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文化常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59:44

大学语文文化常识篇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化常识作为承载传统文化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语言的流行以及电脑的普遍使用,人们日渐淡忘语言文化的重要性。当前,在高等学府里,语文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有的高校甚至不开,这些现象都向我们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渐没落,人们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方式以发放问卷为主。这次调查发放问卷共600份,收回489份,回收率81.5%。我们以川北医学院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各专业抽取部分学生对其做问卷调查,以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川北医学院大学生对语言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回收问卷之后,用excel表格对调查的问卷进行统计,然后根据数据和统计结果进行系统分析。

二、调查内容与数据与数据分析

调查医学生对语言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我们主要从对语言文化常识的了解程度,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生活中了解语言文化常识的途径及语言文化常识的使用情况。从这几个大的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化常识了解程度不足。川北医学院作为一所医学院,由于医学生在校学习课业较重,自身兴趣,学校不重视,了解途径少等因素,造成了当代医学生对于传统语言文化常识的不了解。

从表1看出,调查的大部分学生表明不知道是如何形成的,知道传统语言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仅占28.22%。从这些大的方面显示出川北医学院学生对于语言文化常识的了解程度和认知度不足,需要加强语言文化常识方面的学习。

从表2看出,大学生日常对语言文化的积累情况,大学生由于各种网络语言的使用,而降低了对各种广告用词规范程度的关注度,当代大学生查阅工具的习惯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三、可行性建议或讨论

中国文化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而语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1]。语言文化常识在人类的发展进步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人们的道德素质得以提升,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因此我们因多多加强对于语言文化常识的学习。通过调查和研究,提出以下几点措施,以增强大学生对于语言文化常识的认知力。

1.学校科学合理的开设语文、文化、语言常识类课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常识,可以增加我们对历史和文化的了解程度,再者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大学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提升,展示个人综合素质的平台。大学生语言、文学、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是高校培养综合高素质的高层次人才目标的体现[2]。

2.开展丰富的有关语言文化常识类的活动,如办讲座,做宣传等。通过宣传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化的教育。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的语言与各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3]。学习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爱国意识,扩大中国在世界的文化感染力有很大帮助。

3.充分利用网络的作用,多途径学习语言文化常识。利用大学生学习生活网络化的特点,开设语言文化常识网络课程,增强大学生对语言文化常识的了解程度。

大学语文文化常识篇2

论文摘要:如今各国课程改革都特别强调语言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我国则在新课标中把文化意识列为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五个内容之一,并强调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本文分析了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在英语教学中从词汇、语言表达、阅读材料、课外活动等几个方面渗透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显著。英语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21世纪迎来了全球化的浪潮,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密切。因此,跨文化交际已不再是少数外交家或外贸人员的专利。上自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国际交往活动。这种与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思想交流被称作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受挫或失败,产生误解,甚至造成关系恶化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人把这一点归结为语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说不通,当然无法交际。但在许多情况下,交际受阻或失败不是由语言引起的,而是受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所影响。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Sapir)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不同的语言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使用上自然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外语教学应注意文化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避免学生因文化差异而出错。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语言交际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1.1恰当使用英语中不同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

1.2了解、区别英语中不同性别常用的名字和亲昵的称呼。

1.3了解英语国家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习俗。

1.4对别人的赞扬、请求等做出恰当的反应,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扬、请求等意义。

2.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意识

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非语言交际以往多被看做是体态语的代名词,其实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单纯的体态语。它还包括如服装、发式、化妆用品、行走姿势、装饰用品等等。《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提出以下非语言交际文化意识培养内容:

2.1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如手势、表情等。

2.2了解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服饰和穿戴习俗。

3.其它文化意识

3.1了解英语国家的饮食习俗。

3.2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等。

3.3了解常见动植物、自然现象在英语国家中可能具有的文化涵义。

3.4了解英语国家中传统的文化和体育活动、重要节日及主要的庆祝方式。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

文化的涵盖面非常的广,在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有效的原则。

1.阶段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生理、心理状况,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逐步拓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则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实用性原则

了解文化是为了更好地使用语言,最终是为了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实用性原则。《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和了解外国文化的兴趣,进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3.对比原则

中西方文化间有共性也有差异或个性。文化上的共性一般较为容易理解,对于差异或个性,往往有一定困难,易于造成混淆和失误。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文化差异对比原则,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使其差异更为突出和明显,从而有利于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文化意识的培养。

4.综合性原则

文化是综合体。在教学中,应将教材内容、日常交际、文化要素、文化共性、文化差异作“融会贯通”式的综合性导入,使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诸多方面从整体上有一个理性的把握。

三、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1.诠释词汇中的文化涵义

语言中受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词汇,因此词汇也是文化负载量最大的部分。英汉语言中都有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并正确运用词语。以牛津英语7BUnit6pets为例,本单元讲述的是生活中的宠物,主要有狗、猫、金鱼等。在此,可以向学生介绍:任何民族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也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中英两个民族都有养狗的习惯,但两个民族对狗的传统看法却不同。中国人一般在心理上鄙视这种动物,常常用它来形容坏人坏事;而英国人大多对狗有好感,把它当成朋友和可爱的人。中国人骂“狗仗人势”,英国人却说“Loveme,lovemydog”;中国人用:“该死的狗”骂坏人,英国人却用luckydog指幸运的人,用“cleverdog”指聪明的小孩、伶俐的小伙子。再如,牛津英语9aUnit2Colour谈到了各种颜色,课文中对颜色也进行了一定的诠释,教师对此还可以就中英文在颜色上的差异做更多的解释。如:英语中“greenwithenvy”和“green-eyed”等都表示“妒忌”。但汉语里表示“妒忌”的词语却是“眼红”或“得红眼病”,如果直译为“red-eyed”,则表示“眼睛布满血丝”、“眼睛发红的”,并不表示“妒忌”。还有如:“seered”表示“生气”、“发怒”等意思,“abluemonday”指“倒霉的星期一”等等。词汇体现了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别。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联系语言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词义。

2.剖析语言表达中的文化信息

转贴于

口语交际方面,西方人简单直接,而中国人含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强烈的时间观念再加上本身直爽、果断的性格,西方人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开门见山”。如:在英美国家,赞美别人和接受别人的赞美都是非常平常而且非常正常的事情。英美人听到别人赞美时,通常用“thankyou”来回答。比如,别人说你的衣服漂亮,你就应该说“thankyou”,而不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哪里哪里”,或“一般一般”,通过“自贬”而达到谦虚的目的。再比如,当我们在别人家里做客,主人问客人是否需要饮料时,按中国人的习惯我们一般会出于礼貌而客气的回绝一下,说:“别客气,不用了。”但中国的主人一般还是会给客人送来,客人也会接受。而西方人如果听到“no,thanks”,主人就不会给客人提供饮料了。另外,中西方人们打电话时的问答语也不同。在英语中,接电话的人先报自己的名字,或电话号码等;在汉语中,接电话的人习惯首先要弄清楚对方要干什么,要找谁,绝不会自己先报名字。

书面语交际方面,英语表达重结构、形式,常常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句子比较严谨。汉语对句子形式的要求没那么严格。英语最重要的句法结构是主谓结构。一个英语句子通常以一个主谓结构为主体,称之为“简单句”;多个主谓结构通过各种形式的连接便组成了“复合句”。如: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等。英语中还有许多的固定句式,如:牛津英语8BUnit6Grammar中的“itis+adj.+todosth.”、“itis+adj.+forsb.+todosth.”、“itis+adj.+that从句”等等。汉语造句则很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语言上也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和多样性,但注重隐性连贯。

英语中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和惯用语。例如:牛津英语8BUnit6Charitywalk的第一课时Comicstrip中有这么一句话:“idon’tthinkyouwilleverfinishyourwalk.”而汉语中我们要说:“我认为你永远不会完成你的行走。”同样的句式教材中还有多处。再比如:中英文对待否定疑问句的应答上也不同,如:“Youdidn’tfinishyourhomework,didyou?”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要回答:“Yes,idid.”而不是:“no,idid.”

英语注重语法规则,有动词的时态、名词的单复数、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等等,但这些在汉语中却没有。英语与汉语之间语言表达的不同、句法结构的不同充分说明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思维方法不同。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认识并接受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意识。

3.挖掘阅读材料中的文化内涵

牛津英语教材选择的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若能有意识地挖掘文章中的这些内涵,并增加些背景知识,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而且还能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例如:牛津英语7aUnit3Let’scelebrate的阅读材料是有关万圣节,那么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有意识让学生去查找有关万圣节的历史、文化、习惯方面的知识,学生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搜集英语国家的其他盛大节日的内容如: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等的背景知识,并且可以由节日而延伸到西方国家人们的送礼方式。阅读材料中蕴含的文化有许许多多如:西方国家的饮食习惯、购物方式、服饰特点、居住状况等等。

此外,广泛涉猎、大量阅读,是扩大学生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文化差异的信息会体现在中外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哪怕一则简短的广告也会携带大量的文化信息。因此,平时教师要注意收集英语国家的报纸、电视节目预告单、菜单、商品说明、交通标志等材料,让学生阅读并用于课堂教学活动,是非常有效的。

4.通过课外活动拓展学生英语文化

适当、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可以拓展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渠道,可以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拓展他们的英语文化知识。课外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欣赏或学唱英文歌曲,歌曲往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心声,能代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格;组织学生排练英语情景短剧,使学生在反复排练中切身体会西方国家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和行为;搞生日聚会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参加聚会并赠送礼物,在活动中了解并比较中英文化待人接物方面的异同;在一些盛大节日到来之时,可以搞化妆晚会如:“Halloweenparty”、“Christmasparty”等。通过课外活动的参与和体验,学生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方面的能力能很快得到锻炼,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异国文化,体验文化差异,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

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读、多看、多听英语材料如:各式各样的英文报纸、杂志、图书、音像资料等,在提高阅读、听说能力的同时,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

四、结束语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知识的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文化的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杜学增.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9月

[2]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1月

[3]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7月

大学语文文化常识篇3

【关键词】文化意识;课程目标;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基础上。该课标首次将文化意识的培养列入了教学目标。在英语教学的历史中,学者普遍都认识到语言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在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中,迫于升学压力,大部分英语老师只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忽视目标语文化的引入,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单词讲解,翻译课文及练习上,但是学生却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的运用所学知识,缺乏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1文化意识与语言学习

学习一门语言的主要目的是用于交际,因此语言的学习不应只拘泥于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更应注重将所学的语言规则与现实的语言交流相结合。海姆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所以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对于目标语文化要有所了解,具备文化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1.1文化意识的定义

什么是文化意识?所谓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是人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同时领悟文化的内涵和接受文化的熏陶,并潜移默化地内化成为一种追求文化的情感。本文中的文化意识是指英语文化意识。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文化意识不仅仅是单纯的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同时更应该培养对文化现象、模式、特征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洞察力。文化意识不只是外在的知识,更是一种内在的能力(文化洞察力、文化理解力和文化创造力)。

1.2文化意识与语言学习的关系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可能不涉及到目标语言的文化。因此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语言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单纯地掌握一门语言,而应该是通过所学语言去接触目标语文化,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以及加深对世界的了解。总而言之,文化意识的培养在语言学习中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

2文化意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作用

新课改中首次提出将文化意识作为中学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因此英语老师不应该脱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去孤立地传授语言知识,而要将文化知识的学习贯穿在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改善目前学生对文化意识认识的不足,增强学生对别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2.1中国目前中学英语教学模式

在当前的中学英语教学中,受中考和高考制度的影响,大部分的英语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尽管英语老师都知道文化教学应为英语教学中得一部分。但由于课时少,任务重以及升学压力,英语老师大都在教学中被迫放弃文化教学,采取“考试不考,学生不学,教师不讲”的教学模式。在英语课上,老师成了演讲者,学生成了听众,英语教学聚焦于语言形式的教学上,即强调语音、语法、词汇的操练,忽视了文化意识的培养。

2.2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明显的弊端。大量记忆词汇和学习语法被看作英语学习的根本任务,长此以往,许多学生会厌倦这种背诵式的学习方法,继而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有些学生甚至开始抵触学习英语。并且有些学生在考试中能拿高分,但是他们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却会犯一些低级、荒谬的错误。这些错误并不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好语言知识,而是由于学生缺乏了解中西文化在传统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行为方面的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低下。因此在实际英语教学中,老师要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重视引入英语文化内容,将语言知识点的灌输变为文化修养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

3中学生的文化意识现状

由于此次论文准备时间比较仓促,笔者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中学生文化意识现状的调查,只好借鉴其他学者在这方面的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无锡市第一中学100名高二学生。本次问卷采用了陈敏玥(2009)《高中英语新课程背景下语言教学与文化意识培养整合的研究》问卷调查的部分内容。问卷调查采用多项选择的形式。

问题选择项目选择人数所占总人数百分比

1.你觉得在学习英语时是否有必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很有必要1717

有必要5050

不是很有必要3030

没有必要33

2.你的英语老师在教学时经常介绍与英语国家相关的背景知识吗?

经常5252

不经常3131

几乎不1717

从不00

3.你经历过因为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而面临的窘境吗?

经常有77

有时有5555

偶尔有2020

从来没有1818

4.你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关心程度是?

很关心1212

比较关心3232

不怎么关心3939

不关心1717

5.你学习英语而不重视英语国家的文化,原因是什么?

对英语国家文化不感兴趣1919

学习文化太难1717

与考试无关5151

其他1313

题1:学生对于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持正面态度。6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

题2:老师在教学过程还是涉及到了英语文化知识,但是仍然有49%的老师没有经常教授文化知识。

题3:由于缺乏一定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绝大部分的学生(82%)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会感觉吃力,有时会犯一些低级的语用错误。

题4: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关心程度较低,只有44%学生关心英语文化知识而56%的学生不关心英语文化知识。

题5:由于受考试形式以及内容的限制,学生不重视英美国家文化知识的学习。在现行的考试中,由于受时间以及形式的影响,考试内容以考察语言知识为主,涉及到文化部分的并不多,因此学生宁可花更多的时间学习语言,以适应这种考试形式,从而获得高分。

根据上面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中学生对于英语国家文化的重视度不够。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在传授文化重视时应该把握好尺度,切实遵循平等原则、关联原则、实用原则和互动原则。平等原则认为外语学习者必须树立起文化平等观和语言平等观;承认每一种文化皆具合理性,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长处,都能为人类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有价值的资源。[2]。关联原则就是老师在讲解文化知识时应该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不要引入一些与课本内容毫无关联的文化背景知识。实用原则就是英语教学中引入的文化知识应针对学生的日常交际的需要。互动原则就是在文化学习中老师和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种模式体现了师生间的互动,强调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4中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途径

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多种多样,笔者根据上面提到的原则对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在词汇教学中导入文化

词汇是英语教学中最基础的语言知识。然而大部分学生认为词汇的记忆枯燥乏味,而且很容易忘记。实际上很多词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老师应当有意识地将文化导入词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词汇学习的兴趣。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自然地引入了文化,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单词的兴趣。

4.2结合教材创设文化情境

英语教材中包涵了许多跨文化因素,这为开展文化教育创造了条件。老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化知识,适当增加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解释。尤其是在学生遇到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时,往往会感到费解。如英语初学者在遇到下面的对话会感到奇怪:a-Howoldareyou?B-it'sasecret.因为在中国询问对方的年龄是很平常的事。此时老师应该拓展单词secret的引申意义,使学生了解到一些汉语与英语中的禁忌。在西方国家,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婚姻、体重等,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而在中国,这些话题表示关心着对方。

4.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课堂上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是无法应付所有的日常交际活动的,毕竟课堂上的时间有限。老师可以在一堂课后要求学生在图书馆或网上查阅与本堂课内容相关的文化知识。在下一堂课,学生应该在五分钟的时间内作一个关于文化的小演讲,向全班同学解释他们所了解到的文化知识以及解决他人对此提出的相关问题。这种把知识学习贯穿与任务活动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也帮助学生学到了课外语言文化,为自身文化修养及文化理解奠定基础。

4.4课堂外的文化培养

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远远不够的,适当、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应局限于教科书,应鼓励学生多阅读与英美社会相关的材料。教师也可利用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与所学文化内容相关的、鲜活的生活片段或涉及某一方面的文化背景短片。老师要引导学生用英语思维,也就是在交际中能将所要传递的信息在大脑中以英语的形式存在,脱口而出。

5结语

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人类交际工具之一。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文化意识作为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受到英语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它所代表的文化,形成一定的文化意识。总之,在中学英语教育中的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是现行教育应重视却不可忽视的有待提高的一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赵同庆.中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硕士论文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3]Sapir,edward.Language:anintroductiontoStudyofSpeech[m].newYork:HarcourtBrace&Co.1921.

[4]陈敏玥.高中英语新课程背景下语言教学与文化意识培养整合的研究[硕士论文D].武汉:华东师范大学.2009.

[5]郭宇飞.试析外语教学中文化习得意识培养的重要性[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7(1):161-162.

[6]张安德,张翔.论外语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6):25-27.

大学语文文化常识篇4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应对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16-02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前提,同时还具有其他重要的价值。

首先,文化教学有利于促成国际理解教育,国际理解教育是以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了解为基础的,对与本文化相冲突的价值观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其他民族、文化独特的优秀遗产达到赞赏、理解。因为语言的交流就是文化的交流,而文化的交流是以相互了解为基础的。

文化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通常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喜好,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由于民族区域不同,文化积累和传播不同,社会和经济生活不同而产生的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异或个性”,通常是引人深思的话题,是语言学习中的重要部分,也常常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钻研的热情,这样就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产生学习英语的持久动力。

当今,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从事国际贸易、处理国际事务、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而国际化人才的标准不仅是知识结构的优化和语言能力的强化,更重要的是文化理念的国际化,对国际市场的认识,了解外国文化传统和交往礼仪,具有跨文化的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对双方文化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的双向交流、互动实现的。

英语文化教学是语言学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语言学的发展,特别是文化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从只注意语言符号结构的本身开始转移,同时也注意语言符号使用的问题,把语言的交际功能看做是语言所具有的一种特质。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语义学的兴起,促使人们考虑改变原有的“就语言教语言”的模式,把“交际”的因素包括到英语教学中来。那么,英语文化教学自然也就成了英语教学中的基本内容。学习英语,只学语音、语法、词汇是不够的,还得学会怎么使用。其实语言教学的目的最终是教会人“怎么使唤”语言,也就是要使学生获得语言交际的能力,能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这种语言。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分析

本论文以陕西某高校作为样本,问卷调查采取不记名的方式进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化教学的调查问卷(教师用),第二部分是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化教学的调查问卷(学生用),第三部分是测试师生双方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程度,总共35道题,主要参考李松涛的2002年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通过对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a=0.862(教师用)、a=0.875(学生用),说明问卷可信。对问卷采取KmoandBartlett,5test结构性效度检验,Kmo=0.726(教师用)、Kmo=0.7329(学生用),说明效度水平一般。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53.4%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目的上存在应试教育的误区,认为学英语是为了应付考试和便于毕业找工作,37.6%的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的发展,希望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技能水平。总体来说,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现状不尽人意,学生把精力都倾注在语言形式上,误认为仅靠掌握语言形式便能掌握一门语言,没有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第二,对待英美文化的态度方面,一部分学生非常愿意了解其文化,而一部分学生则不是非常感兴趣,这就造成了学生对课本和辅助材料中的文化注解认识度不一样。

第三,新编和口语班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态度上是比较积极的,而体验大英的学生则处于想了解和也不是非常感兴趣之间。文学学院的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热情最高,而相比之下,理科学院的学生学习态度、热情较低。

第四,学生常常以本民族的文化为标准去看待其他民族的事物。例如对“龙”这个词的理解,中西方是完全不同的。在中国,它象征着权利与地位,表明炎黄子孙的一脉相承;而在西方,它却是凶狠与邪恶的化身,是魔鬼的代名词。

第五,在了解英美文化的有效途径上,80.1%的学生没有参加过讲座,37.7%的学生能一个月看一次原版英文电影。可以说,这是和每月一次的语音课密切相关的,但大多数学生们是看着电影画面和汉语字幕来了解整部电影的,扭曲了我们上语音课的最初目的。

第六,学生学习英语的短期目标就是通过考试,考什么、怎样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学习的方向和重点,要想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该相应地增加文化方面的考试内容,但现在有关英语文化方面的测试还处于空白阶段。

第七,在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仍以输入语言知识为主,有时涉及一点教材和教师参考书中的文化部分,较少讲授英汉文化知识的差异,也很少关注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而且现有的教师素质、教材、教法和课程设置都无法满足文化学习的需要。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缺失现象的应对原则

第一,兴趣性原则。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学习外语的难题之一是缺乏语言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学生就能感觉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生动有趣的交际环境之中,从而产生和保持对它的兴趣,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加深记忆。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或课外活动时间采取对话、表演、竞赛、唱歌、看录像、做游戏、开party、背诵小诗歌、学习成语、谚语等多种形式,为他们创造学习环境,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英语中许多成语、谚语包含着许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有选择地教给学生。例如:“Raincatsanddogs.”(倾盆大雨),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加词汇量、扩大知识面,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不能用汉语生搬硬套,还能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第二,相关性原则。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几节课的时间内解决全部问题,也不可能在一个课时里讲解全部文化差异性。具体来说,是指当我们的课本内容包含或涉及两种文化某一个方面的差异时,把这一方面两种文化的不同特点介绍给学生,不可扯得太远,不然的话,会给其他语言知识的传授带来影响。所谓相关性的原则就是传授的英语文化知识要与教材内容相关。考虑到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的需求以及相对有限的学时等因素,我们认为,文化教学的基本内容应来自语言教材本身。另起炉灶、重新找素材不大可能,也无必要,因为与教材内容脱节的文化教学,既费时又增加教师工作量和学生的学习负担,效果不会理想。现在几乎所有的英语教材都全部选用原文材料,其中大部分内容既是语言知识学习的蓝本(语法知识、词汇、常用句型等),又可作为极好的介绍英美文化的素材。如果把两者的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但不会冲淡或影响学生基本语言技能的训练,反而会使他们对课文中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循序渐进性原则。语言教学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英语文化的教学也就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相应地分阶段进行。教学时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辅相成,文化教学的重点、方式、分量等要根据学生的语言知识基础、接受和领悟能力等具体情况而定。比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本身所提供的文化信息为主,避免引进外来内容;对进入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后半段的学生或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可传授更丰富的、更“隐性”的材料。如果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就向学生灌输文化知识,对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第四,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要求传授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同时也考虑到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等因素。换言之,这些内容应该是很实用的,也就是说,在一般性跨文化交际中会经常用到,并可以促使这些交往顺利有效地进行下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两者的兴趣,产生良性循环效应。

文化学习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只能有选择地把英语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具体地说,应着眼于英语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优先传授给学生的应是对学生交际作用较大的、现代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内容,因为人们的交际是与现代的、占主流地位的普通人的交际。

第五,适度性原则。首先要适应英语教学的需要,适度地传授英语文化内容。如属于主流文化的内容、有广泛代表性的内容,就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举一反三。英语教师还应正确处理好文化内容的历史性和共时性的关系,重点应在共时文化上(主要是当代文化上),适当地引入一些历史内容,以利于学生了解某些文化习俗和传统的来龙去脉等。其次教学方法上要适度,协调好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的关系,教师讲解的文化内容是有选择的、有限的,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

第六,整体性原则。把文化纳入语言教学的框架,从单纯的语言教学向文化知识倾斜,使两者从分走向合,这是以语言教学整体目标为依据的。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是在一定的文化规约指导下的言语交际。因此我们必须把语言和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我们所说的整体性原则就是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做到纵横结合、点面结合。

第七,比较性原则。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长,受特定文化的影响,其一言一行必然带有此种文化的印记。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进行交际时难免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障碍,因为有差异,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现象,对于来自异域文化的人来说可能感到奇特,甚至很难理解。要使交际能够顺利进行,我们必须将不同文化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不比较就无法知道它们的差异。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就是要考虑如何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

参考文献

1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胡文仲、高一虹.英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高易虹.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2)

大学语文文化常识篇5

关键词:民族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

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际贸易急速发展,学英语、用英语的人日益增多。而学英语不仅仅是学语言,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一种文化。在日常英语教学和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英语所包涵的文化信息不是很清楚,因此除出现语法错误外,还经常出现一些文化错误,从而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本文所指的跨文化意识,从广义上讲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指能反映大量的跨文化知识的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在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导入的现状令人堪忧。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常见的文化意识冲突

语言的文化差异,一般来说是一种语言中蕴藏着某一民族或社会团体所固有的或特定的社会传统、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及思想特征等深层的文化特征。这些特征与其他文化特征表现出的差异,常会影响语言的习得,造成语用失误,甚至导致交际失败。

1.生活习惯的差异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了解中西方文化形态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尤为重要。中国人在就餐时,喜欢很多人在一起,热闹,嘈杂,喜欢跟人们尤其是熟悉的人保持较近的距离,而英美人士喜欢有自己的空间,不喜欢与人保持太近的距离,因此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要注意这种差异,以免被人误解为无礼。在付账时,中国人喜欢请好朋友吃饭,而西方国家的人认为自己有能力支付,经常会采取aa制,因此使用“G0-Dutch”。此外,在办喜事时,中国人用红灯笼、红对联等,红色代表热闹喜庆;英美人认为红色意外着血腥暴力,故穿白色婚纱代表纯洁忠贞。

2.行为准则的差异

人们往按照自己的行为准则办事,通常不会违反这些准则,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当注意中西方行为准则的差异。谦虚在中国是一种美德,受到赞美,往往回答“哪里哪里”,英美人对待夸赞则通常以“迎合”的方式接受,并回答“thankyou”,还有可能做出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委婉的拒绝在中国表示一种尊重礼貌,而英美人士往往会比较直接,委婉方式往往会造成一些误会,不利于跨文化交际。另外在接受了别人提供的服务后,英美人士通常要付小费来表示感谢,而中国人通常不这样做。

3.词汇意义上的差异

语言学家Leech认为词汇具有内涵意义,即词的“所指”内容具有某种交际价值。在英汉语言中,有些词语虽然所指相似,而内涵意义不尽相同:如“龙”与“dragon”在汉语语言中都指一种动物,但在两种语言中却富有不同的感彩。“龙”在汉语中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代表着中国的民族精神,如“龙的传人”、“龙马精神”等;而在英语中,“dragon”却是一种能喷火的怪兽,如亚洲四小龙中的龙字翻译成“tiger”。另外一些习语,如:“Kickthebucket”,在美国的一些地区表示死亡,而不是踢桶子。“ablacksheep”,译作害群之马,而不是一只黑羊,所以切不可望文生义。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现状

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选择这种个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的思想、习惯、行为;同时还要了解他们的心灵之语,也就是他们的社会文化。

因此在学习外语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每一个语言现象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比如词汇学习中除了记忆词汇的基本意义外,还应包括其情感意义、地域色彩等,教学中应该注意讲解文化背景知识,并对中外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的理解。同时,跨文化意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重要意义。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运用语言。而且,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

虽然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

多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语言输入多、文化输入少,课堂知识输入多、课外知识输入少,抽象理论分析多、具体感悟少,对语言能力重视多、对实际交际能力重视少。大学英语的教学成了英语应试教育的练兵场,为了四、六级的过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只重视语言知识的讲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导致学生把语法学习和词汇学习当作学习英语语言的全部。由于应试教育是为考试展开教学活动的,它注重强化的是训练式教学,因此,分数便成了衡量学生外语水平的标准,这个理念限制了教学手段,使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外语教学受制于应试教育。学生的语言用不得体,这是跨文化差异造成的。不了解文化差异出现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因为语言错误仅仅是表层结构的错误,而文化错误则意味着交际出现障碍。

三、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具体方法

1.教师必须加强语用意识和跨文化修养,把握教学思路

首先,必须树立语用意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的教学理念影响其教学的重点、教学的方式方法。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和老师都已习惯于词汇、语法的讲解以及阅读写作的练习。当教学时间缩短,英语考级不再与毕业挂钩,为了考级的强化训练不再成为必须之时,有的老师就觉得课堂无内容可讲,这是因为对外语学习和外语交际能力缺乏真正的了解,从而造成无所适从的局面。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首先要深刻认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同时也不能低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可塑性,树立语用意识,自己的英语教学水平才能上一个新台阶。

其次,必须加强自己的跨文化修养。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只有想法,没有知识储备是不行的。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地接触多元文化,不仅是英美国家的文化,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文化都应多方面学习。教学中涉及跨文化背景知识时,教师才能有足够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将其纳入教学范畴,成功地驾驭。

2.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解英语文化、培养交际能力的机会。例如,可以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组织学生就某一文化现象、文化内容进行演讲、辩论。举办戏剧表演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以课本剧为依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新。同时,还可以创办英语角、英语沙龙。

3.多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

牛津英语教材原汁原味,题材新颖,内容贴近时代,易和学生产生共鸣。但仅靠一套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有必要补充有关的内容,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英语国家的节日、就餐文化等资料,并作成幻灯片给学生演示、讲解,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自然收获颇丰。也可以运用英语录像、简单的英语动画、英语歌曲等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课本剧表演,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也有利于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4.利用现行教材,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当代流行的大学英语教材不再是一个知识面单一的孤立个体,而是将自然科学、文学以及文化知识的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教材。这些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赋予了很多文化的因素。课文内容往往涉及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建筑、地理、工业、农业等,并且课文信息量大,能生动地再现中西文化的差异,可读性强。教师在备课时和上课时若具有强烈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知识,那大学英语课就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交流,就会变成具有很高欣赏品位的艺术赏析课。同时教师还可以提高学生在教育观、文学修养、价值观、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跨文化意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5.加强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强调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主体文化是相对于客体文化而言,是指母语文化,它也是提高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跨文化交际中,谈话的主题和涉及的内容是受双方的文化背景制约的,如果谈话的对方涉及有关中国的传统文化、饮食文化、经济制度、文化遗迹时,假若你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即使有很强的交际能力,也会把自己置于很尴尬的境地。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母语文化意识,指导学生有计划、有针对性、系统地阅读有关中国文化的报刊与书籍,使学生不仅有一定的语言知识,也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能有效、准确、得体地进行各种交际活动。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应该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日常教学中对文化教学要给予足够重视,认真贯彻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真正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大学语文文化常识篇6

论文摘要:21世纪,各国在经济、政治、卫生、环保等各个方面的合作和交流越来越频繁,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我们时代的突出特征。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机会与挑战同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敏感性。

一、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挑战

21世纪,地球已成为人类群居的村落,不同肤终·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像“村民”一样朝夕与共、息息相关地同生存、同劳动。这种变化使得外语学习的目的,外语教学的目标、方法、手段等都发生了变化。人类社会迈人了一个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时代。现在人们可以自由地在因特网上快捷便利地交换信息。据报载,全世界互联网中85%以上的信息,是用英文的。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世界正注视着中国,中外文化的建立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一切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我们时代的突出特征。外语学习的目的,现在是作为交流的工具,为生存生活本身而学。在交际中的成功与否,除了取决于双方对中介语的应用能力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对异域文化的敏感度和容忍度,即了解对方思维习惯、认知模式、合作态度等的程度如何,当然也包括对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了解。因此,就英语专业学习者而言,其最终的跨文化能力的高低也取决于我们对英美及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

二、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80年代中期,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统一制定了教学大纲,全国统编了几套符合教学大纲的教材,87年开始实施四、六级考试,这些都对大面积的英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改革开放的深人发展,中国迅速地走向世界,社会上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浙江大学1993年的调查,社会上对本科毕业生听、说、写的要求分别为67.25%、71.11%和61.480,然而在这些方面,我们的教育却明显滞后。一方面普遍的应试教育带来了相当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传统的外语教育观还深深地束缚着我们教师的手脚。中国的学生,从小学直到大学,有的还进人博士生阶段,总共学习十多年的英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查词典、记单词、分析句子结构上。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有了词汇和语法知识就可以阅读,就可以应付考试,但是,在跨文化交际时往往会出现问题。

现在学习英语的人数庞大,越来越多的人对英语感兴趣,各个高校的学生花在学英语上的时间及精力都是相当多的,学生在各种英语等级或水平考试中也屡获佳绩。但是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并未有多大改善。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低下,语用失误频繁。传统英语学习是一种“应试性”的学习,使我们陷人了纯知识性的记忆和漫无边际的题海,造成了“高分低能”的现状,下苦功夫学习的只是能“应试”而不能应用的“英语”。

(一)调查武汉各高校,我们发现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有:

问题1: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外语学习的全部。这样不但发出信息的能力很差,就连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很差,综合交际能力低下。

问题2:学习方法陈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受传统方块汉字学习的影响,学习外语也是一板一眼、循规蹈矩。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词、句的理解上,而较少注意篇章;往往重视信息的接收,忽略信息的发出。

问题3:尽管许多高校有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如“英美概况”“英美文化”“跨变化交际”等。这类课程直接系统地传授了英语国家的方方面面,包括历史、地理、制度、教育、生活方式、交际习俗与礼仪等文化知识。但是许多同学都不重视他们的学习,加上这些课程的考卷只是表面上的问题,并没有深人,因此大多数学生只是蜻蜓点水或者走马观花地浏览一遍而已。

问题4:综合语言能力较强,但是跨文化理解能力差,缺乏社会技能。当语言能力提高到相当的水平之后,文化障碍便更显突出。语言失误很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而语用失误、文化的误解往往会导致摩擦发生,甚至造成交际失败。一个外语说得很流利的人,往往背后隐藏着一种文化假象,使人误认为他同时也具有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他的语用失误,有时令人怀疑是一种故意的言语行为,因此导致冲突发生的潜在危险性也最大。

英语专业学生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认识还比较低,相当一部分人凭常识、按习惯解决文化问题。然而,常识这个东西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属于常识性的行为,换在某个外国的背景下可能成为一种不合常识的行为;在某种文化下属于很礼貌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下可能被视为无礼;一种文化下的人怀着敬意说出的话,另一种文化下的人可能理解成是一句带侮辱性的话;拿汉语的习惯去套外语,有的时候套得对,有的时候则会套错。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不同的对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表述一个思想,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如何说”、“不说什么”,有时候比“说什么”更加重要。仅能够运用语法上正确的外语,并不能足以与外国人打好交道。这反映了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根本没有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敏感性。

(二)通过分析调查英语专业学生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我们小组认为主要原因有:

1.缺乏对不同文化差异的了解和理解。

2.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移植到英语表达中去,俗称Chinese-english。或把中西文化等同起来,忽略了文化差异。我们往往用本族文化模式来理解和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当两种文化表达的方式和意义产生差别时,就很容易用本族文化的模式来理解、思维和表达。因而常常产生误解。

3.缺乏真实的主语。在我国,英语不是我们的第一语言,我们使用语言只限于课堂上,缺乏真的语言环境。尽管老师们告诉我们在寝室里等场所也要尽量用英语交流,但是强调不够许多同学都没有做到。由于受传统教学法一翻译法的影响,我国的课堂教学成为“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只是盲目的记笔记,被动地接受语言信息。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他本身应该是充满活力的,丰富多彩的。但由于没有给我们创设一种良好的愉悦的学英语的氛围,经调查多数英语专业学生感到学习英语淡而无味,从而会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

4.老师在讲解时对于英美文化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未深人进行阐释。比如老师在讲授词汇时没有挖掘词汇内部的文化因素,进行有目的地讲解。老师通常呈现给我们的都是从词典下载的词义解释,很少能将词汇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介绍给学生。而作为学生的我们在学习生词时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所学的词汇成为一组僵化的符号,无法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加以运用。再比如在阅读学习中,老师们致力于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关注的是语音语法词汇句型和翻译等语言学习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阅读篇章中蕴涵的文化信息。即使谈到相关文化的某些内容,通常也不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能力为目的,只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篇章本身。

三、研究结果与结论

80年代初,受国家教委的委托,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英语组开始着手起草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有关基础阶段和高年级英语教学的两个大纲经教材编审委员会英语组审定通过后,于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经国家教委高教司批准后在全国实施。十多年来,这两个教学大纲在规范和指导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工作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鉴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近十多年来的英语教学又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原有的两个大纲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因而有必要作相应的修订。受教育部委托,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于1998年由何其苹、何兆熊、黄源深、姚乃强、吴古华、陈建平、朱永生、钟美荪、王蔷和文秋芳10位教授组成了大纲修订小组,英语组于1999年12月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送教育部高教司审批。在新大纲中提出: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等等。

其中对于英语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则提出了一套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的培养方案:

1.文学课程: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授课的内容可包括:(1)文学导论;(2)英国文学概况;(3)美国文学概况;(4)文学批评。

2.语言学课程:语言学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研究的丰富成果,提高其对语言的社会、人文、经济、科技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语言学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授课内容可包括:(1)语言与个性;(2)语言与心智;(3)口语与书面语;(4)语言构造;(5)语言的起源;(6)语言变迁;(7)语言习得;(8)语言与大脑;(9)世界诸语言与语言交际;(10)语言研究与语言学。

3.社会文化课程:社会文化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及其文化传统,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授课内容可包括:(1)英语国家概况;(2)英国社会与文化;(3)美国社会与文化,等。

4.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情况,培养科学精神,并熟悉常用的科技词汇。相关知识课程可以包括:(1)战后世界政治与经济;(2)国际金融概念;(3)国际商业概论;(4)西方文明史;(5)中国文化概论;(6)外交学导论;(7)英语教育史;(8)世界科技发展史;(9)国际法人门;(10)英语新闻写作。

大学语文文化常识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生命力跨文化意识导入

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际贸易急速发展,学英语、用英语的人日益增多。而学英语不仅仅是学语言,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一种文化。在日常英语教学和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英语所包涵的文化信息不是很清楚,因此除出现语法错误外,还经常出现一些文化错误,从而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本文所指的跨文化意识,从广义上讲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指能反映出大量的跨文化知识的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1]在我国目前的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导入的现状令人堪忧。

一、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导入的现状

笔者在自己教学的经验基础上,综合参考其他类似院校关于跨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导入情况,对于目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该文化的导入现状进行如下的归纳:

第一,重成绩,忽视跨文化意识的考核。我们可以发现,院校评估教师的优秀主要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而高职高专学校的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并不考查(或者较少考查)学生对语言背景等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二,缺少导入跨文化意识的动力与激情。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大动力就是通过考试。他们与教师一样,不愿意在与考试无关的内容或活动上花很多时间,对于英语文化的学习缺少激情、动力。

第三,高职高专院校的硬件设施不能满足跨文化意识导入的教学方法。目前的教学条件较大地限制了文化教学的进行。例如,缺乏关于文化教学的参考资料及英语学时的限制。

第四,跨文化意识的导入不是教学的硬性指标或者说教学目的。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并没有提及文化知识或文化意识的培养,只列出交际能力表,虽然交际能力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化因素,但它的出发点是较为具体的交际行为,关心的是交际行为的类型、身份和情境等,没有对教学内容中的跨文化因素本身作系统的分类描述。

二、跨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缺乏的原因

(一)英语教师对于跨文化意识的掌握不足,其本身素质有待提高。

从理论上讲,中国人学英语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到以英语为母语的英美国家去,直接在英语文化的熏陶中学习英语。事实上,我国大部分英语教师对英语社会文化知识的掌握主要从书本中或他们的老师那里获得,对其没有亲身感受。因此,教学中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驾驭能力常显不足。这是导致学生产生中国式英语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学方法不当。

我国英语教育主要采用语法翻译的教学方法,注重语言形式和语法规则讲解,不注重口语表达的训练,更忽视语言文化内涵的介绍。实际交流时,学生口语中往往出现中国式英语。近年来,随着交际教学法的引进和推广,部分学校又走上了另一极端,过分强调口头操练,忽视了语法和语用规则。结果,学生口头表达“流利”,书面语常出现不符合英语语言文化规范的中国式英语。

(三)英语教材内容的相对陈旧、落后。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英语教材大多为国内专家编写,很少由国外直接进口,而且变更的周期较长,因而内容滞后于社会现实生活。比如,当学生学会了“Howdoyoudo?”与操流利英语口语的外国人打招呼时,他们已习惯于使用“Howareyou?”,而当学生们学会了“Howareyou?”时,美国人则更喜欢用“Howareyoudoingnow?”。于是,我们自以为是地道纯正的英语,由于跟不上英美国家实际社会文化生活的步伐而变成了不是中国式英语的“中国式英语”了。

(四)缺少跨文化交际的语言环境。

中国学生通过“二传”习得的些许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往往由于缺少跨文化交际的环境,因而不能内化巩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淡忘。尽管一些有条件的学校,聘请了外籍教师,但由于中国学生的内向性格,课堂上不能主动积极配合,再加上班级大、人数多的客观情况,每节课学生人均占有时间不足一分钟,其效果可想而知。也有些学校为了营造英语交际的环境,定时定点举办英语角或英语沙龙,但由于组织不力等原因,常常不能持久而徒有虚名。凡此种种因素造成学生的语言文化错误不能及时充分暴露,因而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日后在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中,说出或写出中国式英语也就不足为怪了。[2]

三、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随着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日益全球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不断发展,涉外业务活动的不断增加,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应用外语与外国人直接进行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也就越多。但是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时常会发生某些冲突或者误会,而这些冲突或误会的产生往往不是因为语言的障碍,而是文化的冲突。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得不同文化的人们能进行交际。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了解英美等国家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文学作品等,是进行语言学习、语言交流、国际交往的必备条件。因此,在进行涉外活动中,人们进行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交流,而是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也就是跨文化的交际。[3]

根据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英语课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意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可行性。

近年来在高职院校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目标下,一些专业的英语课程只有几十个学时,加之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教学重点难于取舍。许多老师认为,在此情况下兼顾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各方面的培养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行的。而事实上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其现实的可行性:

1.高职学生经过初中、高中的英语学习,基本上具备了一定的词汇和语法基本知识,从实际够用的教学时间有限角度出发,无需花更多的时间再去学习基础知识。

2.高职学生心智已相对成熟,也积累了一定的本国社会文化知识,在跨文化理解方面较容易接受。

3.英语教材中随处可见的跨文化素材让跨文化交际培养可适时进行。因为没有应试的压力,所以教师有更多的发挥余地,使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与空间。

4.大专院校有较多的课余时间、丰富的现代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涉猎英语跨文化交际知识。

总之,就现实情况以及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言,将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融入高职英语教学中是完全可行的。

四、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意识

将跨文化意识导入日常教学中是耗时费力的工程,决非一蹴而就。但我们仍可根据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和英语教学目的采取积极可行的措施。

(一)教师必须加强语用意识,加强跨文化修养,把握教学思路。

首先,必须树立语用意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的教学理念影响其教学的目的、教学的重点、教学的方式方法。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和老师都已习惯于词汇、语法的讲解以及阅读写作的练习。当教学时间缩短,英语考级不再与毕业挂钩,为了考级的强化训练不再成为必须之时,有的老师就觉得课堂无内容可讲,这是因为对外语学习和外语交际能力缺乏真正的了解,从而造成无所适从的局面。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首先要深刻认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同时也不能低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可塑性,摒弃只教语言知识和四会技能的固有观念,树立语用意识,自己的英语教学水平才能上一个新台阶。

其次,必须加强自己的跨文化修养。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只有想法,没有知识储备是不行的。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地接触多元文化,不仅是英美国家的文化,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文化都应多方面学习。教学中涉及跨文化背景知识时,教师才能有足够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将其纳入教学范畴,成功地驾驭。[4]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教学方法。

就学生本人而言,学校要转变培养学生的指导思想,即从“以语言为本”向“以语言运用为本”转变,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目的。而且学校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跨文化意识的感悟能力,培养其跨文化意识,使他们能够主动、自觉地吸收并且充满激情地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语言。

1.以教材为基础

现在大专院校选择的课本大都是英语国家的原版文章,这本身就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跨文化意识的知识结构,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该语篇教学当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随时随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

2.以词汇教学为辅

在英语的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各种文化信息。有些词汇因为人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心理特征等使其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内涵。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及其背景。了解这方面的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如peasant一词,如果你用它去称呼一个英美国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他会不高兴。因为“农民”在汉语中是中性词,而peasant在英语中往往是贬义词,常表示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人”,在西方称“农民”为farmer。[5]

3.加强第二课堂的教学

英语中文化知识异常丰富,而课堂教学时间又相当有限,因此,我们可尝试开辟第二课堂的方式,丰富学生的知识文化,具体可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通过开设选修课程,教师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等优秀书刊。

第二,课余时间播放原汁原味的英语新闻、英语歌曲或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播放一些原版的影碟,既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又可对异国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方面有直观的感性认识。

第三,可以组织课外文化实践活动,深入到外商独资企业中去开展工作实习、实地调查,组织有外国人参加的英语晚会,创办以文化为主题的英语角,开展一些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英语演讲赛、英语文化知识竞赛、英语课本剧表演。

第四,邀请中外“英语通”以讲座形式向学生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增进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异同的了解与认识。

第五,向学生介绍各种英语节日,并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组织大家一起过节,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通过这些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化层次和文化意识。

总之,在进行高职英语语言能力教学的同时,教师应适当地加强语言的跨文化意识的导入,使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来学习语言,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和敏感性。

参考文献:

[1]王宗炎.语言学与语言的运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5.

[2]宋更宇.从文化视角看中国式英语.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3).

[3]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背景知识渗透的重要性.中学生教育网.

大学语文文化常识篇8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意识培养;心理干预

一、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经历很长的时间,人们对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文化”逐渐有了更深的认识。“文化”影响下的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也发生了从语言能力到交际能力,再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根本变革。普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不仅如此,语言还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学习汉语者不理解中国人的“长幼有序”的观念,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同样一个人,有人称他“老王”,有人称他“小王”。在人们学习或者使用一种语言进行交际实践时,就不得不把自己的语言和举止纳入该语言所代表的社会和文化中,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遵从该社会的惯例。

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都知道,跨文化交际能力不等同于语言能力,更不等同于交际能力。语言能力主要指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针对“语言能力”,海姆斯(DellHymes)提出交际能力,注重人的语言行为不仅要在语法上正确,还要在社会文化规则上得体。例如,一个孩子学会了说话,但是如果他在得到礼物或帮助时不会说“谢谢”,见了客人不会叫“叔叔、阿姨”,我们就会说这孩子不懂礼貌,不会交际。由此可见,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是不同的。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交际时,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善于识别文化差异和排除文化干扰并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它包括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转换能力、文化适应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发现,他们不仅外语交际能力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他们母语文化的交际规则和思维方式也常常行不通。他们的价值观念也常常受到误解或责难。所以,一般的语用能力(交际能力)是难以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的。只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才是跨文化交际中必要的能力。当然,要实现成功地跨文化交际,首先应该明白语言交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和基础,不然跨文化交际就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二、贯彻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

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简明阐述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人们由于对自己的母语文化习以为常,而面对于不同于母语文化其他文化却非常陌生,从而就难以避免相互理解与相互沟通的困难。人们常常不理解为什么别人的交际行为与自己不同,不理解为什么别人的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更不理解别人对事物的看法和评判为什么与自己大相径庭。自己喜爱的东西可能是别人感到厌恶的,自己不欣赏的事物却恰恰是别人对此赞不绝口。以中美文化对比为例:中国人讲求自谦尊人,美国人却主张平等互尊,甚至自我显示;中国人喜好相互关切,美国人却讲求维护独立自主;中国人观察和分析事物习惯于从大到小,美国人却习惯于从小到大……所以,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并非易事,需要正确而又恰当地处理复杂多样的文化误解,甚至是文化冲突,必须不断地排除文化障碍给跨文化交际造成的困难。

对于跨文化适应能力的解释,书中这样描述:它是善于克服文化休克的障碍,正确了解和认识新文化或来自不同文化的交际对象,对自己固有的行为举止、交际规则、思维方式、思想感情等做出必要的调整,必要时,还要对自己的文化身份做出必要的改变,以便适应新文化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环境,并为新的文化的人所接收。还要善于预见和处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差异的干扰,尽可能避免或顺利地排除文化冲突。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常常抱怨交际对方难以理解或不好打交道,却不明白原因所在和解决办法,甚至有的人只好终止合作,一走了之。在外国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人常常抱怨所在文化环境难以适应,采取的应对方法不是躲避,就是直接冲突。这些都是缺乏跨文化适应能力的表现。跨文化交际成败的关键因素是跨文化意识。

三、不断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RobertG.Hanvey)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是了解文化差异是不行的,还必须理解和接受文化差异,而理解和接受文化差异将会遭遇重重障碍,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获得跨文化意识。

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毕继万评述道:许多人以为只要大量接触外国人或长期居留异文化环境,就一定能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他们的理由是他们已经熟悉了这种交际或者所居住的新文化环境。这种看法不仅不合实际,也十分有害。因为他们忽略了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适应中一个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必需的“跨文化意识”,具体的说,就是不仅要有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更要有跨文化理解能力和移情能力,还必须通过“跨文化适应门槛”,即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交际对方或置身于异文化立场之上,接受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由“局外人”变成“局内人”。

“跨文化意识”:西方学者Chen和Stacosta对跨文化意识做了如下解释(Samovaretal,2000b:407):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中认知方面的问题,指的是,对影响人们思维与行动的文化习惯的理解。跨文化意识要求人们认识到自己具有文化属性,也要基于同样的认识去探寻其他文化的突出特征。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地理解他种文化人们的行为。由于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不同文化之间的误会就往往会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严重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要知己知彼,清楚认识文化差异,还要乐于接受和正确对待文化差异,这才是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条件。

四、文化休克对语言教学的干扰

跨文化意识大致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旅游者心态,第二是文化休克,第三是理性分析和愿意适应,第四是主动了解和自觉适应。文化休克:是对新文化了解的缺乏和对新文化环境的不适应,导致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频频发生,新来者受到文化休克的严重困扰,易于感情用事,对新文化和新环境容易产生对抗或逃避态度。无所适从、惶恐不安、抗拒心理是文化休克阶段的三大心理特点。对大多来华留学生而言,如何帮助他们克服文化休克,顺利的过度到第三阶段,这对我们的语言教学是非常有益的。不仅可以减少他们对文化不适应症状,还能够突破心理障碍让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在海外教育学院学习中文的同学大都是成人。这个事实是,成人永远难以达到目的语为母语者的语言水平,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行为也永远难以与目的语为母语者一模一样。他们的外语只能尽力达到最大限度地接近目的语为母语者的语言水平,口语水平难度更大,非语言交际行为与交际方式的学习和模仿的难度尤其大,文化知识、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交际规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等,很多方面都难以完全摆脱自身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影响。

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不论是因为参加社团的学习动力,还是工具主义学习动力,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是他们想通过来华学习尽快提高汉语水平,学习地道的语言,感受不同的异国文化。在第二语言国家的生活期间,开始时对新环境都很新奇,随着接触地加深有些同学会遇到难以跨过的文化休克,甚至一部分学生会把这种不良状态延续至毕业。这不仅大大挫伤了留学生学习中文的积极性,甚至还影响第二语言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我们应该为中级阶段的学生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初级阶段以学习语言为主),作为一根心理辅助拐杖,帮助他们渡过不适应期,为学习语言打好心理基础。

五、将跨文化适应教育与语言教育相结合

从以往研究中得出一些结论,中国人在表达问候的讯息时,可以就对方正在做的事提问,即具有一定程度的具体性,根据具体的情景而论,见到什么说什么、问什么。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把它编码为“看电视呢?”“出去呢?”,它们的功能同英语里的“it’sverynicetomeetyou!”一样。中国人在译码时一般不会发生差错,不会认为这是实质性问题,把这些形式上的问题只理解为对于自己的关心。但是,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人士听到这些话时,在译码过程难免会犯错误,结果得到的讯息是干涉他的私事。

王魁京(1998)做过一个调查,关于汉语学习者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常常碰到什么问题。调查发现,学习者普遍反映的问题是:他们很愿意和中国人交流,可是不同的中国人见到他们,常常问同样的问题:“你是哪国人”,“来中国多长时间了”,“你在哪个学校学习”。他们觉得,总是回答这些问题很厌烦。这些学习者不明白,在中国人之间,在展开会话的主要内容之前,先询问对方一些个人情况是为了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试探对方是否真有交际欲望,从而决定是否进一步交谈。这些询问不代表发话人真正的交际意图。如果学习者明白中国人这种会话方式的意图,就可以用积极的交际策略将会话引向他们感兴趣的方面,而不是仅限于一问一答的简单会话结构。

笔者在这里设想能不能借鉴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的方法。美国涅乐队成员,库尔特・科班(KurtCobain),他的歌曲常常表达一种抑郁和自杀的倾向。那么当其他人有这些迹象时,医生或者心理学家可以通过预测并防止他的自杀行为,提前进行干预。正如我们对一些文化现象,文化差异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在学生对不同的文化现象、生活习惯、行为准则、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感到不适应时,我们为他们专门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在课程中向他们解释中国人的文化行为,解决他们的困惑,让他们理解在一定场合“中国人为什么这么说”和“这么说的含义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解决他们如何理解和接受这样的说法和做法的问题。与他们平等坦诚地交流来努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一步步地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缩小他们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陌生感,让他们不但能理解并接受中国人的一些看法与做法,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能主动参与和学习模仿。

当然,要做好这根心理辅助拐杖,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科学地课程设置,课程目的与要求都会做的更加详细,才会对学生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虽然本设想的深度和广度都有限,但是跨文化交际引入留学生课程这个设想还是具有可行性的,笔者将会对这个设想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学习。(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毕继万,2009,《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胡文仲,1999,《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3]周小兵,2004,《对外汉语教学入门》,中山大学出版社。

大学语文文化常识篇9

一、文化意识的涵义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如何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多元化的,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方式、思考习惯、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包罗万象。文化有优劣之别,而无高下之分。简单地说:文化就是知识。而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指的就是目的语,即英语所在国家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方式、思考习惯、价值观念、文学艺术还有和价值观念等。英语教学中,文化与英语的教学如影随行,是教学中不可能忽视的必然存在。文化意识绝大多数的时候被很多教师单纯地理解为文化知识,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们会讲授Christmas,Halloween,easter的由来等内容,但往往忽视了中西方文化的对比。由于不能准确把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所听所读的材料,导致他们所说所写的内容和方式时常不够得体、恰当,甚至不顾交际场合、对象以及英语国家风俗,引起很多误解甚至会落下笑柄。

二、文化意识的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直接载体。学会目的语的同时必须掌握这一语言的相关文化;掌握语言携带的文化,才能学会语言。文化意识培养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化意识不能孤立出来,它需时刻伴随着语言教学,由于它含有显性和隐性的双重性质,所以在教学中往往被削弱,形成了中国式的英语,这也是当前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我们必须明了文化意识不容忽视,否则英语教学将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生命力。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会发现虽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能力,但由于文化的影响,学生仍然不能进行无障碍的交流,甚至一些比较原汁原味的英语文章,学生在理解上都会有一定的困难和偏差。究其根源,是因为英语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语法教学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教学,同时也要加强中西文化的教学,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文化教学。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将有利于认知不同民族的价值观,从而奠定相互沟通的基础;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用正确的语言进行正常交流,减少用语失误,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英语国家人士的作品文章,体会不同的文化素养。而文化意识的内容又需教师们去深入挖掘,初中英语教材虽然浅显,但能够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能力依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来创造性地整合这些文化内容,达到通过掌握语言知识,理解文化内涵,培养跨文化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

三、文化意识的培养

1、通过阅读教材和课外知识来培养英语文化意识

初中英语教材内容丰富,教材的编排适合英语教师深度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内容,而且这类内容随处可见。当然教材并非书本本身,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堂上选一些课外阅读材料,比如,英文作品片段、英文报纸等很多材料,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学生对英语作品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而且还可以从书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完美的文学作品不仅是人们精神的重要的代表,也是一种语言艺术的结晶。它完整的记录着人们的思想,每一个念头、每一个瞬间。文学作品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它可以真实地反映文化的特征。让学生通过阅读国外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使学生在巩固英语的基础上,了解民族的文化习俗和文化特点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了解和重新的认识,从而在了解文化的同时,提高了英语知识。由于文学作品情节扣人心弦、很容易把学生吸引到作品当中去,使学生走进别国文化当中,更好地对英语把握。通过日积月累,让学生学习到非常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

2、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也是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课堂教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交际的模拟舞台,学生将带着从英语课堂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走向社会,投入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中去。可以在教学中使用对比法、讨论法和任务教学法等具体方法。使用对比法时英语教师可以将许多领域的文化知识进行对比,比如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的差异、中国节日和美国节日的不同、汉语和英语的构造和读法等,在对比中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国际知识;讨论法的使用可以师生共通,讨论氛围越热烈说明学生的情绪越高涨,英语教师可以结合英语教材以及当前世界的时政热点话题,提出有价值的讨论话题,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进行小型辩论;任务教学法也是比较实用的方法,比如涉及family这个主题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陈述中西方家庭类型及家庭关系,并列出familytree.这样学生在课前就可以分组查阅资料,了解中西方的家庭类型:extendedfamily(大家庭)、nuclearfamily(核心家庭)、Single-parentfamily(单亲家庭),并且在课堂上讨论中西方家庭的共同和不同之处,从中则可了解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异同。

3、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大学语文文化常识篇10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学生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内涵,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初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英语、运用英语。

一、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

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初中学生学习英语也是从做基础的词汇学起,而在语言中受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词汇,因此词汇也是文化负载量最大的部分。英语语言中有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帮助学生正确培养初中学生的文化意识。在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中,亲属称谓是学生需要学习的最基本词汇,而亲属称谓中蕴含丰富的西方文化因素,从侧面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社会形态和文化传统。例如,grandmother,grandfather,granddaughter,grandson等词汇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这些词汇的汉语译法,并向学生讲解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注重以血缘关系的远近区分亲疏,西方文化中强调人的独立性,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因此英语称谓中没有内外、表堂之分,汉语中的堂兄、表弟等在英语中一律叫做cousin。

西方文化中的动物文化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英语词汇中动物的表达能够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例如,luckydog,cleverdog,lovemelovemydog等词汇和词组中,dog一词在英语中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在汉语中常表示坏人、坏事。教师巧妙的将西方文化融入词汇教学中,通过文化差异的讲解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主动在英语学习中运用文化意识。

二、学生在口语交际中体会文化差异

中西方在语言表达上存在文化差异,西方国家快节奏的生活和强烈的时间观念,再加上西方人本身的性格,西方语言表达方式直接、简单。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西方口语交际片段使学生感受文化差异,培养文化意识。例如,在英美国家,接受带别人的赞美和礼物是正常的事情,通常采用“thankyou”回答,但在中国语言交际中会委婉的拒绝一下或谦虚一番,如果在英语交流中运用中国的表达方式就会很尴尬。西方日常接打电话交流中的用语也独具特点,一般英语接打电话交流中常使用“Hello,thisis…”习惯于先介绍自己在询问对方,而在中国语言交流中首先询问对方的情况。口语交际中体现出较多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师将文化差异融入英语口语交流及句法结构的教学中,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了解西方的文化,并对西方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三、在英语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英语阅读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初中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限,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爱好,将一些简单易懂又具有文化特点的英语小故事融入至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英语阅读中感受英语语言的运用方法和其中的文化,既能够学习到词汇和句法,由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西方文化,培养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

其次,初中生文化意识的提高不仅仅限于课堂上,课下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英语阅读,大量阅读英语作品以增强语感、丰富语言表达的储备。对英语作品的阅读就是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文化因素大多蕴含在阅读作品中中。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意识孕育出具有文化性的语言体系,语言也传达出不同民族、国家的风土人情和价值理念,阅读有效的促进学生对四方文化的理解和学习。初中英语教师要加强引导学生在课下多阅读英语作品,增加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在文化理解的基础上对西方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对西方文化、价值理念及社会背景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文化意识,促进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

四、在英语活动中拓展英语文化知识

适当、合理、有序的课堂活动,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渠道,学生在参与英语活动中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拓展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例如,在圣诞节来临之际,与学生一起将教室装扮成具有西方特色的圣诞氛围,利用圣诞节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西方节日文化,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西方圣诞节歌曲和视频,使学生沉浸在圣诞节的氛围中,真实的理解和感受西方文化,有利于今后对西方节日文化的学习。也可以将英语活动设置在每一单元的教学中,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设计创新的课堂活动,如情景短剧,使学生在准备和排练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与文化内涵,切身感受情感表达和文化特点;也可以在教室进行聚会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参加聚会并互赠礼物,将学习到的交流用语运用到角色中。课堂英语活动促进学生在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方面的能力,体验西方文化,促进文化意识的形成。

五、结语

学习外语不仅要掌握词汇、句法、阅读等基本能力,还要了解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学习如何正确运用外语表达思想。培养初中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初中英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将英语教学与文化意识的培养相结合,将文化背景知识作为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融入至日常教学中,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消除文化障碍,提高英语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朱黔.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