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贸易流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34:31

石油贸易流程篇1

   关键词:石油贸易;贸易流向;优化及保障

   一、世界石油贸易流向综述

   (一)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及模式

   1.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

   贸易流向是指贸易的地区分布和结构,通常表示为某地区贸易量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这个意义上讲,石油贸易流向就是某地区石油贸易量占石油贸易总量的份额,因我国是以石油进口为主的国家,研究石油贸易流向主要是研究某地区石油进口量占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比重。另外,贸易流向包括两个不可分的因素:贸易的方向以及贸易的规模,在讨论石油贸易流向问题时,必须兼顾量的差别。

   2.石油贸易流向的基本模式

   在目前油价较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的贸易流向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并有各自的特点。战略导向型,即国家根据自己长期发展战略的需要来选择贸易伙伴、地区及贸易量;经济导向型,即出于经济考虑,如考虑能源运输成本或本国产业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选择贸易方式;地缘导向型,即在扩大贸易伙伴时,更多考虑地理位置临近或者有着地理运输优势的国家作为潜在或现实的贸易伙伴。

   (二)国际石油贸易整体环境

   宏观环境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作为石油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石油贸易流向必须结合当前国际石油贸易的整体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全球经济的区域结构变化助推国际石油贸易;(2)石油金融市场对现货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3)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呈现多元化态势;(4)替代能源引发石油贸易格局演变。

   (三)世界石油贸易流向未来趋势

   当前,世界石油贸易流向在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多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整体看来,欧佩克的统治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世界石油贸易逐渐向俄罗斯、非洲等非欧佩克国家偏移,正确分析世界石油贸易流向趋势可以避免无谓竞争,有利于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的优化。主要表现在:(1)欧佩克石油贸易份额将有所降低,但总份额及发展潜力仍很大;(2)俄罗斯是未来石油贸易流向的重点地区;(3)里海地区贸易量增长潜力与障碍并存;(4)拉美国家石油贸易前景广阔;(5)非洲是各国实现石油贸易流向多元化的重点地区。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现状分析

   (一)世界石油储量分布及发展趋势

   1.现有储量分布

   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除在陆地上有大量分布以外,近年来海底石油的探明储量增长很快,现在海底石油的探明储量已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4以上。世界石油资源大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其分布规律为西半球多于东半球;在五大洲中,大洋洲最少,亚洲最多。世界原油分布极不均衡,仅中东地区就占55.58%的可采储量,美洲、非洲、东欧及前苏联、亚太地区,分别占24.78%、8.72%、7.45%、2.53%。

   2.能源发展趋势及未来油气生产预测

   从未来世界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从能源发展的资源基础和技术发展的可能性出发,预测油气生产和其他能源的发展结构,可以比较科学地反映客观规律。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正逐步下降,而天然气则是主要的替代能源,将成为21世纪的主力能源。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状况分析

   1.贸易来源。中国近年来虽努力分散原油进口来源,大力实施石油贸易来源多元化战略,但进口来源单一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具体到国家来讲,2007年我国主要从沙特、俄罗斯、伊朗、安哥拉和阿曼五国进口原油,自每个国家进口的原油量,均超过了1000,合计为9069万吨,占当年原油进口总量的61%。其中,沙特、安哥拉和伊朗分别以16%、15%、13%位居前三位。

   2.贸易方式。当前,参与国际石油贸易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现货、期货、长期合约及获取份额油等,我国的石油贸易方式主要集中在现货,期货很少参与,长约及份额油的获取都非常少: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石油贸易中,份额油只占进口石油的不足20%,现货采购达50%,长约油仅为50%(日本高达90%);我国缺乏充足的储运设施,期货市场刚刚开设燃料油期货,原油期货仍未启动。国际油价的定价权在期货,我国虽然是国际石油市场的“战略买家”,但仍无定价权。

   3.运输状况。相较而言,海运石油的成本较低,管道运输相对可靠,铁路运输虽然运量有限,但是陆地线路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我国目前的石油进口方式,主要以海运为主,采用管道运输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亚,而来自俄罗斯的石油基本是通过铁路运输。

   4.小结。综合以上分析,整体看来,我国非洲、南美地区的石油贸易份额逐渐增大,石油贸易流向进一步多元化,但进口来源仍较为集中,主要是中东和非洲,而与我国有着良好地缘关系的俄罗斯中亚地区的贸易份额则相对不足,甚至呈现缩减趋势。具体来讲,我国目前的石油贸易流向也存在一定风险:(1)运输风险。(2)中东作为贸易主流向有一定风险。(3)与美国可能产生较大冲突。

   三、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及保障措施

   (一)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策略

   1.石油贸易来源多元化。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北依俄罗斯,西临中亚,与我国接壤的东南亚地区也有很丰富的油气资源,我国获得充足的油气供应,有很强的地缘保证。同时,随着我国进一步健全运输管线建设,中东海湾地区的石油输送安全性也将大大提高,我国与中东地区的石油合作也将进一步加强。

   2.石油贸易方式多元化。国际石油贸易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分成油、长期供货合同和现货期货贸易。为了提高我国石油贸易方式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为了保证中国对石油资源获得的稳定性,进口原油的贸易方式应以长期合同为主,应占60%以上。(2)国家间贸易多样化。(3)大力发展石油期货贸易,参与石油金融市场,规避石油进口和价格风险,争夺石油的定价权。我国可在借鉴国际石油贸易市场多层次性、交易方式和交易主体多元性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国内实货交易市场,有步骤地推进期货市场的建设,形成现货、远期、期货为重点的多层次、开放性的市场体系和交易方式的多元化。

   3.构建“蜘蛛网”式战略运输线路。海运作为我国的主要石油运输方式,其运输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都不足以满足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结合我国的地缘特征和世界石油储量分布,我国要保障石油运输线路安全,应以石油管线为主,大力构建“蛛网式”战略线路,有效解决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分依赖和我国周边陆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具体讲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获得印度洋的入海口;(2)构建俄罗斯、中南亚陆地运输体系。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保障措施

   1.提高国内供给能力,适当控制国内需求和适度进口。提高国内石油供给能力是未来解决石油供需缺口最基本的一步,建议我国优先加强国内勘探,努力增加石油后备储量,保持必要的石油自给率;鼓励中国海上合资原油销往国内。在控制国内需求方面,应适当控制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比例增长的速度,大力发展可替代能源;利用税收作用,抑制石油消费。适度进口应是实现油气资源进口尽可能地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

   2.充分利用当前经济危机,提高石油贸易主动性。经济危机下,很多国家需要资金救市,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找到了有效的投资渠道。一是可以对政治友好国家进行经济援助,为石油贸易创造良好的国际关系;二是可以用外汇与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展油气资产交换,比如我近期实现的中俄“贷款换石油”交易,为保证本国能够拥有长期稳定的油源供应奠定了基础,并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国际石油交易的格局,使之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3.和谐发展国际关系,保障石油供应稳定性。发达国家与我国的石油竞争,最终要通过石油输出国来实现。我国应该继续发挥能源外交优势,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发挥中国经济崛起的优势,将石油合作纳入全方位的合作中,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性的各种对话和交流,特别是与国际能源机构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交流,深化原油资源合作,提高对资源的获取能力。

   4.健全石油政策和法规体制,推进石油产业市场化。欧美等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在立法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制定政策、监管机构统一监管、企业商业化运作等途径,形成了普遍认同的石油管理体制,实现了规范的能源产业市场化运作,也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市场化建设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取消上下游领域和南北海陆地域的限制,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为石油企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结论

   我国的石油贸易流向关系到我国能源安全,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由于石油本身的特殊性,石油贸易流向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石油进口来源地,也应包括石油贸易方式和运输方式,石油贸易流向的优化也必须从这几方面展开。(2)石油贸易流向的研究必须紧跟世界能源安全的新观念。(3)“石油衍生品”市场地位空前提高。(4)我国石油贸易流向多元化应是贸易来源、贸易方式及运输路径的系统多元化,相关策略制定应该充分结合地缘特征,构建以俄罗斯—里海及东南亚地区为主的贸易多元化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全球能源大

   棋局[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石油贸易流程篇2

(一)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及模式

1.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

贸易流向是指贸易的地区分布和结构,通常表示为某地区贸易量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这个意义上讲,石油贸易流向就是某地区石油贸易量占石油贸易总量的份额,因我国是以石油进口为主的国家,研究石油贸易流向主要是研究某地区石油进口量占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比重。另外,贸易流向包括两个不可分的因素:贸易的方向以及贸易的规模,在讨论石油贸易流向问题时,必须兼顾量的差别。

2.石油贸易流向的基本模式

在目前油价较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的贸易流向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并有各自的特点。战略导向型,即国家根据自己长期发展战略的需要来选择贸易伙伴、地区及贸易量;经济导向型,即出于经济考虑,如考虑能源运输成本或本国产业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选择贸易方式;地缘导向型,即在扩大贸易伙伴时,更多考虑地理位置临近或者有着地理运输优势的国家作为潜在或现实的贸易伙伴。

(二)国际石油贸易整体环境

宏观环境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作为石油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石油贸易流向必须结合当前国际石油贸易的整体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全球经济的区域结构变化助推国际石油贸易;(2)石油金融市场对现货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3)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呈现多元化态势;(4)替代能源引发石油贸易格局演变。

(三)世界石油贸易流向未来趋势

当前,世界石油贸易流向在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多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整体看来,欧佩克的统治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世界石油贸易逐渐向俄罗斯、非洲等非欧佩克国家偏移,正确分析世界石油贸易流向趋势可以避免无谓竞争,有利于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的优化。主要表现在:(1)欧佩克石油贸易份额将有所降低,但总份额及发展潜力仍很大;(2)俄罗斯是未来石油贸易流向的重点地区;(3)里海地区贸易量增长潜力与障碍并存;(4)拉美国家石油贸易前景广阔;(5)非洲是各国实现石油贸易流向多元化的重点地区。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现状分析

(一)世界石油储量分布及发展趋势

1.现有储量分布

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除在陆地上有大量分布以外,近年来海底石油的探明储量增长很快,现在海底石油的探明储量已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4以上。世界石油资源大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其分布规律为西半球多于东半球;在五大洲中,大洋洲最少,亚洲最多。世界原油分布极不均衡,仅中东地区就占55.58%的可采储量,美洲、非洲、东欧及前苏联、亚太地区,分别占24.78%、8.72%、7.45%、2.53%。

2.能源发展趋势及未来油气生产预测

从未来世界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从能源发展的资源基础和技术发展的可能性出发,预测油气生产和其他能源的发展结构,可以比较科学地反映客观规律。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正逐步下降,而天然气则是主要的替代能源,将成为21世纪的主力能源。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状况分析

1.贸易来源。中国近年来虽努力分散原油进口来源,大力实施石油贸易来源多元化战略,但进口来源单一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具体到国家来讲,2007年我国主要从沙特、俄罗斯、伊朗、安哥拉和阿曼五国进口原油,自每个国家进口的原油量,均超过了1000,合计为9069万吨,占当年原油进口总量的61%。其中,沙特、安哥拉和伊朗分别以16%、15%、13%位居前三位。

2.贸易方式。当前,参与国际石油贸易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现货、期货、长期合约及获取份额油等,我国的石油贸易方式主要集中在现货,期货很少参与,长约及份额油的获取都非常少: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石油贸易中,份额油只占进口石油的不足20%,现货采购达50%,长约油仅为50%(日本高达90%);我国缺乏充足的储运设施,期货市场刚刚开设燃料油期货,原油期货仍未启动。国际油价的定价权在期货,我国虽然是国际石油市场的“战略买家”,但仍无定价权。

3.运输状况。相较而言,海运石油的成本较低,管道运输相对可靠,铁路运输虽然运量有限,但是陆地线路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我国目前的石油进口方式,主要以海运为主,采用管道运输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亚,而来自俄罗斯的石油基本是通过铁路运输。

4.小结。综合以上分析,整体看来,我国非洲、南美地区的石油贸易份额逐渐增大,石油贸易流向进一步多元化,但进口来源仍较为集中,主要是中东和非洲,而与我国有着良好地缘关系的俄罗斯中亚地区的贸易份额则相对不足,甚至呈现缩减趋势。具体来讲,我国目前的石油贸易流向也存在一定风险:(1)运输风险。(2)中东作为贸易主流向有一定风险。(3)与美国可能产生较大冲突。

三、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及保障措施

(一)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策略

1.石油贸易来源多元化。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北依俄罗斯,西临中亚,与我国接壤的东南亚地区也有很丰富的油气资源,我国获得充足的油气供应,有很强的地缘保证。同时,随着我国进一步健全运输管线建设,中东海湾地区的石油输送安全性也将大大提高,我国与中东地区的石油合作也将进一步加强。

2.石油贸易方式多元化。国际石油贸易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分成油、长期供货合同和现货期货贸易。为了提高我国石油贸易方式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为了保证中国对石油资源获得的稳定性,进口原油的贸易方式应以长期合同为主,应占60%以上。(2)国家间贸易多样化。(3)大力发展石油期货贸易,参与石油金融市场,规避石油进口和价格风险,争夺石油的定价权。我国可在借鉴国际石油贸易市场多层次性、交易方式和交易主体多元性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国内实货交易市场,有步骤地推进期货市场的建设,形成现货、远期、期货为重点的多层次、开放性的市场体系和交易方式的多元化。

3.构建“蜘蛛网”式战略运输线路。海运作为我国的主要石油运输方式,其运输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都不足以满足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结合我国的地缘特征和世界石油储量分布,我国要保障石油运输线路安全,应以石油管线为主,大力构建“蛛网式”战略线路,有效解决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分依赖和我国周边陆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具体讲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获得印度洋的入海口;(2)构建俄罗斯、中南亚陆地运输体系。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保障措施

1.提高国内供给能力,适当控制国内需求和适度进口。提高国内石油供给能力是未来解决石油供需缺口最基本的一步,建议我国优先加强国内勘探,努力增加石油后备储量,保持必要的石油自给率;鼓励中国海上合资原油销往国内。在控制国内需求方面,应适当控制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比例增长的速度,大力发展可替代能源;利用税收作用,抑制石油消费。适度进口应是实现油气资源进口尽可能地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

2.充分利用当前经济危机,提高石油贸易主动性。经济危机下,很多国家需要资金救市,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找到了有效的投资渠道。一是可以对政治友好国家进行经济援助,为石油贸易创造良好的国际关系;二是可以用外汇与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展油气资产交换,比如我近期实现的中俄“贷款换石油”交易,为保证本国能够拥有长期稳定的油源供应奠定了基础,并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国际石油交易的格局,使之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3.和谐发展国际关系,保障石油供应稳定性。发达国家与我国的石油竞争,最终要通过石油输出国来实现。我国应该继续发挥能源外交优势,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发挥中国经济崛起的优势,将石油合作纳入全方位的合作中,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性的各种对话和交流,特别是与国际能源机构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交流,深化原油资源合作,提高对资源的获取能力。

4.健全石油政策和法规体制,推进石油产业市场化。欧美等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在立法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制定政策、监管机构统一监管、企业商业化运作等途径,形成了普遍认同的石油管理体制,实现了规范的能源产业市场化运作,也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市场化建设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取消上下游领域和南北海陆地域的限制,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为石油企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结论

我国的石油贸易流向关系到我国能源安全,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由于石油本身的特殊性,石油贸易流向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石油进口来源地,也应包括石油贸易方式和运输方式,石油贸易流向的优化也必须从这几方面展开。(2)石油贸易流向的研究必须紧跟世界能源安全的新观念。(3)“石油衍生品”市场地位空前提高。(4)我国石油贸易流向多元化应是贸易来源、贸易方式及运输路径的系统多元化,相关策略制定应该充分结合地缘特征,构建以俄罗斯—里海及东南亚地区为主的贸易多元化体系。

石油贸易流程篇3

[关键词]石油计价;货币演变;国际货币体系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4.12.045

[中图分类号]F416.22;F8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4)12-0073-02

单一国家的货币作为石油计价货币都会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发展困扰,如果要保持国际货币体系能够稳定快速的发展,就要制定一种超越国家的货币,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

1石油计价货币发展演变过程

(1)石油作为世界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已经成为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商品,对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石油工业的发展最早出现在美国,在20世纪中期,美国的石油产业已经占到了全球石油贸易的一半以上。随着交易量的不断提升,石油与美元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全球在经历过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建立起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全球货币金融体系使各国的货币与美元相互挂钩。美国经过多年的发展依据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成功地取代了英镑成为世界货币体系的主宰,并且成功地将石油与美元捆绑在一定。1971年,布雷斯顿森林体系崩溃,欧佩克国家希望借助这样的机会摆脱了石油以美元计价的局面,但是美国与产油大国沙特签订了一系列的秘密协定,使欧佩克国家不得不面对现实被迫接受这样的协定。美元作为石油计价货币已经成为共识,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所有的原油交易都是以美元为计价货币。

(2)石油已经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中最为热门的交易商品,在全球贸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血液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物资。是促进各国工农业发展的基础性物资,不仅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同样也决定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石油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国际贸易商品在流通的过程中一定会涉及到计价与决算的问题。在石油计价货币发现变化的时候总会显现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的综合实力,竞争激烈越来越多地表现在国际货币体系的较量中。石油计价货币在工业技术发展,经济金融不断完善的带动下呈现了不同的发展变化特点。

(3)多币种石油计价体制的建立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国际货币体系主要是以黄金为流通依据,金本位制最早出现在1816年的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了以黄金为主的本位货币,一定单位的货币等同于若干的黄金量。不同的国家通过计算货币与黄金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兑换,实现最终的购买力。英国作为当时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贸易频繁,金融运营完备,金本位制度的实行,使英镑成为世界通用货币,在大宗商品交易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石油、煤炭等商品的交易都通过英镑来完成。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英镑作为主要的流通资金,并且在成为资金借贷领域的主要构成之一。其他国家要想进行国际贸易都需要将本国的货币兑换成英镑。

2石油计价货币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1)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要逐步建立以特别提款权为主的国际石油贸易货币计价体系,设计新的货币计价单位。通过对石油货币体制改革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新的石油计价货币要独立任何一个国家,进行独立管理,这样能够有效地遏制单一货币对石油计价货币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稳定货币计价机制。为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明确的清偿能力与方式,促进各国经济资本的有序正常流通。加强国际流通性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国际货币汇率制度改革步伐。

(2)货币兑计价的汇率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稳定的兑换标准,用来维护汇率的稳定性发展,降低汇率波动产生的巨大经济成本,这样更加有利于大宗商品交易的开展以及价格的稳定,能够有效地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与金融经济一体化的建立。

(3)国际货币体系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缺陷但是因为改革会涉及到一些国家的实际经济利益,会受到政治与经济等方面的多重影响,实行两种以上的商品交易货币体系是具有很大困难的。但是采用两种方式进行国家商品交易为今后国家货币体系的完善发展提供了改革的新思路与发展的新方向。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有利于其他国家自主选择货币进行国际贸易交易结算,更好地促进货币国际化的发展,实现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俄罗斯最先采用欧元进行国际贸易结算,以借此机会来打压美元。无论这种方式能否普及开来,石油贸易采用欧元结算都将削弱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贸易交流日益频繁,石油计价货币结算仅限于美元、欧元等少数发达国际币种,不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完善。

3结束语

通过对石油计价货币的研究,对不同时期的石油计价货币对经济发展以及国际货币体系都进行着深刻的影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石油计价货币的建立使计价货币与石油价格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并且通过这种有效的联系促使国际货币体系完善建立,产生重要的影响。单一的国家石油计价货币机制受到货币贬值与收支逆差的影响很大,对石油价格也有着深刻的影响。这样就必然导致国际石油价格起伏的波动性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发展。所以美元货币为主的石油计价货币体制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具有不稳定性的,要想从根本上改变问题就要创新石油计价货币单位发展多元化超储备货币,虽然在实行起来会遇到很大的阻力,但是这已经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韩丽华.能源博弈大战――影响人类未来命运的最大挑战[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2]侯明扬.石油美元计价机制脆弱性分析――兼论超货币的国际石油交易计价构想[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8).

石油贸易流程篇4

关键词:低油价;石油贸易格局;Sankey;安全战略

中图分类号:F41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17)02000106

一、引言

2014年6月起,国际石油价格开始持续下跌,一直处于低位震荡的状态,截至2017年2月,wti原油价格最低跌至30美元/桶以下,跌幅超过72%。其间,美国非常规油气的大规模开发,使得美国基本实现了石油的自给自足,这一变化对世界石油贸易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12]深入剖析国际石油贸易格局新变化,阐述中国在国际石油贸易中的地位及面临的风险,为科学制定在低油价背景下的中国应对策略提供依据,对积极化解低油价背景下国际石油贸易格局变化给中国石油贸易带来的冲击,以及保障国家石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不同油价水平下,国际石油贸易格局呈现出不同的态势。黄运成等认为在高油价时期,全球石油地缘政治呈现美国主导、opeC有所削弱、俄罗斯等产油国影响力增强的“三足鼎立”局面,中国在高油价时期石油政治地位较薄弱,风险较大。[3]2014年下半年后国际油价低迷使得国际石油贸易格局呈现出新的特征,三大石油贸易圈格局进一步强化。[4]尤吹妊芯康贸觯亚洲地区保持对中东油气贸易的高度依赖,欧洲油气进口以前苏联地区为主,美国主要从墨西哥、加拿大进口油气。[5]高新伟等认为油价越低,中国原油进口量应越多,中国应在低油价时期放开进口权,开辟多元化的原油进口渠道。[6]

在低油价的背景下,国际石油贸易格局有所变化,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在全球石油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同时,也给中国的石油安全带来潜在危机。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本文相关分析数据来源于Bp世界能源y计年鉴(2008―2016)和iea、imF、iCe、联合国贸易商品统计、全国海关信息中心等数据库,以及opeC月报和《2015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7]等相关文献。

二、低油价背景下的国际石油贸易格局特征

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全球石油贸易量增速随之降低,2010―2014年全球石油贸易量年均增速仅为17%。在油价低迷的环境下,全球石油贸易总量增加快,2015年石油贸易量301亿吨,较2014年提高了49%(见图1)。

2000年以后,国际石油贸易逐步摆脱了以opeC为主导的格局,美洲、亚洲-中东和欧洲-前苏联地区三大贸易圈格局进一步强化,这是低油价背景下国际石油贸易格局呈现出的最大特征。

从贸易流向来看,美洲基本实现石油贸易内部循环。2013年,美洲内部石油贸易量38亿吨(其中28亿吨为美国进口),占美洲石油贸易总量的582%;2015年,美洲内部石油贸易量29亿吨(其中美国进口27亿吨),占美洲石油贸易总量的702%。欧洲石油进口主要来源于前苏联地区。2013年,欧洲从前苏联地区进口石油295亿吨,占欧洲石油进口总量的475%、前苏联地区石油出口总量的663%;2015年欧洲从前苏联地区进口石油21亿吨,占欧洲石油进口总量的439%、前苏联地区石油出口总量的638%。亚洲地区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地区。2013年,亚洲地区自中东石油进口74亿吨,占亚洲石油进口总量的538%、中东石油总出口量的760%;2015年,亚洲地区自中东进口石油68亿吨,占亚洲石油进口总量的661%、中东石油出口总量的768%。见图2。

低油价背景下的国际石油贸易格局与中国对策图22015年国际石油贸易格局与贸易流向从石油生产消费来看,美洲石油基本实现自给自足,亚洲地区和欧洲地区的石油缺口较大,石油进口高度依赖中东地区和前苏联地区。2010年以后,美国非常规石油产量的大幅度增加加速了美洲石油独立。2015年,美洲石油产量910亿吨,消费量1036亿吨,供求基本平衡。欧洲地区石油进口来源以中东、北非为主逐步转向以前苏联地区为主的局面,2015年欧洲地区石油产量为306亿吨,消费量719亿吨,缺口413亿吨,对前苏联地区的进口依存度为439%,较2014年的459%有所下降(见图3)。2015年,亚洲地区石油产量近40亿吨,消费量150亿吨,缺口110亿吨,亚洲地区对中东的石油进口依存度高达661%(见图4)。

从供求关系来看,国际石油继续呈现供过于求的形势。2014―2016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各国石油需求相应减少;同时,美国“页岩气”革命带来的石油产量持续高速增长,opeC等主要产油国为保证全球市场份额和维持经济发展仍采取增产措施,使得国际石油贸易继续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形势。影响全球石油供过于求的主要因素如表1所示。

三、低油价背景下中国石油进出口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在国际石油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升,主要体现在石油的进口方面。自油价降低以来,中国始终保持较大的原油进口量,进口比重占全球总量也逐渐增加。2004―2015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占全球比重由661%上升至1698%,仅次于欧洲和美国,位居世界第三(见图5)。本文运用Sankey图来描述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流向(见图6)。Sankey图是一种由各分支宽度对应流量大小的流程图,通常用于能源、材料成分、金融等数据的可视化分析。2015年,中国石油进口总量为335亿吨,出口总量为00286亿吨,贸易顺差达333亿吨。62015年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流向由图6(Sankey图)可看出,中国石油出口区域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其中以日本、韩国、印度等东亚国家为主。2015年,中国出口日本石油总量15483万吨、印度4481万吨、韩国2849万吨,三国共占中国石油出口总量7961%。

中国石油进口来源主要集中在中|和非洲地区,石油进口来源国组成结构差异较明显。由图6可知,2015年,中国自中东地区进口石油170亿吨,其中,沙特阿拉伯50542万吨,伊拉克321141万吨,阿曼320642万吨,伊朗266159万吨,四国占中国从中东地区石油进口总量的8306%;其次是自非洲地区进口644556万吨,其中安哥拉387075万吨,占中国从非洲地区石油进口总量的6005%;第三是前苏联地区,总计为498505万吨,其中俄罗斯424317万吨,占中国从前苏联地区进口石油总量的8512%;第四自美洲地区进口石油427114万吨,其中委内瑞拉160089万吨,巴西139175万吨,哥伦比亚88666万吨,占中国从美洲地区石油进口总量的9083%。

四、低油价背景下中国石油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2014年以来,中国在处于国际油价低迷的窗口期大量进口石油。2015年,中国石油进口34亿吨,较2014年增加69%。2016年9月,中国石油进口量增加至808万桶/日,较2015年增加188%。在国际油价低迷的背景下,国际石油贸易格局的变化将给中国石油贸易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8](一)中国石油进口贸易并未抓住油价低迷的机会加强石油储备

中国石油进口贸易量不能完全满足国家增加的石油储备的战略部署。李卓指出,石油战略储备有助于平缓石油冲击的影响,石油战略储备计划启动最优时机取决于石油供给状况。[9]参照国际能源署(iea)建议的90天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周期,中国目前的石油战略储备天数尚不足40天(见图7)。尽管中国石油战略储备建设已取得了较大进步,但距离国际战略储备标准差距仍然较大,远远落后于日美等发达国家长达160天的石油战略储备天数。

然而,中国并未在国际油价低迷的重要时间节点扩大进口规模。自2014年6月国际油价开始走低,中国石油进口量虽逐渐扩大,但进口金额却呈现明显的下降态势。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原油进口9110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34%;总进口金额为14717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却下降了288%(见图8)。国际油价持续低迷客观上节约了中国石油进口成本,但中国石油进口量增速远远小于进口金额的下跌速度,难以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石油进口潜力在国际油价低迷窗口期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中国应抓住时机扩大石油战略储备规模。

(二)油价低迷导致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呈现明显路径依赖

从总体看,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地主要集中在中东和非洲地区,路径依赖效应过于明显。由图6可知,中国来自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占总量的5075%,超过其他所有地区总和。国际油价处于低位状态,使得中国放缓了开拓其他石油进口来源地的步伐,更加依赖于以中东地区为主的石油进口渠道,不利于石油进口来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从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区域内部看,一部分地区首位度效应不够明显。石油进口首位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一个国家在中国石油进口贸易中的地位。在中东地区,来自沙特阿拉伯的石油进口量占中国在中东地区石油进口总量的2973%;在美洲地区,来自委内瑞拉的石油进口量占中国来自美洲地区石油进口总量的3748%;在非洲地区,来自安哥拉的石油进口量占中国来自非洲地区石油进口总量的6005%;在前苏联地区,来自俄罗斯的石油进口量超过中国来自前苏联地区石油进口总量的85%。一方面,国际油价低迷使一部分重要产油国选择减产控制成本,减少石油供应量,这不利于中国扩大某些重要产油国在进口结构中的比重。另一方面,在国际油价持续低迷状态下,部分产油国和地区展开增产竞赛,石油供应能力相对薄弱的产油国受限于自身实力,可能存在进一步投入资金、技术装备等进行勘探、开发及生产石油以备出口的风险,致使中国无法从该国或地区进口更多的石油资源。

(三)低油价背景下的国际政治局势动荡使得中国石油进口潜在风险增加

中国石油贸易潜在风险的增加主要体现于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形势。依据图6的数据对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地的综合判断,可以看出,中国目前一半以上的石油进口来源于政治形势不稳定、宗教矛盾激化、受极端恐怖主义威胁的国际地缘政治高风险地区。以伊拉克为例,该国长久以来陷入多股宗教、地方势力的战乱拉锯之中,战乱使得其境内潜在的真实石油储量被低估,西部沙漠地区更深的含油岩层尚未被勘探,同时也使得该国石油供应水平受到极大限制,石油出口生产能力难以满足巨大的国际石油需求。[10]

中国的石油进口安全取决于世界石油供给能力的稳定,而全球石油供给能力很大程度受制于国际地缘政治形势。主要产油区特别是opeC等产油国长期保持以石油“加工―出口”为主的经济结构,油价低迷预期使其支柱产业受到重大冲击,拖累了整体经济的发展,国内的社会保障及福利水平明显下滑,诱发了地区政治风险偏好,影响世界石油供给水平。

另外,国际油价低迷使得全球主要石油出口地区市场博弈加剧,增加了中国石油进口的潜在风险。虽然opeC协议对其成员国产油量进行限制,但沙特等国为维持自身的全球石油市场份额,抗衡美洲页岩油产能扩张,宣布不采纳限产令;俄罗斯为缓解国内经济颓势,希望扩大石油出口渠道,采取了增产保收的出口策略。这一系列市场行为都是在主要产油国进行的博弈行为,并不能有效协调各主要产油国的市场利益,增加了中国石油进口风险的概率。

五、中国应对国际石油贸易格局变化的建议

从石油及上下游相关行业发展而言,国际油价位于低位使得石油进口成本降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石油及相关行业发展的投入支出,有利于近年来经营形势陷入低谷的中国石油化工产业效益提升。从宏观发展而言,油价低迷有效控制了中国在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基本能源的消费支出,降低了经济发展中由于油价高企带来的潜在增长风险,同时有利于中国以此为契机逐渐调整以煤炭消费为主导的能源结构向以石油、天然气等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转变,实现2030年前中国减排40%~45%的战略目标。为巩固中国石油在低油价背景下的有利地位,应对国际石油贸易格局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应从勘探、贸易、投资等多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优化油气田产能布局,促进产业稳产增效。从总体看,中国应该适当减缓国内石油开发步伐。因为油价持续低迷导致油气勘探开发企业利润降低甚至亏损,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油气勘探开发的积极性。足够的勘探业务量是巩固国家油气资源基础和国家油气战略安全的重要保障。在低油价时期,油气勘探开发工作应更加重视能源资源价值,要优化产能布局,突出效益产量,科学、经济地生产原油。在新建产能方面,开发优质油气田,针对当前低油价下缺乏经济效益的油气储量适时封存;在存量产能方面,关注单位开发成本与油价的关系,应在操作成本低于油价时再开始作业。维持并增加对油气勘探开发及技术装备研究的资金投入,在建立油气勘探风险保障机制的同时,保证油气勘探与生产技术水平的双向发展。

二是增强中国石油国际议价能力,加快石油战略储备建设。低油价降低了中国石油进口成本,为增加石油储备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针对中国在此时期存在的量价背离问题,中国应以此为契机扩大国际油价议价话语权,利用自身庞大的市场规模与产油国达成有利于中国石油进口的长效协议。因此,在国际油价低迷时期,中国应强化目前的石油进口态势,扩大石油进口量。目前中国石油总储备库容仍相对有限,石油储备天数低于国际石油战略储备“安全线”,需要进一步推进中国石油储备库建设,提升石油战略储备能力,适当将民营石油企业纳入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建设中,形成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方式并存、中央石油储备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和调配的格局。同时,加强石油储备管理体制建设,完善石油储备管理条例,推进中国石油储备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

三是加强国际石油多边建设互动,推进“一带一路”国家石油产能合作。鉴于中东和非洲地区紧张而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国家石油供应仍面临地缘博弈加剧、政治风险突出、合作政策收紧、开发难度加大等问题。中国目前正在构建庞大的石油供应商网络,在与伊朗、阿曼、安哥拉和南美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石油合作关系的同时,一方面要加强与其他石油进口贸易重要国家和地区在石油产能方面的互通互动,尤其是与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区域的首位度国家互通互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展石油安全领域国际多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大与中国经贸关系密切、石油产能丰富、政治形势相对稳定的“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力度,提升远东地区和中亚地区在中国石油进口总量中的比重,实现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以降低由于地缘政治产生的石油供应风险,稳步提升石油进口来源保障能力。

四是建立国家石油进口专项机制,有效开展海外优质石油资源并购。石油资源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不言而喻,在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的同时,要加快其他进口专项机制的建设。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日本通过《石油储备法》将石油储备提升为基本国策,并通过《石油公团法》设立了专门在世界各地寻找和开发石油的机构,利用各种经济与外交手段扩大石油进口合作,在东亚地区倡导成立“东亚能源共同体”,以保证国家稳定高效地获得海外石油供应。[11]在当前国际低油价背景下,中国油气企业应转变海外石油开拓思路,有针对性地推进资产收购。中国应紧密跟踪国际油气资产交易动向,由行业与国家联合成立海外石油资源评价机制,加大优质石油交易资产的评价与优选研究,抓住有利时机获得优质油气资产,积极寻求与中东、中亚-俄罗斯、美洲、非洲等油气丰富资源国本土优秀的油气公司合作;同时完善海外石油资源的风险对冲与反馈机制,设立海外石油投资区域与投资方式负面清单,降低境外石油资源并购不良资产率,避免造成重大并购投资与资产损失。

参考文献:

[1]于汶加,陈其慎,张艳飞,等.世界新格局与中国新矿产资源战略观[J].资源科学,2015(5):860870.

[2]王海运.世界能源格局的新变化及其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11.

[3]黄运成,陈志斌.高油价时代的国际石油地缘政治与中国石油贸易格局[J].资源科学,2007(1):172177.

[4]王安建.未来20年全球资源供需格局分析[eB/oL].(20140430)[20150907].http://.cn/2014/0430/263886_2.shtml.

[5]尤矗成金华,杨雅心,等.国际能源市场变化趋势及中国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2):1922.

[6]高新伟,江兆龙,纪瑶.国际油价波动与中国石油进口影响关系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5.

[7]田春荣.2015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J].国际石油济,2016(3):4453.

[8]史丹.全球能源格局变化及对中国能源安全的挑战[J].中外能源,2013(2):17.

[9]李卓.石油战略储备计划与石油消费的动态路径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8(11):2330.

[10]海德.中国和伊拉克的石油合作[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5(1):106120.

[11]孙万菊.日本能源战略及对我国的启示[J].理论前沿,2009(13):3031.

abstract:itissignificantforChinasoilsecuritytodeeplyunderstandthechangesofinternationaloiltradepatternsandtoanalyzethestatusquoofChinasoiltradeunderthebackgroundoflowoilprices.thepaperusesSankeytoillustratetheproblemsofoilimportandexportinChina.theresultshowsthatthereexistinsufficientoilreserves,singlesourcesofimportsanduncertainrisksinChina.withtheanalysisontheseproblems,thispaperdiscussesthedevelopmentdirectionandpolicysuggestionofChinasinternationaloiltradeinthefieldofcapacitylayout,bargainingpower,internationalcooperation,importmechanismandoverseasmergersandacquisitionsunderthebackgroundoflowoilprice.

石油贸易流程篇5

关键词石油进口贸易现状问题措施

地球村的形成,使得全球经济的联系更加的紧密。在新经济时代,我国的发展举世瞩目,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或直接或间接地要求更多的石油资源的供应。我国现有的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已经满足不了国内经济持续发展的需求,在不断开发国内新油田资源的同时,我国也在更大地程度上关注国际石油市场。我国汽车、运输等与石油密切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我国大部分的石油需求。长期依赖国际市场,缺乏完善的国内供应体系,长期以往会影响国内的石油安全。

一、我国石油资源进口现状分析

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或直接或间接地要求更多的石油资源的供应。石油资源的供不应求促使我国石油企业在创新发展勘探、开发技术,以求开发出更多石油的同时,也在逐步扩大石油资源的进口量。目前我国石油资源进口不单是原有的进口,还有的就是打井的核心设备及其他的石油技术资源。

1、物资多样化。石油资源的供不应求,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原油供不应求。但是仅靠原油进口不能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长期需求,也不能保障国内的石油经济安全。从我国油田的勘探、开发现状来说,新的油田区域不断扩大、地质条件更加复杂,需要适应能力更强的配套设备及钻井技术。钻井设备更新速度快、钻井技术多样化,总的来说石油物资进口呈现多样化趋势。

2、进口渠道多样化。物资进口从原来单一化的集中采购转变为小型物资设备自主化采购、大型设备集中采购。小型物资不用集中采购,一方面各石油企业有能力自主采购,另一方面集中采购小型物资设备,显得浪费人力、物力。小型物资像钻进用的钻头等可由单位自主采购,有特殊规定的就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大型物资设备,如石油压裂车等则必须由集团集中采购,然后进行供应。

3、在我国十一五规划期间,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幅度调整石油企业进出口现有的政策。国家现有政策大大拓宽了石油企业的进口范围和权限,极大程度的调动了石油企业积极发展的信心与热情。

二、我国石油资源进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在石油企业物资进口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管理部门众多。进口贸易一般比较复杂,首先就是因为涉及到的部门很多,进而拉长了审批周期的战线。比如说,进口一套石油生产的前期设备,先有石油单位的二级部门撰写可行性报告,然后再交上级部门批复,报到计划处,局计划处再整理制定总计划书,然后由引进资源领导小组综合平衡资金后报到集团公司。整个申报流程相当繁复,一环紧扣一环,导致效率相对较低,不利于引进工作的有效、顺利进行。

2、进口资源的手续繁多,需要周期长。石油资源设备进口需要先立项准备,若单项设备金额在10万美元之上的先进行招标,需要独家采购的要上报申请。进行招标工作必须要通过中国石油公司制定的公司进行,先撰写招标书,然后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进行,时间约耗费1个月。独家采购的时间较短,在两周左右,还需要与供货商进行交流,然后根据交流情况进行。在谈判后或者中标后,还要根据整套的合同签订手续,还需要3~5天。

3、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石油资源进口的规章制度。相关制度缺乏,导致了各部门分工极不明确,工作容易脱节,扯皮,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三、解决我国石油资源进口贸易中问题的措施

1、建立专人负责制。石油资源进口部门要按照公司化管理程序运行,每一个项目都有专人负责,立项、采购、交货一直到售后服务,都落实到专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改变了原有模式分工不明确导致的一些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按照此模式长期运行下去,必定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形成新的分工合作模式。

2、规范招、投标工作。不能招标的,需要独家采购的,需要上报申请,得到批复后才能进行独家采购,不能够。应该招标选择的就需要招标,根据招标结果进行恰当选择。这些工作必须规范进行,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招、投标工作,严厉处分部门领导插手干预招投标活动,努力招投标工作的公正性。

3、必须简化进口设备资源的手续,提高批复速度。进口资源的手续繁多,需要周期长,这严重影响了进口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

4、我国的石油进口贸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必须遵循市场的调节,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优化配置社会资源,在市场规律调节性进行合理调整。我国相关的专业公司需要积极走向世界,与国际专业的外贸公司接轨。各部门要专司其职,各尽其责,积极引进竞争机制,遏制行为,有效降低进口贸易成本。

四、总结

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或直接或间接地要求更多的石油资源的供应。我国的石油进口贸易十分活跃,但在国家政策的调整下,外贸形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竞争相对激烈。因此要完善国内石油供应体系,保证国内的石油安全

参考文献:

[1]郭细根;杨兴礼.当前我国石油进口贸易现状及应对措施[J].市场论坛,2006(12).

[2]王亚辉.中国石油贸易研究[J].交通建设与管理,2006(10).

石油贸易流程篇6

   由于能源对经济发展起着支撑作用,并且在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日益凸显出重要性,能源安全受到广泛关注。为了缓减对进口能源的依赖,也为了减轻对环境的压力,中国在能源品种多元化和节能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要从根本上改善中国的能源短缺状况并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长期坚持。短期内石油和天然气部分依靠国际供应,是目前各个阶层人士的共识。因此,能源贸易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发挥较大作用,中国的能源对外依存状况不会得到根本改变。一是从内部来看,国内经济转型步履维艰,节能增效,进而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任重道远。这是基于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节能技术以及节能理念决定的。首先,在经济结构层面,中国并未完成工业化进程,仍处于加速推进时期,由工业和建筑业组成的第二产业约占整个GDp的半壁江山。早在1978年,47.9%的GDp由第二产业创造,2011年,这一数字为46.6%,33年的时间里,第二产业占GDp份额仅下降1.3个百分点。其次,在产业结构层面,重化工业仍占较大比重。2011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为84.4万亿元,重工业贡献了其中的71.8%,达到60.7亿元。在42个分行业的工业产值统计中,20个重化工业部门(其中,6个矿采业,10个石油化工、医药、有色金属加工业,4个设备制造业)创造的工业产值占所有工业总产值的64.7%。再次,在产品结构层面,尽管全球经济形势低迷,但中国钢铁水泥产品仍在持续攀升。2011年,中国水泥、生铁、粗钢、钢材产量依次为20.9亿吨、6.4亿吨、6.9亿吨、8.9亿吨,较之2010年分别增长了11.5%、7.2%、7.5%、10.4%,钢材和水泥产量增速均超过经济增速。此外,节能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节能理念和生产生活习惯的培育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二是从外部看,国际形势多变,不确定性增加。首先,国际能源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由其引发的战争和冲突不断升级。从20世纪70年代的中东战争,到90年代的海湾战争,再到近年来的利比亚战争和叙利亚冲突,无不凸显能源对世界经济格局、政治、军事形势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能源对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所产生的重大冲击(张生玲,2011)。其次,美国得益于页岩革命初步实现了能源独立,其维护中东地区稳定的积极性降低,未来中国从该地区进口石油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那样,“世界仍不安宁”,“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再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大幅攀升,较高的能耗引发的环境代价高昂,因能源开发利用不合理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严重。种种约束显示中国必须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转型,大力削减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这就要求经济增长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约束,具体到能源行业,就是要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革命,大力提高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效率,尽可能使用非化石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在国内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长期来看,绿色发展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要实现长期目标,需要短期措施与长期目标相结合,使经济持续、稳步发展。而中短期来看,能源贸易,尤其是能源进口贸易,在弥补国内能源需求缺口,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撑国内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较大作用,应该得到足够重视。研究显示,未来中国化石能源的供求形势会日趋紧张,石油为最,天然气次之,煤炭相对乐观。(张生玲等,2011)一是中国石油资源的供求缺口会逐渐加大,石油进口贸易仍将持续快速发展。2015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会超过60%,达到62.89%,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增至69.5%,接近70%,石油对外依存度平均每年增加约2个百分点。二是中国天然气供求形势趋紧,天然气进口贸易骤增。天然气属于清洁能源,世界天然气贸易快速发展,正从区域性向全球发展。2011年中国天然气进口量达到31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激增为20.8%。未来将会继续持续这一趋势。三是中国煤炭进口贸易会有所发展。中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开发利用主要受环境约束。2009年,中国煤炭进出口出现历史性拐点,从煤炭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2011年,煤炭进口量1.82亿吨,对外依存度为4.5%。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煤炭贸易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二、进一步扩大能源贸易的思考

   “十二五”期间乃至2020年之前,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化石能源的瓶颈制约程度将进一步加大和加重。从国内能源需求以及能源结构来看,未来十年是能源消费增长的高峰,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无法得到根本转变。这就意味着,进一步扩大能源贸易,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中的能源资源,对于支撑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如何调整政策思路,扩大能源贸易,政府及能源相关部门对此应该高度重视。

   1.进一步放开原油和天然气进出口经营权

   进入21世纪,国内原油产量相对平稳,而需求量增长较快,原油进口数量逐年增加。2011年进口2.53亿吨,同比增加5.7%,出口240万吨,同比下降21%,原油对外依存度上升到55.16%,比2010年上升了1.5个百分点,进口的安全问题日益重要。石油进出口经营企业分为国营贸易经营企业和非国营贸易经营企业。资料显示,根据中国2001年入世承诺和不断发展市场的需要,除了原有的中化集团等4家企业为所有油品的国营贸易企业,2004年商务部赋予中海油进出口公司原油、成品油国营贸易进出口经营权,使拥有所有油品进口经营权的企业增加到5家。除此之外,截至2005年,商务部(原外经贸部)分时分批赋予了中石化国际事业公司、湖北天发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19家企业拥有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经营权。天然气方面,2006年,商务部先后批准新奥燃气和中国燃气获得天然气等能源的进出口权,这两家企业由此成为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国有巨头之外拥有这一资质的民营公司。从2003年开始,国营贸易企业从事原油进口已经取消了配额限制,可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组织进口,并没有数量限制。非国营贸易进口原油则有一定配额,加入wto后,中国逐年增加配额。尽管当前拥有非国营贸易原油进口资质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加,但新获资质的企业大多仍具有一定国营背景,而且即便民营企业拥有了进口非国营贸易原油的资质,依据相关政策,其进口原油并不能直接在国内市场流通,只能由中石油、中石化两家的炼厂负责加工,影响民营企业石油进口积极性。从目前看,能源产品可进一步放开进出口经营权,放宽配额,使更多有实力的企业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缓减国内能源消费日益增加的趋势,也将使国家能源国际化战略逐步深化,有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2.增“进”减“出”,保护性开采国内化石能源

   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尽管能源资源储量丰富,但仍不能满足国内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能源供求形势严峻。因此,国家要继续采取相关政策措施扩大能源及相关产品进口,限制出口,如利用减免关税、降低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等措施,缩减能源产业的出口贸易规模,优先满足国内需要。长期以来,中国对国内化石能源始终存在“有水快流”的开发倾向,盲目无序和过度开采现象严重。诚然,国内矿产资源的大量开发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能源保障,但由于传统化石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以及因能源过度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不断出现,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的确需要反思国内能源资源的传统开发模式,保护性开采国内化石能源,将其作为化解国际能源市场风险的调节力量,相机抉择,有序开发。

   3.抓住契机、采取多种方式

   加强与富油国的合作在美国能源供给高度依赖海外进口的年份里,其石油战略带有鲜明的军事化特征,力求牢牢控制世界石油市场,尤其是通过加强在中东的军事存在以及与传统盟友的结盟关系,维持了中东地区较为稳定的供应来源。美国40%左右的石油进口来自拉美国家,20%来自中东地区,并与几内亚湾国家、里海国家签订了多份投资协议。得益于页岩革命,美国初步实现了能源独立,势必会降低其对中东地区能源的依赖程度,或许这会对该地区稳定格局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但同时客观上也为中国加强与富油国的合作提供了契机。一直以来,富油国出于自身利益,以及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利益博弈格局,与中国的油气合作仍较为有限,这显然会大大束缚中国获得海外能源,尤其是石油资源的潜力。为了保障能源贸易持续顺利进行,中国需要抓住契机,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富油国的合作,除了中东地区国家以外,还要进一步加强与俄罗斯等周边资源潜力巨大的国家合作,力求获得更大份额的石油进口。在合作方式上可以多样化,既可以单独投标或联合大国际石油公司共同投标,也可以并购现成的外国能源公司,还可以收购地区性油气资产及其部分股权,最终目的都是要确保获得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提升国家能源安全,支撑国内经济发展。

   4.加强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能力和机制建设

   中国能源贸易主要体现为石油贸易,尤其是石油进口,中国能源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石油供应是否安全。如果有效发挥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作为能源贸易的缓冲器及其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功能,进一步加强能力和体制机制建设,则有利于进一步扩大能源贸易,提升能源安全。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为应对欧佩克的石油禁运,联手成立了国际能源署(iea),要求成员国至少要储备相当于上年进口量60天的石油,美国、日本、德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均已超过100天的规模。自2003年起,中国开始启动第一期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计划,准备用15年的时间分三期来完成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各项建设。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石油储备中长期规划》,2020年以前,将陆续建设国家石油储备第二期、第三期项目,形成相当于100天石油净进口量的储备总规模,达到国际能源署规定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准”水平。2008年上半年,国际油价高位运行,国内没有及时释放石油储备,导致进口大量高价原油。此后,国际油价开始大幅回落,油价低位运行,我国也没有及时加大原油进口,增加原油储备。这意味着,若要提升能源安全,亟待扩大能源贸易,加强战略石油储备的能力和体制机制建设。

石油贸易流程篇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外贸易持续扩大,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以高能耗产业为主导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迫使中国的能源需求与日俱增。石油作为全球主要能源之一,是工业制成品生产的重要原料。2013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已达4.98亿吨,居全球第2位。与巨大的石油消费量相对的却是国内石油生产供应的不足。当前我国的石油需求缺口大部分依赖于进口,自1993年起,中国就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来自海关总署网站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累计进口原油总量为2.82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58.1%。巨大的能源消耗和高度的能源对外依存度使得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对中国高能耗的贸易结构产生一定影响(张涛,2012)。那么,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动是通过何种途径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这种影响对于不同种类进出口产品有怎样的不同?当前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动又会对中国贸易结构的变化带来怎样的影响?

学术界现有研究表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会对石油输出国和石油输入国带来不同的影响。石油价格上涨会直接导致石油及相关产品价格的提高,增加石油输出国利润,减少石油输入国利润,从而改善石油净出口国的贸易条件,恶化石油净进口国的贸易条件(elekdagetal,2008)。Jimenez-rodriguez等(2005)的研究结果表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会增加石油进口国的外汇支出,而石油出口国在油价上涨中的收益大于损失。对于中国来说,高度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和巨大的石油进口量使得其国内经济更易受到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国内已有许多学者探讨了油价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张斌等,2010;陈宇峰等,2011;李治国等,2013),其中有关贸易受油价波动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石油价格变动对进出口总量的影响上。杨建辉等(2008)的实证结果表明,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对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影响不明显,但我国出口贸易额会受到严重阻滞。唐丽(2010)利用状态空间和协整检验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国际油价与中国进出口总额间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加入人民币汇率变量后,三者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人民币汇率在国际油价与进出口额间发挥了中介作用。姚愉芳等(2008)研究指出,出口贸易的能源消耗大于进口贸易的能源节约量。从这一角度看,石油价格冲击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更大。更详细的研究表明,油价冲击对贸易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孙薇等(2011)利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证明了油价冲击与进口价格间存在非对称的关系,即相比于负向的油价冲击,油价正向冲击对进口价格的影响更大。

有关石油价格变动对中国不同产品贸易影响的问题上,邵朝对(2012)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角度分析认为,货物贸易能耗程度高于服务业贸易能耗,所以更易受到能源价格冲击的影响。其实证结果表明,能源价格上涨使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出口结构恶化,进口结构优化。杨金翰(2012)对中国制成品贸易进行实证研究,得到了油价变动与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率负相关的结论。韩民春等(2007)的分析表明,国际原油价格波动能够减缓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速度。胡光辉等(2013)研究了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外贸的影响,指出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体的贸易结构利润空间小,抵御风险能力低,因而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不仅会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成本,还会增加其运输成本,进一步减少我国出口贸易利润。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大多是从进出口总额的角度分析油价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缺乏有关石油价格变动对贸易结构影响的分析,且有关研究对贸易产品的分类不够详细。本文首先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产品能耗密集度的角度分析了油价变动对贸易结构的传导路径。其次,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中国SitC二位数分类水平下,不同产品进出口贸易对油价变动的反应程度。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分析国际油价变动对中国贸易结构的影响。

二、国际油价变动影响贸易结构的传导路径

由于不同行业产品能耗不同导致不同行业产品贸易受油价冲击的反应程度不同,为了研究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对贸易结构的影响,这里有必要将贸易产品区分为能源密集型产品和非能源密集型产品①来进行讨论。本文认为,在出口贸易结构中,若能源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较大说明出口商品的单位能耗较多,不利于出口贸易结构的改善;而在进口贸易结构中,能源密集型产品比重的增加意味着国内市场对外部能源的消耗增加,这有利于缓解国内对能源的消费需求。但是,对外能源消费的过度依赖使国内经济更易遭受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带来的冲击,不利于经济平稳增长。以油价上涨的情形为例,图1描绘了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贸易结构影响的传导路径,箭头方向表示传导方向。如图所示,国际油价上涨能够通过影响能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价格对贸易结构产生影响。具体来看,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会直接造成石油及相关产品进口价格的提高。由于石油处于产业链上游,是工业企业生产的重要原料,石油及相关产品价格的提高会使得处于产业链下游的能源密集型产业的生产成本增加,通过成本转嫁带动国际市场上能源密集型产品价格的提升,从而使该类产品的进口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国际石油价格上涨能够带动国内石油价格的提高,造成国内石油及相关产品出口价格增加。与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传导过程类似,国内市场由于受到石油及相关产品进口价格增长和国内石油价格上涨的双重作用,能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成本也将增大,造成该类产品出口价格增加。

但是,能源密集型产品进出口价格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该类产品在总贸易额中所占比重的相应增加。这一方面取决于产品价格弹性的大小。不同行业进出口产品价格弹性不同。对于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产品来说,当产品贸易价格上涨时,消费者对该类商品的消费需求会相应减少,从而抑制该类产品贸易比重的增加;对于供给价格弹性较大的产品,当油价上涨造成产品生产成本增加时,厂商能够通过调整生产规模减少产量,以使损失降低。另一方面,根据产业结构效应,石油价格持续上涨能够导致非能源密集型产品对能源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增强,造成部门间生产要素重新分配,促进非能源密集型部门的生产扩张和贸易增加。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会增加石油及相关产品贸易价格,并通过成本传导渠道增加能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价格。但是,贸易价格的提高并不意味着能源密集型产品贸易比重的增加,这还要取决于产品价格弹性的大小以及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间转移的畅通。以下以中国的数据为例,实证研究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对中国贸易结构的影响。

三、油价变动对贸易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选择与变量说明本部分基于SitC(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二位数分类下的63种产品(以下分析省略了未分类的其他产品(SitC9))、时间跨度为1995年1月~2014年10月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下二位数分类水平所对应的产品名称详见附表。利用不同产品进口额占总进口额比重和不同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的变化分别考察中国进口贸易结构和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进出口数据来源于UnComtRaDe数据库。以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现货价格作为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代表,并对其取对数以消除异方差带来的影响,数据来源于美国能源情报署网站。

(二)计量结果由于本文构建的面板回归模型的截面成员包含了SitC二位数分类下所要研究的全部类别的进口和出口产品,因而不适合采用随机影响模型。同时分别对模型(1)、(2)进行冗余性检验,相应统计量p值均为0.0000,在1%显著性水平下可以认为面板数据适合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如果接受假设H2则认为样本数据为不变系数模型,如果不能接受假设H2则需检验H1。如果接受假设H1则认为样本数据为变截距模型,若不能接受假设H1则认为样本数据为变系数模型。1.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对出口产品结构的影响面板回归结果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国际石油价格变化对SitC二位数分类水平下的25种出口产品影响显著。其中,pe32(煤、焦炭及煤砖)和pe33(石油、石油产品及有关原料)等7种初级产品②受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影响显著,且方向为负。尽管SitC5(化学品及有关产品)和SitC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均属于能源密集型产品,但在二位数分类水平下,仅有pe52、pe65、pe67等三种产品受油价变动的影响显著。部分原因是由于SitC5和SitC6产品的生产规模较大,企业进行生产调整的成本较高,产品出口不易受油价变动的影响。而SitC8(杂项制品)的情况与之不同,除pe81外,该类产品下的其余7类产品所对应的石油价格项的系数均显著,且多受油价变动的负向影响。这一方面是由于SitC8为能源密集型产品,易受石油价格变动的影响。另一方面,杂项制品部门产品的生产成本相对较小,企业调整成本较低,供给弹性大,厂商能够通过调整生产来应对诸如石油价格波动等外部冲击所带来的影响。从实证结果中还可看到,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动对非能源密集型产品———SitC7类产品具有显著的影响,且影响方向为正。部分原因是由于油价上涨导致“产业结构效应”的发生,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向非能源密集型产业流动,有利于非能源密集型行业出口的增加。2.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对进口产品结构的影响面板回归结果显示,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对64种进口产品中的25种产品影响显著,其中有16种产品进口与石油价格变动负相关,9种产品进口与石油价格变动正相关。受油价变动影响最大的产品为pi33(石油、石油产品及有关原料),其系数达到5.32,即国际石油价格每上涨1%,会使得该类产品进口增长5.32%。石油价格上涨也会降低非能源密集型产品SitC7分类下大部分产品的进口比重,其原因是由于pi33和部分能源密集型产品受油价冲击的正向影响较大,使进口额占比增加,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非能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比重。但是,pi77和pi78类产品对应的石油价格系数为正。由于两类产品分别为电力机械设备器具及电气零件和陆路车辆,而我国当前的耐用品制造部门和汽车制造部门仍处于扩张期,部分抵消了油价上涨对此类产品进口需求的减少。此外,与出口情况不同的是,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对SitC6类下的6种产品进口均具有显著的影响,而仅对SitC5类下的3种产品和SitC8大类下的2种产品进口影响显著。部分原因是由于国内市场对于SitC6的需求弹性较大,油价上涨易使该行业进口额占总进口额的比重降低。而油价变动并不是影响SitC5和SitC8产品进口的主要因素。

四、结论及启示

本文基于SitC二位数分类水平下中国63种产品的贸易数据,利用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国际油价变动对不同产品进出口比重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能源密集度的角度考察油价变动对中国贸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一)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有利于非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加面板数据回归结果显示,除SitC73以外的其他SitC7分类下的产品出口比重与国际石油价格正相关。根据“产业结构效应”,油价上涨能使处于产业链下游的能源密集型产业生产成本增加,出口价格上涨,导致非能源密集型产品对能源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增强,从而引发生产要素向非能源密集型行业的转移,有利于扩大非能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这对于减少出口商品单位能耗,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国际石油价格上涨能够增加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降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回归结果显示,SitC65、SitC83、SitC84、SitC85、SitC89等5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与国际石油价格负相关。而多数SitC7类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则与国际石油价格正相关。由于SitC65等五类产品均属于能源密集型产品,上述分析已经表明,油价上涨会通过成本传导机制增加能源密集型产品成本,这在当前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不断弱化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了高能耗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导致其出口下降,促进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在贸易结构中的上升。

(三)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对石油及其相关产品的进口具有较大影响在25类受国际石油价格变化的影响显著的产品中,pi33对应的系数最大。石油价格上涨首先引起石油相关产品价格上升,由价格传导机制分析可知,对于进口依赖度较高的中国来说石油相关产品进口价格上升将导致初级产品占总进口比重上升,不利于进口贸易结构的改善。鉴于此,寻找新能源用以替代石油产品,减少我国对石油产品的依赖进而减少国际石油价格变动给我国产业结构带来的冲击具有重要意义。

(四)国内石油价格定价机制阻碍了国际石油价格对贸易结构的传导尽管传导机制分析表明,国际石油价格变动会通过引发国内油价变动造成能源密集型产品生产成本的提高,并通过成本传导渠道增加能源密集型产品贸易价格。但是,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动仅对部分能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影响显著。究其原因是由于当前中国国内成品油价格仍受政府调控的影响,这就使得国外油价波动通过影响国内油价进而影响能源密集型产品贸易的传导路径受阻,使部分能源密集型产品贸易不因国际油价变动而产生较大变化。

石油贸易流程篇8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浙江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舟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韩峻。很荣幸有机会向大家介绍浙江自贸试验区。我的介绍分为三部分: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舟山群岛的开发开放;二是浙江自贸试验区重点发展产业和重点推介项目;三是浙江自贸试验区重点产业政策。

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舟山群岛的开发开放

在浙江任职时,曾13次深入舟山群岛调研,他指出“最重要的是要把舟山放在国际上、放在全中国、放在浙江省这样的位置上去考虑,越这么考虑,舟山的地位越不可限量”。2015年5月25日,视察浙江将第一站选在舟山,并指出,“舟山港口优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独特,其开发开放不仅具有区域性的战略意义,而且具有国家层面的战略意义”。

李克强总理也高度关注舟山发展,2014年、2018年他两次到浙江调研,送给舟山三个大礼包:一是同意建设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二是同意分三期建设6000万吨炼化一体化的舟山绿色石化产业基地;三是同意赋予浙江自贸区油品相关资质和配额。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倾力支持和关心关怀下,2011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也是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层面新区。2012年9月,国务院批复设立舟山港综合保税区,本岛分区、衢山分区和空港分区分别于2014年、2016年和2017年封关运作。2015年12月,国务院批复设立中国(浙江)大宗商品交易中心。2016年4月,国务院批复设立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2016年8月,国家公布第三批7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明确提出浙江主要任务就是落实中央关于“探索建设舟山自由贸易港区”的要求,就推动大宗商品贸易自由化,提升大宗商品全球配置能力进行探索。2017年4月1日,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运行。

二、浙江自贸试验区重点发展产业和重点推介项目

浙江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我们主动对标新加坡、香港等城市,围绕“一中心三基地一示范区”建设目标,积极探索推进油气领域改革创新,积极培育发展石油化工、油品储运、海事服务、油品贸易交易、LnG综合利用、临港装备制造、航空制造、农产品加工贸易、金融服务等重点产业,不断提升以油气全产业链为核心的大宗商品投资便利化和贸易自由化水平。下面我重点推介九大方面19个项目:

(一)石油加工产业。依托舟山绿色石化基地这个核心平台,以乙烯、芳烃、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等高端石化产品为特色,加快推进民营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努力引进全球一流的石油化工企业,促进基础有机化工原料、石化下游加工、高新材料和精细化工等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打造绿色环保、民营控股、国际一流的国际绿色石化基地。重点推介2个项目:

1.舟山绿色石化基地项目,基地位于舟山群岛西北部,以大、小鱼山岛为核心,规划总面积41平方公里,分三期开发。其中一期、二期共建设4000万吨炼油,1040万吨芳烃、420万吨乙烯,及中下游精细化工产业,一期、二期由浙江石化公司实施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超1000亿元,今年5月份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首批装置投产,今年年底前一期2000万吨炼油能力全面释放,二期开工建设,基地三期正开展前期准备及谋划。重点招引的产业项目包括:千万吨级炼化一体化项目、中下游石油化工项目、精细化工与新材料项目。

2.岱山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园区位于岱山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块内,与“鱼山岛绿色石化基地”仅一岸之隔,从园区通过已建成通车的鱼山大桥到石化基地仅15分钟车程。园区由东、西两个片区组成,规划面积约3200亩。重点发展石化下游制品、生产性服务业、仓储物流运输、环保治污和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目前,一批为绿色石化基地配套的装备检修、技术服务项目落户,今后将成为石化基地配套产业集聚高地,欢迎相关行业企业进驻。

(二)油品储运产业。舟山市深水岸线总长280公里,占全国的18.4%,其中约160公里尚未开发。它是亚洲最大的铁矿砂中转基地、全国最大的商用石油中转基地、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全国重要的化工品和粮油中转基地和华东地区最大的煤炭中转基地。

依托良港优势,近年来我们已在岙山岛、黄泽山岛、双子山岛、小衢山岛等岛屿,布局建设了一批油品储运项目,全市油品储存能力已达到2600万吨(2879万方),到明年底,将达到4000万吨的储油能力。我们将立足浙江自贸区发展实际,进一步加大油品储运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探索开展油品储备体制改革,建立更加灵活的国家石油储备轮换机制;积极引进油品企业,大力发展商业储备;打造多种储备并举、国内海外连通、储备交割联动的国际油品储运基地。重点推介3个项目:

1.黄泽山油品储运基地项目,黄泽山岛位于岱山县东北部,陆域面积2.5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5.74公里,30万吨级船舶可全天候通航。规划建设1450万方储油库,30万吨接卸码头2个。建成以后将是浙江自贸试验区油品储运的核心区块。

2.西白莲岛临港物流基地项目,西白莲岛位于普陀区虾峙岛西北部,位于虾峙门、条帚门两大国际航道之间,目前该岛已完成整岛拆迁,是已经开发成熟的作业区,总面积1887亩,可利用岸线长3.6公里,附近水深18-40米,最大可满足30万吨级船舶通航要求。重点引进油品储运、散货中转等产业,打造港航物流服务产业园。

3.湖泥岛油品储运及港航物流产业基地项目,湖泥岛位于普陀区虾峙岛西北部,位于虾峙门、条帚门两大国际航道之间,是尚未开发的作业区,总面积3195亩,可利用岸线长5公里,附近水深附近水深10-36米,最大可满足20万吨级船舶通航要求。重点引进油品储运、海洋装备制造、港航物流产业等。

(三)国际海事服务产业。舟山地处我国南北海运大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江海联运的重要枢纽,进出我国沿海的7条国际航线中有6条都经过舟山,2018年共有10.7万艘次国际航行船舶经过舟山,其中在舟山停留2.3万艘次。

近年来,浙江自贸试验区全力打造东北亚保税燃料油加注中心,积极承接国家审批权限下放,发放经营牌照7张(供油企业达到12家),实现保税燃料油经营领域全面开放。创新发展燃料油混兑调和政策,形成保税燃油价格洼地。2018年,舟山保税燃油供应量占全国三分之一,结算量占全国一半。

依托区位优势和保税燃油供应优势,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国际海事服务业在舟山集聚,重点推介3个项目:

1.舟山新城航运服务集聚区项目,位于浙江自贸区本岛南部片区小干岛区域,作为江海联运中心建设核心项目,我们已引入荷兰仕宝、瑞士通标、aBB等船舶科技、海事仲裁、国际船舶管理、油品检测等海事服务企业60余家。我们将继续重点引进航运金融、海事咨询、航运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企业或功能性机构。

2.东北亚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中心项目,位于浙江自贸区本岛北部综合保税区。目前12家供油企业包括中石化船供油全球总部、中长燃保税油中心总部都已落户这个区域。在这里我们将继续重点引进国内外供油及相关服务企业。

3.清洁船舶燃料调和处理基地项目,项目位于六横岛西北侧,用地面积300亩,可用深水岸线约460米,可以建造10万吨级以上的码头,建设年加工能力300万吨的低硫燃料油调和处理基地。

(四)油品贸易交易产业。浙江自贸区设立以来,率先突破油气贸易体制,我国首家原油非国营贸易企业在舟山落地。与上海期货交易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3个仓库成为上期所原油期货交割库。与普氏能源、英国阿格斯公司合作,初步形成保税船用燃料油“舟山价格”。重点推介1个项目:

1.国际油气交易中心项目,该项目于2015年6月由世界500强浙江物产中大集团与舟山市政府联合牵头组建,是浙江省政府批准的全省唯一一家专业从事石油化工产品交易服务的交易场所。目前,已集聚会员企业超过1290家,累计实现油品贸易量超过4900万吨,贸易额超2500亿元。重点引进油气大宗商品贸易交易商,并希望引进金融类、信息科技类及油气产业链上具有一定资源和实力的战略股权投资者。

(五)LnG产业。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积极规划打造海上LnG登陆中心,目前舟山已有4个区域列入国家规划。其中年接收能力达到300万吨新奥LnG接收项目一期已运营。年接收能力1200万吨的六横LnG接收项目已签约。重点推介1个项目:

1.六横LnG综合利用产业园项目,项目位于六横岛西南部,园区规划面积41平方公里,深水岸线13.5公里,可建5万吨及以上码头若干座。重点引进LnG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六)临港装备制造产业。舟山是我国重要的船舶工业修造基地,拥有年造船1000万载重吨,有6家企业列入国家“造船白名单”,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手持订单三大指标都占到了全国的近10%,修船量占到全国份额的1/3。我们正积极推进现有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开展绿色节能船舶、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高端海工装备研发设计制造。大力引进大型港机、电力设备、管道电缆、轨道交通、风机制造、海洋环保设备、海水淡化成套装置等临港装备制造业。重点推介4个项目:

1.海洋产业集聚区能源装备制造项目,项目规划面积约5平方公里。依托新奥LnG加注站和鱼山绿色石化基地项目,重点打造能源装备配套基地。

2.海洋产业集聚区新材料制造项目,项目规划面积1100亩,为三类工业用地。重点引进石化下游数字经济领域关键材料及医用高分子材料项目。

3.中基日造转型升级项目,位于舟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业用地246.3亩,之前是一家船用柴油机制造企业。拥有完善的厂房、海域、码头,意向整体转让。

4.小虾峙岛临港产业基地项目,项目位于普陀区虾峙岛北部,总面积1700亩,可利用岸线长1.8公里,可建设30万吨级以上大型泊位,该区块已完成拆迁安置。

(七)航空制造产业。依托已建成的波音完工和交付中心项目,重点发展整机制造,大部件与系统集成制造,零部件制造,附属制造,运营保障,现代服务等六大板块,打造国内航空制造新极点。重点推介1个项目:

1.舟山航空产业园项目,航空产业园在浙江自贸试验区范围内以“一园两区”的方式协同布局。其中,飞机制造园区位于朱家尖,总规划面积为17.9平方公里。零部件制造园区位于舟山本岛北部的舟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面积约4平方公里。

(八)农产品加工贸易产业。充分利用舟山港航优势,打造集进口、加工、贸易、物流、配送、展示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农产品贸易集散基地。重点推介3个项目:

1.中澳现代产业园项目,这是2014年访问澳大利亚期间见证的合作项目。项目位于定海区金塘岛北部,占地面积约11000亩,总投资不低于100亿元人民币。重点引进高端动物蛋白进境精深加工、高端食品、旅游文化、现代物流、精品会展等产业。

2.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项目,基地是全国首个部级远洋渔业基地,位于舟山本岛的北部。核心规划区面积6.23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7.6公里,能同时靠泊1300艘渔船。重点引进水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生物制药、远洋捕捞及水产品交易、金融配套等产业。

3.舟山国际粮油产业园项目,园区位于舟山本岛西南角,是浙江省唯一集大宗粮油中转物流、仓储、加工、交易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粮油产业基地。规划总面积4.41平方公里,目前年加工能力280万吨、仓储能力57万吨(另有在建88万吨),配套有多个大型码头。重点引进国内外优秀粮油供应商、运营商、加工商及相关服务企业。

(九)其他特色产业。重点推介1个项目:

1.海洋科学城项目,项目位于浙江自贸试验区南部片区,其中核心区面积 13.25 平方公里。重点引进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服务、海洋通信、海洋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等产业。

三、浙江自贸试验区重点产业政策

(一)国家层面

浙江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后,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先后出台了14个规范性文件进行扶持。尤其是油气领域 适当放宽原油、成品油资质和配额限制,支持开展各类油品贸易、交易;下放国际航行船舶“保税加油”许可权;放开油品混兑调和业务;允许区内获得相关资质企业跨关区供油。在诸多政策指引下,4000多家油品企业集聚在舟山,其中,沙特阿美、Bp、道达尔、霍尼韦尔、嘉能可、维多、摩科瑞、托克等国际油品巨头均已在浙江自贸区落实投资项目或开展具体业务。

(二)省、市层面

浙江省、舟山市两级政府先后出台了29个规范性文件,从重点产业培育、外资准入、外汇业务创新、融资租赁等方面扶持自贸区建设。其中:

1.重点产业培育方面:

(1)对世界500强企业首次落户浙江自贸试验区,按企业本部迁移、设立一级子公司等不同情形分档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500万元的资金扶持。对中国500强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600万元、200万元的资金扶持。

(2)对产业投资超10亿元人民币以上重大项目给予“一事一议”综合扶持政策。

(3)对区内新设立或新迁入的总部企业,分别给予开办补助、办公用房补助、经营贡献奖励等支持。

2.外商投资方面:鼓励外商在浙江自贸试验区投资油品、海事服务、石化、先进制造、金融、健康、海洋旅游、跨境电商和其他战略新兴产业;对重大外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对其他各类外资企业根据相应情况给予最高达500万人民币的奖励。

3.外汇政策方面:简化外汇登记管理;提高投融资便利性;放宽企业外债借用模式。

4.融资租赁方面:明确浙江自贸试验区享有与天津、上海、广东等自贸试验区同等的融资租赁优惠政策。对自贸区内设立的融资租赁公司提供一定的开办奖励和办公用房补贴。并在税收抵免、加速折旧、专业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支持。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浙江正在举全省之力推进自贸区建设,我们热忱欢迎各位来舟山投资创业,希望我们在今后能进一步加强联系、深化合作,在浙江自贸试验区这块开放高地上实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石油贸易流程篇9

关键词:国际油价加工贸易产业结构时间序列分析

一、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口业,尤其是加工贸易出口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在近三十年的稳定发展过程中,我国加工贸易的贸易方式、产业结构都发生过较大调整。根据2009年的统计数据,虽然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导致外需急剧萎缩,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额仍达到5870.59亿美元,从出口方的角度观察,依然占据了我国出口总量的近一半份额,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从产品结构角度来看,早期时候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出口占据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占主要部分;现如今,机电产品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中已经占据超过60%的份额。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企业生产这些产品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等能源,出口商品的重要运输途径――海运和空运成本也跟石油价格息息相关。由此可见,我国加工贸易的出口量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国际石油价格已成为影响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从另一方面,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企业存在着能耗高于国际先进水平,资源利用率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问题,这就导致我国出口的产品对于石油等能源需求较大,成本相对较高。虽然科技不断进步,但是我国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相比二十年前,并没有明显的进步。这使得,较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加工贸易更易受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

二、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状况与对经济的影响分析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之一,石油对人类各种生产活动的影响不可估量。上世纪90年代以后,油价的波动日趋剧烈,在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之前的2008年,石油价格一度达到133美元/桶的峰值,这比1999年原油均价18.5美元/桶的7倍还多,对全球的经济活动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从2008年末起,虽然油价因为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而跌入低谷,但是不久后即再度爬升,2010年2月国际石油价格又回到了2007年时的高位水平,达到了75美元/桶。毫无疑问,在油价波动如此剧烈的世界经济形势下,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受到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国内,对石油价格变动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两方面:一是石油价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的探讨。如国家信息中心的牛梨从推动油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入手,阐述了高油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周凤起则从石油安全入手,论述了中国石油安全的对策及评价。二是针对石油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相关性的数量经济方向的研究。史丹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国际石油价格的形成,并且简要分析了国际油价变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中科院的王海建,通过投入产出法来分析研究经济结构变动和生产技术结构变动与能源需求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总体而言,国内的研究多集中于国际油价的波动原因及对一个经济体各种宏观经济指标的影响(包括GDp,通货膨胀率,就业率等),而对于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方式之一加工贸易,国内外尚没有文献针对我国的加工贸易所受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加以研究。

三、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加工贸易影响的定性分析

1.国际油价波动对生产成本的影响

在其他要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国际油价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出口企业的加工和制造成本。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等已经占据很大的份额,而这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都将消耗大量的能源。

从我国的加工贸易产品结构来看,凭借高技术含量和高品质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的产品还比较少,更多的产品是依靠低价格来获得竞争力。我国当前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发达国家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决定了油价波动会以成本上升的形式对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造成影响。

2.国际油价波动对需求的影响

世界经济是一个从生产到消费,再到生产的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当国际油价上升时,由于石油具有刚性需求,人们用更多的钱去购买它,企业和个人的购买力都将受到影响而下降,可支配收入变少,于是对于中国加工贸易产品的需求也会减少。

另外,有些需要以石油为前提运转的商品,即同石油互补的商品如汽车和机器等,在油价上升的时候,其需求也会受到影响。油价波动对于需求的影响,会直接对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形成冲击。

3.国际油价波动对运输成本的影响

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出口到国外,主要是依靠海运、陆运和空运,而无论哪一种运输方式,其运输费用都与国际油价息息相关。当油价升高时,货运公司为了保持自身合理利润,必然会提高收取的运费来弥补成本的增加。在国际贸易中,运输费用往往会由出口企业承担,将直接影响产品的总成本,这也间接地影响到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的实证分析

本部分主要通过计量经济学中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国际油价波动于加工贸易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1.数据的初步处理

为了研究了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影响,本文选取2003年1月到2010年2月这段时间作为研究时间范围,并选取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同比增长率作为外生变量,选择wti油价及europeBrent油价的加权平均值作为内生变量构建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由于这些宏观经济变量往往不够平稳,而若对其取自然对数进行变换,并不会改变变量原有的协整关系,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因此在进行模型分析前,先对以上两个变量(分别为LnpteX和Lnop)进行自然对数变换。

2.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在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首先要检验所要分析的时间序列是否平稳。在现实中得到的时间序列往往是非平稳的,直接对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线性回归,很可能从并不相关的两个变量中得到统计上显著地结果,从而导致谬误或无谓回归(phenomenonofspuriousornonsenseregression),

为了检验变量的平稳性,我们采用增广迪基-富勒(aDF)检验(augmentedDicky-Fullertest),其模型如下:

ΔYt=β1+β2t+δYt-1+∑mi=1αiΔYt-i+εt

其中εt为纯粹白噪音误差项,而ΔYt-1=(Yt-1-Yt-2),以此类推。

由检验结果可见,两个时间序列的的一阶差分序列均在1%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为平稳序列,属于i(1)序列(integratedoforder1),可以进行协整分析。

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了协整理论,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建模分析提供了解决方案。有一些时间序列变量,其本身并非平稳序列,但是它们的线性组合却有可能是平稳序列。这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被称为协整方程且可被解释为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假定一些经济指标被某经济系统联系在一起,那么从长远看来这些变量应该具有均衡关系,这是建立和检验模型的基本出发点。在短期内,因为随机干扰,这些变量有可能偏离均值。如果这种偏离是暂时的,那么随着时间推移将会回到均衡状态;如果这种偏离是持久的,就不能说这些变量之间存在均衡关系。协整可被看作这种均衡关系性质的统计表示。

本文采用恩格尔-格兰杰(eG)方法来检验变量时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这里需要首先将一个单位根时间序列(Lnop)对另一个单位根时间序列(LnpteX)进行回归,然后对得到的残差序列进行aDF检验,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那么我们第一步所做的回归则是有意义的协整回归,而非谬误回归,并可以把其参数解释为长期参数。

运用计量软件进行回归,得到协整方程如下:

LnpteX=5.716-0.629Lnop

t统计量:(14.869)(-6.628)

回归后得到一个残差序列,对残差序列做无时间趋势变量、无常数项,滞后期(LaG)为1的aDF检验,得到结果如下:

可见残差序列为平稳的。至此,协整检验完毕。

从协整回归方程的系数为-0.629可见,油价与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率负相关,油价越高,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增速越低,每桶油的价格每上升10美元,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同比增速将减少100.629。方程的拟合优度为0.379,说明油价波动能解释约40%的加工贸易出口变动。

3.格兰杰因果检验

虽然回归分析能够解释一个变量同另一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但是并不能直接标明其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并不能证明这两个变量间存在定向的因果关系。因此,在实证分析的最后,引入格兰杰因果检验来检测本文分析的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因果联系。检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两个变量存在显著的单向因果关系,即国际油价波动是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率的原因。

五、对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建议

结合前文的定性及定量分析,对我国更好地发展加工贸易乃至出口贸易提出一些建议。

1.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利用能源

我们知道,当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分布并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相对集中,而中部及西部地区相对稀少,这与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固然是有关系的。然而,我国内陆地区蕴藏着大量的资源,十分有利于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如果能够充分地协调区域发展,发挥内陆地区的能源价格优势,将有助于降低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能耗成本,提高其产品竞争力。

2.加快发展石油期货市场,争取国际石油定价权

我国要尽快建立完善的期货市场,通过期货市场锁定风险,降低油价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另一方面,我国要争取掌握国际重要的商品的定价权,目前国际油价的确定是以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和英国国际石油交易所的石油期货价格为基准价格。同时,我国应建立全球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并尽快实现从世界“制造基地”向世界“交易中心”转变,实现价格转移和风险转嫁。

加快发展石油期货市场,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国家可以对石油市场的调控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指标体系和有效的调控手段,可以改善调控的效果,提高国家对石油市场的宏观调控水平。也由于与建立现代石油流通体制,解决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问题。

3.建立和完善石油战略储备以促进石油安全

石油作为一种对国家战略和国家政治具有重要价值的战略资源,石油安全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石油的安全供给和油价的合理波动,防治石油供应中断和油价上涨对我国政治经济的冲击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建立完善的石油战略储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通过石油战略储备调节市场的供需状况,从而抵御国际油价的强势震荡,保证国内石油市场的安全运营,实现价格稳定。

4.出台相关政策,提供配套设施

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数量众多,但是具有较大规模的仍在少数。国家应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扶持及规范加工贸易出口行业的发展,并提供更合适的配套基础设施,形成规模经济的产业效应,这样不仅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更能够保证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于渤,迟春洁,苏国福.石油价格对国民经济影响测度模型.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5)

[2]赵元兵,黄健.国际石油价格上扬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经济纵横,2005;01

[3]刘惠杰.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运行机制与我国的政策选择.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6

[4]曹建军.我国经济发展与石油价格变动趋势.国际石油经济,2001

(上接第9页)

中国低端市场劳动力价格优势将逐渐消失致使对俄贸易低端市场竞争优势消失。2007年社科院发表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中国目前没有出现整体意义的“刘易斯拐点”,但正处于走向这一“临界点”的过程中。“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业的转移,中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中国依靠廉价劳动力大批量出口低端产品将受到越来越大的约束。此外,印度、越南等受制造业跨国转移的主要发展中国家相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有更大的劳动力价格优势,中国传统的低端市场将受到这些国家的巨大挑战导致中国对俄贸易可替代性加强。

中国对俄出口在向高端挺进的过程中将受到俄罗斯主要贸易伙伴欧洲各国、日本的激烈竞争。欧洲国家及日本等国对俄贸易集中与高端市场,中国对俄进口贸易结构逐渐趋同于这些国家对俄贸易,必然会引起这些国家的高度警觉与竞争,为此,中国对俄贸易将受到重大的“挤出效应”。

参考文献:

石油贸易流程篇10

欧盟自1993年11月正式建立以来,一直没有停止继续扩展的步伐。大欧洲自由贸易区的组建,将有可能给欧盟25个国家及其邻国带来在人员、服务、货物和资本等方面的完全自由流动。将于2013年正式启动的这个大欧洲自由贸易区与欧盟在2004年5月1日接纳10个新成员的计划是完全相吻合的。

21世纪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相比,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已大大超越了洲际范围这一界限。过去认为建立地区性经贸合作组织,主要是出于临近国家的相互需要。如今随着新形势的发展,跨越洲际组建的经济合作组织,与其说是临近国家经贸合作的联合,倒不如说是为了实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说建立一个洲际经贸合作组织,尚存在不小的难题,那么,跨越几个洲建立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所遇到的困难更是可想而知。至少说“大欧洲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将给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带来“五大悬念”。

大欧洲经济集团名称难成定论

早在欧盟决定东扩时,欧盟内部的意见便不统一。一种看法是,2004年的新欧盟只能在现有基础上提高,而不能把未来的欧盟经济合作水平降低;另外一种看法认为,由于新加入欧盟的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势必将降低现有的一体化水准,因而称作较为低层次的自由贸易区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事实上,现有的经济一体化五个阶段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制定的,随着形势的发展,以前的经济一体化理论也需要进行更新。更何况现在的自由贸易区其实早已不再局限于商品和资本自由流动,纵然北美自由贸易区也是界于自由贸易区和共同体的混合经济一体化组织。因此,名称并不重要,关键要看那时的一体化内涵与现在相比必将发生的新变化。

大自贸区主导权归属何处

凡是建立一个地区或区域经济一体化或经济合作组织都会涉及到主导权问题。欧盟扩大为25国后,尽管仍以原欧盟15国为中心,但实际上,德国、法国及英国3个国家在主导着欧盟。若2013年组建大欧洲自由贸易区后,谁将主导大欧洲?从经济实力看,德国、法国和英国在该集团中经济实力最强,但随着俄罗斯的加入,便会出现新的难题;俄罗斯虽然经济实力不如上述3国,然而,从军事科技水平进行考察,恐怕德法英都不是俄罗斯的对手。既然到那时俄罗斯已成为大欧洲自由贸易区的正式成员,那么主导权问题也必将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能源与市场争夺多元化、多角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欧盟主张建立大欧洲自由贸易区,也是出于解决其能源需求不足的目的。因为,当前欧盟石油需求很大一部分还是指望中东、北非以及俄罗斯。一旦建立大欧洲自由贸易区,围绕能源方面的矛盾也将愈来愈突出。第一,美对伊战争的目的之一乃是把伊拉克和整个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控制在手中。而大欧洲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过程中,由于约旦等中东国家的加入,势必加剧美国与欧盟在海湾地区的争端。第二,美欧在里海地区的石油争夺战。里海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俄罗斯为控制这一地区,曾不止一次宣称在该地区拥有石油利益。一旦建立大欧洲自由贸易区,由于俄罗斯已成为该集团的重要成员,围绕里海石油的争夺则将由大欧洲取代俄罗斯而与美国相抗衡,有关里海石油开发与对外销售的欧美争斗必将会更加激化。第三,俄罗斯、日本、美国和中国在俄东部秋明石油利益的纷争。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的秋明油田,因俄缺乏资金而无力开发,而美国、日本却对此颇感兴趣。再加上中国石油进口大幅度增加及地理位置又临近俄秋明油田,因而也想投资于秋明油田,以解决石油进口多元化问题。因此,在大欧洲自由贸易区组建的过程中,俄罗斯、美国、日本和中国围绕秋明油田的争夺将不是减弱,而是明显加强。

政治矛盾日益明朗化

在大欧洲自由贸易区的组建过程中,一系列矛盾正逐步显现出来:一是美国已与约旦和以色列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议和自由贸易协定,这两国家也正是未来大欧洲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围绕成员国利益的冲突必将在美欧之间表现出来。二是当前欧盟内部一些国家,例如德国,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排外情绪非常严重。随着今后俄罗斯、地中海和北非国家加入欧盟,劳动力将增多,原本在欧盟成员国存在的排外问题将不可能减少,反倒可能增多。三是在大欧洲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过程中,北约的不断扩大,美国与欧洲的政治冲突将会加剧,并将会在北约内部形成美英一派与德法为主的欧洲一派的政治抗争。四是鉴于欧盟将把其势力范围扩展到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尽管经贸合作短期内缓解了巴以双方的矛盾,然而双方的政治冲突并没有由于大欧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而得以缓和,反而有可能逐步形成阿拉伯伊斯兰国家与美国和以色列之间的对抗,这也是未来大欧洲自由贸易区不得不面对的一大政治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