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38:04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篇1

关键词:文化、设施建设、新农村、规划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在党的十精神鼓舞下,人民群众正在为实现“二个一百年”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尤其是在广大的乡村,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美丽乡村正在不断涌现。然而我作为一位苏南发达地区的基层文化工作者,想以自己十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与诸位读者共同探讨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之事。

苏南的经济发展之路曾被定为“苏南模式”在全国推广,而苏南的文化建设,尤其是群众文化建设,虽然在全国颇为前列,但路走得也不乏艰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轻视了文化设施的建设规划,以至于老百姓在有了优裕的物质生活,需要享受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时,文化设施就显得严重缺失了。看戏看电影没有剧场,即使是来场露天电影或演出也难找一块像样的场地,体育活动项目更是寥寥无几,甚至连跳个健身舞也难寻个集中点,找本书看要跑几里或十几里到镇上去,公园休闲散步那就更是一种奢望了……如此现象和小康社会相差甚远。

其实,早在十年前,我们就迈开了建设新农村的步伐,由于在规划中对百姓文化需求的忽视,才导致了文化设施建设的滞后,以至于在近年的文化建设中,文化设施建设成了各级党政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去年以来,我市在成功创建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基础上,要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设施建设仍然是一项重要的目标任务,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更能反映出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更能体现出文化对促进社会文明、和谐与进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更能展示出新农村的魅力与风采。

大家知道,文化是社会进步的领跑者,要建设好新农村,实现强国富民的中国梦,不仅要建设强大的经济,更要建设繁荣的文化。而文化,首先要建设好文化设施这个基础阵地,有了基础阵地,各种文化活动才能得以展开,百姓的文化生活才能丰富多彩,以文化人、引领风尚、振奋精神等一系列文化功能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因此,文化设施建设,必然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那么,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设施如何规划?对此,我想提出如下三点与大家商榷:

一、合理布局,体现共性。满足广大百姓的基本文化需求。一个行政村要有一块相对集中的公共文化体系活动场所,其中包括文艺演出、体育活动、图书阅览、老年活动等大众项目,对于规划来说,这些项目还应考虑落实到人口相对集中的自然村,真正做到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的文化生活。举个客观的事例,封建时代,农村中还不乏有戏楼戏台,现在建设新农村,总不能让老百姓看场戏还一定要跑到城里去吧。行政村越并越大,一个村方圆数公里。人口数千上万,但文化设施的布局一定要均匀合理。

二、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和地理优势。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地方文化更是底蕴丰厚,形式多样,个性突出,我们在规划文化设施时,务必用好用足地方特色优势,彰显个性,打造亮点。古桥古寺、宗教宗族、文物遗址、名胜古迹、民间传说、名人轶事等民间民族文化和名山秀水、古树名木、地方特产等自然地理资源,都是建设文化设施的绝佳资源。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不仅能提升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更能提升地方形象,扩大地方知名度、美誉度,给地方全面发展带来动力。

三、农村基础设施的分类

1、现行农村基础设施分类的弊端

目前农村基础设施的分类主要沿用城市基础设施的分类体系,即安全与防灾、给水、排水、电力、电信、道路、广播电视、环卫设施、绿化、文体活动、室外场地等。这种分类体系一方面造成了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内容的繁琐,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容易遗漏关键项目;另一方面,由于各专项规划缺乏整合,规划的可实施性很差。此外,农村基础设施沿用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方法,较少关注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如:农业仓储设施,农业的生产空间、农村生态防护林等,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2、农村基础设施的“三生”分类

从发展历程来看,农村经历了原始农村、传统农村、现代农村的演变,在其发展过程中,“生产、生活、生态”始终是三个稳定的核心,远景设计研究院建议农村基础设施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划分。

四、农村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

区域统筹,以城带乡

政府应承担行政区内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该对区域内乡镇村庄进行统筹安排。避免农村基础设施重复建设,防止城乡基础设施布局混乱,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

注重效益,门槛限制

自然村庄中人口规模偏小的较多,达不到规模效应。如果居民点太分散,也无法实现应有的效益。对政府来讲,基础设施建设好做,然而维护的费用很高。忽视规模效益和维护费用盲目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将会出现设施无法正常运转、资源浪费的情况。

节约成本,精简内容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立足现有设施进行改造,防止大拆大建,落实“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的“四节”方针。

五、着眼未来,突出重点。让文化更好地引领和助推社会与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对于这一点,着重围绕以文化人和以文生财两个方面加以规划建设。比如名人故居的修缮建设,重点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和优良的名人品德。以达到教育后人、启迪来者、引领民风、提振精神的目的,让名人的后代不乏名人;保护文物古迹,建造文化休闲区域,可注重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景点景区的方向,达到以文生财的目的,让文化的力量助推经济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篇2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建设、经济落后地区、建设重点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旨在通过新农村建设让全国9亿农民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从而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新农村规划建设也普遍开展起来。城乡建设规划先行,在新农村建设开展过程中,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新农村规划工作,而广西作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还比较落后,如何在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大潮中找对适合本地区的模式,是作为规划工作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

一、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任务、目标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一是要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繁荣。二是要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三是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农民民利。四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造就新型农民。五是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六是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一是农业、农村经济有一个更大的发展,二是农民的生活有一个更多的改善。三是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得到发展,五是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向前推进。

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上看,它既有生产上的、也有生活上的;既包含了物质的,也包含了文化上的;既有经济方面的,也有管理方面的。因此新农村建设它包含的是农村各个方面的内容。而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和目标也分别对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的内容做了进一步的规划和要求。

二、新农村规划的主要内容

1、根据村庄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经济发展、区位交通等综合条件确定村庄的发展策略,

2、预测村庄人口规模,对村庄用地、房屋、道路等做出科学合理的布局。

3、规划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规模和建设标准等。

4、规划村庄的基础设施,包括给水、排水管网,电力、电讯网络,污水、垃圾处理等方面。

5、提出村庄产业发展策略,确定村庄三产用地位置、规模。

6、提出防灾减灾措施。

从新农村规划的内容上看,基本上涵盖了一般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各个方面,而对于不同区域,不同等级的村庄规划会有所不同,但是在规划基本内容上是一致的,总的方向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生活。

三、目前新农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农村规划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因此所有的规划必须立足于建设这个主线,还要明确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自身这个大前提,脱离了这个主线和前提的规划不能成为科学规划。但是在目前很多的新农村规划存在脱离建设的情况。总结一下主要有一下几点:

1、规划方法偏离,照搬城市规划的模式,用城市人的生活模式来套用到农村规划中。乡村规划开展时间短,很多规划设计人员没有相应的经验,另外很多设计人员都生活在城市,缺乏对农村生产、生活、建设的足够了解,因此在规划中继续沿用城市中的规划模式,规划中很多与农村内容,而村民生产、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却没有着重解决。

2、规划脱离实际,没有充分考虑村庄的实际情况,存在村村都做三产,村村都做旅游、农家乐情况。村庄规划中提到要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因此部分村庄依托村庄的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开展三产建设,增加农民收入,这是一个值得提倡的内容,但是规划中存在照搬套用的情况,没有考虑到大部分部分村庄并没有足够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不适合做类似的产业,因此规划中存在照搬硬套的情况。

3、规划标准过高,要求过于死板,不能适应不同村庄的实际情况,导致建设成本过高,远远超过村庄、村民经济能承受的范围。

农村中的建设多数都没有经过规划,因此建设的随意性比较大,所以村庄建设比较杂乱,很多地方村庄的房屋周边间距较小,不满足规范要求的防火、日照要求。如果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规划,很多房屋将要更新重建,对村民来说这种建设成本是很高的,在没有项目支撑或者政府补助的情况下显然是不现实的。

另外,不同村庄所处的地形、区位、土地情况不同,规划中采用同样的标准显然不合适。比如山区村庄和平原村庄中道路建设问题就有所不同,平原地区道路建设相对容易,村屯主要道路可以采用4.5米至6米宽度;但是山区村庄由于地形、用地条件限制,道路建设难度大,再者,山区村庄人、车都较少,因此在道路建设标准上应该适当降低,能满足村民日常生产生活就可以。

4、新农村规划研究重点偏离,目前关注多的是重点村、试点村、旅游村、特色村等等,而真正急需外界关注的自然资源、交通区位条件不好的村庄却没有被关注。此类村庄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等因素导致村庄经济落后,村民生活状况基本还只是处于温饱状态,而村庄建设也是很落后,更是需要完善,如道路疏通硬化、危旧房改造、公共设施配备等等。

5、规划对建设主体是农民自身认识不足,规划方案中存在大拆大建的情况。在普通农村中如果没有项目支撑或者政府资金扶持的情况下,大拆大建是根本不现实的,因此这种大拆大建的规划方案也只能是墙上挂挂,在实际建设中没有任何指导作用,甚至会导致农民产生对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抵触情绪。

四、广西落后山区新农村规划建设的特点

广西地处我国西南部,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个多山的地区,耕地资源相对较少,很多村庄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自然资源条件恶劣,经济发展落后。

本人在实际规划工作中接触到大量此类村庄,总结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地处山区,对外道路建设滞后,对外交通不便。

村屯内好的地都为水田、农保地,村屯建设用地多选在山脚缓坡处,村屯建设用地比较紧张,村屯内房屋建设比较集中,相互间距很小,通风采光比较差,不满足消防要求。

由于建设用地紧张,村屯内房屋建设比较集中,相互间距很小,房前屋后很难建设车辆通行道路。

由于地形坡度较大,加上房屋间距小,村屯内部道路建设困难,多为步行道,很难通行汽车,部分道路只能通行摩托车。

由于外运建材困难,所以村屯内建房多就地取材,多为木构房屋或者土木房屋,特别是土坯房,居住环境不太理想。

除中心村有村委活动室外,其他村屯多数都缺乏公共活动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部分村屯有篮球场(多数兼晒谷场功能)。

村屯经济主要是种植业和林木业,年轻人多外出务工,经济落后,农民收入普遍比较低。

多数村屯缺乏特色资源,无法开展三产、农家旅游等项目,农民收入方式单一,增收困难。

村屯人口增长缓慢、部分甚至减少,村屯面临逐渐衰败的趋势。

综合上述特点可以看出,这类村庄有一个大的共同点,就是经济落后,而经济落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村屯的自然资源条件恶略,交通不便等原因。因此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广西整体的经济发展情况及各个地区村庄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来选择合适的新农村规划建设策略。

五、规划实例分析

广西柳州市融安县浮石镇东江村西村坡屯

东江村西村坡屯地处山区,对外交通为一条3米左右的土石路,村庄内房屋90%都为土房,而且主房多为2层土房,只有几栋近几年建设的砖混房屋,房屋建设比较集中,前后左右间距很小,现状人均建设用地很小。村内道路建设严重滞后,除一条对外道路能通车外,村内部道路多为1至2米宽的田间小路或者人行巷道,村庄用地比较紧张,地形条件好的土地都留做基本农田,村屯周边可利用的建设用地不多。经济方面,从村委了解到,村屯主要的经济收入是农业种植和林木业,另外还有外出打工等,整体收入水平偏低,而且近几年人口外迁比较多,本村屯人口增长非常缓慢,基本处于停滞状况,很多人常年在外,有经济能力的大多都搬迁往镇区、县城或城市中。

根据东江村西村坡屯这种情况,规划中我们分析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村屯经济落后,规划中的建设标准可适当降低,避免大拆大建。

村屯建设用地紧张,规划应紧凑布局,节约用地。

现状房屋之间间距太小,不足以满足车行道路改造要求,如强制在村庄内部建设车行道路将会有大量的拆迁房屋,在农村拆迁大量房屋不现实,因此在村屯建设车行道路,内部以人行交通为主。

村庄内房屋大部分都为两层土房,但基本满足村民使用要求,规划全部更新难度大,村民经济也难以负担,因此规划中大部分予以保留,村民根据自家经济情况原址更新。

村屯人口增长非常缓慢,因此预留少量新增住宅,

6)在合适位置预留公共设施用地,规划活动室和篮球场,其中篮球场可以兼具晒谷场的功能。

六、总结

新农村规划建设是一个让农民受益的好事情、大事情,因此在落实新农村规划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建设,而在经济落后地区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更应该考虑区域特点,尊重现状、尊重村民意愿、适度改造,要充分考虑村庄经济能力有限的前提,重点改善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对村民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方面。

个人思考——落后地区的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引导、扶持、以及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按目标进行,而这些村庄中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农村,没有太多可用来开发的资源,这些村庄要解决的就是普通的生产、生活上的问题,笔者认为最普通的问题正是根本的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把这个最根本的问题解决了,那么我们现在进行的新农村规划才是落实到了实处。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我们能少一点华而不实、不切实际的内容,多一点因地制宜,多一点合理适度,那么我们所做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才是科学的,才是可持续的。

参考文献:

1、《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协调处理的几个关系》,作者:姜长云张化萍(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篇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党中央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

新农村建设:“三农”工作的总思路和总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并不是最近才提出来的。有关文献资料表明,上世纪50年代,我国制定国民经济发展“二五”和“三五”计划时,就曾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至少在1982年、1983年和1984年的三个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21号文件中都出现过这一提法或基本相同的提法。但必须看到,这次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背景和内涵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可以说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

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应该说政府把握得很好,是在财政相对增收,达到20%的比例,有一定的财政能力的情况之下,我们开始推进新农村建设,来化解农村公共品开支不足的问题。现阶段提出建设新农村,首先应该看到这是国家战略的一个具体体现。不光是我们提出,欧洲国家,只要是有小农场的,比如像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等,这些欧洲国家的农场,相对来讲规模较小,而且原来传统的村庄还存在,都有一个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从粮食安全角度来说,我们也需要在农村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来为国家的经济安全提供一个起码的基础。因此我们说,现在提出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与时俱进的表现,是我们政策上实事求是的表现。

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绝不仅仅是一般性的村容村貌整治(当然包括这方面的内容),而是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内容非常丰富。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涵盖了当前“三农”工作的主要方面,包括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能够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农村全面工作的“龙头”和“主线”。抓住了这个“龙头”,就抓住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把握了这个“主线”,就把握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全局。因此,我们应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新阶段统领“三农”工作的总思路和总要求。

新农村建设,“新”在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议》中的亮点之一,被认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那么,新农村究竟“新”在哪?我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新”在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通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农村为城市提供安全健康的农产品,而各级政府通过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农业稳定、农民增收、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其次“新”在城市中相对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中逐步建立起来,农民可以享受到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事业发展的成果,不必因此背井离乡;三是“新”在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新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农民生活和缓,有较强的幸福感,甚至于出现城市人由于渴望返璞归真,开始向农村回流的“逆城市化”现象。

转贴于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当前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统筹城乡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议》中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描述一共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发展农村经济的内容,又有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内容;既有农村综合改革的内容,又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新农村建设紧扣科学发展时代命题

从党的十六大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矛盾条件下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已经变成国家战略。从2003年中央明确强调“三农”问题重中之重以来,连续强调了四次。现在又进一步提出一个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综合的,具有统管全局的指导思想,它恰恰符合最近所强调的科学发展观。

2002年前党中央就明确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现在看来,要从根本上遏制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就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较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这也是一些欧洲有小农场的发达国家以及东亚小农经济国家实现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另一方面,建设新农村不是无源之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具备了这样的条件。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直到1997年之前,农村财政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到只有10%左右,在这种比较低的财政比例情况下,完全由财政来承担农村的公共品投入显然是不现实的。而到2004年,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加总,已经占到GDp的近20%,加上预算外财政,整个财政规模占GDp的比重近30%。一般来说,这一水平已经具备了由国家财政主导来提供农村公共品开支的条件。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篇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党中央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

新农村建设:“三农”工作的总思路和总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并不是最近才提出来的。有关文献资料表明,上世纪50年代,我国制定国民经济发展“二五”和“三五”计划时,就曾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至少在1982年、1983年和1984年的三个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21号文件中都出现过这一提法或基本相同的提法。但必须看到,这次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背景和内涵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可以说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

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应该说政府把握得很好,是在财政相对增收,达到20%的比例,有一定的财政能力的情况之下,我们开始推进新农村建设,来化解农村公共品开支不足的问题。现阶段提出建设新农村,首先应该看到这是国家战略的一个具体体现。不光是我们提出,欧洲国家,只要是有小农场的,比如像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等,这些欧洲国家的农场,相对来讲规模较小,而且原来传统的村庄还存在,都有一个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从粮食安全角度来说,我们也需要在农村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来为国家的经济安全提供一个起码的基础。因此我们说,现在提出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与时俱进的表现,是我们政策上实事求是的表现。

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绝不仅仅是一般性的村容村貌整治(当然包括这方面的内容),而是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内容非常丰富。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涵盖了当前“三农”工作的主要方面,包括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能够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农村全面工作的“龙头”和“主线”。抓住了这个“龙头”,就抓住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把握了这个“主线”,就把握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全局。因此,我们应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新阶段统领“三农”工作的总思路和总要求。

新农村建设,“新”在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议》中的亮点之一,被认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那么,新农村究竟“新”在哪?我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新”在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通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农村为城市提供安全健康的农产品,而各级政府通过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农业稳定、农民增收、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其次“新”在城市中相对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中逐步建立起来,农民可以享受到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事业发展的成果,不必因此背井离乡;三是“新”在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新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农民生活和缓,有较强的幸福感,甚至于出现城市人由于渴望返璞归真,开始向农村回流的“逆城市化”现象。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当前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统筹城乡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议》中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描述一共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发展农村经济的内容,又有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内容;既有农村综合改革的内容,又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新农村建设紧扣科学发展时代命题

从党的十六大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矛盾条件下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已经变成国家战略。从2003年中央明确强调“三农”问题重中之重以来,连续强调了四次。现在又进一步提出一个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综合的,具有统管全局的指导思想,它恰恰符合最近所强调的科学发展观。

2002年前党中央就明确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现在看来,要从根本上遏制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就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较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这也是一些欧洲有小农场的发达国家以及东亚小农经济国家实现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另一方面,建设新农村不是无源之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具备了这样的条件。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直到1997年之前,农村财政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到只有10%左右,在这种比较低的财政比例情况下,完全由财政来承担农村的公共品投入显然是不现实的。而到2004年,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加总,已经占到GDp的近20%,加上预算外财政,整个财政规模占GDp的比重近30%。一般来说,这一水平已经具备了由国家财政主导来提供农村公共品开支的条件。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篇5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历史渊源;背景;借鉴;概述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426(2006)05-0026-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建议》中,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战略举措,描绘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美好蓝图。在此基础上,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在这里,笔者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多方位的概述。

一、新农村建设的渊源

新农村建设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初就有学者提出或直接从事这一工作实践。

1.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这是我国第一次乡村建设,由晏阳初、梁漱溟等学者椎动,晏阳初在河北定县进行旨在消灭农民的“穷愚弱私”四大顽疾的平民教育活动;梁漱溟在山东邹平,菏泽等地进行乡村建设实践。这次乡村建设运动以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

2.20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乡村建设热潮。这一次乡村建设,是在政府的推动之下,以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农村经济为核心的建设实践。这次乡村建设热潮较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基本解决了农村的温饱问题。

3.在世纪之交,以温铁军,贺雪峰等为代表的又一批知识精英接过了晏阳初和梁漱溟的大旗,从组织农民合作社、开办农民夜校、组织农民文体活动、开展青年农民素质培训等方面人手开始了同样轰轰烈烈的新乡村建设运动。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1.从我国当前整体经济形势发展来看。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并为之提供原始积累具有共性;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也带有普遍的共性、目前我国“以农哺工”的工业化初级阶段已基本完成。经济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及是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统筹城乡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从当前的“三农”问题来看。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和谐应该是整体的和谐,即城市与农村整体的和谐。但以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社会不安定事件时有发生,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众多的专家和学者也意识到,导致中国“三农”问题产生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只有高度的复杂性、系统性,光靠局部或单个的政策措施解决不了问题,必须进行一场综合性的乡村建设运动,来缓解或解决口趋严电的“三农”问题。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1.中央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层次考虑:国务院总理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体现在两点:第一点,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的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业,促进农村的小康和农业的现代化。第二点,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实现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目标。

2.从专家、学者层面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考虑。林毅夫等人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就是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提高农民的十产和生活水平,刺激农民的消费需求,消化城市过剩的生产能力,拉动国内需求和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温铁军等人认为“新乡村建设”应以农民组织为切入点,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其素质和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能力,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的目的。还有部分专家和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通过农民的培训与教育,农村文化生活的指导等手段,达到提高农民的精神文明、缩小城乡文化差距、促进农民社会和谐.减少农村不安定事件出现的目的。

四、国外农村建设的借鉴

1.韩国的新村运动,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值得借鉴的应是韩国政府在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全国开展的“新村运动”。其目的是动员农民共同建设自己的家。在“新村运动”初始阶段,政府向全国所有3.3万个行政里(行政村)和居民区无偿提供水泥,用以修房。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随后,韩国政府义筛选出1.6万个村庄作为“新村运动”样板,带动全国农民主动创造美好家园。通过“新村运动”短短几年时间改了农村破旧落后的面貌,使广大农民尝到了甜头。至此,“新村运动”由政府行政领导转为全国各地以行政村为单位自发主导:通过吸收全体农民为会员,成立青年部、妇女部、乡保部、监察会和村庄基金等方式,开展了农民白发修筑乡村公路、整治村庄环境、帮助邻里修建房屋、兴办文化事业,关心和照顾孤寡老人等活动。到上世纪80年代,“新村运动”逐渐完成了由民间主导加政府支持到完全由民间主导的过渡,韩国为“新村运动”立了法,对“新村运动”的性质、组织关系和资金来源等作了详细规定,还成立了全国性的领导机构“新村运动本部”。3u多年来,“新村运动”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完善和丰富,社会影响面和感染力进一步扩大和加强.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互助运动。

2.印度的法律保障农民就业,印度政府为了解决广大农民的就业问题,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保障农民的就业权利。2006年2月2日,印度《全国农村就业保障法案》正式实施。法案规定,政府每年要为农村每个家庭提供100天的就业机会,工作是非技术性的手工劳动,如修路、架桥、平整土地、开凿运河,兴修水利等,工资每天不低于60卢比(1美元约合45卢比),此外,法案的内容还有诸如申请的上作一次必须不低于连续14天、村民从申请之日起15天内就应该得到工作、工资必须在工作结束两周之内结清等条款。该法案首次赋子农民就业的权利,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法律保障。从具体的实施情况来看,农村家庭的每一名成人都有权获得政府提供的工作。每个家庭可以向村委会提交申请表,表上写明家庭成员的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村委会根据登记情况,向申请工作的家庭发放一张工作证,工

作证上贴着该家庭所有成人的照片,并且印有一个登记号。在5年内,该家庭任何一名成人都可以持这张工作证申请工作,但一个家庭一年只有100天的工作机会。这种方式可以作为我们国家保障农民就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的借鉴。

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于扩大农业的市场贡献,刺激农民的消费需求,消化部分工业产能过剩的压力,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作为一件大事。在政策上,要强化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加大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产业的多领域投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在具体内容上,应着重搞好乡村道路建设,完善农村电网,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统筹农村土地利用规范,节约使用土地,减少占用耕地;逐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搞好农村环境,明显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2.提升农民素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体是农民,只有农民的主动参与才能最终实现新农村的目标。因此,必须通过举办农民技术培训班,农民夜校、技校、科技下乡等手段,完善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唤醒农民的主体意识,使其真正拥有主体性,使其自主选样职业和劳动方式,自主参与农村自治政权组织的民主管理;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民,确认农民的主体性地位,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体。

3.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尽快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制度,落实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用于农村的规定,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结合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作,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做到“村村都有卫生室”,大力改善农民的医疗状况;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4.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现代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两手抓”的方针,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其内容主要是通过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以乡俗风情为结合点,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风尚,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减少农村不安定因素。

5.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完善《村民组织法》的相关内容,提高广大农民的自主管理意识,提高农民参政、议政能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改善基层的干群关系。明显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从而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奇.掀起中国乡村建设的第二次高潮[1].中国农村经济,2005.(11).

[2]李炳坤.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5,(11).

[3]曾庆骅等.实践“二个代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村工作通讯,2005,(11).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014-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去加以构建,忽略任何一方面,这项工程就难以真正地建立起来。实践告诉我们:新农村建设不重视文化建设是不行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脉络和凝聚力来源,失去文化支撑的民族是“无所适从”的民族,而失去先进文化导向的农村也必然是一盘散沙的、丧失前进动力的没有希望的蛮荒地带,更谈不上什么“新农村”。

一、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

从内容上讲,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文化建设要贯穿“社会主义”和“新”这条红线,没有这条红线,“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只能是有其名而无其实,达不到我们预期的目的。长期的历史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构建和谐的新农村。新农村的先进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是目前世界上最新最先进的文化。这种文化须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特点,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包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思想政治观、道德伦理观、生活方式、文化教育观等。相对于先进文化,像宗教迷信、、暴力色情、唯利是图、黑社会等旧社会的落后文化之所以落后,是因为这些现象恶化了农村的社会关系,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旧文化如家族意识、人身依附思想、金钱至上观念、消费主义、个人主义意识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大障碍,必须加以限制和批判以缩小其在农村的生存空间,否则社会主义新文化就难以在农村立足。

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形式也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如果没有科学的文化形式来表现先进文化,新农村的先进文化建设就会难以进行下去或者难以收到预期效果。这种形式就是能够传播先进文化的媒介或者载体。我们认为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形式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各种活动。像各种读书会、演讲会、体育比赛、评优学先进活动等,都是可以采取的文化形式。(2)各种艺术。像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戏曲、唱歌、舞蹈、电影、雕塑等承载着先进思想内容的艺术形式都可以作为教育和娱乐广大村民的有效工具。(3)平面宣传物。如那些内容健康的图书、报纸、宣传画、标语横幅等,既可以创造一定的社会氛围,也可以直接作为一定的文化形式来传播先进文化的内容。(4)现代大众传媒。如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是可以用来传播先进文化的高效载体的。当然,由于市场化的影响,这些大众传媒往往在传播正面的东西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消极负面的东西,从而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有条件的地方都应该建有自己的广播站、电视台和局域网,以密集地传播先进的文化内容,抗拒外来的不良影响。

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当前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现状是令人忧心的:一是文化设施落后且缺乏:很多地方(从乡到村)没有文化站、图书室、电影院、运动场;二是文化人才流失:广大农民所熟知的很多文化人才已经不能为他们的文化享受服务了,这些人要么年老体衰或者已经过世,要么外出打工挣钱糊口去了,以至于像庙会、社戏这些文化活动无法开展下去;三是文化形式单一:很多地方的农民在闲暇时只能靠打麻将、看电视来消磨时光;四是文化内容不健康,充斥大量封建的、堕落的旧文化:封建家族文化兴起、城市里的堕落文化如、黄色录像、、脱衣舞向农村地区蔓延,污染了农村的社会风气。由于大量传统价值观不复存在了,农村以前常见的那种勤劳善良、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现象不多见了,而、打架斗殴、偷鸡摸狗、不敬老不爱幼的现象多了。这样的农村,人心是涣散的,风气是败坏的,发展是没有方向的,前景是暗淡的。这种状况不尽快改变,“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无法建设起来。

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第一,弥合矛盾,增进群众团结。各种大众文艺活动无界限,不同姓氏的人,甚至从来不说话的人,都可以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这慢慢就可以造成一种和解和交流的氛围。第二,文化生活和经济组织相辅相成。像合作社这样需要高度合作精神和信任感的组织,如果只靠金钱和利益的作用来维系,用不了多久就会垮掉。有了共同的精神文化作为纽带。合作社就能长期存在下去。第三,塑造新型农民。先进文化具有教育、舆论功能。用唱歌、戏曲、文体活动等形式可以很好地达到教育目的,并且有助于公共空间和公共舆论的形成。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生活的农民必然不同于一般一盘散沙式的农民,而是新型农民。第四,可以使广大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得以提高从而提高其单位劳动生产率。这样,农民的物质财富才能更快地增加起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三、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的文化建设。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着重要解决好下列问题:

1.要抓住体制的根源不断深化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农村的文化问题,因素有很多,但根子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解决包括文化问题在内的农村问题关键还在于推行和深化体制改革。乡镇政府要实现政府功能定位,转变为真正为农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上来,落脚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来。这样才能树立统筹经济文化发展的理念。要改变地方政府的政绩考评机制,建立与乡镇政府新职能相适应的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改变以GDp、招商引资论英雄的农村发展思路,认识到农村文化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意义,将农村文化独立列入各级政府预算及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内。

2.农村文化建设要立足于农民素质提升,开创农村“大文化”建设的大格局,确立建设“大文化”的观念。“大文化”包括社会伦理思想、道德风尚、文化艺术、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方面。抓农民素质提升,开创农村大文化建设的大格局。要把握三个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农民。当前广大农民多是把打工经济作为脱贫致富的“短、平、快”项目,注重开展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劳动技能提供培训,忽视留守的被称为“386199部队”的妇女、儿童和老人。这些群体既是弱势群体,又是迫切需要全面提高素质的群体(特别是妇女和儿童),因此一个也不能忽视。第二是要注意全面发展,不能仅仅是或知识、或能力、或体质、或娱乐某个方面的发展和提高。第三是要注意“两个结合”:一是注意经济与文化的结合。致富奔小康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广大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因此,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很好地与农民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拓宽农村培训领域,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二是注意狭义文化与广义文化的结合。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打破文化活动就等于唱唱跳跳的偏见,将狭义文化向广义文化延伸,在满足农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在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

3.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渠道无论如何是难以完全奏效的。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渐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新体制,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给予民间文化机构正常的保护,鼓励对文化事业的捐助,在制度上对捐助给予免税,支持文化发展的民间基金会的建立,给予非营利机构的对待。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篇7

【关键词】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是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新农村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农村发展模式的一种新体现,是进行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社区文化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度体现,对农民的全面发展和农村整体精神风貌的改善具有深远影响。

社区文化是社区共同的文化认同,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社区活力、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社会学认为社区建设包括卫生、治安、服务、文化等多个方面,每项内容都有着各自的功能,文化建设就是其中的一项任务,影响着其他方面建设的顺利开展和进行,对整个社区建设乃至社会建设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我国新农村社区文化现状

新农村社区文化是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中国特色的重要内容。就目前而言,我国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党和政府领导有方,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成果显著

我国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党和政府的号召和指导下,我国已树立了许多特色鲜明的新农村建设典范,形成了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下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特色文化。新农村文化的不断推广逐渐影响着广大村民的意识,逐渐参与到了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浪潮当中,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新农村文化呈现了“群众参与,特色鲜明”的格局,对带动整个社会文化建设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社区文化建设差异很大,参差不齐

由于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起点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水平也呈现参差不齐的特点。部分地区新农村的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社区整体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起到了促进和协调作用,真正做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与这些地区相比,在偏远农村国家政策普及较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加之对社区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农民积极性不高,进而导致新农村建设中社区文化建设成果不明显,相应地也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文化资源开发不到位

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主要集中在科学文化教育、开展大众文娱活动等方面,缺乏对自身传统文化的挖掘,没有找到传统民族特色文化与现代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契合点,导致许多带有鲜明地区特色、民族风情的文化现象丢失。另外,对现代文化资源的普及利用力度不够,有的地区社区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失衡,没能做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四)农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参与程度不高,缺乏积极性

现在新农村的社区文化建设还没能真正让农民自己意识到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加之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和物质生活的满足,农民主动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观念淡薄,缺乏对文化建设的渴求,因此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农民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未能成为新农村中文化建设的主体。

二、我国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增强居民归属感、提高群众精神水平,促进农村社区繁荣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一)新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不仅是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国家的硬实力固然重要,但是软实力也要跟上经济的发展步伐才能保证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才能缓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文化的繁荣是经济繁荣的重要保证。社区文化作为整个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其它方面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文化水平和文化氛围的提升可以起到活跃社区的作用,激发农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为社区的生活和建设增添新的活力。农民积极性的提高对新农村建设中社区服务的提升、社区卫生条件的改善、社区治安的稳定都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农民理智地看待农村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案,加快新农村实现繁荣的步伐。

(三)新农村在经济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社区文化的建设可以使群众得到更高层次的满足

社区文化建设包括政治文化、文娱文化、体育文化、饮食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社区文化建设可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增添社区的活力,提高农民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运动健身、健康饮食等方面的认识水平。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村民的社区归属感会逐渐增强,激发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从而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三、我国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面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我国新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要明确主要任务和目标,在任务的引领下朝着正确的方向推进与完善新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注重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农民的头脑

增强农民对中国共产党主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方针政策的认识和领会。指引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按着正确的思路进行新农村建设,把握社区建设的基本方向。

(二)开发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社区文化

新农村建设中要注意保留带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区特点的文化遗产,鼓励继续发展特色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同时加强对现代新型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为农民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拓展社区文化的内容。平衡社区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形成传统文化、地区特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与共同发展。

(三)激发广大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加快新农村的建设速度

通过社区文化的大力发展促进农民观念意识的改进,调动农民进行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同时在进行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觉悟,充实农民的精神世界,建设村民素质整体较高的新农村社区。

(四)通过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区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

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培养和睦的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增强社区成员的社区归属感和集体意识,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我国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在认识了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和意义、明确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的基础上,我们应按照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加快新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与普及,笔者认为主要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增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意识

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动员力度,推动农民群众广泛地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要做到了解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将各种有益文化融为一体,让农民群众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对自身的益处。

(二)加强社区硬件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和进一步整合社区文化资源

加大政府对社区文化设施进行统筹规划和建设的力度,包括图书阅览场馆建设、文化娱乐场所建设、体育活动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内容,为社区文化全面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充分利用农村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的资源,使社区各种文化活动资源实现村民共享,满足居民的需要。同时发展特色文化,继承和发扬本民族和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

在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要注重进行多种形式的全方位文化建设,充分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相结合,外来文化与乡土文化相结合,广泛吸收适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与文化项目。以能够使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依托,通过开展包括文艺活动、科普教育、思想教育、体育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得到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并形成社区文化认同。

(四)加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专门人才的培养,使社区文化建设走向正规化、专业化、组织化的轨道

加强社区文化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创建专门的社区文化建设组织部门,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充分发挥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创中国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人才完备、特色鲜明、组织领导到位的新局面。

(五)通过政策导向或其他方面的措施平衡地区之间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差距

通过文化建设成绩突出地区帮助指导文化建设落后地区等方式加快新农村社区文化同步发展;政府通过给予落后地区更大的帮扶力度,缩小地区文化发展差距,推动整个社会社区文化建设的平衡协调发展。

(六)突出新农村社区文化的地区特色和传统特色

在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发掘地区特色和传统特色,将地区特有的文化色彩和传统元素加以发扬,使其成为与现代时尚相互补的新农村社区文化景观。

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文化具有教育、娱乐、信息传播、社区整合等多方面的作用。要通过开展有计划性、针对性、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以实现农村社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美提升,带动地区文化发展和传播,推动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参考文献

①冯燕,《浅谈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措施和建议》,《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第6期

②王艳艳,《浅谈和谐社会建设中社区文化的建构》,《民主》,2007年第2期

③戴一山,《创建和谐家园,构建多元社区文化》,《工程与建设》,2006年第7期

④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⑤夏建中:《社区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篇8

同志们:

今天,镇委、镇政府决定召开全镇村容整治暨村庄绿化工作专题会,主要是考虑当前全镇各村村庄环境状况日益令人担忧,对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及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影响。一名话形容:“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动员全镇干部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村容整治和村庄绿化为切入点,强化工作措施,进一步推动全镇的新农村建设。下面,我就村容整治、村庄绿化工作,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搞好村容整治、村庄绿化工作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要求是五句话二十个字: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可以说,这二十个字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方方面面。虽然建设内容非常丰富,但既然是建设新农村,就必然要求有新形象。村容整洁就是新农村的形象,是最容易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实现村容整洁,就是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通过稳步扎实的村庄整治,创造适于人居的环境;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协调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速度,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保障农民的生存,促进农村的发展;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村容村貌,改善生活生产条件,使社会主义新农村真正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建设标准。

1、搞好村容整治、村庄绿化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都反复强调,搞好村庄规划、建设,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改变村容村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我镇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日趋完善,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城镇人居环境日益改善。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面貌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严重不足,环境脏、乱、差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使得城乡差距表现得更加明显、更加突出。村庄是农民生产生活的集聚地,拥有较好的自然环境,对村容进行整治,配套必要的设施,搞好环境卫生,改善村容村貌,可以有效地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真正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改善村容村貌,建设整洁村容,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主要工作。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农村惠民政策的落实,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村容整治工作日渐提上议程,这也是富裕起来的农民的迫切要求,更是当前乃至未来广大群众有一个健康身体的需要。

2、搞好村容整治、村庄绿化工作,是培育新型农民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是培育新型农民。“人改造环境,环境塑造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村容整洁是乡风文明的外在表现,环境好了,文明的程度才能提高。如果我们的乡村污水横流、道路泥泞、垃圾遍地,谈何文明?乡风文明的地方,往往村容整洁,而村容整洁的地方,往往乡风文明。在村容整洁的环境中生活,在乡风文明的氛围中成长,村民的整体素质自然也会在无形之中不断提高。所以说,村容整治、村庄绿化工作做好了,不但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对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3、从村容整治、村庄绿化入手,是建设新农村的现实选择。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能脑袋发热,一哄而上。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农民收入水平还不高,我们的政府财力也有限,尽管党中央已经和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增加财政向“三农”的投入,但短期内不可能增加大量投入。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不能坐而论道,纸上谈兵,也不能等待观望,寄希望于上级扶持,更不能畏难发愁,无所作为。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群众的需要出发,立足自身、立足现有的基础,从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由易到难,逐步推进。村容整治、村庄绿化就是群众迫切需要、我们力所能及、农村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要强化措施,扎实稳妥地推进村容整治、村庄绿化工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广大农民群众对此也寄予厚望。要把村容整治、村庄绿化作为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抓住时机,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努力创造和总结更多的经验。在工作推进中,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要不等不靠,迅速展开。我镇《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以村庄绿化、净化、美化为目标,深入推进村庄道路整治工程,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治理,优化居住环境,每个村组要根据实际统一抓好各组各湾主干道路基整理,并辅以铺上砖渣碎瓦硬化及配套排水排污沟渠,既可为目前条件下老百姓出行提供方便,也为今后通组通湾公路打下好的基础;同时大力开展农村植树造林,提高农村林木覆盖率,做到通村道路、主要道路有林木,村庄周围有林带,实现村庄在林中、庭院在树中、人居在绿中,改变农村环境“脏、乱、破”的局面。今天是号,春节即将到来,留给我们的黄金工作时间不多了。因此,要求我们必须迅速行动起来,不等、不靠、不望,各村要立即着手研究本村村容整治、村庄绿化工作。近期各村要抓紧时间以组、湾为单位制定村容整治方案,启动除草、除杂、移草堆、砖堆子、拆烂棚子、填整道路等实质性工作,先期启动村容整治工作,为后期村庄绿化作好准备。同时也要统一划定各湾屋前屋后、各路两旁林木栽植地段,做到整齐规范,并落实树苗采购、栽植方法、林木管护等。

2、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村容整治的目的是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关键在于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就是要充分考虑自身的条件,从当地农村实际出发,绝不能超越农民的承受能力,搞大拆大建、盲目追求高标准,或者不考虑农民的实际需要,搞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工程。有什么基础干什么事;有什么条件搞什么标准。尽力而为,就是在确定村容整治工作目标的前提下,发扬“说了算,定了干,天大的困难不改变”的精神,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来源:文秘站)苦,把村容整治、村庄绿化工作做好、做细、做实。做好,就是要让群众满意,村民受益;做细,就是认真研究村容整治的每一个环节,确保不出纰漏;做实,就是踏踏实实进行村容整治、村庄绿化,沉下心来做,铺下身子干,干出效果。

3、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抓好村容整治、绿化村庄工作的关键是要从解决农民最急迫、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农民实实在在地得到实惠。当前,我镇农村人居环境还比较差,面临的问题很多,在解决上也存在轻重缓急的不同。有的急需解决,如眼下植树黄金季节将至,要抓住时机,开展村庄绿化造林;有的需要逐步解决,如有的村进村进组进湾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外面的车进不来,村里的人出不去;有的可能需要通过长期努力才能解决,如村村组组湾湾通水泥路,农民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环境卫生、污水与垃圾处理等。秦杨村十组的实践表明,立足已有条件开展村容整治,凡是能用的或者经改造后能用的资源和设施,都要加以充分利用。我们此次提出的,每个村组抓好各组各湾主干道路基整理,抓好主要道路有林木,村庄周围有林带,就比较准确地反映出了农民关心的实际问题。在村容整治项目的选择与实施上,必须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充分考虑农民的传统习惯和生活生产需要,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来决定是否开展,根据农民需要的缓急程度来决定项目的实施顺序。对于农民一时还认不清、看不明的一些重要项目,先搞试点、示范,通过实实在在的例子,让农民逐步理解和接受。要防止脱离农民的实际需要,简单地由村集体或个别村干部决定整治项目。没有农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单靠村集体“一头热”,整治项目很难搞起来,更难维护好,即使搞了,农民也会感觉到没有得到实惠。

4、要广泛发动,共同参与。村容整治,村庄绿化,是农民自己的事情,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好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群策群力,协力推进。村庄整治的具体组织与实施工作十分复杂,既需要制定计划、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要求,又需要筹措和管理相应的资金、实物与劳务,还牵涉到相关的决策、监督与项目的后续管理。像秦杨村十组成立新农村建设群众代表小组,广泛听取征求老百姓对各项工作的意见,通过统一思想后进展实施,挖沟、砍杂树、移草堆砖堆子、买香樟苗、栽树、填路肩等工作开展的就很顺利。实践表明,发挥村民的参与作用,加强对村庄整治的实施组织和管理,直接充实了村庄事务的组织管理力量,为村庄公共设施的长效管理提供了组织基础。这些做法值得借鉴。近期抓村容整治,根本目的是要使整治成果长期保持下去,必须要让群众广泛参与,必须要有好的机制来保证。

三、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向深入

组织做好村容整治、村庄绿化工作,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是各村义不容辞的工作职责,各村要毫不动摇,积极推进,稳妥实施,务求实效。

1、要统一思想,明确责任。从前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建设到现在,已有近一年多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中央、省、市和镇委都对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接下来的时间,身处新农村建设一线的我们要按照各级的要求,真正把建设新农村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列入议事日程,干起来、动起来。我们今天召开的村容整治、村庄绿化工作现场会就是用秦杨村十组这个活的样板统一大家的思想,迅速行动起来,从力所能及的具体事情做起,把新农村建设工作推向深入。各村要根据本村实际,贴近广大群众的迫切需求,围绕村庄绿化、美化、净化、硬化等方面的内容,逐组逐湾制定规划、标准。各村党支部要充分发挥好各村党员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从村容整治、村庄绿化工作着手,掀起新农村建设的热潮。

2、要围绕主题,不断深入。我们把村容整治、村庄绿化作为新一年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切入点,这也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必须不折不扣的做好。可以开展“改陋习、树新风”等活动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村容整治可以深入农户,开展以家庭清洁为主题的系列清扫评比活动,将卫生做到农户家中,教育帮助农民养成文明卫生习惯;可以召开“村容整洁”集中整治活动现场会,充分发挥文明户的示范带头作用,以农户为基础、村庄为单位,重点治理房前屋后的乱堆放、乱扔倒、乱张挂、乱涂画“四乱”,清理房前屋后淤泥、垃圾,保持房屋立面及室内清洁卫生,做到农户屋外屋内能“看”、脚下能“行”,确保村容村貌有效改善。农民垃圾随处扔、污水泼路上、棚屋随便建、粪草门前放、瓜菜沿路种、畜禽满屋养等陋习彻底改变。

3、要加强协调,形成合力。搞好村容整治、村庄绿化以至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是镇委新一年部署的工作重点,也是全镇农民的迫切愿望。各有关部门、村都要按照镇委的要求,加强相互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抓好村庄整治工作。镇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不定期采取督导、检查的方式,调动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及时协调解决村容整治、村庄绿化,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4、要严格考核,加强监督。每一个村都将有一名镇干部包挂,督促协助村组织实施,2月6日镇将组织专班对各村进行检查验收。镇机关干部每人将设300元作奖赔,村五职干部将从农业结构调整工资中拿500元作奖赔。通过严格考核,加强监督,确保事事有人干、事事有检查、事事有落实。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篇9

【正文】

一、乡风文明的内涵

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乡风文明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在农村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乡风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的其他内容密切相关,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愿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指农村社区的物质文明建设,乡风文明是指精神文明建设,村容整洁是指生态环境文明建设,管理民主是指政治文明建设。几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乡风文明建设成为构建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的精神支撑。

乡风文明建设是占领新农村主流文化阵地的需要。我国广大农村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发展差异相对较大,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农村社会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城乡社会不同方面的影响,人口流动性大大增加。同时,随着乡村经济和社会收入分配形式的多样化,农民内部收入差距日益显现,农村社会文化风气呈多元化趋势。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农村的社会文化阵地需要主流文化的引导,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动力。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绝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弱化,乡村建设合力弱化,部分优良传统被逐渐弱化,削弱了农村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乡风文明重在建设,要继承并发扬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传统文化美德,提倡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以社会公德来制约个人行为,以文明乡风来加强村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民主参与意识,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

乡风文明,还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新鲜血液。通过文明乡风的导入和培育,在农村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制,加大对青年农民的义务科技培训,通过举办各种免费培训班,帮助他们能够掌握一技之长,使其成为发家致富的带头人,并通过先富带后富,带动整个村庄的发展,形成你帮我扶的团结互助的良好风气。

二、目前乡风文明建设的问题和难点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态势,使得各地的农村文明和文化发展模式不尽相同,建设乡风文明存在不少困难和难点。

1.目前农村文化娱乐生活普遍缺乏,各种文化娱乐方式都在抢占农村市场。随着农村传统生活模式的逐步改变,不同类型的文化娱乐活动方式都在农村不断尝试,健康和不健康、高雅和低级的活动都在抢占农村文娱市场。茶馆、卡拉oK厅、麻将馆作为许多地方主要的农村文娱活动开始在一些集镇和乡村出现。在正常的文娱之外,许多乡村打牌现象盛行,既伤了民财,也毒害了农村的风气。

2.封建迷信现象有所抬头。许多农村建起了大小庙宇,一些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出门办事都要选吉日,还要到寺庙烧香拜佛,占卜问卦,预测吉凶。

3.农村宗教势力正在形成。除了庙宇在乡村的增加,外来宗教在乡村的本地化趋势亦不容忽视。现在许多农村都建有专门的基督教堂,我们在东北和苏北一些村子访谈时,村干部提到现在农村的基督教徒比党员多,而且组织更为严密,更守纪律,宗教对于一些农村老年人和有病在身的人口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4.邪教和非法传教是值得关注和大力整治的。在正常的宗教活动以外的各种邪教势力也乘机通过蒙蔽群众,达到聚敛财物的目的。一些地下非法传教活动也在与合法的宗教组织争夺信徒和宗教活动阵地,为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隐患。

5.农村宗族宗派势力有所抬头。宗族势力在千年来中国农村有根深蒂固的传统,宗族宗派势力在农村的抬头,使得农村公共事务和民主权利受到操纵,从而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有些农村宗族势力正在成为一些地区一些人插手当地公共事务,甚至成为影响村级民主选举的重要力量。

6.村民集体意识弱化。目前,绝大多数乡村以分散经营替代集体经营,以及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集体经济的弱化使得村民之间交流的动因、交流渠道和交流平台减少,交流时间缩短,农民集体参与意识弱化,相互沟通与交流的缺乏使农村人际关系存在不和谐的隐患。

7.农村社会治安和稳定问题值得关注。目前,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增强,社会治安和稳定成为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农民法律意识有所增强,维权意识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农民的诉求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调解,成为引发刑事案件的隐患。

(二)建设难点

1.许多农村集体力量弱化,使得正面文化在基层传播缺乏有力的组织渠道。近年来,中央政府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取消了农业税赋。农业税取消后,农村基层干部人数大大减少,农村干部队伍的经费主要依靠上级财政拨款。受经费制约,绝大多数乡村财政仅能维持最低限度的正常运行。对于集体经济不强的村庄,许多干部缺乏积极宣传正面文化的激励。

2.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视不够。一是认识不够,不少基层干部认为只要农村经济发展了,乡风就会自然文明,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视不够。二是投入不够,重视不够也反映在投入上,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乡村,无法为农村的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乡村,除了少数经济发达地区的村庄、试点村和共建村可以依靠不同渠道获取资金,绝大多数乡村文体设施建设滞后,文化生活单调。三是协调不够,目前,在绝大多数农村,尚未形成合力建设乡风文明,在工作机制上仅靠少数部门单打独斗,推动起来比较困难。

3.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建设乡风文明关键在于形成与时俱进的乡风文明传播模式,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风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文化和文明的传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一系列政府行为的推动下,固然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要做到深入人心,转化为长久风尚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三、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内容

(一)主要经验

1.依靠创新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一是传播语言和传播方式要创新,要让深奥的理论简明化,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传播方式来阐述深刻的道理,让先进文明思想、良好的社会风尚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扎根。二是要在文化产品的“创新”上下功夫。要结合当地实际,贴近农民生活习俗和当地风土人情,挖掘和整合资源,创造出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加大对农村优秀民间艺术团体和文娱活动的支持力度,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三是要认真制定和完善农村村规民约。通过建立适合当地实际的村规民约,规范和约束村民行为,遏制农村打牌、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现象,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2.稳定乡风文明建设队伍。组织保障是乡风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一环。政府要把乡风文明建设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形成基层各级政府党政部门、各类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共同互动,形成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工作合力。政府部门在推行乡风文明过程中要转变思路,摆正政府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位置,要把群众看作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乡风文明建设不能靠外部强制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生命力在于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要以民为本,因势利导,深入人心,在潜移默化中一点一滴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文明。

3.推行机制要长效。乡风文明建设要在农村形成与时俱进的非正式乡村制度规范体系。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配合协作,改变过去单靠政府某一个部门推动的局面,努力形成多部门配合、企业和民间组织参与,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党、政、群、民间组织多方面入手,上下协调,通过各种制度的相互衔接,构建多层次的乡风文明制度体系,通过多种类型的文化传播平台向基层农村传播。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方式

综观各地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经验,就会发现乡风文明建设不是孤立推行可以成功的,它需要与其他文明相结合,共同推进。我们认为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紧贴实际,与生产文明、生活文明、环境文明和文化文明建设相结合,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1.与生产和生活文明相结合。乡风文明建设可以为生产提供有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村干部和新劳力。要加强对村“两委”班子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有计划地选派村党支部书记到华西村等发达地区学习锻炼,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以培养农村发展的领头人;通过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素质和农民的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科学、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招商引资,组织岗前培训,安排劳动力就业,减少农村剩余劳力。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农村社会传统的生产模式、生活模式和消费模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农民有更多精力投入到专业化程度更高的生产领域,有更多的意愿使用先进的工业产品,更接近城市生活的消费方式。

2.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广东和海南等省早在2001年前后就开始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并且收到良好实效。“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各省将继续加大对农村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各地应结合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用好专项配套资金,抓好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影剧院和体育场所建设。通过加强农村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增强环境建设力度,将乡风文明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以环境建设促进人的行为转变。

3.与文化道德建设相结合。通过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以“八荣八耻”为重点内容,在农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组织礼仪宣传,提倡文明风尚,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通过建设基层文体设施,推进乡村文体活动,采取演讲、相声和街头宣传等活动,开展文艺演出和秧歌、篮球、门球等文体比赛,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形成遵守道德礼仪的氛围。

四、乡风文明建设的地方经验

(一)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经验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海南省制定了2002-2009年文明生态村建设规划,提出“力争经过五至八年的努力,使全省半数以上的自然村建成文明生态村,实现我省农村面貌历史性的新变化”。所谓文明生态村就是生态环境与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建立生态文化三个方面。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明确指出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不搞单一模式,不搞统一标准。通过创建一个整洁卫生、文体设施完善的新家园,让农民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过上丰裕的物质生活和高质量的精神生活。海南建设文明生态村的基本要求是:村级班子模范作用好,村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较高,基础设施建设较好,村容村貌整洁,村庄绿化美化,生态环境良好,环境卫生清洁,管理机制健全。

《规划》从文明生态村建设资金和加强领导两个方面指出如何建设文明生态村。要将文明生态村建设资金纳入市县、乡镇财政预算计划,保证每年有一定比例的投入,将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捆绑”使用到文明生态村建设中去,多渠道落实文明生态村建设资金。切实加强对文明生态村建设的领导,坚定不移地抓好文明生态村建设,建立文明生态村建设的领导责任制和有效的工作机制,层层制定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制定、完善各市县文明生态村建设规划,要深入动员群众和组织群众,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形成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

(二)江西鹰潭的乡风文明建设

鹰潭市提出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围绕培养新型农民,按照“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观念,营造文明、淳朴、向上的农村新风尚。通过加强四个方面建设,促进乡风文明。一是强化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提高农村文化设施,力争使村村有文体团队,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继续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在农村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帮助农民树立“八荣八耻”的观念。三是加强农村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从基层抓起,在农村开展以社会政治安定、社会治安稳定、社会环境和谐、防控体系严密、基层管理规范、队伍建设加强等方面内容的创建和谐平安乡镇(街道)、和谐平安村委会、和谐平安家庭等活动。四是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长效机制,将乡风文明与新农村建设其余内容有机结合,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保证乡风文明建设常抓不懈。一方面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引导农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爱岗敬业。

(三)福建安溪县构建和谐乡村的探索

1.政策推动提供创建保障。安溪县委、县政府把和谐村镇建设纳入建设现代山水茶乡的总体目标,将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纳入乡镇党政班子领导实绩考评指标体系,通过硬指标保障创建活动落到实处。

2.组织发动形成创建合力。通过加强舆论引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作用,凝聚群众组织的合力,严格监管督查等方式形成乡风文明建设合力。

3.部门联动提升创建层次。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和优势,主动介入,联动参与,分类指导,丰富内涵。县委宣传部、县委文明办、县文体局侧重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指导设立,同时,教育、计生、司法等职能部门积极为各村居的宣传文化建设提供宣传材料,丰富农村文化内涵。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篇10

第一,处理好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在新农村建设中,既要加强政府引导,又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走群众路线。一方面,各乡镇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设计者、指挥者,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度定位和工作职责,掌握工作分寸,注意工作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和政策导向作用,切实履行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加强督促检查,围绕新农村建设要求,抓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让农民明白新农村建设是自己的事,变成自觉行动。新农村建设投入的主体,还是农民群众自己。绝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投入,本末倒置。第二,处理好试点示范和全面推进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没有现成的样本,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需要因地制宜、试点示范、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不可能一哄而起,盲目攀比。在工作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典型示范和全面推进的关系。通过典型引路,使新农村建设的面不断扩大。

第三,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不等于建新村庄,但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有新变化、新风貌。当前建设新农村的核心是要抓好特色产业建设,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只有基础打牢了,建设新村庄、过上新生活才有保证。当前,要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切实提高农民素质。只有这样,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就有了根基。

第四,处理好阶段性与长期性的关系。建设新农村,既要把当前的各项工作任务抓实,切实解决好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巩固和发展当前农业和农村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把当前农村的各项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又要牢固树立打基础、管长远的思想,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明确重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

第五,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的关系。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的目标是一致的,是农村小康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涵盖了扶贫开发的各项任务,扶贫开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过程,实质就是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扶贫开发搞好了,就突破了新农村建设的难点。

(二)夯实五项基本任务

一要抓好基本规划。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各级要按照“合理布局、分类指导、一次规划、分年实施”的原则,立即深入村组调查研究,结合各村的实际,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具体规划中,必须把握三条:一是科学性与客观性相结合。规划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具体操作的可行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与产业开发、生态移民、小集镇建设、旅游相结合。要真正深入调查、摸清底子、吃透情况,切不可凭主观意志、闭门造车。

二是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新农村规划涵盖内容十分广泛。涉及部门很多。在制定总体规划的同时,要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制定本部门的专业规划、行业规划,明确具体任务,落实具体措施。三是长远与当前相结合。规划要对远期目标有总体要求,近期任务要与十一五规划、优势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相衔接,对于一些重要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有分年实施要求。

二要抓好基本产业。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坚实的特色产业作为支撑,新农村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必须把发展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来抓。对汉滨区来讲,就是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农业优势产业布局规划为指导,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蚕桑、畜牧、魔芋、劳务输出等全区性主导产业,茶叶、烤烟等区域性优势产业和蔬菜、中药材等地域性特色产业。对一个乡镇来说,要按照规模化的要求,走一乡二三业的路子。对一个村来说,就是要主抓一两个骨干项目。各乡镇、各村在产业建设上,都要从实际出发、从当地自然条件和优势资源出发,把市场有需求、农民愿意搞、当地适宜种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三要抓好基础设施。当前制约农村发展的关键环节,就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最能使广大群众看到新农村建设实惠的,也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切实抓住中省对农村基础设施加大投入的机遇,想方设法包装项目、争取资金,并做出专门基础设施项目规划。要把基础设施的重点放在以“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改圈、改厕、改厨、改环境,建产业园、沼气池、文化宣传设施”为主要内容的“五通四改三建”上,使村容村貌逐步改观。示范村、试点村要根据各村的实际,从群众盼望最迫切的某一方面入手,找准突破口,稳步推进村容整洁,逐步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家居舒适化,使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展示新农村建设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