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33:25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篇1

[论文摘要]道德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发展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经济秩序困境和信任危机,阻碍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道德建设已经成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法回避的现实。诚信是维系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和谐的道德纽带,诚信是维护市场秩序、经济关系和谐的基本道德规范,政府诚信是社会和谐的关键,因而诚信是和谐社会道德构建的基础和核心。

和谐社会是我国现时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题。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价值取向,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稳定的现代化形态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发展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经济秩序困境和信任危机,阻碍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这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诸多不完善性和不协调性,也反映了道德对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性。道德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以诚信为原则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滞后,是阻碍和谐社会目标进程的重要道德因素,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建构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实现无法回避的现实。因此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道德、特别是诚信道德的构建。和谐社会六个基本特征中至少有四个与道德建设密切相关。用道德支撑起来的社会一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实现离不开道德的支撑,而诚信是和谐社会道德构建的基础和核心。

一、诚信是维系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和谐的道德纽带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最终的追求就是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和谐社会的实质是社会关系的和谐,最基础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而诚信是维系和谐的社会关系、特别是和谐的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道德纽带。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诚信对于社会关系和谐的意义更大。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之一。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伦理中的诚信精神,并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创新,是和谐社会道德构建的基础和核心。所谓诚信友爱,就是社会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诚信主要是指人与人相处应该诚实无欺、讲究信用、言行一致,道德行为与道德品德的相统一。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诚信,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中国传统伦理中,诚信被视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道德标志,是做人的最基本要求。现代意义上的诚信其内涵更加丰富,是指社会组织和个人在交际中格守诺言、讲究信用、注重信誉。而友爱就是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在全社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共同发展的社会氛围和人际环境。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各种社会关系相互支撑、相互关爱、相互信任的环境和系统,这个环境和系统的道德基础是诚信。现代意义的和谐社会,就是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组织之间相处融洽、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和帮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简单地说,社会和谐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其中最基础、最本质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往往都取决于人与人关系和谐的程度,反映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建立在诚信友爱基础上的,有了诚信友爱,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就有了共同的价值基础,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才会互信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发展,人与自然间也会融洽相处。这些行为有助于达到社会组织和社会系统的和谐,进而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社会的和谐离不开个人的诚信。人人讲诚信友爱,整个社会才能诚信友爱,才能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核心道德的支撑。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在公民中普遍地培育起诚信友爱的道德素养,人与人之间不能做到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就不可能协调一致,社会生活就不能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从这个意义上说,诚信友爱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只有人人讲诚信,我们的社会才能高度和谐。实现诚信友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更是和谐社会的主体,离开了人的交往关系很难想象社会还能称其为社会,而离开了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不可能称之为和谐社会。诚信友爱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核心性道德的意义。

社会转型期和谐社会的道德构建,最突出、最基础、最核心的课题是要建立诚信友爱的社会关系。诚信是立人之本,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最重要的品德和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准则。诚信作为人的立身之本,要求人们必须为人正直、讲究信用,诚实做人应成为所有人格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如果说,在传统文化中诚信是对人的一种“君子一言,}p9马难追”式的道德要求;那么,在现代社会中,诚信则是与市场公平、社会公正、权利义务等息息相关并以“和谐”为终极诉求的社会道德基础。诚信的缺失伤害的并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严重的是动摇了整个社会和谐运作的道德基础。诚信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基础,也是维持社会和谐的道德核心。人人都讲诚信,人际关系就和谐,社会关系就和谐,整个社会就和谐。一个人人都讲诚信的社会必将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实守信确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自市场经济在带来效率的同时,也在催生着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形成,经济生活中的诚信缺失和无序化,消解着现有社会中尚存的良好人际关系。一些人急功近利、弄虚作假、言而无信、尔虞我诈,社会上“宰熟”、“见死不救”的道德冷漠症,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不信任等。贫富差距的拉大、行政执法的不规范、官员腐败现象的存在等造成的社会不公等问题,又进一步加剧了人际关系的恶化。为此,以诚信为核心的和谐社会的道德构建,应当成为和谐社会道德构建的突破点,进而推动和谐社会道德的全面提升。诚信既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内容,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诚实不欺、相互信任、信守承诺是每个人立身处事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人发展和完善的前提条件。对于家庭而言,诚信是治家之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通过婚姻而建立的,互不相识的一对男女经过恋爱或其他途径结为夫妻、组建家庭,夫妻关系是家庭老小这个十字框架的中轴线,家庭要长久、和谐、稳定,则需要夫妻间的诚信来维持。对于企业而言,诚信是兴业之本。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企业存在的表现形式是不停地进行产品、资本、信息等交换活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活动是一系列契约、合同的组合,而这些契约、合同兑现的前提条件就是双方诚信。对于国家和政府而言,能否取信于民,是关系到国家政权能否稳定乃至兴衰存亡的大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政府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同时又是社会的管理者,政府的决策若朝令夕改,承诺不兑现,民对国不诚,国对民失信,民心思散,国家将难以安定,社会就谈不上和谐,更难言发展。没有诚信,家庭、企业和国家就难以和谐,整个社会的和谐就只是梦想。因此,诚信是维系和谐社会关系的道德纽带,是和谐社会道德构建的核心。

二、诚信是维护市场秩序、经济关系和谐的基本道德规范

经济组织间的和谐、经济关系的和谐、市场活动的有序等,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内容。诚信在市场秩序、经济关系等方面的道德规范作用,表明其在和谐社会道德构建中的基础和核心地位。从经济群体和组织的角度来讲,诚信是各种经济行为有序和谐运行的一个重要机制。诚信通过经济行为反映出来,从各经济群体和组织的角度来看,表现为是否等价交换、货真价实、童雯无欺等。诚信作为一个道德规范问题在本质上反映了行为者的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一个道德水平高的企业必然是一个运转成本低、效率高而又充满人情味的企业组织,这正是强制规范所办不到的,而行为者的诚信选择和决策中的诚信含量必然会影响到经济组织的诚信行为。各经济群体和组织的诚信行为有利于增强对外经济关系、经济活动的竞争能力,扩大信誉度,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反之,如果各经济群体和组织经常陷人一些非诚信行为所造成的难堪境地,不仅损害了自己的声誉,加大了生产经营成本和交易成本,从而降低了经营效益,制约了自身的发展,并在更大范围内损害了社会和谐。在竞争环境中,各经济群体和组织必须将竞争能力提升到适当水平,这需要大力培植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竞争的生存环境中,各经济群体和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必然与诚信经营紧密相联,诚信经营是根基和根本保证,是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器”。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黄金规则,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是一种诚信经济。诚信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资本,是财富,也是竞争力”。在经济活动中,从商品市场的买卖到资本市场的借贷,从要素市场上的交易到证券市场上的支付等等,无不体现着诚信的内在要求。没有诚信就没有交换,没有诚信就没有秩序,没有诚信经济活动就会阻力重重。而充满矛盾和摩擦的经济组织、经济关系、经济活动,不仅导致了市场活动的无序和混乱,而且破坏和消解着整个社会的和谐状态。

诚信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保证,是从事市场活动的法宝。现代市场经济同时也是信用经济,需要良好的信用支撑,它要求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以诚信为本,具有重承诺、守信用、讲信誉等良好德性。“诚信为本,童史无欺”过去一直作为中国商业文化的精髓为世人所称颂,古时商家有“诚招天客,誉从信中来”之说。在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灵魂就是信用,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等观念已深人人心。诚信作为经济组织的一种高尚精神和无形资产,是构成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之一,一个诚实守信的经济组织,不仅有利于吸引投资者和合作伙伴,而且有利于培育高品质的组织行为道德,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营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而不讲诚信道德,不按市场规则办事,靠坑蒙拐骗过日子的经济组织,不仅是失去市场,更为严重的是破坏市场秩序、经济关系,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诚信是经济组织的生命,没有诚信的经济组织将无法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生存和立足。因此,用诚信道德引导和规范经济行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道德课题。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交换关系,要求双方以信用作为守约条件。日益扩展的市场关系逐步构建起彼此相联、互为制约的信用关系链条,维系着市场关系和市场秩序。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同时,市场经济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属性,如果对经济活动缺乏有效的约束和规范,一些人就可能以失信行为来谋不当之利。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失信问题较为严重,加大了企业交易成本,也影响了企业在经贸往来中的信誉。失信行为还从经济生活蔓延到政治、文化及人际关系领域,并滋生了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所以,诚信和失信的道德冲突,是和谐社会道德建构的一对矛盾,这一矛盾解决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市场秩序的状况,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和谐社会道德构建的核心要求。

三、政府诚信是社会和谐的关键,诚信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

诚信政府是诚信社会的基石,诚信是政府提高公信力的灵魂。政府的诚信状况,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关系到社会正义与公平,也就从根本上决定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政府的诚信,政府诚信通过对社会诚信的导向作用来保证整个社会的和谐。和谐是社会平稳有序发展的重要条件,诚信是政府推动社会和谐的道德基础。政府失信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根源,必然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消极影响和严重后果。为此,应当把加强政府诚信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和谐社会道德构建的重要内容。政府诚信不仅是实现政府与社会和谐的首要因素,也是对社会各种关系和谐的示范与引导。诚信包括商业诚信、个人诚信、政府诚信等,一个和谐的社会,是由这些诚信共同作用而成的。而政府诚信在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政府诚信是社会信用的核心,是形成社会信用体系,实现政府与社会和谐的核心环节。政府应当是社会最具公信力的组织,其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的诚信行为,具有很强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政府诚信引导着行业诚信、商业诚信和个人诚信等,是整个社会诚信的保证。政府失信,则会破坏公民和政府之间的信任与协作关系,动摇法治政府的根基,对社会和谐的破坏作用是巨大的。没有诚信的政府,就不可能有诚信的职能部门和诚信的组织成员,也不可能有诚信的经济组织、诚信的个人,当然也就不会有诚信的社会。政府失信是全社会失信中最具破坏力的因素,将直接导致全社会的信用失常。因此,诚信道德的构建,首先要有诚信的政府。政府如果不做守法诚信的典范,社会的诚信就难有作为。政府如果在管理行政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以及各项工作时,不遵循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不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办事,不自觉维护和实现国家宪法的尊严,法律在调节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将削弱,社会和谐就会受到严重的消解。政府出台的政策等,如果不能贯彻,或者随意更改,甚至出尔反尔,政府权力运行的权威性、严肃性就不复存在,政策的制定如果不能得到落实,对政府诚信的破坏可能还不如没有这项政策。政府诚信的降低甚至丧失,将成为整个社会诚信道德滑坡的根本因素。因此,和谐社会的道德构建,政府诚信建设是重中之重,要实现政府诚信,必须强调政务透明化和行政法治化。政府诚信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它既是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探索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重大进展,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价值理论建设的重要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作价值体系作了深刻阐述,这是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的一个重大创新,对于高职院校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含义及其形成

价值观是人们生活目标和行为方式的导向,任何人的言行都自觉不自觉地受某种价值观的引导。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不同,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不同,利益关系不同,接受的教育和社会影响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以及其他主客观因素的不同,人们的价值观有极大的个体差异性。但是,任何社会都必定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共同的导向,否则社会不能存在和发展。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核心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的形成归根到底取决于各社会形态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制度为这种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客观可能,但这种价值体系不能自发地形成,需要精心建设。以什么思想和理论来建设,成为必须明确回答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诸方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新阶段新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只有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曾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明确阐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关键,也是促进整个社会和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我国的实践经验,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报告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关于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奋力前进的向导。现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优良传统,从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汲取营养,又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体现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既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又要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决不妄自菲薄。

(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提炼和概括出八个方面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应该是相对稳定的,要长期起作用,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必定要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个价值体系需要在全社会宣传推广,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所掌握,真正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旋律”,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

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灵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灵魂所在。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灵魂所在。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要增强“民族精神”,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建设和谐校园的灵魂和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一把亮剑。多少年来,学校稳定,尤其是高校稳定工作一直被看作是头等大事,大学生思想变化一直是现实社会的晴雨表,高校教师的思想倾向一直被视为社会舆论的风向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吸收了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应我国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思想文化精髓,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包容性。只有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使广大师生员工树立和谐理念,培养和谐精神,塑造和谐心态,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形成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首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当前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倾向不可避免地对青年学生产生重要冲击和影响。因此,在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化学术研究的同时,必须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用科学的理论占领主阵地,从而发挥对青年大学生的正确理论导向作用,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特别是在“两课”教学中,要贯穿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要采取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接受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入耳入脑,并能贯彻到行动中去。

其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含多层次的内容,最基本的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国家前途命运,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任务。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第一个层面是必须确立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第二个层面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第三个层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教育。

再次,要不断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校园文化的根本,和谐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要构建和谐校园文化,首先要处理好代表先进文化与引领多元文化的关系。学校既承担着孕育先进文化的神圣使命,同时又承担着对广大青年学生传播先进文化的历史重任。学校既要以执政党的远见科学判断校园内多元文化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善于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在引领多元文化的过程中实现代表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历史责任;又要以执政党的胸怀正视校园文化“激情燃烧”的实际,以自信的心态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以宽容的气度鼓励和支持校园文化的创新和多元文化的竞争,做到在创新中体现先进文化的生命力,在竞争中凸显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要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还必须处理好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与促进广大师生对主流意识认同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凝聚人心、整合社会的强大功能。因此,在和谐校园建设中要始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坚决抵制意识形态指导多元化的倾向。同时,要尊重和理解广大师生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坚持与时俱进,循序渐进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变为广大师生的实践,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武装头脑,在校园中倡导和弘扬合理、正确的主流意识,唱响时代的主旋律,统领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

最后,要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要体现在实践上,体现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一是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营造和谐发展格局。作为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支持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观念转变为先导,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职教大发展的过程中抢抓机遇,在发展中解决和谐校园建设所面临的制约因素。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环境。学校要从师生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入手,切实解决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突出问题,让师生享受改革与发展、管理与服务、教育与教学的成果。尤其要针对职业学校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素质状况,以法规、道德、纪律和舆论的力量,切实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学校的安全、稳定、和谐。三是要持之以恒,不断倡导和谐理念。俗话说:“铁打的军营流动的兵。”学生的不断流动性和学生教育工作的反复性,决定了和谐校园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面旗帜,不断地加强和谐理念、和谐精神的教育,努力营造和谐舆论氛围,扎扎实实地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使职业院校真正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

参考文献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篇3

[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F27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7-0125-03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学基金项目“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及其教育、引导研究”前期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刘俊和,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党政管理;

(河北石家庄050091)

张金榜,河北省交通厅京沪高速公路管理处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政治教育、党政管理;(河北沧州061300)

陈建国,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组织部部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与管理。(河北石家庄05009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

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价值观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具体体现,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贯通、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关键,也是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的中心环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只有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导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明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方向。

创建和谐社会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为目的的社会发展观。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它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诉求,是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行为取向的基本标尺。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继承,也是关注民生、注重公平的和谐,是发展中的和谐,是动态中的和谐,是有序中的和谐,更是民主法制保障下的和谐。

在整个社会中,广大青年学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尤其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间,在青年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深层次地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许多旧的东西被打碎,而新的东西尚未确立,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地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导致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国人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使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各种思想大量涌现、多样并存、相互交错、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党和国家的治国策略与指导方针有所调整,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概念的提出和被广泛地贯彻表明,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时代已经过去。对资源、环境持续可发展利用战略的号召,对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号召,对文化等软环境的重视等一系列新的理念陆续出台,和谐二字深入人心。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和变化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也在大学生身上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这些影响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也从总体上体现出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坚定鲜明,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和发展态势、价值取向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同时,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和变化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少数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特别是随着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的明显增强,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大学生价值观呈多元化发展――理想、价值等概念退居幕后,呈隐性状态,理想目标世俗化;主体上热爱祖国和人民,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强烈,但社会公德意识、行为不容乐观,道德追求不强烈,道德修养不完善;择业观上主动性增强,努力将自己塑造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存在利益至上、个人中心的不良倾向较严重;人际交往环境虚拟与真实交错的二维空间促进当代大学生交往便捷性的同时,也造就很多后遗症,减弱了大学生实际交往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等。上述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坚持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成果,是建立在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正确把握和人类历史发展阶段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强大思想武器的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当代大学生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坚定信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他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总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高校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统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要注重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教育、引导大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以新的理论视野、新的理论框架、新的理论面貌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博大精深和与时俱进的品质,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核心内容。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一定社会主体共同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中国经过近现代的曲折徘徊与浴血奋战,经过近几十年来的积极探索与发展,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国情、能有效发挥本国优势且取得了辉煌成就的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不懈追求的共同理想,是发展中国的成功之路。这个共同理想,把国家、民族与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共同为之奋斗,能够最大限度地统一社会意志、集中社会智慧、激发社会活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如果说共产主义启蒙时期形成理想信念需要思想上的睿智与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的话,目前已经积累的辉煌的历史成就使新的一代人更容易形成更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但新的一代人又是没有苦难记忆的一代人,他们生活在一个思想多元化的开放社会,所以主旋律的高扬更显的必要,尤其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已经进入转型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深入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有助于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成员正确认识改革过程中出现与积累的矛盾,并树立解决矛盾的信心。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充分借鉴人类有益的文明成果,充分借鉴一切有利于促进和谐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充分吸收一切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和谐精神的文化成果,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全体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不仅在情感上,更能从世界观的高度,理性地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使他们既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又看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使大学生真正懂得:只有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自觉运用社会主义的道德和纪律来约束自己;要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科学的理想和掌握科学的方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本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要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结合起来,从现实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百折不挠,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不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振奋大学生精神、鼓舞大学生进取,激励大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早日成才。

3.坚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主旋律。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拼搏奋进、振兴中华的时代精神。这些精神,既是激励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发展壮大弥足珍贵的强大精神支柱,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培养,是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应有之义,一种理想信念,如果不能体现为某种精神,如果不能表现为某种状态,就不能发挥推动力的作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体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其成为全民族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育是建立在非常广泛的基础之上的,历史自豪感、文化自豪感、民族自豪感和对共同理想的认同感,等等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当历史以及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方方面面取得的成就,都足以培育这种自豪感。高等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平台,包括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学术讲座等各种方式传播这些成就,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充分占有校园这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排除民族怀疑、民族自卑等不良情绪和思潮的干扰,不断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培育则是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之上的,新一代年轻人在意识上大都具有较好的潜质,关键在于创新性思维方式的培养。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是分析与归纳,分析的深度与广度取决于方法与视野,归纳的高度则建立在分析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要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科学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时,积极帮助大力学生克服狭隘学科视野的限制,留出时间、创造环境,为大培养大学生创新性思维创造优良的土壤。

4.坚持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关键。就其内涵而言,荣辱观即价值观。“八荣八耻”是中国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在当代的体现和发展,是为应对商品时代社会成员一定程度上的道德和价值观念迷失而提出的道德和价值理念导向,它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价值标准,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倡导了高尚的思想情操,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与价值规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中国的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延续了几千年,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具有绝对的优势话语权,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近代和现代社会,中国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持续面对西方道德与价值观念的深刻质疑与挑战,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广泛文化交流大背景下商品化基础上的多元社会也使得道德与价值观念的界限更加模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事关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败的关键所在。高等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八荣八耻”的深刻内涵及其教育方法、渠道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使其从对社会主义道德与核心价值观念标语口号层面上的抽象诠释变为大学生内心衡量是非黑白的具体尺度,自觉应用到具体问题的实际分析与价值判断中,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道德支撑与价值引导作用,成为当代大学生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精神动力、把握人生航向的行动指南和抵御各种不良思潮侵袭的强大盾牌。这也是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要求。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优秀价值观,借鉴了近现代社会文明与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蕴含着几千年人类文明曲折发展历史的精华积淀和深刻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科学哲理,引领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是承载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石。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构建社会共同理想,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的价值理想整合与精神激励作用,还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工作。广大教育工作者应以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精神,共同担负起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自觉把“育人”贯穿于“教书”的全过程,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要求,坚持以正面教育引导为主,在营造浓厚舆论氛围上下工夫,在深入和普及上下功夫,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润入学生的心田,自觉为共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它既是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探索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重大进展,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价值理论建设的重要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作价值体系作了深刻阐述,这是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的一个重大创新,对于高职院校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含义及其形成

价值观是人们生活目标和行为方式的导向,任何人的言行都自觉不自觉地受某种价值观的引导。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不同,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不同,利益关系不同,接受的教育和社会影响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以及其他主客观因素的不同,人们的价值观有极大的个体差异性。但是,任何社会都必定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共同的导向,否则社会不能存在和发展。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核心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的形成归根到底取决于各社会形态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制度为这种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客观可能,但这种价值体系不能自发地形成,需要精心建设。以什么思想和理论来建设,成为必须明确回答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诸方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新阶段新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只有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曾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明确阐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关键,也是促进整个社会和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我国的实践经验,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报告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关于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奋力前进的向导。现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优良传统,从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汲取营养,又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体现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既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又要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决不妄自菲薄。

(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提炼和概括出八个方面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应该是相对稳定的,要长期起作用,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必定要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个价值体系需要在全社会宣传推广,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所掌握,真正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旋律”,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篇5

每个时代的文化中都有其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着社会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时代性和现实性的反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它在建设和谐文化中发挥着根本性作用,一方面它引领和谐文化建设,体现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方向;另一方面它推进和谐文化的建设,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提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也就是说,和谐社会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发展的社会。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客观要求,具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同时,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在和谐文化的建设中还具有紧迫性。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特征”。“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因此,我们应该看到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一个庞大而系统的战略工程,和谐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从本质上看,和谐文化就是社会主义的文化,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它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在文化上的反映。而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整个中国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它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是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固和发展服务的。所以,从社会主义制度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之间存在逻辑上的自洽。而从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的客观要求,具有其必要性。

从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来看,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在

和谐文化的建设中还具有紧迫性。

1.1世情的紧迫性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面对国际上西方思想文化的不断渗透和与日俱增的影响,如何保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先进性、民族性,有力地抵御腐朽落后思想,在文化竞争中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胡锦涛曾指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1]究其实质,文化的竞争就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在世界各种文化不断相互激荡的复杂形势中,构建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文化,就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它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从此意义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过程也就是和谐文化的构建过程,也就是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能够在和谐文化的建设中增加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1.2国情的紧迫性

我国由56个民族构成,每个民族有其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这种多元文化之间也往往存在某些不可通约性,出现一些矛盾和冲突。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各种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价值观出现多样化。一些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不和谐的思想和观念形态有所滋长。我们要发挥国家软实力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就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相关。凝聚力越强,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越大。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和与之相配套的和谐文化就是要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文化的价值基础来看,一种国家或民族的凝聚力主要来自人们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当前,面对国内各种层出不穷的思潮,我们切实地需要在全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超越血缘、语言、地域的差异,超越行业、职业和利益的差异,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和归属感。唯如此,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才能增加,国家软实力的作用才能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够在和谐文化的建设中增加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1.3党情的紧迫性

中国当今的执政党是革命党通过长期武装斗争获取政权的,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在长期的武装斗争中所形成的斗争文化至今仍然在许多地区和部门存在,这是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执政党应有的民主和文明的基本执政方式相悖,因而严重影响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影响执政党的道德形象。据国家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项目所进行的最新全国道德调查统计,“绝大多数人认为,共产党员的道德水平并不高于普通人,甚至还有1/10多的人认为共产党员的道德水平比一般人更低。”[2]尤其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和谐文化背景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执政党的整体思想素质,摒弃斗争文化中落后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必将有利于改进党的领导、提升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增强执政党的道德形象。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在建设和谐文化中具有客观必要性。同时,面对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在和谐文化的建设中还具有紧迫性。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文化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引领和谐文化的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引领和谐文化的建设,其原因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每一个国家都有其意识形态。国家性质不同,意识形态也有其不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文化建设中一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反映,决定了文化的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显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角度高度概括了当前我国必须确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本质要求。它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代表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进方向,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中和谐文化的价值诉求。因此,在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引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我们只有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角度,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切实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价值需要,有效地把握社会主义的价值实现方式,才能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确保方向、立足根本、防止偏差、避免误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和谐文化中的引领作用。

(1)在和谐文化的建设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领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执政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大理论成果。显然,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中,由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它也就决定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我们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才能在扑朔迷离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引领社会思潮和文化追求,保证和谐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广泛吸收不同文化中所蕴含的积极精神,尊重差异,兼容并蓄,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促进和谐文化的建设。

(2)在和谐文化的建设中,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理想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奋力向前的向导。有了共同理想,全社会才能步调一致。当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把国家、民族和个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强调了国家要实现现代化,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人民要过上小康生活,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它既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客观要求,也解决了和谐文化建设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因此,面临社会现实中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日益多样化,建设和谐文化,就需要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树立起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从而形成社会和谐的亲和力和生命力,使人们为实现和谐社会而不懈努力。

(3)在和谐文化的建设中,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为和谐文化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了我们民族的特质,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成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因此,在和谐文化的建设中,我们同样需要弘扬这种时代精神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进取心。人类社会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与壮大,既需要弘扬其民族精神,也需要培育时代精神。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两者相互交融、有机统一。因此,在和谐文化的建设中,我们要把弘扬时代精神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和谐文化,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4)在和谐文化的建设中,要贯彻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它抓住了人们在市场经济中所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明确了我国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它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规范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为全体社会成员进行价值判断提供了价值标准和道德依据,体现了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反映了先进性导向与广泛性要求的统一。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当今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不可混淆,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正是由于它适应了思想道德建设多层次的要求,能够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确定价值导向、提供基本行为准则,所以它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因此,在和谐文化的构建中,我们需要在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道德风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建设和谐文化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民族团结奋斗、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从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和谐文化中的引领作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强大的社会整合和规范功能,不仅能够引领和谐文化建设,而且还能够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社会主义主流舆论的主旋律意识与主阵地意识,是掌控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作为执政党,要实现社会的良心运行和不断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思想理论,构成相应的意识形态。因为,唯有形成相应的意识形态,才能充分发挥其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和规范功能,才能在各种思想、观念之中发挥主流舆论的主旋律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当今中国执政党发挥其主旋律意识与阵地意识的核心之所在。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切实掌控各种新闻媒体的主导方向,大力宣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思想观念,发挥主流媒体的的正面舆论的引导作用,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广泛团结人民群众,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篇6

>>践行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用文化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设和谐医院文化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探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价值目标创新医院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打造优秀医院文化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创新医院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院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论医患沟通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价值践行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班级文化,践行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构建和谐校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管理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核心价值观中央苏区卫生文化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从“为何老中医面前患者稀”浅谈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过程中医院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性探讨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完善法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6]陈明.由“仁心”至“仁术”—王船山对“孟子·梁惠王上”的诠释及于宋明儒学之反省[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2):76.

[7]屠执中.到底是“取象比类”还是“取类比象”[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10):2.

[8]肖建喜.隐喻对针灸学经典理论建构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9]苏玉菊.论思维视角下之医患沟通[J].医学与哲学,2011,32(2):35.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篇7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基本原则、具体措施

2008北京奥运会要充分体现“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主题理念,在充分展现奥林匹克精神内涵的同时,关注人与自然及人类自身的和谐,而这恰与我国十六大以来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相契合。以奥运开展为契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实乃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构建和谐的群众文化。和谐的群众文化氛围,有利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营造社会的和谐,更深层次的意义上强化社会群体的和谐理念,进而真正意义上促进社会的和谐。

所谓和谐的群众文化,应该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要价值取向,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实现主旋律文化与多样性文化的有机统一。其特征除了基础性、广泛性外,最突出的特征应该是和谐性。它的内容要体现和谐的主题和题材,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它的形成因为要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面群众的需要,而具有多种多样的文艺形式、文艺门类和文艺风格。其功能除了娱乐、教化和审美外,最重要的功能应该是促进和谐。它和谐的主题和题材教育人们追求和谐、向往和谐、建设和谐,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多种多样的文艺形式,文艺门类和文艺风格,则满足着不同地区不同层面群众的娱乐和艺术审美情趣的需要。显然,建设和谐的群众文化,能够以艺术的美感染人,熏陶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就建设和谐群众文化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就建设和谐群众文化的原则而言,我认为有必要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这是实践党的宗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谐的群众文化建设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实现和保障群众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个重要方面。立足于服务群众,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多种多样的文艺形式和文艺风格为载体,在娱乐的氛围中,在满足群众审美要求的同时,实现文化的教化功能,促进和谐人文理念的养成,使人们追求和谐、向往和谐、进而积极参与建设和谐文化和和谐社会。

2、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要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包括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处于社会价值观念的统摄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和主导,和谐群众文化建设就会走更多的弯路,甚至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

3、坚持主旋律与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建设和谐群众文化,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又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兼顾不同地区不同层面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实现主旋律文化与多样性文化的有机统一。既不能迷失了方向,又要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积极支持健康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促进文艺形式多样化,使群众文化真正意义地为群众服务。

以基本原则为指导,扎实实施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措施,是建设和谐群众文化的重要保障。

1、加强领导,落实建设和谐群众文化的责任。建设和谐的群众文化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强化认识,思想到位,行动到位,担负起发展群众文化的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从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基层,保障广大群众的文化基本权益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明确群众文化事业是公益性事业,发展群众文化是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切实把发展群众文化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加大对和谐群众文化建设的投入。为和谐群众文化建设定基调、定方向,为和谐群众文化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2、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客观地说,在一些地区,由于长期的投入不足,群众文化网络很不健全,没有形成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内的群众文化机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不高,严重制约了群众文化功能的发挥,影响了群众的文化权益。因此,要建设和谐的群众文化,必须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资源共享、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良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必需的、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在构建中要统筹群众文化事业的服务机制、设施、机构和队伍建设。尤其要根据“覆盖全社会”的要求,重视抓好最基层群众文化机构的建设。

3、切实加强基层文化馆站建设。文化馆站是国办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它在建设和谐的群众文化中,肩负着组织、辅导基层文化机构和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重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文化馆站建设的好坏事关群众文化发展的大局。因此,各个地区,在建设和谐群众文化、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中,文化馆站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高度重视文化馆站建设,较大幅度地增加对文化馆站建设的投入,花大力气解决文化馆站目前面临的问题,让文化馆站迅速摆脱困境。在加强文化馆站的基本设施、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基本活动方式建设的同时,要深化文化馆站的体制改革,通过改革使其增强活力,更好地在群众文化中发挥主导作用。

4、规范、促进民间文化团体的发展。民间文化团体近十几年来发展很快,各种各样的民间文化团体活跃在群众中间,与群众接近,易于被群众接受,对于和谐群众文化建设的作用不可低估。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对民间文化团体的管理,给予艺术的指导,方向的指引,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使它们更有效地服务于和谐文化的建设。

总之,建设和谐群众文化,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奥运年,以奥运人文理念在全国全民中广泛宣传为契机,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建设和谐群众文化大有可为,也是势所应为。

主要参考资料: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最近,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党中央适应我国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势向全党提出的重要任务,对于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等四个方面,它们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夯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领群众,就能够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1.要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其深刻的意义。

1.1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

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明确揭示了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将会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

1.2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这种层次性要求我们在思想道德建设上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体现思想道德建设先进性要求的同时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在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同时又符合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在体现一致的愿望和追求的同时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1.3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抓住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鲜明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我们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为内在规定的和谐文化、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

2.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在于全党重视,狠抓落实。我们认为,当前工作应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2.1要把全党领导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中央提出的这一重大任务上来。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干部的行为及其体现出来的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精神面貌、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等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每个领导干部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准绳,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为群众作出榜样。

2.2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重视引领好各种社会思潮。必须及时了解思想理论领域的各种倾向性问题,认真分析各类社会思潮的本质特征、主要内容、表现形式、现实影响、形成根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同时,要在尊重差异中扩大共识,在包容多样中共铸和谐,努力形成团结和睦、共创和谐伟业的生动局面。

2.3要大力宣传和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其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充分运用媒体的独特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容,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创作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渗透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学前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方面,使之成为贯通教育全过程的核心内容。要根据青少年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和心理特点,科学规划教育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使青少年从小就养成基本的道德素质。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和带动学生。

3.努力构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1构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其重大意义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问题,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内涵的重要部分。我国正处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作为对社会意识具有敏锐反应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构建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对于树立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建立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确立明确的价值目标,弘扬积极向上的道德风尚,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2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要让大学生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自觉的价值追求,并外化为具体行为方式,建立长效机制。

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把握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

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功能。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要构建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使大学生在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成长。

要积极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主题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净化校园文化环境,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执政的更高价值追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提出了对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理论要求,党员、干部在公共生活中,必须有崇高的精神,必须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必须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和人民利益负有重要的责任。实际上,这两个意识就是先进性意识。而要形成这两个意识,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我们大学生党员应从时代的新要求上认真学习和深入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心尽责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6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06年9月14日。

[3]《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1日。

[4]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篇9

1、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意义

首先,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作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核,贯穿在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以人为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办学以人才为本,教师是主体。二是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主体。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就是建立使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构建和谐校园体现了这种要求。

其次,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一个幸福、公正、和谐的社会,将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实现和谐校园,将直接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

再次,构建大学和谐校园体现了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学校的软实力。追求个人、集体、社会的和谐发展将成为21世纪大学理念的价值取向。一所大学的发展应该是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共同提升,尤其是软实力。软实力指的是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构建大学和谐校园,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这种和谐使学校在其内在凝聚力、对内外吸引力和向心力等各方面都能够得到发展,这也正是学校软实力的一种体现。

2、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内涵

建设和谐校园,首先应深刻认识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以增强建设和谐校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和谐校园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和谐校园必须全面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积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

二是和谐校园,建设要保持一种协调、平衡、有序发展的态势,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和谐等。

三是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要形成和谐的办学理念、和谐的教学科研氛围、和谐的体制机制、和谐的校园文化,要用和谐的旋律推动学校的发展、用和谐的氛围激发师生的创造活力,把学校建成师生成长的摇篮、精神的家园、生活的乐园。

培养和谐精神、和谐理念,促进自我和谐发展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既是对构建和谐社会工作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是对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殷切期望。

1、认真学习、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大学生自我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上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这是党中央为适应我国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势,向全党提出的重要任务,再次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

2、倡导和弘扬和谐精神,树立和谐理念

增强合作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合作是人的生存方式,具有合作精神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当今社会,竞争与合作共生共存,合作能力就是竞争能力。学会合作是大学生做人做事的基础,要学会合作、学会宽容、学会协调、学会沟通。每个同学都要做到以下“三好”:良好的性格,即性情温和,意志坚定,感情丰富,具有坦荡的胸怀和乐观的心境;良好的处事能力,即看问题客观冷静,具有自我控制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事物变化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即善于与他人交往,待人接物友善大度,助人为乐,心胸豁达,做人厚道,容人、容言、容事。

3、倡导和弘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反映了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生活,任何人的生存都依赖于其他人的生存。这就决定了人在处理自身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时,不能只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必须同时考虑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一方面承认和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另一方面又强调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在实现社会利益中实现个人利益,在必要时还要能为社会利益牺牲个人利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二者不可分割。只有先做到我为人人,才能实观人人为我。

当前,一些错误的价值取向正在影响着我们的少数同学的思想与行为,成为危害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比如,受到极端利己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去处人做事,甚至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再如,虽然是合理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虽然不触及道德和法律底线,但对他人和社会利益冷漠,只要不涉及自身利益,不管身边发生什么事都听之任之。这两种错误的价值取向的实质是只要求人人为我,而不愿意我为人人,都应当摒弃和克服。

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和谐校园建设中

的主力军作用

1、善于处理和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同学们在社会、学校生活中都不可能不遇到各种矛盾,人就是在正视矛盾、解决矛盾中不断成长成熟的。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同学们经常会遇到同学之间的矛盾、同学与老师之间的矛盾、个人行为与学校管理制度之间的矛盾、个人需求与学校服务之间的矛盾等等。面对如此众多的矛盾,同学们要用理性平和的心态去对待,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去解决,使矛盾化解或向有利于和谐稳定的方面转化,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进步,决不做扩大矛盾和激化矛盾的事,保持学校大局的稳定,在稳定中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2、以自身的和谐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要把以德立身放在首位,高度重视个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道德,不仅是对人的一种行为规范,而且是一种社会批判和建设力量。它可以使得人际关系和谐,社会进步,校园祥和,促进经济良性运行,政治相对稳定。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中,广大同学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要高度重视学风建设,以良好的学风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学风是指学生群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精神、态度和行为。具体包括: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作风、学习方法、人际关系等。学风的作用是影响和引导学生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广大同学要深刻认识到,学风和道德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学风靠道德规范和指导,道德靠学风体现和升华;道德是学风的内驱力,学风是道德的外在表现;道德是看不见的、无形的精神力量,学风是看得见、有形的行为习气。现在,有一种倾向,即把学风与道德、学风与素质严重地分割开来,认为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整体素质主要表现在热心社会工作、争做学生干部上,把学风置之度外。使少数同学在学习上不上心、不重视,不起带头作用,把学习看作是“业务素质”“智育”方面的事,这种看法是十分片面的,其导向必将严重影响我校的学风建设,应加以引导和纠正。

3、在创建中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建设和谐校园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谐校园的内涵十分丰富,和谐校园建设需要做的事情很多,需要各个方面长久不懈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篇10

雄关漫道真如铁。从1949——20xx年,我们伟大的祖国在风雨中光荣诞生,在彩虹中昌盛发展,实现了伟大的跨越。这种跨越的过程,是始终践行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的过程。光荣属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

尔今迈步从头越。从1949——20xx年,我们的祖国从四分五裂到团结统一,从积贫积弱,充满耻辱到日新月异,充满希望的变化,使中华民族从落后挨打到始终扬眉吐气走在时代前列,进行了质的飞跃。这种飞跃的过程中,无不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智慧和力量。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风雨同舟,走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万岁。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从1949——20xx年,我们的祖国处处展示出新风貌,演绎出时代的风流。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旗帜下,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和谐,和谐祖国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美丽的色彩,人民安居乐业,祖国欣欣向荣,各族儿女和谐发展,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1949年前,中华民族已伦落为饱含耻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状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成为落后的象征,成为家破人亡的场所,成为被人的对象,成立被帝国主义掠夺的地方。为此,许多志士仁人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奋起反抗,用各种方式拯救中华民族。在这条充满血与火的曲折道路中,他们用不懈的追求,他们用无悔的选择,他们用充满真理的信仰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开始了普遍的觉醒。并用人民的力量,缔造了新中国,结束了一切落后和耻辱,人民开始当家作主,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使中国回到了中国人民的怀抱。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党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本着求是的精神,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用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中国定位,寻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定义。坚持做到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体现的是一个政党的力量,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力量,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力量,体现的是一个党的核心的团结的力量和奋斗的力量。发展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种表现。在发展中,我们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敢于为一切体制突破发展瓶颈,敢于在发展中建立新模式,共和国处处散发出活力和希望。

发展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人是一切事物的创造者,一切事物的改变者。中国的所有改革,都紧密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新创造,建立新制度,并在一切的发展道路上努力构建和谐,把和谐作为一切发展的背景,让和谐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成为我们在发展中最流行的色彩。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思想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我们信仰上的方向。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上,一定要坚持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使命,围绕使命搞发展,围绕发展坚定使命。这样,就必须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使一切无序的发展由此凝聚在党的核心下,形成发展中的坚定力量,来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欣欣向荣。

一个时期以来,我们许多人陷入思想误区,不少人以党员的名义信仰起封建迷信,崇拜起享乐,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征程中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更有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建立核心是搞个人崇拜。在文化多元化、思想多极化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正本清源,坚持信仰上的核心论,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在党的旗帜下,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在党的旗帜下,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个伟大的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篇章,新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