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34:20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篇1

一、对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模式和教育主体都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因此,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既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一)新时代的变化使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全人类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和日常生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正在接收新的冲击。

首先,信息网络化作为一把双刃剑已经给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严峻的挑战。“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其特有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迎合了大学生崇尚民主、追求平等的价值取向,其高效、便捷的信息传递模式赢得了学生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方便;但同时网络信息的混杂性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方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导致学生价值观念冲突加剧、价值取向多元化。

其次,经济全球化使我国进入世界一体化进程,但严峻的就业形势却日益显露。金融危机的暴发,更加突显了这一点。由于学历层次的差异,高职高专学生在就业时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增加竞争力,高职高专学生大都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对思想道德教育却形成一种偏见,把思想道德教育仅仅看成一种理论说教,忽视了“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形成一种误区。

(二)现有的教育模式弱化了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

高等职业教育是适应大工业生产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旨在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在专业理论上以“够用”为原则,强化学生的技术操作。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其缺陷也显而易见,即将理论“够用”原则套用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压缩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深度,从而弱化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三)主体特殊性给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作为教育主体,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有着一定的特殊性。首先,生源类型层次复杂。有高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职高毕业生,以及五年高职毕业的学生等。虽然同样是作为计划录取的学生,但从成绩上看仅仅是普通高校招生的最后一个层次。这些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在行为上自我约束力不强,思想活跃但却相对散漫;思想认识上的肤浅性使得他们对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等等。

综上所述,从高职教育特殊的教育类型和教育主体出发,积极探求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育方式方法成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

二、应对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一)德育目标的创新

充分发挥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全部德育的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打破承袭或仿照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性实施教学。

(二)德育方法的创新

1.转变德育方法

在德育实施中,把德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单向关系,转变为互为主客体的互动关系,从说教灌输转变为潜移默化,从纯粹的管理手段转变为管理与师表示范作用并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大胆运用诸多现代化理论成果,运用网络和先进科技手段来丰富和发展德育方法。

2.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高职学生在思想道德上的问题大部分由心理问题引起,比如由于对环境不适引起的孤独、郁闷;由于自我定位不准确引起的忧虑、抑郁;由于其他人的观念等引起的自卑或者自负等等。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现出来,这些都困扰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严重走向极端,因此,需要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并统一起来。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专业水平的提高。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在硬环境方面,学院要重于美化校园,绿化环境,提高校园文化品味;在软环境方面,学院要重于提倡一定的文化理念,在无形中积淀文化氛围;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倡导学生实行自我管理;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树立典型,弘扬正气,提高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的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文明创建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加强修养、规范言行,主动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篇2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高校体育

教学改革在高校的教学工作经验推进的过程中,体育教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其实一般来说体育教学的本身就和思想道德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不仅仅只是身体进行体育运动,同时心理也在进行运动,这也就意味着在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大学生的心灵与身体是一起运动的。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或者是结束的时候,人的身体和心灵都要承受着很大的疲惫感,如果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体育运动的良好效果,那么首要的问题就是需要大学生们能够克服体育运动带来的疲惫。体育运动和锻炼是需要按照一定规范一定计划以及规范性时间来进行的,不然是无法从根本上达到预期的体育锻炼效果的。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工作的时候,应该注重鼓励学生并且能够制订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计划来引导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起足够健全的思想道德观念。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其实是从体育教育的本身衍生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体育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是分不开的,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二思想道德教育引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法

1.教学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体育作为一门学科所包含的体育项目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并且每一个体育项目都有着自己的项目优势和项目特点。诸多高校的体育教学其实和义务教育的体育课程是有很大区别的,在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大学生们可以自己选择体育项目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发挥学生的体育学习主体地位是有着一定优势的。例如,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课程中往往会有传统的长跑体育项目,这样的体育项目会让学生们感觉身心疲惫,并且长此以往学生会丧失对体育的学习热情。针对这一情况,相关的体育教师应该从根本上为学生讲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投入更多的热情到体育学习中。为了能够从根本上促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应该注重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完善。2.教学方法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教师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是有必要性的。在积极推进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改革的时候,教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分地注重学生的体育成绩,从而忽略了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训。体育的教学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体育学习状况,制订不同的体育教学计划,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自己的体育学习方案,并且引导学生能够按照体育方案进行体育学习。3.教师个人的榜样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有一定主导作用的。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思想、性格特点,但是不同的学生都会以教师为主要的学习对象,会去模仿教师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经验。因此,教师应该坚持以身作则,从根本上做好体育学习以及体育训练的任务,用自己正确的方法与经验来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同时,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地丰富自己的体育教学经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积极发掘学生的体育学习潜力。

综上,在学习阶段,体育学习对学生的日后学习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近几年来,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引领下,我国各大高校积极开展体育教学的改革工作,在体育教学改革工作推进的过程中,各大高校既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率,又提高了体育教学的质量,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作者:陈三忠单位:山西大同大学煤炭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道德

高等职业教育既是职业教育,也是基础教育,要培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完备的职业人格,较强的职业技能的人才。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中,良好的思想道德是核心要素。高职院校学生是我国大学生中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群体,他们的知识结构、人生价值观、思想道德、心理等各方面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加强对高职学生这一特殊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理想信念模糊,功利性和现实性表现突出。理想信念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高职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主流是积极的,但随着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带来的冲击,以及当前的一些社会现实,部分高职学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理想迷茫,信念模糊,立场观念不坚定,社会责任感缺失,急功近利等问题。

由于高职学生的理论知识较差,理论功底较弱,对于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认识不清,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曲折性认识不足,政治观念上存在着较多模糊的认识。因此,高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淡薄,一些学生对社会主义前途存在模糊认识,一些消极落后的政治观点、错误思潮影响着高职学生理想信念的正确形成。例如从我校学生党员的发展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学生申请入党是为了将来好找工作,还有部分学生申请入党完全是随大流,高职学生对于入党普遍缺乏深刻的认识,入党动机不明确,参加党校学习及其他政治学习和活动,认为是走过场,走形式,缺乏参与热情,敷衍了事。

(二)人生观、价值观趋向功利化。高职学生在人生目标的选择中,存在着重眼前、轻未来,重现实、轻理想的思想,高职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层次普遍较低,缺少远大目标的激励力量,思想趋于实际、实用和实惠,认为在现实社会中,讲理想是不切实际的,讲实惠、追求物质利益才是最现实的,处处强调利益,强调实惠,甚至不惜为了得到利益,得到实惠,不惜损害他人、损害社会利益。高职学生在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上,希望能首先实现自我价值,再追求社会价值。

(三)道德素质较差,道德践行能力较弱。现在的高职学生都为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存在着当代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他们受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中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在基础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更加突出。随时出口成“脏”,随地乱扔垃圾,情侣在大众广庭之下的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高职学生的基础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较差,也严重影响其他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四)心理素质较差,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相对于本科学生,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面对的学习、生活、就业压力更大,高职学生中出现心理问题的状况凸显,心理素质普遍较差。在我校每年的学生心理测试中,反映出较多的学生存在着迷茫、苦闷、烦躁、焦虑等种种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严重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为其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带来了障碍。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

(一)完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体系。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时间不长,关于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还处于摸索阶段,制度建设还不成熟,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制度建设方面更是如此。制度是各项工作有序运行的良好保证,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制度先行,从自身实际出发,从学生特点出发,建立起一套适合高职特色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制度,以制度为保障,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时做到严格规范,注重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为高职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奠定基础,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技能型人才。

(二)结合高职院校教育特点开展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高职院校开展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探索出符合高职院校实际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方法,突出重点,取得实效。首先在理论上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尤其是在新生进校第一学期所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上,可以结合一些行业模范人物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有关职业道德的原则、规范、要求等内容的系统教育,使学生首先从理论上理解和把握职业道德的体系和意义。另一方面,应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并结合各不同专业,开展行业法规教育。

(三)营造良好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环境。人的思想道德是在一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发展。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对人良好的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根据高职学生的成长经历,高职院校应主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来为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结语

思想道德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针对高职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类型和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的教育对象,必须要认识到高职教育不只是传授给学生职业技术和技能,高职学生不管要掌握专业技能,同样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篇4

蔡元培不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而且是伟大的民主教育家。他十分重视德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继承我国传统德育思想的基础上,吸取了西方近代德育的先进理念,提出了以“道德为根本”的德育理念,其内涵十分丰富。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对于促进社会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充分看到高校学生成长进步主流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高校学生道德状况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学校德育工作和教育管理存在薄弱环节,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现象较为普遍,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管理上流于形式;同时,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受到冲击,新的道德体制尚未健全,加上部分媒体中享乐主义、暴力等有害信息的影响,使个别高校学生迷失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因此,全面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已迫在眉睫,而蔡元培德育思想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本文试图通过挖掘蔡元培德育思想丰富的内涵,以凸显其对于当前加强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二、蔡元培德育思想的内涵

蔡元培的德育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道德观、学习观、人生观、爱国为公思想、世界观等方面。

(一)自由平等亲爱的道德观

关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宗旨,蔡元培说道:“何谓公民道德教育?曰法兰西革命也,所标揭者,曰自由、平等、亲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1](p131)由此可见,蔡元培所提倡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作为一位民主革命家,蔡元培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反旧道德的精神。他认为,诸如“尊君卑臣”、“男尊女卑”等观念,以及家长制思想等等,都是控制人们思想的旧道德“魔力”,必须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内容的“优美之习惯”,为“未来之道德开一新径”,必须以国民时代的“新教育”来取代满清时代的“旧教育”。[2](p27)这比之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封建道德意识,无疑要进步得多。

(二)全新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蔡元培提出德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改变教育者传统的封建意识,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和人生观。他在就任北大校长后的第一次演讲中就宣言:“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3](p233)他还指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以养成学问之人格。”[3](p191)他告诫学生,“人生之目的为尽义务而来”,上大学法科者不是为个人做官,学商科者也不是为自己富,“现在求学时为将来服务社会的预备”。因而学生应该“爱惜光阴,孜孜求学”[3](p5-6),否则,“将来不能有贡献于社会,便是辜负了社会的培植。”[3](p444)他还要求学生改变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劣根性”,端正为民主共和国服务而学习的态度,向旧观念挑战。蔡元培指出,旧式教育是“驱使受教育者迁就他的主义”,“其目的在使受教育者皆富于服从心、保守心,易于受政府驾驭”。民国时代的教育,“应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使其“如何能力方能尽如何责任”,“受如何教育始使具如何能力”。[1](p262-263)他主张应该培养青年学生的事业心和进取心,有独立思考、为民主共和国服务的责任感和实际能力。

(三)爱国主义和公而忘私的品德

为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蔡元培把培养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公而忘私的品德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关于爱国主义,1912年5月他曾指出,“爱国主义者,起于人民和国土之感情”,而“人民爱国心之消长”又与“国运之消长”息息相关。所以,人民的“爱国之心,实为一国之命脉,有之则其余皆骈技也。”他又说,“人民之爱国心”总是“随国运而盛衰”;当一个国家处于垂危之时,爱国主义也会被激发出来。因此,针对当时中国的处境,他提出,树立“爱国之心”,是“国民最大之义务”[1](p228)。基于以上认识,蔡元培就任民国教育总长时,在其亲自为青年学生撰写的《中学修身教科书》中,专门立有“爱国”一节,把培养爱国主义作为学校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他认为公而忘私的品德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封建主义的教育目标是使少数人毕生攻读,顺利通过各种考试,入仕为官,民主共和国的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是“博爱”,理当“以最大多数之最大幸福为鹄的”[2](p4)。他教导青年学生要把立志报效社会作为自己的义务。

(四)追求“实体世界”的世界观

蔡元培的世界观教育思想虽然不属于他所说的教育范畴,也没有被纳入1912年9月北京政府公布的教育宗旨中,然而我们现在从它的内容和功能来分析,应把它归属于德育之中。蔡元培认为,世界观教育是属于“实体世界”的,是超乎现实之观念,而达到“实体世界”之最高精神境界。如何才能达到呢?“其现象世界间所以为实体世界之障碍者,不外二种意识:一,人我之差别;二,幸福之营求是也。”[2](p4)通过世界观教育,就可以使人破“人我之差别”,泯“幸福之营求”。这样,就可以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也就是使人生变得更有价值。蔡元培的世界观教育是建立在把世界分为“现实世界”和“实体世界”这一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的,但他的目的是引导人们去追求真理,追求有价值的人生。后来他又在《世界观与人生观》一文中发展了世界观教育思想,教育学生为人民大众的幸福、为人类未来的幸福的高度发展而无限美好的理想社会而奋斗、而献身。

三、蔡元培德育思想对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把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作为重要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了当前高校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理想信念淡漠等问题。少数高校学生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知之不多,把握不够,对社会上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能从整体上认知把握,而是片面理解、错误理解,发生了信仰危机,人生观、价值观向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倾斜。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4](p110)同志又从“四有”的理论形态上加以概括,对目标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提出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科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提出了树立“三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同时也是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5](p132)同志也曾深刻指出,广大青年学生一定要注重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把德育放在首位,这是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最根本的要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是不会自发形成的,必须靠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引导。大学时代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强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针对当前高校学生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强对高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并把蔡元培所提倡的重视服务意识的为人民服务思想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通过加强理论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工作引导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

(二)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信教育、勤俭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崇高美德,是动员和鼓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正是在这面旗帜的感召下,千百年来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才不断增强,虽历尽沧桑、饱受苦难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校学生是祖国的栋梁和后备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势在必行。针对当前独生子女增多的特点,要在高校学生中深入开展集体主义教育,把集体主义精神融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坚决抵制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侵蚀。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逐步进入新的转型期,也由此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而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综合国力还不强。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赶上发达国家水平,必须艰苦奋斗几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因此必须大力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高校学生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还要在高校学生中进行诚信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基本道德素质。使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美化环境,团结友爱、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等。

(三)把重在实施、自我教育和美育感化作为重要途径

重在实施是蔡元培道德修养方法的立足点,他反对在德育过程中一成不变地照着前人的路走,而是主张从实际出发,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异,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他还主张通过“修己”、“自省”、“自制”等途径进行自我教育。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高校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德育要想收到实效,必须克服教条主义,重视高校学生的个别差异,密切联系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在遵循高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针对高校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循序渐进,统筹规划;针对不同的高校学生群体,分类指导,各有侧重,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工作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帮助高校学生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德。使高校学生在不同场合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中充分体验:在家庭,如何遵守家庭道德,成为一名好子女,培养他们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情感;在学校,如何遵守学校道德规范,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勤奋学习、尊敬师长的品质;在工作岗位上,如何遵守职业道德,成为一名优秀工作者,培养他们热爱工作、爱岗敬业的品质;在社会,如何遵守社会公德,成为一名优秀高校学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加强高校学生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齐心协力,共同教育和引导。其中,学校应采取适合高校学生特点的教育方式,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知,使道德教育潜移默化,促进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充分利用中国历史上著名爱国者、民族英雄、杰出人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进行道德教育;社会应广泛开展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活动,吸引高校学生普遍参与,把共青团作为道德实践的有效载体,引导高校学生践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勇开良好风气之先,弘扬时代正气,充分发挥他们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要进一步深化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希望工程、青年文明社区等活动,不断拓宽这些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面,努力把高校学生吸引到这些活动中来,使他们普遍受到公民道德教育的熏陶。同时,以重大节假日、纪念日为契机,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以激励广大高校学生积极向上,使他们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并广泛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增强高校学生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使重礼节、讲礼貌融入到高校学生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之中。从而把基本的做人做事的道理转化为高校学生的内在品德,使道德教育在高校学生具体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完成。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篇5

摘要:道德情感在社会生活中对人的行为举止、思想动态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个人修养,更可以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关键词:道德情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环境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225-02道德情感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观念和标准以及道德规范对社会现象表现出的情绪体验。道德情感构成每个人的道德意识,每个人的道德情感可以对现实社会中的到的关系及道德行为产生心理体验,可以是喜好,也可以是憎恶等。道德情感是人们感悟世界的一种特殊情感,它是人们通过本体对外界的体验和个人的认识而形成,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体验,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会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生长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所受的教育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和态度也就不同,因此在情感上出现的爱憎、喜恶与亲疏就会有差别。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关乎着整个社会发展。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学生要面临各种考验,很多大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人生观、世界观及道德观均受到了冲击。1大学生道德情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1.1畸形的人生观市场经济时代,大学生接受了很多腐化的思想观念,很多人崇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这些大学生浪费了大学学习的黄金时段,人生完全没有目标和规划。1.2错位的价值观当代大学生承受来自社会及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他们将赚钱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这样的评价标准让很多人的价值取向错位。1.3迷失的道德观很多高校生都会有迟到、早退以及旷课等现象,他们在大学的生活中,缺乏责任心及集体观念,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心,并且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1.4偏离的道德情感大学生的发展关系我国各行各业腾飞发展,然而,当今很多大学生没有人生追求,学习期间不能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只知道追求所谓的时髦生活,盲目的攀比不必要的内容。另外,还有很多学生就业目标不合实际,过分好高骛远,不能踏实的努力。2大学生到的情感具有的特点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缺失值得高校关注,而对他们的道德情感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道德情感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道德认识,当道德认识与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相结合,便会产生道德情感。道德情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道德情感是人类的高级情感,是人们经过道德体验形成的。道德情感往往引导着人们的意识活动,并且是人们的行为的重要依据。道德情感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因,并且人们往往具有完善自我道德情感的需要,道德情感促使人们自我完善,让人们具有强烈的进取心以及学习需求。(2)道德情感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让人们的行为更偏于理性,并且,道德情感的约束力往往大于人们的理性约束。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往往容易受到感性思想影响。尤其是在处理爱情、性关系等行为,道德情感的适度影响往往作用大于理性思想。(3)道德情感更人性化,在理性思维的同时,兼顾人们的感性需求。宋朝思想家陈淳说:“情者心之用,人之所不能无”,“如当喜而喜,当怒而怒,当哀而哀,当乐而乐,当侧隐而恻隐,当羞恶而羞恶,当辞逊而辞逊,当是非而是非,便合个当然之则,便是发而中节。”因此,道德情感可以指导人们的道德行为,却又不会过分约束人们的行为。因此,高校的政治教育过程中,一定不能忽略道德情感的重要作用,利用道德情感的引导、约束作用于思想教育。3道德情感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道德情感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处于十分关键的地位,大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均受道德情感的影响,高校教育应当尤为注意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1)健康的道德情感是大学生正常生活的前提,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因为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产生的基础,良好的道德情感可以让大学生产生正确的道德认识,可以引导道德认识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另外,道德情感可以神话到学生的道德认识,让他们对正确的道德认识产生兴趣,继而深入理解,产生更崇高的思想。因此,高校应当更加注重对的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让他们养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道德情感氛围。(2)道德情感可以对大学生的错误思想起到感化作用,并且培养大学生产生独立的人格,让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健康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每个人都具有个体性,高校德育教育中注意对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独立的人格,从而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道德情感教育对大学生主要起着感化和陶冶的作用,健康的道德情感让大学生更容易接受差异进而弥补自己。因此,高校应当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大学生在生活的过程中受到情感教育。(3)道德情感可以有效引发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让大学生具备更高的自我约束力,在实际的生活中,自我监督,约束自己的行为。(4)道德情感的培养可以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指导他们正确学习,更符合社会主流健康思想,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目前,很多高校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然而,在教课的过程中,教育者往往更关注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并没有注意道德情感对这门学科的实践性起着怎样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大学生的成长关系着我国各行各业的未来发展,因此,高校更应当关注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让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4开展道德情感教育的对策道德情感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必然的,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高校应当做出更多的努力,主要做到以下几方面。4.1构建理性咨询的道德情感有学者提出,道德情感需要理性咨询。通过理性咨询,可以让大学生提高理性分析能力和情感判断能力,大学生在理性认识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更好的发展道德情感的作用,让自己的道德行为更符合社会规范。4.2加强学生间的道德情感共鸣大学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必然具备一定的社会属性。然而,每个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他们接受着不同的教育,认识出现偏差必然导致沟通出现障碍,而道德情感也必然难以在沟通中发挥正确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当为学生构建更为和谐的交流环境,让大学生的沟通充满了理解和尊重。4.3构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道德情感的培养,在道德情感培养过程中如何更好的把教育环境创设成更有利于道德建立的道德环境,是让大学生提高自身道德品质和促进整体道德风貌发挥的关键所在。所以,高校应当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自由的道德环境,更要注重在教育过程中创建一系列的情境,以境育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学生,让他们产生一种正面的情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参考文献[1]郭红霞.全面理性教育观的教学论解读[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6-59.[2]卢黎歌,薛华.试论爱国精神表达的情感与理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2):37-39.[3]陈濯.论思想政治工作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的辩证统一[J].探索,2006(4):29-31.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篇6

关键词:高校教育中国近代史思想道德教育现状重要性强化教育

在大学学科教育里,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等许多学科都能帮助大学生真正寻求到到社会的价值观,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在中国近代史的教材中,列举了许多的事例,这些事例蕴含着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这些具备道德教育的事例,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能够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从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中了解公民在社会中应该尽到的责任和可以享受的权利,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

一、当前我国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现状

高校学生不同于初中生,高中生,他们对于学习历史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只学习书本上的内容,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书本背后的知识,书本外可以延伸的东西,针对高校学生学习历史的这些特点,高校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进展也很顺利,学生的素质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但是,在高校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教师思想更新不够,还在运用传统方式开展教学,只强调传授知识,就书本而进行教学,课堂上思想道德教育喊得响,但都是学用脱节,表里不一,仍然流于形式,并没将中国近代史中的思想道德内容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二是一些老师教学方式单一、陈旧,还在沿用以的老套路,还是传统的“口耳相授”,他们不想花时间去制作多媒体课件,没有想到调动学生学习性;三是没有积极开辟中国近代史教学的第二课堂,出现就书本内容进行书本教育的情况,思想品德道德教育的效果不佳;四围是教学中并不关注学生的主体情感和生活需要,课堂上更多的是大话、空话和套话,没有紧密联系实际,学用脱节,知行脱节,没有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样的教学模式注定会导致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效果不好,出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不良的社会文化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出现道德问题,而教育教学模式还囿于原有思维模式,受到传统观念的阻碍,改革一直推进不理想。当今社会中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严重影响学生正常道德意识的形成,这些消极的反面现象,严重摧残着学生的身心。部分学校德育工作者也受到影响,从而让学生逐步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讲,可有可无,没有任何价值。加之,当今社会上的许多家庭中家长错误的认识也成为影响高校学生道德意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建立的思想道德意识与社会生活中相抵触,在生活中并不适用,甚至遭到大多数的讽刺、嘲笑,这些现象的存在,让高校课堂中的教育与学生生活距离越来越远,一些学生由相信这些观点到怀疑这些观点,到后来公然反对教师的观点。历史教师的教学中也存在偏离正确教育导向的情况,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表现,轻内在,观念极为落后,自身素质也不高,大大降低了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影响。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包罗万象,信息量世大,师生之间在课堂中缺乏互动,一些教师拿着国家发的工资,安逸于轻松的教学,的巨大信息世界,但师生之间互动作用发挥得并不明显,整个课堂死气沉沉。

二、当前我国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渗透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长期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压迫,英勇无畏的中国人并没有被吓倒,更没有屈服,他们奋起抗争,积极探索救国之路,为的是让国家定富强,社会安宁,人民幸福。让高校学生通过这中国近代这段历史的学习和理解,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人文主义精神的认识,培养大学生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在了解当时国情的同时,增强与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树立追求真善美的热情,培养学生大我的的人生境界。让学生深入学习和认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让学生热爱并乐于继承中化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发对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建立起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树立为国家作贡献,为社会努力,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的人生理想。

通过对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强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充分认识到人类在发展中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在不断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能自觉做到真善美,杜绝假丑恶。在中国近代史上渗透思想道德,为高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三、要强化在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力度

牛根生说: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从这位知名企业家的言语中看出思想道德的重要性。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的终极目标,是历史教学的一个永恒主题。在中国近代史的教育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礼知耻,崇德向善,让学生形成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树立正确的历史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公民意识。

教学中,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可以使用移情体验法,在学生眼前、脑海中再现历史情境,从而形成道德表象;可以使用对比法,让学生在鲜明的历史对照中深入深化道德认识;可以使用故事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总之,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专注于历史知识的学习,教师就要不断致力于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让中国近代史中思想道德教育效果更好,影响更大。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篇7

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各领域培养具有高超实践技能、高尚思想道德品质和创新精神人才的重要使命。然而,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在学生高超实践技能培养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学生高尚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却表现的不容乐观。因此,很有必要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状况进行全面分析,以求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

1.自卑心理严重

一些学生和家长对高职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高职院校就是高考落榜生的“收容所”,选择高职是高考失利的无奈之举,导致部分学生心态失衡,自卑心理严重,学习兴趣下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历层次较低,很多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危机,在择业期,高职院校学生更容易表现出烦躁、迷茫、自卑的心理状态。

2.理想信念空虚

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其他方面的素质也相对欠缺,由于部分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准,自卑的心理时常认为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和前途,生活感到空虚无聊,缺乏精神支柱,甚至开始相信命运。加之由中学阶段紧张的学习转到大学阶段的自主学习,面对突然增多的课余时间不知如何合理利用,网游、网聊便成了课余消遣的主要方式,甚至沉溺其中难以自拔,逐渐淡化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

3.功利导向过重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物质和金钱的诱惑比以往更明显,市场经济的追名逐利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较大。高职院校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是职业类院校的学生,学习中片面注重实用性课程,轻视学术思考。过早、过多地参与社会兼职和社会活动,在人际交往、学习、生活中目光短浅,功利思想严重。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薄弱

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均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具体组织者。然而,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高职院校更多关注的是“双师型”专业教师的队伍建设,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重视不足。表现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思政课教师人手不足,工作量大,少有机会外出参加理论学习和学术交流,甚至存在只要看得懂中文就可以成为思政课教师的错误思想。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兼职化严重,即便是专职辅导员也多是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注重日常琐事的处理,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2.“两课”教学流于形式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阵地。尽管我国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思政课,但部分学校并没有从行动上落实对思政课的重视,工作浮于表面,教学流于形式。表现在思政课的政治地位高,学科地位低,思政课的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呆板,教学内容枯燥,与现实结合差等现象,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难以发挥其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3.网络垃圾文化的不利影响

互联网内容丰富、良莠不齐,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观念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网络垃圾文化的泛滥对大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产生巨大冲击,引发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危机,甚至丧失辨别是非的能力。例如,网络黄色文化的扩散容易造成大学生的性心理危机、网络暴力文化的肆虐容易造成大学生的人性危机、网络黑色文化的攻击容易造成大学生的信念危机、网络黑客文化的侵袭容易造成大学生的信任危机、网络文化容易造成大学生的精神危机等不利影响。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

1.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高职院校要立足自身特色,结合当地优秀文化,建设适合学校发展、学生成才需要的校园文化。要切实规划好、开展好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艺术和娱乐活动,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人文德育素质、心理健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寓教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例如,组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人文素质大讲堂、心理健康教育月、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2.以寝室文化为辅助,营造温馨的生活环境。

学生寝室是校园文化的窗口。学生寝室的成员长期生活在一起,成员之间在生活方式、学习态度、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方面相互影响,进而形成独特的寝室文化。因此要推进寝室文明建设,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培养良好的寝室学习氛围,创建“学习型寝室”,提高寝室文化的品味,良好的寝室文化是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3.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保障,夯实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效果。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的要求,逐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和专业能力,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配备足够数量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要注重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增加对思政课教育科研的投入,增加思政课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要注重学生辅导员的选拔和培训质量,从辅导员工作的实际出发,关心和解决辅导员的职称聘任问题,支持辅导员安心本职工作,真正成为学生工作的“专家”,而不仅仅是“管家”。

4.以“两课”教学为主线,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扎实做好“三进”工作,切实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群体特征,认真组织实施“两课”课程设置方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改进。要在教学内容上,贴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形式上,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寓教于乐,让学生从内心喜欢、愿意上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篇8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立体模式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改革,必须适应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当前,如何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构建适合大学生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的教育模式,是摆在每一个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一、怎样看待当代大学生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1.怎样正确看待当代大学生

生长在改革开放大好时期的“80后”、“90后”大学生,他们的命运不同于他们的兄长,相当一部分人是穿着时尚名牌、吃着洋快餐,泡在网络虚拟世界里,无忧无虑成长的一代。他们是集几代人希望于一身的“活得轻松”的人,是让社会宠爱和疑虑的群体,常被贴上个性张扬和强调自我价值的标签,人们担忧一旦面临巨大考验的时候,他们能否担当。但是,2008年年初雪灾的时候,我们看到了“80后”、“90后”在思考;奥运火炬在境内外传递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莘莘学子的一片赤诚;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我们更看到了年轻一代的挺身而出。在中华民族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灾害面前,年轻一代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他们是“敢于承担的一代”。

为什么人们担忧的“跨掉的一代”在民族面临巨大的困难和灾害面前,成为“敢于承担的一代”,我们不能不从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历程以及他们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环境中去寻找答案。在一般的社会条件下,新的社会现象的出现是渐进性的,没有集束性的特点。因此,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是渐进型的,对社会的变迁有相当的适应性,往往是经过一段历史变迁后反观其前,才能感受到社会的变化。“80后”、“90后”的成长时期正值改革开放的大好环境,经济的高速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互联网的大量信息、多种媒体的交互影响、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造成各种新现象、新观点不断涌现。因此,对后发展的、开放的社会形成十分明显的“时间压缩”效应,一些价值观念来不及沉淀下来即被新的观念所取代。当新的社会现象比较密集的发生,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对社会发展变化的理解度、适应性是不同的,导致对社会日新月异变化的接受程度发生了巨大的差异,以至于出现了“三年一坎”、“五年一代”的说法。可以说,作为新生一代的“80后”、“90后”,始终处于一个文化、价值、规范的流变之中,而难以形成比较固定可以仿效的东西,特殊的生长环境和自身的优越条件,使“80后”、“90后”大学生成为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各种兴趣爱好的生命群体;成为思维活跃、行动敏捷、最少传统观念的知识阶层,成为最少保守思想,最容易接受新思想的的人。一方面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有着极其敏锐的感受力,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调整、更新自己的观念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新的社会现象的出现、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也对其价值的选择,即从中选择合理的东西带来困难。尤其是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造成了一部分人的浮躁与急功近利,盲目追求个性自由,崇尚社会流行的、前卫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这些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他们本质影响的实质,导致对青年的内在本质的评价出现了偏差。2008年青年一代在灾难面前的表现,无疑缩小了在不同年龄层次之间的“代沟”,架起了相互理解的桥梁。

2.怎样看待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青年是承前启后的桥梁,是继往开来的中流砥柱。青年的社会本质特征在于他们既是人类历史的继承者,又是社会发展的传递者,代表着国家的希望与民族的未来。、邓小平、、都有许多关于青年的精辟论述。1957年在莫斯科接见我国留学生发表的讲话中指出“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邓小平在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强调:“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一切事业的继承者”;在1990年首都青年纪念“五四”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是社会中最富有活力的部分,是我们事业的希望。二十一世纪是你们的世纪”;在2007年《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需要青年们奋勇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需要青年们奋力开创”。这些论述集中反映了党和国家对青年的高度重视、热情关怀和殷切希望。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改革和创新。高校德育在理论上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进一步明确德育的地位和任务,探索德育发展规律;在实践上进行了课程改革,不断探索新的实践途径和方法。即从1982年《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规定,到这次中央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教材纳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工程的重点教材加强建设,反映了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党和国家的一贯传统,无论社会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方针是始终如一的。

因此,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尽管存在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负面价值观念的影响,存在着腐败、犯罪等消极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优越的物质生活所造成的缺乏上一代人艰苦奋斗、克勤克俭的生活习惯等问题,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主旋律教育在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在他们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历程中,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始终陪伴着他们的成长;新时代不断凝练的新的民族精神,在他们的身心中不断在积淀、在流淌。这一切在灾难降临的时刻进发了出来,凝聚成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大学生的为人民服务意识、不畏艰险、勇于担当、无私奉献,赢得了社会的赞誉,使我们由衷地感到欣慰和骄傲。他们用自己的行为,证明党一贯坚持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针是正确的,方法是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他们走向成熟中的作用得到了彰显。

3.怎样看待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在肯定思想道德教育方针是正确的、方法是有效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当代大学生对主渠道、主阵地的教育既有积极接受、积淀并转化为自身世界观、人生观的一面,又有反叛、抗拒的一面;既有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队伍的一面,又存在部分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类课程反映冷淡,对主题教育活动缺乏热情的一面。反映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方法与学生的认可接受的程度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现象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可能会产生与教育者主观愿望相悖,最终导致思想道德教育在新时期形式主义的重新显现问题。客观现实不仅对传统教育方法提出了挑战,同时提出了教育方法如何适应青年心理发展特点的问题。

人的一生发展是有规律的,同样,人的思想道德发展,也是有规律的,表现为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有层次性的,如同树的年轮,一圈一圈地向外发展,最终形成不同的思想道德层次。大学是人生抉择高峰与人生追求的定位阶段,是准备、选择与实践个人人生形态与生活方式的阶段。处于转型时期的大学生,面临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往往更多的从现实出发去思考社会和人生,是在认识客观世界和认识自身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抉择,逐步上升到对自己人生的定位。这种人生追求的定位不是一次完成的,是在一系列的抉择、定位的周而复始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因此,这一时期教育者对他们的人生定位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达到教育者追求的目标,是我们一直在探讨和思考的。但是这种探讨和思考,往往局限于教学方法本身,缺乏把思想道德教育的改革,放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去思考的理念。要看到这一代人一出生就踏上比他们的祖辈和父辈高得多的起点,在他们的身上,已经刻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这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如何针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特点,使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更适应他们成长的规律;如何引导他们,面对多样的社会价值观而不脱离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去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抓住他们身上迸发出来的爱国、自信、自立、自强的巨大能量,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深入思考,让经受住考验的“80后”、“90后”一代更健康地成长,是我们探讨和改革已有教育模式的基础和出发点。

二、怎样构建思想道德教育立体模式

从目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构成分析,社会的影响教育、学校的引导教育,学生的自我教育已经构成呈动态式立体型群体信息交流的网络模式,这三者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中,承担和发挥了不同的作用。针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多层次性,应以一种立体的、发展的目光理性审视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使三者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更具有科学性,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

1.社会环境的主旋律教育

社会环境,是指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及其思想道德形成、发展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的一切社会因素的总和。社会环境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引导、激励、规范和约束作用,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前提。首先,加大媒体正面引导教育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体是以社会公众为对象,对其进行有关社会事件与社会变革的信息传播的工具,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对大学生的成长、成熟发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媒体在宣传中要突出主旋律,加大对现实社会的阳光一面的客观报道,使大学生看到更多的社会的正义、榜样的力量,尤其是普通人身上展现出来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大学生具有更大的感染力。汶川地震中,媒体对灾难中我国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军民鱼水情、民族一家亲的报道,尤其是灾难中无数普通人的英雄行为的宣传报道,彰显了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的价值取向,诠释了民众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担当。它使利益诉求日趋多样的今天,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找到了生长壮大的空间,也使世界重新审视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精神。媒体的宣传和社会的存在,无疑已成为大学生最现实的教师,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其次,扩大社会资源参与教育的力量。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性参与和资源利用尚未得到较为充分的挖掘,因此,扩大非学校因素的参与和影响,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社会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社会资源。一是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大历史事件旧址,历史文化遗址等,二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优秀文化遗产,三是对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各类先进典型。这些有形的和无形的社会资源是增强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源泉,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育的重要方面。要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的各类社会资源,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社会的课堂,通过参观、访问、讲座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向历史、向英雄学习。在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导向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创新精神;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判断与见解,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再次,强化互联网络教育的积极效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开始构筑起一种全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同时,网络在时效性、连续流动报道、海量信息等方面所凸现的优势,又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学习的资源。信息采集、网上聊天、网络游戏、BBS论坛,都离不开网络。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强化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积极效应,克服网络的消极影响。国家要进一步完善有关互联网安全的立法,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监管。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建立网站、开办网站、传播有害信息的违法行为;各类网站,要加强自律精神,要最大限度地防止非法的、有害的信息妨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使网络在大学生生长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积极的、正面的教育作用。

2.学校正面的引导教育

坚持思想道德教育的层次性。反思我们以往的道德教育,很长一段时间,片面认为我们培养的学生都能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一代新人,忽略了人的思想道德的层次性而导致教育目标设计与学生实际能达到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大学生个体所能达到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分层次的,要本着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和不同方法的教育,以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对于有着较高的道德理想追求的学生,我们立足于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共产主义理想追求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重点是进行基础道德文明和修养的教育,引导他们在多种价值观的道德冲突中增强道德判断能力,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主义觉悟的“四有”新人;对于少数思想道德素质较低的学生,也要教育他们达到最低道德容许层次,明确道德底线不可逾越。在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同时采取分层次的教育,是用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教育来指导学生。要坚持思想道德教育有层次无淘汰的观念,业务学习可以淘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能放弃任何学生,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共性教育和分层次的个性化教育的结合,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建立思想道德教育导师制。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在整个社会机体中,任何一个人都能发挥一定的教育作用。但是在这个机体中,最重要的教育成员,无疑是教师。”强调了教师在教育系统中的作用与地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有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即建立思想道德教育导师制。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指导教师应该包含三个方面:一是高校专职学生辅导员队伍、二是选派思想道德素质好的业务教师,这两部分教师承担学生成长的指导教师,共同负责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三是组织校内外专家队伍,对学生成长历程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进行梳理,作出科学的、权威的解答,并建立专门网络栏目,供学生带着自己的困惑和问题,通过“网络教师”的帮助,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指导教师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文化素养,他们的治学态度、价值观念等均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强烈的影响力,尤其是关键时刻教师的价值取向,对社会、对学生都有很大的精神辐射作用。因此,三个方面的教师组成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将成为上述的分层次的个性化教育主要力量。改进学生思想道德评估体系。多年来,学生的思想道德类课程的成绩、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表现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定三者并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学生思想道德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多元考核和评价体系。思想道德类课程取得好的成绩,并不能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理论和实践脱离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学校应建立理论考查与操行考查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过程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的多维大学生思想道德评价体系。学生的道德实践,如参加志愿者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表现,均应成为评价学生思想道德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力求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把知转化为行,并做到知行统一。

3.学生主体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是学习主体根据社会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对自我提出任务,把自我作为认识、评价、强化、否定的对象,以提高和完善自我素质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学生的自我教育主要是通过同辈群体的影响、互联网络的虚拟空间和参与社会实践,自我反思的交互作用实现的。

首先,培养、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社会道德意识转化为个体的道德信念,必须建立在个体的自我体验基础上。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伽利略也曾经说过:“人不可只被教,重要的是帮助他发现自己。”社会、学校的教育是外在的因素,要转化、积淀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以自己已有的文化知识、心理结构、道德水准积极主动地、有选择地接受和处理个体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要教育学生独立地进行选择和判断,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且根据自身的主观需要与客观条件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要帮助学生认识和发掘自身,提高学生自我奋进、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最终将社会的优秀品质内化为自己的品质,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才。

其次,加强同辈群体之间的相互教育。同辈群体是由年龄相近的人自发结成的群体,能满足大学生在生存安全、社会交往、精神愉悦等多方面的需求。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和兴趣爱好,在校园里结成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群体。这些正式和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活动,渗透到校园生活和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学生在这种交往过程中,往往以交往对象为参照,以他人为镜,从与他人的比较中客观地了解自我,深化自我认识,确定自我形象;同时,也能在人与人之间的评价和相处中教育自我、提高自我。这是社会文化中的一种亚文化,是具有高校特点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重要方面。学校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扩大交往对象和交往群体,组织跨系、跨班级的和自愿结合的各种有意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健康的交往中,相互教育、共同提高。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篇9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想道德教育

1民办高校学生思想现状及特点

1.1自信心相对不足,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民办高校学生多为高考失利,分数较低的学生,这就容易造成民办高校学生在进入校园后,总觉得自己和公办学校的学生相比,没有什么优势,因此在心理上容易造成自信心不足,带着这种心理来到学校,学生存在着各种不健康的心态,如:抱着混文凭的态度、向父母交差等不正确的思想,这些心态的存在不仅加剧了自信心的不足,还将会对今后的成才产生不良影响,其次,民办高校大学生重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交往,希望得到尊重,找到心理安慰和归宿。在这一过程中,会使一部分学生在交往中感觉自己的学校名气不大,与公办学校存在很大的差距,自然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情绪,学生带着这种情绪来到学校学习,由于得不到很好的引导和化解,长期性格的压抑导致学生心理产生自卑、失落情绪,造成学生的心理不健康。

1.2追求标新立异,自我意识较强

分析一下民办高校的学生,我们会发现,他们大多家境比较优越,受到父母的无比溺爱,这些“90”后的新新人类,他们思想活跃,张扬个性,容易形成独断的自我意识,许多学生主张自我审视,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这是有胆识、有魅力、有个性的表现,是现代青年应当具备的品质。这种思想表现在日常行为里,那就是做事一意孤行,听不进老师和家长的意见。

1.3思想活跃,但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弱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已经受到大学生的关注,但在这样的关注中,他们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缺乏理性,缺少生活的经验,对一些社会现象还不能正确的判断美与丑、善与恶,他们比较容易轻率地将看到的事物凭自己的感觉判断,但是由于缺乏理性和经验,往往做出的判断又不能真实反映事物的本质。同时,大学生本身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遐想,但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发展成熟,需要进行引导和指正。由于思想意识的不成熟,他们看待社会,分析问题,注重眼前实际利益和事物表象的对比,看问题还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容易得出简单的结论。

2对学生思想状况特点的分析

2.1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成熟决定他们看问题的片面性

刚刚经历了高中时代来到大学校园,思想和身心还处于转型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对问题的认识容易产生片面性,易偏激,感情波动大。一方面他们渴望社会接纳,对人生充满着热情和希望;另一方面对时下发生的许多社会现象又不能很好的解释,容易产生从众心理,这样造成学生看问题还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形成正确的主张。

2.2社会风气对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的影响

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长足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发展,一系列新的观念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心灵,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道德、价值标准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波澜,与此同时,社会上广泛蔓延的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等思想不断冲刷着青少年的心灵,这种影响是直接深刻的,使大学生难免对老师所讲的知识产生怀疑,动摇了他们原有的精神信念,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出现理想信念危机。

3加强民办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3.1重视“两课”教育,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

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我国高等院校,(包括民办高校)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如何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变化的特点开展德育教育,探求新的工作思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目前大多数民办院校对思想(下转第171页)(上接第135页)政治理论课教育重视不够,在课时分配上也比较少,因此,作为学校,首先,从思想上要重视政治理论课的作用,重视“两课”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次,对于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说,了解学生、爱护学生,是思想政治工作教师的职责,了解学生们的价值取向,对症下药,及时发现问题,只有这样,思想教育工作才能深入学生心理,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3.2多开展体现学生性格特点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细致入微、深入人心的工作,是春风化细雨,是润物细无声。要使思想道德教育深入人心,成为民办高校学生思想的“航标”,就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艺术性、科学性、趣味性,围绕着德育教育的主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大学生时事政治辩论会、针对各种节日开展的演讲比赛、参观考察、假期社会实践以及各种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参加社团活动、课外活动首先让学生有机会去认识多点朋友,在交往中,学生也学会如何处理好朋友与朋友之间的关系,懂得如何珍惜朋友,如何帮助朋友,同时,朋友之间的关爱使得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积极而又健康的心理品质,与良好的人际关系相联系,对大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极为重要,培养大学生的交往能力还可以拓宽大学生的心理空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拥有健康的人格。

3.3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试能力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社会要求高,个人成才欲望强烈,但由于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衡常常发生,是心理障碍高发群体,但绝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掌握自我调试的方法,从而给自己缓解心理压力,从而找到心理平衡点,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来说,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绝不可放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将问题杜绝在萌芽状态,给学生的心理发展指明正确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临安.民办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初探.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5.

[2]彭彬战.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及对策.新西部,2009.8.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篇10

关键词:道德悖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启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更是难点。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遭到教育者反感和不屑,教育结果与教育者初衷大相径庭的情况,这让教育者感到疑惑和苦恼,也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高。教育者往往把这些事与愿违、南辕北辙的原因归咎到学生身上,认为学生叛逆、自私、不听话、不可教等,孰不知有些教育活动本身就存在道德悖论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关怪现象

近日在某高校学生论坛上看到一个帖子,标题:“怒!为什么不给我们拉网线?!!”内容:“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不给拉网线……为什么别的系给拉而我们系搞特殊!!”可以看到发帖的学生用了多个“!”和“为什么”来表示对老师“不给拉网线”这件事情的愤怒和不理解。

这个帖子引发了很多同学的议论,跟帖的非常多,概括来说有以下几类:一是牢骚型,叙述自己的类似经历及所受到的批评,等等;二是理解型,说接受现实吧,省得影响晚上休息,不利于学业发展,自己就是反面典型,等等;三是幸灾乐祸型,说我不是接好了,你倒霉,等等;四是反抗型,提议到校外网吧上网,甚至提议接校外宽带,并“热心”地将有关费用公布了出来,并声称这样老师就不知道了,即使考试挂了科也不用担心挨骂了,等等。以上属于第一型和第四型的回帖占多数。

由以上我们知道,发帖的学生申请使用学校的网络资源,老师没有同意,并且可能就这一问题对该名学生进行了教育、引导和批评,事后该名学生通过网络表达了自己对老师做法的不满、愤怒和反抗情绪,并且得到了很多同学的理解、共鸣和支持。

至于申请没有被批准的主要原因发帖的同学没有具体说明,我想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该同学平时学习不努力,成绩比较差,甚至有“挂科”;二是该同学网瘾较大,接通网络后可能会控制不住自己;三是该同学自控能力差、贪玩,可能会因此而沉迷于网络;四是接通网线后可能会对周围的同学甚至整个集体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老师是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从学生的学业发展、身心健康等方面考虑,认为拉网线这件事“弊”大于“利”,从而拒绝了学生的请求。而且按常理分析,老师肯定也会对学生说明“不让拉网线”的原因和理由,并借此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方面进行教育。所以,老师应该是一个负责、称职的老师,是一个讲师德的老师,否则的话完全可以大笔一挥“同意”,师生皆大欢喜,也不会看到这样的帖子了。

以上事例只是一个缩影,类似的情形我们经常会碰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好心办坏事”、“好心得不到好报”的“怪现象”呢?

二、道德悖论与以上“怪现象”的联系

我们再来看一看整件事情。老师首先坚守自己的师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不同意拉网线),然后对学生进行说教,希望学生能理解和同意自己的做法(肯定是把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到通为止),学生表态无异议和接受(但心里不是这么想),后来学生通过其它途径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并引起了同学们的热议。

再看看什么是“道德悖论”。王习胜教授指出道德悖论是“在一定的道德背景知识之下,经过合乎经典逻辑规则的推导,得出了与其道德常识或其公认的道德观念和原则相冲的结论”。

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要求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是没有问题的,也是大众所期盼的(一定的道德背景知识),老师通过说服、教育希望学生能够接受大众的德行标准,虽然学生不认同老师的观点,但却因为不能违背老师合理的意愿而告知自己的思想工作已被做通(合理的逻辑推导),从而造成了学生对老师说谎,而当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说真话时,又被冠以两面三刀、阳奉阴违(与公认的道德观念相冲突),这显然可以与道德悖论建立起联系。如果这样类似的“训练”多了,学生就会培养出虚伪、虚假的性格,这也是教育者始料不及的。

三、教育活动中的道德悖论

按照钱广荣教授的理解,老师的做法选择应该属于社会选择的范畴,即选择本身与道德上的善与恶没有直接联系,但在“行”的过程中却会同时出现善与恶自相矛盾的悖论问题,属于道德悖论中“无意选择的结构模态”。

老师教育学生无所谓善还是恶,但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却同时出现了同学接受(善)和同学反对(恶)自相矛盾的悖论问题,究其原因,按照朱平教授的分析,属于“教育即‘塑造’的观念所产生的悖论”和“手段与目的、条件与结果的循环依赖所形成的悖论”之综合。前一悖论指老师的教育活动忽视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剔除了人的生长发展的一切丰富内涵,把人的教育等同于物品的机械制造,认为可以把人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塑造和改造,以上为例就是认可“要想好好学习、只能不拉网线”;后一悖论指道德作为自律规范是依靠人的良心或自觉性而起作用的,一定的道德自觉性是道德教育目标实现的主体条件或手段,即自觉性越高的学生,他们更认同老师的要求,教育的效果越好,而自觉性越不高的学生恰恰更需要教育,如不予以区分,可能就会造成教育结果的“两极分化”。

由此可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怪现象”不能仅定性于学生“坏”,还要寻找更深层次的原因,用道德悖论的原理去分析和探索其中的因果联系和必然性,才能对这些“怪现象”的产生、发展和结果了然于胸。

四、道德悖论的消解

既然找到了问题,必然要解决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对提高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德育教育的成效性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寻求道德悖论问题解决的办法和方式,也叫“解悖”的过程。

1.加强有关道德悖论理论的学习和宣传。

教育者要加强有关知识的学习,始终保持道德悖论的思维意识,形成理性的自觉,并且把有关理论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也有一定的了解,形成理性的自觉,这样教育者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才能预防道德悖论的产生,受教育者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选择上才能避免道德悖论的产生。

2.有关“无意选择的结构模态”的消解。

对于“无意选择的结构模态”,因其内含某种“悖论基因”而在实践中会演绎出善恶同生同在的道德悖论,为其“解悖”恰恰是确立新的政策和作出新的决策、谋求新的发展的一种机遇。还以上例为例,“悖论基因”就是要求不同的人心甘情愿地接受同一观念、做同一个选择。而每个人的价值观念和诉求都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内心对同一事物都会有不同的选择,甚至是完全相反的选择。为其“解悖”,就是要改变教育者思想深处某些根深蒂固的东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有关“教育即‘塑造’的观念所产生的悖论”的消解。

对于“教育即‘塑造’的观念所产生的悖论”,必须摈弃“教育学以学生的可塑性作为其基本概念”。不要把学生当成一件物品去捏造外形,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给予学生生长发展所需的条件和空间,通过引导和培养,让学生自我选择和塑造,不求统一的外在,但求强大的内在。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应是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而不是经过小心翼翼修剪的“盆景”。

4.有关“手段与目的、条件与结果的循环依赖所形成的悖论”消解。

对于“手段与目的、条件与结果的循环依赖所形成的悖论”,必须认真对待和观察每一位受教育者,分析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如学生的个性强不强、自觉性高不高、思想方面成不成熟等,以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对道德悖论的研究还在继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还在进行。虽然道德悖论在学界仍然还有争议和不完善的地方,但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借鉴现有成熟的理论成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导和服务。

参考文献:

[1]王习胜.道德悖论研究的价值与意义[J].道德与文明,2008,(06):15-18.

[2]钱广荣.道德悖论的本质与模态[n].光明日报,2008-09-191.

[3]朱平.学校道德教育中的悖论问题[J].道德与文明,2008,(06):8-11.

[4]张鲁宁.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悖论问题及消解[J].教育学报,2009,5,(1):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