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49:47

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篇1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教学

计算机基础专业课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教学内容抽象,复杂。教师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中,如何应用合适的方法将抽象的计算机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一个重要问题,多媒体信息在高校普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抽象化、难懂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形象化表达出来,让学生更加能理解知识,从而促进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效果,培养出符合社会的高水平计算机人才。

1.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可以将计算机文字知识转换为图片、动画、视频,让学生能加轻易的理解理论知识,结合目前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优势在于。

1.1丰富教学内容

计算机基础知识枯燥抽象,学生在实际上课中对计算机语言,编程内容不能有效的理解,单从教材上来分析,不能有效的领悟到计算机知识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丰富教的教学内容,让教师运用不同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教学,提升学生课堂积极性,让学生充分理解课堂知识,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把计算机的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形象化,把图片、视频、文字融合在一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2改善教师模式

计算机知识不断地发展进步,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学习需求,社会需要的实用性的计算机人才,在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都是教师通过计算机教材对学生进行知识普及,而计算机的知识内容全部是语言,程序方面的知识,逻辑性强,而内容没有趣味,不实际生活脱钩,落后的教学方法不利用学生学习抽象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而通过多媒体教学运用到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将课堂教学内容融合到课件中,让学生从通过不一样的实行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便不再单一和肤浅。由于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传输信息快捷方便,大量信息迅速展示在学生面前,便学生眼前一亮,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能够极大程度上扩展教学形式。

1.3顺应时代教育趋势

教育现代化是高校教育的趋势,计算机专业属于现代化的专业,更应该响应教育改革潮流,充分利益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正对目前高校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积极性不强,在学习中不能进入计算机知识领域中,游离在课堂外,这样使得学生很难掌握难懂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计算机知识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也在改变,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与现代计算机接轨,改革计算机教学方法,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计算机教学中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把知识点变得形象化,生动化,从而能够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这种教学方式也能够不断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多媒体在计算机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多媒体技术定位模糊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多媒体只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一种普通的教学工具,对计算机课堂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占据主导地位,只有教师通过不断利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学习,单纯的多媒体教学对学生的帮助意义不大,在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定位好多媒体技术的位置,在教学中过度依靠多媒体技术来教学,不考虑实际情况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多媒体的使用是为了填补传统教学的缺陷,因此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应将多媒体技术视作为教师课堂讲述内容的部分体现,实际上还是有很多内容是使用多媒体不能达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图画,动画来进行计算机知识展示时,其重点是教师进行讲解和引导,如果教学时利用图表、图片等的展示能够帮助教师讲解得更形象,但重要的仍旧是教师的讲解,如果教师的讲解不引导学生将知识和动画结合,在学生看来依旧是一个视频片段,一个动画,不能体会到其中的知识。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的讲解非常重要,倘若太过注重多媒体的使用,就可能导致课堂内容轻重不明显,难点不突出,讲解不到位的问题。

2.2教师对多媒体技术认识不足

多媒体技术可以让教枯燥、抽象的计算机基础理论更加生动化,清晰易懂,课通过动画、视频、音乐等手段构建计算机学习情境,创造良好的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最大程度融入课堂,提升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多媒体技术正是计算机技术的衍生,更加容易结合,计算机的学习离不开电脑,而多媒体教学就是合理将计算机知识融入的电脑中,进行演示教学,而在实际的计算机课堂上,空有多媒体设备,教师在教学中无视多媒体设备,已经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甚至多媒体设备被老师当做话筒来利用,消极地使用多媒体不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还有很多教师过分利用多媒体,把多媒体教学无限夸大。虽然多媒体能够提高学习和教学的效果,但是其只能算一个辅助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地认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地位。

2.3不能有效的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融合教学

多媒体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模式上的创新,然后教师在这个教学新模式下,过分重视多媒体教学,忽略了传统教学的价值,很多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中只是单纯的利用技术,没有融入教学理念,通过简单的ppt,或者教师视频就给学生进行授课,这样学生不仅不能感受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教师有时候都不能清晰的表达自己想授课的内容,教师多媒体教学备课中,要结合传统教学的特点,进行优化结合,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效果。

3.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运用适当的应用软件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对一些专业性强,内容发展的知识内容,可以通过利用符合教学内容知识的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例如H5、编程软件、制图软件等,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让学生明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内涵,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机编程的魅力和逻辑性。

3.2使计算机程序编译更直观。

计算机理论知识涉及到很多语言编程学习,学生单纯的依靠书本的编辑语言知识,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求,一些发展的程序内容,单靠文字描述很难叙述清楚,例如在编程过程教学中,编程代码复杂,学生在学习写代码的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通过单一的文字无法描绘编程细节,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现场操作演示,通过演讲视频,步骤分解等情景动画教学,让学生能够深入其中,使得计算机程序编译更加直观呈现在学生眼前。

3.3客观认识多媒体技术。

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时,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要合理化,不能过度依靠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授课,这样可能会降低教师的授课难度,但是肯定提升不了授课质量,多媒体技术知识一个教学辅助工作,教师要客观地认识多媒体技术的作用,科学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个工具来完成课堂授课目标。教师只有客观的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和缺陷,才能更好的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构建符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计划。

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篇2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技能;教学方法;评价体系

1引言

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依靠电子计算机、网络通讯和多媒体技术等在信息社会发展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的产生和发展使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出现了巨大改变,在人类研究自然、组织生产和策划贸易、金融流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可以据此看出一个国家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可以在生产、服务、技术等方面工作的一线人才,要求其不但具有专业知识而且具有实践能力。高职学生作为将来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要求具备高水平的信息素质,可以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并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在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与当前技术发展同步,不断进行更新与改革,自华东师范大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不断进行更新可以看出,这一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不断得以发展。由于社会的进步对高职学生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也在不断更新、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只有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评价方法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使高职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2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存问题

2.1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虽然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课程不断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但依然不能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的各种技能不能在实际当中得到灵活运用,不与实际要求相符,不能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建立必要的联系。如经济管理系的学生已经可以熟练应用eXCeL报表软件,但利用eXCeL2007分析股票数据时就遇到了很多困难,在实际应用中也不会熟练应用不同图表来研究问题。

2.2教学方法单一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地位,但因为环境不同、以前接受教育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等原因,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也具有很大的不同。传统教学方法中的“讲授法”、“演示操练法”将教师放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地位,同时教师也没有过多关注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3教学设计不合理

计算机应用基础涉及多方面知识,学习内容不但包括办公软件而且还包括图像和图形处理等内容,以及设计制作网站等。假如教师的教学过程没有情景设计,那么学生只能机械认识概念、规则和操作,不能真正理解知识和进行知识的重构,不能将掌握的知识技能与专业需求有机联系在一起。再有,如果教学设计当中没有师生间的互动和合作,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职业素质。

2.4评价方法过于简单

在评价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过程中,很多高职学校是利用“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形式,如果学生的考试成绩能够达到优秀或合格就认为学生通过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所以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只是依靠死记硬背的方法,这样虽然在考试中得到了高分,但实际操作能力却不能提高。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是一个波动连续的过程,如果只依靠考试评价系统则不能真实评价一个学生的信息技能,与“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要求相脱节。

3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

3.1教学方法多样化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加强实践能力,所以要求教师不但要应用传统讲授法和演示操练法,还应充分应用合作学习法和任务驱动法、探究学习法、案例学习法等。所以要求应该具备新型教学理念,给自己做到准确定位,认识到自己不再只是知识传授者和学生管理者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自控制教学活动转变为设计教学活动,承认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并以此为依据,根据实际教学要求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2发挥信息技术工具在教学和学习中的作用,从技术的运用中提升能力

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为了将计算机应用于工作和实践,作为传授计算机技术知识的教师首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工具在教学中的作用,以自身的教学工作为学生树立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工具提升工作和学习质量的榜样,并以此鼓励学生要将学得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学习及将来的工作中。在具体教学工作中,教师通过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工具促进高职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能力发展,并通过技术的运用提升计算机能力。

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篇3

关键词:教育技术;计算机;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3)24-0000-01

一、专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在专科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公共课程之一。对于此类公共课程的教学,并不是容易的事。因为,专科学校和本科院校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专科学校,从生源到教学资源都和本科院校不一样。

(一)课时数少,教学内容多。在专科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的需要和本科院校是一样的,但由于专科学校自身学制的原因,对于计算机这类公共课程给予的教学时间是不够的,远远不能和本科院校相比较。所以,在短时间内想得到较好的教学成效,没有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不能够的。

(二)课程注重实践操作教学。专科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实践操作人才,因此,教学中注重课程的实践操作教学。计算机实践操作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有其独特性。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兴趣在较少的课时数情况下学好这门课程,值得深究。

(三)学生基础差异大。专科学校的生源来自多种途径,有一专、二专、高职、三校生等各种来源。多种生源造成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不一。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有的学生对计算机还一知半解。如何平衡教学,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是关键。

(四)学生学习兴趣不够。专科学校的学生一般只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因为专科学生面临择业的压力,注重学习的实践性。

二、现代教育技术概述

我国的现代教育技术起源于上个世纪20年代,通常称之为电化教育。在当时的电化教育活动中,使用幻灯片、电影等新媒体,比传统的原始印刷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方式和模式已属现代教育技术的范畴。当然,这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现代教育技术,只能算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雏形,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开端。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育技术是伴随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成熟而发展起来的。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各类教育教学中的一种理论和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设计、应用和教学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基础理论与实践。

教育专家和学者对现代教育技术有多种解释和说法。但不论何解释和定义,不难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强调现代的信息技术,例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现代教育技术并没有忽视传统媒体技术的应用。应该说现代新媒体技术是建立在传统媒体技术基础上的。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到教育教学中来,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成效。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专科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专科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主要从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字化技术应用等方面来讨论。

(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成熟的,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多媒体技术即是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媒体以计算机技术融合一起的新信息技术。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为主要应用手段称之为多媒体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是以多媒体技术配合计算机系统建立多媒体教学系统。在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应用过程中,具有形象、生动国、直观、具体等明显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枯燥的教学内容用多种形式给学生直观展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视、想等感受刺激。学生对于这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非常感兴趣。具体来讲,在多媒体教学系统中,运用多媒体硬件来支撑教学过程,同时,还有最关键的问题是软件的支持。通常,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都要用到多媒体课件,用多媒体课件部分地代替传统黑板加粉笔方式无法表现的内容。

(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近30年的事情。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网络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工具。同时,网络也是教学中的好帮手。将网络技术引入教学,能够将教学的时间、空间进行延伸。网络的最大特点是资源共享。网络的这一特性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运用网络,教师可以查阅最新的课程改革动态,可以和其他名师进行教学探讨和分析,能够进行课程的研究。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学习最新的课程新知识。网络可以分为局域网和因特网。多数学校建立了基于局域网的网络教学系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网络教学系统,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能够实时进行学习的讨论、沟通;教师通过网络教学系统进行学习任务的,教学内容的学习的演示,教学作业的布置。还在部分学校利用因特网建设了远程教学系统,特别适用于成教类学生的学习。学生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因特网登录学校的校园网站,在专门开辟的学习网站上学习课程。

(三)数字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数字化技术即是区别于传统的纸质等载体,有光盘、U盘等形式。现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针对相应的教材,都制作有相应的数字光盘,即将教学重要内容、教学难点、教学多媒体课件、作业、教学案例等容纳在数字光盘里。学生通过数字光盘和计算机进行课程的辅助学习。这是正常教学课余的有益补充。数字化技术具有容量大、内容翔实、占用空间小、携带方便、通用性强等特点。有些学校更是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制作成视频,压缩在光盘上。

四、结束语

现代教育技术在一定程度改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起到了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是融合在一起,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还会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雷飞.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忧虑[J].成人教育,2005(03).

[2]杨维东,王辉.论网络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新模式中教师的作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

[3]李卫江.网络环境下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索[J].江苏高教,2007(01).

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篇4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计算机基拙 教学前言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更强调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就尤为重要。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融人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解决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2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计算机的发展对现代教育技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计算机基础教育呢?现代教育技术有什么优势?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它主要包括现代媒体技术、现代媒传技术、教学系统设计技术,三方面的内容。同时,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体现如下:

   (1)现代教育技术改变教师的角色,教师必须提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可以摆脱重复性劳动,而把精力用于更有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中去;

   (2)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媒体的改造是教育教学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电子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现代化的进程;

   (3)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使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落到实处;

   (4)现代教育技术的超文本功能,能实现教学信息组织表达的最优化,使过去难以实现的教学设计变为现实;

   (5)现代教育技术成为现代化教学重要手段,将知识型教育转变为智能型教育,使教学方法改善,学习效率和教育质量提高;

   (6)现代教育技术支撑下的远程教育是一种随现代通讯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教育模式。

3计算机基础课堂的现代技术运用

3.1教学内容的丰富

   从教学内容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且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生动而更具吸引力。同时积极研制Cai课件,将教学内容中的文字、图表、声音、静态图象和动态图象集成在一起,采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使教学内容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可以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教学内容动态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2教学手段的变化

   从教学手段看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强调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群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材、学生三点一线的格局,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一枯燥无味的文字教材和一成不变的粉笔加黑板的课堂,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视听组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和通过网络、远距离双向传输的教学系统,所有这一切使得传统教法中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立体多元组合形式,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功能,对大脑产生多重刺激作用,从而使得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3.3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把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进行开放教学和协作学习学校应逐步建立新型的教学结构,将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融入到新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通过进人校园网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模拟习题库、学习指导、参考书目等内容上传。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上网浏览课程相关内容,并与教师及时交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辅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解答疑难问题。网络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化模式,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网络教学由于覆盖面广,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名牌大学与一般大学的距离在缩短,学生接受优等教育和公平教育的机会增多,接受教育的方式也不再局限于课堂教育和在校教育。学习不再是接受某一学校的,某一种单一的教学方式,而是可以接受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即学习的多元性,学生根据个人的情况,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符合总体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

[1] [2] 

结束语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科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的融合,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课件的内容要通过教育工作者的有效加工,使其融合到教育过程中,才能产生作用。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篇5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技术;网络虚拟实验;网站互动功能;网络课件

作者简介:程启明(1965-),男,江苏盐城人,上海电力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教授;黄云峰(1971-),男,浙江绍兴人,上海电力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讲师。(上海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上海高等教育“085”工程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97-02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是大学理工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及组成,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掌握存储器扩展技术、中断系统原理和i/o接口的应用,为计算机接口的实际应用打下良好基础。[1]

由于本课程具有概念抽象、知识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技术更新快、实践性强,理论与实践、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等特点,加上课堂教学方式简单、枯燥,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严重脱节等弊病,使学生难以掌握该课程内容,甚至会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本课程的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2-3]

为了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开发建立了本课程的教学网站。该网站包括新闻中心、课程资源、教师队伍、学习园地、实验平台、课程建设、在线交流、学生作品等栏目,其功能包括课前预习、课上教学、课后复习、课内实践等整个教学过程的各环节。课程网站教学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增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功能,实现了师生在线讨论和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通过对本课程网络功能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探索了新的实验教学模式[4-5]和新的师生交互方式,[6]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网络虚拟实验室的开发与应用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可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可以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应用及创新能力。

1.传统的实验方法

目前该课程的普遍现状是:课时安排上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上重软件、轻硬件。其根本原因还是实验设备有限、维护困难。目前本课程的实验主要是通过硬件实验箱来完成,此方式的缺点有:灵活性差,实验箱的线路、芯片多已固定,学生只能按照固定步骤进行实验,不能灵活自由地设计实验;创新性差,实验步骤和内容难以扩展,实验个数有限,实验内容固定,难以跟随技术的发展进行更新的创新;开放性差,由于实验箱少和维护难,实验课一般需分组进行,实验保障困难,实验室的开放性受到限制;经济性差,实验箱的价格较贵,且易受损坏,维护较困难,需专人管理。此外,实验还需专门的场地,并且师生同时、同地进行实验,实验效率和设备利用率低,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成本高。

2.网上虚拟实验的概念

随着internet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实验系统逐渐由传统的集中模式转变为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分散性、扩展性、重复性、安全性的(网络)虚拟实验系统,虚拟实验系统能较圆满地解决传统实验的问题。虚拟实验是指可在internet/intranet互联网上通过软件模拟技术对真实实验的虚拟实验,它利用图像/声音、软件仿真、虚拟现实和远程控制等技术,在计算机上构建出可辅助、部分或全部替代传统实验各操作环节的相关硬、软件操作环境,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从异地计算机设备上完成各种实验项目,所得到的结果与本地得到的数据结果完全等价,如同现场操作实验设备一样。虚拟实验采用软件开发工具开发一系列虚拟实验课件来全真模拟实验过程,以交互式教学方法实现实验过程的教学,学生可利用网络环境完成实验系统的设计、获取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等各实验环节,并同时查询相关资料,接受老师的网上答疑辅导,参与讨论实验相关专题等,明显地提高了实验效率,并减少了不必要的实验损失。

3.网上虚拟实验的特点

虚拟实验的优点有:避免真实实验或操作所带来的各种危险;降低实验成本、维护及管理成本;组建系统的效率高;具有丰富的媒体表现及交互形式;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在任何网络终端上进行;容易协同和共享;易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具有灵活性,可因材施教,便于实行个性化教学,对学生实施多目标、分层次管理。但虚拟实验也有一些缺点:实验的真实感不够;不能体会在真实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多种误差;难以体会在实际工程中可能出现的多种故障现象;降低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上,虚拟实验应该侧重于基本概念、工作原理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而对于行为技能的训练则差一些,真正的技能与动手能力还必须在实际的实验情形下才能获得。因此,如果过分地依赖虚拟实验,将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4.网上虚拟实验的实施

虚拟实验教学只是实验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应该也不可能代替真正实验教学全过程。在实验教学中,可采用实际实验与虚拟实验相结合的分级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将两种实验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并互为补充,创造了适合于实验教学的气氛和训练机会,提高了实验的效果,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本课程虚拟实验所需的软件环境

虚拟实验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为硬软结合的虚拟实验。它通过客户端的操作,借助网络控制真实实验设备,并通过网络反馈给用户结果信息,但由于网络的延迟性,该方法多用于局域网。另一种是基于web的虚拟实验。它通过直接利用Java虚拟机及对i/o端口读写的捕获技术或编写仿真汇编解释器,再借助web来实现全软虚拟实验。

proteus软件是英国Labcenter公司开发的一款仿真平台,可以进行实物仿真和印制电路板设计。proteus软件可以对8086CpU或mCS-51单片机及相关接口芯片提供支持,还提供了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虚拟仪表,支持汇编语言,是一个全开放性的仿真实验平台,相当于一个设备齐全的综合性实验室。因此,可借助于proteus仿真软件构建虚拟实验室。proteus有单机版和网络版两种选择,采用网络版配置,将只有一个USB加密狗安装在服务器上,并锁定相应的用户数,在校园网范围内的pC机都可以得到授权并进行仿真和实验,但同时在线的客户端总数不能超过已购买的总授权用户数。采用网络版的proteus,可真正实现实验室的虚拟化、网络化以及实验室的开放。

本文采用网络版的proteus构建了“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远程虚拟实验仿真系统。该系统包含下面模块功能:实验选择系统,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实验项目;虚拟实验平台,给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的环境;报告生成系统,用来生成并存储学生的实验报告;教师批阅系统,教师可批阅学生实验报告,并生成学生实验成绩;帮助系统。

二、网站师生互动功能的开发与应用

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改善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只有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才能结合学生的反应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样,学生也要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流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课程内容。

1.传统的交流方式

传统的交流方式一般常采用课堂上提问和课下交流手段。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在课堂上进行充分交流,同时,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灌输式教育,学生又不愿意在课堂上主动提问与交流;他们一般更愿意在课下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在轻松的氛围下解答学生的疑惑,了解他们的意见。然而,随着学生招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及学分制选课制度的普遍实施,此答疑方式受学生人数、时间和地点的制约严重,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教学需求。

2.网上互动交流方式的特点与技术

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便捷、实时、共享等特点,可构建出本课程的网上答疑系统。此答疑方式的优点有: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很强的实时性和灵活性,并且对相同的问题不必做重复解答,从而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教学效率。

目前课程网站一般都采用e-mail、QQ、BBS、专门开发的交互软件等实现网上答疑系统,这些实现技术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师生互动问题。其中:采用电子邮件e-mail的缺点是实时性差;采用QQ等即时通讯软件iCQ的缺点是信息有限且私密性差;采用电子公告板BBS的缺点是传递文字信息有限且实时差;采用it公司专门开发的交互软件的缺点是开发成本高且维护成本也高。博客和微博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交流方式,它们为师生互动提供了非常好的交流平台,便于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进行交互讨论,且不受时空限制。因此,近年来,博客和微博被引入到课程的网络教学交互平台上来。其中:博客(blog)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典型的博客结合了文字、图像、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微博(microBlog,即微博客)可理解为“微型博客”或者“一句话博客”,它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两者的差异在于:博客一般主要在电脑上公开发表网络的、供人阅读的日记,它可写得很长,字数没有限制,主要适合阐述一些东西;微博一般主要是在手机极为简短的网络日记,它主要是抒发一些心情,还有写一些格言警句,写一些自己的动态,一条微博最多只能写140字。

3.本课程的网上互动交流功能开发

可把博客和微博引入到本课程的网络互动教学中,借助博客和微博的互动就可把教师网上答疑指导、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人机交流有效地整合起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达到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的效果。本课程的网上互动交流功能有:

(1)交流讨论区。教师通过微博或博客制作一个课程专题讨论区,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并可在讨论中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和投入。答疑讨论区可采用一对一、一对多、集体讨论等多种讨论方式,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提供具体、及时、具有启发性的反馈意见,并对讨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分类管理,以便学生查阅。讨论区可分为普通讨论区和专题讨论区。其中:普通讨论区主要用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并就相关知识点或者相关领域的话题进行讨论,一些讨论内容还可由教师或管理员整理,将较为典型、关注度高和投票数高的发言列入精华版,并在网站的首页显示;专题讨论区主要是把学生的反馈意见、作业和考试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或者本学科中前瞻性的问题等提出来,来让大家一起来讨论。

(2)作业提交与在线学习。作业提交模块可以上传学生的文档作业,教师可以批量下载作业,并在评分后再将成绩上传供学生查看。在线学习模块可记录学生学过的知识、作业完成状况、考试状况、互动讨论中的发言状况及其认可度等学习状态,学生可随时随地查获自己学习效果,这非常有利于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随时向其他学生或教师寻求帮助。

(3)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模块包含主站资源模块和论坛资源模块两部分。其中:主站资源模块仅管理员有权限在此资源,它主要一些ppt和word文件;所有注册用户均可通过论坛资源模块上传附件,通过附件上传功能可共享学习资源,上传可采用flash机制,并支持批量上传。学生可在资源库中获取其感兴趣的资料,并可把资源上传,实现资源共享。

(4)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是双向的,它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通过对教学形式、教学效果、教学设计等教学多环节的网上问卷调查,积极鼓励学生多提意见和建设,参与到本课程建设中来,教师根据学生的网络反馈意见,对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并持续地对教改效果进行跟踪,从而不断丰富教改的成果。

三、结束语

本文开发建立了“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网站,探索了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和师生交互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永无止境的过程,应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将教学改革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程启明,黄云峰.计算机硬件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2.

[2]王昊.“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31):84-85.

[3]张兰红,陆广平,周云龙.“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5):93-95.

[4]陈越,顾晖,梁惺彦.proteus虚拟仿真在微机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应用,2012,38(1):106-108.

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篇6

关键词:技术体系;操作基础;使用基础;基础应用;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07-0000-01

ComputerapplicationsBasisteachinginVocationalSchools

LiYuquan

(LiaoningFengchengVocationaleducationCenter,Fengcheng118100,China)

abstract:thebasicteachingofcomputerapplicationstoimprovetheoverallqualityofvocationalstudentsplayanimportantroleintheteachingofbasiccomputerapplicationsshouldbefullyawareoftheimportanceofeducation.Howtounderstandthecharacteristicsofcomputerapplicationtechnologysystem,andagoodgraspofhowtheteachingsystemofcomputertechnology,computerapplicationstoteachagoodbasisforthekey.inteachingcomputerapplicationtechnologysystemshouldbeinaccordancewithagoodgraspofbasicoperations;aroundthebasicapplication,selecttherightentrypoint;tooperatethecoretechnologyforteaching,andimplement"taskdriven"teachingmethods.

Keywords:technologysystem;operatingbasis;Usebasis;Basis

applications;task-driven

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意义与导向,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中所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认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重要性。《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强、发展很快的课程。但是多年来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存在如何把握“计算机知识体系”的问题。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究竟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知识体系呢?在教学中如何把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就非常关键。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不同于计算机理论的,是“操作技术知识”。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以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为基础,以计算机运用为目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有其独立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我们可以称其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

一、充分认识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特点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划分成三个层次。根据《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大纲的内容要求,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实际,我们可以将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操作基础:主机开关、鼠标、键盘、扫描仪、打印机等输入、输出设备的使用。使用基础: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与使用(windows系列)、窗口软件的基本操作等。基础应用: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powerpoint、网络浏览、收发电子邮件、绘图、多媒体的简单应用等。在这种层次划分的基础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网状结构主要体现在“使用基础”和“基础应用”两个层次上。

(二)基础应用技术有广泛的迁移性。由于大量的应用软件是以windows为平台制作的,所以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中,基本技术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在针对某一“载体(或称任务)”教学时,应该将其中包含的技术层次剥离开,区分出“操作基础”、“使用基础”与“基础应用”,逐项讲授基础应用的各个技术点,同时规避不要求学生掌握的技术点,作到层次分明、技术点明确、重点突出。这样就能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展开教学。

二、如何在教学中把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

(一)按照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把握基本操作。从上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三个层次可以看出,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是“操作基础”和“使用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首先安排这两方面的内容。从“认识计算机”、“windows基本操作”入手,突破“零起点”学生的学习障碍。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基础应用”打下基础。

(二)围绕基础应用,选好切入点。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是网状结构,因此在教学中选取一个适宜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切入点的选取原则是:包含所需的技术技能,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技术训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技术障碍,符合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按照这样的标准,我选取了“访问因特网”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因特网”作为信息时代高科技的产物,知识含量极高,原理和技术复杂,但“网络浏览”的操作技术含量并不高,其主要内容是“网络浏览器”的使用。摈弃计算机理论知识体系,依照应用技术体系,“网络浏览器”的使用是基础应用内容,因此我选取“访问因特网”作为应用技术知识的切入点,教授网络浏览知识的同时,完成“窗口软件的基本操作”等技术点的教学。

最主要看是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针对的对象层次如何,其实在内容上大家都差不多,最主要是能针对目标不同的不同人群,而在相应的设置上所做的调整,将对象的知识水平和教学目标结合,对相关的知识有序的排列、组合,使各章节的内容既相互衔接,又相对独立,这就需要教师对内容有充分的了解,而且对计算机相关知识也有所实践。

(三)以操作技术为教学核心,落实“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教学核心是操作技术,通过操作技术的教学,达到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应用计算机的初步能力的目的,并以此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团结合作精神,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服务。我目前正在探索一种适应于当前学生学习状况的《计算机应用》的教学方法:即以应用为驱动,在应用中学习。我们打算先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方面(如上网、游戏)等方面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上网过程中学会文字输入、文档编辑、文件存储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操作技术的教学要求:可操作性强、步骤明确、指示到位、结果稳定。鉴于这样的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大量采用图示、多媒体教学。对操作步骤采用“步骤图示法”,这种连环画式的图示方法,明确的指示操作过程,使教学形象、生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这样针对任务的具体操作,切实落实“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以求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是“技术体系”,“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不是回避难点的权宜之计,而是科学的、符合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体系教学方法。遵循这一系统,就可以把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双基”和教学脉络,达到教学的系统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郭艳玲.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J].

[2]魏慧彩.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方法初探[J].

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篇7

摘要:根据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形势,本文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等一系列建设性方案,并介绍了近几年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群;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计算机基础课程群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所以它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总体要求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方法和技能,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基本能力。

我校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必修课,它是由教务处牵头,各专业院系与计算机系共同协商确定,学生必须选修并通过(具有强制性)。二是选修课,它是由计算机系根据当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生的普遍要求提出,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导师或自己兴趣在多个学期内自由选择若干门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如表1所示。

根据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学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作为大学公共基础课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就是表1开设的课程群,学生一年级必修两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二年级根据专业方向或本人兴趣选修若干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二是结合专业课开设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笔者认为这些课程在学生高年级时由专业教师讲授比较合适,例如会计管理专业开设的“会计电算化”、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电脑美术与动画设计”等等。这样,就可以做到学生本科四年计算机“不断线”。

2典型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不针对特定专业,不包含或很少包含专业性的知识,而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及应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更新,教学大纲和教材也应体现出明显的时间性。从目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选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最好是三年内出版的,因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跟上计算机发展主流。

2.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目前高校开设最为普遍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也是大学新生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对非零起点的学生,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建议将现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更名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或“大学计算机基础”,该课程的改革思路是:以讲解计算机基础和应用基础知识为主,而将工具性、操作性的内容放到实验课中。

2.1.1调整教学内容

改革后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涉及到计算机基本知识、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多媒体、通信与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基础性内容,前三项内容属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后四项内容属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使他们能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认识计算机和应用计算机,并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计算机与信息方面的基本素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虽然涉及到计算机学科的众多领域,但也要力争做到广度优先,广而不细。它的主要教学内容及知识结构是:

根据上述教学内容,笔者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新教材,书名是《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题解与实验指导》。

2.1.2加强实践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此外,实践教学能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训练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本课程实践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熟悉各种操作系统环境(如windows、Linux、macoSX等)以及数据库和网络实验环节上。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他们掌握计算机知识的程度可能相差很大。如果某些学生对windows操作环境非常熟悉,并达到了教学要求,就可以让他们学习和使用Linux或macoSX操作环境。特别是针对某些专业(如艺术设计专业),直接学习macoSX操作环境可能对他们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更为有利。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可以安排课堂教学的上机练习,也可以单独设课供学生选修。每个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认真撰写并完成实验报告,期末通过上机考核后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验证性实验上,要积极开展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有条件的地方要尝试开设研究性或创新性实验。

2.1.3建设网络课程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网络课程是在校园网支持下构建的现代化教学环境,教师可以调度网上的各种资源进行授课,学生课后也可以利用网络课程上的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包括课程介绍、网络课程、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特色创新和政策支持等,如图1所示。本课程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jingpin2007.szu./jisuanji)。

2.2“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

多媒体技术所包含的知识非常广泛,比如多媒体数据压缩、多媒体功能板卡设计与开发、多媒体素材制作、多媒体视频会议、多媒体数据库以及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检索等等。那么,要向学生传授哪些多媒体知识呢?特别是针对不同层次教学对象(如计算机专业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怎样组织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其教学目标是否有所区别。

2.2.1多媒体技术系列课程设置

由于多媒体技术的知识丰富,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对象的教学要求,将多媒体技术课程分成三门系列课程,即“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系统”。它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知识结构有着明显不同。

(1)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或计算机专业专科生。其教学目标定位于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学会使用多媒体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能够使用多媒体创作工具开发多媒体应用系统或创作多媒体作品。它的主要教学内容及知识结构是: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围绕如何开发和制作多媒体应用系统这一主题,着重介绍多媒体软件开发平台和实用工具软件,并详细地介绍典型的多媒体创作工具的使用。

(2)多媒体技术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对象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其教学目标定位于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从技术的角度出发能够设计与开发多媒体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它的主要教学内容及知识结构是:

(3)多媒体系统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对象是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其教学目标定位于掌握多媒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能够研究多媒体系统的组成和特征,并能构建实现不同目的或用途的多媒体系统。它的主要教学内容及知识结构是:

以上粗略地将多媒体技术知识分为面向不同教学对象的多媒体技术三门系列课程,其基本想法是要避免多媒体技术本科教学内容越来越深,而有的研究生教学内容仍从最基本的问题谈起。因此,针对不同教学对象的要求,多媒体技术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教材应有明显不同。比如,研究生教材与本科生教材在深度和难度不能相同,研究生教材可以有专著性质,而本科生教材就不应写成专著。

2.2.2课程特色分析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或计算机专业专科生的一门侧重于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其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和应用技术对启发学生独立思维以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都将起到重要作用。本课程具有以下特色:

①新颖性:多媒体技术发展迅速,各种新的标准、技术规范以及多媒体硬件设备和工具软件不断出现,版本也不断更新。这给任课教师讲授“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课程教学既要维护学科的系统性,又要体现多媒体应用技术的最新成果。

②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课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在上机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逐步掌握各种多媒体硬件设备的使用方法以及多媒体创作工具软件的使用技能。

③全面性:本课程介绍了从各种媒体创作到多媒体应用软件制作所需用到的全部多媒体工具软件产品,比如音频编辑软件audition、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动画制作软件Flash或3dsmax、视频编辑软件premiere以及多媒体著作工具authorware等,它们将为学生今后开发多媒体应用系统打好结实的基础。

2.2.3加强实践环节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实验对计算机硬件要求比较高,特别是音频、动画和视频制作部分,一般的pC机难以满足要求。下面是多媒体实验室的软硬件清单以及本课程应开设的各类实验名称。

实验名称后面的数字是建议上机学时数,教学上机总学时数不应低于36学时。在实践方面要求学生掌握音频、图像、动画和视频制作和编辑处理,并能够开发或集成多媒体应用系统或多媒体作品。因此,在每种媒体实验中都要布置一些创作任务,以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音频采集与编辑实验要求学生创作一段自己朗诵或对白的声音,加上背景音乐,然后再做一些音效处理。若计算机配备了光盘刻录机,那么学生就可以将自己制作的声音刻录到CD光盘。

学生在掌握多媒体知识和基本技能后,可以进行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它的教学过程是:首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综合实验的题目,再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并利用以前实验积累的各种素材,最后完成多媒体应用系统的制作。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设计出富有创意的多媒体作品。

2.2.4改革考核方式

根据本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传统的理论考试不太适合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多媒体应用能力方面,因此必须改革考试方式。通常的做法是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一半,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实验报告和多媒体作品等。对于综合实验可以通过学生提交的多媒体应用软件和答辩情况,全面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多媒体技术不仅使计算机应用更有效、更接近人类习惯的信息交流方式,而且将开拓更多的应用领域,使信息空间走向多维化,使人们思想的表述有了充分的自由空间。多媒体技术为这种自由提供了多维化空间的交互能力,今后人们将会越来越多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各种创作活动,也会有更多的、更成熟的多媒体新技术逐渐充实到各个层次对象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中,使多媒体技术系列课程更加合理、更加完善、更加科学。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实践表明,只要我们能够构造一个合适的教学环境,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效提高综合信息素养。

2.3“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

近年来,计算机及其游戏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游戏产业有望成为引领21世纪的主导产业。为了使在校学生了解计算机游戏制作过程,熟悉游戏设计和开发的原理与方法,我校开设了“计算机游戏设计”选修课。该课程主要介绍游戏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必备的专业领域知识和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游戏设计和开发过程,二维游戏图像处理技术、三维图形学基础、计算机动画技术、游戏角色动画与游戏场景制作技术,以及二维游戏、三维游戏的基本编程技术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游戏设计和开发过程,熟悉游戏设计和开发的各种原理与方法,并掌握当前流行的游戏设计和开发软件工具。

2.3.1高校游戏课程现状分析

在开设“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之前,对目前高校游戏类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主要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设置游戏美术设计与游戏程序设计相关的专业,培养游戏设计与开发的专门人才。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较早开设了计算机游戏设计方向,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动画专业也开设了游戏设计方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广东商学院、湖南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等设置了游戏相关专业。

②计算机专业开设游戏类的选修课程。如山东大学齐鲁软件学院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游戏软件设计”课程,浙江大学计算机图形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

③将职业培训与高校学历教育相结合,联合开办游戏开发设计专业。如北京汇众益智公司(游戏学院)与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在内的十几所高校合作,联合开办游戏开发设计专业,加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国游戏产业实际需求的接轨。另外,像首都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及华南师范大学等就联合社会培训机构,开设动漫游戏设计或游戏软件开发专业。

从上面的情况可以看到,目前多数高校所开设的游戏类课程,都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程序开发能力或美术动画设计能力)的基础上开设的,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专业游戏开发或设计的能力,还没有高校面向其他专业开设普及型的游戏类课程。我校尝试面向在校学生开设普及型的“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以作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有益探索。该课程首次开设即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数字娱乐技术。

2.3.2“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内容

由于游戏是一种集剧情、美术、音乐、动画、程序等为一体的复合技术,在整个游戏设计和开发过程中,涉及到游戏策划、游戏内容编辑、游戏美工、音频制作、游戏开发、游戏测试等多种角色。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及知识结构是:

通过上述教学内容的安排,基本能够使学生了解游戏设计和开发的过程,并在课程结束后利用photoshop、Flash、3DSmax制作简单的游戏角色和场景,或利用程序设计语言开发动画和简单的游戏。

2.3.3课程特色分析

“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面向在校学生开设,其目的是使学生紧跟数字娱乐技术的发展,了解计算机游戏的设计和开发过程,并掌握简单的游戏制作工具和技术。我校将该课程引入计算机基础教育之中,使其成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主要表现为:

①创新性:将“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引入到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并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群中将其安排在“计算机应用基础”、“VB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等课程之后,从而使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和多媒体软件制作技术等。

②基础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突出游戏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并强调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游戏设计与开发的过程,掌握游戏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③实践性:本课程采用实践性较强的考核方式,课程要求每位同学针对自己熟悉的游戏完成一份分析和评价书外,从游戏贴图制作、三维角色和场景制作、游戏动画制作、Flash游戏制作、二维或三维游戏编程等题目中选择两项完成,以便作为最后成绩的考核。

3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为了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我校建立了有关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评价机制。除了参考文献[1]提出的十一条评价条目外,还建立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群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连续扩招的情况下,我校大力加强学生基本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建立起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先后成立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中心”、“英语口语测试中心”、“普通话测试中心”、“应用心理学研究和咨询中心”和“体质健康测试中心”,用于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外语能力、普通话基本功、心理和身体等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便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中心的测试内容分为理论知识考核和综合技能测试两部分。理论知识考核直接与两门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挂钩,通过者即认定理论知识考核为“合格”。综合技能测试与若干门选修课直接挂钩,目前暂定为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及应用、数据库应用技术等四门课程,学生可以从中任选两门课程参加上机测试,两部分测试内容都通过者即可获得深圳大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合格证书。

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手段,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热情,尤其是选修课。因此,可以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群是相辅相成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未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正规教育和严格训练才能培养和造就出来。

4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群及其教学内容应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实际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调整,做到“与时俱进”。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全球教育大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必然结果。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信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6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6[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王志强,黄云森.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探讨[C].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04年会学术论文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024

高职高专学校在一年级都会开设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其中份量较重的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计算机基本操作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近些年,计算机及互联网的发展很快,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操作都有了发展和变化,这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上议事日程。其实,很多高职高专已经在改革进行中。

1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现状

在高职高专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无论任何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此课程。此课程也是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前置课程。学校都会保证课程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学生对于此课程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兴趣。

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快,计算机在生活、工作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新的技术和新计算机名词,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运用,带来很多新的名词和新的操作。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既然是培养高职高专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那么,课程的教学也要贴近实际,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这对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思考。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面临改革,特别是教学内容面临改革和更新。

高职高专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这是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地方。伴随社会科技的进步,对计算机课程改革提出相应的要求,也对高职高专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2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方向

2.1结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操作技能的培养

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科技型、研究型人才,所以课程的教学突出基础理论的教学。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所以课程的教学突出操作技能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应以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在基础理论基础上的实际操作为主。学生通过教学内容的学习,能够运用这些技能胜任生活和工作中对计算机基本技能的需求。

2.2结合计算机技术发展,改革新技术内容

既然高职高专重点培养的是操作技能型人才,那么计算机技术发展快,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要跟上发展的步伐,而不能数十年不变。这是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不同于其他基础课程的特点。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该让学生学习新的名词和新的操作,这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之一。

3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策略

3.1结合技术发展,改革基础理论内容

计算机的发展不到百年,计算机的特点就是发展迅速。我们看到,近十年来,计算机走下神坛,步入了千家万户。在计算机普及的基础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快,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起推波助澜的作用。计算机新技术的出现,带来计算机理论的更新和发展。近年来,互联网中出现了很多新的计算机名词,这就是理论更新的现象和要求的表现。在以往计算机教学中的内容,有些已不能适应现时的发展。

所以,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首先就应推动理论的改革。当然,这些改革不是以前的知识点,而是对理论更新和深化。让计算机基础理论能够跟上时代的变化和实际的需求。

例如,在计算机网络章节,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是ip地址的学习。以往教学的是ipV4,而现在业界在主要运用ipV4的基础上已开始使用ipV6,所以,教学内容需要更新,既要教学ipV4,同时也要教学ipV6。

再例如,同样在计算机网络章节,以往教学的主要是有线网络,而如今在现实工作中,无线wiFi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份,这部分内容也是需要增加的。

3.2结合岗位胜任力,改革操作实验内容

高职高专提倡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以便学生参加工作后能迅速适应工作需求,现在称之为岗位胜任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突出的是应用操作技能的培养,所以,结合学生工作岗位的需求,重点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技能的掌握。

既然重点培养操作技能,那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就要模拟工作中需求的技能操作,让教学内容贴近实际。主要改革策略是,操作部分教学内容的设计以案例为主,通过案例的解决获得操作知识的教学。这是教学内容改革有特色的部分。

例如,poweRpoint章节的学习,以工作演讲作为案例进行教学内容设计,通过案例的任务完成融入教学内容。

例如,eXCeL章节的学习,教学内容重点以数据的分析处理案例进行设计,让学生既有兴趣,又学有所获。

3.3结合学生继续教育的需要,分层设计教学内容

高职高专的部分学生也有继续深造的需求。同时,教学内容也分层设计。这个层次的教学内容突出理论的教学设计,为他们继续学习更高更深的知识打下基础。以区别一般的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

3.4结合专业需求,改革教学内容

以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是不分系别,不分专业,大家的教学内容都是一样。近年来,高职高专都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公共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其实这也是学校性质决定的。

根据课程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实践,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特点就是紧密结合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为专业服务,是专业学习的基础和工具。因此,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重要的策略之一就是结合专业需求,改革教学内容。

例如,以本校的药物检验专业为例。药物检验专业中对于数据的处理工作是频繁的。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内容在数据处理工具eXCeL的教学内容中就应突出这个特点,以方便学生通过eXCeL的学习,能够运用这个工具去更好地进行数据处理。

参考文献:

[1]杨柏楠.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内江科技,2007,(6).

[2]王艳辉,王延涛.对公共计算机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6).

[3]魏素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9).

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篇9

摘要:本文详细阐述了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方案及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情况,该方案与北京地区高等教育普及化大背景相适应,结合了当前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重应用、强实践、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原则。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入学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调查与分析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已开始步入正轨。为深入了解入学新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实现大学计算机教学与中学计算机教育的有效对接,我们对入学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了多次调查。根据统计数据,得到以下分析结果:在理论层面上,入学新生基本处于同一层次,但在实践环节上,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存在较大差异,计算机“高手”和尖子学生占到入学新生的近20%。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来我国加快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在我校的入学新生中,有98%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学过信息基础课程,但由于高考不考计算机方面的内容,学生感到收效并不大,认为“流于形式,收效甚微”这一比例占到78.5%。但新入学的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总体上讲,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但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所涉及的各知识领域中的一些主要概念和原理性的内容的了解却很少。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必须开展相应的对策研究,使我们的教育真正体现因材施教教育原则,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信息素养、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同时也告诫我们,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必须循序渐进,在构筑高起点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

我们通过对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定位、目标、教学组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及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北京地区一般本科院校实际情况,在对入学新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1+X”课程体系,探索并实践了与北京地区高等教育普及化大背景相适应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2大学生入校第一门计算机课程的改革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开始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逐步由“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转变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我校2004年在电类专业新生中进行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试点教学工作,2005年开始为全校所有专业新生开设该课程。

新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原来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区别在于“入口”提高,教学内容上了一个层次,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学计算机基础”内容涉及计算机系统与平台、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信息系统开发四个领域的概念性基础层次的内容,以及计算机系统与平台领域的大多数内容。课程更加注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内涵,更加系统、深入地介绍一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求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计算机文化内涵,掌握计算机硬件结构、网络和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应用技能;了解程序设计思想、数据库和多媒体等基本原理,了解计算机主要应用领域,理解计算机应用人员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熟悉重要领域的典型案例和典型应用,进而理解信息系统开发涉及的技术、概念和软件开发过程。

对入学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我校开展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告别“office”时代的条件尚不具备,但采取何种方式保留“office”内容,则需要认真研究。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大学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正在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差异。由于基础的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也有很大不同:计算机文化基础层次的内容对基础好的学生吸引力不大,而基础差的学生,则反映内容太多、难度太大,老师讲课太快,上机实验内容根本无法及时消化。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将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的内容从课堂教学中分离出来,通过优化整合,组成“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环节,采取“任务驱动+过程监控+目标管理”的方式组织教学,基本不占用课内学时进行讲授,而以学生自主练习及网上学习为主,教师通过辅导、答疑及考核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实施监控。为了确保这一教学环节的质量,专门构建了“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考试平台,全部采用无纸化的机考考核方式。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计算机基本技能测试。

通过实验环节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技能的培养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除了不占用课内学时的“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环节外,还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安排了16学时的课内上机实验,主要内容是网络配置与网页设计、数据库基础实验、多媒体技术基础实验及程序设计基础操作实验。在教学安排中,将“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安排在第一学期的前半学期,而将课内上机实验安排在后半学期,较好地解决了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

3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

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是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并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动态地进行调整。对那些明显过时的、不符合培养目标的课程应当压缩或取消,对一些反映新知识、新技术的内容或课程则应当补充或设置。

我们结合本校实际,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探索并实践了新的教学运行模式,构建起新的课程体系(图1),实现了由“三层次”模式到“1+X”模式的转变。

图1计算机基础教育“1+X”课程体系

在新构建的“1+X”课程体系中,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必修基础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学生必须学习并通过考核(具有强制性)。二是通选课,它是由信息基础学科根据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学生的普遍要求提出,这些课程内容丰富、安排更新灵活,因此能很好地解决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多、发展快与学时少之间的矛盾。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指导或自己兴趣在多个学期内自由选择几门课程。三是与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课程,这些课程在学生高年级时由专业教师主讲,其目的是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课程的渗透,解决好两者之间的衔接问题。与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教学决定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新的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征:

(1)设立“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环节,并且采取“任务驱动+自主练习+过程监控+目标管理”的方式组织教学(任务驱动法),破解了如何实现“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效对接”这一难题,优化了教学组织过程,节约了课内学时。

(2)加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增加了课程设计环节;构建起语言类课程群。将C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作为基础课,VisualC++程序设计及Java程序设计作为选修课开设,构建起层次化的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群。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群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既有横向联系,也有纵向联系。各种语言就其本质来讲都是相通的。作为第一层次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是学生从技术的角度学习计算机的主要基础课。其教学重点就是要将那些各种计算机语言中相通的知识点讲深、讲透,在后续计算机语言类课程中不再重复这些基本内容,从而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第二层次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目的,让学生熟悉编程工具,熟悉开发环境,并结合所学专业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开发规范的、实用的软件产品。

为使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在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中,增加了课程设计环节。程序设计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门语言的语法规律及用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程序设计的方法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设计阶段学生通过自己的咀嚼与消化,去体会程序设计领域的纷繁灿烂的世界,大有裨益。

(3)动态选修课群的层次性。第一层次: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为主,包括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动态网页设计等课程;第二层次: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包括网络技术与应用,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等课程;第三层次:以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为主,包括VisualC++,Java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

(4)计算机系列基础课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系列计算机通选课程的设置和实验安排与必修基础实验是配套的,而且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为学生进一步系统学习计算机某一专业领域的应用技能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例如,与计算机网络应用实验相衔接的通选课程有“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及“动态网页设计”两门课;与数据库基础实验相衔接的通选课程有“数据库技术与应用”;与多媒体技术实验相衔接的通选课程有“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很多学生在完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某一实验任务后,便对该计算机应用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迫不及待地向老师预约相应的通选课程。避免了过去那种进行选课指导时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4案例引入的主题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以语言知识为主线。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我们探索并实践了以程序设计为主,语言知识为辅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学中按教学内容分主题,以程序设计为主线,编程应用为驱动。各主题的教学过程采取“案例分析-要点讲解”的教学方法。这是从教学理念上进行的深层次改革,也是我们多年来教学思考的结果。目前,全国只有浙大等为数不多的院校采用类似的教学模式,同层次的院校还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采用浙大的精品教材,结合我们一般本科院校生源层次的特点,编制了与案例引入的主题式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课件,编写了从错误程序修改起步,使学生逐渐学会自己编程和调试技巧的独具特色的实验指导书。经过几年的教学尝试,取得了预期效果。

5革命性的C语言创新与实践训练平台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备受争议。学生在学习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以后,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及毕业设计中用到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时,仍感到无从下手。实际上,学生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上只学到软硬件设计开发所需要的一部分内容,另外还有一大块内容(如库函数等)并没有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上涉及。为了使学生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的学习过程中就能体验到用程序设计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我们构建了革命性的C语言创新与实践训练平台,在机器人aS-Uii/Uiip上完成C语言编程训练,实现直观有趣的计算机语言实验教学,并将其作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我校低年级学生踊跃参加C语言创新实践活动,通过项目引导及每周一次的定期活动,学生感到C语言不再是难学且枯燥的课程,而是充满挑战与乐趣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利用创新实践训练平成C语言课程设计任务的过程中,加深了对C语言的理解,提高了程序设计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单纯的程序验证、编程调试到现在的基于机器人的由学生编程控制的研究活动,这是C语言实践教学的一次重要变革,它呼唤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6变革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方式,实现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无纸化考试

计算机应用能力机考工作组织实施以来,通过凝练试题,完善考试环境,实现了从试题生成、成绩评定到分数导出的全程自动化,使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更加公正、科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考试平台功能完备、结构严谨、安全稳定、标准统一、操作简便、使所有考试按统一标准进行试卷组织,节省人力物力,考卷安排合理,且重复率低,易于进行考试管理,有助于增强考试的权威性和可靠性。考试系统包括:考试服务器、考试客户机、评分系统、题库制作系统、试卷定义系统、成绩处理系统以及试题库组成。试题按题型分为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是非题、改错题、操作题等。

7多媒体网络互动教学平台

由教师机、学生机、信息终端控制器、多媒体网络设备及教学管理软件组成,集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机房功能于一体,能完成电子举手、师生对讲、屏幕监视、黑屏肃静等多种教学功能。以技能培养为主及可视化程度较高的课程采取了全新的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组织教学。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和管理融为一体,成为提升我院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层次的最重要的立足点和支撑点,让师生充分体验到现代化信息技术给传统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和震撼,从而改变了学校原来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状况,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

8教学组织模式改革

我校北京生源比例大,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组织难度大,课堂纪律有恶化的趋势,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急需花大力气引导与培养。我们通过采取课堂座位班级轮换及学生助教助课等策略,引导学生认真听课、积极交流知识观点,并能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采取“同题异卷”考试组织模式,树立了良好的考风。

9结束语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担负着信息技术在各学科领域的普及和应用任务。为使当代大学生具备应有的知识和能力,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不断创新,做到“与时俱进”,以力求探索与现代教育环境相适应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新模式,为培养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以促进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篇10

关键词:财经类公共基础课体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一个企业、部门乃至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信息系统已经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的各个层面。计算机作为信息化进程中的一种重要工具,被得到普及和发展,与此同时,计算机水平和信息素质也被视为当今大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近年来,中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类课程,教育部也已规范并制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和教学大纲,学生在中学毕业时基本具备了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文字处理能力。而另外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广泛应用,高校中各专业教学计划或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正在逐步或已经增加了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课程,如物流管理专业的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系统工程等。以上分析的诸多因素给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更广的要求。因此建立一套适于财经类院校的大学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的建立

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公共课程内容,应涵盖相当广泛的内容,不仅包含计算机基本知识、信息技术的有关概念,还要包含计算机使用技能和操作能力的训练等内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专业性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必须考虑专业特点,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和培养目标动态调整课程体系和知识模块,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系统构建学生计算机知识结构为基础。比如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如生物信息、金融工程、信息安全、计算机视觉、信息处理、软件工程、数理语言学、计算化学、计算材料学等。学生的就业面比较灵活,其中主要是转到计算机或信息系统行业上来,因此对这个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的选择就比较全面,要着重增加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数据结构和算法、数据库原理以及matlab和SpSS统计软件的使用等。

2、层次性

课程体系应体现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先序关系,在课程体系中包含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有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数据库及程序设计知识、网络及多媒体知识、网页设计和常用工具的使用等,这些知识点之间有的有前后限制关系,在课程体系中要体现这种层次性。

3、立体化网状结构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需要掌握的计算机相关知识体系也日渐庞大,所以课程体系应该是立体的网状的,而不是线性的。从纵向看,这个体系成层次性,体现了计算机基础应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和计算机最新技术及专业应用等三个层次,从横向看,每个层次又可根据专业需求和知识组成划分成不同的模块,派生出不同的课程。

4、前瞻性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不是学习纯粹的理论,而是学习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而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因此在第三层次计算机最新技术的教学设计上,要力求所学知识与市场、与行业发展同步。

二、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的构建

由于不同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对计算机知识结构的要求不尽相同,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下,我们目前试行把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建设成为三个层次1+X+Y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基本涵盖了其中的15个模块,同时又加以扩充。

第一个层次是一门必修课,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基本要求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微机操作系统及其应用、多媒体知识和应用基础、办公软件应用、internet基本应用、网页设计基础等模块,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这部分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入学水平和实际应用发展不断调整,教学模式以机房边讲边练为宜。

第二个层次为一组计算机必修课程,目的是深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逐步培养学生具备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掌握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体来说,这个层次应包括数据库系统基础、程序设计基础、信息系统概论等知识模块。选课时可根据专业特点进行教学。

1、文科类

包括外语专业、法学专业和人力资源专业。需要具备一般的数据库及程序设计能力,初步具备常用软件的使用能力。建议课程是《access数据库应用技术》。

2、财经类

包括国际贸易和金融学、财务管理、会计专、工商管理、审计等专业。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数据库及程序设计能力,能够有效地利用企业的信息系统去进行企业信息的挖掘和处理,并为决策提供辅助作用。建议课程《access数据库应用开发》、《Visual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VisualBasic数据库应用开发》等。

3、理科类

包括物流工程、物流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等专业。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对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有较强的能力,具备初步的程序设计和算法分析的能力。建议课程《C++程序设计语言》、《VisualFoxpro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等。

第三个层次由若干门课程组成,课程性质是全校选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学习的需要和兴趣爱好有选择地从中选择一门或多门课程学习。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社会对大学生信息素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财经类院校不同专业的培养除了具有其专业本身的基本性质外,更应体现在财经类院校这一大背景下专业交叉的特点,计算机公共教学任重而道远,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其中的核心工作,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郑瑞银;龙全圣;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研究[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