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现状十篇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现状十篇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52:55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现状篇1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国有经济;公司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6)03-0015-05

一、引言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和确定调控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基本制度体系;是涉及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运营,以及国家投资企业的公司治理等多方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体制和机制。它是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管理过程中产权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国家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1-2]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其中宏观层面反映政府内部所有者的权能关系,微观层面反映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3]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指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以及资源性国有资产等所有权属于国家的一切财产的管理体制。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狭义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即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推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体制载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经历了数次调整,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的政府多头管理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资企分开的政府统一管理模式转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和国有企业按照功能分类等思想,并且提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正式启动。认清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具体形势,把握本轮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完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现状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确立

一是,明确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国家或全体人民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统一行使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二是,为解决国家所有权的“虚置”问题,建立了国有资产的出资人制度。一方面,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另一方面,由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出资人权益。国务院确定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家出资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领域的国家出资企业,由国务院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的国家出资企业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①三是,设立了专门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除企业国有资产较少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以外,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分别设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根据本级政府的授权代表本级政府具体履行出资人职责;②也可根据需要授权其他有关部门、机构代表本级政府对国家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③四是,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对所出资企业中具备条件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进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④被授权企业对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依法经营、监管,对其全资、控股或参股企业的国有资产行使所有者职能(见图1)[4]。

(二)国有资产管理不同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基本明确

国有资产管理的主体主要包括各级人大常委会、中央和地方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以及国家出资企业四大类。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人大常委会作为立法机关的职责是听取和审议本级政府关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专项报告,组织对《企业国有资产法》的执法检查。政府作为出资人对其授权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并依法向社会公布国有资产状况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情况。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根据本级政府的授权,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对下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同时具有指导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推进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推动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等义务。国家出资企业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经营自,对出资人负责。

(三)国有资产管理日益规范并纳入法制轨道

首先,国有资产的各项监督管理制度逐步健全。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后建立和优化了一系列相关的制度,内容涉及企业规划发展、财务监督和统计评价、产权管理、收入分配、业绩考核、安全生产与节能减排、收益管理、干部管理、监事会监督、董事会建设、党群工作、纪检监督、企业法制、社会责任与协会建设、对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的指导等各个方面,基本建立起了较为全面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体系。其次,在法制建设方面,自1988年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公司法》、《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企业国有资产法》等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体系的建立为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制化奠定了基础。

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还不统一

除属于国资委系统管理的国有企业之外,还存在大量的游离于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之外的国有企业。这些企业或者没有明确的出资人(如中央金融企业);或者因为刚刚改制完成,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仍然在探索之中(如中央文化企业);或者尚未实现政企分开,仍由原属政府管理部门直接管理(见表1)。这部分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还不健全,管理权限在不同的政府部门之间割裂开来,形成了交叉管理和管理真空等问题。

(二)国有资产管理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

一是,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国家和全体人民与作为国有资产所有权代表的国务院之间的信托关系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所有权代表在代表所有者行使所有权时具有较大的任意性,另一方面国有资产的所有者缺乏对所有权代表的监督。二是,政府具有国家行政机关和国有资产出资人的双重职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作为政府的附属部门,在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时难以摆脱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政府的干预。主要表现为,政府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授权超出了出资人权的范围,导致该机构兼具出资人和公共管理者的职能,承担了大量宏观经济管理的任务。三是,上级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下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但是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来看,不同层级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关系。它们只需对作为出资人的本级政府负责,并在其授权范围内履行出资人职责即可。因此,这种指导监督关系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往往流于形式。四是,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与国家出资企业之间的权责关系没有完全建立。一方面,该机构对国家出资企业的“指导”和“管理”已经涉及到了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影响了企业的独立自主经营。另一方面,该机构对国家出资企业的授权经营缺乏相应的规范,容易使国有资产的出资人权受到侵蚀。

(三)国有资产各项具体的管理制度还不完善

一是,制度的执行力有待加强。一方面,国有资产管理各主体的定位不够明确,其权利和责任没有得到清晰的界定。另一方面,制度主体的权利和责任不对等,对制度的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追责机制。二是,各项制度之间不完全相适应。现存制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如现行企业领导人员的选任制度与市场化考核制度之间的矛盾;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制度与现代公司治理制度之间的矛盾;国有经济管理制度与企业微观经营管理制度之间的矛盾等。三是,制度缺乏针对性。目前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主要是针对竞争性企业国有资产制定的。对于公益性国有资产,如果仍然使用以盈利性为目标的管理制度就会扭曲对企业管理者的激励,削弱该类国有资产的功能。四是,部分领域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对市(地)级以下政府所属国家出资企业中的国有资产管理还没有统一的规范;对不同政府共同出资企业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还缺乏明确的指引;对境外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制度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四)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制还不健全

一是,相关法规存在大量的原则性规定,为法律的执行埋下了隐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法律的权威和实际作用。例如,《企业国有资产法》虽然规定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应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进行监督,披露国有资产及其监督管理的情况,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但没有规定具体的程序和内容。二是,部分法律法规没有及时修订,已经落后于实践发展的需要。例如,《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已经十几年没有修订,一些法条已经明显不能反映国有企业改革新形势的要求。三是,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体系还不完整。包括《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管理办法》、《国有资产基础管理法》、《境外国有资产管理法》等与《企业国有资产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出台。四是,相关的执法监督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巩固。虽然《企业国有资产法》规定各级人大常委会负责对该法的执法监督,但并没有设置相应的执法监督程序。对执法部门没有建立规范的报告制度,对执法监督部门也没有规定相应的监督和问责机制。

四、完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对策

根据以上研究,我们对完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加强国有资产所有权。明确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有资产的立法机关。成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国有资产委员会。该委员会可由技术专家、法律专家、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者、监管部门的代表以及人大代表组成,负责国有资产的执法监督。按照国有企业所属的经济部门设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国有资产委员会的下属专家委员会,其委员由行业专家、法律专家、监管专家等组成,负责对特定经济部门的治理原则等提出建议。

第二,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与公共管理职能分开。一方面,设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具体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能。另一方面,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公共管理职能,包括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推进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推动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等职能划归国务院的相关部门。为避免出现新的政府多头管理和政企不分问题,应转变国务院的履职方式。应从目前的命令型方式向市场型方式转变,即充分尊重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权,在推行相关政策时与企业平等协商并支付公平、合理的对价。

第三,根据国有企业的功能分别设立不同类型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实行分类治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按照其功能分为公共政策性、特定功能性、一般商业性三类。其中公共政策性企业的功能是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特定功能性企业的功能是实现经济赶超,一般商业性企业的功能是培育市场主体。目前,为数众多的中小型国有企业属于一般商业性企业,公共政策性企业数量较少,大多数特定功能性企业从长远来看将转变为一般商业性企业。[5-6]

第一类是公共政策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该类公司是政府的政策执行机构,以实现政府政策为目标;采取国有独资的形式,为特殊企业法人,只受专门法的管辖。企业独立经营,商业性和一般政策性经营事项由经营者独立决定。公司的具体经营方针、业务规则以及特定业务的比例等受专门法的严格限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关系国家利益的特殊重大经营事项进行审批,对公司的财政拨款、信贷额度、存续时间等进行定期审核。国家审计机关对其经营活动是否符合政府的经济、政治、军事、社会和外交等政策进行审计。政府行政监察机构对其是否符合政府的政策要求,以及是否存在浪费、欺诈和等进行监督。不设股东会。公司的最高决策机关为董事会,其成员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国有资产委员会任命,由政府监管部门的官员和主要客户、合作伙伴、相关产业、社区以及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代表组成。对Ceo的薪酬考核以是否达到政策性目标以及满足专门法中关于企业财务的特殊要求为依据。年报须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后对外披露。负责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由企业提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国有资产专业委员会批准。

第二类为特定功能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该类公司具有商业性和政策性的双重经营目标。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可选择国有控股或国有参股等股权形式,具体股权结构由各股东按照商业规则平等协商。该类公司受公司法和专门法的共同管辖。其中专门法对与企业的政策性目标、政府股东的特殊治理等有关的事项作出具体的规定。设立一般商业公司的治理结构,包括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董事会由股东代表董事、独立董事和内部董事组成,国有股东代表董事为政府官员和公务员以外的人员。为实现公司完全的商业化经营,国有股东代表董事的数量及表决权应受到一定的限制。为实现政策性经营目标,赋予国有股东代表董事在与政策性经营目标相关的重大表决事项上的否决权。对Ceo的薪酬考核以商业性目标为主,并根据政策性目标的影响进行相应的调整。年报需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负责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由企业自行聘任。

第三类为一般商业性国有经营公司。该类公司以商业性目标为唯一的经营目标。在市场主体培育成功,私营企业大量进入市场并成为市场主体后,该类公司中的国有股将逐步退出。公司仅受公司法的管辖,完全遵循一般商业性公司的治理原则。

企业党组织对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实行分类治理。对于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点企业,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检查。具体办法是,通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对企业实行日常监督;通过巡视和专项检查,对企业进行专门监督。对特别重要的企业,实行纪检机构派驻制,增强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党管干部的原则主要通过赋予党组织对企业相关人事任免的否决权来实现。

第四,地方国有资产建立与上述中央国有资产类似的管理体制。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颁布的全国性法律制定本辖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专门法,并实行执法监督。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依法经营。为加强对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控制,可借用公司治理国际最佳实践中的“遵守或解释”(Complyorexplain)的做法,要求地方立法机关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每年对其所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与中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的一致性进行自查,并对其中不一致的部分作出解释。

第五,实现上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必须大力完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制。首先,在立法理念方面,应改变目前以政府行政管理为核心的办法,从主要侧重对政府监管权利的保护向规范政府行为和保障企业权益的方向转变。其次,在立法方法方面,应改变目前以原则性规定为主的方式,对国有资产管理不同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清晰的界定,对监督和惩罚机制作出详细的规定。再次,在法律体系方面,应改变目前的行政管理式的法律体系,建立以国有资产的全国性综合法与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专门法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法律体系。其中全国性的综合法主要对国有资产的基础性制度如信息披露制度、报告制度、专门法的立法程序和执法规则等作出规定。

第六,完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有组织地分步推进。第一阶段,选取条件好的省市进行试点,中央层面在政策、资源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加快对全国性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应在国务院和试点省市设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联系和沟通。第二阶段,在初步试点经验已经成熟的情况下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允许地方根据自身的情况提交个性化的试点方案,尊重地方实践的多样性。国务院领导机构应注意把握好试点的总原则,制定相应的规范,加强监督和经验总结。同时启动中央层面的试点。第三阶段,全国各省市全部进入试点。改革在中央层面全面铺开。在不断修订和调整的过程中形成较为成熟的政策规范。第四阶段,各机构、企业改革已基本到位,相关政策、法规基本成型。改革进入最后的平稳过渡期。改革领导机构的任务逐渐减少,并在适当时期予以取消。相关人员可视情况并入相关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此外,应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逐步将国有企业均纳入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注意与经济、社会、政治等其他方面的改革相协调;妥善缓解改革所涉及的不同部门、机构、组织的利益矛盾,减少改革阻力;广泛听取来自不同个体、机构的意见。同时还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创新以及意识形态和执政理念的进步。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第三条、第四条。

②《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第六条。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第十一条。

④《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暂行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

[参考文献]

[1]陈清泰.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J].管理世界,2003(6).

[2]顾功耘,罗培新.经济法前沿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张卓元,郑海航.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起草小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现状篇2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一、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有资本运行效率低下

大量国有企业资本沉淀呆置。国有资本出资人不明确,不到位,实质性改制和重组难启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机制转换不到位,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国有企业无论在管理、营销、技术开发、产品创新等方面都不在一个档次,竞争力差距较明显。国有企业中大量的存量资本的引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和有效挖掘,资本市场的吸纳能力低,筹资量少,再融资能力弱。主观上国有企业重组改制缺乏大手笔,大量国企职工身份置换成本巨大。诸多因素制约着企业重组和资本运作的作为。

(二)行政机制制约的国有企业资本市场化营运

在国有资产委托制度方面,一般都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直接选择经营者,既不符合企业效率最大化原则,也不符合企业全体员工积极性最大化原则。因此,我国当前的行政机制在相当程度上对市场机制起着制约作用,国有企业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单纯的依市场规则实施的资本营运往往不易实现,资本市场大都是一个“不完善资本市场”。

(三)国有资产监管指标体系不完善

与国有资产管理的政出多门相一致,各个部门出于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制定了各自的考核和评价指标体系。所指定的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目标各异,监管的主题不明确。指标体系设置不够科学,重定量评价轻定性评价,部分指标在内容上有重复。

二、国有资产管理主要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国有资产管理及国有资本营运主体未到位,部分国有企业经营者对资本营运的认识不够

在统一所有,分级监管体制下,地方政府对相应所属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做了多种努力,但客观上都不理想,国资委或国资局基本职能实际上只有会计职能及部分产权监管职责,不是真正的所有权行使机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实际行使的职能比较单一,往往回避企业的风险决策,缺乏监管手段,起不到出资人作用,收不到预期效果,企业不能独立享受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企业经营自,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某些地方政府对国有资本的运营存在着很多认识盲区:没有认识到国有资本的真正价值,没有认识到国有资本的流行性,及其资本流动能带来的巨大价值。把国有企业的整个运营过程仅仅理解为围绕产品进行的供应―生产―销售等流动资金的流动,而企业所拥有的大量其他各种形态的资产根本没有参与到流动中来,而是将大量凝固在企业中。国有企业这种不完整的资本流动,导致了国有企业生存质量不高,在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国有资本运作效益整体低下。

(二)现行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职能未理清,企业活力难激发,独立的市场主体作用难发挥

过去国有资产形式上复杂交错,属性上界限模糊,职能上经营职能和社会公共职能并存,导致国有企业附属有许多行政职能和社会职能。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政企不分,管理链太长,行政性事务缠身,难以形成有效率的管理。国有资产经营大多成为政府的派出机构,代替改制企业的原上级主管部门,承担离退休人员、组织人事关系、计划生育、社会福利、党团工会组织活动等的协调管理,导致改制企业活力难激发,独立的市场主体作用难发挥。多数地区对国有资产进行部门管理,没有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负责的的专职部门。即便是上市公司,代表国有资产的部分五花八门,有的是国资局,有的是财政部门,有的是外贸部门,有的是企业集团等等。都不是一个真正对国有资产认真负责的代表。由于股权分散,企业股东大会对董事会本应对公司经营具有的控制力大大减弱。

(三)国有资产管理平台不完善,管理制度建设较落后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资产的流转过程中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要实现国有资产有进有退,抓大放小的要求,使相当一部分的国有资产从企业资产的形式退出来,转移到其他形式的国有资产上,需要有规范有序流转的平台,即国有资本的流转平台。作为市场体系一部分的产权交易市场,是国有资产管理平台。但目前各地产权交易市场大多处于起步阶段,业务范围狭窄,制度建设滞后,交易手续繁琐,对企业吸引力不大,大量产权转让只能在场外交易。同时对存量国有资产的定价还需考虑诸多因素,国有资产的价值包括资产管理价值和交易价值,管理价值表述的是资产的投资成本,交易价格考察的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国有资产重组涉及到的只是交易价格。但是,目前我国把国有资产的管理价格和交易价格混在一起,这是众多投资额大、资产效益差的国有企业难以重组的原因所在。另外,国有存量资产的债务上附着大量的债务负担,包括大量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置换所需的资金巨大。

三、解决国有企业资本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对策

(一)尽快全面落实出资人制度,完善三个层次架构模式

一是全面落实出资人制度。国有出资人制度就是实现国有出资人权能的制度安排。在我国,国有资产全民所有是比较抽象的,全民财产的委托权被层层分解,所以,全民只是最终的所有者。目前,国有控股公司形式了大部分的委托权,各级地放政府通过国有出资人,即国有控股公司形式大部分的委托权,从而使国有资产的产权主体具体化,有了明确的行使权利和承担责任的产权主体,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能落到实处。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后,使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主要履行: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权能,做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定国有资产管理政策法规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发展规划;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进行考核;做好国有资产经营公司领导人任免和管理。在全面、真正地落实国资管理机构自身职责的基础上,对其履行职责的情况依法进行制度性的检查和考核。

二是探索“三个层次“构架模式,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实现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营运、监督体系和机制,确保国有资本在市场公平竞争和顺畅流转中保值增值。建立由国有资产管理、营运和监督三部分组成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框架。由直接管理具体的企业转变为“政府―地方国资委―控股公司―企业单位”的间接调控监管理模式。第一层次国资委作为产权代表对国有资产管理和营运进行内部监督、人大通过法律程序和手段对国有资产管理和营运进行外部监督的机制。国资委主要负责监管大企业、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垄断性、资源性、全国性、总量控制型企业事业单位的经营权、使用权以及资源占用的拍卖、出租。用市场手段对过去的行政审批基础上加强调控和监督管理。国资委编制和国有资产预算与财政编制的行政预算分开,独立运行,连同工作情况依法定期向人大或人大常委会汇报,接受其监督检查。第二层次即现有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对其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形成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等约束和激励机制,同时对其进行资源整合,增强国有资本的运作和经营实力,使之不从事具体生产经营活动,不承担政府职能。对第三层次企事业单位中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机制。

(二)提高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积极性,完善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指标体系

新国资体制可以概括为“国家所有,分级产权”,中央政府目前把大量的国有资产管理权限下放给了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可以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为落实新的国有资产化管理方式,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评价体系等后续工作,政府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指标体系应该体现分类设计、兼顾行业等科学系统整体的原则。

一是出台地方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用法律、法规来推动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主体到位。要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细化国资管理机构、监管机构和国有企业的法律地位、运行规则和权利、职责,进一步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具体责任人。目前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使地方政府得了大部分国企改制的主导权,明确获得国有股转让权,从而有力的提升了地方政府的参与积极性,在国有资产分级管理模式下,地方政府不但可以提高效率、摆脱相互推诿、拖延进程的局面,而且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国有经济比重和意识形态的争论,让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决定转让事宜。

二是构建新型国有资产监管指标体系,规范国有资产管理行为。1、基本框架。国有资产监管评价指标体系按垄断企业、控制企业和一般竞争性企业分别制定,每一类企业再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辅助指标三个层次按不同的评价内容反映企业资产营运管理状况。

2、监管评价内容。以一般竞争性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指标体系为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财务状况;二是遵纪守法情况;三是企业景气状态。财务目标就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保证所有者权益的最大化,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监管的重点。

3、基本指标。企业的财务状况主要考察三个方面:一是财务效益状况,主要一收益指标体现;二是资产营运状况,主要以周转率指标体现;三是偿债能力状况,主要以负债率指标体现;四是辅助指标。包括:领导班子基本素质、在岗职工素质状况、产品市场占有能力、行业或区域影响力、综合信用等级、对外投资情况规模、高收入产品比例、技术开发实力、监事会或职代会对企业经营者的满意程序、产品质量等。

(三)尽量释放国有企业中的资源优势,加速国有股权转让,增强存量资本的聚资能力

一是拓展多元化资本市场,加快国有股转让速度。充分挖掘国内资源、国际资源,利用法人投资、民间投资实现多元化投入,才能支撑发展优势产业、优秀企业、优质资产。而这些优势资源对资本市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是国有企业吸纳资本投入的一项不可多得的资源优势。这些存量资本是一批优质种子,在资本市场的催体作用下,能够迅速裂变成规模资本的组合。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现状篇3

关键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改革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加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变得日益重要。企业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之一是固定资产,这一要素可以为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固定资产的结构、状况和管理情况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长期可持续发展下去,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直接关系到社会效益的取得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探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策略对于企业和社会来说都具备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联系当前形势下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深入的分析了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几点对策。

一、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立法不完备。虽然不少地区都出台了有关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政策制度,但是这些制度不管从制度理念、制度设计、制度内容以及操作方法等方面来看,都与当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现状及其切实需求存在明显的错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立法位阶较低,范围较窄。使得这些法律法规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责任机制缺失。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还是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378号)、《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指南》,缺少专门规定,而各个地区的政策性规定不规范,导致法律法规的协调性不足。这就使得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立法方面存在诸多争议。

(二)固定资产账实不符,造成企业家底不清。部分国有企业并未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和实物账,没有指派专业人员来管理固定资产,完全以财务部门账面资产为主;对于闲置报废资产,没有经过审批、没有办理处置手续就进行随意的处置;国有企业内部不同的部门之间对固定资产在没有办理财务调拨手续的情况下就进行相互转移,导致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比如,部分国有企业并没有根据规定来进行审批手续的办理,造成了固定资产的随意购置,使得国有企业不能够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还有是只设置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但没有实物卡片账,长期未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最终导致账物不符、账账不符,造成固定资产记录不清;利用“小金库”等账外资金违规购建的固定资产,为逃避监管而不入固定资产账或部分入账;会计差错,即已报废、盘亏的固定资产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造成账有实无。

(三)投资项目管理不规范。虽然国有企业加强了投资项目的咨询评估、规划计划、项目审批、监督检查、竣工验收和后评价等管理工作的力度,但与提高企业投资效率、效益和效果的要求还存在差距,部分管理还不到位。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监督检查、后评价管理、档案管理、招投标监管、保密管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投资重点不突出。在传统的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过程中,都会把争取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增强自身科研实力、增厚“家底”的珍贵机会,出现了盲目投资,造成了投资方面重点不突出,没有在形成较大规模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投资项目。

二、加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策略分析

(一)健全固定资产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投资领域立法和监管维护投资和建设市场秩序。国家应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强对投资的引导调控投资规模。改革政府对企业投资的管理制度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落实企业投资自。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情况应进行定期专项审计,实施严格的审计监督,将企业资产运营状况,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等指标纳入对经营者任期内业绩考核。对资产管理不善,企业资产质量下降,给予严肃的处罚,对于失职、读职、甚至违法犯罪,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的,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盘点制度,保证各项固定资产账实符合。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盘点制度,在年终或者半年的时候,必须全面清查所有固定资产的数量和状况,将国有企业的家底摸清楚,要查明盘盈、盘亏的资产形成的原因,并且要严格落实责任,根据财务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及时做好适当的处置,保证各项固定资产账实符合。与此同时,应该认真分析固定资产的结构和管理现状,盘活存量资产,防止固定资产的积压闲置,使所有固定资产都能够充分发挥其各自的功能。

(三)优化资源配置,使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一方面应该合理调剂闲置的固定资产,另一方面,也必须对已报废的固定资产进行再利用。对于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资产管理部门必须及时掌控,并且对于闲置的固定资产应该进行妥善的保管,积极组织专业人员对闲置设备进行鉴定。

(三)对于现有固定资产的潜力进行不断的挖掘,促进固定资产经营效率的提高。首先,应该加强对于当前在用的各项固定资产的管理,促进固定资产完好率、利用率和使用效益的提高;其次,应该处理好闲置、报废和积压资产,积极进入资产市场,按照市场情况将这些资产快速变现和增值;再次,对于闲置资产的调剂活动,应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最后,资金投入必须严格控制,并且,必须加强资金投入项目的管理,使固定资产的投资收益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长期低下,产生资产闲置、企业过度竞争、负债过高、亏损严重等不良后果。投资的低效率也使投资的产出率下降,造成投资与就业、收入增长循环链条的断裂,导致需求增长减缓并由此制约整个经济增长的速度。这些约束又进一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因此,为促进企业经济增长,加大投资力度,必须注重投资效率的提高,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关键就是加快体制改革,加快市场化的步伐,让市场来配置资源。

(五)推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由于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庞大,种类繁多,各项管理工作仅靠传统的手工管理、手工统计已远不适应工作要求,必须实现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包括固定资产的采购、入库、保管、使用、折旧、报废、租借等种种变动情况,借助计算机管理使固定资产管理达到科学化、现代化的目标,提高管理工作的时效性、透明度和效果。

三、结束语

总之,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充分认识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策略的重要性,对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推动企业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平高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策划部)

参考文献: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现状篇4

关键词财务管理企业经济效益促进功能

财务管理工作在现代企业组织实体的经营发展实务活动过程中具备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是描述和衡量我国现代企业实体的经营发展质量水平的关键性指标要素,对于指导我国现代企业开展长期有序且繁荣的经营发展,具备不容置疑的重要现实意义。在全球化深入推进,以及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快速有序开展的历史背景下,开放市场交易环境中竞争态势的日趋激烈,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质量对企业经济效益水平获取状态的影响作用逐步引起了广泛关注,有鉴于此,本文针对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功能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阐释。

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内涵

所谓企业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法律法规的基础性规范约制条件下,以特定的企业生产经营实践活动开展目标为基准,针对企业内部日常开支的投资、融资、营运资本、经营收益分配等资金运动范畴或者是工作项目开展的管理和控制工作。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现代企业组织实体经营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核心性业务项目,有研究资料显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实践工作的开展质量水平,对于企业实际获取的经济效益状态具备深刻的直接影响效应,因而现代企业想要稳定实现最佳状态的经济收益水平,必须切实提升针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

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涉及的基本内容

对于现代企业实体而言,其具体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实施的财务管理工作,本身在工作任务内容层面具备丰富性和多样性,并且在针对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任务组成结构展开基于多个不同角度的考量分析条件下,其实际获取的研究结果本身也具备一定程度的相互差异特征。

在基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组织管理角度分析条件下,可以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任务内容划分为资金筹集、资金投放以及资金分配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在基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财务关系处置视角,针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展开具体分析条件下,则不仅涉及企业受资人与企业投资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企业债务人与企业债权人之间以及相应级别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包括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基础性财务关系,企业组织实体与供职于相应企业的员工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功能

(一)资金管理功能

资金资源要素作为我国现代企业实体一切生产经营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支持条件,其对我国现代企业预期性经营发展目标下项目的顺利推进和实现,具备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作用。由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功能就是开展企业资金要素与运动路径的管理控制工作。资金管理功能作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功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针对企业自身经营发展状态以及现实市场环境展开科学准确评估,为相关管理工作最佳预期效能状态的顺利实现创造支持条件。

(二)成本规模控制功能

受企业在职员工队伍动态变化,企业产品生产用原材料价格水平变化以及企业生产产品的市场需求结构特征变化等多重性因素的共同影响,企业日常化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性项目支出水平,势必都会发生幅度显著的变动。因而通过开展科学系统而有效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切实提升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实践过程中的经济成本支出规模控制水平,对于确保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实践过程中,能够长期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水平具有充分现实影响意义。在实际开展企业日常化生产经营实践过程中的成本支出规模控制工作过程中,通常需要考量的项目要素,涉及了产品原材料成本、期间费用、产品或者是技术研发费用、管理费用、在岗职工群体薪酬、职工基础保险分摊费用以及为发放职工福利待遇而支出的成本等。

(三)监督与管理功能

建构和不断完善系统而有效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监督体系,对于我国现代企业实体日常化生产经营实践活动的顺畅有序开展,具备着不容忽视的现实影响意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的稳定有效发挥,对于有效确保我国现代企业长期处于正确稳定的生产经营业务方向,具备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价值,是确保我国现代企业顺利实现最优化生产经营效益目标的基本条件。

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促进

由于我国现代企业实体的基础性生产经营活动在实施过程层面本身具备着鲜明的复杂性,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多个具体开展环节均需要资金条件支持的实践背景下,势必引致企业内部的资金性资源对象的运动发展路径表现出程度显著的分散性特征,在无法保证企业内部现有的彩塑资金资源实现集中有效调度的实践背景下,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现代企业的资金运作风险发生幅度显著的提升性变化。鉴于如上状况,我国现代企业在实际开展日常化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升资金管理工作的集中化水平,要采取针对性的干预处置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企业财务资金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发生风险性结果。

鉴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在我国现代企业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本身占据着极其重要的核心性地位,直接要求我国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不断提升企业预算资金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力度,在企业产品的设计研发、在线生产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的具体开展过程中,充分关注已有资金预算方案的全过程性贯彻执行状态,最大限度避免因企业预算资金方案执行过程控制失误而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水平造成不良影响。

五、结语

针对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功能问题,本文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内涵、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涉及的基本内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功能,以及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促进四个基本方面展开了简要分析,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作者单位为国网新疆电力公司阿勒泰供电公司)

[作者简介:郭燕(1984―),女,新疆阿勒泰人,本科,主要研究方向:经营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小红.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功能研究[J].中国商贸,2012(09).

[2]张其祥.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功能分析[J].中国总会计师,2016(08).

[3]吕珊珊.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功能分析[J].中国商论,2015(12).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现状篇5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企业自身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大,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对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完善财务管理机制,使之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实际需要。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的发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整体水平。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现状问题重重,对这一问题的改善,有利于提升我国国有企业生产决策水平,更好地实现国有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本文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着重分析了当下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哪些问题,并就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提供了有效依据。最后本文提出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改进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国有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2当下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企业的财务管理对于企业进行经营战略决策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财务管理工作提供的相关数据支持,能够让管理者正确地进行战略决策选择,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但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出现成本上升、效益下降的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财务管理弱化,难以对内部进行有效的管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自不断提升,但在这一过程中,财务管理没有进行必要的控制和严格的监督,导致我国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限制了财务决策的正确性,很容易导致决策失败,进而对国企发展产生不利影响[1]。就目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现状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决策和管理缺陷较多

我国国有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仍然停留于车间管理模式,这一发展模式与当下发展实际不符,导致企业进行经营决策过程中,容易出现较大的纰漏。同时,一些国企在进行投资决策过程中,对投资决策不够重视,投资盲目性较大,并没能对实际情况进行实际分析,很容易面临较大的经济风险。除此之外,一些国企在发展过程中,盲目扩大规模,抱着高投入、高回报的思想,对风险预估不强,使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其发展很容易陷入尴尬境地,一旦出现资金链断层问题,很容易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2]。

2.2对资金管理存在较多问题

国企在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管理缺乏专业化水平,不注重对资金资源的有效利用。现代化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问题表现得较为严重。但是在实际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国企的资金短缺并非是在资金总量上,而是对资金的管理上。很多国企不注重对资金的细化管理,导致资金出现循环不良的状况,等到实际应用时,发现资金不知不觉间就出现了短缺现象。同时,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违背相关规定,搞资金体外循环,这样一来,导致资金大量流失,滋生腐败。除此之外,一些国企在发展过程中,对账目管理不善,不注重对资金的回收,导致企业出现大量的坏账,为企业自身发展带来了较大困难[3]。

2.3对企业费用管理存在较大缺陷

企业费用管理,也就是企业的开销,属于企业的管理成本。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费用管理存在不严的现象,导致资金多用于挥霍性的花费中,现象较为严重。

2.4成本管理缺陷较大

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想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就必须牢牢把握成本管理问题。企业低成本生产,消耗同一社会必要生产时间,谁的成本低,谁就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较大的竞争优势。我国一些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注重对成本进行控制,没有进行科学管理,导致资源浪费严重,生产成本较高,进而造成产品销售困难等后果,使国有企业蒙受较大亏损[4]。综上所述,我国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对当下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3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要想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必须找到产生的原因,这样一来,才能够对症下药,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笔者综合实际情况,以XX市一家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入手,对该企业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相关分析,具体内容如下:XX市发动机厂是一家国营企业,资产总值为231.8亿元人民币,创建于2000年,是一家现代化工业企业。创立之初,企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每年都获得较大的利润。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企业发展步伐放缓,内部矛盾重重。笔者对这家国有企业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相关分析。

3.1企业受到政府干预较大

XX市发动机厂是国有企业,政府政策决定了企业行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是党员干部,受到计划经济思想影响较大,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思路并没有太大的转变。同时,行政部门对企业管理插手较多,干预企业的市场决策,导致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具有较大的盲目性[5]。

3.2市场意识淡漠

XX市发动机厂的市场意识淡薄,受到政府影响,企业经营管理者没有实际的财产管理权,并且不承担相应的财产管理责任,这样一来,该发动机厂在发展过程中,按照政府相关计划进行生产,并不注重对市场发展情况的判断,缺乏生产积极性。同时,生产过程中,以政府计划为主,对市场发展的规律把握较差,导致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成本管理控制较差,并没有将这一问题放在心上,导致产品成本较高。

3.3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在进行经济管理过程中,该厂不注重对市场规律的把握,自然而然,没有将财务管理放在心上,导致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在实际工作中,财务管理的相关政策难以落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投资运作多由管理者拍板决定,缺乏民主,财务人员被排除在外;第二,管理者认为财务管理对企业实际发展并无太大作用,财务管理人员可有可无;第三,财务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性技能水平,多以会计核算人员为主,缺乏能够对经济进行决策的专业性人才;第四,在进行审计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督,财务报表错误百出,难以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效依据。在新时期下,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传统观念仍然存在,并且在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根深蒂固。这样一来,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财务管理工作存在较大的缺陷,若是不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国企的发展和进步[6]。

4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改进建议——以XX市发动机厂为例

本文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改进措施的研究,以上述案例中的发动机厂为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我国国有企业在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改善的过程中,可以参照该案例,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改进。

4.1转变传统观念

该厂应该转变传统观念,对财务管理予以足够重视,切实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内部机制、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企业财务管理政策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善。上级领导要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明确企业发展在当下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给予企业充分发展的自。转变传统观念,要注重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第一,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工作切实发挥作用;第二,加强自我约束观念,对资金进行有效应用,并建立起相应的投资风险预防政策;第三,对企业债务进行及时追缴,加强资金的循环应用,避免出现资金紧张问题。同时,还要注重对财务指标的综合运用,利用相关指标对企业发展现状进行有效评价,加强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7]。

4.2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财务管理工作要渗透到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层次,能够对企业的资金使用状况进行全面管理。该厂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对财务管理意识淡薄,没有对市场发展规律进行有效把握,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配置较差,导致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产生,加剧了生产成本,造成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下降,进而造成了企业的亏损。对此,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要注重从以下几点内容进行把握:第一,加强对市场信息的了解,企业发展能够牢牢把握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企业内部的经营决策,必须以市场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把握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第二,加强对资金的收支预算,使企业的资金能够得到有效利用,避免资金浪费,造成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资金短缺的现象;第三,寻找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并加以改造。同时,要注重对生产成本的控制。企业发展过程中,产品成本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强弱,这一问题,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8]。

4.3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制度保障,也是企业实现财务管理作用的关键举措。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要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财务总监制度完善,由企业内部人员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控制,发挥企业自主能力。国有企业的发展,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然过时,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市场是企业发展的唯一指导方向。在进行发展过程中,企业必须拥有自,对自身的财务进行有效管理,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经济决策;第二,将企业财务与业务进行一体化处理。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管理工作将日益复杂,财务管理与自身业务发展进行有机集合,可以更好地发现企业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解决。同时,财务管理对企业经营决策有着指导性作用,将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经营决策的正确性;第三,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要注重对资金的有效管理。资金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规模。对资金的有效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环节。

5结语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现状篇6

关键词:金融投资;企业经营;管理;应用分析

在过去,企业的生产目标就是满足顾客的需求,而由于社会物质条件匮乏,所以企业很少有竞争者,这就将企业的地位放在了一个很高的地方,因为消费者对产品没有过多的选择余地所以企业的生产也一直没有很大的进步。但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注入,无论是国内民间自发形成的资本还是国家经济实力雄厚的财团创建的企业,亦或是外国资本建立的公司,都给过去一直存在的企业造成了十分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企业都开始思考如何才能保持自身的竞争力。每个企业都从自身的经营管理上入手,以期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办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经营模式渐渐的都大同小异,要想在这方面做出突破已经很难了。所以很多有远见的企业家都将自己企业的发展希望寄托在了企业金融投资管理上,当一个企业能够灵活运用资金来调整企业的生产以及发展方向等问题之后,这个企业才能有充足的活力与其他的竞争对手进行较量。很多人对金融投资管理的概念可能比较模糊,其实所谓的金融投资管理,通俗的来说就是指企业将能够调动的资金安排在不同的、有需要的生产部门中去,从而使企业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企业在进行生产时难免会遇到资金周转上的问题,这时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如果企业因为缺乏资金而停止了自己的生产,那么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竞争中就会很快被淘汰掉。所以企业必须有一个合理的金融投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能够及时地将资金进行周转,投入到有需要的地方去,使企业能够时刻跟上市场发展的速度。除此之外,如果有新兴热门的投资热点,但是企业缺乏资金的话,那么企业就很有可能与这样的发展良机失之交臂。而通过金融投资管理,企业就能找到资金用以企业的投资生产,从而抢到先机,使企业领先于整个市场,最后能获得的经济利益一定是十分丰厚的。所以金融投资管理就要求企业领导者能够对自己企业的资金作出合理的安排,保证资金流通渠道的畅通,能够使资金及时流入需要的部门中去。企业的经营管理状态决定着一个企业未来发展的状况。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对自己内部形成良好的管理,那么每个人都会为了企业的进步而努力,这就能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但是企业的经营管理状态并不是决定企业发展的唯一因素,因为金融投资管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金融投资管理使企业领导者能够及时了解到自己公司资金的状况,再结合当前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然后作出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通过金融投资的改变,使企业能够及时调整生产的重心,把握住每一个发展的良机,最后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所以金融投资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使企业的员工有着积极的上进心以及高昂的工作热情,只有每一个员工都愿意为了公司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的时候,这家公司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然而要想做到这一点是十分不容易的。但是金融投资管理就是企业领导者能够借助的一大助力。通过金融投资管理,企业领导者能够对每一个员工的工作绩效作出评价,而最后的评价结果就能当作激励员工前进的动力。在金融投资管理的作用下,每个员工都会为了获得更好的奖励而努力工作,这样会慢慢在公司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氛围,这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是至关重要的。凡是世界上获得成功的公司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的企业文化。所以金融投资管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着很大的影响。企业领导者应该重视金融投资管理的作用,并对其合理运用,促进企业的发展。金融投资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完美无暇的,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时间较短,一些方面的建设还不是很完善,所以企业的金融投资管理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企业金融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企业要想进行金融投资管理必须保证企业有充足的资金。如果没有资金支持,那么所有的运转投资都是纸上谈兵。而我国的企业获得资金的方式都比较单一,那就是向商业银行求助。商业银行就是将顾客的存款以比利息更高的利率借给一些有需要的企业,然后再从中间赚取差价。由于我国的很多商业银行发展状况良好,经济实力较为雄厚,所以很多企业都会在缺乏资金的时候向商业银行求助。这样确实能够帮助企业缓解燃眉之急,解决企业目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是从长远上来看,这种方式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因为企业在向商业银行借款之后,就会逐渐对其产生依赖心理。因为企业需要偿还商业银行的借款,所以渐渐地企业的经营就会进入一个保守的阶段,而没有了创新与拼劲,企业就失去了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本,最终被市场淘汰出去。除了这一点,还有就是当企业向商业银行借款之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与银行就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这样一来,如果国家商业银行的政策或者汇率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那么企业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遭遇重创,一般而言,这对一个企业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所以我国目前很多企业依靠银行来进行内部的金融投资管理表面上看起来发展状况良好,但是背地里早已暗流涌动,每家企业都承担着巨大的经营风险。其次,因为企业的金融投资管理就是对企业资金进行管理,所以企业不能将资金一直留存在自己的账面上,必须使资金流动起来,周转到企业生产需要的地方上去。有时为了企业长久的发展考虑,企业领导者会先为一些合作企业进行生产,而对于他们应该支付的资金进行延时收取。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企业的发展,因为企业时刻处于生产的状态,就能创造出更多的利益。但是这也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风险。如果企业为某家公司生产了产品,但是该公司最后却无力将所有的款项如数支付给企业,那么企业就会受到经济利益的损失。当遇到这种情况时,企业内部不能拥有足够的资金去继续维持生产或者是进行扩张,这样就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最后,企业在进行金融投资管理时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对整体的经济形势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的结果找到最适合企业发展的金融投资方案。但是很多公司都没有这样的高端人才。处于金融投资管理职位上的人员专业知识都不是很丰富,并且没有长远的眼光,这样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金融投资方案无法帮助企业获得发展,甚至可能会使企业领导者作出错误的决策,将企业带入绝境。金融投资管理人才的匮乏使得企业无法展开相关方面的工作,很多决策都是凭感觉作出来的,而且没有专业的建议,企业在进行资金的分配时就不能作出合理科学的安排,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些部门的资金过于充足,而真正需要资金发展的部门却无法得到满足,这就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除此之外,由于我国企业发展时间较短,很多管理方法都比较落后,在金融投资管理上也不例外。过时的金融投资管理方法根本无法满足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公司的发展需求,所以公司的金融投资管理机构形同虚设。

2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如何更好地应用金融投资管理

第一,因为金融投资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企业领导者必须重视金融投资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设立独立的金融投资管理部门,并在社会中招贤纳士,吸收专业的高端的金融投资顾问,帮助企业更好地开展金融投资管理工作。金融投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所以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以及长远的目光。要能帮助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及时调整方向,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第二,企业应该时刻掌握自己资金的动向,确保资金的安全问题。因为金融投资管理要求企业使资金不断地流动起来。这就给企业进行资金管理提出了一个难题。很多企业因为对资金的管理不完善,所以最终使资金问题出现混乱,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金融投资管理时,必须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在公司内部进行资金周转时,必须确保每一个步骤都在严密的监管之下完成,保证资金没有在流动的过程中出现损失等问题。如果公司需要与外界公司进行贸易,那么相关的部门必须提前将对方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等问题调查清楚,在确定对方公司有偿还债务以及进行贸易的能力之后再与其开展合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保证企业的资金安全。第三,在企业进行金融投资管理时,必须首先对企业的整体经济状况有着一个清晰的认知,不能盲目开展金融投资工作。有很多企业为了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不管企业实际生产能力的大小,就从银行贷款进行生产,最后使企业内部的经营陷入一团混乱之中。这警示我们企业不能盲目进行金融投资管理,必须要对企业实际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解,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来进行合理的安排,这样才能使企业在目前发展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3结语

企业的经营管理好坏关乎着整个企业的发展,而企业所进行的金融投资又是企业能否获得飞跃的关键。所以每一个企业领导者都应该意识到金融投资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解决金融投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让金融投资管理成为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的一把利剑。

参考文献

[1]范若丁.试析金融投资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1(16).

[2]陈远芳.试析金融投资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2).

[3]郭一雄.试析金融投资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5(19).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现状篇7

【关键词】制造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尤其是中国成功“入世”后,面对的市场竞争环境更加激烈,经营风险明显加大,制造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也越来越复杂,其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制造企业财务管理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随着我国制造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如何加强制造企业的预算管理、财务分析和财务预警等工作是当前我国制造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对我国制造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做些初步探讨,以进一步加强对制造企业财务管理作用发挥的认识。

一、我国制造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制造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从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或提供工业性劳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制造企业的财务管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企业资本运作为对象,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各种财务关系,以财务决策为核心,以投资、融资和营运资本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我国制造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企业筹集和配置生产经营资金必须依靠财务管理,对于制造企业或是生产加工企业来说,筹集和配置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制造企业可以通过财务管理活动提高资金筹集和配置的效率;依靠财务管理进行经营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以及财务信息支持是企业各项生产经营决策的基础;加强财务管理有利于规避企业经营风险,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只有通过科学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工作,才能有效降低或规避各种经营风险;财务管理水平决定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制造企业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资金是制造企业进行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资金管理的好坏一方面决定了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直接影响了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制造企业财务管理现存的主要问题

1、资金管控不力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制造企业的资产规模随之不断壮大,企业资金管控和运营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以生产加工企业为例,一方面,部分生产加工企业随着自身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管控力度并没有随着业务量的增长而增加,资金管控执行不力。不少生产加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较多使用赊销的方式,导致产生大量应收账款,尤其是容易造成坏账的呆滞应收账款;同时较弱的现金流管理容易造成现金流的短缺,且受庞大业务量的影响,原始票据无法及时传递,入账间期较长,致使造成资金漏洞也无法及时察觉。另一方面,受整个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影响,许多生产加工企业投资步伐也逐渐加快,投资决策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部分生产加工企业对基础设施、设备、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投入、管理不到位,无形损耗严重,且存货也缺乏严谨细致的管理,无形中造成极大的浪费。

2、全面预算管理意识薄弱

预算管理是对企业未来生产经营活动的总体规划。目前我国制造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对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解过于片面,许多生产加工企业认为预算仅是财务行为,是对各类报表进行制作和预测经营结果,由于认识的片面性,其他部门很少参与预算的编制,致使一些部门容易将部门指标与预算管理目标分离开来,企业管理者无法获得准确的财务信息,难以实现企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初衷;二是预算目标不明确且可控性差,部分生产加工企业忽视了当前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状况,过于强调企业发展的长期目标,致使预算目标成为一种空想,无法真正保障企业当前经营发展的需要,或是在编制预算时过于重视短期目标而缺乏战略眼光,致使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不符;三是预算机制不健全,普遍存在重编制、轻执行的现象,过于关注利润等相关财务指标的结果,对预算执行过程没有进行及时的跟踪和调查,也没有根据实际的生产经营情况适时、适当地修正预算。

3、财务分析制度不健全

加强企业财务分析能够使制造企业更充分、准确地掌握自身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真实情况。目前,部分制造企业仍未充分认识到财务分析的重要性,财务分析制度不健全。一方面财务分析内容过于单一,一些生产加工企业仅重视财务内容所体现的经营财务状况,对企业实际生产运营情况和业绩情况的财务分析也仅是停留在表面,未能真正深入反映企业财务收支状况和潜在问题,分析结果不全面,致使企业领导无法全面、准确了解企业实际财务运行状况,实用性不高;另一方面财务分析方法缺乏灵活性,报告形式单一,不能针对不同部门、不同用途突出相应的重点财务指标,致使财务分析报告的使用者不能全面理解和有效使用。而有些企业可能为了不同的使用目的,人为造成财务分析结果的失真,比如在做财务报告时刻意突出经营状况良好,来掩盖企业中存在的诸如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账实之间的严重差异等问题。

4、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作用有限

虽然目前我国制造企业大多都建立了财务预警系统,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作用并未得到有效发挥。一是部分制造企业过于依赖财务预警系统,但由于系统本身无法全面地反应企业财务状况,致使财务预警信号不准确,时效性较差,无法发挥其危机预警和回避风险的作用,这也就容易使得制造企业陷入高财务风险困境;二是目前我国制造企业在建立财务预算模式的变量选择上,主要应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等,这些主要反映的是企业的盈利能力,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的状况,且一般企业不能实时、准确地掌握现金流量,大大降低了财务风险预警的效果;三是缺乏危机预警后续管理,对危机预报反映迟缓,不能及时提出有效的风险规避方案,财务预警系统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我国制造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措施

1、建立现金流管理体系,加强资金管控力度

制造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生产加工企业为例,一方面,在当前全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生产加工企业领导者应强化资金管控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重视资金管理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的结合,根据经营性、筹资性和投资性支出以及经营性流入做好预测以应对资金缺口难题,确保企业的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全面的现金流控制体系,确保资金管理的程序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包括编制生产加工企业现金流预算、进行现金流的日常结算、建立现金流风险预警系统等,并在现金流流转的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保证现金流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顺畅流转,提升现金流使用效益,避免资金的闲置和浪费。

2、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首先,制造企业相关人员应充分认识全面预算管理的含义及其作用,提高全面预算管理意识。一方面要健全预算的财务信息和财务指标,尤其对重点环节的预算应重点突出,如生产加工企业应重视采购、加工和销售环节的预算;另一方面要协调各部门积极地参与全面预算管理,保证企业各个部门的预算都能纳入预算体系,确保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能相互联系、紧密配合。其次,要正确制定预算目标,加强预算目标的可操作性,对于生产加工企业来说,应根据自身的实际经营状况,从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出发,在长、短期利益结合的基础上制定预算目标,避免眼高手低而无法实现既定目标。再次,要建立预算执行机制,加大执行力度,改变重编制、轻执行的现象,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更好地完成各部门的预算任务。

3、强化财务分析工作

首先,制造企业应培养相关人员对财务分析工作的重视意识,理解财务分析的重要性,使相关人员能有效利用财务分析结果协助企业领导者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有效把握,并且通过财务分析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协调和控制,有效解决制造企业财务管控不力等问题;其次,根据制造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选择合理的财务分析方法,如基础层面方法或数量分析法,实现分析目的;再次,建立财务分析监督机制,保障财务分析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缺乏良好的监督机制,财务分析将可能失去应有的效用和价值,同时也会打击财务分析人员的积极性,更可能使财务分析沦为形式主义。

4、完善财务预警机制,有效防范风险

制造企业要完善财务预警机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财务预警机制,积极借鉴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制造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成功经验,提高企业自身的风险预警精确度;第二,不能只对资产负债表或利润表进行评估,要加强现金流量指标的运用,提高危机预测的准确性,同时加强存货和应收账款控制力度,降低资金回收风险,如控制不良存货风险、存货价格风险和存货规模风险,同时控制应收账款的信用风险,保证企业现金的及时回收,保证资金流动性,防范财务风险;第三,增强财务预警后续管理,及时应对突发风险,制造企业应充分利用预警机制,如提前预设一些发生危机预报的对策,对财务风险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企业损失。

总之,财务管理是我国制造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全方位。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制造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我国制造企业要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就要不断加强企业资金管理能力,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做好财务风险预警工作,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为制造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务保障。

【参考文献】

[1]伍千瑛:浅谈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财务管理[J].职业圈,2009(10).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现状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经济发展;企业生命周期

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中小型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以及现金流管理对于中小型企业的特殊意义而提出的,首先笔者将对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的国内外研究做出综述,提出撰写的背景及意义,然后对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的现状与特征进行分析阐述,紧接着分析管理现金流的措施。在进行管理方案的提出时,应充分考虑在不同阶段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不同特征,切实的实行更加可靠的管理措施。

一、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文献综述

国内外中小型企业的迅猛发展都为各种的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各国都积极地探索有效解决现金流管理问题的办法,国内外关于现金流方面的文献有非常多。关于国外的相关文献有许多,其中,在1976年丹尼森提出关于通货膨胀与销售增长对于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的研究,1981年威尔什等人研究观察提出了企业规模对现金流的影响因素。这些都是研究现金流的代表人物,他们现金流的微观环境以及运营状况做出分析,并对影响状况做出研究。将企业规模大小的不同、通货膨胀或紧缩、企业营销的特点以及收账款额的管理等诸多行为对现金流的影响做出一一分析。

自由现金流通相关理论有詹森在1986年提出,在此之前的1984年,麦吉亚夫同梅耶斯一并提出了啄食顺序的相关理论,研究融资活动与现金流之间的互动关系。1921年金融危机经济萧条,威廉姆和福斯特在次年发表了《现金流循环》一文,对现金流的循环和波动进行研究,强调了现金的流动管理对企业的重要作用,若不重视,就会导致严重后果。凯文・理查德森在2006年发表了以1988~2002年间的企业为样本的调查数据,数据显示:现金流为正数的企业,过度投资与自由现金为正相关,这一研究为现金流和投资行为提供的重要的研究依托。2010年帕罗・佛门罗认为现金流的表现行为是一个事实,净收益知识其中一个分支的观点,主张企业利用现金流作为经营状况的衡量标准,还为此提出了相关的计算公式。

国内文献较为年轻,2002年韩飞畴在《基于价值的现金流管理》中对现金流进行讨论,指出企业的价值是基于现金流创造的,现金流反映了企业的盈利与亏损状况,能够表现企业的生存能力与经营状况。另外还对不同企业管理层做出战略性管理。2003年黄鹤与李凤吟一起,从1999年的公司财务经营数据中分析出现金流量的预测模型,准确率高达80%。马红和糜仲春在2004年开始关注现金流与企业状况,并关注公司现金流能否维持企业经营状况,判断公司会计质量信息披露。同年杨雄胜提出了现金流应具备的一般要素,其中包括:流程、流量、流速以及流向。蔡昌在2005年对现金流流转以及企业创造价值之间的关系研究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2009年何志东根据前有经验提出现金流是一个速率上的变量,按照用途可以分为营业、投资以及筹资现金流。张哲在2010年提出虽然我国现金流在企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当前企业现金流的管理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发展造成制约。

二、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现状与特征

1.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现状

中小企业在实践生产过程中主要是进行商品制造、销售以及提供多种售后服务等,但是本质也是企业的资金流动和增值。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企业会面临诸多风险,由于财务管理的困难性以及组织的滞后性,因此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具有独特性,现金流的管理现状上有如下特点。

(1)融资难度大

现存的管理机制对中小型企业的直接融资造成限制,使其难以在股票市场获得直接交易的机会,在债券方面,由于其公司规模较小,也难以获得债券额度。由于中小型企业的信誉度问题,银行贷款也会造成困难,所以在中小型企业在融资中有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融资需要担保,并且风险很大。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以债券融资为主,而且多是通过银行进行融资。由于中小型企业规模限制,往往融资金额也不会过多,单笔金额较小。

(2)中小企业不得不过多依赖内源融资

在融资渠道的选择问题上,中小型企业只能过多的依赖于内源融资,因为中小型企业的成立时间一般不长,往往缺乏外部融资的信用记录以及财务报表,这会造成信用保证不好,难以得到外源投资者的信任,因此只能一老内源融资进行发展。

(3)投资比率底下

由于中小型企业的可用资金少,外部融资多为短期资金支持,缺少长期闲置资金支持以及其他企业的债券支持,另外由于企业经营需要具有资产流动性,用以不时之需应对突发事件,所以与大企业相比,资金的流动较差,投资比率底下,容易在突发问题中负债。

(4)现金管理方面内部控制薄弱

中小型企业的人才相对大型企业较少,在企业内部外部不能建立起相应额控制制度,虽然为了应对企业问题,也建设了相关的控制制度,但是由于作用非常小所以显得形同虚设,这是由于中小型企业在内部控制上没有建立起健全的制度,保障现金流的进行,这会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加大企业经营风险。

2.中小企业各生命周期现金流特征

中小型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内表现出不同的现金流特征,紧接着不同的现金流又会对企业发展以及财务状况造成影响,因此研究不同生命周期的现金流的特征显得十分重要。

(1)初创期阶段现金流特征

企业初创时期,中小型企业容易在发展中产生“现金饥渴”因此这一阶段的资金支持最为重要。这一时期的企业对市场和人才都不熟悉,普遍会出现人力资本难以跟上,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另外产品的品牌和质量尚未被消费者认可,所以销售情况不乐观,销售量低又很难保证资金流转。所以在中小企业的初创时期经营互活动的净现金流一般为负数,这一阶段的投资主要针对内部投资,满足对内部投资所需的现金流,帮助企业筹集日常运营的成本,然而由于在经营中财务环境生疏,没有在外界树立良好的信誉,所以这一时期的外部融资能力较差,企业只能依靠股东来筹集资金,所以在初创时期的企业筹资风险和经营现金流风险是很大的。

(2)成长期阶段现金流特征

这一时期已经基本解决了初创时期的经营与筹资困难,成长期产品的品牌和质量已经得到了部分消费者的认可,销售的消耗也降低了许多,销售量开始随着经营越来越多。但是在这一阶段,中小型企业的不同个体还会出现经营好坏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经营会出现不同的现金流特征。首先来说,在企业经营状况不利于企业发展时,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就呈现负数,在维持企业运转上就比较困难,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如果难以支持经济流转就需要融资现金流的帮助。在企业经营状况一般无好无坏时,企业可以有两种方案供选择,其一是帮助企业维持经营规模,提高净经营现金流;其二是通过合理的办法扩大经营项目,在融资现金流的帮助下促进发展,但应注意随时规避风险,管理投资现金流。

(3)成熟期阶段现金流特征

在中小型企业中,成熟期是最黄金的时期,产品已经被绝大部分消费者满足,并拥有相对稳定的经营活动,销量稳定,在市场上占有了较大的份额,在这一阶段由于顾客没有较大波动的需求,因此不要答复的扩展生产能力,需要在相对稳定的需求下进行投资,同时企业对资本需求量也大幅度降低,对内投资相对微缩,企业开始在市场上寻找新的商机,便于随时取得更多利益。在这一阶段的筹资现金流通畅偏向于净流出。

(4)衰退期阶段现金流特征

企业市场总量下降,会出现销售商的负增长,市场上会出现大量的商品代替品,企业明显表现出创新能力匮乏,消费者流失的现象,这一阶段的中小企业通常面临两种结局,其一是被市场淘汰,其二是成功转型进入另一个生命周期。

三、我国中小企业科学管理现金流的措施

1.中小企业三种活动的现金流管理

平衡收支资金、加快企业在生产中的资金周转以及提高效率是通过实现经营与投资筹资实现的。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的原因会相对弱于大型企业,因此在收支和平衡方面显得十分重要。企业现金流在生产财务角度可以划分为三种:经营活动现金流、投资活动现金流以及筹资活动现金流。

2.中小企业各生命周期的现金流管理

(1)初创期现金流管理

初创时期的现金流需求较大,因此中小企业常将内源融资放在首位作为资金来源,但是由于企业自身缺陷以及认识不足,常会产生经济暂时性的短缺。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通畅包括银行贷款、股票发行以及债券购买、金融租赁以及投资等多种形式。中小型企业在生产中一定要保证现金流的健康循环,合理将融资渠道做好调配。另一方面还要在生产中做好现金预算,防止现金循环不畅,影响企业发展。在这一阶段,企业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经营活动的扩大,增加现金净流量,可以通过增加产品的毛利润和减少生产费用开支来实现。

毛利润是反映企业盈利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提高销售量与降低成本来实现毛利润的增加,消费者购买产品是通过售价与质量评判的,价格高质量差的产品受众少,因此通过提高产品质量以及降低产品价格可以实现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价格低变动还会影响销量的增减,还应当综合各种条件对商品价格进行制定。另外在产品的选择时,还应考虑产品所处何种生命周期,制定不同销售计划。

其次在这一时期应减少各项费用的支出,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对企业发展造成威胁。其次还应采取各种办法使市场接受企业,提高信用,减少融资压力。

(2)成长期现金流管理

成长期应更加重视现金流的管理,许多企业失败的案例告诉我们避免财务危机的重要办法就是保证成长期阶段现金流管理流畅。在这一阶段,由于企业通常会扩大经营范围,加快融资力度,但是其融资渠道以及额度多少还是有一定的限制。所以企业应经营经营环节的控制风险,首先应构建一个完善的现金流预算系统,将现金支出、收入以及盈余亏损进行记录预算,统筹安排。通过预算机制进行现金的合理调度与使用,减少财务风险。实践表明,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融资能力相对较差,因此良好的预算工作显得尤其重要,应对收入与支出的时间做好具体分配,合理运用多余现金,提高利用程度。其次要提高现金的运行周转,减少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程度。在这一阶段,企业可以通过加强营来收回成本,通过管理体制降低费用,并且逐步提高信用体系,建立信用基础。

(3)成熟期现金流管理

成熟期的现金流管理延顺成长期,经营管理与成长期的管理十分类似,虽然在成熟期的现金流充足,但是还需进一步提高经营活动现金流的净流量。子啊这一阶段,企业已经步入正轨并且稳定发展,投资水平下降,收益提高,企业出现了现金盈余,为进一步融资发展提供保障。因为企业这一时期的风险承担能力加强,因此能够将大量的闲置资金向外投放出去,企业应思考这一时期的投资收益,以及在收益获取后的企业扩张行为。

这一时期应注意规避一下错误行为:首先避免大量资金投放于固定资产,这样容易造成资金周转困难引起融资问题,其二应注意多元化投资的问题,中小型企业因为本身规模小,多元化投资会造成资金分散,影响正常企业经济运行。当企业进入成熟期,融资渠道就会被拓宽,用于融资的信用记录以及财务报表都趋于完善,同各种企业的合作也相对的稳定下来,因此贷款会更加容易。

(4)衰退期现金流管理

衰退期应找准时期,为企业重新获得生机,尽可能减少现金流出,控制支出,将资金投入发展较有前景的项目里,创造企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也能避免企业直接进入死亡期。

四、总结

不同的行业中的不同企业可能面临着不同的发挥环境,统一行业的不同企业也会有较大的经营差异,在现金流的使用和管理方面也会有不同的问题与管理方法。通过本文对中小型企业的现金流管理现状以及特点进行论述,能够在概念上树立起一个相对基础的形象,企业在发展中应提高现金流管理的意识,加强现金流管理,对企业的风险进行及时预算,建立预险机制防止出现危机,通过完善现金流管理组织体系来进一步的发展企业。针对不同中小型企业的个性,提出的管理方法,也能在今后的企业发展中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素材,供在中小型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认识借鉴。

参考文献:

[1]程剑鸣,孙晓岭.中小企业融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陈文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经济学解释及其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06,(11):94-96.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现状篇9

 

关键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信货资产债务处置

经济落后地区由干经济基础薄弱,信贷资产质量较差,处置不良资产困难重重,已成为资产管理公司高效、快速处置下良资产的“瓶颈’,直接制约着公司整体业务的发展。对落后地区资产处置的分析研究,是我们面临的又一课题。

   一、经济落后地区不良伯贷资产形成的原因

   总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由于国家银行政府职能所形成的不良资产,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信贷资金财政化的结果;二是由于政府干预,对重夏建设、产品无销路的企业发放贷款所形成的不良资产;三是由于国有企业自身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经济效益日趋下降,亏损严重,贷款难以归还,形成银行相应的下良资产:四是金融监管过于松弛,银行资金大量流向房地产,自办经济实体等形成的不良资产:五是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快速转变,使决策和管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商业银行的需要;六是信用观念淡薄,企业还款意识差.敢于借债盲目扩张,借款不还。

   二、经济落后地区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处里难点

   (一)经济基础薄弱,企业筹资调节空间狭窄二这些地区由于区位偏僻,资源匾乏,目前仍处于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局面,工业形势非常严峻。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产品低劣,机制不活.发展缓慢,债台高筑。尤其是县级区域,没有主导产品,没有龙头企业,经济结构极不合理,财政长期人不敷出,工资拖欠间题非常严重、财政始终处于饥饿状态。经济落后地区企业筹资渠道单一,自我调节空间狭窄,绝大多数企业固定资产80%是银行贷款,流动资金10090靠银行贷款,企业对银行的依赖性太强,甚至到了离开银行就无法过日子的地步。大部分企业处于瘫痪状态,渍务包袱沉重、严重资不抵债,被迫关闭、停产,破产,企业筹资还款不现实.由此决定了不良资产的处置难度:

   (二)信用观念淡薄,社会环境不佳:由于企业长期的稠负荷运行,负债率极高.决定了其信用观念更为淡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银企资金洪应关系造成了银行信用关系混乱.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相当一部分企业片面认为银行的钱就是国家的钱,国有企业用国家的钱是天经地义的,头脑中根本没有银行的钱是存款公众的债权,应该偿还的概念。时至今日,经济落后地区这种影响仍有很强的惯性.集中表现在:一些企业长期大量拖欠银行本息、甚至恶意逃废债,甩脱银行债务的现象屡屡出现。少数地方政府仍然在自觉不自觉地鼓励或放纵企业逃废债。有少数企业以欠账作为牟利的一种手段.以重组改制为名,通过不规范的破产、分立兼并合资、股份合作、承包租赁、拍卖出售等方式逃废债务。如河南省周口地区电机厂利用企业分立,将一个企业分为三,两个新开炉灶.厂址厂房.机器设备都划了过去,工行债务却保留在老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壳、连方.公地点都是租用新企业的、逃避银行债务4001万元而大量的欠债势必造成社会的信用危机成为阻碍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侄桔。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法津措施的不配套.影响着收购债权的落实.集中表现在:一是在法律制度的内容上多有断层,如对企业借改制,悬废银行债务的行为我国现行法律中尚无明确的处罚规定;三是国家有关企业改制.破产等方面的文件法规的下一致性,影响债权的落实;三是在祛律执行的结果上效率低下:四是在落后地区以权代法的行仍时有发主以上这些困素的存在,成为落后地区资产处置的难点。

   (三)收购资产质量低、处置变现回收困难:在我们接收的资产中、90%是信用贷款、有政府关停文件、且已过诉讼时效、因此处置变现几乎为零。极少数存在的企业也是名存实亡,债权质量极差。大部分无抵押、无担保,回收困难。部分有房地产和机器设备做抵押的贷款也是后来银行完善贷款手续时补办的,未过评估了带有很大的虚假成分。这些抵押物的状况有两.点令人堪忧:一是地理位置偏僻。如河南内乡县地毯厂以部分厂房做抵押,厂址在距县城5公里的山坡上;同一县的化工厂以生产车间做抵押,厂址在距县城40公里的山沟里、有的房产位置是古代遗址.被定为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不得用于开发、这些都为处置带来极大的瘴碍。二是抵押物价值严重不实、普遍较低.当年补办手续时估价过高.经自然损耗。严重贬值。部分抵押物因企业欠职工集资款.被用于抵消债务.变现极难。一些机器设备。因长期处于停产状态,陈旧老化,且专用性强,市场价值极低、难以变现。

   三、经济落后地区资产处的对策

   大量不良信贷资产的存在既是威胁国家金融安全的一个重大隐患、也是危害国民经济稳定、健康运行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形势要求我们快速处置这些资产,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有资产回收价值最大化。而这些不良资产中、国有企业占的比例较大对那些负债率高的企业来说,债务已经成为其发展的沉重负担:因此要寻求一种解决方案.使得国有企业既不因负债沉重而只想逃废债务,又能使国有资产得到最大限度的回收二通过以上的分析.就要求我们根据经济落后地区的特有现伏.采取有效的对策.防止值务友财务状况继续恶化、防止现有抵押品的市场价值随时间的变化而逐渐减少.防止现有债务入逃废债务。

(一)宣传政策、促使政府和企业转变观念。要让政府和企业真正认识到,国家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的目的、一是帮助企业扭亏为盈.摆脱困境、深化改革二是为了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为此、要积极宣传金融资产管理公可的政策.使得地方政府和执法部门既要支持企业改制、又要注意克服片面从企业部门的利益出发.处理债权诉讼和破产案件的随意性和不公正性二要强化银行贷款是公众储蓄的理念、把改制企业对金融值权的落实作为产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防止债权的流失。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现状篇10

关键词:委托关系;国有资产;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多层级委托的管理模式下,国有资产所有人监管缺位、人存在寻租腐败风险致使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国家经济利益和群众福利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如何改革和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激发国有企业活力,是今后改革中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从委托理论入手,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新体制、新模式是学术界的一个共识。

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的委托关系

委托理论(principal-agent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的(Berleandmeans,1932),是为解决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关系问题,实现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企业经营者职业化的理论工具。“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以后,所有者(出资者)与经营者出现了委托—关系。委托关系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化大生产对所有权社会化和管理专业化客观要求的一种必然反应。”委托理论有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之后产生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委托人如何监管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启国有企业改革进程,通过国有企业转型、转制,国有企业逐步从生产型企业转变为经营型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也经历了数次改革。目前,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的原则确立的,基本内容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即“双层出资结构体制模式”。“这一体制表明国有资产国家所有的中央政府统一所有权分解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两级所有,从法律上赋予各级地方政府国有资产所有权主体地位,从而在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同时,享有所有者权益。”这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际上就是一种三个层级的委托关系,形成一个较长的委托链条。第一层委托关系是全体人民和政府之间的委托关系,在这个层次的委托关系中,国有资产作为公有制经济成分属全民所有,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人,其权力是受全体人民的委托。但是,全体人民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并不能行使所有者的职能,每个公民不可能直接参与国有资产的经营和管理,这无论是在制度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上都行不通。因此,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经过人民代表大会授权,成为全民财产的天然者。第二层次的委托关系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将行使国有资产管理的权力委托给具有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的国资委及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国资委及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将国有资产投资于企业,形成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由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具体对企业进行经营和管理。第三个层次的委托关系,是国有企业作为国有资产的经营者参与市场活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组成的具体委托关系链条,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这种委托关系在实际的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经营中,体现为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这种多层级委托关系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资产的存在、运营和管理问题,实现了国有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二、国有资产管理委托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委托关系本身就容易出现逆向选择或人的道德风险、寻租风险等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这种多层级的委托关系,使得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委托链冗长、成本高

现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的委托关系表现为间接性、多层性、复杂性,复杂的委托关系,国有产权代表与各级产权间存在着权利和行为的界定问题,这使得协调产权所有者与者目标不一致的成本较高。同时,冗长的委托链条,导致信息传递缓慢,加大了委托人对人的监督难度,必然导致“委托风险”和“风险”的产生。各地方或部门不可避免地按照各自利益规划和使用国有资产,产生重复建设、重复生产、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等弊端,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存在大量国有资产被闲置浪费、国有资产的不合理利用、国有资产被私人的严重侵占等问题。“人民作为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者,不可能对众多的国有企业直接行使监督权,只有借助多层关系间接加以管理,但是这种所谓的监督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二)国有资产的产权不够明晰

根据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代表,对企业中的国有资产依法行使所有者的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三项权力,不行使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政府其他部门、机构不履行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但是在实际运作中,由于国有资产管理中管事权与管财权不明确、不完善使得国有资产经营与企业生产经营无法完全分离。国资委在“管资产、管人、管事”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行政干预和行政审批式的管理,“越位”现象仍然存在。同时,其权力没有受到有效的制约,容易发生干预出资企业生产经营自的现象。在这样的条件下,国资委不能充分行使出资人的权力和职责,无法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彻底分离,导致政企不分,许多监管不能落实到位。再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受所有者权益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际上是将“分级管理”改为“分级行使所有权”,也就是说,在法律上没有明确地方政府是同级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但在国有资产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却在国有企业改制、股权转让等环节中获得了国有资产的实际所有权和处置权。“这实际上就是在法律上模糊了国有资产的国家所有权和地方所有权之间的界限,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地方的积极性,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模糊产权’,导致了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的许多矛盾。”

(三)国有资产监管效率低下

目前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确立了国资委为国有资产监管的明确法定主体,但由于多层级的委托削弱了国资委的监督职能,导致我国国有资产监督效率并不高,良性运转的国有资产监督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政府在企业经营层次上已经基本退出,但资本管理层次上完全没有退出。当前实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理论上是政府授权国资委行使出资人职能,现实中国资委虽作为政府一个特设机构,但它与政府之间不是经济契约关系,而是行政授权关系。政府常常将其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混为一谈,在利用所有者身份对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的同时,又往往利用行政手段,对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直接加以干预。同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委托人和人具有信息的非对称性,要监督人的行为,初始委托人必须付出监督成本,但委托链初始端的委托人不是剩余索取权的直接拥有者,他们不能直接从国有资产的监督中收益,缺乏监督动力,加之大量条块分割现象和市场不规范行为使我国产品、产权和证券等价格信号被扭曲加剧了信息不对称,从而加剧了两权分离条件下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进而导致国有资产监督乏力。

(四)国有企业腐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有资产经营的基本形式,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是我国国民经济安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障。然而,我国国有企业“统一所有、分级管理”的权力体制看,国有企业的权力关系表现为多层级的委托-,即人民人大政府国资委国有集团公司国有企业企业管理者,这样一个委托框架,实际上就是层层委托-的权力关系,中间每个层次的主体都既是委托人,又是人,过长的“委托-”链条使权力监督不能有效传导至最终端的人,极容易造成权力腐败,进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所谓国有资产流失,就是在国有资产的产权变更过程中,由于不规范的管理、改制、转让等行为导致国有资产价值量的绝对减少。例如,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一些国有资产管理者的贪污、侵吞、挥霍、转售国有资产的行为。”这些都是由于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者权力腐败的结果,造成这种举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国有资产管理委托链条的冗长与复杂。

三、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对策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20年的市场经济建设,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发展,国有企业已经基本形成现代公司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水平也基本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但是,如何在多层委托关系下改革和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解决多层委托形成的各种问题,依然是今后优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

(一)优化链、强化对委托-的监管

在当前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委托链条还不能随意缩短。因此,就要从委托人和人两个层面上对国有资产产权转让行为进行精细化管理和有效监督,也就是要实现从委托的初始环节到末端的多级监管体系。在国有资产监管实际运行过程中,要有效地规范政府行为,防止权力与市场经营活动的结合,必须实行有效的民主监督和制约。只有对政府职能、权力的运用进行有效的民主监督,建立和健全一套完备、有效的民主监督制约机制,约束国有资产的“人”高效地监管国有资产,进一步改善国有资产监管效率低下、权力滥用等不良行为。要建立国有资产保值的责任制度,实行国有资产经营管理重大决策失误问责制度,追究所在链条中相关人的连带责任,进一步强化国资委的监督管理责任。同时,还要强调包括中介机构和债权人等相关利益者在内的社会监督。实现社会监督的有效方式就是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公开机制,对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状况、保值增值状况、重大管理决策程序和内容、国有企业财务状况、所有权状况和公司治理状况等及时向社会公开、定期披露,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公开机制,提高国有资产监督的效率。

(二)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及配套制度

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是深化国有资产监督的一项核心内容,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是要实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分开,需要政府、企业及其他相关方面的配套改革同时进行。国有资产投入企业,代表全体人民的国家就成为企业的出资人,但国家不可能直接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必须将其通过一系列的委托链条委托给某一特定主体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权利。具体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包括出资人代表制度、投资制度、经营预算制度、产权交易制度、监管制度、收益分配制度等诸多方面,是一个相互关联的配套制度体系。通过制度安排,明确出资人的资产管理责任,明确资产经营者的财务责任,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和分配行为,明确奖励、处罚等考核办法,把内部约束制度与外部监督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建立系统化的人业绩考核体系

对国有资产的收益进行有效的管理,是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一项重大要求。国有资产委托人作为出资主体对所出资的经营主体也就是人进行业绩考核,可以有效落实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既有利于实现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目标,又有利于防止国有企业腐败和国有资产流失。通过建立系统化的人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定期对人履行委托人赋予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职能情况进行考核,可以促进国有资本所有者与经营者形成稳定而有效的制约关系。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应从企业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等方面对人业绩进行考核,并且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特点的企业建立不同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尽力做到引导国有资产经营者的行为、促进委托关系的协调,能够通过指标体系的运行起到激励的作用,并通过一定的信息反馈促进业绩考核体系的调整与完善。”

(四)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在国有资产管理的委托链中,由于委托人与人不是利益的共同体,而且信息不对称,委托人无法强迫人依照“强制合同”实现委托人期望,而应该是选择满足人参与约束和激励兼容的“激励相容”合同才能实现自身的最大化期望效用。因此,强化委托人对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也是降低监督成本的有效途径。激励机制的设计要注重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的结合,避免人经营行为的短期化和消费行为的铺张浪费,促使经营者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制定生产经营的决策,使人的目标和委托人的目标得以有机的结合和统一。同时注重激励机制中负激励的作用和功能,不仅要有奖励制度,还要设计相应的惩罚制度。“约束机制可以是显性的规章制度,要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作用,完善相关制度,增强制度的约束力。同时约束机制也可以是隐性的道德观念、市场竞争机制等,要规范市场秩序,为国有企业家提供一个成长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郑国洪.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研究[m].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

3.张庆媛.我国国企改革过程中委托机制问题研究[J].内蒙古统计,2009(2).

4.陈少晖,廖添土.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变迁与改革模式[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刘守芬,申柳华.国有资产流失犯罪态势分析[J].犯罪研究,2006(6).

6.胡燕,杨有红.国有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以经济增加值(eVa)为导向[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