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焦虑治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42:24

社交焦虑治疗篇1

[摘要]本文通过对社交焦虑患者注意特点的探讨和有关文献的回顾,揭示出社交焦虑患者的认知风格并指明治疗方向。

[关键词]社交焦虑;域内视角;自我关注

社交焦虑患者是影响人口非常多的一种神经症,根据美国、加拿大、德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其终生患病率为10%~13%。患者固执地认为自己失态(脸红,目光不端,紧张),而刻意去回避社会交往的场合,导致机会减少,生活质量下降。患者有很强的内省能力,对自己在社交场合紧张和恐怖,一般都比较痛苦,有强烈的求治欲望。

ClarkDm等[1]建立了社交焦虑模型,用来解释社交焦虑产生的过程。该模型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其中自我意识过剩,自我关注是社交焦虑患者比较核心的认知风格。见图1。

社交焦虑者应对社交场景采取一种警惕―回避的态度,非常在意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对外界对自己的态度很敏感,能很知到他人的细微动作;但是却无法进行更加深入的观察和加工,而是采取回避的态度,导致形成错误的印象和判断。这在临床上屡见不鲜,有些社交焦虑患者对于别人吐痰、轻微的笑声等都能够注意到,却无法判断别人的行为是否是故意针对自己的,感到很迷惑。KostereH等[2]在点探测任务中,分别以100ms、500ms、1250ms呈现不同高威胁(被毁坏的身体)和一般威胁刺激(带小刀的人)的图片。结果显示高社交焦虑被试者在100ms、500ms对高威胁图片有更强烈的警觉反应,在1250ms情况下,却有更加强烈的回避反应。在中等威胁图片下,高焦虑患者依然采取和高威胁图片一样的反应方式,而低焦虑患者在100ms、500ms的情况下没有对中等威胁图片的警觉反应。表明无论是高或者中等的刺激,高社交焦虑者都倾向于采取一种警惕的态度,容易受到威胁信息的影响,引发比较高的焦虑水平。而为了降低焦虑水平,又促使其采取回避的态度,导致无法正确地处理信息,对正常行为产生影响。眼动的研究给出了更加直接的证据,GarnermJ等[3]呈现不同面孔来观察被试者的眼动,发现高社交焦虑者快速注意到情绪面孔,但是相对低焦虑患者,只能够维持一个短期的注意。表明高社交焦虑个体在一个短暂的对情绪面孔警惕后,是长时期的回避。

躯体化是社交焦虑患者比较明显的特征,Hama焦虑量表有7项躯体症状项目,占总项目50%。可以推测,社交焦虑患者回避对外部信息的注意,而转向关注自身。mansellw等[4]通过比较被试者对外部刺激(呈现在屏幕的面孔)和内部刺激(手指头上的颤动,被认为是代表了被试者的唤醒水平)的注意偏向,发现高演讲焦虑个体在预期演讲的情况下,将他们的注意从外部刺激转移到内部刺激上来。而在非威胁情况下,没有该效果。

自我关注,导致高焦虑患者把自己当成社会交往中的客体来对待,采取域内视角的方式看待自身。即社交焦虑的个体在脑海中产生了一种他们在别人眼中是何种样子的消极形象,好像第三者从外部观察自己一样,采用的是一种观察者的视角。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域内视角,指站在自己本身的角度通过自己的眼睛身体去观察周围的情况。wellsa等[5]通过让被试者回忆特定的情景,然后让其判断自己在回忆该场景的时候所采取的角度。结果发现社交焦虑患者在回忆容易引发焦虑的社会场景中,采用的是域外视角;而在非社会场景中采取的是域内视角。

而有研究表明类似域内视角的客体自我意识(objectiveself-awareness)经常从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待自己,这样容易产生一种实际的行为和自己期望的行为之间的落差,而当人自认为无能为力消除这种落差的时候,就会产生焦虑。Janem等[6]通过让被试者进行演讲,演讲前通过指导语的诱导让被试者产生不同的视角。结果发现,无论高焦虑被试者还是低焦虑被试者,在采取域外视角的情况下演讲,都有比采取域内视角更加强烈的焦虑反应。说明域内视角这种认知方式容易产生和维持焦虑,而高焦虑患者比低焦虑患者更加容易采取这样的方式。

总而言之,高社交焦虑者通过对自我的持续关注,导致和维持的焦虑的产生,而通过将其注意力转移到外界或者任务上可以缓解其症状和焦虑。BgelsSm等[7]通过发展了一种新的任务导向的注意力训练,患者通过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任务和环境中,以降低对自我的注意,大大降低了红脸恐怖等社交恐怖的紧张和担心。wellsa等[8]通过8例案例研究,发现暴露加注意外化实际上导致从域内视角朝域外视角的转化,比单独采取暴露疗法,更加有效的减低了社交焦虑。焦虑障碍的认知特点的研究有助于心理咨询师客观了解评测社交焦虑患者的心态,应用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取得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ClarkDm,wellsa.acognitivemodelofsocialphobia.inRGHeimberg,mRLiebowitz,DaHope,FRSchneier(eds.),Socialphobia:Diagnosis,assessment,andtreatment.newYork:Guilfordpress,1995,69-93.

2KostereH,VerschuereB,CrombezG,etal.time-courseofattentionforthreateningpicturesinhighandlowtraitanxiety.BehaviourResearchandtherapy,2005,43(8):1087-1098.

3GarnermJ,moggK,BradleyBp.orientingandmaintenanceofattentiontofacialexpressionsinsocialanxiety:eyemovementstudy.prague:theannualConferenceoftheeuropeanassociationofBehaviouralandCognitivepsychotherapies,2003,200.

4mansellw,ClarkDm,ehlersa.internalrersusexternalattentioninsocialanxiey:aninvestigationusinganovelparadigm.BehaviourResearchandtherapy,2003,41:555-572.

5wella,papageorgiouC.theobserverperspective:biasedimageryinsocialphobia,agoraphobia,andblood/injuryphobia.BehavResther,1999,37(7):653-658.

6Janem.Spurr,LusiaStopa.theobserverperspective:effectsonsocialanxietyandperformance.BehaviourResearchandtherapy,2003,41:1009-1028.

社交焦虑治疗篇2

关键词: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大学生;社交焦虑;疗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J611.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3.02.018

音乐治疗是一门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新兴的边缘学科。它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治疗者达到健康的目的”[1]。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作为音乐治疗众多方法中的一类,它是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Carlorff)所创立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音乐治疗领域的运用。由于它遵循的一些原则和团体音乐治疗中的一些治疗原则相吻合,因此作为一种音乐治疗的手段被运用于团体音乐治疗中。本研究通过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对存在不同程度社交焦虑的大学生进行团体辅导,探讨以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形式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现状的有效途径,制定切实可行的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方案并验证其成效。

一、问题的提出与假设

1.问题的提出

现代社会,良好的交往能力不仅是社会发展、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而且是个人心理健康的保证。大学阶段是人一生中心理发展最为重要的关键时期之一,是大学生的心理走向成熟、人格趋于完善和稳定,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情感丰富,他们对人际交往的需求处于人生的最高峰。然而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因社交焦虑而导致人际交往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造成人际关系失调,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我国现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文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人际关系和焦虑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诸因素中较为严重的问题。金华等人的研究表明:“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18-29岁这个年龄段的人际敏感均分最高,而在这个年龄段上的人际敏感分高于其它因子的评分,焦虑分值也是这个年龄段为最高”[2];彭纯子等人在湖南高校的调查表明:“约有16.26%的大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社交焦虑”[3];李英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有27.2%的大学生被试处于高交往焦虑,18.5%的被试非常羞怯,14.1%存在高度交流恐惧,最困扰大学生的主要是小组讨论、会议交流和2人交谈”[4]。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由于社交焦虑从而导致人际交往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构成了潜在的、现实的威胁。如何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付日常生活中的社交困惑,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己经成为关心教育,关注大学生成长的所有人士非常关注的问题。人类心理的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心理的病态,主要也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关系失调而来。因此,有必要运用专业的方法对大学生的社交焦虑进行团体心理干预,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一些心理学家和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的尝试和探索。本研究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以团体音乐治疗中的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的理论和实践为基础,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回避和苦恼量表(SaD),交往焦虑量表(iaS)、SpSS11.5数据处理软件等作为研究工具,通过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的干预模式,检验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对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状况的效果。研究假设:

第一,前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在SCL90、iaS、SaD得分基本一致。

第二,后测实验组在SCL90、iaS、SaD中的各个指标呈下降的趋势,焦虑因子明显改善、交往能力增强、自我接纳程度增高。

第三,后测对照组在SCL90、iaS、SaD中的指标没有明显的改善。

第四,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能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状况,学会情绪管理,提升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二、研究过程

1.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文献法查阅中外大量相关文献,设计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的可行性方案;运用测量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团体辅导前和辅导后的测量,全部问卷和量表都由研究对象自行填写;运用实验法按照设计好的辅导方案对研究对象进行辅导干预;运用统计分析法使用SpSS11.5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研究工具

(1)SCL·90症状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见附录一)

此量表由迪洛葛迪斯(Derogatis)编制,此表包含90个项目,十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它。每题采用5点评分,症状从无到严重分别评为1、2、3、4、5,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明显,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可以评定一个特定的时间,通常是评定一周以来的时间。此量表已较广泛应用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有较好的信效度报告。

(2)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ocialavoidanceandDistressScale)(见附录二)

此量表为沃森和弗伦德(watson&Friend)编制,此量表得分高的人,在实际交往中焦虑程度较高,反之亦然。SaD量表中的所含的28个条目中,14条用于评价社交回避(一种行为表现),14条用于评定社交苦恼(一种情感反应);两个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85及0.87。

(3)交往焦虑量表(interactionanxiousnessScale)(见附录三)

此量表为利里(Leary)编制,交往焦虑量表(iaS)用于评定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主观社交焦虑体验倾向,含有15条自陈条目,按“一点儿也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记1一5分。其总评分从15分(社交焦虑程度最低)到75分(社交焦虑程度最高)。

3.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武汉某大学06、07级学生,通过自愿报名参加。对参与的学生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进行测试,筛选出SCL—90的焦虑因子大于2,SaD总分高于13分、焦虑分量表高于7分、回避分量表高于12分的报名者48人,平均年龄在18—20岁之间,组成研究对象。将48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24人,女生14人、男生10人;对照组24人,女生15人、男生9人。考虑到团体音乐治疗形式的干预,每一组治疗团体的人数不宜超过12人,因此又将实验组的成员分为两组,每组12人进行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数据统一计算。对照组的成员不做任何干预。

4.研究程序

(1)场地与设备

场地:武汉某大学排练教室。

设备:钢琴、打击乐器—大鼓、小鼓、手鼓、三角铁、碰铃、木鱼、响板等,CD音响一套,软垫13个。

(2)团体类型

本团体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克服社交焦虑而设置的。该团体并不针对严重的精神病患者,而只是运用音乐治疗中情绪影响认知的原理,采用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的形式来解决大学生中的社交焦虑困绕问题。

(3)团体目标

该团体通过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活动要达到如下目的:

第一,了解焦虑情绪的来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第二,对团体成员建立信任感,愿意诉说自己的认识与情感。

第三、通过与团体中与自己有相同问题人交往,摆脱生活的困境与孤独感。

第四、接纳自己,接纳别人,获得自尊自信。

第五,能把在团体活动中学会的新体验与经验,运用到具体生活情境中。

(4)团体性质

结构化:本次团体采用结构式方法,分10次课进行,每次1.5小时。考虑到团体发展阶段性特点,在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形式采用上有一个配合团体接触、磨合、发展、成熟的层层演进过程。

封闭式:为了保证整个课程的效果,出于客观评估的需要,也是为了间接地培养团体成员之间相互承担责任的理念,将团体定位为封闭式的方式。

同质性:考虑到本次评估课程的目的需要,本次团体辅导选择希望改善社交焦虑、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大学生中有社交焦虑的大学生组成同质组,进行团体音乐辅导,当然实际上,这些同质组成员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如焦虑状态的程度差异、性别差异等等。

(5)成员对象

武汉某大学06、07级学生共48人,其中实验组24人,对照组24人。

(6)团体时间安排

2008年9月—10月,每周2次,共10次完成。

(7)评估方法

量表评估:

a.实施实验前测,对全部48位被试成员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交往焦虑量表(iaS)的问卷填写,当场回收,进行结果统计,作为前测数据保留。

b.实施团体辅导,对实验组24位成员进行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的干预。每次1.5小时,对照组暂不做任何干预,等实验组结束后另行安排时间进行辅导。

c.实施实验后测:在实验组进行完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的干预后,全部48位被试成员再次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交往焦虑量表(iaS)的问卷填写,当场回收,结果作为后测的数据保留。

d.运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主观状况自述:

团体结束后,通过开放式问卷,了解团体辅导的效果。

5.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活动方案设计

整个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即:初始阶段—自我探索阶段—自我发展阶段—结束阶段。每次活动以《你好歌》开始,以《再见歌》结束,每次结束前都有讨论,分享彼此的感受,澄清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中间部分由五大类构成:

(1)热身与放松:放松分主动式放松(主要是治疗师通过引导肢体动作达到放松目的)与接受式放松(治疗师通过放松音乐引导放松)两种。

(2)语言类:通过声音、词汇、歌谣,加上节奏元素,配以乐器伴奏,形成声部配合。

(3)声势:通过声音(自己身体发出的声音—如:嗓音、拍手、拍腿、捻指、跺脚,和乐器发出的声音)打节奏。

(4)器乐:通过音高乐器、打击乐器进行独奏、齐奏、分声部演奏等。

(5)肢体活动:听指令做动作、姿势,以及舞蹈等。

团体辅导实施方案

阶段[]次数[]目标[]活动内容

初始阶段[]第1、2次[]相互认识;简介活动设计及预期目标;进行集体规范;建立人际信任气氛;增强小组凝聚力与参与度。[]简单介绍音乐治疗中的情绪—认知原理;签定团体约定书;用音乐节奏介绍自己;学习《你好歌》、《再见歌》;声音游戏。

自我探索阶段[]第3、4、5、6次[]引导成员觉察自己在社交中的焦虑情绪和反应;认识和探讨社交焦虑产生的因素和对自己的影响;促进小组成员间的交流,打破孤独感;[]声音的传递与声音的合奏;节奏接龙与节奏模仿;为熟悉的歌曲填新词;为简单的旋律集体配伴奏;简单的集体舞蹈。

自我发展阶段[]第7、8、9次[]学会管理和处理自己在社交中的焦虑情绪;增强自我认识和自我接纳;认识他人,接纳他人;寻找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优缺点,建立交往信心;加强小组间的交流。[]在音乐中进行肢体放松;寻找和谐的声音;在团体音乐中创造新的音乐;团体舞蹈中的即兴动作创造。

结束阶段[]第10次[]整理团体经验的心得,体验彼此的肯定与支持,鼓励继续成长,处理分离情绪。[]接受式的音乐放松与想象;用声音表达自己的情绪;在团体舞蹈中告别。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1.结果分析

实验组前测与后测各独立样本的差异检验

表4结果表明:实验组被式与对照组被式后测比较,在iaS量表、SaD量表总分及社交回避与社交苦恼分量表、SCL90量表的人际敏感、焦虑、恐怖、强迫、躯体化、抑郁等因子分上差异显著,除了抑郁因子的p

2.讨论

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是在音乐活动参与下采用团体情境的方式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在本次的团体辅导中,通过运用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的技术,对团体成员实施了四个阶段的团体音乐治疗,包括初始阶段、自我探索阶段、自我发展阶段、结束阶段。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来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习得良好的情绪管理方式,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本研究显示,经过10次的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从分析数据和主观评价两方面来看,实验组被式减缓了社交焦虑的主观体验,在SCL90的人际敏感、躯体化、强迫、抑郁、恐怖、偏执和焦虑等因子;以及社交回避与苦恼上都有显著改善。

在本次的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的干预过程中,笔者感受到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对于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独特的疗效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团体中的情绪抒泄: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不如意的时候,常会有许多苦恼的心情。由于没有机会向别人倾诉,或者向别人透露,这些痛苦的情绪只能压抑在心中,久而久之会影响身心健康,所以情绪的抒泄是非常重要的。社交焦虑主要是对暴露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注视的一个或多个社交场合产生持续、显著的畏惧情绪,并且影响当事人的生活。一般来说,我们大多数人在见到陌生人的时候多少都会觉得紧张,这是人类正常的反应,随着交往的加深,大多数人会逐渐放松,继而享受交往带来的乐趣。而社交焦虑者的紧张不安和恐惧情绪一直存在,不能通过日常生活方式得到缓解。而同质、安全的团体给被式提供了有效的、真实的暴露环境。让焦虑者直接面对焦虑情境是社交焦虑治疗最重要的方式。在本次的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的干预中,首先为同质的小组成员创造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焦虑情境(团体小组),应用音乐放松,让团体成员体会焦虑情绪与身体的关系。当焦虑时,我们的身体是紧张的,那么当我们的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时,我们的焦虑情绪就会降低或消除。利用音乐伴奏下的肢体放松,如:音乐中的水母运动、降落伞的韵律、圣诞歌中的雪人融化、木偶音乐加工厂等活动,让小组成员亲身体会身体放松的状态,进而感受在这种状态下的情绪状态,并努力把这种状态带到团体互动活动中。在活动后的讨论中,许多成员感觉“舒服多了,轻松了许多,心情好象也好了许多……”[5]。在从生理上体会身体放松以后,为小组成员创设心理层面的焦虑情绪抒泄方式,例如“让我们在音乐中相识”的团体律动舞蹈中,每段音乐的结束部分都是一个长音,要求小组成员在长音时,第一、二次要用目光去寻找任意一个小组成员,友好地和他进行目光接触;第三次要寻找伙伴握手;第四次在握手的同时向对方问好……。根据消除焦虑情绪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减低焦虑者自我专注的倾向,将注意力由自我专注转移到互动对方的行为上,特别是在团体小组中的非语言行为的互动中(目光的接触、手势的运用等)可明显减低当事人因自我专注所带来的干扰,从而有效改善或消除焦虑情绪。在“让我们在音乐中相识”的音乐活动中,小组成员从刚开始的目光游移,表情紧张到后来的轻松,面带微笑地和同伴互相问好。在活动后的讨论中,有的成员说:“刚开始好害怕,也不好意思,感觉很紧张,心想要是我看他,他不那么友好,或是冷漠我,那多尴尬呀!可慢慢地觉得大家都很热情,也就放松了。到后来就想赶紧多找几个人问好。这个活动很好玩,要是生活中跟人交往也是这样该多好啊!……”[6]。大家在这次讨论中还澄清了“我是不是把人都看得太灰暗了,所以搞得让自己在人多的时候就紧张不安,生怕出错。今天的体验让我很愉快,也让我想到了点什么,其实大家还是很友好的,没那么可怕……”[7]。从活动和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通过音乐活动,小组成员的焦虑情绪得到了抒泄,从而改善了社交焦虑的状况。

第二,团体中的接纳: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如果不被别人接受与容纳,就会感到孤苦伶仃,无所依托。若被人拒绝或排斥,更令人孤独、寂寞、压抑,而导致心身疾病。所以相互的尊重和接纳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所有团体干预效果的基础。团体的接纳是小组成员们在运作过程中形成的凝聚力。由于团体的接纳,有了一种尊重、肯定、和谐与温暖的氛围,小组成员们身在其中感受到一种安全的人际环境,使他们不再害怕和焦虑,敢于去尝试新的情绪、行为与认知的表达方式。对他人的接受和容纳的多少标志着一个人内心的开放程度,在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的音乐活动中,小组成员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的关系,使得他们能更多地表达自己以及有更多的机会看到别人的自我表达,在自我表达过程中,内心隐藏的情感、观念得到了其他成员的共鸣,于是他们能够打开封闭的自我,也能体验到来自他人的真实接纳和理解,进而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开放地接纳自己和他人。在一次“节奏传递”的活动中,大家围坐一圈依次打节奏,因为社交焦虑的人非常不习惯、甚至害怕在人群面前单独表现,于是明显紧张不安,治疗师在活动开始前预先和大家进行了沟通,要求大家在别人打节奏时要注意倾听,当某个成员打错了或没接上时,我们等一等,并用鼓励的眼光告诉他,没关系,你再来一次会做的很好的。在整个活动中,大家彼此鼓励,互相支持,从怯生生、断断续续的演奏到后来的流畅、有序、动听的演奏与合奏状态。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后来的讨论中,小组成员的感受是因为大家都在无条件的互相接纳,感觉内心走得很近,没有什么陌生感,在倾听他人时,学习到了从内心的角度去理解他人,接纳他人。感觉这样很愉快。因此团体的接纳对社交焦虑情绪的缓解非常重要。

第三,团体成员的共同性:心理适应不良的人常常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当自己遇到不幸、遇到困难、犯了错误时,常常自责自怨,误以为天底下就自己最倒霉、最不幸。尤其是有些内容羞于启齿,自己无法接受,加重了心理负担与痛苦,只好在自羞自惭中折磨自己,结果严重地影响了情绪和生活。而在团体的音乐治疗活动中,通过音乐大家互相交流,于是有机会从其他成员的身上发现与自己类似的经历、遭遇,共同的困难和体验,顿时发现自己并不孤单,会感到如释重负。一种同病相怜、风雨同舟的感受使得个体放松了自己,降低了焦虑,减少了防御心理,互相帮助,共同面对困难,一起进步。在一次“歌曲填词aBC”的活动中,有这样一段歌词:“我们都在里,要把的种子撒播到我四方;我们要在里,要把带进每个人的心上;会带给你,也会带给你和”[8]。为空白处填上能表达你真实心情的词,并说出原因。有些成员填的词是“恐怖、焦虑、迷茫、恨,以及渴望温暖、得到关爱、获得理解、不再迷惘……”[9]。在后来的小组讨论中,当小组成员诉说自己所填之词都是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真实感受时,一下子得到了很多成员的响应。气氛热烈起来,大家好象突然间找到了知音一样,没有了隔阂,拉近了距离,一起分享感受,共同面对,释放了心情。有效降低了焦虑的情绪状态。

第四,团体成员间的互动:在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的干预中,成员间信任关系的建立,给团体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社会交往环境,减少了成员的心理防御。在团体中,随着团体治疗的深入,每个人不同的行为模式和思想观念很容易在团体中暴露出来。不同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必然引起矛盾冲突和内心的不良体验,这些情况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是容易避免的,但在团体环境中却是很难避免的,团体的环境迫使成员不得不去面对一些人际间的冲突和内心的焦虑不安。于是他们在团体音乐的互动活动过程中去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这样团体就为成员提供了机会,让他们可以试验和发现自己与别人交往的能力,评价个人真实的人际交往情况。通过团体成员在音乐活动中的交互经验,成员不但看清了自己的社交情况,还可以具体学习基于对别人的信任和关爱所发展出来的基本礼仪,以及有效沟通和融洽共处的社交技巧和方法。例如在一次“节奏乐器大合奏”的音乐活动中,大家分成了三个小组,为《小星星》的旋律配伴奏。每个小组在讨论用什么样的乐器和节奏为旋律配伴奏时,都出现了分歧,刚开始时,大家比较畏缩,不知道怎么办,有的小组成员沉默不语,有的有些烦躁,无法进行下去。但任务毕竟是要完成的,慢慢地大家在尝试每样乐器的音色和演奏效果后,逐渐找到了协调的方式,最后在小组成员的齐心协力下,每组的演奏都各具特点,达到了和谐。在后来的讨论中,小组成员的感受是,刚开始出现矛盾时很想不做了,要在平时的生活中,我肯定逃了,但是老师布置的任务必须完成,想逃也逃不掉了,可是后来真正面对时,也不觉得那么难半,最后的合奏效果还不错。这次的体验让我触动最大的是:只要大家勇敢地去面对出现的矛盾,一起努力,积极地去寻找解决的办法,终究会有好结果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互相理解,不断地调和出现的分歧,使大家也变得更亲近了,我想以后大家一定会成为好朋友的。通过这次的音乐活动,成员们习得了一些人际交往的的正性反馈和良好经验,使他们能建立起信心,降低焦虑,以放松的心态去面对社会互动关系。这种温暖而真实的团体互动关系,使他们改变了对人与人相互作用的看法,这将对他们以后在真实的社会交往中建立积极的态度和健康的行为大有裨益。

第五,团体指导者与成员的互动:团体指导者是团体互动系统中的核心,由于团体治疗干预策略的制订和实施都是由指导者来确定,并且在团体活动中,要求指导者既要担任指导者的角色,又要担任参与者的角色。那么指导者的自如、轻松、真诚的社交风格都成为成员效仿的对象,而且他在把握团体目标不偏离的同时,还要与每个成员达成一种温暖信任的亲密关系。在团体的互动过程中,指导者熟练的咨询技巧、敏锐的察觉和应变能力都是必须的,特别是要能够敏锐地觉察出团体中每个成员的情绪并运用团体的力量来对个体的焦虑进行干预,并对团体活动过程中的某些“突发事件”(如成员间的冲突等)做出回应。如在“声音回旋曲”的音乐活动中,有的成员很害怕,不敢开口,明显地出现焦虑情绪,指导者及时地澄清,声音的准不准、好不好听没有关系,只要你尝试了,那种参与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刚开始可能会有些困难,但是不要紧,你一定能做好的。并且要求每个人都努力地去倾听别人的声音,即使不那么美妙我们也要鼓励他把声音传下去。指导者理解的话语和良好的共情给了大家不少的支持,大家的焦虑情绪出现了缓解,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在指导者的带领下没有一个人掉队,大家努力地去参与,也慢慢地开始享受音乐活动带来的乐趣。最后大家在余音缭绕中结束了愉快的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社交焦虑存在于人群中的比率还是很高的,而且表现形式多样。社交焦虑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方面。就生理、心理因素来说,负性的情绪、和负面的认知方式、消极的应对方式、习得性无助等与社交焦虑有关;就社会因素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状态被证明对于预防和改善社交焦虑有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上面三方面的改变将对于改善社交焦虑起作用。

在我国的学校心理辅导中,通过团体辅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有不少。从辅导形式上看,利用音乐治疗来针对具有某种心理困难(如社交焦虑)的特殊群体的治疗性的团体还不多;从研究探讨的视角来看,许多研究也证实了团体辅导对于改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是有作用的。但是,深入地探讨团体辅导,特别是团体音乐治疗是通过哪些因素的作用达到改善社交焦虑的目的的,即团体音乐治疗对于改善社交焦虑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还不多见。因此,本文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研究,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我国学校大学生团体辅导的研究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资料。

四、结论与展望

1.结论

第一,实验组被试在iaS、SaD量表、SCL90的总分、以及人际敏感、抑郁、强迫、恐怖、偏执和焦虑等因子分量表上的前后测得分差异显著。对照组被试在以上量表上的前后测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

第二,实验组与对照组被试在前测的iaS、SaD和SCL90量表上得分的差异性上不显著,实验组与对照组被试在后测的iaS、SaD和SCL90量表上得分的差异性显著。

第三,实验组经过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干预后,社交焦虑明显降低,与社交焦虑相关的因素方面有了明显改善。

第四,实验组成员经过干预后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了明显改善。

第五,实验组成员在干预后的讨论中,普遍认为团体辅导使他们增强了与人交往的信心、增加了对他人和自己的了解,同时经过团体音乐治疗的训练,学会了调节自己的情绪,减少了对他人的戒备心,能够比较放松地与人交往,自觉效果良好。

第六,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对于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独特的疗效机制主要表现在团体中的情绪抒泄、团体中的接纳、团体成员的共同性、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以及团体指导者与成员的互动。

然而本研究也有局限性。其一,研究的样本属于小样本,并且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样本只来源于同一所大学的学生,实验的普遍性意义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尚需进一步加大样本的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大样本量的同时,也可考虑在各类学校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其二,本次研究在筛选社交焦虑大学生作为样本时,只采用了量表进行筛选,未采用结构化的访谈,这有可能不利于收集更细化、准确的信息。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完善。再次,由于研究时间的限制,只在干预前后进行了测量,测查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短期效果,未能做长期的跟踪,因此,干预的长期效应如何将进行跟踪,以弥补本研究在这方面的遗憾。

社交焦虑治疗篇3

关键词 社交 恐怖 社交恐怖症 心理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a

社交恐怖症为“对暴露在生人面前或有可能被众人注视的一种或多种社交或职业场合感到明显和持久的害怕。”在一定的社交社交场所,社交恐怖症者会产生出汗、脸红、呼吸困难等典型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并伴有焦虑情绪和惊恐发作,虽然他们知道这种焦虑是不必要的,但是他们只能回避这种场合无法控制自我。

1社交恐怖症的影响因素

影响社交恐怖的因素有很多,本研究主要从心理、生理、家庭、社会和性格方面进行分析:

心理原因。社交恐惧症患者害怕被人拒绝,或者自尊心比较强,害怕被人拒绝,从而影响他们在社交场合的行为。

生理原因。美国著名精神病学教授戴维·西汉先生认为人体内有种化学物质“5-羟色胺”,该化学物质失调导致社交恐惧症,信息通过这种物质向大脑细胞传递信息,该物质太多或太少都会引起恐惧情绪。

家庭原因。从小性格受到压抑,父母没有教会他们社交技能,家庭搬迁过于频繁都可能加大患社交恐惧症的概率。

社会原因。与人交往受到的挫折比较多,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恶劣。

性格原因。自身害怕与人交往,担心和人交往时被看出自己的缺点,从而导致回避社会,不愿意与人交往,过分完美主义者受到打击后过分反省。

2社交恐怖症的分类与临床表现

根据害怕的对象,社交恐怖症可分为特殊恐怖症和一般恐怖症两类。特殊恐怖症患者仅在一个或者几个特殊的社会场合感到特别害怕,比如当众发言和当众表演等,但是在其他场合中表现正常。他们在特殊的场合中会说话不连续甚至说不出话来,会感到特别恐惧。一般恐怖症患者受到的伤害更大,会引发更高的共病率,他们害怕恐惧大部分的社交情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开会、约会等他们都不能正常活动。

在公众面前不敢大声说话、吃饭甚至去厕所,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出现出汗、眩晕、震颤、面红耳赤、心慌等症状,因为他们害怕自己会在众人面前出丑,担心自己被注视成为焦点,病情严重的患者只与家庭成员接触尽量回避其他人,甚至会失去工作能力。

3社交恐怖症的诊断

社交恐惧症确诊需符合以下各条标准:心理、行为或植物神经症状必须是焦虑的原发发现,而不是继发于妄想或强迫症状等其它症状;焦虑必须局限于或主要发生在特定的社交情境;对恐怖情境的回避必须是突出特征。

4社交恐怖症的测量

社交恐怖症的测量方式一般分为专用量表和自评量表。专用量表有两种:(1)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iebowitz''sSocialanxietyScale,LSaS),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iebowitz''sSocialanxietyScale,LSaS)最常用于评定社交焦虑障碍的量表之一,其在临床应用中效度和信度都很高,是用于评估社交焦虑障碍较好的量表。在YaoSn等人1999年报道的LSaS法语版本中,包含了对社会交往中有关恐惧和回避的12个项目的评定和对有关操作情境的12个项目的评定。(2)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ocialavoidanceandDistressScale,SaDS),该量表共有28个测量项,主要测量社交恐怖症患者的回避和害怕行为,且watsonandFriend(1969)证实了SaDS的可信度和有效度。自评量表有四种常用量表:(1)害怕负性评价量表Fearof negativevaluation,Fne)。该量表共有30个测量项目,主要测量他人造成的消极社会评估害怕等级,并能显示出心理测量效度和对测量效果的敏感性。(2)害怕问卷(FearQuestionnaire);(3)杜克简便社交恐怖量表(DukerBriefSocialScale);(4)社交恐怖和焦虑问卷(Socialphobiaandanxietyinventory)。

5社交恐怖症的心理治疗

社交恐怖症治疗方法主要有暴露疗法、认知转变、放松技术、社会技巧训练和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Bt)。

暴露疗法。该疗法主要是让患者不断地暴露在令其恐怖的情景,使他们习惯之后减少恐惧。暴露疗法的第一步是建立对患者来说从容易到困难的不同程度的暴露等级。患者从最容易的等级场合训练逐步增加难度。暴露的时间足够长并能不断重复时效果比较好。暴露可以在治疗集会通过角色扮演或者在现实社交场合得以实现。

认知转变。社交恐怖症患者一般认为他人以苛刻的眼光看待自己,因此具有不同程度的完美主义。认知转变就是要帮助他们改变这种完美主义的非理性的想法和信念,他们的信念和想法对行为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改变他们的想法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他们的焦虑情绪和行为。改变他们不合理的焦虑想法后还需要建立合理的信念来代替他们的负面解释。

放松技术。该技术主要是在肌肉的放松与紧张之间变换,快速地缓解紧张。通过放松教会患者应付社交恐怖的生理反应,从而抑制其在社交场合焦虑恐惧等生理唤醒,阻断唤醒对社交行为的干扰。

社交技巧训练。社交恐怖症患者刻意回避社交场合一个原因可能是缺乏社交技巧,该方法主要是教会患者一些社交技巧,比如眼神交流、非言语交流、自我表达等。社会技巧训练包括模仿行为演练、矫正反馈、社会强化、家庭作业。学会社交技能后他们能够从社交训练中获益。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研究较多的治疗社交恐怖症的方法。它综合上述四种方法。CBt依赖于一系列有效的治疗方法的联合,包括评估,诊断访谈,对患者焦虑症状和治疗知识的培训。控制实验研究比较了多种CBt,药物和支持性心理治疗之间的疗效,既有个体CBt又有小组CBt。结果显示,在实验前,实验期间,追踪期间,CBt都比支持性心理治疗更具有疗效。而CBt与药物治疗的比较研究显示,CBt与药物在跟踪治疗上有相似的效果。Heimbergetal.(1997)比较了四种治疗社交恐怖症的方法:CBGt,帕罗西汀,支持性心理治疗和安慰剂。12周治疗过后,CBGt与帕罗西汀比支持性心理治疗和安慰剂具有更好的疗效,但它们之间并无显著的差别。然而,CBGt比帕罗西汀的优点在于停止治疗后,患者可以很好地巩固疗效。而CBt与其他心理方法的研究也进行了多年。在后设分析中,一系列的研究显示,CBt“效果量”的大约为0.8-1.0,这与单独暴露(et)差不多。然而,更多的暴露场境可能与更多的症状减少相关。相反,把患者暴露在害怕场合而没有认知转变可能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 汤玥.社交恐怖症的研究综述.经营管理者,2011.1.

[2] 曹中昌,唐秋美.社交恐怖症的研究进展.山东精神医学,1995.3.

[3] 栗文敏,刘丽.社交焦虑研究综述.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

社交焦虑治疗篇4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患社交焦虑障碍的学生都有着与实际不相符合的较低自我评价。比如,认为自己能力差,在公众面前总会出丑;认为别人都能看出他不自然的表情与窘态,因此对他的评价是否定、嘲笑或蔑视;特别是在一次又一次与别人交往时的失败体验后,会逐渐丧失信心,封闭自己。最后,患者的社会功能会因该病而受到极大影响。

据调查,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失业率是常人的3倍,会造成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低下的恶性循环。同时,他们比常人过早离开学校,在交友方面也不满意,娱乐活动少,单身或离婚率增加。同时,社交焦虑障碍不仅本身能造成心理残疾,还经常伴随有其他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酒精依赖等。我们调查发现,该病与其他精神疾病的共病率达30.87%。这些共病会加重损害患者的社会功能,使自杀或意外死亡的风险增大。

及早发现,及早就医

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较长,多为终身患病,自发缓解可能性小,仅有少数受过高等教育、起病时年龄大、不合并其他心理障碍的患者通过自身有意识的锻炼可能缓解。所以,大中学生以至成年人一旦有这样的困扰,应该尽早接受干预,以提高治愈成功率。

不过,首先要分清自己是害羞、社交焦虑,还是社交焦虑障碍。从害羞到社交焦虑,再到社交焦虑障碍,是一个从正常行为到异常行为的过程。害羞是正常的个性特征。社交焦虑是害怕别人的否定评价,对人际交往表现出忧虑、紧张、不安、回避等情绪和行为反应,但不会影响本人的生活、学习功能。而社交焦虑障碍则是一种给患者带来苦恼并损害患者社会功能的心理疾病。

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三者的区别。

学生一,女,初中生,内向,一般不主动与同学说话,从不举手发言,但老师指定回答时能从容作答,能参加舞蹈表演,自述表演前轻度紧张,开始表演后紧张感消失。

学生二,男,高中生,内向,转校新生,担心自己的口音被同学笑话而不敢主动找别人说话,但喜欢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

学生三,男,初中生,外向,从不敢正眼看同学或是老师,尤其是异性同学,自述一旦与别人目光接触,随即满脸通红。

学生四,女,大学生,内向,从不敢在公共场所打电话,害怕到人多的地方如商场、火车站去,买东西时也从不敢与别人还价。

分析后不难发现,学生一有着害羞的个性,而学生二由于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了与人交往时的焦虑,但他们的问题会随着与人交往的经验和能力的提高而逐渐消失,无须医学干预。学生三、四则是典型的社交焦虑障碍患者,他们对自己的问题深感苦恼却无能为力。

事实上,符合以下三条时,可确定是社交焦虑障碍:①与人接触或被人注意时产生强烈的焦虑或恐惧情绪。②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如心跳加快、出汗、脸红、发抖、呼吸困难等,使病人万分痛苦却无法改变。③有回避行为,且回避行为严重妨碍了病人的社会功能。

社交焦虑障碍的特点是过分的情绪反应、回避行为、患者强烈的苦恼和对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影响。若这些情况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则应该引起重视。患者应该尽早到权威的心理卫生中心就诊,以明确诊断,并开始正规治疗。

接受心理治疗,记录心理日记

一旦确诊为社交焦虑障碍后,患者也不要灰心失望,因为该病虽然“致残性”强,但并非是难以治愈的心理疾患,只要开始治疗,即意味着通向光明之路的开始。

现在,药物治疗多采用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阻断剂,因其疗效好且副作用较小,现已是治疗社交焦虑障碍的一线用药,其中的帕罗西汀是在美国唯一注册的治疗社交焦虑障碍的药物。而心理治疗是治愈社交焦虑障碍的根本方法,包括社交技巧训练、认知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形式上以团体治疗效果较好。

特别推荐的是记录心理日记的方法,简便可行。患者可根据下面的表格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记录。

情境

1.何人?

2.发生何事?

3.在何时?

4.在何地?

情绪

1.那时的感受如何?

2.评估一下情绪状态。

不自主的思维

1.在你有这样的感受之前,心里想的是什么?

2.对自己的评价是什么?

3.认为别人如何评价你?

记录下来之后,等情绪平静下来时反思自己的思维是否正确,最好能勇敢地问问别人是如何看待自己当时的表现的,并特别地问问他们是否看出了自己的紧张和焦虑。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很多患者都能逐渐地明白自己的想法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之后便不断地修正自我意识,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逐步协调,从而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出正确的自我评价,找回自信。

预防社交焦虑障碍的关键时期

社交焦虑治疗篇5

[关键词]改良森田疗法;广泛性焦虑症;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749.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10-01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sofimprovedmoritatherapyinthetreatmentofpatientswithgeneralizedanxietydisorder.methods60patientswithgeneralizedanxietydisorderwererandomlydividedintostudygroup(n=30)andcontrolgroup(n=30).thestudygroupwasgivenbuspironeinadditiontoimprovemoritatherapy,andthecontrolgroupwasgivenbuspironeonly.BothgroupswereassessedwiththeHamiltonanxietyScale(Hama)and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beforeandafter6weekstreatment.ResultsthescoresoftheHamaandSaSweresimilarbeforetreatmentintwogroups.aftertreatment,thescoresinthestudygroupweresignificantlow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p

[Keywords]improvedmoritatherapy;Generalizedanxietydisorder;Clinicalpractice

广泛性焦虑症(GaD)是一类以经常或持续的、全面的、无明确对象或固定内容的紧张不安及过度焦虑感为特征的神经症。因这类疾病患者多存有敏感多疑、固执、对健康过度关注、自我中心、追求完美等性格缺陷,在治疗方面,单用药物疗法虽然能够让症状尽快减轻,但是不能根治[1]。改良森田疗法注重行动、注重性格改变,这点正是本类疾病患者治疗的本质[2]。本研究旨在通过应用改良森田疗法辅助治疗广泛性焦虑症,并与单用抗焦虑药系统治疗加以对照。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自我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住院治疗的广泛性焦虑症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CCmD-3关于广泛性焦虑症的诊断标准[3];②年龄20-60岁,性别不限;③Hamilton焦虑量表(Hama)[4]评分≥15分,焦虑自评量表(SaS)[5]≥51分;④患者及家属自愿接受该临床研究,并签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躯体疾病和/或其它精神疾病者;②有酒精及药物依赖和类似药物过敏者;③因各种原因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持续合作者。符合上述条件者共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34.1±7.8岁;平均病程15.9±8.6月。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33.9±8.2岁,平均病程16.3±7.9月。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性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方法

1.2.1药物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丁螺环酮系统治疗,初始计量为10mg/天,以后视病情变化酌情递增至20-30mg/天。研究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改良森田疗法。

1.2.2改良森田疗法由专门经过改良森田疗法的医师和护师进行指导及日记批注。4期(6周)为1个疗程。每周举办2次讲座,向病人讲解有关焦虑症的发生基础、精神交互作用以及改良森田疗法基本原理、注意事项,让病人阅读《森田疗法入门》及《行动转变性格》等书籍,目标是使其对精神自我冲突的发病机理产生“顿悟”。其后,以主动的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去实践和体验生活,从而培养对生活的信心。并要求患者对自己的认知行为过程做生活日记,以便随时观察其治疗中的心理变化及做下一步的生活指导。①相对卧床期,亦称安静期(1周):保证病人每日睡眠8小时以上,不参与任何文体活动,主要回顾发病前个人情况,总结自己认为有关的病因,找出自己最苦恼的事由,尽量写出书面认识。目的是保持安静,解除疲劳和面向现实。②轻作业期(2周):以室内外活动量小的作业治疗为主,包括书法、阅读、智力游戏、折纸、打扫卫生等内容。争取培养生活的自主性,打破“情绪本位”,使注意转向作业(即现实生活),要求写日记。③重作业期(2周):鼓励病人参加各项体能活动,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安排舞蹈、体能游戏、球类项目等运动量较大的活动。目的是培养作业的持久力和忍耐力,使其反复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继续写日记。④社会适应训练期(1周):重点进行社会适应、人际交往等训练。目的是教病人学习社交技能,提高相互合作及适应外界的能力,培养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实现“目的本位”的行动目标。

1.2.3效果评价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①Hama:共14个条目,每个条目按0-4分5级评定,得分越高焦虑程度越重。②SaS: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1-4分4级评分,其中第5、9、13、17、19条共5个条目为反序计分。③临床疗效按Hama减分率评定:即减分率≥80%为痊愈,60%-79%为显著进步,30%-59%为进步,

1.2.4统计分析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数据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Hama和SaS评分比较经过6周的系统治疗后,两组Hama和S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但治疗6周后,研究组Hama和SaS评分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2.2两组疗效比较研究组总有效率为6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3.3%。见表2。

表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讨论广泛性焦虑症最常见的焦虑障碍,呈慢性病程,易复发,治愈率低。国际森田疗法学会原理事长田代信维教授认为“焦虑与心理冲突”是神经症患者的“症状和心因”。在治疗方面,对于患者的焦虑的各种症状可以辅以抗焦虑药针对性的治疗;但对于“心理冲突”,既是患者自身感觉不到,又是别人难以检测出来的问题,治疗无从下手,所以神经症又被称为心因性疾患。目前的治疗方法一般还是“对症治疗”,即支持性精神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时限长,心因消除缓慢[1]。

森田疗法自1920年由日本著名精神医学家森田正马博士创立以来,近80多年在理论、方法及适用范围上逐步延伸和发展。改良森田疗法是以作业疗法为中心,认知疗法与作业疗法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6],较经典的森田疗法简便易行,患者容易接受。

本研究在在用药物缓解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症状的基础上,应用森田疗法作指导,以缓解患者对现实的苦恼为课题,同时与患者共同考虑“患者自身如何做才好”的问题,促使苦恼症状逐渐改善,同时焦虑症状消失。结果显示,经过6周的治疗后,两组的Hama和S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参考文献

[1]田代信维.焦虑与心理冲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8.

[2]大原浩一,大原健士郎.森田疗法与新森田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6.

[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S].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6-107.

[4]汤毓华.Hamilton焦虑量表(Hama)[J].上海精神医学,1990,新2(增):43-44.

社交焦虑治疗篇6

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很多陌生人时,你会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观察别人的反应,注意自己的言行吗?当飞驰而来的汽车与你擦肩而过时,你的心中会激起强烈的恐惧,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吗?当你的内心出现不合时宜的念头时,你会觉得羞愧和懊恼吗?这些都是焦虑情绪。

焦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焦虑情绪可以激发我们面对挑战、奋勇直前的勇气,让我们掌握现实的本质,从心理上进行调适,正确处理眼前的困境,积累经验,促进我们的成熟。但是,我们也可能因为焦虑加重而心力枯竭,全身瘫软,不能适应眼前的情景,以至后来惧怕和逃避类似的情景,于是就造成了心理症结:焦虑症。那么,焦虑症如何一步步形成,它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看得见的焦虑症

症状1形成错误观念

形成错误的观念是焦虑的心理变化。当害怕加重时,心理和情绪过程会更加强烈,并会出现紊乱,过分夸大危险或过低估计自己的应付能力是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

大难临头这是预期到非常可怕、灾难性的后果即将发生的一种想法,一个人总是臆断事情的发生将是糟糕至极时,会导致自身陷入痛苦的情绪体验之中。

非黑即白这是以“全或无”的方式看待世界的一种观念,把任何事都看成非此即彼的单色世界,要么全对,要么全错,没有中间状态。

非黑即白的思维另一种常见的形式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要是不完美,那是无法接受的。”“没有全对,就意味着失败!”事事要求完美的人,极易感到不满,容易受到失败和挫折的打击。

杞人忧天这是指过分夸大消极或可怕体验的一种观念,他们过分关注和夸大自己的小小失误和过失。使用这些不合理的思维来看待自己和周围世界,或这些思维方式会被轻易唤醒。

症状2逃避

逃避是焦虑导致的行为。一个人觉察到危险时,其自然反应之一是逃跑或躲避,在真实的情况下这种反应是有益的。然而,在焦虑症时,躲避的是臆想的危险,反而会引起持续的担忧,这是因为丧失了学习处理问题的机会,在获得安全感的同时,丧失了去积极获得更好地处理问题方法的动力。这使得一个人更加依赖于安全的需要,而无法面对和处理真正的问题。

症状3恐惧疾病

害怕自己得病是焦虑的身体反应。焦虑的身体反应可以成为一种恶性循环。本来,担忧、害怕或恐慌的感受是正常的,但是对于焦虑症者,正常的生理反应会被误解,如“胸痛以为是心脏病发作”“呼吸困难以为是窒息”“头晕目眩晕倒,以为自己可能得了中风”。此外还有发抖、出汗、恶心和说话结巴。当你过分关注自己的这些身体症状时,极易削弱自信心,加重对自身行为的担心,这反过来又加重了这些身体症状。

当你发现以上类似的情况时,它可能就和平常的焦虑情绪有着本质的不同,应该是焦虑症的表现了,需要提醒自己注意或者及时去看心理医生。

焦虑症的治疗

治疗焦虑症的有效方法有心理和药物治疗两种。具体的选用需要本人和医生配合,结合病情的具体情况和类型灵活确定。

心理治疗

自信是治疗焦虑的必要前提,对自己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夸大失败的可能性,会导致忧虑、紧张和恐惧。增强自信,减少自卑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焦虑的发生。学会放松,可以使身体和精神处于松弛状态,很大程度上可以抵消焦虑带来的不良体验。

认知行为治疗是对焦虑症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认知治疗可以纠正认识上的偏差,比如:过高地估计负性事件出现、带来不利结果的可能性,夸大了想象中的灾难事件的后果;了解其对不适应症状的解释,因势利导改善患者的错误认识,重建现实合理的认识来看待生活,从而改变患者对环境事件的情感反应。

行为治疗可以改善患者对焦虑诱景的反应,通过暴露疗法,使患者能直面他们害怕的情景。比如,有社交恐惧的患者,在医生的指导和帮助下,进入以前害怕的社交场合中去,直面自己的恐惧,抵抗逃走的欲望,甚至有意识地做些失当的言行以观察别人的反应,如果他能安然度过的话,他的社交恐惧将会逐渐缓解。

药物治疗

目前治疗焦虑症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抗抑郁药物:很多的抗抑郁药物对焦虑症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起效可能需要几周的时间,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治疗。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氟西汀,帕罗西汀,治疗强迫症的氟伏舍明,西肽普兰等,已经有效地用于焦虑症的治疗,而且毒副作用很少。如果出现恶心、神经过敏甚至的问题,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处理。三环类的丙咪嗪治疗惊恐障碍有效,氯丙咪嗪目前已广泛用来治疗强迫症、恐惧症、惊恐障碍,但是由于毒副作用较大,要注意使用。

抗焦虑药物:高效价的安定类药物能迅速有效地缓解焦虑症状,如氯硝安定治疗广泛焦虑和社交恐惧;佳静安定治疗惊恐障碍和广泛焦虑;罗拉安定治疗惊恐障碍等。但是也会出现一些毒副作用,如白天头晕、耐受性,需要加大治疗剂量;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安定依赖的情况等。新一代抗焦虑药物丁螺环酮,以没有镇静、且不具成瘾性为特点,但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肯定。

心理治疗和药物可以合并使用,对多数患者而言,这是最佳的治疗方法。如果经过治疗好转以后,再次出现了焦虑发作,并不意味着治疗的失败,你可以开始新的治疗,而事实上,随着自己处理焦虑能力的提高,复发的情况会越来越少的。

小贴士

什么样的人易患焦虑症?

遭遇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或到了未知的充满风险的新环境,此时个人的惯常行为方式无法适应此特殊情景。

社交焦虑治疗篇7

[关键词]胃癌;焦虑;抑郁;心理干预

influenceofpychologyinterventiontoadvancedGastricCancerpatientwithanxietyandDepression

abstract:objectiveanxietyanddepressionemotionprevailamongGastricCancerpatientsasothertumors.tostudytheinfluenceofpsychologyinterventiontoadvancedGastricCancertumorswithanxietyanddepression.methods92patientswithanxityanddepressionafteradvancedGastricCancerweredividedintotwogroupsrandomly:the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group(44cases)receivedboth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therapyandroutinedrugtherapy;thecontrolgroup(48cases)receivedonlyroutinedrugtherapy;the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andthe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wereusedasindicatorsformeasuringtheresultsoftreatmentintwogroupspatients.ResultstheSDSinpost?therapypatients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pre?therapypatientsinthepsychologyinterventiongroup(39.8±4.5&56.8±4.8,p<0.01).theSaSinpost?therapypatients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pre?therapypatientsinthepsychologyinterventiongroup(36.7±5.1&59.8±4.9,p<0.01).theSDShadnostatisticaldifferencebetweenpost?therapypatientswithpre?therapypatientsinthecontrolledgroups(53.4±5.3&57.1±5.6,p>0.05).theSaSinpost?therapypatients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pre?therapypatientsinthethecontrolledgroups(47.7±5.3&60.2±6.8,p<0.05).BothSDSandSaSinthecontrolledgroups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epsychologyinterventiongroupinpost?therapy(p<0.05).ConclusionpsychologyinterventionplayedanadvancedroleinwholerehabilitationofadvancedGastricCancerpatient.

Keywords:Gastriccancer;anxiety;Depression;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

胃癌及其治疗手段如手术、化疗、放射治疗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反应如焦虑、抑郁等,这些负性情绪反应使患者常丧失治疗信心,从而对疾病的康复及预后产生不良影响。本文对晚期胃癌患者进行观察研究,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心理干预对该病康复的影响。

1对象和方法

1.1设计随机对照研究。

1.2研究对象2004年1月至2006年9月我院收治晚期胃癌患者106例,纳入92例,其中男71例,女21例。年龄31岁~75岁,平均年龄52.3岁。病程1个月~10个月,中位病程为4.8个月。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44例)、对照组(48例)。纳入标准:年龄在18岁以上;确诊为晚期胃癌;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意识清、智能正常,能配合完成量表检查;焦虑及抑郁指数(焦虑、抑郁指数=实测总分/80×100%)≥50%[1]者。排出标准:既往无精神疾病史;无精神病阳性家族史。

1.3干预措施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对心理干预组除主要进行心理干预外,同时辅以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药物用法用量是:多虑平50mg/次,3次/d,舒乐安定2mg/次,1次/晚;心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对患者进行个体及集体的交谈、劝慰、疏导、释疑、鼓励、同情以及卫生宣教等心理辅导,3次/周,持续1个月。

1.4观察指标测定治疗前后抑郁和焦虑评分。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0.0,行t检验。

2结果

2.1参与者一般情况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患者92例,拟接受治疗的患者92例,完成设计方案的患者92例,进入结果分析的患者92例。治疗过程中无患者退出,随访时间3个月。

2.2基本资料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表(略)

2.3两组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结果比较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结果比较(略)

注:p两组间比较;*p治疗前后比较。

表2显示心理干预组在治疗后抑郁指数及焦虑指数均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而对照组抑郁指数下降不明显(p>0.05),焦虑指数下降较明显(p<0.05),但在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两项指数,对照组均明显高于心理干预组(p<0.05)。

2.4不良反应本研究未发生与心理干预相关的不良反应。

3讨论

胃癌的发生发展受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影响,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存在使得心理社会因素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机体内分泌、免疫功能及心理/情绪功能,从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心理干预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患者在人际交往中的适应不良,减轻对某些治疗方法的焦虑和担忧,帮助澄清错误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克服无助感和绝望感,激发起对生活更美好的渴望和责任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

3.1焦虑抑郁对胃癌患者的影响胃癌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可以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焦虑或抑郁,而焦虑抑郁对癌症的发展、预后均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包括治疗效果、住院时间、依从性、自我照料能力及生活质量等[3]。国内张理义研究发现,消化道癌症患者的免疫功能受患者社会支持、心理压力、精神质个性特征和血浆皮质醇的影响[4]。Spiegel[5]报道抑郁症使癌症患者的存活时间减少10%~20%。

3.2心理干预对胃癌患者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干预组在治疗后焦虑抑郁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焦虑抑郁情绪得到改善,而对照组焦虑指数也明显下降(p<0.05),这可能是因患者焦虑情绪随常规药物治疗后疾病好转而改善,但其改善程度不如心理干预组明显。因此,对胃癌患者乃至其它肿瘤患者进行早期的心理干预,对疾病康复及提高生活质量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6,7]。

3.3心理干预的方法常见的干预方法可归纳为以下4种成分:情绪支持、社会支持、认知重建、适应训练[8]。具体可有下列方法:如安神定志法、怡悦开怀法、以疑释疑法、注意力分散法等。在正视焦虑或抑郁发生原因的基础上,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针对不同患者应采用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给患者讲解有关本病的发病原因、机制、预后、治疗及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等,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自卑心理,提高生活质量。此外还根据每个患者的家庭、社会、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本研究结果提示,作为护理工作者,应重视心理社会因素,把心理康复作为早期综合康复的一部分,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减轻晚期胃癌患者的负性情感如焦虑、抑郁,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期。

参考文献:

[1]舒良.精神症状评定量表.精神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83.

[2]张玲,潘润德,陈强,等.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药物治疗焦虑症的临床疗效[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2):125?126.

[3]任素琴,朱宁,朱少云,等.干部门诊老年患者就诊中焦虑情绪的调查[J].现代护理杂志,2004,10(92):393?394.

[4]张理义,金国元,李斌,等.消化道癌与正常人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及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7,6(1):42?46.

[5]SpiegelD.Canceranddepression[J].BrJpsychiatry,1996,168(suppl.30):109?116.

[6]陈良珠,谢忠,黄钢,等.认知行为干预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8):2686?2687.

社交焦虑治疗篇8

关键词:社交恐惧症;舒必利;文拉法辛;安全性社交恐惧症也叫社交焦虑症,是常见的恐怖症,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加,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越来越多,这种疾病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加强对社交恐惧症治疗研究,对于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有积极意义。为分析文拉法辛联合小剂量舒必利治疗社交恐惧症的安全性,本次研究选取2011年5月~2013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社交恐惧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5月~2013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社交恐惧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研究患者均经过临床确诊,临床汉密尔顿量表(HamD)评分均≤14分,临床总体印象严重程度(CG1-Si)评分≥3分,排除严重抑郁、癫痫病、精神病、药物依赖、治疗前一周服用其他药物者。8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19~56岁,平均年龄(31.7±4.4)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在临床基本资料对比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均口服给药。对照组应用文拉法辛(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0051)进行治疗,剂量25/1次/d,治疗10d内逐步增加至75~150/1次/d。

研究组应用文拉法辛(同上)+小剂量舒必利(常州康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2166)进行治疗,前者剂量25/1次/d,后者剂量100/1次/d,治疗10d内分别增加至50/1次/d、200~300/1次/d。对比治疗前、治疗后(6、12w)两组患者HamD评分、CG1-Si评分,并应用社交焦虑回避量表(SaD)评定患者焦虑缓解情况。

1.3统计分析对临床所取得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均数标准差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CG1-Si评分对比见表1,SaD评分对比见表2。HamD评分、CG1-Si评分对比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组内比较显示第6、12w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084,t=18.117,p<0.05;t=9.139,t=11.528,p<0.05),但是研究组改善效果更好(t=6.115,t=5.926,p<0.05)。

SaD评分对比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组内比较显示第6、12w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019,t=7.568,p<0.05;t=3.006,t=3.952,p<0.05),但是研究组改善效果更好(t=3.669,t=5.018,p<0.05)。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主要以头晕、轻度胃肠道反应为主,对照组26例,比例65%,研究组8例,比例20%,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社交恐惧症作为慢性疾病,病程长、治愈难、自我缓解可能性小,对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功能有严重损害作用[1]。苯甲酰胺类药物应用于临床抗焦虑、抑郁治疗由来已久,通过对神经中枢多巴胺系统选择性阻断发挥作用缓解患者焦虑症状,目前也应用于社交恐惧症的治疗。文拉法辛通过对中枢去甲肾上腺素(ne)和5-Ht系统的选择性阻滞达到抗焦虑与抗抑郁作用;舒必利对多巴胺D2受体有选择性阻断作用,且对多巴胺(Da)能神经元有抑制作用,两种药物联用可增强三系统的协同作用,从而增强疗效,本次研究中联用治疗在改善HamD评分、CG1-Si评分、SaD评分方面效果显著[2]。在不良反应方面,舒必利大剂量会引发恶心、食欲减退、心律失常等,所以选用小剂量安全有效,副作用轻微。本次治疗中两组患者副作用主要以头晕和轻度胃肠道反应为主,证实治疗应用安全可靠[2]。

综上所述,文拉法辛联合小剂量舒必利治疗社交恐惧症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社交焦虑治疗篇9

[关键词]胃癌;焦虑;抑郁;心理干预

influenceofpychologyinterventiontoadvancedGastricCancerpatientwithanxietyandDepression

abstract:objectiveanxietyanddepressionemotionprevailamongGastricCancerpatientsasothertumors.tostudytheinfluenceofpsychologyinterventiontoadvancedGastricCancertumorswithanxietyanddepression.methods92patientswithanxityanddepressionafteradvancedGastricCancerwerepidedintotwogroupsrandomly:the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group(44cases)receivedboth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therapyandroutinedrugtherapy;thecontrolgroup(48cases)receivedonlyroutinedrugtherapy;the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andthe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wereusedasindicatorsformeasuringtheresultsoftreatmentintwogroupspatients.ResultstheSDSinposttherapypatients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pretherapypatientsinthepsychologyinterventiongroup(39.8±4.5&56.8±4.8,p

Keywords:Gastriccancer;anxiety;Depression;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

胃癌及其治疗手段如手术、化疗、放射治疗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反应如焦虑、抑郁等,这些负性情绪反应使患者常丧失治疗信心,从而对疾病的康复及预后产生不良影响。本文对晚期胃癌患者进行观察研究,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心理干预对该病康复的影响。

1对象和方法

1.1设计随机对照研究。

1.2研究对象2004年1月至2006年9月我院收治晚期胃癌患者106例,纳入92例,其中男71例,女21例。年龄31岁~75岁,平均年龄52.3岁。病程1个月~10个月,中位病程为4.8个月。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44例)、对照组(48例)。纳入标准:年龄在18岁以上;确诊为晚期胃癌;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意识清、智能正常,能配合完成量表检查;焦虑及抑郁指数(焦虑、抑郁指数=实测总分/80×100%)≥50%[1]者。排出标准:既往无精神疾病史;无精神病阳性家族史。

1.3干预措施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对心理干预组除主要进行心理干预外,同时辅以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药物用法用量是:多虑平50mg/次,3次/d,舒乐安定2mg/次,1次/晚;心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对患者进行个体及集体的交谈、劝慰、疏导、释疑、鼓励、同情以及卫生宣教等心理辅导,3次/周,持续1个月。

1.4观察指标测定治疗前后抑郁和焦虑评分。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0.0,行t检验。

2结果

2.1参与者一般情况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患者92例,拟接受治疗的患者92例,完成设计方案的患者92例,进入结果分析的患者92例。治疗过程中无患者退出,随访时间3个月。

2.2基本资料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表(略)

2.3两组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结果比较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结果比较(略)

注:p两组间比较;*p治疗前后比较。

表2显示心理干预组在治疗后抑郁指数及焦虑指数均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焦虑指数下降较明显(p

2.4不良反应本研究未发生与心理干预相关的不良反应。

3讨论

胃癌的发生发展受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影响,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存在使得心理社会因素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机体内分泌、免疫功能及心理/情绪功能,从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心理干预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患者在人际交往中的适应不良,减轻对某些治疗方法的焦虑和担忧,帮助澄清错误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克服无助感和绝望感,激发起对生活更美好的渴望和责任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

3.1焦虑抑郁对胃癌患者的影响胃癌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可以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焦虑或抑郁,而焦虑抑郁对癌症的发展、预后均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包括治疗效果、住院时间、依从性、自我照料能力及生活质量等[3]。国内张理义研究发现,消化道癌症患者的免疫功能受患者社会支持、心理压力、精神质个性特征和血浆皮质醇的影响[4]。Spiegel[5]报道抑郁症使癌症患者的存活时间减少10%~20%。

3.2心理干预对胃癌患者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干预组在治疗后焦虑抑郁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

3.3心理干预的方法常见的干预方法可归纳为以下4种成分:情绪支持、社会支持、认知重建、适应性技巧训练[8]。具体可有下列方法:如安神定志法、怡悦开怀法、以疑释疑法、注意力分散法等。在正视焦虑或抑郁发生原因的基础上,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针对不同患者应采用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给患者讲解有关本病的发病原因、机制、预后、治疗及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等,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自卑心理,提高生活质量。此外还根据每个患者的家庭、社会、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本研究结果提示,作为护理工作者,应重视心理社会因素,把心理康复作为早期综合康复的一部分,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减轻晚期胃癌患者的负性情感如焦虑、抑郁,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期。

参考文献:

[1]舒良.精神症状评定量表.精神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83.

[2]张玲,潘润德,陈强,等.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药物治疗焦虑症的临床疗效[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2):125126.

[3]任素琴,朱宁,朱少云,等.干部门诊老年患者就诊中焦虑情绪的调查[J].现代护理杂志,2004,10(92):393394.

[4]张理义,金国元,李斌,等.消化道癌与正常人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及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7,6(1):4246.

[5]SpiegelD.Canceranddepression[J].BrJpsychiatry,1996,168(suppl.30):109116.

[6]陈良珠,谢忠,黄钢,等.认知行为干预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8):26862687.

社交焦虑治疗篇10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介入治疗冠心病抑郁

自1977年gruntzig首次使用ptca治疗冠心病以来,介入治疗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推广,成为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繁重的工作生活压力,合并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的冠心病患者逐年增多[1]。临床常出现因情绪障碍和躯体疾病的交互作用,导致躯体症状和精神症状交织,治疗效果欠佳。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我国医学领域逐渐受到重视,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成功的冠脉介入治疗旨在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但是否能改善患者的情绪障碍,达到身心健康状态尚不明确。本文对行介入治疗的248例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心理评估,以比较成功的介入治疗能否改善患者的情绪障碍。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07年9月~2008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及支架植入者248例,纳入标准:①符合who的诊断标准,经运动平板、超声心动图或cag确诊为冠心病者;②心功能(nyha)分级为ⅱ~ⅳ级;③排除其他严重躯体疾病;④均知情并同意参加此项研究;⑤均意识清楚,能独立清晰地回答问题。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者(如大面积脑梗死、肾功能不全、肿瘤等);②神智淡漠,或不能准确回答问题者。入选共248例,年龄平均63.52±10.19岁。接受cag及支架植入术,术前、术后应答率100%。

1.2方法由固定的医师,使用统一的调查表,面对面调查。分别在术前和出院时接受调查。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4分>评分>7分:为焦虑状态;评分>14分:为肯定焦虑。20分>评分>8分:为抑郁状态;评分>20分:为肯定抑郁。

1.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样本率的比较应用x2检验。

2结果

见表1。表1介入手术前后患者心理情况比较注: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3讨论

心血管疾病多伴有抑郁及焦虑症状,国外学者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者15%有抑郁并焦虑症状,40%有抑郁情绪[2]。本研究中,术前52.02%的患者处于焦虑状态,35.48%的患者处于抑郁状态,提示冠心病合并情绪障碍在国内亦较为常见。原因如下:①手术本身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生理应激,焦虑、恐惧、抑郁是被手术者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②患者对手术方案缺乏了解,对术后远期疗效存在担忧;③手术费用相对较高,对患者家庭造成一定负担。因此,冠脉介入治疗虽然创伤小,但由于费用较昂贵,术中仍存在一定风险,术后存在一定的再狭窄率,故易对患者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出现或加重情绪障碍。

本结果发现成功的介入治疗后,仍有48.39%的患者存在焦虑或焦虑状态,38.31%的患者存在抑郁或抑郁状态,提示有效的躯体疾病治疗并不能有力地改善心理异常。已有部分研究显示,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可引起体内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强,促进儿茶酚胺及txa2等缩血管物质的释放,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进而引起冠状动脉痉挛,促发或加重冠心病症状,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甚至可能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3]。越来越多的医生认识到对冠心病者进行包括心理干预、行为训练和健康教育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在治疗患者躯体疾病的同时,辅治疗情绪障碍,以提高心理应对能力,促进生理心理的康复,才能真正实现身心健康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