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素质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36:31

道德素质教育篇1

一个社会的素质和http://活力,取决于它的教育。正在蓬勃发展的现代教育对我国的经济腾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就现在我国的教育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对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特明确了今后我国一个时期的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逐步转轨,这就为努力提高新一代少年儿童的整体素质指明了方向。那么,何为素质教育呢?所谓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

结合当前小学教育实际,我认为对小学生急需实施道德素质教育——德育。德育在素质教育结构中居于首要地位,是素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更是青少年发展的主导因素,对于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动力和保证作用。

抓素质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忠于职守、不怕挫折、文明礼貌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要让学生先学会做人,其次是教学生如何思考,最后才是传授具体知识。而进行德育教育则是实现这些目标最直接、最全面、最有效的途径。我认为小学生急需实施道德素质教育有以下几点原因:

1、是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

德育的加强,使学生提高了认识,有了正确的奋斗目标,就会产生刻苦学习、顽强锻炼的巨大动力。www.133229.com而且对于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动力和保证作用,使素质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反之,缺德会出“危险品”,弱智会成“次品”,身体垮了成“废品”,而“危险品”是有破坏性的。培养接班人不仅有本事大小之分,而且还有好坏之别。好接班人走社会主义道路,为共产主义大厦添砖加瓦,而坏接班人则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蛀虫。

2、是教育理论规定的。

毛泽东同志提出: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邓小平同志在提出培养“四有”新人时,其中“三有”都是讲述德育,“德育首位”与“三育并举”是互相促进的;江泽民同志说:“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加强学生和群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3、是实践证明了的。

50年代和60年代,比较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从学校里培养出来的是思想素质比较好的人。后来由于极左思潮,教育工作走上了极端,思想政治工作被淡化。粉碎“四人帮”后,为了纠正这个极端的错误倾向,又从这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很少而使学生深受其害,其教训是惨痛的。

转贴于http://

4、是现实的需要。

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存在http://的问题也比较普遍。比如:动手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不懂的与他人怎样相处。特别是近几年来社会文化生活消极现象十分严重。不少学生思想上不太健康,心目中对民族文化疏远和冷落,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降低。超前消费和追求物质享受的心理冲淡了艰苦奋斗的思想。这样的“气候”作为教育的外部环境,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良影响是十分严重的。这就必须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把德育放在首位。

道德素质教育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界定

从本质的意义上讲,素质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拓展未来生存空间素质的教育。这种拓展未来生存空间的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全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国家的一个战略考虑,简单地说,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它的内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素质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的要求,包括政治、道德素质内容等。第二,专业知识、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主要是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之外的表现。第三,科技创新素质、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当然也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国际化背景下,素质教育也强调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毕业生在社会上要得到认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专业知识支撑的,同时还有他的人文素养、精神境界以及社会责任心。开展素质教育,应该在李岚清同志提出的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之外再加上“学会创造”,构成“六会”。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关注的是人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获得自由的、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同时,它也是一种动态的终身教育观,关注的不仅仅是受教育者眼前的状况,更重要的是受教育者一生的发展。而且它又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观,既强调受教育者获得全面的、和谐的发展,又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强调因材施教和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既注意受教育者对知识的吸收,更注重受教育者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它还是一种开放的、民主的教育观,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双向交流的关系。可以说,大学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

二、推进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改变教学观念

1.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在教育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一是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个体、创造性)为出发点;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三是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主要标准,尤其是把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重要内容。

2.树立创新的教学观念。教师应将创新的观念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目标上,要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科学地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能够充满好奇、充满兴致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要打破单调机械的“教师讲,学生听”单向传输知识的模式,创设互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大胆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品质。

3.树立“授人以渔”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教师只应起到点拨、制导、引见的作用。要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革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呆板,学生学习被动,死记硬背,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因而需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上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满堂灌”“填鸭式”“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转变到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上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应尽量做到:

1.巧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强大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情景,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由问题所引起,是同解决问题形影相随的。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内化过程。学生获得知识,要靠思维按照一定的方向进行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负担,而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在学习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会勇于学习、勤于学习,从而学得充分,学得扎实,获得丰富的知识。

然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不会自然出现、凭空产生,需要教师的诱导和激发。或许,闻一多先生的教学,可以让我们教育工作者受到点启发吧。有一次,闻先生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一多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一多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明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的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来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只要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同学们这时总算茅塞顿开,同时又觉得受益匪浅。闻先生的意旨是在激发学生正确地认识理性与非理性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有谁能说这种方法不比我们单纯说教更能吸引人呢?

2.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美国创造力专家施美斯认为,创造力的发挥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课堂教师有意识地创造意境和气氛。上课时,教师最好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之中,给学生一种亲切、随和的感觉。只有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才能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素都处于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力。当学生的思维活动与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宜强行地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去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能用粗暴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陶行知先生有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就是“六解放”:即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去看;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去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去做;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去说;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们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其自由发展。他的思想对我们的教学应当有所启发。

三、推进素质教育,应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根本点

由上可知,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社会主义培养后备军和接班人。可以说,在素质教育中,知识是基本、能力是关键、人格是根本。而人格的培养离不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所以,素质教育应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根本点。因为只有先培养出品行端正、为人忠诚的人,才能使这样的人担当历史赋予的使命,推动社会发展,否则,他们不仅不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而且可能成为害群之马。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不仅中央高度重视,而且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也高度重视。除了业务能力和素质外,用人单位无不重视大学生的德性和品行,学生家长也无不重视孩子的德性和品行。学校的第一要务是育人,特别是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然而,我们现在的教育目标和方式还有不少误区亟待改进,表现为:重成才轻成人,即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学生成名成家、成为某领域的专门之材,而忽视如何做人;关注考试分数,忽视对品德、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在科学与人文、知识与道德、智能和情感等方面得不到全面、协调发展;赢利成了办学的重要目的,这使培养人的教育活动被异化成为一种简单的经济行为。存在以上误区的突出表现就是学生往往将思想道德教育视为“不毛之地”,在这片土地上耕耘,永远是徒劳无功、毫无裨益的;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也觉得“无可奈何花落去”。笔者认为:要成才,必先成人。人将不人,何谈才矣?因此,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并非不重要,而是至关重要。既然如此,以育人为根本任务,将适合社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第一位的高等院校没有任何理由不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优先的地位上。 众所周知,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同时,《意见》也指出当前大学的思想政治状况存在着一些负面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尤其是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应做到:

(一)提高自身素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关键

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惑、解惑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要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提高教师素质是前提。教师不仅要献身教育,而且必须正确、自觉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教师还要注重渗透教育,以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及良好的心里素质去塑造新一代青年的人格。教师不仅要有传授知识的能力,还要把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为人处世、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传授给学生,更要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所具有的道德品格要更具有完美性,主要包括:宽厚大度、无私正直、作风严谨、仪表端庄、谈吐高雅、处事周密、乐于助人、好学上进、敬老爱幼,尊师重教等。千百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只有首先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德才兼备的做人样板,才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磁力,才会吸引学生自觉地去接受影响,即所谓身教重于言教。

(二)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有一则故事:三位砌砖的工人正在工作,有人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回答各不相同,一个说“砌砖”,一个说“赚工资”,而第三个则自豪地说:“我正在创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正是这一远大的理想,使这个人后来成了一位著名的建筑大师,而另两位工人则默默无闻。这个故事正说明:人的一生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远大理想的牵引。理想好比远航的明灯,有了它,人才有前进的航向。如今,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肯定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和考验。有人认为,现在的人们都不讲理想,不谈信念了,一切“向钱看”了。“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这确实反映了一部分人的思想状况。而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当前,我们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就应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使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三)加强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多数青年学生在观念上都能够认同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讲究公共卫生,尊重他人,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等公德意识的重要意义。然而在上述公德意识行为的体现上,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水平却表现得偏低。在大学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不文明现象的存在:大庭广众之下,勾肩搭背,搂搂抱抱;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抽烟喝酒;打架斗殴;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等。虽然这些不文明现象仅是一部分人所为,但是却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而社会公德是维护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秩序顺利进行所必需的,它是一种公共服务行为规范,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所以,这种不文明行为也影响了大学生公德意识总体水平的提高。鉴于此,加强大学生的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成为当前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维护好心理健康,调适好各种人际关系,共同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出,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它要求我们要想真正实现思想工作成效和价值的最大化,就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重在解决他们内心的实际困惑,在这个基础上,施之以正面的教育和引导。要尽力培养宽容、大度、乐观、善解人意等健康的心理素质,要努力纠正狭隘、猜忌、嫉妒、悲观、苛责于人等不健康的心理表现。解决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心理疏导,通过心理疏导来实现心理排解。犹如朱伯儒所说:幸福由二人分享,幸福就增加了一倍;忧愁由二人分担,忧愁就减少一半。这就要求我们要关心学生、服务学生。特别要求我们善于抓住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开展工作,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功能,搭设服务平台,在竭诚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服务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教育引导。比如,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要加强对学生创业就业的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断提高创业素质和就业技能;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帮助和支持,真正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积极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养成和谐开放的心理品格,增强抵抗心理挫折的能力;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学生文化生活需要,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情趣。总之,要通过把教育引导与关心服务相结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感召学生,进而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伟远.国际论坛:现代远程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道德素质教育篇3

一、道德信念的形成是道德内化的核心

通常我们按四分法来揭示品德的结构,即“知、情、意、行”。“行”是外显的,“知、情、意”是内在的。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较多地注重于认知向度和行为向度,把道德行为直接归因于道德认识,这显然是不够的。举个简单例子,学生都知道禁止吸烟,可有的学生明知故犯,或者经教育不吸烟了,过一阵子又吸了。这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对道德准则的认识不一定会直接导致“自觉的、稳定的、一贯性的”道德行为。可见,如果忽略了“知――情――意”这一内在中介系统区,那就是忽略了品德结构的重要核心部分,这核心恰恰是道德内化的根本所在。

所谓道德信念,是指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道德信念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是推动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并使人们的道德行为具有坚定性和一贯性。道德内化就是促使道德信念的形成。当道德准则作为一种外部信息向学生输入时,学生的认知必须经历不同层次的发展:“知道”层次(懂得应该怎样做)――“理解”层次(明白为什么应当这样的道理)――“认同”层次(由被动、外制式转为自觉性,化为自觉要求)。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人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经过反复的心理体验,不断地丰富道德情感,良性的心理体验会激发人的内在需要层次的升华,发展成精神上的道德需要,产生对道德的追求,而道德需要实现的满足又反过来强化良性的心理体验。随着道德需要的升华和道德情感的增浓,人对于非道德因素的干扰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不断增强,具备了顽强的道德意志。综合上述各种心理成分,也就是深刻的道德认识、浓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形成了坚定的道德信念,外部的道德准则实现了内化。

二、自我教育是道德内化的关键

由于道德内化是学生主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因而发挥学生主体能动作用是道德内化的关键。下面我们仍以“知――情――意”系统和道德信念形成过程为线索,探索自我教育的形式,研究教师调动学生主体作用所应发挥的主导作用。

1、发挥学生在道德认知中的主体作用。道德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也是自我教育的起点。对道德准则不单纯是理解掌握,还必须上升到“认同”的层次。为此,采取“外铄式”的灌输往往是不够的。教师必须想办法,促使学生去分析,比较道德行为和非道德行为的截然相反的后果,同时引导学生去领会执行道德准则是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统一,必要时甚至可以让学生去经历直接或间接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从心底里、从情感上达到对道德准则的认同。

2、“自省”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自省是经历自我评价、归因分析、自我强化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自我评价――以道德行为准则来衡量自己的言行,判断是非、善恶、美丑。对好的自我肯定,错的自我否定。归因分析――找出产生行为的动因,总结经验教训。自我强化――肯定自己的道德行为时,增进了自己的道德情感,增强道德信念;反省自己非道德行为时,引起自疚的心理体验,对道德准则有了新的认识,痛下决心,改正错误。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给学生留有“自省”的机会,也可以设计一定的形式对学生的“自省”给予引导。

3、自制是自我教育的高级心理活动。自制力是道德意志的重要品质,它是产生行为过程中的自我调控,控制自己的需求、欲望、动机、情感、情绪,控制自己不受干扰,保持不偏离原来的决定,因而自制可以起到避免自身产生错误行为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自制是比自省更为高级的心理活动。

从自制的内容看,对“需要”的控制是最为根本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理结构中,需要处于核心、主导的地位。需要,是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归因,因此有人主张“道德行为归因于道德需要”,学生能否控制自己的行为,从实质上来说就是能否控制自己的需要。所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就要认真地研究教育对象的需要,支持和尽可能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转化他们不合理的需要,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个人与集体关系,处理好权利和义务、奉献和索取的关系,最终实现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统一。

三、交往和实践的磨练是思想道德素质内化的必经途径

主体素质的形成是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内外相互作用的中介即是主体在生活中所参与的各种各样的活动。这就是说,素质的形成具有主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道德准则是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关系的规范,所以道德品质只有在人际交往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体现(即外化),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是实现“知、情、意、行”统一的必经途径。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学生主动参与交往和社会实践时,由于交往的对象、实践的内容和环境不可能纯化,因而学生必然会受到正面的或反面的影响,对这一点我们必须有足够的估计和准备。

首先,应当教育学生注意择友,尽量避免到不良的环境(例如“三厅二室”)去活动。学校应鼓励学生社团活动,开设活动课,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同时应重视班组集体的建设,创造良好的交往群体和环境条件。

道德素质教育篇4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人类要把历代长期积累的社会精神财富,包括文化科学知识、文学、艺术、社会思想、哲学思想等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不能没有教育,不能没有教师,否则人类文化遗产的传递就会中断,人类社会也就无法延续和发展,所以,教师在人类社会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桥梁”的教师自身的质量――职业道德素质,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培养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性――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人物跟新一代的中介……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人类有了这个环节,才拥有光辉的未来。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传播者,教师同时又是年轻一代心灵的启蒙者和塑造者。加里宁曾说过:“教育是什么意义?这就是影响学生们的心理和道德面貌,要在整整十年的学生期间内,从一定方向上影响学生,就是说,要把学生造就成人。”

总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刻地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教师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人的素质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固然是重要的,但思想道德素质同样不容忽视。一个人如果缺乏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就不能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形成利己主义和唯利是图的自私主义。

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就必须彻底改变那种只重视科学文化的传播而忽视加强思想道德的应试教育。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在实践中不断进取,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精益求精,不断提高,努力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健康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二、如何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心中充满爱

由于教师自身的不懈努力,由于教育部门和全社会的通力合作,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在近年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们必须看到,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诸如不安心教育事业,不能为人师表,只教书不育人等不良现象还普遍存在,这些都与教师个人职业道德素质不高有关。它们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养和才能,影响到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未来。所以,努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就显得尤为紧迫。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认识到肩负职责的重要性,把职业道德修养看成是自身的需要,增强职业道德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自觉完善道德修养,逐步增强道德行为的选择能力和履行职业义务的自觉性、习惯性,使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最重要的是,教师心中要充满爱。爱是行动的最佳动力。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就得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

教师只有心中充满爱,才会爱岗敬业,勇于奉献。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事业,只有充满了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爱,才会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所以教师必须有为教育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精力的信念,有着为教育改革躬身实践、淡薄名利、甘为他人成功基石的决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的使命就在于奉献,教师必须一切以学校事业的发展为重,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重,勇于牺牲,勇于奉献。

道德素质教育篇5

(一)

现在一讲素质教育,学校内部的一些人往往喜欢强调知识素质、技能素质以及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基础学科素质,而把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置于从形式上讲很重要,但具体操作上并不重要的位置。产生这种偏差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在教育观念中长期存在着一种“泛政治化”倾向,从而导致无法在摆正德、智、体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素质在整个人才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勿用置疑,我们的教育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整个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有机整体,具有明显的政治性质。但是如果我们仅仅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个角度来涵盖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部意义,不仅有失全面,而且会造成在这个问题上的“泛政治化”倾向,进而影响人们正确、全面、科学的认识思想道德素质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甚至会影响我们对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正确评价。

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的建设人才的教育。从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看,我们所需推进的素质教育,显然不能够仅仅是加强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的素质教育,而是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说,专业知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专业技能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加强这些方面的素质教育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当然十分重要。但只注重这些素质的提高,不论从国家培养的目标看,还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看,都是不全面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应该正确认清思想道德素质在整个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此,只要我们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到,人要有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包括人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哲学思辨的品质;包括人的远大理想信念和科学世界观基础;包括开拓进取的观念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等等。而所有这些不正是我们所说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吗?!如果从这个角度思考一下为什么江泽民同志在全教会讲话中明确指出:“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并认为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其重要意义恐怕就在这里。

对这个问题我认为各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学校主管领导和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因为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常常有一个问题长期困扰我们:与国外先进的教育相比,我们的差距到底在哪里?为什么在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我们的人才水平总是不高,创造能力总是不强,世界上50%的发明创造源自于美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半数以上是美国人,而我国至今没有一人。如果认为原因是我们培养的人才专业基础知识不合理,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不强,似乎有一定道理,但也并不完全,因为我们培养的人才,就知识基础和专业技能讲可能也并不弱,在近些年世界奥林匹克学科竞赛这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比赛中,我们不是获得了大多数奖牌吗?在我国输往国外的留学生中,与外国学生相比,也公认在基础知识上是一流的。如果认为原因是思想道德素质不强,可能有人也不服气,因为在我国的教育中,从小就很注意思想道德教育,在这方面我们似乎比西方强调得更多。但仔细想一想,我们就会发现,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思想政治课多是流于形式,起码从小学到中学学生所受到的全部教育就是考大学,又有谁去注意他们实际的理论水平呢?社会没有要求,学校和家长也没有要求。这说明我们要在世界人才培养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素质的培养外,显然不能忽略我们学校教育的一个明显缺失,就是我们培养的人才更多地是给人一种专门家的感觉,而不是心智两全的合格人才。从整体上讲缺乏广泛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气质,缺少远大的抱负和追求理想境界的意志品质,缺少对社会的感悟力和对整个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把握和关怀,不能不是我们人才培养处于劣势的一个重要原因。科学发明本身可能并不具有道德的意义,但是科学精神却完全具有道德的意义。科学精神的贫困构成了科学革命和创新成果的思维背景,因而他们只能把科学理解为一种对专门知识和技能的研究,而不是把它看成是从外部把握自然、把握社会的一种努力。科学从本质上讲是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因此,作为能够称之为人才的人,他们不仅是科学意义的缔造者,也应该是人生意义的缔造者,只有对人类和社会的命运有深切的把握和关心,才能对人类的科学问题保持有高度的敏感和清醒的认识,才能赋予那些科学公式、计算、猜想以活生生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认识我们的素质教育,显而易见的结论就是:我们即要加强知识和技能素质的培养,更要相应地加强科学精神的培养,即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建全的人格和哲学思维的能力等等。后者显然不是单纯地加强知识结构的完善的技能素质教育就能得到的。

(二)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完全可以认定,在素质教育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而且它与知识素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共同构成素质教育的有机整体。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今后我国的学校教育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打破上述看到科学背后的道德意义和思想与思维的深刻涵义,并能由此促使他们从思想领域接受似乎与自己的专业全然无关的许多营养,并产生一种创造性的联想

为了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目前不少学校都采取发许多措施,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推动下,德育改革日益深入,思想政治工作稳步发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得到加强,师资队伍和政工干部队伍得到了一定的加强,所有这些成绩都是可喜的。但面对素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仅有措施上的改变和完善,没有观念上的突破,显然是不够的。要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首先需要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上有所突破。没有观念的转变,现有的许多教育措施也是不稳固的。

在素质教育中,从总体上说,应该确立如下观念:素质教育应该是变学生的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变学生的各片面性为全面发展,变专门性发展为基础性发展,变显性发展为隐性发展,变被动性发展为主动性发展。

所谓变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就是不能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而是要通过科学精神的培养,树立勇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的观点,承担起创造性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和精神。在这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知识化、住处化的时代,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国民的素质和民族的创新能力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谁拥有了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同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没有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中华民族的复兴也无从谈起。学校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摇篮,人的创新能力源于创新精神,这不仅要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更重要的是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树立探索精神,开发创新思维,形成崇尚真知,热爱事业,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

所谓变片面性、专门性发展为全面性、基础性发展,就是在教育中不能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播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学科知识这种专门性、片面性的培养模式,而是要积极探索出推动树立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这种基础性发展的新途径,克服重智育、轻德育的片面倾向。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的素质教育必须是全面的,其中的基本素质应包括如下内容:学会做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学会劳动,具有动手操作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和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学会创造,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学会生活,具有健全和人格和健康的个性,自尊、自信、自主、自立;学会适应社会,积极主动、乐观向上,有能力迎接挑战、抗挫折、追求人生的不断超越与完善;学会合作,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能在团队中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总之,素质教育应该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

所谓变显性发展为隐性发展,就是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等显性发展形式,而且更要关心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社会感悟力、健全人格形成等隐性发展形式,因为正是这些隐性发展的基础内容对人的发展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从我国未来的发展看,人才问题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问题。没有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知识、开拓创新能力和从事生产实践的本领,固然算不上合格人才,但是没有正确的人生追求,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尤其是没有解决好人生应该追求什么,怎样追求的问题,光有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又能干什么呢?因此,为了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更应该注重学生培养中对人才发展起主导作用的那些隐性发展的因素。

所谓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就是不能仅注重培养学生被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而是要通过塑造学生的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努力探索积极进取的主动发展观念,在这个方面,思想道德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责任。因为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从深层次看,首先是要有一种积极探索、主动发展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但其背后所昭示的思想源泉则是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在此基础上使其具有探索、发现和初步创造的能力。这些主动发展的思想观念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用积极向上的精神对他们加以熏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我们的思想界必须能为这种发展提供必要的教育,积极进取的精神与主动发展的能力是一个统一的机体,忽视进取精神的引导,必然不能形成主动发展的思维背景,这一点值得我们认真重视。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这说明要把我国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如果我们不加快素质教育的步伐,现在在校的和即将入学的数以亿计的青少年学生就很难在下个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承担起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使命,对此教育界必须具有强烈的紧迫感和高度的责任感。

道德素质教育篇6

近几年来,全国中小学都在积极贯彻《纲要》精神,努力创造条件,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的内涵极其丰富,素质的经典定义是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是神经系统,脑的特征以及感觉器官的特点。今天,人们已经把素质提高到人的品质发展的深层内蕴。从静态上看,素质构成基本有以下五个因素: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素质。从教育过程实施的动态方面分析,素质教育的实质乃是积极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条件,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而非被动地将人类科学的道德的、心理的、劳动的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的较全面的素质,使身心两方面的潜能都获得提高,使发展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态势。可见,“素质教育”虽是一句简单的话,然而,实行起来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由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一环,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要将德育放在首位。因此,做为一名地理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下面仅就我自己的体会和做法试谈几点粗浅的心得。

一、政治导向教育

根据教材结合国内外形势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教育,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后天素质是在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环境中形成的,其中以学校教育最为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时机和场合,向学生灌输正面知识,增强他们对形形政治病菌的抵抗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例如,我在讲授美国一节“多民族国家和种族间的不平等”这段内容时,向学生强调白人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享有的特权和黑人在美国社会中受到的不平等的待遇,然后再让学生看阅读材料和看黑人居住区的失业者图片。这说明一贯标榜“自由”、“平等”、“人权”的美国并没有真正的“自由”、“平等”和“人权”,可是美国却打着“人权”的招牌对中国进行恶毒的攻击,从面剥下了美国虚伪的漂亮外衣,使学生明辩了是非。

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体现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于一个伟大民族不仅是政治标准,也是道德规范。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主要表现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侵蚀,克服自卑感,增强责任感和为国献身的使命感。

例如我在讲授“中国的疆域”一节时,重点介绍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大国,然后通过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国土等内容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讲授“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则重点强调台湾、香港和澳门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育学生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三、国情教育

国情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辩证唯物主义意识。并将忧患转化为学生的危机感和改变现实的紧迫感。以日渐发达和强盛的新中国作为背景去正确评价出现的诸多问题,即从消极的事实中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彻底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决心。

例如我在讲授“中国的人口”一节时,教育学生,使他们知道我国人口12亿,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家庭、环境都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因为人一多,衣、食、住、行都紧张了,年青人升学、就业也困难了。学生们了解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从而理解到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当履行的义务,讲的都是身边的事,无半点娇柔造作,丝丝入扣,入情入理,学生们都乐于接受,并且回家后能积极向亲戚朋友作进一步的宣传。

四、乡情教育

爱不爱自己的家乡,往往反映了一个人的爱国情操程度,热爱家乡与报效祖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在讲授古田县乡土地理教材时,一再强调古田县的地理优越性,激发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举例说古田县是全国食用菌之乡,全县不少人从事香菇、白木耳、竹荪的制种、栽培和销售等等,赚到钱后又投资家乡的荒山开发,植树种果,以及盖学校、修公路等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学生们听了极为感动,纷纷表示,如果今后不能进一步深造,回乡后一定也要当一名出色的食用菌土专家,为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鞠躬尽瘁。

五、法制教育

国家制定的各类法规,无一不是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可是,至今人们的法制观念仍然很淡薄、违法违纪,有令不行的情况时有发生。近年来,国家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已经很多了,例如跟我们地理有关的《土地法》

《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生物资源保护法》等等,虽然早已公布神州了,可是滥伐森林,滥垦荒地、滥杀野生动物,滥放污水、废气……种种违法违纪之事,多如牛毛,这是极为令人痛心的。因此,我在讲授“森林资源”一节时,沉痛地教育学生,由于滥伐森林,滥垦荒地,黄河、长江沿岸、水土流失严重。如今,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难怪外国地理专家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而长江呢,目前已是紧跟黄河之后黄水滚滚,水无清日了。因此,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遵纪守法,这样才能国富民强,否则将会变成历史的罪人。

六、人地关系教育

新编地理教材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关系,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了人地关系,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道德素质教育篇7

一、突出一个“实”字,讲究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形成的过程有它的自身特点:一是由浅入深,逐渐深化;二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影响;三是有较强的实践性。以上特点是学校德育工作者应遵循的道德素质教育规律,它对道德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个“实”字。“实”可以概括为起点、切入点要扎实,时间、空间要充实,活动内容要有实效。“实”是德育地位的体现。确定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应从基础教育的实际出发,既要考虑到德育在学校教育整体中的地位,又要研究德育的特殊性。德育工作做的实,学校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就落的实,德育工作才能实实在在地促进“五育”并举。

德育操作的原则应该是实效性,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以下原则:1.起点低,循序渐进的原则。学校德育工作有它的整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目标和任务的达到要经过一段实践过程。目标实施起点要低,要使学生都能参与、都能接受,再结合阶段的发展特点,循序渐进。2.学生主动参与的原则。各种德育活动的基础是学生参与。“教师讲,学生听”是被动参与。以学生为主体、为主导的活动是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参与的效果远比被动参与强。3.寓教于学的原则。学校最多、最经常的活动是学科教学,所以德育实效性的发展必须与教育相结合,寓教于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要经过经常的规范性培养,要抓落实,以使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

二、解决“三个因素”间的矛盾,促使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发挥

德育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规范教育影响以及受教育者接受影响的过程。构成这种教育过程的因素主要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德育教育过程就是以上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发展,是解决三个因素之间的矛盾的过程。因此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三个因素的矛盾。

1.德育教育实际上是教育者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马列主义理论和社会道德规范教育。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首先必须自己接受或者较完整地掌握社会要求。具体地讲,德育工作者要顺利完成教学目的,就要准确领会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和教材的内容所反映的社会要求转为自己的思想,然后通过言传身教,将社会要求传授给学生。反之,不但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有愧于社会要求。

2.作为一个社会主义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工作者,要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必须自己认同社会要求,将社会要求完整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观察世界、理解人生意义与目的,净化灵魂、完善人格,寻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之,教师不能接受社会的要求,而只是出于职业要求,例行公事或开展教育工作,甚至将自己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带给学生,将社会的反文化宣泄给学生,就会而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或者错误的政治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样就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道德素质教育篇8

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也是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迫切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课堂,课堂教学应该要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存在着不尽人意之处,稍作归纳,便会发现"传统课堂"存在着如下弊端。

1传统课堂的弊端

在中学阶段,由于受到升学率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素质教育的推进受到一定的限制,那种重智育轻德育,重优生轻一般,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还是存在的。

1.1重智育轻德育。人的素质涉及到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素质。但是由于在中学阶段,面临着升学的竞争,且智育是最容易量化的,所以有不少学校片面强调智育而忽视其他学科的教学,尤其是德育。课堂变得机械、沉闷,缺乏意义的呈现。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如同产品的加工,课堂是加工厂,学生就是有待加工和塑造的产品。

1.2重优生轻一般。现在社会对学校评价更多的是关注高考的录取率,这样容易使学校急功近利,只关注少数优秀学生,而忽视一般的普通学生。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优秀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学校的培养,能够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但是我们不能把优秀学生的升学目标作为全体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注意到另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升学的机会,而对于没有升学机会的学生,学校也应该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劳动者。

1.3重分数轻能力。在现阶段的教育过程中,教育的结果--分数,人们普遍关心,全社会都十分重视。但对教育过程中所反映的教育思想,应用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是关心不够的,特别是对学生能力的提高、素质的培养、意志的锻炼是关心不够的,甚至有时把分数作为衡量学校的办学水平,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

传统课堂的实质只是知识的灌输,其表现是课堂教学对真实生活的遗忘。这里没有对智慧的刺激,没有对道德、审美的体验,没有对生活的感悟,课堂不再是人的活动的场所,不再是养育人的乐园,而是成为人的"鸟笼"。知识不再是成为人成长的养料,不再成为滋润人的心灵的"雨露",而是成为一种控制人的成长的力量。

2道德课堂是素质教育之必然

2.1什么是道德课堂:

"道德课堂"就是让教育者用道德的方式去从事教育教学,并让师生从课堂生活中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唯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

道德课堂是扩展了的生活。道德课堂是师生正在过着一种"人"的生活。因此,关注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实质上就是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生存状态。道德课堂首先着力提高这一领域的生活质量,让学生真正地生活着,而不是"生着""活着"。从操作理念上我们应当做到:让道德课堂从"教"走向"学",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让道德课堂从"传授"走向"体验",使学生感悟生命价值;让道德课堂从"书本"走向"生活",提升学生的生命培养。

2.2如何实施道德课堂:

2.2.1教师能力素质是实施道德课堂的关键:

同志曾指出:"课改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员"。同样,一所学校能不能实施道德课堂,关键在于课堂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因此,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艺术、教育水平以及自身的基础素质对道德课堂的实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实施道德课堂的关键。现阶段,教师应该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素质。

①思想品德素质:具有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崇高的精神境界,良好的文明修养;能遵纪守法,严于律已,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以自己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言行举止来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

②科学文化素质:具备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科学成果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能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同时还应掌握和能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使自己的教育手段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

③能力素质: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常规,教学科研,教学评价,教学实验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具有一定的教育能力,包括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集体教育,组织管理,协调和控制等能力。

④教育心理素质: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成长规律组织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2.2.2改革评估标准是实施道德课堂的保证

在实施道德课堂过程中,要逐步建立起对道德课堂能起到导向、激励、强化作用的教育评估体系。那种只注重学科考试分数的评估标准,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素质的提高及能力的增强。评估标准应是以学生素质发展目标为依据,对照科学的指标,运用一定的评估方法与手段,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过程及结果进行测定与分析,并给以适当的评估。在具体制订评估标准时,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形成性评估是对学生学习发展过程的评估,有利于调整学习目标,改变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素质的有效发展。终结性评估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估,具有后续性特征。在重视终结性评估的同时,也应该重视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估,作出分析。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评估--发展"的良好运行机制。

②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各有优点和长处,应根据评估的对象和内容及范围灵活运用,发挥最佳效用。对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状况及科学知识掌握状况的评估,往往采用定量评估的方法,而对思想道德,艺术审美,劳动技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素质以及对学习知识的态度等,则采用定性评估。

③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内部评估是由学生作为评估主体,根据一定的评估目标和评估指标,对自身状况进行评估,改变教育

评估中学生作为评估对象的被动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自我评估促进主体的自主发展。灵活有效地运用各种评估工具,改变试卷作为评估的唯一手段,这样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进程,收到良好的效果。

2.3实施道德课堂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充分优化课堂教学。按照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着力改变填鸭式、灌输型的课堂授课模式,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自主式、研究型"的课堂模型,并在课堂教学中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强化实践和实验环节,强化知识的交叉、渗透和整合,推进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其次,有利于全面开放校园课堂。学校可全天候开放图书馆、实验室、语音室、网络教室、劳技教室、艺术馆、体育馆,充分发挥学校资源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学生实验、实践、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切实开展各种社团、兴趣小组活动,积极组织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课堂系列",使"校园课堂"成为学生展现特长、张扬个性、丰富生活的乐园。

最后,有利于切实延伸"社区课堂"。一方面,要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撰写研究性论文,把学校课堂知识的学习与"社区课堂"的学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投入到的实际生活中去。另一方面,可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拓宽学生的社会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开设校内网吧,让学生在经过学校网络管理中心过滤的网络世界中,接触"社区课堂",了解世界,拓宽视野。

参考文献

[1]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道德素质教育篇9

灵活机动的政治理论教育

根据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对自身政治素养的要求普遍较高,就拿我院的学生来说,积极要求加入党组织的人数逐年增多,特别是在十七大和两会召开期间,我校学生举办的各种宣传活动尤其引人注目,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涨。这说明学生对自己的政治素质要求是很积极的。但是要学生真正地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仅从培养党员(或积极分子)或者参加一些活动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就要充分利用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但从我们了解的现状来看,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掌握程度差强人意。我认为这主要不是因为学生理论素质差,而是我们在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上存在太大的欠缺。很多学校的老师还是传统教师的一言堂教学法,课堂气氛枯燥乏味,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教育的目的自然也就难以达到。当然这样的现象有社会原因也有历史原因,但对这种课程的认识程度不够应是最重要的原因,思想意识不到位,方法也就不得当。怎样才能做到充分利用政治理论课教育学生呢?当然一方面要加强对这个课程重要性的意识,我认为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怎样把这些知识融入到自我的人生塑造中,只要在思想上重视,才能想出好的办法来。另一个方面就是方法问题。我认为最主要的方法也是最核心的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灵活机动地把政治理论同当今的社会政治关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同时教师要学会施以正确引导,利用重大纪念日,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结合中国特色,使学生了解国情,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想,动嘴讲,动手做,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时代感,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建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切实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机制

由于社会、学校、就业和家庭等问题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而学生自我关注和人生目标的定位又较高,所以他们所面临的心理压力要比一般的社会成员大得多。不健康的社会导向和扭曲的价值观、爱情观对大学生的成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自杀、杀人现象在高校屡见不鲜。所以高校迫切需要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学生化解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但是,根据调查表明,有很多高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但真正有学生去咨询,或者真正通过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学生并不多,很多咨询室还只是一个摆设,并没有真正地发挥作用。所以,建设一个规范心理咨询机制,应是问题的关键。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可以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更有利于学生优良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乐观地面对人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变化规律,关心他人,遵纪守法,自觉承担社会义务,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加强校园环境绿化,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另一方面要提倡一定的文化理念,积淀文化氛围,开展各项文化节、艺术节、寝室文化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等活动,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多方面提高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的能力。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个人兴趣和技能方面得到锻炼和培养,同时也使得学生在创建文明的环境中塑造人格、加强修养、规范言行,无形中提高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加强诚信教育

诚信,其基本内涵就是诚(诚实、诚恳,忠诚)、信(信用、信任)两方面内容。实事求是,诚以待人,取信于人,《论语》里就提出了“人而无信,不可知也”的思想,说明几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意识到“信”的重要性了。而且还指出“民不信而不立”思想。《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就是20个字的道德规范。

但从社会现象来看,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却表现在许多方面,考试作弊,虚荣心强,不愿暴露农村家庭境况,忌讳谈论父母、虚撑开销能力透支消费、弄虚作假,是非观念淡薄,言不由衷,说话不算数、孤僻狐疑,不相信别人、不敢面对现实,缺乏信心、模仿网络,人际关系虚拟化等等。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有很多种,我认为有社会和家庭的原因,有学校缺乏诚信教育的原因,也有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认识能力、控制能力、自我矛盾化解能力比较弱以及“人格分裂”等自身的原因。加强诚信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爱情观、就业观和家庭观等。增强学生的诚信教育,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新时期大学生。

诚信教育应是当代大学生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我就教育方法再谈谈认识。诚信教育在我们的社会和高校中也不断地被提倡,但是大多数还是在口头上地提倡,没有真正地践行,学生终究还是不知道怎样才是诚信。我认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最主要就是要树立以“真”为核心的诚信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诚信的实质其实也就是“真”的体现,只要我们处处求真,事事要真,那么诚信也就无所不在了。所以从“真”入手,教学生做真人,办真事,实事求是,以真为标准树立正确的诚信意识和观念。只要我们教育学生把握住“真”这个标准,那么诚信教育其实也就实现了。

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队伍

发扬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垂范作用,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情操。加强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班主任和辅导员不仅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更是做好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关键人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人先正己”“身教胜于言教”,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努力使学生“尊其师、信其道、继其志”。高尚的师德就是一部最好的教科书,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班主任和辅导员不但要有较高水平的教育理论素质和政治思想理论素养,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知识,才能得心应手的传授知识。另外,班主任和辅导员要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耐心做思想工作,向学生阐明做人的道理。只有那些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学院还要激励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并作出科学的使学生信服的解释。特别是刚入学不久的学生,面对新环境,是最值得期待、最容易受挫的也是最应该引导的时期,作为教育者,我们一方面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排忧解难;另一方面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通过导师制等形式,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做实做细,帮助他们缓解思想压力,放下思想包袱,正确面对生活的挑战。只有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生活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才能有声有色,收到实效。

道德素质教育篇10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加强财会职业道德,是财会人员从事财会工作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是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利益分配关系并使其相互协调的行为准则,这是提高财会人员素质的重中之重。

一、财会人员的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1.尽职尽责,敬业爱岗

财会人员应当无条件地忠诚于党和国家的财会事业,热爱财会工作,努力钻研业务,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干好本职工作。

2.客观公正,依法办事,做到实事求是

财会人员应当按照财会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定的程序以及要求办理财会事务,确保所提供的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3.廉洁清正,自尊自爱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坚持洁身自好,决不,贪污腐化。爱惜自己的身份,珍惜自己的品格,要有高尚的情操和优良的品质。

4.严谨务实,精打细算

财会人员有责任运用掌握的会计信息和技术方法,改善单位内部管理,提高效益服务,并且应该精打细算、勤俭持家。

5.保守秘密,诚实守信

财会人员在工作中,有可能掌握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一些决策资料、技术资料、经济数据,如果泄露将使单位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优秀的财会人员一定要守口如瓶,保守秘密。诚实守信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财会人员更应具有这种美德。

二、要求财务人员加强政治学习,提高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1.努力学习政治,提高思想觉悟,这是财务人员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

不能只埋头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要把握时代的脉搏,把自己的工作自觉地融入改革的大潮之中,不要迷失方向。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所制定的财会法规,一丝不苟地按财务制度办事,认真进行核算和管理,忠实履行财务工作的监督职能,在抵制和纠正当前不正之风中发挥积极作用。

2.增强财会人员的使命感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与会计改革措施的陆续实施,财会会计人员所面对的将不再是单纯的数字,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财会人员应在工作中坚持恪守职业道德,坚决维护会计职业的尊严,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和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依法办事,依法理财。

3.建立监督机制,以法管财

监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计监督业务经办人,二是社会监督会计人员。我们认为主要是发动单位职工和其他社会成员,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有效监督。这样监督面宽、透明度大,可以增强会计监督工作的力度。问题严重的还可追究财会人员和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此外,作为一名财会人员,对所服务的对象都要做到文明礼貌、热情接待、周到服务。

4.加强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