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成人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42:28

临床医学成人教育篇1

关键词:临床学生人文教育职业素养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128-01

随着社会对医生的职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医学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按照医生职业化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进行教育和改造,同时在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促进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尤为重要。从而使医学生既有扎实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又有深厚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和高尚的医德医风。

一、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背景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素质和职业修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为适应医疗卫生行业的需要所具备的医学专业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医德修养和人文素质。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提出: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七个方面。《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确立了“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的原则、病人自主性原则和社会公正原则”为医师职业精神的三个基本原则。医学教育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优良医德医风、高尚道德情操、精湛医疗技术和广博人文知识,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职业素养是医学生成长的根基,需要学校与社会协作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使其成长为履职尽责、精业勤业、让人满意的医务工作者。

二、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

1.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具体内容有待进一步明确,教育体系不够健全。一是医学生对基本职业素养的认知,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与时俱进。二是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偏少,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规范性,与医疗行业要求相一致的理论教材和实践经验不足。三是我国当前对于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方式和手段较为单一,注重理论教育,缺少有效的多形式的实践途径。

2.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的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等对于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制度,也缺乏相应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标准。很多高校开展医学职业素养教育工作,却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流动性大,开设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讲授多,实践技能培养少,导致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不扎实,临床技能、动手能力差,不适应社会对医务人员的需求。

当前社会对医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医学院校应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人文教育在医学生职业素养形成中的意义

医疗卫生行业是民生关注的焦点行业,除了“看病难、看病贵”外,还有医德医风建设、医患矛盾突出、医务人员职业素养缺乏等。所谓医生职业化,就是要求医生承担一些原则性很强的责任,其宗旨是:病人利益优先,个人利益居后,病人,社会公平。医生的职业化是医患关系的核心要素和本质所在。然而,现代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是造成当今诸多医疗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我国的医学教育过分关注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临床医学生只关心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愿花时间学习人文知识。由此导致,有些临床医学生人文素质较低,人文精神缺失,不能转型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医学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属性,并且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营造浓厚医学人文环境是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必然趋势。在医学教育过程中融入人文教育,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医学人才,使临床医学生提高竞争力,更好地融入社会,成功就业。这不仅是一项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民心工程,实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同时对促进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四、培养临床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1.适应时展,将人文思想与医学教育相结合

贯彻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医学教育原则,形成以拓宽专业口径、增加创新适应力、提高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以医学专业教育为基础、以通识教育为主体、以养成教育为目标,确立科学的人文教育思想体系,培养临床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高尚的道德品质、不断创新的精神、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真正实现临床医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

2.创新培养方式,在实践中培养临床学生的职业能力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增加与职业培养相关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按照行业标准,将医疗行业的工作流程引入校内实训、临床见习、专业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准职业教育环境中进行实践培训,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自身职业素养,渗透到思想中去,转化为爱岗敬业的意识。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使他们亲身感受和体验人文精神,达到培养临床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人文教育目的。

3.转变职业素养认知,健全临床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人文课程体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构建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并重的教育体制,修订完善医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将人文素|课程纳入医学学科教育体系中。同时优化课程结构,增加相应的人文选修课程,把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必修课为核心,以选修课为延伸,以专题讲座为提升;增设基础性医学人文课程,开设综合性医学人文课程,确立医学人文教育核心课程,通过加强临床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引导,将职业素养教育系统化,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临床医学成人教育篇2

论文摘要:目前,中医药高等教学规模日益扩大,却存在其培养的学生临床技能不强,就业竟争力差等问题,文章就此探讨了中医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思路,认为中医教育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面向市场办学,加强学生的临床能力的培养,切实保证教学质蚤。

高等中医教育起源于上世纪中叶,发展到今天,在校学生人数,办学规模,固定资产,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高等中医教育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并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中医学专业高等人才,从这一点看高等中医教育是成功的。但是,从目前中医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来看,并不太理想。目前的就业情况是:西医院基本不录用中医学专业毕业生,一部分中医院也不愿录用中医专业毕业生,更有甚者,宁可录用西医院校本科毕业生,而不录用中医院校临床硕士研究生。为什么一个中医临床硕士研究生没有西医院校一个本科生有竟争力?中医专业毕业生的劣势在什么地方?换句话说,中医教育失败在什么地方?

就我的看法,这缘于很多中医专业毕业生进人医院工作,临床工作能力不强,病房管理能力及急诊能力差,不能为医院创造效益。与同期被医院录用的同样经过五年西医院校教育的临床专业毕业生进行比较,临床工作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就是已经走上临床工作岗位的中医师,工作后也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补习西医课程。对录用人员,医院经过比较,当然会选择能给医院带来最大效益的人员,而且还会为以后的录用工作提供一个参照标准。由于更多的中医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被医院录用,不能从事对口的临床工作,影响到中医从业人员的数量一直得不到提高,中医临床阵地萎缩。从中医教育对中医临业的发展来看,非常有限。因而,培养和提高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是中医教育觅待解决的问题。

1树立教育服务理念

随着教育的产业化,中医院校实行收费教育,学生付费上学以来,大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随着“教育服务,教育消费”成为一种理念,人们开始思考自己所付出金钱、时间与所接受的教育服务是否等值、有没有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既是教育消费者,又是教育的产品。产品质量的好坏必须由毕业生是否受到社会欢迎,为社会所接纳来检验。如中医学专业五年在校教育,毕业后能否被医院这个市场认可?能否从事对口的临床工作?五年的中医学本科教育投人,毕业后能否有一个好的发展平台?针对这种情况,中医院校应该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服务理念,以优质的服务来吸引更多的中医教育消费者,满足消费者合法要求,维护学生的利益,同时也推动学校朝着更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方向变革,真正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学有所值,真正成为合格的中医教育产品。

2维持适度的规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招生和就业成了中医院校发展的两个重要的瓶颈,高校为谋求发展,努力扩招。虽然扩招促进了学校发展,但是对医学院校来说,扩招带来了诸多问题。学生数量增加了,而原有的教学资源却不能同步增长,师资力量有限,教室、实验设备、网络设施、后勤保障等处于一种超负荷运行状态。符合临床教学要求的临床教学基地和临床教学床位严重不足,学生临床实习机会减少,缺乏正确的指导和规范化培训,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不强,劣质产品源源不断地流人医疗市场。中医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多是面向中医院,目前国内很多中医院的发展举步维艰,规模较小,就业缺口小。而中医院校的大量招生,导致培养的学生质量下降,学生毕业后不能从事临床,更谈不上发展中医。因此,招生应该根据市场需求,临床教学基地的规模,确定中医学教育的办学规模。因为没有充足的临床教学资源,就不能保证学生基本的临床实践活动,直接影响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3以市场为导向

中医学本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培养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初级医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就业奠定必要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也随之迅速发展。高等中医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大学生如何面对人才市场的选择,由市场来决定人才的培养和供应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中医教育的效果最终体现在社会需求上,对人才就业市场进行调研,明确市场所需,使高等中医院校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质量标准真正符合市场需求,是我国高等中医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要改变现行高等中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陈旧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使其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由于中医学在当今社会的从属地位,自身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中医教育必须适应医院的模式。为此,高等中医教育要为医院与医生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要主动适应医院的建设需要,要与时俱进。适应医院的模式,即是适应市场的模式,就是适合学生的模式,也是适合学校的模式。中医人才市场需求多来自中医医院,我国中医医院数量有限,大多数效益不理想,人才需求有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医院面临着巨大的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医院的工作始终要围绕社会与经济效益这两个中心进行,这就要求医院的所有医生,不管你是中医师或是西医师,都要能胜任门诊、病房、急诊工作,还要能保持和发展自己中医的特色与专长,以促进医院的建设发展。

在现代医疗体制下,一个只具有中医临床能力的毕业生,是很难进人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的,而一个具有西医临床能力的人,可以进人西医院、也可以进人中医院从事临床工作。从中医师的成长历程看,低年资中医师很难有中医市场,中医临床能力需要厚积薄发,很多中医师都是人到中年才有所成。从培养目标的可行性和市场性来说,高等中医教育培养的目标应该首先是一个具有西医临床能力的临床医师,其次才是一个具有初步中医临床能力的初级中医师。

世易时移,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片面强调是中医院校,一味强调加强中医课程,固守学科传统是不明智的,必须使学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学科如果不被市场所认可,就不可能得到发展,最终可能走向湮灭。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出发,从中医学和高等中医教育发展大局出发,在保证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对中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加强现代医学知识的传授,积极培养现代医药学知识。

4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

医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主要表现为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两个方面。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应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教学作为人才实战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整个中医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目前中医教育全程中的瓶颈,可以说,中医学生与西医学生的差距很大部分是在实习这一年形成的,实际上这也是由于中医院与西医院的差距造成的。为此,在毕业实习这一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高等中医院校应该重视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应根据高等中医教育的要求选择教学医院,不降低标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与提高中医专业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使之符合用人单位与社会的需要,适应激烈的市场竟争。

4.1规范临床带教医师的技能教师在中医教育事业中应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教师是中医教育的第一资源。所谓名师出高徒,带教老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在业务上精益求精,规范操作。制定临床实践技能培训日标,在临床医疗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通过教学查房、管理病人、病例讨论,以问题为中心的讲座等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培养他们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4.2中医临床实习中医学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历史上,传统中医师基本上均是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的。部分院校倡导的本科生导师负责制值得推荐,能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提前实现中医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益,培养中医临床能力。

4.3医临床实习作为一个现代中医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西医临床能力,要能胜任医院的病房工作和急诊工作,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接纳。面对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面对医院临床工作的实际,必须培养中医学生的西医临床基本功。中医学生与西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差距,就我个人的看法,很大部分是由于实习医院的差距造成的。综合性西医院在病源、病种、诊疗方面,比中医院具有优势,学生临床机会多。有条件者,如能设立西医院临床实习基地,使其与医科院校的实习生共同实习,一定对西医临床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4.4建立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不断完善,接近于真实的模拟教具将被广泛应用。中医院由于本身的综合实力不强,竞争力差,医疗的开展不尽人意,学生动手的机会不多。这方面的弥补学校应根据学生实习需要,建立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配置心肺听诊、肝脾触诊、复苏和智能模拟人等系统,建立模拟诊室、模拟医院、模拟病人,以及小型的教学诊室、门诊、医院,供学生临床见习,尤其是解决有创伤性的技能操作训练,弥补临床实践的不足,给学生创造反复练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规范化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的临床实际操作奠定较好的基础。

4.5设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管机制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医学教育更是如此。任何医学院校的教育质量的最终判定都要看其毕业生的素质,所以素质保障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各临床教学点设立相应的教学监督管理机构,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严格的考核制度,形成管理部门、科室、实习小组、带教老师等多级管理网络,逐级承诺,层层落实。建立在科考勤和出科考核制度。严格出科考核,内容包括病历书写、回答问题、操作技能等。管理部门按时督促检查,缺勤或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出科。

临床医学成人教育篇3

【关键词】医改教学医院临床教学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6-122-02

教学医院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般医院相比,教学医院除了医疗和科研功能外,临床医学教学也是其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教学工作不仅有利于人才培养,而且有利于医院整体水平的提升,教学医院的社会地位、学术水平和整体实力是非教学医院所不能相比的。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在计划模式和与之相应的管理体制下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运转机制,教学医院在临床医学教育方面与学校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在承担教学任务、改善教学条件、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医院的教学功能已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医疗体制改革对临床教学的冲击

1、医院新的管理和运行模式,使教学医院原有的教学功能受到挑战。由于非高校附属医院编制的教学医院行政隶属于卫生主管部门,主管高等医学教育的政府部门对这些教学医院的管理几乎成为盲点,学校与教学医院的关系又逐渐从主体变成客体。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医院基本上是凭借着原有的惯性,继续承担着医学教学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管理的提高和发展。

2、医患关系的紧张,医患矛盾的上升,使临床医学教学遇到困难。作为临床医学教育的实践基地,教学医院必须在医疗和护理过程中贯穿教学工作,大量的医学、护理学、药学、影像学等学科的实习生只能在实践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技能。然而由于实习生的实践和操作会增加医疗事故发生的风险,医院里病人存在着拒绝实习生的检查和观摩的思想,病人对实习生的临床操作往往抱不合作的态度,因此明显地影响了学生的实习质量。曾有报道,因实习生的检查和观摩,病人甚至诉诸法律要求赔偿[1]。

3、经费问题将可能成为影响教学医院教学工作的因素。教学医院原先几乎都是计划经济下的国家医院,医院运转经费的大部分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拨款,所以在很长时间里教学医院除了获得学校支付的有限带教费用外,没从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得到经费资助,相反医院还从医疗业务收入中拿出一定的经费进行教学建设。新体制下医院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医疗收入,临床教学医院没有在教学中获得经济效益,所以一般就难以给带教老师带教报酬,只能象征性地给教研组一些教学津贴,如此长久以往临床医师没能获得应有的教学回报,可能将会影响教学工作的发展。

4、重临床轻教学的情况,影响临床教师的教学热情。临床教师多为临床一线的工作者,每天从事着繁忙的医疗工作,对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精力有限,加上临床带教费时、费力,责任大利益小,实习生的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连带责任都影响临床医师的考核[2]。同时,晋升职称时临床带教不作为评价指标,而科研课题却作为晋升高级职称的重要指标。因此,少数临床医师教学意识淡薄,对临床教学视为简单的任务观念,不认真有效地组织临床教学,不注重培养实习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激烈的就业竞争,使实习生无法规范地完成实习计划。临床实习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临床技能,提高其医疗能力的重要阶段,然而这阶段正好又是求职面试、考研复习、公务员考试、外语考级的时段。因此,复习迎考占据了实习生很多精力和时间,加上对自我的定位和评价不全面、不科学,对今后能从事的具体工作缺乏真正的了解,求职简历随便投寄,招聘会、面试时经常受挫,导致实习生难以集中精力完成临床实习。

二、采取切实措施努力营造新形势下的临床教育

临床教学是医学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临床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医学生今后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认为首要的任务是在适应医疗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各有关部门要认识已存在的情况,改善现有临床教学模式,妥善解决已出现的问题。

1、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开展对非高校附属医院编制临床教学医院的评估和论证,并在政府评估和论证的基础上突出教学医院的地位和作用。卫生主管理部门可以将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的教学和授分放在具备教学资质的医院办理,提高教学医院的地位、水平和权威性。教学医院应该充分认识“教学相长”,进一步认识拥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和能培养高水平的医学人才是医院价值所在。

2、卫生主管部门应将教学医院的教学工作纳入管理范围,在业务考核和经费划拨中,应考虑到教学医院和其他普通医院的区别。卫生主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协调,加强教学医院的教学管理督导工作[2],使临床教学质量有进一步的考核指标。

3、医学院校应将实习期间学费的一部分划拨教学医院,作为临床带教经费,不能使教学医院用医疗收入来补贴带教费用。教学医院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医学院校应参与对临床教师的考核,对临床教学成绩突出的临床医师给以奖励,做到责、权、利统一,医院应进一步将临床教师的业绩情况与年度考核、职称晋升挂钩,并作为评优的根据。

4、教学医院应加强选拔有带教能力热心于教学工作的技术骨干,通过考核组成教师队伍。通过教学研讨和交流提高带教能力,使临床教师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真正起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表率作用,使临床教师用自己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来培训实习生正确的临床思维和实践操作。

5、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保证一定的临床实习时间,才能保证临床实习质量,才能保证实习生具备处理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为减少求职面试、考研复习、公务员考试、外语考级与临床实习的冲突,上海、江西等医学院校已尝试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提前一学期进入临床实习。笔者医院目前承担分别在1月份或7月份进入实习的两种类型临床实习生,从我院近三年带教的情况看,由于提早进入实习使实习与就业之间有个时间差,学生在实习期间较为稳定,因此调整教学计划使实习生提前进入临床是适应新形势下临床教学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洪琦新形式下教学医院的发展和临床医学教育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5(1):1-2.

2.石书玉、石文惠、王瑛等教学医院教学矛盾的现状及对策现代医院管理2005,3(3):38-39.

临床医学成人教育篇4

1 临床医生兼任教师双重角色的必然性

附属医院与医学教育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决定了作为临床教学主体的教师由临床医生兼任。首先,教学与临床相结合是医学发展史的继承和发展。纵观医学发展史,就是一部附属医院与医学院校紧密联系的医学教育史,既有医院办医学院,又有医学院校办医院,其本质都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附属医院与医学教育的相互补充。通过附属医院与医学院校相互交融,使得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有机结合,促进医学教育和科研的高速发展。其次,附属医院的医疗资源是医学教育的教学资源。从整个教学的过程看,医学教育的师资和场所等大部分资源都在附属医院,附属医院是临床教学与实习基地的主体,同时又是临床学科教学、科研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最后,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向有赖附属医院的密切配合。主要呈现为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向:一是提倡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尽早建立职业认同和职业角色,在人文精神和专业技能与经验上尽早启动职业化进程;二是尽量打破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的界限,促进前后期融合,改变传统的先基础后临床,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到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进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使得医学人才培养更加依赖于附属医院所提供的教学师资和教学场所。

2 临床医学教师双重角色的冲突

2.1 职业定位与社会定位的冲突

角色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指的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需要不同社会成员按照某种既定的规范去扮演。临床医学教师的角色冲突主要因为在职业定位和社会定位两个维度上都缺乏同一性。

2.1.1 职业定位的冲突

在职业定位上,临床医生与高校教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分工。作为职业人的临床医生,与卫生服务机构签订合约,利用医学科学技术和各种卫生资源向社会提供能满足人们医疗保健需要,增进人群健康的医疗产出和非物质形态的服务,并获得合理报酬。《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中指出:教师职业是专门性职业,必须经过专门的教育和培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按照一定的标准完成规定的任务,以此来获得报酬和嘉奖。高校教师作为高校专门的职业岗位,从事的是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方面的工作,通过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满足学校的正常运作和发展需要,获得报酬。

2.1.2 社会定位的冲突

临床医生和高校教师社会定位的不同,实际上是社会角色和社会期待的不同。社会角色是指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就像每个组织团体中的成员都要遵守组织团体内的规章制度一样,成员们都以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行为标准来指导自己在组织内的行为,同时参照组织内其他成员对角色的期待与自身对角色的理解来扮演着组织内的角色。可见,行为规范、社会期待建构了人们行为的基本框架,是一种角色区别于另一种角色的关键。一般情况下,社会和自我对临床医生的角色要求为治病救人,对高校教师的角色要求为教书育人,临床医学教师的角色扮演却需要同时遵照临床医生和高校教师两种行为规范。

2.2 宏观的角色期望与具体的职业角色期望的冲突

从医学院校对临床医学教师的角色期望看,最主要希望临床医学教师利用科学的教育观念、灵活的教育思维、丰富的临床知识与高尚的职业道德奉献于教学活动,因此在医学知识与理念的传播上要求全身心地投入。而临床医学教师在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具体职业角色是临床医生,再承担一定程度的教学、科研任务。附属医院作为优质卫生资源,医疗服务负担异常繁重,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然期望临床医学教师首先完成临床诊疗工作,同时附属医院也无力在工作安排中为临床医学教师的教学准备预留时间,教学技能的提升、教学课件的准备和教学总结等都只能利用医疗工作以外的时间完成。可见,医学院校期望临床医学教师是教育家,而附属医院期望临床医学教师是临床专家。

2.3 角色评价标准的冲突

医学院校衡量临床医学教师贡献的高低主要以教学和科研业绩为主要指标,以教学工作量、课堂教学技能与成效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以在公开刊物上和承担科研项目的数量与质量作为科研评价的主要内容。而附属医院对临床医学教师的评价以医疗工作指标为主,辅以教学和科研指标。医疗工作指标由工作数量与工作质量组成,工作数量体现多劳多得,包括门诊、急诊人次,收治人次等,工作质量体现优劳优得,包括诊断质量、治疗质量、管理质量、费用控制等。评价标准直接决定临床医学教师物质待遇和职业地位的高低,由于临床医学教师本身精力和时间的限制,倾向于在冲突中选择更容易获得物质回报的医疗工作作为主要投入方向,对教学活动敷衍了事。

2.4 角色行为与思维的冲突

临床医学教师所承担的两种角色都有各自不同的行为规范,都要履行各自不同的职责,容易在时间、精力和适应性上感到紧张,顾此失彼。临床医学教师在医疗工作中,工作性质要求他们要具备丰富的医学基础知识和精良的医疗技术,能够正确诊断和治疗疾病,并能够沉着冷静地处理各种突发状况。在教学工作中,不但要求他们能灵活运用教育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判断和决策,出色地进行知识传播,还要求他们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感染和塑造学生的心灵。然而,临床思维和教育思维却面临着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碰撞。临床医学是一门决策科学,重心在于最终为患者作出诊治决策,并根据决策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及根据治疗效果不断修正诊断,达到减轻患者痛苦、挽救患者生命这一目标;而教育思维是通过提供整体性的复杂问题情境、在激发专业思考角度的同时,恰如其分地培养个体以问题为载体,运用联系的工作和思维方式多层次多角度探索解构问题的新途径,重心在于培育人才的过程,最终达到培育学生人格成长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低年资临床医学教师面临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的问题,很难做到既服务好患者又教育好学生。

3 临床医学教师双重角色冲突的化解

3.1 医院层面:以人才队伍建设、绩效评价和薪酬管理为重点改进管理制度

从临床教学职称评聘入手,建立相对稳定的临床医学教师骨干队伍。通过设立符合临床医学教师双重角色特点的职称评聘标准和条件,激励临床医学教师为获得更高的职称和报酬而努力满足临床与教学的综合需要,最终建立相对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虽然临床与教学工作在经济杠杆上很难达到完全一致,但从人需求的复杂性出发,建立临床与教学相长的临床医学教师队伍仍有可行性,队伍分为三种层次:一是具有教学热情并且具有相匹配的教学能力的兼顾型教师,二是临床工作之余能够较好适应教学工作的教育型教师,三是通过引导和激励吸纳部分缺乏主动性的游离型教师。客观公正的绩效考评能够很好地引导临床医生参与教学改革,关注教学质量。在考评中应树立临床医学教师与附属医院、医学院校共同发展,临床与教学相互促进的考评理念。从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出发设立考评目标,医院层面要重视教学工作,部门层面要加强教学管理,个人层面要合理安排临床与教学工作,还要注意评价过程的公平和评价结果的反馈。在对临床医学教师进行绩效评价时,还应注意分类考评,对课堂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非课堂教学和大纲外教学工作量(如研究指导、病例讨论、医学实践等)、教改业绩等应进行分类按比例赋值,再进行加权计算,保证对教学劳动的合理评价。临床医学教师的薪酬管理是在临床医生薪酬体系的框架下,将临床医学教师绩效考评与薪酬体系相结合,通过财务性福利和非财务性福利来体现教学工作的价值。对临床医学教师的绩效评价通过发放具体报酬的方式予以反馈,同时应在薪酬分配方案中对临床教学工作予以一定的津贴补助。而根据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在工资、奖金等财务性福利之外,还应提供非财务性福利使临床医学教师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更大的成就感,如对投身教学岗位多年并取得一定成就的教师提供学术假期,向注重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颁发教学名师奖等。

所以,关键是制度上营造一个让教师感觉临床与医疗工作经济落差可以接受、教学工作受到尊重并有发展前途的教学环境。

3.2 管理者层面:兼顾临床与教学从管理高层开始教学也具有推助医疗的作用,但其地位并非仅仅是辅助,而是应该与医疗并行发展;同时,医疗也不能只是为了资本运行,还必须肩负医学教育的使命。所以管理部门在工作设计上要首先考虑到较高的期望概率和较好的操作性,确立教学与临床具有同等地位,并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和教学资源,使临床医学教师工作任务重而不繁,多而不乱。此外,管理者应该及时发现临床医学教师遇到的困难,采取各种措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摆脱倦怠,如直接纵向沟通以缓解压力或举办教研室互学互查等横向沟通活动。在进行教学管理时还应加强临床教师培训,提高他们对教学的胜任力。另外,管理者还应避免使临床医生陷入无休止的各类行政会议,某些管理者对于上级要求或者各类教学改革任务喜欢立即开各种会议传达,但并没有具体安排部署,应尽量避免这类以会议贯彻会议的方式。

临床医学成人教育篇5

关键词:医学教育;临床基本技能;发展现状;基础

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实现利用最现代化的高、精、尖设备来代替原有的临床基本诊疗服务和操作。目前临床基本技能教育已成为了全球医学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之一,所以有必要对我国医学教育中的临床基本技能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希望从目前的教育中发现或找出问题,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加大改革力度,为我国的医学教育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1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现状

我国的教育部门对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临床基本技能教学非常重视,并制定出了《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该体系的提出对我国的医学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培养新一代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计划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高等学府都引进了多媒体-电子标准化局部功能模拟系统、标准化患者教学模拟系统用于日常的教学活动,并编制了很多具有先进水平的教材、课件、参考书、光盘等。在实践上,制定出了临床基本技能考核指标,并制定了实验室建设和评价指标体系,对医学系的学生实行了问题式教学、临床模拟患者多站考核等现代化的临床基本技能教育或培训。

多媒体-电子标准化局部功能模拟教学,如心、肺的听诊和触诊、急救知识、腹部常规检查等练习临床基本技能的操作模型,让学生在练习临床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让学生通过现场多媒体屏幕真实的看到她们自己在操作时的动作和其他操作细节,也可以通过系统软件再现听诊和触诊相关解剖图、心电图、血流动力学图等图像,也可以通过电子标准化患者模型形象的模拟人体肺部呼吸音、心脏杂音、胸膜摩擦感和心包、心前区震颤等,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如同面对的是一位真实的患者,使深奥抽象的医学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和真实,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而标准化患者教学指的是标准化患者准确的模仿相应病例的症状陈述,而学生扮演的是医生的角色,模拟完整个诊断过程。标准化患者不仅可以快速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考核[1]。

2我国临床基本技能教育面临的困难

2.1医学教育模式面临着深入的改革目前我国的很多高等医学院校仍然以生物医学为依据,重点关注的是知识的传授,实践的力度不足,课程的设置整体上缺乏创新性和科学性,课程整体优化不足,比例失调,教学内容重视理论轻实践,这与临床实践中要求的人才素质差距较大。

2.2临床实践方面的困难在医学教育中,临床的医学理论无疑是临床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其生命力在于能否灵活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临床基本技能的实践基础,那么学生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近年来随着医学生人数的剧增,使得医学生在实践时资源相对减少,加上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不愿配合临床教学,进一步减少了学生临床实践的机会,从而使学生陷入到理论多,实践少的尴尬境地[2]。

2.3重理论知识的教育,对技能、思维、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目前我国很多的高等医学院校普遍倾向于专业知识的教育,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教育中的灌输式教学,而没有现代教学体系中的通过知识的传授向学生传播学术思想,传播思维的发散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还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每一个步骤,显得毫无生机。在学习考核评价上仍然采用的是成绩至上的考核评价方式,使得现在的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临床基本技能不足,创新能力不足,思维发散能力不足等,这些现象都时刻制约着临床医学教育的发展[3]。

3提升医学技能的教学措施

3.1提升思想认识,改进传统教学模式随着世界医学的快速发展,传统教学模式的医学思想已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自己的思想,改变传统的模式教学,从根本上实现教育手段的革新。临床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以实践和诊疗作为教学的重点,同时还需要采用多种方法以现在教学理念为主体,逐渐将传统的科学思想不断革新,建立起具有综合性的临床医学教学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实现“探究式”、“问题式”、“案例式”教学,从而有效的提升现代医学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标准化的认知能力考核。

3.2突出学生解决临床具体问题能力的培养对于临床医学生的教学,重在对学生解决临床具体问题能力的培养。学校要切实有效地将学生解决临床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培训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对理论在临床中的践行,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将教学、见习、实习融入实训工作之中,不断加强学生临床动手能力的培养。确保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

3.3注重学生独立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的学生在接受教育培训时,由于缺乏创新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对于知识仅仅是一种记忆式的学习,根本没有独立思考,活学活用,学习时仅仅是机械的完成知识的记忆和知识的迁移,在应用的过程中不能够变通理论,更谈不上实践技能创新,尽简单地进行机械模仿。所以临床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会成为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重点培养方向。在临床医学培养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们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处理临件。

3.4加强学生的临床医学素质培养对学生们进行临床医学技能的培训不仅要从医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上进行培养,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的将职业价值、行为、态度以及医学伦理相结合;要注重对学员们进行临床医学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教师要言传身教,做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将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医学、联系起来处理患者的病情,学会处理医患关系,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不断加强自身的沟通交流能力。

4小结

随着近年来教育的不断改革,国内的医学教育专业上存在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因此医学临床领域,对医学生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临床基本技能教育或培训对整个医疗服务都是极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尹凯,桂庆军,沈元琼,等.仿真模拟教学系统结合pBL教学法在临床基本技能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10,09(8):1062-1064.

临床医学成人教育篇6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自2009年,我国开始大力发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扩大招生规模,但许多因素影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例如培养模式单一,仍沿袭科学学位培养模式,考核指标不严格、忽视临床技能的培养;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从学校到医院、科室均缺乏管理制度上的统一和连贯,不仅缺乏有条理的监控和测试机制,相关科室多缺少专业、规范的临床技能培养和教学培训计划等。我院自2003年获准成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办单位,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不断对培训计划及培养过程进行调整及改进,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1]。具体包括:设置科学合理课程体系,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体系、科室轮转培养和考核体系、综合素质教育培训体系,对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执业素质及未来临床工作适应力有积极作用。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的内容

1.1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及其指导制度建设

一支既有较高学术含量,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是保证专业学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2]。大力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师德水平、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指导水平。成立以导师为中心的指导小组,采取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实行科主任负责管理、导师负责指导、指导小组成员分工指导的集体培养制度,避免单一的导师负责制的弊端,使之利于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1.2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

利用我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跨专业、学院选课,进行通识教育,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将来适合更加复杂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我院建立有组织完备、规范的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学位评定委员会,建立了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严格管理的同时,也不断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支持力度,大力改善研究生教学、科研条件,设立学术成果奖励基金、优秀学位论文奖励基金,激励研究生作出创新性成果,提高创新能力。在教学管理上建立了与之相匹配的以人为本、高效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体系[3,4]。如建立学院、培训医院教学培养过程中重要环节、节点相互通报制度;学生考核成绩向学院、培训医院同时报告制度;建立学院、培训医院教学质量互相监督制度。要求教育管理人员加强对专业学位的认识,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首先要保证培养出一名好医生,应该让学生做医生成长过程中所应该做的事情,主要就是规范的临床培训与实践(更规范严格的医学本科毕业后教育)[5]。通过不断努力与探索,力求为社会培养出既有扎实的临床技能、又具备独立的临床科研能力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1.3建立并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及考核体系

临床技能考核培训与考核采用学科点、医院和医学院三级培训与考核的方法。临床技能培训与考核的实施分三个阶段:①入院伊始以临床技能集中培训为主,由医院组织相关教研室专业教师,在医院技能培训中心,对所有进入临床阶段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系统的临床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轮转学科。②进入学科后对所轮转科室进行针对性技能训练,并通过手术直播、临床实践、出科考核及多站式临床技能考试等,强化临床技能。③毕业前进行全面临床技能考核。

1.4多种形式进行综合素质培养

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专业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医学人文教育,为使学生学会用心理、伦理、社会、道德、法律等知识指导临床实践。医院始终坚持“学生为本,教书育人,造就英才”的教学理念,不仅培养学生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切实加强医学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人格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研究生入院即开始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通过医务管理专家及律师为研究生进行理论授课,并结合临床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和讨论,自觉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规避相应的医疗风险。作为医学生,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及沟通能力十分重要。医院十分注重以上能力的培养,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参加各种高端学术论坛,使学生受到医学大家的熏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及创新精神,学会自我学习和正确思维,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2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质量控制工作

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各环节质量检查督导与监管制度,加快构建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坚持过程管理,实施环节控制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力保证[6]。研究生培养过程监管,主要包括考试环节管理、课程环节管理、导师组管理、专业课及专业外语管理、临床轮转检查、临床能力考核管理、学位论文答辩管理等。特别强调的是,为保证轮转培养质量,应充分发挥相关专业导师和导师组的群体指导作用,要求临床科室选派临床业务熟练、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高年资医师担当研究生的带教指导工作,并成立导师指导小组,对研究生轮转情况进行行政管理和技术指导,各学科设专人对研究生具体管理,落实人员考勤管理制度并对整个临床训练过程进行全程监督。要在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的同时,强化学位论文选题和评审工作。规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优、奖惩工作,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竞争激励机制[7]。

3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

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构建‘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全国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8]。通过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通过3年的学习,能够取得四证,即硕士研究生学历证书、学位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合格证书以及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研究生培养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理论素质的重要环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临床医师的重要途径,如果二者能在临床工作中得到有机的结合,将会使二者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取得双赢的效果[9]。我院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9]。包括:设置科学合理课程体系;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体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室轮转培养和考核体系等。如果可以从临床技能培养层面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进行同一化管理,将理顺我院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次序。但是,一些导师由于对专业学位理解深度不一样,不让专业学位研究生去转科实习,而是在实验室里完成自己的科研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发表实验室研究论文,致使学生毕业后达不到专业培养要求。基于此种情况,我院对全院带教老师进行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相关制度、培养模式、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可行性等相关政策进行解读学习,使得教学管理部门与教师在认识上达到了统一,为我院进一步实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起到推动作用[10]。培养期间,如果培养对象未能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未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则不能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普通专科合格证书”,更不能获得“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总之,加强临床培养环节,重视临床能力的训练和实践,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在医学人才培养中加强临床能力的培训,不仅要系统化、规范化,还应该有法可依、合情合理,逐步把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引导到以临床能力为主的培养轨道上,在培养机制上与住院医师培训相结合。实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一,以培养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医学人才,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把临床教学工作做好,不断地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研究,使培养出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加能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要、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对社会有用的、高层次的医学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艳阳,赵栓枝,孟晶莹,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培训相结合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0):9-10.

[2]何刚.重视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4,(3):28-29.

[3]林青,罗瑾.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难点与解决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7,(2):238-240.

[4]陈地龙,谢鹏,汪玲,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7):69-71.

[5]柯杨.对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再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7):17-30.

[6]祖雅琼,陈洁莉,李丽剑,等.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天津市15所三级医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情况的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7):526-528.

[7]黄春基,张椿,齐德广,等.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规范化培训并轨教学模式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14,(4):673-674.

[8]王虹,陈琪,朱滨海,等.构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的“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4):11-15.

[9]陈旻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可行性探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9):118-119.

临床医学成人教育篇7

(一)国外医学教育基本模式

国外的医学教育课程主要有三种:传统学科式、以问题为中心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器官系统式(organsystem)。传统学科式是较系统完整的一种形式,有利于教学实施与管理。pBL教学模式进一步精简课程,基础医学和临床实践联系更紧密,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从临床工作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器官系统式是按照人体解剖结构中的某一器官系统把相关课程结合起来,以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和减少课程间的重复,较好地解决了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结合的问题。

(二)早期临床实践的内涵

临床实践是医学生接受医学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医学生在临床教师指导下在临床教学基地进行和参与临床诊疗活动,实现学习目的的一种医学教育方式。早期临床实践的“早期”被定义为“传统意义上的临床实习期的前一阶段,通常是指医学教育的最初两年”,“临床实践经验”是指“在社会的或者临床的环境下与真正的(与模拟的相反)病人接触”,以增强对健康、疾病或者癌症和卫生专业角色的理解。(四)早期临床实践教育的形式早期临床实践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实践活动开展的时间分为课程内和课程外两种主要形式。课程内早期临床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开展“临床医学导论(introductiontoclinicalmedicine,iCm)”课程,即在一、二年级的学生中开设“临床医学导论课程”;学习完基础课程后即到医院进行相应课程的观摩,并且在节假日到医院进行“预见习”。课程外早期临床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开展早期接触临床教育,让低年级医学生在节假日到社区和医院进行观察,并且对慢性病患者进行访谈、搜集病历、对病人的病情进行检测,以加强学生对疾病和病人的理解。

二、国内外早期临床实践的现状

(一)课程内的早期临床实践活动

国内外的一些医学院校开始把早期临床实践活动作为课程教学的方式,如英国医学教育的临床阶段与基础理论的学习阶段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各医学院校开展不同的临床实践,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倡早期临床实践。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许多院校还专门开设医学社会学、心理健康学等医学人文课程,早期使用模拟情景下重复操作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临床操作的熟练程度。通过早期接触临床,观察、了解基本医疗程序,提高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医学生主动与患者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增强医学生博爱、人道的职业责任感。法国的医学生在入校第二学年即开始接触临床医疗工作,每周见习2~3个半天(通常在上午),大学第四学年开始学习临床课程至第六学年结束。香港的医学院校在学生一进入医学院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就让他们开始接触病人,其课程设置由综合课程、健康与疾病概论、系统课程和临床实习组成。在第一学期的健康与疾病概论中,以真实临床病例为基础进行学习和讨论;以临床访谈(clinicalvisit)和床旁教学为主要形式进行实地见习与实习;在专门的临床技能实验室进行临床技能的培训和练习,逐步掌握有关技能。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在医学生临床实习前一年,采用周末到门诊导诊、晨间到病房参与晨间护理的方法对174名护理本科生实施了早期接触临床的预实习模式。结果表明在护理本科生中实施早期接触临床的预实习模式切实可行,实现了理论教学、临床思维与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于一体,缩短了临床实习的适应期,提高了临床实习的质量。

(二)课程外的早期临床实践活动

一些院校也采用课程外的形式进行早期临床实践教育。重庆医科大学组织“萤火虫志愿者服务队”,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和医院正常诊疗秩序的前提下让学生自愿参与到早期临床医疗工作中,进行一定时间的社会实践,培养其将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思维能力,加强其人文关怀理念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技能中心选拔二三年级医学生成立实验组开展急救普及活动,期末采用相同的考核方式和内容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技能和沟通技能进行考核。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学生,活动的开展效果良好。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在“护理学专业现状与护士角色”课程中安排10个学时的临床见习,学生对护士角色的认知和认同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南京医科大学对部分新入学医学生开展入学后第一次接触临床、感知医学的实践教育活动,组织新生参观附属医院。并让二年级学生参加医院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为患者提供导诊、沟通、护送、取药、维持秩序、陪护等服务工作。使医学生提前了解医生日常工作环境,增进对培养良好医患关系重要性的认识,效果显著,受到医学生广泛欢迎。

(三)课内外相结合的早期临床实践活动

还有一些医学院校早期临床教育结合了课程内外的多种形式,例如美国的许多医学院校让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就接触患者,学生被分散到各个诊所,学习与病人交谈的技巧,参观后定期交流心得体会。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相互渗透,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渗透每周一次的临床实践课,为早期临床实践活动做准备。

三、早期临床实践活动的意义与趋势

(一)早期临床实践活动的意义

传统医学教育忽视了临床实践的重要性,缺少对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方面的教育,这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早期临床实践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医学模式的不足,其优越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如避免纯理论学习的枯燥,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激发学习积极性,及时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加强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提高医患沟通能力,增强医学生博爱、人道的职业责任感和同情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病患,符合现代医学教育的规律和趋势,有助于医学生早期感知临床、熟悉医疗流程、体会患者感受,促使医学生增强医学人文素质、提高医患沟通能力。

(二)早期临床实践活动的趋势

早期临床实践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国内外的医学院已相继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早期临床实践活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1年12月6日,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在京召开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实践教学是保障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也是当前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严重“短板”。高等医学教育要深化临床实践教学改革,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模式的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提高医学生临床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制定临床能力培养标准,规范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但是,我国目前各院校所进行的早期临床实践活动都只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并没有全面实施早期临床实践。我国医学教育模式只在四五年级才让医学生接触临床,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所以我国需借鉴国外开展的各种课内外相结合的早期临床实践活动,实现医学教育改革的目标。

(三)开展早期临床实践活动可能的方式

临床医学成人教育篇8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质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4)01(b)-0174-02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科研、学术人才的主要方式。中医临床研究生教育在注重相应学术素养、科研素质养成的同时,还要考虑其日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从医学知识、科研能力与医德等多个方面着手,培养全方位的中医人才。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全国临床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章程》(简称“章程”)[1],对中医临床研究生教育进行规范。《章程》指出,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不断提高我国临床医师队伍素质、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为宗旨。因此,培养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临床技能的中医专科临床医师队伍,为社会提供更专业、更完善的医疗技术,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水平的服务,是实际工作中关于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相关学者对中医研究生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3],本研究从构建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质控体系入手,探讨控制和提高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临床水平的有效途径。

1建立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

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控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有制度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建立有效的运行与管理机制。就制度建设而言,要明确培养过程中不同环节参与者的责任:作为培养对象的临床专业研究生需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与任务;作为研究生导师要明确自己的培养责任,从医学知识与临床技能两个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并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作为沟通导师与学生的学科教研室,则要建立教师带教培养模式的评估制度,根据师生双方的反馈调整改进培养模式;教学管理部门则负责整个培养过程的服务与监督管理。就制度运行而言,要践行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即统筹临床专业研究生导师的学术科研指导、学科集体培养与管理部门动态监督与管理。实践证明,通过建立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践行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可以起到导师与其他临床教师优势互补,学生可以兼容并蓄的效果[4-5]。

2设置合理的临床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合理知识结构的设置是保证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6]。临床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临床以及相关工作,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别注重临床技能的养成以及形成良好的科研习惯,这就要求他们的知识结构科学合理,一方面,临床专业研究生要修完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取得相应学分;另一方面,研究生还要具备从事临床工作所需的技能与素质,因此,医学院校在课程设定上要注重专门知识与临床衔接的要求,设置合理的临床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

3加强临床技能训练与知识的综合应用

临床实践是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为直接的考核,考虑到临床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工作的特殊性以及服务对象的特定性,在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控体系中要特别强调以临床技能训练与知识的综合应用为重点的内容[7-8]。本校的做法是要求临床专业研究生将主要学位课程集中在1个学年内修完,然后转入临床实践,跟随临床教师提升诊断治疗能力,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继续选修相应的专业课,参加专题讲座,考察临床诊疗技能。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能调动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兴趣并能提高其学习效率,有助于其科研素养、学术素质以及临床技能的养成,有利于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

4搭建临床专业研究生质控体系平台

搭建临床专业研究生质控体系平台的意义主要在于便于考核临床研究生对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养成其对临床知识的运用与思辨能力,应用其临床实践技能并进一步培养起临床科研能力。

4.1考核临床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通过利用临床专业研究生质控体系平台随时考核临床专业研究生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以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如经典医籍的临床应用、相关疾病的中医临床进展、中医辨证思维的临床体现等。

4.2养成临床知识运用和思辨能力

临床知识运用和思辨能力的养成既需要通过培训,即临床专业研究生需要通过在医院转科,实际接触病患、参与疾病的诊疗以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临床知识与技能,同时查找缺漏与不足;同时,专科培训也必不可少,通过大密度地接触专科病例,熟悉和掌握相关专科的基本技能以提升思辨能力与临床诊疗水平。

4.3培养临床操作能力

培养研究生运用所掌握的临床知识对疾病进行诊治的能力,主要通过质控体系对临床专业研究生进行培训,重点培养其对常见疾病的高效诊疗能力以及对疑难杂症的处理能力,并注重其对急重症的应对能力,同时,还要借助质控体系平台培养其与相关科室进行协调诊治的能力。

4.4提升临床科研能力

通过利用质控体系平台,让临床专业研究生参与临床科研课题的设计、论证以及实施,养成其应用学术知识提高科研素质,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总之,临床专业研究生质控体系旨在提升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更好地为临床与科研服务。同时,这一体系在具体实践中仍然需要不断修改与完善,以期提高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临床水平,并为中医院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J].中医教育,1998,17(5):3-4.

[2]朱志军,白娟,曹珊,等.联合培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6):16-18.

[3]陈怡婷,陈地龙,谢鹏,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7,6(6):517-519.

[4]冯淬灵,于秀辰,王宗华.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思考[J].中医教育,2011,30(3):57-60.

[5]周欣,张志毅,倪超.医学院校以导师组模式培养研究生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9(2):107-109.

[6]孟小英,罗燕芬.对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6):484-486.

[7]任玲.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5(4):93-94.

临床医学成人教育篇9

关键词医教协同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

1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强化临床思维与科研训练

1.1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系统的临床思维

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课程设置,其中“贯穿、衔接、整合”是核心[3]。南方医科大学于2014年启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临床全面融通”的医学课程整合教学综合改革。整合课程由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14个模块组成,在临床医学八年制和五年制卓越班中实施。南方医院牵头呼吸、消化、泌尿、五官、临床技能等5个模块的建设,近4年累计派出7批,总计53名教师赴中国台湾中山医学大学进行课程整合和pBL教学改革专题学习。整合课程采用pBL授课方式,该院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自主撰写了31个pBL教学案例并获得学校立项资助。基于问题的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pBL)旨在模拟优秀临床医生的思考过程,注重基础与临床有机结合,强化临床思维的训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目前,学生对整合课程的接受度高,尤其是pBL教学方法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问题为导向主动探索解决临床问题,为今后临床实习及行医打下坚实基础。

1.2实行全程导师制,科研训练不间断

科研能力是医学生从事职业生涯必不可少的能力,将科研方法、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实践中能提升临床诊疗能力[4]。为了打牢科研基本功,探索对八年制学生实施全程导师制,即“基础导师+临床导师+科研导师”,在基础医学阶段、临床医学阶段和二级学科培养阶段分别为学生配备导师,指导学生科研训练[5]。基础医学阶段为学生配备基础医学院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导师,培养学生文献检索、基本实验技能和综合设计实验技能,以开展基础实验并撰写论文[6]。临床医学阶段主要是在课程学习阶段,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相关理论知识。科研导师主要指导学生博士毕业文论设计及答辩。

2打造人文医学教育平台,培育人文职业素养

2.1引入人文显性课堂,打牢人文基础

为解决医学前教育阶段理工科课程偏多、人文社科课程偏少的问题,在国防科大积极开展一些诸如“领导力与执行力专题培训”“团队建设与管理课程”等项目,开设《中国文化经典选读》《欧洲文化》《英美文学作品选读》《自然科学与军事技术史》《英语演讲与辩论》等人文社科课程,增加人文艺术类选修课,同时与湖南师范大学合作,开设《幸福学》《中国文化概论》讲座,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领导力、执行力与人文素养。八年制学生结束国防科大学习,进入医学院后,在众多医学生中表现突出,体现了良好的人文功底和个人素养。

2.2深入隐性课堂,打造四个“一”活动品牌

医学人文素养是指医务工作者在道德、思想、情感等方面展示出的气质和修养,表现为对患者及家属的关爱和尊重,对治病救人富有强烈的神圣感和使命感[7]。为了让医学人文素养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在使人文医学教育走进教材、走进课堂的同时,还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学生社团在人文医学培育中的作用。基于此,该院教务处主导学生组建志愿者团队(医学队红十字会、医学队义工等),深入寿星大厦看望老人,开展“泰迪熊医院”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仁心仁术和仁慈奉献精神。为了增强学医的仪式感和神圣感,该院打造了四个“一”品牌活动,即第一个老师——尊重大体老师,学生进入基础医学学习阶段,举行系统解剖开课宣誓纪念仪式,使学生尊重生命从尊重大体老师开始;第一个患者——关爱实验动物,要求学生尊重为医学献身的实验动物,培养爱伤观念,减缓痛苦,减少杀戮;第一次进医院,医学课程学习前利用暑假在门诊、临床支持中心和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为期2周的人文实践,悉心照护病人,体验病患疾苦;第一次穿上白大衣——每批实习生到院,由院长、书记、科室主任为学生亲手穿上白大衣,共同重温医学生誓言,激发医者神圣感。通过引入这些隐性课堂,营造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人文氛围,印证和升华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认知,从而在实践中践行医学人文精神,立志做有温度的医生。

3践行“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临床诊疗能力

3.1多举措鼓励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据调查,美国约70%的医学院校开展了早期接触临床,将早期接触临床列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中且效果良好[8]。医学前教育阶段,为使学生加深对行医的感性认识,校方与湘雅医学院合作,开设《早期临床与社会医疗实践》,穿插于第3、4学期末,组织学生参观湘雅医院临床科室,让学生提前了解医疗环境,加深对学医的感性认识。医学课程阶段,依托学生社团,组织跟前辈值班活动,鼓励低年级与高年级学生结对子,发挥传帮带作用。同时,实施基础-临床全面融通的课程整合后,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内、外、妇、儿等临床医学知识前移,学生比以往更早接触临床医学知识。

3.2桥梁课程实践与模拟教学相结合

郭庆峰等[9]研究指出,利用模拟医学教育开展临床技能培训课程,可提升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为强化学生临床基本技能,除开设《手术学基础》《临床诊断学》等桥梁课程,早在2008年该院增设了《临床技能学》,分临床基本技能和临床专项技能。桥梁课程作为连接临床医学课程与实习之间的纽带,采用课堂教学、教师示教、模拟教学、床旁教学等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系统掌握临床专业课程打牢基础。目前,这些桥梁课程已整合到临床技能模块,分临床技能模块一、二、三、四、五,分布于第6、7、9、10学期。

3.3临床技能竞赛紧跟临床实训

罗漫灵等[10]研究表明,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生在实习阶段开展临床技能培训可有效提高临床技能操作水平。实习紧贴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的标准和要求,实施“临床技能训练贯穿实习全程”、“贴进临床,以考促学,以赛促训,快速规范”的学生技能训练模式。在第11学期学生实习前、岗前培训期间及实习的第一个月,集中强化临床技能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习,采取多站式技能考试以考促学。实习期间,将全国临床技能竞赛考察范围分解到具体科室,确保所有八年制学生在实习期间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技能。

3.4自主研发临床轮转管理系统立体监督培训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学改革已成为趋势。附属医院教学任务重,学生层次多,数量大,增加了管理难度,如何确保“四生”(实习生、研究生、住培生、进修生)在临床科室有序轮转并保证轮转质量成为教学管理者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为此,该院与公司合作,自主研发了实训管理信息系统,集轮转计划安排、轮转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为一体,实现了环节管理链条化,质量监控立体化,统计分析精准化。通过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linicalevaluationexercise,mini-CeX)、操作技能直接观察(DirectobservationofproceduralSkills,DopS)、综合评价、oSCe等方式多维度评价学生实习轮转质量。

4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培养领导力和国际视野

加拿大皇家内科与外科医师学院的CanmeDS(加拿大专科医师培训指南)的岗位胜任力模型用角色来定义胜任力,将优秀的临床医师定义为医学专家、交流者、合作者、领导者、学者、健康倡导者、职业人[11]。因而培养医德高尚、有担当、有领袖气质的八年制医学人才成为教学管理者的题中之意。该院八年制青年医师协会成立于2012年,广东省医疗界的钟世镇院士、姚开泰院士和侯凡凡院士共同见证了协会的成立,并为协会亲笔题词。协会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打通了促进自我不断提升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

4.1挖掘优势资源,积极拓展第三课堂

为充分挖掘优势资源充实学生的知识体系,协会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开展中英文病例讨论,英语沙龙、文献写作、临床指南导读、青草依依人文实践活动、最八年——名人访谈系列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打牢基础,拓宽知识面,激发学医的热情。积极深入隐性课堂,组建义工队,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患者意识、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还积极与同行交流,引入社会正能量。协会通过与校外其它的社团组织建立联系,如广州无国界医生组织,新东方英语培训机构,美国执业医师考试小组,华南师范大学“为爱远征”骑行支教队等,将校外的精彩生活带进校园,为全校师生搭建分享交流的平台,接受社会正能量的熏陶。

4.2主动走出去,唱响南医品牌

作为全国首批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培养单位,该院与全国其他高校建立紧密联系,支持学生承办“明日医生论坛”、全国八年制医学生论坛等,让学生在重大活动组织中培养领导力。八年制学生在国际国内舞台上,都取得了不错成绩。在历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累计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2018年在第十二届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讨会上,囊括了英文场团体“最受欢迎奖”和个人“最受欢迎奖”,彰显了作为医学精英傲视群芳的卓越领导才能。近3年学院每年设立专项国际化办学资金预算,资助学生外出参加国际交流与学习,多渠道为学生开拓对外交流平台。通过校际交流、国际医学联盟(iFmSa)交流平台,与德国威腾黑德克大学、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日本冈山大学等高校及国家开展交流合作,累计派出学生97人次。支持学生参加国际临床技能竞赛。受泰国邀请,目前已有8人参加泰国寄生虫微生物比赛,有12人参加泰国孔敬大学国际医学生急救医学大赛(iCem)。

临床医学成人教育篇10

以课程为依托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不能适应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特点。现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以课程传授作为主要模式。然而,临床医学研究生三年学习中只有第一年是集中授课,因此,能够接受课程传输人文素质知识的时间较短,而且学校能够开设的课程类别也十分有限,如在我国医学院校中,公共人文课程一般有大学外语、大学语文、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几门课,因此,把人文素质教育重点放在课堂,无法满足临床医学研究生所需的人文素质要求。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实践针对性。不少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知识还是本科阶段的陈旧知识,在新的学习阶段,他们需要更深、更新的人文知识以帮助解决临床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所面临的价值理念、关系处理、职业发展素养等问题。从调查来看,进入实践阶段的学生对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觉得有很大帮助的仅有18%。这不是说明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没有意义,而是现阶段的课程设计不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

笔者认为主要是医学院校没有在空间(不同环境,如教室、临床)和时间(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不同阶段)两个维度构建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人文素质教育忽略了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多样性背景。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来源不一,有从本科直接读研的,有工作后继续读研的,本科教育、工作经验等人文背景不尽相同,已有的调查研究表明,不同阶段和不同背景的医学研究生对学医的首要目的、个人利益、医患纠纷等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显着差异。这表明不同背景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在价值观、社会技能等方面也存在区别,因此,对他们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必须因人而异。现在很多学校的集体授课、导师统一指导等形式不能适应研究生个性化的特点,影响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导师忽略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多数医学院对研究生导师考核主要停留在两个方面,一是规章制度里面的导师职责,二是科研成果,由于规章制度没有硬性规定导师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因此,不少导师往往忽略了这个方向。另一方面,由于科研成果是评价教学和科研产出的最直接标准,研究生往往成为导师实验或者项目的主力军,造成多数临床医学研究生认为和导师的关系是“老板雇员型”,[3]最终导致研究生长期身处实验室而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甚至几年的研究生学习结束后,一些基本的人文素质能力较本科阶段有所退化。以上现状的存在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学生重科研轻临床,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人文关怀精神以及主人翁精神等人文素质水平较低。有调查表明,当前医学院校毕业生的人文素质缺失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4],见表1。不少学校和学者都在积极探索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主要集中在教学改革方面,如廖虎等(2009)提出在课程、师资、教材、考试改革等方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5]然而,目前专门针对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较少,且主要也是将焦点集中在课程设计、氛围营造、导师作用等几个层面,[6-7]将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特点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结合起来研究的更少,笔者认为,临床医学研究生是集学生、师长以及医生为一体的高等级专业人才,他们的角色特点与人文素质教育是有联系的,正是因为医学院对其角色认识存在缺失,造成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盲点,本文从角色认知视角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全方位提升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有效方法。

二、临床医学研究生角色认知与人文素质教育联系

笔者认为从角色认知视角进行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研究是有可行性的。医学生的角色占有与人文素质内涵的联系历来存在,如我国古代医家认为“医者意也,医者艺也”,明确指出医学是一门哲理思辨、观念理性的学问,表明医生不仅是具有技术技艺,还是一名思想者;“夫医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下医医病,中医医人,大医医国”的观念,更是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高度联系、高度概括,认为医生应该是一名博学者、有责任感之人;西方医学的奠基者希波克拉底是医学人文科学的先哲,他对医学的人本思想有深厚的见解,强调医术是“一切艺术中最美好、最高尚的艺术”,医生“应当具有最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爱丁堡公报指出“21世纪的医生,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病人的代言人、出色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专业医师和努力终身学习的学习者”;卡琳?卢特菲(KarenLutfey,2005)认为医生必须扮演多种角色,教师、谈判专家、侦探、商贩、程赞者和警察等。基于对以上关系的认识,笔者建立了临床医学研究生角色认知与人文素质教育关系模型,见图1。

临床医学研究生接受教育的渠道一是来源于课堂教学,二是导师指导,三是临床实践,在不同的角色环境中表现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课堂上,一方面他们是接受知识的学生,另一方面,对于低年级本科生来说,他们承担了部分专业课带教的任务,是小老师的角色;在临床实践中,他们既是向临床带教老师学习的学生,也是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临床指导的师长,另外,他们还是病人眼中的医生;在导师眼中,他们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研究者,是未来医学事业的执行者。因此,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角色占有归纳为学生、师长以及医生。医学院校要抓住学生、师长、医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要点对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培养,具体表现为角色实践,在图1中反映为6个要点。临床医学研究生角色认知与人文素质教育关系模型反映了医学院校可以在不同的角色环境进行角色实践,最终达到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每个角色占有应该具有的人文素质要求。

三、角色认知下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笔者认为可以从角色认知角度出发,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的开展,建立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角色认知体系,以期在最大程度上完善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首先,课程设置能彰显临床医学研究生多样化特点。目前,不少大学在寻找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方法和途径上都有值得借鉴的做法,如首都医科大学实施的“多平台、不同模块设计方案”,从公共必修课程平台、综合素质培养平台、基础实验课程平台、基础理论知识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六个方面对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素质培养,中山大学医学院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采用了理论教学—调查研究—撰写总结相结合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把学生自学、专题讲座、师生讨论、社会调研等教学方法融入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正如笔者在之前提到的,他们的背景具有多样性,笼统的课程不能最大范围满足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要求。因此,课程设置在模块化和程序化的同时,不应忽略对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课程设置应该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达到每个层次和层面的学生都有人文素质的提升,通过师生有效互动,最终赋予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最广泛的意义。

其次,利用角色扮演加强人文教学效果。临床医学研究生具有鲜明的角色特点,因此,运用角色扮演不失为强化他们自我认知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根据已有文献,对于医学生角色扮演的研究大多关注护理专业,其他医学专业涉及较少,针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角色扮演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同时,不少角色扮演的研究停留在对某一课程的效果评估上,而将角色扮演理论用于系统课程设计的研究较少。医学院校应该根据角色扮演方法的原理和规律,为临床医学研究生多角色的平衡发展建立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

第三,将职业素质拓展作为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威廉?古德(williamGoods,1957,1960)认为,医学这个职业与其他职业的初学者相比要经历更加严格的社会化过程,大多数临床医学研究生在此阶段将初步接触社会并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的诱惑和需要学会解决的问题很多,围绕树立医德观念并掌握相应的社会知识技能进行职业素质拓展是这一阶段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尤其要注意利用临床实践中发生的医学伦理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对待医患关系、各种行业不正之风现象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卫生机构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开展医德案例教学与讨论,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道德判断能力及道德责任感,同时教给学生需要的关系沟通、法律、社会经济等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拓展其职业生涯所需要的人文素质。

第四,充分利用“隐性课程”作为人文素质教育教学载体。隐性课程是指能够让学生无意识地获得各种经验的途径或方法,它包括教育的空间环境、教风学风营造和素质教育活动等方面。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学生认为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隐形课程很重要。尤其是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在传统课程模式不适应的情况下,“隐性课程”是重要补充。医学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隐性课程”,一方面,医学院校和教学医院要加强塑造校园人文环境氛围建设,通过人文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拓展人文素质教育新载体。尤其要指导学生开展自愿参与性质的兴趣小组、论坛、讲座、竞赛以及各类活动,建立能够符合不同需求的个性化的人文素质教育渠道。另一方面,强化导师队伍建设。根据调查,有92%的研究生希望由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临床专业知识的教师进行医德教育,教师言传身教是研究生最喜欢的教育形式,临床医学研究生在各种角色形成时期最直接的模仿者就是导师,导师正是对研究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人选。隋允康(2010)就提出过导师应该拥有亦师亦父、亦仁亦德、亦示亦言、亦道亦术、亦德亦才、亦慈亦严的师贤标准,[13]可见导师榜样作用的重要性,为此,要重视导师队伍的人文素养提升,健全导师考核和责任机制,增强导师对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注与投入,通过导师的亲身示范、人文关怀和思想行为指导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接受有针对性的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其人文素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