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教育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31:16

思想道德教育专业篇1

关键词:法学;专业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一、加强法学专业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培养新世纪合格法律人才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培养大量合格的社会主义法律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合格的法律人才必须德才兼备,除了掌握特定的法学知识与法律视角、有足够的审慎判断力与理性思维,更要拥有强烈的正义感和必要的社会良知。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合格法律人才是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基本目标。高校的法学教育让广大法学学生掌握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思想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确立为祖国、为人民提供法律服务,进而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远大理想。所以,高等法学教育绝不能是单纯的法律技术型教育,还必须加强学生的法律思想道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符合国家、社会需求的法律人才。

2.培养法律职业道德是保障国家司法公正的需要

我国法学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国外被称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法律职业道德是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员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追求真理、维护正义、崇尚法律、捍卫法律,是法律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法律人员的法律职业道德是国家司法公正的重要支撑。因此,高等法学教育应当加强法学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把知识的传授与道德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崇尚正义、追求真理和捍卫法律的观念,逐步具备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公平正义的理念和崇高的理想。只有具有良好法律职业道德的法学学生,才能在将来的法律执业中坚持正义、尊重法律,最终保障国家司法的公正。

3.提高法学教育有效性的需要

法律不能背离道德的支持。法律是从外部对人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导,而道德则是从人的内心对其行为作出导向。高等法学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哪些是法律规定的可作为行为,哪些是法律禁止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与信任法律,能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维护法律。思想道德教育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高等法学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法学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整个法律教育体系的灵魂。注重高等法学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学会运用道德和法律两个标尺来衡量个体行为。这种对照反思比单纯的法学理论灌输更为深入和有效,容易使学生形成自身内在的道德信念、崇尚法律的意识,更能提升法学教育的有效性。

二、法学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1.树立法律信仰

树立法律信仰是法学专业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所谓法律信仰,是指人们基于对法律的正义性、权威性,社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而产生的法律崇敬,并以之作为行为最高准则的理念。对法律的尊重、忠诚和信念是成为法律人才的关键。具有完备的法律知识却没有法律信仰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忠于法律的,甚至会玩弄法律于股掌之间,成为高智商的犯罪主体。法学学生所具有的法律信仰是其日后从事法律工作所遵从的法律职业道德的基点。法律职业道德的核心,就是法律工作者用自己的专长致力于社会福祉、为社会服务。法律工作者比一般社会成员有更强的正义感、法律意识、法律观念,能运用法律知识主动服务于社会,不计较个人得失去追求和实现社会正义,正是缘于他们拥有坚定的法律信仰。因此,法学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树立法律信仰、增强法制观念。只有在学生时代就树立相信法律、尊重法律的理念,胸怀对法律的崇敬之情,才可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去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2.公德与私德并重

公德与私德是人同时具备的两种道德。所谓公德,是指维持社会存在所必需的基本道德规范,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等,它构成了法律道德的底线。国家法律依靠人来实施,如果法律的立法者、执法者和适法者没有公德,那么法律实施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合法性就得不到保证,社会法治的根基就会动摇。没有公德的社会根本不可能有法制秩序。所以,法学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要放在公德建设上。

相对于公德来说,私德体现为个人品德的修养。作为一个法律人,既要具有公德意识,能够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还要有私德的自我修养与完善,从来没有一个人是私德恶劣而公德高尚的。私德是公德的价值源点,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私德,才能正确实施道德行为。因而法学教育也要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私德教育,在公德教育的指导下发展私德教育,用私德教育推动公德教育,最终促进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的增强。

3.加强法律伦理修养

伦理教育特别是法律伦理的教育是法学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法律职业体现了对公平、正义、秩序等基本价值理念的追求,这要求法律职业者必须具有理性与宽容的精神、刚正与廉洁的品格,还要拥有较强的伦理价值思维和伦理道德修养,才能代表公道和正义,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在法学教育中强化法律伦理教育,可以使法学学生在接受法学教育之初,就了解司法公正的社会重要性,了解司法腐败对社会的危害,从而促使他们自觉提高道德素质。在未来工作中,他们能面对各种复杂情况,秉持公正之剑,守卫法律的尊严。

三、加强法学专业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思想道德教育专业篇2

我国高等教育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中的艺术教育也逐渐从精英化走向普及化、大众化,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也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艺术人才的培养不但需要造就高水平的艺术专业人才,而且更需要的是艺术人才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使他们的心理与其他普通人文学科的大学生相比表现为更加敏感与偏激。其中个性张扬是艺术类大学生的普遍现象,针对高校中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殊特点,准确把握艺术类大学生的心态和行为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已成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延伸和具体化,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活动形式。在新的时期下,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特征有了新变化,所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的方式也有了新变化:

1.利用媒体网络信息进行教育的方式。随着各种高科技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也含有了科技成分,媒体网络已经深入到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他们的艺术观造成巨大冲击。因为高校中艺术类大学生们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渴望了解掌握它,这种冲击波既有积极一面,又不可避免地有消极影响。高校中艺术类大学生要成长为优秀的艺术人才,就必须有正确的艺术观。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互媒体网络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艺术观,使这些高校艺术类大学生能真正担负起传播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媒体网络对大学生们进行教育影响,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教育。

2.组织展开座谈讨论的方式。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上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更加务实,讲求实际。他们努力在大学里、社会中完善和发展自己,同时他们的思想也更加实际,重视现实。他们更加重视人际关系,努力开拓交际范围,重视社会实践,渴望成才,所以希望自身能够在专业上有所成就。生活上他们更倾向于追求开放、自由、自立、浪漫的生活。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思想顾虑,不畏人言、敢于离经叛道。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也确实特别想得开,衣着注重性感、生活无拘无束、乐于模仿影视中的浪漫情调等。通过组织展开座谈讨论的这种方式,针对艺术类大学生们的自我意识,以及向往而言,可以说是投其所好,使大学生们相互教育。但我们选择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时要有明确讨论的主题,抓住艺术类大学生们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开展热烈讨论,切记不要离题,否则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对他们影响更不好。

3.运用演讲、报告的方式。这是一种传统方式,是中国革命年代时期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方式。在当代社会这种方式仍可实行,不过已具有了新时期的气息。

鼓励动员报告。由于高校中艺术类大学生们情感丰富且不稳定,但他们有关心人民幸福、振兴中华的愿望,所以对他们进行动员报告是不可缺少的,可以加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如新时期抗洪救灾,无偿献血,这都需要动员报告,一个好的动员报告,能鼓舞起青年人土气,振奋青年人的精神,激发他们的热情。因而对艺术类大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动员报告是不可缺少的。

登台演讲报告。艺术类的大学生们具有开拓性和积极上进的精神,他们重视个人价值实现,追求自主独立的生活方式,思维活跃,渴望成功,善于表现,我们便可因势力导,采取一些激励式的教育手段,通过组织开展文化讲座、影视评论、文艺汇演、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给艺术类大学生充分发挥和展示自己的空间,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修养,让艺术类大学生们登台演讲或作报告,一则可教育引导其他青年,二则也教育了他们本人。学校或其他单位经常组织这种真挚、动情的“演讲比赛”活动,可以促使艺术类大学生们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让他们明白自己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可以加强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

4.开展综合评比竞赛、奖励惩罚的方式。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激发鼓励青年上进和推动各项工作发展的积极有效的措施。开展综合评比竞赛方式针对艺术类大学生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表现的增强以及好胜心、好学心等基本特征展开进行的。对大学生们采取综合评比竞赛的教育方式,能激发起他们的热情,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如学校每年度在各班级评选优秀党、优秀团员、优秀班干部,就是这种典型方式的应用。同时,大学生们的经济头脑比较发达,他们往往注重经济效益。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大多在中小学时代就接受艺术教育,具有良好的艺术天赋和创作能力。其中不少学生参加过艺术比赛,获得名次,然而其往往陷入追求名利的实用主义。艺术专业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多,对社会现实认识较为深刻。许多学生在实习期间可以获得较高的报酬,因此更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所以精神奖励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既达到教育目的,又防止了他们认为金钱至上的观念的滋长。我们应适当采取一定的经济手段,配合精神奖励,来达到奖罚分明的目的。

二、当代社会高校艺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方法的应用

在具体实际工作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方法的应用,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必要手段,是为实现教育目标、传授教育内容,随着形势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必要的思想工作方法的具体应用。

1.民主讨论法。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要采取民主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这也是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决定的。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学校的文艺骨干,老师宠爱,同学羡慕,往往使他们自我感觉极好。可是他们进入大学后,以往的那种核心地位和优越感都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是心里失衡、经济焦虑、学习焦虑、对艺术的理解偏颇等等。我们要把自己放在与青年人平等的位置,以同志,朋友的态度平等交流思想、交流意见、共同磋商,以换得他们的信任和理解。

2.说服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方法。艺术类大学生作为我国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使他们的心理与其他普通人文学科的大学生相比表现为更加敏感与偏激,个性张扬是艺术类大学生的普遍写照。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要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地说服教育。要联系他们的思想情况、关心的热点,否则道理一大篇,实际不沾边,“隔靴抓痒”,可能会引起反感。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准确把握艺术类学生的心态和行为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3.情感感化法。工作中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动人,情感感化法。运用尊重,理解、关心、信任等态度以情感上影响青年人,感化青年人。我们所说的“情感”,主要指具有共同目标,共同理想的,朋友同志的情感,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做到情真理切,情理结合,才能打动人心,达到教育效果。再结合艺术类大学生们的文艺方面的特长,使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通过各种健康、愉快、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在大学学习之余,得到情趣和精神上的享受。

思想道德教育专业篇3

关键词:财会专业;职业道德;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1)04-0092-0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通过直接或间接融资也越来越频繁,而反映管理者的受托责任和向债权人与潜在投资者提供决策信息的财务报告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但由于历史或其他原因,会计诚信建设和道德建设一直未得到重视和有效执行。自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起来,较早时期就出现过琼民源、东方电子、蓝田股份等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操纵股市的现象,近期的就有云大地会计造假上市圈钱等行为。这还是我国监管较严的证券市场,而对监管较弱的非上市公司,向税务、工商、银行提供不同的财务报告的会计造假行为则是数不尽数。因此,加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特别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尤其迫切,但我国目前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前的职业道德体系建设尚不完善,本文从财会专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入手,探讨如何建立财会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体系。

一、我国财会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我国目前财会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在课程安排对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方面不够重视,更由于对法律法规的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忽略,造成学生没能深刻理解作假账、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的法律后果,因而在学校阶段就没能植入诚信为本、遵纪守法的思想意识,那么就业后就可能随波逐流。现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缺陷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

1.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政治思想教育脱离学生现实生活

一个财会人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应该对财会专业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使财会专业学生树立“诚信为本,遵纪守法”的品德操守。但我国目前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分为两个环节,一个环节是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课程,另一个环节是班主任和辅导员对学生的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主要是通过理论课程的学校方式教育,比较枯燥和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老师也主要是从理论和教材进行教学,因此学生对政治思想教育课程重视不够,只是作为学分或一门课程来学习,没有从内心的深处去思考和领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而班主任和辅导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则是日常性和事务性的管理,未能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因此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脱离学生现实生活和实际,诚信建设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2.财会系列的法律法规教育不够重视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在会计法律法规教育方面不够重视,基本上没有开设专门的会计法律法规教育课程,当然更谈不上进行法律法规实践教学。大部分的高校在对会计法律法规教学时,只是在会计课程中用一定的章节或课时来进行简单的学习,因此在教师和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没有进行足够的重视,没有将会计法深入到财会专业学生的内心,学生没有建立起“不做假账”的思想意识。

另外,我国目前财会专业学生的法律法规教育主要集中在经济法、税法和会计法等法律法规,而对作为公共基础的法律教育则不够重视,本来法律法规的学习就已经晦涩难懂,更加上由于缺乏相应的实践环节,学生在学习法律法规时积极性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对“作假账、假报表”等提供虚假财会信息的法律后果认识不足,毕业后不能明辨大是大非,随波逐流。

3.财会专业学习重理论轻实践

现阶段我国财管专业学生的学习课程已经开设了,初级会计、中级会计、高级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法等专业课程。教师在进行财会专业教学时,不太重视实践教育,只是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理论教学,而对模拟实验、会计实验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够重视。对学生而言,由于社会就业压力的存在,学生比较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财会理论掌握的比较好,而实践能力较差,因此财会理论掌握的不透彻,不够深入,从而也就没有深刻理解会计的目标,向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和反映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对会计报表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当然就不能形成诚信、遵守会计法规的职业道德思想。

4.财会专业教学忽略职业道德教育

财会专业教育培养的是我国需要的高级财会人才,适应我国现代建设的需要,现在的大学生将在我国未来的财经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需要有熟练和精湛的专业能力,更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但目前我国财会专业的课程安排方面比较重视专业课程的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二、财会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

财会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是财会人员在会计职业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财会专业职业道德要求的内容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现阶段我国财会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尚处于探索、规范和完善阶段,我国职业道德教育体系首先需要形成入职前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入职后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而入职后的职业道德教育应当包括自我约束、行业自律和行政监管三个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专业学习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入职前的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环,因此本文只探讨专业学习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

1.加强我国目前高等院校财会专业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我国目前高等院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改进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改进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内容主要是改进我国目前枯燥乏味的政治思想教育,而应该纳入针对财会专业诚信道德教育,可以引进我国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而不是单纯的进行马克思主义式政治思想教育,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树立是做人的根本、立业之基的思想意思。

而改进教学方法则不只是教师在课堂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人教授的一人堂教学方式,而应该形成开发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将一个班分为几组,教师教授,提问、学生谈论、回答等开放式、论讨教育,这样可丰富教学方法、活跃教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也能让学生更好理解财会专业的职业道德其实就是整个社会职业道德和诚信建设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2.提高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由于我国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财会专业职业技能教育方面主要为理论性和研究型教育,而我国目前大学已经从原来的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教学理念也应从理论研究型向应用型教育转变,因此我国目前的财会专业应开设更多地实践课,这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提高,一方面,可以组织更多地财会专业的教师和具有实践经验的社会财会精英一起编写财会案例,将案例教育融入到整个教学环节,特别是多组织有关职业道德方面的财会案例,通过形象、生动的案例让学生建立起诚信、遵纪守法的职业道德意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会计造假,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的社会危害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通过这样,让学生首先从理念上建立起了职业道德意识,强化学生的职业自律的自觉性,同时也从法律方面强制学生建立起职业道德意识。第二个方面就是财会专业应多和企业联系,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和实习,让专业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社会专业人士给学生指导,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再结合理论教育,学生就更容易理解。第三个方面,同时要鼓励更多的学生到社会、到企业去实习,并定期对其指导。

3.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没有针对财会专业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也没有针对财会专业开设专业的法制教育课程。鉴于此,我国财会专业教学应该开设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课程,让学生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的会计规范。同时还应该邀请社会专业精英给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其通过自身的经验和职业道德修养来影响学生、激励学生,鼓励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财会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这些问题较多,需要较长的时间,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加以解决;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掉以轻心,毕竟高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础环节,是整个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需要我们同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共同讨论,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许秀敏.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2]范杰.谈谈会计工作中的职业道德问题[J].上海会计,2002.4.

[3]于增彪.略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J].会计研究,1996.10.

思想道德教育专业篇4

论文摘要: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人力资源需求极为旺盛,备行备业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呼唤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从而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极大地促使了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虽然可喜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共同探讨。

一、现代职业教育应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

首先,强化职业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当今世界经济趋向一体化的国际潮流背景下,人才竞争也日趋激烈,各行各业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近期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做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特别强调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职业院校要重视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可以说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对于“要办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上最大的职业教育”有着重大意义。

多年以来,职业教育院校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各类应用型专门人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思想道德教育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还缺乏深度和工作力度。职业教育能否确保正确的发展方向,能否确保和普通教育一样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技术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发展前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过程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更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其次,职业教育要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发展成才的目标,思想道德教育是保证。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归根到底要靠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核心。职业教育面对的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他们来讲,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他们的经历和学识水平有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因此,在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更需要接受先进的思想道德教育。我国传统文化中健康文明的思想道德观念,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先进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只有结合实际对此向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培养,才能保证我们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三,现实社会中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敬业精神缺失、诚信度差现象的改善,需要职业教育强化德育。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传统美德,“百行德为首”是我们的祖训。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人发展,我国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面对大量的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对我们的影响也已显现,一些行业或个人为追求自身利益而不顾道德约束的现象普遍存在,由此带来的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在职业院校学生身上体现的尤为突出。加之近些年来高校扩招的影响和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职业教育出现了招生难的现象,生源质量出现了严重的下降,所招学生的整体素质普遍较差,许多学生存在着心理缺陷和人格缺陷,他们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远大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取向,缺乏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斗志,道德、法律的观念意识更是低下,这种状况与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是很不协调的,急需改变。当今的职业教育肩负着教育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历史重任,更肩负着教育培养有道德、有理想、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新一代的历史使命。因此,在面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形势下,职业教育要转变德育观念,重视和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这是真正改变目前我国从业人员道德素质低下、敬业精神缺失、诚信度差这一状况最有效的途径。

二、职业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弱化的原因

第一,实际教学中不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思想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生产一线的专业技能型劳动者。因此,有些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往往只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而不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这一点从课程的安排上就充分的体现出来,专业课占一半课时,基础课约占一半课时,德育课每周仅安排一次两个课时。有的职业院校由于德育专业教师紧缺,每周一次的德育课经常以学生自学代替。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把政治教育课和思想道德课改作专业课或学生自由活动课,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之差、质量之忧是可想而知的。笔者认为对德育课的这种忽视程度绝不可掉以轻心!

第二,职业教育中德育课内容单调重复、方法单一、缺少创新的状况多年来一直没能得到改善。德育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它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课程的内容应新颖、时效性强,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教学方法要多样化。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德育理论课内容老化陈旧不能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创新、缺乏时效性和吸引力、跟不上新形势变化和要求等弊端,造成了教师讲着枯燥、学生学着没兴趣的现状,从而严重地制约、减弱了德育课应有的作用。

第三,部分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自我认识有偏差,不能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由于职业教育的对象、内容和任务与普通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得社会上许多人也包括一些职校教师在思想上形成了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的观念,总觉得职业教育的教师不如普通学校的教师,因而造成了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再者,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得某些教师讲实际、讲实惠、重自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心浮气燥、急功近利,注重职业技能传授,忽略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对口升学指导,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种原因导致了职业院校的一些教师处于敷衍应付状态,不能专心全力以赴的扑在职教事业上,表现在言行上便是不能很好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不能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引导。

三、对职业教育应重视德育强化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几点建议

第一,转变德育观念,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与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地结合起来。职业院校的学生同样是未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状况、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如何,可以说将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与否。因此,当代职业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德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树立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培养他们勇于承受挫折、敢于面对挑战、乐于探索、善于创新、追求成功的良好品质。这就要求在德育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因势利导,遵循实效性和生活化的原则,把做人教育、合作精神教育、奋斗精神和创业精神教育、法制教育融人到思想道德教育中去,并做到以“教”带“学”,使教与学双方都能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以切实达到增强德育实效性的目的。

第二,注重师德教育,重塑职业教育教师高尚风范。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师德。教师的活动对象是学生,是身心处于发展过程中尚未完全成熟的人,这就对教师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职业教育教师应有高度的政治觉悟,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引导学生;要遵守职业规范,具备较高职业素质;要爱岗敬业,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对社会、对人民、对本职工作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满腔热忱地对待工作,爱护自己所教的每一位学生。其次,职业教育教师担负着传授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任务,要有坚实的专业技能知识。当今世界形势多变、知识激增、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教师要有宽广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教师那里学到知识和本领,才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再者,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师还要努力自塑人格魅力,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学中不仅要把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且要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影响学生,以无形的人格力量去感召学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良好师德风范的形成,将会在职校德育中显现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榜样作用。

思想道德教育专业篇5

关键词:专业课;德育工作;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3-0158-02

发挥专业课的德育功能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专业课能够有效地塑造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水平,能够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完善和创新。就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而言,虽然近年来专业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但是这些课程仅限于专业技能的传授,专业课的德育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不仅严重影响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而且束缚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正因为如此,在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专业课的德育功能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环境设计专业课所具有的德育功能

专业课的德育功能是指专业教学实践对德育工作所起到的作用、能力和功效。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作技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完善的人格,正因如此,要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创作技能、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开拓其创作视野,使之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必须将专业课的德育功能发挥出来。

环境设计专业课的德育功能在于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以环境设计专业课《室内外环境设计》为例,其本质是激发学生对美的欣赏与追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达成认识上的共识,使学生的政治觉悟得到提高,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时时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室内外环境设计》课程的过程中,通过设计技法的练习,将正确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理想外化为设计作品。

环境设计专业课的德育功能体现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对于刚刚开始独立生活的大学生来说,其生活、学习需要引导,这就需要一种其能够接受的载体对其进行影响。在大学阶段,要想在各学业上取得突出的成绩,没有良好的学习品质是不行的。大学阶段学习的目标在于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在面临求职应聘的时候,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克服胆怯心理,有足够的自信心和勇气面对用人单位的考核。如果没有良好过硬的心理素质,求职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要取得艺术上的成就,不仅需要勤学苦练而且需要在创作中展现出优秀的心理素质和强大的自信,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正因为如此,环境设计专业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专业课为载体,通过发挥其德育功能改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使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真正提高。

创新学生的思维模式是环境设计专业课所具有的重要德育功能。“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塑造创新能力[1]。实践表明,专业课是塑造、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最为重要的途径。作为一种创造性艺术,环境设计专业的作品极具思维发散性和思想扩张力,它具有独特的模糊性、弹性和随意性。学生在专业创作过程中,通过自己直接的参与和间接地了解产生辐射性的思考和多端的联想,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增强创造性思维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能使学生追求完美从而激发起创造性想象、提高自身的洞察力;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作技法训练,能够培养大学生逻辑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继而实现创新能力的真正提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更加活泼,内容更加亲切。

二、发挥环境设计专业课的德育功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重技艺、轻德育”的现象是发挥环境设计专业课的德育功能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课程体系的影响,专业课、选修课没有被赋予开展德育工作的任务,教师往往忽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认为这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与本课不相关,在课上讲这些内容纯属浪费时间。有的教师认为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是辅导员的职责,自己只要讲好课就行了,所以带来了环境设计专业课教学中的“重技艺、轻德育”现象。在专业课《设计思维与表达》上,教学内容仅限于教学生设计什么样的作品、作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极少有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专业课弱化了德育功能,不仅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而且也势必带来学生思想贫乏、情趣低下,缺乏对设计作品的鉴赏、交流和创新能力。如何发挥专业课资源多、空间跨度大等优势助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是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就目标而言,环境设计专业课是以训练学生的设计能力为目的的审美教育。实践表明,专业课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方面发挥的作用是最为直接的也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多数教师没有认清专业课的德育价值,只关注设计技法的训练,极少有人关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使专业课的德育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作为专业教学实践活动,以专业课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可能像思想政治理论课那样立竿见影,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其创造力和想象力,解决其知识面过窄、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比较差等问题,必须深刻研究专业课的内涵、价值、目的和方法,探索如何发挥其德育功能,只有对此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发挥专业课的作用。

三、发挥环境设计专业课德育功能的路径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实现专业技能与道德修养的互动共进,必须赋予教学内容以深刻的思想性,实现专业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使学生能够领略教学内容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使专业课的德育内容成为学生的自觉选择。发挥专业课的德育功能,环境设计专业必须在专业培养中科学规划教学内容,明确“专业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些什么、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要统筹兼顾专业课的教学性质和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艺术修养同时得到提高,实现二者的互动共进,进而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水平[2]。

发挥环境设计专业课德育功能的第一要义是强化“技艺与德育并重”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授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整合教学内容,在专业课《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渗透的德育内容,使学生领悟专业课的教育意义,使道德情感得到升华,在思想上产生新的认识,让学生明白,跟创作技巧比起来良好的艺术品行、道德更为重要。要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学生深切体会到设计作品的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德育要素在设计作品中的表现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设计作品丰富的思想情感,使课程的德育目的统率知识的传授,引导和启发学生们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唤醒潜在的求学意识和进取意识,鼓励学生自己发现设计作品的德育内涵,促使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和感悟,准许他们有自己的独特观点,使专业课的德育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发挥环境设计专业课德育功能的根本方法是加强教师的德育培训,使教师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是要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在教书的过程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专业课变成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强化自身道德自律,在工作中注重学习德育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自身在课堂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因此,高校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鼓励、支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目的、有意识地介入思想政治工作,使自身德育意识得到不断增强。只有教师具备了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鲜明的政治立场,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对社会主义拥有信心,产生使命感,才能满腔热血地投身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工作中,专业课的德育功能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只有教师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能够帮助学生处理好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事情,才能使学生自身受到教育、心灵受到震撼,将之引入正确的理解途径,才能使学生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加深对未来人生道路的思考。

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其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明确将来为谁工作、怎么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而言,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无疑是最佳方式,因此,要发挥好专业课在塑造学生良好人格、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重要的作用,使大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其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的全面进步。发挥专业课的德育功能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学校应重视专业课的德育功能,利用多种渠道、鼓励多方参与,在充分发挥高校理论和人才优势的基础上,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教育体系,通过不断改进专业课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将环境设计专业课所具备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使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双双得到提高,让学生在专业训练时接纳德育内涵,从而达成专业教育的德育目标:让道德学习在专业教育中潜移默化的完成。

参考文献:

思想道德教育专业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生思想道德

一、现代职业教育应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

首先,强化职业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多年以来,职业教育院校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各类应用型专门人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思想道德教育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还缺乏深度和工作力度。其次,职业教育要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发展成才的目标,思想道德教育是保证。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归根到底要靠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核心。最后,现实社会中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敬业精神缺失、诚信度差现象的改善,需要职业教育强化德育。在面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形势下,职业教育要转变德育观念,重视和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这是真正改变目前我国从业人员道德素质低下、敬业精神缺失、诚信度差这一状况最有效的途径。

二、职业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弱化的原因

第一,实际教学中不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思想道德教育。因此,有些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往往只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而不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第二,职业教育中德育课内容单调重复、方法单一、缺少创新的状况多年来一直没能得到改善。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德育理论课内容老化陈旧不能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创新、缺乏时效性和吸引力、跟不上新形势变化和要求等弊端,造成了教师讲着枯燥、学生学着没兴趣的现状,从而严重地制约、减弱了德育课应有的作用。第三,部分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自我认识有偏差,不能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得某些教师讲实际、讲实惠、重自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心浮气燥、急功近利,注重职业技能传授,忽略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对口升学指导,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对职业教育应重视德育强化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几点建议

第一,转变德育观念,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与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德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树立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培养他们勇于承受挫折、敢于面对挑战、乐于探索、善于创新、追求成功的良好品质。这就要求在德育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因势利导,遵循实效性和生活化的原则,把做人教育、合作精神教育、奋斗精神和创业精神教育、法制教育融人到思想道德教育中去。第二,注重师德教育,重塑职业教育教师高尚风范。首先,职业教育教师应有高度的政治觉悟,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引导学生;要遵守职业规范,具备较高职业素质,要爱岗敬业,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对社会、对人民、对本职工作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满腔热忱地对待工作,爱护自己所教的每一位学生。其次,职业教育教师担负着传授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任务,要有坚实的专业技能知识。教学中不仅要把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且要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影响学生,以无形的人格力量去感召学生。第三,关注职校学生的实际问题,做到以人为本,努力营造全员参与的思想道德教育氛围。我们必须使德育更好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不断创新。教育过程中既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又必须要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以情感人、以德育人。

职校学生正确理想信念的树立、崇高思想品德的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培育、优良文明习惯的养成、美好心灵的塑造,都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支持、共同努力,来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向上的良好社会环境。因此,思想道德教育要和社会教育结合并融为一体,依托职业院校所在地,广泛建立实践参与基地,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道德实践机会。各级文化、宣传部门要增强责任感,积极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正确的政治导向和内容健康向上的丰富的精神食粮;各级行政执法部门要通力协作,有效的优化校园周边及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杨旭.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沧桑.2006(4)

[2]王卓越.新时期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J].考试周刊.2008(41)

思想道德教育专业篇7

关键词:大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在教育领域中,思想道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高等教育十分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目的是能培养出更多思想道德好、素质高的人才,使其能为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目前,大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学校应积极分析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

一、大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对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和方式方法等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与挑战。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更加满足大专学生的价值取向,信息传递更加便捷、高效,更容易获得大专学生的欢迎,为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是网络信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大专学生的心理、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都有一定的影响。

目前,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专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的学习,对思想道德教育存有偏见,将思想道德教育看作是单纯的说教,与将来的工作没有联系,没有认识到成人与成才之间的关系。

大专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于本科学生还比较薄弱,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不强,思想认识比较肤浅,对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一定的抵触心理。此外,大专学生心理上的自卑对于思想道德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大专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发展对于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就业时,相对于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容易受到“歧视”,这会给大专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如果大专学生不能科学、冷静地处理这些问题,就会出现过激、极端的行为,与道德理性相背离。

二、大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1.建立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为了更好地加强大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建立学校、社会以及家庭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加强与社会以及家庭之间的联系,为大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当前的德育教育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社会以及家庭共同努力。在注重学校教育的同时,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争取得到家庭教育的配合。通过电话、网络等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交换彼此的意见,发挥学校以及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对于社会,应严厉打击一些犯罪行为,减少社会不良风气对大专学生的影响,积极宣传典型事迹,传递正能量,为大专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大环境。

2.加强课堂的德育作用

在对大专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还应积极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对于不同的专业,需要制订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策略。根据大专学生学习的特点,简化不必要的课程,降低一些课程的难度,使其满足大专学生的学习以及成长规律。同时,需要打造一支专业素质高、技术能力强、思想道德好的教师队伍来辅助大专学生的成长。由于大专阶段的学生在思想、心智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教师除了要传授知识给大专学生外,还需要为大专学生指明人生的方向。教师在与大专学生沟通过程中需加强德育渗透,使学生能够认真反思,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使学生的思想道德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在大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为了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应努力为大专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大专学生专业知识的提升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环境建设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就是学校要注重为大专学生打造富有特点和个性的校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软环境上,学校应提倡文化理念,注重校园文化的沉淀。通过完善各项规整制度,引导大专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弘扬良好的校园风气,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在整洁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加强学生的自身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促进大专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

4.加强优秀大专学生的带头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专院校的学生在思想认识、行为等方面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主体意识不强,同龄人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大专学生每天都生活在一起,他们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十分相近,并且彼此间容易产生认同感。因此,教师应善于培养和发现优秀的大专学生,通过这些优秀大专学生的榜样作用,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提升。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大专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当前,大专院校应注重大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大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充分发挥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的教育作用,引导大专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璐.关于五年制大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2015,(23):207.

思想道德教育专业篇8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德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处理好三个关系(德育和智育的关系、思想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的关系、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关系),做到三个结合(德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德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德育与日常管理相结合),是解决德育问题的有效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特点,这就为办好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在新形势下,在抓好高等职业教学的同时,如何抓好高职德育,为社会培养出具有高职特色、社会认可、企业欢迎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技能复合型的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德育在商职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最为根本,是人的素质的灵魂。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面向社会需求,适应市场需要,为企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等特点。简而言之,就是有知识、懂专业、能操作、下得去、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不能忽视德育在高职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在注意学生专业技能知识培养的同时,必须注重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道德的发展,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要有高水准的道德。合格是前提和基础,实用是条件和要求。道德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技能教育是教会学生做事的本领,做人是成才的前提条件。不会做人就难以成为有用之才。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云南大学校训“会泽百家,至公天下”都讲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和做事,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如果把学校专业知识教育比做筋和骨,道德教育就是气和神。因此,德育与智育并重,不能厚此薄彼,否则我们培养出的人,有知识,没有教养;有目标,没有信仰;有欲望,没有理想。这样的人不是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要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绝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可以包容的。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高职教育应当把道德摆在首位,在新的形势下加以认真落实,使培养高素质人才不成为一句空话。

二、当前高职德育存在的主要问厄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的重要性和地位从理论上讲,学校领导和教师无一不接受,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总难摆到“首要”位置,难以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往往成为“社科部”、“公共课”部的事,形不成合力,处于“单打一”的状况,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就更难以达到。笔者从教学的实践中感到,当前高职教育重视技能培养,忽视德能培养的情况依然存在,除领导重视程度、师资配备、资金投人等方面摆不上重要议程,空洞抽象的要求多,实实在在的支撑少以外,高职德育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四个不到位”。

1.认识不到位。确立在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还需要克服认识上的偏差,走出两种误区。一是要克服那种高职教育就是单纯进行专业知识、劳动技能的职业教育的偏差认识,走出重专业知识传授,轻德育的误区,牢固树立授业首先要传道,教书首先要育人的思想。必须把德育纳人教学的整体规划,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决不能把德育当成软任务、虚功夫,使之流于形式。二是要引导学生克服那种上学只是学文化、专业技能的偏差认识,走出重专业知识学习、轻思想品德修养的误区,牢固树立要学会做事必须先学会做人的思想。

2.教育模式不到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多种所有制并存,人们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带来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巨大变化,必然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呈现出双重表现形式,既有明显的进步,又有模糊的困惑;既有竞争意识增强,也有集体主义淡薄,价值取向趋于实惠,奉献和索取等价交换的信条;既有一定的理想追求又有较强的功利主义思想。这些变化,给德育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在“四差”:一是传统的道德内容、教育观念与现实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二是陈旧封闭的教育方式与开放复杂的社会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三是简单化、机械化的德育过程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复杂化之间有着“逆差”;四是德育目标与培养人才的需求和实际状况之间有误差。这就需要广大德育工作者,面对21世纪人才竟争的时代,与时俱进,顺应时势,建立新的德育模式,以适应新时期培养人才的需要。

3.方法不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进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德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撞击的过程,是一种情感的双向交流。长期以来,德育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强调正面灌输,教育者以宣传道理为主,属于“灌输”教育,这样教有其强化效应的优点,但是形式单一,单向传播,联系学生思想实际、社会实际不够紧密,缺乏双方交流,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引起学习兴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管教式”的教育方法。辩证地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提倡“双交流”、“互动式”、“教学相长”,使教育内容通过“载体”,融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只有通情才能达理,这才符合党中央提出的“德育工作要与关心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要求,德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

4.教材改革不到位。教材是搞好德育的根本依据,高校德育教材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带来价值取向的多样化,给德育也提出了挑战。高校德育不尽如人意,教材改革跟不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特别是高职高专的教材显得更突出,德育教材不像工科教材,成型成熟。因此当前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是要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谈到关于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时指出的:“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目标要求,下功夫编写出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实际的教材,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既不能丢“老祖宗”,又要赋予德育新的时代内容。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对策

德育的地位作用,“教书育人”的道理一直在强调,几乎无人不晓,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始终摆不上重要位置,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流于形式和口号,时而德育变成“附加搭配教育”,德育中存在的问题也就不能集中力量去研究解决。笔者认为,确立德育在高职(高专)素质教育中重要地位以及解决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建立一个机制,处理好三个关系,做到三个结合。

1.建立一个机制。要把德育工作列人党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德育与智育并重,建立党委组织领导和全面协调,行政专门负责,部系落实,团委、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同时还应建立起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做到教育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型的高职高专人才。

2.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正确认识德育和智育的关系,处理好“核心”与“重点”的关系。高职教育要始终坚持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提高专业理论和技能为重点。克服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重专业课,轻德育课;重技能培养,轻做人培养的倾向,把德育和智育有机地、辩证地统一起来,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二是正确认识思想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的差异,处理好“整体”与“个别”的关系。高职学生就大多数而言,考不上本科,心理上存在不得已而为之的思想,有的多次高考落榜受打击;有的达不到期望值而灰心,厌学情绪,混“文凭”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脆弱,经受不住波折;还有就业的心理压力等等。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来看,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比本科生的难度大得多,他们更需要关心和激励,在进行德育时既要注意对大多数进行正面教育引导,更要注意对个别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在这方面有些学校在加强德育的同时,开设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收到较好的效果,值得借鉴。三是正确认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关系,处理好“灌输”与自我教育之间的关系。从古自今教育家都特别强调德育的“知行合一”,“践履”,“生活即德育”;道德被马克思称之为“实践精神”。因此,一方面要重视“两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按照“要精、管用”的原则,抓住重要理论问题,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行必要的“灌输”,达到晓之以理的目的。同时,要延伸课堂教育,拓展教学空间,把德育融会到学生校园日常生活、学生公寓、社团活动中去,自觉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根据学生“求知、求实、求乐、求新”的特点,不同层次的兴趣爱好,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适合青年特点的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学,使他们受到哲理的启迪、心灵的感悟、情操的陶冶。

思想道德教育专业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对策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职业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部分中职学生虽然学会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是品德低,修养差,思想道德素质欠缺,难以适应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需要,更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强化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强化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从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来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再次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并提出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更重视人的思想道德、能力、个性等人文品质的培养。虽然我们在此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与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仍有很大距离,尤其职业学校往往因“职业”、“技术”所限而忽视或低估了“人”的教育的重要性。

意大利一位诗人曾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为此,强化和改进职业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应是职业学校高度重视的大问题。

从对用人单位进行的多次调研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单位对中职学生的第一要求并不是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而是思想道德方面的水准,他们总是将敬业、诚信、职业道德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由此可见,职业教育不仅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历史重任,更肩负着培养有道德、有理想、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历史使命。职业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有一技之长,更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成为具有健全人格、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人。

与读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近年来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大都是思想觉悟、文化水平偏低,按照应试教育的标准衡量,他们就是品行不够端正的“差生”。面对低素质的生源,更需要加强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强化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

二、目前职业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不容乐观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我们设计了一些当前带有普遍倾向性的问题,对在校学生进行了较系统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分为四个方面: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和心理素质。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我们了解到学生存在以下不良思想倾向:

1.思想道德价值标准呈多元化,评价标准模糊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理想信仰与道德品行方面的追求表示“说不清”。例如,对“人不可无信”表示困惑的有17%,对“诚实就意味着吃亏”部分认同的有38%。

2.责任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主要表现为对自己不负责任,不珍惜学习机会,厌学情绪强烈,生活懒散,玩世不恭。例如,在回答“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你会首先考虑谁时”,只有60%的学生表示首先考虑集体利益。在回答“如何处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时,54.7%的人认为应该积极奉献,正当索取。在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时,69%的学生主张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另有25%的人表示会根据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而定。

3.社会公德意识淡薄,诚信缺失现象严重

主要表现为文明行为习惯养成较差,在室内外等公共场所乱扔、乱吐、乱画等现象较为普遍。而且,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屡禁不止。

4.理想信念淡化,价值观念带有一定的功利性

例如,在回答“将来的择业标准是什么”时,有60.4%的学生把符合兴趣、发挥特长作为首选,把享受生活作为人生的理想,价值取向是“能享受生活”;对“入党、入团的动机”,有30%的学生回答是为了找工作和升迁,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这反映了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此外,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我们感到学生人格不够健全,逆反心理强烈,做事缺少耐力和意志力,遇到困难就放弃退缩,独立性较差,缺少宽容心、感恩心,等等。这种令人担忧的思想道德素质现状的形式,除了有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原因之外,职业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也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

三、目前职业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过分强调技能型人才培养而轻视学生做人的教育

近几年来,一些职业学校里把培养目标定位在职业技能上,把职业教育仅仅视为单纯的急功近利的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忽略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德育工作,对于某些学校领导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没有真正把育人工作放在头等重要位置。

2.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没能形成整体合力,效果不显著

学校德育工作应是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责任,不应是哪一个部门的任务。可在具体实际工作中,很多人认为思想道德教育是班主任的事,是德育教师的事,与己无关。有的专业教师只管教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对学生的坏习惯、不文明的行为置之不理,只教书不育人,没能很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

3.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为承担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重要职责的班主任和德育教师,在工作中更多是说教和讲大道理,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不能使学生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与实现自身价值的关系,更体会不到教育成果的快乐,因此不能将道德的需求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更无法转化为外在的行为。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科学地规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从初中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尽管当前总体素质偏低,但他们可塑性很大,正是从幼稚走向成熟、人格和个性趋于定型的时期,也是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

四、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职业教育新理念

同志在全国职教会议上讲话,要求职业教育要牢固树立两个观念:一是“以人为本”的观念,二是“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社会既需要研究生、博士生等少数精英人才,同时也需要大批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初中级技术人才。近年来,面对中职学生素质越来越差的实际,职业教师要重新定位。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通过我们加倍的努力和付出,一定会培养出百分之百合格的毕业生。

2.应把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职业人作为培养目标

我国教育家黄炎培说过:“任何教育都不应只是一种单纯谋生求职的工具或手段,而应把它视为一种自我实现及自身发展的愉悦体验。”职业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有一技之长,更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成为具有健全人格、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人。职业学校在突出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不能放松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不能放松做人的教育。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是社会需要、企业欢迎的合格职业人。

3.加强育人队伍建设,形成有效合力

“教育以人为本,育人之本首在育德”,应成为全校员工的共识。无论在课内外还是校内外,不管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还是在教育管理、实习实训工作中,每位教职员工都要担负起育人的职责,充分体现全面、全程、全员育人的思想。良好的学校育人环境需要大家共同营造,应突出以下三方面:

(1)教书育人

首先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德育课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理论知识教育,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学生提供正确认识世界的武器和培育正确的人生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要抓好学生专业课教学、实训实习这一重要内容和环节,它是对中职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专业教师在专业理论教学中,要结合专业知识学习不时地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比如,可以介绍相关专业的科学家、发明家的生平传记和成长历程,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成长的启迪;实习实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实训实习的特点和内容,抓住中职学生与社会实际、生产实际、岗位实际和一线劳动者密切接触的时机,进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职业纪律和安全生产教育,增强中职学生讲安全、守纪律、重质量、求效率的职业道德意识。

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关注他们的兴趣、焦虑和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没有本来就不想好的学生,只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其自暴自弃。在全面读懂学生的基础上才会言中有物,教学内容生动有感染力,否则夸夸其谈,只能令学生生厌。

(2)管理育人

学校应选拔优秀教师承担班主任工作。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班主任应坚持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和管理,规范学生平时的道德行为,及时发现、纠正和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3)服务育人

无论是教育教学部门的教师,还是学校保卫、宿舍、食堂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要关注、关爱学生的成长,每个人都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给学生树立负面的道德榜样。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开辟学生德育第二课堂。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仅仅依靠说教和灌输是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德育的成功往往更多地依赖于陶冶和道德实践。学校的各项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活动,如军训、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社交、志愿者服务、参观、社会调查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培养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观念,锻炼意志,学会与人交往,认识和了解社会问题,找准自己的位置,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5.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多方协同,共同施教

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家访,让学校德育走进家庭;通过邀请招聘企业来校做报告,及时反馈企业发展的前景和需求,来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通过深入社区,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总之,中职学生正确理想信念的树立、崇高思想的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培育、优良文明习惯的养成,需要各方面的共同支持和努力,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彩虹.中等职业学生道德问题调查及德育误区分析[J].职教通讯,2003,(04).

思想道德教育专业篇10

一、“德育”与“育才”,辨证统一性

广义上,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狭义上,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育才”是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学科基础扎实,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被选拔的人才一般都需经过培养训练,才能成为各种职业和岗位要求的专门人才。德育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德育”与“育才”辩证哲学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育才”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等方面的教育: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统一于学生主体之中。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政治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教师在研究道德观思想中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坚持辩证地看待青少年群体,要摆脱传统观念对中职生发展的约束作用。

二、“德育”是“育才”的发展基础

为了摆脱传统德育教学模式的不足,中职学校需引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向学生构建更具多样性的学习平台。基于德育教学信息化发展趋势,总结学校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从信息化角度探讨德育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当前,我国中职教育体制步入深化改革阶段,新教学方案实现了教学模式的优化升级,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体制。中职德育是学生接触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德育可以回顾中国社会发展历程,对人类世界有了更加客观的认知。由于德育课程的特殊性,教师对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尚未重视,导致学生参与德育学习的兴趣不足,影响了最终的课堂教学成效。基于创新思维指导下,教师要懂得应用新方法展开教学,为学生构建更为有趣的德育学习平台,深入认识中职德育教学的新方法,针对方法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德育”记录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变革动态,学习德育能够综合培养学生的文明素质、文化涵养。中职是学生参与文化知识学习的“黄金时期”,重视中职德育教学活动对学生有着多方面的促进意义。基于早期思想下,德育教学效率达不到预定的状态,限制了德育教学模式优化改革。现阶段,德育教学开始走向创新思路,采用新方法辅助课堂教学活动,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本质性转变。创新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思想,坚持创新理念才能提升德育教学质量水平,帮助学生建立更为全面的知识体系。面对传统教育思维存在的问题,德育教学要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展开教学,为学生构建更为稳定的知识学习平台。

三、“育才”是“德育”的终极目标

专业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专业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专业活动经验。学生是专业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专业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随着新教育体制深化改革,专业精品课堂理念得到了深化发展,以新思想为指导开展教学活动,实现了中职专业教学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在实际教学阶段,要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教学思维,按照新理念准则提出可行的方案。此外,引导学生步入精品课程过程中,要懂得灵活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与能动性。“精品课程”是中职教育的新思想,利用精品理念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可不断优化中职专业教学模式,创设更为生动有趣的学习平台。结合精品课程内涵,提出符合中职生学习需求的专业教学方案,为专业教学体制改革提供指导依据。新理念实施以来,教育部门对中职教学工作给予高度重视,结合现有教学平台设定专业教学方案,可进一步激发中职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深入理解精品课程概念内涵,及时调整原有的专业教学模式,引导中职生掌握更为科学的学习方式。

四、“教育”与“思政”的相互融合

一切社会研究必须融入现实,只有尊重“务实性”才能体现道德观的价值,有学者不仅从理论上提出道德观念,还在社会实践中倡导“务实为本”。当前,我国青少年面临着许多实质性的问题,现实主义、拜金主义是社会思想品德扭曲的表现,解决这些问题是中职生道德观特征的具体表现。引导中职生树立正确的金钱意识,懂得凭借自己劳动创造预期的财富,而不是盲目地拜金;要求青少年群体做好人生规划,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因此,要立足于青少年群体的实际情况,对现实人生重新思考与规划。长期以来,我国对青少年群体寄予了很大的希望,重视中职生人才培养及教育是国家改革之根本,也是提高中职生思想品德的重要条件。培养中职生人才不仅是国家党政体制建设的要求,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首先,我国党政体制改革要依赖于青少年群体,推动中职生参与思想政治学习,为老一辈政治家补充足够的后备力量。其次,国民经济发展对人才资源需求量大增,各行各业都需要不同专业人才作为补充,才能进一步创造经济效益。因此,重视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和培养工作,既要引导其掌握科学的价值观念,也要倡导青少年学习文化知识,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更好地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指导思想,辨证看待社会道德观也是德育的一大主题思想,代表着青少年一代的发展需求。学会辩证地看待中国青少年问题,这是推动青少年群体发展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