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渔业养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43:38

淡水渔业养殖篇1

1淡水渔业养殖生产的现状

我国有20万平方公里的淡水水域,10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水产动植物,发展淡水渔业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我国是水库集约化渔业生产模式,主要是以网箱养鱼的形式存在,有少部分采用拦河养鱼的方式。网箱养鱼是在天然水域条件下,利用合成纤维网片或金属网等材料装配成一定开关的箱体,设置在水体中,把鱼类高密度地养在箱中,借助箱内外不断的水交换,维持箱内适合鱼类生长的环境,利用天然饵料或人工投饵培育鱼种或饲养商品鱼,这种养鱼方法叫网箱养鱼。我国网箱养鱼自1973年开始,逐步得到迅猛发展。在我国淡水养殖大省主要有湖北、湖南、山东、江苏、江西、安徽等七个省。这七个省的水产品总产量占全国淡水养殖产量的60%多。在高产量高利润的充分诱惑下,网箱和工厂化养殖迅猛发展,其主要原因是池塘、湖泊、稻田、河沟等养殖方式属于粗放式,而网箱和工厂化养殖是精细化规模经营,但同时其负面影响是造成许多水库水域严重污染,虽然效益可观,但污染程度也应得到重视,必须加以规范和控制。

2对淡水渔业养殖生产造成污染的对策

2.1选择好作为集约化渔业生产用的水库水域

1、选择水面积在20亩以上、平均水深在3米以上的水库:集约化渔业生产会产生大量有机物质,如果面积太小会直接影响这些有机物质的进一步分解利用,即减缓水体的自净能力,短期内即可造成水域富营养化而发生污染;平均水深不达标则直接影响规模养殖设施设备的建设,不利于集约化渔业生产。

2、选择地势较低,周围2公里内无大型畜牧业养殖场所的水库:地势低,集水区就大,便于收集天然水源;大型畜牧业养殖场会产生对鱼类生产极大危害的废水废料,这点至关重要。

3、选择水质稳定、水源比较充分,枯水期也能确保水库容量的水库:稳定的水质对产出质量安全的渔业产品至关重要,一般要求符合GB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

4、选择交通相对较为便利的水库:便利的交通使饲料、设备、设施,以及渔业产品的运输都变得非常容易,促进产销两旺。

5、选择远离居民社区、大型工厂的水库:居民生活垃圾、生活废水都将影响水库的水质,而大型工厂所排放的废水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污染来源,因此必须加以高度重视。

6、不在国家或地方政府明令禁止的居民取水区、公共水域投资网箱养鱼。

2.2控制网箱养殖密度,适度投饵,科学判断,提高社会责任心,随时监测水体水质,预防水体富营养化,确保水质达标

1、科学确定养殖容量,政府水产部门切实负起责来,统一规划水库集约化淡水养殖,禁止超过水库负载。

2、合理布局网箱,科学搭配养殖种类,使养殖种类间能更有效地再利用产生的“废物”,防止废物大量沉积在水体中。

3、投喂优质饵料,尽量避免浪费和产生废物;定期监测水质,科学合理使用渔药。

4、发展生态渔业,注重保护水域环境,有意识地进行生态修复。可采取疏浚底泥,去除水草和藻类,引入低营养水稀释和实行人工曝气等措施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同时采取生物防治,引入大型挺水植物与藻类竞争、养殖捕食藻类的鱼等抑制藻类繁殖生长。

2.3发展环境友好型淡水养殖,实现健康、安全、无公害养殖

1、不断提高集约化、工厂化养殖技术,完善设备设施,提高技术含量。

2、进行必要的渔业结构调整,优胜劣汰,关停一些规模小、污染大、零散经营、技术落后的家庭经营户。

3、大力发展休闲观赏渔业,不断促进淡水生产技术转型。

4、强化淡水水产品加工产业,逐步由粗到细,提高淡水产品加工技术和加工能力,深挖淡水产品潜力。

2.4国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水产养殖法律法规

淡水渔业养殖篇2

一、淡水养殖存在的问题

1.养殖品种混乱

因为大部分的渔户缺少系统的市场调查,致使他们对于市场的供求关系等问题,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养殖品种混乱的情况严重。另外,在大部分的北方淡水养殖区,多以传统的养殖品种为主体,这些养殖品种的数量多,这样在价格上就会降低。同时,在选择养殖品种时,单纯只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很少考虑当地的自然情况与资金、设备、销路等供应因素,盲目的投资的后果严重。

2.淡水养殖饲料的配合

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渔户对于饲料配比的认识严重不足,认为只要最贵的、国外产的饲料就是最好的饲料,对饲料的成分、配比,不同淡水养殖品种所需营养的需求不同等因素,都没有很好地考虑在内;另外,由于饲料的生产厂家多,品牌质量乱,饲料市场的管理力度不够,也是影响北方淡水养殖业发展之后的因素。而且,还有些质量确实很好的饲料,但是其价格却不是大部分渔户所能接受的,致使北方淡水养殖的饲料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疾病

在养殖业中,暴发性疾病的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严重影响着养殖业的发展,尤其是北方淡水养殖业中的淡水养殖鱼类的暴发性疾病。这类型的暴发性疾病的发生时间短、蔓延范围广、治疗较难,而且很多种鱼类对于这类型暴发性疾病都没有较强的抵抗力,致使这类型的暴发性疾病一旦爆发,则会迅速蔓延,而且随着时间延长、这类疾病的抗药性增强,危害性将会更大。

二、淡水养殖业发展的对策

1.市场供需关系

淡水养殖市场的需求量还不是很多,所以在进行淡水养殖业促进发展计划时,就要对淡水养殖市场进行调查。相关工作人员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消费市场对淡水养殖产品的需求情况,进而指导渔户进行养殖规模、种类等条件的变更,进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收取。另外,还可以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情况,合理地对淡水养殖产品进行精加工,以提高淡水养殖产品的价值,进而促进淡水养殖业的发展。

2.学习新型养殖技术

在淡水养殖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鱼类的暴发性疾病问题。所以相关渔户应该将防病放在养殖的首要位置,另外在发生暴发性鱼类疾病时,要沉着、冷静,迅速制定出有效解决方案,尽量减少损失。所以,地区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淡水养殖渔户,进行新型养殖技术的学习,学会区分各种不同鱼类疾病的主要特征,进而对症下药;通过有意识地记录、研究,找到暴发性鱼类疾病爆发的规律,以进行及时的防范措施。另外,还要注意对淡水养殖的饲料的选取技巧的学习,针对不同的鱼类等,选择不同的饲料,提高饲料质量,学习饲料成分的合理配置,满足鱼类的营养需求;学习养殖的日常管理技术,适量减少单位放养的数量,以期在最佳的放养范围内,使利益最大化。

3.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的开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淡水养殖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努力开发新型的渔业产品,以满足人们对于食品的高质量、高标准要求。经过相关研究得出,开发新型的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加强对于淡水养殖业相关药物的监管、控制,严厉打击假药;各地渔业部门加强对渔户的技术培训,强化渔户的无公害意识。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效促进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的开发,促进淡水养殖业的发展。

淡水渔业养殖篇3

本次分析所用数据来自2003~2012年的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影响渔业经济产值的因素众多,各因素与渔业经济产值的关系错综复杂。根据指标选择的一般性、特殊性、重要性和可得性原则,本次分析选择了较具代表性且较容易获取的十六项指标。数据分别截取了这十年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渔业经济产值及其16项影响因素,其中包含渔业生产产量方面三项(海水养殖产量、淡水养殖产量、海洋捕捞产量);渔业生产要素方面四项(海水养殖面积、淡水养殖面积、海水鱼苗产量、淡水鱼苗产量);渔船投入方面二项(生产渔船数量、辅助渔船数量);劳动力投入方面三项(渔业从业人员、渔业村、渔业户);水产品加工方面四项(淡水加工产品总量、海水加工产品总量、水产加工企业、水产冷库数量)。

2数据整理与分析

2.1无量纲化处理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由于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的量纲不同,因此首先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选用标准差法(公式1)对各因素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处理结果列于表2中。

2.2计算关联系数和关联度

通过下面的公式(2)计算关联系数ξi(k)=miniminki(k)+ρmaximaxki(k)i(k)+ρmaximaxki(k)(2)其中,ξi(k)表示Xi对X0在k点的灰色关联系数,i(k)表示表3中列出的数值,miniminki(k)表示二级最小差的绝对值,即一级最小差中的最小值,minki(k)则表示二级最大差,为灰色分辨系数,其取值范围为0-1,这里选用一般值0.5进行计算;另外,根据表3可知,miniminki(k)=0.0052,maximaxki(k)=3.1490,由此计算得到X0对Xi各因素的关联系数ξi(k)。随后使用下面的公式(3)计算关联度γi:γi=1n∑nk=1ξi(k)(3)式中,γi表示比较序列Xi对参考序列的X0关联度,根据其数值高低即可判断比较序列Xi的重要性。

3结果与分析

3.1灰色关联度分析

根据上述方法求得Xi对参考序列的X0关联度γi,如下面的表4所示由上表可知,以渔业经济产值为参考序列,以海水养殖、淡水养殖等影响因素为比较序列,计算得到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的关联度,其关联序由大至小依次为海水养殖面积、淡水养殖产量、海水鱼苗产量、淡水加工产品总量、海水加工产品总量、水产冷库、海水养殖产量、渔业从业人员、生产渔船数量、淡水鱼苗产量、水产加工企业、渔业户、渔业村、淡水养殖面积、辅助渔船数量、海洋捕捞。根据关联度分析原则,关联度大的序列与参考序列关系密切,关联度小的数列与参考序列关系疏远。因此海水养殖面积、淡水养殖产量、海水鱼苗产量对渔业经济总产值的影响较大,淡水加工产品总量、海水加工产品总量、水产冷库次之,渔业户、渔业村、淡水养殖面积、辅助渔船数量、海洋捕捞对渔业经济总产值的影响较小。

3.2九标度法计算因素影响度

根据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对各个因素的关联度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使用标度1、3、5、7、9分别表示因素Xi相比因素Xj同样重要、稍微重要、明显重要、强烈重要和极度重要,而2、4、6、8标度则表示上述判断间的中间值,即因素Xi相比于因素Xj越重要,则其标度数值越高。判断矩阵构造完成后,使用公式(4)计算其影响度:λmax=1n(Bw)iwi(4)式中,λmax表示判断矩阵B的最大特征根;w表示对应于λmax的正规化特征向量;wi表示构成因素排序的影响度;n表示判断矩阵B的维数。为了检验判断矩阵B的一致性,需计算一致性指标Ci,相应计算公式:Ci=λmax-nn-1(5)将Ci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进行比较,检验判断矩阵B是否具有一致性。对于1-16阶矩阵,Ri取值列于表5。1阶、2阶判断矩阵是完全一致的。由3阶开始,需计算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R=CiRi。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重新调整判断矩阵。将16个影响因素两两比较后,构造出如下表所示的判断矩阵。计算可知,一致性检验CR=0.04143<0.10,判断矩阵符合满意一致性,能够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从影响度看,海水养殖面积、淡水养殖产量、海水鱼苗产量、淡水加工产品总量、海水加工产品总量依次排于影响度的前5位,分别为18.51%、15.38%、12.81%、10.31%、8.84%,其总和达到65.85%,而位于后5位的渔业户、渔业村、淡水养殖面积、辅助渔船数量、海洋捕捞,其影响度分别为2.04%、1.7%、1.39%、1.17%、0.98%,其总和仅为7.28%。

4讨论

灰色关联度分析在农业科学领域已取得广泛的应用[24-28],渔业经济产值和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灰色性,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可以探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不仅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是切实可行的。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在16项影响因素中,海水养殖面积、淡水养殖产量、海水鱼苗产量、淡水加工产品总量、海水加工产品总量与渔业经济产值的关联程度最紧密,且这五个因素影响度的总和已经达到总数的65.85%。这些因素主要分布于水产养殖业和水产加工业,即水产养殖和水产加工与渔业经济产值的关联比较紧密,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和水产加工业,有利于渔业经济产值的快速提升。刘勇[20]在分析福建省海洋渔业产量结构时,同样指出海水养殖产量对海水产品总量的贡献程度较高。赵昕等[21]也在研究中建议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培养精深水产养殖品种。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近年来,除了养殖面积和养殖产量之外,我国还格外注重新养殖品种的开发和拓展,在丰富本土水产养殖品种的同时,也积极引进国外的优良品种,例如北极虾、罗非鱼等等,这些举措有力的促进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渔业经济产值的逐年提升。在水产加工业方面,近年来我国水产加工行业发展迅速,2012年,我国的水产加工产品产量达到1907.4×104t,占水产品总产量的32.3%。综上可知,无论是从数据分析的结果、前人的研究成果还是近年来国家的相关经济举措来看,水产养殖和水产加工业与渔业经济产值关系密切,加大在水产养殖业和水产加工业方面的投资力度,可以有效提高渔业经济效率,增加渔业经济总产值。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渔业经济产值的关联因素较多,本文中选取的16项关联因素无法覆盖其全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本文中忽略了物价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对历年间渔业经济产值的影响,可能会给结果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偏差,还需进行后续更加细化的研究。另外,由关联程度居于末位的影响因素海洋捕捞来看,我国的海洋捕捞业与渔业经济产值的关联程度并不高,海洋捕捞业的经济效益已经日趋下降,传统的捕捞业正逐渐向渔业养殖业、渔业加工业过渡和转化。沈新强等[22]依据1950~1995的分品种渔获物产量统计数据,认为过度捕捞已经导致东海区捕捞渔获物出现了低营养级的趋向,种群内部也出现了小型化、低龄化现象。张偲等[23]也在研究中建议逐步将海洋捕捞业向流通业、旅游业、服务业、海上运输业、远洋渔业等方向转型。我国是渔业捕捞大国,据统计,我国沿海专属渔业经济区面积是挪威的2倍,但是从事水产捕捞的劳动力却是挪威的近90倍[29],过多的劳动力投入和过度的捕捞会导致我国海洋资源的过度消耗,进而造成劳动力的浪费和捕捞业经济效益的下降。因此,控制捕捞渔船的数量,减少在海洋捕捞业上的投入力度是保护我国的海洋资源、促进我国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第三,渔业村、渔业户、渔业从业人员这三个渔业劳动力相关的因素对渔业经济产值的影响度较低,由此可以看出,加大渔业劳动力方面的投入并不能带来巨大的渔业经济增长。当前我国渔业经济已经逐渐开始由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向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转变,随着科技成分在渔业行业中的比例逐渐加大,渔业劳动力的投入与渔业经济产值的关联已经不那么密切,未来的投资重点也可以更多的向科技投入方面侧重和倾斜。

5对策与建议

淡水渔业养殖篇4

关键词:吉林渔业;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S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184-2

吉林省河流众多,长度在10km以上的河流有987条,100km以上的河流有33条;流域面积在5000km2以上的河流有18条,它们分属松花江、辽河、图门江、鸭绿江、绥芬河五大水系。全省主要江河有松花江、嫩江、牡丹江、辉发河、伊通河、拉林河、洮儿河、噶呀河、布尔哈通河、海兰江、珲春河、鸭绿江、浑江等19条,淡水资源丰富,是发展渔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自然的水域条件使吉林省成为我国内陆渔业的主要省份之一。进入“十一五”以来,吉林省渔业得到迅速发展,渔业产量不断提高,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经过调整明显优化,使渔业产业特色更加突出,全省的渔业正沿着健康轨道迅速发展。

1渔业现状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渔业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在优化结构、改善环境、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加快由“传统型渔业”向“现代型渔业”转变。渔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使水产品总产量逐年提高,渔民收入在原有基础上更快增长,渔业的发展速度、经济总量、产业层次、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等实现了重大突破。

吉林省渔业主要是利用内陆水域从事的渔业活动,全省约有64万hm2水面,其中可供水产养殖水面约25万hm2[1],渔业生产主要包括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两大方面,主要以水产养殖为主体。根据2009年中国渔业年鉴[2]报道,2008年全省渔业总产量达15.5万t,其中水产捕捞产量为2.0万t,占当年总产量的13%,水产养殖产量为13.5万t,占当年总产量的87%。在水产养殖产业中体现了多元化生产的良好局面,包括池塘、湖泊、水库、稻田、集约化(围栏、网箱、工厂化)等多样化养殖生产,其产量分别为池塘养殖6.1万t、湖泊养殖2.5万t、水库养殖4.2万t、稻田养殖产量0.018万t、集约化养殖(围栏、网箱、工厂化)0.4万t、其他养殖0.4万t,占当年水产养殖总产量的比例分别为:45%、18%、31%、0.15%、3%、3%,从养殖产量方面看,池塘、水库、湖泊养殖成为水产养殖生产的主体。2008年,水产养殖水域的总面积约22.6万hm2(池塘2.6万hm2、湖泊5.5万hm2、水库12.2万hm2、稻田0.037万hm2、其他2.3万hm2)。集约化养殖中,围栏养殖面积11.9万m2、网箱养殖水体2.9万m3、工厂化养殖水体13万m3。

2渔业发展状况

据中国渔业年鉴对各地渔业产量的报道,吉林省历年渔业总产量、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产量如图1、图2所示。综合渔业现状和渔业产量情况分析,全省的渔业发展概况具有几个方面的特征。

2.1渔业总产量呈上升的趋势

2002-2008年,全省的渔业总产量呈稳步上升的趋势,2002年渔业总产量为10.5万t,2008年渔业总产量达到15.5万t,比2002年增加47.6%,平均年产量增加7.9%。

2.2水产捕捞业保持稳步发展

2002-2008年,全省的水产捕捞业处于稳定发展状态,捕捞年产量呈略为降低趋势,基本上在1.9-2.8万t范围内波动。2002年捕捞产量为2.3398万t,2003年产量降至最低点为1.9298万t,2004年产量达到最高点为2.7783万t,之后,产量逐年降低,至2008年产量下降到2.0130万t,年均下降2.33%。

2.3水产养殖业呈多元化形式发展较快

水产养殖总产量呈逐年上升。2002年水产养殖的总产量为10.5142万t,至2008年达到13.487万t,产量提高28.3%,平均年产量提高4.7%。池塘、水库、湖泊养殖三个主体产业的产量也分别逐年提高。池塘养殖的产量由2002年的4.04万吨t增加至2008年的6.10万t,水库养殖的产量由2002年的2.72万t增加至2008年的4.26万t,湖泊养殖的产量由2002年的1.25万t增加至2008年的2.58万t,产量增加的幅度分别为515%、56.6%、100.1%。

水产养殖单位面积产量在逐年增加,2002年水产养殖单位面积产量为0.45t/hm2,至2008年达到0.60t。2002年池塘、湖泊、水库养殖的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2.0t/hm2、0.21t/hm2、0.26吨/hm2,至2008年分别达到2.3t/hm2、0.47t/hm2、0.35t/hm2。

水产养殖产业呈多元化发展。除了传统的池塘、湖泊、水库养殖以外,开发了稻田等其他养殖产业。从2005年开始,发展了围栏、网箱、工厂化等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集约化养殖产业,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使水产养殖行业体系更为完善。

2.4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发生了转变

全省渔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在逐渐改变。由自然捕捞为主向人工增养殖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变,调整了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产业结构,降低了水产自然资源的捕捞强度,加强了水产养殖力度,由粗放型养殖方式逐渐向集约化、工厂化等设施渔业方向发展,使天然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2002-2008年,水产捕捞产量比例在逐年减小,而水产养殖产量比例则逐年增大,2002年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产量分别占当年水产总产量的22.3%、77.7%,2008年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产量分别占当年水产总产量的13.0%、87%,水产捕捞产量降低了9.3%,水产养殖产量增加了9.3%。围栏、网箱、工厂化等集约化养殖设施初具规模,但产量所占比例不大,今后有待于进一步持续发展。

3渔业前景展望

我国的淡水渔业在国内和国际的渔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3],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水产统计年鉴》第100/1卷和第100/2卷报道,2005年全球内陆渔业总产量为3830万t,我国2005年淡水渔业产量已达到2263.5万t,约占全球内陆渔业产量的59.1%,所以,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全球内陆渔业的发展。全国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了渔业发展的四大基本任务,(1)确保水产品安全供给;(2)确保渔(农)民持续增收;(3)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4)促进农村渔区社会和谐发展。

吉林省具备天然的内陆自然水域环境和渔业资源,渔业的发展现具有良好的前景。现在的渔业是由传统的捕捞和粗放养殖向生态渔业、设施渔业、生物技术渔业、市场渔业、信息渔业发展[4],因而需要我们运用科学技术力量促进渔业生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优势的地理环境进一步发展网箱、工厂化等集约化养殖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引进新的名优鱼类品种、提高水产品质量,开发渔业的第二、第三产业。以达到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保证渔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忠.实施吉林渔业健康养殖的思考[J].水利渔业.2005.

25(l).46-47.

[2]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19-227.

[3]罗相忠,等.我国淡水渔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长江大学学报.2005.2(5):98-102.

淡水渔业养殖篇5

关键词:淡水养鱼效益提高

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海洋捕捞渔业资源锐减,国内外市场对淡水养殖的需求越来越大,淡水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的渔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其中淡水鱼养殖出口获利丰厚。随着我国淡水鱼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淡水鱼养殖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为了使淡水鱼保持优势,健康发展,提高养殖效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优化和改进:

1.养殖科学技术

第一,推广现代化的养殖模式。要在现有淡水鱼养殖经营的基础上,通过政策鼓励和引导,实行股份制或合作制,大力引进外资和先进的技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集约化程度和整体经济效益。推动技术推广和普及,发展更优化的淡水鱼养殖经济。比如网箱养殖的推广。由于网箱养鱼具有投资少、易捕捞、操作简单、管理方便等特点,在水田较大、水位较深的池塘,均可推广网箱养鱼以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加强应用技术的研究。为适应渔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养殖效益,必须要重视科技研究,拓展科研领域,加强淡水养殖、水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应用技术研究。比如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在鱼苗培育和优化的应用。同时,要积极与有关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加快产学研协作发展,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

第三,加快科技的推广。要建立健全地方各级的科技推广网络,给予充足的资金投入和改善基础设施,加快各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的建设步伐。

2.产品结构

目前我国淡水鱼的养殖结构还是比较单一,主要产品还是局限在鲤,不能满足人民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养殖效益越来越差。而名特优新水产品具有营养价值高、产量高、效益高、市场前景广阔等特点,既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又能为养殖户带来可观的收益。因此要调整产品结构,推广名特品种。

一是实施特种水产工程。制定和完善淡水鱼养殖规划,推动名特品种养殖业较快发展。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改善产品结构,增加鱼类的花色和品种,树立良好的品牌效应,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还会促进整体渔业结构的调整。

二是因地制宜调整进行合理的布局。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养殖业,实现养殖资源优化配置。在养殖中重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推广健康养殖、无公害养殖,生产安全优质的产品。

3.成本收益管理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在共同致富的目标下,扩大渔业生产经营规模,以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还要进行科学管理,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对养殖的设施设备和技术,进行不间断的控制和管理,以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做好科学放养,科学投喂的工作,投喂要注重饲料的质量,节约开支。

其次,发展淡水养殖保险。淡水养殖保险是由保险机构为水产养殖者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保险。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功能,这三大功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参考文献

[1]徐富华.如何提高淡水养殖效益.渔业致富指南,2004(24).

[2]赵同庆.淡水养鱼的几个关键环节.农业科技通讯,2002(11).

淡水渔业养殖篇6

关键词:淡水养殖;水质;措施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我国的经济水平在不断提高,渔业经济也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渔业中集约化淡水养殖所占的比重也在逐年升高,经过不断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其发展直接和国家的农业经济发展相关联。

一、水质好坏对淡水养殖的影响及措施

1、pH值

pH值是水质的重要指标,pH决定着水体中的很多化学和生物过程。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的pH值有所不同,淡水养殖pH值一般应保持在6.5-9.0之间,海水养殖pH值一般控制在7.5-8.5之间。水体中的生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各种化学变化均能引起pH值的变化,时间和温度不同,pH值也会有所不同。

pH值过高和过低都会水产养殖动物带来直接伤害,偏酸性水体,pH值低于6.5时会使鱼体血液的pH值下降,减弱载氧能力,出现浮头,pH值低于5时,鳃变红褐色,我黏液分泌增多,而呼吸困难窒息死亡。pH过高时水则腐蚀鳃组织,引起大批死亡,当pH值低于4或高于10.5时,各类鱼虾蟹不能存活。pH高于8时,大量的铵会转为有毒的氨,pH值低于6时,水中的90%的硫化物以H2S的形式存在,增大硫化物的毒性。

水质偏酸:当pH值小于7时,可全池泼洒20ppm生石灰提高pH值0.5左右,或者使用小苏打泼洒。(约1立方水体用20克)

水质偏碱:当pH值在7-8.5之间时,适宜于鱼类生存,当pH值大于9时,可采取措施降碱,最好的办法是换水或注入新水。也可以全池使用“解毒绿水宝”之类的调水药物。

2、亚硝酸盐

水体中的亚硝酸盐过高也是影响淡水养殖的重要因素,严重时会引起鱼类爆发性疾病的发生,也必须加以重视。淡水养殖中水体的亚硝酸盐含量通常应在0.1mg/L以下,而有关淡水养殖的规程也规定了淡水养殖中的亚硝酸盐浓度不能超过0.20mg/L。

水体中由于换水不及时、排污不彻底、氧气不足而造成的水体亚硝酸盐含量高,这部分的亚硝酸盐主要来自老化的池底淤泥中的有机物、密度过大的投饵量、水质浑浊的水源、过量使用的消毒药剂等,严重时将引起水产品亚硝酸盐中毒,从而使鱼群虾类出现各种爆发性病变,甚至引起水生物肝脏异化,进而出现大规模死亡的现象。

如何防止亚硝酸盐过高?

(1)定期换水,注新水

(2)保持水体氧分充足,适时增氧或生物增氧

(3)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如:“em活菌剂”、”em原露”、“康洁底净”等。

pH值、氨氮、亚硝酸盐是水产养殖水质管理中最为主要的检测项目,应定期检测,保证水质安全。另外,溶解氧和硫化氢也是比较重要的检测项目。

3、氨(nH3)

氨由水产动物排泄物(粪便)和底层有机物经氨化作用产生,是种剧毒物质,由于养殖池中有动物排泄物,必定存在氨,养殖密度越大,氨的浓度越高。

水产养殖生产中,应将氨的浓度控制在0.02ppm以下。pH值的高低和有毒氨nH3在总氨氮中的比例有关,当pH值为6时,水中氨的含量为0,pH值越低氨量越低,pH值越高,氨的浓底越高。

如何控制水中氨的含量过高?

在养殖的育苗初期,须定期检测控制水中的氨氮指标,将含量控制在标准值以下。通常应采取以下措施:

(1)及时排污,将池底污泥彻底排掉

(2)选用高质量的饲料,减少残饵

(3)养鱼中使用铵态氮肥时应避免pH值过高,铵态氮肥不能和生石灰同时使用,最好相隔10天以上。

4、硫化氢

硫化氢是一种可溶性的有毒气体,有臭鸡蛋气味。其主要产生原因是:一是池底中的硫酸盐还原菌在厌氧条件下分解硫酸盐;二是异氧菌分解残铒或粪便中的有机硫化物。硫化氢与泥土中的金属离子结合形成金属硫化物致使池底变黑,这是硫化氢存在的重要标志。水体中硫化氢的浓度应严格控制在0.1ppm以下。

5、溶解氧

同人一样,水产动物也必须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存,水产动物呼吸的是水体中的溶解氧,水体缺氧可使其浮头,严重时泛塘致死。一般来说,养殖水体的溶解氧应保持在5-8ppm,至少不低于3ppm.虽轻度缺氧鱼类生长缓慢,饲料系数提高,生产成本上升;水中溶解氧过高会引起鱼类气泡病。

6、科学清塘、肥水

正确的清塘方法:在投苗前的15-20天进水10cm左右,以刚淹没池底滩面为准。这种水体既能把池底的细菌和病毒杀死,也能把敌害生物杀死,又节约成本。用“三氯异氰尿酸”50ppm兑水全池泼洒。

肥水最佳时间是在投苗前的10-15天左右最好,在施肥初期的3-4天内,pH值会明显升高,不利于鱼生存,而在10天之后pH值会降到8.5左右,最适合鱼类生存。在广大养殖户认为,肥水物质可以是各种动物粪便,肥水之后水质越清越好,这些都是不科学的。肥水最好使用无机肥,现今市面上有很多的合成肥水产品,效果都很理想,配方相对全面科学,比如:“水产藻源”、“肥霸”等,而水质的透明度应在25-3cm之间为宜,水色呈茶褐色或黄绿色。

二、淡水养殖业发展的对策

1、市场供需关系

淡水养殖市场的需求量还不是很多,所以在进行淡水养殖业促进发展计划时,就要对淡水养殖市场进行调查。相关工作人员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消费市场对淡水养殖产品的需求情况,进而指导渔户进行养殖规模、种类等条件的变更,进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收取。另外,还可以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情况,合理地对淡水养殖产品进行精加工,以提高淡水养殖产品的价值,进而促进淡水养殖业的发展。

2、学习新型养殖技术

在淡水养殖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鱼类的暴发性疾病问题。所以相关渔户应该将防病放在养殖的首要位置,另外在发生暴发性鱼类疾病时,要沉着、冷静,迅速制定出有效解决方案,尽量减少损失。所以,地区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淡水养殖渔户,进行新型养殖技术的学习,学会区分各种不同鱼类疾病的主要特征,进而对症下药;通过有意识地记录、研究,找到暴发性鱼类疾病爆发的规律,以进行及时的防范措施。另外,还要注意对淡水养殖的饲料的选取技巧的学习,针对不同的鱼类等,选择不同的饲料,提高饲料质量,学习饲料成分的合理配置,满足鱼类的营养需求;学习养殖的日常管理技术,适量减少单位放养的数量,以期在最佳的放养范围内,使利益最大化。

3、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的开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淡水养殖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努力开发新型的渔业产品,以满足人们对于食品的高质量、高标准要求。经过相关研究得出,开发新型的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加强对于淡水养殖业相关药物的监管、控制,严厉打击假药;各地渔业部门加强对渔户的技术培训,强化渔户的无公害意识。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效促进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的开发,促进淡水养殖业的发展。

结束语

水体的质量关系到淡水养殖的效益和质量,并影响着人类的饮食安全和健康生活。水质恶化主要表现为水体中的各项指标如pH值、氨、亚硝酸盐、溶解氧等指标的变化,要控制和改良水质,必须做好提前预防和定期治理,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类方法进行对症下药的治理。

参考文献

[1]郑龙成.程绍宏.集约化淡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J].民营科技,2012,(4).

淡水渔业养殖篇7

关键词:淡水池塘;养殖渔情信息采集;形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S9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3)-20-85-2

1采集点设置的基本情况

吉林省自2011年1月正式开展此项工作,按照国家总站的要求我们落实了5个采集县,分布于省内的中部、东部和西部,既涵盖了养殖产量大县镇赉县、农安县,也包括了具有我省特色的以养殖冷水鱼为主的珲春市,同时,纳入了我省传统的养鱼示范区并且技术力量较强的吉林市昌邑区和东辽县,共5个具有一定代表特点的县(区),包括17个采集点,全部采取淡水池塘的养殖方式。

2013年1~5月份,吉林省5个试点县的淡水池塘养殖总面积34995亩,总产量1499吨。所涵盖的17个采集点的淡水池塘养殖监测面积1300亩,占采集县池塘面积的3.7%,产量76吨,占采集县产量的5%。2013年,我省采集品种依然以大宗淡水鱼类为主,主要是鲤鱼、草鱼、鳙鱼、鲢鱼、鲫鱼等,占监测品种的97%;在珲春市有3个采集点养殖的淡水名优鱼类,包括鲑鳟鱼、乌鳢等,占监测品种的3%。

2上半年生产形势分析

2.1基本特点分析

2013年1~5月份,吉林省17个采集点共投放鱼苗786万尾、鱼种84.2吨,投入生产资金295.1万元,出售水产品76吨,收入合计233万元。因各类病害、管理等方面造成的水产品损失17.3吨,经济损失24.5万元。

2.1.1水产苗种投放量减少上半年鱼苗投放786万尾,比2012年同期降低12.2%;鱼种投放量84.2吨,同比降低9.7%。在品种结构上调整不大,大宗淡水鱼的鱼苗投放量占总投苗量的91.7%。品种上以主养鲤鱼、草鱼,混搭鲢鱼、鳙鱼为主,投放量的比例鱼苗上鲢鱼占的比例最大,为34.7%,鱼种以鲤鱼为主,占45.9%。

从图1可以看出,近三年来吉林省在苗种投放上鱼苗投放量的变化比较大,鱼种投放量总体平稳。2012年鱼苗投放显著上升,主要集中在吉林市昌邑区和镇赉县的采集点,以吉林市昌邑区为例,一是去年该区成立了一个渔业专业合作社,有2个采集点作为合作社其他社员的苗种供应商,因此加大了鱼苗的投放量;二是由于去年的气温和天气反常,造成鱼苗发塘成活率低,如上述2个采集点共投放豫选黄河鲤苗种90余万,成活率不足20%,投放的鲢鳙鱼水花的成活率低于10%,存在重复放苗现象,故放养量高于往年。

2.1.2生产投入增加从1~5月份的数据来看,采集点生产投入295.1万元,同比增长11.4%。投入资金增长体现在苗种费、人员工资和鱼药及水质改良剂上,其他项同比略降。

苗种费:苗种费用同比增加主要是由于冷水鱼苗种投放量增加,吉林省上半年投入冷水鱼苗种65万尾,比去年同期增加50.8万尾,冷水鱼购买鱼苗费用10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6.4%。

人员工资:目前受大环境的影响,雇工成本逐年上涨,人员工资已经连涨3年,每年人工成本均上涨300元左右,而且雇工更加困难。

饲料:在渔业生产投入中饲料所占的比重偏大,饲料成本在渔民养殖生产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饲料价格也一直是渔民最关注的。从图2看,饲料费用减少,是由于吉林省特殊地理环境造成的。今年吉林省遭遇冷春,开冰日期较往年延迟20天左右,也就是说,今年的生产季节从5月中旬才正式开始。大批量的饲料投入是从5月份才开始的,截止目前也只有1个月的投入量。

从图2可以看出,2013上半年占生产投入比例最大的仍是苗种费这项,占70%,饲料投入占12%,人员工资占12%。

2.1.3出塘量大幅提升,出售金额增加上半年出售水产品76吨,收入合计233万元,出塘量较去年同期提升104.3%,收入同比增加24.2%。其中,成鱼收入201.8万元,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收入增加244.8%;苗种收入31.2万元,降低75.8%。

2013上半年我省池塘养殖鱼类总体收入增加、总产量增加,整体水平稳步提升。

2.1.4水产品单价整体上扬,互有涨跌去年秋天的鱼价偏低,不少养殖户都选择越冬,而在越冬中苗种死亡量比较大,所以今年苗种出售的数量偏少,这项收入比较低。在成鱼方面,目前成鱼价格13.27元/斤,比去年同期高68.6%,其中冷水鱼价格30.35元/斤,小幅下降;大宗淡水鱼价格6.42元/斤,提高10.5%。

今年上半年大宗淡水鱼的价格整体上涨,平均价格同比上涨68.6%,只有鲤鱼价格明显下滑,上半年出塘价5.38元/斤,去年同期出塘价9.33元/斤,同比下降42.3%。

2.1.5水产品损失增加2013年上半年水产品数量损失17.35吨,经济损失24.48万元,分别同比上升30.7%和46.5%。发病的主要品种是鲤鱼,数量损失13吨,造成经济18.8万元,仅鲤鱼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占总损失的76.8%。

而近两年同期我省所发生的鲤鱼病害损失基本集中在一个采集县,今年,该县损失鲤鱼11.5吨,损失金额17.1万元,占全省损失的九成以上。主要原因是由于鲤鱼去年的价格较低,渔民多数采取了越冬压塘,越冬量特别大,而且该县采集点受雪灾严重,封冰期较历年久,雪量大,越冬池塘的净水深度有的只有半米左右,溶解氧低,渔民经常倒水增氧,造成水温偏低,鲤鱼冻伤较严重,开冰后受细菌侵染,加之整冬的体力消耗抵抗力下降等多方面因素引起鲤鱼大量死亡。

2.2专项情况分析

上半年我省水产养殖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养殖品种由传统的鲤鱼、草鱼、鲢鱼等向新品种、多品种发展。包括农业部主推的豫选黄河鲤、松浦镜鲤、中科3号、长丰鲢等抗病力强、饲料系数低的优势品种,养殖效益十分明显,同时也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从出塘情况来看,成鱼及鱼种各占一半的水平,说明我省从养殖结构上来讲比较合理,利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在农安县的一个采集点,改变了以前的养殖结构,投放大规格鱼,以鲢、鳙鱼为主养,降低投放密度,这样苗种价格相对减少了,同时采取只投有机肥,利用微生物制剂肥水等方法,降低了饵料费。从出塘价格来看,鲫鱼价格走高,主要原因是由于去年鲫鱼的存塘量及养殖量偏少,正所谓“物以稀为贵”造成的价格上涨。随着我省的养殖品种与结构逐渐调整,将带来更大的养殖效益,带动渔民增收致富。

3下半年生产形势预测

淡水渔业养殖篇8

关键词:淡水养殖;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13)03-0326-01

一引言

我国内陆水域广阔,有悠久的淡水养殖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淡水养殖业的发展,把它作为充分合理利用国土资源、富裕农民、改善城乡人民食物结构的产业来开发。我国的淡水养殖业也是世界内陆渔业的一支劲旅。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三,而内陆渔业特别是淡水养殖产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淡水养殖地区和规模不断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淡水养殖品种增多,淡水养殖签础和服务设施逐步配套齐全,生产者队伍不断壮大。以上种种,促进了我国淡水养殖业的飞跃式发展,为改善人民生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自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对与我国的淡水养殖来说,既是机遇,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有助于我国开拓水产品的国际市场,有利于水产业、水产品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水产企业的技术进步,增强竞争力。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在淡水养殖方面存在种种问题,所以加入wto对我国也是挑战。

二我国淡水养殖现状分析

1.养殖技术较为落后,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无论是传统养殖品种还是名、特、优等新品种,要想获得高产和高效,都要有一定的养殖技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的养殖品种依然是养殖的主体,可是这些养殖品种的数量多,价格上不去,从而导致经济效益偏低。可是现在有一部分养殖户对于养殖技术一知半解,有的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去操作,也有的看别人怎么干自己就怎么干,至于这些操作有没有科学依据,甚至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2.养殖环境存在问题,设备落后,病害防备缺乏。养殖者片面追求产量,追求低廉高效的水产品效益,忽略了对池塘设备的检查及更新,就更加剧了池塘老化和底泥淤积。塘中的污水控制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空间小,鱼量多是经常的事,养殖户缺乏养殖行业的标准。近年来,养殖环境修复与病害控制,养殖外部水源环境日益恶化,给水产养殖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有些养殖户,因为缺乏病害防护意识,乱投放药物,导致了病害的迅速传播,也因此影响了食品的质量安全保证。

3.经营方式粗放,没有形成合理的经营方式。有些地方的自然资源很丰富,淡水养殖业较为发达,可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有些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并不理想,因为不懂养殖科学,有的养殖户甚至因为养殖渔业而损失了大量得资金。有的地区政府只重视引进一些大中型企业来带动地区的发展,而忽视了根据当地的优势,发展本地区的特色产业,来保证地区的资金收入。有些养殖户因为没有政府的支持,占地养殖等问题都没得到保证。

三健康发展淡水养殖业的建议

1.要改进养殖技术,引进新的养殖品种。通过多种途径学习较为先进的养殖技术,并运用到实践中。淡水养殖户要加强学习。学习的途径很多,可以看一些有关水产养殖的书籍、杂志或报纸,也可以从网上查找一些资料,电视上也经常播放一些有关水产养殖的节目,可以从中掌握水产养殖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作为政府,要做好引导工作,可以由政府出资组织养殖户到高校进行培训或聘请专家到当地进行培训,提高渔民的养殖技术。另外,要学会与时俱进,及时引进一些新的养殖品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养殖品种进行适当改革。引进一些新品种,一方面为自身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调剂了水产品市场,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如有些地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主要养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的同时,增加肉食性鱼类的养殖数量;也有的地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养殖鱼类的同时,增加了虾类或蟹类的养殖。并对此进行再加工等,经济效益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2.综合治理养殖环境,及时更新设备,加强对疾病的防治。第一,要加强水质管理,通过加水、换水、种草、投螺、生化处理、机械增氧等措施,保证水质达到“肥、活、嫩、爽”的要求,防止缺氧浮头和泛塘事故的发生。第二,要加强清洁卫生和巡塘管理,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对策,经常或定期采取“赶、吓、毒、捕”等方法,防止鸟类、水蛇、蛙类、老鼠、鳌虾等敌害生物对养殖动物的危害。同时要及时更新设备,推广养殖机械化、数字化先进的养殖设备对于提高养殖效率、减轻劳动力负担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实现渔业现代化的保障。目前的养殖设备主要有增氧机械、排灌设备、投饲设备、水质监测(化验)仪器等。在池塘规范化改造建设和养殖模式系统构建时,应根据养殖发展需要配备合理的设备、仪器等,提高池塘养殖生产效率。

3.改变传统的养殖方式,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模式。生态养殖是立足以水产养殖为主,把水产养殖业和种植业、畜牧业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风险小,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形成了生产良性循环,大大提高养殖综合效益,这一养殖模式应大力推广。如种草养鱼,通过开发荒地和利用池塘边角种菜种草,养殖草食性鱼类,是解决商品饲料不足,增收节支的有效方法。鸡一猪一鱼模式,猪一鱼模式等,把畜牧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结合起来,可按每667平方米养殖水面100只鸡、5头猪的要求设计养殖规模,既解决了养鱼饲料需要,降低了养鱼成本,又净化了鸡舍、猪舍饲养环境,减少疫病发生,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稻田养蟹,利用蟹稻共生的原理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实现了一地两养,一水多用,是增加农民“米袋子”、“菜篮子”和“钱夹子”的重要富民工程。

4.要大力开拓市场,提供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大多淡水产品具有秋冬集中上市的特点,很易造成销售难。因此,采取有效营销手段,搞活产品流通,建立稳定销售市场,是淡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同时采取先进技术和加工方式,改变产品形态,是增加产品附加值,开拓消费市场的有效手段。要注重水产品的精深加工,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创名牌产品,保证淡水养殖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结语

总之,各地的情况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在生产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弊端,转变思想,勇于探索,加强管理,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进一步压缩成本,结合饲料的生产和水产品的加工等发展综合经营,相信一定能够找出适合自己的新路子,将产量和效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1]徐皓,刘兴国.淡水养殖池塘规范化改造建设技术[J].科学养鱼,2011,(1)

淡水渔业养殖篇9

业内有关专家乐观的估计,到2005年,中国渔业总产值有望突破2500亿元,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将由目前的32.4公斤提高到34公斤。根据中国政府公布的《2010年食物发展纲要》,到2010年中国人均水产品消费量还将增加10公斤,这就意味着未来10年内中国渔业还要更加快速稳定的发展。据预测,新世纪我国人口将进入高峰期,到2025年人口至少达到15亿,耕地面积却要下降到低谷。因此,"水中捞食"即水产业在新的世纪里,就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意义:不仅要改善人民食物构成,而且要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二业并举,东方不亮西方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海洋捕捞业得到长足发展,已经步入世界前列,但眼下渔业捕捞强度的快增长与海洋生物资源慢增长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鱼少船多,劳动力多,再加上我国渔船淘汰制度和国家补贴政策尚未出台,渔船以旧变新使得捕捞强度呈增长态势。而且,过度开发、过度捕捞使海洋生物资源自然规律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日益脆弱。以往常见的黄鱼汛、带鱼汛已成为历史。《国际海洋法公约》的实施,更是"雪上加霜",使捕捞作业区大为缩小。还有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实施,使我国近外海渔场受损,造成大批渔民、渔船面临转产转业的难题。形势的严峻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资源,于是"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并举"的观点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并开始贯彻实施。2000年,我国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由1985年的44%上升到2000年的60%,成为世界上惟一的一个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目前全国非国有渔业专业劳动力628.7万人,其中养殖专业劳动力372.2万人。养殖渔民的生产积极性较改革开放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养殖业的发展充分证明了养殖业在调整渔业结构、振兴渔业经济、确保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解决渔民生产生活、维护农村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重困扰,挑战中国水产界

近年来,国内水产品价格持续走低,高档水产品不再高价,进口水产品抢滩中国市场等等,都说明我国水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年广东省湛江市海鲜市场经营惨淡,大量网箱养殖海鱼卖不出去,价格一跌再跌,平均跌幅已达到一半。正值牡蛎肉肥膏腴大量上市之际,地处浙南沿海的洞头渔民,却为数千亩牡蛎的出路而焦虑万分,苦于找不到买主,致使一年辛苦劳作,丰产却未丰收。三四年前,大黄鱼在我国沿海几乎绝迹,即使市场上偶有一见,价格之高也是令人瞠目结舌。而今据调查,浙江省宁波市网箱养殖黄鱼积压数量达千吨左右,市场上大黄鱼收购价迭破每市斤10元,也少人问津……

归纳起来,主要问题有下述3个方面:

1.水产品结构不合理。养殖品种结构基本雷同,使品种结构调整从旧的趋同走向新的趋同。不少省市的养殖户对目前的养殖品种结构调整感到茫然,你调我也调,大家都在调,到底应该怎样调,谁也不明了。前几年网箱养鱼形势较好,一些养殖珍珠、对虾的专业户看到网箱养鱼风险小,有钱赚,纷纷上马,于是从事网箱养鱼的人数成倍增长,致使年总产量迅速膨胀。但市场需求并没有同步增长,种群混杂、种质退化。我国虽然突破了"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彻底扭转了养殖业受天然苗种限制的局面,但生产中普遍存在着只讲产量、不讲质量、忽视种植、近亲、逆向选择、品种混杂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养殖对象生长速度慢、性成熟年龄提早、抗病能力下降等。例如河蟹人工繁殖亲体小型化和辽蟹南移均促使河蟹种质的混杂和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种质的退化。宁波黄鱼缘何滞销?种质退化恐怕是一个重要因素。宁波今年养殖的大黄鱼,多系福建引进闽侗族,由于多年的养殖,种质严重退化,不再具有原来的大黄鱼的风味。

污染严重,水质恶劣。鱼儿离不开水,水是水产品的生存环境,但遗憾的是在新的世纪,水域污染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赤潮频繁发生,污染事故接连不断。再加上养殖生产高密度,自身污染也日趋严重。近几年,随着水污染的日益加重,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水体环境和养殖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日益明显。1997年以来,我国海域多次发生前所未有的赤潮,致使大量海洋生物死亡。目前,全国每年发生污染死鱼的事件近千起,直接造成渔业经济损失10亿元。养殖水域的二次污染亦十分严重,在淡水养殖方面,养1吨淡水鱼产生的粪便相当于20头猪的粪便量,在海水养殖方面,每生产1吨虾需要投下饲料3吨~5吨,相当于蛋白质1吨~1.3吨。大量的氮流入水体中,造成养殖水域的二次污染。1994年全年沿海对虾养殖相继爆发了大面积传染性疾病,病害面积约168万亩,对虾减产12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35亿元,这与养殖水体的二次污染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大战略,铸就新世纪水产之路

渔业大国的盛况下面潜藏着如此严峻的问题,我们在面对现实的同时,更要群策群力,着眼于解决问题,使水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为缓解人口增长对粮食和肉类消费压力,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应有贡献。

调整养殖模式,品种向多元化、优质化方向发展。要瞄准市场,适应消费需要。从主养品种上、规格上进行调整,合理布局,制定出适宜本地的最佳放养模式。常规鱼类要盯住"三口之家"的消费市场,如农村鲢、鳙鱼消费量大,小城镇主要消费有规格适宜的鲫鱼、草鱼、鲤鱼等,大城市的普通消费品种有青鱼、团头鲂、乌鳢等;主养的名特优品种要看国内国外市场,如河蟹、青虾、罗氏沼虾、鲫鱼要求大规格,甲鱼要野生的。同时要根据苗种来源及养殖技术,因地制宜,积极推行鱼蟹、鱼虾、鱼鳖、鱼龟、鱼蚌以及鱼虾蟹等多品种混养模式,使当家鱼类和特种水产品协调发展,并且采取轮捕轮放技术,使水产品均衡供应市场,可避免淡季过淡,旺季过旺,产生水产品过分集中的现象,以利于加速资金周转,缓减养殖资金难的问题,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销售价格,还能控制养殖对象的合理密度,减轻浮头、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死亡,节约饲料、提高产量。

优化养殖品种,提高养殖品质。江苏省淮阴市某个体甲鱼商贩以40元/斤的价格将甲鱼400斤一转眼卖出。原因是甲鱼品质好,身体厚实而不浮肿,裙边宽厚,特别是背板呈嫩绿色,底板呈白色,其体色非常接近自然生长的甲鱼,深受消费者青睐。由此可见,要卖出较高的价格,提高品质是一种办法。

优良的品质与苗种的优良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在养殖品种改良方面一直做着积极的探索。1999年11月7日,日照市水产研究所经山东省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实地考察验收,确认为全国首家"中国对虾原种场"。近来水产养殖品优质种层出不穷,但并非处处可养、人人可养、养了就能赚钱。还要进行实地考察,研究论证,解决"水土不服",做到因地制宜。在确定养殖品种之后,接着便是通过养殖手段的改善,进一步提高养殖对象的品质。人工养殖的种类为什么品质不如天然野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养殖业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缩短养殖周期,投放饵料单一,营养成分不合理,高密度养殖,运动量不足。因此目前提出的模拟自然生态的养殖方式,已越来越受到养殖业的青睐。

做水的文章,改善生长环境。在养殖水体上下再大的功夫都不为过,因为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管理和控制,对防病治病、健康养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据了解,海南经典生物技术工程有限公司三江养殖示范基地引进台湾最先进的成套微生物养殖技术养虾,设有统一的污水处理系统,每个虾池都配有生化室,培育新的微生物以净化水质。经过微生物处理的水通过管道进入虾池可常年循环使用,不向外排放,因而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同时,这种方法还能科学有效地清除池底的各种污物,保持池水清洁,为对虾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概括起来,改善水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首先是物理方法,其次是化学防治法,最新的一种是生物处理法。

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子渔业。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技术在每一个领域里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产业必须自觉利用最新的信息和技术来谋求更大的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可大大改善渔业分散、可控程度差等固有的行业弱势,使水域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同时水产养殖户可以根据网上的信息更科学地制定本地的生产目标在网上可以寻找到高产高效渔业生产技术和其他信息,并可以在网上进行水产品的销售。另外,现代计算机技术在水产养殖业的应用可以加快我国设施渔业的发展,使得水体环境各种理化因子的自动监测和调控成为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传统水产养殖业靠天养鱼和凭经验养鱼的局面,使设施渔业成为可能。

五大变化,蕴含困难和希望

一是渔业的作用和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发展渔业已不仅仅是满足市场需求、丰富"菜篮子",而是对促进农村和地方经济发展,增加渔民收入发挥着重要作用,渔业尤其是水产养殖业在不少地方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经济增长点,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二是水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渔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由供求不足转到受市场和资源的双重约束,渔业的比较效益和渔民收入明显下降,渔业产品质量和产业素质的提高都已显得刻不容缓,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尤为迫切。

三是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既是时代的呼声,也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渔业水域环境的污染进一步加重,以及捕捞强度居高不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扭转。保护渔业水域环境不仅是渔业部门更是全社会的重要职责,切实降低捕捞强度、保护和恢复渔业资源任重道远。

淡水渔业养殖篇10

关键词:莫桑比克;渔业;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S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4)03-04-118-05

莫桑比克位于非洲大陆的东南部,北邻坦桑尼亚,西接马拉维、赞比亚和津巴布韦,西南面是南非和斯威士兰,东濒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马达加斯加相望,整个地形南北狭长,是南部非洲几个内陆国家甚至南非北部地区的主要出海通道,成为进入南部非洲地区的一扇重要门户。该国国土面积80.16万km2,人口2300多万,平均人口密度约27人/km2。全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向东大致分成三部分,分别为高原、山地和平原,高原、山地约占全国面积的60%。莫桑比克全国主要气候类型为热带气候,尤其是以热带草原气候和亚热带气候为主,干湿季节比较分明:4~9月为旱季,气温较低,平均气温在18~20℃;10~3月为雨季,气温较高,月平均气温为27~30℃。常年平均气温在15.5~33.9℃。年平均降雨量为400~2000mm/a[1]。

莫桑比克海岸线长2780km,大陆架面积7万km2,专属经济区面积10万km2,渔业资源丰富,盛产龙虾和贝类等水产品,海域中生活着1400种鱼类和水生动植物,其中400种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许多野生当地种类具有养殖潜力。研究表明,沿海有3.3万hm2的土地可用于中短期水产养殖业的开发。内陆水域面积为1.3万km2,境内有许多河流、湖泊、水库、水坝和小型支流,主要有赞比西河、林波波河、萨韦河、鲁伍马河、马普托河等25条河流,以及尼亚萨湖、希乌塔湖、卡布拉・巴萨湖和奇尔瓦湖等湖泊,丰富的水生动植物资源为快速增加渔业产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无污染的环境,热带气候和大量的自然资源也为发展水产养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

莫桑比克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和重债穷国,全国50%以上为贫困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79美元(世界银行,2012)。农业是莫桑比克经济支柱,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莫桑比克全国7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出口是莫桑比克国家收入和外汇的重要来源,占GDp的29%,农渔产品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70%以上。渔业产值占GDp的4%,占出口总产值的50%。对虾出口是海鲜最大的单一出口,几乎可占整个出口额的30%。渔业为超过10万人提供了就业,男性主要从事水产品的生产,女性主要从事于水产品的分类、清理、包装等工作[3]。2010年全国渔业和水产养殖稳步增长,生产总值超过4.5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7%。其中,水产养殖总额达511.2万美元,同比增长69%。2010年水产品出口达12万t,出口额为6887.6万美元,同比增长5%[4]。渔业成为莫桑比克国内赚取外汇收入的主要部门之一,是该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同时渔业也是优质廉价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在确保粮食安全、发展区域经济、社会稳定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1水产养殖业

1.1淡水养殖业20世纪50年代以来,莫桑比克就开始养殖罗非鱼等淡水品种,近年来引进了一些品种进行养殖,如草鱼、鲢鱼、鳙鱼、鲤鱼等鲤科鱼类以及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斑点叉尾等鱼类。养殖水面集中于小型水库、湖泊和池塘,养殖面积不大,养殖密度较低,鱼产量一般不高。淡水养殖品种主要为慈鲷、奥利亚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革胡子鲶、罗氏沼虾、鲤鱼、尼罗罗非鱼和斑点叉尾。2011年淡水养殖池塘有9000多口和一些浮动网箱,产量为284t。据估计,莫桑比克有超过25.8万hm2的土地可开展小规模淡水养殖,而目前开展水产养殖的土地面积只有9000hm2。用于家庭消费,维持生计进行的水产养殖,养殖品种主要是罗非鱼,雌雄混养,土池养殖,池塘规格一般为200~400m2不等,面积较大的池塘有1.5hm2,其养殖特点是低密度、低投入、低成本、低水平、低产量。养殖所需的鱼苗是从野外捕获或其他农民的池塘获得,放养密度为2~5尾/m2。养殖时间为6~12个月,生长时间超过6个月的鱼最大重量为150g,这主要取决于投喂技术和管理,年产量仅为0.8t/hm2。莫桑比克国内没有鱼用配合饲料,所以投喂大米、玉米、小米、高粱麸皮和木薯叶等农产品或者手工制作的饲料。用牛和其他牲畜粪便作肥料,视具体情况而定。马尼卡省一家农场于2004年用浮动网箱养殖尼罗罗非鱼,进行商品化生产,上市规格为150g/尾,每月生产1t。生产的鱼现场销售,主要用于国内消费,消费人群主要为农村地区的农业工人和学校员工。

1.2海水养殖业20世纪60年代早期,莫桑比克政府在乌姆贝卢齐(0.5hm2)、苏森登加(2hm2)和乔科(1.6hm2)建设了孵化场和示范养殖场。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展海水养殖,进行南美贻贝的养殖研究。80年代中期,在首都马普托地区对对虾养殖的场地进行调查,并开展对虾养殖和开发,以期吸引海外投资,这一计划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资助,但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经营效果不佳,在90年代早期养殖场被私有化了。90年代后期,从坦桑尼亚引进海藻(麒麟菜)进行海水养殖。海水养殖区域位于德尔加杜角省、楠普拉省、赞比西省、索法拉省、伊巴扬巴内省、加扎省和马普托市,因为这些地区接近西印度洋,适合开展沿海近岸养殖。海水养殖品种主要包括斑节对虾、印度白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刀额新对虾、双壳蚌类(文蛤、菲律宾贻贝、僧帽牡蛎、太平洋牡蛎、日本蛤仔)及锯缘青蟹。养殖的斑节对虾和印度白对虾大部分出口欧盟,斑节对虾市场价值最高,印度白对虾次之。目前,莫桑比克国内有3家主要的海虾养殖私营企业,分别为莫桑比克信达水产养殖捕捞有限公司(索法拉省,养殖面积500hm2)、aquapesca公司(赞比西省,养殖面积340hm2)和印度洋水产养殖公司(德尔加杜角省,养殖面积550hm2)。这些企业均进行土池半精养,规格为5~10hm2,位于红树林和河口岸堤上,土壤为沙土或(和)壤土,养殖过程中每天换水30%,盐度平均为32‰,需要长期监测水质,投资大。虾苗放养密度为10万~30万尾/hm2。养殖的种类为斑节对虾和印度对虾,养殖产品主要出口欧盟。对虾饲料依赖进口,主要从非洲其他国家(如南非、塞舌尔)和亚洲进口。目前年单产为4.8t/hm2。2002年海水对虾产量为600t,价值300万美元。2007年产量为693t,产值415.8万美元。2010年海水养殖产量为684t,而2011年产量仅为512t,产量减少的原因是对虾白斑病的爆发导致2011年下半年对虾全军覆没。

目前,位于德尔加杜角省和楠普拉省的2家公司从事海藻商业生产,生产品种为棘麒麟菜和卡帕藻,生产方式为在靠近岸的浅区插桩。德尔加杜角省有2000名工人从事海藻生产,其中80%为妇女,占加工领域雇佣人员的30%[3]。据当地养殖者称,其平均收入为60美元/月。2003年生产干制的成品500t,产品主要销往丹麦和菲律宾,但公司在2005年停止生产。

2捕捞业

2.1淡水捕捞业同大多数非洲国家一样,莫桑比克的内陆渔业是一种小范围的生产活动。据估计,莫桑比克湖泊和河流的鱼类捕捞潜力有3.4万t。内陆捕捞水域包括尼亚萨湖、卡布拉・巴萨水库和许多河流。境内的赞比西河、林波波河和massingir水库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渔产潜力巨大。主要捕捞水域集中于尼亚萨湖和卡布拉・巴萨水库。尼亚萨湖位于莫桑比克西北部,是莫桑比克最大的天然湖泊,面积有4万hm2,出产一种当地叫Kapenta(坦噶尼喀沙丁鱼)的鱼,在马拉维、南非和津巴布韦等非洲地区的市场上价格很高,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投资。研究表明,尼亚萨湖渔业年捕捞潜力为9000t,目前实际捕捞量约为1500t。卡布拉・巴萨水库中捕获的鱼类大部分为坦噶尼喀沙丁鱼、罗非鱼和鲤鱼等小型中上层鱼类。2005年,坦噶尼喀沙丁鱼的捕捞量达12991t。近年来,由于大量外来投资,尤其是私营部门的大量投资,尼亚萨湖和卡布拉・巴萨水库的捕捞量大大增加,同时也为2万人解决生计问题。捕捞方式比较落后,主要为半工业化捕鱼,手工捕鱼和小型渔业团体捕鱼只占40%左右。在各个湖泊捕捞的渔船大部分是独木舟,渔民在独木舟上使用钓具、箱箔、刺网或当地叫做chimimila的网具进行捕捞。由于缺乏设备,内陆捕捞业发展缓慢,渔业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

2.2海水捕捞业印度洋为莫桑比克海洋渔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主要海洋资源包括大虾、深水虾、小龙虾、大龙虾和螃蟹等甲壳动物,石斑鱼、鲷鱼、皇帝、鱼、黄鳍金枪鱼和鲨鱼等底层和中上层鱼类以及鱿鱼、章鱼、海参和贝类等无脊椎动物。海洋捕捞产量占莫桑比克渔业总产量的90%以上,年平均产量大约12万t,其中80%来自人工捕捞。西印度洋是世界上最大的金枪鱼渔场之一,每年的渔获量为88.5万t。在莫桑比克,金枪鱼产量潜力约为3.7万t/a。根据捕捞船只的吨位,机械化程度以及有无动力,将海水捕捞分为以下3种类型:(1)工业化捕捞。工业化捕捞大都是由莫桑比克政府与其他国家(日本和西班牙)的捕捞公司联合经营。捕捞船吨位较大,一般是大型船舶,机械化程度较高,捕捞量占许可捕捞总量的70%以上,渔获物直接冷冻保存,出口欧盟和日本。对虾的捕捞潜力为2.1万t左右。对虾产业以贝拉和克利马内为基地,产品以出口为导向,是国家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虾类出口占国家货币收入的40%以上。peSCamaR公司和eFRipeL公司共经营34艘冷冻拖网船,主要从事深水作业,提供的产量占工业捕虾总产量的70%。其中peSCamaR公司经营19艘冷冻拖网船;eFRipeL公司经营15艘冷冻拖网船。另外30%的虾类总捕捞量是新近创办的许多私营小公司创造的。据估计,大约187个国家的工业船只在莫桑比克水域捕鱼作业。工业化捕捞的主要品种包括大龙虾、蟹类、深水玫瑰虾、鱼类、浅水虾、小龙虾和鱿鱼。但是,近年来船队设备陈旧,捕捞产量逐年萎缩。(2)半工业化捕捞。半工业化捕捞船只一般为10~20m长的机动船,大部分船只用拖网或者钓线捕虾,每年生产2000t虾,卖给工业化企业;还生产数量不定的副渔获物。虾类由拖网船捕捞起水后加以冷冻,然后出口到日本和欧盟国家。(3)人工捕捞。手工渔业由个体或小型渔民团体组成,部分为收购商和潜水员,经济力量薄弱,利用长度3~8m没有动力的渔船捕捞作业,捕捞工具一般为拖网、刺网和钓线。捕获的鱼大多作为渔民自己的食物,部分鱼作为商品在当地市场出售。据估计,渔船和独木舟的数量大约有1.5万只,其中只有3%的船只装备动力。整个海岸线都存在着手工捕鱼活动,但特别集中在楠普拉省、伊尼扬巴内省、索法拉省、赞比西省和马普托市。

3水产品加工业

目前,莫桑比克水产品加工方法比较传统,包括烟熏、冷冻、盐渍、晒干等方法或2种以上方法结合使用。对虾产业工业化水平较高,捕捞后进行冷冻,出口国外。小规模渔业和手工渔业加工方法大多采用烟熏、晒干,产品销往国内和非洲市场。晒干和盐干是2种常用的鱼类保存处理方法。盐干适用于鱿鱼和不同规格的鱼,也可以加工低产值鱼类。不同地区根据当地情况使用的加工方法略有不同,北部和中部地区普遍采用盐干和干制,北部地区大多采用冷冻,烟熏在南部的部分地区使用较多。由于缺少冷冻设备,人们多采用烟熏和晒干等传统加工方法处理鱼产品。莫桑比克水产品加工企业有2家,全都位于马普托市,一家为罐头厂,规模较小,能够将magumba(沙丁鱼的一种)加工成罐头。另外一个小工厂进行盐渍和制干加工。在马普托港,有中等规模的鱼产品冻结设施。总体上讲,莫桑比克的水产品加工业基础薄弱,生产水平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尚处在起步阶段。

4水产品贸易

在莫桑比克不同商业价值和质量的水产品,销往不同的市场,优质的对虾、深水玫瑰虾和大龙虾是主要的出口产品,运往国外销售,而品质稍差的水产品在国内销售,仅部分产品出口国外。

4.1国内市场莫桑比克沿海有超过700个不同大小的码头,这些码头水产品交易频繁,渔民将捕获的水产品卖给批发商,批发商再将水产品运到当地的市场进行销售,或者加工以后用麻袋打包,用自行车或卡车运往农村和城镇的水产品市场销售。水产品市场一般位于人口密集地区,如果市场上同一种产品过多,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跌,就会出现议价现象。莫桑比克水产品流通体系极不发达,渔民捕获的虾全部出口,其他水产品一部分用于家庭消费,剩余部分在就近的市场出售。莫桑比克虽然是水产品生产国,但是每年需从国外进口2.5万~3万t竹荚鱼以满足国内市场的水产品需求。在不同的季节,莫桑比克人民饮食习惯有所差异,人们更愿意在湿季摄食绿色蔬菜而不是鱼。

4.2国际贸易莫桑比克水产品出口市场范围广,销往非洲、欧洲、亚洲和其他地区,主要有刚果(金)、马拉维、南非、赞比亚、津巴布韦、中国香港、日本、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英国和美国。欧盟,尤其西班牙是莫桑比克冰鲜或冷冻的水产品的主要进口地区。水产品在国内加工厂采用传统方法(如晒干、烟熏)加工,许多未经质量认证的小型加工厂通过水路将产品运往南非进行深加工进而转销给其他国家。非洲的水产品进口市场主要是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和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的一些国家,占莫桑比克鱼产品出口总量的40%。2001年,南非和津巴布韦进口量最多。津巴布韦进口坦噶尼喀沙丁鱼的数量最多。传统方法加工的鱼类大都出口到临近国家,如坦桑尼亚、马拉维、津巴布韦、刚果(金)、赞比亚。出口到坦桑尼亚的水产品来自于德尔加杜角省、楠普拉省,赞比西省和贝拉的水产品出口国是马拉维,出口到赞比亚的鱼产品来自于太特省的卡布拉・巴萨水库。大多数产品以干制或烟熏的形式出售,但是南非进口的产品为冰鲜的鱼虾。非洲以外地区,欧盟是莫桑比克的主要进口地区,进口量占莫桑比克鱼产品出口总量的62%左右,其次为亚洲(12%)。高产值对虾是莫桑比克主要出口创汇产品,大部分出口西班牙和日本。深水虾出口意大利和南非。2006年,莫桑比克水产品出口总产值达到了9660万美元。

5渔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建议

近年来,莫桑比克水产业发展迅猛,水产养殖的面积、范围、品种和产量日渐增加,沿海捕捞业日益活动频繁,水产品出口正在成为国家经济和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渔业已成为莫桑比克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但是,整体上而言,莫桑比克渔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诸多因素限制了渔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有:(1)淡水养殖品种单一,鱼类选育和苗种繁育技术不成熟,缺少足够数量和高品质的苗种;(2)渔业规模较小,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难以开展大规模的渔业生产,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弱;(3)渔业基础研究落后,国内只有2家机构(渔业研究所和小型渔业发展研究所)开展渔业研究,但仅局限于外部实验室支持下的资源调查和环境研究[5];(4)没有水产养殖病害预警系统;(5)鱼虾饲料全部依赖进口,国内没有配合饲料生产线;(6)交通条件落后,缺乏专门的水产品市场,基础设施薄弱,水产品加工和储藏设备缺乏,加工工艺和水平低下,水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7)大部分为粗放和半精养养殖模式,饲料来源少,养殖产量低,水产养殖人员文化水平低,没有完全掌握专门养殖技术;(8)捕捞行业门槛高,容易受到燃油价格的影响,捕捞船只较为陈旧,产量不高。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该国渔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政策,建议做到以下几点:(1)开展人工选育优良品种的工程,建立部级和区域苗种繁殖场,积极开发土著养殖品种,引进经过检验检疫和安全论证与风险评估的外来优良养殖品种;(2)积极引进外资和放宽政策,吸引外国政府和私营企业(如饲料、水产品加工企业等)投资发展水产养殖业;(3)加大科研方面的投入,改善研究条件,加大与其他国家的科研院校的合作力度,必要时可由企业出资建立实验室,开展水产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4)管理部门之间应紧密合作,协调配合,引导渔业产业的发展,并努力为渔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和政策环境;(5)引进配合饲料生产线,提高渔业和其他农业行业的融合力度,因地制宜开发饲料源;(6)建立和健全水产养殖病害预警体系,建立简便、快速的病害测报网络体系,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病害的能力;(7)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引进国外先进而实用的水产加工工艺和技术,建立和健全水产品流通体系;(8)通过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如中国等的技术援助,加强技术推广队伍的能力建设,加大技术普及力度,改进养殖方式,提高养殖人员的文化水平;以中国为例,作为世界水产养殖大国,通过技术援外培训和建立农业示范中心、机械设备援助等方式积极支持该国渔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国家主席在2013年访问该国时也专门指出要加大支持该国农业和渔业的发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作为商务部、农业部和Fao水产养殖技术培训基地,30多年来已经为莫桑比克培训了近20名高级渔业技术和管理官员。在佩罗基金和农业部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的支持下,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计划于2013年10月份选派5名技术专家赴莫桑比克开展为期2个月的现场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9)提高行政透明度,吸引其他国家或外企的船只开发沿海和领海的渔业资源[6]。

6展望

渔业是受莫桑比克国内战争影响最小的行业,是食品生产和出口的主要部门之一。莫桑比克人口每年以2%的速度增长,所以对水产品需求量还将增加,特别是沿海地区。鱼是优质和容易获取的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近年来,鱼在莫桑比克动物蛋白消费量中的比重增加到23%。2010年,莫桑比克人均水产品年消耗量为9kg。水产养殖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莫桑比克境内水域面积广阔,气候条件适宜,环境无污染,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是开展水产养殖的绝佳之处,发展潜力巨大。内陆大量的湖泊、水库如尼亚萨湖、阿马兰巴湖、卡布拉・巴萨水库是进行网箱和网围养殖的潜在场所。该国(尤其是北部)的真骨鱼类、蟹、虾和金枪鱼经济价值高,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海洋捕捞业也推动着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可以很好地利用副渔获物,增加附加产量和产值。目前捕捞水平较低,产量不高,随着捕捞设备和基础设施的改善,水产品流通将更加快速、高效,捕捞量将会持续增长,创造的产值也十分可观。

近年来,莫桑比克政府对渔业越来越重视,对渔业的补贴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渔业逐渐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出口创汇、提供工作岗位、维护社会稳定、增加国民经济收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龙娟,陈伟忠,周新群,等.莫桑比克农业发展现状研究[J].世界农业,2012,11:96-98.

[2]Fao(世界粮农组织)国别概况:莫桑比克[eB/oL].http:///countryprofiles/index/zh/?iso3=moZ

[3]natashaRibeiro,anicetoChaúque.GenderandClimatechange:mozambiqueCaseStudy[R].Southernafrica:HeinrichB?llFoundation,2010:1-42.

[4]俐文.莫桑比克水产养殖发展迅猛[n].中国渔业报,2011,7:4-25.

[5]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家水产养殖部门概况:莫桑比克[eB/oL].http:///fishery/countrysector/naso_mozambique/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