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58:35

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篇1

关键词:植物景观设计植物配置风格

中图分类号:J5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在园林建设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植物景观园林规划,营造其良好的氛围对我国园林建设非常重要。

一、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和意义

植物景观设计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有关专家和决策部门针对当时城市园林建设中建筑物、假山、喷泉等非生态体类的硬质景观较多的现象再次提出的生态园林建设方向,即要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园林景观建设,运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以及草本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结合考虑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相协调,并表达一定意境或具有一定功能的艺术空间,供人们观赏。但是,植物景观设计概念的提出是有其时代背景的。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设计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现代的植物景观设计概念不但包括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还包含生态上的和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二、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及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植物景观设计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其功能性得不到满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更是无从谈起。尽管有许多研究者提出过这一方面的一些原则,但主要局限在科学性和艺术性等方面,不够全面,因此,有必要寻求一个正确、全面的思想行动准则,以便在各种情况下把握植物景观设计的尺度。以下就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作一探讨。

2.1以人为本

任何景观都是为人而设计的,但人的需求并非完全是对美的享受,真正的以人为本应当首先满足人作为使用者的最根本的需求。植物景观设计亦是如此,设计者必须掌握人们的生活和行为的普遍规律,使设计能够真正满足人的行为感受和需求,即必须实现其为人服务的基本功能。但是,有些决策者为了标新立异,把大众的生活需求放在一边,植物景观设计缺少了对人的关怀,走上了以我为本的歧途。如禁止入内的大草坪、地毯式的模纹广场,烈日暴晒,缺乏私密空间,人们只能望“园”兴叹。因此,植物景观的创造必须符合人的心理、生理、感性和理性需求,把服务和有益于“人”的健康和舒适作为植物景观设计的根本,体现以人为本,满足居民“人性回归”的渴望,力求创造环境宜人,景色引人,为人所用,尺度适宜,亲切近人,达到人景交融的亲情环境。

2.2科学性原则

植物是有生命力的有机体,每一种植物对其生态环境都有特定的要求,在利用植物进行景观设计时必须先满足其生态要求。如果景观设计中的植物种类不能与种植地点的环境和生态相适应,就不能存活或生长不良,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

1)以乡土树种为主

乡土植物是在本地长期生存并保留下来的植物,它们在长期的生长进化过程中已经对周围环境有了高度的适应性,因此,乡土植物对当地来说是最适宜生长的,也是体现当地特色的主要因素,它理所当然成为城市绿化的主要来源。

2)因地制宜

在景观设计时,要根据设计场地生态环境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当的植物种类,使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和栽植地点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使方案能最终得以实施。这就要求设计者首先对设计场地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和空气)进行勘测和综合分析,然后才能确定具体的种植设计。例如:在有严重So2污染的工业区,应种植酢浆草、金鱼草、白皮松、毛白杨等抗污树种;在土壤盐碱化严重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应选用合欢、黄栌等耐盐碱植物;在建筑的阴面或林阴下,则应种植玉簪、棣棠、珍珠梅等耐阴植物。

3)师法自然

植物景观设计中栽培群落的设计,必须遵循自然群落的发展规律,并从丰富多彩的自然群落组成、结构中借鉴,保持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这样才能从科学性上获得成功。自然群落内各种植物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复杂和矛盾的,主要包括寄生关系、共生关系、附生关系、生理关系、生物化学关系和机械关系。在实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基础上,考虑这些种间关系,有利于提高群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例如,温带地区的苔藓、地衣常附生在树干上,不但形成了各种美丽的植物景观,而且改善了环境的生态效应;而白桦与松、松与云杉之间具有对抗性,核桃叶分泌的核桃醌对苹果有毒害作用。

2.3艺术性原则

完美的植物景观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植物景观中艺术性的创造是极为细腻复杂的,需要巧妙地利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进行构图,并通过植物的季相变化来创造瑰丽的景观,表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1)形式美法则

植物景观设计同样遵循着绘画艺术和景观设计艺术的基本原则,即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4大原则。植物的形式美是植物及其“景”的形式,一定条件下在人的心理上产生的愉悦感反应。它是由环境、物理特性、生理感应三要素构成。即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对植物间色彩明暗的对比、不同色相的搭配及植物间高低大小的组合,进行巧妙的设计和布局,形成富于统一变化的景观构图,以吸引游人,供人们欣赏。

2)时空观

园林艺术讲究动态序列景观和静态空间景观的组织。植物的生长变化造就了植物景观的时序变化,极大地丰富了景观的季相构图,形成三时有花、四时有景的景观效果;同时,规划设计中,还要合理配置速生和慢生树种,兼顾规划区域在若干年后的景观效果。此外,植物景观设计时,要根据空间的大小,树木的种类、姿态、株数的多少及配置方式,运用植物组合美化、组织空间,与建筑小品、水体、山石等相呼应,协调景观环境,起到屏俗收佳的作用。

3)意境美

园林中的植物花开草长、流红滴翠,漫步其间,使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芬芳的花草气息和悠然的天籁,而且可以领略到清新隽永的诗情画意,使不同审美经验的人产生不同的审美心理的思想内涵———意境。意境是中国文学和绘画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也贯穿于园林艺术表现之中,即借植物特有的形、色、香、声、韵之美,表现人的思想、品格、意志,创造出寄情于景和触景生情的意境,赋予植物人格化。这一从形态美到意境美的升华,不但含意深邃,而且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篇2

关键词:滨水景观;亲水设施;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水和城之间的关系,城市选址尤其讲究依山傍水。此外,由于人类与生俱来的亲水性,滨水景观对于人们有着一种内在的持久的吸引力。城市滨水景观区作为一个具有水利、交通运输、游憩、城市形象和生态等综合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其亲水设施规划设计应同时满足多种需求和目标。

1亲水概述

1.1.亲水的含义

从字面上看,亲水多解释为亲近水体,接触水体的意识。事实上,现代景观学对于亲水的认识已经从简单的接近水体和观赏水景,开始转向景观视觉享受与自然生态共存,并构筑垂钓、戏水、野营、运动等水上活动和亲水活动空间,进而通过滨水环境景观氛围的营造,使人们获得心理和精神情感的安慰。亲水设施是指满足相关亲水活动的设施,如运动场地、散步道、钓鱼露台等。亲水设施的设置需要尊重水体的自然特性,着重考虑丰水期和枯水期,以及可能突发事情时的安全性。

1.2亲水活动分类

亲水轰动分类的目的是从场地利用的角度考察滨水空间的景观环境特征,为滨水空间环境规划和亲水设施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1.3亲水活动的空间范围

水面

根据水体面积、宽幅、形态和水流速度等确定水面的利用活动状况。以河道为例可以分为自然河流、城市内人工河道或者运河。大型自然河流可以从事水上运动、游泳、泛舟等活动。当水面宽度小于10米,水深不足0.5米的河道则不能进行水上运动。如:摩托艇易产生危险性。此外,对于水较浅、水草茂盛的水体,应禁止游泳和水上机械运动。

水边际

水边际拥有丰富的自然形态,是人与水亲密接触的区域,可以根据水流速、水质状况、水生植被,以及防洪等级标准、堤岸护坡类型,选择适宜的亲水活动形式。对于水面开阔、水质较好、水流较缓的地方,可以设立阶梯状亲水驳岸,如亲水台和木质栈道。

防洪防浪保护区

这是水边际到防洪堤岸之间的开阔地带,是滨水空间之中最具有价值的区域,是各种亲水活动的主要区域。一般情况下,宽幅小于5米的防洪保护区内,不适宜进行大规模的集会或者需要大面积场所的活动。根据防洪防浪保护区的宽幅,设置体育运动设施、儿童游戏设施、散步道、休息闲谈、野营地等。同时,根据城市应急体系规划,可以设置应急避难场所。

2亲水设施规划与设计

2.1水边际

首先,水边际是滨水空间最有魅力、最生动的地区。根据滨河、滨湖、滨海和亲水活动的不同性质,选择缓坡面、阶梯状和台地等方式,获取浅水的安全亲水活动场地。其次,水边际设计的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滨水边际自然属性,做到尽可能地减少人为的介入,以避免破坏自然环境系统的平衡。同时,要注意水边际设施的安全、舒适和美观。然后,水边际的亲水活动较多,需要考虑亲水设施与其他设施之间的连接,以及适应不同使用者的不同使用要求。

2.2运动设施设计

首先,设置于防洪防浪保护区或者堤岸外缘的保护隔离区内,根据场地的实际尺度,综合考虑设置的位置与数量。其次,运动场地一般有具体设计规范。但是滨水空间多为居民日常活动的场地,以观赏、休闲娱乐的性质为主体,因此有些场所可以适当小型化,增加参与与娱乐气氛。

2.3公共服务设施设计

公共设施包括座椅、厕所、停车架、公交实施站、信息栏、宣传栏、垃圾箱等,特别是休息区的座椅和垃圾箱。应考虑座椅设置的数量和位置,以获得较好的景观视野,提高休息闲谈时的舒适性和通达性。一般情况下,需要控制垃圾箱的设置数量,垃圾箱的设置一般位于休息区,运动设施集中区和主要出入口等位置。

2.4信息情报标识设计

信息栏、警示牌及导示系统是传递情报信息的重要媒介,对于滨水空间的安全非常重要。

(1)导示系统功能设施应该分级设置,一般主入口处为一级导示,涵盖区域内各个分区位置、功能、使用要求等;二级导示位于重要节点,指示前方功能区、功能设施使用方式等;三级导示是某个或者附近几个功能设施的入口附近,涉及设施的具置和使用方式等。运用箭头指示方向,和常用规范图例,文字清晰、简练。同时,兼顾导示系统的颜色、字体、版面和材质的艺术化设计。

(2)信息栏、宣传栏等记载滨水空间规划理念、历史文化、安全教育、临时活动宣传等各项信息。宣传栏多设置在人们聚集的地点,比如出入口、休息区、停车场等显著位置,但不应遮挡景观视线。宣传说明文字简洁明了,避免空洞无味,字数不宜超过200字,图文并茂。

(3)警示牌是该空间安全保障的重要设施,一般设置于有危险的地方,如陡坎,水草茂盛不宜游泳地段等处的显眼位置。警示标识因采用规范色彩和图例,明确后果和惩罚措施。

3结论

亲水设施的规划与设计需要景观设计师的共同探讨和研究,然而如何使其真正的推广运用在滨水景观的设计中,营造一个人与景观和谐的环境体系,即是我们共同的目的也是我们共同的美好愿望。

考与文献:

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篇3

关键词:园林园艺;植物景观;设计;规划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规划的目的是创造出美丽舒适的游憩和生活环境,在对园林园艺植物景观设计规划过程中,不仅要体现艺术美感,还要满足人们良好休闲、娱乐的需要。

1植物景观设计与规划的必要性

城市园林绿化是一项重要的环境建设工程,是社会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园林绿化不仅可以美化城市,陶冶人们的情操,还能防灾避难;同时能调节城市的温度、湿度,净化空气、水体,又能防风降噪,对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起到巨大的作用。在园林绿化中,园林植物景观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具有美化、保护、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建设生态型园林城市,实现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部署,园林植物景观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更加突显。在园林建设工作中,不仅要重视视觉美感,还要促进环境质量的优化,在多样化的植物景观中,利用园林植物具有的美化、净化等特性,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活旅游环境,体现不同的地域特色,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作用。

2园林园艺植物景观设计的注意事项

园林园艺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不是简单地对植物进行栽种和布局,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植物景观的美观性、艺术性和实用价值,设计者应尽量以较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2.1应遵循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园林植物生态学是园林园艺植物景观设计中最为基本的条件,不同气候地带和地区的植物的生长习性是不同的,如果忽视了植物的生长习性,在推广与应用过程中,是一种不科学表现。所以在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在体现设计的空间艺术美感的同时必须考虑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即植物生长必需的光照、水分、土壤、温度等立地条件,充分分析植物的耐性和适应性,科学栽植,才能形成良好的植物景观。植物景观设计规划需要遵循四个原则:统一性、调和性、均衡性以及韵律性。统一性的形成不仅要保证相似性的实施原则,还需要促进多样性发展,保证不同植物形状、线条以及比例的和谐性与统一性。主要的调和方法为互补色与冷暖色,所以,需要对植物进行对比分析。并且,还需要按照周边环境的实际情况,利用不同的设计手段促进其均衡性,这样不仅能保证景观设计的稳重性,还需要促进一定的韵律性。

2.2应遵循功效性与实用价值的统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要想确保生态文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促进生物的多样性发展,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与植物景观设计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在上个世纪的一段时期内,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在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刻意减少观赏性植物的栽植,改为种植经济类蔬菜、果树等经济价值较高的植物,过度的单一植物品种的栽植导致了生态发展不均衡。随着居住环境的不断破坏,人们认识到了生态问题的严重性,植物景观设计才逐渐向改善生态环境的良性方向发展。科学人员指出,城市中不同程度的热岛效应与城市的绿色空间、地表植被设计等存在密切关系[2]。每种植物对废气、扬尘、化学物质、水体等都有不同的吸附和净化能力,在植物景观设计时不能为追求某些植物的个别功效而单一种植某种植物,而应该科学考虑植物的功效性和实用价值,多样性栽植才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

3进一步加强园林园艺植物景观的设计和规划措施

在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地是居民游玩和休息的重要场所,对人们的观感体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我国城市建设逐渐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应城市发展的园林园艺植物景观设计和规划方式,引入开放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保证所设计的园林园艺植物景观能够得到受众群体的广泛认同,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3.1尊重居民的生活需求,在o计规划中引入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城市建设中,园林园艺植物景观的规划和设计主要是为城市中的居民服务的,景观设计质量对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作质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基于城市居民作为园林园艺植物景观审美主体的客观性,在对城市园林景观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和规划原则,保证所设计和规划的植物景观能够满足人们休闲和游览需求,从而获得城市居民的认同。在具体操作方面,结合各地不同的地域特点和风俗习惯,在进行园林园艺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适当的融入与当地风土民情相关景观元素,增强城市居民对景观的认同感,达到植物景观最大限度的为人服务的目的。

3.2适当的增加乔灌木的栽种比例

城市园林园艺植物景观的规划和设计仅仅依靠“见缝插绿”是无法完成的,要想保证设计和规划质量,还应该坚持开放性原则,对城市园林园艺建设进行系统的规划,保证城市园林园艺植物景观设计用地的供应量,切实解决城市绿化问题。同时,在景观设计和规划过程中,适当的增加乔灌木的栽种比例,形成群落性的植物景观,使城市整体生态效应得到有效的强化,对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3.3因地制宜,选择乡土树种

在园林园艺植物景观设计和规划过程中,为了保证植物的成活率,在实际设计和规划时还应该注意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尽量选择乡土树种,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突出植物园林园艺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效果。如针对满洲里地区建设“自治区级园林城市”的发展要求,在园林园艺植物景观的规划和设计工作中就可以适当的选择栽种榆叶梅、丁香、樟子松和糖槭等适应当地环境植物,并对植物栽种进行合理布局,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生机盎然的景观设计效果,为将满洲里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化城市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

4总结

加强植物景观设计不仅能促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还能促进生态的多样化发展。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建设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越发突出。在未来发展中,要促进植物景观设计的综合性发展,遵循适用、经济、美观的植物景观设计原则,保证在为人们提供优美、舒适环境的前提下,促进植物景观设计工作向生态性、艺术性、服务性方向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永广.园林园艺植物景观的设计与规划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5(31):1969-1970.

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篇4

关键词:建筑规划;景观设计;整合;

1概述

居住区环境作为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的活动空间,人们对它的要求不仅仅限于基本功能要求的满足,而对其在视觉、心理感受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种生活和审美的需求,营造更高品质生活的居住区环境,采取与之相宜的设计方法势在必行。以往的居住区设计流程是规划专业对小区做好总平面功能布局,建筑专业进行户型设计,景观设计只是对规划与建筑设计中的补充与完善手段。这种填空式的绿化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居住区环境的品质,近年来人们对于景观的理解有了很大改变:认识到居住区景观设计并非只是在空地上配置花草树木,而是一个集总体布局、空间层次、建筑形态、功能实现为一体的综合概念。越来越多的居住区运用三者整合的设计方法,把三个专业整合为原则作为整个设计项目的出发点,于是众多环境优美的居住区应运而生。整合设计已成为居住区设计的趋势。

2规划建筑景观整合设计

2.1规划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同步性。

传统的居住区设计程序是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景观只是在建筑当中填补缝隙,设计难以一气呵成,自然无法与建筑融合。而在整合设计当中,景观与规划同步进行,景观设计作为规划设计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始自终贯穿于整个设计的全过程,对规划设计起着主导作用。

2.2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性。

居住区的外部空间属于人们的居住空间,把景观作为人们居住空间一部分来设计,让人们在户外也能感受到家的温馨,从而吸引更多的居民走向室外场地,促进居民更好的交流。仅仅具有观赏价值的景观是不能引发人们的逗留心理,只有把景观赋予实际的建筑功能时,其空间才有意义,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场所”。从这个角度来看,景观也必须是建筑功能的延伸。

要实现整合设计,必须从规划与建筑两个方面入手,把景观设计真正融入到规划与建筑中去。

“众望・光耀城”以‘Livingwithnature’“栖居自然”为景观主题,与景观主题相适应的建筑主题是“典雅、精致、厚重的庄园风格”。

小区倡导的“庄园风格”包括英伦庄园风格和美式庄园风格,与山水景观相宜,也复合小区高档物业的定位,也暗合了国人对住宅“安生立命,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本案采用英伦皇室tUDoR风格,承袭皇家血统贵胄气质。外立面应用昂贵的红色生态墙砖,并搭配优质石材,在细节上营造出沉稳、典雅、华贵与和谐的感觉;英式坡顶屋,更加添私人公馆般的雍容华贵。见图1。

3居住区规划与景观的整合设计方法

规划与景观的整合设计是指在小区规划初始阶段就融入景观的构思,从宏观角度把握规划,不是对小区的环境来做设计,而是把该小区放在整个城市的尺度上,使小区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要做到两者的整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巧于因借法

“巧于因借,精在合宜”,是计成在《园冶》中提出的对我国园林设计手法最精辟的论断。在小区规划与景观整合设计中,同样也可以借鉴应用。

“因”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自然条件。小区规划要依山就势、依坡就势、依水就势,使小区与环境景色协调,互相依托。“借”是借景取胜,把小区外部美景借入到小区内,丰富空间构图,增加景观内容。

例如巧借远处起伏的山峦,溪流,城市标志物等,把整个小区置于构图精美、自然和谐的山水画中。小区建筑的组合布局也是重景观,利用建筑的巧妙组合,将小区内高层、多层、低层不同产品类型的建筑组合摆放,错落有致,塑造出丰富的景观。广东惠阳光耀城用地是典型的岭南风貌,原生态的湖、茂密的荔枝林和起伏的红土坡,加上周边的客家文化,构成了地块的整体地域要素。

图2光耀城鸟瞰图

3.2虚实相间法

小区空间按实体虚空概念和视线遮挡感受来划分,可分为实、虚、柔三种空间。实空间为全遮挡的空间,内容包括建筑、构筑物、实墙等;虚空间为无实物遮挡的可入性空间,包括道路、广场、草坪等;柔空间指视觉半遮半挡的空间,虽为实物但可入,如植物、亭廊、水景等。因此,小区的整合设计,就是将三者要素空间通过恰当布置,将三者彼此相互融合。建筑为实,置于地块中,围合庭院为虚,虚中点景有实;建筑中空,又可容纳百家,虚中有实,虚实相间。三种性质的空间交织融合,围合穿插。

3.3步移景异法

路由景生,应把小区的交通路线作为园林的游览路线来设计。小区内人的活动路线正如一根主线,把不同的建筑空间和景观空间串连起来,道路不是用来划分小区空间的,而是联系和穿插不同空间。过去小区规划多为笔直的道路,分区域的建筑布置,整个小区布局呆板单调。现在小区道路多蜿蜒曲折,时收时放,时宽时窄,形成一系列连续的道路空间,有效地组织小区内的景观。道路曲、折、直的转换与建筑、广场相依相靠,道路的线性与建筑的布置排列,互相沟通交流,使景观的空间序列有开有合,有收有放。

4小区建筑与景观的整合设计方法

只有景观与每一栋建筑都有机融合,细微末节处也能见景,设计细致深入,环境才能丰富生动。建筑与景观整合设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4.1建筑设计中的景观意识

这是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对景观提出要求和景观环境对建筑进行适应的过程。例如,从居住建筑户型布置的角度,对不同户型对景观环境提出的不同要求进行研究。

光耀城湖边双拼townhouse设计中心要素为视线和空间。建筑与周边环境高度融合,前、中、后三个庭院,花园廊厅、景观阳台、湖景露台,都是建筑空间与环境对话的媒介。最为核心的构思是:餐厅、会客厅及部分卧室空间围绕一个私家露天泳池布置,露天泳池直面湖面,所谓建筑外有水、建筑内有水。(图3)

湖边双拼townhouse的各层建筑空间都经过了多次的推敲:一层层高4.7米,使客厅、客厅外大阳台和餐厅的层高都较高;二层层高3.6米,三层层高3.6米加上剖屋顶的空间借用,使主卧空间相当高敞;地下层层高4.5米,利用地形高差,临湖面向花园打开,使地下室空间品质感大增。

4.2景观设计中对建筑的考虑

仅仅从建筑到景观的过程还远远不够,整合设计还需要完成从景观到建筑的过程。一方面,从景观总体布局的角度,会对建筑设计提出要求。另外,景观总体的布局,也直接影响到建筑的设计。

例如,在规划的中心花园附近,建筑的景观品质在小区中是最高的,这里的建筑,就必须结合小区景观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要把最好的户型安排在这花园周围,力争获得更多景观好的住宅的户数。在景观优秀的前提下,住宅的朝向选择可适当减低要求,用良好的景观弥补朝向上的不足。

某小区的建筑,原来是采用行列式和周边式布局的南北向建筑群,但是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考虑到中心花园做成圆形有助于形成具有视觉中心作用的中心景观,且圆形景观对周边的辐射作用较好。因此,景观设计师提出将中心花园做成圆形,并要求建筑师更好地处理建筑与中心花园的关系。于是,建筑师对原有规划进行调整,将环绕中心花园的建筑,由完全南北向条形布置,调整为圆形向心布置,从而使中心花园周围的住宅与花园更好地结合,使周围的住户都能朝向花园的中心。一些住宅,虽然套型的朝向不再是正南北向,但却获得了良好的景观面。而中心花园和周围建筑形态的变化又打破了常规的行列式住宅布局所产生出的单调的条形宅间园林空间,形成了面积较大,相对集中的宅间绿地,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5结语

随着时间的变迁,科学的进步以及人们思维观念的更新,设计方法也会不断变化。更多优秀设计思路的提出,终究需要设计师紧跟当今整合设计潮流,结合人们现实居住理念,恰到好处地把握每个设计阶段的内涵。

参考文献:

[1]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西蒙兹J.景观设计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卢济威.论城市设计整合机制.建筑学报.2004(1).

[3]陈鹭.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研究.北京,中国园林出版社,2006.

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篇5

农村景观现状调查

在我国,由于在农村规划的研究范围,缺少统一的规划标准,引起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与环境质量的破坏。很多原有的水塘和水系流道用于抛弃生活垃圾,没有很好的利用;在很多农村没有解决安全问题,存在泥石流、滑坡等潜在的自然危害危险;很多农村的建设质量混乱,施工技术低下,居住建筑没有形成统一建筑思想,引起与周围环境的不相协调;很多道路的建设没有考虑实际情况,没有为整个村庄起到完全服务的概念;排水渠道、路灯、通讯等基础设施忽视了农村的整体需求,其配套性、共享性差,教育、娱乐、环保、健身、医疗等设施难以配套运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生活水平的发展。

案例实践――以福建省永安市霞岭村新农村景观规划为例

依据《福建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的规定,对永安新村进行土地利用景观的总体规划,确定村庄建设的规模和用地界限,统筹安排村民住宅以及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为当地居民规划适合当地风俗、切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人居环境。

1.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本项目位于福建省永安新村霞岭河沿河东岸,设计主题是“天下五福、盛世永安”,总体规划理念为“人性空间、便捷空间、健康空间、生态空间”。整个空间布局是依托霞岭河水系和二零五国道来进行,整个规划结构为“一心、两片、多节点”的布局,一心是中心公共服务设施区,两片是在霞岭河河岸以东,以二零五国道为分界线的北区与南区住宅区,多节点是被设计安排成以聚落形式出现的居住聚点。规划主题中的“五福”是指被划分成五个聚集区的住宅组团形成。

2.永安新村景观规划方案

(1)景观体系框架

村域土地利用规划中将福建省永安新村土地利用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非农建设区主要集中在霞岭河和控制建设区。根据以上村域土地利用规划中对永安新村土地利用的划分规划,在对永安新村的村庄景观规划设计中,将住宅区、农田、道路、河流有机组合,整个村域规划形成“点、线、片”的景观框架网络体系。使永安新村村域范围内的绿地景观和建筑区景观与河流形成一个连通景观体系。

(2)景观规划重点

从规划布局而言,着重对永安新村的一下几点进行规划强调:控制住宅以及公共建筑的盲目扩张,对村庄整体强调合理布局,建设具有宜人景观的人居环境;重建植被,强调景观的生态功能,因地制宜地增加绿色廊道和分散的人文景观,营造并保护种植田;在霞岭河以西的工程建设区,建立集约化用地政策,与其自然环境相协调。对于硬质交通道路,将严格遵守国家参数,进行标准建设;合理安排民生工程(村委会、老年活动文化中心、幼儿园、医疗室、商业服务点、通信等公共设施场所)、综合防灾体系工程(消防信道、防洪工程、抗震工程、泥石流防护工程)、生活辅助设施工程(垃圾收集点、公共厕所、停车场)在规划中的合理位置,中心公告服务设施区。

(3)绿地景观设计

整体规划采用“点”、“线”、“片”相结合的手法组织景观点,营造流线生动、步移景移的景观效果,布局安排合理。新村景观以依二零五国道造型而建的村内主干道为主要景观轴线,其中分支水系在村中心交汇处,形成了新村的标志性景观节点。

在村口,设置的新村牌坊以及景观小品,这是整个景观轴线的开端,沿着村内主干道至霞岭河分支水系与道路交汇处,将是整个村庄的中心公共服务区,左侧包括村民室内活动中心,室外体育活动公园、村部祠堂、养老院、幼儿园,、医务室以及村委会及侧坪休闲区域,右侧是音乐喷泉休闲广场、商业服务中心、中心停车区域,再沿着主干道就是各类景观小品及绿化景观,这些景点沿着主干道合理的布局,营造出一个适宜居住的美丽农村环境。

(4)建筑规划与设计

对于永安新村的住宅建筑要求,原则上遵循充分利用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对现有建筑进行质量评价,统一拆除老房、危房。然后按照国家统一建筑参数标准,进行整体修筑。建筑风格采用本地住宅的特征,合理布局住宅平面户型,设计内部功能分区;强调户型外观整体性与美感,提高村庄人居环境质量。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简单而紧凑,位置主要集中于永安新村中心,在村中心布置了村委会、村医务室、永安新村幼儿园、商业中心、养老院、室内活动中心和公厕等公建;并且把室外活动场所与灾难紧急疏散广场布置于村内十字路口周围,确保交通顺畅,为村庄的安全更添一份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作者通过对当今新农村景观现状的调查,探寻新时代下农村景观规划之路,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景观格局,建设出环境优美、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自然和谐的乡村聚居环境,推动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步伐。

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篇6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艺术

abstract:inthispapertheauthor,basedonhisyearsofpracticalexperience,the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ofthethemeofthegardenandculturalmeaningandexpressionwerediscussed,andthecurrent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themeandcultureintherelevantputforwardtheirviewsandcomments,onlysuppliesthereference.

Keywords:garden;planninganddesign;art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主题突出,文化内涵丰富的园林景观作品才是优秀的、可传承的设计作品。园林景观的空间是有限的,而所能表达的精神空问却是无限的。它通过规划设计者对自然事物的典型概括和提炼,赋予景象以某种精神或情感的寄托,使观赏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去感受、去想象,从而产生共鸣,感悟到景观所蕴含的情感、观念,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同时,园林景观所体现出的主题与文化并非具体景象,它往往是含蓄的,表达的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不可穷尽的想象空间。中国传统的造园理论已经道出了一个真谛,那就是造园过程中主题、文化与园林景观的不解之缘。在现代园林中,文化建园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本文就主题与文化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意义、表现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1主题与文化对于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意义

正如人们总结园林是以有植物并可以提供游憩为特征,主要由积淀了如历史、文化等诸多信息内容的不同风景单元及其有机组合为主要构成形式的所谓理想的生活境域。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不仅是要满足园林本身的功能性需要,还承载着表达文化的职责。

观赏者对园林景观的欣赏通常分3个阶段:观――品――悟。“观”主要表现为观赏者对园林中感性存在的整体景象的直观把握,这一阶段,园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想进一步深化,还需要“品”。“品”则是观赏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思想感情等,运用联想、移情、思维等心理活动,去扩充、丰富园林景象,领略、开拓园林意境的过程。但园林欣赏的最高境界还在于“悟”。如果说“观”和“品”是感知的,是想象、是体验、是移情,那么“悟”就是理解、是思索、是品味,是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哲学思考,从而获得对园林意义深层的把握,引导观赏者达到园林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者们追求的最终目的则是通过多种造景手法来烘托主题,并通过主题来表达特定的文化内涵。

2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主题与文化的表现方法

2.2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作品中主题与文化的表现方法

中国是东方园林的发源地,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都在造园艺术中有所体现。中国传统园林在其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自我发展,无论是从最初萌芽时期的囿,到秦汉时期的苑,魏晋六朝时期的自然山水园林,唐宋时代的文人园林,还是清代移山缩地的写意园林阶段,“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一直是中国传统园林所遵循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造就出以“天人合一”为主题的园林景观。中国传统园林似泼墨山水,浑然天成、幽远空灵。如“杭州西湖十景”,从南宋流传至今,在7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西湖始终作为最具有自然山水美的园林景观典范。明清两代的很多江南私家园林,其审美特点亦是“接近自然”。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园林强调的是“造园之始,意在笔先”,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把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的一种象征。更重诗话情趣,意境创造,“以诗情画意写入园林”也是中国传统造园的一大特色,其审美多倾向于清新高雅的格调。中国传统园林综合运用各种元素赋予物质空间以诗情画意,把人们凭感官感觉到的物质空问升华成为对人们情感起作用的意境空间,用意境来表达特有的文化内涵,这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精粹所在。古人把竹子作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象征,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的品格精神。此外,人们还将松、梅、兰、菊、荷以及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造园者把自己的情趣意向倾注于园林景观之中,使得园林景观意境深远而耐人寻味。

2.3现代园林景观作品中主题与文化的表现方法

在多元化的今天,随着园林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造同手法的传承和创新,强有力的推动了现代园林的发展,中西方园林文化的相互渗透和交融,为现代园林的大融合奠定了基础,使现代园林朝着适合时代精神的方向发展。其特点是要不断满足时代需求,彰显时代特色。

现代园林的发展日新月异,在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上都有极大的拓展。现代园林在道德情操、文化修养,乃至对生活的理解等方面继承了传统文化遗产并汲取其精髓,同时,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探索可持续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断融入到“现代”园林景观的主题与文化当中,为“现代”园林景观主题与文化增添了更加广泛的内容。

归纳起来讲,现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对于主题与文化的表达应该遵循以下3条原则:首先是要人性化。当今社会强调“以人为本”、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要注重人性化园林空间的塑造,要更加注重考虑景观使用者的感受,使主题形式与文化内涵更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行为和心理,体现鲜明的时代感;其次是要多样化。现代园林是开放型与外向型的,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运用为现代园林注入了新鲜的创作元素。同时,园林所处大环境的差异也是园林创作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元素之一。园林创作应不流于程式化,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园林文化表现出各自的特质尤为重要;其二三是要富于自然精神。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不应刻意地生搬硬套地创造主题,而应在最大限度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模仿自然或者是在对自然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以艺术抽象的手段再现自然,重视生态效应与可持续发展,创作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新型园林景观,使现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主题与文化的表达更加富于自然精神。

3当今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主题与文化的有关问题

3.1片面追求“形式美”而忽略主题与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园林景观建设程度如何,环境美化程度如何,已经成为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体现。出门漫步或出差或旅游,就会看到一片片新建的草坪,一条条完工的景观大道,一座座相继落成的城市广场。这些确实给城市增添了不少景点,也让许多人大开了眼界,却也拉大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原因就在于盲目追求建设档次,而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些园林景观的建设,较少考虑车流量的多少而一味追求六车道的视觉刺激,较少顾及城市广场的休闲游憩功能而一味追求大片草坪的绿色效果。广场上少了遮荫的大树,游园里少了休息的座椅,见到的只是色块的华美,铺装的昂贵,罗马柱的繁华,没有表现出其应该具备的实用功能和担负的文化职责。

3.2忽视了主题与环境的融合和统一

不同性质与不同功能要求的园林,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布局特点。然而,一些园林景观作品忽视了主题与环境的融合和统一,盲目地追求“与众不同”的简单创新,忽略了场所的环境特性和功能要求,使得景观所反映出的主题与文化有失水准。如果设计没有顾及景点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和统一,忽视了物质载体所要表达的精神文化,显得很不协调,也背离了自然精神。

3.3处处是主题而导致的主题缺失

正如我们的先辈们注重诗画的情趣一样,不同的诗句体现的是不一样的心境,不同的园林景观作品应该体现不一样的心境。有些园林景观作品,附庸风雅,过于注重诗话情趣,强调文化的传播,主题设计太多,使“移步换景”变为“移步换境”。观赏者前一步还感受古人怀才不遇心境的哀伤,下一步就跨入了开拓进取的时代浪潮;前一步还在体现中国江南的小桥流水,下一步就步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繁华,前一个雕塑还是“太白醉酒”,下一处便闪烁着“科技之光”。这类园林景观作品,观赏者往往由于景观主题繁杂,所反映出的文化信息零乱而放弃了对于景观主题与文化的探寻和挖掘。

3.4主题所表现的文化品味有失高雅

如同所有的艺术鉴赏一样,园林景观作品鉴赏亦如此。有些园景使人感到端庄而华丽,有些使人感到舒适而恬静,还有些使人感到清冷而宁静。景物虽相像,但趣味却不同,这正是注入景中之情的不同而引起的差异。可以说,凡优秀的园林景观作品,从大的结构布局到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融进了作者的审美追求,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灌注了他对自然美和生活美的真切感受和认识,但是部分景观作品在有意或无意间营造出了“拙”点,“昧俗”而有失高雅。

景观雕塑作为景观规划设计中画龙点睛的一笔,承载着历史也体现了当下的人文精神,常作为一张个性名片去展示景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于一个城市而言,优秀的城市景观雕塑应该标识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承载起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未来的对接,描绘出一个城市的时代追求,凝聚起一个城市的精神,展示出一个城市的品位。笔者所在的城市有许多雕塑,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令人费解,看后使人不知所云。许多县城人口处都有雕塑,其中一些或“搞怪抽象”预示科技,或“一手擎天”让人想到权利,或“双手捧金”向人展示财富等,都不能给人美好的联想和情趣高雅的艺术享受。

4结束语

只有优秀的园林景观作品,才会被时代接受和认可。基于上述创造园林景观的最终目的是用造景来烘托主题,以主题来彰显文化的思路,造就优秀园林景观作品的必要条件,就应该是具备突出主题和深刻文化内涵的园林景观作品,它所传导的文化应被大众欣赏并接受。只有园林景观所体现的文化和社会对所在地园林文化的普遍需求相结合,园林景观作品才可被时代认可和传承。

参考文献:

[1]李建军.现代城市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之探讨[J]湖南林业科技,2010,(08).

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篇7

【关键词】环境景观;住宅区景观;设计要求;设计要素;设计原则

onthemodern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

LiZhuo

(XinjiangUygurautonomousRegionForestryplanningandDesigninstituteUrumqiXinjiang830049)

【abstract】inthispaper,theurbanresidentiallandscapedesign,analyzedandsummarized.

【Keywords】environmentallandscape;Residentiallandscape;Designrequirements;Designelements;Designprinciples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对住宅区的园林景观环境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住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而影响到设计师对住区景观的设计有着更高的追求,本文对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1.环境景观构成元素及设计概念

1.1精神元素。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中的精神元素,指精神范畴的内容,是人们心理上的需求,是环境景观在人们心中的感受、在心理上产生的共鸣。精神元素带有地域性、历史性和社会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职业、地位、文化观念的居民,对居住区景观环境的要求都各不相同。精神元素的内容包括居住区景观环境的主题、立意、居住区环境的历史积淀、人文精神,这些都是通过物质元素来体现的。

1.2物质元素。人类的居住包括必不可少的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其人工的构成部分。二是其自然的构成部分,两者综合起来,便构成了居住环境。

1.3自然元素。自然元素是指居住区基地内原有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包括原有建筑物、构筑物、大树、古树、山坡地形,河湖水体,原有道路及地下管线等。

1.4人工元素。在保护和利用自然元素的基础上,根据居住区基地的具体条件,通过人工的手法,创造出的令人舒适又赏心悦目的环境景观。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分为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

软质景观是指花草树木等自然植物所构成的植物景观。在居住区景观环境中,软质景观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从占地面积来看,通常占整个绿地面积的70%以上;另一方面,它们不仅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而且有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生态功能。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减少噪音;可以调节气温,改善居住区环境的小气候等。居住区软质景观的质量,直接影响居住区景观环境的生态性、舒适性、观赏性及市民对居住区环境的认同感。

硬质景观是指居住区内除植物景观以外的环境景观元素。所谓硬质。包括道路景观、休闲活动场所、景观建筑、景观小品、水景、假山石景、景观照明等。

2.住宅区景观的设计要求

2.1强调环境景观的共享性。这是住房商品化的特征,应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首先要强调住宅区环境资源的均好和共享,在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能均匀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其次要强化围合功能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全安静的院落空间,达到归属领域良好的效果,从而创造温馨、朴素、祥和居家环境。

2.2强调环境景观的文化性。崇尚历史、崇尚文化是近来居住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设计师开始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住宅区的规划和策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2.3强调环境景观的艺术性。20世纪90年代以前,“欧陆风格”影响到住宅区的设计与建设时,曾盛行过欧陆风情式的环境景观。20世纪90年代以后,住宅区环境景观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提倡简洁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同时环境景观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为人所用。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是住宅区景观设计的又一趋势。

3.住宅区景观设计要素

住区公共景观的设计是通过对各景观构成要素的合理安排来实现的。现代住区的景观设计,不仅讲究绿化的形态,讲究植物质感与色彩的配置,还要讲究植物群落的生态化布局。此外,还包括对整体空间环境的布局、地形处理、硬软质场地的划分、水体设计、活动设施的选择、景观建筑物的营造、照明设计、室外家具与小品设计等,甚至一方地砖,一块缘石的选择和细部处理,都要经过规划设计师和建筑师们的共同参与研究,以求实现整体环境的最优化。

4.住宅区景观设计原则

4.1体现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住区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同时住区景观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自然环境是景观绿化的基础,在住区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环境、气候特征,对地势的利用、水系的改造、树木的保留要因势利导,创造具有特色的环境空间。景观设计还应当发挥住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区,创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区。景观设计应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

4.2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建筑的风格是景观设计风格的基础,景观设计的风格取向必须考虑建筑的特色。如具有巴渝民居特色的住区,建筑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语汇,景观设计应崇尚“自然天成”、“依山就势”、“随高就低”的艺术效果;如某房地产开发的深圳“第五园”,第五园的原创现代中式住宅,打造前所未有的现代中式住宅院落,让天井、前庭、后院出现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面,在整体规划设计上,对中式传统住宅形式进行现代手法的演绎,展现了项目对实现人文自然的现代中式居住观的追求和探索,整个项目给人一种古朴典雅而又不失现代的亲和感。

4.3强化中心、创造层次感和围合感。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应着重于强化中心景观;层次感是评价住区环境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住区景观设计应提供各级私密空间,并且各层次之间应有平缓的过渡。住区中公私动静变化细致,应努力营造一个“围而不闭,疏而不透”的空间氛围。

4.4人性化的设计原则。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在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中,还表现为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为此将外部空间景观环境塑造成具有浓郁居住气息的家园,使居民感到安全、温馨及舒适,产生归属感,被居民所认同。人性化设计原则即想居民之所想,造居民之所需。在设计开始前,应对整个住宅区进行朝向和风向分析,以利于组织好住宅区的风道。在景观规划阶段需考虑到向阳面和背阳面的处理,人们在冬天需要充足的日照,而在夏天又需要相对的遮阳,还有提供和设置娱乐交流的场所。

4.5景观的自然生态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前提下,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充分利用基地的原生态山水地形、树木花草、动物、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因素等,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创造出接近自然的居住区绿色景观环境。

4.6经济性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在保证各项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造价。既要考虑到环境景观建设的费用,还要兼顾到建成后的管理和运行的费用。

5.结束语

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篇8

1.大学校园绿地的功能

1.1环保实用功能

大学校园绿地与其它绿地类型相近,具体有以下几种功能和作用:

(1)丰富校园景观。校园绿地为校园景观增添生机和乐趣,为师生提供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和多样的休闲娱乐、互动交流的活动空间和场地。校园内的植物绿化,把学习区、生活区、体育健身区、行政区等功能各异,景观各色的分区系统有机地分隔,增强了各个区域的相对独立性和空间的合理性。

(2)师生学习、互动的户外场地。为全校师生提供了全面的、功能多元化的学习、互动、健身、休闲的场所和基地。师生在郁郁葱葱的环境中赏景,在草坪上学习、活动。另外,校园中种类全、数量多的树种,也为学生植物识别等课外实训课程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起到科普教育的作用。

2.大学校园绿地设计

校园绿地规划设计应从规模和定位出发,结合所处的区位,利用基地地势、水体形式及建筑楼体的情况进行统一安排。中心主场地的绿地要场地开阔、交通便利,突出主旨,体现校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性特征,彰显校园特色和时代精神,其它绿地也应结合布局结构、绿地形式、大小和环境的特点,讲求造型新颖、植物配置形式多样。注重以乔木为基干,加之以灌木、花卉来充实完善绿化层次和结构,达到最佳绿化效果,创造生态效应,并注意引入例如秋色叶树种等以求景观四季多变,同时注意与设计理念和环境特点综合考虑,协调统一。

2.3.1区域

校园中的各部分因效用有所区别,其造景也各有特点,学习区、生活区、体育健身区紧密相连而又各显特色,同时,每个区内因需保持统一而形成连续的景观序列。如学习区内的绿化特点应把握庄重、严整,多为规则严整布局,而学生及家属区、生活区或游览区的小游园内绿化应保持恬淡、清幽基调,景观形式多样,给人创造静谧、私密的空间和情调,布局随园路收放自如、流畅灵活。因此不同区要形成材质多样、景观丰富的基本环境,对整个校园场地空间的内涵和气质达成共鸣。

2.3.2边界

校园绿地的边界具有增强内部联系,分隔、统领不同景区、丰富视景空间的作用。边界的连续性和识别性是相当重要的,不同区间用过渡连接自然的边界加以分隔,能增强识别性。如体育健身区周围的分隔绿化带,通过乔、灌、草的复合栽植,使有动有静,不同的体育项目与校内的教学区域、生活区域互不影响,起到完整合理的分隔作用。校园内常出现水体的设计,例如水体与陆地的过渡地带与边界线如驳岸的设计中,驳岸一般线条自然、流畅与周围要素结合紧密,陡缓相接,流畅自然的驳岸边界线条给人以生动的自然情趣和与自然息息相关的亲水体验,驳岸中,水与陆的盈动与静谧、精巧与豁达在方向、材质和静、动态景观效应上形成明显的对比,为景观效果增加了另外界面的美。校园内各区的分隔与围合形成对比鲜明,协调统一的环境划分,使边界景观特征更加清晰。

2.3.3节点

校园的中心广场起着主体营造校园气质的作用。这种内聚的风格形式可以由建筑组群、山水地形、绿地空间来形成和实现。而某些场所的物质基础、空间形式等融入历史、文化内涵便形成了场所精神,通过精神内涵的注入与凝练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心理印象和感受。师生聚集、交流、娱乐、开展各样活动,借助表达的景观意象,传达的景观含义感受和体验校园的内涵积淀,获得共鸣,增加向心力、凝聚力。另外,建筑周围的空间尺度宜人不仅与建筑形式、体量有关,还跟建筑与周围空间边界的间距有关。设计时应首先将广场的人流量作为调研前提,做到尽量满足基本活动的相关需求,在静止观赏时,由于造景的处理手法又显得空间大小适宜。同时,也要加入各色景观,形成景观脉络,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校园的信念感召和精神统领。

2.3.4道路

道路形态应从使用角度出发,使得各级别、形式的道路比例适中、曲折有度。通常情况,校园主路人流集散力较强,也是重要展示窗口,宜场地开阔、交通便利,路两旁配以遮荫树或树池座椅,开敞草坪点缀以整形,形成开朗的环境风格。主路间隔绿化带可参考组合花坛形式,中间允许人员通行和游览,植物可群落式栽植、孤植等,两侧配以草坪或剪型球、绿篱,表现出规则、含蓄、严整但不失情趣的风格特点。校园绿地内其它道路可结合分区、造景因素生动、自然,游憩小径更可营造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路旁的建筑、园林小品、植物,道路的走势、蜿蜒曲折、形式等也同理能增强、提高道路的层次感和多样性,辅助道路的景观效果,形成动态活跃的景观,增强灵活性和连续性。

2.3.5标志

校园中的标志,如小品都是直接的文化艺术的宣传平台和传递载体,通过对相关历史和对应文化精髓的精炼概括与细致加工,使之量化、具象,具有宣传、引导、烘托气氛等功能,呈现出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面貌,形成特色鲜明、风格特别的景观,能起到标志性和宣传作用。标志物不仅表现应有的观赏意义,而且还给人以无尽的精神愉悦和心理享受。同时,营造某种意境,使人流连忘返。

3.结语

在大学校园绿地中,以上景观要素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可概括为:

(1)形成人车分流、自由通行的环路网络系统,宜便捷、具有可识别性、保证安全且两旁有遮荫树,景色宜人。

(2)校园与外部边界宜明朗,形成坚实的防护、隔离。设计宜考虑造景,适当结合镂空等造景形式,形成整体风格统一,景观景点细腻的形成具有生态要素、个性突出的校园。内部边界应结合环境情况,在进行分隔各区域的功能、场地、空间的同时营造良好景观。

(3)按照合理进行功能分区原理,使得各个功能、景观分区互不干扰而又各具特色,必要时保持一定联系,根据分区和艺术布局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景观。

(5)融合大学校园的基础环境和人文要素,引用校园的主题标志物,形成校园清幽、风格突出、富有个性的大学校园绿地景观。

参考文献

1.杨艺红;高校绿地景观文化研究;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篇9

关键词:公屋规划景观设计香港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公共住宅是各国政府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所提出的一项解决政策。虽说香港是一个经济繁华的大都市,繁荣背后,却存在着一半的人口无家可归或是居住在条件极差而拥挤的“笼屋”内。1953年香港石硖尾寮屋区的一场火灾开启了香港公屋的建设历程。经历60年的建设历程,香港公屋的建设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下层人民的住房困难,并且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环境优美,物质精神生活都大大丰富的生活环境。

1.公屋建设历程

1.建设初期

香港公屋的建设初期为1950年代至1972年间,在这之间香港政府出于应对火灾的状况而开启公屋最早形式的建设。1953年的火灾使得五万多居民失去自己的居所,香港政府于第二年在原场地建设了8幢6层或7层高的混凝土大楼为失去居所的人们提供住宅,居民只需要每月付给14元的租金便可一直住在成为“徙置大厦”的公屋里。此后,香港政府成立了半独立的屋宇建设委员会,推出了“廉租屋计划”,兴建了北角邨、华富邨等最早的10个廉租住屋社区,提供较徙置大厦质量更佳的居住空间。

1.2.十年建屋大计

1973年屋宇建设委员会改组为香港房屋委员会正式成立,并接管一切关于香港公共房屋的建设事宜,统称为公共屋村。同年,政府宣布“十年建屋计划”,旨在1973年至1982年间为180万香港住房困难民众提供带有独立设施的公共住房。这10年间,房屋委员会还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帮助居民有机会拥有自己私人的房屋,邀请私人机构参与建屋,至1981年居住在公屋里的人口已达200万。

1.3.建设成熟期

此后,香港公屋的建设可以说进入了成熟的阶段,由只重视房屋数量的建设与供给开始转为更关注组屋社区整体质量的改善和提升。1987年开始推行“长远组屋计划”,旨在重建及清拆早期建设的“徙置大厦”,增加和更新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进入2000年以后,政府不断尝试采用创新的建造技术因地制宜的建设公屋,在规划设计阶段采用微气候研究手法、排碳量估算法等方式帮助新组屋在设计阶段进行建造、营运、保养的耗能评估,让公屋的规划设计与建造更环保生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2.公屋的规划设计理念与布局

2.1因地制宜,灵活布局

香港是一座面海靠山的城市,境内平原很少,主要为山岭丘陵地形,起伏不断的地形和蜿蜒的海岸使得香港拥有美丽的天际线与风景,但这样的地形地貌也增加了土地开发的难度,并且可开发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善用土地资源和严格开发土地是香港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基本原则。

早期的徙置采用线性排列的方式,但这种方式由于楼间距过小,造成户内通风采光效果不好,住户的日常生活也会互相影响,由于单调统一的建筑平面与布局,户外空间亦严重缺乏或缺乏变化。经过积累了一定建设经验后的房屋署开始采用变化的布局方式。60年代的公屋采用丁字型的建筑布局,两个丁字形建筑相互围合形成一个包围感较强的内部小院,并且可以根据场地及周围的景观条件调整建筑平面的布局角度,能更大程度的保证每户的采光通风与景观视角。70年代后,为了应对更加多样化的需求以及更合理高效的利用场地,建筑的平面类型增加了双塔式大楼和Y型大厦,公屋小区的整体布局以组团为单位,成组成团的布置,在小组团内形成安静的私密的围合活动场地,在各组团的中央布置商场、学校、医院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90年代开始,由于重建的公屋小区和旧有的徙置大厦并存与一个小区内,有的小区就呈现出混合布局的形式。2000年以后,政府采取微气候研究的方法来指导组屋的建筑规划设计,以求为居民创造更加的微气候环境,减少光、电的能耗,这个时期内公屋的布局可以称为基于微气候研究的布局。(图1)

图1.香港公屋布局模式

引自《紧凑城市观念下香港公屋的建筑形态和规划结构研究》

2.2.功能设计,经济实用

场地资源的有限与投入资金的限制使公屋的建设是不能以奢华炫目的体验为设计目标的,在社区里满足居民实实在在的生活需求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目标。从环境设计的角度来看,除去室内的私人活动领域,公共领域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同样的一块土地面积上,建筑要采用高层高密度的建设手法,一方面最大限度的容纳居住人口,另一方面能为住户尽可能多的留出营造舒适室外公共领域空间。从公共配套设施的角度来看,房屋委员会在建设公屋的过程中非常注意不断完善社会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一个公屋社区内利用入口沿街一侧或在组团内围合成一个向心的空间作为底层商铺。另外还有社区图书馆,居民只要持自己的身份证就可以进入社区图书馆学习借阅书籍,十分方便。交通服务设施是居民生活当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早期的新市镇虽然交通设施落后,公屋难以聚集人气,但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如今即使远如屯门、元朗等远郊区的社区也拥有连接市中心十分便利的地铁公交系统。

景观设计的特征

在户外空间的塑造上,公屋的建设保障了每一位公民平等享受权利,香港律法《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规定公屋和综合住宅休憩用地供应最低标准为1㎡/人。公屋内的景观没有高昂的造价,没有绚丽宏大的水光石色景观,设计师用最平常也是最亲切的材料为居民塑造了舒适美好的社区景观。

3.1.人性尺度的设计

香港公屋是实行人车分流设计的,公屋内买车的人不多,在公屋社区内通常会建设一个多层的立体停车场提供停车空间,进入组团内部就完全为步行空间。首先在步行道的设计上会根据所承担的交通功能在道路的宽度上会进行不同的设计,入口与组团商业中心地区的道路为了容纳较大的人流量和更快的疏导人流会采用5m~8m宽的设计并与广场结合,形成这些地区通行和停留休憩双重功能的地带。通过入口空间后,连接入口空间与各个住宅楼之间的道路则大多采用1.5m~1.2m宽的步行小道的形式。香港处于亚热带地区,夏季长,气候湿热多雨,在步行道上会应用长廊来为居民遮阳遮雨。在建筑与步行道之间通常会设置各种类型和尺度的空间,有设施丰富,开敞的儿童游乐园、成年人康体设施空间,还有利用爬藤植物和花架形成静谧精致的休憩小空间。这样面积的小空间可以随着场地不同的空间形态而进行布局,非常受到居民的喜爱。

3.2.精致的植物配置

植物材料的出色运用是公屋景观设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在社区内都采用价格较低廉,对场地也适应性很好的南方常用树种。在设计上,面对不同的空间植物配置上会有不同的配置方式。例如入口广场上,大王椰、小叶榄仁这样高大,树姿挺拔的树种结合方形树池形成入口广场上的树阵空间,形成一个简洁而开朗的空间氛围。许多公屋社区是建设在山坡地形上的,坡度太陡的地方不适宜作为居民的活动场地,通常是做成绿荫草坡的形式,草坡边缘会采用修剪绿篱或一些草本植物形成变化丰富的边缘线,宛如这一片芳草是由坡的上方缓缓流下一般;草一般草坡中央则轻松的点植几株高大乔木,草坡中央的舒朗乔木与边缘郁密的草本景观形成视觉上张弛有度的对比,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图2)。许多散步小径的植物配置也是别出心裁。在小径的两侧,会采用中高低复层式的植物搭配,底层采用紫鸭趾草、银边草、白蝴蝶或者如肾蕨、鸟巢蕨这样的蕨类形成色彩多变化与艳丽的底层配置,中下层的灌木层一般采用修剪福建茶、黄素馨、黄金榕;小乔木层多采用鸡蛋花这样的树形特别,花香浓郁的树种,或者是花叶垂榕、圆柏等。一些靠近建筑的小径这样搭配植物后,会使蜿蜒的小径显得更加幽静。

图2.坡地地形的植物景观设计

作者自摄

3.3.丰富的空间层次变化

在面域不算阔足的空间内要想能让居民的户外体验更加丰富,设计在空间层次上增加了一些变化,使本来较小的空间通过“隔”的手法,看起来比实际的更大,可观可行可游的地方更丰富。在社区内,连接各主要出入口的有一套直线链接的交通连廊系统,在园中,绿地与园路的关系则是,利用蜿蜒交错的散步小径将绿地划分为大小不一,不规则流线式变化的一块块绿地,相对靠边缘的绿地种植密郁的植物,这样一圈围合起来,在中央则减少植物材料的使用,形成一系列的小草坪景观,有时会在两者之间再设置一些绿地,这样的绿地只种植底层的地被或灌木,高度在人的视线以下,和上层大乔木形成一个绿色的框景,从住宅的入口处或活动场地的座椅上向中央空间望去,视线所穿过的空间形态就有了郁闭——半开放——开敞这样的变化,植物层层叠叠,视野内张弛有度,给人以美的享受。

3.4.文化凝聚社区的力量

目前在香港的许多公屋小区都是在以前的徙置大厦的基础上清拆重建的,社区的布局及周边的生活设施配套都有了很大改变,人们虽然会逐渐适应新环境新格局新生活,但记忆里的生活场景,过去的风土人情是人们的生活再怎么日新月异也不会被抹去的,每当人们在闲暇放松之时能在场所当中勾起过去的一些记忆,对新搬入社区的人来说,也是一个让他们能了解过去的场地。在景观设计上,会针对过去的一些特别记忆点的场景进行结构上的保留和策划,例如牛头角上邨在该项目商场内每个柱位空格内,设置“文物展览廊”,向公屋居民展示了募集而来的多件具历史意义的物品,它们能清楚地勾画出1960~1970年代具公屋特色的社区生活。房屋委员会在1998年就开始尝试在公屋社区内将流行的公共艺术与社区环境营造相结合,让更多很好的艺术文化创作走进底层。房屋委员会早期是进行壁画绘制,青衣长宏邨就曾在2003年是集结了公屋居民、房屋委员会聘请的设计师一起合力完成了一幅长达128米的巨幅壁画,以明艳的色彩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公屋建设历史,为整个社区的居民树立起创建长久和谐社区,美好绿色的家园的信心。

结语

可以看到,香港公屋事业经历的数个阶段的努力与提升如今取得了还是令人较满意的成果,它以自身的实践向我们展示了公屋环境事业不断提升的方向与潜力,与时俱进的观念与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定能够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并将美好运用到我们周围的环境当中,在条件即使苛陋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创造宜人的生活景观。我国的保障业正是起步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所纰漏与出错的地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香港的发展模式也可以成为国内其他地方的学习范例,帮助国内刚起步的保障业走向更科学更合理更可持续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篇10

关键词:城市主干道;交通规划;景观设计;

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扩张,对于城市道路交通功能及道路景观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城市主干道,在路段范围中一般由中央分隔带、机动车道、机非分隔带、非机动车道、人非分隔带、行人道、路侧分隔带所组成。其中各分隔带既发挥了分隔车流和人流的作用,同时也是道路景观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各分隔带需要同时满通和景观的要求。

1.道路断面选择

传统理论认为三块板以及四块板道路可以从物理上分隔交通流,且利于管线的布设。但随着城市的发展,机动化程度的提高,城市中非机动车出行越来越少,非机动车道往往被闲置浪费。而且由于机非分隔带的限制,又不能利用非机动车道增加机动车道数,从而造成道路资源的极大浪费,不能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此外,由于分隔带过于分散,各种绿化及景观设施被割裂,不能显现整体的效果,影响城市风格的体现。因此,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两块板道路更加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应当成为城市新建和改建道路时的设计模式,具体来说,其优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在人行道上设置非机动车道,使得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通过高差进行分隔,避免在交叉口处混行,影响机动车通行效率;

(2)可以在中央分隔带上设置行人过街保护区,保障过街行人的安全;

(3)可通过绿化带预留机动车道,利于远期流量变化时拓宽车道的需要;

(4)利于公交车站的布置;

(5)绿化带比较集中,利于绿化的生长,同时也利于设置各种道路景观设施。

2.中央分隔带设置方法

在城市道路中,中央分隔带的主要作用是:分隔对向的车流,避免交通事故的产生;利用绿化等手段,加强城市的景观效果;提供行人驻足等待空间;提供交叉口拓宽空间;预留城市道路发展用地。因此中央分隔带对于其宽度、树种选择以及管线布设均有一定的要求。

2.1中央分隔带宽度确定

在中央分隔带的宽度标定中,应考虑设置掉头车道、设置行人过街待行区、种植绿化、交叉口进口道展宽以及预留车道等因素的影响。

(1)设置掉头车道的中央分隔带宽度

对于采用中央分隔带的城市主干道,一般禁止机动车辆左转进出路边的单位,因此需要在路段上设置必要的掉头车道以满足车辆进出单位的需求。

(2)设置行人过街待行区的中央分隔带宽度

对于在中央分隔带上设置行人过街待行区的城市主干道,其待行区宽度应满足一辆自行车安全待行的需要。

(3)种植绿化的中央分隔带宽度

对于在中央分隔带上种植绿化的城市主干道,其宽度应满足植物存活的需要。如需要在中央分隔带中设置各种景观小品,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宽度。

(4)考虑交叉口展宽的中央分隔带宽度

由于道路的通行能力瓶颈一般出现在交叉口,因此需要通过削减中央分隔带对交叉口进行展宽处理以增大通行能力。在进行中央分隔带设计时,应考虑到中央分隔带在交叉口处展宽的宽度需求。

交叉口展宽一般与路段车道数相关,实践证明,路段车道数与交叉口展宽所需的宽度关系如表1:

路段车道数(单向)交叉口进口道车道数交叉口进口道宽度(m)中央分隔带削减宽度(m)中央分隔带宽度w展宽(m)

23-410-131.5-334.5

35162.5-344.5

46192.5-344.5

表1考虑交叉口展宽的中央分隔带宽度要求

注:交叉口展宽可利用中央分隔带宽度和机非分隔带宽度,一般情况下两侧展宽宽度大致相似。

(5)考虑预留车道宽度的中央分隔带附加宽度

在城市主干道建成后,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往往需要对其进行拓宽改造,以增大通行能力,满通需求。因此在新建主干道规划过程中,应根据未来交通结构的变化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和空间预留,以提高城市主干道的适应性。

考虑到道路两侧地下管线铺设的需要,道路拓宽的预留宽度一般宜设置在中央分隔带上,与预留车道数相关。考虑预留车道宽度的中央分隔带附加宽度计算公式如下:

w预留=2n×w车道

其中,w预留为考虑预留车道宽度的中央分隔带附加宽度(m);n为单向预留车道数;w车道为路段车道宽度(m)。

(6)中央分隔带宽度确定方法

根据以上约束条件,可以得到当充分考虑以上影响因素的情况下,中央分隔带的确定公式为:

w中=max(w掉头,w待行,w绿化,w展宽)+w预留

其中:w中为中央分隔带宽度(m)。

在实际设计中,可根据新建主干道实际情况选取在设计应考虑的影响因素,以确定中央分隔带宽度。

2.2中央分隔带绿化形式

在城市主干道上,中央分隔带绿化不仅需要满足城市景观的要求,同时也需要对主干道交通进行一定的考虑。具体来说,应满足以下几点功能:遮挡对向车辆的眩光;引导机动车行进路线;提供良好的行人驻足等待空间;防止行人违章穿越道路。因此,在中央分隔带的设置上,应采取以下措施:

(1)在树种选择上,应采用低矮的灌木、灌木球、绿篱等枝叶繁密的长绿植物,高度控制在0.11.5m之间,以遮挡眩光,株距应小于灌木灌幅直径,以防止行人穿越;

(2)灌木应沿道路行进方向栽种,以引导车辆;

(3)应避免种植树冠较低的乔木,株距也应适当拉大,乔木种植在中央分隔带中间,距离分隔带两侧边缘距离不应小于110m,以防止树木遮挡住违章穿越的行人,导致驾驶员无法做出正确反应,成为交通隐患;

(4)道路预留拓宽空间中应种植易移植的植物,如灌木、草坪等,不宜种植乔木,以避免拓宽施工时的不便。

3.机非分隔带设置方法

在城市道路中,机非分隔带的主要作用是:分隔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为设置交通标志牌提供空间;设置路灯;设置机动车道地下排水管道;防止行人违章穿越;设置公交停靠站。因此机非分隔带对宽度及植物选择均有一定的要求。

3.1机非分隔带宽度确定

对于未设置公交停靠站的机非分隔带,需要考虑在其中设置交通标志牌、路灯、排水管道的需要,根据实践,建议设置1.5m。对于设置公交停靠站的机非主干道实际情况选取在设计应考虑的影响因素,以确定中央分隔带宽度。

3.2机非分隔带绿化形式

在设置机非分隔带绿化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设置低矮的绿篱,以增大行人和非机动车的穿越难度;

(2)绿篱高度控制在1m以下,保证两侧有一定的通视性,避免因交织而导致的交通事故;

(3)不应在机非分隔带上种植乔木,以避免乔木树冠遮挡交通标志。

4.人非分隔带设置方法

在城市主干道中,人非分隔带的主要作用是:分隔行人与非机动车;设置行道树,优化行人行走空间;设置电话亭、垃圾筒、坐椅等街具;设置路边非机动车停放点。因此需要对人非分隔带的宽度、形式及植物选择提出一定的要求。

4.1人非分隔带宽度确定

人非隔离带宽度的确定,需要满足以下条件:行道树栽种的要求;设置街具的宽度要求;路边停车的要求。

(1)行道树的栽种要求。根据《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规定,主干道上行道树宽度不得小于1.5m。根据实践,如需要保证行道树的高存活率,单行行道树树穴宽度各设施的要求,一般为1.52.0m。

(2)设置街具的要求。在城市主干道上,可在行道树树穴之间设置电话亭、垃圾筒、坐椅等街具。据调查,目前国内使用的街具的最大宽度一般不大于1.5m。如坐椅需要垂直道路中心线放置,则最大宽度可取坐椅长度。

(3)路边停车的要求。由于非机动车在人行道上行驶,因此可以利用人行道上行道树之间的间隔设置非机动车停放区。如垂直停放,取用28型作为设计标准车,宽度应不小于1.93m。若人非隔离带宽度受限,可采用斜向停放的形式。

根据以上约束条件,可以得到当充分考虑以上影响因素的情况下,人非分隔带的宽度可设置为1.52.0m。

4.2人非分隔带绿化形式

在设置机非分隔带绿化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行人与非机动车之间的行道树宜采用遮阴的乔木,以优化行走环境;

(2)行道树株距根据树冠的大小可在4-10m之间选择,确定原则为使行人和非机动车空间尽量处于树阴下,同时也能够满足布设各种街具的需要;

(3)树穴之间的地面铺装应与非机动车道相区别,以明确非机动车行驶空间;

(4)可在树穴间设置休闲、娱乐的公益设施,如秋千、报亭等,以增加道路的吸引力。

5.路侧绿化带设置方法

5.1路侧绿化带的作用

(1)分隔道路与路侧建筑物,减少车辆噪音及尾气对道路两侧建筑的影响;

(2)调节道路功能。通过在路侧绿化带中设置不同的景观设施,对道路进行合理的定位。对于交通性主干道,可在路侧绿化带中种植隔离林,以形成相对独立的行驶环境;对于景观性主干道,可在路侧绿化带中设置各种景观小品,以美化道路环境,提供市民休闲空间;对于商业性主干道,可结合两侧建筑修建主题绿化或建筑物门前广场,以吸引人流,提高商业气氛;

(3)通过设置路侧绿化带,可以调节道路绿化率;

(4)为远期城市发展轨道交通及快速交通预留空间资源;

(5)可利用路侧绿化带设置路边停车。

5.2路侧绿化带宽度确定路侧绿化带宽度的确定,可根据城市新建主干道绿化率确定。如需要设置路边停车,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考虑城市发展改建需要,建议其宽度不小于4m(单侧)。

5.3路侧绿化带绿化形式在设置路侧绿化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绿化形式应结合道路两侧建筑进行;

(2)可在路侧绿化带中设置休闲小径,以增加绿化的亲和度;

(3)如需要在路侧绿化带中设置机动车停车泊位,应在路侧绿化带中种植高大乔木,以创造良好的停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