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34:30

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篇1

关键词:急诊;护理流程;胸痛;抢救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84例急诊胸痛患者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电脑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试验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5.0±2.5)岁;发病时间0.5~10h,平均发病时间(5.0±0.5)h;疾病种类:心绞痛10例,急性心肌梗死8例,心肌炎8例,夹层动脉瘤3例,自发性气胸8例,其他5例。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45.3±2.3)岁;发病时间0.5~12h,平均发病时间(5.5±0.5)h;疾病种类:心绞痛9例,急性心肌梗死9例,心肌炎9例,夹层动脉瘤4例,自发性气胸7例,其他4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流程,护理人员带领家属排队挂号,简单分诊后实施抢救。试验组实施优化护理流程:(1)所有主治医师及护理人员参加培训,增强法律意识、提升服务技术等;定期开展模拟急救训练,提升综合护理能力;制定急救流程及管理制度,规范急诊操作。(2)优化分诊,接到出诊通知后,护理人员在2min内出诊,接诊途中联系家属,了解患者病情,指导家属帮助患者采取正确体位,告知患者不必慌张,以最快速度完成接诊;告知科室医护人员患者当前状态,做好急救准备,同时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判断,评估严重程度。(3)为危重患者开辟绿色通道,采取对症治疗,如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生命体征监护、绝对卧床并吸氧,肺栓塞患者平卧、保持气道通畅、请专家会诊,对于无法明确诊断的患者,直接送放射科检查[3]。

1.3观察指标

(1)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2)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平均住院时间[4];(3)不良事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发生率[5]。

1.4数据分析

选择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抢救成功率为95.24%,护理满意度为92.86%,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76.19%,护理满意度为69.0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两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试验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3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76%,对照组为19.05%,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篇2

(湖南省冷水江市人民医院湖南冷水江417500)【摘要】目的探讨对急诊科采用整体护理模式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的效果;方法将5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观察组接受急诊科整体护理,对照组接受手术室常规护理,观察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满意率(92%)明显高于对照组(76%),观察组的不满意率(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满意率(24%);结论急诊科整体护理模式对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模式。

【关键字】整体模式;急诊;脑血管疾病【中图分类号】R7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27-01急性脑血管病是指一组起病急骤的脑部血管循环障碍的疾病,它可以是脑血管突然血栓形成,脑栓塞致缺血性脑梗塞,也可以是脑血管破裂产生脑溢血,常伴有神经系统症状,肢体偏瘫,失语,精神症状,眩晕,共济失调,呛咳,严重者昏迷及死亡,临床上又称脑血管意外,卒中或中风。此病多为急诊科的常见急重症,其中脑出血居多,急性期还可并发很多并发症,其死亡率和伤残率均高.据我国近年来的统计表明[1],脑血管病在死因顺位中居第2位,仅次于恶性肿瘤.因此早期正确的诊治和优质的护理对脑血管疾病患者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在急诊室内应采取整体护理措施,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我们对我院急诊科的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了整体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汇报如下:1、一般资料:所有资料均选取2009年7月~2011年4月我科室收治的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男患者30例,女患者15例,年龄41~85岁,平均62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或mRi检查后核实,符合全国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其中脑出血31例,脑梗死19例。有高血压病患者41例,有意识障碍29例,意识模糊7例,其中昏迷5例,嗜睡8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无明显差异。(p>0.05)。1.2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的方式,而观察组采整体护理措施,观察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1.3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p

两组患者心理护理效果评分比较3.2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具有显切口感染著差异性(p

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的护理模式一整体护理在我国已广泛开展。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患者身心需要,提供适合于个人的最佳护理,是以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础框架,并且把护理程序系统化地运用到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中去的指导思想[2]。但急诊科因开展整体护理存在一定难度,再加上普遍认为急诊护理工作重点应放在治疗抢救上,使急诊科成为开展整体护理的难点和盲区,落后于医院其他护理单元[3],通过我科实践证明,急诊科完全可以运用整体护理,且在脑血管疾病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值得推广。参考文献[1]鲜继淑等.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J】,2004,20(3):20[2]徐萍.整体护理模式在手术室应用的护理体会,中国现代医生【J】,201o,48(18):68.[3]曾丹等.整体护理在急诊科的运用探讨【J】现代护理,2002年,12:979-980

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篇3

【关键词】儿科门诊;预检分诊;二次分诊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15.069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是三甲专科医院(含儿童院区、珠江新城院区、妇婴院区),其中门诊儿科专业分类和诊室设置十分精细。对于来院就诊的患者,大多数儿科病属不清楚应该就诊什么专科,更不了解门诊诊室的分布。对于挂号、交费、取药、输液、办理住院等程序,患者既不了解其先后顺序,也不知道具置。这时,护士就被动充当了导医的角色。有些患者求医心切,对病情总想弄个明白,问了一遍又一遍,护士和医生就要不厌其烦地被咨询答疑。急危重患者可能在这些繁琐的就医环节中错失了最佳治疗时间。因此,建立规范有效的儿科门诊预检分诊、二次分诊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预检分诊-triage,是对所有来医院就诊的患者,在到达医院时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并按照分诊标准,对患者病情的紧急程度进行分级,然后决定各个级别患者的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候诊时间的过程[1]。预检分诊的目的主要在于分辨出病情最危重的患者,使他们能够得到最快的救治[1]。此外,儿科急诊面对不同紧急程度的患者,预检分诊也有助于急诊科的医疗服务资源能得到有效分配。而且,预检分诊与公共卫生也有密切的关系,通过专业的预检和分诊,往往能安抚家长紧张的情绪。

笔者所在中心自2011年12月开展门诊儿科预检分诊项目以来,通过各方的努力,现已经达到儿科分诊率100%,控制错漏分诊率在90%。患者的满意度由73.63%提高到80.77%,平均等候时间由原来的40min缩短到现在的

25min。妇儿中心三个院区门诊基本达到同质化、标准化的服务。现把经验总结如下。

1建立门诊预检分诊工作流程

1.1标准紧急性(urgency),是急诊医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包含了及时性,它与严重性(severity)和复杂性(complexity)是不等同的。紧急的情况未必是严重的(如关节脱位),而严重的疾病(如晚期恶性肿瘤)则不一定是紧急的。临床和环境的因素都决定着某个特定患者病情的紧急性[2]。临床因素包括疾病或损伤的自然进程和机制,与之相关的症状和严重程度,疾病的可治性,还有及时治疗对于预后的潜在影响。因此,脱位的膝关节如果压迫了血管,导致循环障碍,病情就是紧急的,患者需要镇痛,需要马上处理以改善预后。而对于晚期肿瘤的患者,所需要的是安抚,尊严和隐私,临床治疗对于改变其预后的效果是很小的。紧急性也受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患者所处的环境,家庭环境,和治疗疾病可用的资源。因此,比如说,如果一个小孩和一个成人,有同样程度的疼痛,小孩的紧急性可能会高于成人,因为小孩有潜在损伤的可能性以及在评估时的难度都高于成人,因此会导致高一级别的紧急性分级。笔者所在医院根据卫生部《急诊患者病情分级指导原则》以及国际分类标准的基础上,使用4级的预检分诊标准[3]。护士在分诊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的紧急程度进行评估并按照评分系统,分给患者一个级别,病情越紧急,越需要得到医务人员的优先处理[4]。尤其分级为一级、二级的患者按绿色通道由分诊护士直接送患者到急诊科就诊。紧急程度分级标准情况详细见表1。

1.2儿科预检分诊需要考虑的问题

1.2.1生长发育的问题(1)不同年龄段小儿在心理发育,解剖结构和生理发育中的差异,增加了医护人员与患儿沟通的难度,也增加了评估患儿和鉴别严重疾病和损伤的难度。(2)当患儿还不会沟通的时候,护士的预检分诊要更多的依赖于评估的技巧和病史信息。(3)患儿是否合作也会影响体格检查。(4)增加患儿配合度的一些小儿技巧:对于各年龄段的孩子,都要慢慢接近;安抚家长的情绪同时安抚孩子的情绪;接近孩子的时候要坐下来,和孩子的眼睛还处于同一水平,并允许家长抱着孩子;在接触孩子之前,先观察好孩子的一般情况;观察孩子的时候要解开衣物;检查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些分散孩子注意力的技巧;不管孩子处于何年龄段,都要注意保护隐私。

1.2.2解剖和生理的差异儿童不是“小大人”。各年龄段不同的气道,呼吸,循环和神经系统特点在《儿科学》以及其他专业书上(如paLS)都有详细的描述。这些是作为分诊护士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5]。

1.2.3与家长的沟通(1)家长需要向分诊护士讲述患儿的症状和体征。(2)为了获得家长的信任,护士需要向家长提供预检分诊程序方面的信息;包括预检中的发现,预检以后该做什么。(3)家长对急诊护士的满意度与他们是否获得足够的信息和心理上的安全感密切相关。(4)家属需要知道在急诊的候诊时间。研究表明,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候诊时间和为什么要等。(5)要记得,家长带孩子来看急诊的原因,通常是因为他们担忧孩子。(6)表2有助于分诊护士与家长的良好沟通,以提高家长对预检分诊效率的满意度[6]。

1.2.4有特殊需要的孩子(1)有慢性疾病的患儿,合并常见的儿科疾病或者原发病的并发症。(2)常见的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包括,脑室-腹腔引流管阻塞,肿瘤/血液化疗的患者,这类患者往往容易感染并且需要住院。记得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比任何人都熟悉,他们往往能察觉哪怕是轻微的病情变化。(3)对这类孩子的预检分诊流程应按照规范的流程,即,先是pat然后是aBCD等。(4)对于有相同主诉的患儿,有慢性疾病史的患儿比既往健康的患儿可能需要高的分诊级别,在分诊中应该注意[7]。

1.3儿科患者的预检分诊评估具体内容

1.3.1儿科患者的预检-评估-分诊的过程分为四部分(1)儿科评估三角(thepediatricassessmenttriangle,pat):appearance(外观),workofbreathing(呼吸情况),Circulation(循环情况)。(2)初步体检。(3)病史。(4)决定分诊级别。

1.3.2儿科评估三角(pat)(1)由分诊护士一边问主诉/病史,一边通过眼睛观察患者而快速完成评估。(2)由pat常常能得出对疾病的紧急程度的最初印象和最佳线索。(3)患者在前往候诊室候诊之前,护士必须先对其完成pat评估。(4)如果患儿是躺在家长的怀里,或者用被服包着,记得要打开被服,或者凑近看患儿的脸。(5)临床中有些简单的指征可以作为判断病情轻重的参考,包括活动水平,清醒度,皮肤温度,喂养情况和尿量。常见的提示婴幼儿病情严重的一些临床表现有:进食减少(24h内比正常喂养量

1.3.3pat包括以下内容(1)外观(appearance):肢体活动情况,神志,情绪,眼神,哭声。(2)呼吸情况(workofbreathing):鼻翼煽动,三凹征,异常呼吸音,维持呼吸的,呼吸频率。(3)循环情况(Circulation):皮肤的颜色苍白,大理石纹,紫绀。(4)在进行以上观察的同时,问家长:孩子的活动水平如常吗?家长你觉得孩子的肤色有变化吗?家长你觉得现在孩子的呼吸情况如何?家长你觉得最令你担心的是孩子的什么方面?

1.4预检分诊流程患者进入医院门诊后先到门诊预检分诊台报到,由预检分诊护士对患者病情进行首次评估与分诊(1)对于确诊或拟似传染病患者,指引患者按传染病路线到隔离门诊就诊,进行“一站式服务”。确诊或拟似手足口患者、发热并伴有流行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症状的患者给予派发一次性口包。(2)无传染病症状患者,初步评估患者疾病程度,按轻、重、缓、急分诊并指导就诊[8]。(3)急、危重症患者,直接送急诊科即时救治;亚急诊患者和非急诊者,指引患者挂号及到相对应的专科就诊。

2建立门诊各小儿专科护士二次分诊流程

2.1二次分诊流程患者挂号后手持挂号单及病历到护士站给护士进行分诊前,分诊护士首先请患者家属完整填写门诊病历首页,遇到有手抱婴儿者要求其家属打开包裹并打开暴露患者头脸部,然后护士给患者测体温、体重,有心脏病、慢性肾病病史的患者给予测血压,并对患者病情做进一步的评估,并交代候诊诊室及预期候诊时间[9]。

2.2护士评估病情后评分为一级、二级患者给予立即就地抢救,病情稳定后,直接带患者到急诊留观室留观。

2.3护士对患者病情评估后,直接把内容录入门诊护士工作站。

2.4护士根据不同的疾病并作相对应的健康教育,交代候诊诊室、候诊时间并提醒患者保护自己个人隐私,保证“一室一患”[10]。

3以JCi(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国际部theJointCommission)的标准采取措施,保证患者能在医院内得到优质化、标准化、同质化服务

3.1建立分诊护士准入制度,定期循环进行急诊分诊知识培训,做好患者疾病分诊指引,提高分诊的准确率。

3.2医院客服中心、门诊各护士站均附有门诊医生出诊时间表,患者可以查询到医生出诊以及预约信息。

3.3为了减少患者来回跑动次数和排队时间,在门诊大堂、预检分诊护士站、门诊护士站均设立自助挂号机,一卡通缴费机以方便患者自助操作。

3.4对于挂错号的患者,由各门诊分诊护士负责转诊到相应专科进行二次分诊,并通知该专科的医生给予就诊。

3.5对于门诊需要跨专科会诊的患者,笔者所在医院设立门诊会诊中心。根据笔者所在医院医务部制定的会诊制度,由首诊医生提出,护士协助首诊医生给予患者转诊。接诊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与患者预约会诊时间由护士负责通知并进行门诊跨专科会诊[11]。

3.6需要院区间转诊的患者,医院门诊护士站提供院区间穿梭中巴开放时间表并由护士做好指引。

3.7为了减少患者停留在医院的时间,医院逐步推行专科医生和普通高年资医生预约挂号流程。

4小结

笔者所在医院儿科门诊通过开展护士预检分诊、二次分诊项目,建立规范有效的儿科门诊分诊制度。现儿科患者达到100%分诊,控制错漏分诊在90%。患者满意度由73.63%上升到80.77%,平均等候时间由40min缩短到25min。达到三院区的优质化、标准化、同质化服务。门诊分诊为患者创造了舒适、安静的候诊环境,简化了患者就诊流程,消除了就诊时的混乱、拥挤的现象,更好地保护患者安全和保护了患者的隐私,增加了病患者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使医院的品牌得到很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何敏,唐丽华.分诊护士做好儿科门诊发热患儿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1,9(20):1823.

[2]黄雪芹,刘倩如.人性化服务在儿科分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4):1672-9676.

[3]代志红,崔育梅.儿科门诊分诊护士沟通的技巧[J].天津护理,2012,20(4):274-275.

[4]庞淑敏.提高儿科门诊分诊质量的做法与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8):80-81.

[5]仇艳,封蕾.儿科门诊分诊的风险及有效对策[J].医学信息,2011,24(23):626-627.

[6]邹盛渝.县级医院儿科门诊分诊护士的重要性研究[J].吉林医学,2010,31(33):6111-6112.

[7]王风英,拓晶晶,刘素卿.儿童医院门诊预检分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5):62-63.

[8]辛志翼.健康教育在门诊分诊服务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2,10(12):23-25.

[9]吴慧颖,郝佳.专家门诊分诊环节的护患沟通技巧[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1,9(5):78-79.

[10]仇艳,封蕾.儿科门诊分诊的风险及有效对策[J].医学信息,2011,12(24):33-35.

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篇4

关键词:急腹症;急诊;内科

急腹症为急诊内科中较为常见的病症,其发展急,且大多进展迅速,病情危重。急腹症病因复杂,可能因腹腔内病变,引发腹部剧烈疼痛,也可能因腹腔外脏器受损或者有全身性疾病引发腹部疼痛[1]。急腹症目前临床上的误诊与漏诊率极高,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一些疾病的发病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若一旦误诊,导致治疗不当,则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在临床上对急性腹痛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与辨别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本次研究对急腹症患者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腹痛患者进行研究,男性61例,女性39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42.31±6.31)岁。排除患者:确诊为恶性肿瘤患者;免疫患者;既往精神病史者;确诊为腹部严重疾病患者。

1.2临床表现患者的腹痛部位主要有:急性中下腹部疼痛主要发生于急性盆腔炎、异位妊娠破裂、痛经与急性腹膜炎等疾病;脐周部位发生疼痛主要为肠痉挛;肝胆性疾病主要发生于右上腹疼痛;急性胰腺炎与胃部疾病、十二支肠疾病等大多发生于中上腹部疼痛、脐部疼痛等;右下腹疼痛主要有急性阑尾炎、异位妊娠等疾病。

腹痛性质主要为:刀割样疼痛:大多发生于胃穿孔与胆囊穿孔等疾病中,产生这类疼痛主要是碱性胆汁、酸性胃酸产生腐蚀性,或者对腹膜产生刺激性而引发;绞痛:在胆结石与肾结石发病时,则常发生绞痛症状。而肾结石的临床症状是腰腹部绞痛,胆结石为右上腹部绞痛;持续性疼痛并有阵发性加剧性疼痛:这可能是发炎后,产生了梗阻,或者在梗阻基础上引发炎症;持续腹痛:大多发生于炎症和内出血等疾病中,全腹部呈持续性疼痛,为米慢性腹膜炎,在左上腹出现持续性疼痛,则大多为急性胰腺炎;阵发性疼痛:大多为腹腔脏器阻塞,例如输尿管结石、胆结石和肠梗阻等疾病。

急性腹痛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患者不仅会出现急性腹痛,还有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与头晕、晕厥、胸痛、尿频、腹泻、便秘、恶心、发热等症状。经临床常规检查后,显示有压痛、腹肌紧张与反跳痛等症状,是腹膜刺激后形成,腹膜刺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经叩诊呈移动性浊音。

1.3方法针对患者情况,询问患者病情,发病时间与病史、疼痛频率等情况。随后进行常规体检,其中主要有尿、大便、血液等常规检查,随后进行血糖和电解质监测。必要时可经过X线腹腔检查与病理检查、肠镜、胃镜、诊断性腹部穿刺、Ct等检查方式进行确诊。

2结果

100例急性腹痛患者,有65例为内科疾病,占65.00%;26例患者为外科疾病,占26.00%,有8例患者为妇科疾病,占8.00%,还有1例患者原因不明的急性腹痛。见表1。

血常规检查阳性率最高,可达85.59%。所有患者的接受检查项目与检查后结果,见表2。

3讨论

急性腹痛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主诉性疾病,临床症状与发生因素较为复杂,在临床诊治期间,必须准确且全面的对急性腹痛症状进行诊断,降低误诊与漏诊发生率,并展开及时、准确的救治,是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患者死亡率的关键。目前,急性腹痛的内科急诊患者临床诊治已经成为医学界所关注的焦点。大多数急性腹痛发病较急,病情重,是否及时有效的对患者进行救治,直接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影响[2]。因此,内科急诊医护人员必须重视急性腹痛,对患者的腹痛位置与疼痛类型、疼痛部位等情况进行认真询问,并了解疼痛程度和诱发因素,并仔细询问患者的并发症状。在患者的所有信息做正确分析,做出正确的病情评估。在提出疾病方向后,利用医疗检查手段,对患者作进一步的检查,确定病因,从而对进一步的治疗提供确诊依据[3]。

有些医生在临床诊断中,对设备检查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从而忽略了实施体格检查在临床检查中的作用。但是急性腹痛的有些症状,使用机械进行辅检查太过于繁琐且浪费时间,无法对病情的诊断起作用[3]。因此,急性内科医生在对急性腹痛患者进行诊治时,需要对患者的体格进行细致检查,可以有效的明确病情发展方向,有利于快速、有效对病情进行诊断。在对急性腹痛进行诊疗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进行。

3.1查明是否为外科疾病或者是腹腔外疾病因素导致的腹痛症状,若是因腹腔外因素导致的腹部疼痛,必须进行专科的相关急诊处理;检查后显示外科腹痛,必须及时开展外科手术抢救。

3.2实施全面的系统性体格检查与辅检查,对患者病史进行认真询问,并对询问所得结果进行专科会诊,从而明确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

3.3对急性腹痛的相关治疗方法熟练掌握,并检查患者的器质性病变,在根据病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在进行治疗过程中,及时对患者的体征和症状的变化进行观察,一旦发生异常,立即对症处理,或者改变治疗方案。

有相关研究显示[4],急性腹痛在急诊病历占占主诉患者的11%以上,且涵盖了各科病症。因此,在对急性腹痛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必须要根据患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检查手段,在确诊后,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在为确诊前,可行经验性用药,稳定患者病情,待病情确诊后再采取措施进行治疗[5]。

据相关研究数据表示[6],以往急性腹痛患者的死亡率可达2.4%,近几年,下降至0.68%。在本组研究对象中,无1例患者死亡。本次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可能与近几年检查手段的进步,临床医生经验增加有关。

经血常规检查后,阳性率最高,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血常规检出后阳性率为86.59%。大多数炎性症状,或者机体的器质性病变都可以从血常规检测结果中显示。因此,急性腹痛患者可先作血常规筛查,快速、有效。

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引发疾病腹痛的因素主要有内科疾病与外科疾病、妇科疾病等。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不典型,体征变化不明显。因此,医护人员在进行诊疗时,必须要更加仔细与慎重,降低误诊率与漏诊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结局,尽快查明疾病的病因与病种,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也是为临床提供进一步的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胡文君,吴云峰.小儿内科急性腹痛的临床诊断与处理-附108例临床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2):42-43.

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篇5

郑州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目的研究急诊护理对急腹症并发症的预防效果以及相应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150例急腹症患者,按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方案,实验组在常规急救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急诊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状况、平均住院时间、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情况,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急腹症患者的急救过程中结合急诊护理可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优化护患关系,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关键词]急腹症;急诊护理;并发症;预防效果;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5(a)-00011-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急腹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是常见的急诊疾病之一[1]。该病起病迅速、病情复杂、变化多、进展快,并且发病部位涉及盆腔、腹腔等多个脏器器官,如不进行及时救治,极易发生严重不良后果,甚至死亡[2]。因此,如何对该类患者进行及时救治,降低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成为临床上备受关注的话题。本研究从护理角度出发,通过在急腹症患者的急救中应用急诊护理,取得了显著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150例急腹症患者,男患者63例,女患者87例,年龄在15~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58±4.76)岁,其中85例为外科急腹症患者(31例胆结石、15例胆囊炎、14例阑尾炎、6例腹膜炎、10例泌尿系统结石、8例肠梗阻、7例胃穿孔),52例为内科急腹症,13例为妇科急腹症(4例宫外孕,7例急性盆腔炎,2例流产导致大出血)轻重疼痛。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患者。实验组男患者32例,女患者43例平均年龄为(41.93±4.15)岁;外科急腹症患者43例,内科急腹症患者26例,妇科急腹症患者6例。对照组实验组男患者31例,女患者44例,平均年龄为(42.65±4.33)岁;外科急腹症患者44例,内科急腹症患者26例,妇科急腹症患者5例。以上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措施对照组组患者住院后实施常规急救措施。①加强生命体征观察,使用多功能心电监护设备检测血压和脉搏改变。②观察患者意识改变:急腹症患者可能发生休克,早期呈兴奋状态,以后逐渐转为抑制,甚至昏迷。③加强末梢循环观察:注意查看患者体温、肤色,唇、面部、指端血运状况,一旦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及时实施抢救措施。④并发症预防:及时判断患者有无出现休克体征,一旦出现,及时进行抗休克治疗,遵医嘱补充电解质、血容量等,纠正体液紊乱状态,同时应用抗休克药物,肾上腺素为首选;出现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给患者呼吸支持,并使用扩血管等药物。

1.2.2实验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急救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急诊护理措施。①加强临床观察:患者就诊后,护理人员及时进行病情评估,了解疼痛时间,检查疼痛部位,程度,性质,有无出现腹膜刺激征,观察患者步态、面容、姿势,测量血压、脉搏,查看有无休克体征,若就诊人员过多,根据病情轻重进行合理安排。②紧急实施急救护理:给患者取合适体位,未发生休克者取半卧位,抬高床头40°,休克患者取休克体位;迅速建立静脉液路,遵医嘱用药;给患者高流量吸氧,严重呼吸困难者,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严格遵循四禁原则:禁饮食、禁用止痛药物、禁灌肠、禁用泻药以免掩盖病情。根据病情需要,给予胃肠减压;对于需要辅助检查患者,及时留取标本送去化检。③做好分诊工作:根据患者病情、病史,配合内、外、妇科疾病特点进行准确分诊。外科急腹症患者疼痛部位、疼痛性质明确,如阑尾炎疼痛部位一般为右下腹、胆石症为阵发性绞痛等,并常伴随腹膜刺激征、休克体征;妇科患者常有白带异常、阴道出血,发病部位在小腹盆腔处,主要见于急性盆腔炎和宫外孕破裂,并且均有相应病史和妇科疾病伴随症状。内科急腹症患者疼痛部位不易定位,压痛点不明确,腹肌相对柔软,并且疼痛发生前有腹泻、发热、心悸等先兆症状,常见于急性心梗、胃肠炎、过敏、膈胸膜炎等疾病。诊断时,可结合辅助检查如心电图、B超进行诊断。④加强心理护理:面对突发疾病,多数患者会出现恐惧、焦虑心理,又加之疼痛刺激,疾病需要长时间确诊,患者负面情绪相对较重,部分老年内科疾患患者由于长期治疗,悲观心理较为强烈,不能积极配合治疗,严重救治效果。此时护理人员应做好沟通工作,安慰患者,使其放松紧张情绪,利用转移注意力方式缓解患者疼痛。⑤做好护理记录:对患者病情变化、治疗用药等做好详细记录,并标注对应时间,为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必要时还可充当法律依据。

1.3效果评价指标

根据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价。

根据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其对急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行评价。通过指导患者填写我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对护理服务进行打分,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将全部数据录入软件包,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χ2检验进行数据比较,用t检验进行数据计量。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状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数据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满意度评分比较

实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数据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满意度评分比较(x±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急腹症是急诊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以急性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由于腹痛涉及多个组织器官,并且起病急、病情复杂、变化快,又加之剧烈腹痛刺激、呕吐、失血等伴随症状,极易发生休克、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4]。该病由于发病原因不同,治疗方法也存有较大差异,因此给予该病正确诊断和适宜护理措施尤为关键。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询问患者病史和体格检查进行疾病诊断,很少应用大型医疗设备辅助诊断,在评估中,患者在疾病状态下不能进行准确、及时的回答,这些都给疾病判断造成困难,从而延长治疗时间,错过最佳救治时机[6]。尽管目前医疗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但临床上仍有10%急腹症患者出现诊断错误,从而给患者抢救造成阻碍,导致患者不良预后,甚至死亡,给患者本人和家庭造成巨大损失[7]。因此,给予准确、及时的治疗、护理措施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

在本研究中,在实验组患者急救护理中实施急诊护理,强化急救措施,接诊后,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综合评估,根据相应临床表现和评估结果,给予针对性、预见性护理方案[8]。患者病情稳定后,结合内、外、妇科疾病知识,对患者进行准确分诊,然后送往相应科室进行治疗。该种护理方案程序化、全面化,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另外,根据目前急诊科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逐年上升的现状,我科加强抢救记录管理,使整个护理抢救过程一目了然,这不但可以为患者治疗提供依据,必要时还可充当法律依据,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通过以上综合措施,实验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仅为13.33%,符合陈群芬,徐金萍等[9]研究,这充分体现了该种护理方式的有效性,但也对急诊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和专业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强化急救观念,丰富专科知识,熟悉疾病特点,准确及时发现问题,并迅速给予解决方案,从而使患者得到有效护理,提高救治成功率[10]。另外,通过合理救治,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节省了医疗资源和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也得到明显提高,这对于缓解紧张护患关系也有重大意义。

综上,在急腹症患者的急救过程中结合急诊护理可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优化护患关系,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1]陈士芳.287例老年急腹症的临床特点与护理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9,47(2):101-102.

[2]李存兰.老年急腹症患者就诊特点分析与急诊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l,3(19):185.

[3]张成蓉.急腹症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全科医学,2011,23(17):122-123.

[4]李焕.216例老年急腹症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9,(12):120-121.

[5]张书丽,雷丽芳.老年急腹症患者就诊特点和急诊护理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10(17):123-124.

[6]刘黎.急腹症患者临床资料分析500例[J].内科杂志,2010,29(22):71-72.

[7]王得坤,谢钢.院前急救管理与应急预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5.

[8]郑俊伟.50例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观察与护理[J].河南外科杂志,2009,15(6):116-117.

[9]陈群芬,徐金萍.外科急腹症的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20):453-454.

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篇6

关键词:急诊抢救室;老年;危重患者;护理风险因素

老年患者体质较差、病情复杂、病程进展迅速、预后差,子女工作繁忙、缺乏对老人的关爱,这就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1]。因此,要根据老年危重患者的实际情况,分析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提高护理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于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接受的70例老年危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3.5±5.1)。实验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63~84岁,平均年龄(73.4±5.2)岁。在所有患者中,冠心病40例,糖尿病15例,呼吸系统衰竭10例,肝功能损伤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在急诊抢救室中,对对照组35例老年危重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实验组35例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并适当引入心理干预。

1.3统计学方法本实验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和分析,对两组数据采取x2检验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数据对比以p

2结果

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对比发现两组患者的存活率相差不大,但在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性显著p

3讨论

3.1风险因素

3.1.1老年危重患者疾病种类多,病情复杂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老年人机体的各项功能都开始下降,身体抵抗力大幅下跌,容易受各种病症的侵扰。在老年患者中,几乎各大系统疾病都有涉及,如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常见病例[2]。因此,在急诊抢救时,老年患者的病症表现多样复杂,病情重,病程进展快,预后差;老年患者大部分由120平车送入,来时一般情况较差,病情重伴意识模糊或昏迷,无家属陪伴者居多。对于老年人来说,对疾病的承受能力差,容易受到感染,护理工作稍有不慎就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3.1.2老年危重患者容易出现并发症在急诊抢救室中,并发症的发生是对患者严重的打击。事实上,老年危重患者并发症的情况很常见,人们认为抢救治疗才是急诊科的主要工作,而忽视了护理工作在急诊抢救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特别容易因护理不当而产生并发症。在本实验对照组35例患者中,共出现并发症15例,其中褥疮明显是因为护理不到位造成的。

3.1.3急诊室的功能定位有偏差长期以来,急诊科主要精力集中在抢救治疗方面,但是随着急诊工作的成熟,急诊科的功能定位跟不上时展的要求,而且不同的患者因自身情况的不同所需要的护理措施也不同。特别是对老年患者来说,他们的自我恢复功能和抵抗能力的下降,迫切需要护理人员不断完善护理措施为他们赢取更多的时间。

3.1.4护理人员不足在当今各大医院中,护理人员(尤其是高级护理人员)缺乏已经成为重要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每位护理人员需要承担的危重患者多,无法做到精细护理。②不能针对特殊的病症安排合适的护理人员,难以发挥出护理特色。③男性护理人员严重短缺,不利于患者个性化的需求。

3.1.5护理人员自身素质低急诊抢救室就诊的患者病情复杂多样、病情重、进展快、预后差,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但目前我国的护理人员良莠不齐[3],主要问题表现在:①护理专业知识偏低,对护理操作规范不熟悉。②职业素养较差,面对患者没有充足的耐心。③不具备心理学干预知识,不能很好地从心理层面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

3.2对策

3.2.1完善护理管理的规范化护理工作的管理规范要细化,制定出专门的急诊抢救室老年危重患者护理管理规范,对护理工作进行全面的管理。①应该明确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②应该对不同的病症列出特色化的护理方案,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另外,要实行奖惩制度。

3.2.2明确护理责任我院在充分分析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后,对护理工作作出了重大调整,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明确护理责任。在急诊抢救室中,按照疾病的种类、病情危重程度分为红,黄,绿三个区域,红区为抢救监护区,黄区为密却观察诊疗区,绿区为非急诊患者诊疗区,在每一个区域内派遣有针对性护理经验的人员,每一名护理人员须对所在区域的患者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对于有特殊护理需要的患者,安排专门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每个区域安排2名护理人员轮岗,工作交接时要对所记录的情况作出详细说明并床头交接班等。使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建立急诊"绿色通道",科间紧密协作,保障患者获得连续医疗服务,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证明这种责任制的护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减少了投诉率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3.2.3加强老年患者护理知识的学习老年患者具有特殊性,基础病多、病情复杂、患者自我感知能力低、症状不明显。为了做好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有必要学习老年护理知识,从生理、心理、病理三个方面来全面了解老年护理特点。例如: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程度大,在急诊中往往会因为情况紧急而用力过大,导致老年人骨折,造成二次伤害[4];在如何防止肺炎这些并发症时,了解老年人易发肺炎的原因,针对其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诊疗方案。

3.2.4增加心理干预的能力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在急诊中往往会表现出消极的情绪。此时,护理人员的心理干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①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选择合适的干预切入点。②护理人员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对患者进行鼓励和安慰,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生活质量。

4结论

在本次实验中,通过对实验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优于对照组的护理效果,对于分析急诊抢救室老年危重患者护理风险因素,探索改善护理效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提升护理人员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规范化,加强专科护理和心理护理专业素质,探索新的护理模式在提高急诊抢救室老年危重患者护理水平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邱巧静.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7):62-63.

[2]李君.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风险因素及对策分析[J].健康之路,2013,12(10):424-425.

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篇7

[关键词]护理干预;小儿呼吸道阻塞性疾病;抢救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4)07(c)-0116-03

小儿呼吸道阻塞性疾病是小儿期常见的一种耳鼻喉科以及头颈科疾病[1-2],该病常见于喉腔略显狭小的儿童,喉腔的狭窄常会导致其黏膜下层松解[3],若在此时患儿由于发炎或是其他原因导致黏膜充血、肿痛,容易引发呼吸道阻塞。一般小儿的呼吸阻塞病情要比成人严重,对患儿的健康甚至生命有严重威胁。对于小儿而言,呼吸阻塞性疾病常具有突发性、危重性等临床特点[4-5],但小儿呼吸阻塞性疾病的起病原因较多,不同的病因常会导致患儿的病情有所差异。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根据患儿实际,采取不同的救治方案。一般而言,对于由上呼吸道感染或是气管类疾病所引发的呼吸道阻塞性疾病,采用药物保守性治疗即可保证其在较短时间内康复。但对于支气管内异物所引发的急性阻塞,则应及时诊断并抢救,以防止病情发展引起痉挛性呛咳或黏膜水肿,保证患儿生命安全。随着计划生育的不断推行,孩子之于家庭的意义不断提升。因此,保证小儿生命健康,是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本文选取浙江省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96例呼吸道阻塞性疾病患儿,随机分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观察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抢救及康复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于我院就诊的阻塞性疾病患儿92例,男61例,女31例;年龄3个月~5岁,平均(2.31±0.93)岁。患儿病因为咽喉类疾病52例,包括急性喉炎、咽喉异物以及喉部肿瘤等;气管或支气管类疾病31例;食管类疾病5例;其他病因4例。所有患儿依据随机原则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各46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以及病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儿均进行常规急救及护理。护理干预组患儿在常规急救及护理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两组具体急救及护理方案如下:

1.2.1急救方案

对于紧急入院的患儿,医护人员应立即检查其呼吸状况,通过吸氧尽快改善其呼吸状态。同时,迅速对患儿进行检查,诊断发病原因,并根据病因和实际病情选择合适的抢救方案。对于感染类病因应在最短时间内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抑制病情发展。对于气道阻塞的患儿则应给予紧急处理,即开口腔除腔内异物,Heimlich法除气道异物或内窥镜下除异物。当患儿呼吸得到改善后,进行救治。一般采用雾化吸入或气管滴入的方法给予肾上腺素,剂量为1~2mg,可有效消除黏膜水肿;给予糖布地奈德治疗炎症。对于上述方法无效的严重患儿,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包括麻醉下气管插管去异物以及气管切开术等。

1.2.2常规护理

常规护理组患儿经过急救治疗后,由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护理。随时监测患儿的呼吸状况,并及时提醒家长或是病房内其他人员保持安静,以使患儿能够保持稳定,利于疾病的治疗。告知患儿家属救治后注意事项,并进行手术护理。手术护理是指患儿术前,医护人员应与家长及时沟通,安慰家长,使其对患儿的病情充分了解。保证患儿术前禁食、禁饮,以及必要的呼吸监测及改善措施。但应注意慎用止痛剂。

1.2.3护理干预

护理干预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护理人员应给予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以及出院指导,提高患儿抢救效果。

1.2.3.1心理护理在患儿入院之初以及在救治过程中,医务人员及时了解患儿的情绪变化并进行包括肢体、语言等方式的交流和沟通,建立其内心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可连同家长对患儿进行适当鼓励,树立其面对疾病的信心,最大限度地配合医生的救治。同时,医务人员应及时向家长告知患儿的病情,并随时留意家长的情绪变化,为其讲解各种急救措施的必要性和意义,使家长能够积极配合。

1.2.3.2饮食护理患儿在抢救过后,医护人员告知家长患儿平时饮食的相关注意事项。建议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适当的冷流食,但应注意食量,进食最好取半坐或坐立。在患儿进食过程中,指导轻堵气管套管,以保证呼吸与吞咽动作步调一致。鼓励患儿进行适当的说话训练,同时应多喝水。一般患儿术后3d即可进行半流食。切忌给患儿食用硬质或是刺激类食物。保证患儿营养充足摄入,对于必要患儿可进行静脉输养。

1.2.3.3出院指导医护人员在患儿出院的1周内定时与家属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儿的呼吸情况、精神状态等,判断其病情恢复情况。对于存在就医隐患的患儿及时建议其入院复查,避免病情延误。同时,通过与家长沟通,在家长对患儿的日常护理过程中,提出正确的意见。患儿出院后一般不进食硬质难嚼的食物,尤其是小于3岁的孩子,不可给坚果性质的食物;家长应嘱咐孩子在吃东西时,不可打闹;在孩子进食过程中,家长不可以转移其注意点;这些可以有效防治食物误入患儿气管,引发患儿再次入院。对于因入食异物,而咳嗽、呼吸抑制的孩子,应指导其停止摄入食物,在安静状态下迅速送往医院急救。

1.3观察指标

观察各组患儿抢救成功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患儿日常活动以及心理活动评分;调查患儿家属对治疗过程中护理的满意情况;记录住院时间。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焦虑症状评分参照方宗君等[6]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问卷标准。护理满意度评价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和满意三种,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抢救疗效比较

护理干预组与常规护理组抢救成功率、病死率以及重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组优于常规护理组;两组中各有1例和2例患儿自动出院,未经治疗。见表1。

2.2两组患儿康复情况比较

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患儿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焦虑症状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组优于常规护理组。见表2。

2.3两组护理满意度及住院时间比较

调查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及平均住院时间,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组优于常规护理组。见表3。

3讨论

呼吸道阻塞性疾病患儿病情危急,发病迅速,常需要急诊救治[7-8]。据调查显示,多数呼吸道阻塞患儿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如不能得到及时救治,常会威胁生命。因此,呼吸道阻塞性疾病作为儿科急诊中的常见病症,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其有效的治疗手段探究也在不断发展进行中。就目前而言,呼吸道阻塞性疾病轻症患儿多采用药物保守治疗[9-10],而中重症患儿可采取气管插管或是气管切开手术,以尽快去除阻塞异物,保证患儿生命安全。但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对自身病情的主诉能力较差,因此,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变化是护理的重点,也对护理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干预作为专业护理发展的重要体现,已成为重大疾病护理的必然趋势,而小儿作为特殊患者,成为护理干预的重点对象。

本文针对我院92例呼吸道阻塞性疾病患儿,分别进行常规急救护理和急救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救治结果,可知,护理干预组患儿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即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呼吸道阻塞疾病患儿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患儿的病死率。同时,护理干预对患儿健康,尤其是社会活动及心理健康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可明显降低疾病对患儿生活的影响。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0.13±1.09)d和(12.42±0.97)d,即护理干预可明显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对减轻患儿家庭负担具有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护理干预在小儿呼吸道阻塞性疾病的抢救和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还可以提高患儿的预后健康度,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卢根,靳蓉,苏守硕,等.纤维支气管镜术诊治小儿呼吸道疾病作用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11):844-847.

[2]王双乐,杨楚,李创伟,等.小儿危重呼吸道阻塞的临床诊断和治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1(4):251-254.

[3]mcnamaraVm,CrabbeDC.tracheomalacia[J].paediatrRespirRev,2004,5(6):147-154.

[4]张杰,张亚梅.降低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并发症及病死率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39(9):658-662.

[5]李荟.小儿呼吸困难误诊漏诊47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0,19(9):124.

[6]方宗君,蔡映云,王丽华,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测量评估及应用[J].现代康复,2001,5(4):7-9.

[7]黄英,刘恩梅,李渠白,等.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术诊治小儿呼吸道疾病9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20(8):469-471.

[8]靳蓉,朱莉,徐和秀,等.小儿下呼吸道异物误诊哮喘九例分析[J].小儿急救医学,2004,10(2):118.

[9]李健,骆莹莹,王红琴.螺旋Ct三维重建在复杂气管异物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3):148-150.

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篇8

急诊外科是抢救患者的重要前沿阵地,患者发病后病情变化较快,且患者入院后如果得不到积极有效的治疗将会威胁患者生命[1]。同时,部分患者入院后家属情绪比较激动,再加上对医疗知识的不了解,造成护患沟通障碍,从而产生护患纠纷。常规护理方法虽然能够保证患者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但是长期疗效欠佳,患者治疗依从性也比较差。近年来,危机管理在急诊外科疾病患者中广为使用,并取得阶段性进展。为了探讨危机管理在急诊外科护理中的护理效果。对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66例急诊外科疾病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收治的66例急诊外科疾病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管理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有患者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为(22~76)岁,平均年龄为(51.3±1.2)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为(1~7)h,平均时间为(3.4±1.6)天;对照组有患者33例,男13例,女20例,患者年龄为(21~77)岁,平均年龄为(49.2±1.8)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时间为(1.2~6.5)h,平均时间为(3.3±1.1)天。患者对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有知情权,患者年龄、病程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方法如下:患者入院后告知患者医院常见的情况,并向患者宣传疾病的类型、疾病的原因等,让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并对患者进行统一的管理,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实验组实施危机管理,方法如下:(1)建立良好的就医环境和危机管理机制[2]。急诊外科患者发病比较急促,患者入院后应该为患者开辟绿色服务,以最快的速度保证患者就医;同时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缓解。由护师长带领,全科护师轮流组成危机管理小组,采用互相监督和自我监督方法进行调研[3]。(2)危机期间管理。患者一旦发生危机,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保持冷静,及时寻找危机的原因,避免和患者以及家属发生冲突。此外,护师之间要团结协作,共同度过危机难关,对于难以控制的局势,应该避开患者家属注意并向外界求援。(3)危机后评价。危机过后,应该加强护患关系调解,平复患者以及家属情绪,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同时,护师等应该对危机事件找出原因、处理,并找到危机源头,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相关数据用SpSS16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并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方差)等表示,并进行t检验,p

2.结果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护理缺陷发生率为10%,低于对照组(37.5%)(p

3.讨论

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篇9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单位,急诊工作处于医院工作的风口浪尖,每一个就诊病人都带来不少的未知数。急诊病人不同于门诊和病房的病人,门诊病人病情较轻,排队挂号、看病,医生从容不迫,因而纠纷较少;病房病人多少病情稳定,危重者也已列入抢救对象,已向家属反复交代病情,同时长时间接触,已有一种感情因素在里面,即使医疗中有些差错也容易祢补。而急诊病人常于刚发病就来诊,来医院后还会进一步发展,而且急诊病人常常患有多种疾病,各种疾病交错,有时难于肯定以那一种疾病为主。急诊病人的一个“急”,使病人家属也更为焦急,即使是一个癔症发作,医务人员虽心中有数,但病人家属却可能焦急万分,同时急诊病人由病痛折磨和家属心情焦急,稍有不如意则易情绪激动,充满敌意,向医务人员发泄。对于疾病症状一时难以做出明确的疾病诊断,而一旦做出肯定的诊断即覆水难收。

因此,在新形势急诊工作下,防范医疗纠纷更显迫切,现浅谈如下:

一、作为急诊医生,必须根据急诊科的特点掌握急诊的处理原则。急诊处理原则都密切地围绕赢得时机和挽救生命而展开。急诊工作是“治症不治病”,以抢救生命,稳定生命体征和迅速解除患者痛苦,使之得到进一步治疗机会为基本任务,而绝非“分诊科”或“中转站”。另外,要遵循“重病优先”原则,即需要马上抢救、处理的病人要先抢救,考虑疾病时要先考虑有生命危险或预后较好的。并要掌握会诊原则,与其他科室医生的充分合作。

二、明确哪些病人是有风险的:(1)有敌意和/或好斗的病人。这种病人较难对付,如中毒或高要求的病人,当面对这些病人时要谨慎。(2)有潜在生命危险的病人。对这类病人主要应及时发现或查出其威胁生命的地方或原因,否则轻易放走易造成危险。(3)回头病人。对这种病人要小心谨慎,要问自己时什么问题促使他又回来了,给这些病人重新诊疗时要小心。(4)注意相互扯皮的病人。这些病人患多种疾病与各专科均有关,但又均不收,留在急诊成为“不管病人”,这种病人最易被忽略。(5)门诊各科留观的病人。急诊医生没有看或门诊医生交代不详细,易造成漏诊。(6)外地打工者患病怕花钱拖延不及时看病,病情均很危重,加上语言、经济、无亲人照看,来急诊就诊易出危险。

三、注意在急诊中主要误诊而易导致医疗纠纷、概率较多的疾病:(1)急性冠脉综合症、心肌炎。(2)误诊误治脑膜炎或败血症。(3)误诊骨折(主要是骨盆或脊柱)。(4)误诊阑尾炎。(5)误诊宫外孕。(6)异物外伤的误诊。(7)外伤时误诊肌腱/神经损伤。(8)颅内出血误诊,特别是头部外伤伴醉酒的病人。(9)刀扎伤(伤口很小误为浅)。(10)伤口感染。(11)辅助检查结果发错或迷信于检查结果而误诊漏诊等。

四、要重视医疗文件书写。根据病历书写规范及时、认真的记录,充分反映病人在急诊科的检查和治疗情况。

五、病情告知、解释工作要作好。

六、增强主动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观念。要注意医护人员的态度,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沟通技巧,树立良好的医护形象。

七、加强法制教育,提高自我保护。

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篇10

关键词健康教育急诊科工作方法护理管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7.373

急诊科由于其服务群体和工作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急诊健康教育开展的必然性与艰难性。为创建富有特色、优质高效的急诊科,把握急诊健康教育工作特点和市场健康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发展、丰富和完善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形式,形成了一套有特色的健康教育工作和管理方法,介绍如下。

构建特色急诊健康教育服务的前提

分析急诊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①健康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急诊患者个体差异大、症状急迫、停留时间短、情绪易激惹,给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②教育者工作的特殊性:急诊护士承担着各种紧张复杂的抢救护理工作,急诊的突发性、时间的紧迫性及健康教育的时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健康教育的进程。③教育者素质的高要求性:要求护士不但要熟练掌握内、外、妇、儿等各种常见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和预防措施,还要求会运用沟通技巧和语言艺术,在很短时间内对各类患者进行健康教育。④信息的相传的优势性:急诊科是社会公众接触医院的第一环节,是各类患者、家属陪伴及健康、亚健康人群聚集的场所,其流量大、信息播散快,可充分利用“义务推销”正面宣传的作用,扩大各种健康知识的有效传播。

综合分析市场健康需求:①准确把握急诊患者的需求:急诊患者发病症状急迫、情绪不稳定,希望能尽快缓解当前的痛苦症状,此时他们的需求多局限于他助,未扩展至自护与自助。②充分了解主流市场的健康需求: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来院就诊的患者已不仅仅是关注疾病的治疗过程,更多的是关注症状缓解后疾病的预后、起因及预防等健康信息的指导。③积极挖掘潜在的市场健康需求:主要针对自我保健意识淡薄、只关心疾病治愈而不重视影响疾病危险因素、发病才来求医的人群,其健康意识和需求尚待开发。还有近年来发生的一些与健康息息相关的突发事件,也使公众对健康科学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和需求。

运作方式

以学习为契机,确立急诊健康教育服务的主体意识。通过外出学习参观、专题讲座、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理念、理论技能及服务礼仪的学习培训;充分调动科内护士的积极性和潜力,激发爱岗敬业、团结上进的工作热情。使每一个急诊护士都本着“以患者需求为出发点,以患者满意为目标;人人皆为健康教育员,时时皆为健康教育时机”的服务原则,将健康教育工作始终贯穿于急诊抢救护理过程中,为帮助公众普及医学知识,提高防范意识、自我保健及应急处理的能力,逐步实现“医疗自救互助”而努力。

分病种,制定规范化健康教育实施方法。急诊科根据急诊工作特性及急诊疾病谱情况,针对性制定了不同形式的教育方法,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急诊各类人群的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