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市场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48:23

加强市场研究篇1

【关键词】市场价格;监督;改进策略;研究

一、引言

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即新常态阶段,在新常态经济形势下,市场的价格监督与价格机制是互相作用,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市场机制的存在着决定着市场价格监督也必然会存在,而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发展,市场价格监督也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对自身进行必要的改进。我国的市场价格监督自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在我国得以明确之后就已经建立起来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国的市场价格监督在多个方面也得得以完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此外现阶段的市场价格监督机制与现阶段的市场发展之间还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地方,以上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需要在实践中对现阶段的市场价格监督机制进行必要的完善[1]。

二、现阶段市场价格行为监管所面临的新形势分析

所谓的市场价格监管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政府部门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对商品交易过程当中的价格行为进行必要的规范与约束。当前阶段我国的市场价格主体与环境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市场价格行为监督管理人员必须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也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对市场价格行为监管进行必要的改进,现阶段市场价格行为监督所面临的新形势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2]。

(一)市场价格违法隐蔽性不断增强,侦查难度不断加大

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竞争呈现出逐渐激烈的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多种交易方式不断出现,许多行业的价格竞争也变得更加的复杂。同时随着价格监管的不断完善,许多商家都不干明目张胆的进行涨价,而是采用一些具有一定隐蔽性的手段来破坏市场秩序并获得不法利益。当前我国关于市场价价格行为的法律法规对于价格行为的正当性的规定还较为模糊,在实际的市场行为当中很那对行为的正当性进行合理的评判,这就使得许多商家都使用钻法律的空子以及打球的方式来谋取不正当的利益。例如,由于目前的法律当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合理涨价与不合理涨价之间的界限,许多商家往往带头涨价、超成本涨价[3]。另一方面许多企业还会采取多种措施来掩盖自己的违法价格行为,例如部分商家会通过口头约定、行业协会等方式来进行串通涨价。还有部分经营者会在媒体上提前相关商品的涨价行为,并对市场进行试探,并引诱其他商家涨价。由于现阶段大部分的市场价格行为都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这就使得监督工作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基于此种情况,监管部门应该转变自己的监管方式,探索新的监管方法。

(二)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增加,价格行为违法现象频发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市场经济的环境逐渐变得更加的复杂,这就导致各种价格行为违法的现象不断发生。首先从市场价格违法的范围来看,市场价格违法的范围不断增加,价格违法的主体不仅存在于个体户与中小企业当中,许多大公司也存在着价格违法的行为。此外,市场价格违法所涉及到的商品种类也不断增加,不仅包含食品、服饰、药品等传统商品,还涉及到了旅游、金融以及通讯等多种商品。同时还存在着大量的价格欺诈行为,在部分行业当中串通涨价等垄断行为不断出现,这些现象都对市场的稳定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4]。此外,市场价格异常波动日益多发,部分经营者往往利用自然灾害或者重大事件的影响,进行具有一定误导性的宣传,从而使得市场价格在短期内呈现出明显的异常波动,例如在2003年的“非典”事件以及2008年的汶川地震当中,食盐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在短期内都发生了明显的价格波动。

(三)社会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加,市场价格行为监管的工作压力增大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不断推广,法制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的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加,各大媒体都各种市场价格违法行为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能在短期内形成较大的舆论效应,人们迫切的要求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时希望政府监管部门能够及时提供价格政策咨询和消费信息服务,进一步畅通价格投诉渠道,依法查处不正当价格行为和价格垄断行为。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不断加快,尤其是在自媒体出现之后,人人都可以在网络当中相关的信息,并在短时间内在网络当中广泛传播,并迅速形成一定的舆论效应,这就对市场价格监管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市场价格行为监管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大[5]。

三、现阶段市场价格行为监管改进策略总结

(一)创新监管理念

由于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制定与调整商品价格的监管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市场价格监管需求,因此,必须要转变传统的监管理念。首先需要强化全局意识,充分认识到市场价价格监管的意义并不是只存在于市场秩序的维护,对于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型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对于可以有效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还需要强化服务意识,市场价格监管的最根本目的在于保o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到损害,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需要服务于消费者与经营者,市场价格管理只有具有服务意识才能从大方向上确保监管的有效性。最后,还需要强化创新意识,现阶段的市场环境风云变化,如果没有创新意识,采用一成不变的监管理念,必然无法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从而使得监管的效率明显较低[6]。

(二)加强市场价格行为监督的法治建设

只有拥有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市场价格行为监督才能被执行。现阶段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市场价格行为监督的法律体系,但是在相关法律的执行以及市场监管的缺失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同时在部分配套政策的法律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当前阶段市场价格行为监督的法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需要实现不正当价格的法律界定,细化界定的规则。具体来说,需要明确价格哄抬、谋取暴利的量化标准,当前阶段我国现行的法律当中并没有对市场价格行为当中商品的囤积量、涨幅量以及暴利的定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其次还需要对各种新型的价格行为进行规制,如电子商务行业、房地产行业等。最后还需要制定对市场价格违法的处罚措施,我国目前对于市场价格违法的处罚所采用的方法采用递进式的处罚金额根据违法行为的不同情节进行对应的处罚,但是在处罚的力度上还明显不够,从而导致部分经营者因为违法成本相对较低,宁愿违法也会进行各种市场价格违法行为[7]。现阶段首先需要制定针对不同违法行为的具体处罚措施,同时对于处罚的金额要加大,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加大违法的经济成本。

(三)完善监管机构

当前阶段在我国的市场价格监管当中,监管机构的不完善是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我国目前的市场价格监管机构相对较多,不仅包括工商管理部门,还包括税务部门、质量监督部门等,多部门共同监管的一个重要缺陷就在于各个部门的监管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有利于本部门的地方就加大监管,而对本部门利益不利的地方就放松监管,这就造成了重复监管与监管漏洞的产生。基于此种情况,首先需要建立包含多个部门的联合监管机构,充分发挥不同部门的优势,将所有监管的监管资源结合到一起,可以有效提高监管的效率,同时避免监管漏洞的产生,同时还需要建立多部门之间的信息与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信息的及时传输[8]。此外,还需要充分利用社会监督的力量,由于现阶段网络媒体较为发达,信息的传播速度相对较快,可以对市场价格违法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我们可以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建立专业的网络检举网站,或者利用社交媒体等对市场价格行为进行监管。

四、结语

当前阶段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市场价格监督对于维持市场经济的秩序,改善发展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当前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各种问题不断被暴露出来。在本文当中笔者首先分析了当前阶段我国市场价格行为监督所面临的一些新的形势,并以此为基础,总结了对应的改革措施,希望能对现阶段我国市场价格行为的监督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赵天书.关于完善价格监督检查权的思考――瑞士《价格监管法》借鉴与启示[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05:46-50.

[2]许昆林.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市场价格行为监管工作――在全国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J].中国价格监督检查,2012,01:13-16.

[3]许昆林.当前的r格形势和监督检查任务――在2011年全国价格监督检查领导干部中央党校培训班上的讲话[J].中国价格监督检查,2011,06:6-12.

[4]许昆林.在部分省区市价格监督检查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价格监督检查,2010,05:4-9.

[5]陈林尔,寿利峰.构建和发展社会价格监督服务组织的途径探索――浙江省社会价格监督服务组织发展现状调查及思考[J].中国价格监管与反垄断,2014,10:49-52.

[6]李镭.强化价格监管与优化价格服务并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在2009年全国价格监督检查工作会议上的书面总结[J].中国价格监督检查,2009,01:12-16.

加强市场研究篇2

   关键词证券市场诚信治理

   1设立蓝带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

   20世纪末,美国对公司治理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上,尤其是对审计委员会在实行财务监管的职能方面。对财务报告给予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上市公司感受到自身的压力,必须不断的使“报表中的数字”达到甚至超过分析人员的预测及其所设定的目标,以实行“盈利管理”来掩盖上市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为此,美国设立了蓝带委员会,它作为民间机构对审计委员会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职能进行监督,并对之提出改进意见。设立蓝带委员会的目标是致力于寻找能够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可接受的方法。它在《美国公认会计准则》(USGaap)所授予的广泛的裁定权范围内对会计准则能够做出准确地判断。该委员会侧重于有关程序性的规范,及加强实施和监督裁定权的程序,该程序规范导致董事会作为监督上市公司经营的责任主体有义务监督上市公司运营的各个方面,包括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查和外部审计员进行独立的审查和监督。

   笔者认为我国在设立蓝带委员会这方面几乎是个空白,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汲取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我国设立蓝带委员会,使之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查处和外部审计员能够进行独立的审查和监督,从而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诚信发展。

   2促使股东觉醒,加强股东治理

   2.1完善股东质询权

   美国证券法的核心是保护投资者,而不是保护企业,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债权人一律平等。在我国股东的权利却是不对等,面对此种情况,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股东质询权。现在我国的中小股东在股东大会上有权就会议议程中的任何事项提出质询,董事会和其他有关机构有义务认真回答这些质询,除非这些回答会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如属于商业秘密)或为法律所不允许,否则不得拒绝回答股东的质询。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家及我国的台湾地区的有关法律均规定,每一股东在一定范围内,在适当时候均有权就某一事项提出质询。如果关系到公司的重大利益,董事会必须给予答复,并提供股东所需要的有关资料与情况。只有完善股东质询权,使股东权利得以实现才能充分调动股东的积极性来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促使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2.2赋予股东对审计人员的选任权

   审计是保证股东权益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而实际中大股东往往通过董事会控制审计人员的选任及其行为。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许多国家规定了中小股东对审计人员的选任权。对此,国外一般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法律直接规定该权利,如德国法律规定代表公司股本10%的股东可拒绝由股东会选出的某些审计人员,并有权请求法院指派另外的审计人员;丹麦规定,代表公司股本25%的股东,可以要求公司指定一名特别审计人员与普通审计人员一起参与对公司的审计。另一种做法就是,法律没有直接规定,但法律规定公司章程可以对此做出规定,美国、英国、日本、中国台湾均采用此种做法。而针对目前我国的现状,有必要赋予股东对审计人员的选任权。

   2.3特别调查请求权

   为了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持有该公司一定股份的股东对于该公司的设立、经营、财务利润等情况可以要求股东大会或法院进行专门调查,但对于可以提起特别调查请求权的股东所代表的股份数占总股份的比例要适当,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在这一方面,德国的经验可以借鉴,该国法律规定,股东大会可以任命特别调查员对公司的设立和经营管理情况进行调查。

   3落实诚信责任,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3.1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

   在中介市场上建立诚信机制是建立整个社会信用关系的逻辑起点。要在中介市场上改变恶性竞争和无序竞争的状况,这就必须有完善的信用体系、有效的淘汰制度和严格的惩治措施。要努力做到:督促中介机构勤勉尽责,提高执业水平,遵守职业道德;促进中介机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并加强中介组织的自律管理;严格监管,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对违规机构强化处罚力度,加大其违规成本。

   3.2加强监管协作

   加强监管协作,防范和化解上市公司风险。同时将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监管责任制,完善上市公司风险预警机制,改进监管方式,加强现场监管,及时排查风险,对上市公司风险隐患和违法违规行为做到早发现、早通报、早制止、早查处,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将与人民银行、银监会共享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信用信息和监管信息,配合、协助地方政府做好上市公司重大风险处置工作,切实维护上市公司的经营秩序、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上市公司质量的全面提高,为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3.3加强证券监管机构事后查处的意识、权利和手段

   近年来,随着证券监管部门加大监管执法力度,证券市场上一些违法违规案件和造假典型被相继揭露出来,这些长期以来被隐藏的行为,对投资者和市场均造成了损害,而在美国证券市场中采用事后严厉查处带来的恐吓力,来弥补“防范丑闻公司于未然”的不足。在我国由于法律体系不够健全,对上市公司违法违规处理缺乏有力的手段,导致事后查处的力度不够,未能达到警示作用。我们应该借鉴美国在这方面的经验,不仅要重视公司内部的制衡机制,更要注意公司外部监督机制的建设,从而加强社会法治对公司内部运营的监督,加强事后监管和处罚,提高违规成本,弥补我国证券市场在这方面的不足。

   3.4减少行政审核和许可,促进市场机制的建立

   证券监管要促进证券市场建立有效的市场和企业激励机制。实行严格的审核,对企业的发展可能会有约束作用,可能也会扼杀市场机制,导致市场发展比较被动。我们有必要协调好审核与市场机制建立的协调关系,使之能更好地为证券市场的诚信发展提供依据。

   3.5实行控制下的监管

   在我国现实的国情中,如果实施严格的监管,将会导致股市大幅下跌,造成社会不稳定,如果能实行控制下的监管,则既可以将证券市场违规行为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免破坏整个市场的研究规则,同时默认一定违规的现象的存在,也有利于我国现实情况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市场积极发展。有学者通过对金融市场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长期关系的分析,发现上市公司的诚信发展导致了经济增长。

   4加强投资者的权益保护,规范证券市场的发展

   《证券法》第177条规定,“依照本法规定,经核准上市的证券,其发行人未按照有关规定披露信息,或所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由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

   对发行人处以30万元以上6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3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该条可以看出,对发行人的处罚,最终的责任承担者将是由于受发行人误导并购买该证券而受害的投资者。针对目前我国在对投资者权益保护方面还存在的一些缺陷,笔者建议:

   4.1设立投资者权益保护局和投资者协会制度

   保护证券投资者权益,现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都设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广大消费者还可以通过各级消费者协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在我国证券市场中,保护证券投资者权益这方面还存在不足,还与国外经济发达的证券市场存在较大的差距。可以设立投资者权益保护局和建立投资者协会制度,使得投资者权益保护有了专门的部门来保障,必要时可以引进美国的证券投资者集团诉讼制度。

   4.2投资者保护基金

   这种方式类似于存款、保险,是发达的资本市场普遍建立的一种保护证券投资者利益的基本制度,它对于中小投资者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投资者保证金制度的设计目的是为了防止股民的不诚信行为。针对我国的现状,有必要设立投资者保护基金,证券公司破产时投资者对其交易保证金可以有优先取回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市场的诚信建设。

   4.3加强投资者教育

   笔者认为,应当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强调投资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例如引导广大投资者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强化机构投资者的社会责任、鼓励机构投资者树立长期战略投资的理念。只有这样,通过开展投资者教育活动,使投资者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使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学会如何扞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对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和外部市场操纵人员形成有力的制约,最终才能从根源上提高证券市场的诚信发展水平。

   4.4完善民事赔偿

   从国外发达的证券市场的经验来看,民事索赔是遏制上市公司证券欺诈行为的有效方法。目前我国对待证券市场上的不诚信、欺诈行为的主要手段是追究行政责任,导致了对主要责任人没有形成严格的惩罚机制,要遏制欺诈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证券市场诚信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证券市场的民事赔偿制度。

   5实行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证券市场的诚信建设

   5.1严格实行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是上市公司监管的核心内容,也是证券市场的监管机构赖以保护市场公平原则的基础。作为上市公司应该让所有的投资者都及时了解公司的重大信息,以便让投资者在充分掌握信息的情况下做出投资决策。要规范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的标准,提高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增强证券市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要加强中介组织的自律管理,并按无限责任原则进一步加大中介机构的违规成本。            

   5.2加强对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的稽查和惩罚

   美国在处理安然事件时,强调对现有的公司信息披露进行制度性改革,而没有把重点放在加强稽查和司法的力度和效率上,这是因为美国的司法体系业已完善,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稽查和司法的权力和手段已经很完善。而我国的证券市场还不具有这个条件,所以在改革信息披露制度的同时需要大力加强稽查和司法的力度,打击虚假信息。如果单纯依靠行政监管不能做到全方位持续不断的监管,单纯的行政处罚不足以威慑违法犯罪者。因此,必须以法律作为构建证券市场诚信法则的基石,作为维持市场经济信用秩序的利剑。制定严格的具体行为规范,并认真严肃的实施。对合法利益加以切实的保护,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追究。法律可以为股东权益的保护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依法治“市”是一条永恒不变的原则。只有完善法律并加大执法力度,才能使投资者的利益得到切实的保障,同时让违法者记住教训,不再犯错,切实改善证券市场上长期以来“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状况。

   参考文献

   1李青武.试论美国提升公司信用水平的法律对策[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6)

加强市场研究篇3

(一)关口前移,价格服务进企业

近年来,宁波市立足服务企业发展需要,结合涉农涉企专项检查,进一步深化价格服务,每年组织开展价格服务进企业专项活动。市县二级上下联动,采取网上政策公示、实地走访深入调研,召集座谈会、送政策资料到企业和加大查处力度等举措,帮助小微企业及时了解、掌握价格政策法规和各项优惠政策,切实减轻企业不合理负担,帮助企业健全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和价格自律。2012年,市中心把开展“价格服务进小微企业”活动列入市发展改革委“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破解难题之一。8月,市中心与江北区二级联手,在江北区嘉隆工业公司召开“宁波市物价局长下访暨价格服务进小微企业”座谈会,向企业发放了宣传手册、政策文件、“企业缴费登记表”和“企业融资负担调查问卷”,听取了来自工业、交通运输业、零售业和服务业等不同行业的小微企业在生产成本、经营成本、融资成本和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价费矛盾和问题,当场解答小微企业提出的水电费等一些政策疑惑问题。

(二)化解矛盾,实行案件回访制

在以往的价格举报案件处理中,也曾发现过退款未落实的情况。因此,建立价格举报案件回访制度,能了解群众对价格举报办理情况的反馈意见,提高价格举报案件的办理质量,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价格主管部门的社会形象。为进一步提高“12358”的工作效能,中心每年对案件办结、反馈情况进行回访,确保事事有回音,事事有结果。2010年,在责令某中学下发退还15.68万元的假日活动费退款通知后,向部分学生家长进行回访时发现,该中学在退款期限内并未将该款项退还学生,办案人员及时采取后续措施,让学校最终将多收款项退还学生。2011年,市中心根据群众举报发现的线索,在全市涉农涉企收费专项检查意作了安排,查实市某培训中心在2010年期间,存在擅自提高监理员和三类人员考试费收费标准的乱收费行为,合计多收金额8.81万元,依法对其作了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的行政处罚。过后,中心对该起案件进行了“回头看”,检查表明,该培训中心已纠正了上述乱收费行为。

(三)破解难题,落实领导下访制

为了推进价格举报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着力化解价格矛盾纠纷,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按照浙江省物价局《浙江省价格主管领导下访制度》,宁波市每年组织一至两次领导下访活动。市本级每年由市举报中心牵头,宁波市发改委分管领导带领各业务处室的主要负责人,利用重点约访、专题接访、带案下访等形式,到举报量大、问题较突出的基层接待群众,深入基层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加大举报案件的调处力度,促使疑难复杂举报案件得到有效查处。同时在下访过程中,通过零距离听取诉求,面对面交流与沟通,发现和解决了不少价格和收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012年8月,江北区以“阳光物价,服务万家”为主题,物价分管领导走进江北区有线电视《对话民生》现场直播节日,就老百姓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价格热点问题作解答。象山县物价局通过下访活动,落实解决企业主反映的临时用电质保金及变压器租用定金等价格和收费问题5项,及时取消了炸药经营综合服务费和临时用电质保金及变压器租用检测费等收费项目,为施工企业盘活流动资金500余万元。

二、提形象,扩大“12358”社会影响力

(一)实施系统升级改造,提升信息化水平

历年来,宁波市价格投诉举报中心不断对举报处理信息化水平进行提升。2002年建成全省第一个覆盖全市的“12358”价格举报呼叫中心和价格举报管理系统平台。2009年平台顺利与省物价局联网,实现了对全市价格举报的全方位管理和监督。针对三级受理和服务平台存在的硬件老化、设备故障与运行速度慢等弊端,中心不断对举报处理信息化水平进行提升。去年开始着手对“12358”价格投诉举报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2358”呼叫中心软硬件平台改造升级、业务系统硬件更新、人工座席及外设更新,配置移动执法终端及配套外设。并在接待室配置了摄像和监控设施,为执法人员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数码照相机、录音笔、便携式打印机等设备。通过中心系统升级改造,举报处理的信息化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实现了价格举报处理程序的电子化和信息化,为上下联动、快速办理、及时反馈、实时查询、动态分析创造了条件。

(二)建立快速反应联动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为切实提高价格投诉举报快速反应特别是应对突发事件、紧急事件的能力,举报中心利用与宁波市“110”社会紧急求助服务联网的优势,建立联动机制。按照“110”社会紧急救助联动的应急件必须在半小时内到现场的要求,根据全中心人员的居住地段,中心制定“12358”节假日期间应急处理分组安排方案,分地区确定了6个应急处理小组,以确保在规定的时限内到达处理现场。

(三)强化群众意识,把握为民解忧落脚点

加强市场研究篇4

amRC(artmarketResearchCenter)艺术市场研究中心成立于2007年,是国内首家专门致力于艺术产业研究、艺术品市场行情研究、艺术品评估的专业机构,同时也是国内首个艺术经济、艺术金融化的创研平台。目前中心已与海内外知名美术馆、博物馆、艺术院校、收藏家、艺术基金会、艺术赞助人、知名专家等建立了深入的合作关系,创建了“amRC艺术品文献与市场数据库”、“亚洲艺术品市场研究平台”、“艺术金融化国际创研平台”。amRC的研究方向拓展至艺术品评估、收藏投资、资产配置、艺术品保险、市场金融化研究等业务。机构依托强大的学术机构,以国际、国内详实的市场数据,为投资者提供可靠的建议。

amRC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研究部主管马学东介绍:“amRC的优势,基于它强大的研究能力。依托中央美术学院的学术背景和强大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心在艺术品价格评估、级别认证等方面具有权威能力。”目前国内对艺术品评估机构并没有资质的要求,雅昌艺术网在拍卖市场的数据记录和分析方面占有优势,上海泓盛拍卖联手的源泰评级在邮票、钱币收藏上具有权威地位,而amRC艺术市场研究中心是专业面向艺术品价格评估与艺术品市场大数据分析的专业机构。

近日,《亚洲艺术品市场研究报告》。该报告是国内第一本专注亚洲艺术品市场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研究报告,具有填补国内外亚洲艺术品市场研究空白的重要意义。

加强市场研究篇5

【关键词】弱有效性半强式有效性序列相关性检验事件研究法

一、背景

我国经济目前正处在平稳快速的上升时期,由此国内的证券市场也在此刺激下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其中以股市为代表。与西方国家相比较,我国的股票市场的发展时间很短,从1989年建立到现在一共才26年,而其发展的速度却是令人惊叹,短短二十几年就走过了西方百年的路程。但事实上除却发展速度,国内股市的完善程度与西方国家的股市仍然有着一定的距离,许多西方国家的股票市场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已达到半强式有效(如美国),而国内股市的有效性依然是研究争议的热点问题,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国内股市已到达弱式有效,而是否实现半强式,却还是各执一词。2015年6月15号仅3周时间a股市值大跌15亿万元,上证指数下跌30%,一场不折不扣的大股灾来临。基于此,本文力图对有效市场假说做一定的概述,并通过对中国上海a股市场进行实证检验,以丰富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检验的探讨。

二、有效市场假说介绍

(一)有效市场假说及推论

有效市场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玛(eugeneF.Fama)在总结发展先前学者的研究成绩后提出的。该假说的主要观点认为股票的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已知的信息,在此情况下,股票购买者几乎无法运用历史股价来获得额外的收益。即假如市场中,股价可以足够表示已知信息,那么这个市场便具有有效性的,反之,则未达到有效市场。

学者Roberts通过“全数可得到信息”的定义,对有效市场进行了理论上的界定,具体分成下列三形式:其一为弱式有效市场,该假定以为股价趋势分析是徒劳的,目前的股价已然反映出全部过去股价变化的信息;其二是半强式有效市场,该假定可以理解为股价已经表示了影响公司发展相关的全数为公众所知的数据;其三则是强式有效市场,表示全数与能够影响股价的关联数据情报已然在股价里得到显示,甚至已经涵盖了只有公司高层知道的内幕消息。在第三种形式的市场里,所有人均无法实现超额收益的获取[1]。

(二)我国市场有效性

弱式有效市场检验,主要是检验是否能够运用基于市场历史数据的技术手段,来估计证券将来价格。一般是运用动能效应检验以及随机游走检验等方法,对技术分析的效果进行查验。外国很多研究者对市场有效性进行检验及分析,研究最终表示,多数西欧国家已然具有弱式有效性。而日本、美国、英国这样的部分发达国家已然实现了半强式。也有很多学者针对中国股市进行有效性的检验,但就目前而言中国股票市场年龄尚小,由于时间段、发生事件、查检方式等等方面存在不同,最终获得的结论也存在一定差异,基本形成两类看法:其一表示国内股市仍然没有实现弱式有效;[2]其二是国内股市已证明为弱式有效市场,但并没有有力的数据能够支持其具有半强式有效性。

不赞同中国的证券市场实现弱式有效的学者有:俞乔(1994)[3]、吴世农(1996)[4]、奉立城(2000)[5]、张亦春和周颖刚(2001)[6]、贾权和陈章武(2003)[7]、吴振翔(2007)[8]、瞿慧和刘烨等(2011)[9]、杨昀(2013)[10]等。

多数研究者认同国内股市己具有弱式有效性,主要有孙娇(2013)[11]、张兵(2003)[12]、潘征文(2011)[13]、柴丽俊以及李先流(2011)[14]、赵富(2011)[15]、陈小悦(1997)[16]等。目前绝大多数结论表示,国内弱式有效,伴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强,最晚于1997年已实现。

就半强式而言,大部分学者研究所得到的结果为国内的a股市场现阶段仍然没有实现半强式。主要有李东(2012)[17]、王天进(2007)[18]、宋歌(2009)[19]、陈立新(2002)[20]、马岩祥(2009)[21]、明隆(2011)[22]、范旭东(2010)[23]等。

随着2015年6月股灾的发生,中国上海a股市场的有效性变化与否有待查检。基于此,本文对国内上海a市的有效性进行了查检分析与探讨。在验证其是否具有弱式有效性时,运用软件检验了各样本股历史价格数据的自相关性。在确定国内股市实现弱式有效以后,运用事件研究法进一步检验国内股市是否实现半强式有效,以研究经过股市的新一轮发展与动荡,国内股市半强式实现与否。

三、研究方法

(一)弱有效市场检验

1.序列相关性检验。同上文讲述的弱式有效,指股价pt包含了t这一时刻及之前全部的数据。就t至t+1期间出现的最新情况或者没有被预测到的事件,均不可预测。则t+1时刻的股价pt+1,与t时刻的股价pt大小关系未知。因此在pt的基础上加上εt+1将得到pt+1。可表示为:

其中,εt+1为白噪声过程。

由弱式有效的假定可确定,想要利用技术分析来整理估计将来股价,从而获得额外效益是不可行的。因此,我们可采用股价的独立性查检的方式,即采取序列相关性查检的方式,能够确定各个时期股价的关联情况。假如自相关性查检结果为显著自相关,则弱有效市场不成立,反之成立。

详细来讲,序列相关性查检可以分为一下3种。

一是以股价或者相对应的股价对数为对象,实行单位根检验,从而确认序列是不是为随机游走。

2.事件期。如上文所述,事件期时间段为2015年10月17日到2015年10月30日,其中2015年10月23日是事件期的0时间。

第一,计算正常超额收益率aRit。

由此,可以计算得到各个股票的

第二,累积超额收益率CaaRt。

对样本股票计算在t期的aaRt以及CaaRt。

得到的最终结果如下图:

由图1我们可以看出,在“双降”事件发生后第四天才有明显的正累计超额收益。即在“双降”事件发生后,在上海a股市场上该信息并没有迅速正确的反映在股市中,说明市场反应较为迟缓。根据上文对半强式有效市场的理论整理,这样的结果并不符合有效性的条件,故本文观点为中国市场不具有半强式有效。

五、结论

本文通过序列相关性的检验,以上证180指数为样本,证实了股票价格的历史数据并不影响将来的股票价格。此外通过事件研究法,设定中国“双降”事件为研究事件,衡量了事件影响的显著程度。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国内上海a股市场目前已达到弱式有效。国内自1990年初沪深两大交易所成立以来,股市的交易和监管制度越来越完善,为证券市场达到弱式有效打下基础。通过检验,本文证实2015年股灾事件发生后,上海a股市场弱式有效。第二,中国的上海a股市场已实现了弱有效,却仍然没有实现半强式。我国股市中的大部分投资者都是没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个人投资者,其投机心理以及不专业性导致市场对这个事件没有太大的反映。一方面,经济迅速发展导致人们手中资金增加,投资增加,但是基本金融知识的匮乏让现在占主要部分的个人投资者不能进行理性的投资,另一方面,长久以来一些机构、网站对民众的恶意或不专业的指导也成为我国股市实现有效性路上的一块巨大的绊脚石。

针对本文的研究结果,建议继续完善交易与监管制度,加强对公司企业等的信息披露,避免严重的股市动荡。通过不断的完善制度,改进机制,有望实现半强式有效。

参考文献

[1]张广奇.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的检验分析[D].吉林大学,2007.

[2]王善君,高海燕.基于事件分析模型检验中国股票市场的半强式有效性[J].西南金融,2015,04:59-62.

[3]俞乔.市场有效、周期异常与股价波动――对上海、深圳股票市场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4,09:43-50.

[4]吴世农.我国证券市场效率的分析[J].经济研究,1996,04:13-19+48.

[5]奉立城.我国股票市场的“周内效应”[J].经济研究,2000,11.

[6]张亦春,周颖刚.中国股市弱式有效吗?[J].金融研究,2001,03:34-40.

[7]贾权,陈章武.中国股市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3,07:21-26.

[8]吴振翔,陈敏.中国股票市场弱有效性的统计套利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02:59-63.

[9]瞿慧,刘烨等.基于遗传编程的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新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1,23:137-142.

[10]杨昀.股票市场有效性及其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03:64-67.

[11]孙娇.中小板股票市场弱式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商,2013,19:215-216.

[12]张兵,李晓明.中国股票市场的渐进有效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3,1.

[13]潘征文.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研究评述[J].现代经济信息,2011,21:195-196.

[14]柴丽俊,李先流.基于游程检验的上海股票市场弱式有效性研究[J].价值工程,2011,12:162-162.

[15]赵富.a股市场弱式有效性的研究[J].时代金融旬刊,2011,29:19-20.

[16]陈小悦,陈晓,顾斌.中国股市弱型效率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7,9.

[17]李东.上海股票市场半强式有效性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2.

[18]王天进.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07.

[19]宋歌,李宁.上市公司“大小非”解禁的实证研究――对我国股票市场半强式有效性的检验[J].经济论坛.2009,16:36-39.

[20]陈立新.上海股票市场有效性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2,5:36-39.

[21]马岩祥.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实证分析[J].新疆财经,2009,5:47-50.

加强市场研究篇6

【关键词】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融资约束;多元化决策

一、引言

内部资本市场产生于美国,由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1975年提出,上世纪90年代末成为关注的热点。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多半是伴随着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兴起和并购重组的日益频繁而逐渐活跃起来的。国外对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内部资本市场是有效的资源配置(如Gertner,Scharfstein和Stein,1994)还是无效的资源配置(Jensen,1993,1999);二是对内外部资本市场之间关系的研究,即共生(如williamson,1995和peyer,2000等)、危害(如inders和muller,2003等)或消亡的关系(Guilien,2000等);三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正面效应(如FauveihHounston和naranjo,1998)和负面效应等(如Claessens等,1999)。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特殊时期,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是我国今后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在外部资本市场欠发达的情况下,对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有以下4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企业集团日益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其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问题和资金管理问题也逐渐成为理论和实际关注的焦点。

第二,针对我国公司治理尚不完善,问题比较严重,股权集中度普遍偏高的特殊问题,控股股东有很强的利益侵占动机,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很可能为控股股东进行利益输送创造条件。因此,如何将内部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分析和探讨,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第三,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国内研究型数据库(如CSmaR等)的建立为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有效地弥补了前期研究样本小、数据跨度时间短的局限性,大大提高了对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的说服力。

第四,随着企业集团附属公司数量增加,附属公司和母公司之间的信息传递成本、监督、控制成本也将不断增加,内部控制是保证企业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如何将内部资本市场和内部控制紧密结合,将为我们研究内部资本市场提供另一个新的方向。

二、中国对内部资本市场与融资约束之间关系的研究

邵军、刘志远(2006)通过理论模型,说明了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具有放松融资约束的功能。总部能够从外部市场筹集到比单个成员企业更多的资金,能够在集团内部进行有效率的配置,而且随着成员企业数目的增加,融资效率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赵红梅(2007)基于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对成员企业投融资的效率分析,表明内部资本市场由于在监督、激励和资本的重新配置以及低融资成本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能起到提高集团成员企业的投融资效率,但是我国内部资本市场并未充分发挥提高集团成员企业投融资效率的功能。

卢建新(2007)构造了一个多分布企业内部跨期资本配置模型,把内部资本市场“有效率论”和“无效率论”结合到一起。研究表明,若通过内部资本市场重新配置并能诱使两个经理努力工作的情况下,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可能高于地域或等于两个单分布企业组合的效率,而不是其中的某一种结果;其强化不同分部之间的生产力差异,并重视管理激励,进而降低配置成本。

魏馨、徐荣(2008)借鉴Hyun-HanShinYoungSpark的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进行研究,选取了290家上市公司,并将其分为两组。168家国资委下属有多家上市公司企业集团和122家非国资的仅有一家上市公司的企业,其结论与Shin和park(1999)对韩国财阀中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情况研究结论不同。研究表明,中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非有效性现象非常突出,导致内部资本市场异化的原因,是我国H型组织架构的上市公司第二委托-关系较为复杂,即大股东侵占小股东权益问题严重。

三、中国对内部资本市场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

我国对内部资本市场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苏冬蔚(2003)基于对数单位模型(logitmodel),对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与多元化决策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但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未能提供企业集团内各经营单位的财务数据,不能直接研究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笔者间接地分析了母公司与外部资本市场现金流状况对多元化决策的影响。如果多元化程度与母公司同外部资本市场的现金流入/流出呈负相关,即多元化程度高的公司与外部资本市场的金融交易少,则资本市场可能较为有效;反之,若呈现正相关,则内部资本市场就可能无效。其次,笔者分别通过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探讨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和多元化决策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两模型的估计结果基本一致,表明价值高的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多元化程度,对外部资本市场依赖程度小的公司具有较高的多元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从侧面说明了内部资本市场较为有效。尽管研究结果具有间接性,但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如寒张璋(2006)借鉴苏冬蔚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选择中国沪深股市a股中的电信和计算机板块的66家公司为样本,分析其在2002~2004年的财务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内部资本市场较为有效,适当运用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功能可以增加企业价值。

曾亚敏、张俊生(2005)选择中国1998~2000年进行股权收购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和内部资本市场假说对中国上市公司收购动因的解释能力。经验分析结果显示,上市公司收购前后的会计业绩变动和市场业绩变动与公司融资约束程度基本上无关,否定了内部资本市场假说。

涂罡(2007)以2000~2004年在沪深a股市场发行上市的山东公司为研究样本。结果表明,在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发生异化,隶属于企业集团的公司更易发生占款;多元化经营有助于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大股东占款金额与关联企业数呈正相关关系。

饶静、万良勇(2007)以1999~2001年为样本年度,从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融资互动的视角考察了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行为如何影响到上市公司外部股权融资行为。研究表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决定了上市公司所处的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具有典型的机会主义特征,这种机会主义的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是上市公司偏爱配股融资的重要动机之一。而大股东的这种机会主义行为一方面是由于大小股东之间的委托问题引起;另一方面源于更为深刻的制度根源,如金融抑制环境、政府干预等。

四、中国对内部资本市场相关问题的个案研究

周业安、韩梅(2003)通过对华联超市借壳上市进行案例分析。笔者认为,中国上市公司以国有股为主的股权结构特征为内部资本市场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分析强调,通过适当的内部市场设计来实现内部资本市场和外部资本市场的互补,进而放松股权融资约束,造就集团内部投资机会的均等。在此过程中涉及到公司治理问题、相应的法律法规及券商行为等问题。

万良勇、魏明海(2006)以三九集团和三九医药为例,分析了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形式、困境以及实现内部资本市场优化资本配置功能的条件,指出非相关多元化会加剧内部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此外,约束缺位及激励扭曲,导致的问题也会影响到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杨棉之(2006)基于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以华通天香集团为例作了分析,得出原本是为了提高资本配置而存在的内部资本市场却部分被异化为进行利益输送的渠道,同时没有发现企业进行明显的跨部门交叉补贴证据。

李宁波、邵军(2007)以华立系的内部资本市场为例,研究大股东的内部资本市场运作对其附属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当前的资本市场环境下,作为一个整体的“系族企业”所构造的内部资本市场为大股东进行关联交易,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提供了方便。

吴国栋(2007)以三九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困境为案例,重点分析该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活动与治理问题及其内部资本市场所面临的困境,指出三九集团应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首先是出让非相关多元化业务,做强主营核心业务;其次是变革组织结构,减少层级控制;最后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等。

此外,部分学者结合具体的行业特征对内部资本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如吕洪雁(2007)结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自身的特点,尤其是煤炭行业整合重组过程中的特殊问题,探讨了内部资本市场运行的机制、模式及效率。冀凝煜(2007)基于建筑行业中的大型企业集团,就建筑行业中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及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五、对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的评价

通过对以上内部资本市场研究文献的归纳和整理,受到我国对内部资本市场研究优势和不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近年来,尤其是2004年以后,我国对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较以往有长足改进,采用实证研究和个案研究方法的文献数量在不断增加,大大提高了对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的说服力。随着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关于大股东如何通过内部资本市场输送利益的实证文献在近两年也有所增长,主要归因于:首先,国内相关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为现有的实证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实的数据,但是对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及与之相关的多元化程度均缺乏直接的衡量标准;其次,是现有的文献个案研究较多,典型的案例研究较多,缺乏对中国大企业、大集团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再加之个案研究自身的局限性,其结果推广仍有待进一步考究和探讨。

第二,把内部资本市场与公司治理紧密结合起来的研究文献较少,结合中国特殊制度背景展开研究也较为薄弱。在我国,公司治理尚不完善,问题比较严重,股权集中度普遍偏高,不仅存在股东和经理之间的关系,还存在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外部资本市场欠发达的情况下,控股股东有很强的利益侵占动机,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很可能为控股股东进行利益输送提供运作的平台,同时也使公司治理问题更加复杂化。因此,将内部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问题如何紧密结合起来,将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第三,将内部资本市场和外部资本市场结合起来,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文献较少,尤其是探讨二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文献则更少。卢建新(2006)利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研究了内外部资本市场的制度特征、效应以及不完全信息等问题,得出了提高内部资本市场中信息完整性的建议,其主要是从组织安排方面提高信息的完整性。但是如何发挥内外部资本市场之间相得益彰的互补特性,仍需深入的探讨。

第四,从内部资本市场角度探讨企业多元化经营失败的文献较少。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研究的文献主要偏向于对多元化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演化轨迹和运作机制进行规范研究,缺少实证研究。在我国采用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较多,但是多元化企业经营并不尽如人意(如春兰,三株、巨人等)。因此,如何使多元化经营和内部资本市场之间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不断提高公司业绩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五,企业集团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内部资本市场的监督成本、信息传递成本和成本。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为内部资本市场功能的实现建立保障机制,使其与内部资本市场相关的成本和收益之间达到有效均衡,仍有待今后不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棉之.内部资本市场公司绩效与控制权私有收益――以华通天香集团为例分析[J].会计研究,2006,(12).

[2]万良勇,魏明海.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困境与功能实现问题――以三九集团和三九医药为例[J].当代财经,2006,(2).

[3]周业安,韩梅.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研究――以华联超市借壳上市为例分析[J].管理世界,2003,(11).

[4]曾亚敏,张俊生.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收购动因研究:构建内部资本市场抑或滥用自由现金流[J].世界经济,2005,(2).

[5]卢建新.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基于不完全信息的比较制度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2).

[6]邵军,刘志远.“系族企业”内部资本市场有效率吗?――基于鸿仪系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7,(6).

加强市场研究篇7

【摘要】对促进糖业发展研究的国内外文献做了梳理。国内学者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理论分析、定性分析或探讨,主要是针对糖业产业链上某一环节进行研究;二是糖业政策、糖业竞争力或糖业安全方面的研究;三是基于计量模型或方法,就市场或价格间关联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四是比较研究;五是调研报告或研究报告。国外学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糖业理论与政策研究;二是描述性实证方面的研究;三是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糖业;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政策研究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促进广西糖业新发展支撑体系研究”(课题编号13FJL005),广西教育厅课题“广西白糖现货市场与国内外白糖期货市场的关联”(课题编号LS10028Y)。

【作者简介】金涛,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

虽然中国糖业发展很快,但是和巴西、印度、欧盟这些世界主要产糖国家或地区相比,在糖料生产、制糖、市场体系建设等环节均存在较明显的差距,而糖业发展的关键是糖业产业链各环节的齐头并进及其相互之间的协调。因此,如何通过政策和制度的安排,使得糖业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都受其惠,并均衡发展,对提升我国糖业竞争力的意义重大,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下面对国内外促进糖业发展的研究文献做一梳理。

一、国内的研究

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内的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一般性的理论分析、定性分析或探讨,涉及内容较庞杂,主要是针对糖业产业链上某一环节进行研究,既有糖料生产环节的研究,也有对于制糖环节或市场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袁成宇等(2012)分析了海南糖蔗生产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海南省糖蔗生产的现状,提出了海南糖蔗产业的发展对策。李银雁(2012)分析了我国南方食糖走私猖獗的原因,认为困扰我国糖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问题是糖料生产问题。李秉恒和付春明(2008)认为,对于业绩较好、资源优势明显但行业代表性不够强的上市公司如南宁糖业,可以依托资本市场融入资金收购、兼并其他糖业企业,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形成糖业大集团,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杨照东(2010)对国际小麦、棉花、白糖和稻谷期货市场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描述和探讨。石晓梅等(2010)对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经济特征进行了研究总结,提出了规避风险的对策与建议。邓俊锋(2011)根据农户通过企业间接参与期货市场模式所反映出来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了通过合作社组织农户直接参与农产品期货交易的直接模式。李艺欣(2012)分析了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现状与问题,探讨了以农产品期货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径。

2.糖业政策、糖业竞争力或糖业安全方面的研究。司伟(2005)系统描述了国际食糖市场的运行机制以及各个国家的糖业政策,评估了糖业政策对中国糖业发展的影响,从产业链各个环节彼此协调的角度提出了完整的解决对策。研究认为,中国糖业成本高是由于制糖与糖料种植两个环节及糖业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提升中国糖业竞争力的关键在糖料生产环节;应该从制糖环节与糖业政策两方面入手,以糖料生产为核心,降低食糖生产成本。白露(2007)研究了广西的糖业政策,认为广西的糖业产业政策必须重新定位:只有兼及金融衍生品这一新的视角来认识白糖产业、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才能为白糖产业寻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吕静(2010)分析了中国食糖生产、消费、贸易情况和中国的食糖产业政策,他以波特的国家“钻石”模型为基础,分析了中国食糖产业缺乏竞争力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保障中国糖业安全、健康发展的建议。刘志雄(2012)尝试构建一套评价糖业安全的指标体系,以评估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的糖业安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糖业安全水平较低且呈下降趋势。贺贵柏(2012)从战略高度提出了促进广西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6项措施。

3.基于计量经济模型或方法,就市场或价格间关联问题进行的实证研究。黄飞雪等(2009)运用协整、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研究郑州白糖期货价格对南宁糖业股价的动态影响机制。谢文思等(2010)通过研究发现,白糖期货与现货价格长期协整一致,期现货市场相互引导,并且二市场之间存在稳定的互动关系,期货市场在价格发现机制中起主导作用。吕亿环(2011)也对我国白糖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武琳和丁浩(2012)基于VaR模型认为,白糖期货、现货及糖业公司股票的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期货价格能够对现货价格发挥引导作用;在短期内,期货价格可以视为股票价格变动趋势的重要判断信息。何玉梅等(2012)基于CVaR-GaRCH方法对我国白糖期货市场价格风险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政府有必要对白糖期市进行适度干预,并提出了应对白糖期市风险的四点政策建议。

4.比较研究。李辉(2011)研究了澳大利亚糖业的发展情况和经验。他认为,我国在发展食糖工业过程中应当注重科研、培训和生产紧密结合,健全科研服务体系,加强政府糖业监管体制,加快建立糖业保护机制,增强糖业环保意识,重视中国糖业可持续性发展等。

5.调研报告或研究报告。广西证监局(2006)分析了郑州白糖期货上市对广西经济发展的影响。南华期货研究所(2010)的报告分析了国内白糖市场现状与特点,对白糖批发市场(以广西糖网批发市场为例)和郑州白糖期货市场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和国外的白糖市场进行了比较研究。报告的主要政策建议有:一是促进套利交易,特别是批发市场与期货市场间的跨市套利;二是要积极稳妥地推动白糖期权合约的上市。广西证监局(2010)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白糖期货、现货市场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市场完善及利用的意见和建议。广东证监局(2010)通过分析广东白糖生产加工、消费、贸易企业利用白糖期货的模式和特点,对广东糖业现状、期货市场功能发挥情况进行了剖析,指出广东糖企利用期货市场发展白糖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相应意见和建议。云南证监局(2010)通过调研发现,交割、持仓结构和交易制度、税务、股东和监管部门的政策、市场竞争环境、云南期货经营机构的专业服务能力、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约了云南白糖期货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针对前述制约因素,郑州商品交易所应找准自身定位,加大对白糖期货的宣传力度,搞好期货市场外部配套制度的协调,利用自身优势为云南培养白糖期货人才,同时在制度设计、交割库选择等方面加强市场调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云南省“三农”发展政策调研组(2011)对云南省进行的专题调研建议,通过大力开展甘蔗高产创建活动,积极推广机械化,给予糖料同等支持,加大对境外糖料甘蔗替代种植的支持,进一步完善糖蔗价格联动机制等,加大对糖料生产的支持力度。

二、国外的研究

国外的研究中,直接研究中国食糖市场的文献很少,但是研究糖业的文献很多,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糖业理论与政策方面的研究文献,这部分文献具有一定理论深度。Sanchezn.&SweeneyR.J.(1973)以美国糖业政策为例,基于简单的一般均衡模型,实证研究了糖业生产补贴的经济效应,认为补贴损害了美国的经济福利。KamathS.J.(1988)对印度食糖市场的局部管制和价格双轨制进行了分析,利用需求和供给弹性分析法分析了食糖生产和消费的保护成本以及寻租成本,并将这两种成本与带来的收益相比较,认为在某些年份保护成本和寻租成本之和可能导致印度经济福利的净损失。YulondaSuzettewoods-early(2006)利用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考察了欧盟、美国分别或共同取消来自毛里求斯的食糖出口的优惠价格安排对毛里求斯产生的经济后果,分析认为会对毛里求斯产生负向的经济效应,降低其福利水平。HarperR.K.&al?drichJ.(1991)通过经济模型直观描述了美国参议院投票表决美国糖业发展规划及糖业立法中的经济学,认为对糖业规划的投票与各州经济利益密切相连,糖种植户和加工厂密集的州倾向于表决通过糖业规划,而糖消费者集中的州往往反对糖业规划的通过。BarryR.D.等(1990)以及LordR.(1995)分别阐述和分析了1990年和1995年美国糖业立法的背景。walkenhorstp.(1997)使用关于工厂选址的产业模型分析波兰的私有化、经济自由化和地区一体化对农业产业化活动特别是对甜菜糖加工业的结构和绩效的影响,认为波兰的甜菜糖加工行业需要合并、现代化和重新选址。Bussem.&JeroschF.(2006)分析了欧盟糖业政策改革的关键特征,探讨了欧盟糖业体制改革对欧盟成员国、世界食糖市场和其他享有进入欧盟市场优惠的国家的启示。ValdesC.(2007)分析了巴西糖业和乙醇生产行业扩张的原因,认为巴西糖业发展的政策和乙醇市场的相关政策的联系越来越紧密。toasaJ.(2009)分析了哥伦比亚的甘蔗生产乙醇行业的基本情况和贸易前景。elbehri等(2008)研究了欧盟的糖业政策,尤其是2005年欧盟糖业政策改革以来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Landesm.R.(2010)分析了印度糖业的政策性周期对食糖产量的影响。

2.描述性实证方面的文献。Suarezn.R.(1998)介绍了中美洲国家波多黎各糖业的兴衰史,并剖析了原因。evanse.a.(1999)分析了加勒比联盟国家糖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认为加勒比联盟国家加入美洲自由贸易区可能对糖业发展有负面影响。FukudaH.等(2002)介绍了日本糖业的保护政策,并定性分析了这种糖业保护政策对日本国内经济的负面影响。ChildK.p.(2003)考察了南非糖业的甘蔗小种植者合同生产方式的重组情况,认为重组使得超过50000个注册小规模黑人甘蔗种植者受到不利影响,导致进一步的贫困化。HaleyS.&alim.(2007)描述和分析了美国糖料作物种植、甘蔗及其甜菜糖加工和提炼、糖的进出口、糖的消费等情况,认为由于美国的高糖价、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要求,美国的糖业政策需要做出变革。

3.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研究文献。HaleyS.(2003)基于回归分析方法,认为美国含糖产品的进口是解释国内终端用户(面包烘烤商和谷物价格食品生产商除外)的食糖需求减少的重要因素。但是含糖产品的进口却不能解释始于2000年的工业用食糖需求量的急剧下降,面包类烘烤商和谷物加工产品生产商的需求下降可能是更令人满意的解释。SanoD.(2004)研究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背景下,美国和墨西哥糖业贸易和市场环境变化、高果糖玉米糖浆的引入给当事国所带来的影响,运用回归分析、博弈论等实证研究方法对市场和贸易前景做了预测。研究表明,naFta(北美自由贸易区)并没有增加墨西哥对美国的出口,而HFCS(高果糖玉米糖浆)进入墨西哥市场却给墨西哥糖业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HaleyS.等基于收入和人口统计学分析,使用美国农业部1994年到1996年的数据以及1998年对于个人消费者食物摄取量连续调查的数据,给出了一份美国在糖品消费上的分析报告。

三、结论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糖业问题进行研究,内容很丰富。但是不足之处是较少有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多数文献是从某一个狭小的方面进行的探讨。应该说司伟(2005)给出了比较系统、全面且有一定深度的研究,但是该研究完成于2005年,现在中外糖业已经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根据已有文献的研究情况来看,可以进一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加强中外糖业发展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多研究巴西、印度、欧美等糖的生产或消费大国的糖业发展情况及其政策,借鉴其发展经验;二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的研究,尤其是关于加强郑州白糖期货市场监管、如何真正发挥期货市场功能的研究;三是加强如何提升郑州白糖期货市场在国际食糖市场的定价能力方面的研究;四是加强白糖现货市场制度建设,整合桂、滇、粤三省现货市场方面的研究;五是加强关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糖业政策的经济效应及对整体经济福利影响方面的研究;六是加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桂、滇、粤地区乃至中国糖业发展的影响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袁成宇,区颖刚,王美美.海南省糖蔗种植现状与发展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2,(2):23-25.

[2]李银雁.食糖走私冲击中国糖业的背后[n].中国经济时报,2012-5-24.

[3]李秉恒,付春明.利用资本市场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研究报告[R].证监会广西监管局,2008.

[4]杨照东.国际小麦、棉花、白糖和稻谷期货市场发展趋势研究[R].郑州商品交易所研发部,2010.

[5]石晓梅,冯耕中,邢伟.中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经济特征与风险分析[J].情报杂志,2010,(3):191-195.

[6]邓俊锋.农户与农产品期货市场有效对接模式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8):477-481.

[7]李艺欣.以农产品期货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探讨[J].农业经济,2012,(1):114-116.

[8]司伟.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糖业:价格、成本与技术效率[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9]白露.广西特色经济发展与白糖产业政策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7,(4):147-153.

[10]吕静.国际糖业保护政策对中国食糖产业的影响[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

[11]刘志雄.开放条件下中国糖业安全状况评估及国际比较[J].农业经济问题,2012,(6):77-84.

[12]贺贵柏.试论广西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J].甘蔗糖业,2012,(2):54-57.

[13]黄飞雪,寇玲,侯铁珊.郑州白糖期货价格对南宁糖业股价的动态影响机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14(5):140-144.

[14]谢文思,何凌云,安毅.我国白糖期现货市场互动及价格波动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

[15]吕亿环.郑州白糖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6):71-72.

[16]武琳,丁浩.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相关资产收益的影响——基于中国糖业的实证[J].经济问题探索,2012,(5):155-159.

[17]何玉梅,徐新一,袁铭霞.我国白糖期货市场风险的实证研究——基于CVaR-GaRCH测度方法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4):67-68.

[18]李辉.澳大利亚糖业经济的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43-147.

[19]广西证监局.白糖期货上市对广西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及对策研究[R].2006.

[20]南华期货研究所.白糖市场体系研究[R].2010.

[21]南华期货研究所.白糖市场体系研究[R].2010.

[22]广西证监局.广西辖区白糖期货市场功能发挥情况研究报告[R].2010.

[23]广东证监局.广东辖区白糖期货市场功能发挥情况研究报告[R].2010.

[24]云南证监局.云南辖区白糖期货市场功能发挥情况研究报告[R].2010.

[2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云南省“三农”发展政策调研组.糖料生产的扶持政策因应:滇省例证[J].改革,2011,(11):46-51.

[26]Sanchezn.,SweeneyR.J.theallocationoftariffrevenuesandoptimumtradedistortion.withempiricalapplicationstoUnitedStatessugarpolicy[J].Reviewofworldeconomics,1973,(3).

[27]KamathS.J.partiallysuppressedmarkets:Controls,rentseekingandthecostofprotectionintheindiansugarindustry[J].Reviewofworldeconomics,1988,(1).

[28]YulondaSuzettewoods-early.Sugarexportpriceandimporttariffreforms:acomputablegeneralequilibriumanalysisofmauritius[D].SubmittedtotheGraduateFacultyofGraduateFacultyofartsandsciences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forthedegreeofDoctorofphilosophy,Universityofpittsburgh,2006.

[29]HarperR.K.,aldrichJ.thepoliticaleconomyofsugarlegislation[J].publicChoice,1991,(3).

[30]BarryR.D.,angeloL.,Buzzanellp.J.,GrayF.Sugar:Backgroundfor1990FarmLegislation.CommodityeconomicsDivision[R].economicResearchService,U.S.Departmentofagriculture,1990.

[31]LordR.Sugar:Backgroundfor1995FarmLegislation[R].

CommercialagricultureDivision,economicResearchService,U.S.Departmentofagriculture.agriculturaleconomicReportno.711.

[32]walkenhorstp.Restructuringthesugarindustryinpoland:transitionfromstatesocialismtothecommonagriculturalpolicy[D].adissertationsubmittedtothefoodresearchinstituteandthecommitteeongraduatestudiesofStanfordUniversity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forthedegreeofdoctorofphilosophy,1997.

[33]Bussem.,JeroschF.ReformoftheeUSugarmarket[J].intereconomics,2006,(2).

[34]ValdesC.ethanolDemandDrivingtheexpansionofBrazil’sSugarindustry,SugarandSweetenersoutlook[R].economicResearchService,USDa,2007.

[35]toasaJ.Colombia:anewethanolproducerontheRise?[R].economicResearchService,USDa,2009.

[36]elbehri,aziz,UmstaetterJ.,&KelchD.theeUSugarpolicyRegimeandimplicationsofReform[R].U.S.Dept.ofagr,2008.

[37]Landesm.R.indianSugarSectorCyclesDown,poisedtoRebound[R].USDa,economicResearchService,2010.

[38]Suarezn.R.theriseanddeclineofpuertoRico’ssugareconomy.SugarandSweetenerS&o[R].economicResearchService/USDa,1998.

[39]evanse.a.DynamicsoftheUSsugarandHFCSmarkets:implicationsfortheCaRiComsugarproducerswithintheframeworkoftheproposedFtaa[D].adissertationpresentedtothegraduateschooloftheuniversityofFlorida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forthedegreeofdoctorofphilosophy,1999.

[40]FukudaH.,DyckJ.,&StoutJ.SweetenerpoliciesinJapan[R].economicResearchService/USDa,2002.

[41]ChildK.p.Raisingcane:SmallgrowercontractproductionintheSouthafricansugarindustry[D].athesissubmittedtothedepartmentofpoliticalstudiesinconformitywiththerequirementsforthedegreeofdoctorofphilosophy.Queen’sUniversity,Kingston,ontario,Canada,march,2003.

[42]HaleyS.,alim.SugarBackgrounder[R].economicResearchService,USDa,2007.

[43]HaleyS.measuringtheeffectofimportsofSugar-ContainingproductsonU.S.SugarDeliveries[R].economicResearchService/USDa,2003.

[44]SanoD.analysisofU.S.-mexicosugartrade:impactsofthenorthamericanFreetradeagreementandprojectionsforthefuture[D].adissertationpresentedtothegraduateschooloftheuniversityofFlorida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forthedegreeofdoctorofphilosophy,universityofFlorida,2004.

加强市场研究篇8

一、11年主要工作成绩

(一)完善岗位责任制,加强党建工作和廉政建设。

结合机动车安检机构监管实际工作情况,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岗位责任制,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加强党支部建设,积极参加机关党委组织的各项活动。制定了创建文明处室计划,并在日常工作逐项落实。加强廉政建设,11年度车管处未发生商业贿赂或不正当交易等不廉洁行为。

(二)完成机动车安检机构检验资格申报、现场评审和资格审批工作。

机动车安检机构检验资格申请及受理工作于2010年10月份开始,目前共完成41家机动车检测场的资格申报受理、现场评审和资格审批工作,为获得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资格许可的41家检测场颁发了资格许可证和检验专用印章;并为2家安检机构办理了变更手续。剩余朝开小关、蒋合2家检测场因搬迁改制停业未申报资格。

(三)完成检验人员考核、审查员培训考核。

分期分批,逐步完成了全市2400余名机动车安检人员的上岗资格考核工作,包括以前已取得市交管局颁发的上岗证的检验人员和新增检验人员,合格率92.9%,并为2200余名考核合格者颁发了上岗证。

完成了机动车安检机构资格许可审查员年度培训和考核工作

(四)执法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通过举办检测场监管工作培训班,召开执法检查现场会,与市环保局、市交管局交流座谈以及各区县局之间交流,使广大执法人员逐步掌握了机动车检验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了执法人员的监督管理水平,为依法行政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加强业务研究

开展了信息联网、安检机构设置规划、地方标准、执法检查规范、比对试验等研究项目。

1、信息联网

依托市局信息中心,与中科院力学所等专业单位就机动车检测场与我局信息联网问题进行了反复调研和讨论,并多次到市环保局、市交管局调研学习。通过对市交管局机动车安检信息监管网络、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放检测信息监管网络和检测场现场调研,编制了质监部门与检测场信息联网草案,并逐步论证修改。

2、安检机构设置规划

委托汽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承担我市机动车安检机构设置规划编制工作,通过大量调研,编写了市2012年机动车安检机构设置规划、中长期发展规划等规划草案。已组织质监、交管、环保有关专家对规划草案进行了初步研讨,目前正挂在网上向社会征求意见。

3、安检机构地方标准

委托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承担我市安检机构管理地方标准研究制定工作。已完成标准草稿,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初步修改,目前正挂在网上向社会征求意见。

4、执法检查规范研究

组织各区县研究讨论,编写了安检机构执法检查规范,并邀请公安部、总局有关专家进行了研究,统一了执法检查要求。

5、比对试验

委托市计量院,研究检测设备比对试验方案,以加强检测设备监管,提高执法技术含量。2011年底,对全市检测场检测设备技术指标符合性情况进行了抽检。

(六)与有关部门配合,与外省市质监部门交流,严格监管全市机动车安检机构。

与市交管局、市环保局等部门密切配合,联合执法检查;同时大力发挥各区县稽查队的优势和主动性,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机动车检测场实施严格监管。依法查处机动车安检机构违规行为,全年共查处投诉举报等问题18起,涉及11个机动车检测场。车管处成立至今,全市未发生机动车检验安全责任事故。

与市交管局、市交通委配合,办理了市政协委员关于新车免检问题、免收养路费等问题的提案。通过提案办理,进一步加深了对机动车安检工作重要性和广泛性的认识,增强了忧患意识,开阔了管理思路。

我们还及时与外省市质监部门沟通,了解各地机动车安检机构管理工作情况,积累参考材料。与重庆市质监局、河北省质监局等兄弟单位交流,重点结合重庆市4.23特大交通事故调查处理情况,就如何发现和堵塞检测软件漏洞、监督处罚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相互吸取了经验;并在全市检测场范围内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安全责任意识专题教育活动,规范了检测场内部管理。

(七)加强安全监管手段,设立流动式起重机便民检测站。

近年来流动式起重机事故呈上升趋势,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为有效控制流动式起重机检验情况,减少事故发生,经与市交管局等有关部门沟通,经特设处、法规处商定,由车管处具体操作,在我市北部的望京北检测场和南部的富多鑫检测场设立了2个流动式起重机一站式便民检测站,并向社会公告,为流动式起重机起重设备部分定期检验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大力支持。

(八)与时俱进,开展迎奥运保安全活动。

3.15消费者权益日期间,邀请国家质检总局有关领导参加,指导朝阳区质监局组织区内8家机动车检测场,开展了“迎奥运保安全机动车安检知识竞赛”活动。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了正面报道,在全市推广,促进了检验人员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九)因势利导,鼓励安检机构公开向社会推出服务承诺。

围绕奥运中心工作,引导机动车安检行业加强自律。3月29日,全市43家机动车安检机构自发组织,开展了“严格验车迎奥运优质服务建和谐”承诺活动,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承诺“严格标准、价格透明、优质服务、欢迎监督”.这是安检机构监管职能划转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来,我市机动车安检企业首次公开向社会作出服务承诺,标志着我市机动车安检行业在“企业自律、规范服务”上又迈进了一大步。

(十)完成总局和市政府相关委办局的有关工作。

完成了总局质监司下达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设置规划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修订,和有关规划调研、监督抽查等配合工作。

积极配合市政府相关委办局,完成了市平安畅通区县检查、黄标车管理研究、非法营运车辆治理、校车等车辆标准修订研究、企业减负检查、民运运力国防动员等工作,为首都交通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

主要问题:

(一)与年初计划相比,联网工作进展仍显缓慢。

(二)关于检测场的投诉举报多。主要反映服务态度不好、检测弄虚作假、申报材料造假、收费不透明、擅自降低外观检验标准等问题。

(三)少数检测场对评审整改要求不够重视,不是积极去整改,而是要求放宽政策,要求开口子。

(四)相当一部分检测场内部管理记录不全,质量体系和管理制度运行不畅。

(五)部分检测场领导法律意识淡薄,忧患意识不强。职工缺乏人性化服务意识,服务态度不到位。

(六)价格尺度不尽合理,需通过市场经济杠杆作用,使机动车安检行业既能自律,又能适当盈利发展;

难点:

(一)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地方标准,增强法规的可操作性;

(二)机动车安检机构检测信息管理落后,需加快检测信息网络建设和数字化建设;

(三)提高机动车安检技术含量,增加执法检查技术手段;

(四)全面提高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人员素质;

三、2012年工作初步安排

工作目标:加强法制建设和标准化建设,研究比对试验方案,完善监督管理技术手段,逐步实施联网和数字化管理,合理规划布局,逐步提高检验人员综合素质,规范经营行为,完成全年机动车安检任务,为首都经济和奥运会做出更大贡献。

重点任务:

(一)加强安检机构资格和检验人员管理。编写检验人员新版教材,认真开展安检机构资格监督审查和检验人员考核工作,加强安检机构检验资格监督管理和检验人员上岗资格管理。

(二)日常监管。加强日常监督检查,明年计划对每个安检机构月检查次数不少于1次,全年执法检查总数732次。与中国机动车辆安全鉴定检测中心、市计量科学研究院等有关单位合作,研究完善比对试验方法,增加监督管理技术手段,挖掘深层次问题,确保经机动车安检机构检验放行的每一辆车都是合格、安全的。

(三)信息联网研究。联网草案已完成,12年将重点研究解决我局机动车安检信息网络与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放i/m(检测/维修)监管系统接口的有关技术问题,及介入公安网链路问题,共享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监管网及公安网有关信息内容,逐步实施联网。

(四)管理标准化。12年上半年完成机动车安检机构监督管理地方标准制定工作,将机动车安全检测及其管理规范化、标准化;12年下半年宣贯标准,通过实施标准化全面提升管理层次,提高监管效率。

(五)执法队伍建设。研究修订执法检查规范,规范执法检查;加强执法人员业务培训,重点是机动车安全检验专业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管理水平。

(六)研究论证设置规划。结合我市检测场分布、检测线数量和机动车保有量增长情况,与有关部门协商,12年上半年研究论证安检机构设置规划,修订后向社会颁布。

(七)审核安检机构年度工作报告。年底前将对各检测场进行年度考评,审核年度工作报告,做好年度总结工作。

重大举措:

加强市场研究篇9

[关键词]企业新产品研发管理

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要点。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研发主体和应用主体,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具有最重要的主体地位。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只有把握住新技术的制高点,才能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导权。

一、企业应正确认识并重视新产品研发管理工作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历程还相对较短,相当多的企业对新产品开发的认识还停留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市场造势的阶段。然而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已有许多企业逐步加强新产品自主研发并采取合作等方式快速了解、学习、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新产品研发管理方法,迅速使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走上了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国内其他企业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也使更多的企业意识到加强新产品研发管理的重要意义。

莱钢集团一直将新产品研发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一方面大力倡导自主研发,以工艺结构调整为基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大新产品自主研发力度,加强应用技术研究,积极开发生产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先后与10余家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充分发挥高校的技术优势,取长补短,合作开发,为新产品的研发节约时间,争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还成立了专职研发机构——莱钢技术研发中心,并实行研发项目首席研究员制度,激励广大技术人员不断提高研发工作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体系将逐步完善,成为全国统一的市场。企业要开发本企业、本行业的新产品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和经过认真反复论证,以免一哄而上,重复开发,一旦供给大于需求,则将导致产品滞销,企业受损。

二、莱钢集团加强新产品研发管理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企业新产品研发管理工作从新产品立项、研究到开发,再到生产和销售,需要规范而又协调的工作流程。目前,莱钢集团新产品研发管理的主要流程是:先由研发人员进行市场调研和生产现场的勘察,研究确定具体研发项目,然后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研发项目管理主管部门,由其组织莱钢各专业相关人员先行进行审查论证,看是否有进行实施的必要,对通过的研发项目再由其提交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进行论证研究,科学技术委员会最终确定研发项目是否予以立项。规划部门对同意立项的研发项目下达投资计划。研发项目投资计划下达后,研发项目负责人员与各生产单位开始进行新产品的研发与试制。财务部门按照研发项目分类进行费用的归集与核算。销售部门对研制出的新产品根据用户需求统一进行销售。

整个研发过程从立项、实施到竣工验收,都经过相关部门严格把关,协调配合,规范操作,核算与管理流程较为紧密。但研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存在一些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的问题,使新产品研发存在着研发失败的风险。

客观方面:国内外同行业竞争对手抢先研发成功进入市场,推出同类新产品,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生产经营形势较为困难,投资成本较大;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较快,新产品开发步伐赶不上科技发展速度,使新产品在研发过程中就夭折;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与当初考察论证情况相悖,导致研发生产的新产品无市场需求,迫使企业的新产品面向范围更小的目标市场。

主观方面:部分研发人员工作作风拖沓,以致新产品研发周期过长,市场已被竞争者占领,失去最佳销售良机;对市场前景的估计过于乐观,看不到不利的市场因素,忽视了对市场需求的分析,导致决策失误;目前研发新产品的销售主要是由研发中心人员负责联系用户,再由销售部统一进行销售,但由于工作性质不同,研发人员对市场行情的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也就制约了新产品的销量;对新产品的成本效益分析评价工作,目前尚不规范,没能形成具体详细的分析报表与相关资料,对所研发的新产品是否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难以预计和准确把握;在研发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技术水平、设备配置等原因,部分项目研发技术我们还需要与外部人员进行合作,除支付数额较大对外合作费的同时,还加大了技术保密的难度;技术上不过关,有的新产品对技术要求甚高,但企业技术能力有限,使产品质量不能保证;企业信息渠道不够通畅,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本行业不够先进,从而失去了技术上的竞争优势。

三、企业加强新产品研发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有不少企业在产品研发方面缺乏正确认识和科学管理,或者没有经过充分的调研、预测和论证,以致新产品研发存有或多或少的风险。为加快企业新产品研发速度,保证新产品研发质量,充分发挥新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结合莱钢集团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企业在新产品研发管理工作中应采取如下对策:

首先,应深刻意识到新产品研发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需求又为企业研发新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要通过多种渠道增强掌握市场信息的主动性和及时性,对新产品研发做出正确决策,激励研发人员积极开发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或短线缺门的新产品,这样才能有助于新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其次,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大力降低成本。主要从研制的技术路线、产品结构、使用材料、工艺改革等方面挖掘潜力,以低廉的成本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迅速形成大批量生产,提高利润。

加强市场研究篇10

[关键词]企业新产品研发管理

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要点。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研发主体和应用主体,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具有最重要的主体地位。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只有把握住新技术的制高点,才能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导权。

一、企业应正确认识并重视新产品研发管理工作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历程还相对较短,相当多的企业对新产品开发的认识还停留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市场造势的阶段。然而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已有许多企业逐步加强新产品自主研发并采取合作等方式快速了解、学习、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新产品研发管理方法,迅速使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走上了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国内其他企业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也使更多的企业意识到加强新产品研发管理的重要意义。

莱钢集团一直将新产品研发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一方面大力倡导自主研发,以工艺结构调整为基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大新产品自主研发力度,加强应用技术研究,积极开发生产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先后与10余家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充分发挥高校的技术优势,取长补短,合作开发,为新产品的研发节约时间,争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还成立了专职研发机构——莱钢技术研发中心,并实行研发项目首席研究员制度,激励广大技术人员不断提高研发工作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体系将逐步完善,成为全国统一的市场。企业要开发本企业、本行业的新产品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和经过认真反复论证,以免一哄而上,重复开发,一旦供给大于需求,则将导致产品滞销,企业受损。

二、莱钢集团加强新产品研发管理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企业新产品研发管理工作从新产品立项、研究到开发,再到生产和销售,需要规范而又协调的工作流程。目前,莱钢集团新产品研发管理的主要流程是:先由研发人员进行市场调研和生产现场的勘察,研究确定具体研发项目,然后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研发项目管理主管部门,由其组织莱钢各专业相关人员先行进行审查论证,看是否有进行实施的必要,对通过的研发项目再由其提交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进行论证研究,科学技术委员会最终确定研发项目是否予以立项。规划部门对同意立项的研发项目下达投资计划。研发项目投资计划下达后,研发项目负责人员与各生产单位开始进行新产品的研发与试制。财务部门按照研发项目分类进行费用的归集与核算。销售部门对研制出的新产品根据用户需求统一进行销售。

整个研发过程从立项、实施到竣工验收,都经过相关部门严格把关,协调配合,规范操作,核算与管理流程较为紧密。但研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存在一些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的问题,使新产品研发存在着研发失败的风险。

客观方面:国内外同行业竞争对手抢先研发成功进入市场,推出同类新产品,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生产经营形势较为困难,投资成本较大;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较快,新产品开发步伐赶不上科技发展速度,使新产品在研发过程中就夭折;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与当初考察论证情况相悖,导致研发生产的新产品无市场需求,迫使企业的新产品面向范围更小的目标市场。

主观方面:部分研发人员工作作风拖沓,以致新产品研发周期过长,市场已被竞争者占领,失去最佳销售良机;对市场前景的估计过于乐观,看不到不利的市场因素,忽视了对市场需求的分析,导致决策失误;目前研发新产品的销售主要是由研发中心人员负责联系用户,再由销售部统一进行销售,但由于工作性质不同,研发人员对市场行情的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也就制约了新产品的销量;对新产品的成本效益分析评价工作,目前尚不规范,没能形成具体详细的分析报表与相关资料,对所研发的新产品是否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难以预计和准确把握;在研发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技术水平、设备配置等原因,部分项目研发技术我们还需要与外部人员进行合作,除支付数额较大对外合作费的同时,还加大了技术保密的难度;技术上不过关,有的新产品对技术要求甚高,但企业技术能力有限,使产品质量不能保证;企业信息渠道不够通畅,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本行业不够先进,从而失去了技术上的竞争优势。

三、企业加强新产品研发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有不少企业在产品研发方面缺乏正确认识和科学管理,或者没有经过充分的调研、预测和论证,以致新产品研发存有或多或少的风险。为加快企业新产品研发速度,保证新产品研发质量,充分发挥新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结合莱钢集团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企业在新产品研发管理工作中应采取如下对策:

首先,应深刻意识到新产品研发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需求又为企业研发新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要通过多种渠道增强掌握市场信息的主动性和及时性,对新产品研发做出正确决策,激励研发人员积极开发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或短线缺门的新产品,这样才能有助于新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其次,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大力降低成本。主要从研制的技术路线、产品结构、使用材料、工艺改革等方面挖掘潜力,以低廉的成本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迅速形成大批量生产,提高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