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医学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34:55

生物与医学专业篇1

在护理学专业招生中,我校文科生比例占到70%左右,且理科基础知识普遍薄弱。我校护理学专业在本课程上仅仅安排36个总学时。基于护理学专业的特色,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便于学生理解,我们在设置和选定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课程教学内容方面,结合执业护士资格证考试的有关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方面的知识点,适当调整培养方案与要求。我们选定由黄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一书。这本书重点突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内容方面,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需要[1],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我们以医学微生物作为主要授课内容,人体寄生虫学部分以自学为主。在医学微生物w部分,首先强调与临床护理关系密切相关的几个概念,如消毒、灭菌及无菌操作技术。其次,重点讲解临床上常见的病原体,如结核分枝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最后,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我们将实验安排为12学时,理论和实验教学学时之比为2∶1。在寄生虫学部分,我们主要讲解绪论、钩虫、蛔虫、蛲虫、疟原虫、阴道毛滴虫以及血吸虫等寄生虫知识,其他部分都为自学内容,将教学课件拷贝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自学。

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课程概念多,难以记忆;抽象,不容易理解;知识点杂,难以找到规律等。如何提升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教研组的教师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穿插采取了CBL、提问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如我们在讲授霍乱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时,提前为学生设定一个案例,让学生分为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大约由30个组员组成。每个大组包括6个小组,每个小组由4~5个组员构成,每个小组给1~2个小题。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资料,回答问题,制作ppt,然后打印成纸质版的便于留存[2]。最后,各个小组分别推出一名发言员,在课堂上就本组的问题进行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当场提出疑问。课堂上学生们讨论热烈,反响强烈。老师指出问题所给答案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知识点,并当场为每个学生给出成绩。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临床上引起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知识点的理解。

3.提高教师的素质

医学知识更新速度快,教师想要上好“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这门桥梁课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我们教研室部分教师是非临床专业的,有的甚至没有医学背景,不能很好地将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相结合。那么如何将被动化为主动,我们教研室采取以下方法来解决:主讲教师跟班听老教授讲课,提出疑问,做好笔记;每次理论课提前预讲,实验课提前预习;跟随护理本科班的学生参加临床护理学的学习,并且一起考试;参加知识讲座,关注前沿医学发展知识,丰富自己的医学知识;学会制作课件,在ppt制作中,加入图片,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我们通过以上方法,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改善了教学质量,学生反响良好。

4.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由于“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课程的特点,我们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我们的实验包括基础知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四个部分。每次实验课的内容都提前两周告诉学习委员,让学生在课外作好准备工作。实验成绩分别由考勤、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考试四部分构成。改革后的实验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学习效果,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生物与医学专业篇2

摘要:医学微生物学是生物制药专业的基础课程。结合作者的自身教学实践,阐述了作为生物制药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应该有其专业个性化的特点。在教学重点上应强调基本应用型知识的掌握;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药学知识的实践;在实验课程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规范性的实验操作技术;在课程知识之外还应结合当前的医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教学;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273-02

引言

生物制药专业作为药学院或综合性大学的新兴专业,正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而成为培养具备生物学、药学基础理论的生物制药专门人才的急需专业。医学微生物学作为本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要为后续的生物制药工艺学等相关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要能够使同学们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为学生们今后走向药学事业创造契机。但由于课程内容较多、基础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不易掌握。因此,笔者对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探讨和实践,为生物制药学科的建设提供参考。

一、结合专业特点,精心选择教材,精炼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出版社的《医学微生物学》教材版本较多,大多为医学出版社出版,与临床医学的结合性较强。为选择适合药学专业的微生物学教材,笔者从众多的教材版本中选定了高教出版社出版的黄汉菊主编的《医学微生物学》,发现该教材的基础部分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再根据所安排的课时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各论部分内容进行精简和综合,在教学时发现既要注重“三基”知识的讲授,还要据医学模式转变、疾病谱的变化,增加公认的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充分体现医学微生物学与药学的联系。

(一)丰富理论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不应一成不变,应随微物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做出相应补充与完善。目前,各国都在致力于开发出抗微生物医药新型技术以及先进的生产工艺,需要学生及时掌握这些内容。同时,医学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为此,在教学内容上做以下调整。

1.优化教学内容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按分章节的形式介绍各类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在每一章节中,着重介绍微生物种属的基础知识,尤其微生物的抗原特性、微生物学诊断以及免疫防治等,针对微生物的诊断和防治技术进行系统的阐述。这种结构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共性,利于学生理解和灵活应用。同时,还须做好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联系,以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索医学微生物学的应用。

2.突出教学重点。由于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课程的教学内容就应紧密结合医学致病微生物的各个领域。例如,在讲授流感病毒的基础知识时,应着重掌握病毒粒子的结构,基因组的组成、编码蛋白的种类及其功能,其主要抗原的类型,抗原容易发生变异的机制及在病毒防治中遇到的关键问题。

3.教学内容要体现新颖性

作为生物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医学微生物学中尤其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的一些高发病原的新的科学进展时时在更新。在教学中,要随时查阅最新的科研动态,更新相关领域的科学知识,把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科学知识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充实于给学生的讲授环节,以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如把最新的抗HiV药物充实到反转录病毒的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加强医学微生物学这门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除讲清基本理论外,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要领的严格掌握是本课程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以配合理论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加强综合性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内容除一些验证性实验外,增加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增强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针对细菌学实验开设细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在混合菌种中分离克隆出纯的菌种,并鉴定到属,使学生的实验具有连贯性,有利于培养其综合实验技能。

2.增加设计性实验。设计性试验给学生开放了更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并鉴定,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领域到认识到微生物的无处不在,加深其对微生物的认识,并对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有更明确的认识,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最佳教学效果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重视教学方法研究,在系统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与实践相关的医学微生物学知识,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充分备课是搞好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要搞好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备课环节。备课时要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各章节的目的、要求,确定重点;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课程特点,确定难点。这是在备课时的首要明确的内容。要用自己的语言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之层次分明、条理清楚、重点突出[1];考虑清楚采用的教学方式或方法、提出什么样的思考问题及进一步学习的自学参考题纲。备课时对相关问题作充分地考虑和安排,教学中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授课效果

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尽可能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就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的医学微生物学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众多病原微生物的分离、诊断技术均研究的较为清晰。将这些已有的科研成果以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再配以相应的解释,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教学中只是让学生翻看书本,而书本上没有的图表不得不画草图,因此,教学节奏无法掌握,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使教学生动、直观、形象,我们除了组织教学参观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地展现畜产品副产品的形状、生产设备以及作用原理图,更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课程内容,这样,学生们兴趣非常浓厚,上课效果非常好。

(三)采取pBL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能否牢固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在学习上我们常说“主动产生效率,态度决定一切。”也即要想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应是非常必要的。作为教师,不但要准备好教学需要的内容,而且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在教学的第一节课尤为重要。在课程的绪言中,要给学生引出问题:人为什么会生病,生病可能与什么有关?进而给出致病因素与医学(病原)微生物的密切关系,进一步的指出作为生物制药专业的研究方向可能之一就是要针对某些具体的病原微生物,研究其有效的生物技术药剂。通过这些实例的讲解,学生们会明白医学微生物学中要学的内容与生活和生物技术制药生产密切相关,是一门实践性与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并非枯燥的理论。

采取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2],即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方法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教学新理念的机会,同时也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挑战。在讲授过程中,不时地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已学过的知识,也可以是即将讲到的新问题,这些问题的难度不应很大,学生只须短暂思考就可以回答。通过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跟得上教师的讲课节奏,帮助学生去思考的问题。基于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基本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有关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由教师进行详细讲解,以求使学生完全理解并记忆。选择一些常见病原微生物部分则进行pBL教学,要求结合疫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pBL教学的方法是:课前由教师将讨论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布置给同学。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通常是要求同学必须掌握的内容。教师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们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如通过图书馆、网络、请教专家等途径,获得相应的信息,经归纳、整理,并做出讨论预案,再返回到课堂大家在一起进行讨论。在pBL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把握方向、布置任务、组织讨论和进行总结的作用[3]。课堂上学生充分进行讨论、辩论,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辩论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利用信息资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人类诊治疾病的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工作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面对新问题的出现,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及方法,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争取做到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学功能。我们还会继续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培养出新世纪优秀的生物制药专业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雷凯健,王天晓.生物制药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检验医学教育,2010,17(2):24-25.

生物与医学专业篇3

关键词: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就业现状对策研究

生物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渗透到生物医学领域中形成的一门新型边缘学科,它的理论和技术可直接用于医学、工业、农业等各个行业,为医学诊断、治疗和科研提供先进的技术和检测手段,是加强现代医学的前缘学科。我国有200多所科研院校机构设置了生物类专业,每年该专业毕业生达几万人,其中包含众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而本科毕业生由于就业层次较低,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1],由于开设时间短,学生专业基础不牢固,资金投入不足,学科建设不完善,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各方面都明显不如医学专业[1]。

一、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1.生物相关企业用人理念存在偏差,使就业主渠道吸纳能力大幅下降。

首先,企业单位片面地追求高学历,存在学历歧视;过分关注文凭,造成人才浪费,且所招高学历人员不一定能够满足岗位需求,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加剧了普通高校生物类本科生就业的困难[2],[3]。其次,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存在性别歧视,同等条件的男女毕业生,企业往往会选择男生,从而减少了女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2.就业观念滞后,态度不积极,期望值较高,专业定位理解较差。

大部分毕业生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将公务员等职业定义为“铁饭碗”,受社会舆论和家庭压力的影响,片面地认为自己创业或者自谋职业为叛逆和不正统的行为。另外,部分学生择业主观性较强,自我认知不足,缺乏对社会需求的认识,片面地追求薪酬、个人发展空间、工作地点、公司规模等,就业期望值较高。另外部分学生在应聘前对用人单位和岗位的性质及要求缺乏了解,未做好充分准备就盲目参加招聘会。医学院校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医院从事医生职业,工作性质比较稳定,毕业生不会轻易改行。而对于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而言,在民营企业或外资企业等单位找到工作后由于薪资等各方面的原因,往往跳槽或改行的倾向较大,工作稳定性较低。

首先,部分生物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认识理解不够,对专业定位及所从事的工作岗位职能要求均缺乏了解,导致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产生犹豫、不自信的态度,从而使很多学生错失良好的就业机会。其次,部分生物专业学生的就业视野不够开阔,片面地认为主要就业方向仅为研究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导致大量毕业生仅应聘一些技术和研发岗位,主动地缩小了应聘岗位的范围。

二、医学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

1.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由于生物科技行业就业前景并不乐观,医学院校生物技术本科毕业生应当及早做好职业规划,做出正确的定位。学生在学校期间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能力,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岗位特点,培养自己的能力。同时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应当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积极参加班级、学院、学校组织的干部选拔,或者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社团活动,尽量抓住每一次机会,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平时多进行专业相关知识的积累及修养的提高。对于有志于读研的学生来说,课外可以多参加学术讲座,多阅读专业知识和文献,多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锻炼自己的实验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将就业教育与教学改革相结合。

由于企事业单位十分重视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活动能力、科研能力等,因此学校应对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改变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脱离实际的现状,使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贴近于社会问题、紧扣学科的前沿动态,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4]。同时,学院应合理增加仪器设备,帮助生物技术学投入实践中,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生物技术本科毕业生应当端正自己的就业心态,不可寄予过高的期望。现在的大学教育成本很高,获得一份心仪的工作是众多大学生的理想,但也应该明白,现在的大学生已不是往日的稀有资源[5]。毕业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主动出击,寻找创业机会。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同时还可以为社会提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实施渗透式就业指导。

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社会、学校、学生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校应在新生入学时就逐步地开设就业指导课,渗透式地引导学生不断了解自我,在学习生活中有目的提高生物技术学生的职业修养。从而在毕业时,学生能够成功地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变。加强生物技术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评估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5.大力加强校企联系与合作,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学校应加强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注重毕业生就业单位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建立生物技术毕业生就业信息库,方便生物技术学生获取相关的信息,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定位。此外,学校应及时了解就业趋势与动态,开拓医学院校生物技术毕业生的实习途径和渠道,继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马利军,钱育佳.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满意度调查[J].医学教育探索,2009,8(6):724-727.

[2]丁小球,刘军,柯达尔,等.生物类人才需求现状及就业建议—基于广东省部分生物技术企业的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56(14):111-113.

[3]詹萍.关于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J].职业时空,2008,4(11):118.

[4]师海荣.生物技术迅速发展与生物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8,(20):222-223.

生物与医学专业篇4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刘静(1980-),女,山东济南人,山东中医药大学理工学院,讲师;仇大伟(1975-),男,山东济南人,山东中医药大学理工学院,讲师。(山东济南25035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DYC1109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034-03

一、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些年国民经济的持续飞速发展,我国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迫切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得到了重视和发展,逐步成为大量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为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由于起步较晚,经验积累不足,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2]

第一,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学术化。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硕士教育中学术型学位占据着主导地位,且由于专业学位教育开展时间不长,很多培养单位对专业型研究生存在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导致实践中对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没有实质性差别,专业学位教育的学术化倾向比较严重,培养高层次实践型人才的目标体现得尚不具体。

第二,课程设置实践性特色不强。专业学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理应与学术型研究生有着明显区别,但实际上很多培养单位在专业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趋同于学术型研究生,仍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对学生缺乏实践方面的教育培养和锻炼。

第三,“双导师制”落实困难。根据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我国各院校普遍实行“双导师制”,即每名学生均由校内和校外两位导师共同指导。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校企之间沟通不畅、企业导师监督管理机制缺失、资源得不到充分整合、企业导师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企业导师的作用没有有效发挥等问题普遍存在,使得“双导师制”很难真正落实。

第四,培养管理工作薄弱化。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管理方面,大多数学校都不注重发挥合作企业在研究生培养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依然是套用现有的学术型研究生管理模式。高校普遍采取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学校主要负责招生的录取及学位授予,院系负责具体培养过程的管理,但纵观整个培养管理过程,很少有合作企业的参与,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也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

二、山东中医药大学理工学院专业学位教育的改革方案和措施

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本文在分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定位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以山东中医药大学理工学院为例,总结多年来研究生教育的经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实施方案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提出了适应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发展需求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1.明确定位,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标准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满足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注重专业基础教学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和谐统一;注重专业基础教学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培养的相互促进。因此,首先建立了符合学科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标准,该标准由三个方面组成。

(1)知识体系标准。经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学生应具有科学、技术、职业以及社会经济方面的丰富知识,尤其是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2)能力体系标准。经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学生应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具体表现在:获取知识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交流合作与竞争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

(3)人格体系标准。经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学生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科学与工程综合素质。

2.构建校企结合的协作培养模式

结合专业学位的实践要求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点,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构建了“一个核心、两个平台、三个阶段”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搭建理论教学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形成“学科知识和研究素养培养、工程素养培养、工程实践培养”的三阶段递进式培养方式,体现了“学校培养向企业后延、企业人力资源向学校前伸”的联合培养特色。[3,4]

(1)加强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彰显专业学位教育特色。增设“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形成“学科知识和研究素养培养、工程素养培养、工程实践培养”的三阶段递进式培养方式,以工程研究课题为培养载体和组织形式,变一贯的传统封闭培养为开放的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三年的培养周期中,工程实践训练始终贯穿其中,具体实施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第一年为学科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研究素养培养阶段。在该阶段中,要求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研读工程领域相关理论和技术,进行基本的工程实践训练,“多学多练、在练中学”,培养研究素养。

随后的半年时间通过集中实践的方式完成“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工程素养的培养。在该阶段中,研究生要一方面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实质性地了解和熟悉工程需求,并选择合适的工程领域进行深入学习,跟踪并研究相应领域内最新专业知识,为随后的工程研究培养阶段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接受企业的技术培训,同时参加工程项目实训,由校外导师负责为其选定一个既具有一定工作量又具备一定研究难点的工程项目作为实训项目,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结合实训项目协商制定实训计划,让学生在有步骤地完成实训项目任务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形成良好的工程素养。

最后一年半为工程实践培养阶段。在该阶段中,由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和学生三方共同讨论确定具有领域前瞻性的工程研究问题进行研究,完成学位论文,并将学位论文成果有效转化为工程实践,成为直接的科技成果,实现“教育—科研—产业”一体化进程。

(2)改进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山东中医药大学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按照专业学位授权点学科建设的有关要求,依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基础,设计完善了课程体系,更新了教学内容与形式,改革了考核方式,有效地避免了沿用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套路”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问题。

1)合理设计课程的设置。在课程设置上,依据专业意识形成和专业能力培养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设置与专业有关的课程,注重基础性、实践性和选择性。课程设置划分为公共学位课、基础学位课、专业学位课、选修课四个部分。在具体实施中,本着紧密结合生产、讲求实效的原则,重点强化如下几类特色课程:一是学科前沿课程和讲座,此类课程要反映本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和科技动态,目的是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二是学科交叉类型的课程,根据学科发展和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适当地设置一些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三是应用实践型的课程,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医疗企事业单位作为校外实习基地,依托实习基地的丰富资源,大力开展实践型课程的学习,加强对研究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的训练,同时聘请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邀请他们结合企业技改和攻关项目举办各类讲座,切实实现校企紧密合作。

2)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积极提倡和推广讨论式、讲座式、现场研究式以及案例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使之适合对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提高学习效果。

3)考核方式多样化。在课程考核上,将调研报告、研究论文、科研报告及课程设计成果相结合,充分满足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

3.切实加强校企合作,保障培养质量

校企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和条件各不相同,只有两者有效配合,发挥各自优势,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我院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为纽带,与数家医疗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密切交流与合作,尤其是2012年新增总医院为我校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的工程实践训练提供了有力保障。

强调校企配合应始终贯穿于专业学位教育过程中,在生源的选择、双导师的选定与职责划分、培养计划的制定、计划的执行、论文的完成与评价等各个培养环节中,都要保证校企两方的有效参与和通力合作。而要实现校企间有效深入的配合,就必须建立起一整套支持、激励与约束的政策制度,来保障校企通过合作达到互利共赢。

为此,我院与合作单位共同制订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课程学习与考核的管理规定》、《专业实践实施细则》等管理制度,强调企业导师在招生、实践环节、论文答辩等各环节的实际参与。在共同管理过程中,校企双方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双向协调,统筹兼顾,将质量意识贯穿到各个管理环节中,使“双导师制”和联合培养落到实处。

另外,结合学校教师评聘和考核制度,在教师聘任、考核、评价制度方面向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倾斜,并建立专职教师到企业工作或轮训制度、青年骨干教师研修制度等,促进教师不断更新工程知识、掌握新的实践技能、丰富实践经验。

4.专业学位教育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我院以多年研究生培养的经验为基础,结合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和探索实践中,逐步完善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保障体系。[5]该体系由四大控制节点构成,即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控制节点、教学过程管理控制节点、教学资源管理控制节点和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控制节点,每个控制节点下均包含若干执行项目和监督项目,如图1所示。

三、结论

专业学位教育是完善我国学位制度,加速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在现行专业学位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各种不完善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应不断提高对专业学位内涵的认识水平,探索其教育规律,充分借鉴国内外培养单位的先进做法,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推动专业学位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晶晶.打造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硕士专业学位教育[J].法制与社会,2010,(13):242-242.

[2]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1-7.

[3]叶东毅,余春艳.计算机学科工程研究型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9,(16):73-75.

生物与医学专业篇5

关键词创新教育;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用物理学;教学改革;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118-03

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主体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唯有积极主动地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强调,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部、卫生部2012年5月联合的《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6号)中指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和评价考核方法,推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定体系。其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国家医学创新和国际竞争需要的高水平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在创新教育视角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用物理学的教学目标:不仅使学生掌握学习专业课程所必需的医用物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医用物理学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对该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但由于学生对该课程不够重视,学习兴趣不高,再加上各章节之间联系不大,学生普遍反映很难学;而且学生刚刚进入大学不久就开始学习该课程,难以适应课程学习要求。如何在创新教育视角下搞好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就成为要不断探讨的重要课题。

1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

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教学资源的丰富是教学改革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与前提。传统的教学资源就是教师手中的几本书,非常匮乏。

教材建设在创新教育视角下,对原有教材内容不断进行优化、重组、更新,多次修订出版《医学物理学》和《医用物理学》。这些教材适当降低了对高等数学的要求,删除了与医学联系不紧密的内容,精选了物理与医学结合的案列,压缩了篇幅;充分考虑到了教材的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前沿性;重点阐述物理学的基本思想、概念、原理和方法,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医学上的应用,克服了理论化、公式化等枯燥乏味、繁琐的内容[1],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学有所用,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将物理学史、医学史引入教材在创新教育视角下,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介绍,其特色是“溯源通今”,将物理学史、医学史引入教材。在每一章后面介绍与本章内容有关的物理、医学、生命科学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长经历及重大理论发现的经过或相关的新概念、新方法及新技术应用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培养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对改革后的教材反映良好。特别是每章后面的阅读材料,对学生来说,极大地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1],激励了他们奋发向上、永攀高峰的信心和斗志。

将教研、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在创新教育视角下,将教研、科研成果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使教学与学科前沿相结合,从而形成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发展。出版适合pBL教学、案例式教学、任务型教学的《医用物理学》《医学物理学实验》等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确保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根据医学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方法和医学生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拓展教育途径,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及建立网上教学资源库等,构建以纸质教材、电子教案和网络课程等为一体的立体化教材体系,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

2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在创新教育视角下,在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有效改革,才能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张嘴、一块黑板、几支粉笔、几张挂图,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与自主性,缺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创新教育视角下,教学过程因材施教,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2],如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pBL、CBL、基于项目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医学模拟教学等。这些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真正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真正做到让学生不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乐学”,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

多种教学手段并存在创新教育视角下,合理而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做到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通过ppt将各种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资料应用到教学中,使得教学内容富多彩,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听课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增强了互动性,从而能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还部分地开展了双语教学的尝试,教师的教案、讲稿及多媒体课件中的各级标题、专业名词等均采用中英文对照形式,讲授时以英文形式读写。通过双语教学,促进师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阅读专业英文文献和技术资料的兴趣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构建讲授法、启发式、讨论式、pBL、CBL和基于项目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医学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存,融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双语教学为一体的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需要的新型教学模式。

3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传统的医用物理学实验存在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方法简单等问题,而且医学特色不突出,过分强调本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忽视整体培养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改进实验内容在创新教育视角下,组织教师每年编辑修订《医用物理学实验》讲义,使之更贴近医学实际:1)充分利用现有实验仪器和设备对原有实验进行改革,如非正常眼的模拟与矫正实验;2)减少过时的内容,增加新的生物信息测量技术内容,如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的原理与应用、心电图机的性能测定、霍尔效应医用换能器原理与实验等;3)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进行创新性实验的尝试等,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实验室开放,让学生多做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创新教育视角下,在更新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将国际上流行的任务型教学模式(task-basedteaching,tBt)引入医用物理实验教学中,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而代之以“设计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3]模式,采用多媒体技术和黑板板书、示教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构建内容与医学实际联系紧密,采用国际上流行的任务型教学法和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医用物理学实验课在提高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自然科学素质、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启迪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3]。

4改革评价体系,发挥导向作用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考核内容侧重于基本知识的记忆、理解,缺少反映知识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性、提高性题目,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物理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在创新教育视角下,按照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在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中,突破传统的单纯期末闭卷考核的方法,采用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构建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使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课程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实验考核和平时考核三部分:理论考核占70%,着眼于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实行教考分离,期末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实验考核占20%,其中实验报告占10%,操作考试占10%,操作考试由教研室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安排;平时考评占10%,包括上课考勤、课程作业(平时作业和写小论文)、课堂测验、抽查提问等。

pBL等教学模式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在创新教育视角下,在pBL、CBL、基于项目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医学模拟教学及任务型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中,采用有效评估标准进行。在以上模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演讲报告会以ppt课件,或者通过小型展览会以书面报告形式来展示他们的学习收获与体会;评价主体上采用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教学活动之前、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活动结束后分别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评价内容上尽可能地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纳入评价体系中,形成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及评价内容等多元化评价体系。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实施多元化评价较为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充分发挥教学评价体系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结论

创新教育视角下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用物理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课后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效果良好。学生感到医用物理学不再枯燥无味,而是非常有趣,与身边的生活和医学现象都密切相关[1];医用物理学课程不仅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后继专业课程的基础,而且对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潍坊医学院医用物理学课程已成为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在全院有较高知名度的校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张婷,陈涛,王光昶,等.《医用物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2,29(5):3512-3714.

[2]唐伟跃,李云涛,刁振琦,等.卓越医师教育背景下《医用物理学》课程改革与建设[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生物与医学专业篇6

关键词:医学院校,发酵工程,教学改革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将生命科学与医学有机融合是生命科学当前发展的趋势和主流。生物技术专业是医学院校为适应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及整个生命科学领域发展要求而设立的新兴专业[1]。发酵工程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应用型和实践型较强的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质。

我校于2002年开设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学生于2005年3月进入发酵工程课程的学习,至今已经连续开设7年。我们从开设发酵工程课程之日起,就不断发展并使之完善,追踪学科发展的最新趋势和研究手段,注意结合相关生物化学及微生物学的知识及医学院校学生培养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科研创新能力,力争形成符合我校医学背景下具有较强办学特色的发酵工程课程教学体系。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教学改革,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发酵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个人体会。

1发酵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和必要性

全国开设生物技术专业的高校有300多所,其中有28所高校属于医学院校。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验教学体系和毕业论文上,很少有针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经查阅,仅有安徽医科大学胡若磊[2]、滨州医学院焦飞[3]分别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酶工程和分子生物学进行了课程教学体系的相关研究,而对发酵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无人涉及。

医药生物技术专业在医学院校中开设仅有10年左右的历史,属于一个全新的专业,各医学院校既无可参照的教学计划,又缺乏教学经验,如果完全套用综合性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发酵工程课程教学体系,不能够满足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发酵工程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顺应了时展潮流,对明确发酵工程课程教学目标、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有一定借鉴意义。

2教学改革的内容

2.1优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课题组参照相关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大纲,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编写新的教学大纲,结合专业特点,补充新内容,删减过时、重叠内容,避免一本书教到底的传统教法。课程体系编排上坚持生物学和工程学两个基础并重,一方面通过微生物、生化、分子生物学的知识深入理解发酵过程生物学现象,另一方面应用高等数学微积分的基本原理理解发酵过程动力学和放大优化的基本思想,最终掌握发酵工业生产过程动力学和过程放大中的量化与优化基本方法。

2.2教学内容的重组与优化发酵工程涉及生物工业的许多领域,如抗生素工业、有机酸工业、酶制剂工业、氨基酸工业,还有新能源的开发及生态环境治理等。在这些生物工业领域中,各种具体的生产工艺,从原材料到菌种、生物反应器、产物的分离与提纯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其基本生产模式相同、理论基础相同。要调整该课程体系,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分类和归纳,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讲解。结合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医学背景及专业特色,适当增加医药相关内容的讲授学时,如重点讲解抗生素、氨基酸、核酸类药物的生产工艺过程。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3.1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采用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主的教学方式。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式教学策略”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多种教学资源的“多元化教学”代替“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我们采取了系统讲授法、讲授和自学结合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和科研结合法等多种教学方式。

3.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理解、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重点讲解,注重讲授内容的系统性和衔接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外,为了吸引学生对发酵工程课程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实例法讲授。例如,在讲授《发酵机理》一章时,以啤酒、酸奶、抗生素的发酵为实例,通过讲授其制作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发酵机理的认识。通过课堂讨论和分析一些常见现象,积极鼓励和吸引学生参与课堂问题的讨论,增强了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3.3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充实教学手段发酵工程课程已经成为泰山医学院优秀网络课

程,许多教学资料已经上传到课程网站,内容包括课程简介、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课件、相关网站的链接、习题库,拓展学习等内容并保持动态更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开设了BBS互动论坛、课程快讯、答疑解惑、习题交流、课程建议等板块增加了互动性、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随时从课程网站下载教学资料,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3.4朋友班导师制和课外科研活动小组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宽口径、厚基础,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我们实行了发酵工程任课教师与授课班级结对共建朋友班活动,担任整个授课班级的导师。除了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外,重点加强学生对发酵工程课程的科学研究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采用课间指导、课后答疑、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组成课外科研活动小组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发酵工程所学知识进行科研活动的能力。

3.5实验教学的改革

(1)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加大发酵工程课程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减少单纯验证性实验比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重;增加与医药相关实验的比重。以往的发酵工程实验课为12学时。由于课时少。只能开出几个基本的实验,且是孤立的。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于2010年修订了发酵工程实验教学计划。将学时数提高到24学时。减少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自主设计性实验,如增加抗生素发酵菌株的分离、筛选、发酵和效价测定的综合性实验,既巩固了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又使学生掌握了发酵工程菌种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又如我们设计了“蛹虫草菌摇瓶发酵培养条件优化”的自主设计性实验,由学生分组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以多糖产量为指标,对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运用单因素和正交设计实验方法进行优化,获得最佳的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此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2)改变传统实验教学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尽量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创新的机会,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到抗生素、氨基酸等生产企业参观和实习;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生产实践工作,并且将他们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和知识进行总结积累,用于教学与实践。

4改革和完善发酵工程课程考核制度

发酵工程课程成绩考核一般为平时成绩考核(10%)、实验考核成绩(20%)和期末考核成绩(70%)。在此基础上我们增加了考核内容的项目。加大平时成绩占整个课程总成绩的比例,由原来的10%增加到20%,增加学生学科发展动向报告、课程设计等作业分值,如在学期中间,给学生布置“发酵工程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的作业,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制作ppt课件,自己上讲台讲述,教师根据学生综合表现打分。通过这种方式的考核,既增强了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考核模式,能够比较公平、准确地反映一名学生的学习效果。

5取得的成效

经过几年的摸索,我们在发酵工程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教师素质显著提高,备课充分,讲课生动,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实际生产的实例讲解工艺技术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授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比例与过去相比明显提高,学生课堂听课时精神状态饱满、精力集中,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曹新.关于医学院校生物技术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思考[J].医学教育,2005(2):21-26.

生物与医学专业篇7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滨江学院(独立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心,为了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资源优势,必须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从实验项目、课程整合、实验考核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促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今社会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是滨江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心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致上分为两大类:一是学术型人才,二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将学术型人才所发现的科学原理或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1]。大学是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2]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促进高校质量工程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3],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量和质的需求。

二实验教学环节在工科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切实加强实验教学环节,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生物工程、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专业应用型人才,提高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实验教学环节是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4]。生物工程、制药工程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实验综合性、实践性很强,要适应现代生物技术、制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挑战,就必须不断地对实验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和创新,完善和优化实验教学环节,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目前实验教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压缩了学生发挥创新思维的空间,不利于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实验依附于理论课,实验项目零散、陈旧,且滞后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发展;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是机械重复被“灌输”的实验步骤,被动地“验证”实验,缺乏实验兴趣和主动性,盲目完成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没有深入思考实验目的、现象和结果;课程实验间多存在交叉重复,缺乏整合;尚缺乏实验考核体系,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实验操作的要点。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自身创造性发挥的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6]。

1课程之间实验项目交叉、分散、陈旧,且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高校的专业基础或专业实验课普遍存在以下现象:实验课上传授知识多,培养能力少;验证性、重复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课程体系庞大,课程之间实验项目和实验操作存在着一定的交叉;实验项目零散,缺乏专业系统性;实验项目较为陈旧,滞后于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发展;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依赖于老师这一“权威”,不利于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利于对学生实验主动性的发挥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缺乏系统的实验分级考核体系

实验考核是实验改革的指挥棒。传统的实验考核方法主要是评定学生实验报告的成绩,造成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不认真,实验报告照搬,没有真正起到锻炼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的目的,也不能客观反映学生对实验原理的掌握情况、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熟练程度等,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应改变传统实验考核模式,切实加强工科人才实验教学环节,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我院一直注重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多种途径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但尚缺乏一种合理的实验分级考核体系。有些实验课程设置了课程实验考试,但单个课程实验不够系统,不能很好体现专业人才技能。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明确学生需掌握的实验环节,通过对实验课程进行归类,实行实验分级考核,这会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工科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

四适合生物与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1依据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对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体系进行重新取舍和整合,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生物工程专业与制药工程专业都属于多学科交叉专业,学科门类涉及生物学、药学、化学、数学、医学、工学等,课程门类繁多,实验课程体系难免出现交叉重复的现象。为此,需要依据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需求,对专业基础和方向课程及实验进行重新取舍和整合。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改革中,已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进一步提高滨江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需进一步完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打破课程壁垒,对课程间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零散的课程实验整合为专业大实验

将各专业课的实验课程综合起来系统考虑,有效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打破课程间的封闭状态,加强课程间的有机联系,全方位制定实验课程框架,加大实验课程权重,科学安排课程设置顺序,必要时将实验从课程中剥离出来,开设专门的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使实验教学更具有系统性,有利于拓展学生思路,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3结合教师科研实验,更新实验项目

目前实验项目多为技术方案明确的成熟项目,实验项目过于陈旧,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需要进行更新。可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将科研实验融入教学实验,以科研促教学,这会有利于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4进一步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

少量的验证性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操作,但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在少量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并采用参与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7]。

综合性实验可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工程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专业实验技能,其应在实验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8]。按照互补性、交融性、渗透性、递进式、平行性、系统性和发展性等原则进行综合性实验设计,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可通过减少验证性实验数量、实验教学课程的整合、开设制药工程专业大实验等来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数量。

5实验分级考核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目前,课程实验成绩主要是按照学校的实验考核方法进行,制作学生实验成绩登记册,每次实验要考核学生的到课情况、实验态度(10%)、实验理论(15%)、实验操作技能(50%)、实验报告(25%)四项,其中实验操作技能所占比例最大,所以必须建立课程实验分级考核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

在对课程划分的基础上,以课程群为单位,完善、改进、更新现有的实验项目,增加实验考核环节,突出学生要掌握的专业实验操作的技能。采用学院、系、教研室、主讲教师负责制,由教研室统筹协调各门课程,进行实验间的整合,确定的培养计划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由主讲教师负责将其分解到具体实验中,并制定考核细则。

总之,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应用型人才与社会生产实践直接相关。要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切实加强实验教学环节,从减少实验项目的交叉重复、整合专业大实验、开设单独的实验课、提高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例、更新教学实验项目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提高独立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郑晓梅.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之辨析―兼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J].现代教育科学,2005(1):11.

[2]李伯奎,左晓明.论应用型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3(2):137-138.

[2]钱波.应用型工科院校多元化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8):121-124.

[3]陈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1-3;38.

[4]张继红,国秀琴,周红.完善工科本科实践类课程设置[J].理工高教研究,2007(3):115-116.

[5]柳艳杰,胡j,丁琳,等.工科专业基础实验室开放管理运用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2):136-137.

生物与医学专业篇8

特色专业是办学思想、科学研究、培养模式等方面具有较高声誉、个性风貌的专业,是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已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新”的个性化专业。2007年至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先后分批在全国本科高校立项建设了3376个特色专业建设点(涉及特色专业310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大学(自筹)、湖北科技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10所高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其中的特色专业建设点之一[1]。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我国现有127余所高校从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专科人才培养工作,其中96余所为综合性或单科性理工类院校,31所单科性医科院校。所有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中都开设了人文社科课程、医学类基础课程、理工类基础课程、工程类核心课程及其与其相关选修课程,不同院校在学分、学时与实施上有着不同程度的侧重。一般来说,多数综合性或理工类高校偏向于电子类、计算机类等理工方向,多数医科类高校侧重于生物材料与生物力学、影像工程、医学物理、医学仪器等领域。本研究以南方医科大学与湖北科技学院为例,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比较分析。

(二)研究资料的来源

湖北科技学院的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原咸宁学院教务处编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0年版)和学院主页及其它查询调研;南方医科大学资料来源于该校提供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电子版及其该校专业建设点主页。

(三)主要研究方法

基本研究方法参照作者前期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的思路[2],收集研究文献材料采用系统研究法、比较法、统计法对院校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多维要素质点,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分析,找出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提出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措施和建议。

二、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背景简况

南方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南医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及其相关专业有医学影像工程、医学信息工程、医学仪器检测、医学物理、电子信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办学方向,还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07年获教育部高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并建设有部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研究生示范课程多门,出版部级教材多部,多次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奖。

(二)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群

主干学科是生物医学工程;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与程序设计、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信号与系统、医学传感器、医用X线机原理、Ct成像原理与技术、mR原理与技术、医疗器械质量体系与法规、医学电子仪器原理等。

(三)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决定毕业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在医疗仪器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医疗仪器检测机构、医疗仪器企业的研发机构、三甲医院的设备中心、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单位从事仪器检测、生产研发和质量控制等工作,也可以攻读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四)生物医学院工程专业的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结构分为政治理论与人文素质课程、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四段式课程构架模式。课程总学分/总学时为14分/2644学时,理论课与实验实践学时比例为2183:461/1:0.21。必修课与专选课学分比例是104:45/1:0.43,学时比例是1820:824/1:0.45。

(五)集中实践训练环节

南医大集中实践训练折合成32周,1280学时,其中模电课程设计1周,40学时;模电课程设计1周,40学时;医疗仪器综合课程设计2周,80学时。毕业实习4学分,160学时;生产实习4周,160学时;毕业设计(论文)14周,560学时;军训与劳动2周,80学时;创新课程4学分,160学时。

三、湖北科技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背景简况

湖北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湖科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及其相关专业方向有医学仪器、医学影像工程、医学物理、医学信息工程、听力学、眼视光学、医学信息工程(注:医学信息工程、眼视光学、听力学方向没有正式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等6个培养方向。2007年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2009年获教育部财政部高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近年来出版医用传感器、医疗器械营销实务等10余部部级规划教材,多次获得湖北省部级、教育厅教学成果奖。

(二)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群

主干学科生物医学工程的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基础医学概论、医用传感器、医用检验仪器、医学影像仪器、微机在医学仪器中的应用等。

(三)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二级以上医院、其他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医疗器械公司从事医疗仪器、设备使用维护与维修,仪器设备管理,医疗器械营销策划与推广,也可以攻读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四)生物医学院工程专业的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段式五层次课程构架模式。课程中总学分/总学时为158学分/2810学时,理论课与实验实践学时比例为2200:475/1:0.22;必修课与专选课学分比例是117:42,学时比例是2180:630/1:0.34。见表2。

(五)集中实践训练环节

湖科院集中实践训练共47周,其中专业实习26周,毕业设计(论文)10周,就业实践8周,军训3周;而劳动教育,医学仪器等课程、模电、数电课程设计教研室分散实施,没有载入训练周,这也是与南医大的不同之处。

四、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

(一)专业课程体系架构的比较分析

南医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结构由政治理论与人文素质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四段式课程构成。公共基础课程只开设必修课,其他每段课程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段内必修课与选修课交织在一起。而湖科院本科专业课程结构是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段式、五层次课程结构组成。学科基础课程只开设必修课,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均设有必修课、选修课两层次。南医大没有开设医用化学、电子工艺实习,是为数不多的院校,未开设医用化学课程显示远离生物与高分子材料类。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学列入公共基础课程,可能是因为该校属于单科性医科院校,将其列入所有专业的公共课之故。南医大公共基础课程没有选修课,湖科院是学科基础课程未开设选修课。这意味着在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段建立大一统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课程教育平台,有利于实现大基础、宽口径、后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选择与创新,适合于发展专业培养方向,南医大更能体现出平台宽口径。

(二)课程体系学分、学时分配的比较分析

1.专业课程总学分、总学时比较分析。两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总学分/总学时,理论课与实验学时比例分别见表1、表2,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湖科院学分、学时、理论课与实验学时比例分别高出南医大分/166学时,比例高出1:1:0.07,但差异相差无几。两校分别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学时比较,总学时1831学时,实验课学时为243,占总学时13.3%[3]。两校均高于上海交大,这数据显示出211工程大学人才培养既重理论教学,又重实践研发、自主学习之缘故。2.必修课与专选课学时比较分析。选修课是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必修课的优化和适时、适宜性补充和调节,弥补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内容的不足,调和、衔接课程内容的顺序性,适应市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南医大必修课与选修课学分、学时比例分别是1:0.43、1:0.45,而湖科院是1:0.34、1:0.34。数据显示,南医大选修课学分、学时比例高于湖科院而偏高的现象,且选修课偏重于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容易造成学科、课程与教材建设方向性不明,建设稳定性差。由此建议,开设选修课学时数应以不超过必修课的10%为宜,有些课程还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4]。3.学科基础课程学分、学时分配比较分析。学科基础课程学分、学时分配数据从表1、表2看出,学科基础课开设门数、学分、学时及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与全程教学课程总学分、学时基本平行,基本上分析内容要素都是湖科院高于南医大,只有一项有意义的数据是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差异性大,湖科院高出南医大的1:0.13,显示出湖科院在学科基础课程教学中重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这种差异性说明,从总体上看湖科院更重视实践教学,反映出其是综合性院校,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组建17个教学院部,给实践教学创建了良好条件和宽厚的共享资源。4.医学课程学时比较分析,课程体系中医学课程开设情况与比较。南医大开设医学课程4门,总学时是212学时,分别是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临床医学概论。湖科院开设医学课程也是4门,总学时是297学时,分别是基础医学概论(解剖、生理、生化)和临床医学概论。从学时比较看,湖科院医学课程学时高出南医大85学时,高出率约占9%。值得讨论的问题是南医大是单科院校,医学基础条件好,该偏医的却偏工;而湖科院是综合院校,有较强的理工教学条件却偏医。两校与赵娜等人报道的“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基础课程比例高于理工院校的论点不相符合[5]。从邓军民等人报道资料看[6],首都医科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开设的医学课程有6门共472学时,远高于同类的南医大260学时,也高于综合类的湖科院175学时。

(三)专业课程与就业方向比较分析

从课程与就业的关系看,从整体上讲,主要课程设置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在很大程度就决定、支撑着就业方向、就业岗位。两院校对就业方向总体的表述是在医疗仪器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医疗仪器检测与研发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单位、医疗器械公司等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而南医大就业方向偏重仪器设备的检测、质控与研发,而湖科院则偏重于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医疗器械公司从事仪器设备营销策划。

(四)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比较分析

实践教学环节是集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措施。南医大集中实践训练32周,与湖科院集中实践训练47周相比,从总体上少15周,由于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各校各异,比较的实际意义不大。但要说明的要素是,湖科院的医学仪器类、模电、数电等课程设计在操作层面上由教研室分散安排,生产实习实际上是名义,也未开设创新课程。而两校的共性不足是实践教学环节都没有开设工程实践(金工实习)训练课;南医大未开设电子工艺实习课,开设电子工艺实习的湖科院也没有做好集中训练。实质上两校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均不符合高校工科类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标准。

五、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目标的建议

通过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分析,参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引导建立国家专业本科教育标准,特色专业建设质量工程评估,配合专业认证制度与任务为载体的课程体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坚持办学理念创新,探究专业培养前沿,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理念创新与目标要求可参照东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拟综合利用中外优秀的办学资源,发挥国内外企业、集团公司的科研、教学和市场优势,实现“产、学、研”合作与合作教育,培养适应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前沿的科技领域发展需要,精通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此外,高校可利用专业教育教学资源条件探索与完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文科学士培养计划”。

(二)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优化课程构架

第一,课程体系改革宜突破传统三段式课程结构,建议建立新三段式九层次课程结构,每段课程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以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为例,通识教育课程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等公共基础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分为基础科学教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课程;集中实践教学分为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工程实践、课外实践(社会实践、科技与竞技活动)[7];第二,未来的任务是积极探索面向市场营销方向的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文科学士培养方案,其专业课开设医疗器械管理、经济、营销类课程,学时不少于总学分、总学时的35%—40%;三是学习清华大学,结合本校特点探索夏季小学期制,满足学生个性化课程选修,拓展实践的时间、空间,采用多元教学及实践活动设计。

(三)优化课程体系,规范课程主导原则

课程体系设置可参照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电子电路设计、传感器与及仪器设计、信息与图像处理、生命科学类等五大模块[8]。要求在课程体系结构、内容之间应该设置合理比例,淡化学科自身的重要性,打破学科界限,避免体系出现较大的偏颇局面,也应避免面向市场、就业岗位的选修课而冲淡学科基础或主干课程,对开设的选修课一定要突出个性化。鼓励将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快速引入主要课程内容中,拓宽学生的知识新视野。

(四)谋划课程体系策略,适应控制学时比例

生物与医学专业篇9

生物医学工程(Bio毗dieazengineering)学是一门年轻的新学科,从技术角度肴,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其形成与发展的模式墓本上可归纳为:通过工程技术手段把物理、化学以及技术科学中新的技术、原理、方法应用于研制医疗装!、满足临床诊治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新的物理、化学方法和工程技术不断被应用于医学,医用产品越来越多.在工程学(含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突飞猛进地发展的同时,生命科学也在迅猛发展,近年来迅速兴起的生物技术对给生物医学以极大的推动,将产生分子医学.因此我们对理工学科与生命科学交叉结合而产生的生物医学工程学必须有新的认识.美国学者指出,新的生物医学工程定义是:“生物工程学结合物理学、化学或数学和工程学原理,从事生物学、医学、行为学或卫生学的研究;提出基本概念,产生从分子水平到器官水平的知识,诱发创新的生物学制品、材料、加工方法、植入物、器械和信息学方法,用于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病人康复,改菩卫生状况等目的”.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科学技术的进步给生物医学工程学带来的影响:不仅是工程学与生命科学、医学的交叉结合,也包括所有其他学科和生命科学、医学的交叉结合;不仅是工程技术的相应理论方法与生物医学中人体结构功能的交叉结合,而且要考虑工程技术的相应理论方法与生物技术的交叉结合.因此,我们引用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有关名词命名专家组最近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定义:焦生物医学工程学是结合物理学、化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厚理,从事生物学、医学、行为学或卫生学的研究;提出墓本概念,产生从分子水平到导官水平的知识,开发创新的生物学制品、材料、加工方法、植入物、导械和信,’.学方法,用于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病人康复,改善卫生状况等目的.”

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类型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理、工学科和生物医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交叉边缘学科,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与其他诸如材料、信息、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关系密切,并在不断发展之中.根据学科具体内容可以分为:因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特点,我国仅设一级学科不设二级学科.

1.信息技术型生物医学工程(informationteehno一osyBiomediealengsneering:it一明e.)其知识体系的组成特点是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知识为主线,以生物医学方面相应的领域为交叉、结合对象,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研究.

2.材料技术型生物医学x程伽aterialteehnologyBiomedicalengineering:盯一翎e)其知识体系包含材料科学、生物技术、力学、化学、生物化学、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墓本知识,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物材料和人工器官,包含新近发展起来的组织工程.

3.生物技术型生物医学工程(BiologiealteehnologyBiomedicalengineering,Bt一Bme)在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的同时,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生物技术,使得生物医学工程与生物技术交叉结合.美国实验生理学学会联合会(F^SeB)对未来医学发展的分析是“分子医学将在2020年成为人类健康的基础.分子医学的实践将包括新的预防方法、新的诊断方法和新的治疗方法,新的治疗方法将直接针对造成疾病的分子、细胞或生理缺陷.这些新医学方法的墓础将是精确的和无创的成像及诊断技术,……”,这充分说明了在新的时期,生物医学工程必然和分子水平的诊疗技术交叉结合,也就是说生物医学工程必然和生物技术交叉结合,因此必然会产生生物技术型的生物医学工程.其知识体系包含数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等.

4.生物医学研究型的生物医学工程(BiologiealmediealstudyBi二。dicalengineeringBmS一Bme)由生物医学工程的定义和它的研究内容知道,我们要为深入研究生命过程的规律,揭示生命的本质.因此这类学科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不在于应用,而在于用目前的一切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技术以某一生命过程为研究对象.所需的是所有理工科、生物学、医学、哲学知识的交叉融合.

5.医疗器械产业型的生物医学工程伽ediealDevieesBiofnedicalengineering:mD一Bme)生物医学工程所有的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以各种不同的产品服务于社会,在各种生物医学工程产品中,医疗器械(含各种医疗仪器、医疗设备和耗材等)产品占有很大比t.要过渡到产品必须有由实验室研究到产业化过度的研究阶段,就会形成产业型的生物医学工程.其知识体系包含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精密机械、生物医学的基本知识、管理学、市场经营等.以往我国医疗界械产业化的发展较发达国家滞后,就是因为这方面的力t相对薄弱,因此一方面应该在医疗界械的公司强化这方面的建设,另一方面应加强高校、研究所与企业的交叉结合.科研成果的产品化研究在医疗界械行业显得尤为重要。

6.在医院中的生物医学工程-----一临床工程随若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发展,生物医学工程对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更为重要,所居的地位更为明显.医疗机构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加快自身的现代化建设,在这一进程中,生物医学工程的分支学科一一临床工程已成为现代化医院不可缺少的组成成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临床工程师、医生和护士共同构成现代化医院的三大支柱川.临床工程在医院中的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问翅.临床工程的定义:前面讲过生物医学工程学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交叉性学科,它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从纵向看,生物医学工程学的组成除了研究开发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在医院中应用生物医学工程的所有成果---一临床工程,临床工程则是为了利用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知识,将现代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的新技术和成果安全、可东地应用到临床,以提高医疗水平为目的的一个生物医学工程的学科分支.那么,什么是临床工程呢?目前,一般认为在医院中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就是临床工程,我们认为,在医院中所有为了提高医院医疗水平而应用现代工程技术的工作都应该属于临床工程的范畴.在医院临床工程墓本上由五大部分组成:一是以医疗设备的全程技术管理为主,解决医院装备现代化中技术、设备、质t保证和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包含了医院中的设备工程和设备管理工程;二是医疗信息的现代化管理-一Hls(Hospitalinfor.tionsystem)系统:使用计算机和通讯设备采集、存储、处理、传翰和翰出门诊、住院息者医护和管理信息,包括临床辅助科室的信息,形成网络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提商医院工作质t和效益;三是和影像存档和通讯--一p^cS(pict盯e^r。hi,ing.eo二unie。tson:system,):是医院用于管理医疗设备如Ct,mR等产生的医学图像的信息系统;四是远程医疗网络系统等:远程医疗就是利用电子通讯网络以电子信号来传递有关医学诊断、治疗、护理、咨询及教育等的信息及数据,其即可以为偏远地区的息者提供医疗服务,也可以作为医生之间进行交流的有效工具;五是参与临床的诊断与治疗一线工作的工程技术:例如放射治疗计划的制定、虚拟手术、理疗和康复等等.临床工程与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开发是两个紧密相连的必要环节,又具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前者的发展,也要重视后者的发展,在医院中更应将后者放在发展的重要的地位.

三.国内外生物医学工程教育棍况

科学与学科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科学自身的规律决定学科的规律,科学发展决定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当然,学科的建设反过来形响科学的发展.随若人们对健康的关心程度的增加,医学上疾病分析、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仪器设备逐年增多.因此,在教学科研单位需要有研究人的生命的物理原理、控制过程和研究新的检测、监测生理、生化物理指标的原理、方法、仪器设备;在工业部门,需有设计、制造适于医护人员操作和人事科医学要求的仪器设备的工程师.在医院里,需有掌握医学设备的均t和维修以及培训使用这些设备的人员的工程师;这就要求有一个系统地培养生物医学工程师的教育计划.生物医学工程师要用工程学的方法来解决生命科学上的难题,因此,要求有一些涉及生命科学和工程学的交叉训练,使得学生既要性得工程原理,又要了解如何应用知识来解决生物学和医学上的问题.二十世纪50年代,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科学研究的发展,产生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由于科学研究的需要,在国外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的最初阶段,是趋向于培养博士水平的高级人员.后来由于注意到实际应用,产生了硕士和学士水平的教学计划.

1.国外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情况

目前发达国家的很多大学都设有生物医学工程系,仅美国就可在inter网上查到近百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的主页.《共国新闻》及《世界报道》两媒体2002年联合公布的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最佳研究生院的排名(根据设施、人员、研究成果引用系数等)前十名的学校。.设有叫S方向与Bt的较多.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本科为附在我国,涉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最早的是中专教育、大专教育(1,60年成立的北京商学院就有医疗器械系),真正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开始于70年代未,19,8年国家科委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组.从此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很快地发展起来.经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己有近几十所高校建立有该专业,这些高校均系国内工科、理科、医学的著名院校.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墓本情况见表2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发展非常迅速,据不完全统计,52个院校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其中有37个理工或综合大学,15个医科院校.

2.我国离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情况分析

(1).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与国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共同点①学科发展迅速国内外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发展十分迅速,国外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70年代、80年代迅速发展•国郎20世纪’0年代末,8。年代初仅有几所高校建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短短二十年就发展到50个院校建立该专业.②从比较知名的重点院校开始形成辐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宾西法尼亚大学、华盛顿大学、密歇根大学等都是较早建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我国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都是我国著名的科研水平很高的大学,也是我国首批建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高校.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科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在国外,很多大学招收研究生的数t超过本科生的数t,研究生的来源更强调从理工科或生物医学专业中选拔.在我国50多个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有17个博士学科(14个也收本科,3个仅招收硕士、博士),6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长江学者学科,11个招收本科、硕士,8个院校仅招收硕士,U个院校招收本科、2个招收大专.这充分说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和科研相比,生物医学工程科研占的比重更大.

3.我国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与国外的不同点(差距)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教育发展很快,如前所述建立本科教学的至少有35所院校,通过分析不难发现:①学科模式(研究方向)设!较少所有开设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的学校都是以电子、信.息、计算机应用与医学结合为目标,只有个别学校在培养目标中增加生物材料和人工器官方面的内容.本科教育的专业设!面比较集中在it一明e,没有川S一Sme,各院校的研究生培养(科研方向)基本以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处理、医学成像、医学图象处理、医学仪器研究为主,部分涉及到分子电子学、分子光子学、生物力学、生物医学材料、人工器官、组织工程等方向,只有少数大学比较集中在纳米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及人工器官、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研究生培养的专业面比本科生的专面相对宽广.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搜盖面相比显得专业面过于窄.而国外的专业设t显然比我们有优势.从表1中可以看出有很多“生物移植、心血管电生理、脊健损伤研究、功能生物技术、心肺动脉、临床整形外科研究、临床整形外科研究、细胞影像、疼痛神经生理、分子及细胞生物、重组蛋白质表达、药物传输、.生物界面现象、生物热传递、麻挤研究、听觉研究、神经肌肉研究、神经系统分析、视觉研究”一的研究方向,在我国,这些研究方向都被认为是生物医学的研究内容,而不是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内容.②以科研带动学科的特点不如国外突出我国本科教育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有些没有科研方向的学校纷纷设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③没有重视传统中医工程研究④生物医学交叉结合的程度我们不如国外,我们的叫e没有研究生命系统的就是个证明.

4.就业问题

生物医学工程师的就业前景是广阔的,主要就业单位是研究机构、公司和医院.研究机构可以是研究所或大学里的研究中心,他们从事设计和研制医院里所铸的很专门的新设备,也有一部分作为外科或生理研究组的成员参与复杂电子系统的选择使用,也可以研制新设备公司,可以是仪导及制药公司,他们参与新的医疗仪器以及医学及生物学研究用的仪器的研制和生产.他们能够决定一种新的设计是否有藉要,有梢路,能否满足各种要求并符合政府的法律规定,他们也可做为公司产品的推销及售后服务工作.在医院里,他们从事自动化、研制实验室用计算机,病人一一计算机的接口以及有关计算机软件.他们也可以在某一科室〔例如:内科、外科和临床实验室工作),也可以在医院里直接经管生物医学工程部门的工作.他们是医院中工程情报的主要提供者,负贵所有仪器的使用、维修和采购的任务,研究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生物医学工程师亦参与许多国家研究计划,如在空间计划中设计遥测装i,生命维持系统,人一一机接口设备以及参与空问医学.他们也参与国防计划,环境研究,也可做为环境开发及污染、医院自动化方面的顾问等.

5.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继续教育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高等教育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但经过近20年的发展,现已形成较完菩的学科体系,开设了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层次.而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继续教育发展较慢,在国家成人教育专业目录中还没有该专业.我校1,%年首次在全军开展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专科升本科的函授教育,现已招收7届学员,深受全军各医疗单位技术人员的欢迎,目前地方许多医院有关技术人员也来信询问要求学习.我们认为在新形势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继续教育有着广泛的前景和开展空间.主要原因是:

(1).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发展,医院各种诊疗技术和设备越来越多,高新技术和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如果没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有效参与,现代化医院不可能有现代化的管理和诊疗水平.

(2).从医院实际看.医院医学工程科、信息科、放射科、放疗科、超声科和理疗科的临床工程技术人员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专业本科毕业的为数不多,大都是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专毕业,知识结构和实际水平很难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必然有一个知识更新、技术提高的问题.

(3).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称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现代化医院的科技水平、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标准.开展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继续教育,必须满足实际,若眼未来,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

6.在医学院校内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点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一门工程科学,它要求有深厚工程墓础知识,学生的大部分时问都是在学习工程知识,因此,很容易认为在工科院校开设此专业有优势,在医学院校开设这个专业有很大困难.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在医学院校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始时要建立起一整套的工程葵础课教研室和实验室,,这样需要的经费、人员较多,起步比较困难,但只要具备了墓本条件,会有很多优势.

(1).生物医学工程是工程科学对医学的渗透,在医学院校中开设了本专业以后,工程人员和医务人员思想上的沟通就比较方便,较能做到互相理解,这样就便于合作.

生物与医学专业篇10

在美国高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不仅有负责课程性教学、专业化指导以及自身科研的本系导师,还拥有大量外系以及与研究所联合的教师。以霍普金斯大学为例,它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拥有100多名教师,但其本系的教师只有42名,其他均为外系教师,这些教师主要来自于药学院和工程学院。其学科背景更是丰富,涉及到电子学、材料学、数学及统计学、机械、化工等诸多方面,这种充分利用学科间的优势进行教学的模式,不仅丰富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更为共同促进学科发展发挥了强大的推动作用[3]。随着近些年的发展,我国各高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师资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与美国相比,在联合培养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在与其他专业相关领域专家教授的联系方面做的还不够,各高校间的交流程度有待提升。

2课程设置之比较

美国高校的本科课程突出通识化、职业化,学制采用四制,课程主要分为5个方面:(1)科学基本知识;(2)工程类核心课程;(3)生物医学类核心课程;(4)人文与社会科学;(5)工程类选修课程。其中工程类核心课程类似于国内的专业基础课,而工程类选修课类似于专业课。在4a本科教育中,第1a主要进行通才教育,学习基础知识;第2a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及就业取向选择主修专业,学校安排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师帮助选修工程课程并进行科研实践研究指导;最后2a学生则主要进行某一传统工程领域及其生物应用方面的学习。美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以能力为导向,特别关注于知识背景领域的宽度以及课程与职业发展的密切性,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教育,为今后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创造了广泛有利的发展条件。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的课程设置则主要集中于影像设备和医学电子工程学这种更为专业化的课程上,基本上没有高校针对生物医学工程自身产业化的过程及其背景等相关知识进行认知性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在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稍显不足。学生本人对专业课程的自主选择度不高,能够选择的专业课程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可见,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更加突出技术性和专业性,学科之间的跨度不够,学科交叉性不足,很难实现学科间的共同促进和发展,导致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发展中跨领域发展的可能性降低。各高校在教学科研方面的特长开展,联系实际不够紧密,过分强调专业型技术人才培养,一定程度上与当前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脱节。

3实验实践能力之比较

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最早在美国发展,积累下了丰厚的科研基础力量,并且大多高校具备条件优越的实验室,且实验室资源十分充足,为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例如,哥伦比亚大学和莱斯大学在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中,实验室课程占很大比例;杜克大学重视培养该专业的学生在实验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弗吉尼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平均每周超过3h。由于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发展时间相对较晚,目前各高校的专业实验室资源有限,并且对本科生不完全开放,实验条件相对落后,因而在课程设置中实验课比重相对较少。另外,在实践实验能力培养方面相比之下重视程度不高,设置的实验课多半是验证性实验等,缺乏创新性,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充分有效的锻炼。据统计,我国许多高校本科生的实验课时不到总课时的1/6,较美国高校水平差距较大。

4对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发展模式的启示

通过比较中美两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发现了我国在该专业本科教育领域存在的不足。针对如何更好地开展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更好地发展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教育,总结了以下感受与启示。

(1)结合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趋势,确立适合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但伴随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技术领域的更新进步,该专业将会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应适当借鉴美国高校的培养模式,更加注重为研究生培养打下坚实基础,而本科阶段主要集中在理工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生物学与医学背景的了解上,从而为学生下一阶段在某个研究领域的继续深造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还要注意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致力于培养既能推动科研发展又能满足产业化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该专业下阶段的跨越式发展进行力量储备。

(2)根据学科发展的规律及特点,逐步实现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的有机整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属于交叉学科,是理、工、医等多学科的交织融合。美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的教师很多都是各学科分支的领军人物,将他们整合在一起组成师资队伍顺应了学科发展规律,发展势头必然明显。随着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发展,目前国内也有一大批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着不菲的成绩,掌握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与科技前沿技术,对临床需求有着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因此,各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当充分考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发展规律,真正理解交叉学科的内涵,一方面通过高校联合优势,集中解决各个分支专业的教学问题;另一方面,尽可能将该领域的专家融入到教育队伍当中,高效整合师资队伍,使其充分体现医工融合的特点,从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使其真正领会医工结合的真谛与内涵,那么优秀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必将源源不断地被挖掘、培养出来。

(3)筑牢学生人文素养基础,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课程体系设置应基于产业市场需求和科研发展。美国生物医学工程的本科课程尤其以专业课程设置突出其学科本身涉及面广的特点,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综合培养以及实验实践能力的有效锻炼,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并且能够结合科研优势突显重点。我国开设生物医学工程的各高校应该充分借鉴学习这些经验做法,并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贴合自身的科研方向与优势,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实践,提升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同时,要强化研究与产业的双方面发展,将市场需求纳入课程设置的考虑因素,并且融合学生自身的兴趣及未来就业形势等相关方面,灵活创新地设计课程,争取培养出具有特点鲜明的、发展方向广泛的、综合素质与竞争力强大的医工人才。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