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畜牧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47:57

可持续畜牧业篇1

改革开放以来,萧县畜牧业持续发展,经济地位显著提高,生态效益更加明显,基本上实现了由单纯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由家庭副业地位向支柱产业成长的转变。2004年底全县存栏生猪43.97万头、牛10.3万头、羊104.2万只、家禽865万只,年内出栏商品猪42.6万头、牛11.2万头、羊112.2万只、禽1172万只,肉蛋奶总产11.1万吨,畜牧业产值12.5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33.3%。全县畜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基础设施差、服务手段单一、抗风险能力弱、质量监管不力和依法治牧力度不大等问题,仍制约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可持续畜牧业篇2

一、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草原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的新方向

内蒙古是草原畜牧业大区,草原总面积13.2亿亩,占自治区国土面积的74%,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2%,居我国五大草原之首。其中:33个牧业旗县和21个半牧业旗县天然草原面积10.87亿亩,约占全区草原总面积的82.34%。我区草原资源丰富,草场类型多样,自东向西绵延4000多公里,依次分布着温性草甸草原、温性典型草原、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和温性荒漠类五大类地带性草原。草地饲用植物资源丰富,有野生饲用植物793种,约占全区植物总数的36.59%,全区草地资源年生物总储量约680.8亿公斤,其中可食干草总储量约408.5亿公斤。我区也是畜种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在提供高档畜产品和支援区内外畜种等方面均发挥着重大作用。草原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畜牧业生产基地,草原牧区同时又是维护边疆安宁的重要防线。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草原畜牧业自身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草原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安定的需求。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将草原生态建设与畜牧业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按照生态环境与牧区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系统内物种协调共生,物质高效循环,能量有效利用的原则,因地制宜,适度经营,规范化生产,无害化利用,以实现畜牧业优质高效低耗发展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二、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要素分析

草原畜牧业可以看作是一个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其功能优劣,是否实现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草原生态环境是否得以改善,草原牧区水、土、草、畜等资源利用效率如何,农牧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等。当前我区草原畜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制约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尚未消除,“三牧问题”与生态问题严峻。

(一)牧区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导致草畜矛盾日益突出

内蒙古牧区绝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干旱少雨,是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区之一,草原生态十分脆弱。特别是近年来气候变化对草原畜牧业的影响逐渐显现,牧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加之超载过牧、滥垦、滥伐,导致草原压力越来越大,草畜矛盾日益突出,草原不堪重负,使我区草原草种生长质和量发生变化,牧草单产平均减少了50%~60%,导致草地生态功能失衡,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草地生物多样性下降、牧草种类减少,覆盖度降低,草原沙化加快,生产能力下降。据统计,全区草原年均退化1.67万平方公里,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面积近7亿亩,“三化”面积占草原总面积高达53%,现有的可利用草场面积比1947年减少了约600万公顷;大针茅草原已经被更耐干旱及耐牧性强的克氏针茅和冷蒿草原所替代;多年生优质牧草已经被一年生牧草所代替;冬季气温的升高使草原蝗虫和鼠害的发生面积呈增加趋势。

(二)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成为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最大瓶颈

基础设施是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内蒙古草原畜牧业棚圈、人工草地以及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制约着草原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全区牧区旗县畜棚面积仅6368.3万平方米,与牲畜存栏1.1亿只羊单位、畜均0.8平方米畜棚要求相差2431.7万平方米,缺口达到38.2%,而现有畜棚约1/3需要加固或新建;饲草料生产和加工机具缺乏,生产效率较低;饲草料基地不足,加之运距较远,外购饲草料成本高昂,很难解决休牧和冬季补饲问题,抗灾减灾能力较弱,部分牲畜还没有结束爬冰卧雪的历史;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牧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15%左右,灌溉饲草料地面积占草原可利用面积的0.4%。每年提供的饲草料按畜均计算,每个羊单位仅有0.08亩饲草料地,实际解决饲草的牧户占总牧户的六分之一,灌溉饲草料地中节水率仅为三分之一。

可持续畜牧业篇3

关键词:生态循环畜牧业;畜牧业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1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开展畜牧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地方经济科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畜牧业发展需要协调好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畜牧业l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有利于节约利用资源,同时对生态环境也能起到保护作用,达到更理想的效果。经济发展是一项长期目标,并且在开展经济建设期间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来进行,这样才能够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循环经济发展在资源利用上提出了新的标准,并且能够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所面对的问题来进行更深层次的规划,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现象。生态循环经济中提倡资源的重复利用,降低废弃物的产生,节省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同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也能起到促进作用。畜牧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比较严峻,在如此激烈的环境下想要实现经济平衡可持续发展,生态循环理念落实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可以帮助实现更长远的经济发展目标。

2发展生态循环牧业实现畜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积极推进草畜一体化工程,加大饲料资源开发力度

畜牧业发展最重要的一点是饲料选择,传统畜牧发展理念中,饲料的来源比较单一,并且放牧饲养的形式也造成了生态环境问题,大量草原遭受到破坏,草质量也在逐年降低。针对这一问题,在所开展的循环经济中,需要针对经济发展问题采取规避措施,开展草畜一体化工程的建设,丰富饲料使用来源,所种植的饲料也要从高营养,高产量的角度来考虑。在畜牧业发展区建设苜蓿草种植基地是有效的方法之一,降低草料的生产成本,可以采取烘干的措施来进行处理,有效延长储存时间,在不同的季节里都能够保障充足的草料[1]。这样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实现更理想的农业与畜牧也结合,对土地资源也能最大程度利用,农作物与草料结合种植,即保障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也不会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2.2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的绿色环保技术

绿色环保技术需要从废弃物利用层面来入手。畜牧业发展会产生大量的粪便垃圾,同时农作物生长也需要充足的养料,可以将这两种需求结合起来,利用所产生的排泄物制造成为有机肥料,这样可以继续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作为农作物生长所用的肥料,即解决了化工合成肥料对土地的污染,同时也能降低粪便垃圾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绿色环保技术应用还需要在基层中推广落实,提升畜牧经济发展区群众的环保理念,能够从日常生活做起,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避免出现恶意毁坏自然环境的现象[1]。在对发展区域采取控制措施时,也要从这一角度来进行考虑,观察是否存在违反生态环境平衡法则的现象,达到更理想的建设效果,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促进工作任务开展,达到理想的建设标准。绿色技术还需要农业畜牧业机械设备投入使用的支持,对现场所存在的问题采取技术解决措施,并更深入的解决常见问题,观察系统中所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角度探讨问题,在技术运用以及资源节约方面都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环保技术中注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例如粪便氧化过程中所产生沼气可以用来供暖,减少传统供暖方法中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2]。

2.3增强畜牧业保障体系的功能

仅仅依靠区域内的技术发展很难实现经济可持续目标,地方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解决,并调查各个区域内可供利用的自然资源,这样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增强各个区域之间的交流配合,在资源使用方面不断的提升共享性,实现各个区域的促进均衡发展,所形成的畜牧也保障体系也会更加合理。保障功能体系的形成要从发展中不断总结问题,并探讨问题的引发原因,进一步促进管理计划可以得到落实,并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确定开展模式,避免出现资源之间的冲突矛盾。保障体系建立要同时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方面进行,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所开展的经济发展规划中也拥有更清晰的目标[2]。保障体系建立后,需要针对其功能实现现状进行定向研究分析,观察在功能实现过程中所受到的阻碍,在确保生态环境循环平衡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发展可持续经济,达到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均衡发展,并为下一阶段经济建设计划的落实创造有利环境,同时在经济发展成本投入上也能够达到节约效果,与经济发展管理目标结合落实,提升经济可持续发展速率。

结语

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种―养―中介组织―龙头企业―环境保护”一体化生态循环畜牧业生产模式,是今后畜牧业的发展方向。我们不但要从思想上重视生态循环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畜牧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这也是我们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董全民,赵新全,徐世晓,赵亮,周华坤.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三江源区生态畜牧业优化经营模式[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04).

可持续畜牧业篇4

青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包括青海省、自治区、四川西部甘肃西南部和新疆南部边缘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不足全国的1%。这里是中国藏族聚居的地区。青藏高原海拔大多在4000米以上,是中国也是世界面积最大地势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湖区,分布大小湖泊一千多个。

由于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高”和“寒”成为本地区最突出的区域地理特征,气温低也成为制约本区农牧业的主导因素,本区的农牧业为一种特殊的高寒农牧业,农业、种植业所占比例极小,畜牧业是该地区农牧业的主体,藏牦牛与藏山羊藏绵羊又是青藏高原畜牧业的支柱。青藏地区是我国的高寒牧区,畜牧业在青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藏族人民的生产与生活资料与畜牧业息息相关,如穿戴的是皮衣皮帽,吃的是牛羊肉,喝的是酥油茶,几乎占总人口86%的农村人口都经营牧业。

历史上,青藏地区一直是靠天养畜,粗放经营,自给自足,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人口进入青藏高原地区的越来越多,商品经济刺激愈益明显,对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迅速提高,进而严重影响了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草场负担随之加剧。千百年来,青藏地区一直是中国的高原水草和谐之所,然而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青藏地区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面临荒漠化危害。针对青藏高原草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以草业界面系统理论分析影响该区草地资原可持续利用的原因,并提出实现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现代化和生态保护的治本之策是全面加大草地畜牧业的建设力度,借鉴草地畜牧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实现草业产业化、社区现代化、家畜饲养科学化。

青藏高原区域经济以草地畜牧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农牧民生活水平较低,对草地畜牧业的依赖程度较高,多年以来形成了“人口增长——牲畜数量增加——草地过载——草地退化——生态失衡”的恶性循环。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牧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围绕草地作为生产资料提高生活水平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了青藏高原局部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地的沙漠化、天然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次生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愈加明显。这不仅破坏了原有的生态格局,也阻碍了青藏高原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青藏高原地区由于海拔高,终年气温都较低,解放前高原上还有大片的沼泽地,许多地方人迹罕至,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人们发展生产的同时,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现在的高原上沼泽地大幅度缩小,高原湖泊面积日益萎缩,甚至许多中小湖泊已面临干涸。随着人口的进一步增加,畜牧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因本地区高寒,草场大部分属于高山,河漫滩草甸,加上夏季短促凉爽,草低而矮,牲畜由于本能所需,啃食低矮稀疏的牧草,许多地方的牧草被连根拔起。使得明年春来无草再发,长时间如此反复,本来就很脆弱的高原生态更加不堪一击。

由于牧民们长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牛羊满山满坡是兴旺富裕的象征,争相希望拥有更多的牛羊,只看到眼前利益,对于草原生态来说,无异于杀鸡取卵。农民种地国家还要求“但留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牧民们更应留一片青山,留与后人牧。

可持续畜牧业篇5

坚持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坚守生态保护红线,优化畜牧产业布局,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确保肉食和畜产品的有效供给。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妥善处理好养殖业生产与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的关系,加快推进养殖业环境问题治理,不断加强畜牧业生态保护与建设,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增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畜牧养殖与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的匹配度。

坚持创新驱动与依法治理相协同。大力推进畜牧业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释放改革新红利,推进科学种养,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促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强化法治观念和思维,完善畜牧业资源环境与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依法促进创新、保护资源、治理环境,构建创新驱动和法治保障相得益彰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

坚持当前治理与长期保护相统一。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把生态建设与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当前养殖粪污污染突出问题入手,兼顾农业和水利内源外源污染控制,加大保护治理力度,推动构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努力促进畜牧业资源永续利用。

坚持试点先行与示范推广相统筹。充分认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统筹考虑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围绕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试点工作,着力解决制约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难题,着力构建有利于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探索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模式,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扩大示范推广范围,稳步推进全县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的要求,着力构建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积极引导鼓励各类社会资源参与畜牧业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着力调动农民、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推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

到2020年,全县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取得初步成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结构更加优化,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畜牧业资源保护水平与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畜牧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县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和增强,生物多样性衰减速度逐步减缓。

到2030年,全县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供给保障有力、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生态系统稳定、农民生活富裕、田园风光优美的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基本确立。

(一)优化发展布局,稳定提升畜牧业产能。

优化畜牧业生产布局。按照“猪、粮安天下”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逐步建立起畜牧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畜牧业生产新格局。在畜牧业生产与水土资源匹配较好地区,稳定发展以生猪为特色的畜牧业生产;在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问题突出地区,实施适度禁养,调整结构,治理污染等措施,加大畜牧业生态建设力度,保障生态持续发展格局。

推进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优化调整种养业结构,促进种养循环、农牧结合、林牧结合。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畜牧业,推进“过腹还田”。积极发展草牧业,支持苜蓿和青贮玉米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试点。因地制宜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节约型农业技术,以及“稻鱼共生”、“猪沼果”、林下经济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二)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畜牧业农村环境。

防治养殖粪水污染。全面加强畜牧业面源污染防控,科学合理使用养殖业的投入品监管,提高使用效率,减少畜牧业内源性污染。到2020年全县畜牧业防疫面达覆盖率达到40%,

综合治理养殖污染。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提高畜禽粪污收集和处理机械化水平,实施雨污分流、粪污资源化利用,控制畜禽养殖污染排放。到2020年和2030年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75%和9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基本资源化利用,实现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区域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全面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建设。2016年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生产和使用,健全兽药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开展“__花猪”、“黑羽绿壳蛋鸡”的专项保护和开发利用,完善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预警体系,遏制生物多样性减退速度。

(三)实施多元开发,突出发展规模化养殖

坚持市场运作,通过政府推动、示范带动、效益推动和对外招商等行为,实现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各部门和各种经济成份积极参与畜牧业生产。

规模化养殖是我县畜

牧业转型的主要标志,也是畜牧业发展到现阶段的一个必然趋势,集中精力抓好规模养殖是今后我们的主要工作,因此要采取得力措施促进这一进程的快速实现。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牢固的科学发展观,立足发展现代畜牧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实施,实现环境资源、效益和发展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到2020年,使我县猪、牛、羊、禽的饲养量分别达到230万头、4万头、2万只和500万只;出栏分别达到140万头、2万头、1万只和280万只;全年肉类总产达到12万吨,畜牧业产值3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

针对全县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综合考虑各地农业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生态类型和发展基础等因素,按照全县“三区”划分原则,将全县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按照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分类施策的原则,确定不同区域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优化发展区。

以占圩、黎圩、甘坑、瑶圩、王桥、岗上积、圩上桥、小璜为养殖发展主产区,畜牧生产条件好、潜力大,但也存在水土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畜牧投入品过量使用、资源循环利用程度不高等问题。要坚持生产优先、兼顾生态、种养结合,在确保粮食等主要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的前提下,保护好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生产稳定发展、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友好。

到2020年实现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大力发展优质高产奶业和肉牛产业。推动适度规模化畜禽养殖,加大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力度,推进“免疫无疫区”建设。

(二)适度发展区。

以邓家、虎圩、杨桥殿、珀干畜牧生产特色鲜明,但生态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畜牧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要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立足资源环境禀赋,发挥优势、扬长避短,适度挖掘潜力、集约节约、有序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大力发展旱作节水畜牧业、草食畜牧业等生态养殖,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互利共赢。推进草食畜牧业发展。

加大执法与监督力度。健全执法队伍,整合执法力量,改善执法条件。落实畜牧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各类法律法规,加强跨行政区资源环境合作执法和部门联动执法,依法严惩畜牧资源环境违法行为。开展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效果的监测与督察,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及损害赔偿制度。

加大投入力度。健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投入保障体系,推动投资方向由生产领域向生产与生态并重转变,投资重点向保障兽医公共安全和主要畜产品供给、推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倾斜。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畜牧业资源利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领域,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财政等激励政策,落实税收政策,推行第三方运行管理、政府购买服务、成立农村环保合作社等方式,引导各方力量投向农村资源环境保护领域。将畜牧业环境问题治理列入利用外资、发行企业债券的重点领域,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切实提高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健全完善监督检查、绩效评价和问责机制。

健全完善扶持政策。继续实施并健全完善动物疫病防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补助、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等政策。研究实施精准补贴等措施,建立健全畜牧业资源生态修复保护政策。支持优化粮饲种植结构。

加强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工作,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环境治理、气候变化、生态保护等方面推动协同攻关,组织实施好相关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创新养殖业科研组织方式,建立全县养殖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进一步整合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资源和力量。健全养殖业科技创新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资源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

促进成果转化。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积极探索“项目+基地+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生产单位+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转化模式。进一步加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力度。创新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按照规定对于在畜牧持续发展领域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才给予奖励。

推进畜牧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建立健全畜牧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畜牧碳汇交易制度,促进低碳发展。培育从事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环境污染治理的专业化企业和组织,探索建立第三方治理模式,实现市场化有偿服务。

可持续畜牧业篇6

本文针对当前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和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促进当地畜牧业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新疆;畜牧业;发展问题;对策

1前言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与甘肃省和青海省相邻,位于北纬35°38′~43°36′,处于优质牧草生长的纬度带。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所拥有的巴音布鲁克草原,面积有2.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草原,因此,当地的畜牧业不仅发达,而且还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2畜牧业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2.1畜牧业品种单一,产业结构不完整

巴音郭楞地区虽然畜牧业比较发达,但是目前当地普遍存在畜养的牲畜品种单一,牲畜质量不高等问题,而且生产母畜数目少,畜产品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程度不高,大规模的畜牧厂较少。当地畜牧业没有形成完整优质的产业结构,缺乏全国知名的乳制品和肉制品品牌和产业,即当地畜牧业发展的前景不高,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很低。此外,当地的畜产品生产效率不高且标准化、商品化的程度低,而且畜产品的生产效益和生产能力低下,这些都导致当地的畜牧业难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

2.2牧民的素质不高,生产方式落后

新疆牧民绝大多数的文化水平不高,从事畜牧业生产时还是以传统的经验为主,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不高,畜产品的产量一直没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当地牧民生产方式落后,没有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使得产品只能在当地小范围的流通,难以得到长远的发展。而且当地的市场体系、产业组织体系不健全,畜产品市场还很不完善,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经营规模化程度都比较低,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不利于畜牧业的大规模发展。[2]

2.3畜牧兽医服务体系滞后

疾病是影响畜牧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牲畜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是当地畜牧业所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但就目前来看,新疆地区由于环境艰苦,经济发展落后,普遍存在各种技术、资金、人才缺乏等问题,致使当地的畜牧兽医服务体系滞后。另外,当地很多私人中小牧场相互之间比较独立,牧区之间没有紧密的联系,牧区社会化程度低,影响了当地牧民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当地牧民经济收入的提高。

3推进新疆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3.1改良畜禽品种,引入优质畜禽

目前新疆地区家畜品种的良种程度相比于畜牧业发达国家来说要低30%以上,严重制约了新疆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引入优质的畜禽,继续加强畜禽品种的改良工作,大力开发畜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增强畜牧业发展的长久性和持续性,实现现代化生产,从而提高新疆地区畜牧业的国际竞争力。[3]

3.2建立健全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想推动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新疆地区畜牧业的产业化机制,加强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提高当地畜牧业抵抗市场波动的能力具有十分有效的作用。从当地的生产实际水平出发,建立多样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多种联系渠道,多种服务形式,多种经济成分,以及多种生产方式融合起来,丰富畜牧业的内涵,从而促进畜牧业健康稳定良性的发展。

3.3改造传统的畜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当地畜牧业生产水平不高,在放牧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草场浪费严重,破坏土地等环境问题,使得土地的沙化形势日益严峻。改革原有的畜牧业形势,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建设,是促进当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畜牧业发展中,要时刻关注对环境的保护,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长效的保护草原生态的体系。加强当地畜产品市场的建设,大力推进畜产品的流通,同时鼓励牧民定居,建立大规模的适应时展的新牧场。

3.4推进当地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

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定的畜产品份额,当地必须大力推进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发展健康养殖,建立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形成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能够大大提高当地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并利用规模化优势降低乳制品和肉制品的生产成本,同时也能够提高产品的安全,增强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当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畜牧业生产的情况进行分析,指出了当前该地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相关措施,希望能够促进当地畜牧业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买尔买提•萨依兰.新疆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品与质量,2015(S3):22.

[2]朱丰华.新疆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问题和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3:105,107.

可持续畜牧业篇7

关键词:甘肃平凉市;畜牧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8-1文献标识码:a

甘肃平凉市崆峒区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畜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还带动了当地其他行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平凉市崆峒区畜牧业获得突破性的发展,畜牧业的科技步伐不断加快、产业化经营和结构不断优化,而且当地的家禽产业、畜产品加工、饲料兽药生产规模都位列该市乃至全国的前列,成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1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性

1.1畜牧业发展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针对全国范围而言,畜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解决当地的“三农”问题,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但是其发展历程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种植行业相比,畜牧业具有投资小、回报快、受自然条件影响小、相关技术易于掌握等特点,因此,其在振兴农民经济、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成为推动农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1.2畜牧业发展有利于优化农业结构

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我国农产品从以前的短缺,到现在的供求平衡,这些都要得益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畜牧业地位的不断提升。畜牧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结构的优化,以尽快的速度实现三元结构。畜牧业的发展还有助于解决农村剩余农产品和剩余劳动力的转化,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振兴了当地的农业经济。

2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2.1农牧结合的生态发展现状

农牧结合已经成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确保农业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开展畜牧业,利用畜禽的粪便来肥沃农作物,建立一个种养结合的畜牧业发展之路。最近几年,加快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是通过传统的畜牧业发展模式来实现的,这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导致生态环境失衡,自然资源过度浪费。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坚持与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同步发展,遵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合理的推动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畜牧业推动了区域化生产的发展

我国不同的地区其经济条件和畜牧业资源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尤其是饲料水平、饲养成本、饲料生产状况、畜禽生产水平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对平凉市畜牧业进行合理的区域化布局,以尽可能发挥区域化生产的优势,促进当地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实现了平凉市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的缓解了畜牧业生产对环境与资源的破坏,实现了各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推动平凉市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平凉市崆峒区是甘肃省最大、最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其畜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要想更好的推动该地区畜牧业发展,就必须建立一套明确的发展战略思想。下面将会对平凉市畜牧业发展中的不足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出一套合理的应对策略,以更好的优化当地产业结构,促进平凉市畜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1需要政府部门给予相应的支持

平凉市崆峒区政府部门对于当地畜牧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该市政府的大力帮助下,畜牧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业绩。在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平凉市各个部门坚持“正确领导、依靠科学、果断处置、依法防治”的方针,有效的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因此,在畜牧业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平凉市政府部门的作用同样不可或缺。

3.2加快畜牧产业化的进程

平凉市崆峒区畜牧产业化中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这就需要从各个环节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平凉市的产业化体系。主要从扩大规模化养殖、健全畜产品流通体系、培育新的畜牧企业、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等4个方面入手。提高畜牧业的经营范围、扩大饲养规模,可以有效的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并对其他地区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还可以根据该地区项目建设需求,尽快培养一批有潜力的畜牧业养殖大户,引进或培养一批企业化管理人才,尽可能打造一个科学化、系统化的畜牧业养殖基地。

3.3加强畜牧业的动植物防疫和食品安全

要想更好的推动平凉市畜牧业发展,就必须具备一套健全的疫情监控和警报系统,以达到早发现、早治理的目的,而且还要具备应对突发性动物疫情的处理能力。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加大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合作,定期进行相关技术交流,努力建立一套系统性的疫情防范体系,从而降低动植物疫情的发病率。加大对兽药和饲料的管理力度,坚决打击在兽药或饲料中添加违禁药物的行为,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4结语

综上所述,对平凉市畜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合理的分析,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解决措施,以更好的推动平凉市畜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桂兰.中国畜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山东畜牧兽医,2011,4(05):34-35.

[2]尤全胜,刘风民.滨州市特色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山东畜牧兽医,2012,4(07):49-51.

可持续畜牧业篇8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健康养殖,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基本原则。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宏观调控,保障畜牧业平稳较快发展。坚持协调发展,推进畜牧业产销一体化经营;优化区域布局,构建优势产业带。坚持依靠科技,鼓励科技创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提升畜牧业竞争力。坚持环境保护,推行清洁生产,强化草原资源保护,发展生态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政府扶持,鼓励多元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畜牧业生产,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总体目标。到“”末,畜牧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技实力和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目前的50%上升到55%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目前的34%上升到38%以上;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饲草饲料生产、畜产品质量安全、草原生态保护等体系进一步完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生产初步实现向技术集约型、资源高效利用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二、加快推进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

(四)优化畜产品区域布局。要根据区域资源承载能力,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加快产业带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畜产品产区。大中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地区要利用资金、技术优势,加快发展畜禽种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和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东部沿海地区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要加强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发展外向型畜牧业,提高我国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中部地区要充分利用粮食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西部地区要稳步发展草原畜牧业,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

(五)加大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稳定生猪、家禽生产,突出发展牛羊等节粮型草食家畜,大力发展奶业,加快发展特种养殖业。生猪、家禽生产要稳定数量,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奶类生产要加强良种奶牛基地建设;肉牛肉羊生产要充分利用好地方品种资源,生产优质牛羊肉。

(六)加快推进健康养殖。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创新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规模养殖和畜禽养殖小区,抓好畜禽良种、饲料供给、动物防疫、养殖环境等基础工作,改变人畜混居、畜禽混养的落后状况,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按照市场需求,加快建立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全面推行草畜平衡,实施天然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推广舍饲半舍饲饲养技术,增强草原畜牧业的发展能力。

(七)促进畜牧业科技进步。加快畜牧兽医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培育畜禽新品种。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不断提高畜牧业发展的技术装备水平。加强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快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抓好畜禽品种改良、动物疫病诊断及综合防治、饲料配制、草原建设和集约化饲养等技术的推广。强化畜牧业科技教育和培训,提高畜牧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的整体素质。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畜牧科研中心创新能力建设,支持畜牧业科研、教学单位与企业联合,发展畜牧业高新科技企业。

(八)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鼓励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机制创新,建立基地,树立品牌,向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建立健全加工企业与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养殖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畜牧业。鼓励企业开发多元化的畜禽产品,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调整畜产品出口结构,实现出口产品、出口类型多元化,不断提高我国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要创造条件,扶持和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组织与行业协会,维护其合法权益;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要加强行业管理及行业自律,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维护农民利益。

三、建立健全畜牧业发展保障体系

(九)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建设畜禽改良中心和一批畜禽原种场、基因库,提高畜禽自主繁育、良种供应以及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能力,建立符合我国生产实际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普及和推广畜禽良种,提高良种覆盖率。积极推进种畜禽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相结合,逐步形成以自我开发为主的育种机制。加快种畜禽性能测定站建设,强化种畜禽质量检测,不断提高种畜禽质量。

(十)构建饲草饲料生产体系。大力发展饲料工业,重点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大型饲料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建立饲料标准试验中心和饲料安全评价系统,制订饲料产品和检测方法标准,强化饲料监测,实现全程监控。加大秸秆饲料、棉菜籽饼等非粮食饲料开发力度,支持蛋白质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研发生产。加快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建设,增强优质草种供应能力。在牧区、半农半牧区推广草地改良、人工种草和草田轮作方式,在农区推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加快建立现代草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推动草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十一)强化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实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做好畜禽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控工作。做到种畜禽无主要疫病,从源头提高畜禽健康水平。加快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逐步实行动物疫病防控区域化管理。加强重大动物疫情监测预警预报,提高对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和完善畜禽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依法实行强制免疫。加强兽药质量和兽药残留监控,强化动物卫生执法监督。继续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稳定畜牧兽医队伍。

四、加大对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管力度

(十二)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管。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标准,强化质量管理,完善检测手段,加大对畜产品质量的检测监控力度。建立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强化畜禽养殖档案管理。实行养殖全过程质量监管,规范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兽药的使用,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

(十三)加强畜禽屠宰加工环节监管。推行屠宰加工企业分级管理制度,开展畜禽屠宰加工企业资质等级认定工作,扶优扶强。全面开展屠宰加工技术人员和肉品品质检验人员技能培训,继续实行屠宰加工技术人员、肉品品质检验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和肉品品质强制检验制度。坚决关闭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要求的屠宰场(点),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及制售注水肉、病害肉等不法行为。

(十四)加强畜产品市场监管。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畜产品市场,严禁地区封锁,确保畜产品运销畅通。充分发挥农村经纪人衔接产销的作用,促进畜产品合法流通。落实畜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瘦肉精等违禁药品使用的查处力度,保证上市肉类的质量。加强对液态奶和其他畜产品的市场监管,完善液态奶标识制度。

(十五)加大畜产品进出口管理力度。鼓励畜产品加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努力扩大畜产品出口;大力推行“公司+基地+标准化”出口畜产品生产加工管理模式。实施出入境检验检疫备案制度。加强对大宗畜产品进口的调控与管理,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国内生产和市场稳定。严厉打击走私,有效防止境外畜产品非法入境。强化对进口畜产品的检验检疫,完善检验检测标准与手段,防止疫病和有毒有害物质传入。

五、进一步完善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十六)完善畜牧业基础设施。逐步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畜牧业规模化养殖小区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畜禽健康养殖。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加强西南岩溶地区草地治理,保护和建设草原,加快草业发展。探索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维护生态安全。

(十七)扩大对畜牧业的财税支持。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增加资金投入,重点支持畜禽良种推广、种质资源保护、优质饲草基地和标准化养殖小区示范等方面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及人畜饮水等专项资金时要对畜牧业发展给予大力支持。继续清理畜禽养殖和屠宰加工环节不合理税费,继续实行对饲料产品的优惠税收政策,减轻养殖农户负担,降低生产成本。“”期间引进优良种畜禽、牧草种子,继续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调整完善畜产品出口退税政策。

(十八)加大对畜牧业的金融支持。运用贴息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畜牧业的贷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现代畜牧业建设,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金融部门要结合畜牧业发展特点,改善服务,提高效率,探索创新信贷担保抵押模式和担保手段,对符合信贷原则和贷款条件的畜牧业生产者与加工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支持广大农户发展畜禽养殖。要引导、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大力开发畜牧业保险市场,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畜牧业保险,加快畜牧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畜禽品种的政策性保险制度,增强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十九)合理安排畜牧业生产用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鼓励合理利用荒山、荒地、滩涂等发展畜禽养殖。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畜禽养殖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需要恢复为原用途的,由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土地使用权人负责恢复。在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范围内需要兴建永久性建(构)筑物,涉及农用地转用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办理。

六、加强对畜牧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十)把发展畜牧业摆在重要位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扶持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畜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规划、指导、管理、监督、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其他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可持续畜牧业篇9

(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黄河乡兽医站813500)

1低碳畜牧业的内涵

低碳畜牧业具体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引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原则的畜牧业发展模式,从一定程度上讲,低碳畜牧业是低碳经济行业的延伸。相关的学者指出,低碳畜牧业的实质是为了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而低碳畜牧业的核心是能源技术的创新以及人类生存观念的转变。总而言之,发展低碳畜牧业已是必然的趋势,一方面低碳畜牧业能够降低能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另一方面发展低碳畜牧业有助于畜牧业朝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2发展低碳畜牧业的重要性

工业革命以来,各国都在大肆建造工厂,发展重工业,重工业的发展给各国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对各国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极大的。当前,我们正居住在一个急速变暖的星球上,全球气候的变化已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需要我们意识到的一点是,如若人类对全球暖化的现象置之不理,那么势必会带来巨大的危害,而这种危害从一定程度上讲大于地质灾害。由世界各国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奏响了节能减排的号召,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大国,从全球利益出发,制定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既到2020年时,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由此可见,我国为节能减排所做的贡献。

畜牧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度的发展畜牧业就等于过量的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量,畜牧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全球都倡导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在这种新的发展形势下畜牧业面临着促进节能减排、保障安全生产以及提高农民收入的多重挑战。

3发展低碳畜牧业的主要对策

3.1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

畜牧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功能是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肉、蛋、奶等营养物质,在改善人类的生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的畜产品供应量充足,市场上的供需总量趋于平衡状态,但是在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收入群体中,对低碳畜牧业的发展观念不一致,有的地区中片面发展畜牧业,不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致使畜牧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脱节现象,而有的地区,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积极带动当地的畜牧业经济朝着低碳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这2个地区发展模式的不同,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两地区发展理念的不同。因此,在发展畜牧业经济时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进而为低碳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2加强养殖污染治理

加强养殖污染治理是我国发展低碳畜牧业的重要环节,对于养殖污染的治理具体应做好这些工作:第一,将畜禽的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之后在加工成可利用的有机肥。第二,将畜禽粪便中的碳进行处理后排放。第三,将畜禽所排放的粪尿加工成沼气后加以利用。实践证明,经过以上3项工作,畜牧业所产生的污染将会大大降低,从根本上减轻了畜牧业对环境的消极影响。总的看来,以上3项工作中的第3项在农村地区实施的最为有效,沼气作为新型的清洁能源可以用来照明、取暖、做饭,而经过发酵产生的沼液与沼渣则可以用作畜禽或者是鱼饲料,沼渣与沼液的作用十分广泛,不仅仅局限于作为畜禽或鱼的饲料,很多情况下会被用作植物的肥料,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化肥与农药的使用量,进而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3.3合理的进行地区养殖规划

畜牧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度,畜牧业也在积极的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转变发展模式,注重发展与治理相结合,走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当前,很多地区的畜牧养殖处于分散的状态,这种离散的发展形势所造成的污染更大,由于缺乏集中式的管理与规划,养殖户肆意的堆放畜禽的粪便,以致臭味熏天。

可持续畜牧业篇10

【关键词】畜牧业;存在问题;发展目标;对策

用科学发展观谋划畜牧业,可以更科学地配置农业资源,有效转化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客观分析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和发展优势,前瞻性、全局性地科学谋划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1]。如何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畜牧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驾驭畜牧业发展的实际能力,是每位畜牧科技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1、目前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只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二是规模养殖发展的要求与滞后的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部分政企技企联系制度流于形式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都制约着畜牧生产的发展。三是规模养殖的标准不高。相当一部分规模养殖场虽然存出栏量上去了,但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和规范化要求有一定差距。四是基础设施及畜禽产品安全有待于提高:投入不足,畜禽良种繁育等基础设施总体薄弱;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畜牧业饲养方式落后,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动物疫病防治问题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2、畜牧业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发展、保护、监管、创新”八字工作要领,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围绕“保护环境、生产优质无公害畜禽产品”为中心,以“畜禽品种改良、生态养殖”为切入点,抓好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投入品监管和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畜牧上台阶工程目标[2]。

3、发展对策

3.1科学转变经营方式

一是转变饲养方式。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养殖模式,从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革,提倡“集中连片、各有重点、你我不同、和平发展”畜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减少散饲养户,扩大单元饲养规模,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3]。二是完善建场审批制度。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必须经畜牧部门审核、审批,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允许兴建。三是坚持“三退三进三结合”原则。规模小的养殖场户要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规模、进入小区、进入市场,与龙头企业相结合、与环保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式养殖小区,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

3.2科学谋划畜牧业的发展策略

一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时期,决策、管理、服务部门和生产主体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畜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从战略高度统筹畜牧业,摆脱目前困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畜牧技术推广应用,通过“阳光工程”、“科技进万家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二是抓好“四个提升、三到位”畜牧业上台阶工作。“四个提升”即:畜禽产业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三个到位”即: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三是合理发展畜牧业。全面积极推行“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防疫严格、设施齐全、治污达标、管理科学”规模养殖的畜牧业,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联合建设养殖小区。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建立了一批科学养殖技术示范区和合作社组织,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普及。四是加大畜牧业技术推广,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收集有关信息。紧紧围绕“黄牛振兴计划、生猪462计划、奶牛跨越计划”、“畜牧进万家活动”强力抓好畜禽良种的引进和繁育,良种普及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重点推广秸秆青贮种草养畜技术、黄淮白山羊标准化养殖技术、无公害畜禽生产技术、皖西白鹅高效养殖技术、发酵床生态养猪及瘦肉型猪配套饲养技术、优质肉兔生产等实用技术。建立健全畜牧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预测预警,及时市场信息,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

3.3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

一是加大投入品监管。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规范产地环境、饲养、用药、防疫标准,控制农残、药残;要加快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对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志、市场准入等全程监管;强化产地检疫,规范屠宰检疫。二是加大疫病防控,降低养殖风险。科学地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县、乡(镇)、村动物防疫机构,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增加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提高畜禽免疫密度,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可以避免疫病给畜牧业带来风险[4]。

3.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畜牧业可持续性、连续性、可再生性发展的前提。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畜禽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畜牧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必须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实现畜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促进畜牧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参考文献

[1]田青松.建原农区畜牧业发展潜力与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1(4):26-27.

[2]夏显力,王劲荣.畜牧业以质增效的发展思路及其实施途径[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10):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