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端午节习俗的文化内涵十篇端午节习俗的文化内涵十篇

端午节习俗的文化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51:34

端午节习俗的文化内涵篇1

论文摘要: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中国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可分为三大部分:采药祛病、驱毒避邪;保生护命、爱国为民;龙舟竞渡,追思先哲。端午节在传入日本后,其文化内涵与日本的社会、文化相结合,在秉承了驱毒避邪、保生护命的文化内涵的同时,抛却了龙舟竞渡、追思先哲的文化意义,进而演变成为了祈祷男孩健康成长的“儿童节”。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端午节亦称“端阳”、“天中节”、“女儿节”、“诗人节”、“龙船节”、“解粽节”、“地腊节”、“蒲节”、“重五节”等,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端午节在当代社会己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节日,日本的端午节即传自中国。本文试围绕端午节的文化内涵、端午文化与日本固有信仰的结合及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从一个侧面揭示日本吸收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过程。

一、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仅以所引诸多命名,就可见端午节起源之复杂。归纳起来,大致可分六种:一是纪念屈原。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泪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这是百姓中最流行的说法。二是纪念介子推。《琴操》曰:‘“介子绥割胖股以吱重耳。重耳复国,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终不肯出,文公令播山求之,子绥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三是纪念陈临。《初学记》卷四引三国谢承《后汉书》日:“陈临为苍梧太守,推诚而理,导人以孝梯。临微去后,本郡以五月五日祠临东城门上,令小童洁服舞之。”四是纪念曹娥或伍子青。三国邯郸淳写的《曹娥碑》:“孝女曹娥者,上虞曹吁之女也。……盯能抚节按歌,婆婆乐神,以汉安二年五月时迎五(伍)君(宋章樵注:伍子青为涛神)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五是祭图腾龙。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端节的历史教育》联系了《说苑·奉使》《战国策·赵策》所记的吴越之民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推论出吴越民族在五月份日照最长的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图腾祭,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六是夏至的演变。宗嚓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有夏至食粽的习俗,隋人杜台卿的《玉烛宝典》亦云龙舟赛为夏至节的主要活动内容。

端午节时值春夏之交,其习俗活动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里,我们把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分为三大部分:采药祛病、驱毒避邪;保生护命、爱国为民;龙舟竞渡,追思先哲。

(一)采药祛病、驱毒避邪

端午节时值阴历五月,气候潮湿多变,此时人体免疫力最低,也是瘟疫流行的季节。鉴于五月多禁忌,民间便相应产生了许多防瘟避疫的习俗。《养生要集》曰:“味苦,小温,生汉中南郑山谷,五月五日采之。”孙思邀《千金方》记载:“(五月)五日取葵自微炒为末,患淋者食前温酒服一钱,立愈。”另外,《艺文类聚》卷四引《夏小正》口:“此月畜药,以镯除毒气也。”人们为了顺利度过这个恶月,采药来驱除毒气。兰草在古代民俗观念中有避邪的功效,以兰草煎汤沐浴是古代一种常见的祛病方法。江苏《如皋县志》:“端午采泽兰煎汤沐浴,昔人所谓浴兰汤者是也。”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说:“香兰乃香草,能辟不祥。”在门上悬挂艾营,是另一种驱邪的方法。《荆楚岁时记》中写道:“五月五日,四民并蹋一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镶毒气。”

(二)保生护命、爱国为民

避兵灾是端午节的另一节俗。历代的战争给百姓带来无尽的灾难,因此,人们在端午节的各种活动中对避兵灾寄予了理想。《荆楚岁时记》谓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即指五彩丝有避兵灾的用途,故五彩丝亦名“辟兵增”。晋葛洪《抱朴子·杂应》说“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着心前”,可以避五兵。在《仙药》篇中又谓在五月五日日中时取万岁蟾蛛,“阴乾百日,以其左足画地,即为流水,带其左手于身,辟五兵,若敌人射己者,弓弩矢皆反还自向也”。这些带有超现实性质的理想,其实寄予了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和厌倦、对和平生活的无限向往。

(三)龙舟竞渡,追思先哲

龙舟竞渡活动是将端午节推向高潮的节目,宋代词人杨无咎《喜山溪·端午有怀新淦》词云:“崇仙岸左,争看竞龙舟,人汹汹,鼓冬冬,不觉金乌坠。”

到了汉末魏晋之时,关于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吴越传说是为了纪念军事家伍子青;会稽人以此日纪念孝女曹娥;山西传说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晋国的忠义之士介子推。《荆楚岁时记》言:“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泪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揖以拯之,炯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尧。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该观点认为竞渡是为了纪念屈原。由于屈原的情操为人敬仰,此说很快取代了其他诸说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将节日习俗与历史人物的纪念联系起来,端午节的意义便在防瘟避疫的基础上,增添了祭祀屈原、追思先哲的新义,使得这一平常的夏季节日,在唐宋之后逐渐升华为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大节。

二、端午节文化在日本的传承

阳历五月五日是日本的“端午句”(端午节),在日本古时又称“曹蒲节”。端午节是奈良至平安时期由中国传人日本的。古代日本端午节的习俗大体上仿效中国风俗,日本对中国端午节文化的传承清况大体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采药祛病、驱毒避邪

在端午节使用营蒲这一行为出现在中国的《荆楚岁时记》等诸多图书之中。在日本奈良时代的天平胜宝五年(753年),该书开始被日本的贵族阶级所阅读。《荆楚岁时记》对日本的节日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端午节原先是宫中的节日活动,之后作为贵族阶级和神社、寺院的庆祝活动而传到了地方,并最终成为一般民众在家里举行的庆祝活动。在一千两百年后的今天,“端午的筋句”(端午节)使用富蒲的民俗依然保存着。

据史料记载,推古、皇极等各朝皆在五月初五举行特别仪式,即采草药和骑马射箭两项。在平安时代,宫廷举办的节俗活动日趋隆重。每年节前,天皇都要降旨采集葛蒲、艾篙等应季植物,各地官府则组织人员采摘并进献宫中。届时,宫中屋稽上遍插营蒲,柱子上张挂香囊,室内装饰营蒲、艾篙编织的花轿,御用裁缝编织首蒲冠进献天皇。此外,天皇还要在宫中设首蒲宴,赴宴官员头戴御赐的葛蒲冠,席间饮用雄黄酒,吃五色粽子,宫女们则要换上中国式服装侍候左右。这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营蒲的芳香可以祛除恶魔和瘟疫的缘故。

在现代的日本社会,每逢端午节临近时,人们会在屋檐下挂上营蒲;孩子洗澡时,家长会在小孩子的头上缠绕营蒲叶,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有些妇人还会将其挂在头发上,或作为钗头。营蒲本身有浓烈的挥发气味,悬于门上或插在头发上,可消除异味,清洁空气,有益人们的健康。(二)保生护命、爱国为民

古代日本举行的端午活动,其意义是以悬营蒲等为表现形式的“保生护命”。从飞鸟、奈良一直到平安时代,古代日本所举行的端午活动,大都出于“保生护命”的目的,基本上保持着中国端午的特色。尽管飞鸟时代的节俗内容尚不完整,但人们已经意识到端午节的意义并试图模仿。到了平安时代,端午节开始从一个非定期性节日发展为一年一度的定期性节日,并逐渐从朝廷普及到民间,节俗内容也随之愈益丰富多采。具有“保生护命”意义的端午节俗之所以为日本所接受,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生的欲望、消除其对于死的恐惧。

三、端午节文化在日本的发展

日本于昭和23(1948年)年7月制定了《关于国民节日的法律》,将端午节的名字改为“子供”(儿童节),成为现代日本的11个法定节日之一,全国放假一天。在这一天,全国各地举行各式各样的以孩子为中心的活动。另一方面,作为“端午箭句”(端午节),祈祷男孩子健康成长的民俗活动也进行着。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南方的龙舟竞渡,一直没有出现在古代日本的端午活动中,直到德川时代竞渡才开始出现在长崎等地区,属于地方性节俗。据此可以推断,传人日本的端午习俗可能源自中国端午的北方系统。龙舟竞渡自端午节俗中的脱落,意味着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中以屈原为对象的“追思先哲”意义在日本的消逝。然而其骑马射箭、崇尚武力和挂鲤鱼旗、祈求健康等含义则发展了出来。

(一)骑马射箭,崇尚武力

飞鸟时代的端午骑射由宫廷独自举办,到平安时代已经发展成为宫廷和贵族们都要举办的大规模的节俗活动。骑射之仪,是天皇在“武德殿”观看左右近卫府军骑马射箭的仪式,赛事在五月三日至六日间进行。参赛马匹由亲王、公卿们进献,数目依爵位之高低而有所不同。仪式结束后,乐队奏雅乐,获胜一方向天皇献舞谢恩,失利一方则将马匹如数献给天皇。除了宫廷举办的骑射之仪外,贵族们还要在私宅举行骑射比赛,其场面之热闹并不亚于宫中。

平安时代的骑射目的是为了比武练兵,这与应季植物“首蒲”有关。葛蒲叶子扁平,上尖下宽,形状似剑。镰仓时代的人们注意到这一特征并发现汉字“营蒲”的日语读音与汉字“尚武”和“腾负”的读音相同,于是,葛蒲成为了日本端午节不可或缺的植物,端午节也倍受武士阶级的青睐,被称为“尚武之节”。这一名称的改变,除了语音相谐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即新兴的武士阶级继承了宫廷骑射的传统,并为之注人了反映自身生活的内容。

(二)挂鲤鱼旗、祈求健康

端午节俗中原有的关注儿童的因素逐渐与日本固有习俗融为一体,日本端午从一个全民性的节日变异而成了一个男儿之节。鲤鱼旗,是一种布制或纸制的圆筒空心、_上绘鲤鱼图案、可随风飘舞的旗状物。它分为蓝、黑、红三种,蓝色为主,黑、红色为辅,分别代表男儿及其父母。

鲤鱼旗出自德川时代的市民叮人阶层并深受武士阶级的欢迎,其寓意有三:其一是向社会宣示竖旗人家未来战士的人数。其二与中国的传说“鲤鱼跳龙门”有关。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由此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或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埠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清李元《蠕范·物体》:“鲤……黄者每岁季春逆流登龙门山,天火自后烧其尾,则化为龙。”尽管德川民众也从这个传说中汲取了类似的内涵,但在没有科举考试和文官制度的德川日本,逆流前进、奋发向上的结果,并不意味着读书人的金榜题名或官场角逐者的升官发财,而是意味着追思祖先的武功,祈求神灵保佑男儿健康成长,成为像武士那样勇猛善战的英雄。鲤鱼旗的第三个寓意是赞美勇敢无比、临死不惧的人生态度。这个寓意取自“离水鲤鱼”的特性。鲤鱼离水后,几乎不做任何挣扎,即使放在砧板上也一动不动,甚至身受刀伤也依然不动。这种从容就死的凛然态度,深受武士阶级的赞赏,因为他们崇尚危难之际能够镇定自若地献出生命的勇敢精神。当然,在中国文化中,鲤鱼是吉祥和勇敢的象征,但这种勇敢并非取自离水鲤鱼的特性,而是取自它不畏艰险、逆流而上的坚定信念与来到龙门前奋起一跃时的决然态度。同为鲤鱼,一个象征着幸运与生机,一个象征着痛苦与死心,鲤鱼的文化内涵中日两国也大有不同。

端午节习俗的文化内涵篇2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而今年是我国把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的第一年。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中华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对推动中华文化历史不断发展壮大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源远流长,它作为我国人民对以爱国诗人屈原等为代表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先驱表达缅怀之情、崇敬之意的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特点,深深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成为人们抒发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节日。中央文明办要求,今年端午节期间要在全国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更好地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举措,我们这次座谈会就是贯彻中央精神的具体行动。借这个机会,我就弘扬端午文化,凝聚爱国精神,谈几点感受:

一、要突出爱国主义这一主题

端午节自春秋战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究其由来,说法不一,但以纪念屈原之说影响为最广最深。也正是因为利用端午节的各种祭奠活动纪念屈原,表达人们对屈原同情和崇敬之情,才赋予了端午节浓浓的爱国情愫和民族情结。可以这么说,屈原精神是端午节的节魂。因此,我们要引导人们过好端午节,首先就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当前,就要进一步弘扬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抗震救灾精神,一手抓好抗震救灾,一手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上来,坚持做到抗震救灾、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为建设以实力、活力、竞争力为标志的沿海经济社会强省做出各自的贡献。

二、要挖掘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经过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我国形成了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我们要深入挖掘端午节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即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当前,组织端午节文化活动,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端午民俗传统为主题,开展特色群众文化活动。比如书法、绘画、摄影、征诗、评诗以及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等等。特别要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爱国诗歌朗诵吟唱、爱国诗歌散文征集等活动,引导人们感受传统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二是以普及民俗知识为重点,开展民俗知识讲座与展示活动。如端午民俗文化系列讲座、包粽子比赛等等。三是以弘扬端午文化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跑旱船、武术表演,结合奥运会火炬在我省传递,积极引导城乡群众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形成健身热潮。四是以除旧布新为重点,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如教育城乡群众正确认识端午插艾、佩戴香囊、饮雄黄酒等传统习俗的科学内涵,结合城乡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通过大力整治庭院居室、公共场所、背街小巷和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积极引导城乡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态文明意识。

端午节习俗的文化内涵篇3

关键词:节日;文化内涵;习俗;文化心理

中图分类号:C953;K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028-03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民族心理、价值观和行为规范[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节日作为中国民俗的重要表现形式,拥有不同民族文化价值观念和不同艺术表现形式,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随着信息传播的迅猛发展,中华文化受到国外文化的迅猛冲击,不断进行自身的演变。中国与韩国一衣带水,同属于东亚儒学文化圈。在儒家文化元素的共同基础上,两国的节日既有共通之处又存在差异,拥有各自的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观。韩国在吸收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和本地的文化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形成了许多具有韩国特色的风俗习惯。中韩两国在节日文化发展和面临的文化冲击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通过两国比较重要的节日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念的分析并进行文化内涵比较,借鉴韩国经验,可为我国节日文化发展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提高节日文化品位。

一、中韩两国的节日内容差异

任何节日都会出现一定的节日习俗及其特定的庆祝方式。中韩节日习俗的庆祝方式虽然大同小异,但是从主要活动说起却有着很大的不同。概言之,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中国的节日习俗逐渐演变为以吃喝饮食为主,而韩国的习俗在吃喝饮食的同时主要以祭祀为主。

(一)以团聚、休闲娱乐为主题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中国具有祭祀功能的节日有清明、上元节等,在其他节日当中也有祭祀成分,但显然相对较弱,并不成为节日当天的主要风俗,如春节、中秋节祭祀可在节前进行。所以以团聚、休闲为目的成为节日活动中一个明显的特点。我国任何的传统节日不论是春节、清明、端午还是立夏、夏至、重阳和腊八祭等,家人团聚并且进行相应的活动都是节日的重要内容,从这些节日来看,我国的传统节日习俗逐渐趋于大多是以团聚、休闲娱乐为活动主题。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春节,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在春节期间,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春节是新旧历交替的日子,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春节还有很多脱胎于农事祭祀的习俗娱乐活动,如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中秋节也是我国非常重要的节日,中秋节赋予的涵义便是家人团聚,共赏圆月。中秋节当天,外出工作的人一定要回到家中和家人团聚,晚上全家人一起团聚吃饭,吃月饼共赏明月。吃月饼是我国中秋节流传已久的传统风俗,月饼形如圆月,内含美味的陷料,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贻”的诗句。可以说全家人,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已经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活动。赏月期间家人之间互相讲讲工作生活中的事情,互相沟通。假如实在不能团聚,就通过赏月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传统中国节日具有典型的农事祭祀特点,如春节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具有丰富多彩的民俗习惯如守岁、拜年、贴春联、燃爆竹等。随着社会发展及人们对传统习俗认识的改变,目前很多习俗都已经废弃或改变了表现形式。如最具春节民俗特点、从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演化而来的燃爆竹,由于国家2006年公布实施的《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影响,全国绝大多数城市颁布了城市春节期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各项管理规定,在净化了城市空气环境的同时,无形中淡化了传统春节习俗,“没有了年味儿”成了近些年经常挂在人们嘴边的一句话。由于国家法定春节休假7日,中秋节1日,很多人都放弃中秋的家人团聚,而春节也因时间短,形成我国特有的以“回家”为目的的春节人口大迁移,回家看望父母妻儿成为节日的终极目标,“上元节”庙会等很多习俗在很多地方都已淡化或消亡。随着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的淡化和消亡,其蕴含的节日文化内涵也越来越不会被新一代年轻人理解和接受。

(二)以祭祀为主题的韩国传统文化节日

韩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与我国大同小异。韩国的春节是阴历的1月1日,韩国称“雪日”[2]。韩国也有进行祖上祭祀和拜年等儒教中心的风俗,在一年之始祈愿新年的平安和丰收,信仰一年的开端必须要好、以家庭为中心的名节、尊敬长辈的文化、偏爱白色文化等都是两国间春节的共同观点[3]。在春节的前一天,韩国的家庭会将整个家族的人会聚集在一起做祭祀的食物。韩国人非常重视礼节及长幼尊卑的民族,所以为祖先准备的祭祀食物也非常用心讲究也很漂亮,以表示对祖先的尊敬。春节这天早上,全家早早起床,穿上美丽的韩服,祭祀祖先。祭祀时,在写着祖先名字的灵位上供上各种食物后,后孙们倒酒行礼,向祖先表达后孙们的感激之情,并祈求祖先保佑一年期间的平安和健康。韩国重视礼仪,这些活动的准备及进行均细心神圣。比之中国目前主要通过手机、电话等进行拜年的方式,韩国身体力行的民俗活动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无疑更能体现其对本国文化内涵的重视和发展。

在韩国中秋节算是最重要的节日,在韩国也叫秋夕。秋夕早晨,韩国家家户户都会摆好水果酒、松饼、芋头汤及各式各样的水果祭拜祖先,祭拜祖先时,兄弟们到大哥家里祭拜祖先[4]。祭奠开始时,男人们都要恭敬地站在祭桌前,主祭的家族长子要先把家里的大门打开,以表达请祖先们进来喝酒之意;然后回到祭桌前,烧香、献花与献酒带领家庭其他成员叩礼;然后占卜问祖宗是否已经享用完祭祀的食物,若享用完毕老大再率领家庭成员叩礼,恭送祖宗,这样祭祀完毕后才可以吃早餐。这也是韩国中秋节非常重要的活动。

韩国的端午节又叫端午祭,也正是被世界人民都熟知的世界文化遗产。韩国端午祭是指在韩国江原道江凌市举办的以祭祀为内容的重要民俗活动,江陵端午祭是儒教、佛教、巫俗等融为一体的节日,韩国的端午祭与中国的端午节是完全不一样的的节日,韩国的端午祭就是以舞蹈萨满祭祀与民间艺术展示活动内容构成[5]。端午祭包括许多的祭祀形式。据记载,韩国每年的端午祭都有上百个巫师参与,且在端午祭这几天中共举行的巫祭就有50多次。

二、民族文化心理方面的差异

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我们的节日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几千年当中我们的节日文化经过沉淀、积累和蜕变,有些节日已经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有些节日经过时间的推移已经少了原来的面貌,韩国也有类似的情况。

(一)节日文化传承的心理差异

中国的节日众多,一类是经过时间的积淀最终留下来的传统节日,例如我们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等,另一类是是后来经过时间的推移因国家政策或受到外国节日影响而设立的节日或者纪念日,包括情人节、教师节、国庆节等等。

当传统节日受到西方节日的冲击,不难看到两类节日之间的对比,国人对新兴节日的热情远远高于传统节日的热情,甚至可以说传统节日受到了冷落。情人节、平安夜、圣诞节等等这些洋节日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当中,在传统节日受到冷落的同时却将庆祝西方节日成为了自己时尚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外国文化的进入是西方节日进入我国的客观原因,以商家、媒体为代表的传媒对这些节日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人对待节日态度是最好的心理解释了。

另一方面传统节日的老化也是节日传承中的另一个问题。以春节为例,每到春节大家讨论的最多的就是这年味越来越淡了,人们对过年好像也仅仅是简单的亲人之间的团聚以及吃喝玩乐而已,人们已经找不到过春节的传统含义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前春节做新衣等传统习俗因日常化使得人们对一些习俗已经渐渐失去了兴趣。

韩国不论是在礼仪文化还是在节日的文化传承上都有很大的特点,甚至可以说拥有自己的特色。韩国对节日文化习俗的保存算是非常完整的,其中包括节日的各项活动,如祭祀即使再繁琐也不会将这些活动取消,因为从韩国人心理来讲,祖先留下的不管是精神还是财富都非常的宝贵,是一定要传承下去的。这些从对儒家礼仪的遵守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鞠躬礼、敬语,这些都是只属于韩国人的特色。

韩国的许多民俗都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韩国的许多风俗都已经出现了“超中国化”现象。如中国的端午节逐渐融入韩国的文化,演变出韩民族自己的节日民俗[6]。“江陵端午祭”除了荡秋千、摔跤、长跪比赛,还举行假面舞剧、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比赛以及独特的祭祀活动。祭祀活动等有一套完备的程序迎神和送神,2005年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立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秋节从农历的八月十五到十八日,是韩国的法定节日,但是经过时间的推移,韩国和中国的中秋节的重视程度已经大不一样。韩国人极其重视孝道,中秋节是否回去见长辈已经成了衡量女子是否孝顺的重要尺度,并且庄重的祭祀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对端午节的重视。

(二)节日文化发展的心理差异

中国传统节日源于农事,以纪念、庆祝、宗教为本质,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大迁移大流动,传统节日逐渐演变为以团聚为主要表现的新形式。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的很多节日被赋予新的作用。不论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西方节日,很多地区目前将它们发展成为拉动旅游产业发展、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的平台,一些少数民族也将自己的节日进行改造,将节日变成赚钱的工具,而且这种现象在当下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中国的通过节日来拉动经济是以破坏节日性质为前提的,它没有将节日的发展引入有益的方向。

韩国方面虽然也通过发展节日来发展经济,但是他们却是以弘扬自己优秀节日为前提的,例如申请端午祭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端午祭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成功之后已经成为世界人们所熟知的节日,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人民所熟知的节日活动,人们都希望有机会到韩国去一睹韩国端午祭的风采,从这一层面来说韩国的端午节既得到了有益的发展,也相应的拉动了本国的经济。

三、结论

中韩两国文化同源异流。从两国节日活动的差异中不难看出,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我国很多具有生活气息和人文意义的节日文化和活动逐步消失在人们视线之外。对中国节日态度的转变,一方面显现出了中国生活节奏的变化,另一方面也透漏出中国人民对自己老一辈所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是否尊重的民族心理感情。而韩国人不仅在完美继承的同时,还创造出符合自己风俗习惯的民族活动,这些不仅显现了韩国人民的传统文化的尊重,更从尊重里显现出了属于韩国人民自己的风采。

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根本出发点在于对节日文化及习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发扬。任何一种民俗习惯均有其历史渊源及其表象活动的内在含义,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些内在本质及其在中华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才能对各种文化习俗进行善意的改良和引导发展。如目前国家已经认识到春节燃爆竹的民俗活动对于春节的重要性,部分城市开始制定春节期间有限度的城市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这些都是从继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角度进行思考的一个良好开端。以国家行为为基础考察节日文化及习俗的内在规律,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是引导我国节日文化良好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手段。

节日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一些东西会因不适应社会发展而逐渐淘汰。传统节日在不断变化的同时,会受到外来节日文化的侵蚀,但也在同化着外来文化。在当今社会,由于受到现代生活和现代观念的深刻影响,很多群众自然地调整其节日文化倾向和活动内容,尤其是在新生节日、外来节日的强势吸引下,把其节日热情大多投入到新节日的文化活动中,从而导致传统节日的哀落[7]。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文化,需以中华文化内涵为根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为指引,克服传统节日文化的弱点和缺陷,同时吸收和借鉴韩国对节日文化的保护措施和民众认知水平,如此才能保证我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实现文化现代化,推动中国节日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张利华.论文化价值观的性质与作用[J].理论学刊,2013,(6):65-69.

〔2〕高静.中韩春节民俗对比研究[J].兰台世界,2013,(4):143-144.

〔3〕梁民廷.利用岁时风俗进行多文化家庭的相互间文化理解的教育方案研究-以韩国、中国、越南的三大节日为中心.世界文学比较研究,2013,44(00):85-137.

〔4〕姜营.中韩同源节日对比研究[D].东北:黑龙江大学,2012.

〔5〕李慧,姜晓字,唐乾芳.中韩端午节异同比较.商情,2013,(1):83.

端午节习俗的文化内涵篇4

根据中央文明办关于深化“我们的节日”的部署和《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xx省文明县城测评体系》要求,县文明办决定端午节期间在全县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目的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充分挖掘端午节的深厚文化内涵,广泛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志愿服务、经典诵读等活动,引导人们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

二、活动内容

1.开展“温情端午”主题活动。以“温情端午”为主题,在全县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着力增强人们对传统美德的认知。各地各单位要发挥新乡贤引领作用,开展民俗知识讲座,举办关爱老人、包粽子送温情、远足登山、美化乡村等活动。

2.开展传统文化宣传活动。县属新闻媒体要开辟专题、专栏,宣传端午节庆习俗,引导群众了解端午文化,感悟爱国精神。各地各单位要挖掘端午节的深厚文化内涵,利用各类文化阵地,深入基层,充分宣传端午节的历史渊源与当代意义,传承文化,传播文明。

3.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各地、各文明单位、各学校要带头组织广大群众,特别是在广大未成年人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依托社区活动广场,开展群众乐于参与的经典诵读活动。

4.开展慰问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各地各单位要积极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走访、慰问等活动,组织他们参加端午期间的各种主题活动;组织向辖区内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送粽子、生活日用品等,体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

5.开展各类主题志愿服务活动。精心设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和残疾人为重点服务对象,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以普及端午传统习俗和日常卫生保健知识为切入点,组织开展科普卫生知识宣传、民俗讲座等志愿服务活动;以“清洁城乡美丽家园”为主题,组织志愿者走上街头,开展文明劝导、清理牛皮癣等活动。

三、活动要求

(一)组织群众参与。各地、各单位要充分挖掘端午节深厚文化内涵,精心设计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活动项目,把广大市民吸引到活动中来,增强“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发挥阵地作用。各地、各单位要充分发挥文化传播基地和各自阵地的作用,精心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吸引力、影响力的节日庆祝活动。

(三)做好资料归档。各地、各单位开展活动的图片、总结,请于6月1日下午下班前报送县文明办,联系电话:xx,邮箱:xx

端午节习俗的文化内涵篇5

一、精心安排认真部署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传统节日振兴工程,进一步丰富学校师生的文化生活,吸引师生在积极参与中传承节日习俗、感悟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坚定心向党、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我校高度重视,组织各学校对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提出了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突出学生参与性、加强环境整治、营造舆论氛围四点具体要求。

二、各种活动精彩纷呈

(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各班密切配合,通过组织开展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着重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组织开展“端午节”诗歌朗诵。二是开展端午节经典诵读活动。宣传爱国诗人屈原等中华民族优秀代表人物的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在参与中了解了传统文化内涵。三是利用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等载体,开展了宣传传统节日习俗,普及端午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知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倡导和谐社会。

(二)认真开展“崇尚科学文明过端午”活动。节日期间,在开展校园整治工作的同时,在班级开展以“人人动手,清洁校园,促进文明”为主题的卫生整治,积极发动学生打扫扬尘,清除卫生死角,进一步在校园内掀起讲文明、讲卫生的良好氛国。

端午节习俗的文化内涵篇6

相传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军攻破楚都,屈原投江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去吃他的身体。这天正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从此民间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等习俗,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即使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但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端午佳节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中华传统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不断显现。2006年,端午民俗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年后,“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其中节令习俗为端午节赛龙舟流行,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龙舟船的大小因地而异。比赛是在规定距离内,同时起航,以到达终点先后决定名次。

随着人们对历史节日的重新认识,传统端午民俗也历久弥香。在江苏昆山的阳澄湖水上公园,急促粗犷的鼓声在晨风中敲响,13只龙舟如同离弦的箭,在湖面上荡起阵阵浪花。2011年中国龙舟公开赛昆山巴城站日前已拉开帷幕,海内外300余名选手参与了较量。

传承为根,创新是魂。随着政府将“端午节”列为正式节日和时代的变迁,中国民众在对端午文化和历史习俗的传播推广中注入了更多的现代生活元素,不断谋新图变。

端午节习俗的文化内涵篇7

端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端午的魅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学端午节活动方案,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中学端午节活动方案1

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我班将于端午节期间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系列活动。现将活动方案制定如下:

一、活动目的

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抒发爱国主义情怀为主题,以端午节主题系列活动为载体,不断深化“中国梦”学习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幸福生活,增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

二、活动时间

_月_日至_月_日。

三、活动内容

1、开展节庆民俗文化活动。

结合端午节的特点和内涵,组织开展“粽叶飘香”包粽子比赛、观看龙舟比赛、端午歌谣传唱、织香袋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端午文化的独特魅力;依托“班会”组织端午节民俗讲座,开展以爱国名著、传统经典为主要内容的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用心体会端午节蕴涵的意义,激发爱国爱乡情怀。

2、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端午节期间,积极组织学生志愿者进社区、进乡村,开展村居清洁、节日慰问、助残爱幼等志愿服务,为留守儿童、贫困生、孤寡老人、残疾人士等送去慰问金、粽子等,陪他们共度端午佳节。

3、开展校园洒扫活动。

从科学角度分析悬艾草、挂菖蒲、佩香囊、饮雄黄酒等端午传统习俗,普及日常卫生保健知识。组织学生进行校园大扫除,整理个人卫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

4、制作节日小报。

积极组织学生将端午节的内涵、民俗及参与端午节活动的感悟制作成节日小报,并开展节日小报评比和展示活动。

四、活动要求

充分挖掘端午节深厚的文化内涵,把端午节主题活动与“中国梦”学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的活动项目,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创新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形式和载体,体现人文关怀,倡导文明新风;全部活动过程确保安全、有序开展。

中学端午节活动方案2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过传统节,共中国情”__中学全体师生端午节校园活动策划如下。

一、准备限量小礼品

向各班派发端午节海报,普及端午知识,派发端午节礼品。

其中包括:包粽子的方法学习纸条一张;小粽子一个;端午节贺卡一张,香囊艾叶菖蒲适量。以班级为单位每班派发若干份,让同学们在端午收到惊喜,感受惊喜,从而加深同学们对于端午以及其他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认识,给端午增光添彩。

二、端午节知识竞赛

过端午,端午知识当然必不可少,我们准备收集一些关于端午的小常识,编集成海报,一份张贴于校门口,另外以班级为单位分发,让同学们过端午,知端午,过一个充满知识趣味的端午节。以抢答的方式对端午节进行知识问答,答对题数最多者可获奖品——粽子一个。

三、端午节问卷调查

根据海报编10道左右关于端午知识的知识问答题,在全校师生范围内进行调查,看看大家对于端午知多少,也可以由此向同学们普及端午知识。

四、号召有条件的同学端午观看赛龙船庆

端午节龙舟竞渡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体坛盛事!

龙舟竞渡可说是端午节的高潮。龙舟长10米多,以龙头和龙尾作装饰,船身还特意雕上麟状花纹,唯妙唯肖;每只龙舟可容纳20至22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领下,以及围观人群的呐喊声中划向终点。

去看一次赛龙舟。看着一支支龙舟在湖面上激起层层的水花,鼓声震天,激动人心,桨手们以整齐划一的动作推动龙舟矫健地前行,似一条条真龙欲一跃而起,情不自禁的跟着龙舟的节奏心潮澎湃,那是民族的力量在激扬。

五、自制粽子

端午的主角粽子在东汉就已有出现,但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从前的粽子是以粟为主要原料,不添加其余馅料.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论是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有用白粽子、小枣粽、豆沙粽、八宝粽、鸡肉粽、鲜肉粽、椒盐豆粽、莲蓉粽、栗蓉粽、咸肉粽、蛋黄粽等。亲手用翠绿的粽叶包裹好一颗颗米粒,再用绳子扎起所有的祝福与希望。过去,人们把粽子投入江中,让屈原免受鱼儿的伤害,寄托他们对一个伟大的灵魂的哀思与纪念。在学校,可以利用社团活动时间,让同学们跟着指导老师学做粽子,知道粽子的原料和做法。联系好厨房的师傅,包好的粽子可以提前作为端午节的小礼品之一,送给同学,尤其是住在宿舍的同学们。

六、留下悬艾叶菖蒲,配香囊的风俗

端午在班级或者家中门上插一束艾菖蒲叶,配一个香囊,为自己祈福,保佑平安,也祝愿灾难中的人们早日振作,重建起美丽的家园。让每一个节日在中国人的心中扎根,让中华民族的精神不断延续。

今年的端午节,我们有传统,也有创新,在普及端午知识的同时,也倡议师生向勇士们学习,端午是民族的节日,在端午我们为自己的英雄而骄傲,为我们的民族而自豪!

中学端午节活动方案3

一、活动目的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突出缅怀爱国诗人屈原、推崇热爱祖国、求索创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题,举办诗会、歌会、经典诵读等主题活动和龙舟赛等活动,增强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活动内容

1、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以缅怀爱国诗人屈原、中华经典诗文吟诵、新创诗歌朗诵等形式,在机关、社区、企业,特别是大中小学中广泛开展以端午节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歌曲演唱会、主题班会等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

2、广泛开展“包粽子、赛龙舟”等群众性民俗文化活动。

深入挖掘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举办包粽子、佩香囊、祭奠屈原、赛龙舟等具有中华传统特色的、民俗文化表演和民间艺术展示等活动,让人们在参与中体验节日民俗、感受节日传统。

3、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以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依托各类志愿者队伍,在端午节期间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特困家庭等为重点,开展关爱他人志愿服务活动。以文明礼仪普及、公共场所文明引导、文明交通引导、文化体育、网络文明传播等为重点,开展关爱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以普及环保知识、保护山川河流、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营造和谐友爱的节日氛围。

4、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

结合端午节“悬艾叶菖蒲、洒扫庭院”的民俗习惯,和《武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深化“做文明有礼武汉人”宣传实践,组织开展“周末清洁家园”活动,美化城乡环境。结合“读书之城”建设和“文明餐桌行动”,引导广大市民养成读书学习之风,倡行文明公约,争做文明使者,普及文明新风。结合文明礼仪教育,广泛开展优良家风家训传承活动,传衍长幼有序、上慈下孝等优良家风。

三、有关要求

端午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各部门要把开展端午节系列群众性民俗文化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观的有力抓手,精心组织实施。要把欢度传统节日活动与文明城市建设“十大工程”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武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结合起来,与“学雷锋志愿服务”结合起来,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精心组织、设计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活动项目,培育一批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提升全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形成浓厚的节日氛围。

端午节习俗的文化内涵篇8

根据中央、省、合肥市文明办关于深化“我们的节日”的部署和《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要求,市教体局决定端午节期间在全市中小学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目的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充分挖掘端午节的深厚文化内涵,广泛开展节日民俗、志愿服务、经典诵读等活动,引导广大师生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

二、活动内容

1.开展“温情端午”主题活动。以“温情端午”为主题,着力增强人们对传统美德的认知。各校要结合实际,开展民俗知识讲座,举办关爱老人、包粽子送温情等活动。

2.开展传统文化宣传活动。各校要挖掘端午节的深厚文化内涵,利用各类校刊、广播、宣传栏、主题班(队)会等宣传阵地,充分宣传端午节的历史渊源与当代意义,传承文化,传播文明。

3.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各校要组织广大师生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

4.开展各类主题志愿服务活动。精心设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为重点服务对象,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以普及端午传统习俗为切入点,开展民俗讲座等志愿服务活动;以“清洁城市美丽家园”为主题,组织志愿者走上街头,开展文明劝导、清理牛皮癣等活动。

三、活动要求

(一)组织师生参与。各中小学校要充分挖掘端午节深厚文化内涵,精心设计师生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活动项目,把广大师生吸引到活动中来,增强“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发挥阵地作用。各中小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阵地的作用,精心组织师生喜闻乐见的、具有吸引力、影响力的节日庆祝活动。

(三)做好资料归档。各中小学校要注意收集保存端午节主题活动图片报道、视频等资料,活动总结及活动图片于6月1日前报市教体局创建办(联系人:);省级、合肥市级文明单位应同时将开展活动的相关图片、新闻报道及时上传至xx省文明单位大展台和合肥市文明创建动态管理系统。

端午节习俗的文化内涵篇9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伴随着孩子们童真的歌谣,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即将到来了.5月30日上午,雨花外国语小学的孩子们在班主任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开展了“庆六一迎端午”的主题班会活动,给这个端午节增加了难忘的色彩.

主题班会上,各班精心设计了端午说由来、端午话习俗、民俗节目展示、民俗活动参与等丰富多彩的节目,学生们积极性很高,争相上台表演.民乐演奏、武术表演、书法、国画、舞蹈、古诗吟唱等,联欢的气氛十分热烈.有些班级还邀请了家长委员会的爱心家长们走进课堂与孩子们共织鸭蛋网、共编中国结、共画京剧脸谱,体味浓浓端午情……看着和孩子一起制作的民俗特色物品,家长由衷地开心.在此次过程中,同伴友情、亲子感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此次“庆六一迎端午”活动让学生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习俗,感受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体验了我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查看评论

端午节习俗的文化内涵篇10

1、“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五”(午)为中。“端午”(端五),“中正”也,这一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仲夏端午,飞龙在天,龙星处在“中正”之位,寓大吉大利。

2、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女儿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屈原日、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等。

3、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根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先秦时代端午节的节俗活动鲜见于中原文献记载,就现存文献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关于端午节的相关文字记载,“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晋代的《风土记》中,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4、端午节两个标志性习俗是吃粽子和龙舟竞渡。据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见《闻一多全集》)论文中考证认为:先民以“龙”为图腾,而且每年在端午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以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祭龙神,也给自己游戏取乐,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关于龙的传说,在《路史》等著作中有相关记载:“天皇氏骧首、鳞身”。《易纬通卦验补遗》:“天皇氏之先,与乾曜合德。”此言天皇氏祖先与日、月、五星(七曜)合德,即其身份极为崇高。《河图》:“五龙见教,天皇被迹。”荣氏注曰:“五龙治在五方,为五方神。”《春秋命历序》:“(五龙)父子分治五方”。以“龙”为图腾,在图腾时期,四支族的四龙各治一方,而以团族的一龙为中央共主,所以有五龙分治五方之说(闻一多《端午考》)。这些龙的历史传说,其实即是源于上古先民对龙的崇拜与信仰。

(来源:文章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