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品牌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48:38

农产品品牌建设篇1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建设;果蔬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短缺时代已经结束。农产品卖方市场的地位有所变化,消费者越来越成熟理性,农产品销售难现象突出。市场对农产品品牌化的要求显现出来,农产品品牌建设越来越受到生产经营者和地方政府的关注。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是破解农产品卖难、滞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对加速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加入wto以后,国外农产品品牌先后进入我国市场,使得我国本土的农产品面临来自国内外产品的激烈竞争。建立和培育农产品品牌已成为提升农产品市场形象,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奚国全、李岳云(2001)比较早地提出: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生产利润,有助于推动我国高效、优质农业的全面发展。

现今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已由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和服务竞争转向了品牌竞争。而果蔬产品是世界上仅次于粮食的农产品,果蔬业的品牌时代也已经来临。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果蔬生产国和果蔬品加工基地,也是最大的果蔬消费国,果蔬品牌建设在发展农业经济与深化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内涵和特殊性

(一)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内涵

农产品品牌是品牌的一类,那么什么是品牌?菲力普·科特勒(philip·Kotler)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它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那什么是农产品品牌?我国学者白光、马国忠(2006)认为,农产品品牌是指农业生产者或经营者在其农产品或农业服务项目上使用的用以区别其它同类和类似农产品或农业服务的名称及其标志。郑璐、徐惠娟(2008)认为农产品品牌是指用来识别某一区域或某一农业企业的农产品和农业服务以区别与其同类或相似的农产品或农业服务的名称、记号或设计,是农产品或农业服务具较高市场占有率、影响力和声誉的象征。可见,农产品品牌不仅是一种标记,也是一种象征和声誉。朱玉林、康文星(2006)认为,农业区域品牌是指在某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强生产能力、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农业企业(或家庭)所属品牌的商誉总和。刘守贞、张洪波、王奎良(2012)认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指在特定地理位置上和以独特自然资源及悠久的种植、养殖方式与加工工艺生产的农产品为基础,经长期的积淀而形成的被消费者所认同、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称与标识。

农产品品牌建设是指农产品品牌建设主体对品牌进行的规划、创立、培育、扩张等行为过程。而农产品品牌主要包括两方面,一种是农产品企业品牌,是一种“小品牌”;另一种是农产品区域品牌,是一种“大品牌”。所以,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主体既包括基本建设主体——农业企业,也包括参与建设主体——政府、行业组织和农户。

(二)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特殊性

农产品品牌具有一般品牌的共性,即作为一种产品信息的识别标志,能够产生消费者的品牌忠诚,约束生产者保持产品质量、维持产品形象,提升产品竞争力。由于农产品自身的一些产品特性,如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可大可小、农产品极强的地域性等,使得农产品品牌建设还有其特殊性。

1、农产品品牌建设主体的多元化

农产品品牌是一种公共产品,品牌的开发、管理、受益往往不是同一主体,而是整个农产品的生产者群体。由于农产品的可分性和品牌建设环节上的复杂性,单个农户较难独立地完成一项农产品品牌建设。因而农产品品牌建设是一项群体性活动,它既是农民的行为,也是农业企业的行为。此外,还需要有农业行业协会以及政府的参与和支持。

2、农产品品牌建设形式的多样性

广义的农产品品牌包括农产品的质量标志、品种标志、集体品牌和狭义农产品品牌。质量标志和地理标志都是显示农产品具有某些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功能的农产品标志;品种标志是农产品种子品种的标志,种子决定产品,离开了品种标志,人们无法辨别该产品的属性及根源;集体品牌体现农产品的区域特征,帮助消费者认识农产品的出处;狭义农产品品牌是农产品质量、功能等特征的集中体现形式。

3、农产品品牌建设效应的外部性

农产品品牌建设效应的外部性表现在二方面:第一,地域品牌产生的外部性。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土质、温湿度、日照等自然条件的差异,都会影响农产品品质的形成。第二,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以及有机食品等品牌称号产生的外部性,使农产品生产者一旦获得“三品”认证,就得到了免费的利益。

4、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高难度和高风险

农产品品牌建设难度大、风险大,具有脆弱性。农产品的特点是农产品品牌脆弱性的内在原因:第一,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高度敏感,同时农产品的质量隐蔽性导致品牌农产品质量监管难度大,一旦发生质量安全事故,对于农产品品牌将是致命打击。第二,农产品品牌主体的多元化导致各主体之间的质量管理协调难。第三,农产品大都是生鲜产品,在常温下易腐烂、易变质,影响品牌形象和品牌产品质量。

二、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农产品品牌建设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农产品消费者、农业及相关产业、国家政府都有显而易见的好处,研究和实践农产品品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外部条件日渐成熟,发展较为迅速并已有所成效。但是由于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起步晚,经验少,农业产业发展又具有自身的特点,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外部条件日渐成熟

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外部环境基本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品牌逐渐成为消费者选购农产品的重要影响因素。品牌农产品相对于无品牌农产品更易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和品牌忠诚。第二农产品逐渐形成了以农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直销配送和超市经营为补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第三,冷链系统的改造和建设不仅有利于保证农产品的产后质量,也扩大了消费者的可选择范围,使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可能性增大。

(二)农产品品牌建设有了较迅速的发展

随着外部条件逐渐趋于成熟,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也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我国农产品企业品牌的竞争优势较突出。在食用油、奶制品、速冻食品等行业,品牌效应最为明显。第二,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速度较快。随着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进行,地理标志逐渐受到重视,各地协会及农户积极申请注册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在全国各类品牌和商标评比中所占比例有所上升。

(三)“三品”认证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

“三品”(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实行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利于增强农产品的品牌效应,为农产品品牌建设打好基础。首先,“三品”概念强化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有利于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其次,“三品”认证可证明我国生产的农产品符合国际要求,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最后,“三品”使得传统生产方式改变,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刺激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主体不明确

农产品品牌建设主体存在多元化,品牌的所有者是谁,这是品牌建设应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产权关系不明晰,就很难对品牌实现有效的投资、管理及维护。事实上政府并不是品牌建设的主体,品牌的主体可以是农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或其组合体或中介组织等。但不论品牌的主体是谁,它都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应该是具有法人资格,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五)农产品品牌营销力度不足

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是品牌价值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离不开对品牌的营销。目前农产品企业用于产品品牌的营销经费不足,营销形式单一,营销范围较窄,尚未形成利用媒体广告、公关宣传等手段来全方位塑造品牌形象的意识。农产品品牌营销力度不足,更谈不上树立名牌优秀企业形象和利用名牌获取丰厚的利益回报。

(六)政府支持力度相对不足,欠缺培育环境

为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完善,我国政府在信贷支持、税收优惠、流动便利、产品促销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政府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给予的支持力度还很不够。我国品牌农产品的保护法规不健全,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不够,而力量相对弱小的农业生产者又无力还击,导致优质农产品缺乏创立和维护品牌的市场环境。此外,政府对农业行业协会和农户展开的关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培训、宣传、引导等工作与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农产品品牌对外的宣传和推介力度还需加强。

三、果蔬类产品品牌建设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果蔬产品的需求不只是简单地追求数量,高质量的安全、营养、保健果蔬产品的需求将大幅增加;此外在果蔬产品的选择上追求尝鲜和创新,消费需求出现多元化特征。消费者更加关注果蔬产品的品牌附加值,果蔬品牌的建设越来越受各界的重视。现阶段新型农业的发展,果蔬产品销售方式的变迁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为果蔬类产品品牌的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新型农业的发展为果蔬品牌建设提供稳固阵地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地政府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农业多功能化的推进,新兴的农业生产形式不断涌现,如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新型农业以满足了消费者个性、高端、新颖等需求为特点,成为现代果蔬品牌建设的稳固阵地。

(二)销售方式的变迁使得创建果蔬品牌成为最佳选择

目前,中国果蔬产品零售交易主要发生在城市交易市场,而城市农产品零售贸易方式由集市销售向超市销售方式过渡。在大中城市,连锁超市销售的果蔬产品数量已达总销售量的1/3以上,并且正在以较快的速度发展,逐步成为城市居民购买果蔬产品的主要方式。连锁超市销售方式的迅速发展为品牌果蔬产品提供了扩大市场份额的机会,同时也排斥了无品牌果蔬的市场进入,这也使得创建果蔬品牌成为最佳选择。

(三)电子商务可降低果蔬品牌建设的成本

截至2010年底,全国100%乡镇能上网,其中99%的乡镇和80%的行政村基本具备了宽带接入能力,我国涉农网站已近2万个。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中国果蔬品牌发展提供了新的利器,通过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在网络上进行品牌传播、果品销售,不仅节约成本,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已经成为推进果品与蔬菜品牌营销的有效手段。

四、果蔬类产品品牌建设的对策与思路

(一)培育并引导果蔬产品品牌建设的主体

品牌的直接受益者是品牌主体,只有果蔬产品品牌主体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果蔬产品品牌建设才会具有内生的动力。政府只是从战略层面上对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做相应的引导,对市场秩序进行规范和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不可能担当或替代品牌建设的主体。

品牌主体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一个品牌的建设是需要大额投资作为支撑的,不论是品牌的创建,还是品牌的维护,以及运营,没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化机构很难担当此任。果蔬产品品牌主体的完善成熟与否,直接影响到品牌建设的效果。

(二)重视营销在品牌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与国外农产品营销相比较,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相对落后,农产品品牌营销手段缺乏,营销力度较弱。品牌的拥有者应该提升农产品品牌的营销意识、掌握农产品品牌营销的技巧,搜集市场信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有创见的营销策略,不失时机地开展营销活动。

(三)以差异化确立果蔬品牌的市场定位

果蔬产品品牌营销要把握“差异化”的产品策略,寻找与竞争对手有差异化的独特卖点,实现农产品层次的多样化。首先,可以通过对消费人群的调查定位,研究目标消费人群对果蔬产品的品牌认知、消费能力和偏好习惯等信息,针对竞争品牌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明确产品的卖点和品牌个性,并通过对产品线的梳理,完善品牌形象体系、设计品牌传播口号,注入品牌诉求和区域文化精神,使品牌与消费者产生共鸣,其次,选择进入与竞争对手不同的差异化市场,深入挖掘市场空白,依据竞争形势锁定关键的消费群体,针对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以精准定位助力果蔬品牌竞争力的提升。

(四)以多层次渠道策略完善品牌市场体系

中国巨大的果蔬消费市场,消费习惯迥异,区域特征鲜明,需要制订针对性的渠道策略,应该着眼重点消费区域市场、打造样板市场、实施精细化渠道管理。在传统果蔬产品及加工品分销渠道基础上,加强特殊渠道的开发,满足日益个性化的顾客需求。

在城市聚居区建立农产品超市,专门经营日常生活必须农产品,按品牌上货架。对于基地所生产的农产品深加工的产品以专卖店的形式形成终端销售,这样能保护产品不被假冒伪造,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还能倡导一种的新的消费潮流,逛农产品专卖店。果蔬生产基地在互联网上开通了自己的网站或网页,将农产品品种、规格、价格等信息及时传递给消费者,并可在网上进行交易,并在网络媒体塑造果蔬品牌的口碑。依托政府的资源优势,在果蔬生产基地召开农产品、食品博览会来展示基地生产的现代化品牌农产品、绿色无公害产品。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也给果蔬产品的品牌营销提供了新的出路。此外,还可以采取定制营销,果蔬产品生产者可以根据加工者或批发商的要求进行生产,果蔬收获后由生产者直接送达到加工者或批发商,或由后者自己运输。或是果蔬产品生产加工者根据消费者的需要进行专门生产或品种搭配并直接送货上门的营销方式。“鲜菜配送”、“鲜奶送货上门”是这类营销方式的典型。

(五)政府加强对果蔬产品品牌的保护和支持力度

首先,政府应帮助和监督农业企业注册商标和建立品牌,帮助企业提高品牌管理能力,全力打击品牌农产品假冒伪劣行为,帮助消费者识别优质农产品品牌。其次,农产品品牌的培育是个艰难而长期的过程,政府应适度给予品牌果蔬产品优惠政策、安排果蔬品牌宣传活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果蔬产品品牌建设,逐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形成全社会各行各业共同推动果蔬产品品牌发展的新格局。再次,政府必须增加农业科研投入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最后,还应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果蔬产品品牌产品和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争创国家、省知名品牌,提高企业和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1]李道,李君农.产品品牌营销策略[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42-44.

[2]朱黎亮.农产品销售渠道分析[J].中国禽业导报,2002,19(4):15-16.

[3]黄金火,黄文军.我国农产品品牌营销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7(5).

[4]穆俊峰,穆俊秋.中国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分析[J].吉林农业,2010(8):

15-16.

[5]王爱红.农产品品牌营销分析[J].商业研究,2009(12):139-141.

[6]张炳根.农产品创品牌关键在标准化[J].安庆科技,2002(4):31-32.

[7]康红波,胡祥伟.提升农产品品牌竞争力的思考[J].经济社会,2011(4):31-33.

[8]陈潮珠.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创新农产品市场营销[J].经合论坛,2008(1):23-26.

[9]江山秀.农产品也要创品牌[J].致富导向,2005(10).

[10]刘磊君.品牌化-农业营销的孵化器[J].经营管理,2009,26(10).

[11]徐小琪.农产品品牌战略中科技创新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

[12]崔茂森,鹿永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几个关键环节[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06).

[13]段进朋,党亚峰.我国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中的问题分析[J].商业时代,2007(26).

[14]周丽永,林锐,肖艳.农产品品牌化及其策略探讨[J].农村经济,2006(07).

[15]郁海金.关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11).

[16]楼晓东.中国果蔬品牌建设:变化与机遇的应对策略[J].中国外资,2012(11).

[17]郑璐,徐惠娟.我国农产品自主品牌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林副特产,2008(04).

农产品品牌建设篇2

“三品一标”农产品是指来自优良的生产环境、按照规定的技术操作规程生产、必须经过专门的认证机构认证,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证书,产品或包装上加贴标识的农产品,它是政府公信品牌。“三品一标”公信品牌建设是农业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加强“三品一标”公信品牌建设的目的在于保障公众的安全消费、提高社会安全感和幸福感,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通道县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湘、桂、黔3省(区)交界处,素有“南极楚地、百越襟喉”之称。耕地面积17407hm2,有近24万人口,是部级贫困县。虽然通道县不是农业大县,但为了实现农业增效,为农民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出了“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理念,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农业的安全生产,特别强调“三品一标”农产品的生产发展,将“三品一标”品牌建设纳入了政府议事日程,并将认证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经过近年的努力,通道县“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自2009年以来,通道县建立了无公害生产基地6个,涵盖蔬菜、水果、大米、食用菌等方面;建立了通道源田生蔬菜、九层岭茶叶等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个,其中通道源田生蔬菜基地为省级标准化园核心示范区,面积达667hm2;认证产品12个,其中菜芯、芥兰、学斗白等3个为绿色食品,莼菜为有机食品,共认证面积2700hm2,占耕地面积的15.5%。为了加快“三品一标”整体认证工作的推进,同时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打造绿色品牌,促进全县农业标准化生产进程,通道县建立了县、乡、村3级质量检验监督管理机构,保证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7.5%以上。

2通道县“三品一标”公信品牌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三品一标”宣传不到位

目前各家媒体单位对“三品一标”的宣传寥寥无几。此外,“三品一标”公信品牌建设工作没有被纳入绩效考核中,因此未能引起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导致宣传不到位,以致生产人员、消费者,甚至一些领导和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员对“三品一标”概念普遍认知不足,加大了工作难度。

2.2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认识不到位,因此政府在这一块的投入较少,也没有设立独立的工作机构。自2009年来“,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是放在农产品安全监管站进行,由在岗人员为1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接应省、市农委4个工作站的工作,即“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市场信息管理、农业标准化建设等工作。直到2013年,通道县政府才每年拨给其2万元的认证管理经费,这些经费远远不够检测费。

2.3“三品一标”认证薄弱

第一,通道县不是农业大县,耕地面积较少,产品数量相对较少,认证面积2700hm2,仅占耕地面积的15.5%,持有效证书的认证产品数量只有7个;第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通道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虽然发展较快,但层次较低,覆盖面小,缺乏规范,加上市场管理不严格、准入制度没有被普遍启用,企业的认证积极性不高,目前还处于被动认证状态。基地建设不完善,管理不到位,整体认证通过率只有76.0%;第三,经济发展不均衡,全县21个乡镇,认证产品涵盖乡镇只有5个,仅占23.8%,全县没有1个地理标志产品。

2.4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

尽管通道县争取到了省市共建设的标准园区建设项目,但这示范带动作用难以发挥。由于该县属于山区,耕地面积小而分散,生产规模小、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因此开展组织化、品牌化运作、产销衔接和消费者认可等方面工作相对较难。全县农业资金向核心示范园区倾斜,使园区的建设标准太高。因此,尽管通道县从2009年就提出农业标准化建设理念,2012年省、市、县共建标准示范园实施,到目前历时6a,仅科技园启动标准园建设,其他乡镇进展缓慢。

2.5市场培育较弱

通道县离市区较远,产品进入市区相对较难,商品率较低,且由于县域较小,市场较小,加上组织化率较低,规模效应较差,品牌意识薄弱,没有特定宣传窗口,特色优质农产品没有形成品牌和市场优势,政府在这方面投入较小,导致市场较弱,难以见规模效益。

3通道县“三品一标”公信品牌建设的建议

3.1加强宣传,普及“三品一标”知识

参与“三品一标”工作的科技人员要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三品一标”的基本知识和作用,使之家喻户晓。

3.2增加投入,保障公信品牌建设顺利进行

“三品一标”公信品牌建设从生产环境改善和保护、宣传资料的印制、安全监管检测设备的配置、质量追溯体系的建设、监督人员的安排等方面都离不开政府的投入。通过增加投入,保障公信品牌建设顺利进行。

3.3强化认证,完善“三品一标”认证和证后

管理工作以安全、优质、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为发展目标,以基地标准化建设和产业化生产经营为措施,以认证为手段,争取在2017年底前,每个乡镇都有认证产品或生产基地1个以上,以打造通道的生态旅游品牌,通过品牌挖掘、培育和登记保护,提升独特的农产品品质,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区域经济发展。加强证后监管,建立长效的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保障认证产品的安全优质,保证品牌的实效性,加强监管队伍建设,保障认证、监管工作的有效进行。

3.4培育市场,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

农产品品牌建设篇3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建设对策

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的逐渐开放,国外知名农业企业和品牌农产品纷纷进入国内市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给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农产品企业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在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创建农产品品牌,实施品牌经营战略。

一、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的保护力度和支持力度不够

政府对农产品品牌的保护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假冒伪劣农产品横行,消费者很难区分真货和假货,以致不敢购买品牌农产品。政府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投入不足。据权威部门统计,多年来,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仅占财政总支出的6.4%左右,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我国农业科技投资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3%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4%—5%的水平,而且也低于30个最低收入国家20世纪80年代平均0.65%的水平。我国农产品品牌化仍处在起步阶段,农业企业规模还比较小,实力还较弱,品牌知名度还不是很高,农产品品牌还处于弱质阶段,特别需要政府的保护和支持。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农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是农产品品牌创立和发展的依托。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生产经营者规模偏小,大部分农产品仍存在诸侯割据、各自为政现象,每家生产的农产品品质差别很大,造成农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品牌化进程。同时,由于每家生产经营者规模小,市场覆盖率低,所得利润非常有限,难以形成组团出击、集中打响品牌的合力,影响品牌建设。

(三)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目前我国农产品大多只是经过简单的初加工,而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系列加工的不多,使得农产品的加工增值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另外,我国农产品包装技术落后,包装粗糙不美观,无法体现优质优价,因而很难进入高级的超级市场。形成上述这种局面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科技含量。品牌的基础是质量,质量的背后是科技支持。农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在农产品品牌化经营过程中,从种苗的培育到产品的生产,从农产品的加工、包装到销售,各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科技支撑。如果科技不到位,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都将大打折扣。

(四)农产品品牌意识薄弱

目前大多数农民没有形成实体公司和企业,以小规模农户为主的居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相当多的农民以及农业企业受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惯性束缚,缺乏建设农产品品牌的意识。这些企业片面认为创建品牌费时费力费钱,还要冒风险,因而为了扩大自己产品的销量,竞相为品牌企业贴牌生产。贴牌生产非长久之计,这会造成我国农产品企业利润微薄,影响企业经济利益和自主创新能力,农产品生产经营受制于人。

(五)农产品企业的品牌运作水平较低

很多农产品企业在品牌推广策划中没有聘请专业的营销策划公司,完全靠自己的感觉和认识进行。而这些公司的企业家缺乏市场策划经验和品牌建设的知识,加上这些企业家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农产品收购和质量管理上,很难进行高水平的品牌管理和市场运作,导致品牌农产品的市场运作水平和品牌策划水平不高,严重制约着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和发展。

二、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要加大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首先,政府应从资金、税收、技术、管理、信息、出口补贴和农资等方面帮助建设农产品品牌。农产品品牌建设要高投入才能高产出,政府要提供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府财政部门和商业银行在资金供应等方面要适当采取倾斜政策。除此之外,对开发名牌农产品的企业,政府还可以采取诸多措施加以扶持,如减免税收,简化工商管理手续,提供出口补贴,优先供应农业生产资料,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等。

其次,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依法保护品牌农产品。国家应尽快制定和完善保护品牌健康成长的法律法规,把品牌的培育和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对虚假广告和假冒品牌农产品的行为,要坚决查处打击,提高其违法成本。只有这样,才能为品牌农产品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及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品牌农产品才能脱颖而出。

(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

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必须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通过实施企业、基地、农户三结合的运行机制,实现农业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作为名牌战略的组织依托。可以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力推主打品牌来达到打响农产品品牌的效果。这些龙头企业把分散的农户紧密地联为一体,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形成“龙头带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其中龙头企业是品牌经营的核心,“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可以使生产和流通的各个主体相互协作、共同发展,既有利于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也有利于市场化运作,树立品牌的统一形象,促进农业名牌的产生。

(三)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名牌之争实质上就是科技的竞争,农产品创名牌,必须依托科技创新。因此,农业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广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引进新品种,以实现农产品品质的飞跃。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大力实施科技示范户工程,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积极培植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二是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使科技信息直接进村入户,为农民提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三是依托先进的农业科技对品牌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综合利用农产品原料,提高经济效益,解决环境污染。四是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求在设施、栽培、深度加工、工厂化养殖、储藏运输、保鲜保活、设计包装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产品的品位档次,使更多的优质名牌农产品赢得消费者的喜爱,适应多样化、复杂化的消费需求。

(四)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品牌意识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及其产品的标志和形象信誉的体现。目前的深加工农产品品牌建设已经实现规模化、效益化、名牌化,如“鲁花”、“金龙鱼”、“蒙牛”等。但初级农产品企业的品牌意识仍然不强,对品牌建设的投资不足,初级农产品行业品牌建设仍是一个有待开发的新领域。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要树立品牌意识,充分认识到品牌在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首先,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品牌意识,企业品牌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品牌建设的力度和深度均取决于管理者的品牌意识强弱。其次,帮助和引导农民群众提高品牌意识,可以通过召开品牌座谈会、品牌培训班等各种易于接受的方式,广泛宣传建设品牌、保护品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启发农民提高拥有品牌、重视品牌、利用品牌的积极性。

(五)加强农产品品牌的传播

农产品品牌宣传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环节。农业企业既要有足量的传播费用,又要选择合适的传播方式。农产品品牌的传播可考虑选择如下几种方式:

1、广告

广告作为品牌传播的主要手段,可以从多方面营造品牌。首先,广告有利于建立并强化品牌与某种产品质量、差异化的联系。其次,广告可以扩大甚至人为地创造产品差异。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日趋同质化,产品间的微小差异不易被消费者所觉察。可以利用广告将消费者难以察觉的产品差异加以放大,甚至可以通过广告人为地创造产品差异,以树立独特的产品形象,从而有效地促进产品销售和提高市场占有率。

2、农博会或农展会

农博会或农展会由政府搭台,企业唱主角,集成果展示、产品销售、招商洽谈于一体,各方媒体争相宣传、跟踪报道,使得农博会或农展会的相关信息为广大消费者所熟悉,其影响面急剧扩大,迅速成为推动农产品品牌传播的有效手段之一。如丽水市各级农业部门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在杭州、上海等地举办的各类农博会或农展会,使丽水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迅速得到提高。

3、网络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正在成为更具有发展潜力的传播渠道。通过网络传播品牌,可以消除时空限制,向更广的范围宣传品牌,提高传播效率。

参考文献:

①惠献波.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问题之探讨〔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8(6)

②张可成,王孝莹.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2)

③任强.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现实问题与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0(5)

农产品品牌建设篇4

[关键词]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18.110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2

1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特色农产品品牌化有助于规避市场风险,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焦作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近年来,由于农产品的季节性,农民生产的盲目性,以及外地同类农产品充斥焦作地区以假乱真等现象的出现,给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市场风险。加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有利于保证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力。

第二,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能增加农产品附加价值,增加农民收入。农产品是典型的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常常出现农民辛苦经营而增产不增收的局面。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较其他地区同类农产品具有独特利益和价值,能给些消费者带来较高的效用,将这些融入品牌文化和内涵建设定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获得高额利润,避免“谷贱伤农”现象的出现,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特色农产品通过加强品牌建设,可建立稳定的顾客群体,稳定农产品的市场份额。一方面,通过品牌可以传递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特有的文化内涵、商品价值及利益效用等,便于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另一方面,特色品牌农产品在吸引大量消费者的同时,排斥非品牌竞争者的加入,从而形成了稳定的销售市场,保证了特色农产品生产商的市场份额。

2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Swot分析

2.1内部优势分析(Strengths)

2.1.1自然资源优势

千百万年以来,太行山特有的岩溶水带着丰富的微量元素渗入地下,与地下水交织在一起,形成焦作独特的水质。焦作地区空气新鲜,在长时间的地热烘烤下,土壤中丰富的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蒸发弥散,形成了独特的微生物和微量元素结构。独特的气候、土壤、水质及空气,综合作用,形成了焦作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焦作各种特色农产品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生长,经过数千年的遗传变异,逐渐形成了生理结构、外部形态以及营养成分上的独特品质。

2.1.2文化特色优势

焦作自古就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如山水文化、怀药文化以及太极文化等。怀商也是河南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商帮集团,更是豫商文化的核心。怀庆商人创造财富的背后,是值得后人学习的超前的管理思想和经营之道。而四大怀药正是怀商白手起家的主要依托和起步后的主打产品,怀庆商人的创富神话就是四大怀药最好的宣传广告,比直接的广告效果会好很多。加强对怀商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做好焦作特色农产品的文化营销,是打响焦作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强大精神力量。

2.1.3特色农产品优势凸显

近年来,焦作立足传统农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初步形成了四大怀药、小麦种子、食用菌、无公害蔬菜、博爱生姜、林果和畜牧业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业占农田面积的25%,所带来收入却占农民收入50%以上。四大怀药是焦作独有的资源,产品在全国各地广受欢迎,并远销东南亚和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2内部劣势分析(weaknesses)

2.2.1农业生产者市场观念滞后,品牌意识淡薄

焦作地区的广大农民市场意识淡薄,受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认为农产品是产品而非商品,不能有效地进行品牌建设。2012年“温县铁棍山药”商标虽已成功注册,但这种以地区来命名的品牌,过于笼统,不利于消费者识别和辨认,被假冒和盗用的情况十分严重。如近年来河北、山西及山东等地的山药大量流入焦作以假乱真,严重影响了焦作铁棍山药的信誉。对于焦作广大的特色农产品而言,大部分都没有注册品牌,导致这些具有良好品质和特色的农产品不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和价格优势。

2.2.2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偏低

焦作地区各种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和手段比较落后,受小农意识的影响,重视以量取胜,农产品缺乏深加工。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滞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牌建设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如铁棍山药作为焦作特色农产品的典型代表,其加工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初加工方面,目前还主要以农户加工、自主经营为主,程序简单分为清洗、截断、打捆、装箱等,然后直接进入市场销售,加工技术水平很低。在深加工方面,虽有伟康、建国等深加工龙头企业,围绕消费者需求开发出铁棍山药粉、山药片等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多个系列产品,但开发潜力依然巨大。

2.2.3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程度偏低

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多以农户自主经营为主,虽然标准化示范基地逐年增加,但标准化带动作用依然不太明显。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加工是创品牌的重要前提。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就不可能创出品牌。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主要包括:特色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技术标准体系;特色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标准体系;特色农产品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可以避免特色农产品出现品质参差不齐的现象,更能提升特色农产品的整体形象。对初级特色农产品进行标准化的深加工能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储存能力,解决季节销售矛盾,增加农民收入。

2.2.4营销能力、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影响品牌的建设与发展

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与发展,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农业经营者要重视市场调研、深加工特色农产品研发、产品整体概念的研究、包装的设计、畅通的销售渠道以及适当的广告策划与宣传等。而焦作地区广大农业生产者缺乏全面规划,只做一些片面的努力,难以成就强大的品牌。同时,这些工作的实施也需要强大的资金和人才支持,这也是制约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因素。

2.3外部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2.3.1中原经济区建设机遇

在焦作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大背景下,发挥比较优势,示范带动全省经济转型,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由此,焦作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会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技术、人才的帮助,是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大好机遇。

2.3.2消费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消费者追求健康、养生极绿色的观念也不断增强。焦作四大怀药、博爱生姜等特色农产品的药用、养生价值,食用菌、绿色无公害蔬菜,林果等的绿色环保,都极大地迎合了消费者的现代消费观念,为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4外部威胁分析(threats)

2.4.1假冒产品带来的威胁

近年来,由于焦作特色农产品品牌管理环节的不足,市场上的假冒产品层出不穷,不仅影响了焦作特色农产品的形象,也严重影响了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的生存和发展,如冒充焦作铁棍山药、冒充博爱生姜以及冒充绿色无公害蔬菜等现象层出不穷,使得消费者难辨真伪,也给焦作特色农产品带来价格竞争,影响其价值的实现。

2.4.2自然环境带来的威胁

农业本身就具有很大的自然风险,焦作各种特色农产品在生长过程中都受到降雨量、气候、温度、土壤及病虫害等生态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旦这些自然条件发展变化就会造成其产量和质量的变化,影响自身价值。有些特色农产品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如正宗的铁棍山药1块地5年才种1次,每亩产量500~750kg,产量非常有限。

2.4.3国内外农产品企业的竞争压力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焦作食用菌、无公害蔬菜等在国内外都有很多强大的竞争对手。品牌、包装以及技术等都急需提高,给焦作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3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3.1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主体建设,树立品牌意识

一方面,针对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营销主体发展滞后的现状,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要大力扶持特色农产品农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发展,使之成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平台;同时要进一步重点培育一批特色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使之成为特色农产品品牌营销的重要主体。另一方面,应大力培育特色农产品营销主体的品牌意识和品牌观念,使他们认识到品牌对提升和保护特色农产品价值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和发挥品牌营销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减少和避免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价值的流失。

3.2建设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文化

品牌文化是品牌的魂,是品牌精神境界感情的体现。消费者购买产品,不仅是选择产品的品质和功效,更注重品牌的文化品味。优秀的品牌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品牌文化赋予消费者情感体验,也造就了品牌的价值。品牌文化的培育应该是点滴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全境式的广告轰炸只能快速提高品牌知名度,却很难积淀品牌深厚的文化内涵。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应注重融入焦作的特色文化,如将怀商文化、怀药文化、云台山山水文化、神农山文化、竹林七贤文化、太极文化及月山八极拳文化等恰如其分地融入相应的特色农产品,有利于进行市场沟通和互动,定能增强特色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提升品牌形象。

3.3大力实施特色农产品标准化,为品牌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结合焦作地区各种特色农产品的特点,制定和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实现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管理。如特色农产品的种植标准、深加工标准、技术检测标准、包装规格标准等。要大力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创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科技示范区等,助推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建设。通过标准化的建设与实施,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监控,以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外观赢得市场。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隽.农产品品牌营销探析[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2]段进朋,党亚峰.我国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中的问题分析[J].商业时代,2007(26).

[3]徐瑞泽,杨忠浩,赵爱菊,等.打造四大怀药品牌的思路与对策[J].焦作大学学报,2003(1).

农产品品牌建设篇5

关键字:吉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问题对策

1吉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问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吉林省是农业资源大省,也是我国两个“生态建设示范省”之一,创立名牌农产品有明显的资源和环境优势。已成为吉林省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的大米、人参和葡萄酒等农产品在全国已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仍然存在上述问题。

解决吉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仅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农产品品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因此,对吉林省现阶段农产品品牌化经营问题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2吉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

近年来,吉林省各级工商机关积极实施“一所一标、创建品牌村”的商标富农工程,不断加强商标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引导企业和农民运用商标发展生产、开拓市场,取得良好成效。全省大米著名商标发展的主要特点[1]:

(1)农产品商标注册量逐年上升。近年来,吉林省涉农商标的申请量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现已拥有涉农商标3538件,特别是延边、白山、辽源等地涉农商标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2)在新认定的驰名商标中,农产品商标占较大比重。截至2009年底,全省驰名商标数量由2005年的8件增至29件。从各地区具体分布看,作为经济发展的标志,驰名商标主要集中在吉林省经济发达地区,前三位是长春、通化、吉林,分别拥有11件、6件、5件。

(3)在全省培育和认定的著名商标中,农产品商标所占比重较大。目前,吉林省著名商标413件,其中农产品著名商标94件,占著名商标总数的23%。这一现象折射出吉林省重点扶持产业加快发展的态势,也是吉林省委、省政府重点扶持“三农”政策的具体体现。

(4)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快速增长。全省已拥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6件。2009年,吉林省的榆树大米、集安边条参等11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核准注册。另外,四平的伊通梅花鹿、四平孤家子大米、白城的草原红牛和延边黄牛等特色品牌也正在申请注册过程中。

(5)特色效益农产品商标在农产品著名商标中占主导地位。目前,各市、州的农产品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已分布在吉林全省十大特色效益农业产业中,其中粮食、食用菌、人参3类农产品拥有的著名商标数量最多,分别占十大特色效益农业产业所拥有的吉林省著名商标总数的36%、6%和5%。

(6)商标战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有效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商标品牌建设令龙头企业强劲扩张,加快了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在“龙头企业(基地)+商标+农户”的发展模式中,商标品牌发挥了联系市场、联结农户、凝聚生产要素的作用。

3吉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实地调查与分析,吉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总结起来有几下几点:

(1)品牌意识淡薄

在走访的这些小企业和小农户过程中发现,他们大多认为“品牌对我的销量没有影响”“产品质量好,能够得到人们的喜爱,不必要做品牌宣传”等。大多数生产经营者存在品牌意识淡薄的问题,而且很多企业不注重品牌的宣传,这是现阶段农产品产业存在的普遍问题。

(2)生产经营活动分散,同类企业多、生产规模小,形不成合力

以万昌镇大米产业为例,仅在万昌镇已经注册商标的大米企业就有26家,虽然在政府的引导之下农户的品牌意识加强了,但为了自身利益,这些小企业不愿进行整合,各自为战,不能形成合力,很难做到大规模生产,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企业缺乏产品开发力度和品牌创新力度

很多企业“安于现状”,没有对产品的开发做出具体规划,没有想到应引进新技术等更多满足消费者需求,而且对于品牌及品牌的创新没有太多的关注。

(4)同名异品、同品异名和有牌无品问题严重,品牌之间竞争激烈

同名异品,即同一品牌的产品出现了质量不一的现象;同品异名,即同一个企业的同一个商品用不同包装进行销售;比如经营者把自己生产的农产品换成其他知名品牌的包装进行销售以扩大销售量,构成了有牌无品的恶劣现象,这严重影响到知名品牌的声誉,而且影响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力。

(5)企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品牌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与指导

品牌整合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造成经营者的盲目自营。虽然吉林省政府在这方面有了具体的政策,但缺乏具体的实施步骤,加上各地方政府监管力度不够,造成生产经营者对品牌建设不是很重视。

4吉林省大米品牌建设问题的相应对策

(1)转变观念,树立品牌意识。

政府要对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加大宣传,对生产经营者进行统一的教育,引导农户用正确的方式经营产品。具体步骤:一,总结现阶段农产品品牌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二,下发文件型政策。三,加强事后监督管理,做到政策与实地指导同步。四,在吉林农业报刊或新闻上普及品牌知识,灌输品牌建设重要性的思想。

(2)整合中小规模的企业,加强协作,形成合力[2],增强竞争力。

借鉴盘锦大米集团等企业的成长经验,有效地组织中小企业联合,在规模上做大做强,然后不断加大品牌的管理力度,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具体做法:一是在政府的帮助下,整合中小规模企业。二是在质量和技术上做出标准化规范,统一收购。三是加大品牌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品牌竞争力。

(3)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

在满足现有市场需求的条件下,企业要不断引进新技术,或者培育新品种,更大的满足消费者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

(4)提高产品质量水平,规范质量标准。

同名异品和同品异名的现象是很常见的问题,在政府普及品牌建设重要性的同时,要制定好质量规范化标准,严格把守质量关,每一个品牌都要有质量保证,使得低质量产品没有充斥高端市场的机会,在起点上避免以次充好现象的发生。

(5)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营造健康的品牌生态环境。

政府要根据吉林农业产业的特色及变化的政策,及时作出正确的分析,提出相应建议,全力支持打造吉林驰名商标。比如黑龙江省政府每年在资金上给予农业大力支持,并且安排专家在田间亲自指导,使得其农产品品牌文明于全国。

全面分析吉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带动农村经济,整体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具体做到总结并吸取各品牌建设成功的企业经验,切实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生存、发展的模式,全力打造吉林知名品牌,提高吉林大米在全国范围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曲春林.让商标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动力-对吉林省农产品著名商标发展现状的调查[n].中国工商报,2010-05-20

[2]结合资源产业特色,加快地理标志培育[n].中国特产报B3版,2011-02-06(1760期)

农产品品牌建设篇6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标准化;整合营销

中图分类号:F304文献标识码:a

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存在着规划、体制、推广、投资、保护等问题,本文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提出一些对策。

一、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问题

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但由于政府缺乏品牌战略规划、管理体制不顺畅、品牌推广简单、经营主体薄弱、建设资金不足、品牌保护不力等原因,致使农产品品牌竞争力较弱,品牌附加值较低。

(一)缺乏农产品品牌规划,相关管理体制不顺畅。各级政府热衷品牌评比和排序,推出一个又一个荣誉称号,但是缺乏全国统一规划。还有些部门或机构的评选规则不够规范,评选目录随意性较大,只重视品牌的评比,而忽视品牌培育和品牌维护的基础工作。我国农产品品牌评定部门很多,如国家质监总局、工商总局、商务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等。各个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定位提出了不同的评价制度和管理办法。由于政出多门,造成部分地方对于农产品品牌认定的方法、程序、标准出现不同理解,因此应在国家层面上形成若干个职能明确、分工明晰的权威机构或部门,由他们来制定全国性的农产品品牌认定的标准、程序和淘汰机制。

(二)品牌建设主体力量薄弱,品牌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在发达国家农产品品牌化进程中,龙头企业与农业行业协会、农民协会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我国龙头企业大多数规模较小,辐射农户的能力较弱。农业行业协会不是法人组织,资金实力小,违约赔偿能力有限,而农户的小农意识浓厚,协会和农户之间是一种松散的组织关系。以上这些原因,使得农业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抗风险能力较低。我国农产品生产是以分散农户为主,资金积累缓慢而有限;同时,大多数地方集体经济规模小,农业合作组织也不完善;此外,国家财政对农产品品牌的国际推广、地方政府对特色农产品的国内推广资金都十分有限。上述原因致使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农产品以及一些地方特产形成不了品牌优势。

(三)农产品品牌推广简单化和保护不力。农产品品牌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受制于目标市场、市场调查与预测、产品质量、形象设计、销售服务、广告宣传、品牌文化等诸多要素。我国在上述诸要素方面所做的工作过于简单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农产品推销阶段,离整合营销的要求还远。在品牌开发上重评比、轻培育,同一优势区域同一农产品品牌的数量繁多,品牌间恶性竞争,各品牌主体没有品牌整合的意识,不能形成品牌建设的合力。由于对假冒行为打击力度不够,假冒农产品品牌的事情时有发生,极大侵犯了品牌创立者的利益。

二、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对策

在多数农产品供大于求的背景下,为了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同时也为了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进行农产品品牌建设是大势所趋。为了提升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水平,必须在政府科学规划与引导下,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整合品牌营销策略,塑造农产品高美誉度和高附加值的品牌形象,实现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的转变。

(一)政府科学规划与引导。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弱势性,对农产品品质和安全不能有效控制,政府拥有信息、资源、组织、公正等优势,应该在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和维护上发挥积极作用。

1、科学规划区域农产品生产。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质品种和新兴品种。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培育发展主导产业。政府应做好产业关联带动工作,挖掘农产品深加工的潜力,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增强区域农产品品牌竞争力。

2、加强区域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和农产品认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重点是加快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同时,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包括各级政府的职能专业检验站和各级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的检验点,建立日常农产品质量检测和监督工作规范,确保质检的可靠性、公正性。在建立生产档案的基础上,加紧构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要逐步与国际接轨,争取国际多边或双边认证。政府要推进农产品品牌注册和管理制度建设,特别是原产地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政府要推进农产品品牌评比规范化;为了有效保证区域农产品品牌不受侵害,政府应该建立区域农产品品牌产地认证和质量保证制度。

3、加大对假冒农产品品牌行为的打击力度。由于农产品品牌具有产权模糊、利益共享的特点,所以具有“公共产品”的共享性。某些企业只愿意“搭便车”,而不愿意投资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导致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困难。农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容易模仿,所以假冒伪劣产品特别多。企业自身防范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成本高、效果差,所以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假冒行为的打击力度,营造农产品品牌运作的良好环境。

4、完善多层次农民培训体系。充分利用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学校、农民技术学校等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师资完备的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科研院所、农业企业、专业协会、社会中介、农民组织等的作用,满足农民对教育培训多样化的需求。农民教育培训应与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和农民增收致富需求相对接,坚持普及教育与专业培训相结合。培训工作要机动灵活,按照农民喜好和农时来安排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和培训时间。

(二)整合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品牌农产品的产品策略包括农产品种类、品质、安全性、品牌名称、包装、说明书、规格、投诉与索赔方法等。

(1)品牌农产品最基本定位是无公害食品,中级定位是绿色食品,高级定位是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是食品的一种最基本要求,所有食品都应该达标。绿色食品是我国农业部门推广的认证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种。其中,a级绿色食品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aa级绿色食品则较为严格地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有机食品是指以有机方式生产加工的、符合农业投入品要求、产地环境要求、生产技术规范、有害物质含量标准并通过专门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

(2)为了适应消费者对营养和健康的需求,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要迅速扩大总量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有机农产品要突出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提升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了提升产品品质,要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逐步减少普通食品的产量。为了保证人民饮食健康和营养,品牌农产品发展重点是“菜篮子”和“米袋子”产品;这些产品的需求巨大、市场广阔,便于品牌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和实力积累。

(3)我国许多农产品没有包装,有些即使有也较粗糙,用塑料袋或纸箱的居多。在塑造农产品品牌过程中,包装发挥了“无声推销员”的作用,所以包装要和产品价值相适应、方便运输和陈列、方便消费者选购和使用,此外还可以使用配套包装、附赠品促销包装等。

(4)农产品品牌命名要体现绿色、品质、文化。在给农产品命名时,要符合绿色健康的要求,让人们在接触产品及其商标时,使人联想到优质水源和优美环境。对一些圆形水果蔬菜如苹果、南瓜等产品则把商标或福寿等字写在幼果上,图案同瓜果一起长大,附加浓郁的文化气息。

(5)产品线延伸增加农业经营者收入。为了适应消费者对深加工农产品的需求,可以把部分蔬菜加工成净菜、把部分水果加工成果汁或罐头、把部分草莓加工成草莓酱。通过对初级农产品深加工,既降低了农作物销售市场波动、国家政策、自然灾害等不确定性风险,拓展了产品销路,缓解了产品集中上市带来的销售压力,又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2、价格策略。品牌农产品的价格策略包括农产品的定价依据、定价方法、折扣与折让、给予经销商的付款期限以及信用条件等。

(1)农产品定价要依据成本、属性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品牌农产品由于生产成本高及分销费用大、生产技术标准要求高、营养价值高,所以定价要比普通农产品高。普通农产品如普通大米作为生活必需品,它的需求价格弹性很小;但是,品牌农产品如有机大米作为生活选择品,它的需求价格弹性就大一些,需求量的变化相对于价格的变化就比较大,引入品牌后的农产品需求曲线的斜率就平缓一些。所以,可以适当使用优惠价格进行促销,以扩大销量,增加市场占有率。

(2)使用需求导向和竞争导向定价法。普通农产品一般采用成本导向定价法,以维持企业生存或市场占有率。品牌农产品应该在维持生存的前提下,通过定价来展现产品品质和品牌形象,使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在绿色健康理念指导下,人们更加关注农产品的营养、生产工艺、生长环境,要求品牌农产品能够提供比普通农产品更高品质,也愿意为此多支付一些费用。同时,还要考虑同类其他品牌农产品的价格竞争,所以要根据本企业品牌农产品的品质和品牌形象制定恰当的价格。

3、渠道策略。品牌农产品的渠道策略包括销售农产品的中间商类型和位置、覆盖市场、分销渠道的长度与宽度、存货水平以及仓储与物流等。

(1)对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拓展。农产品批发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流通的重要途径,具有商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传输等三大功能,在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和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引导农民面向市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现增产增收和保障城乡居民的“菜篮子”供应,促进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2)对合作社进行兼并与联合,强化流通合作组织的规模优势。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具有较高的组织化程度,能够通过交易规模扩张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益。合作组织以整体身份为其成员搜寻市场信息和进行市场谈判,提高了谈判实力,降低了交易次数和频率,提高了交易效率。

(3)增加对大卖场和大客户直销。直销是从生产者手中直接销售到目标顾客的一种销售方式,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从而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同时,还能了解到目标顾客的真实需求,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

(4)开展生态旅游和观光旅游。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让游客亲身感受到农产品产地的良好环境,在参与农事活动过程中,了解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坚定游客对高品质农产品的消费者信心。旅游业带动餐饮和住宿,既加快了农产品销售,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此外,游客的口碑宣传较之于其他宣传方式成本更低、效果更好。

(5)建立大型加工配送中心。由于农产品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农产品加工比例逐年提高。大型超市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专门建立对农产品进行清洗、分类、深度加工、包装和配送的大型加工配送中心。随着上游供应商实力和优势的增强,加工中心的部分功能,如清洗、分类和深度加工等环节又向供应商回流,使得加工中心的重点放在处理日益丰富的农产品的数量和种类业务上,这种农产品物流链是一种多品种、大批量和多频次的混合型物流链。

4、促销策略。促销策略包括促进农产品销售的广告、人员推销、销售促进以及公关关系等内容。

(1)考虑到电视广告的成本较高,多数农产品品牌可以采用网络广告、户外广告、售点广告、终端促销、积分卡销售等形式。网络广告具有成本低、信息量大、辅以多媒体形式可以更好地展示产品品质,农业企业可以建立企业网站或在一些门户网站上做宣传。户外广告和售点广告不仅费用低,而且更贴近于人们的生活。积分卡销售、会员制等形式适合农产品反复购买的特性,可以提高顾客购买频率,易于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此外,随着广告总量的不断膨胀,消费者对直接广告逐渐产生了厌烦心理,致使直接广告的传播效果很差。企业可以创新一些间接广告形式,如在餐馆场景布置中融入农产品生产环境介绍和品牌标志,在餐具上标上企业标识等。

(2)公共关系活动容易获得社会及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同,有利于提高产品美誉度和知名度。农产品生产企业可以无偿为灾民捐赠食品,为大型会议或赛事提品,这样既展示了产品的高品质,又塑造了企业“社会公民”的良好形象。2006年日本的花样滑冰选手荒川静香在冬季奥运会上获得女子花样滑冰金牌之后,她所在的县立即以“金”为主题推出“金芽米”对该县的大米进行宣传,并由荒川静香表演的“金芽米”的广告。宣传集中于该米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如每100克“金芽米”的营养成分为:维生素B1为0.13毫克,相当于2.5勺豆粉的含量;B6为80毫克,相当于半个中等大小的西红柿的含量;铁分0.19毫克,相当于1棵小菜花的含量;食物纤维0.9克,相当于1根小香蕉的含量;镁为19.1毫克,相当于日本人经常食用的沙丁鱼干3/4条的含量等。该县在获得市场后,随即研发了“特撰金芽米”专供日本奥运代表团运动员食用。

(3)对认定的品牌农产品,要积极参与国内外大型会展、专题展销等活动,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推介品牌,宣传品牌,扩大名牌农产品知名度。要加大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力度,增强市场服务功能。有条件的地方要推进名牌农产品专销柜、专业市场建设。

(作者单位:安徽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旭初.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金连登,许立,朱智伟.我国现行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大米的异同点及生产发展策略研究.粮食与饲料工业[J].2005.5.

[3]袁敏芳.关于我国农产品创建名牌的若干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2002.5.

[4]孙曰瑶,刘华军.品牌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农产品品牌建设篇7

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产业链上游行业和品类开始了品牌化,农产品也不例外。从市场和消费者角度来说,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有了“食以安为先”的消费理念。在无明确安全辨别标准的情况下,消费者自然以是否大品牌、知名品牌为安全的判断标准。此外,经济发展、收入增长带来的消费升级也直接带来品牌消费需求提升,成为农产品品牌化最直接的驱动力。

但总体来看,大多数农产品还处在行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品牌建设也显得相当的初级和原始。《中国商标战略年度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涉农产品的注册商标数量达到110万件,地理保护标志1382件,居世界总量第一。但绝大多数的农产品品牌影响力还仅停留在局部地域,跨省跨区域品牌少,国际知名品牌基本没有。数量多,有质量的少,是农产品品牌处于起步阶段的表现之一。

表现之二是,农产品概念满天飞,假冒伪劣产品遍地行。以品牌鸡蛋行业为例,100个鸡蛋购买者中,差不多只有2个人会购买品牌鸡蛋,但在零售终端店里,却不下二、三十种鸡蛋品种概念,让消费者眼花缭乱,甚至大跌眼镜。

表现之三,目标人群、价值诉求不清晰。农产品虽然人人都消费,但不代表人人都是你的消费者。然而,我们发现,有明确目标人群定位和价值诉求的农产品品牌鲜有见到。以某个知名大米品牌为例,该品牌从大米的形状和大米的筛选数量上去试图说明该品牌大米的稀缺性,通过“物以稀为贵”来提高价值。但它始终没有说出,这样费尽气力选出的大米究竟和其他大米有怎样的不同、能满足消费者怎样的需求。

强势农产品品牌建设:三个战略问题

基于以上农产品品牌化趋势分析和现状总结,打造强势农产品品牌必须解决好三个战略问题:

战略问题之一:产品力是第一品牌力

农产品生产区别于其他消费品生产,其生产的环节多、周期性强、产品品质、产量受各种因素影响大。很多企业面临增长与收益压力,单纯以成本导向而降低品质,甚至以次充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最终失去消费者对品牌的根本信任。因此,农产品的生产控制、品质保障对农产品品牌建设来说就成为基本前提。一方面,品牌农产品的生产要遵循动植物生长、种植规律;另一方面,又必须具有区别普通农产品的差异化特点,使其具备独特的卖点或价值支持点。一般来说,农产品差异化特点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产地

生产过程

产业链管理

独特营养要素

独特品种

高出普通农产品的某个(些)品质

以品牌鸡蛋领军者圣迪乐村为例,品牌创建之初,企业就树立了全产业链是蛋品安全基本保障的生产理念。11年来,圣迪乐村坚持自建并不断完善鸡蛋的产业链体系,自有种鸡,可以做到种鸡净化,从源头保障蛋品安全;自有蛋鸡食粮工厂,以更科学的食源配方,提升蛋品品质;自有养殖基地,全程生物防疫,避免药物残留;自有加工销售,保证圣迪乐村的蛋品更放心、更值得信赖。完善的全产业链体系既降低了产品生产周期对产量波动的影响,又是圣迪乐村高品质产品质量的保障,还成为圣迪乐村“放心”品牌鸡蛋独特而有力的支撑!

战略问题之二:谁是目标人群?

一般来说,区别于大多数个人消费品,农产品的消费者都以家庭为单位。其购买者既决策购买,也参与消费。她(他)们的购买和消费习惯,都或多或少会受到家庭消费习惯的影响。

品牌农产品的目标消费者一定是高收入人群吗?答案是未必。品牌农产品虽然在价格上会比普通农产品高,但价格并不是消费者购买和消费的唯一决定因素。

佳沛是世界知名的水果品牌,对全球66个国家出口奇异果,每年销售量超过25亿颗,占全球奇异果生产量的28%,是奇异果品类里的绝对领导者。之所以能够成为第一品牌,在于其清晰的目标人群定位以及针对其目标人群传播品牌核心价值的品牌沟通。

在一般人看来,酸甜可口、营养丰富的奇异果人人爱吃,每个人都可以是它的目标消费人群。但是,无论是从生意的角度,还是从品牌建设角度来说,没有清晰的目标人群定位,都不可能成功。在所有消费者中间,佳沛选择了对奇异果特别偏爱的女性消费者为战略目标消费者,并且将核心目标人群锁定为“25-35岁有小孩并对家庭十分注重的女性”。因为这一女性群体关爱家庭、关爱小孩、关爱自己,注重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和生活品质,愿意为品质产品和品质生活付出更多。这类女性,既是购买者,也是消费者,还是家庭采购的决策者。以她们为核心目标消费者,使得佳沛奇异果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家庭消费品,从而占据最大的细分市场。

战略问题之三:核心价值是什么?

品牌的本质是价值。品牌核心价值直接对接目标消费者的需求,触动他们购买。品牌只有具备了独特的核心价值诉求,才能在实现差异化的同时打动目标消费者。品牌农产品的目标人群需求是什么,需求背后的价值诉求是什么,哪些需求是最大的机会点,都需要通过核心价值定位来解答。

仍以佳沛品牌为例,1996年新西兰奇异果产业决定为他们的自有水果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的时候,产业联盟自己的想法是,新的品牌必须具有某些意义,“让人能够联想到这个品质优良的奇异果能将生命力带入每天日常生活之中”。消费者调研支撑了这一想法。很多消费者反馈,奇异果代表“充满活力、精力充沛、健康、营养、欢腾、兴致高昂、富有生命气息、充满乐趣以及能量饱满”。通过电脑的排列组合,所有的这些信息最后都浓缩在“ZeSpRi”这个品牌名上,并最终界定品牌核心价值为“由内而外的纯净活力”。

农产品品牌建设篇8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品牌;人和荸荠;对策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涵义及发展现状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涵义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它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农民专业合作社悄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蓬勃发展于90年代中期。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数量迅猛增长,但是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据农业部统计,2006年全国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经超过15万个,成员总数3870多万人,是2002年的7.2倍,其中农户成员3480多万人,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3.8%,比2002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到2007年底共有2.64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工商机关登记注册,取得法人资格,成员总数合计35.1万人。据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09年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样本调查结果显示,2/3组织的正式成员数少于50户。总体来说,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数量增长快,规模小;地区间存在不平衡性,在东部地区发展较快,在西部地区发展较慢,而且规模小;产业分布比例失衡。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分布在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的比例很小。

人和荸荠协会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典例。2006年,由县政府牵头,以发展当地荸荠产业和农民增收为目的,陈和镇组建了应城市陈河镇人和荸荠合作社,并得到市民政局的批准,制定了合作社的章程,确定了职责和业务范围,确定了合作社的组织管理模式和领导核心,吸收陈河一带26个组的97家农户为首批会员。合作社目前的运作模式是镇政府-合作社-管理区-农户,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主要业务是完善成员档案,制定和完善“无公害荸荠生产技术章程”,做好生产经营规划,沟通成员与成员、成员与合作社、合作社与政府的关系,提供优质品种、原种和农资,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总结和交流生产经营经验,广开门路、做好促销和联络经营。同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组织管理松散、执行力低下、技术支持力量薄弱、营销方法和渠道单一等问题。

二、人和荸荠品牌建设的状况

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优势,孝感市人和一带产出的荸荠个大、皮薄、肉甜,一直是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之一,从20世纪50-60年代起就小有名气,是一个小的具有区域品牌效应的农产品之一。从人和荸荠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至今,人和荸荠品牌建设呈现以下特点:

(一)种植面积和生产总量稳定增长,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荸荠的种植面积从2007年的6000多亩增加到2010年的1.7万亩,其中张咀村从84.5亩增加到200多亩,先屋村从113.5亩增加到230多亩,种植面积翻了两番左右,总产量也相应翻了两番左右,荸荠种植的规模增加,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二)一品牌带动多品牌,产品品牌塑造地区品牌

前几年,由于人和荸荠品牌的形成与推广,对地区其他农产品的品牌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目前,人和地区除荸荠种植这一特色品牌外,还有水产养殖(毛蟹、鱼),这些主要采取承包和外包的方式,而且发展态势良好。

(三)仍存在很多难以克服的技术问题

荸荠种植时由各种霉菌引起的烂根、死苗问题,成熟时的开裂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产量受到影响;人工挖掘、清洗效率底低下;荸荠上市时保鲜困难,容易腐烂,严重影响远销和长期储存。

(四)品牌定位不准确,农户品牌意识不强烈

在人和荸荠品牌建设过程中,并不是一直坚持区域性品牌的战略,还不断在尝试建设企业品牌的路线,但因为资金、技术难题一直未能成功。同时,由于当地荸荠滞销情况不严重,整个人和荸荠产区品牌意识淡薄,相当一部分农户满足于自产自销,不谋求整个产区的联合发展和更多的利润,使人和荸荠的发展受限。[nextpage]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进品牌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农产品品牌建设篇9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政府行为

一、引言

农业发展问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问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已从质量竞争、价格竞争和服务竞争发展到了品牌竞争。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主体,政府在其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政府是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支持和服务主体;是区域农产品品牌规划和协调主体;是品牌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的制定和监管主体;是特色农产品品牌评价、监督和保护主体,同时特色农产品品牌国际化需要政府支持。

二、甘肃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甘肃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甘肃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为甘肃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已基本形成了马铃薯、蔬菜、瓜类、果品、制种、啤酒原料、百合、中药材、草产品、食畜牧业等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目前,甘肃省成功培育高原夏秋冷凉型蔬菜生产基地, 形成了以定西为主的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生产基地;河西走廊杂交玉米、瓜菜制种基地;河西走廊及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徽成盆地五大蔬菜生产基地;黄土高原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平凉、庆阳、天水、陇南为主);西部药都(定西、陇南为主的中药材)和内陆型优质棉花主产区;草食畜牧业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程度提高,已形成了以特色农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2010年底,全省特色优势作物种植面积达2700万亩,比2005年增加470万亩。已初步形成1000万亩马铃薯、580万亩蔬菜、430万亩苹果、250万亩中药材、140万亩玉米制种和110万亩酿酒原料的种植规模;49个牛羊产业大县,肉牛存栏354万头、肉羊存栏1602万只,草食畜增加值占全省农业增加值的比重稳步提高;全省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36家,涌现出甘绿脱水、敦煌种业、莫高实业、大业饲草等部级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53 家,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52 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4%,农民专业合作社4800个,带动农户47.59万户,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显著增强。

甘肃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主要取决于地理认证和知识产权保护。包括兰州百合、苦水玫瑰、庆阳黄花菜、定西马铃薯、刘家峡西红柿、板桥黄瓜、平凉金果、油橄榄等20多种产品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可,有百余种特色农产品已申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保护。具有特色的农产品正朝着品牌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跨市县、集群式的发展新格局。

2.甘肃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体而言,甘肃特色农产品品牌少,整体品牌竞争力不强,高知名度的品牌缺乏。

(1)甘肃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甘肃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特殊,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降水稀少且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严重短缺;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全省70%的耕地是山旱地,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导致专业化发展滞后,影响到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

(2)缺乏实施特色农产品品牌战略规划与相关政策。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发展战略应该如何统一规划实施没有相关政策,各级政府注重品牌评定,而忽视品牌建设的基础工作,也缺乏全省统一规划。

(3)农业产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量少,服务单一;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辐射带动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比较低;农产品发展层次低,品牌建设滞后,运输成本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村金融发育迟缓,企业和农户融资渠道窄,融资困难,阻碍了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

(4)品牌规模较小,名牌和精品少,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除极少部分群体品牌外,大部分农产品仍存在“诸侯割据、各自为政”现象,缺乏市场竞争力;在已获特色农产品品牌中,绝大多数品牌市场知名度较低;现有的品牌特色农产品大部分是初加工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特色农产品的整体优势还没有形成。

(5)主体品牌意识淡薄,推广措施不足。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品牌意识虽然比改革开发前有所提升,但与发达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①重生产,轻品牌。② 品牌运作简单化。

(6)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落后、执行不严。甘肃省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落后,严重影响着品牌建设的步伐。另外,我省农产品品牌建设还存在着农产品质量标准执行不严的问题。一些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不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加工,严重影响了品牌信用。

(7)农业品牌资金投入不够,品牌宣传贫乏、保护力度不足。甘肃省以分散小农户经营为主,资金积累相当有限,大部分地区农业合作组织不完善,发挥不了作用,导致一些地方特产、名产形成不了品牌优势;农业品牌的宣传不足,传播范围不大,缺乏地域品牌、国家品牌的宣传,品牌整体运作能力差。

三、甘肃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中政府行为

甘肃省各级政府在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同样承担着重要角色:是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支持和服务主体;是区域农产品品牌规划和协调主体;是品牌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的制定和监管主体;是特色农产品品牌评价、监督和保护主体。从总体上看,甘肃省各级政府对农产品品牌化的支持力度还很有限,政府干预在实践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界限不够明晰,新时期,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做好角色定位,发挥政府在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作用。

1.支持和服务主体。政府作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支持和服务主体,应加强以下五个方面的建设: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投入,加快完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提升农业装备水平,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及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特色农产品有效供给。

(2)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培训农业发展所需的科研领军人才、农业推广骨干人才、农业实用技术带头人和农村经营型人才,建立集科研、推广运用为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提供人才支撑。另外,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农业专业素质,做好农业技术教育和推广工作,加强农民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民务农的技能水平。

(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支撑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密切协作。强化技术集成配套和行业协调发展,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组织农业科研机构、企业协作攻关,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种养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先进技术应用新模式,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4)加强对品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专业协会的扶持力度,加快农产品市场主体培育。首先,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多渠道培植壮大品牌经营型龙头企业群体,面向国内“引”,立足现有龙头“扩”,引领已有企业“转”。从而改变甘肃省目前生产规模小、营销方式落后等问题。其次,加强各类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包括建立农民生产协会、专业性生产合作组织等,加强品牌的统一使用和管理。再次,建立特色农产品品牌的产品产地市场,集中销售当地的名优特色农产品。

(5)构建有利于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和财税政策体系。构建有利于农产品品牌发展的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区域布局政策和财税政策等,培育企业型品牌营销主体,并给予品牌企业在财政、税收等各方面的倾斜和支持。

2.区域品牌规划和协调主体。政府作为区域农产品品牌规划和协调主体,应制定科学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整体战略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区域互补、突出特色,分类指导、梯度推进,产业带动、提高效益”的原则做好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立足特色资源,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农业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布局,做精做优特色优势产品。具体应扶持庆阳荞麦、糜谷,定西豌豆、扁豆,会宁谷子,临夏蚕豆等抗旱特色小杂粮生产及加工;扶持庆阳白瓜籽、黄花菜、兰州百合、苦水玫瑰,陇南茶叶、油橄榄、蚕桑,天水等地的蜜蜂养殖;扶持鲑鳟鱼、鲟鱼等特色水产品养殖;加大对甘南、天祝藏区中藏药、牦牛、藏羊产业的扶持力度。实施甘肃黑猪、八眉猪、蕨麻猪、天祝白牦牛、早胜牛、山丹马、河曲马、甘肃高山细毛羊、河西绒山羊、陇东黑山羊、靖远滩羊、庆阳驴等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开展选育和改良工作。

3.标准化体系的制定和监管主体。政府作为品牌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的制定主体,应推进农产品原产地认证,建立、健全特色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加强特色农产品市场准人体系、安全标准体系、质量检测体系、质量认证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建设。尽快完成能规模生产、批量经营的农产品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以及商标注册,精确其外地无法复制的色泽、营养、外形、功效、工艺和水土环境等,形成应有的技术壁垒。

4.品牌评价、监督和保护主体。政府作为特色农产品品牌评价、监督和保护主体,应加强品牌意识,加大品牌管理和保护的力度,优化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环境。在品牌意识的培养上,政府采取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广泛进行产品质量、商标、品牌与其定位的营销知识教育,意在使区域内企业逐渐重视实施品牌战略,强化社会的品牌意识。在特色农产品品牌的保护上,政府要加大对特色农产品品牌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建设,保证农产品品牌保护有法可依,保证农产品品牌建设政策、法规执行的顺畅;强化行政执法机构,加大农产品品牌保护执法力度。

四、结论

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通过品牌创建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甘肃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中,政府要有所作为,发挥其主体地位作用,加大农业农村投入和基础平台建设、制定科学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整体战略规划、建立健全特色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加快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强化品牌意识等,并把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看成是一个动态过程,这样才能随时把握市场信息,提高我省特色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1]王玉莲.黑龙江省农产品品牌化建设与政府支持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2):57-59

[2]王玉莲,李昌宇. 论农产品品牌化建设的外部性及政策支持措施[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月第6卷第2期:24-27

[3]沈树周,彭品志,段素梅. 安徽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08(4):204-207

[4]吴础南. 论政府在我国农业品牌化中的作用—基于农业品牌现状的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2月第20卷第2期:10-11

[5]张可成. 略论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政府行为[J].理论学刊.2009(9):87-90

[6]马清学. 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模式实证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5):1-4

农产品品牌建设篇10

关键词:大众传媒;农产品品牌;角色;功能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0-0045-03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方法

迄今为止,在中国历时不长但却波澜壮阔、浩浩荡荡的现代化进程中,大众传媒将太多的鲜花和掌声送给了从一穷二白境地崛起的现代化工业。它理应得到这些。但我们却将目光聚集在步履沉重的农业现代化,并最终将焦点锁定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上。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显示,农产品品牌建设是整个进程中的关键一环,也是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它会作用于农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引发一系列的联动效应甚至是聚变效应,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大众传媒也应该在这个进程中发挥“放大器”的作用。

2009年12月,由农业部信息中心主办、中国品牌农业网和浙江大学农业品牌发展中心联合承办的“首届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胜利举办。在全国范围内,论坛激起了各政府部门、中央主流媒体及各级媒体、农产品经营加工企业和管理协会等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方法、经验、模式、品牌价值评估等领域亦成为营销和品牌研究等学界人士的热点。2011年1月,“第二届农产品区域共用品牌建设论坛”将在浙江杭州开幕。在筹备这两届论坛的过程中,借助浙江大学农业品牌发展中心和《农民日报》这两个重要平台,笔者有幸接触到了来自全国的1000多个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资料。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甄别、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大众传媒在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一些经验,也发现了其中的许多不足。

大众传媒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功能?如何做的更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检索、调查了杭州地区的十个农产品品牌的大众传媒报道和推广活动以及相关的涉农报道。这十个杭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农产品品牌包括西湖龙井、萧山萝卜干、临安山核桃、余杭径山茶、建德草莓等五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淳”牌有机鱼、野娇娇、峰之语、秋梅、三家村西湖藕粉等五个企业品牌。

在研究方法上,我们使用问卷调查、电话访谈、小组焦点访谈以及田野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使用文献研究对第一手资料进行甄别和佐证。在对收集来的资料的研究上,我们采用以定性分析为主,辅以定量分析的方法。

二、六种角色与功能

角色总是与之相应的功能联系在一起的。关于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拉斯维尔首先提出了“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各部分、传承社会遗产”三功能,后来(1975年)由赖特补充了第四个功能“提供娱乐”[1]。大众传媒在社会发展(包括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和角色的经典研究则要归功于拉纳、施拉姆和罗杰斯等人[2]。具体到农业发展方面,拉纳将他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城镇化变迁、新观念新习惯的传播和新环境的塑造上,施拉姆和罗杰斯则把研究对准了大众传媒在农业新技术推广方面的巨大潜力。

具体到农产品品牌建设,我们认为大众传媒分别扮演了以下几种角色,并发挥着与角色相应的功能。

(一)教育者:政策深度解读功能

与工业品牌和服务业品牌更多依靠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不同,“三农”问题更多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各级政府部门的指导性意见,农产品的生产和品牌建设自然也不例外。中央高层的战略决策和各级政府的建设举措就成为了大众传媒报道和深度解读的对象。连续七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所引起的各级大众传媒的报道和深度解读自是不必说了。

2008年中央正式出台土地流转政策后,《钱江晚报》(2009年3月16日第B5版)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作价出资》为题介绍了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资本运作对于农业现代化和品牌化建设的意义。杭州政府网()则以《临安土地流转探索步入深水区》为题详细分析了这一举措对临安林业(以山核桃为主)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动员者:号召鼓动功能

品牌建设的基础是优良的产品品质。对于农产品品牌而言,产品的品质集中体现在有机、绿色和无公害三个层面。农产品生产者的分散性、品牌意识薄弱等因素决定了大众传媒在号召鼓动方面大有作为。这里仅举两例。

2009年7月,以经营优质农产品品牌为特色的旺财超市在余杭和萧山开设分店,《杭州日报》(2009年7月16日C05版)以《欢迎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入驻旺财》为题,以秋梅倒笃菜、三家村西湖藕粉等农产品品牌为榜样,展示了生产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优势:“一不收入场费,二不收宣传费”,唤起农产品生产者对产品质量的重视。

农产品的品质与产地的自然资源密切相关,有机、绿色、无公害等品质对产地的生态环境要求更高。杭州下辖的淳安县以其独有的生态地理资源培育了一批包括“淳”牌有机鱼、野娇娇、千岛玉叶等在内的著名农产品品牌。2010年3月,为更好地保护这方水土,号召淳安人珍惜千岛湖这一稀缺自然资源,以便更好地协调农产品品牌的持续健康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淳安县政府举办了“关爱家园从我做起”大型系列公益活动。《钱江晚报》、《浙江经视》、《浙江在线》、《公共•新农村》频道等媒体对这一活动进行了广泛报道,使农产品品牌原产地环境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

(三)监督者:批评纠错功能

长期以来,受限于资金、意识和人力等方面的限制,农产品品牌的保护相当薄弱。对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而言,由于其“公用性”,搭便车的假冒伪劣产品众多,而监管力量又常常力有不逮,大众传媒因此能够从消费者或者品牌建设者的角度对农产品品牌进行监督,提出批评和建议,进而通过舆论纠偏促使农产品品牌建设回归正轨。

2010年7月15日,《杭州日报》发表了题为《芭蕉芋粉都成了原料,谁动了“西湖藕粉”的奶酪》。时隔不久,同月27号的中华工商时报、文汇报等媒体刊发了新华社的稿件《百年西湖藕粉遭遇品牌危机》。次日,《钱江晚报》则以《百年藕粉遭遇“李鬼”,外地劣质产品占据杭州市场》为题,从另一个角度对同一个主题给予报道。所有这些大众传媒都对西湖藕粉这一区域公用品牌的问题进行了披露,对管理的弊端进行揭示,对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者进行曝光,并就品牌未来的建设提供了操作性建议和意见。

(四)示范者:创新普及功能

上世纪60年代,施拉姆就曾在《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一书中明确提出推广农业新技术是大众传媒直接发挥促进社会发展的四种功能之一[3]。几乎与此同时,罗杰斯提出了著名的“创新-扩散”模式,并论证了新技术普及的五个阶段[4]。

农业新技术在农产品增加产量、提升品质、口味多样化、保护生态环境以及节约劳动力等方面作用巨大,一直是各级“对农”和“涉农”大众传媒的重点报道内容。如中央电视台的《致富经》栏目、浙江公共•新农村频道的《新农村纪实》栏目等。另一个推广农业新科技的窗口是政府的相关部门的网站,如杭州种业信息网,杭州农业科技信息网等。

然而大众传媒推广农业新技术只是发挥创新普及功能的一个方面,通过展示农产品生产、加工或营销龙头企业的先进做法、成功经验、建设举措等方面的信息,大众传媒可以直接作用于农产品品牌建设。《杭州日报》曾多次介绍和推广萧山萝卜干品牌建设的先进经验,如《萧山萝卜干申请“原产地”护身符》(2004年3月1日)、《从防腐剂超标到该怎么切,萧山萝卜干为品牌而战》(2004年7月30日),《萧山日报》则以《萧山萝卜干欲破重围转型升级》(2010年4月24日)为题,介绍了该品牌最新的战略规划。

杭州余杭区径山茶在经历了20多年的沉寂之后,于2003年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迅速成长为国内著名茶品牌,可谓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成功典范。其品牌建设经验引起了包括《经济日报》、《农民日报》、人民网、中国驰名商标网、《钱江晚报》等在内的全国众多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这是大众传媒示范者角色和创新普及功能的又一例证。

(五)广告者:市场开拓功能

长期以来,大众传媒作为广告载体的市场开拓功能的发挥都是以工业产品和服务业产品的品牌实践为中心的。由于农产品品牌建设主体在资金、品牌意识、人才、规模等方面的限制,再加上农业产业本身的分散性、薄弱性、难以标准化等因素,大众传媒中农产品品牌的广告投放量非常少。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大众传媒理应在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中发挥同样的作用。

近几年来,随着学界的不断呼吁和业界人士的深入实践,这种情形已经有所改观。随着“蜂之语”以工业品品牌的广告投放模式通过大众传媒进行大规模的品牌推广与宣传,并大获成功,农产品品牌与大众传媒新的互动关系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据不完全统计,蜂之语在浙江卫视、浙江民生休闲频道、钱江都市频道、《钱江晚报》、《今日早报》、《浙江老年报》、《都市快报》等主流大众传媒的广告费投入已经从2001年的300万左右飙升到当前的千万以上。野娇娇、“淳”牌有机鱼和秋梅等农产品企业品牌也在专业广告公司、咨询公司的精心策划下以新闻、软文和广告的形式借势大众传媒,迅速成长为区域或全国知名品牌。

(六)农事节庆报道者:塑造品牌文化功能

产品是品牌建设的基础,符号体系是品牌建设的差异化介质,文化和精神层面内涵才是品牌建设的灵魂。对农产品品牌而言,它与传承了数万年的农业文化有一种天然的联系。这种农业文化典型地反映在各地的民风民俗和农事节庆之中。

近年来,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主体日益认识到农事节庆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意识地策划、开发、组织、实施各种节庆活动,以推广区域形象,赋予农产品品牌以特有的文化底蕴。

农事节庆活动的传播离不开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也因此成为塑造农产品品牌文化内涵的主要载体。以杭州地区为例,各种各样的农事节庆活动层出不穷,开茶节、采茶节、茶艺节、山核桃节、草莓节、放鱼节、鱼文化节、竹笋节、琵琶节等等,所有的农事节庆活动都与当地的农产品品牌的推广和营销是一体的,大众传媒通过对这些活动的广泛报道,弘扬了农产品品牌特有的民俗文化。

三、意见与建议

大众传媒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这六种角色与功能的发挥并不是均衡、连续、一致的,不同的媒介形态在不同的时间、针对不同的议题所发挥的这几种功能不仅各有侧重,而且尚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待政府的“涉农”决策文件的报道虽然密集广泛,但后继无力,热潮过去之后,常常陷入长时间的空档期。

(二)各种大众传媒常常各自为营,没有形成合力。大众传媒拥有自己相对明确的报道领域和角色定位无可厚非,但对于农产品品牌建设议题,很多媒体可以从不同侧面和角度进行报道。如党政机关报可以传达政府决策,都市类报纸可以解读这种政策对城市消费者的影响,科技类报纸可以推广新技术,财经类报纸可以从资本运作和品牌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三)大众传媒对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关注点相对单一,绝大多数媒体都是从农民增收的经济效益角度来狭隘的理解这一领域,没有将之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如农业现代化、“三农”问题的解决、农产品国际市场等。

基于这些不足,我们认为大众传媒的主管政府部门和管理者可以制定一项媒介发展战略或决策,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大众传媒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作用。一是常态化。大众传媒应该改变那种冷热不均的关注度,对农产品品牌建设领域进行持续的、连贯的报道;二是立体化。也就是说,各种大众传媒渠道应该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地面到空中,从综合媒体到专业媒体,都应该为此贡献力量;三是全方位。这是就大众传媒的报道方式而言的,即大众传媒应该超越农产品品牌为农民增收的报道角度,从更广阔的旅游环境、乡俗文化、农产品市场国际化、区域形象等视野综合运用消息、评论、广告等多种方式来传播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信息。

2010年6月,中央电视台100集大型电视系列纪录片《走进中国地理标志》摄制项目启动,必将开启一个大众传媒助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新时代。我们殷切地希望大众传媒能够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邵培仁.传播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张国良.传播学原理(第二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