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生态养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42:47

渔业生态养殖篇1

一、小湾库区生态渔业养殖项目的基本情况

小湾电站建设完毕,正常蓄水水位高程1240米,水库面积189.1平方公里,总库容149.14亿立方米,云南最大的百里长湖将呈现在世人面前,小湾库区良好的水质和生态系统,是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宝贵资源。对此,云南思广正大投资有限公司决定立足库区水资源优势,实施小湾库区生态渔业养殖项目。2008年10月至12月,由省农业厅渔业处牵头,云南思广正大投资有限公司与临沧、保山、大理签订了合作开发协议。2009年1月,云南思广正大投资有限公司在××县注册了子公司——云南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经营管理小湾库区生态渔业养殖项目。云南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购买龙湖宾馆作为公司的办公场地,下设综合部、财务部、营销部、守护部和技术部,拥有公司员工56人,制定了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2009年初公司兼并澜沧江、黑惠江的合法渔船和渔民,建立了守护中队、守护站,配置防护设施,开始对库区水域开展守护工作。受省农业厅的委托,从2009年1月31日(正月初六)开始,公司组织增殖放流工作,到目前,共向库区投放优质鱼苗800吨。

该项目以生态养殖(大面积)与网箱养殖相结合,通过不断提升水产品质量,创品牌,建网络营销市场,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带动库区周边农民脱贫致富为奋斗目标。力争年产值超亿元,使云南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发展成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增强云南水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整体竞争力。根据资源状况和项目奋斗目标,项目的建设内容为:建设28万亩规模化生态养殖基地,建设200亩生态网箱养殖试验示范基地;推进大面积网箱养殖;建设鱼饲料厂、鱼粉厂和鱼片加工厂。项目概算总投资5亿元,鱼片加工厂年生产能力20000~80000吨。

项目周期计划为10年,前期3年(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中期5年(2011年10月至2016年10月),后期二年(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2009年5月至10月,做好项目的立项、报批,做好市场调查和市场分析,为生态养殖和网箱养殖提供科学依据;2009年10月至12月开始试验生态网箱养殖;2010年1月至3月推广网箱养殖;2010年4月至8月,做好鱼饲料厂、鱼粉厂和鱼片加工厂的项目论证、选址、图纸设计、工程招投标;2011年9月至12月完成建设工程;2011年10月在国内市场建设小湾生态渔业专卖店,进行网络销售。

二、总体估价

(一)项目关联度大、拉动力强,社会效益好

项目涉及大理、保山、临沧3州市,南涧、巍山、××、昌宁等8县市,含盖农业(养殖)、工业(鱼产品加工、饲料加工)和商业服务三个领域,与澜沧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旅游业发展息息相关,是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关联度大、拉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项目。

实施好该项目,可提高库区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和加工可节约资源投入,有利于组织统一管理和技术提高。项目的实施能够解决大批库区失地农民和其他富余劳力就业,缓解社会矛盾,增加农民收入,扩大税源。

(二)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科学管理模式

该项目以云南思广正大投资有限公司为投资主体,由云南思广正大投资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云南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负责项目实施,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建立了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小湾渔业公司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设立了综合部、财务部、营销部、守护部和技术部,制定了部门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计划走规模化经营、科学管理、商品化生产、网络化销售的道路,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制度和管理方面的保障。

(三)前期工作动作迅速,工作扎实

从2008年10月至今,半年的时间,项目单位就完成了与三州市签订合作开发协议,组建了云南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购置了办公场地、兼并澜沧江、黑惠江合法渔船和渔民、购买巡逻艇、捕鱼船建立了守护中队、守护站,向库区投放800吨优质鱼苗等前期工作,并开始建设项目的立项和报批工作。可谓动作迅速,工作扎实。

三、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请县政府建立项目协调开发领导组,有效开展项目建设。

(二)请县政府进一步完善渔业行政执法机构,切实加强渔政执法管理,打击黑恶势力,确保库区安全稳定。

(三)将项目纳入临沧市的重点招商项目,享受相应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四)请支持项目立项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农业项目补助和库区周边农民的扶持资金。

(五)请县政府协调库区乡(镇)、村委会大力发动库区农民参与网箱养殖培训和生产。

四、意见、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小湾库区生态渔业养殖项目,是关联度大,涉及面广,带动作用强的建设项目,由于拥有28万亩库区水资源优势,引进广东等沿海地区的养殖技术,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项目市场情景良好,开发潜力巨大。实施好该项目,可以提高小湾库区水资源的利用率,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地方税源,促进企业增效。但由于项目建设内容广博,项目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在实施过程中难免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加之项目处于启动阶段,渔业养殖在小湾库区是新生事物,有一个探索、了解、接受的过程,因此,县委、政府应给予高规格的重视,库区乡(镇)党委、政府、村委会和相关部门对项目的引导、帮助、支持、宣传是整个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点显得十分必要。同时我县应将该项目作为继茶叶、核桃、烤烟、蚕桑以后的重要产业来培育,政策上给予着重倾斜,精力上给予重点保证,资金上给予优先保障,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小湾库区渔业养殖项目实施工作,从细节做起,高质量服务,把它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点项目来抓,作为围绕以提升实现“三个核心”指标和推进“三化”进程的优势项目来扶持。

(二)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为抓好项目实施工作,县政府成立小湾库区生态渔业养殖项目协调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工业和招商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农业局、发改局、招商局、国土局、建设局、经济局、商务局、环保局、交通局的主要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根据工作职能,抓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相关工作,农业局负责抓好宣传发动、组织网箱养殖技术培训和渔政执法工作;发改局负责项目论证、项目立项、转报审批和鲜鱼最低保护价制定;招商局负责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提供宽松的投资环境;国土局和建设局负责饲料加工厂、鱼粉厂和鱼片加工厂的选址、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的报批手续;环保局负责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和库区水环境监测、保护;交通局负责水运管理;商务局协助小湾渔业公司做好鱼产品营销和申办进出口经营许可证;经济局负责项目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三)营造宽松环境,提供优质服务

1、涉及该项目的证照办理、项目立项、报批手续,能减化的尽量减化,能变通的尽量变通,费用能减免的坚决减免,不能减免的一律按下限收取,努力打造成本凹地,服务高地。在公司驻地设立公安执勤点,同时与渔政执法队有机结合,为公司的生产生活提供有序良好的环境。

2、把小湾库区生态渔业养殖项目列入××重点招商项目,享受已有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必要时在特殊情况下给予特殊的政策。并积极帮助申报临沧市重点招商项目。

3、把云南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列为××县重点保护企业,颁发《重点保护企业》匾牌,实行重点保护,为公司负责人(法人)颁发外来投资者绿卡,提供“绿卡”服务。不得随意对公司进行除法律法规以外的检查、评比,确需进行的须经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的同意。

4、积极帮助云南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申办进出口经营许可证。

5、安排县渔政执法机构尽快进入小湾库区开展工作。积极请示汇报,争取省渔政执法总队在小湾库区设立渔政执法中队,切实加强渔政执法管理。

6、在饲料加工厂、鱼片加工厂投产运营后,积极帮助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向县公安部门协调,在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设立一个治安值勤点。

渔业生态养殖篇2

一、发展生态渔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渔业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渔业跨越式发展路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省渔业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近五年来,我省渔业围绕“产业强基础、发展上水平”战略,坚持统筹兼顾、重点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保障市场安全有效供给、增加渔农民收入、促进渔区和谐稳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渔业发展正面临着空间资源日益紧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生物资源日渐衰退等压力和经营体制机制滞后、发展方式粗放、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不足等问题的双重挑战,亟待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大力发展生态渔业,推广应用新型生态渔业发展模式,逐步构建生态合理性、经济高效性、功能良性循环的现代渔业体系,实现渔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是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渔业转型升级的根本举措,也是实现生态环境修复、推进渔业生态安全的重要抓手,更是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渔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历史经验和实践证明,只有大力发展生态高效、优质安全的渔业(即生态渔业),实现渔业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渔业才能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路子。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生态渔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渔业建设。

二、生态渔业的发展方向、建设内容和工作重点

(一)发展方向。

以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通过应用现代科技、设施装备和合理的生产模式,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水体单位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具体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以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修复保护为重点,强化渔业在水域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促进生态安全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实现渔业和环境的和谐。

二是以“百万亩生态型水产养殖塘标准化建设工程”为主要载体,全面推行水产健康养殖,推进渔业向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现代渔业方向发展,实现生态和高效的协调。

三是大力引导传统渔业向休闲渔业、景观渔业方向发展,积极拓展产业业态,实现渔业空间的拓展。

(二)建设目标。

依据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今后五年,在我省构建沿海生态高效渔业发展区、内陆设施渔业示范区、山区生态渔业建设区、大水面洁水渔业开发区等几大渔业块状经济区,基本形成自然环境和谐、基础设施优良、渔业结构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科学技术先进、运营机制新颖的现代生态渔业发展格局,促进渔民收入稳定增长和渔区社会繁荣进步。

到2012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10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出达到1860亿元,年均增长8%;渔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200元,年均增长5%。

(三)主要模式。

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结合我省实际,重点推行下列七种模式:

1、池塘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以配合饲料为基础,以安全、高效的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有效减少药物使用,降低对水体的氮、磷排放,并通过构建一定比例的人工湿地、生态氧化塘或利用生态沟渠、稻田、藕田等进行养殖排放水处理或实现养殖水体的重复使用。

2、湖泊水库洁水型渔业开发模式。洁水型渔业开发,又可称“保水型渔业”,以保护水环境为目的,选择以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进行人工放养,利用生物食物链原理,消耗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从而达到保障生态平衡,保护水环境,充分利用水体渔产力,提高广大库区农民致富能力的目的。

3、文化传承和创新型生态养殖模式。利用稻田、山溪等丰富的浅水资源,辅之以现代科技手段,传承和创新具有悠久历史的稻鱼(虾、蟹)共生和山溪以草养鱼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既种稻(草)又养鱼,把植物和动物、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物质和能量良性循环转化,实现“稳粮丰鱼增收”的目的。

4、大水面鱼、虾、贝、藻立体增(养)殖模式。在大江大河和浅海海域,选择适合该类水域生长繁殖、经济价值高、宜于人工苗种培育以及放牧饲养的鱼、虾、贝、藻等水生生物,利用生物间不同的栖息特性和食物链关系,实施规模化立体型增(养)殖,构建水域的生态平衡,改善水体环境,修复渔业资源,实现水生生物多样性。

5、工程化渔业养殖模式。采用高效水处理技术、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功能性饲料等,有效控制净化养殖污水等自身污染,减轻对环境与资源的破坏,大幅度提高养殖单产和经济效益。工程化养殖包括集约化养殖和工厂化养殖,具有高密度、集约化、高效益、少污染等特点。

6、休闲生态渔业技术模式。利用渔村设备和空间、渔业生产场地、渔具渔法、渔业产品、渔业经营活动、渔业环境及渔村人文资源等,经规划设计,充分发挥渔业与渔村休闲旅游功能,集渔业、科普、旅游、观光、健身、娱乐、休闲为一体,使渔业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7、“负责任”水产捕捞模式。逐步减少渔船数量,探索和推行限额捕捞制度;推广渔船节能,改进渔具渔法,禁止严重破坏渔业资源的作业;压缩底拖网、定置张网、桁杆拖虾网等作业,鼓励发展选择性较好的流刺网、钓具和笼壶作业,促进捕捞产业发展与渔业资源再生能力相匹配,实现永续利用。

(四)工作重点。

主要是实施“生态渔业建设三大行动计划”。

1、渔业资源养护和生态环境修复行动计划。以涵养资源、修复生态、改善环境为目标,以我省水系和重要渔业水域为重点,实施渔业资源增殖和生态环境修复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在我省钱塘江、瓯江、曹娥江、甬江等重点水系有序开展规模性增殖放流工作,完善和加强执法管理,推进增殖保护区和资源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强重要渔业水域划型和保护,推行“负责任”捕捞模式,强化许可管理和伏季休渔制度,控制捕捞强度,使主要渔业水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到较合理水平,捕捞水域渔业资源稳中有升,使我省渔业资源衰退和水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2009年起,计划先在钱塘江流域举行大规模的增殖放流活动。

2、生态强渔富民行动计划。在加快渔业三大重点工程建设(标准渔港、标准鱼塘、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基础上,坚持“生态立渔、生态强渔”的发展理念,以生态、安全、高效渔业建设为目标,以做大水产养殖主导产业、发展设施渔业和培育休闲观赏渔业为重点,实施生态强渔富民行动计划。加快标准鱼塘建设改造,实施符合“四个一”(一个优势品种、一个知名品牌、一个健康养殖模式、一套完善的经济运行机制)要求的现代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推行池塘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大力发展山区新型稻鱼共生养殖,开发浅海鱼贝藻类立体养殖,实施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建设工程,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培育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提高养殖综合效益,增加渔农民收入。加强主导品种良种选育和推广,推进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加快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做大做强水产养殖主导产业。深化渔业经营体制改革,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创新现代生态渔业发展模式,推进工程化设施渔业建设,大力培育发展休闲观赏渔业,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3、渔业洁水保水行动计划。以洁水与渔业协调发展为目标,以水库等大中型水面为重点,实施“以鱼养水”“以鱼洁水”的渔业洁水保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渔业在改善水质、保护水环境和打造生态品牌等方面的突出作用。通过放养滤食性鱼类,增殖放流土著鱼类,大力推行发展水库有机鱼生产,积极发展促进水质改善的洁水渔业,打造生态渔业品牌,引导、推动全省洁水渔业建设。

三、发展生态渔业的主要措施

实现传统渔业向现代生态渔业的跨越,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贯彻落实“两创”总战略,推进“生态渔业建设三大行动计划”,着重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着力完善渔业经营体制机制。

进一步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推进水域、滩涂承包经营权合法合理流转,加强规范管理和服务,努力构建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渔业经营体制。

积极培育现代渔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力争到2012年在全省培育、扶持和认定100家有一定规模、运营规范、效益明显的省级规范性渔业合作组织,构建起以渔(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各类产业(行业)协会为辅助的渔业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积极鼓励工商企业等社会力量投资发展水产养殖主导产业、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市场流通业,大力扶持发展渔业龙头企业。

推进捕捞渔船法人制公司化改革,探索海洋渔业资源产权化改革,建立和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制度框架,逐步实施产出配额管理,统筹渔业资源保护、渔民权益维护和渔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推进渔业科技创新推广。

1、建设新型渔业技术推广体系。深入实施以首席专家、渔技指导员、责任渔技员为主要形式的新型渔技推广责任制度,建立健全“四结合”(推广、科研、教学、生产相结合)工作机制,加快推进“五有站”(有机构人员,有工作场所,有试验示范基地,有信息和交通服务手段,有经费保障)建设,着力增强渔技推广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普及性,全面提高渔业科技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

2、创新生态渔业发展模式。提高渔业科研自主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对生态渔业发展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加强水产养殖容量、微生态平衡控制、水域生态调控功能等基础理论研究。围绕主导品种,加强良种选育、高质量配合饲料研发、病害防治等工作。以推广的七种生态渔业发展模式为重点,加快循环利用、高效生态的集约式健康养殖技术及其配套水质净化和废水处理技术研究,不断总结、开发适合大面积推广的高效生态渔业模式。

3、加强渔民技术培训。提高广大渔农民素质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加大渔业实用技术、渔业职业工种技能、转产转业渔民再就业等培训工作力度;深入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科技下乡活动,积极培育扶持科技示范户,切实提高广大渔民的从业技能和素质。

(三)努力加大生态渔业建设的投入。

1、切实推进“生态渔业建设三大行动计划”。各地要统筹谋划,整合资源,制订积极的产业引导政策,全力推进“生态渔业建设三大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推进渔业增殖放流工作,加强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基础研究和后续管理;深入实施标准鱼塘建设工程,积极开展现代化高标准鱼塘建设;加快推进渔业生产标准化,加强水产原良种选育、引种、提纯复壮和优质种苗繁育推广;积极培育发展休闲观赏渔业,做大做强水产养殖主导产业;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强化手段,提升能力。

2、实施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建设工程。省里将积极筹措资金,围绕稻鱼共生、浅海贝藻鱼虾、池塘高效生态和工程设施渔业等生态渔业发展模式,扶持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基础设施完备、模式生态健康、经营体制机制健全、生产管理规范科学的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引导和推动全省生态渔业建设工作。

3、不断创新投入机制。采取政策性奖励、财政贴息等多种措施,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等投入、参与生态渔业建设,建立“业主主导,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促进事业发展。妥善解决水产养殖业用电参照农业用电问题。

(四)切实加强生态渔业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要充分认识生态渔业建设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大力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加强调查研究,创新破难,扎实推进工作的开展;要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切实抓实抓好。

渔业生态养殖篇3

[关键词]淡水渔业环境保护生态养殖

[中图分类号]S9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7)05-0289-01

1淡水渔业环境概述

在我国社会经济、工业快速发展及人口密度不断增大的情况下,部分地区水环境的生态系统功能逐渐退化,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淡水渔业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威胁。再加上人为捕捞,使得部分淡水湖泊生态系统功能急剧减弱,各类水环境危害现象发生频率愈来愈高[1]。同时,部分淡水渔业养殖模式较为落后,资源消耗较大,容易影响水体质量,并且排污、净化措施不够到位,导致淡水环境当中营养元素如磷、氮等含量较高,进一步加剧了水质恶化。总体上来看,我国部分地区淡水渔业环境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急需完善,相关保护工作有待加强。

2影响淡水渔业环境的相关因素分析

淡水渔业环境污染并不是由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主要涵盖了以下几方面因素[2]:(1)养殖物。多数淡水渔业养殖户会选择杀虫剂、杀菌剂等药物来控制养殖水生生物病害;利用杀藻剂、除草剂等来抑制淡水植物生长,并且会采用杀杂鱼药物来控制非养殖类动物生长。在我国部分地区,淡水渔业是主要产业之一,整体养殖规模较大,所投入的养殖药物量也十分巨大。部分养殖户缺乏科学的用药习惯,甚至存在滥用药的行为,再加上宏观监管工作不够到位,容易出现水体污染、水环境生态失衡等各种问题,反而不利于淡水渔业健康发展。(2)养殖饲料。淡水渔业养殖过程中,无论是何种养殖方式,都需要投入一定量的养殖饲料。这些饲料不可能完全被所养殖的生物消化掉,部分会残留在水体当中。相关研究表明,市面上大多数养殖饲料在水中浸泡时间超过半小时以上,其损失率接近40%。部分大规模渔业养殖基地每日投入的养殖饲料数量较大,很多未能够被水生生物正常消化的养殖饲料会不断累积,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在一些水域较深的区域当中,一些饲料会沉入水底,这部分饲料会消耗水体当中的养分,容易滋生大量厌氧生物,会让水底生态结构受到影响。(3)工业废水及城市废水污染。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工业废水及生活废水排放量愈来愈大。部分城市的污水处理方法并不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导致淡水环境及其资源受到持续性的污染及破坏,影响了淡水渔业发展。

3加强淡水渔业环境保护的有效策略

3.1大力发展淡水生态养殖产业

传统淡水渔业过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对淡水环境保护不够重视,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提升产值。经过一段高增长期后,渔业经济会逐渐放缓,并且淡水渔业环境破坏程度变得愈来愈严重,渔业产品质量也会不断下降,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显然是相悖的。淡水生态渔业弥补了传统淡水养殖的缺陷与漏洞。以草鱼养殖为例,可采用集约化精养技术进行养殖。在一定规模的淡水水域中以网围的方式实施集约化精养,通过投放大规格鱼种,以养殖大规格成鱼的方式来提升养殖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3]。又如,在生态养殖当中可采用软体动物控制开发技术。部分淡水水域水质及底质较肥,可为软体动物创造一个良好的发育环境。软体动物不仅能够净化水质,还能够成为部分鱼类或水生生物的食物,为渔业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结合软体动物生长需求,实施针对性的养殖方案,能够实现滤食性鱼类与软体动物互利共生。通过生态养殖,不仅能够保持稳定的水产业经济产值,还能够加强淡水渔业环境保护,有利于实现淡水渔业可持续发展。

3.2加强淡水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加强淡水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能够及时反映出淡水渔业的实际环境状况,便可提前采取一定措施来控制水环境污染。根据水域污染程度、污染因素及污染源情况,相关部门可制定保护性政策,避免淡水渔业环境受到持续性破坏。同时,要建立相关预警机制,并完善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客观地反映出渔业污染事故。地方政府要加强区域渔业环境检测网络建设,形成联网监测机制,进一步扩大淡水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范围,并将相关监测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实现社会化监督。

3.3加强淡水渔业水环境污染控制工作

相关部门要发挥协同作用,相互配合,加强淡水渔业水环境污染控制,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及生活污染等方面。首先,要加强污水排放监管。在排放所有工业废水、养殖废水及生活污水前必须采取净化措施,达到排放标准后,才允许排入淡水环境当中。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监察力度,若发现违规排放行为,以法律为后盾对违规对象进行严惩。其次,要大力推广科学水产养殖技术。由相关部门指导养殖户科学用药、科学饲养,合理控制养殖药物投放量及饲料投放量,避免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等问题。另外,要加大污染源普查力度。在落实污染源普查及治理的过程中,还要选择合适的生态修复技术来修复水体,并做好相关修复评价工作,持续改善淡水渔业水环境质量。

4结语

在淡水渔业养殖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相关环境保护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并愈来愈受到社会关注。为此应通过发展淡水生态养殖产业、加强淡水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及污染控制工作,对淡水渔业环境进行持续性治理,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文武,王文玉,孙i.云南省淡水渔业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17):290-292.

渔业生态养殖篇4

一、渔业水环境现状

1.主要水质指标:

水温、水深、透明度根据调查测定,骆马湖近3年年平均水温为14.3℃。由于受人工调控和汛期洪水的共同影响,其年水位变化一般为5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枯水位,7月下旬至10月中旬高水位,10月下旬至第2年5月中旬为平水位。骆马湖水透明度年均值为o.98m,其相对透明度最高均出现在6月份,最低均出现在3月份。

pH、Do骆马湖pH值近3年平均为8.64,水体呈微碱性。由于湖面开阔,风浪较大,加上有一定数量的水生植物,其溶氧含量较为丰富,最低饱和率为91.7%,最高饱和率为131·7%。

高锰酸盐指数骆马湖水体高锰酸盐指数平均值3.35n娜L。其年度变化中9月和3月值相对较高,可能与汛期洪水量如湖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水有关。

总氮、有机氮骆马湖总氮年平均值为1.75叫几,9月及12月总氮含量较高,可能与汛期后上游洪峰影响有关,总无机氮年均值为1.42卫堪犷L,无机氮以硝酸态氮为主,占93.7%,氨态氮、亚硝酸态氮仅占5.4%和1.1%,这可能与骆马湖溶氧充足,硝化作用较为完全有关。磷、磷酸盐骆马湖总磷含量年平均值为0.以11碑好L,磷酸盐含量年均值为0.的32月理少L。

重金属及金属指标从近3年测定的情况看,年均值不超过渔业水质标准。

2.水质变化趋势

1卯6年4月、8月,江苏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南京地理研究所对骆马湖的水质、水生生物资源等进行调查。近20年来,湖区的工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口也有所增加,湖泊中水生生物的数量,种群结构以及渔业生产发展均有所变化,两次调查比较可以看出,近20年来pH变化不大,溶氧因测定季节不同以及水生植物数量增加、增氧作用增加而有所提高,磷酸盐因水生植物吸收利用等原因而降低,高锰酸盐指数和无机氮含量均有了一定程度提高。

3.富营养化评价结果

根据骆马湖草藻结合型湖泊的特点,用藻型和草型两种湖泊营养化评价标准,分别评价其营养状态,评价结果为目前骆马湖处于中营养(后期)。

二、水环境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水量的变化对渔业的影响。随着工农业需水量的增加,骆马湖渔业需水量经常得不到保障,渔业经济收人因为湖泊水位周年落差较大而下降。其他用水量的增多常常导致湖泊干枯,渔业风险很大,严重影响渔民的积极性,制约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由于湖泊水位的降低,南水北调不能及时得到补充,直接导致湖泊可养殖面积的减少,同时影响了鱼类生长发育。

水质的变化对渔业的影响。从对湖区水质监测的情况看,水体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并呈现中富营养状态。近年,局部污染已造成多起渔业损失事故。水位持续走低,水体环境恶化的可能性越大。水质状况的好坏和湖区渔业生产有正相关关系。

养殖盲目开发对渔业的影响。骆马湖自1997年进入养殖大开发阶段,特别是网围、网箱养殖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目前分别达2800hm早、7万澎多。由于在发展过程中,湖区渔民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养殖水域布局不合理,养殖方式单一,养殖塘口相互交错,阻碍水体交换和流畅,由养殖本身带来的自身污染,造成养殖渔民经济上的损失。

三、改善湖区水环境现状的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骆马湖地处宿迁市区边沿,随着这座新兴中等城市的发展,骆马湖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市区居民的饮用水质量和湖区水质的好坏息息相关,市区生态环境建设中湖区的生态状况举足轻重。作为湖区渔业的主管部门通过科学研究,把相关的信息及时向各级政府通报。尤其是保持水位稳定,减少湖区库容变化幅度等关键因素,要各级政府积极协调,高度重视,逐步解决这些影响湖区水环境质量的根本性问题。

2.立足渔业本身,改善湖区水质环境。骆马湖过水性湖泊的特点是由湖泊的功能决定的,各种功能主次的变化也在随着社会环境变化而变化。渔业功能既要适应渔业发展的本身要求,又要适应整体功能的要求,特别是城市饮用水的要求和防洪泄洪的要求。

第一,低坝高栏养殖不能影响湖泊防洪泄洪。这种养殖方式是骆马湖渔业生产特点之一,湖内塘口拦坝要低于21m,坝上用网片与湖体相隔,这样既不影响蓄洪,又能正常开展渔业养殖生产。如果拦坝过高,一旦洪水来临,即影响泄洪,又会造成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第二,规范网围、网箱养殖生产。按照“江苏省水产品生产基地管理办法”的要求,运用骆马湖“九五”国家科技攻关渔业科研成果,制定无公害渔业发展规划,全面清理整顿养殖秩序,规范养殖行为,改进养殖模式,改善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水产品的安全质量水平。一是网围、网箱养殖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建立网围养殖体系。要防止影响湖区通航、行洪和生态环境。建造在水位较浅,湖底平坦,风浪较小,水生生物较多的区域,不占据航道和主要行洪通道。在网围养蟹中,要按照“大水体、低密度、大规格、生态化”的要求,制定统一的技术操作规程,积极引导养殖户按标准生产。网围养殖面积予以适度控制,面积规模越大,需投人的饲料就相对较多,这对保护湖泊良好水质和生态环境不利。根据骆马湖水质状况及苏南湖泊网围养殖经验,湖区养殖应控制在2667hlll2以内为宜。二是加强养殖水域环境的管理。加强养殖水域水质监测工作,做好监测资料的搜集、分析、处理,根据水质状况,及时湖区水质信息,指导和服务于无公害生产。三是加强投人品的管理。严格实施养殖用药处方制,鱼药供给专营制和休药期制度,加强药残监控,严禁禁用药物进入湖区。建立塘口记录制度,严控外源性饲料的投喂,以湖区水草、小杂鱼、螺规等湖区自身饲料资源为主,推行生态化养殖。少投精饲料,减少渔业自身对湖泊生态环境的污染。通过2一3年时间,逐步调整网围单块面积,推广“小区式”网围养殖模式,解决养殖自身的生态环境间题。四是网围养殖必须注意养殖品种和结构,通过开展骆马湖多品种生态养殖示范,带动湖区养殖结构调整。多放养投料量少的螃蟹、青虾、甲鱼、塘艘、乌鳗、级鱼等优质品种,减少投放增加污染的品种。要以优质、低投人、低产量、效益好、对环境影响小的名优产品养殖为主,避免一味追求高投人高产出而不顾环境承受能力的现象发生。

渔业生态养殖篇5

第一条为了加强渔业养殖与增殖管理,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现代渔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管辖范围内从事渔业养殖与增殖及其他相关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渔业养殖与增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护水域环境和生态安全,促进渔业养殖与增殖的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协调本辖区内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负总责。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渔业养殖与增殖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协助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渔业养殖与增殖的相关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卫生、水利、畜牧、环境保护、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和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做好渔业养殖与增殖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康养殖和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制度。引导、推广水产品标准化生产,鼓励和支持生产绿色、有机水产品。

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展渔业养殖与增殖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支持、引导养殖单位和个人依法组建或者加入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加强自律管理,为成员及时提供生产技术服务,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第二章养殖管理

第七条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和渔业苗种生产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根据全省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编制本行政区水域滩涂养殖规划,按规定报经批准后实施。

第八条渔业苗种生产实行许可证制度。从事经营性渔业苗种生产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取得渔业苗种生产许可证。未取得渔业苗种生产许可证的,不得从事经营性渔业苗种生产活动。渔业苗种生产许可证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九条渔业苗种应当采用人工培育方式获得,不得使用天然苗种进行养殖;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渔业养殖调查评估制度,科学划分渔业养殖区域,合理确定养殖容量,适时调整渔业养殖区域布局,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一条单位和个人使用全民所有的水域、滩涂从事渔业养殖的,应当依法取得养殖证。

第十二条渔业养殖用水应当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养殖场所的进排水系统应当分开,养殖废水排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从事渔业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加强养殖用水水质监测,养殖用水水源受到污染时,应当立即停止使用,经净化处理达到渔业水质标准后方可使用;污染严重的,应当及时报告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鼓励单位和个人采用节水、节能、环保的方式从事养殖活动。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完善水产品质量检测机制和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控制度,定期组织对水产品药物残留进行检测,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第十四条从事渔用兽药和渔用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取得许可证后,方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十五条在渔业养殖中禁止使用或者限制使用的药品、生物制剂、防腐剂、保鲜剂,渔业养殖单位和个人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要求执行。

禁止使用假、劣渔用兽药。禁止将原料药直接用于渔业养殖或者向养殖水域直接泼洒抗生素类药物。禁止销售含有违禁药物或者药物残留量超过标准的水产品。

第十六条渔业养殖单位应当建立水产品生产记录,对渔业养殖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使用和停用日期,疫病发生和防治情况以及收获、捕捞日期等进行如实记载。水产品生产记录应当保存2年。

鼓励从事渔业养殖的个人建立水产品生产记录。

第十七条因工程建设占用水域、滩涂,给养殖单位和个人造成损失的,由建设单位依法给予补偿。具体补偿标准和办法由省财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三章增殖管理

第十八条渔业增殖应当坚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保护生态、分级实施的原则,通过放流、底播、移植、投放人工鱼礁以及划定渔业增殖保护区等方式,涵养渔业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

第十九条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渔业资源状况和水域特点,编制全省渔业增殖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省渔业增殖规划,编制本辖区的增殖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条渔业增殖实行项目管理制度。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渔业增殖项目的实施和监督,具体工作由其所属的渔业增殖管理机构承担。

渔业增殖项目管理的具体办法,由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制定。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渔业增殖专项资金,并列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对渔业增殖工作所需经费给予保障。

渔业增殖受益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缴纳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应当专项用于渔业资源的增殖和保护。

第二十二条渔业增殖应当使用本地原种亲本及其子一代,不得使用外来物种、杂交种、转基因种和经检验检疫不合格的亲本或者苗种。

用于养殖的渔业亲本、苗种和成体,不得擅自投放到自然水域。

第二十三条建设人工鱼礁应当按照渔业增殖规划要求,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本底调查和可行性论证,并向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建设。

禁止使用有毒、有害和其他可能污染水域环境的材料建设人工鱼礁。

第二十四条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省渔业增殖规划,在渔业增殖水域设立保护区,报省人民政府批准。未经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渔业增殖保护区从事捕捞生产。

第二十五条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对渔业增殖生态安全进行评估,并采取措施,确保水域生态安全,防止对水域生态环境、生物资源种质等造成不良影响。

因开发利用水域、滩涂造成渔业生态损害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进行生态补偿。

第四章防疫管理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制,加强水生动物疫病的监测、检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等监督管理工作。

水生动物防疫执法人员应当依法取得行政执法证件。

第二十七条从事水生动物的苗种培育、养殖、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具备国家规定的水生动物防疫条件。

水生动物及其产品应当依法进行检疫;应当检疫而未检疫的,必须强制补检。

经检疫不合格的水生动物及其产品,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无法作无害化处理的,应当予以销毁。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水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必要的渔用兽药、医疗器械等应急物资储备制度,为预防、控制和扑灭突发性重大水生动物疫病提供保障。

第二十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水生动物疫病或者疑似疫病的,应当立即向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接到疫情报告,应当根据疫情,按规定程序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启动水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

第三十条因预防、控制重大水生动物疫情,采取捕杀、消毒、隔离或者销毁措施,给当事人造成经济损失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责成有关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补偿。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渔业环境监测体系,加强渔业水域环境监测,保障渔业养殖与增殖水域生态安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入海和入湖河流水质的检测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和提高入海和入湖河口的水环境质量。

第三十二条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组织有关专家,对可能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危害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及时通报有关部门,并定期向社会公布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渔业水域生态状况以及水产品病害、养殖容量等信息。

第三十三条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会同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全省渔业生产发展需要,制定有关渔业养殖与增殖的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

销售的水产品必须符合水产品质量安全强制性标准;运输、销售水产品过程中,不得使用违禁药物。

有毒赤潮发生区域内的水产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采捕和销售。

第三十四条水产品生产单位以及从事水产品收购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单体或者批次的水产品进行包装标识,标明品名、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产品质量等级等内容。

禁止伪造或者冒用无公害水产品、绿色食品、有机水产品标识;严禁销售不合格水产品。

第三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查工作。在监督检查中,可以对生产、销售的水产品进行现场检查,调查了解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关情况,查阅、复制与水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记录和其他资料;对经检测不符合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水产品,有权查封、扣押,并可以责令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召回其水产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生产经营者违法行为记录制度,对违法行为的情况予以记录并公布。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渔用兽药使用和渔用兽药残留检测的监督检查工作,及时查处渔业养殖过程中的违法用药行为。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工作中发现违法生产、销售渔用兽药或者违法生产、销售、使用渔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应当及时通知同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由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处理。

第三十七条鼓励单位和个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社会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渔业养殖与增殖活动中的违法行为进行检举、揭发和控告。有关部门收到检举、揭发和控告后,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使用天然苗种进行养殖生产的,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没收渔业苗种和水产品,并处以1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无兽药生产许可证、兽药经营许可证生产、经营渔用兽药的,或者虽有兽药生产许可证、兽药经营许可证,生产、经营假、劣渔用兽药的,由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停止生产、经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的原料、辅料、包装材料及生产、经营的渔用兽药和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生产、经营的渔用兽药(包括已出售的和未出售的渔用兽药)货值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货值金额无法查证核实的,处以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无兽药生产许可证生产渔用兽药,情节严重的,没收其生产设备。

生产、经营假、劣渔用兽药,情节严重的,由原许可机关吊销其兽药生产许可证、兽药经营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生产、经营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终身不得从事渔用兽药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四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单位或者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没收渔业苗种和水产品,并按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使用外来物种、杂交种、转基因种和经检验检疫不合格的亲本或者苗种用于渔业增殖的,处以2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擅自将用于养殖的渔业亲本、苗种或者成体投放到自然水域的,处以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三)擅自采捕或者销售有毒赤潮发生区域内水产品的,处以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渔业生态养殖篇6

一、生产总体情况

今年上半年沿黄灌区水源供应充足,绝大部分养殖场渔业用水补水情况良好,没有因水量问题影响鱼苗种放养。各养殖场区水量充足,水质清新,特别是乌梁素海由于去年引黄入海,今年开冰后水质明显好转,为恢复经济鱼类资源,发展水产、水禽养殖,提高水生经济植物产量和促进生态渔业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受鱼价持续高居因素影响,今年春季形成了商品鱼、鱼种市场购销两旺的好势头,极大地调动了渔民养殖积极性。根据统计资料表明:上半年鲜鱼生产吨,水花鱼苗投放总量万尾,鱼种投放总量吨。共落实养殖面积公顷,池塘育种公顷,中小水面半精养公顷。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公顷,河蟹养殖面积公顷,共投放扣蟹公斤,约万只。

渔业生产经营走势:受水产品市场购销旺盛影响,养殖面积扩张,鱼种销售顺畅,无压塘现象,苗种数量急增,成鱼市场需求量大,但由于去年商品鱼压塘量少,绝大部分需从外调,名优品种量多,但价格贵,原创:水产品市场供应总体丰富。在养殖品种方面,名特优种类如团头鲂、大口鲶、乌鳢、斑点叉尾鮰、黄河鲶、银鲫、高背鲫、河蟹等养殖比例增大,特别是沿乌梁素海周边,河蟹、乌鳢养殖发展迅猛。同时,各地在生产经营上改变以往春放秋捕集中上市的模式,尽可能地做到轮捕轮放、均衡上市,有条件的地方利用温棚等设施反季节上市,以取得良好的生产效益。

二、责任目标落实情况

××年自治区渔业局下达渔业生产分解任务为:水产品总产量达到吨,其中名优产品产量吨,养殖产量要求达到吨,鱼种生产总产量吨,池塘名优水产品养殖推广面积亩,河蟹养殖技术推广面积亩,实现渔业总产值万元。为全面落实和完成任务分解目标,水产站根据各旗县区实际情况的汇报进一步下达落实了生产分解目标任务,并要求各旗县水产部门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了解情况,解决好渔业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认真抓好各项生产任务的落实,市水产站领导带领业务人员巡回各养殖场点进行监督检查各项生产任务落实情况。据上半年统计数字表明,各地渔业生产运行良好,各项生产指标有望超额完成。另外,由于渔民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养殖证发放工作在有条不紊运行中,办理养殖证非常踊跃,到现在为止,持有养殖许可证的养殖户已达。三、渔业结构调整情况

围绕自治区渔业局对抓好黄河渔业产业带建设的总体布署,本着因地制宜、大胆创新的原则,围绕市场需求,按照“品种调新、质量调优、产品调特、效益调新”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渔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养殖方面调整传统养殖结构和模式,突出名牌、高效产品份额,形成多品种混养,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达到降本增效,来追求产品的最大效益为目的。二是根据今年市场行情,条件好的鱼种池都可以安排鱼苗发塘,分池后继续养鱼种,由原来的单季养殖逐步转变为两茬养殖,并向渔农、渔牧、渔禽结合及休闲方向发展来提高综合效益。三是在天然水域开发方面,我们加大了自然水域养殖放流和品种结构调整力度,使养殖措施更趋合理,品种向多样化、名优方向发展,特别是河蟹和乌鳢养殖已呈现蓬勃发展趋势。随着养殖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发自然水域的积极性非常高涨,而且中小水面有相对易管理、捕捞、周期短、见效快特点。原创:四是在养殖品种调整方面,重点引进和推广深受市场欢迎,且适应本地生长、价位高的团头鲂、斑点叉尾鮰、加州鲈、乌鳢、大口鲶、高背鲫、银鲫等名优品种,以丰富市场,形成本地区特色养殖。其中在沿乌梁素海周围,发展到单养乌鳢亩,充分利用了乌梁素海廉价鲜活小鲫鱼这一优势,形成了规模养殖乌鳢等肉食性鱼类,且有外省市畅销的喜人局面。五是积极开展生态养殖和休闲渔业,充分利用无污染条件好的水域资源,来提高自然水域的综合利用,例如××旗德岭山水库,××市×××海子和××县农垦湖泊开展生态养殖与休闲渔业相结合,通过设立旅游景点和服务设施,开设特色餐饮业、游泳及水上运动等服务方式。特别是乌梁素海去年春季引黄入海的举措,今年水质明显改善,不但提升了生态养殖环境,而且为促进休闲渔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条件,旅游人次明显增多。六是渔民协作组织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和壮大,组织在联合广大养鱼户形成合力参与市场竞争、规范养殖和共抵市场风险,提高渔业经营水平和产品规范标准化、无公害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取得渔民认可。今年春季全市苗种调运工作就是由临河白脑包乡渔业协会和杭后南小召乡渔业协会共同承办的,由于工作扎实细致、服务周到,保证了质量的完成,深得广大渔民对渔业协会这一组织的拥戴。目前全市已有个渔业协作组织,覆盖全市养殖户,还有个正在组建中,这一组织已在全市渔业结构调整、市场开拓、渔民增收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四、强化水产品质量管理方面

一是认真做好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执行标准等内容的宣传,提高渔民对水产品安全的认识,自觉参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杜绝使用违禁投入品,加强对渔民有关质量安全操作技术培训和监督。二是抓好产地环境保护工作,防止各类污染,严格执行有关法规和标准。三是抓好无公害水产品安全体系建设,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四是抓好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尤其注重饲料、渔药和添加剂的监督,清理整顿渔药市场,抓好渔资打假工作,确保投入品安全,杜绝有毒有害投入品使用。五是实行水产品苗种检疫制度,做好鱼类病害防治。六是积极申报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和无公害水产品产品认证工作,目前已有个基地得到无公害产地认定、个产品认证。今年,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正在积极申报中,年内将有一批基地得到认定和产品得到认证。

五、渔业科技工作进展情况

⒈亩河蟹生态养殖技术推广项目进展情况

××年水产站承担了农牧业局重点推广的“亩河蟹生态养殖”技术示范项目,在春季,推广项目的科技下乡人员和养殖户密切配合,认真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和“技术要点”精心准备,对白彦花亩的基地与树林子乡亩的实施基地做了认真考检,确定放养密度、投喂情况、估算成活率。并对投放苗种质量做了严密把关。两个基地月日共投放长江蟹苗斤,放苗后对饲养人员的业务素质进行了集中培训,为该项目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根据检测,目前河蟹生长良好,成活率达到,正进行第二次脱壳。从现在的生产情况看到秋天能达到预期的示范效果。

⒉乌鳢养殖情况

经过几年摸索与实践,不断引进名优品种,为发挥本地优势资源、充分利用乌梁素海鲜活小鱼和人们对肉食性鱼类的浓厚兴趣,根据乌鳢对环境适应性强、水质要求低、生长速度快、耐低溶氧、适宜高密度养殖等优点,经过几年的饲养,乌梁素海周围地带已发展精养乌鳢面积亩,其中,大棚养殖多座,商品鱼养殖亩,现在规格已达克,预计亩产可达公斤左右。建成简易孵化池座,计平米,春季已经孵化乌鳢鱼苗万尾,现在个体已达克,预计苗种产量可达万公斤。现在乌鳢已成为当地一个产业,从亲鱼培育、鱼苗孵化、鱼种生产到成鱼养殖一条龙服务,商品鱼畅销省内外。

六、渔政管理工作

××年,各级渔政船检工作人员协同配合,加大了辖区内的大中型水域资源的增殖保护工作力度,严格控制捕捞强度,积极开展增殖放流,确保渔业资源得到有效增殖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对辖区内的大中水域有计划地发放捕捞许可证,并对使用的渔具加以限制,对违规作业偷捕、毒、炸违反禁渔期、禁渔区制度,破坏水域资源增殖保护措施的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据统计,上半年共查处了违规操作和偷、毒、炸等违法违规案件余起,没收非法渔获物多公斤和一批违规网具,并对涉案人员进行了说服教育与惩罚,有力打击了违法捕捞行为,有效保护了本地区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的正常开展。另外通过各种形式和活动(如广播、电视讲座、上街宣传、发放宣传单、悬挂宣传标语、现场接待群众咨询等)在全盟范围内认真宣传贯彻新的《渔业法》和《内蒙古自治区实施〈渔业法〉办法》,增强了广大渔农的渔业法律意识。

渔船检验工作主要进行了全市所辖渔业船舶的普查、登记注册和开展常规检验工作。四到五月份市渔政船检人员会同各旗县市渔政执法人员对重点渔区、渔港进行了安全生产工作检查,重点清查了“四无”(无船舶检验证书、无船员培训证书、无船舶登记证书、无捕捞许可证书)和“四证不齐”船只,对有问题的地区及时进行清理整顿,消除事故隐患,维护了安全、有序的生产秩序。

上半年通过组织全市渔业执法人员学习渔业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全市广大渔业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增强了广大执法人员依法兴渔的责任感,为全市渔业生产保驾护航。

七、存在的问题

二五年上半年,全市渔业生产形势总体运行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不及早加以解决就会影响和制约今后全市渔业生产的发展进程:一是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资金匮乏,导致渔业结合调整步伐缓慢;二是虽然上半年鱼价涨幅较大,渔民养鱼积极性很高,但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有心无力,缺少专项贷款支持;三是渔业养殖机械化程度低,高产池塘发挥不了最大潜力,影响了“两高一优”渔业发展步伐;四是维修和改造基础设施的专项资金缺乏,导致基础设施陈旧和不堪重负,特别是鱼塘淤泥增厚,老化现象严重,致使鱼病发生程度增大,原创:直接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五是渔政船检执法交通工具滞后、水生动物检疫、鱼病防治检测以及水产养殖安全质量监测方面的措施有待进一步强化;六是大中水域渔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渔业资源增殖保护缓慢,捕捞过量,养殖放流量少,品种单一,资源恢复慢,一些名优品种的引进和放流苗种供给体系、病害防治、新技术推广等保障体系落后,先进增养殖放流技术的推广进展缓慢,影响大中水域的可持续发展。

八、下半年工作安排。

⒈抓好池塘和中小水面渔业生产、销售等重要环节的管理,做好泛塘、旱、涝等渔业灾害的防范措施,确保全年养殖生产取得好的收成。

⒉抓好“亩河蟹生态养殖技术”项目的后期饲养管理,检测、验收工作。

渔业生态养殖篇7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xx年水产工作总结

一、xx年水产工作情况

xx年,我镇水产工作坚持了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调整渔业结构,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推进了我镇渔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概括起来,做到了“四个推进”。

一是推进了渔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工作。

为了调整优化渔业结构,结合我镇养殖水域面积大、无污染、周遍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的特点,指导各村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实施,提高渔业附加值,推进我镇渔业产业化进程。同时,重点抓了河蟹等名特优水产品的生态养殖,利用水草丰富的水域生态养殖河蟹。全镇涌现出了以鱼、畜、禽、种植结合、大中水面三网(网箱、围网、拦网)养鱼、鱼虾蟹结合混养、套养、轮养、稻田生态养殖等为特点的综合渔业模式,推动了生态渔业向规模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提高了渔业水域的综合效益。

二是推进了渔业生产中科技含量的提高。

为了增加渔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转变渔业发展方式,结合我镇水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集中办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分层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渔民举办河蟹等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培训班。共计举办培训班

5次,培训

500人次。同时根据渔民群众的需求,印发渔业实用技术资料

3000份,提高了全镇科学养鱼水平。我们抓了渔业科技推广,大力推广中小水面人工精养、半精养技术、稻田养鱼技术、生态渔业技术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提高了单位产出水平。我们还围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协调有关单位申报了绿色认证的相关材料,全面贯彻国家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各项标准,实施了《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操作规程》,使全镇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得到了健康发展。

三是推进了渔业基础建设。

结合我镇水产苗种不能自给、水产苗种紧缺的实际情况,根据水产养殖户的要求,派水产技术人员帮助养殖户协调、购进优良水产苗种,确保了全镇大部分养殖水面都能按时投满放足苗种。xx月份,按照市里的部署和要求,我们组织开展了机动渔船柴油补贴专项清理工作,对全镇49条机动渔船进行了全面清理核查。工作人员分组行动,召开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谈会,进村入户进行核对,逐户过堂复查,按时按质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四是推进了渔业管理工作的强化和规范。

首先以切实把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心任务,贯彻落实了各种扶持渔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全面实行渔业水面承包、流转制度。其次抓了水产污染源普查工作。组织举办了水产污染源普查员培训班,并组织水产污染源普查员对全镇水产污染源进行了普查。第三树立了全镇大水产的理念,加大力度宣传贯彻《渔业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渔业水域渔政监督管理,清理了密眼箔、电鱼、毒鱼、炸鱼等严重破坏资源的渔具和

“三无”船舶,加强和控制了捕捞强度,强化渔政管理,营造了和谐的渔业生产环境,提升了渔业资源保护水平。

总结过去一年的水产工作,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镇水产工作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亟待解决:一是镇水产站行政管理职能依旧弱化,由于缺乏水产专业技术人员,对指导全镇水产工作和促进水产健康养殖带来较大困难;二是个别基层干部依然对水产工作缺乏重视,出现水产业务沟通少、上报数据不准确等方面的问题;三是渔业生产资金不足,影响了渔业生产的发展。以上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xx年水产工作打算

(一)继续抓好渔业产业化和生态渔业建设。

指导水产养殖户以养殖水域为载体发展休闲渔业、综合渔业为重点的生态渔业,提高渔业综合效益。

(二)继续抓好水产健康养殖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我镇天然水面面积大、无污染源优势,选择渔业资源和环境条件优越的水域,建立绿色、有机、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使全镇无公害水产品养殖面积突破

1万亩。

(三)继续抓好渔业规范化管理。

继续严格控制捕捞强度,保护渔业资源,抓好渔业管理,保护渔民合法权益。

(四)继续抓好渔业服务体系建设。

理顺水产行业管理职能,加强水产技术队伍建设,为渔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服好务。

渔业生态养殖篇8

(1.衡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衡水053000;2.冀州市畜牧水产局,河北冀州053200;

3.滨湖新区管委会,河北衡水053000)

基金项目: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淡水养殖创新团队资助。

作者简介:薛建民(1960.8-),男,高级工程师,衡水泥鳅和淡水虾养殖综合试验站站长。2016345187@qq.com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4.12.021

为了改善衡水湖生态环境、促进渔业发展以及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多样性,衡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和相关部门通过衡水湖水域生境修复与增养殖技术研究来促进衡水湖水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利用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技术,通过人工增殖放流渔业资源,增加草食性、滤食性和部分杂食性鱼类,控制水域中的浮游生物、杂草和底泥有机碎屑等,净化衡水湖水质和修复水域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水体生物资源,将大量内源性和外源性营养物质转化为鱼产品,使渔业增产增收、水质“减肥”反清,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共赢。

1衡水湖生态环境现状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沿海和内陆江河流域地区在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同时,对自然水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其中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水域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水域生态荒漠化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天然经济鱼类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捕捞产量、个体重量不断下降,濒危程度不断加重。因此,我们必须在衡水湖发展生态渔业,进行水域生境修复的研究,以保护好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为了搞好衡水湖水域生境修复与增养殖技术研究,除了增殖放流草、鲢、鱅、鲤、鲫鱼外,我们还根据湖中水生物资源实际,报请市政府和省厅有关部门批准,通过特种鱼、虾、蟹类增殖,完成湖中受损生物链修补。进行了鳊鱼增殖、澎泽鲫鱼增殖、高背鲫增殖、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增殖、黄颡鱼与中华鳖等六次新品种增殖试验。

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技术是根据鱼类与其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水陆物质循环系统,通过采取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实现保持生态平衡,提高效益的一种模式。按照食物链和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原理,突出水域生态环境调控。采取生物、物理措施调控水质,使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根据资料分析,衡水湖湖体水质状况的变化过程是:80年代,衡水湖前期以iii至iV类水为主,呈现一定的污染状态。90年代,中期以iii至iV类水为主,属轻度污染,局部V类水,属重污染。后期进入iV至V类为主,局部已劣于V类水,属重污染。2000年,水质以V类水为主,属重污染;湖体富营养化状态已达到重富营养化程度。在最近的20年中,衡水湖水环境质量每十年下降一个等级。

衡水湖水环境的恶化使渔业发展的环境受到极大影响,衡水湖水质恶化与富营养化使得湖中的水生生物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水生高等植物大面积退化,群落组成愈益简单,特色水产品生存环境日益受到威胁。富营养化导致蓝藻水华大量出现,频率逐年增多,分布范围逐渐向核心区外展,且蓝藻毒素直接影响饮用水水质。衡水湖水环境恶化及水体富营养化造成了整个保护区安全的水质性缺水,是保护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衡水湖水生植物品种众多,以沉水性植物为主,周边附以芦苇菖蒲等挺水植物组成的天然湿地。但由于水生植物利用率受到制约,95%以上腐烂后沉入水底,使保护区周围的生态环境也逐渐开始受到破坏,保护区作为衡水湖水生动、植物生存的最后一片净土也在受到威胁,鱼类资源有减少趋势,部分地区主要针对红鳍原鲌繁殖的水草捕捞过度,使水产种质资源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如不进行水域生境修复,衡水湖的许多珍贵物种资源将逐渐消亡,衡水湖西湖水源地也将受到影响。

2衡水湖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和措施

改善衡水湖水环境迫在眉睫,根据衡水湖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衡水湖生态环境保护方案。本方案主要是采用水生态系统生物操控技术,通过人工增殖放流渔业资源,增加草食性、滤食性和部分杂食性育种,清除水域中的浮游生物、杂草和有机碎屑等,净化衡水湖水质和修复水域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水体中的浮游生物资源,将大量内源性和外源性营养物质转化成水产品,创建衡水湖生态渔业。自1995年以后,经省、市有关部门批准,我们大胆组织特种鱼类增殖,修补湖内受损生物链。截至目前,主要完成了鳊鱼增殖、澎泽鲫鱼增殖、高背鲫增殖、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增殖、黄颡鱼与中华鳖等六次新品种增殖试验,有效提高了衡水湖渔业资源的产量及产值,使养殖产量由400t/年增长到2000多t/年,为渔业增产和湖区百姓增收,确保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

2.1增殖渔业资源

衡水湖自2005年以来加大了增殖放流力度,到2012年,省、市财政共投资359万元增殖渔业资源,获增鱼产量14904t,渔业产值1.24亿元。有效提高了鱼产量及鱼产值,同时对衡水湖的生态环境及经济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1.1鳊鱼增养殖首年(2005年)放流1.5万尾,规格60~80尾/kg,当年达到200~450g/尾的上市规格,回捕率达到70%,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6年继续放流5万尾60~80尾/kg的鳊鱼,部分取代鲢鳙。经过精心安排和严格操作,调运鱼苗成活率达99.8%。经济效益较同级鲢鳙鱼高出5倍。

2.1.2彭泽鲫鱼增殖试验在有关技术人员提出可能存在种群关系冲突的情况下,2002年首次增殖0.5万尾,经两年跟踪观察后,于2004年再次进行正式增殖放流,结果:①彭泽鲫鱼市价和单体重量相当于当地鲫鱼的3倍,②尚未发现种群冲突,发展潜力巨大。

2.1.3高背鲫增殖经过3年的增殖试验,积累了大水面增殖高背鲫的经验,为推广湖、库增殖高背鲫奠定了技术基础。

2.1.4中华绒螯蟹增殖放流组织了2006-2008年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增殖放流,取得明显效果:①多数河蟹当年达到50~100g/只,部分达到200g/只,最大个体达350g/只,最高年捕捞量可达25~30t;②河蟹栖息水域的水草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了水草沉积和水体污染,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1.5黄颡鱼增殖2009年从省水产技术推广站鱼种场购进了200万尾黄颡鱼,规格为夏花。从跟踪调查结果看,当年夏花在湖中可长到30~50g/尾,次年可长到100~150g/尾。由于黄颡鱼在湖中可再生,湖中已形成黄颡鱼的持续种群,年捕捞量在15~25t。这项工作为补充当地濒危鱼类资源,修补生物链、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大作用。

2.2保护措施

对于湖中放养品种、数量我们都科学地制定方案,严把增殖苗种质量关、数量关,以确保水域生境修复所需鱼苗质量。苗种放流方法:河蟹大眼幼体采用蟹苗箱装运、黄颡鱼采用塑料袋充氧水运。其他苗种均采用活鱼运输车运输,湖边过秤计量。

放养品种的搭配比例:根据湖中饵料生物、鱼类数量、水质变化确定鱼、蟹放养量的搭配比例。

为了保护衡水湖中特有品种,红鳍原鲌、青虾、秀丽白虾、黄颡鱼,经农业部批准设立了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区内严禁一切捕捞船进入。

为了确保衡水湖生态渔业的建设,设立了禁渔区和禁渔期。并取消了春季捕捞。每年的捕捞期为9月中旬至11月上旬,并经农业部批准,配备了渔政执法快艇3艘,50t渔政执法船一艘,渔业执法人员20名,以确保渔业秩序的稳定和生态渔业的建设及水域生境修复的需要。

为了更好地观察放流品种的生长状况,每月都随机取样检测鱼类、水质、水草及浮游动植物的变化。以便为来年湖中增殖品种、数量、搭配比例提供依据。

每年捕捞季节,我们都根据每天的捕捞量来计算出湖中生态渔业的增殖效果。

3衡水湖水域生境修复效果

3.1经济效益

通过增殖放流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和资源量,提高了大水面的渔业产量,单产从8年前的225kg/hm2增加到510kg/hm2。2005-2012年共增加渔业产量14904t(见图2),按实际市场价格计算,则,渔业产值:14904t×0.832万元/t=12400万元;

纯利润:12400万元-359万元(苗种费)-941万元(管理与捕捞费)=11100万元;

投入产出比:1300万元∶14904万元=1∶11.5。

3.2生态效益

通过增殖放流调整湖中水生生物资源种群结构、合理利用水域饵料资源,改善了水质,提高了湖水自净能力。通过以鱼控草、以鱼控藻、以鱼净水的具体措施,使衡水湖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衡水湖水质由次iV级变为iii级水,衡水湖水质酸碱度由6.5变为7.5,避免了湖区草型富营养化和藻型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

3.3社会效益

通过水域生境修复与增养殖技术的应用,使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当地招商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吸引了数万名游客到此观光,更是带动了湖区周边市场经济的发展,湖区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湖区旅游和餐饮业年创社会效益数亿元。

4衡水湖水域生境修复的几点体会

衡水湖最大蓄水量1.23亿m2,每年冬季补水6000万m2,每年自然消耗水量在6000万m2左右。水域全年居于静止状态,水位落差1.5m。水质相对稳定、水草资源丰富、饵料生物繁衍较快,如果控制不好容易造成湖泊沼泽化、水质荒漠化。所以发展生态渔业大有文章可做。水域生境修复与增养殖技术的应用既能控制水域环境,又能将湖中内源性和外源性营养物质转化为绿色的水产品,使渔业增产、增收、水质“减肥”返清,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共赢。

通过人工增殖放流手段尽量保证衡水湖水生生物多样性(有益生物),力争构成较为完整的生物链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发展生态渔业奠定有利基础。

加强衡水湖水生动植物疾病监测防控体系及水质监测体系。我们在冀州市畜牧水产局报批了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委托河北省水文局衡水湖水文站每月对衡水湖水质监测一次,为衡水发展生态渔业、进行水域生境修复提供有力的技术手段。

加强宣传、加大渔业执法力度。衡水湖周边涉及村庄较多,渔业人口2万人。生态渔业的发展和水域生境修复与增养殖技术将惠及湖区百姓。但是由于4000hm2的水域、45km2的地域,给管理带来了很多不便。为此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湖区百姓保护放养鱼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同时需加大渔政执法力度,维护湖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我们为衡水渔政站配备了执法快艇3艘,50t渔政船1艘。

加强资金管理,所筹资金的应用必须公正、公开、透明,购买鱼、虾、蟹类鱼苗需经公开招标确定,自觉接受湖区百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给湖区百姓做出表率,让他们自觉接受法律的约束和渔政管理人员的管理和检查。

加强生态渔业和衡水湖水域生境修复与增养殖技术的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发展衡水湖的生态渔业涉及面广、情况比较复杂,很多技术问题还在探讨当中,故需建设一支理论水平好、技术水平高的科研专家创新团队,自己的力量不足,可以外聘专家共同为衡水湖的生态渔业发展、增殖放流、日常管理以及水域生境修复的方式方法进行研究,确定发展方向、目标、措施,走好绿色、环保、生态的渔业发展之路。为此我们已经和省内有关科研机构以及衡水学院开展了衡水湖水质、水草、底栖生物、浮游动植物的基础调查。

渔业生态养殖篇9

为进一步完善全市渔业管理制度,推动现代渔业发展,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基本原则

科学规划,突出区域化布局、园区化生产的特点,充分发挥渔业在荒废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方面的作用;尊重历史,照顾现实,保持渔业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城乡统筹,增强渔业发展活力;依法行政,严格发证程序,公开、公平、公正处理权属纠纷。

二、科学编制养殖水域滩涂规划

(一)编制规划的范围及时间。根据2010年统计数字,行政区域内适宜养殖水域滩涂面积超过10000亩或水产养殖生产规模超过3000吨的县(市、区),要于2011年底前由县(市、区)政府编制规划并实施,同时报市水产办公室备案。未编制专项规划的县(市、区),可通过纳入经济发展综合规划等形式确定可用于水产养殖的水域滩涂。

(二)重点规划对象。根据我市渔业资源状况和开发利用前景,重点规划以下渔业资源:

1.集中连片的养殖池塘、宜渔荒碱涝洼地、废弃窑坑,按园区化生产规划;

2.合村并居、道路等基础工程建设取土,规划集中取土点,形成标准化生态池塘养殖区;

3.村边湾坑、调蓄水坑塘,在综合利用上搞好规划;

4.城市生活、工业水源水库按照以鱼养水、保护水质安全的理念,进行增殖放流,环库土地作为优质水产品生产基地进行规划;

5.主要河流,作为重要捕捞、增殖放流渔业水域进行保护性规划;

6.大型景观水体,规划建设休闲渔业基地。

(三)抓好与有关规划的结合。

一是与合村并居相结合。充分利用取土形成的坑塘养鱼植藕,改善人居环境;

二是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把“上粮下渔”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与水利工程建设相结合。大中型水库建设和管理要注重发挥水库渔业功能。农村小型水库,通过租赁、拍卖水面使用权的办法发展渔业生产,提高水利工程的整体效益;

四是与环保规划相结合,把自然渔业水域建设成“生态碧水”、“经济碧水”、“休闲碧水”;

五是与休闲旅游规划相结合。

三、严格程序发放水域滩涂养殖证

(一)明确责任及任务。县级渔业行政部门作为主管部门,负责养殖证申请的受理、审核、公示、发证等工作,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实施,村(企业)具体操作。2011年,各县(市、区)确定1—2个乡镇作为发证试点,2012年底,养殖发证登记率达到95%以上。

(二)明晰发证对象。对前期已确权发证的水域,经调查核实,可简化程序换发新版养殖证。经规划功能发生改变或目前处于荒芜的水域滩涂,不予发证。养殖水域滩涂权属不确定、承包经营权存在争议的暂不予发证。水域滩涂生态环境不符合水产养殖要求的不予发证。

(三)明确主要原则。

1.不妨碍水域滩涂主功能使用。在以调蓄、供水为主功能的水域滩涂和河流从事水产养殖,须征得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在保证主功能正常行使的情况下,发放养殖证。城市水源水库进行增殖放流,除申请渔业项目等需要外,不予发证。

2.不改变耕地的权属和用途。已领取土地承包权证书的农用土地进行水产养殖生产的,不改变原土地的权属性质及基本用途的,可以发临时养殖证。

3.不破坏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科学确定水域滩涂的环境容量和养殖容量,防止过度开发或荒芜闲置。防止投入品使用不当或外来病害对当地养殖环境的破坏。

4.保持养殖使用权的长期稳定。养殖证有效期应与承包合同期限一致,但不得超越农业部规定的最高年限。

四、推动现代渔业发展

(一)建设现代优势水产品生产区域,做大园区渔业。重点建设济德高速公路沿线“名优”高效渔业区、黄河徒骇河“上粮下渔”精细生态渔业区、鱼鸭混养高效生态渔业区、卫运河东岸新兴渔业开发区和水库有机水产品生产区。创建30处500亩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

(二)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做强优势产业。把罗非鱼、黄河鲤鱼、草鱼、南美白对虾作为我市的优势品种,开展品牌创建,力争无公害产品认证率达到80%以上。

(三)建设渔业支撑体系,做精休闲渔业。健全完善渔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重点培植苗种繁育供应体系,夯实产业基础。以水库、城郊池塘、景观水体为主要资源,开展垂钓、观光、餐饮、体验等项目,休闲面积10000亩,产值1亿元。

五、加强组织协调

(一)高度重视养殖证制度建设。各级政府要将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对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要及时化解,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要积极研究、制定有利于推进养殖证制度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建立养殖使用权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养殖证的物权抵押、流转制度,盘活养殖使用权,开展渔业养殖权政策性保险试点,建立稳定的渔业养殖风险保障制度。

渔业生态养殖篇10

(一)自然环境条件

1、地理概况

市位于我国内陆地理腹心地带中心,东邻陕西,南抵,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为山地型高原,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趋势,地形复杂,海拔一般在1000-2200米之间,最高海拔4187米,最低550米,最大高差3637米。总土地面积2.7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9.3万人。全市辖1区8县。

2、气候条件

市跨亚热带和暖温带两个气候类型,气候的垂直和水平分布均比较明显,南部河谷地带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4.5-15℃,无霜期250-280天,年降雨450-900毫米。日平均气温大于10℃的天数220-230天。年平均气温8-12℃,无霜期180-240天,年降雨550-850毫米。日平均气温大于10℃的天数160-190天。

市内河谷地带气温、水温总体趋高,位居全省之首,大部分区域适宜温水性鱼类生长,南部三县一些区域还适宜热带鱼类生长。

(二)水和水域、沼泽资源

市水资源较为丰富,有嘉陵江一级主要支流9条,二级支流900余条,三级支流2900多条。年径流(降水资源)量261亿立方米,占全省总径流量的44%。另外,除降水外,还有地表水(山泉、溪流水等)106亿立方米及一定数量的地下水。

市内现分布有各类水面和河滩、沼泽地27.6474万亩。可利用水面及河滩沼泽地9.2974万亩,占各类资源面积的34%。已利用水面及河滩沼泽地2.1274万亩,占可利用资源面积的23%。各类水面、河滩、沼泽的具体类型分布是:

1、池塘总面积2324亩,占总水面面积的0.84%。

2、水库总水域面积2.82万亩,占总水面面积的10.2%。共有水库6座。均属山谷型水库。其中:碧口水库水域面积15000亩;黄江水库水域面积400亩;晚家峡水库水域面积800亩;红河水库水域面积1500亩;苗河水库水域面积500亩;白龙湖水域面积约1万亩。

3、湖泊面积2150亩,其中:洋汤天池2000亩,饮马池150亩。占总水面面积的0.78%。主要分布在洋汤天池。

4、塘坝800亩,占总水面面积的0.29%。共25座,分布于等县。

5、稻田临时养殖水域面积3.2万亩,占总水面面积的11.6%。分布在泥阳、游龙、江洛、伏镇、银杏、城关等乡镇,角弓、石门、两水、城郊、东江、汉王等乡镇,城关、玉垒、碧口、中庙等乡镇,阳坝。

6、主河道水域面积7.2万亩,占总水面面积的26.0%。位于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青泥河、洛河等河流中下游。

7、河滩、沼泽面积13.9万亩,占总水面面积50.3%。其中宜渔面积3万亩。白龙江河谷角弓段5000亩,石门段3000亩,两水段5000亩,城郊乡吉石坝段4000亩,东江段4000亩,汉王镇以下至外纳乡段2万亩。白龙江临江段6000亩,口头坝—冉家坪段4000亩。

白水江流域河滩、沼泽2000亩。其中玉垒段1000亩,肖家乡段500亩,中庙段500亩。

西汉水流域河滩沼泽53000亩。其中西和段3000亩,段2万亩,成、康两县交界段3万亩。

青泥河流域中下游河滩、沼泽5000亩,

洛河流域中下游河滩、沼泽6000亩,

麻沿河流域河滩、沼泽3000亩

永宁河河滩、沼泽2000亩

两当河、杨店河流域河滩、沼泽4000亩

河碾坝至托河段河滩、沼泽1万亩。

我市水资源、河滩、沼泽资源较为丰富,但渔业利用程度低,除池塘外,水库、塘坝的利用规模小;湖泊、河滩、稻田的渔业利用尚在初始阶段。特别是等县尚有相当数量的地表和地下冷水资源,适宜鲑鳟鱼等其它冷水鱼类养殖开发。合理开发利用市内各类宜渔资源将有助于宜渔区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三)水体物理化学特征

市内水库、池塘、湖泊等水体年平均水温变幅13-16.5℃之间,最高水温22-26℃;地下水年平均水温12-14℃,最高16℃,最低9℃。各类水体透明度变幅5-800厘米。水体pH值8.1—8.3之间。溶解氧7.6-8.4毫克/升之间。离子总量0.23-0.32克/升。总碱度2.58-3.29毫克当量/升。总铁0.016-0.026毫克/升。总磷0.01-0.03毫克/升。总氮0.5-0.8毫克/升。活性硅3.2-6.5毫克/升。氨氮0.027-0.197毫克/升。硝态氮0.165-0.490毫克/升。

市内各类水体化学物质含量适中,为调和型(各种离子比例处于均衡状态)水体,适宜发展淡水渔业。

(四)渔业生物资源

1、鱼类及水生动物资源

全市现有鱼类种类62种,隶属5目11科,占全省资源的66%。其中土著类44种,隶属2目6科,经济价值较高的有齐口裂腹鱼、重口裂腹鱼、中华倒刺鱼巴、鲫、黄鳝、石爬鱼兆等;引进的鱼类及品种(不包括小型观赏鱼)18种,隶属4目6科,现养殖的主要品种有草鱼、鲢鱼、团头鲂、建鲤、彭泽鲫、高背鲫、鳗鱼等。珍稀土著水生动物有大鲵、鱿螈、山溪鲵、野生甲鱼等。

全市土著鱼类资源较丰富,一些种类产品外销势头旺,价格高,有较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引进品种大多为名优品种,养殖推广已上了一定规模,为渔业增产增效奠定了物质基础。

2、饵料生物资源

浮游生物中,藻类共有6门80多属种,不同水体生物量变幅0.120—6.080毫克/升,浮游动物生物量变幅0.0045—0.700毫克/升。

底栖动物共检测出60多种,主要为摇蚊幼虫和水生寡毛类,生物量0.10—5.75克/平方米。

水生维管束植物主要种类有:芦苇、香蒲、眼子菜、菹草、两栖蓼、浮萍、紫萍、满江红藻、金鱼藻、轮藻、莲等。

全市大部分水库、池塘均为中营养或中富营养水体,饵料生物量较高,为滤食性鱼类生长和鱼类增殖提供了物质基础。据省渔业资源调查组的测算:水库、湖泊等大水面天然鱼产量为16—51.5公斤/亩,高于我省黄河流域(14—17公斤/亩)和内陆河流域(7—27.3公斤/亩)。

二、水产养殖现状与问题

(一)水产养殖基本情况

养鱼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其作为产业发展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历经二十年奋斗,全市水产品总产量已由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几十吨增长到年的1305吨,增长20多倍。各类宜渔资源利用程度逐步提高,总养殖面积2.1274万亩,池塘养殖面积95%(部分池塘因缺水无法放水养鱼),水库利用面积1.82万亩,占66%,塘坝利用面积300亩,占37.5%,河滩沼泽利用面积300亩,占宜渔面积1%。池塘养鱼单产达到350—470公斤,网箱养鱼单产50公斤/立方米,年全市渔业产值1239.6万元(现价)。水产养殖生产者已达3000多人,养殖户户均收入3000元。

渔业生产方式已由水库放养发展到以池塘养殖为主体,水库综合渔业(放苗散养、移植增殖、网箱养鱼)、塘坝养鱼、稻田养鱼、沼泽种藕放鱼牧鸭、温室养殖多种方式并举的格局。大部分池塘养殖已发展到精养水平,并逐步向集约化养殖方向发展。

渔业资源保护方面,申请建立的白龙江大鲵自然保护区,已得到省政府准建批复,保护区以碧口水库和碧峰沟为中心,保护面积13平方公里,保护的主要种类有大鲵、鱿螈、野生甲鱼、山溪鲵、齐口裂腹鱼、重口裂腹鱼等土著鱼和其它水生动物60多种。

(二)渔场及鱼种场现状

市内现有渔场及鱼种场4处。鱼种场,池塘水面60亩,现以培育鱼种为主,年培育鱼种100多万尾,由养殖农户承包生产经营。

鱼种场池塘水面30亩,以孵化培育鱼种为主,年生产鱼种100万尾左右。

特种水产养殖场占地总面积35亩,其中池塘面积20亩,温室1600平方米,以养殖甲鱼、鳗鱼等名优特品种为主。

碧口渔场现有池塘水面20亩,以培育鱼种和饲养成鱼为主。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一是近年来对渔业的政策性投资力度明显减弱,养殖农户自身缺乏发展资金,渔业养殖基础条件差的状况难以彻底改善,大面积宜渔资源得不到进一步的开发利用。二是养殖品种结构还有待调整优化,一些名优新特养殖品种的养殖比重仍然偏小,制约了养殖效益的大幅度提高。三是苗种供给体系还不完善,大部分苗种繁育仍然依赖其它省份和地区,品种规格不能完全满足全市渔业生产的多层次需要;四是信息服务体系脆弱,缺乏必要的信息收集、处理、发送手段,不能及时为养殖农户提供准确的渔业生产销售信息;五是缺乏功能比较齐全的试验示范基地,不能为养殖农户提供全方位技术示范培训,一些综合实用技术得不到及时示范推广;六是渔业病害测报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刚刚起步,缺乏必要的检测设备,严重影响渔业水域监测保护和水产品检疫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三)水产养殖业目前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潜力

二十一世纪,对水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为水产品进入市场增加了一道门槛。水产养殖业必须解决面临的诸多问题,一是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在注重品种、产量、效益的同时,要为消费者提供无公害绿色水产品。二是养殖环境污染加剧。如何降低养殖环境代价,增加经济、兼顾社会、生态三方面的效益成为必须解决的难题。三是养殖模式的更新替代。怎样完成从传统水产养殖模式向现代养殖模式的转变,由养殖型渔业向管理型渔业的转变,以及培养生态安全、渔业安全、水安全、水产品质量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等新的养殖观念。已成为水产养殖业的瓶颈而影响我市水产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

我市由于气候温暖、水资源丰富、水质洁净、水温类型多样化、鱼类生长期长等养殖优势,从而为水产养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养殖冷水性、温水性、热带鱼和其它水生动物;同时、、宕昌、西和、的天然湖泊、塘坝、水库资源,为我们提供了融观光、垂钓、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渔业平台。我市在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利用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发展潜力较大。

三、养殖水域、河滩、沼泽规划

(一)总体规划

1、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渔业法规和国家有关渔业产业发展政策,加快渔业资源利用开发,坚持渔业资源是产业化活动的物质基础、水域生态环境是渔业资源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空间的原则,以丰富城乡人民菜篮子,增加宜渔区养殖农户收入为目的,推广效益型、可持续型渔业,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全面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2、总体目标

到年全市各类增养殖水面达到3.43万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达到2800亩,水库放养和移植增殖达到2.82万亩。塘坝养殖面积达到800亩,网箱养鱼总体积达到5000立方米,河滩、沼泽利用面积达到2500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000吨,水产品总产值达到2000万元,养殖农户户均收入4500元。

3、总体思路

“突出一个带,抓好两个片,利用六个库,兼顾九个县(区)”。“突出一个带”即重点抓好白龙江流域及白水江干流沿岸渔业,突出名特优产品种同时抓好生态养殖。“抓好两个片”即南部片、、以发展冷水鱼类和其它特种水产品养殖为主;北部片以发展池塘、塘坝大宗鱼类养殖为主。“利用六个库”即充分利用碧口水库、翰坪嘴水库、红河水库、晚家峡水库等水库发展网箱养鱼、银鱼移值增殖、中上层鱼类放养等水库综合渔业。“兼顾九个县(区)”即全市九县(区)都具有发展渔业的基本条件,宜各有侧重,共同发展。

(二)区域布局规划

1、养殖区域范围、水面类型

依据地形地貌、气候、水域类型、水温高低、养殖设施条件、市场状况、渔业历史长短等因素,养殖区域可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即南部渔业区和北部渔业区。

(1)南部渔业区

本区包括十个宜渔乡镇(城关、城郊、汉王、两水、东江、石门、角弓、锦屏、外纳、桔柑);十三个宜渔乡镇(城关、石坊、玉垒、横丹、临江、碧口、中庙、肖家、范坝、桥头、屯寨、尖山、店坝);七个宜渔乡镇(嘴台、长坝、望关、平洛、碾坝、大南峪、秧田);本区域现有宜渔水库二座,水库水面2.50万亩,池塘水面面积943亩,工厂化温室面积1600平方米,湖泊水面2150亩,山涧塘坝100亩,河滩、沼泽6.5万亩。

(2)北部渔业区

本区包括成县八个宜渔乡镇(城关、支旗、陈院、抛沙、小川、索池、红川、店村);十五个宜渔乡镇(东关、显龙、水阳、永宁、伏镇、栗川、银杏、游龙、江洛、泥阳、麻沿、高桥、榆林、柳林、嘉陵);两当县五个宜渔乡镇(城关、金洞、鱼池乡、左家、杨店);九个宜渔乡镇(汉源、赵五、十里、何坝、西峪、长道、姜席、石峡、大桥);七个宜渔乡镇(城关、盐官、祁山、燕河、罗坝、永兴、江口)。5个宜渔乡镇(沙湾、新城子、南河、城关、何家堡)。

本区现有水库4座,水库水面0.32万亩,池塘面积1381亩,山涧塘坝700亩,河滩、沼泽7.4万亩。

2、养殖区域规划

(1)南部渔业区规划

本区引进和养殖的主要品种:草鱼、鲤鱼、鲫鱼、鲑鳟鱼、斑点叉尾、鳗鱼、青虾、鳌虾、河蟹、甲鱼等品种;驯化养殖的主要品种:齐口裂腹鱼、重口裂腹鱼。

主要养殖类型有:水库网箱养鱼、池塘精养、集约化养殖、生态养殖。

白龙江流域发展池塘养鱼,近郊发展休闲渔业,充分利用白龙江流域河滩沼泽发展虾蟹养殖、藕鱼混作模式,在城郊姚寨沟、裕河等地发展冷水鱼类集约化养殖。以发展水库网箱养鱼,池塘、温室、温棚特种水产养殖为重点,在碧口(碧峰沟、碧口水库主库区)建立以保护大鲵为主的水生动物保护区。南部以资源保护和冷水鱼类养殖为重点,城郊和中部发展池塘养殖。

(2)北部渔业区

本区引进养殖的主要品种:草鱼、团头鲂、鲤鱼、鲫鱼、鲑鳟鱼类、黄鳝、大口鲶等品种。

主要养殖类型有:水库放养和移植增殖、池塘精养、塘坝养殖、河滩沼泽藕鱼混作等生态养殖模式。

西汉水流域上中游以水库放养和移植增殖为主,同时发展城郊附近池塘养殖;成县、、两当县以发展池塘养殖、山涧塘坝养殖、垂钓休闲渔业、河滩沼泽藕鱼混作为主。利用塘坝养殖冷水性鱼类。

(三)、保障措施

(1)市渔业主管部门重视对全市渔业开发的领导,协调。

(2)宣传国家渔业产业政策,利用渔业发展的资源优势条件,通过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市内外单位和个人投资渔业;同时,发挥水产部门的主体作用,积极争取信贷资金和项目资金,加大对渔业的投入和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

(3)加强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建设,提高科技和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强化服务职能,大力推广实用先进养殖技术,增大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