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人力资源公司风险管理十篇人力资源公司风险管理十篇

人力资源公司风险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54:09

人力资源公司风险管理篇1

我国风险投资的探索始于1985年成立的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以后在一些地方也陆续成立了十几家创业投资公司可科技投资基金,个别以外资为基础的风险投资基金也于90年代初步开始进入我国。但由于体制和机制上存在许多,环境条件不成熟,难以真正按风险投资的要求进行运作。

近几年来,建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大力高新技术产业,培植新的增长点,促使人们重新思考风险投资问题。在1998年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民建中央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被全国政协列为一号提案,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在国内引起了较大反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从事风险投资业务的公司已有近百家,拥有近百亿资金。更多的外国基金如软库(Softbank)和著名it如intel、iBm等公司也已开始进入我国风险投资领域。

在技术创新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的,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国民经济,风险投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识。但风险投资在我国毕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都十分有限。因此,在大胆探索、积极实践的同时,加强对风险投资的,很有必要。本文仅就风险投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风险投资是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有效社会激励机制

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创新已成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企业间的竞争靠创新取胜,国家之间的竞争也要靠创新取胜。只有在科技创新领域获得的优势,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世界各国科技发展的证明,一个能够充分调动个人的创新热情,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聪明才智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的创新机制,是一个国家保持科技创新活力,赢得科技创新优势最为重要的条件。

风险投资机制就是这样一种鼓励人们大胆创新的社会激励机制。它通过向科技创新项目投资,不仅解决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支持了科技创新工作;而且还通过其特有的“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投资分制,使科技工作者不必承担投资风险就可以在项目取得成功后获得巨额收益。这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无疑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因此可以说,风险投资就是对人的投资,是对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创造性资源——人力资源的投资。风险投资机制就是促进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的社会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是风险投资管理的核心

风险投资的风险,一方面在于所选择的投资项目本身存在失败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于所选择的合作伙伴即投资项目的实施者可能不具备使项目取得成功所需的经营管理能力。对风险投资家来说,后者的风险比前者的风险更大。因为如果合作伙伴选择错了,再好的项目都会招致失败。而选择了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即使项目不是特别好,仍然有可能取得成功。“宁可选择一流的合作伙伴,二流的项目;而不愿选择一流的项目,二流的合作伙伴。”这就是风险投资家们公认的投资准则。

无论是项目选择,还是项目实施者选择,都要由人去实施。这本身就包含着两方面风险:一是评价者的知识、能力、所采用的评价以及进行评价所需的信息都不可能是完备的,因而存在作出错误判断的可能性;二是评价者在道德上也不能保证都是完备的,可能会出于个人利益方面的考虑而徇私舞弊。前者属于技术风险,是客观的,难以消除;后者属于道德风险,虽说取决于个人主观因素,但从社会人们的道德都不完备这一客观事实来看,也是客观的且更加难以消除。

由此可见,风险投资所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人力资源风险,更确切地说,是评价选择投资项目实施者的风险。因而风险投资管理的核心,是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对风险投资项目评价者、管理者及合作者的评价、选拔与约束、控制。

风险投资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与一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相比,风险投资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第一,从管理对象上看,风险投资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不仅包括其自身工作人员(项目评价者、管理者),而且还包括被投资企业的管理层。这两部分人员的管理有很大的不同。

第二,无论是公司内部的工作人员,还被投资企业的管理层,多数都是专业技术人员,其工作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创造性的。因此,对一般企业来讲,人力资源管理中十分生要的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在风险投资公司不仅不必要,而且应当极力避免(基本工作流程除外)。因为只有在身心完全自由的条件下才会有创造力,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则会使这种自由,因而会扼杀专业技术人员的创造力。

第三,人力资源风险是风险投资公司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对人力资源风险的管理是风险投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对所有被管理者进行严格控制。这与其工作的非规范化是相矛盾的,也是风险投资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难点所在。

第四,对于风险投资来说,失败是正常的,失败多于成功也是正常的。并且,风险投资活动的结果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对公司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评价呢?什么样的失败,多大程度的失败是可以允许的呢?怎样区分正常的失败和非正常的失败,就无法对公司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准确的考核评价,公司员工的使用、培训,奖惩就会缺乏可靠的依据,因而也就无法对公司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

第五,由于存在上述困难,一些建立在制度公、规范化、标准化基础之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在风险投资公司将不适用。风险投资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将少一些科学性,多一些性,也将更具有人性色彩。我国古代的一些传统领导方法与用人艺术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六,为了增强对公司员工的约束力,风险投资公司的劳动关系将更具有长期性。但这受到劳动市场供求变化的制约,是很不够的。建立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新型劳动关系,一方面通过利益驱动,另一方面提高公司工作的机会成本,对公司员工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力,将是风险投资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

第七,作为投资者,风险投资公司对某些投资项目的技术持有者有很强的依赖性,从而削弱了其对所投资企业的正常运行,特别是对其经营者进行管理的能力。在许多情况下,项目技术持有者自动就成为了所投资企业的经营者。风险投资公司实际上只能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对其进行监督,不能决定是否聘用。这就决定了其管理要更多地依赖完善的外部体系,并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对风险投资公司几个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

(一)激励怀约束的关系问题

激励与约束是风险投资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一对基本矛盾。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搞好人力资源管理关键所在。但是,窨是以激励为主呢?还是以约束为主?不同的人可能会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风险投资本质上是一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力是其生命力之所在。因此,风险投资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必须将激励放在第一位,将约束放在第二位。不能因为存在较大的人力资源风险,为了减少或避免风险损失,就一味地强调控制与约束,以致损害风险投资所应有的激励作用。没有了激励,控制与约束都没有任何意义。约束应当服从激励的需要。

在这方面,联线采用的是投资经理项目负责制,即由投资经理选择、评估出好的项目,经董事会同意投资后,投资经理即可得到被投资的部分期权。投资经理通过努力,如果协助被投资公司成功上市,其所持有的期权就可以给他带来巨大的收益。如果投资项目选择错了,或由于投资经理努力不够,被投资企业未能成功上市或经营失败,投资经理所持有的期权就不能转变为现实的收益,其损失也将是巨大的。这就将对投资经理的约束内化在了激励机制之中,公司采取的是激励措施,投资经理却爱到约束,其约束来自其对高收益的内在追求。

(二)风险责任问题

由于存在人力资源风险,因而也就存在风险责任问题。投资失败,风险投资公司将部分甚至全部损失其投入的资金;项目技术持有者的损失则很小,项目评价人员、实施人员等的损失更是几近于零。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有效的风险责任机制,以避免由于项目技术持有者、评价人员、实施人员等责任心不强甚至徇私舞弊所带来的风险,就显得十分重要。但由于风险投资活动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及长期性,要建立这样的风险责任机制是十分困难的。而且,仅仅依靠风险投资公司自身加强管理与控制是很不够的,还必须领带强有力的约束机制。

要建立有效的内部风险责任机制,首先是要使责任明确化。这就要求风险投资公司的组织层次要尽可能少,各部门的自主性要比较大。这样的组织结构必然是以横向分工为特点的扁平式自我管理型组织。

其次,就是要明确有关责任人应承担多大的责任,怎样承担交纳足够数量的风险抵押金,这是不现实的,也没有必要。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增加公司员工因责任问题失去工作的机会成本,特别是对公司经营者及风险投资项目的负责人,更应采用这种方式。为此,在利益分配上,必须引入期权制。按照国际惯例,风险投资的普通合伙人除了从每年的管理费(一般为基金总额的2.5%)中支取工资外,还可从基金投资收益中提取20%.风险公司上市时雇员的股份可达股本总额的25%,其中五名核心管理成员约占三分之一,而五人中总裁的股份约占一半。这样,如果项目取得成功,公司经营者及与该投资项目有关的人员都将获得高额收益;如果项目失败,这种预期收益就不能实现,对每一个人都意味着巨大的损失。

(三)创业者在企业中的地位问题

按照一般人的看法,创业者而然地就应成为企业的经营者。因为从贡献来讲,创业者对企业的成立作出的贡献最大。创业者还掌握着企业赖以生存与的核心技术,本身具有较高的素质。而且,还有谁会比创业者更关心企业的发展呢?但从实践来看,创业者虽然都可以说是优秀的技术人才,即未必都是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许多风险投资企业的失败,都可以归结为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能力较差。

因事设人,做到“事得其人,人在其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做做“人尽其才,事成其功”。因此,在选拔确定企业经营者时,一定要从需要出发,突破创业者就应是企业经营者的习惯思维,不拘一格,选拔真正具有经营管理才能的人担任企业经营者。据有关统计资料,美国风险企业的创业者最后在企业中担任总裁的只有一半左右,经营管理能力较差的创业者在企业中通常只担任技术总监。

(四)个人与团队的关系问题

人力资源公司风险管理篇2

摘要:保险集团公司由于其规模大、机构众多、业务复杂等因素,以及国内保险集团发展演变的特殊性,决定国内保险集团风险治理较为困难,风险治理模式也随着风险变化而相应变化,其风险管理模式也正在由综合经营、利益平衡风险管控模式,向财务投资、资本运作风险管控模式过渡。本文主要从股权结构、人力资源、财务审计与资本运作等四个维度分析国内保险集团风险治理模式匹配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策略建议。

一、保险集团风险识别与治理模式匹配

1.保险集团风险识别

保险集团面临着主观与客观两类风险。客观风险主要由客观因素形成,包括法律风险、监管风险等企业只能面对,不能回避的风险。而主观风险主要由于企业本身因素造成,包括财务风险、关联交易、利益冲突与管理风险。本文所识别风险界定为主观特殊风险。保险集团为应对上述主客观风险,特别是监管风险,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其发展不同阶段相适应的风险管控模式。

鉴于我国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现状和保险业整体风险治理水平,我国保险集团风险管控的组织架构与管控模式遵循从无权到相对集权、再到适度放权的渐进改革思路,即先采用管控力度适中的风险管控组织架构,如间接管理方式下的策略管控型等,再逐步过渡到管控力度更宽松的其他间接风险管控组织架构,同时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风险管控组织架构。在这一思路指导下,中国保险集团发展大体经过三个阶段,与之相适应的采取三种不同的风险治理模式。

2.保险集团风险治理模式匹配

第一阶段:成本可控、业绩成长风险治理模式。2010年《保险集团公司管理办法(试行)》出台前,国内保险集团主要战略目标就是业务扩张,做大规模。集团公司为了激活子公司扩张动力,采取权利下放,尽量给子公司更多权限和经营空间,对于风险治理相对宽松,集团公司在控制总体综合成本率不高的情况下,更注重子公司等分支机构的市场占有率和保险主业资产规模增速。也就是这一阶段集团公司采取成本可控、业绩成长风险治理模式。

第二阶段:综合经营、利益平衡风险管控模式。《保险集团公司管理办法(试行)》出台后,明确规定保险集团公司可以逐步进行多元化战略。保险集团公司为摆脱单一经营保险陷入风险集中困境,集团公司根据各自优劣势,选择性进入银行、资管与证券等特定金融领域,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战略,达到了节约成本,提高经营效率的效果。但是这一综合经营阶段,对子公司绝对控股,集团公司内部风险管控比较严格,以压缩综合成本、削减管理费用、推进业务增长方式转型,从而达到平衡子公司间利润增长的目的。也就是这一阶段集团公司采取综合经营、利益平衡风险管控模式。

第三阶段:财务投资、资本运作风险管控模式。这是保险集团公司风险治理最高级形式。采取这种形式的保险集团,不再一味追求子公司业务协同效应,而是转而财务投资为主,构建行业间更加广泛的投资组合,集团公司以投资回报率作为唯一标准,大力调整集团内部子公司的业务结构,将投资收益率低、利润贡献少、综合成本率高的子公司或者业务剥离,也可以提供对外并购等多种方式优化集团公司资产,提升保险集团整体投资收益。这一财务投资运作阶段,集团公司更多地采取外部并购方式实现规模扩张,集团公司对子公司以控制权投资为主,采取间接的股权结构、人力资本、财务审计与资本运作等方式,更多关注在各行业投资的财务风险管控。也就是这一阶段集团公司采取财务投资、资本运作风险管控模式。

二、保险集团风险治理组织架构与因素分析

鉴于我国保险集团产生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很难有绝对普遍适用的风险管控组织架构与固定的风险管理模式。各家保险集团只能结合自身发展重点和风险管控水平,吸收各种风险管控组织结构的优点,选择符合自己特点的组织架构与风险管理模式,确保有效管控整体风险。但是现阶段,国内保险集团公司大多已经发展到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之间,即将进入保险集团公司第三阶段,即高级阶段。这一阶段集团公司采取财务投资、资本运作风险管控模式。

1.股权结构治理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公司治理结构则是股权结构的具体运行形式。不同的股权结构决定了不同的企业组织结构,从而决定了不同的企业治理结构,最终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和绩效。保险集团由于组织结构复杂决定其股权结构比较复杂,导致股权结构安排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主要包括,一是国有控股保险集团股权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股份制保险集团股权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保险集团公司与内部子公司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国有控股保险集团股权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有股权过度集中和国有产权代表自然人缺失从而导致的委托问题。股份制保险集团股权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国有股一股独大导致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保险集团公司与内部子公司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管控较弱,未能通过集团内部合规的关联交易,有效发挥协同效应,实现子公司间资源整合,而仅仅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控股子公司的“挡箭牌”,借此实现一些既定的政策目标。部分国有保险集团在各自的子公司上市后,集团公司主要清理子公司不良资产,对子公司的管理基本仅限于每年将子公司转过来的信息上报至监管部门,而控股或集团公司的财务部门也只是帮助子公司完成一些申报手续工作。

2.人力资本治理

企业的发展最终落实到人,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正是由于人力资本本身存在生命风险、决策风险与违约风险等许多风险,因而人力资本风险管理才成为公司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保险集团公司人力资本风险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错误选择导致集团公司风险增加。保险集团公司人力资本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选择人力资本不仅要适应集团公司的文化和具体岗位特征,还要具有重要品质和较高的能力成长性。二是不当匹配导致集团公司风险不小。岗位匹配是保险集团人力资本风险重要方面,由于保险集团公司在公司管控中处于金字塔顶尖,其主要职能侧重于战略管理、资本运营、班子管理、财务管理、业绩考核、审计监督、品牌建设、文化构建、风险控制和协同管理等职能。这就需要保险集团公司总部具有更加专业化、创造力与职业化的高端人才,正是由于这些条件才导致人力资本匹配较为困难,匹配风险较大。三是激励不当加大集团公司风险。公司激励约束机制是以员工目标责任制为前提、以绩效考核制度为手段、以激励约束制度为核心的一整套激励约束管理制度。恰如其分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实施在提升企业员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的同时,还会规范员工的行为,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相反,不恰当的激励约束在压制员工生产经营积极性的同时,也还会助长员工的偷懒及其他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行为,从而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而保险集团公司激励约束存在较大风险,激励不当加大集团公司风险。

3.财务审计风险治理

保险集团风险主要包括传递性风险、关联风险和集团其他实体带来的风险。保险集团财务风险通常包括融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运营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由于风险具有传递的特征,而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与外在的经济风险之间是多层次、多途径传导和扩散的过程,而随着我国保险集团化的发展中财务管理的风险危机问题却日益严重,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是影响保险集团财务风险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际环境风险、经济环境风险、市场环境风险、监管不力、技术风险、自然现象灾害风险等。其次,是影响保险集团财务风险的内部因素,有多级法人治理结构,集团治理结构不健全;集团子单元战略和整体战略的冲突;集团风险管理能力差,集团公司多级产权主体过度担保和融资;缺乏有效的预警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而在财务风险发生的机理中,外在的系统性风险总是存在的,经济也总会存在周期,真正能够控制的风险源头,还是存在于集团内部。

4.资本运作风险治理

资本运作是指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根本目的,以价值管理为特征,通过企业全部资本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对企业的全部资本进行有效运营的一种经营方式。资本运作可以通过纵横向扩张模式达到资源整合,价值快速扩张的目的,被现代企业,包括保险集团公司使用比较频繁的工具。然而,资本运作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导致风险高企,所以,加强保险集团资本运作治理风险体系十分必要。

三、保险集团组织架构与风险治理基本对策

国内保险集团公司可以借鉴国外风险管理成熟经验和做法探索并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策略管控型集团风险管控的基本框架与风险管控模式,主要从以下四个主要方面来把握:

1.重视股权风险的管控

优化股权结构,提高集团公司风险管控效率。可以通过定向不定向方式,向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增发股票;也可以通过发行债券包括可转债、基金等方式,吸引投资者购买;还可以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或权激励计划,引进民营股东,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从而达到优化集团公司股权结构,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效率。

2.加强人力资源风险管控

第一,对不同类型保险集团实行差异化管理。对不同类型保险集团的人力资源风险实行差异化管理是加强人力资源风险管控的基本手段。具体有:一是对于上市保险集团。上市保险集团可以利用资本市场竞争效用,通过股票期权等方式协调高管、股东、公司利益,减少内部人控制风险。二是对于非上市保险集团。由于非上市保险集团缺乏资本市场外部约束,加强攻势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增加董事会中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的比例,增加保险集团董事和高管兼任子公司的重要职位。三是拟上市保险公司,应在资本市场和公司制度约束下,增加人为操作违规的惩罚成本。第二,完善考核制度。一方面考核要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估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员工潜能有效激励是必须的。实现有效激励必须有公平、公正与公开的市场评估环境和科学的评估方法。公平要做到一视同仁;公正要做到评比方法科学有效;公开要做到所有程序、事情尽可能公开透明。另一方面考核要制定一个简单便于考核的考核指标。因为考核必然涉及考核指标,考核指标是考核制度的具体落实。科学有效的考核需要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而合理的考核指标既不能太复杂而成本过高,也不能太过简单不能反映评价效果,适度的考核指标是必要的。第三,改革保险集团薪酬体系。利用人力预算及薪酬杠杆,实现资源在集团内的最佳配置,保持企业的薪酬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比如可以开展定期薪酬调查,重点参照国内外保险同行金融机构薪酬。也可以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对各子公司的薪资实行总量管控。子公司在集团确定的薪酬制度和政策框架内,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薪酬体系,报集团审核后执行。

3.优化财务风险管控体系

第一,实行财务负责委派制,加强母子公司财务系统统一性。首先委派各公司财务负责人。子公司财务负责人由集团任命,对集团负责,不对子公司负责;其考核由集团总部执行,保证财务负责人不受制于子公司牵制,独立开展工作,加强子公司财务会计工作管理,保证全系统的财务体系具有统一性、连贯性的财务管控手段。第二,加强对子公司合规审计,构建多层次财务风险管控体系。在集团财务部主导、合规部与检查审计部门协同作用下,总公司全系统形成三级财务管理分成体系,全面实施财务风险管理。第一层由本母子公司业务管理、财务、精算、投资等部门组成,对公司保费、准备金、资金管理、资本运作与资产处置各级风险进行诊断、评估与预警。第二层由各级内控合规部组成,公司从集团总公司层面建立合规考核问责制度。(1)推动内控合规考核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合规从高层做起”,重点强化内控合规风险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将内控合规纳入绩效考核体系,督促各级机构、部门负责人履行好风险合规“第一位”的责任。(2)推动问责制度落实,做好问责工作日常管理。对于负面影响大、涉及面广、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案件,由集团牵头,组织开展调查和处理。对全系统违法违规责任人的问责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确保问责落实到位。(3)推动审计检查发现的内控缺陷整改完善。根据内部审计部门检查发现的内控缺陷,配合审计部门推动责任部门开展缺陷整改和完善工作。第三,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实现管理从事后向事前转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由财务部和精算部统一负责公司和各专业子公司业务规划统筹制定,在预算编制、审核、考核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在费用管理方面,推行费用全面预算管理,各专业子公司都制定并实施相应的财务权限管理办法,明确各层级人员的审批权限,通过在财务系统中增加预算管理模块,按科目的可控性,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实现风险管理从事后向事前转换。第四,转变审计理念,发挥审计平台风险预警功能,实现审计理念转换,坚强风险管理。一是由主导监督主导审计,向服务主导型审计转变;二是由财务报表为中心的财务审计,向以内部控制为中心的管理审计转变;三是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审计偏重转变;其次,审计资源高度统筹利用,实现集信息高度集中。最后,建立一体化体系,实现审计资源优化利用。保险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建立监督、评价和建议一体化的审计平台,实现审计资源的集中管理与优化利用。

4.精心实施资本运作

资本运作是当代企业做大做强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资本可以迅速运作扩张规模,也可以迅速剥离不良资产,收缩企业战线。一方面是资本扩张。通过横向扩张减少竞争者数量,增强集团公司市场支配力。通过纵向扩张,延伸集团公司产业链条,提供公司对市场控制力。另一方面是资本收缩。资本收缩是公司对其规模或主营业务范围而进行的重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追求企业价值最大以及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收缩性资本运营通常是放弃规模小且贡献小的业务,放弃与公司核心业务没有协同或很少协同的业务,宗旨是支持核心业务的发展。实施资本收缩主要通常通过资产剥离、公司分立、分拆上市与股份回购等方式实施。

http://

参考文献

[1]刘翼广.我国保险集团的特殊风险分类与建议[J].上海保险,2010(5)

[2]舒廷飞.中国保险集团公司风险管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7,10

人力资源公司风险管理篇3

【关键词】风险投资;公司治理;经营绩效;委托

一、引言

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是由风险投资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高科技企业的一种权益性股权投资,并利用本身的市场优势提供资本运营和经营管理,实现资本增值后退出的投资方式。风险投资对推进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增长和就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今领先的技术公司如美国的苹果、微软,国内的搜狐、阿里巴巴、新浪、百度等无一例外地都得到了风险投资的支持。风险投资不仅为风险企业提供资金的支持也对其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从宏观上看,风险投资通过参与企业治理促进了高科技企业的成长;从微观上看,为风险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且通过介入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为其提供专业化的增值服务,有效地提高企业治理和管理的水平,从而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改善。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促进了经济的向前发展,这也使得学术界对其背后的投资管理产生了兴趣,风险投资是如何参与企业治理并影响其经营绩效的讨论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二、文献综述

风险投资机构主要通过监管和服务实现价值增值。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董事会是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风险投资机构基本都会在被投资企业的董事会中占有席位,参与重大事项决策,设计与建立高管绩效激励约束机制,负责经营活动的指挥与管理,从而对被投资企业运作进行监控和管理。

timmions(l990)指出风险投资家作为董事会成员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帮助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对重大决策提出建议。Lerner(1994)指出在有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的董事会中,风险投资家占有的董事会席位达到三分之一,这一比例要高于管理人员和外部董事。风险投资家在董事会中的席位多少直接影响了其对企业的监管程度。风险投资家除了参与董事会以外,还经常与风险企业家沟通,从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两方面对企业经营决策提出建议,介绍潜在客户和供应商,引入风险投资机构拥有的外部关系资源等。Hall和Liebman(1998)研究结果表明高管人员所持股票比例和股票价值与高管人员薪酬和企业绩效具有较强相关关系。

党兴华,贺利平(2008)以2006年沪深股市中有风险投资公司持股的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风险投资家在董事会席位中所占的比重和风险投资家拥有特殊控制权是影响风险企业成长和经营绩效的主要因素。陈艳红等(2009)从理论上分析风险投资机构在风险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参与决策,对企业发展战略提出意见,提高企业绩效增长。同时,在企业上市后,风险投资家往往还会继续以风险企业董事身份对风险企业运作进行监管,对风险企业管理提供支持。靳明,王娟(2010)以2008年前在深圳中小板上市的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风险投资参与公司治理能够避免一股独大的现象。而第一大股东如果持股比重过高且缺乏制衡,其决策很可能会损害其他股东及公司利益,影响业绩增长。杨强(2007)指出为了降低风险企业管理层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风险投资机构往往通过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之间的合理安排,来对高管行为进行激励和约束。风险投资参与治理,高管通常持有较高的股权或认股权,激励他们对公司进行更有效的管理,降低了风险从而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和业绩增长。

三、理论分析

1、委托理论

公司治理是对公司各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利的安排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但由于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存在信息不对称,风险投资和风险企业的委关系决定了企业存在风险。根据委托理论提出的两种观点:一是由于委托人和人存在利益冲突,人的行为会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二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风险企业家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企业家会做出损害企业利益最大化和股东权益最大化的决策行为,并存在隐瞒信息和机会主义的行为。加强对风险企业的监控来防范风险。

2、契约理论

企业的契约理论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这些契约不可能对未来所有情形进行详细的描述。这样就会导致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分配问题。如何设计合理的契约使双方满足激励相容的约束条件,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董事会采取激励与约束手段,制定管理层的薪酬计划的契约并执行监督等使管理层与股东利益趋于一致,强化董事会的监控机制。契约的本质就是设计合理的监管机制,消除由于委托问题而产生的成本。风险投资家会通过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来监管企业的运行,防止经理人以及风险企业家损害风险投资家的利益。

3、增值服务管理

风险投资以其高风险高收益的独特特征备受广泛关注,不仅是因为它给中小企业和高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了资金,更重要的是在风险投资的背景下,风险企业可以获得风险投资机构提供的增值服务,从而提升企业的价值。所谓增值服务,是指投资机构为使企业快速成长、提升价值而提供的包括战略制定、管理咨询、高层人事更换、社会资源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风险企业面对未来具有不确定性,对于初创企业,企业家缺乏管理经验和社会网络关系资源,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然而,增值服务则使投资机构可以利用其行业经验与社会脉络关系资源尽力协助经营企业、克服困难、快速成长、提升企业价值。

四、风险投资家参与企业公司治理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1、参与董事会,强化监控功能,提高企业绩效

风险投资家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风险投资家在向企业投资后,还要参加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企业一起成长。相关研究表明风险投资公司在风险企业持有的股份占30%以上,他们的自身利益与风险企业的利益就紧密相连。企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风险投资的投资收益率。由此风险投资家必须主动的参与公司的治理,规范管理活动。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风险投资机构以股东的身份通过董事会来参与企业的治理。由于风险企业创业初期,风险企业家投入的人力资本较多,但其行为的可观察性和可证实性较低,且风险企业没有信息披露的要求,且由于企业家比投资者具有信息优势,使得投资者难以监控企业的经营情况,这就产生了风险。为了防范风险带来的损失,投资者参与董事会对企业的经营进行监控。他们对董事会的参与一方面加强了对该公司的直接控制,另一方面也及时地掌握企业的信息。董事会的监控在于使管理层与股东的目标最大程度地趋于一致,帮助风险企业完善内部治理及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风险成本越低,企业的价值增值空间越大,投资家参与董事会并对投资项目提出建议,且通过控股权对公司实际控制人实施较大的影响,完善企业的股权结构,避免了企业经营中“一股独大”和“内部控制人”的影响,提高决策效率,控制经理人的行为,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

2、参与管理层的控制并强化激励约束机制

风险投资家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社会关系资源,投资后会调整公司的管理结构,规范管理活动,而对公司绩效影响最大的是公司高管的薪酬设计、高管持股与管理。管理层薪酬契约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激励约束机制的有效性,进而影响公司的绩效。风险投资机构参与企业内部治理后,通过董事会来参与制定管理层的薪酬契约,风险投资机构聘用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先进的经营理念担任企业的Ceo,帮助企业制定更加完善的薪酬体系,从而显著提高企业的“业绩一薪酬”敏感性、降低企业的薪酬“粘性”,这样就使得企业管理层的绩效与业绩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强化了企业对管理层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得管理层和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为企业提高价值。

3、参与企业的后续管理,提升增值服务的质量

风险投资于其他投资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为风险企业提供后续的增值服务,其投资是资本与服务的结合,风险投资家由于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知识理念和资源,为企业提供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社会网络等管理咨询服务,将风险企业所需的资源进行整合,促进企业的发展。投资初期通过组建一个董事会,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企业提供管理、运营的建议和战略规划。风险投资家也可以通过成为风险企业的投资顾问,与创业企业进行沟通,利用其专业经验,为企业家的决策提供参考。企业拥有资源的状况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其发展依赖于从外部获取资源的能力。创业者的最初资源匮乏,风险投资家的社会资源网络丰富,通过其社会资源和声誉能够帮助企业获取资源优势,提高公司的战略决策和提升公司的社会名气并获得资源而获得投资收益,提高企业绩效。

五、结论

风险投资家通过对风险企业的投资行为,除了提供了资金支持外,通过参与公司的董事会,公司的运营管理以及为公司提供增值服务,提高管理决策,对企业的管理层及其行为进行监控,减少风险和管理风险,降低成本,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规范,优化企业的治理结构,从而转化为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

参考文献:

[1]Lerner,V.J.theSyndieationofVentureCapitalinvestments.Finaneialmanagement,1994.

[2]Gompers,p,J.Lerner.theVentureCapitalRevolution.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2001.

[3]党兴华,贺利平.基于典型相关的风险企业控制权结构与企业成长能力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08.

[4]陈艳红,程桂花.风险资本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治理[J].商业经济,2009.

[5]靳明,王娟.风险投资介入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机理与效果研究[J].财经论丛,2010.

[6]吕长江,王力斌.上市公司董事会设置与公司业绩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4.

[7]谈毅,叶岑.风险投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效率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1.

[8]李延喜.风险投资的后续管理对风险企业价值增值的影响[J].科学与技术管理,2002.

作者简介:

人力资源公司风险管理篇4

   关键词:人力资源 风险管理 防范

   0引言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驾驭、风险监控等一系列活动来防范风险的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是指在招聘、工作分析、职业计划、绩效考评、工作评估、薪金管理、福利,激励、员工培训、员工管理等各个环节中进行风险管理,防范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发生。

   1人力资源管理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风险管理中最常见的几类问题包括:黑单、泄露公司机密及商业秘密、虚报或假报账目等。出现以上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制度不全面,特别是有些企业根本没有建立人力资源道德风险的防范和监督制度;员工职业素养有待提高,缺少必要的职业规范和素质或者道德水准。因此,企业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必须建立并完善内部人力资源风险防范体系和危机处理机制,控制内部人力资源风险,从而保障企业商业安全。

   1.1是建立人力资源风险管理体系,其重点在于建立事前的风险防范和事中风险监控机制。企业必须培养事前风险防范意识,并建立相应的监督体制,以确保这种意识落实到现实的管理过程中;企业须建立完善的数据记载机制,对记载数据进行分析并合理利用。

   1.2是建立事中预防监控机制。事中预防监控是事前防范的延伸。公司内部要对在职人员,特别是重要岗位员工进行公开的定期、不定期考核或心理测试,加强对员工个人职业素养的培训与提高,完善新员工的培训机制和对在职员工的考核机制;公司外部可聘请专业的调查公司对重点岗位员工的尽职状况进行定期保密调查。

   1.3是建立事后危机处理机制。公司内部要设立专门的危机管理部门,并不断健全和完善部门制度。

   2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分类

   一般我们可以按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环节内容对风险进行分类,如招聘风险、绩效考评风险、工作评估风险、薪金管理风险、员工培训风险、员工管理风险等等。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讲,招聘风险、绩效考评风险、薪金管理风险、员工管理风险等显得更为重要。

   另外我们也可从已知风险、可预知风险、不可预知风险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分类。对于已知风险和可预知风险我们要采取积极地措施进行防范。

   3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识别

   要想防范风险,首先要进行风险识别。识别风险就是主动的去寻找风险。比如员工管理中,技术骨干离职风险可能会由以下几个方面产生:①待遇:他是否对他的待遇满意?②工作成就感:他是否有工作成就感?③自我发展:他是否在工作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④人际关系:他在公司是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⑤公平感:他是否感到公司对他与别人是公平的?⑥地位:他是否认为他在公司的地位与他对公司的贡献成正比?⑦信心:他是否对公司的发展和个人在公司的发展充满了信心?⑧沟通:他是否有机会与大家沟通、交流?⑨关心:他是否能得到公司和员工的关心?⑩认同:他是否认同企业的管理方式、企业文化、发展战略? 其他:他是否有可能因为结婚、出国留学、继续深造等原因离职?

   人事经理要根据认真了解客观情况,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这是防范风险的第一步。

   4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对风险可能造成的灾害进行分析。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评估:

   4.1根据风险识别的条目有针对性的进行调研;

   4.2根据调研结果和经验,预测发生的可能性,并用百分比表示发生可能性的程度;

   4.3根据程度排定优先队列。比如说,人事经理可以通过与当事人交谈、发调查表等形式进行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和经验,确定该员工在各风险识别条目中离职的可能性。结果如下:

   ①10%②20%③l0%④0%⑤50%⑥20%⑦0%⑧30%⑨0%⑩0% 0%。

   优先队列是:⑤、⑧、②、⑥、①、③、④、⑦、⑨、⑩、 。

   人事经理可以发现,该员工对公平、沟通较为不满,由于公平问题而离职的可能性最大,其次是沟通问题。

   5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驾驭

   风险驾驭是解决风险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从而消除预知风险。它一般由以下几个步骤构成:①针对预知风险进行进一步调研;②根据调研结果,草拟消除风险方案;③将该方案与相关人员讨论,并报上级批准;④实施该方案

   人事经理可针对公平问题和沟通问题,进行专项交谈或调查,找出问题的根源,并草拟相应的方案。如解决公平问题的方案如下:①在制定公司规章制度时,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没有参与制度的制定,误认为制度本身不公平)。②向各部门发放公司制度合订本,方便员工了解公司制度;(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对某些制度的细节不很清楚,误以为制度执行不公平)。③将工资晋升标准公开,使工资晋升透明化;(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公司工资晋升标准不明确,容易产生待遇不公平感)。④增加部门问交流。(通过调查发现,误认为其他部门工作轻松,而自己是最辛苦的,也容易产生不公平感)。

   6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监控

   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风险管理机制更是企业管理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然而,这些却是目前中国企业在项目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如何切实地进行风险管理,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项目管理走向成熟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6.1风险识别主要是确定何种风险可能会对项目产生影响,并以明确的文档描述这些风险及其特性。一般来讲,风险识别是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由项目主要成员、企业风险管理小组分头进行,尽可能地识别出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对风险进行分类和归纳是风险识别中常用的方法。风险分类应该是经过综合考虑而定义的,应当反映出项目所属行业或应用领域内的常见风险来源。

   6.2风险分析是评估已识别出风险的影响和可能性的过程。风险分析可以选择定性分析或定量分析方法,进一步确定已识别的风险对项目目标的影响,并根据其影响对风险进行排序,确定项目的关键风险项,并指导接下来的风险应对计划的制定。项目的风险指数是一个有效的指标,代表整个项目的风险程度,同时该指标也可以用于横向比较不同项目之间的风险程度。

   6.3风险应对主要是针对项目的风险开发来制定一个风险应对的方案,提高实现项目目标的机会。风险应对计划包括项目主要风险,针对该风险的主要应对措施,每个措施必须有明确的人员来负责,要求完成的时间以及进行的状态。

   6.4凤险监控主要是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跟踪已识别的风险,监视残余风险和识别新的风险,确保项目风险应对计划的执行,评估风险应对措施对减少风险的有效性。风险监控是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一种持续过程,随着项目逐渐的推进,风险会不断变化,可能会有新的风险出现,也可能有预期的风险消失。

人力资源公司风险管理篇5

【关键词】信息时代集团公司资金投资风险因素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集团公司得到飞速发展,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提高综合国力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各类集团公司的快速发展,其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其发展模式已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因而资金投资越来越广泛,加强对集团公司资金投资风险的管理显得至关重要。

一、信息时代集团公司资金投资风险因素分析

(一)信息时代使国际经济形势更加复杂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关系已经突破了空间的距离和限制,任何社会组织包括集团公司都不可能进行封闭化和孤立化发展,必须将集团公司的发展置于全国乃至便于经济一体化发展当中,必须时刻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进行高度关注和重视,同时也必须加强与集团公司外部的协作和联系,因而集团公司的资金投资与整个社会密不可分,这也就成为集团公司资金投资的风险因素。信息时代使国际经济形势更加变幻莫测,随时都有可能发展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可能,而集团公司在进行资金投资过程中,如果对信息时代对世界经济形势带来的影响分析不足,极易导致资金投资失败,特别是当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集团公司的投资就难以获得利润,甚至出现亏本,对集团公司投资造成重大影响。

(二)信息时代使集团公司投资风险更高

信息时代使信息资源更加海量性、便捷性、传导性、互动性、共享性等诸多特点,使集团公司投资与科技信息化具有高度的融合性,一方面信息化为集团公司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能够使集团公司充分运用科技信息化来提高投资质量、投资效率和投资效益,能够使投资通过电子商务就可以完成,大大提高了集团公司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类市场进行投资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但与此同时,由于信息时代具有透明度高的特点,使集团公司的资金投资需要更加公开和透明,否则根本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这种投资的公开和透明,极易使集团公司的商业秘密被泄露,进而对集团公司造成重要影响。

(三)信息时代对投资管理人员提出挑战

要想提高集团公司资金投资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能力强、具有较强职业道德的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无论是行政管理、财务管理还是人力资源管理,都必须由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来进行。在信息时代,集团公司资金缺乏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现代管理素质、财务专业素质、信息应用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研究分析能力,特别是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和服务的能力。但从目前看,我国很多集团公司资金投资管理人员尽管都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但真正具备能够将专业素质与信息化管理结合起来的人才还比较少,很多管理人员还不具备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能力,因而也就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对管理人员提出的新要求,这也就形成了一种挑战。

二、强化信息时代集团公司资金投资风险管控的措施

(一)强化信息时代资金投资风险意识

集团公司决策层和管理层特别是资金投资决策层和管理层,必须充分认识信息时代对集团公司资金投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对信息时代集团公司资金投资风险因素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资金投资过程中更加有的放矢和提高管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信息时代资金投资风险意识,就必须大力加强对信息时代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全面深入分析,将集团公司资金投资工作置于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将资金投资与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来提高资金投资质量和效益,又要最大限度的规避信息化对资金投资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二)提高资金投资的信息化管控能力

集团公司无论是对资金投资的前期评估,还是对资金投资的过程管理,以及对资金投资的后期评价,都必须着眼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信息化接轨。首先集团公司必须建立资金投资信息化管理和控制制度,积极推动信息化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要在资金投资前期评估、过程管理、后期评价中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信息辅助评估、管理、评价系统,特别是要将建立集团公司资金、人力资源、战略发展等数据库,并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分析和预测,切实提高资金投资信息化管理和控制能力。

(三)加强资金投资管理专业人才建设

党的十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表明我国已经把人才建设放在了战略高度。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加强集团公司资金投资风险管理和控制、提高资金投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建设一支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要牢固树立“人才意识”,把“不惜血本”引进和培养人才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引进具有投资管理和信息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为加强集团公司资金投资风险管理和控制奠定人才基础。集团公司还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发挥人才在资金投资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确保资金投资收到预期效果。

三、结论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给集团公司资金投资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集团公司必须着眼于加强资金投资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深刻认识信息时代对集团公司资金投资的影响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特别是要在强化信息时代资金投资风险意识、提高资金投资的信息化管控能力、加强资金投资管理专业人才建设三个方面狠下功夫,努力适应信息时代对集团公司资金投资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赵严伟.企业投资风险管控问题研究[J].人民论坛,2013(02)

[2]曾莹.浅析投资风险识别与衡量[J].经济研究导刊,2013(20)

[3]齐凤祥.投资与风险-对市场经济体制下投资风险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06)

人力资源公司风险管理篇6

关键词:集团财务公司;信贷风险;风险防控

一、引言

作为金融体系殊组成部分——非银行性金融机构的财务公司从1987年诞生起,现已历经近30年,凭借着高效的集团内部资金运作效率、促进集团资源优化配置及日臻完善的金融服务质量,充分发挥“集团资金归集平台、集团资金结算平台、集团资金监控平台、集团金融服务平台”1四项功能,创新金融服务手段,拓展金融服务领域,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不断壮大自身金融实力,已在金融体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信贷业务是为成员单位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手段,是财务公司业务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好信贷风险防控对财务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二、财务公司信贷业务风险因素分析

(一)财务公司信贷业务风险的外因

1、政策因素影响。

一是国家政策因素。由于财务公司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因而自身用以周转和兑现的资金数量有限。二是监管多头化。目前我国财务公司面临较强势的分业监管,监管部门较多,政策分散。各个监管主体基于自身需求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制定政策,用以指导财务公司行业的规范、创新和发展。这就要求财务公司需要在经营上满足各监管主体的要求,一些监管要求可能给财务公司业务带来不利影响。2三是集团政策因素。我国财务公司的股比结构基本上由集团母公司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集团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财务公司产生影响,甚至个别方面对财务公司的正常经营形成干预,市场规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是实际遵循的最高法则,这就导致工作过程中,财务公司可能存在即便明知道相关决定不合理却依然要执行的客观现象。

2、“服务集团”属性易致风险集中。

财务公司在集团内开展金融业务,客户均为集团内成员单位,风险相较于银行金融机构较为可控,但同时因其依托集团、服务集团,受到集团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加之各个成员单位在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不可预见风险因素,易导致风险集中。而财务公司属于集团内生性金融机构,相对商业银行而言,分散风险的手段较单一,可能出现拓扑学连锁反应,产生信贷风险,致使集团整体利益受损。

3、成员单位的偿债能力。

信用风险上升较快,出现信用事件的概率将明显上升。以能源集团为例,近两年来,能源主业板块煤炭行业受生产成本的逐年递增和市场的低迷及进口煤炭竞争激烈等内外在因素的影响,煤炭市场需求趋缓与煤炭产能释放的矛盾将愈加突出,供需两端的“一增一减”使得煤炭企业经营效益日趋下降。另一大主业水泥板块属周期性行业,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较大,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市场竞争激烈的风险。与此同时国内水泥需求已经进入低速增长期,水泥价格的淡旺季波动更为明显。由于水泥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仍处较低水平,与下游产业的议价能力普遍较弱,导致水泥产品长期低价运行,盈利能力偏低。基于上述原因作为主业的两大板块净利润、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下滑,部分企业亏损严重,可能导致信贷风险。同时成员单位在借贷过程中常出现“借新还旧”的情况,一旦财务公司的筹资能力出现变动或者资金短缺,支付危机出现的概率便相应加大很多。

(二)财务公司信贷业务风险的内因

1、管理处摸索阶段。

财务公司在金融市场上是近三十年来出现的新生力量,其在自身的信用管理机制与信贷方式上,还处在摸索阶段,出现信贷风险是成长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尴尬期”。

2、风险管控体系有待完善。

一是风险管控独立性问题。拓展业务往往和合规稳健存在一定的冲突性,可能出现为业务拓展而忽略合规的情况。部分财务公司尚未形成完善、垂直、独立的风险管控体系,在履行风险管理职责的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干扰性因素较多,独立性体现不够,部门与岗位之间职责可能存在模糊地带,可能出现“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情况,从而影响风控独立性判断。二是风险管理方法滞后。财务公司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重视定性分析,主观性强,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的科学性不够,与商业银行运用大量数理统计模型等先进方法相比,仍有待提升。三是风险管控人员素质仍待提高。风险管理缺乏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领军人才,导致可能存在监督管理留有盲区,或由主观性较强的人工稽核的审查制度占主导,易导致公司内部控制风险的能力不稳定。随着信贷业务品种推陈出新,每个信贷业务的风险点及防控方式各有不同,财务公司较难做到各个业务品种匹配相应专业人才。同时大部分中小型财务公司存在人员储备的不足的问题,员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多肩挑的情况,面对繁重的任务,自身能力与工作意愿大打折扣,埋下了信贷风险隐患。四是全员合规理念树立不到位。尚未对全员形成全面的风险管控理念,导致在实际中出现风险管控仅仅是风控合规部门的事,致使很难将风险管理贯穿于各个岗位业务全流程。

三、财务公司的信贷风险危害

(一)与商业银行不同,财务公司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为集团成员企业提供资金管理和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盈利目标和发展战略不一味以利润为导向,且受到吸收存款范围的制约,决定了财务公司主要利润来源于同业存放、信贷业务。近年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同业存放利差空间不断缩小,信贷业务收入将成为财务公司主要利润来源,一旦发生信贷风险,产生不良资产,其危害的集中度与难以化解的程度将更甚于商业银行。

(二)设立集团财务公司的基本属于大型企业集团,在国民经济各领域中充当领军企业,而财务公司通过发挥资金管控能力,构建内外一体化、渠道互补、结构合理的融资体系,实现提高集团资金使用效率、盘活集团资金的作用,尤其当集团、成员单位面临临时性资金短缺时,能够发挥内部资金融通功能,确保整体资金链条安全,从而实现集团战略规划3。

四、财务公司信贷风险防范对策

(一)风险防控、构建体系

第一,构建全面风险管控制度体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约束的风险管理终究是纸上谈兵。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过程中,明确业务制度与风险制度的联系与区别。作为业务部门制定业务管理办法,作为风险合规部门,制定相关内控合规制度,同样是制度,但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国投财务公司业务制度侧重按照业务条线,从贷款申请、资料审查、合同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档案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流程管理;内控合规制度对各业务流程的风险点进行梳理和细化4。能源集团财务公司从开业以来便注重制度建设,根据业务发展实际情况,及时梳理、更新、拟定制度,对尚无制度规范的业务和环节设立制度予以规范,消除制度的空白点,提高制度的适用性。通过制定《贷款业务操作规程》、《信贷及投资审查委员会工作规则》、《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有效规范信贷业务的开展。同时及时根据各项信贷业务品种拓新情况,做到制度先行,及时制定相关新制度,确保新业务稳健合规开展。第二,设置专业委员会强化内控。在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内部控制委员会、信贷审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等专门组织,通过设置合理的组织架构,确保各专业委员会充分发挥作用,从战略高度提高内控的重要性。各专业委员会实行实名表决制,审批程序流程化、透明化、公正化,确保各位委员可以充分发表意见,提高公司对贷款的审批效率和防范增量风险的能力。第三,牢固构筑前中后台三道防线。三道防线指构建事前、事中、事后三道风险防线。业务部门为第一道风险防线,风控合规部门为第二道防线,审计稽核部门为第三道风险防线,从监督和事后检查的角度对风险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部检查和评价。通过明确内部控制职责,完善内部控制措施,强化内部控制保障,防微杜渐,将风险管控融入公司各项业务流程,让风险防范和合规管理成为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共同职责。第四,尊重财务公司独立性。集团公司在财务公司业务发展的过程中指导与协助解决经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给与一定的政策支持,但与此同时应当尊重财务公司作为独立法人的主体地位,给予财务公司充分的经营自,不采取行政手段人为干预。同时应注意在机构、制度、人员、资金、资产、账务、营业场所等方面的相分离,切断风险相互传导渠道,严防系统性风险。

(二)把控源头、规范合同

注重规范、强化流程、有序开展合同管理工作,从合同源头遏制遏制信贷风险源。能源集团财务公司采取以下措施防控合同风险:一是注重文本规范。对公司常用的如《固定资产借款合同》、《电子商业汇票业务服务协议》、《最高额保证协议》、《流动资金借款合同》等信贷业务合同制作格式文本,并明确规定业务部门、经办人未经流程报批,严禁擅自修订格式文本进行修订,切实把控合同风险源。二是强调流程管控。严格把握“合同审查、签订、履约”三道程序,执行合同会审会签制度,重大合同执行报送制度,实现合同全过程管理。三是强化担保措施。多样化方式加大成员单位保证责任,能够有效保障信贷资产安全。四是落实岗位责任。落实合同管理岗位责任制,建立合同纠纷预警机制,形成预防为主、过程控制、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归口把关的合同管理体系,杜绝发生因合同管理不善造成纠纷或损失的情况。五是加强履约跟踪。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业务主办部门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跟踪,相关部门在本部门职责范围内予以协助,每月初由业务部门向风控合规部门报送该月合同台账,风控合规部门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监督。

(三)稽核检查、不留盲区

首先,通过日常开展信贷管控工作,对每笔发放信贷业务进行合法性、合规性的贷前审核,把好准入关口,提高风险识别能力,保证公司信贷业务质量运行良好,防止出现不良信贷资产。其次,针对性开展专项稽核工作。如能源集团财务公司通过开展信贷业务、信贷档案管理、票据业务等专项稽核,提出合理化建议,督促相关部门及时整改落实,从而保证信贷业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风控管理到位。

(四)审慎分类、增强防御

对存量资产进行风险分类,有利于有效化解历史遗留不良资产,同时不断增加不良资产准备,提高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一是坚持每季度依据监管要求和相关标准对存量资产进行五级分类,确保公司对信贷资产有更为清晰的了解,对可能出现的不良资产进行及时预警,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监测。二是实施动态拨备管理。以中国电子财务公司为例,其在按原标准集体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上,每年增加计提1000万元,直到贷款损失准备金占贷款余额的比例达到2.5%为止。

(五)量化风险、提高管理

我国财务公司大多采取定性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模式,没有通过严格的数据模型进行分析,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应积极借鉴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研究成果,逐步实现由定性分析为主到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由单一资产的信贷风险分析向资产组合分析转变,建立信贷业务风险识别模型。采用外部评级数据计算VaR,以保证评级及违约概率的准确性。在实际操作中,财务公司也可借鉴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利用内部评级结果来替代VaR,用以计算近似VaR的方式。在时机成熟时建立内部评级结果与外部评级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提高内部评级的权威性和使用价值,最终达到准确计算VaR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信贷风险的定量分析。这样,在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中,就可以通过监控相关因素的变化,预测信贷资产的违约风险,及时采取控制风险的措施,有效地提高信贷资产的质量5。

(六)宣贯合规、全员普及

信贷风险管控不仅仅是靠技术和制度,更重要的是培育合规管理文化。使全员在同一种文化背景下,对风险有统一的认识,有统一的行为模式。能源集团财务公司多管齐下,稳步推进合规培育。一是通过公司内网、月度例会、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活动。二是将公司领导干部法制讲座、中心组学法、法律培训制度化,确保公司领导、中层管理人员、法务人员每年集中学习培训法律知识的时间不少于40小时。三是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开展多样化合规宣传。四是在公司内部通过高管授课的方式,让全体员工迸发出学习热情,增强员工合规守法的自觉性,培育合规文化。五是逐层逐级签订《案防责任书》、《合规承诺书》,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风险防控体系。

五、结束语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作为与企业集团发展联系最为紧密、在企业集团金融产业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的财务公司,如果能够有效防范信贷风险,不仅是对财务公司自身综合实力与风控能力的全方位提高,更是实现集团战略的重要保障。财务公司应随着实际工作的深入不断完善防控信贷业务风险的举措,为防范信贷风险擎起坚固的绿色屏障。让财务公司这一新生力量,实现安全有序稳健运营,在企业集团的发展壮大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资委、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央企业财务公司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资发评价[2014]165号》)

[2]何双喜,《财务公司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中国财务公司2012年第5期

[3]林非园,《从资金链角度看财务公司的金融功能对企业集团发展的作用》,中国财务公司2013年第2期

[4]代中平,《关于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制度体系的设想》,中国财务公司2013年第2期

人力资源公司风险管理篇7

关键词:投资类信托;集合信托;结构化;资产管理;风险控制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12-0023-04 中图分类号:F830.8 文献标识码:a

一、新时期信托业务的调整方向

从目前来看,许多信托公司的主营业务中融资类项目占较大比重,近七成的收益源于融资类项目,形成以贷款类集合资金信托产品为主的融资化、短期化的业务模式。许多信托公司的功能定位偏离了信托本质,形成追求融资规模最大化的盈利模式。目前融资类信托中比重较大的是房地产类信托和银信合作信托,以银信合作信托为例,按照一般信贷合同理解,其受托责任应由信托公司承担,但因多数情况存在消极信托,导致信托公司在信贷协议中无实际资产配置权利;由于权利属性不明确,导致信托公司与银行及委托人之间的收益不对等、风险分担不对等;银信理财实质上是银行贷款由表内腾挪到表外的变通做法,庞大的信贷资金游离于银行表内常规监管之外,势必导致监管不力,进而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与融资类信托不同,投资类信托是基于委托人对受托人的信任,通过签订信托协议,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包括证券类及非证券类的项目投资,管理或者处分信托资产,项目终结后以协议受益分配条例进行收益分配的信托行为。该类信托业务中,信托关系中的委托人是信托财产原本的所有权人,受托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信托财产管理人,受托人与受益人依协议完成对财产权内容的分配,即受托人享有财产权当中的占有、使用和处分权,受益人享有财产权当中的受益权,实现了所有权与利益权相分离,保证了信托财产的独立性。通过全面的有限责任管理,不仅促进了信托存续的连贯性、管理的灵活性,也更符合国家提倡的信托公司发挥信托本业职能的政策导向。

按照2010年9月的《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的规定,公司信托资产规模应与净资本挂钩,风险资本与净资本规模相匹配,信托公司如果想利用有限的资本进行更多的业务,提高公司自身净资本收益率,就必须提高投资类信托业务的规模。根据2011年1月底,银监会下发的《信托公司净资本计算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的规定,信托公司的风险资本计算将与信托资金运用方式、风险管理、内控水平相匹配,投资类信托业务的风险资本计算系数控制在1%-1.5%之间,而融资类信托业务风险资本计算系数设定为1.5%-3%,即融资类业务风险系数普遍高于投资类业务。这些都表明监管层努力引导信托公司发展投资类信托业务的意图。

二、投资类信托业务的发展建议

按照合规发展目标,监管机构的监管目的是要实现对信托公司资产规模控制、业务导向控制及盈利方式控制等的多种监管目标。为此,国内信托公司所处的经营环境会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如何加快推进战略转型,转变传统的盈利模式,走一条低资本消耗、高经营效益的发展新路,由融资导向型向财富创造型发展模式转型,是摆在国内信托公司面前十分迫切的现实任务。

(一)积极开发集合信托产品

按照委托人的集合程度,信托可分为单一信托和集合信托,单一信托是信托公司通过委托管理单一委托人的财产,并按委托人的意愿,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对信托资金进行运用和管理的信托。结合资金运作方式来看,目前单一类信托中占比极高的是银信合作产品,受到相关政策的负面影响,至2009年以来,单一类信托新增规模已逐年下滑,新增单一信托产品比率已从2008年的93%下降到2011年的60%左右,未来此类信托产品仍将继续受到严格控制。集合信托则是信托公司通过集中若干委托人的财产权,由其按委托人的意愿,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所进行的信托资金运用和管理。近年来发展迅速,新增集合信托产品比率已从2008年的7%提高到2011年的30%以上。集合类信托产品的资金运作规模更大、项目期限更长,能够带来更高的信托产品收益率和信托业务报酬率,也有利于信托资产的积累。未来,集合信托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将成为信托产品的主导类型。

为实现集合信托产品更高的市场占有率与预期收益率,信托公司应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首先,信托公司应通过承担更多风险实现集合信托产品收益率的提升。通过不断的努力,目前集合信托产品预期收益率已经持续超过同期贷款利率。下一步,应继续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及风险管理水平,提高评级等级,实现集合信托产品资本运作效率的提升;扩大风险投资项目范围,实现投资类集合信托产品预期收益率的进一步提高。其次,进一步拓宽集合信托产品的投资领域。2010年2月《关于加强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了进一步规范信托公司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防范房地产信托业务风险的指导意见,表明了国家收紧房地产企业信托融资渠道的决心。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精神,未来信托公司应积极介入能源、高新技术、文化等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重点发展的产业。扩大与相关产业组织、机构的战略合作范围,不仅有助于实现产业升级,还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社会与市场地位,实现跨越式发展。再次,应按照合规发展意见创新营销手段。营销部门应会同客户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及法律部门,提出适应新时期市场发展、客户需求与监管要求的营销模式,改进等、听、抢的落后营销手段,通过沟通、引导与反馈,提高营销推介过程的标准化、系列化和个性化,吸引更多富有潜质的深入合作伙伴。

(二)进一步提高产品结构化设计能力

从目前一些较大信托公司的信托产品设计来看,为保证信托产品的预期收益、有效控制期限与流动性风险、充分发挥信托产品设计的灵活性与主动性,一般按照项目资金运作周期的阶段性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报酬率,通过结构化设计满足了不同风险偏好投资人的理性投资。结构化信托产品不仅包含了投资人的投资风险收益组合,也包括了受托人与投资人的投资运用组合,它根据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实现了信托受益权的分层设置,使具有不同风险承担能力和意愿的投资者,通过投资不同层级的收益权获取到了不同的收益。为保护信托当事人的利益,《关于加强信托公司结构化信托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信托公司或实际控制人不得利用受托人的专业优势为自身谋取不当利益,损害其他信托当事人的利益;信托公司或实际控制人不得利用受托人地位从事不当关联交易或进行不当利益输送;信托公司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不得利

用信托业务的结构化设计谋取不当利益的行为等。

未来信托公司仍应将努力创新结构化信托产品作为产品设计的核心内容。首先,应深入了解投资人的风险偏好与预期收益标准。产品要推向市场,选择适合的投资人是十分关键的。信托公司应对投资人资金状况、资质信誉、投资风格进行全面考察,并按照市场标准进行合理分组,初步划分为冒险型、保守型与折中型;进一步,按照行为金融标准,参考年龄、教育背景、地域等特征,细化异质类投资人,即针对各基本分组进行再细化分类。其次,进行合理的产品分段设计。由财务部门根据项目现金流可能的实现状况,对必要内含报酬率进行估值,并协同风控部门制定盈亏平衡标准,将长期投资项目进行分期、分段设计,必要的情况下,还应进行复合分段、交叉分段设计,即对于分段项目进行敏感测试,考察投融资约束系数、细化风险等级,使产品更符合投资人的投资风格及意愿;根据受益人的利益诉求合理安排产品收益结构,努力为受益人实现更稳定的风险收益。再次,进一步沟通、协商与完善协议细节。为提高信托产品的合法性、公信力和诚信度,在产品结构与框架基本设定之后,对于实现细节的把握也是十分重要的。产品细节设计应在与委托人、受益人沟通、协商的基础上,由产品研发部门、风险控制部门及法律顾问共同讨论、修改完善,这样才能保证在产品受益的同时更符合合规标准及公司发展规划。

(三)探索合规合作新模式,争做资产管理主力军

按照监管政策的要求,信托公司未来应将平衡风险与收益,有效分配净资本资源,正确引导业务发展方向作为工作重点。资产管理是对动产、不动产、财产权(包括股权、债权和其他财产权)和资产组合进行委托管理、运用和处分,为达到保存、创造财富等目的的综合金融服务。自2007年以来,资产管理为我国各类型金融机构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实现业务再升级提供了巨大的商机。近年来,虽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资产管理业务有所受限,但市场需求仍巨大,对于自身具有多重身份及功能的信托公司而言,应积极探索可能的发展条件和空间,在合规发展框架内,通过加强与其他机构、组织团体、个人的业务合作,开辟新的资产管理横向一体化业务。

为实现资产管理价值链的有效管理,信托公司应积极主动从上、中、下层面开展业务创新与研发,凭借实力确立已知领域的主导地位,同时尽早占领未知领域的主动权。首先,应详尽了解、分析国际及国内资产管理市场状况。通过客户调研、专家团队分析及宏观数据分析,了解国际及国内资产管理市场前沿动态;组织专门团队进行数据分析、实事解读,分析其他主要竞争对手的综合实力。其次,明确自身发展优势及发展瓶颈。其中,对于发展优势条件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其有效性;对于缺失条件的主导因素进行客观总结,提出改进及积极争取的可能性。再次,整合资源,积极进行可行业务研发。国内资产管理业务存在着业务繁杂、管理无章的现实问题,而可行业务的开展往往具有边缘性特征,探索新业务,并不意味着鱼目混珠,而是要在高瞻远瞩业态未来发展的基础之上,实现盈利模式的拓展与升级,回归本业并不意味着“守”国外的“旧”,而应是“创”中国的“新”,信托公司应充分发挥其横跨货币、资本、产业市场的特殊性,整合资源,确立在现有资产管理市场的主导地位,通过积极合作与沟通,实现与其他具有和已经发挥资产管理功能机构、组织的深入合作,真正实现中国市场资产管理的横向一体化,即通过协同合作、结构化设计、开展交叉销售为高价值的个人客户群或有需求的法人客户提供一系列跨机构的优质产品。

三、投资类信托业务的风险控制

(一)投资类信托业务的风险内容

投资类信托业务的经营风险主要包括外源与内源风险。外源风险包括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内源风险包括营运风险、合规风险和系统风险。外源风险主要源自外部市场或参与主体的不确定性。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易受外部风险环境的影响,当宏观经济环境恶化、金融市场资金匮乏以及国际市场动荡时,极易发生。而当市场风险加大、流动性风险频发的情况下,信用风险也将顺势而起。三种风险的加剧使得信托公司外部营运环境质量下降,从而加大了内部营运出现风险的可能性,风险暴露程度提高,即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债价值在各种业务活动中更容易受到风险因素的影响。内源风险主要源于信托公司内部管理机制缺失或经营的不作为行为。当信托公司在交易过程之中因管理系统及控制失效时有可能引发营运风险。当信托公司经营失败、恶性竞争或结算系统失控时可能引发系统风险。当交易契约采用适度延伸法律解释,实则违反规范意见、法律条文,或操作行为偏差时将导致合规风险的发生。这些风险将影响投资项目的规范性、项目活动的进程、收益的预期标准差,甚至影响行业秩序、竞争格局及损害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二)投资类信托业务风险控制建议

mayers&Smith(19831指出风险的价值在于不可确定性,通过降低风险的摩擦成本或交易成本,可以使风险管理成为增加公司价值的积极因素。面对政策的变动与规范,在动荡的国内外金融市场环境中,优胜者始终是自身风险控制能力优异、能够洞悉市场经纬的佼佼者。一些实业家还指出风险价值的实现在于管理与经营,风险造成的损失程度更多地受到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或素质的影响。信托公司应通过明确风险控制目标、改善内部治理与组织结构,改进业务管理与操作方式,监控和检查风险控制进程,提高内源风险的控制能力;通过积极组织学习法律、法规、意见,掌握市场、行业、产业发展动态,提高外源风险的防范能力。

1 确立科学的风险控制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与治理机构。

依据iSo31000标准,为明确表达并认同风险管理政策,确定风险管理绩效指标,并使之符合组织的绩效指标,必须使风险控制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和战略保持一致。为此,应在公司总的战略指引下制定投资类信托业务风险控制目标。在明确的监督框架和适当的人员责任分配基础之上,制定明确的长远目标和战略方向,其目标是使风险成为金融公司文化的内在有机组成部分,使公司的所有风险管理活动符合公司发展投资类信托业务的战略目标。在整个公司范围内进行沟通和宣传,通过实现风险控制与项目设计、营运及目标的紧密结合,实现全公司各层次集体支持的管理氛围。

信托公司应通过设立各专门委员会,将责任适当分配到组织各级,才能确保必要的资源有效分配,实现高效率的风险控制;通过建立科学的监督与激励机制,强化公司内部治理,如分散股权、强化董事会监督功能、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强化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对高管人员的监督和约束功能、强化外部市场对经理层的监督与制约作用等;在重要业务的管理方面,应建立资金管理制度;强化员工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提高员工的执业素质。

2 改进业务管理与操作方式,监控和检查风险控制进程。

操作层面的风险不仅在于业务本身,还取决于业务管理与操作方式,违反操作纪律或是管理方式上出现失误最有可能引发风险。在明确的监督框架和适当的人员责任分配基础之上,将风险控制过程融入营运计划、规划及管理流程的变革中,将风险控制融入到整体活动与业务流程中,使其保持相关性、有效性。加强操作管理及技能学习,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管理实践竞赛、技能模拟实验提高实际业务能力;整合部门、过程、人员、技术和知识,通过研讨、协作与交流,提高组织的协调与监督能力。

为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或监视风险进程是十分必要的。在实施投资项目进程中需要进行绩效测量,其结果可以被纳入组织的总体业绩管理中,可以确保产品设计和运行过程控制的有效性,及时获得的风险动态信息有助于提高风险评估效果。从项目现金流变化、项目发展趋势、财务报表绩效评价结果中探测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修订风险标准,进一步结合经验及判断识别风险源,并合理区分其性质,分清哪一类风险是公司偏好的、能够承担的,承担到什么程度,哪一类风险是公司不能够承担的,必须予以规避的。

3 积极组织学习法律、法规、意见,掌握市场、行业、产业发展动态。

近年来,我国信托公司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和困难,除自身经营能力与风险控制能力不佳因素以外,有一些是因为不能及时掌握体制、机制及市场发展动态信息造成的。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和方式转变的问题,经济波动及周期性影响使身处其中的中国信托业,急需进行理性的市场选择与规则的调整。针对目前信托业的发展问题,监管层重点关注信托公司的结构性与风险性问题。从2009年末《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及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到2010年《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强信托公司结构化信托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银信合作理财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关于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的出台,都体现了监管部门努力根据宏观战略导向对信托行业发展加以规范的决定和信心。进行必要的监管理念和政策导向实务学习,有助于信托公司脚踏实地地进行合规发展,有助于信托公司制定科学、合理的长期战略规划,有助于信托公司市场与社会职能的发挥。信托公司应抓住机会,通过学习努力增强自身的法制意识,在法制框架内提高创新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公司风险管理篇8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驾驭、风险监控等一系列活动来防范风险的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是指在招聘、工作分析、职业计划、绩效考评、工作评估、薪金管理、福利/激励、员工培训、员工管理等各个环节中进行风险管理,防范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发生。

一、风险分类

一般我们可以按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环节内容对风险进行分类,如招聘风险、绩效考评风险、工作评估风险、薪金管理风险、员工培训风险、员工管理风险等等。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讲,招聘风险、绩效考评风险、薪金管理风险、员工管理风险等显得更为重要。

另外我们也可从已知风险、可预知风险、不可预知风险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分类。对于已知风险和可预知风险我们要采取积极地措施进行防范。

二、风险识别

要想防范风险,首先要进行风险识别。识别风险就是主动的去寻找风险。比如员工管理中,技术骨干离职风险可能会由以下几个方面产生:

1、待遇:他是否对他的待遇满意?

2、工作成就感:他是否有工作成就感?

3、自我发展:他是否在工作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4、人际关系:他在公司是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5、公平感:他是否感到公司对他与别人是公平的?

6、地位:他是否认为他在公司的地位与他对公司的贡献成正比?

7、信心:他是否对公司的发展和个人在公司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8、沟通:他是否有机会与大家沟通、交流?

9、关心:他是否能得到公司和员工的关心?

10、认同:他是否认同企业的管理方式、企业文化、发展战略?

11、其他:他是否有可能因为结婚、出国留学、继续深造等原因离职?

人事经理要根据认真了解客观情况,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这是防范风险的第一步。

三、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对风险可能造成的灾害进行分析。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评估:

1、根据风险识别的条目有针对性的进行调研;

2、根据调研结果和经验,预测发生的可能性,并用百分比表示发生可能性的程度;

3、根据程度排定优先队列。比如说,人事经理可以通过与当事人交谈、发调查表等形式进行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和经验,确定该员工在各风险识别条目中离职的可能性。结果如下:

(1)10%(2)20%(3)10%(4)0%(5)50%(6)20%

(7)0%(8)30%(9)0%(10)0%(11)0%。

优先队列是:(5)、(8)、(2)、(6)、(1)、(3)、(4)、(7)、(9)、(10)、(11)。

人事经理可以发现,该员工对公平、沟通较为不满,由于公平问题而离职的可能性最大,其次是沟通问题。版权所有

四、风险驾驭

风险驾驭是解决风险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从而消除预知风险。它一般由以下几个步骤构成:

1、针对预知风险进行进一步调研;

2、根据调研结果,草拟消除风险方案;

3、将该方案与相关人员讨论,并报上级批准;

4、实施该方案。

人事经理可针对公平问题和沟通问题,进行专项交谈或调查,找出问题的根源,并草拟相应的方案。如解决公平问题的方案如下:

1、在制定公司规章制度时,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没有参与制度的制定,误认为制度本身不公平)

2、向各部门发放公司制度合订本,方便员工了解公司制度;(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对某些制度的细节不很清楚,误以为制度执行不公平)

3、将工资晋升标准公开,使工资晋升透明化;(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公司工资晋升标准不明确,容易产生待遇不公平感)

4、增加部门间交流。(通过调查发现,误认为其他部门工作轻松,而自己是最辛苦的,也容易产生不公平感)

人事经理可以将上述建议与大家讨论,最后由办公例会或总经理批准通过。

通过上述方案的实施,可能会增加大家的公平感,具体效果如何,还要进行调查得出结论。

五、风险监控

人力资源公司风险管理篇9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174-02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血液,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企业集团而言,资金渗透于企业集团的每一个组织层面,构成了纵横交错的运行网络。如何强化资金管理并实现其高效运转,是我国企业集团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一个大难题。企业集团管理要以“利润为目标、财务为中心、资金为重点”。实行资金集中管理,有利于保证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目标的协调一致;有利于投资方向的调整,使其能集中地进行战略方向调整;有利于树立“整体利益观”,实现集团公司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财务公司模式是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之一,资金集中管理也是财务公司最重要的业务。实践证明,中油财务公司作为融资、信贷、资金管理等各项金融服务手段,在企业集团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中油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发展,直接影响中油财务公司功能的发挥和集团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中油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现状

1.中油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业务的定位。2004年颁布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将财务公司的主业定位在资金管理,以金融法规的形式确立了财务公司在集团资金管理中的地位,进一步促进了财务公司的专业化发展和整体能力的提高。中油财务公司的发展定位契合了监管部门对财务公司发展方向的指导,资金管理业务的核心地位已得到确立。中油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业务的定位为:逐步确立资金集中管理在公司业务中的核心地位,以集团公司油气资本管理为服务对象,为集团提供总部层面的资金集中管理。

2.中油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业务的内容。中油财务公司目前主要经营四大类业务,包括:结算业务、信贷业务、外汇业务、证券业务。每一大类业务又划分为不同的小类。主营业务包括吸收成员单位3个月以上定期存款;发行财务公司债券;同业拆借;对成员单位办理贷款及融资租赁;办理集团成员单位产品的消费信贷、买方信贷及融资租赁;办理成员单位商业汇票的承兑及贴现;办理成员单位的委托贷款及委托投资;有价证券、金融机构股权及成员单位股权投资;承销成员单位的企业债券;对成员单位办理财务顾问、信用鉴证及其他咨询业务;对成员单位提供担保;境外外汇借款;办理成员单位之间内部转账结算业务。

3.中油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风险管理现状。中油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包括董事会及其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高级管理层、监事会、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稽核部门等,并且各风险部门切实履行职责。中油财务公司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每年定期召开两次会议,主要是评价管理层的经营和风险控制体系以及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目的是不断完善金融风险控制体系和制度建设,提高管理层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中油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业务存在的问题

中油财务公司发展迅速,但是资金集中管理的定位、业务创新和发展以及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问题。

1.定位问题。中油财务公司定位于服务集团公司总体层面,不包括区域性的资金集中管理。服务范围相对比较狭窄。中油财务公司以集团公司油气资本管理为服务对象,服务对象比较单一。这与我国财务公司的来源有很大的关系。我国财务公司基本上是依附于某一实业性的企业集团,以服务集团的经济发展为经营宗旨。服务对象仅限于本集团内部的成员单位,不具有社会性。但是中油财务公司要增强竞争力,加快自身发展,这样的定位显然会阻碍它的发展。

2.业务的创新及拓展问题。中油财务公司在传统业务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算能力“瓶颈”,票据传递速度慢,缺乏境外资金集中管理的经验。中油财务公司的业务还主要集中于传统的融资信贷业务及结算业务,主要是与成员单位的业务往来。虽然中油财务公司在不断地创新传统业务,但业务种类仍然有限,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金融市场的需求。所运用的金融工具也很有限,难以满足集团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企业集团及成员单位直接存款仍然是中油财务公司资金的主要来源,其中短期存款比例过高。由于我国金融市场整体发育还很不完善,财务公司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仅局限于集团内部,这不但限制了财务公司的发展和功能发挥,同时也不利于降低经营风险,提高资产质量。

3.资金集中管理业务的风险管理问题。与国际财务公司相比,中油财务公司对风险的认识不足,对于风险的管理仅限于事后控制。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无法防范和控制业务风险。对风险缺少量化的计量和管理方法,缺少风险预警系统。系统内部没有相应的安全指标体系。

三、中油财务公司加强资金集中管理的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中油财务公司应进一步明确其定位,不断改进和创新传统业务,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这些措施,不断加强中油财务公司在中油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1.明确中油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业务定位,确定建立战略财务公司的定位,整合集团公司资源,确定立足服务集团的宗旨。服务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企业集团总体层面和企业集团内部。以服务中油集团为出发点,不断壮大自身的发展。综合集团总体层面和地区层面的优势和资源,不断向外部拓展。加强中油集团的资金集中管理,提高其资金使用效率。同时服务对象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油气资源,还应拓展到企业集团的金融产品。

2.依托集团,不断改进传统业务,不断进行业务创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第一,不断改进传统业务。通过电子化金融创新手段解决中油财务公司机构屏障造成的结算业务能力瓶颈问题。具体方法是充分利用银行系统提供的网上银行及“银财”直联服务,以财务公司的资金结算系统为中枢,将财务公司自身开发的内部企业网上银行与银行的网上银行实现对接。{1}同时还要整合企业集团内部资源,财务公司的内部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不利于专业化金融服务水平的快速提高。中油集团公司的资金集中管理需要重新整合财务公司和地区结算中心的管理资源,将结算中心业务也纳入到财务公司整体服务框架内,将地区沉淀资金进一步集中。通过财务公司在各地区的分支机构推广结算中心业务,从而达到企业集团资源的有效整合。

第二,不断创新业务。信贷业务是中油财务公司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但是随着我国存贷利差的逐步缩小,信贷业务的赢利空间也随之逐步缩小,因此中油财务公司应该进行信贷业务创新。信贷业务创新包括组织银团贷款,开展信贷资产买断放大业务。{2}中油财务公司可以以牵头行和行身份组织银团贷款,有效地分散贷款风险,提高贷款效率,为企业集团降低贷款成本。通过开展信贷资产买断业务以间接方式为企业集团降低融资成本,大大提高为企业集团提供融资服务的能力。融资业务创新,要提高为企业集团提供融资服务的能力,中油财务公司可发行财务公司票据,进一步挖掘内源资金;发行财务公司债券和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获取中长期的外部资金等。证券投资业务创新,中油财务公司应当发挥优势,借助企业集团强大的现金流优势和品牌优势,利用一级市场新股投资,提高资金运用效益。

第三,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海外业务。参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3}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业的日益开放,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已成为金融机构的共识。中间业务包括债券承销、财务顾问和企业年金管理。中油财务公司立足于服务企业集团,已开展了成员单位的债券承销业务。并且利用自己在财务和金融方面的业务专长,为集团企业成员单位提供国内外金融市场最新信息,为其投融资决策和经营决策提供专业咨询服务。中油财务公司应积极申请企业年金有关管理资格,直接参与年金管理;也可以参股已获得管理资格的机构或担任年金理事会的顾问,间接参与年金管理,分享年金市场快速发展的潜在成果,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中油财务公司的海外业务已不再是一片空白,但是缺乏管理经验。应积极借鉴国际财务公司的相关经验,在开拓中求发展。

3.以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为指导,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转变和改进风险管理的理念,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改善风险管理方式,使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4}首先对中油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风险进行识别。中油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业务的风险分为利率风险、外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中油财务公司建立系统内部的安全指标体系,建立以安全指标体系为基础的风险预警系统,加强风险的事前控制,便于风险的防范。针对不同的金融风险进行量化的计量,便于风险的事中控制。风险发生后,积极应对,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重新评估风险管理系统,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加强内部控制,从公司内部防止风险的发生。

四、结语

中油财务公司应该进一步明确和调整自身的定位,不断改进原有业务,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以全面风险管理为指导思想,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中油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业务的不断发展,对加强整个企业集团的资金集中管理,促进企业集团和财务公司自身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中油集团对中油财务公司的资金集中管理服务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运用专业化的投资手段,实现集团资金的保值增值是集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财务公司自身积累与发展壮大的需要。总之,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新增业务范围政策的逐步放宽,行业监管的进一步加强,整体经济环境的改善,财务公司行业总体规模也将会随之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注释:

{1}方红军.中油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业务创新研究[J].商情(财经研究),2008(23)

{2}赵元杰.打造资金管理平台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兼谈财务公司金融创新的实践与思考[J].国家电网,2007(8)

{3}金珊珊.财务公司中间业务产品创新探讨――大力开拓银团贷款[J].新会计,2009(3)

{4}温巧莉.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西部金融,2007(9)

人力资源公司风险管理篇10

对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监管,首先要考察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风险。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主要从事对汽车经销商的贷款和最终消费者的购车贷款、汽车租赁业务等资产业务,同时可以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商业票据,接受股东单位和贷款购车3个月以上定期存款以及向金融机构借款、同业拆借等办理负债业务。其经营活动具有高负债特点。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经营风险主要表现为三类:

一是客户违约的信用风险。当前我国信用整体环境较差,公民诚信守法的意识不强,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制度在内的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建立,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的资产负债状况、信用记录等情况的了解缺乏有效的渠道,信用审查往往只能根据个人身份证明、收入证明等,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消费者信用状况。对个人信用违约缺乏有力的制约和惩罚机制。

二是流动性风险。这里所谓的流动性风险,是指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因各种原因导致无力偿付到期债务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实质是其他各类风险长期积聚、潜藏的结果,最终以流动性风险形式爆发出来。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一般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商业票据以及向金融机构借款等方式获得资金,开展购车贷款和租赁业务。一旦负债链条上的某一环节发生,就有可能发生流动性风险。

三是违规经营的风险。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作为商业性经营企业,其经营目标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在这一目标驱动下,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存在违规经营风险,如超范围发放贷款,即发放与汽车销售以及经销商无关的贷款;超范围借款或负债,即吸收无关企业的存款、向非金融机构借款等;超范围办理其他资产或中间业务,如投资业务等。

当然,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还可能存在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以及信誉风险等其他风险。

二、对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探讨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实现风险性监管的主要,对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来说可遵循“资本充足、期限匹配、风险分散、拨备有余”的原则。

“资本充足”,是指为了使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具有最起码的承担风险和消化损失的能力,公司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8%。

“期限匹配”,是指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在资产负债期限上应保持匹配,即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相匹配、长期资产与长期负债相匹配,流动性比例应控制在80%以上,同业拆入余额不能超过资本总额。考虑到现阶段尚未将非银行金融机构列入同业借款范畴,从资本市场筹资的条件又不具备,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可以担保方式向金融机构借款,借款比例可暂不作限制,其总体负债规模可通过资本充足率指标控制。

“风险分散”,是指对单一法人机构的融资比例、风险贷款比例、表外资产比例等均应适当控制。对单一机构的融资比例(包括贷款、融资租赁和担保等)一般应控制在资本总额的15呖以下;问题贷款(含融资租赁)不超过贷款(含融资租赁)总额的10%;对外担保应限制在其业务对象范围内,且担保比例应控制在资本总额的20%以下。

“拨备有余”,是指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要根据自身的资产风险系数和资产质量,分类提足各项准备金,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

三、监管重点与监管方式

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将经历从起步、规范到成熟阶段,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资产安全性、流动适度性、资本充足性、收益合理性、管理健全性、经营合规性都是监管的主要。当然,不同阶段,监管重点应有所侧重。

起步、规范阶段。这一阶段,公司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银行借款,而经营管理层主观上做大业务的欲望较强,公司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尚不成熟,公司与经销商、银行之间的关系及具体操作尚处于磨合期,可能存在资产质量不高、流动性不足、违规经营以及内控薄弱、设置分支机构冲动等问题。因此,监管的重点是风险控制体系、账务处理系统、各种收费标准等。监管的具体内容是,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制度执行是否到位,尤其在风险控制方面是否存在漏洞;内、外部审计监督是否有效;业务经营是否在会计处理上得到正确反映;各项收费标准是否公开、统一;与经销商和银行之间的协议的内容是否在允许的范围内,操作程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业务发展初期,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业务规模有限、风险控制能力有待完善,不宜设立分支机构,其异地业务可通过异地经销商或银行代为受理。在监管方式上应以现场检查为主,通过现场检查,能够较全面地掌握公司的业务经营和内控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要求,规范公司行为。非现场监管的重点是其业务是否在会计账表上得到准确的反映。

在外汇管理方面,央行(外管局)对汽车服务公司的监管既不能完全比照中、外资银行,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外资,而应针对这类公司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差异性。如果政策允许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接受股东单位3个月以上定期存款(包括外汇存款),而且公司股东有外国机构,公司接受股东单位的存款,就可能是国外股东(非居民)的外汇存款,公司在经营活动中势必涉及本外币的转换。如果是结汇成人民币发放贷款或者直接贷款给经销商用于进口支付,均对我国构成了事实上的外债,因此在监管上应将其纳入外债统计监测范围。按照现行外债管理办法,外债结汇实行核准制,接受国家宏观政策制约。考虑到公司的运作和央行的监管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公司境外股东外汇存款结售汇管理上,应采取审慎原则,实行核准制,即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公司的业务规模和资金来源等状况,核准股东外汇存款结售汇规模,这样便于随时进行调控。但在审核程序和外债登记上应予以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