的同学采取淘汰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危机感。另外,还要进行组外互评,加强组与组之间的互相监督,促进组内竞争,给课堂注入活力。

4.3加强课堂管理,促进小组协作

课堂的管理采用教师管理和同学协助管理的模式进行。教师对小组实施整体管制,布置任务或命令时与组长进行直接的对接,而小组内的管理则由组长直接负责。组长根据教师的指示进行命令的传达与任务的布置,还负责任务的分工与问题的汇总及问题的反映,小组成员则服从于组长的管理。在进行考评时,组长对各个组员的打分占据较大的权重。这种管理模式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也能够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从而提高课程管理的整体效率。

4.4创新课堂组织模式,增进学习兴趣

资产评估的步骤篇9

房地产税基评估是在评税目的下,由具有特定资格的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在相关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未能明确具体价值的土地和房屋为评估对象,按一定的程序,运用适当的估价标准和方法技术,独立、客观、公正地评估出其价格并以此价格作为税收依据的过程。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房地产税基评估的对象体量规模一般较为庞大,基础数据类型通常复杂多样,成果质量要求也相对较高,这些都对其技术路径和实施框架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经过多年的发展及实践应用,目前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以批量评估为核心的较为成熟的房地产税基评估方法与技术体系。

近些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对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的技术路径和实施框架开展了相关研究,从早期的概念引入和国际经验介绍,到具体的方法、模型与系统介绍,再到适用于我国国情的关键技术研究,无论是研究视野还是研究深度均有了较大的突破与进展。尽管如此,由于房地产税基评估领域的实践性较强,而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实践时间又相对较短,因此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都还处于探索阶段,无法满足未来我国大范围实施房地产税基评估的现实需求。

基于此,本研究综合借鉴国际成熟经验并结合我国客观国情,依次构建了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的方法体系、实现技术以及实施框架,以期能为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和实施依据。

二、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的方法选择

国际上在房地产税基评估方法选择方面经历了从个案估价到批量评估的历史演变。其中,批量评估方法自20世纪末期起,得益于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技术而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并逐渐占据房地产税基评估方法的主流;与此相对应,个案估价方法受其自身局限性的约束,已逐渐退出房地产税基评估的主舞台。

在国内,已有房地产税基评估实践主要是为交易环节税收征管服务,而在评估方法选择上则呈现出批量评估与个案估价并行的局面,其中,深圳、杭州等数据基础较好的城市已开始了批量评估方法的研究与使用,而其他一些中小城市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基本还停留在个案估价层面。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未来将会逐步向国际惯例靠拢。为提高评估效率、降低评估成本和保障评估客观公正,在房地产税基评估方法选择上采用批量评估方法。但我们也注意到,现阶段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还较为突出,各地估价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在房地产税基评估的方法选择上尚不能完全摒弃个案估价方法。

综合国际经验与国内情况来看,可采取以批量评估为主、个案估价为辅的房地产税基评估方法体系。其中,对于同类房地产数量较多、相互之间具有一定可比性的应税房地产,宜优先选用批量评估方法进行估价;而对因形态独特而导致数量稀少的房地产,或经过批量评估但其评估价格与市场价格差别较大的个别房地产,应采用个案估价方法进行估价。需要指出的是,个案估价应尽量保持与批量评估的一致性,其所用参数应采用批量评估中相类似部分的参数。

三、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的技术实现

评估技术的合理选用直接决定了评估方法的有效性以及评估结果的准确性。鉴于个案评估仅是房地产税基评估的一种补充手段,其技术体系已经较为完善,这里仅对批量评估的实现技术进行探讨,进而提出在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中的适用方案。

1.国际批量评估技术概述

从国际经验来看,批量评估技术的运用一般包含3个步骤,分别是确定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变量、根据市场数据确定变量与价格间的关系以及计算影响变量的相关参数,其中又以参数计算步骤最为核心和关键。

国际上现行的参数确定技术有很多种,尽管这些方法存在一些差异,但不同的参数确定技术之间并非完全排斥,而至于采用哪种技术则完全取决于评估目的和评估数据的特征。

2.国内批量评估技术探索

国内关于批量评估技术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以mRa技术或aep技术为基础,构建相关模型并付诸实际应用,其中最为典型且应用成效最好的主要是杭州的特征价格技术和深圳市的整体估价技术。

杭州特征价格技术是一种基于mRa技术的批量评估技术,其以特征价格模型为基础,通过量化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各个特征因素的值,来计算房地产价格。从总体上来看,杭州特征价格技术既成功承袭了国际上关于特征价格计算的思路,同时又有一定的创新与突破。该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该技术为国际上比较传统的做法,得到了国际范围内众多实践的验证;二是该技术比较直接、简单,同时也便于计算机辅助系统的编程与构建。

深圳整体估价技术是一种国内首创的批量评估技术,在将传统mRa技术与估价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引入aep技术来完成对大规模房地产的批量评估。从总体上来看,深圳整体估价技术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脱离了多元回归线性结构的限制,不再过度依赖线性的理论模型;二是能够及时反映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波动,使得房地产评估价更为准确。

3.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的批量评估技术选用

一方面,虽然批量评估技术在国际上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善,但具体适用到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实践中时,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创新,不能照搬照抄国际相关经验。

另一方面,我国杭州、深圳等地已经开展了批量评估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并初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批量评估技术体系。虽然这两种技术有所区别,但其差异主要是体现在具体模型的构建上,而就技术实施步骤来则看基本相同,因此均可作为国内批量评估技术的参考。

综上所述,为保证批量评估技术在我国推广实施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进而保障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工作的顺利推进,各地可以杭州或深圳的批量评估技术为参考,酌情选用。

四、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的实施框架

批量评估是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方法技术体系的核心所在,但由于其在我国的应用尚处在起步阶段,除少数几个城市初步建立起实施框架之外,大多数城市尚无实践经验。因此,为确保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各地税基评估结果的统一质量,应构建普遍适用的批量评估实施框架,即制定规范统一的批量评估实施步骤。

实际上,无论是国际现行还是国内杭州、深圳等地的批量评估实践,其在实施步骤方面均大致相同,都主要由基础数据收集、评估对象分类、评估模型测算、评估结果检验、信息系统建设等内容组成,其中信息系统建设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贯穿到其他各个步骤之中的。

1.基础数据收集

批量评估数据是房地产税基评估工作的最重要基础条件之一,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此方面均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及人力,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数据收集与维护体系,相关情况详见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国际上大部分国家或地区的房地产税基评估数据准备工作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数据来源较广,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其他政府部门提供、购买私人公司数据和现场勘测调查;二是数据类型一般包括房地产特征数据和房地产市场交易数据两大类;三是在数据标准方面,美国的iaao标准是国际通用标准,但要求较为严格;四是在数据质量控制方面,一般都是依靠抽样检测、复核等传统手段来加以进行。

就我国而言,大多数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各级各类房地产数据信息,因此初步具备了建立房地产税基评估基础数据库的前提,但与国际成熟经验实践相比,我国城市在批量评估数据准备方面尚需花费较大气力,特别是在数据收集、整理以及建库等基础性工作方面更是如此。首先,从数据来源来说,我国房地产数据信息零散分布在各个部门,加之信息共享程度非常低,由此导致数据收集难度非常大;其次,从数据本身来说,我国房地产数据信息的标准化程度非常低,缺乏符合专项针对房地产评估的数据标准与规范;最后,从数据库建设来说,我国的房地产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起步较晚,相关数据库仍不成熟不完善,其在实用性、可拓性和延展性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问题。

上述分析表明,要在我国真正推进房地产税基评估工作,首先需要在厘清所需基础数据类型的基础上,将散落在各个部门的数据信息汇总在一起,并视需要开展相关的数据补充调查等工作;其次是要建立全面、完整的房地产数据信息规范与标准;最后是要建立符合批量评估要求的基础数据库。

2.评估对象分类

评估对象分类是房地产税基评估工作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其合理与否决定着评估模型构建的难易程度,进而决定着评估结果的准确程度。从总体上来看,国内在评估对象分类方面尚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其要么侧重于从功能到组别,要么侧重于从空间到组别,而缺少综合集成功能和空间两个分类要素的成熟经验,这些方面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差距还非常大。深圳市自2012年起开始尝试在功能和空间双重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房地产组别的划分,并实际应用于存量房计税价格评估工作之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效。因此,各地可以深圳市相关实践为基础,结合国际成熟经验,按照功能分类、空间分类、组别划分的次序,来科学实施评估对象分类工作。

功能分类指的是从房地产的功能用途出发,对其进行类别划分。功能分类是进行评估对象分类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实施批量评估的首要步骤,国际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其均做出了明确规定并实际应用于房地产税基评估实践之中。国内目前尚无针对批量评估的房地产类别划分标准。为规范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管理工作,可在国际分类标准的基础上,参照我国部分行业标准,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21010-2007)、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1)、房地产市场基础数据标准(JGJ/t2052-2011)、零售业态分类标准(GB/t18106-2004)等,建立满足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需求的房地产功能分类参考体系。

空间分类指的是评估分区划分,其是评估对象分类的第二步,用于体现房地产特有的“空间”属性。所谓评估分区划分指的是,评估机构为了房地产税基评估的需要,根据各类别房地产的特点和区域特征,在空间上将各类别房地产的分布区域划分为若干同质区块。在国际房地产税基评估实践中,评估分区划分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例如美国的马里兰州在对房地产进行批量评估时,就首先对全州23个县和1个自治市的管辖区域进行分区,且每个分区均有一个特定的区域代码。在国内,除了学术界对区位因素在房地产批量评估的作用进行了积极探讨之外,部分城市已经开展的房地产税基评估实践也通过划分评估分区来考虑区位因素对于不同房地产的价格的影响,例如杭州、深圳就分别将全市划分为若干个评估分区,并在此基础之上实施各类别房地产的批量评估。综合国际与国内的经验,评估分区划分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聚类分析分区法、区位调整法和地理分区法。

组别划分指的是评估实施机构在对房地产进行功能分类和空间分类的基础上,以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其他主要因素为划分标准,将待估房地产进一步细分成若干个类似房地产组别,便于对同一组别采用相同的估价模型和参数。在发达国家或地区,一般采用“子市场”的概念来综合划分房地产组别。这里的“子市场”划分实质上已经融合了功能分类、空间分类和组别划分三个过程,因此在各个“子市场”中,可以采用同一个估价模型、同一套参数来进行评估计算。但需要指出的是,国外的“子市场”划分通常采用的是模糊聚类的方法,其对房地产属性数据的要求非常高,因此短时间内在我国还较难实现。就我国推行批量评估而言,由于前述功能分类和空间分类已经基本保证了房地产在类型用途和区位因素方面的相似性,因此接下来从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其他因素如权利性质、档次水平等出发对待估房地产进行细分,同样可以得到批量评估所需要的房地产组别。据此,可将组别划分视为评估对象分类的第三个步骤,即通过依次开展功能分类、空间分类和组别划分,得出权利性质相同、房地产类型一致、区位因素相似、档次相当、价格水平相当、数量合理的类似房地产组别。

3.评估模型测算

基础数据收集、评估对象分类等前期工作完成后,批量评估即进入评估模型测算阶段。评估实施机构根据每个组别中评估对象的具体特征,先确定拟建立的批量评估模型类型;然后再按照具体批量评估技术路线的要求,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批量评估模型;最后对模型参数进行反复检验与校准,以确保模型测算的准确性。

国内目前尚无关于批量评估模型适用性的专门规定与标准。为规范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管理工作,本文在iaao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满足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需求的批量评估模型适用参考标准,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实施批量评估的主要模型为市场法模型和收益法模型,而在市场法模型中又以多元回归分析法和标准价调整法最为重要。在实际操作中,具体采用何种模型应根据当地情况进行选择。当然,在符合批量评估原则的前提下,也可以建立其他批量评估模型。

此外,为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公平,评估实施机构在正式应用批量评估模型之前,还需对其进行检验与校准,而只有通过检验校准的模型方可用房地产税基评估工作。由于国内目前尚无关于批量评估模型的检验标准,可采用国际上通用标准,具体包括拟合优度检验、异方差性检验、序列相关性检验和多重共线性判断四个方面。

4.评估结果检验

评估实施机构依据评估对象分类结果,运用经检验校准过的批量评估模型来实施实际计算,即可产生评估结果。

为保证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在正式应用评估结果之前还需对其进行检验与审核。国际上大多数发达国家或地区对此都非常重视,如美国、加拿大、英国、南非和中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均参照iaao的比率分析标准执行评估结果检验,且只有通过检验的评估结果方才实际应用于房地产税收征管工作之中。国内房地产税基评估实践工作虽然刚刚起步,但北京、深圳、杭州、哈尔滨等城市也都参考了iaao相关标准来对评估结果进行检验,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基于此,可在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管理工作中,统一采用iaao比率分析标准来实施评估结果检验,其部分指标的取值范围具体见表3所示。

5.信息系统建设

批量评估之所以成为房地产税基评估的首选方法,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效率较高,即能在较短时间内一次性完成较大规模房地产的评估工作。这种高效率除了源自批量评估在数据、模型、评估及检验等方面的先天优势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其能够较好地融合计算机技术、GiS技术等。

在国际上,批量评估的整个流程几乎都是在相应的评估信息系统(Cama系统)中运行并完成的;而从国内来看,已开展房地产税基评估实践的城市大多也都认识到了评估信息系统对批量评估的重要性,并陆续开始了相关建设工作。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建设标准,我国各地的评估信息系统建设呈现出五花八门、参差不齐的现状,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水平相差甚远,其所应有的对房地产税基评估现实工作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为切实提升我国批量评估的信息化水平,规范房地产税基评估管理,经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客观实际情况,评估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也应明确为Cama系统。同时,考虑到我国已有建设基础以及未来推行批量评估的实际需要,经综合借鉴国际惯例,可将我国Cama系统建设的具体内容为三部分:一是基础数据模块,其包含的功能主要有数据查询、数据统计、数据管理等;二是应用模块,其包含的功能主要有批量评估、个案评估、结果检验、空间信息等;三是辅助管理模块,其包含的功能主要有争议处理、系统管理、系统维护等。

在明确了建设目标及阶段之后,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遵循循序渐进、分阶段实现的原则,有序开展Cama系统的建设工作。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各地也可根据当地房地产税基评估工作的实际需要,将不同阶段的相关功能进行优化组合,以充分发挥Cama系统的应用作用。此外,各地在建设Cama系统时,还应充分考虑其与税收征管系统、行政办公系统及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对接,并实现数据共享。

五、结论

技术路径和实施框架构建是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工作开展的重中之重。房地产税基评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地区差异较大的我国而言更是有许多障碍需要克服。本文所提出的技术路径与实施框架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基于全局和未来的设计,各地在真正实施房地产税基评估工作时,应在遵循相关基本原则和思路的前提下,深入结合本地实际,将本文所提出的技术路径与实施框架进一步细化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如此方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我国房地产税税基评估的管理和技术水平,才能保证房地产税改革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纪益成.论税基评估的有关问题.国有资产研究.1999.6

2.周叔敏.不动产税征收中的税基评估方法.中国资产评估.2005.7

3.纪益成傅传锐.批量评估:从价税的税基评估方法.中国资产评估.2005.11

4.孙凤仪韩晓露.房产税税基批量评估文献综述.地方财政研究.2013.3

5.任作风廖俊平.计算机辅助批量评估法(Cama)在物业税估价中的应用.中国房地产估价师.2005.1

6.宋永发昌磊.基于征税目的不动产价值批量评估体系研究.价值工程.2009.2

7.耿继进何素芳.房地产计税价格批量评估实证研究.地理空间信息.2011.6

8.陈小悦孙力强.关于建立中国房地产税批量评估系统的几点思考.财政研究.2007.12

9.李旭红孙力强.物业税税基评估方法及其相关问题的解决.涉外税务.2008.1

10.王亚尉京红.国外税基评估理论与方法及对我国的启示.会计之友.2008.13

11.曲卫东.中国房地产税评估的改革历程与政策建议.中国市场.2012.6

12.mcCluskey,w.J.anevaluationofmRa,comparable

salesanalysis,andannsforthemassappraisalofresidentialpropertiesinnorthernlreland[J].assessmentJournal.1997.4

资产评估的步骤篇10

虽然我国在风险评估内部审计体系的构建上已经实现了系统化,但就企业风险评估方面历史数据十分缺乏评估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这就导致目前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体系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性,难以与实际审计计划工作接轨。因此,探索能够广泛应用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一种风险评价模型对于内部审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相较于其他行业而言,我国商业银行较早地引入了巴塞尔资本协议,这也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工作方面以及风险管理工作方面相比于其他行业更为完善,更为成熟;而且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数据在平台基础层面上有了较大的提升,再加上商业银行的各个业务之间的界限较为明确,这也为商业银行内部的审计单元划分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基于此,本文中笔者通过借鉴相关投资组合风险计量模型,以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出一个基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β系数风险评价模型,旨在为企业项目的审计工作可视化定量的实现提供参考依据。

二、β系数风险评价模型的理论基础

(一)β系数的计算原理β系数最早起源于资产定量模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Capm。β系数是投资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风险计量指标,体现着投资过程中的系统风险水平。系统风险主要是指一些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是投资过程中的一种不可分散的风险。而β系数的大小则反映着价格波动敏感度。

从企业资产的收益率和市场资产的收益率角度考虑,β系数的大小同两种收益率的强弱之间呈正相关,很大程度上,β系数的数值越大表明企业资产的收益率同市场资产的收益率两者之间存在的联动性越强。当β大于1时,这就表明该单项资产的风险收益率相较于市场组合的平均风险收益率要高,而且其风险也要高于市场资产的平均风险。反之,如果β系数小于1,这就表明该单项资产的风险收益率相较于市场组合的平均风险的收益率要低,与此同时其风险性也要低于市场资产的平均风险。

β系数的第二种计算公式表明β系数具有较好的线性特征,第二种计算公式表明β系数的计算是一个组合加权求和的过程,表明β系数对于实际单向投资过程中的风险评测工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计划阶段本文主要采用了β系数这一风险计量指标作为项目风险评估的重要指标。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分析关于内部审计的阐释,国际内部审计协会这样认为:“内部审计是以改善组织运营机制,增加企业价值为目的的一种具有独立性以及客观性的咨询活动”。内部审计主要是通过引入一套规范化以及系统化的方法对企业的管理监督工作以及企业的风险应对工作进行系统的评价,并制定系统的建议从而提高企业的治理效率,完善企业的运用机制,实现企业目标。首先,现代内部审计与企业自身在其目标方面具有一致性。蔡春、赵莎在2006年针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提出了审计风险=经营风险×检查风险这一基本模型。这一模型中的经营风险指的是企业在目标实现过程中一些影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其中的检查风险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审计过程发生中可能出现的一些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导致的风险,基于此点考虑,企业目标实现存在的风险同企业内部审计目标实现的风险两者之间存在关联性,两者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其次,就审计对象而言,现代意义上的内部审计具有更为广泛的审计面,其中包括了关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审计。内部审计是对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二次管理,是对企业风险水平的评估确定。在进行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时不但要针对企业的监督机制、运营机制进行客观的风险性评估,还要针对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从而帮助企业降低目标实现风险,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其企业目标。

因此,企业在进行现代内部审计过程中应当要加强风险意识,将企业内部审计的注意力放在企业运营过程中高风险性的领域与环节上,这样才能够较好地以风险为导向,帮助企业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降低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企业所制定的发展目标。

三、β系数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一)β系数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思路《国际内部审计标准》中对于审计计划有如下要求:内部审计必须要以风险为导向,并根据审计计划中的风险评估结果对确定项目审计的先后顺序。基于这点,本文以商业银行为审计对象,构建一个适用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β系数审计单元风险评价模型。在运用β系数风险评价模型前,首先对于审计对象要按照需求进行单元划分,然后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为理论依据对划分的每一个单元单独运用β系数去计量其经营风险,从而为审计项目的立项顺序的确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对于β系数较小风险较小的审计单元采取优先立项的政策,对于β系数较大风险系数较大的审计单元采取滞后立项的政策。

通常情况下企业的经营目标往往就是指企业的预期收益,而企业的经营目标的实现情况在总体层面上则可以由总资产收益率体现。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实质上是企业各个业务单元资产收益率的加权结果,因此企业各个业务单元的收益率的波动的加权求和也就是企业的整体收益率波动。所以,在对企业进行内部审计,评估企业总体的运营风险时采用β系数风险评价模型对企业中的各个审计单元的收益波动情况相对于整体收益率波动程度进行评估,从而为企业内部审计立项顺序提供参考数据。

(二)模型构建的理论前提本文中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为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存在如下的两个基本前提:一是模型中所计算的业务单元的收益率包含风险因素。β系数的意义就在于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收益的风险性,因此如果收益率不能够体现出风险因素,那么β系数就失去了其风险评估的这一重要意义。本模型中对于收益的风险性主要以风险预算的形式已经计算到了收入的抵减项中。二是风险计量的有关数据具有较高的精确度。风险的计量评估必须是一个对数据准确度要求较高的工作,因此本文模型所采用的β系数风险评价必须要以足够精度的风险数据为依据。

(三)模型的基本步骤图1为β系数风险评价模型的主要步骤:

(1)划分业务单元。对商业银行内部业务按照需要进行单元划分是进行β系数风险评价模型的第一步。对于业务单元的划分要遵循如下两方面原则:一是业务单元之间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业务单元之间的业务量以及收益率易于区分;二是为了提高审计单元的审计工作的灵活度,业务单元的范围不宜过大。

(2)将各业务单元的业务量同量纲化。由于不同的业务单元之间的单元业务统计单位以及口径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导致各个业务单元之间的β系数的背景不同,影响到各个业务单元β系数的计算。例如,对于负债业务往往选用负债余额为口径去进行统计,而资产业务则往往选用资产余额为口径去进行统计,这种差异性的统计方式往往会造成各个业务单元的业务量的和与企业整体的业务量出现一定的差异。为了解决各业务单元之间业务量统计的差异问题,可以将各个不同的单元业务量按照统一化的统计量进行统一化处理,例如全部转化为资产当量,从而达成业务量统计的同一化,解决统计量纲的差异问题。

上述公式中的业务单元业务收入是指不包含风险因素的收入,不同于前面所提及的在计算β系数中公式中所提到的收益。这种按照业务收入对资产总额进行分配的方式是一种以经营为导向的分配思想,主要是为了将机构的资产投向收益最大的业务单元。在计算收益率时所提及的收益则是扣除了风险损失之后的净收益,也叫做风险收益。而各业务单元的资产收益率则等于业务单元的风险收益除以业务单元的资产当量。

(6)对各审计单元按照风险大小排序。在完成了各个审计单元的β系数的计算后,后续步骤则是按照各个审计单元的β系数的值按照大小顺序进行排序,而审计单元的这一顺序也将作为审计项目计划制定过程中的重要参考数据。

以上则是整个β系数风险评价模型的全部步骤。对以上步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整个模型中的前两个步骤主要是一个初始化处理,因此在后续一段时间内,前两步不需要重新执行,可以直接套用数据,除非当企业资产分布情况发生较大的变化时,前两步才需要重新执行。而后面四个步骤(即计算业务单元的β系数、审计单元的划分、审计单元β系数的计算以及审计单元的排序)则是常态化循环阶段,这四个步骤则可以根据审计项目的需要进行重新划分与计算,是一个循环过程。

四、内部审计β系数风险评价模型的应用

对于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而言,审计计划体系是这项工作中关键性的组成部分。而风险评估工作则是审计计划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工作环节。因此项目立项的审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定性与定量评估。本文所构建的β系数风险评价模型则能够较好的适用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中。

(一)基于审计单元风险状况的β系数定量评价β系数风险评价模型所评估的风险并不受审计程序的影响,主要是对企业中一些不可分散性的系统风险进行评估。β系数的大小体现的是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经营风险,因此按照计算出的各个审计单元的β系数对各审计单元进行排序能够直接反映出各个审计单元的经营风险性大小。β系数的大小是商业银行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对企业风险进行有效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然而实际运用中β系数并不是风险评估的唯一标准,除了进行β系数评估外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后续审计项目的立项工作提供更为精准的参考数据。

(二)基于审计单元风险特性的β系数变化趋势评价β系数作为一个衡量系统性风险的量化指标,除了能够反映出各个审计单元的风险性程度外,还能够根据其变化趋势反映出审计单元的风险性的变动情况。在短期内,业务单元的风险性是不会有较大的变动的,因此正常情况下β系数较为稳定。然而当审计单元内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时,这时β系数就会呈现出较强的变动性,因此可以通过β系数的变化趋势对审计单元的风险特性进行进一步的评价,为审计项目的立项进一步提供参考依据。

(三)β系数风险评价模型的扩展应用上述模型除了以上的集中基本应用外,还可以进一步对模型进行扩展应用。例如,在实际的审计实务过程中,审计对象往往是不同的分支机构以及不同的业务条线,呈现出较强的市场组合特点。因此在进行某一业务条线的集合审计时,可以通过计算出这一业务条线上各个分支机构的风险度量系数β,通过比较不同分支机构的收益率与整体的平均收益率的波动情况,为后续审计项目立项提供参考。这一结果不但能够为审计过程中不同分支机构的选择提供参考,而且在计算该条线业务量时不必引入资产当量进行统计口径同一化处理,能够更加便利的体现考核导向。

五、内部审计β系数风险评价实例――以a银行为例

上述部分都是从理论层面出发对β系数风险评价模型的具体步骤以及应用进行阐述,为了更为直观更为清楚的表面该模型的应用效果,笔者选取a银行为例对其数据进行β系数模拟计算与分析。

(一)业务单元划分表1所示即为a银行业务范围内的22个条线:

a银行有20个下辖分支机构,因此按照业务条线以及分支机构可以将a银行的业务划分为440个业务单元。并根据企业审计需求对这4400个业务单元划分为不同的审计单元。

公式中所获得的收益率是考虑经营风险,对经营风险进行了扣除处理后的收益率。公式中的资产当量是按照各个业务单元的收入占a银行总资产的比例按照分配系数进行分配的分配额。

(三)计算方法的选择与参数的确定由于对于a银行而言,其历史数据较少,无法采用前面所提及的协方差计算以及回归分析进行β系数的计算,因此笔者采用了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为基础的倒算法对各个业务单元的β系数进行计算。

对于a银行而言,其无风险收益率近似为4.2%,因此以4.2%作为其无风险收益率,对其业务单元的β系数进行倒算。

(四)计算结果通过倒算,对a银行中440个业务单元的β系数的部分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五)计算结果的分析与应用(1)分析β系数计算结果。计算结果表明a银行的大部分业务单元的β系数都在0-2之间,这就表明a银行的β系数符合β系数的分布规律,其β系数的计算结果反映出a银行各个业务单元的的经营风险。

(2)用β系数对审计单元风险状况实施定量评价。上述个审计单元β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与资金以及资产有关的业务单元相较于其他业务单元其β系数要高得多,因此在进行审计工作中可以加强对这些业务的关注度。而且审计单元的β系数按照大小顺序的排序结果也能够为审计项目立项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作用。

(3)根据β系数的变化趋势评价审计单元的风险特性。β系数风险评价模型除了上面对各个审计单元的风险实施定量评估的功能外,还可以根据其变化趋势对风险性进行深层次的审计判断。如果审计单元的β系数的增长幅度要大于审计单元的业务量,表明该审计单元的系统不可分散性系统风险正处在一个快速积聚的阶段,该审计单元对于该银行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加,a银行需要对该审计单元中的业务提高关注度,审计项目过程中对其采取优先立项的政策。反之,则表明该审计单元的风险性得到了有效控制,在审计项目过程中依据实际资源情况对其持选择性立项的态度。

六、结论

本文主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为研究对象,针对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β系数风险评价模型,并且针对模型在审计计划立项策略的制定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及其扩展性应用范围进行了阐述与探讨。因为本文所提出的这一风险评价模型的应用范围较广,对于制造业、服务业企业等等这一模型也同样适用,同样也可以对这些企业针对审计对象进行业务单元划分以及审计单元划分,将企业的总资产按照收益率比重分配到各个业务单元中,对审计对象采用β系数进行风险性评估,为其审计计划提供一定的借鉴。但本文所针对内部审计所提出的β系数风险评价模型存在两方面的局限性。一是模型中的β系数的数值大小只能够综合性的反映出各个业务单元的经营风险,并不能够细致地反映出不同类型的风险高低。二是由于商业银行对于数据的保密性较强,本文在实证分析中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与审计部门自行开发的风险评估数据,只能够在内部使用,并没有经过外部验证,有效性尚需考验。

参考文献:

[1]王德名:《现代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审计研究》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