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思想道德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31:43

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篇1

[关键词]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对策

200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从宏观上做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我国是农业大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6亿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亿人,占50.32%。其中,农村青少年数量达到5861万人,其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青少年是我国未来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道德品质直接决定了将来农村的发展风气和精神面貌,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明和秩序。加强农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提升其思想素质、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但是由于城乡二元教育结构的存在,城乡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农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全社会引起重视和关注。

1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的现状

当前,由于农村自身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政府对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重城轻农和教育人才往经济较发达的城里流动等原因,城乡教育二元化的结构依然十分明显,农村中小学的硬件条件、教学装备、师资队伍素质、学校内部管理水平等方面的总体情况比城镇学校差,这就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学水平总体偏低。目前,农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存在许多问题,具有代表的问题主要如下:

1.1容易自卑,理想弱化

自卑心理指的是个体在分析自身时容易夸大自身缺点而忽视优点,这样极容易导致个体在生活中害怕接受新鲜事物,而这些在部分农村青少年身上反映得极为明显。由于现在我国城乡经济、教育、文化、生活环境等各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反差,农村青少年在走出农村时,由于自身有着人际交往单一化的障碍,很难迅速适应城里的生活,那么他们在如此大的悬殊下,极容易否定自己的能力,并开始接受现实的差距,引发“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因此,很多农村青少年没有崇高的理想,更注重现实的利益。

1.2心理脆弱,思想偏激

从发生在农村青少年身上的犯罪案件来分析,农村青少年身上较为明显的特点是偏激化。通常很多农村的孩子在看待周围的人或者事物时,都会表现得较为偏激,他们想要摆脱贫困的愿望和对未来的渺茫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因而在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表现出来的就是极为偏激的报复或是攻击,报复他人和社会。

1.3法制观念淡薄,犯罪率上升

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农村青少年往往法制观念淡薄,不知法、不懂法,遇事凭一时的冲动,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触犯法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据调查显示,农村青少年犯罪,几乎占农村犯罪案件总数的一半,已经成为社会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1.4公德意识薄弱

农村青少年由于从小长期生活在较为闭塞的环境中,很多都是延续父母的生活习惯。因而,很多从小生活在农村的青少年即便进入了城市生活之后,很多人也会经常性地随地吐痰或是乱扔垃圾,很少有农村青年会自觉地过低碳生活,或者是自觉爱护环境,再加上前文分析中提到的农村青少年有害怕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因而在进行公德教育的过程中很难达到极为有效的效果。

1.5传统美德缺失

农村青少年在受到当前市场经济的物欲化、利益化的冲击下,大部分农村青少年赡养父母的意识逐渐淡化,很多青少年开始出现一定的叛逆行为,不能正确听取父母的合理建议,或是放弃自己的学业而外出打工。据调查:现在农村青少年对父母经济上的供给和生活上的照顾正在逐年减少,不孝敬、不赡养父母的事件屡有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缺失而导致的。

2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的原因分析

2.1社会环境失调

社会风气、社会环境对农村青少年影响很大。目前不良的社会风气、思想文化不利于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培养。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国家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投入较少,农村青少年享受不到健康向上的文学艺术节目。各种成年人活动的场所由于缺少监管,未成年人留恋期间,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2.2学校教育失当

虽然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考试指挥棒一直影响着学校的教育,应试教育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说起来重要,真正做起来就不重要了。学校重智轻德的现象,也影响了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顺利推进。

2.3家庭教育误区

家庭教育与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养成、健康心理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目前农村家庭教育的一些误区,不利于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了,思想道德、心理品格不重要,溺爱小孩,使小孩好逸恶劳、自私自利、贪图享受。还有一些家长染上了社会恶习,不能对小孩言传身教。还有一些家庭,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出现了大量的农村留守青少年,他们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难以形成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3加强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3.1政府层面

3.1.1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当前,虽然政府对农村教育经费投入逐年递增,但由于基数较小,很多偏远的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仍得不到有效的改善,这样导致了这些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设备的落后,从而影响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对于这些农村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更难有效的开展。首先,政府在农村教育经费上的投入不足导致教学上缺乏实验设备、教学仪器、多媒体教学设施以及图书资料等,这些基础设施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较快的掌握道德知识。其次,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欠缺,缺乏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关宣传栏、宣传橱窗等设施,这样农村青少年的道德知识来源极为有限。此外,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并没有意识到农村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因而大幅度减少对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经费投入,更有甚者还将本该用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经费另作他用。

3.1.2举办道德楷模选举等活动。对于已经辍学或是非在校的农村青少年,村里可以自行组织采取公评公议的形式开展青少年道德楷模的选举活动,每年可以在村里评选出几位农村青少年道德楷模,在评选过程中通过对村里青少年的孝道、生态伦理道德、闲暇道德以及社会公德等方面进行评议,最终得出评选结果,这样对于激励农村青少年学习道德知识、自觉赡养父母、遵守公德等具有积极的作用。

3.1.3投入资金,利用宣传栏及学习园地等道德宣传阵地。农村青少年只有在真正理解了正确的思想道德知识后,才会自觉地将这些知识内化,并开始践行。但是思想品德的相关知识必须借助宣传平台才能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耳濡目染。政府要投入较为充足的资金,在农村人流聚集较多的地方设置宣传橱窗、学习园地等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宣传栏、宣传橱窗以及学习园地等道德宣传阵地。在这些宣传栏中进行先进道德模范事迹以及公共道德的宣传,将这些知识进入农村青少年的身边,让他们经过橱窗时就能够接受这些道德教育,让传统美德在农村得到广泛的发扬,这样,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才能在农村持续深入下去。

3.2学校层面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学校的德育教学条件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部分教师的思想品德教学技能和自身素质的不足,容易引起农村孩子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缺乏兴趣而出现大量缺课和逃课等现象的出现,长此以往不利于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另外,现在部分农村学校的教师由于教学观念的落后,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商、轻德育,在教学过程中容易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教学方式,这样在孩子犯错时就会辱骂或者是体罚学生,严重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影响了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导致农村孩子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2.1关注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面对农村青少年的自卑心理,德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更为贫困的地方慰问老弱病残者,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感恩意识,让他们每每在生活中遇到不公的待遇时,能够乐观地想到还有比他们生活更艰辛的人,鼓励孩子们更为乐观向上。其次,对于农村青少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必须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如在班级中经常进行心理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或是简单的信箱联系,帮助他们及早地发现心理上的问题,做好预防工作,让农村青少年健康乐观地成长。

3.2.2改进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教师应该意识到言传身教的重要性。由于农村青少年本身就存在很大的特殊性,因而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不能一味体罚或者辱骂,要从他们的心理问题抓起,尽量去鼓励他们好好学习,要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态,在进行品德教育课时,也可以适当地放一些教育性、激励性的影片,培养他们的正确的理想与坚定的信仰。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3.3家庭层面

父母要重视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父母在外出务工前,要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让父母对孩子的爱能在孩子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如果让孩子在祖父母或其他人的家庭里生活,则要有意识地带领孩子熟悉这个家庭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加深与监护人的关系,让孩子感受监护人的爱,增加孩子内心的安全感,避免因分隔两地而产生生疏感,冷淡了亲情,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增多。

3.4社会层面

从社会层面分析,要充分利用志愿者与社会工作者资源对农村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具体可以由县级政府来进行牵头,组织志愿者与社会工作者对农村青少年开展各项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譬如可以举办有关孝道知识的学习班,让农村青少年认识到“赡养父母”是自身的责任;再如,也可以开设思想道德教育相关的培训班,对农村青少年的父母或是其他监护人进行正确的教育,让他们从中学到教育孩子的方法与艺术,学会关心和帮助孩子,从而提高监护人的道德教育水平,促进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逐步走上科学化的轨道。在城乡二元教育结构下,农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几方面的共同努力,综合各类因素探索出一条加强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行之有效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淼.整合与超越:城乡二元结构下教育公平的制度革新路径探索[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13):62-67.

[2]何玲玲.新形势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27):15364-15366.

[3]王炳义.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政府作用[J].前沿,2010(22):61-63.

[4]曹忠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公平[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8(41):116-118.

[5]徐韶峰,霍良.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4-8.

[6]汪泽洪.浅谈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J].甘肃农业,2006(8):24-25.

[7]刘日帮,钮秀渠.对加强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09(5):163-164.

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篇2

(一)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伴随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而其中尤以男性居多。因此,在农村中,女性撑起了半边天甚至更多,加强女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必须夯实物质基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也是当前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道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当人们接受一种道德观念时,就意味着他劳动的态度和效率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受到一定的影响。目前在我国农村,出现了“农业女性化”现象,能否调动农村女性的积极与主动来发展经济事关重大。[1]163-165只有提高农村女性的思想道德水平,充分发挥她们的吃苦耐劳精神,让她们树立起自立、自信、自强的理念以及创新意识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广大农村女性才能更好的挑起建设新农村的重担。从人口数量上来讲,农村女性绝对是实现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只有这些农村女性主动把本地的文明整洁与个人家庭的安定联系起来,积极主动地去化解生活中的矛盾,注意村容村貌的整洁,把讲文明,促新风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才能促进新农村的建设。要想在新农村中实现“管理民主”,就必须在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的基础上,健全村民自治机制。目前,我国很多的农民并不愿参与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这就使得无法有效监督基层管理;同时,一些农民并不能用理性的、合法的方式来解决政治参与中的问题,甚至还有的人把政治参与当作一种工具来维护自身利益。而在这之中,农村女性更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因此,要加强农村女性思想道德教育,让她们逐渐树立民主法制观念,激发她们对公共事务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她们的自治能力与水平,从而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

(二)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自然规律使得世界上的任何物种只能保持一定的数量,人口的增长也受着这一规律的制约。人口的增加导致对土地的开发和过度使用,造成森林资源的锐减、水资源的短缺、粮食危机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最终导致生态恶化的局面难以挽回。如果不控制人类的生育行为,就无法摆脱人类所面对的生态危机。而控制人口的数量和提高人口的质量,这两者是无法分开的。要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女性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必须转变农村地区的传统的价值观、生育观,而这种转变应首先从转变农村女性开始。因此,加强农村女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她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转变她们落后的生育观,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

(三)这是实现妇女解放的重要途径

我们党和政府一向提倡和重视男女平等,并将此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写入宪法中。但是,要实现这一原则却是任重道远的。在我国农村,很多地区仍然保留着十分浓厚的封建传统思想,由于这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存在,以及男女在分工以及教育程度等方面的现实差异,在事实上的男女不平等现象仍然常见。在当前的现实情况下,要在农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必须把提高女性自身素质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因此,要加强农村女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她们建立自信,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让广大女性更有存在感,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男女平等,充分发挥农村女性的作用。

二、加强农村女性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提高农村女性的综合素质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首先提高农村女性的思想政治素质。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情况制定相应的目标,引导广大女性抛弃小农意识、利己思想和落后的生育观,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理想信念;通过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手段,提高农村女性的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创新适合女性特点的普法形式和渠道,以增强在农村中进行法制教育的实效,提高她们的法律素质;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农村女性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始终保持开朗的心胸,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同时培养自己的各种兴趣爱好,参加有益的娱乐活动,陶冶情操,引导她们学会全面分析问题,有遭受挫折的思想准备,并能从中吸取教训,通过这样多管齐下来不断提高农村女性的心理素质。

(二)营造良好氛围,不断推进农村女性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

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要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就必须首先形成完善的制度。任何一个公民的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都是一个长期和渐进的过程,所以这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并不是朝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维护其长期性与连贯性。[3]66-68我们知道,道德它是依靠自制力来实现。这种自律意识是形成良好道德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如果没有社会制度的他律作保障,这种自律意识也难以稳固。因此,要通过农村教育制度的改革、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式来营造一种人人讲道德、践道德、扬道德的良好氛围。其次,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和人生的避风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女性的生活核心一直是家庭和家族。她们的活动范围也更多地局限在了家庭内。因此要改变传统的男女分工的观念,把女性从家庭束缚中解脱出来,同时建立相亲相爱、平等真诚的家庭关系,提高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平,形成一家人互帮互助、相互促进的良好家庭氛围。最后,有效利用大众传媒、优秀区域文化的教育功能。媒体、文艺和体育活动,能够有效的渗透和影响公民的道德建设。受整体生活水平和环境的影响,在农村中,电视和广播是女性接触最多的传播媒介。通过这两种主要的媒介,积极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以及女性在其中的重要地位,对鼓舞她们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主动投身于新农村建设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与广播电视相比较而言,农村女性更容易接受的还是区域文化。因为这些与她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来自于她们的生活,也反映着她们的生活。在我国,农村的优秀区域文化具有生动而多样的形式,包括各种地方戏曲、歌舞、民间书画、皮影戏、杂耍、说书以及各种民族工艺等等。我们可以通过这种生活化、感性化的方式来强化她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三)结合农村女性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

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篇3

一、不良表现

当前,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遍使用,各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对农村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着冲击,一些落后的意识给他们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价值观混乱。多数家长“有钱才是大哥”的金钱价值观,造成学生个人价值取向功利化,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上厌学,态度不端正,学业成绩初中学生不如小学生。行为习惯差。课堂上无组织纪律,校园内外学生流言蜚语、举止粗鲁,乱扔垃圾,雪白墙面留着泛黄足迹,平滑课桌伤痕累累。不懂尊重别人、不会感恩,对同学、老师、长辈无礼貌。辨别能力差。抽烟、逃学、、酗酒、上网、早恋屡禁不止。抗挫能力差。生活学习上一旦遇挫便无所适从。

二、追踪溯源

不良社会现象影响。如成人思想上的虚无颓废与现实的物欲横流,使青少年在吃、穿、用、行等方面追风逐势,造成对暴力打杀解决问题的效仿,对吃喝赌玩等享受主义的追求,对为钱财的不择手段尔虞我诈,对损人利己视而不见等不良行为产生。家庭教育的失当。家庭是青少年受教育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其第一任教师,家人的言行举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们品德的形成。可家长受文化水平、思想素质的限制,对孩子教育的认识不足:对孩子的溺爱,导致了好逸恶劳,贪图享乐,自私自利。犯错时的粗暴教育,致使孩子人格自卑和逆反心强,或放任的教育使孩子沾染不良习气。家庭结构失调,导致留守儿童和单亲子女(孤儿)难以形成健康心理。学校教育拘于形式。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所,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当前一部分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对思想道德教育认识不足,存在着片面的成才观,虽有工作计划,却未贯彻落实。有的校领导说起重要,干来次要,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只停留在文件要求上,以宣传说教为主。有的老师认为是领导的事,是班主任的事,工作为教学而教学,未把德育融进教学,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视而不见,当发现学生违纪时,严厉训斥、一吼了之。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被搬到墙上成了装饰品,很少组织学生对照学习。班会课成了训话课,对一些违纪学生没有深入教育引导,忘了班会课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阵地。部分教师言行不讲场合,有的酗酒闹事,参与等,严重损坏为人师表形象,不能言传身教。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师资缺乏、大班办额、超课时跨学科的情况,老师一天既要完成教学常规工作,又要参与学生营养餐改善办食堂,还要迎接检查和学习,对学生的生活关心较少,与学生、家庭、社会沟通也少。

三、教育对策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关系到未来的发展。如何正视困难,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一是强化工作措施。协调联动,加强行政措施与执法力度,坚决铲除、取缔对青少年儿童有害的书刊、杂志、影视录像,净化文化市场,净化校园周边文化环境。强化宣传教育,协调司法部门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让学生远离黄、赌、毒等是非场所。坚持家访,加强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联系,把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情况与家长交流,向家庭普及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听取家长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意见建议,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联系起来,有效地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学校要树立人人抓德育的全局思想,特别注重把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各科知识教育融为一体。建立教师德育教育考核机制,把教师德育教育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强化监督落实,确保思想道德工作真正抓落实。监督教师对思想道德工作的实施情况,那些对学生违纪视而不见、说话不注意场合、常酗酒、参与的教师要加强批评教育,限其改正,严重的影响极坏的要给予必要的处分。以整顿校风为突破口,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样,把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融为一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学生的政治素养会得到提升。

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篇4

【关键词】农村学校,留守学生,存在问题,教育策略

我国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所以留守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他们将孩子委托给年迈的双亲或寄养于他人照看,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落――农村留守学生。

1.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

留守家庭是一种特殊的家庭形态。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长期缺失导致了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和性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1.1隔代教育的弊端。

由于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大多由年迈的祖辈代为监护,隔代教育、祖辈只负责孩子的饱暖,而对于如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不重视。很多老人过分溺爱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导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差,怕苦怕累,使她对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是祖辈中文盲和文化程度低者所占的比重大,根本没有能力辅导、帮助孩子的学习,无从过问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也从来不与老师联系、沟通,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对于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大多数祖辈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起不到教育作用。

1.2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

父母外出,造成了亲情教育缺失,这对于正处在思想、性格形成关键时期的中学生来说,其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他们要面对青春期发生的一些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另一方面,升上中学后,学习任务越来越繁重,还要面临激烈的升学压力。在最需要父母关心引导和帮助的时候,父母却不在身边,这让他们不知所措。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常常会因为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心理,在物质方面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却没想到因此养成乱花钱的陋习;有些父母则刚好相反,由于工作不顺利,生活艰难,很少过问家里的孩子,有时连生活费也未能按时寄回来;一些孩子则因为没有父母的管教约束,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气。

1.3留守学生的性格和心理便出现了问题。

由于长期享受不到亲情的关怀,缺乏家庭教育,久而久之,这些留守学生的性格和心理便出现了问题:有的胆怯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有的则冲动易怒、感情脆弱、自暴自弃,在行为上自控能力差;有的甚至成了“问题学生”。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平时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乏来自父母的激励,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造成一种心理上的畸形。尤其是中学生正处于青春萌动期,亲情的缺失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茫然,他们中有的寻求精神寄托,染上了抽烟、喝酒、上网成瘾等不良习惯,甚至出现早恋现象。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1.4留守学生的学习普遍较差。

家长对孩子学习介入过少。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学习成绩较差比例之大令人担忧。

2.对留守学生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2.1学校要积极落实教育监管、心理疏通等措施。

学校要建立留守学生管理档案,对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身心健康状况、家庭情况、流动情况等方面进行动态收集记录。教师要根据这些情况因材施教。并建立“家长”队伍。学校对留守学生中的“问题学生”,重点教育监管,让有条件的教师充当家长,落实责任,针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经常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工作,帮助留守学生疏通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弥补家庭亲情缺失,给问题学生营造家的氛围,让问题学生也能享受“家”的温暖与幸福。学校教育中,班主任应该想办法,最大限度弥补他们情感上的缺失:首先应积极与家长进行交流,随时了解、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习情况,教师与家长合力教育才有成效。现在通讯非常发达,班主任应积极主动与家长进行联系,特别是这些经常在外地工作的家长,对孩子各方面的情况都不清楚,班主任与这些家长保持联系,能够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孩子的动态。因此在做学生教育工作的同时,还要兼顾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认识到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家长的职责之一,家长应该腾出时间,对孩子多一些关心,争取每天都能打电话到家中与孩子沟通,用亲情填补留守子女孤寂的心灵。学校也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尽最大可能消除这些留守学生的寂寞孤独感。

2.2各级政府机关要共同关爱留守学生。

各级政府机关要携起手来对留守学生进行关爱帮教,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健全各种联络机制。

政府要经常与学校老师、村干部进行沟通,了解留守学生的思想状况,并不定期与留守学生家长进行电话联系,反馈留守学生在校、在家信息,为家长实施“远程教育”提供了必要的信息资源,从而实现学校、家长、村干部、联络机制。同时完善安全防范体制。积极组织、学校保卫干部、乡综治巡逻队进行治安巡逻;集中清理整治校园周边的软环境;密切关注校外留守学生,对问题留守学生进行重点帮教。强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以网吧、网络、网游的整治为重点,严格执法,标本兼治,提倡连锁,加强监控,继续推进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为留守学生创造绿色网络空间。切实加大对城乡网吧尤其是农村网吧的整治力度,规范网吧经营市场,杜绝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现象,为留守学生营造了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总之,让我们携起手来,发动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把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做到让留守学生幸福留守,为这群特殊的孩子撑起一片纯净明美的蓝天。

参考文献

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篇5

关键词:乡村振兴;提升;农民思想政治素养;对策

农民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力量,提升政治素养是保证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推进人才振兴的关键环节。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素养是新时代农民的核心素养,主要由思想素养、政治素养、道德素养等3方面构成,农民思想素养、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各有其内涵,但又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素养。农民思想素养在农民思想政治素养中起主导作用,政治素养在农民思想政治素养中起核心的作用,道德素养在农民思想政治素养中起基础作用。因此,明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思想政治素养的内涵,针对存在的问题,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丰富农村精神文化教育的内容、创新农村教育实践主体的内容等多维度、多层面提出提升农民思想政治素养的对策,对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持农村长期稳定繁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农民思想政治素养的内涵

农民思想政治素养是指农民在农村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思想意识、政治态度、道德品质等稳定的基本品质,是农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集中体现。农民思想政治素养从思想素养、政治素养、道德素养等3个维度反映了农民的思想政治素养发展水平和能力。新时代农民思想素养集中体现了农民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农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对农民的社会生活发挥着引导作用。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思想素质状况具有重要影响。新时代农民思想素养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彰显,是农民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农民政治素养集中体现了农民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政治态度、政治方法、政治立场和政治认同,是农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农民政治素养对农民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的把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也是农民政治认同和政治理想的综合体现。新时代农民道德素养集中体现了农民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所展现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是农民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影响着农民道德素养。道德素养代表着一个农村乡风文明,是乡村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新时代农民的思想政治素养既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代农村建设在农民素养上的反映,同时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更是农民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素养在农民综合素养的培育中起着根本的导向作用以及引领作用,为农民的其他素养提供原动力,对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农民思想政治素养的现状

乡村改革的不断深化,推动了农村生产力不断提高,农民幸福感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意识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这些变化有积极健康的,也有消极落后的。

2.1乡村文化建设不足,精神文明建设相对落后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绝对脱贫解决了人们的吃、穿、住、行的基本问题。一方面,农民由于科学文化水平偏低,尤其老一辈农民大多未接受过高等教育,致使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封建观念依旧留存。因此必须要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重塑农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防止封建思想对他们的错误导向;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农村发展普遍出现了重视经济建设、轻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在农村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价值取向尤为突出,当前农村的社会文化生活在功能形式上十分单一,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以娱乐内容为主。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娱乐设施的出现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但在功能上依然是以消遣娱乐为主,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

2.2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

一是农村基层组织机构不够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够充分,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弱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但由于各种原因,在新时期农村的基层组织机构不够健全,没有形成有效机制。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力不够,缺乏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进而影响农村思想道德工作的开展;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机制不够健全,很多农村还没有健全农村党政机关部门、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甚至有些农村没有建立这些机构。二是农村基层组织队伍执行力薄弱。农村基层组织队伍是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养的主心骨和领头人,一定要有较强的执行力,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位。但部分农村干部思想素养偏低、文化水平偏低,直接影响了农村干部对农村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同时,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方法性较强的工作,但农村基层组织由于自身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工作方法陈旧单一,不能引起广大群众的认同和信服,直接导致干群分离,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三是农村基层组织队伍思想意识淡薄。有的农村干部由于年龄偏大、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没有与时俱进,从而导致创新意识薄弱,特别是在处理一些复杂的农村问题上,往往能力不足。

2.3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主体缺乏积极性

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更加关注的是经济发展,但极少关注农民的思想工作以及精神需求。农民作为基层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主体,其自身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文化自觉性较差。由于农村文化资源比较匮乏,导致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不允分。农闲时,大部分农民会在村内闲聊、打麻将等来打发空闲时间,很少有农民主动阅读书籍,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二是农民思想觉悟不高。由于落后文化思想根深蒂固,导致农民的思想觉悟不高,也没有意识去改变这些落后思想,部分农民只安于现状,满足自己日常所需,很少去通过创新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三是农民道德意识欠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多数农民只看重个人的利益,在对待金钱的态度上,过分夸大金钱的作用,在获取金钱的方式上,有些农民为钱违背道德原则,甚至忽视法律。时常发生老实的农民在不同程度上缺乏诚信、邻里之间不和睦、不尊老爱幼等现象,这不利于农民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3提升农民思想政治道德素养的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主题。农民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力量,提升思想政治素养需按照时代的要求发展,否则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影响农民思想道德素养提升的因素,既有内在因素又有外在因素。针对农民思想政治道德素养的现状,应从丰富农村精神文化教育内容、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创新教育实践主体内容、优化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环境方面,提升农民思想政治道德素养。

3.1丰富精神文化教育

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向前迈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2]。一是加强道德素养教育,培养农民崇高的理想信念,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要将农民群众培养成遵守诺言、遵纪守法、团结友爱、有道德、有素养的新型农民。加大宣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力度,增强农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观念。二是加强农民“三观”教育,发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农民明辨是非,用先进的文化代替传统封建理念,为农民理想信念的确立奠定基础。三是加强农民法治观念和创新意识教育。增强农民群众的法治意识,有利于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实施;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使农民群众真正做到懂法、守法、用法、遵法,能够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四是重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定期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培训以及文化知识教育工作。运用网络技术,向农民科普知识;在农村举办农民讲习所、建立农村书屋、农村学习角等,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

3.2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指导工作,完善工作机制

曾指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7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3]。一是健全组织机构,规范机构设置,完善基层管理组织机构,避免出现农村综合执法和农民思想工作机构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避免出现责职交叉、分工不明的情况,从而影响农村基层管理组织的权威性。二是明确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工作的主体地位。首先,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自我教育,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其次,农村党员干部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再次,为农村基层工作者制定福利政策,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是强化农村基层组织思想建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潜能和素养得以发挥,实现的基础就是实践活动,人只有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才能不断地提升自身”[4],提升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的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农村基层组织作为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农村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执行者,在基层工作中自觉服从并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做到经常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断地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养。

3.3创新教育实践主体的内容

一是加强思想观念引导。党的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更加精简易懂,贴近百姓生活,对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自觉纠正错误的思想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二是打造先进的文化基础。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一方面,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鼓励更多优秀的师范专业毕业生走进农村,平衡城乡之间的师资水平,为农村的发展储备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教育条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激发农民的学习兴趣,培养农民的学习习惯,提升农民思想政治道德素养。三是加强思想道德宣传教育。农村基层干部是带领农民群众提高思想政治素养的带头人,必须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宣传教育,同时根据农村社会现状和农民群众现实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道德宣传教育活动,同时采取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思想道德观念深入到每一个农民心中。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篇6

论文摘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社区的和谐程度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现实价值,对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坚持农民主体,村委主导,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大众传媒和第三部门、各类高校和研究学者应正确定位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整体道德面貌有了很大提高,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需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新时期,面临着国内外急剧变化的复杂形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这一决定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国家长远发展,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既是主要建设者,又是最终受益者,其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农村社区的和谐程度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现实价值

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同时,新农村建设毫无疑问将是中国农村进行的一场新的革命,必然进一步推动农民整体思想的解放和道德素质的提升。而农民的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农民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其行为取向和建设新农村的意愿与积极程度。对农民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现实价值自然不言而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1)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道德支撑。道德教育对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文明乡风的培养以及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十分重要。新时期,特别是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关键性的政策被提出,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新农村建设,越来越关注“三农”问题的解决。这为全面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新农村建设需要物质基础,也需要道德支撑,二者都不可缺少,都不应有所偏颇。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是三位一体的,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单方面注重农村经济发展,重视农业、农村问题的解决,认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其道德素质自然会得到提高,就可能陷入城市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道德困境。

(2)促进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民观念的树立。新世纪,在全球化、民主化浪潮影响下,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而具备公民意识、公民观念是一个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有效的道德教育使农民树立现代公民意识和公民观念显得越发重要。我国9亿农民生活在农村,没有农民之现代化、农民之公民意识觉醒和公民观念树立,公民社会的真正建成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加强农民道德教育,要特别重视公民道德教育,重视培养农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这将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思想道德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是全体民众的共同意愿和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殊发展阶段的现实诉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强大的思想道德保障。新农村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其建设主体9亿农民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道德层次如何,直接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和质量。道德和信仰的力量,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十分重要的;对人的行为选择,对人的社会实践导向,都有着深层次的影响。通过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整体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必然为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供坚实的思想道德保障。

2.促进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

道德作为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必然对经济基础产生巨大的反作用。通过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的道德素质,使农民具备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品质,能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运行提供强大的道德力量。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也是道德经济,需要法律规范,也需要道德约束。现在中国最大的市场在农村,农村的城镇化过程,同样是农村的市场化过程,农民的道德素质水准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健康程度。同时,从儒家学说及道家学说中寻求仍适用于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念,并转化为一种现代意识,将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有序性和规范化产生良好的影响作用,既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又可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极其深远ll1。由此可知,对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必须加以足够的重视。

3.丰富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内涵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时代所需,体现时代特色,起着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就必须重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农民能够积极主动地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地提升ih身的道德素质和道德选择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符合农民群体利益、民族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道德规范,必须大力宣传和提倡。而现在还有许多农村群众对之闻所未闻,知之甚少,又何言践行呢?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要内容,使农民懂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并积极主动、自知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农村优秀传统道德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农民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进。与经济发展相比较,我国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长期落后,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习惯(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农民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在传统道德的影响下,农民既有勤劳、淳朴、诚信、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的一面,也有宗族观念、裙带观念、封建迷信的一面。尤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一些封建迷信活动又死灰复燃,各地区对传统道德的认知程度又良莠不齐,对农民道德教育提出了现实的、迫切的要求。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特别重视对具有乡土特色的优秀传统道德的传承与发展,重新提升农村优秀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对于农民道德素质的提升、精神面貌的改善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4.推动新农村建设和谐开展

新时期,“和谐”的理念已经深入民心,为普通民众所认可和接受。对于农民群体加强道德教育,能够进一步使“和谐”理念根植于农民心中和农村社会发展之中,从而进一步加快和谐新农村以及和谐社会建设进程。试想,如果农民的道德素质不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道德要求,又何言“和谐”,何言发展?中国最大的问题在农村,农村的最大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农民问题的解决需要发展经济,也需要改变思想观念和提升道德素质。《淮南子·汜论训》中指出,“国之所以存者,道德也。”道德力量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农民加强道德教育,使农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去为人行事,去建设和谐新农村。

二、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之下,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必须将务虚与务实相结合,个体与社会相结合;必须从多维视角出发,对现有的农村道德体系进行解构与重构,促进社会多重角色作用的发挥,注重正确的路径设计和选择。

1.农民主体——道德认同与内化的重要性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道德教育的主体,提高农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有针对农民目前道德期望心态的调查显示,当问到农民:“您认为目前农村的道德教育应该怎样?”在被调查者中认为“应下大力加强”的高达75.6,认为应当“适当加强”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9.2,认为“任其自然”和“无所谓”的都只占1.9。可见,农民自身也认为加强道德教育十分重要和必要。没有这种正规的教育,不可能传递一个复杂社会的一切资源和成就。通过正规的道德教育,使农民看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对自身影响的直接性,自觉树立优秀传统道德和现代公民道德。农民自身对于各种道德观念更加敏感,处于不断地比较与选择之中。同志说过,“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道德教育,实现农民道德主体意识的觉醒,从而达到对社会主义道德的认同与内化。

2.村委主导——农民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村民委员会在农民道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对农民加强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和引领农村道德风尚的重要平台。现在农村社会正处于特殊的转型期,部分农民价值观念模糊,善恶标准迷失,是非观混乱,在道德评判和行为选择上无所适从,从而导致部分农村社会道德失范,道德水准下降。农村社会原有的道德自律机制正在失效。村级党员干部要自觉承担起对农民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将以德治国的理念贯穿于农村治理当中,灵活、妥善地解决好农村出现的道德纠纷问题。同时,积极依托“文明村”、“文明户”、“五好家庭”、“道德模范”等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努力实现农民道德教育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形成新时期具有农村特色的道德教育体系。

3.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组织者和执行者的角色

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中扮演着组织者和执行者的角色。道德教育是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尊重农民、教育农民是当前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分清权责,根据各地区具体实际,制定具体可操作的道德教育任务。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一指导思想,把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公民道德规范作为农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加道德教育投入,增强道德教育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将务虚与务实有机结合起来,克服过去说得多,做得少的问题,解决“老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乏力现象。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过程,实质上是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同思想道德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大力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而且也要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道德实践活动[5]。

4.大众传媒和第三部门——宣传者和参与者的角色

大众传媒和第三部门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中扮演着宣传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有研究得出,农民对农村以外世界的了解,对国家方针、政策的了解,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刊物次之。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对农村有着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这些大众传媒在反映社会发展进步和引领社会道德风尚,为农民树立道德楷模,宣传和引导农民树立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一些反映新型农村道德建设的影视作品、地方戏曲等,为农民所喜闻乐见,于潜移默化中提升农民的道德素质,拓宽了农民道德教育的空间。

第三部门,即非政府组织(ngo),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同样十分重大。改革开放以来,第三部门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发展壮大起来,为社会提供了很多政府无法或无力提供的服务,承担了很多政府和企业无法、无力承担的工作。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方面,第三部门作为重要参与者,同样大显身手,大有可为。第三部门直接走进农村,步人农户,了解农民的道德疑惑和道德需求,有效地宣传先进道德观念,帮助农民解决道德纠纷,受到农民的良好评价。

5.各类高校和研究学者——推动者和咨询者的角色

各类高校和研究学者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中扮演着推动者和咨询者的角色。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是各类高校和相关研究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应该根据地区特点,利用自身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通过“三下乡”活动这一重要载体,组织教师与学生到农村去,既宣传社会主义先进道德,又虚心向农民学习,实现双方受益,促进双方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关注农村发展和农民道德教育的研究学者,既要加强理论研究,探讨符合农村社会和农民需求的道德教育形式,又要注重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注重理论对农民道德实践的指导意义,使农民能够树立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做出正确的道德价值选择。作为真正的研究学者,不应该为研究而研究,应该主动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切实了解农民群众的道德需求,为各级政府部门和农民群众提供有价值的咨询,使自己理论研究的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

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篇7

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科技要素参与生产过程,使得农业劳动者的劳动环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并由此影响着农业劳动者的道德生活和伦理关系发生深刻变化。这反映在劳动者的心理、思想上,会使作为农村社会主体的农业劳动者产生一系列新的道德诉求。如求知:农民对农业科技等知识的需求愿望越来越强烈,对学习新的农业技术表现出了空前的积极性;求公:农民群众要求依法处理各种经济矛盾和社会问题,按民主程序,公开、公平办事,平等劳动、公平交换;求安:农村群众特别希望在经济发展中保持社会稳定,精神趋向有明确的归宿。

但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加上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的滞后,特别是农村文化相对落后,农民素质偏低,必然会产生一些道德问题,突出表现在农村社会组织化程度降低,个人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盲目性,群众心理易受无政府主义和自由化倾向的干扰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和深化。因此,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农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一、加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为强化农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农村的道德建设离不开现实的经济发展。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应当是农村道德建设努力支持的中心任务。为此,当前应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要加强信息、政策、资金服务,拓宽劳动者的视野,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大力加强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农业信息网站,组建专门信息服务机构,分级开通农业专家决策咨询信息系统,形成纵向辐射、横向贯通的农村信息网络,用信息把农业劳动者与市场连接起来。二是要催生龙头企业,培育企业文化,带动农村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发展。重点催生和培育粮食、畜禽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利益共同体,克服农业生产的盲目性,降低农业的市场风险。依靠先进的企业文化带动农村的道德建设。三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村经济,不断为农村道德建设注入新的道德因素。加强科技投入和创新,强化科技服务。

二、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健全道德导向机制

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还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发展农村市场经济,既要坚持依法治国,也要坚持以德治国,以德辅政,促进社会发展。实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关键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要不断完善内容,改进形式,增强农村道德教育的效果。坚持与思想政治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市场经济知识教育以及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不断丰富道德教育内容,拓宽道德教育渠道,寻找新的载体,探索新形势下有效的教育内容、途径、方法、手段,增强道德教育的社会效果。同时要强化道德评价与道德舆论,提高道德调节功效。培育和宣扬典型人物的优良品德,利用道德典型的示范带动,确立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观,掌握正确的道德标准,引导农村群众明辨善恶,不断增强社会主义道德调节的社会功效。要发挥道德的社会赏罚作用,明确道德的社会指向,引导人们拒恶从善。

三、开展综合教育,全面提高农村群众的整体素质

大力开展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农村政策教育,坚持对广大农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用社会主义道德引导和教育农村群众。要经常向农民讲授国际、国内形势等方面的时事政治知识,广泛开展国情教育。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深入进行民主法制教育,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依法办事,遵纪守法。根据农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把提高农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要求纳入道德规范体系,在农村广泛深入地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人们的头脑,促进农村群众思想全面进步,培养新一代农业劳动者。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必须重视农村基础教育事业,从基础抓起,加强科学文化传播阵地建设。

四、充分发挥家庭作用,增强农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活力

家庭不仅担负着养育子女、赡养老人的功能,还担负建设家庭文化、培育良好家风的重要任务。家庭要对年轻一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家庭美德教育,为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道路和方向,为他们自我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文化基础。在农村,要根据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在家庭生活中克服封闭观念,倡扬勤劳致富的美德,大力提倡学文化,学知识,学科技。在家庭道德的建设中,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弘扬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爱集体、爱劳动的优秀道德传统,反对和抵制错误的思想影响,推动农村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

五、重视村落文化建设,强化农村道德建设的基础

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篇8

一、当前农村职校生的思想道德状况

目前,由于受到诸方面的影响,农村职校生思想道德素质呈滑坡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一)传统道德意识较差,道德行为失衡。很多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不到位,在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诚信友善、文明礼貌等方面表现较差。例如,很多学生在家不懂得尊重家长,在学校不懂得尊重教师和同学,在社会上不懂得尊重他人。经过调查了解,45%的学生在家时很少帮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52%的学生遇到教师时不懂得主动打招呼,49%的学生无意中做对不起别人之事时不懂得道歉,42%的学生得到别人的帮助时不懂得道谢。(二)行为规范意识不高,失德情况时有发生。农村职校生的行为习惯和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意志不够坚定,对遵守纪律、制度、法规等方面不够严格,甚至有部分学生对这方面的要求持无所谓的态度。据调查了解,有72%的学生在公共场合随手扔过垃圾,有47%的学生认为在旅游风景区的涂刻行为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有35%的学生表示在公交车上不会让座。

二、当前家庭环境对农村职校生思想道德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

俗话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农村职校生几乎每个周末都回家,家庭是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环境,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家庭环境中对农村职校生不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一)家庭成员的心理素质不好。部分农村职校生的家庭成员的心理素质不好。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与该家庭中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关度很高,而该家庭中的学生心理素质如何,又间接地影响其思想道德水平。通过调查,发现有60%以上的农村中职生的思想道德行为问题间接与其家庭成员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有密切关系,如果家庭成员专制,动辄发脾气,则学生也可能对人不友好,不礼貌;如果家庭成员性情平和,做事民主,对该家庭中的学生要求宽严有度,那么该学生就会养成亲切、直率、有活动能力、善于合作等性格,在思想道德行为中表现出较好的状态。(二)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不良。部分农村职校生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不良。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决定着其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对该家庭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家庭成员的道德判断、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直接影响着该家庭中学生的道德判断、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比如,在家庭中有不瞻养老人的情况的话,该家庭成员中的学生往往比较自私,缺少爱心;如果家庭成员存在家暴行为,则该家庭中的学生往往对别人比较粗鲁;家庭成员如果很吝啬,该家庭成员中的学生往往不会帮助别人。

三、减轻家庭环境对农村职校生思想道德产生不良影响的对策

通过分析和总结,本人认为为了减轻家庭环境对农村职校生思想道德产生的不良影响,学校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一)成立家长教育指导团队。针对农村职校生家庭环境中存在对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不利因素,学校应成立家庭教育指导团队。指导团队可由德育副校长、各班主任及学生处、校团委等部门的有关人员组成,做好分工和计划,以便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二)构建灵活多样的家校沟通渠道。农村职校可根据自身的条件,采取灵活的办法,多角度建立与家庭的沟通渠道,加强与学生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探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指导他们开展好家庭教育工作。例如,可以利用现代网络建立家校教育微信群、家校教育QQ群,可以设立家校教育专用电话,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召开家长会等。(三)设立家庭教育优秀奖。为鼓励家庭成员关心该家庭中的学生,激发他们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热情,学校可制定家庭教育优秀奖励制度,定期评出“教育优秀家庭”,给所有家庭树立模范,促进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共同进步。

作者:邓应龙单位:广西来宾市忻城县职业技术学校

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篇9

(一)农村留守人员思想道德状况堪忧。现在农村家庭里几乎只剩老人和小孩,小孩子也几乎都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顾,本来老人的思想观念就落后根本就没有文化,对小孩也是放任不管不顾。少数孩子即使在父母身边,但父母没有文化或者文化程度不高,对子女的教育很有限。而且农村家长教育孩子欠缺方式方法,一打二骂,造成父母与子女之间难于沟通,除了给钱,他们之间额感情处于荒漠化。久而久之导致现在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扭曲,妨碍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取而代之的是不思进取、沉迷于网络游戏、盲目攀比、打架斗殴、拉帮结伙。而且现在的农村学校普遍存在应试教育情况,因为升学的压力,学校都不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有的学校连一周仅有的一节思想课也被主科老师给换走了。这样思想道德教育难以前行。

(二)农村基层组织存在权力道德腐败问题。权力道德主体在农村主要是农村干部。在农村开展各项工作,关键要靠以党为主的农村基层组织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去落实。但农村基层组织干部任免不科学,有的地方每当换届选举的时候总是会出现贿选,买选票,请客吃饭的不在少数,几乎变成了谁给钱就选谁,这样选出来的基层干部根本就没有树立正确的公仆意识,他们身上没有为人民服务,爱祖国的理想信念,只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这些对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

二、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新农村的思想道德体系建设。一要坚持不懈在农民群众中间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社会诚信教育,在农民群众心中逐步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二要对农民群众进行和谐文化意识教育,用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使广大农民群众坚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三要赋予符合时代和潮流的新内容,在农村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四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让农民群众明确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鼓励和帮助农民群众树立荣辱观念。五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环保意识,帮助农民群众积极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一要积极推进乡镇文化站的建设,逐步实现村村都有文化室,以其为主要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活动。村委会可以利用晚上的时间组织开展读报会、故事会、演讲活动以及观看教育片等,以此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促进良好道德品质、健康人格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二要把文化、体育、广播、信息等设施引进农村,提供农民读书、阅报、健身、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所[1]。三要使农家书屋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开展内容丰富的读书活动,形成读书氛围,发挥其凝聚效应。农家书屋的管理应在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的领导下进行,要建立一项严格的管理制度,使其纳入村年度工作计划中。四要农村的文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休闲、娱乐需要上,云南省是一个民族文化十分丰富的地方,应该鼓励农民在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扬弃创新,鼓励有兴趣者组建民乐、地方戏曲、花灯、民族歌舞社创作出现代农民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化产品,这样既可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也可以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实现自我价值[2]。

(三)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一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要依法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营业性网吧不得让未成年人进入,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要重视学校思想道德的教育,确实保证好思想品德课的顺利进行,学校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上面更是要走社区,联系学生家长与他们进行沟通,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三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公安派出所、工商所、卫生院等单位的业务人员到学校进行禁毒扫黄、道路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卫生安全等法制宣传教育。云南农村是一个边境线很长的地区,受到来自境外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必须更加重视此项工作。四要发挥家庭教育的关键作用。父母应该加强对子女的教育,不要眼里只有钱,就算是外出打工也要积极的与子女进行沟通,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树立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3]。

(四)加强法制教育,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思想道德教育本身一般只能够起到规劝作用,并不具备强制性得约束作用,当社会倡导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还没有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时,仅仅靠道德教育是难以凑效的。如果辅之以强制性的法律手段,把道德要求上升为惩戒性得法律约束,一方面保护大多数社会成员免受不道德行为造成的侵害,另一方面,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手段,把道德上升为人们的自觉意志。一要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云南边境线农村恰恰是法制意识最薄弱的地方,各个基层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必须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和法律宣传,增强全体农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观。二要在树立农民法律意识的宣传法律的方式上创新。应借鉴其他普法经验,将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法律条款用生动的手法表现出来,使农民更乐意接受。四要完善农村基层司法机构,让农民有事是可以随时咨询。要在普法的基础上彰显道德教育的作用,道德教育是依靠社会舆论、价值评判、良知,通过说服、劝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在社会上有极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道德和法律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道德为法律奠定了思想基础,法律为道德提供了依据。所以我们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协调二者,让农村的人们都知道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农民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完成党的政治任务的中心环节,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自阶级形成和国家产生以来,这项实践活动就是一种客观存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对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过去的革命战争年代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都发挥过巨大作用,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时期,要重视对广大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正确认识和分析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农村居民,只有提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他们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措施,才能够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当前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调查

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决定着农民的社会经济行为,是农民素质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出现了很大的改变,他们以主席“八荣八耻”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了科学的态度,破除了封建愚昧思想,衷心拥护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方针政策,高学历、高层次人员倍出,民主意识逐渐增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态势逐渐凸显。尽管取得了这些可喜的变化,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1、迷信思想尚未减弱

农村的科普宣传工作相对滞后,使得封建迷信思想在农村地区没有得到彻底根除,愚昧落后的封建习俗在很多地区依然严重。逢年过节要上香磕头,拜佛、建寺庙、塑神像、修坟墓、看风水的现象极为普遍。农民把好收成都寄托到求神诵经上,生病首先想到的是去找所谓的“半仙”。此外,农村聚众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不仅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安,而且还破坏了原本淳朴的民风。封建迷信思想不仅阻碍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且还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2、知识文化素质偏低

我国的农民普遍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虽然我国已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多年,但在农村没有接受完义务教育就辍学的现象依然严重。相当一部分农民为了眼前利益,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就放弃了对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有的虽然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但是没有进行继续教育就回家务农或加入了外出工作的行列。由于义务教育中涉及农业知识的内容较少,农民的接受能力偏弱,因此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素质普遍偏低。辽宁省抽样调查发现,在农村劳动力中掌握1―2项实用技术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16.4%;获得专业技术职称和岗位培训证书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5.3%。农民的文化素质跟收入差距有很大关系,大部分留在农村务农的是年龄偏大的老人和妇女,他们文化素质较低、劳动力较差,对现代农业和科技知识的掌握能力差,因此导致了新技术得不到很好的推广。

3、小农意识思想浓厚

小农意识思想在农村中依然盛行,中国农村数千年来形成的生产规模小、耕作分散的局面还在持续,农民世代墨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他们比较安于现状,容易满足,缺乏忧患意识和创新进取精神。虽然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许多农民也积极投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开办工业和发展第三产业,但由于传统小农思想狭隘性、偏激性的存在,使农民不敢扩大生产和引用新技术,害怕承担风险,对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的技术敬而远之,存在着“思想保守不愿用,没有知识不会用,怕担风险不敢用,缺乏投入不能用,农业比较利益低不想用”的五不用现象。

二、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达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基础。农民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我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有助于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收入,有助于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蒸蒸日上的良好风气。

1、能够形成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培养和造就高学历、高技能、善经营的新型农民,能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有培育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我国的农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正逐步分化为不同的利益群体或阶层,这就要求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要全面准确地把握不同的教育对象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对象的思想实际,制定不同的对策,提出不同的要求,并运用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解决不同教育对象的各种思想矛盾和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能使农民的素质得到提高,才能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2、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势必带来农民思想道德观念和农村道德秩序的调整。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3000美元之间的阶段,这既是发展的机遇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目前的中国正处在这一发展阶段上。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开放性和流动性大大增强,原有的区域界限和地缘关系被打破,传统的人际关系、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受到巨大冲击,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各种利益之间的协调平衡更加困难。正确认识和分析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了解和掌握教育对象的各种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有效地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及时化解、疏导农民群众中的矛盾和情绪,形成公平正义、团结友爱、诚信互助的氛围,为构建和谐的新农村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

三、提高农民思想政治道德的有效途径

加强农民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加大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保障农村儿童的上学率和升学率,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成人教育;另一方面,要在加强正规教育的同时,聘请专家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并奖励种植能手,鼓励大家进行新型耕作。通过党在农村的政策和工作,充分调动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在农村中形成一种学科学、重教育的氛围,使农民素质教育成为一种群众性的自觉活动。加强农民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进行“三观”教育改造

对广大农民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内容。只有通过“三观”教育,才能使农民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如果不能从根本改造农民的“三观”,那么做其他事情便无从谈起。对农民进行“三观”教育将有利于保持农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有利于形成“三农”整体发展意识,有利于增强农民法制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2、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

首先要加强基础知识教育。率先抓好对青少年素质教育,因为农村青少年的教育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将来农民队伍的水平。要保证义务阶段适龄儿童的教育,并增设能够适应本地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科目,使学生掌握从事生产和工作的实际本领。政府增加经费投入,保证农村学校的基础办学条件。其次要开展成人教育和各种业余形式的职业教育等。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资源向农民最新技术信息和市场行情。通过开办农村文化室、图书室和活动室等学习基地,增加农民群众的业余爱好和活动,使他们摆脱单一的生活方式,树立现代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积极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最后要进行劳动技能培训,提高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根据市场或企业的需要,组织农民到职业技术学校进行短期或长期培训,培养一批市场急需的技术型人才以及高新技术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此外,还应对农民进行市场经济意识和经营管理方面的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可以提高他们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而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

3、促进城乡经济融合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变为城市的劳动力。这些进城务工经商的人员,在城乡交流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掌握了新的知识技能,增长了新的阅历。他们利用在城市中学到的发展经验,向家乡提供经济技术信息,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城市向农村地区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城镇化的推进,能够促进农业人口自身陈旧观念被城市新思想、新观念所代替。城乡之间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交流,能够促进农村生产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使农村人口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实行城乡之间双向开放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能够有效改变农村面貌,切实提高农民素质。

4、发扬农村中的传统文化精华

农村中的传统文化精华应鼓励持续发扬,农民淳朴的乡风,邻里团结的友好关系,是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向往的幸福。农村中的民俗活动,如扭秧歌、逛庙会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农村人口的文化生活,乡村领导应重视农村中的传统文化精华,并进行发扬和创新,使它们成为吸引城市人口的农村新形象。随着电视、网络的进入,农民的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政府要使农村群众弘扬高尚和谐的文化理念,引导农民向着健康、高尚的风气发展。

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是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保持稳定的根本。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能够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摒弃农村中一些不健康和落后的思想道德意识,才能使农民真正脱离贫困落后的生活环境。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目前加强对农村人口的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刘斌等: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4]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