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村小学交通安全教育十篇农村小学交通安全教育十篇

农村小学交通安全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28:07

农村小学交通安全教育篇1

为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我积极响应市委政府的安排,深入广西北流市扶新镇扶新村,成为一名交警驻村指导员。通过几个月的驻村工作,对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感受颇深,特别是在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在农村交通安全教育工作,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前段时间的调查走访工作中,笔者发现当前村民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仍然比较薄弱,交通安全隐患一直在左右着农村生产经济的发展,一些村民在出行的时候,驾驶无牌无证摩托车上路,超载行驶、无证驾驶等违法现象在农村司空见惯,在发生交通事故的时候,村民不但不引以为戒,反而把发生交通事故说成是天灾或者是天意,甚至说成是一个人的命中注定,闻言,笔者深感忧虑,开展农村交通安全教育工作刻不容缓。

然而,就目前农村交通安全现在而言,指导农村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工作,主要有以下方面的难题:一是农村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影响。农村地区幅地辽阔,群众居住较为分散,有些村庄相隔几公里的路程,集中起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有相当大的难度,与城区附近的社区、学校、企业、单位相比,一些边远山区的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很难开展;二是农村交通安全教育基础设施差。据本人作为驻村指导员的调查了解,目前,许多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农村依然存在无交通安全宣传场所,无交通安全宣传专栏,无交通安全宣传资料,无交通安全宣传员,村民受到交通安全教育的机会少之甚少,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教育,造成村民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交通违法现象普遍增多;三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机构不完善。目前,在一些边远山区的农村,交通安全教育工作得不到重视,一些村委根本就不存在有交通安全领导机构,宣传教育的不到很好的开展,处于交通安全无任抓、无人管、无人学的“文盲”状态。

面对农村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现象,作为驻村指导员,该如何去抓好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指导村民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开垦交通安全的“荒山”呢?笔者认为,作为驻村指导员必须走好三步棋。

第一步棋:交通安全意识必须从娃娃抓起,减少学生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一是交警部门在开展各项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中,驻村指导员要担负起宣传教育的责任人,走进农村学校,以学校为阵地,为在校的中小学生讲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常识,让广大农村学生,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学生知道遵守交通安全的目的和意义,填补农村学生交通安全意识的空白,从小养成遵守交通安全的良好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二是积极开展交通安全进学校教育活动,驻村指导员要深入到学校开设交通安全专题讲座和参与交通的实地演练活动,让广大农村学生从实践中体会到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是抓好学生上下学的安全管理工作,驻村指导员要深入学校指导学校建立学校交通安全管理机构,成立学生上下学护路队,保护学生的上下学交通安全;四是抓好校园周边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作为驻村指导员,要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完善农村学校周边的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置,确保学生的平安上下学。

第二步棋:建设一个交通安全村。在一些靠城区比较近的农村基本上都成为了交通安全村,交通安全意识也普遍增强,但是对于一些边远山区的农村来说,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为此,村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只有停滞在比较原始的状态,就像前面所说的,各种交通违法行为在他们的地盘上根本就算不上什么违法,就算发生了交通事故,也只有是认为命中注定。为此,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进农村是走好第二步棋的关键。然而,如何走好这(来源:文秘站)一步棋呢?笔者作为驻村指导员,通过调查研究认为:一是作为驻村指导员,要为村委出谋献策,指导村委成立交通安全领导机构,把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作为农村生产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解决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无人抓,无人管的难题;二是在村委的支持下,多方筹集资金创建交通安全村,开辟交通安全教育室和交通安全宣传专栏,为广大村民在茶余饭后,或者是冬闲季节有活动娱乐,学习活动的场所;三是向交警部门反馈有关信息,组织宣传民警深入到农村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进农村活动,组织城区交通安全业余宣传队送文艺下乡,把交通安全常识和交通安全理念溶入他们喜闻乐见的地方文艺节目中,逐步渗透,让他们在娱乐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交通安全教育;四是献爱心、送温暖下乡。春节前,可给农村交通安全文明户、运输专业户、五保户送有交通安全宣传内容的对联、门画、这样既宣传了交通安全常识,又密切了警民关系;五是向广大农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讲解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知识,让广大村民了解交通安全知识,提高村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告别交通安全知识“文盲”现象,减少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和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第三步棋:适时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工作。受季节的影响,农村有农忙季节和农闲季节之分,作为驻村指导员在开展宣传活动要注意避开农忙季节,选择适当的宣传方式和内容,否则不仅达不到好的宣传效果,还会产生相反的作用。一是冬春之交是农村相对的农闲时节,外出打工人员回乡过春节,进城购物、走亲访友、婚丧嫁娶等,是一年中出行最为频繁的时候,也是一年中空闲时间最长的时候,在这段时间里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效果比较理想。在宣传内容上,可选择进行交通法规常识、进城交通安全须知、防车匪路霸袭击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在麦收和“双抢”之前的这两段农闲时间可重点给农民群众进行在公路打场晒粮、堆物占道的危害性教育。秋收之后,一些收入不错的农户家庭有准备购买摩托车等“大件”物品的想法。这时可重点进行车辆、驾驶员管理方面的法规宣传,主动把政策送到农户手中。随着农村产业化的调整,传统的“农忙”、“农闲”时间有了一定的变化,我们只有“因农制宜”,调整好宣传活动的时间,确定有针对性的内容,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农村小学交通安全教育篇2

按照新区工(管)委关于印发《新区综合交通安全宣传方案》的部署要求,为将全区各方力量广泛发动起来,积极引导群众认识到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广泛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广泛宣传法律法规知识,有序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对交通安全知识的知晓率、参与率,认可度,激发全区广大群众内生动力,确保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取得实效引导公众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逐步提高全区交通从业人员的文明服务意识和能力,增加广大交通参与者的安全出行理念,形成人人讲安全的良好氛围,为交通安全生产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全力创造2020年全区道路交通安全环境。

(一)结合日常工作开展“大提示”宣传活动。一是积极联合各派出所深入辖区餐饮酒店、娱乐酒吧、夜宵摊点、红白喜事等场所以及村组各户,逐一签订责任书、明确责任人、发放提示卡,做好酒驾醉驾的危害宣传和代驾服务提示,切实从源头上消除酒驾醉驾风险。二是以“传统+数字”新型宣传模式为抓手,深化交通安全宣传“七进”(进村寨、进企业及工地、进学校、进机关、进公共场所、进家庭、进社区)活动,以不按规定佩戴安全头盔、超员超速、违法变道、违法停车、无牌无证驾驶等各类交通违法危害性为重点进行宣讲,以案释法,深刻剖析摩托车、电动车、面包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提高摩托车、电动车、面包车驾驶人的交通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每月要走进辖区工地、村寨、企业、社区等场所开展针对摩托车、电动车、面包车驾驶人的宣传活动2次以上。三是通过走进外卖企业开展交通安全宣传、让违法骑手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组织民警与外卖骑手进行互动式宣传体验等方式,强化辖区外卖企业骑手这一特殊群体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大力提升辖区外卖骑手的交通安全意识,每月要对外卖骑手进行宣传警示教育1次以上。四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为目的,采取“公安+宣传+媒体”模式,依托微信、微博、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媒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实时曝光各类交通违法典型案例,有效利用“传统+新兴媒介、主流媒体”集中宣传,深入辖区公路沿线各村、农贸市集等地,以农村客货车、三轮车、面包车、小型私家车、摩托车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教育、警示为主线,制作一批宣传标语横幅和印制交通安全宣传册、宣传画等宣传品,进行广泛悬挂和发放,通过悬挂交通安全宣传横幅和发放交通安全宣传手册进行提示宣传,达到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的目的。五是利用微博、微信、手机短信等平台,曝光一批近期发生的典型交通事故案例,剖析事故暴露出的问题,起到良好的社会宣传效应和警示教育的效果。

(二)充分发挥“大喇叭”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功能,创新“平安小喇叭”带动大安全宣传工作。一是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广播“大喇叭”国家应急广播工程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细化农村地区宣传站(室)和广播宣传员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内容,每天播出交通安全宣传提示教育,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政策法规、安全知识、天气信息、即时路况、出行提示,通报当地道路交通事故典型案例。特别是在节假日、农村赶集日、民俗日、婚丧嫁娶日等特殊时段,教育群众出行不要乘坐农用车、拖拉机,不乘坐超员客车、不无证驾驶等,提醒驾驶人文明参与交通。二是针对农村群众处于农闲季节和农村赶集、婚丧嫁娶以及学生往返学校等集中出行频繁、风险高的情况,通过手持“平安小喇叭”24小时不间断喊话的方式,持续重点加强对农村地区微型面包车、接送学生车辆、低速货车、拖拉机、摩托车等农村高风险车辆的驾驶人的宣传教育工作,严防严查超速超员、违法载人、不佩戴头盔等违法行为。

(三)突出路面执法、劝导阵地“大教育”宣传。一是充分借助与群众接触面广的优势,在查纠交通违法行为时,对违法驾驶人做好现场警示教育,对于轻微交通违法在立即纠正其违法行为并通过手机或集中播放等形式,观看交通安全宣传警示教育宣传片后进行放行,让其深刻认识违法行为的危害,提醒和教育驾驶人遵守法规,把好自己的方向盘,自觉抵制不文明、不安全交通行为,树立安全驾驶的意识,确保不发生道路交通事故。二是充分发挥农村“两站两员”作用,紧盯集市日、学生往返学校、冰雪恶劣天气等重点时段,严把进山、出村、出镇关口管控。要深入行政村对所有面包车、接送学生车辆的车主、驾驶人开展一次面对面教育,采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为广大农民群众讲解交通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三是结合辖区易引发事故的出行特点,重点讲解农村常见的摩托无牌无证、面包车非法载人、超速行驶等违法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警示农村群众要遵守交通规则,倡导大家“开文明车、走文明路、争做文明交通参与者”的好风尚。同时,要抽调人员成立劝导小分队,切实落实红白喜事“打招呼”提示警示和“跟场”监管制度,提前提醒告诫严禁酒后驾车、违法载人。

农村小学交通安全教育篇3

一、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机动车驾驶人交通安全集中教育活动,使广大机动车驾驶人进一步熟悉和掌握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使机动车驾驶人的法律意识、交通安全文明意识明显提高,使各相关部门、村委会和机动车驾驶人所属单位交通安全教育管理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使道路交通安全成为各行业、各部门、村委会的自律行为,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特别是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发生,为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安全、有序、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

二、组织机构

此次集中教育活动在乡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乡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领导小组在派出所设立集中教育活动办公室,具体负责集中教育活动的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派出所干警张德泽同志担任,工作人员从相关部门抽调。

三、集中教育活动对象

全乡机动车驾驶人。

四、集中教育活动内容

(一)深入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

(二)学习交通安全知识和行车安全意识。

(三)进行道路交通事故典型案例教育。

(四)整顿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和驾驶陋习。

五、集中教育活动时间

集中教育活动时间为:6月至12月。

六、集中教育活动安排

集中教育活动按照普遍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教育与整治相结合、集中教育与建立完善长效机制相集合的原则,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2009年6月至7月)

由派出所牵头,路政、农机、安全监管等部门参与,组成集中教育活动宣传队,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资料等,深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农村、学校、企业大力宣传集中教育活动的内容,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覆盖广泛、影响深入的宣传声势。

(二)集中教育阶段(2009年7月至12月)

1、派出所、路政、农机、安监等部门于7月底前,联合组织对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单位驾驶人进行1次集中教育学习活动。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单位每季度要组织本单位、本部门的驾驶人(含私家车驾驶人)进行1次集中教育学习,每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

2、由农机部门负责,每季度组织对拖拉机驾驶人进行1次集中教育学习,每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

3、派出所、路政、农机、安监等部门相互配合,制定宣传计划,重点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各行业、各单位加强交通安全工作的经验和做法。设立曝光台,每季度曝光一批交通违法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对连续两次曝光的单位,由安全监管部门发出整改通知书,督促限期整改。

4、按照县政府召开的“6.18”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通报会议精神和要求,组织开展辖区内所有机动车驾驶人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村委会专职协管员、兼职协管员、义务协管员、交通安全志愿者等“四支队伍”的作用,深入农村家庭、学校等,广泛开展集中教育活动宣传。特别是农村机动车驾驶人的宣传教育要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人。农村的机动车驾驶人的集中教育活动,由村委会负责组织实施,每季度开展1次,每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从而提高农村驾驶人的守法意识、安全意识。

5、派出所、路政、农机、安全监管部门相互配合,于7月底督促辖区内的有车单位、村委会组织召开一次驾驶人座谈会,对本单位、本辖区驾驶人在日常驾驶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交通违法行为和不良驾驶习惯进行分析和查摆,重点查摆货车、小汽车、低速货车、摩托车、拖拉机等机动车驾驶人是否存在超速、超载、超员、违法载人、疲劳驾驶、酒后驾驶、不按规定停车、不按规定车道行驶、闯红灯和驾驶时吸烟、打电话、不系安全带等交通违法行为,帮助驾驶人分析交通违法行为产生的根源,提高驾驶人对交通违法行为和不良驾驶习惯危害性的认识。

6、由派出所、路政、农机、安全监管等部门参加,于8月底组织对单位驾驶人安全教育管理制度落实情况进行一次检查,重点检查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措施和驾驶人交通安全学习例会制度、例保检验制度是否落实到位,有无会议记录、学习记录、例保检验记录和交通安全宣传专栏,对违反安全教育管理规定的驾驶人是否进行了处置等。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漏洞,及时书面反馈运输企业和相关单位,督促限期整改。

(三)总结和建立长效机制阶段(2009年12月)

1、各有关单位、村委会要认真总结开展集中教育活动的经验、做法,查找分析当前机动车驾驶人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研究探索进一步加强机动车驾驶人源头教育管理的措施、办法,建立完善长效工作机制。12月10日前,将开展集中教育活动情况和建立、完善交通安全集中教育机制的意见、建议等上报乡集中教育活动办公室。

2、12月底前,各有关单位要制定出台机动车所属单位和驾驶人所属单位交通安全教育管理职责、考核奖惩等长效工作机制。派出所、路政、农机、安全监管部门结合部门的职能和交通安全工作的特点,制定本系统内的长效工作机制。

3、乡集中教育活动办公室要全面总结全乡集中教育活动情况,认真梳理各部门、各单位提出的意见建议,研究制定全乡机动车驾驶人在教育、交通事故和交通违法行为曝光等长效工作机制。

4、乡集中教育活动办公室与12月5日前组织对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开展集中教育活动和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等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七、措施要求

1、各村委会、各有关单位要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派出所、路政、农机、安全监管部门要在乡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结合部门担负的职责任务,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任务,切实把责任落实到单位,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人,确保集中教育活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农村小学交通安全教育篇4

(一)三台共建1.建立网格平台为了夯实基层基础,湄潭县着力构建“四个一”(一办、一队、一点、一委)网格平台,推进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网格管理。“一办”即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办公室,形成镇政府主抓、相关部门联动、网状覆盖的农村道路交通管理格局。“一队”即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专职协管分队,全县配有协管分队16支、人员160人,将其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一点”即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检查点,在镇域主要交通干道设立,由镇道安办组织相关单位开展交通登记、劝导、违法违规移交处理等工作。“一委”即村道路交通委员会。全县成立村(居)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132个,负责本村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红白”酒席“打招呼”、交通信息采集与报告等工作。2.建立信息平台第一,建立信息台账平台。即全面建好“机动车、驾驶证、公路里程、道路隐患及宣传教育”五个基础台账,并形成电子台账。第二,建立短信服务平台。专门建立“平安相伴•幸福相随”道路交通安全短信服务平台,及时向重点管理服务对象天气状况、路况、交通安全宣传知识等信息服务。第三,建立宣教信息平台。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广泛深入地宣传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剖析典型案例,搭建宣传教育群众大平台。3.建立培训平台定期组织各镇道交办人员参加业务知识培训,将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纳入镇、村干部培训内容,充分利用桃坝村作为“中组部、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全省‘村官’教育培训基地”、全国交通安全示范村这一重要平台,分期办班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培训,截至目前,已为省内外1000余名村官和农村实用人才开展了10期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培训。

(二)三网共融1.健全公路网湄潭县从2010年至2013年累计投入8.8亿元修建农村公路1400余公里,做到农村公路规划建设与产业发展、连通与通达、与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四个结合”,构建县内公路“局域网”“互联网”,形成“两横两纵四连线”的骨干网络连接15个镇,形成1.5小时经济圈。2.健全客运网按照“路通到哪里,车就通到哪里”的思路,湄潭县在全县15个镇建成了汽车客运站,科学规划农村客运路网和运力投放,率先在全省实现村村通客运目标,开通县城到附近集镇的公交线路,着力解决群众“出行难、乘车难、运输难、致富难”等问题。3.健全安保网湄潭县每年不低于2000万元资金投入新建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投入近亿元。如今,湄潭县国省道、县道的标志、标线及安全设施完善,乡村道路安全设施正在按计划推进建设,农村道路交通安保网基本形成。

(三)三创共进1.服务创优湄潭县创优服务,推出“柔性管理”模式,在执法过程中,对查处的交通违法行为人,通过观看宣传片、撰写心得、以案说法、抄写法规、交心谈心等形式,让其从思想上提高认识,牢记交通安全知识,懂得交通违法危害,降低警民矛盾,强化本源治理。2.社会创安湄潭县顺应农村基层经济社会组织不断涌现的新形势,积极探索创新,变交通行政管理为社会治理。第一,交警队与各镇人民政府联合召集辖区内的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业主开会,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第二,各镇人民政府与业主、业主与工人签订安全责任状,层层落实交通安全责任。第三,在生产基地建立交通安全宣传阵地,组织工人开展宣教学习。第四,在生产基地设置交通安全标识标牌,提示工人学习和遵守。3.农家创星以全面小康创建为载体,将交通安全作为“十星级小康户”中“遵纪守法星”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十星级小康户”创建评选,组织群众广泛参与、自觉投入,截至目前,全县共创评“十星级小康户”5000余户。

二、湄潭县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一)理念创新是先导“整体性治理”是一种理念和思路创新,湄潭县将道路交通安全由部门单打独斗管理向党政同责、部门同管、上下同治等综合治理转变,由行政管理向基层经济社会组织自治、群众自治转变,由行政管理向行政服务转变等等,开辟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新天地。

(二)方法创新探路径湄潭县始终坚持公路网、客运网、防护网三网同步规划、建设和管理,促进“三网”融合发展;同步加强“四个一”(一办、一队、一点、一委)网络平台、信息台账平台、干部群众培训平台等建设。由于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狠抓工作落实,有效增强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系统性、操作性和实效性。

(三)载体创新寻抓手湄潭县积极探索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新载体。一方面,认真扎实地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示范乡镇、村、学校等创建活动。另一方面,结合农村全面小康、“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平安村寨等创建活动,把道路交通安全纳入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同落实,整合资源打造,集中力量提升,有效推动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上台阶、上水平。

农村小学交通安全教育篇5

为解决我市农村中小学实施撤点并校以来,学生周末回家、返校难的问题,根据XXX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行农村周末学生班车加强学生交通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南政[20__]综23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具体的实际情况,经市政府研究,现将具体实施方案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机构,切实做好农村学生周末运输工作。

为加强学生周末运输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市政府决定成立推行农村学生周末班车运输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常务副市长XXX任组长,市教育、交通、交警、安监、运管、物价、稽征、交运公司、公交公司等部门和企业的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市运管所。要求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农茶场及承担农村学生周末班车运输的企业也要成立相应机构,统一组织协调学生周末运输工作,确保周末学生运输的安全有序。

二、承担农村学生周末运输的运力的要求及优惠政策:

(一)、承担农村学生周末运输的运力的要求:

1、必须是具有相应资质的道路客运企业;

2、必须是经检测合格的客运车辆,按期二级维护,且当天经日趟检检验合格,其右前挡风玻璃前悬挂“农村学生运输”标志牌;驾驶人员必须是取得相应机动车驾驶证和客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证,年龄不超过60周岁,且3年内无重大以上交通责任事故记录。要安排

3、学生周末班车仅在等级公路上运行,市交通公路养护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公路的养护和管理,清除路障,确保道路畅通。

4、根据普遍服务原则,凡已经开辟长途客运线路的骨干运输企业有义务率先承担农村学生周末运输的工作,县境内的农村客运班车必须全部参与农村学生周末班车任务,鼓励周末无运行任务的其他班车参与学生运输。

5、市公交运输企业及享受免征客运附加费优惠的旅游客运企业也要安排50—80的运力出来承担农村学生周末班车任务。旅游客运企业可安排其周二至周四的非旅游旺季参加农村学生周末班车任务,公交车辆可安排距离市区、景区较近的乡镇中小学参加农村学生周末班车任务。

6、参加学生周末班车任务的企业和车辆必须服从市推行农村学生周末班车运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安排,与相应的农村学校签订运输合同,准点按时完成运输任务,如违反合同约定或不服从市推行农村学生周末班车运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安排,则酌情考虑取消或部分取消其所享受的优惠政策。

(二)、承担农村学生周末运输的运力所享受的优惠政策。

1、农村周末学生班车客运企业上交的各项税收,市地方财政所得部分60返还给企业,40返还给相关乡镇,用于扶持农村周末学生班车客运发展和管理。

2、专门从事接送学生的农村周末班车客运车辆的养路费按75征收;运管费按30征收;客运附加费按20征收。允许无承担农村学生周末运输任务的时间报停。

3、承保车辆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车上人员责任险按标准费率的80收取。

4、车辆技术等级评定、车辆二级维护竣工上线检测、机动车安全检测费减半收取。

5、机动运力的公路养路费、客运附加费和运管费实行统缴包干优惠征收。允许机动运力报停。

6、承担农村学生周末运输的企业,按县境内线路运行的总运力50—60的车辆享受优惠政策,享受优惠政策的车辆报经运管、稽征部门同意后,由交管部门核发专用号段车牌,专用号段车辆在运行周末学生之外的时间,可以正常从事原线路(仅限本县范围内)的客运经营活动。

7、在学校放假期间,可安排学生专用车从事本县境内运输和节日加班、包车等运输。

三、具体实施方案: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要求在今年3月初率先在二至三个乡镇试行,4月份全市推开。

(一)、调查摸底,合理分配运力阶段:时间截止2月底。

1、交通运管部门要与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学校学生分布情况的调查摸底工作,并确定先由二至三个乡镇试行;同时教育部门要督促试行的学校与运输单位签订运输合同,做好乘车登记,发放乘车证,并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车主按月收取学生的交通费用。

2、运输企业将承担农村学生周末运输的车辆及司乘人员名单在2月21日前上报市运管所;

3、运管所要严把承担农村学生周末运输的车辆的技术状况关和从业人员资格关,同时做好运输车辆的合理调配;

4、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适当调整学校间、年段间的放假、放学时间,同时鼓励较短途的学生采取家长接送、步行回家等多种形式返家,以缓解运输压力;

5、物价部门要对周末学生班车的运输成本进行调查,合理地核定低于成人票价一定幅度的周末学生班车票价,并负责对运价执行情况的监督。

(二)、试行阶段。时间为3月份。

1、交通、交警、教育行政部门在每个学校要求至少各抽调1名精干人员深入现场进行指挥管理。交通运管要检查车辆是否进行了日趟检并合格,驾驶员是否符合要求;交警部门要加强对现场的监督和管理,维持秩序,制止和打击非客运车辆载客和客车超载行为,确保学生周末班车的安全;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要组织学生成立不同的路队,选派责任心强的教师护送学生到指定地点按车辆搭载人数乘车,防止超载,确保学生周末安全有序地乘车往返。

2、学校在校内广泛开展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积极向学生和家长宣传乘坐学生周末班车的意义,争取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学校要在公安交警、教育行政等部门的协调下,与车主达成包括安全在内的管理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3、学校所在地的乡(镇)政府应加强对学生周末运输工作的管理,检查学校在学生运输工作中安全管理等措施的落实情况,加强对学生运送高峰期的监督管理。要为车主提供车辆停放和学生上车的场地,并安排人员进行现场管理,防止车辆超载,并制止学生乘坐各类非客运车辆。

4、运输企业应加强内部运输安全管理制度建设,落实各项安全管理责任制,要安排业务熟、素质好的司乘人员参与农村学生周末运输工作,加强对司乘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强化车辆技术状况的监督,并有专人负责运输现场的调度和管理。

5、各部门要安排好四月份农村学生周末运输工作全面展开的前期准备工作。

(三)、全面推开阶段。时间是4月初开始。各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和要求全面地开展工作。

四、加强督查和管理,保证农村周末学生运输工作的健康发展

农村小学交通安全教育篇6

一、总体目标

(一)2012年起,全市所有农村寄宿制学校且道路符合安全通客车条件的县(市、区)全面开通农村学生放学上学周末接送班车,周末学生班车要延伸到所有通客车的行政村。

(二)2012年起,用三年时间,逐步对现有全市中小学幼儿园购置的非专用校车更换为国标专用校车。

(三)到2012年底,所有学校校车和校车服务提供单位的车辆都要安装使用带有卫星定位和视频监控功能行驶记录仪,接入当地公安、交通部门监控平台,加强监管。

二、具体任务

(一)全面开通农村寄宿学生周末班车

各县(市、区)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有关部门要按照省、市政府有关文件、会议要求,在全市所有农村寄宿制学校且道路符合安全通客车条件的乡镇、农村全部开通学生周末放学、上学接送班车,班线要延伸到所有通客车的行政村,最大限度解决农村学生周末放学、上学乘车难问题。各县(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通过财政资助、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等多种方式,推动农村寄宿学生周末班车的开通。教育部门要准确掌握学生乘车需求,科学安排上学、放学时间,为交通部门开通周末学生接送班车提供依据。学校要与学生周末班车服务单位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明确各自的安全管理责任,落实班车运营安全管理措施。交通部门要综合分析辖区内农村寄宿学生分布、人数、路线方向和时间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安排好车辆,设置好班线。

(二)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校车更换计划

各县(市、区)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有关部门要采取政府引导、财政资助、税收优惠、社会捐赠等办法,用三年时间逐步将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现有的非专用校车更新为国标校车。同时,各中小学幼儿园凡需购置接送学生车辆都必须购买国标校车。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调动学校幼儿园购车换车的积极性。省财政2012年安排3100万元补助资金,对纳入县级基本财力保障的县(市、区)每辆校车更新补助资金3万元,其他县(市、区)每辆校车更新补助资金2万元。市财政对纳入县级基本财力保障的县(市、区)2012年每辆校车更新补助资金2万元,其他县(市、区)每辆校车更新补助资金1万元。各县(市、区)政府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也要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确保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顺利实施。具体事宜,由市教育局会同市财政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和各地政府组织实施。

(三)安装卫星定位视频监控系统

各县(市、区)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有关部门要督促配备校车的学校和校车服务提供单位,2012年底前在每辆校车和校车服务单位集中接送学生的车辆上安装带有卫星定位和视频监控功能行驶记录仪。对学校租用营运公司的客运车辆,由交通运管部门负责安全监管,其它校车由公安交警部门负责安全监管,实行动态管理、实时监控,及时掌握校车数量、车辆状况、车辆所有人、车辆保险、责任书签订、校车登记标识办理、驾驶员、照管人员、运行时间、运行路线、使用性质、服务评价等情况,实现校车安全制度化、户籍化、规范化管理。

三、实施步骤

(一)排查摸底

1.做好开通农村学生周末班车基础数据调查摸底工作。各县(市、区)教育、交通等部门要对所辖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数量、分布、学生数、乘车路线、里程、停靠时间、站点设置等再次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在此基础上,会同乡镇政府研究制定开通学生周末班车实施方案,科学安排车辆、线路和班次,合理设置学生周末班车停靠站点,规定好周末放学、上学时间,确保学生放学、上学有车可乘,安全乘车。

2.做好校车和社会集中接送学生车辆情况的排查摸底工作。各县(市、区)公安、教育、交通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准确掌握学校自购校车数量(包括国标专用校车、非专用校车数量)、包租车辆数量(包括符合安全技术条件、有营运资质和无营运资质车辆数量),以及学校购车(国标校车)、用车需求;全面掌握社会集中接送学生车辆基本情况(包括有营运资质、符合安全技术条件、非营运车辆数量)。

(二)制订规划

各县(市、区)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有关部门要根据调查摸底情况,优先解决交通不方便的农村学校、城乡结合部幼儿园校车和寄宿学生周末班车问题。按照保障安全、方便学生,明确范围、突出重点,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科学制订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

1.制订农村寄宿学生周末班车实施方案。交通部门要会同教育、公安等部门,根据学生家庭和学校位置分布情况,进行统筹规划、有效整合,合理设置学生周末班线。

2.制订校车更新三年规划和分年度更新实施方案。教育部门要会同财政、公安等部门,根据本地学校现有非专用校车数量,合理制定非专用校车更新升级为国标专用校车的三年规划及2012年度计划。

根据省里要求,以上方案、规划要于2012年月底前完成,并报同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

(三)工作要求

1.加大实施“校车安全工程”的资金投入。各县(市、区)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现有学校非专用校车更换和农村寄宿学生周末班车的补贴办法,统筹安排学校校车更换及农村寄宿学生周末班车补助资金。市财政从专项经费中划出部分资金,对2012年各地农村学生周末班车运行良好、管理到位、家长满意的班线进行一次性奖励,以奖代补。

2.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周末班车开通工作。对具备学生周末班车通行条件的线路,由乡镇政府提出申请,县级政府组织交通、公安、安监等部门进行勘验,做到成熟一条、开通一条、规范一条。暂不具备开通学生周末班线的农村道路,要尽快增设和完善安全设施,验收合格后,尽快开通。农村客运周末班车要选择符合国家标准以及符合《省农村公路客运车辆安全通行条件》及其补充规定的车型从事农村学生周末班车营运。

3.对所有集中接送学生车辆规范管理。所有集中接送学生车辆参照客运车辆的要求加强日常管理,所有集中接送学生车辆驾驶员均应具备相应的客运驾驶员资质条件,并参照客运驾驶员的要求加强日常管理。

4.完善校园及周边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各县(市、区)政府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要在2012年底前,将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小学幼儿园门口和周边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以及校车行驶路段的道路交通安全与防护等设施,按照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设置齐全,设置与维护工作所需经费由当地政府承担。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县(市、区)政府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要将实施校车安全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并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属地化管理的“校车安全工程”工作协调机制,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校车安全工程”的组织实施和统筹协调,制定具体措施,研究解决问题。要组织人员深入学校和实地察看,召开由相关部门、乡镇政府和公交公司(客运公司)等参加的开通农村学生周末班车专题会议,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推进周末班车尽早开通。

(二)强化责任落实

各县(市、区)政府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要认真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宣传部门:负责组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校车和学生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信息,在全社会营造浓厚氛围。

教育部门:负责建立健全学校校车安全管理制度和管理台账,依法审核校车使用申请和校车驾驶员资格申请,制定非专用校车更新升级国标专用校车计划和学生乘车安全守则。掌握本辖区内中小学校位置、学生数量分布和校车需求等情况,及时处理公安、交通部门抄报的校车交通违规违法行为,及时督促整改,对违规学校及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加强对师生、校车驾驶员、照管人员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将校车安全管理工作作为年度学校安全责任状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安全工作年终考核项目。会同公安、交通等部门汇总分析校车管理工作情况信息。

公安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校车安全技术检验、校车及接送学生车辆驾驶员审验和安全教育,办理校车登记和驾驶员准许驾驶校车签注,加强校车路面运行监管,依法打击违法使用校车标牌的行为,查处校车及驾驶员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依照管理职责和权限,做好校园门口及其周边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排查、设置与维护工作。建立校车户籍化管理档案和校车及驾驶员交通安全违法行为查处与抄告制度。配合教育部门和学校定期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财政部门:负责安排相关经费,会同教育部门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补助标准,对现有学校非专用校车更换升级为国标专用校车进行补贴,并安排实施校车安全工程的相关经费。

交通运输部门:负责客运企业提供接送学生服务的监管,合理规划农村客运线路,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农村公路通行安全技术标准,按照《道路运输条例》和《省农村公路客运车辆安全通行条件》及其补充规定,积极开通农村寄宿学校周末班车。加强对承担接送学生的运输企业的管理,强化运输企业从事农村客运车辆(包括周末班车)、驾驶员的资质审查。依法打击接送学生的非法营运行为。

安监部门:负责将学生道路交通安全和校车安全管理纳入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范围,列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评的主要内容。

税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给予学生接送车辆相应的政策扶持。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对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实行资格管理和计量认证管理,对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设备进行检定,对执行国家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

物价部门:负责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校车接送收费的管理办法。根据教育、交通部门提出的意见,核定校车和学生周末班车的收费标准。

政府法制部门:负责市政府实施中央和省校车安全管理有关规定的审查把关。

保险公司:鼓励和支持承保学生接送车机动车商业保险、交强险,对参保的学生接送车辆根据相关条款费率规定给予优惠;建立学生接送车辆的理赔绿色通道,指定专人负责理赔事宜。有关校车保险事宜,由当地教育部门协商相关保险公司确定。

(三)强化工程监管

各县(市、区)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有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做好班线开通后的运营管理工作,建立校车和集中接送学生车辆管理台账。学校购置的专用校车不能用于除接送学生之外的运营活动。要持续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校车及学生接送车辆集中排查整治,规范社会集中接送学生客运市场管理,严厉打击手续不全、无营运资质车辆和驾驶员从事接送学生等违法违规行为。要切实加强“校车安全工程”的监督检查,公安、教育、交通等部门要建立校车和集中接送学生车辆违章违规举报、通报制度,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强化社会监督。

农村小学交通安全教育篇7

[关键词]农村;学校布局;学生;人身安全;身心健康

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正在深入推进和更广泛铺开。这项工作自2001年实施以来,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改善了一部分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使农村中小学的办学资源得到一定程度的整合与优化配置,对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相应的积极作用。然而,这项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却引发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给广大农村中小学生的健康和人身等方面的安全带来极大的风险。这个问题目前日益凸显,在农村中小学校近年来布局调整之后因交通、住宿等引起的重、特大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时有发生,给学生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伤痛,给学校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引发的问题

(一)人身安全问题

人身安全的问题是指可能造成的危及学生生命安全和肌体健全方面的事故风险。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交通安全

由于这次布局结构调整,各地是将那些偏远、贫困的村校或教学点撤掉,合并集中到交通较为便利、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中心学校,那些偏远、贫困村的学生大的十几岁、小的只有六七岁就要到远离居住地的中心学校去上学,很多学生或步行、或乘坐交通工具每天来回往返。由于距离中心校路途很远,路况往往又较差,在往返的路途中极易发生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比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来回步行的过程中,因为路途坎坷难行,很容易造成摔伤、碰伤、被车辆刮伤等事故,或天气不好时因为遇到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伤害,在山区则可能会遇到野兽出没等情况。有些学生乘坐交通工具来回往返,但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较差,学生们乘坐的交通工具往往安全系数很低(或是农用三轮车,或是其他车辆,但这些交通工具往往质量都较差),而且经常是严重超载,容易引发恶通事故。可以说,交通安全是目前农村中小学校合并调整后的第一威胁。

2、住宿安全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离家太远的农村学生不得不选择住宿,或住在校内,或住在校外。以住在校内的情况来说,由于目前很多农村寄宿制学校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远远不到位,住宿条件还十分简陋,各种应有的安全保障措施跟不上,很容易引发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比如:有的学校宿舍十分拥挤,几十个学生挤在一间屋子里,两三个学生挤在一张床铺上;很多学校宿舍附近没有厕所,晚上学生上厕所要跑很远;很多住宿的学生年龄小,缺乏自理能力,需要细致周密的照顾和管理,而目前大多数学校因为编制的问题都无法设置专门的宿舍管理人员或生活教师来照顾和管理学生,只是由专职教师兼任,限于这些教师精力和体力的问题,导致住宿管理上的漏洞往往很大。以上这些情况都容易造成学生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

3、饮食安全

那些家不在中心校所在地的农村学生不能回家吃饭,他们只能在学校食堂集体就餐,或在校外摊点解决吃饭问题,而这就存在严重的饮食安全隐患。很多农村学校的食堂卫生条件有限,食物安全有时很难得到保障,而校外的摊点食物卫生更难以保障,这很容易引发食物中毒事故。近年来学生食物中毒事故频繁发生,呈上升趋势,仅2008年就有四川、新疆、甘肃、安徽、吉林等地相继发生学生食物中毒事故,造成学生伤亡。

4、中心学校拥挤带来的安全隐患

由于受校舍、师资等办学条件所限,不少合并后的中心学校学生爆满,班额超大,很多学校班额达到70人以上,甚至有的达到百人以上。教室、校园、楼道、宿舍、食堂等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常常很拥挤,而由于教师数量不足又管理不到位,极易发生学生的碰伤、撞伤、摔伤、踩伤等伤害事故。

(二)健康安全问题

健康安全问题是指可能对学生们身体、心理机能的良好状态造成破坏和损害的风险。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睡眠不足,经常处于高度疲劳状态,影响身体正常发育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的生长发育时期,需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然而,布局调整后,很多农村地区学生上学的路途都十分遥远,据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在贵州、宁夏、甘肃等地的调研表明:有近1/3的学生每天上学单程超过3公里,近1/8的学生单程则要走5~10公里。有些农村地区的学生一天往返的路程甚至有三四十公里。很多学生为了上学不迟到,早晨天不亮就摸黑赶路上学,晚上黑天才能回到家,两头不见天,睡眠严重不足。有的孩子才七八岁,每个星期日下午都要背着书包,拎着够一个星期吃的米和菜,翻过几个山头,到十多里外的乡中心小学上学。遥远的上学路使很多农村中小学生每天往返奔波,身心处于高度疲劳的状态。据有关调查统计,布局调整后很多学生每天至少需减少睡眠两个小时。即使是住校的学生,因为很多学校的住宿条件比较差,需几个学生挤住在一张床上,学生们每天根本不能得到充分休息。这些情况既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发育,又容易引发人身安全事故。

2、营养不良,缺乏生活上的照顾,容易患上疾病,影响身体健康生长

布局调整后,很多农村学校受资金限制无力配备食堂,学生只有在学校附近简陋的饮食摊上吃饭或买吃盒饭,有的则从家里把一周口粮都带上,在教室外蒸饭吃,遇上刮风下雨就只能忍饥挨饿,而天天带饭的孩子有时夏天吃馊饭,冬天常常吃冷饭。有些学校建了食堂,但由于经济条件所限,食堂的饭菜质量较低,学生很少吃到新鲜蔬菜;一些学校宿舍附近没有厕所,晚上上厕所都要跑百把米,致使有的学生为少上厕所干脆下午就不喝水,尽量吃水份少的食物。这些都使学生们身体生长所需营养得不到保障。很多农村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身体抵抗力弱,离开父母的悉心照顾,加之营养不良、睡眠不足、饮食不洁等诸多因素,很容易患上疾病,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3、过早离开父母亲友独立面对陌生的环境,容易引发心理危机

很多农村中小学生尤其那些年龄幼小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到中心校就学后,需要独立面对新的陌生环境,由于过早地离开父母、亲友和平日熟悉的环境,自身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还很低弱,又缺乏必要的心理引导和悉心关照,因而容易产生自卑、害怕、孤独等很多心理问题。不少孩子因为恋家,情绪情感极不稳定,甚至因此而厌学、逃学。二、由问题引发的思考

学生安全问题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严重威胁着广大农村中小学生的生命健康,而且产生了更深远的消极影响。

第一,造成新的学生流失,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下降。巨大的安全风险,再加上布局调整还造成很多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过重,使得很多农村学生或者因经济困难上不起学,或者害怕发生人身危险而不上学。这就造成新的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率的上升,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的下降,严重削弱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成果,很大程度上冲销了布局调整应有的良好社会效益,甚至造成尖锐的社会矛盾。

第二,造成巨大的家庭创伤,严重影响社会和谐与安定。发生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给学生及其家庭带来巨大创伤,其损害是难以描述的,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农村的社会安定,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这与布局调整政策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第三,造成更加严峻的农村学生安全问题,使布局调整地区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面临常态化趋势。如果说过去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属于非常态的、意外的,那么,布局调整后,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存在,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随时都有可能,具有向常态化发展的趋势,导致农村地区的学生安全问题更加严峻。

第四,造成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下降,不利于民族素质的提高。学生健康方面的问题如果长期持续下去,将造成一代人甚至几代人身心健康水平的降低,最终导致民族健康素质的下降,其影响将是深远的。

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很多地方布局调整的步子迈得过急过快,不能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执行国家的布局调整政策。很多地方政府部门片面追求当地中小学办学的集中和办学规模的扩大,试图以此尽快摆脱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办学经费不足、办学质量低的困难局面,实现当地教育的全面改观,因此盲目过度地撤并和缩减当地农村中小学校,在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就把很多本应有必要继续存在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撤掉,引发了各种问题尤其学生安全问题。这也反映出某些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政策的执行者、地方教育的举办者,在开展这一工作时,更多的是从政府自身利益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而缺乏对接受教育的一方——学生及其家庭的实际困难和根本利益的充分考虑,没有充分关注到学生及其家庭为此所要付出的代价。甚至不排除个别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而完全忽略学生及其家庭的合法利益,置学生的安全、百姓的根本利益于不顾来实现工作目标。从根本上说,这是不符合党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的,也背离了国家开办教育、普及义务教育的根本目的。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发展和生存的现状确实存在布局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但绝不能以牺牲义务教育的普及成果,尤其更不能以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代价来换取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否则结果将是取得了所谓的办学经济效益但却损失了社会效益,得到了眼前的表面利益而失掉了长远的根本利益,这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的。在教育的问题上应当永远坚持社会效益优先于经济效益的原则,这是符合国家根本利益的。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就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自然环境状况来说,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不可能一步到位,全面调整;而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区别对待,分步推进,妥善安排。从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角度来考虑,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制订一条布局调整的最高原则和基本底线——即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和普及率。

第二,分学段进行调整:小学高年级(四年级或五年级)以上可以进行集中办学,小学低年级(四年级或三年级)以下学段实行分散办学。

第三,实行集中办学的学段,初中以上的学校可以实行寄宿制,但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包括制度、设施、人员配备等,建设符合安全标准的校舍、宿舍、食堂、浴室、厕所等学习和生活设施,设立专门的学生生活管理人员,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小学生不宜实行寄宿制,因为小学生各方面的自理能力和行为能力都很低下,需要更多的注意和监护,以不脱离父母的日常监护为宜,因此小学高年级学生可以每天往返上学,但政府有义务采取稳妥的措施来保证学生途中的交通安全,如免费提供合格的、安全的交通工具,或安排专人负责来回接送等措施。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想方设法保证集中就读的学生们的饮食安全和营养问题,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四,实行分散办学的学段,村小达到相当规模的可以保留,达不到的可建立小型村校或教学点,人数特别少的可采取教师走教的办法,给走教的教师予以相应的福利补贴。

农村小学交通安全教育篇8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原因;对策

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我国党和政府长期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而且也是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与综合国力的基础与前提。为此,党和政府先后采取了多项政策与配套措施推进农村中小学学校建设,促进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其中,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就是一项旨在优化农村基础教育结构,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以进一步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政策。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推行

20世纪80年代初期,尤其是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我国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各级地方政府以农村初、高中为重点,撤并了一批规模过小的“麻雀校”,初步整合了当时的农村教育资源。近年来,随着“两基”攻坚和“普九”工作的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日益成为我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再次受到高度关注。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学校布局调整要与危房改造、规范学制、城镇化发展、移民搬迁等统筹规划。调整后的校舍等资产要保证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同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也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列入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当前要重点抓好的六项工作之一。因此,自2001年起,各地政府纷纷制定本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第二次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2002年和2003年,国务院和财政部分别下达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和《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各地政府也都大规模地加快了布局调整的步伐。2005年初,教育部的《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04年全年我国撤减小学3.17万所,初中973所,共计减少4万多所中小学校。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

自2001年全国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开展以来,部分地区,尤其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通过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集中力量改善了一批乡镇中心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合并后的中心学校实现了一定的规模效益,当地的教师队伍质量与教育教学水平也得以提高。但是,在全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初见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部分地区在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过程中凸现出许多新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不能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执行调整政策,盲目地撤并和减缩当地农村中小学校。如一些地方政府在这次布局调整中明确提出“全省现有小学13372所,今年必须调整到9000所以内,需要撤除4300多所”,“到2005年,全市基本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学校1344所,学校数量要减少三分之一以上”及“我市坚决撤并‘规模小、生源少的学校’”等硬性要求与口号,大规模地撤减农村中小学校似乎成为了一些地方政府追求的调整目标;同时,在大量撤并农村中小学时,有的地方还片面追求办学的集中和学校规模的扩大,纷纷提出如“每个乡镇建一所初中,每所初中服务人口为3—5万人”,“初中要达到18个班,校均900人的规模”,“各乡镇要努力集中建设一所市一级规范化初中和小学”等目标,不切实际地要求各村的初中、小学完全集中到乡镇中心学校,而缺乏充分考虑当地的人口密度、地理交通、农民经济负担等实际情况,也忽略了许多中心学校在财政、教育、师资及配套设施等方面根本无法满足大规模集中办学的需求的事实。此外,部分地区在这次中小学布局调整中还出现了脱离当地实际,盲目、急速、加速撤减农村中小学校的突出问题。如,2001年江苏省提出,全省“十五”期间布局调整的目标是减少10000所小学和初中,并强调这一任务要集中在“十五”前三年完成;2003年,江西省宣称:一年内完成了全省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使“农村中小学校减少于近5000所,调减率为19%,超过了10%的调整任务,实现了‘三年任务,一年完成’的目标”。近年来,各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中出现的大量撤减、盲目集中、加速调整等问题已严重地影响了一些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使不少原本能就近入学的农村儿童及其家庭陷入求学困境,产生许多农村教育的新问题。

三、部分地区不合理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所引发的严重问题

近年来,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失当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及其消极影响已日益凸现:上学的困难与教育费用的上扬使得一些农村学生,尤其是边远、贫困山区学生遭遇求学危机,其家长也陷入欲罢不忍、欲上不能的困境。最近的一些相关研究表明,不合理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及其引发的问题是导致当前部分贫困农村、山区儿童辍学流失量增加,农村辍学率反弹的一个重要原因。据2002年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6省14县17所农村初中历时两年的调查表明,初中学生的平均辍学率超过40%,研究者认为,随着调整农村学校布局的推进,农民对教育付出的成本加大,如住宿费和交通费的增加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辍学率的上升。当前部分地区不合理的布局调整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给农村学生带来了新的求学困难,而且还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甚至对当地的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威胁,因此,迫切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1.农村中小学生上学路程遥远、困难,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由于部分地区脱离当地农村实际情况,快速撤减了大量的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打破了调整前基本每村一所小学,一个乡镇2~4所初中的格局,不考虑当地的人口密度和地理环境等问题,盲目将学生集中到乡/镇的中心学校,使得许多农村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一些农村中小学生一天往返要步行十里甚至二三十里崎岖的山路到乡/镇中心学校上学,就近上学成为奢望。2004年苏北3县15个乡镇的一份调查结果表明,当地1200名小学生中,每天往返路程超过5公里的约为40%,超过10公里的有近10%;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在贵州、宁夏、甘肃等地的调研表明,有近1/3的学生每天单程超过3公里,近1/8的学生单程在5—10公里;有的孩子才七八岁上小学二年级,每个星期日下午都要背着书包拎着够一个星期吃的米和菜,翻过几个山头,到十多里外的乡中心小学上学。即使是成人可能都难以承受这样日复一日的路途艰辛,何况这些身体稚弱的中小学生?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山区,山坡陡峭、河道纵横,遇上刮风下雨则更是山路泥泞难走,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爆发,崇山峻岭中有时还有野兽出没,学生的人身安全无法保障。尤其是让我们在农村调研时感动与担心的是,许多中小学生为了上学不迟到,不得不每天少睡两个小时,天还没亮就起床,擦黑赶路上学,晚上再摸黑回家。许多家长感叹“现在最苦的是学生,为读书真的是两头不见天!”。

2.子女教育费用骤增,农民家庭无力支撑,难以为继。考虑到孩子上学路途的艰辛和安全,有的农村家长只能让孩子搭车上学并在外解决午餐,这样就不得不额外增加了一笔交通费和午餐费的开支;还有许多家长迫于孩子上学路途太远,只能选择让孩子在学校寄宿,尽管许多学校都尽量降低学生的住宿费用(大都每学期30元),但要为每个孩子都置办一套铺盖行头,加之伙食费等,这对于大多数并不富裕甚至刚刚进入“温饱”的农民家庭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更让一些贫困家庭感到十分困难。不少家长反映,“让孩子寄宿,一个学期就要多出100多块,加上车费等杂用,一个孩子一年就要多付近300块。如果一家有两三个孩子住校,就得备两三套铺盖,我们哪来这么多钱置办!”此外,上学路途遥远和住宿使得许多农村孩子不能再帮助家里照看年幼的弟妹,做割草、喂猪、烧饭等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孩子一旦寄宿,这些原本孩子帮忙做的农活和家务全部都得由家长承担。因此,不少地方在大量撤减中小学后,农村父母纷纷反映子女教育费用骤增,家庭经济、生活负担加重。有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咬紧牙关、勉强维持,但一些家长不得不考虑让孩子退学回家,加剧了农村学生的辍学流失现象。

3.农村寄宿学校安全、卫生、管理等方面凸现许多困难,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调整后尽管许多地方都要求当地乡/镇中心学校提供寄宿服务,但是仍有一些地方受资金所限至今无法解决学生住宿,不少学校即使能够勉强提供寄宿,其条件也大多非常简陋,后勤配套设施无法到位,学生的安全、卫生、医疗、管理等缺乏必要保障,难以满足学生寄宿的基本要求,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衍生出许多新问题。有的学校45平方米的宿舍住进了65个学生,有的学校20多个学生挤在仅有10平米的小房间里,不少学校两三个十几岁的青少年学生挤在一张窄小的床上,并且过道狭窄还堆满了杂物;一些学校受资金限制无力配备食堂、厕所等基本设施。由于没有食堂,学生只有在学校附近简陋的饮食摊上吃饭,或从家里把一周口粮都带上,在教室外蒸饭吃,遇上刮风下雨就只能忍饥挨饿,而天天带饭的孩子有时夏天吃馊饭,冬天常常吃冷饭;一些宿舍附近没有厕所和洗澡间,学生住校期间无法洗澡,甚至连晚上上厕所都要跑百把米,致使有的学生为少上厕所干脆下午就不喝水,尽量吃水份少的食物。寄宿学生每周回家的交通安全也存在相当的隐患。有些学校虽有校车接送,但车辆并不规范,只是安全系数不高的农用三轮车或小四轮车,而且经常超载,有时一车载满20多个孩子;有的学校连三轮车也无法提供,只能将同路的学生编成队,让高年级学生带着低年级的,或者由教师护送或直接要求家长接送;有的地方即使能通车,但不少孩子为节省费用,还是选择步行回家。学生寄宿特别是低龄学生的寄宿管理问题突出。布局调整后,许多学生从小学开始寄宿,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压力。特别是低年级八九岁的寄宿学生,由于身体抵抗力弱,经常容易生病;生活自理能力差,一下子离开父母独自生活非常不适;过早失去亲情关怀使他们情感、心理上易出现多种问题。然而,目前多数中心学校的寄宿管理尤其是对低龄学生的生活管理与引导难以到位,甚至连相关教师都无法配备,寄宿管理困难突出,不少孩子因为恋家、恋父母,情绪情感极不稳定,有的甚至因此而厌学。

4.中心学校校、班额陡增,教师工作繁重,教育质量难以有效保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意是通过合理合并,提高中心学校的办学质量,但是,由于部分地方政府不顾当地情况,盲目合并,使得有些中心小学不仅没有因为合并而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反而因为学校学生人数陡然增加、住宿和后勤配套无法跟上、财政经费状况没有改变、教师教学管理压力过大等问题负担沉重,学校建设和教育质量难以切实提高。目前,不少合并后的中心小学班额都在70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百人,如果按照标准班编班又会出现校舍紧缺,教师编制不足等情况,特别是在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布局调整指标下得多,教育经费又给得少,农村学校公用经费极为短缺,维持学校运转尚且不易,更不用说进行校舍建设、后勤配套、师资提高等。班额的陡增不仅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沉重负担,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尤其是目前中心学校大多实行全封闭式的寄宿管理,而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又不充足,编制紧张之余还要抽出生活管理老师,许多学校实在无法承担,只有让教师们既对学生的学习负责,又承担起管理学生和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重要责任。教师们普遍感到身心压力很大,从早到晚都无法放松。学生每周的往返路途遥远危险,有时只能让教师带队;学生低龄寄宿,洗衣、吃饭、生活都要教师操心,如果生病,教师更要贴身照顾;学生睡觉时,教师还必须轮流值夜班,如此下来,编制本来就不足的农村教师们只能疲于奔命。面对数量众多的孩子,教师们能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学习、健康和安全就已经相当不易,哪里还顾得上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难以保障。因此,一些中心学校的校长们纷纷呼吁,希望当地政府能够考虑学校的实际承受能力,尽快给予配套的财政、后勤和师资等基本条件,使学校能够支持大规模的教育运转。

5.一些地区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感情受到伤害,产生社会稳定隐患。目前,一些地区不合理的布局调整所带来的农村学生求学困难与广大农民对子女教育的强烈愿望之间产生了矛盾,经济、生活负担的加重使得这些地区的农民群众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产生怀疑,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撤并自己家门口的学校,为什么要让孩子花这么多钱,去那么远的学校读书?!尤其是部分地区盲目追求急速撤减,撤并后的中心小学校舍、师资和教学质量与一些较好的村/乡办学校差异并不大,农民看不到撤并的优势,更是对布局调整工作产生不满,导致当地干群关系紧张,多次发生农民群众因不满撤并当地学校而集体上访、静坐,甚至扛着锄头包围镇政府等事件。有的地方村民们为保留村小,甚至提出由村里集资承担教师工资和学校开支;有的地方农民群众还自发集资进一步建设本村学校,希望其办学热情和建校事实能够影响当地政府的布局调整,从而实现保留本村学校。仅在福建省惠安县,就先后有两个村子的村民通过集资建校来对抗当地政府撤减村小:一是惠安县后郭村的培文小学按要求要撤并到3公里以外的中心小学,为此200多村民先后两次到泉州市政府上访;为了不让教育部门有“借口”,全村60岁以下每人捐资200元,在100天之内建起了一座新的标准教学楼,并计划修建一座拥有电脑室、语音室的综合楼。村民们对撤并很不理解:培文小学是1936年由华侨捐资修建的,教育教学质量连续6年在全学区第一,这样好的学校为什么要撤并?二是惠安县美仁村村民为强烈要求保留村里的美仁小学,800多人扛着锄头,先后两次将镇政府包围起来;村老年协会还发动村里每人捐资100元,共集资20多万元,建起一座新教学楼。部分地区由于不合理撤并而导致的农民群众不满及干群关系的紧张,如果不加以妥善处理,很可能将成为当地农村社会稳定的隐患。

转贴于 四、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失当的原因分析

面对当前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优化整合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政策本身及其出发点毋庸置疑是好的,但是为什么就是这样一个原本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在部分地区推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如此严重的负面问题呢?!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还在于部分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理解、执行与落实的失当。

1.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理解模糊、片面、简单化。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在保障每个农村儿童能够得到教育机会的前提下,对农村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切实可行的优化与整合。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然而,一些地方政府缺乏深入地领会中央的调整精神,不能全面地分析和理解调整工作,对布局调整政策的认识模糊甚至片面,将“调整”简单化地理解为就是“撤并”和“减缩”农村中小学,将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标错误地等同于在一定年限内(甚至在短期内)撤减一大批农村中小学,因而导致布局调整工作的简单化、形式化与“一刀切”。

2.一些地方政府将农村中小学调整视为“政绩工程”,一味追求撤并的数量与速度。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成功与否的衡量指标并非撤减农村中小学的数量越多或合并后的学校规模越大越好,而是能否真正保障当地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机会的普及与教育质量的提高。然而,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一方面急速地大规模撤减农村中小学,以“提前”、“超额”、“提速”完成布局调整为口号和目标;另一方面又盲目地追求合并后中心学校的办学规模,以办“大校”、“花园式学校”等为办学方向,脱离农村实际。如江苏省2001年宣布当年“计划调减中小学3657所,实际调减超过4000所,超额完成了年度任务”;2003年浙西南某县自我描述:“两年来,我县顺利撤并小学261所,初中15所,从而提前三年完成全县农村中小学调整的十五规划”。在这些某些地方政府引以为豪的“政绩”背后,隐含着的是许多贫困农村、山区学生及其家庭为接受教育而付出的艰辛代价和承受的沉重负担。

3.一些地方政府在开展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时,对当地农村实际情况缺乏调研与了解。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区经济差异较大,特别是在我们广大的边远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许多村庄和人口散布在丘陵和崇山峻岭之中,因此,布局调整应始终坚持因地制宜与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在进行这样一项复杂而长期的重要工作时,却缺乏对当地农村社会、地理、经济、教育等实际的深入调研,调整工作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的地方一味强调撤减,只在乡/镇或人口达数万(一般为2—5万)的地方开设中心学校,严重忽略了边远地区人口密度小、地势复杂等客观因素,致使许多偏远农村、山区学生上学路途遥远,极为不便。有的地方大力兴办寄宿学校,致力于使所有学生从小学阶段就统一寄宿学习,但却缺乏对乡镇财政力量、农民实际经济承受力及儿童低龄寄宿自理能力等的深入认识,从而导致“半拉子”寄宿学校的大量存在——只有学生宿舍,没有食堂、澡堂和厕所,也缺乏教师宿舍;农民子女教育费用高涨,许多家庭无力承受。这些都势必加重农村学生及其家庭的求学困难,加剧了学生辍学。

五、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几点建议

为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农村教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我国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重要工作。但是,从近年部分地区布局调整工作中凸现的问题及其严重影响来看,一些地方政府对布局调整工作的理解与实施存在着不少失当之处,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倒退,伤害了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认为,地方政府在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过程中,应当始终把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的根本利益与受教育权利放在第一位,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科学、合理、积极、稳妥地切实做好布局调整工作。为此,我们向各地方政府提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应正确认识、科学理解中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决不等同于“撤并”或“收缩”,而是应该以促进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保障农民子女尽可能接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为根本出发点,科学合理地或“撤”、“并”,或“调”、“增”农村中小学。各地方政府必须科学、全面地理解调整政策,深刻地领会政策背后深层次所代表的是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的根本利益,并真正认识到衡量布局调整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各项调整工作与措施的结果都必须围绕着有利于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优化和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以保障更多的农村学生能够接受到优质的学校教育。

第二,应深入调研当地社会、经济、教育等实际情况,科学统筹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合理地进行统筹规划,制定科学的调整方案是成功推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重要前提,在统筹规划当地布局调整的过程中,要坚决遵循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组织专项调查小组,深入地调研本地的地理、人口、经济和原有学校的设置与质量等实际情况,认真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地理等客观实际合理地规划调整工作,在一些条件适宜、成熟的地区可以适当合并,而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要保留必要的教学点,从有利于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和方便孩子就近入学等原则出发,研究制定科学、适宜的调整方案和办法,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比较与科学论证,以取得广大农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第三,因地、因时制宜,逐步过渡、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针对我国大部分地区区域内部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等差异较大的特点,各地方政府在具体落实调整方案、实施调整工作的过程中,应采取逐步过渡、循序渐进、谨慎推广的做法,充分考虑本地不同地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和农民群众的可接受程度,分地区、分阶段逐步调整,避免过快调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可在当地一两个乡搞试点,取得经验和群众信任后再逐步推广;或采取“成熟一个,合并一个”的办法,在具备合并条件,如交通安全问题已解决、中心学校师资编制充足、后勤配套比较完备、农民群众支持认可的地方率先进行调整,而对那些边远偏僻、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不具备集中办学条件的地方,则仍应保留原有村办学校或教学点,并尽力提供相应的教学条件和支持指导,尽可能使每个适龄入学儿童都能接受到最大程度的优质教育。

第四,要积极推进中心寄宿学校各种后勤配套设施与管理制度的健全与落实。从当前布局调整中所产生的问题来看,寄宿制中心学校后勤保障和配套设施条件的严重不足和管理力量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调整工作有效开展和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各地政府应充分重视撤点并校后寄宿制学校的配套建设与管理,对一些已经合并或计划合并的寄宿制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积极落实学生吃、住等生活方面的配套设施,从最基本的改水、建厕、建食堂和澡堂等工作做起,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学生和教师的最基本生活。同时,当地教育和人事部门必须要从实际出发,核定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专职生管教师编制,以保证对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学习与心理的正常、有效的管理与引导。

第五,加大力度切实解决布局调整后凸现的交通安全问题。农村学生往返家校所遭遇的交通困难是各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所共同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不妥善解决,不仅不利于保障农村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人身安全,而且交通困难所带来的教育费用上扬还将加重农民群众的经济负担,更可能由此带来的上学困难和经费问题加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现象。因此,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各地政府应高度重视集中办学后农村学生的交通问题。首先,应在制定布局调整规划前,充分考虑和深入调研当地的地理情况、受教育人口的分布状况和学校的服务半径,在一些交通不便、路途遥远偏僻又无法解决校车接送问题的农村地区,应暂缓集中办学,适当保留一些村办中小学和分散办学点;其次,在有条件的地区,宜考虑由地方政府出资,在集中办学后为乡、镇中心学校配置校车,免费接送学生往返家校;第三,各地政府应充分组织、协调当地财政,交通、运输等部门,以加开客运班次、贫困家庭学生免费乘车等多种办法和优惠政策帮助解决农村学生的交通困难问题,并确保学生的交通安全。

总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是一项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如能科学实施,必将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农村地区人口多、分布广、不同地区情况复杂多样,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落实与推进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调整结果也将对千万农村中小学生及其家庭产生巨大影响,如不谨慎推进、科学落实,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这样一项好政策也有可能产生消极、负面的恶劣影响。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所凸现的问题及其消极后果已经为我们敲起了警钟,中央、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对此给予高度警惕与重视,一方面要尽快采取措施,制止一些地方不合理的“撤并”行为,并对已经造成的不良后果给予积极有效的调整;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应尽快对各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及其工作进展进行监督与评估,确保各地能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稳步推进布局调整,以保证使之真正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教育伟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2001.

[2]国务院.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Z].2002.

[3]财政部.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Z].2003.

[4]教育部.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报告[R].2005.

[5]蔡英侠,孙为立.江苏省调整中小学布局[n].扬子晚报,2003—07—03.

[6]文芬.提高办学效益,汕头计划3年时间调整635所中小学[n].汕头日报,2003—10—06.

[7]哈尔滨市农村税费改革办公室.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农村税费改革资料汇集:哈尔滨市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意见[DB/oL].哈尔滨财政网,2004—05—31.

[8]徐光明.江西一年完成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学校调减19%,教师精简10.3%[n].中国教育报,2003—12—24.

[9]李斌.农村教育盛世危言[n].中国青年报,2005—06—25.

[10]彭冰.一份对6省14县17所农村初中的调查显示:农村初二学生辍学率超过40%[n].中国青年报,2004—06—14.

[11]宋洲.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之痒[J].时代潮.2004—04—02.

[12]余慧仙.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出现的尴尬[n].衢州日报,2004—06—08.

[13]李雅琴.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亟待规范[n].泉州晚报,2004—06—01.

[14]丁海军.聚焦农村小学布局调整[DB/oL].新华网焦点网谈,2003—03—13.

[15]殷理田.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必须兼顾农民利益[Z].山西省晋城市政协提案,2003.

[16]任胜,黄玲.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莫“贪快”[n].中国教师报,2004—01—12.

[17]高建进.让“撤点并校”一路走好[n].光明日报,2004—04—05.

[18]胡彦杰,当前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B/oL].中国农村研究网,2004—10—19.

[19]胡彦杰.农村中小学教师负担与培训困境[DB/oL].中国农村研究网,2004—10—20.

[20]赵小雅,赵正元.布局调整意在均衡与优质[n].中国教育报,2004—05—24.

农村小学交通安全教育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留守儿童;关爱;策略

伴随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的子女受制于户籍、经济、入学等因素,无法随迁进城,而成为教育实践中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农村留守儿童难以获得正常的生活照顾、安全保护及教育培养,逐渐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为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1]。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提供了创新的实践思维和丰富的技术手段。在短期返乡就业及随迁进城难以实现的背景下[2],探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概述

我国人口流动主要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农村留守儿童因而占据了留守儿童的主要比例。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3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3]。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经商,留守儿童出于户籍、经济、入学等因素限制,只能留在农村托养于祖父母等亲人、亲戚、朋友甚至独立生活,其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1.1心理问题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活,缺乏亲子交流的机会,难以获得父母的适时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亲子关系表现疏离。留守儿童的苦闷、烦恼、压抑、恐惧等情绪往往积压内心,无法找到倾诉出口及途径。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对外部世界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自信心不足,少言寡语,胆小懦弱,害怕与他人交流交往,以至自我封闭,变得自卑孤僻[4]。

1.2学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离开父母,托养于祖父母等亲人、亲戚、朋友甚至独立生活。一方面父母外出务工无暇关心和顾及孩子的学业状况。另一方面以祖父母为代表的托管方,更多着眼于孩子的日常生活起居。在面对孩子的学业问题上,由于自身较低的文化水平而表现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留守儿童因而极易对学校产生疏离,出现孤立感、无意义感、无力感和无规范感[5],具体表现为学习动机缺乏,厌学、逃学,不求上进,不服管教;学习习惯不良,自觉性较差;学习基础薄弱,学业发展产生重重困难。

1.3安全问题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天性好动,生活经验不足,安全意识薄弱,防范能力较差[6]的特点,极易陷入各种风险之中;其次,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及安全教育减弱,留守儿童被拐卖、受侵害、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最后,学校教育由于侧重文化教育,加之学习资源缺乏,面向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实践薄弱,留守儿童所应具有的安全风险意识及风险防范知识较为缺失。

1.4道德问题

由于父母常年离家外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十分缺乏。家长难以通过身体力行,点滴示范,树立榜样,实现有效的道德引导,进而影响留守儿童正确是非观的树立,具体表现为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横行霸道,任意妄为。在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下,极易养成不良生活作风及行为习惯,误入歧途。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优势分析

2.1丰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实践形式

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有效补充、延伸和创新传统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活动,基于留守儿童关爱创设虚拟、多媒、开放、共享的协作交流、资源获取、工作管理的社区平台。活动开展形式更具时代性和技术性,使留守儿童关爱实践工作更为灵活、高效。

2.2突破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时空限制

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有效地突破时空限制,增强信息交流的直接性和便捷性,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学校三方之间提供随时随地的同步或异步交流,创立多维的沟通交流体系,为留守儿童关爱提供了畅通的信息交流基础。

2.3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实践资源

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实现了图、文、声、像多种媒体素材的高度集成以及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传输。其能满足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实践工作需要,提供多媒化的留守儿童宣传素材,加强留守儿童问题的宣传效果,营造关爱关注留守儿童的氛围。此外,基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和关爱需求,充分利用各种信息终端,设计和开发立体化、形象化、网络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文化教育资源、安全教育等资源,从而丰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实践资源,增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3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策略设计

3.1打造家校合育互动平台,缓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要实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之间的沟通协调和共同努力。以学校信息化软硬件环境为基础,创建家校合育互动平台,实现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之间多维、开放、高效沟通交流,能有效改善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健全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首先,家校合育平台为留守儿童和家长提供了在线团聚功能,双方可利用平台的文字、语音、视频功能进行聊天、留言、评论等交流活动。多媒体信息传递,缓解了子女与父母间的思念之情,增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留守儿童在突破时空限制的沟通交流中,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无奈,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疼爱,进而获得心灵抚慰。其次,家校合育平台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过程性记录了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思想情况,便于家长受孩子成长点滴,及时进行评价和鼓励。“家校在线交流”功能实现家长和学校针对留守儿童教育开展沟通交流,帮助家长深层次了解孩子心理状况,家校协助共同解决孩子教育问题。最后,家校合育平台为留守儿童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功能,及时解决心理问题。当留守儿童感到孤独无助、苦闷压抑时,可在线求助学校教师,通过倾诉和对话的方式,及时排解心理不适,进而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之中。

3.2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克服农村留守儿童学业问题

学业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核心任务,学业问题因而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关注焦点之一。纵观诸多因素,学习动机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学业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基于信息技术视角,在文化学习中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能实现儿童学习动机的有效激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学业问题,实现学业成绩提升。首先,学校应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使信息化教学实施与推进成为可能。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适时、合理、有效地引进信息化教学,以新颖、先进的教学形式吸引留守儿童的学习注意力。其次,教师应科学、有效地实施信息化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内容的多媒呈现与高效讲解,激发留守儿童学习兴趣,帮助其建立牢固的知识基础,获取学习成就感。运用信息技术拓展知识内容学习,加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及应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所在,进一步激发学习积极性。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学习形式,实现从以听讲为主的传统学习形式向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转变,逐步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与自我规划能力,强化人际交往能力。在新型学习形式中,留守儿童初始由于学习形式新鲜参与尝试,随即在过程中获取学习成就感,体会知识学习快乐,学业成绩逐渐得以上升。

3.3巧用信息化学习资源,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

由于缺乏父母的日常监护,人身安全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传统实践上,提升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强化安全风险普及和风险知识获取,是以学校为主体,实施安全教育课程。其实施形式单一,以课堂教授、专题讲座等说教的形式为主;学习资源较为单一,以课本、简单音像材料为主;内容呈现缺乏情境性、可参与性以及可视化特征,忽视了从留守儿童学习需求及学习特点出发,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各种基于学习者视角,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新型学习资源不断涌现,例如目前流行的教育游戏、微课等。教育游戏以传统游戏活动为原型,通过多媒化、情境化、虚拟化的学习环境将安全教育内容以游戏活动形式进行呈现,有效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疑、通关、奖惩等学习环节,实现留守儿童对安全教育内容的深入认知和理解。微课则是基于某一知识点或主题内容颗粒度,以一般不超过5~10分钟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的多媒化、网络化的自主学习资源。可将留守儿童需要了解的安全教育知识加以碎片化,形成安全教育专题系列微课。其不仅适合教师用于拓展安全教育课堂的内容及资源,而且合适农村留守儿童通过计算机、手机等信息终端,在课外进行安全教育学习的延伸、强化与巩固。富媒体化、情境化、教学设计精细的安全教育微课,有效契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需要及特点,有助于深层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微课中内嵌的问题思考、模拟操作、练习评价便于营造安全风险场景及氛围,通过多次重复播放帮助留守儿童提升安全风险意识,深化安全教育知识的认知与记忆。

3.4建设思想道德微信平台,提升农村留守儿童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关键因素。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修养,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教育问题。目前,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为开展思想道德课程教学。为拓展和延伸思想道德课堂,可利用当前快速发展的微信公众平台,建立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社区。平台设置思想道德学习、名人成长传记、同辈榜样掠影、励志名言警句、思想交流论坛、思想变化日志等栏目。通过多媒化、可视化的信息资源推送,回顾课程讲授,感受名人成长,学习同伴事迹,感悟励志文字,让农村留守儿童浸润于思想修养的正能量环境中,进而抵御不良思想和风气的侵袭。通过思想交流、思想记录与呈现进行自我反思,提升道德修养。

4结语

关注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在心理、学习、安全、道德各个层面关爱留守儿童,最大限度地弥补情感关怀和教育缺失,才能促进其健康快乐发展。

作者:廖倩单位:钦州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5)[2016-02-14]..

[4]卢利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症候探析[J].求索,2016(11):57.

农村小学交通安全教育篇10

关键词:校园安全;校本课程;实效性;研究

校本课程是指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写,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以及本校的资源优势,由学校自己确定,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以解决学校及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多样化发展的目标。区域农村中小学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属校本课程的一种,其开发的立足点基于区域农村中小学对学校学生的安全的科学评估,并充分考虑区域农村中小学课程资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体现学校安全教育的个性化和独创性。

通过多年对区域农村中小学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实效性的研究,2013年,研究课题获得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学校安全专项课题立项(课题编号:JGZXan1327)。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着力破解当前学校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难点问题,在以下几项研究内容方面获得有价值的成果。通过实验证明在这几方面的安全教育是可行的。

1.防教育

2.交通安全教育

(1)道路交通安全常识;(2)水上交通安全常识;(3)铁路交通安全常识。

3.用电安全教育

(1)学会看安全用电标志;(2)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

4.消防安全教育

(1)基本知识;(2)学校及公共场所防火;(3)山林防火;(4)家庭防火;(5)灭火基本知识;(6)报警;(7)自救与逃生。

5.社会生活安全常识

(1)受到不法分子侵害如何报警;(2)怎样避免陌生人闯入家中;(3)外出或在公共场所自我防范;(4)被歹徒盯上怎么办;(5)做好学生宿舍的安全防范措施。

6.网络安全常识

7.校内外集体活动安全常识

(1)校内参加各项活动应注意的事宜;(2)校外集体活动应注意的事项;(3)参加集体劳动社会实践如何保证自身安全。

8.饮食卫生常识

9.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1)预防与控制肠道传染病传播;(2)中小学生吸烟对身体的害处;(3)预防的侵害。

10.农村中小学学生安全防范知识

但愿我们的研究成果为全省校园安全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提供可借鉴和推广的实践性成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