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智慧社区需求调研报告十篇智慧社区需求调研报告十篇

智慧社区需求调研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00:20

智慧社区需求调研报告篇1

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副会长乔仁毅、微软大中华区战略副总裁桑迪・古普达、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杜平先后致辞。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协会、跨国公司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着智慧城市建设、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城市与社区治理、智慧应急产业、新技术在应急领域的应用等主题做了精彩报告。本次研讨会从城市及社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角度出发,将城市与社区安全作为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研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领域中的应用,促进城市或社区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的提高。

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与应急产业发展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曲成义以及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智慧城市总监、国家技术官刘宁等专家报告指出,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与应急产业发展,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实现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智慧应急产业的发展能有效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公共安全、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大家一致认为,在推进智慧城市与智慧社区建设过程中,要从城市与社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角度出发,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技术,通过对城市与社区的整体感知,增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联系,全面、精确、实时地掌握各类风险动态,提前预防、控制可能发生的危险事故和突发事件,在危机事件发生后,能够做到信息共享与协调联动,实现人与技术的充分融合,使城市与社区的应急管理更智慧、更高效、更安全。

智慧城市建设与应急产业发展为国家与地方经济转型提供了战略机遇。智慧城市有助于提升城市治理水平,适应了全球城市化发展的趋势。通过智慧城市推动公共建设服务,以及社会民生等相关领域的智慧应用,带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产业创新,培育电子商务、移动支付、智能可穿戴装置、车联网等新兴网络信息消费。同时,这些产业又能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所用,形成了城市功能服务与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有机结合的新业态,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智慧城市是城市管理的新方式,借助现代技术发展,促进城市管理更加精准化、更加高效化。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以公众需求为导向,而安全是公众的基本需求。面向智慧城市,建设好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需要紧密结合智慧城市的优势,从战略的高度进行体系设计,从而提出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支撑条件和途径。

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来促进城市应急管理,使城市的应急指挥系统能够有即时有效的信息共享、各部门统一协作标准化的紧急应对、无论何时何地畅通无阻的通讯、简便快捷地提高处理能力、对事件的预知、预警和预报以及更高效的协同工作能力。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创新智慧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大数据等新技术运用到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中,并取得一定成效,如利用空间感知系统打击恐怖活动和预防犯罪,这样一些先进技术与最佳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推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需要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将国外经验做法本土化,促进自身公共安全管理水平与应急能力提升。

智慧城市面临的安全挑战

智慧城市的愿景和目标是非常鲜明的,引起了各行各业的高度关注。一般指的智慧城市在国际上形成共识有四个方面的目标:第一是加强城市的科学管理;第二是发展城市的特色产业;第三是优化社会的公共服务;第四是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智慧城市四大目标也是根据社会的发展、公众的需求和产业提供的能力逐渐形成的共识。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加强科学管理、发展城市的特色产业、优化社会的公共服务、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这样的方向和目标是非常清晰的,最近这些年,社会各界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和支撑。

如果智慧城市支撑环境构建良好,智慧城市的发展将会有广阔的前景。一般构建智慧城市要做好两大支撑环境。第一是智慧城市的硬环境,比如说支撑智慧城市信息化、应用的基础设施的提升。第二是智慧城市的运作机制和信息管理资源共享的创新,也就是软环境。要做好对智慧城市硬环境和软环境的支撑,另外还要解决好城市发展中的一些新的挑战。比如说关于城市发展中的稳定性、治安、交通、污染、能源、服务等的问题。做好这些环境领域的工作,智慧城市在信息化应用中将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而且受惠广大的民众。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需要一些新的技术性的支持,抓住本地发展的特色和机遇,对不同的智慧城市进行差异化解决,要针对城市的特点、需求和现有的基础来强化智慧城市的作用,同时对于发展愿景和目标的准确定位也是很重要的。

提升城市的能力,包括城市的竞争力、吸引力、城市发展的推动力、服务力等等这些方面,也是提升整个智慧城市的愿景和目标。谈论智慧城市一般都离不开四化,即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安全性,要实现这些智慧城市的良好愿景和明确目标,就要有一系列的保障安全挑战和对策。

发展智慧城市

保障安全应对对策

在这些共性的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挑战的情况下,既要个性化地针对中国当前的特色经济社会产业发展情况,又要突出在中国发展智慧城市的特色化,这样的应用效果会更好。所以创新智慧城市的运作机制应该是以发展为动力,以公民需求为核心。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两化融合,即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构建现代的信息产业体系、突出智慧城市的运维管理,使社会服务人性化、精细化和服务化。

智慧社区需求调研报告篇2

“社会生产、人们生活发生革命性变化,对城市运行、管理、服务既带来新的冲击,也注入新的活力。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创新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品质,增进居民福祉,是城市领导者、管理者都将面对的重要使命。”相关专家的说法当然没有问题,但上个世纪末,有人提出数字城市概念,试图以计算机技术支撑城市发展时,由于技术方案与现实需求难以结合,难以落地,大多只停留在思路层面。

今天,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赋予了城市新的能量、新的生命。世界上一些国家便相继提出了智慧城市战略,如欧盟提出了“智慧城市与社区欧洲创新伙伴行动”,旨在实现“智能增长”、“可持续增长”以及“包容性增长”;新加坡推出了“智慧国2015计划”,旨在提升政府治理效率,提升创新发展能力。这些战略举措,都是以智慧城市建设为重要支撑,推动城市经济结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的调整优化,增强城市集聚经济人口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有专家告诉记者,从概念上说,智慧城市是把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融合在一起,将城市信息化推向更高阶段。它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社交网络等工具和方法,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和智能融合的应用。智慧城市将成为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作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市提升的新引擎,达到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企业经济竞争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体现了更高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创新精神。因此,未来智慧城市发展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唐凯告诉记者,截至今年9月份,我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宣布要建设智慧城市。这反映出地方政府的极大热情。但成为“智慧城市”需要哪些必要条件?

神州数码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李继刚对记者称,建议改变当前专家评审、上级检查的考评机制,利用第三方市场机构调查,看建设“智慧城市”是否真的为百姓生活提供了方便。从试点城市目录看,目前多为小城市和大城市的新城区。对此,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告诉记者,大城市如广州,人口载体、城市空间过大,大量投入缺乏明确性,中小城市则相对容易入手。因此,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等,发起成立的“智慧城市发展联盟”,先后签约并设立两批智慧城市样板,包括四川省德阳市、浙江省温岭市大溪镇、广州市番禺区以及吉林省延吉市。

京沪广“试水”如何

2012年7月21日,一场61年来最雨让北京陷入尴尬。两个月后,北京市朝阳区政府对外“智慧城市实施方案”:即便突降暴雨、积水断路,居民的手机也能收到短信,及时获知前方的路况信息。

北京市朝阳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皮定均告诉记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朝阳区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系统,借助智能手机与计算机两大终端,极大地便利了政府监管与市民生活。通过该系统的运用,朝阳区监管中心可实时监控辖区内多项活动,大到新增建筑情况,小到住宅小区内野广告清理状况。

上海市浦东新区是住建部、工信部确定的国家智慧城市首批试点之一。2013年1月起,一款名叫“掌上公交”的手机应用,让浦东新区市民能够实时查询公交线路、临近站点位置、公交车与站点的距离、公交车牌号等具体信息。而今,一款专为私家车主研发的“掌上交通”软件也投入使用,道路实时情况都可在手机屏幕上即时了解。

上海市浦东新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信息技术管理办公室主任戴友锋对记者称,让“智慧城市”建设切实造福市民,就要优先解决公共交通、市政服务等实际问题。

而广州市政府则在与企业互动中,逐步将“智慧城市”变成现实。“行讯通”、“警民通”、“掌上政务”、“掌上税务”等多款手机应用,几乎涵盖生活的各方面。而预约医院门诊挂号、查询交通违章记录、办理港澳出入境手续以及预约结婚登记等事宜,均可借助手机上网完成。

睡城、堵城、空城出现

尽管如此,但对于中国“智慧城市”目前的建设状况,还是有多位专家总结出两个主要缺陷:城市内容建设不够丰富,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城市对自身分析不够,存在投资与建设风险,引发“空城”现象。

中央网信办副主任王秀军对记者解释,目前部分城市(区)对“智慧城市”认识存在偏差,片面追求技术“高精尖”,应用“大而全”,简单地贴上“智慧”标签缺乏实际内容。

根据规划,位于北京东北部的望京社区将建设成为超大规模社区,但随着居住人口的增长,社区内服务业严重不足。目前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依然存在内外交通衔接不畅问题。而始建于1999年的天通苑社区,作为北京首批开发建设经济适用房项目,与望京、通州以及回龙观齐名,却得名“睡城”――常住人口清晨涌入城市、夜晚返回社区,呈现出钟摆式、候鸟式现象。

据了解,有些社区由于功能过于单一,每天庞大数量的人口流动给交通造成巨大压力。北京望京与天通苑两大社区,如今就成了著名的“堵城”。

而“空城”现象,也是“智慧城市”的通病。

2012年底,地处华南地区的珠海成为“智慧城市”试点大军中的一员,但珠海西区的“空城”局面并未得到有效改善。位于西区的珠海机场长久以来因客流量偏少而广受质疑。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院院长沈迟告诉记者,2013年调查的144个地级市中,有133个提出建设新城新区,共规划出200个新城新区。此外,12个省会城市计划建设55个新城新区。而这其中,不切实际的建城计划将造成严重浪费。

加速发展还需且行且慎

随着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社会舆论中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探讨又掀起一波新高潮。

据悉,随着信息技术和城市规划理念的发展,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近年在多个领域取得积极进展。舆论场中“智慧城市”一词早已从一个只有专业人员了解的词汇,变成了政府、企业与民众的关注热点。但由于各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同时面临盲目发展、协作困难、缺乏顶层设计和评定标准等问题,导致公众的关注益发强烈。

百度新闻高级搜索结果显示,2009年与“智慧城市”有关的新闻仅有670篇,而5年后的2014年,仅1―10月份相关报道就已达到111万篇,是5年前的1600多倍,足见其在舆论场中的发酵速度与规模。

智慧社区需求调研报告篇3

摘要:基于建设部智慧城市标准研究和全球智慧城市领域标准工作,认为由于智慧城市标准不约而同地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承载能力的提升,相关标准可以归为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城市经济和社会管理服务4大类。指出与全球研究方法存在明显差别,中国更加关注城市整体建设,将城市看做一个巨型的生态系统;国际组织和机构则从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入手,通过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实现城市专项领域更高效的运转。

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标准体系

thesmartcitystandardisgenerallyconcernedwith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capacityofthecity.Relevantstandardscanbeclassifiedascityinfrastructure,cityenvironment,cityeconomicandsocialmanagementservices.Differentfromtheglobalresearchmethod,Chinapaysmoreattentiontotheconstructionofthecityandconsidersthecityagiantecosystem.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sandagenciesrealizethecityspecialfieldmoreefficientoperationthroughtechnicalmeansofinformationfromtheaspectsofcitysustainabledevelopment.

newurbanization;smartcity;standardsystem

中国目前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1978至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从17.92%上升至52.57%,城镇人口从1.72亿增长至7.12亿,年均增长1570万,规模之大、速度之快,远超同期世界城镇发展速度[1]。随着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形成若干联系紧密、规模较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群,其中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吸引了80%的外商直接投资,实现了75%的国际贸易,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

英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大约用了100年(1800―1900年城镇化率从26%升至75%),美国大约用了80年(1890―1970年城镇化率从35.1%升至73.6%),日本大约用了40年(1935―1975年城镇化率从32.7%升至75.9%)。中国1996年的城镇化水平为29.04%,15年后的2011年已超过50%,以每年超过1%的速度在增长。中国城镇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城镇化发展矛盾在短时间内集中暴露等问题:如城镇化区域布局不平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城市管理水平低、城镇用地粗放低效、体制机制制约城镇化健康发展和浮躁极端的城镇建设6大类问题,这些问题亟需解决以促进城镇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2]。

中国共产党的“十”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指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促进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进一步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住房城乡建设部作为城乡规划和城市管理运行的业务主管部门,具有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推进建筑节能、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和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职能,一直将探索城镇可持续发展作为部门的重要工作。2012年12月5日,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中国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正式开展。截至2013年8月,共有来自全国35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193个城市、区、镇获得建设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资格。智慧城市建设过程离不开标准规范的引导和指导。建办科【2012】42号文下发了《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该指标体系规定了包括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智慧建设与宜居、智慧管理与服务、智慧产业与经济4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57项三级指标以及相应的技术说明。该指标体系是智慧城市创建工作的重要参考,为后期试点城市综合评估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3-5]。

与此同时,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国从事标准化研究的科研院所与机构也在积极开展智慧城市标准化研究工作。国际上的各大标准机构,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也相继成立智慧城市标准相关的组织,专门从事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

1建设部试点标准化建设

工作

目前国家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着很多困难,例如,建设目标的不清晰、统筹协调的困局、信息孤岛的难题、标准的缺乏、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缺失等问题。

要逐一解决这些难题,不但要靠技术手段更要从管理和体制的角度考虑。建立统一的智慧城市建设标准、技术标准、评价标准,以期城市在规划、建设、管理、运行阶段有系统化、体系化的建设依据,并可进行全面、科学验收及评判,提高整个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水平。随着试点工作的启动,建设部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小组已经开始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研究工作,包括引导指标(SCGi)、技术标准(SCtS)和评价指标(SCei),其中引导性指标已经发行试行版本;技术标准方面提出了《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架构》,并出版《中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一书;评价体系已列为建设部下一步智慧城市标准化的工作重点。

1.1引导性指标

作为引导性指标,《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规定了包括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以及相应的技术说明。引导指标框架图如图1所示。文件明确了智慧城市(区、镇)的建设内容是:智慧地规划和管理城镇,智慧地配置城市资源,优化城市宜居环境,提升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最终实现市民幸福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区、镇)的建设目标是:高起点构架智慧城市(区、镇)的顶层设计,高标准构建智慧型的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推进智慧型的产业发展,高效率推进智慧型的示范应用,高规格建立智慧型的城市发展协调机制。最终的目标是根据十的战略部署,智慧地建设生态城镇、美丽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该引导指标是智慧城市创建工作的重要参考,是技术标准制订的依据,也是评价标准考核评分的依据,为后期试点城市星级评估奠定重要基础。

1.2技术标准

2012年7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组织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40多家机构和50多名专家,开展了中国智慧城市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即技术标准(SCtS)。

按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及住房城乡建设部“要充分注重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做到智慧城市规划有指南、共享平台有标准、协同应用开发有依据,实现有序、有质、有量的发展”的要求,综合考虑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的智慧城市建设需求,课题组对中国先行的智慧城市试点的初步成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企业参与实际试点的经验,构建了《智慧城市体系架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架构》。

标准体系框架主要从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总体标准、基础设施、建设与宜居、管理与服务、产业与经济、安全与运维6大类别标准,分5个层次表示,涵盖18个技术领域和包含126个分支的专业标准。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依据《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编纂了标准体系的标准明细表、总体涉及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共3294个,提出了智慧城市急需研制的标准267个。

该标准体系中的标准为智慧城市(区、镇)各领域已颁布实施的、正在制订的或计划制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其范围涵盖智慧城市的物联网、互联网、通信、中间件、数据编码、数据交换、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多方面的技术规范要求,也包括智慧城市各子系统和各汇聚节点进行信息交互,实现应用服务的数据格式、通信协议和应用管理描述等方面的规范要求。对跨领域覆盖了多个行业标准的,一般情况下直接采用这些领域已有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不再重复制订。

1.3评价体系

评估体系目前仅提出一个初步的模型,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分析、验证,是下一步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重点。考虑从3个维度思考评估体系的建立。

一是传承。前期建立的引导性指标及关于技术标准的研究,编写《中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一书积累的经验、集聚的专家团队作为成果传承下去。设计过程中应注意3个问题:一是系统性,二是可控性,三是适宜性,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

二是借鉴。借鉴国际上智慧城市的经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城市发展的规律。国际上提出的“城市科学”的理念符合我们的智慧地推进中国城市建设的理念。维也纳大学提出的“经济、移动、民众、环境、生活、治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六大要素及麻省理工大学提出的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组成内部逻辑体系,按该体系建立仿真系统,进行预测、干预、修复,这些观点切中了现代城市发展中的要素,符合现代“城市科学”的发展规律,评估体系要借鉴国际上这种更加符合实际的研究成果。

三是创新。传承已有成果,借鉴国际上切合城市发展的核心部分,然后在这个成果上创新,应该扣住三点:一是国家目标,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提出的要“加大治理体系”和“以市场为资源配置决定性因素”,贯彻落实总理在中央经济会议提出的“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八字方针;二是城市面临的问题,要优先解决产业问题、民生问题、环境问题和城市市政问题;三是加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程度。

所以,第一要考虑前面成果的传承,第二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或已取得成果,再加上我们面临的任务,从这3个角度来设计建设部的评估体系的架构[6]。中国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如图3所示。

评价指标体系中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组织管理和评价指标的定性计算尤其重要。

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组织管理包括:将指标的维度数据、指标及其属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指标的权重等,录入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价指标模型数据库;可根据需要,从多维度的指标体系模型中抽取一套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的定性计算包括:相同行政管理类别城市,在处于不同经济发展区域的指标权重不同;对某些指标,包含有两个主要评价因素,即解决城市的问题和信息技术对其发挥的作用[7]。

2国际标准化组织智慧

城市相关研究工作

随着全球城市化建设速度的加快,iSo、ieC、itU这些著名的国际标准组织都先后成立专门的组织,进行智慧城市相关的标准化研究工作。

2.1iSo/tC268/SC1

iSo/tC268/SC1――国际标准化组织城市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分技术委员会,成立于2012年,秘书处设在日本。分委会近期主要的研究成果为tR37150技术标准报告,报告对当前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相关计量工作进行了回顾,并提出了未来标准的方向,对城市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性能计量进行了讨论,这将是第一个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国际标准文件。报告中对建设部2012年的《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进行了引用分析,对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分委会下一步工作重点是iSo/tS37151标准报告,此项工作将全面展开智慧城市的相关国际标准建设[8-9]。

2.2ieC/SeGonSmartCities

ieCieC/SeGonSmartCities――国际电信联盟智慧城市系统评估组,成立于2013年下半年,主要任务是进行智慧城市体系的研究评估工作。中国是该组织的发起国之一,作为牵头国家,主要负责评价、指标体系调研;术语、已有相关标准梳理;城市战略研究等标准化预研工作。2013年12月智慧城市评估组在德国柏林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界定ieC/SeGonSmartCities的职责,介绍标准化工作现状,建立任务协作机制,明确智慧城市领域的技术方向等任务。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中国相关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2014年2月在柏林召的第二次会议上,建设部代表提出了成立wG2“城市规划与仿真”和wG3“城市设施管理”两个新工作组(wG),最终投票通过。两个工作组将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展开国际标准化工作的研究工作。

2.3itU-tFG-SSC

itU-tFG-SSC――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组织智慧和可持续城市专题组,一直致力于智慧和可持续城市关键绩效指标(Kpi)和计量标准的研究。该组织目前正在准备一份技术报告,内容关于智慧和可持续城市关键绩效指标和计量方法,课题名称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任务是收集智慧城市关键绩效指标信息,其中也包括了建设部的智慧城市标准指标相关工作的开展[10]。

3全球智慧城市标准研究

核心分析

智慧城市标准不约而同地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承载能力的提升。与此相关的标准主要可以归为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城市经济和社会管理服务四大类。

3.1城市基础设施

iSo/tR37150认为目前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难以满足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因此,十分有必要将基础设施建设视为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及促进城市高效运转的重要途径。

通常来讲,信息化、能源、水、交通、垃圾与废弃物等这5类城市基础设施被视为支撑城市运行的核心要素。美国将能源网络的智慧化作为城市发展绿色低碳的有效手段,iSo与美国相关的33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里,有31项是节能和智慧能源网络项目;欧洲城镇则更加关注智慧交通的建设[11]。

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数量众多,且分别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面对的“城市病”多样且集中。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或多或少还在还历史的旧账,难以有效支撑城市高效运行,因此,信息化、能源、水、交通、垃圾与废弃物等城市基础设施也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

3.2城市环境

在城市生态环境方面,iSo/DiS37120选定的智慧城市国际标准里,有96%与环境相关。国际组织建立有比较详细的环境绩效标准体系,涵盖降低环境影响、提升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内容。

与国际社会不同,中国的智慧城市与城市环境效果直接相关的标准并不多。在城市环境领域,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将关注点放在城市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实现城市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3.3城市经济

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领域,其他国家/地区、国际组织智慧城市标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关注提升城市经济效率、降低成本,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十分关注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化,以期实现城市居民的安居乐业。中国则从自身发展特点出发,把经济重点放在产业上,更关注依靠信息化手段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3.4社会管理和服务

在社会管理和服务方面,全球智慧城市标准都重点关注城市公共服务,如城市教育、医疗、安防等。所不同的是,其他国家/地区、国际组织更侧重于城市公共服务的提供,中国则侧重于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

此外,国际组织还十分关注城市居民的娱乐休闲,这一方面中国的智慧城市标准仍是空白。

总体而言,全球在智慧城市标准方面最大的不同点是,中国更加关注城市整体,将城市看作一个巨型的生态系统,从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全方位制订智慧城市相关标准。其他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则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几个方面入手,通过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实现城市专项领域更高效的运转。

因此,中国现有的智慧城市标准里面不单单强调基础设施的智能化,而是从城市整体的角度进行综合性考虑,更多地关注城市公共数据资源共享和城市业务协同效应。本文认为城市公共数据库和公共数据平台是城市的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的必要条件。

与中国不同,国际组织有关智慧城市标准十分关注社会公平,关注市民的智慧化,将着力点放在消除贫困和城市弱势群体的公共服务上。发展援助委员会(DaC)认为贫困是由多层次及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匮乏而低效的城市基础设施是阻碍“利贫式”增长的最显著因素。在城市基础设施和经济建设方面应向城市弱势群体倾斜。而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虽然提出要城乡统筹,促进社会公平,但是目前的智慧城市标准还未能有效地体现这一点[11-15]。

4结束语

近年来,全球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建设部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同时组织全球专家、机构开展了智慧城市引导指标(SCGi)、技术标准(SCtS)、评价指标(SCei)的相关研究。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国标准化研究机构积极推动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研究工作,参与国际相关标准化工作。分析全球组织智慧城市标准研究核心发现,智慧城市标准不约而同地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承载能力的提升,相关的标准可以归纳为: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城市经济和社会管理服务四大类。全球研究方法存在差异,中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侧重整体考虑,从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全方位制订智慧城市相关标准,国际组织机构更侧重从城市可持续发展角度入手,以提升城市专项能力为目的。此外,国际组织有关智慧城市标准十分关注社会公平,关注市民的智慧化,将着力点放在消除贫困和城市弱势群体的公共服务上,这一点值得我们重视。

参考文献

[1]仇保兴.中国数字城市发展研究报告(2011―2012)[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郭理桥.迈向可持续的未来[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仇保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4]仇保兴.智慧地进行城镇建设积极促进中国城镇可持续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2,3(10):8-10.

[5]毛光烈.智慧城市需“标准化”建设[J].信息化建设,2012,23(10):11-13.

[6]郭理桥.中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7]李健,张春梅,李海花.智慧城市及其评价指标和评估方法研究[J].电信网技术,2012,31(1):15-18.

[8]iSo/tR37150.Smartcommunityinfrastructures-Reviewofexistingactivitiesrelevanttometrics[S].2012.

[9]iSo/DiS37120.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resilienceofcommunities-indicatorsforcityservicesandqualityoflife[S].2012.

[10]itU-t/FG-SSC.Keyperformanceindicators(Kpis)andmetricsofSmartSustainableCities[S].2012.

[11]JenSJ.anumericalanalysisoftheevolutionarystabilityoflearningrules[J].JournalofeconomicDynamicsandControl,2007,16(5):23-28.

[12]杜政清.中国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的背景问题与发展趋势[C]//中国城市形象战略与城市文明建设研讨会参阅文集.1997.

[13]汪德.中国、欧洲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比较与思考[J].新余高专学报,2005,12(6):8-12.

智慧社区需求调研报告篇4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幸福广州;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tn712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2095-1302(2014)12-00-03

0引言

智慧社区是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智慧城市理念贯穿到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全过程”的重要落脚点。智慧社区是指充分借助物联网、传感网等网络通信技术对住宅楼宇、家居、医疗、社区服务等进行智能化的构建,从而形成基于大规模信息智能处理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社区。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把智慧城市理念贯穿到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全过程。因此,在分析广州建设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现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广州建设智慧社区的框架,提出广州建设智慧社区的对策措施,对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具有重大意义。

1广州建设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现状

2014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要求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1-2]。

近年来,“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不断高涨。北京市制定了《智能北京行动纲要》,上海市政府公布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武汉市已初步编制完成《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天津、重庆、深圳等30多个城市,也都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规划和设想。2014年2月,工信部物联网“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快培育和壮大物联网产业,加快推动以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设。

在这一场智慧领域的赛跑中,广州不居人后。中共广州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高度重视。在中共广州市第十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中,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理念”,以“智慧树”形象地描绘了“智慧广州”生机勃勃的发展蓝图。这是广州市委在万亿元GDp这个新的发展台阶上,以全球视野、前瞻眼光、创新意识谋划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是审时度势,把握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是强化创新驱动,推动广州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新战略。

智慧广州是城市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催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形态,是信息化城市的高级阶段。哈佛大学教授诺兰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于1973年首次提出信息化系统发展的阶段模型。信息系统发展是一条学习曲线,可划分为六个阶段:初装、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和成熟。从“信息广州”到“智慧广州”是符合城市信息化发展阶段模型的演进规律的,也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发展及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一次新跃升。

近几年来,广州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推进了一系列重点工作[3]。

(1)组织智慧城市核心技术攻关。以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高端芯片、高端软件、信息服务、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等关键核心技术为重点,组织专项攻关。一是设立科技攻关项目,二是设立科技重大专项,三是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通过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了高端芯片、3D、Lte基站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2)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一是稳步推进光纤到户工程,光纤到楼超过95%,光纤到户覆盖50万户。二是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完成wLan无线接入点13万个,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大幅提升,市区覆盖率达到98.5%。三是大力推进以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规模试验网为核心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建成tD-Lte基站254个。四是启动实施“天云计划”,出台了“关于加快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年)”的编制。

(3)发展智慧产业。以建设中国软件名城为重点,抓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2011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电子商务创新和公共平台项目共39个,带动企业投入3.9亿元。积极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化发展,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产品制造业实现产值1828亿元,同比增长12.9%。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1750亿元,同比增长25%。

(4)全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以加强社会管理服务创新为切入点,积极组织开展“智慧社区”试点建设工作,力争每个试点区至少建设成1个以上“智慧社区”并投入使用。

(5)大力抓好智慧乡村试点。以北部山区镇发展为契机,以网络覆盖为基础,以信息服务为手段,通过示范带动、政企合作,积极开展智慧乡村试点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网络化转型,助力农民实现“信息技术改变生活”。

智慧社区的提出,是从强调以技术为核心到强调以技术为人服务为核心的一种转变。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提出“条块结合、整合资源、统一平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基本思路,打造贴心服务的智慧社区。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等大中城市都己制定了“智慧社区”的规划,有些城市在着力打造“智能小区”、“智能家居”的实验工程[4-5]。广州建设智慧社区,必须建设一个广州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围绕市民需要,整合各部门延伸到社区的市民服务事项,采取前台综合受理、后台业务处理的综合服务模式,统一规范前台受理和结果发放环节,为市民提供一站式、便捷化的就近服务,实现服务就在家门口。越秀区在建设智慧社区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以一库,两个平台为支撑,以一站、一页、一卡为载体的智慧社区框架。其中,一库指的是越秀区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包括有人口、企业、房屋、城市部件和空间地理等信息。两个平台是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和家庭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应用层中的便民服务渠道包括有市民网页,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社会保障卡,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自助服务终端等。天河区正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智慧广州示范基地,目前已完成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体验展示区的细化设计,并确定汇景新城、穗园小区、南国花园等7个社区开展智能家居、远程教育和医疗,以及综合互动服务等全方位服务的智慧社区试点,争取年内实现光纤到户,5年内覆盖智慧社区示范区90%社区和家庭,服务60万户家庭。

2广州建设智慧社区的总体框架

广州建设智慧社区以信息化应用程度较高的多个社区作为试点,重点先行,分步实施,开展智慧社区建设及应用推进工作。通过对广州智慧社区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文提出广州建设智慧社区的总体框架是“一个平台、二个载体、三个基础、四大支柱”。基本框架具体构成:

(1)一个平台:就是智慧社区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

(2)二个载体:社区服务站和智慧家庭。

(3)三个基础:即信息基础设施、空间基础数据及管理“智慧社区”和使用“智慧社区”的人。

(4)四大支柱:即智慧社区标准体系、智慧社区管理体系、智慧社区核心技术、智慧社区政策法规。广州建设智慧社区的总体框架图如图1所示。

在广州建设智慧社区的基本框架中,一个智慧社区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是核心。该平台以云计算、物联网、云数据等为基础,实现街道信息化、社区管理信息化、社会信息化集成平台间的网络与信息的互联互通和数据的共享交换,全面消除“信息孤岛”。在智慧社区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的基础上,以社区服务站和智慧家庭两个载体,为市民和居民提供智慧服务。在社区服务站,居民可以方便办理各种政务服务、了解街道和社区信息和享受社区提供的各类公共服务等。通过智慧家庭,居民可以享受智能家居、智慧医疗、智慧出行、智慧教育和社区便民服务等。建设智慧社区,需要抓实抓好三大基础建设,包括信息基础设施、空间基础数据及管理“智慧社区”和使用“智慧社区”的人。只有建设好信息基础设施,才能实现信息和设备的互联互通。我们把广州市相关单位的数据库组建成空间基础数据库,作为智慧社区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的统一数据库,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唯一性,消除“信息孤岛”。智慧社区的目的是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居民生活更智慧。这需要“智慧社区”专家和人才,让管理智慧社区的人员懂得高效管理,让使用智慧社区的人学会使用和享受智慧服务。建设智慧社区还离不开四大支柱,就是智慧社区标准体系、智慧社区管理体系、智慧社区核心技术、智慧社区政策法规。有了这四大支柱作为支撑,我们智慧社区这栋大厦才能昂然挺立,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全智慧的管理和服务。

3广州建设智慧社区的对策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做好广州智慧社区建设顶层规划。

智慧城市是广州创新城市发展理念、推进广州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选择。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有些领导干部对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理解不透彻,对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能给市民居民生活带来的改变也表示疑虑。有些居民认为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提出时一种宣传政绩、妆点发展的“形势需要”,是政府提出的一个口号,没有实质性内容。这不仅是对“智慧”本义的误读,同时也歪曲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初衷。我们应该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市的文件精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宣传培训工作,统一思想认识,做好广州建设智慧社区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建设智慧社区的功能体系、网络体系和系统体系,提升居民的信息素质,把全体市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所制定的决策和部署上来,集全民之力、全民之思,打造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

(2)构建广州智慧社区建设模式:政府负责、居民参与、市场运作、智慧共享。

智慧社区是一项系统工程。

政府负责:在建设智慧社区中,政府应该成立以区领导为组长的智慧社区领导工作小组,参与研究制定智慧社区的整体规划,出台智慧社区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具体指导智慧社区的建设过程。

居民参与:在社区,居民是社区的主人。树立居民的主人翁精神,广泛地发动居民和依靠居民,提高居民参与智慧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智慧社区的建设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使建设的智慧社区更符合居民的实际需求,达到为居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建设目的。

市场运作:智慧社区的建设需要一笔巨额的资金,在智慧示范社区可以实施政府和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行建设,但如果广州每个社区都进行智慧社区的建设,政府主要作主导作用,应该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由多方企业进行参与,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由市场化运作进行建设和实施。对于部分公益性的服务内容,各街道可通过公开招标、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社会工作组织负责社区的公益服务的运作,提供公共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的公共需求。

智慧共享:这是建设智慧社区的目标,让全社区享受智慧生活便捷、广泛的信息服务,极大地提升居民生活的品质,实现居民生活智慧。

(3)加强智慧技术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制定智慧社区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

物联网是智慧社区的关键技术。物联网发展过程中,传感、传输、应用各个层面会有大量的技术出现,会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因此,在中央政府层面,顶层设计物联网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抓紧研究制定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发挥好规划的引导作用。重点发展高端传感器、智能传感器和传感器网节点、传感器网关等,重点发展物联网相关终端和设备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目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自给率较低,容易受制于人,甚至可能对国家和城市的信息安全产生不利影响。我们应该加强智慧技术研究,挖掘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力争在智慧社区建设中大部分使用我国自主研发产品,并建设远程灾备系统,有效保证智慧社区系统数据的安全性,保证智慧社区的长期高效运行,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在智慧社区建设和使用中,在区、街道和社区层面,要站在一个高度审视和思考智慧社区长远发展的问题,要勇于探索和总结,制定智慧社区的服务标准,为广州建设智慧社区的推广应用作出贡献。

(4)引入第三方机构,建立智慧社区的智库,对智慧社区的建设和管理进行测评。

智慧社区建设,政府起着主导作用,智慧社区领导工作小组负责对智慧社区的整体规划,可以说对智慧社区建设成效有着决定性作用。我们需要建立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那由谁来对智慧社区工作小组和智慧社区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和监督呢?由谁对智慧社区建设和管理成效进行评估呢?我们计划选聘由高校、研究院、党校等组成的一批智慧社区专家,建成智慧社区的智库,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从专业角度评判智慧社区建设、管理以及对智慧社区居民服务的质量,有效对智慧社区工作小组和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对于社区的管理,我们可以选聘由高校、研究院、党校等组成的一批社会学和管理学专家,作为第三方咨询顾问机构,对各级政府的管理服务职责进一步清晰划分,把城市管理服务的事权下放区、街,进一步明确区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管理服务上的主要职责和事权,凸显街道、社区在社会管理服务中的重要地位。

(5)广州成立“广州市智慧社区人才教育中心”,着力打造智慧社区产学研人才库。

广州要以示范智慧社区建设项目为依托,凭借先进的技术优势和发展理念,成立“广州市智慧社区人才教育中心”,为我国智慧社区方面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广州要充分利用省内重点高校集聚的优势,促进“智慧社区人才教育中心”与高校之间的产学研合作,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并共建智慧社区项目实训工作站。在智慧社区建设过程中,组建各区的智慧社区建设专家组,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指导建设智慧社区的各项工作,并在实施过程中,学习和积累,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智慧社区专家。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打造好天河智慧城,吸引国内外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专业人才,为广州乃至中国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宋俊德,李晓峰.智慧城市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J].世界电信,2014(6):24-27.

[2]李志清.广州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R].2014.

[3]吴奇泽.从信息向智慧跃升――智慧广州建设的探索与实践[n].中国电子报,2012-02-21.

智慧社区需求调研报告篇5

【关键词】发展机遇建设思路愿景

1概述

1.1智慧城市涵义

通过摄像头、传感器、RFiD读写器、GpS等模块实现图像、声音、温度、湿度、风力、标签、地理位置等数据的识别、采集,完成基础数据的收集,形成大数据的原始数据。

将人们为实现自身服务需求而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思路、路径、规则进行抽象,形成计算机能够完成的算法,通过计算机来实现要完成任务、目标的思路、路径、规则,这类算法形成的软件形成基础功能模块,将这些基础功能模块进行整合,提供更为复杂的功能。

智慧城市就是通过上述所说的软件功能模块对各类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借助互联网共享技术,得以实现人们所需要的服务目标。因此,智慧城市只是一个工具,人们通过这个工具来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能力,管理效率和服务能力提升的程度取决于人们的管理和服务目标和思路,是取决于人的智慧。从这个角度来讲,各地建设的智慧城市管理、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智慧城市项目因各地实际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智慧城市不仅是城市智能化,而是涉及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智慧城市不是一个行业,而是能够带来社会深刻变革的一个引擎,它的内涵和涉及到的领域绝不是“智慧城市”这四个字能够代表的,“智慧城市”只是一个符号标志。

1.2智慧城市特征

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海量原始数据构成大数据;云计算实现数据处理规则;依托互联网完成信息传播、共享;构筑以人为本、面向社会各领域、各阶层泛在的、机会均等的生产、生活服务;全民参入,互动创新;跨域、跨界协同运作。

1.3智慧城市建设意义

全球都在推进信息化革命,智慧城市建设将全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各国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的变化都将对全球产生影响。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催生出很多新的业态、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推动中国经济向中高端迈进。对各领域传统企业的深化转型产生深远影响。由于智慧城市建设将跨域、跨界技术和产品整合变成了现实,同时在管理思路、理念和市场渠道拓展等方面对传统企业提出了严峻挑战,这些都将进一步刺激和促进传统企业在生产、管理和市场拓展等方面进行转型。各类服务将更加完善和便捷,市民生活质量将得到大幅提升,服务态势将由“需求型”向“供给型”转变,情景消费将得到大力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将“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智慧城市建设以其涉及范围和领域广的特点,将对消费、生产、管理等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继而影响到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

2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机遇

2.1现状

2.1.1政府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我国促进城市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重大举措和综合性措施。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第一次将智慧城市纳入部级战略规划,代表着“智慧城市”建设正式成为国家行为。2014年8月29日,经国务院同意,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部、住建部、交通部等八部委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落实指导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确保智慧城市建设健康有序推进。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增强,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部和国家标准委为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推动我国自主创新成果在智慧城市中推广应用,确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旨在形成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城市技术与标准体系和解决方案,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2014年9月10日,国务院总理在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我们将抓住世界新技术和产业革命机遇,加快“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等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梯度开发,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2014年11月15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措施,培育壮大新业态新产业。会议决定,要积极支持云计算和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融合发展,催生基于云计算的在线研发设计、教育医疗、智能制造等新业态。在疾病防治、灾害预防、社会保障、电子政务等领域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加强信息安全评估和防护。支持云计算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项目建设。

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2.1.2企业积极投入智慧城市建设

从互联网建设、数字城市建设、物联网建设到现在的智慧城市建设历经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我国各个领域企业都在积极参入,重视程度和投入的人力、物力都在不断加大,直至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深刻影响到了企业生产、运营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已经深刻影响到了企业市场拓展、营销渠道和服务提供的各个环节,大型的生产制造企业都引入eRp生产流程管理和基于大数据的财务管理、人力管理等智能管理手段。技术的进步迫使企业由被动使用互联网等技术转变为目前的主动研究物联网、智能管理等技术。同时,涌现出一大批软件研发、硬件开发等提供智能产品的企业和一大批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机构和解决方案咨询机构。现在,中国本土的软件研发能力、硬件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存储技术等足以满足智慧城市建设需要。

电信运营商作为信息化技术网络的提供者一直跟踪、参入互联网、数字城市、物联网和智慧城市建设。中国电信一直走在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前列,中国电信集团董事长王晓初早在2004年就提出中国电信转型战略,中国电信由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快推进转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立足长远,创新发展,积极推进业务转型,在提升客户价值的基础上,提升企业价值和员工价值。

为充分发挥青岛良好的经济、产业优势和中国电信技术优势,2011年9月9日,中国电信集团董事长王晓初与青岛市市委书记李群、时任市长夏耕分别会晤,签订中国电信集团与青岛市政府关于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这份协议是中国电信集团第一次与地市级政府签订的合作协议,协议涉及到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水利、智慧教育、智慧社区等领域。为切实落实战略合作协议,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同日,在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和时任青岛市市长夏耕的共同见证下,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中国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三方签署《中国电信信息服务(青岛)基地合作建设协议》,协议约定中国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按照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体规划,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国际标准建立中国电信信息服务(青岛)基地,提供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呼叫中心外包服务、云计算服务、灾备中心业务服务、软件研发和培训服务。于2012年1月由中国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出资一亿元人民币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成立山东省信息产业服务有限公司,以落实三方签署的《中国电信信息服务(青岛)基地合作建设协议》,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2013年4月12日,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在学习十会议精神省级公司总经理专题研修班上,集团董事长王晓初做了题为《坚持“一去两化”加快企业转型发展》的开班授课,明确提出“去电信化、推进市场化、坚持差异化”,融合信息服务,推进互联网创新思维,积极参入物联网和智慧城市建设。与阿里巴巴合作,达成涉及天猫、虚拟运营商和阿里云oS的三项合作意向,通过跨域合作,共享资源,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2014年被称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元年,建立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遥感遥测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带来了研发、生产、管理、服务效率的提高,还打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产业跨界、跨域合作、整合,使智慧城市建设向乡镇延伸和覆盖,让城市管理更加科学、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产业结构更加高效、城市发展更加均衡。与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相对应的是,在国家层面缺失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和智慧城市的战略定位,很多人对智慧城市的内涵、核心和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建设标准和评估标准,缺乏各领域智慧城市建设目标,致使智慧城市建设没有形成合力,打造不出全国乃至全球标志性、有影响力的智慧城市产品、方案,不具备应有的竞争力,很难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有所作为。有些地方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不顾实际,盲目模仿,跟风建设,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贪大求全,形成粗狂的式推进现象,致使盲目投资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2.2发展机遇

2.2.1全国各级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高度重视,推进力度前所未有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将智慧城市纳入部级战略规划,“智慧城市”建设正式成为国家行为。2014年8月29日,经国务院同意,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部、住建部、交通部等八部委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确保智慧城市建设健康有序推进。

各地相继出台系列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指导意见,聚焦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譬如:上海市为合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4-2016年行动计划。2015年2月6日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将创新应用,加快推进智慧北京建设作为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系统的六项重点任务之一。山东省政府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有关要求,为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制定《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山东“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总数居全国之首。在2015年2月举办的中国智慧城市发展与合作年会上,青岛市入选中国智慧城市惠民建设优秀城市,位列全国智慧城市惠民评价指数第三名。

2.2.2中国经济发展需要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30年来,采用的是“粗放型增长”模式,对生产效率、生产成本、投资关注度很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对生产经营进行精细化管理,政府提出“调结构”,调结构就需要对产业、产业模式、人力资源、市场模式进行调整改革,智慧城市是一个抓手,创新思维,创造新的产品、产业、市场等,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到各个领域。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聚力效益提升,才能实现经济高层次发展。迈向中高端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迈向中高端也是中国提升国际竞争力、抢占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途径。环顾全球,在经历金融危机之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竞相向高新领域拓展,物联网、3D打印、大数据、工业机器人等新技术层出不穷。可以说,谁抢占了发展制高点,谁就能主导世界发展格局。

我国区域、城乡之间发展的差距巨大,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正在加快推进,这些都为中国经济的战略转型提供了纵深空间。全面深化改革释放的制度红利将大大增强市场的活力和创造力。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制定实施城市群规划,提升城镇规划建设水平,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

2.2.3提升城市管理需要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原有的交通、医疗、环保、安全、食品、金融、教育、养老和应急系统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城市发展需求,不能为市民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通过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养老、智能教育、智能环保、互联网金融等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可以有效地解决服务供需之间的矛盾,有效提升城市竞争力。

2.2.4企业发展需要

经济新常态意味着生产发展的国内、国外环境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必然成为决定企业、产业对新常态的适应能力。

传统企业在经济新常态大潮中将面临严峻的考验,曾经的成功经验、对渠道的认识、产品的定位、生产的管理等等已经远远滞后或者已经开始落伍,已经阻碍企业的发展,在全球技术革命的大潮中,如不能迎头赶上,将在瞬间崩溃。智慧城市建设构建的是一个崭新的产业生态系统,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重新定位企业、产品和服务,构建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管理流程、生产流程、销售渠道,跨界整合,资源共享,才能使企业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3智慧城市建设思路

3.1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化

在智慧城市建设推进过程中,目前绝大部分人谈的还都是停留在智慧城市的概念、理念和愿景层面,一旦谈到实施就会觉得无从下手。譬如:谈到智慧医疗,就会讲智慧医疗就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智能终端实现患者与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从而解决医患矛盾,提高就医效率,提升医疗信息化水平。至于如何解决医患矛盾、提高就医效率和提升医疗信息化水平,就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采用什么解决方案了。因此,调研各领域社会服务诉求,将各领域的智慧城市概念转化成为可实施的一系列可实施的项目是智慧城市建设能够落地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最基础的一步。

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和全局性的工作,须加强国家、地区、产业等诸多层面的统筹,统一各个层面人员对智慧城市的认识,培养中国新常态下各领域的信息化思维,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机制,以提高效率、改善服务为目标,以政府、企业、公众需求为核心,推进“智慧城市”的整体布局,优先考虑、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和领域,采取急用先上、效益为本、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环保、智慧教育等建设。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将智慧城市建设在各个领域的诉求转化为一系列目标明确且可实施的项目,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譬如:首先考虑智慧医疗建设,以解决医患矛盾、方便就医、公平就医、专家资源共享等老百姓关心的问题。

智慧医疗至少应考虑患者、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三个维度,其中:为患者提供的服务应包括:患者健康档案(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方式、家庭成员、患病史等信息)、急救、辅导、咨询等;医疗机构应考虑的环节因素包括:急诊、挂号、电子病历、各种检查化验报告、缴费、取药、住院、咨询、提醒和涉及到医疗机构管理的财务、人力、后勤、仓库、药房、药品进销存、易耗品进销存等。医护人员应考虑的维度包括人员档案、值班、培训等。将以上三个维度综合在一起,根据医疗机构的服务流程、服务标准、患者需要和医护人员的能力构筑智慧医疗的顶层设计,编制包含各个服务模块的综合解决方案。

在确定智慧城市项目时,应考虑到项目的社会价值和对市民生活的影响,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业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感,因为智慧城市的任何一个方案的实施都具有一定的覆盖规模,都将给国家和人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项目的社会价值是评价方案是否可行和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譬如:目前,某公司花费巨额资金为其打车软件开拓市场,结果褒贬不一,成功与否尚无定论,其原因我认为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该公司的打车软件只是考虑到了方便叫车一个环节,而这个环节还只是考虑到了会使用智能终端的年轻人一族,忽略了更需要提供便捷服务的老年人,二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出租车行业的管理,这种管理的改变是否有利于推进出租车行业的发展和服务完善,答案起码不是肯定的。这样的智慧城市项目方案如果不加以调整的话注定寿命是不会长久的。如果换个方案,可能不需要这么多的资金就可以为各年龄段提供便捷的服务,同时也可能推广到其他行业的车辆管理、调度等服务领域,解决了智能交通三要素中车、人和道路中的车的问题,其生存能力就不言而喻了。

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中,搭建服务平台是基础,提供的服务内容是更关键的,需要重点关注的是项目的内容服务,只有内容服务才能体现项目的服务价值和存在价值,因为市民真正感受到的是服务。譬如:对于一般人来讲,到互联网上看什么?答案是互联网上的信息很多,但是不聚焦,找不到对工作、学习和生活有针对性的资源,对绝大部分人来讲,在互联网上主要是浏览新闻和一些信息,不是作为提高自己生活品质和工作能力的工具。电信行业4G开通了,通过智能终端做什么?对绝大部分人来讲,答案和互联网基本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增加了微信、淘宝和QQ等功能,但是这些功能使用时间一长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因为没有解决提供服务内容的核心问题。因此,为社会和人民提供学习、生活、健康等内容服务是目前最紧迫的,也是推进智慧城市快速发展的源动力。总理在第一季度经济形势座谈会上针对社会关切的网速和网费问题明确要求有关负责人,““加快协调工作,研究如何将流量费降下来,“薄利多销”。”总理还说,“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评估,我们在世界范围内的排名在80位以后。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带宽,这方面我们的潜力很大,空间也很大。”总理的要求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内容服务奠定了坚实的网络基础。内容服务具有很大的空间,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这就需要通过不同的维度来研究服务内容,譬如:①以年龄为划分维度,为婴幼儿提供哪些内容服务,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需要什么、我们应该提供什么内容、怎么引导,为青年人的学习提升、生活提供什么服务,为老年人的养老提供哪些服务内容。再上升一个层面就是如何以时间为轴,为人的一生提供连续的服务内容。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课题,都需要深入研究,继而提供出综合解方案。②以行业为维度,根据行业特点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种方案对行业提升、秩序优化会起到决定性的促进作用。以化工行业为例,为青岛市平度新河化工产业园搭建的化工园区智能管理系统提供的服务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政府提供的服务,即为园区管委会、平度市政府、青岛市环保局、应急办等提供实时数据、报表分析等服务;二是为园区管委会提供园区管理的实时数据、预警、应急指挥、园区管理等服务;三是为企业提供实时数据、预警、培训、危险品管理、仓库、材料等管理服务。该平台提供的不是一个仅限于园区基本管理的功能,而是更加注重的是内容服务,涉及到化工产业链管理的每个环节,达到智慧城市中智慧园区管理的物联、智能、高效的效果。青岛市市长张新起在检查新河化工园区时对该化工园区管理系统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新河化工产业园智能管理系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园区智能管理”,并要求相关部门参观学习,以推进青岛智慧城市建设。另外,从企业角度来讲,要想做大、做强企业,必须进行市场细分(marketsegmentation),而市场细分是指营销者通过市场调研,依据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把某一产品的市场整体划分为若干消费者群的市场分类过程。每一个消费者群就是一个细分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是具有类似需求倾向的消费者构成的群体。细分市场不是根据产品品种、产品系列来进行的,而是从消费者(指最终消费者和工业生产者)的角度进行划分的,是根据市场细分的理论基础,即消费者的需求、动机、购买行为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来划分的,并根据其多元性和差异性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市场细分对企业的生产、营销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2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的实现目标。顶层设计是自高端向低端展开的设计方法,核心理念与目标都源自顶层,因此,顶层决定底层,高端决定低端。顶层设计强调设计对象内部要素之间围绕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形成的关联、匹配和有机衔接。顶层设计的成果应是可实施、可操作的。因此,各领域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的服务能力高低取决于顶层设计的质量。

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本身就是跨域、跨界进行资源高度整合、高度关联,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顶层设计尤其重要,否则就很难取得预想的效果。智慧城市建设项目顶层设计过程中需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1)设计理念与设计思路。智慧城市建设本身就是在创造一个新的业态,不是原有技术的改良,而是采用已经具备支撑能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将现有技术、流程在进行整合、再造,是一场实实在在的革命,再生出来的业态与原来的业态不管是存在形式还是管理方式、运营模式都将有着天壤之别,就好像是乐高积木,在新搭建的模型中已找不到原来模型的影子,智慧城市建设就是这么可怕,又是这么刺激!摆在我们面前的例子就是阿里淘宝,颠覆了传统的零售业流通模式、市场模式,颠覆的速度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2)清晰的定位。在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中的顶层设计首先要给项目一个清晰的定位,不同的定位,其后续得到的结果将会是不同的,譬如:智慧养老项目,若给出两种不同的定位,其中定位一,搭建覆盖全国的智慧养老平台,为老人提供物质生活、精神文化、医疗卫生、情感和心理慰藉等方面全产业链服务,为政府和医疗机构提供各年龄段老人诉求、建议、不同季节、不同体质老人的保健、医护需求等。定位二,搭建一个智慧养老平台,为某市老人提供养老服务。显而易见,这两种定位的覆盖区域、服务内容相差很大,一方面反映了这两个顶层方案设计者的格局,另一个方面决定了这两个顶层设计方案后续运作过程中资源整合的维度、深度和广度。

(3)明确的目标。在清晰的项目定位指导下,制定明确的可实施的项目目标,譬如:智慧农业的目标包括三个维度:一是为政府监管提供的服务;二是为那些农业生产者(根据地域、农产品、生产规模等来划分)提供哪些服务内容,这些服务内容的服务方式、标准等;三是智慧农业平台,平台覆盖能力、提供的与服务功能相匹配的技术功能、需要配套的电信运营商资源等。

3.3综合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在明确项目目标后制定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是完成项目各项目标的一整套方案,是一系列单项目标解决方案的汇总,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解决方案都应是综合解决方案。

(1)综合解决方案的编制原则。

①立足实际:根据已有资源(包括市场、技术、资金、人力等资源)实际编制综合解决方案;②适度超前:综合解决方案是为了实现项目目标的,切忌方案落后,但是更不能太超前,以免造成方案实施后达不到项目需要。③可操作性:综合解决方案是一系列方案的有机融合,确保方案的各个环节均可实施。④时效性:方案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实施周期越短越好,因为我们正处在大力推进技术革命、万众创新的时代,时间较长的实施周期往往会导致方案由于不能及时满足市场和服务需求,而致使项目失败。

(2)综合解决方案的组成要素。可操作的解决方案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项目建设背景、项目要达到的目标、提供的服务功能、技术模块功能、投资和成本预测、运营模式、实施保障和实施周期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实地调研、勘察,编制设计文件和实施方案。

3.4技术实现方案

依据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综合解决方案中的服务功能和技术模块功能编制技术实现方案,因为智慧城市项目的服务功能将不断增加,因此技术方案应具备以下特点:①模块化设计,功能扩展灵活;②采用云技术,具备开放性和兼容性;③结果输出,方式多样性。

技术方案的基础平台为大数据平台和呼叫中心平台,通过这两个平成信息处理和服务功能。其中:

(1)大数据平台。大数据平台的主要功能是完成数据的逻辑运算,即:①数据提取、识别:提取通过有线、无线途径传送来的感知设备产生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识别、转换为大数据平台统一标准的数据模式,形成大数据平台的基础数据;②数据分析、处理:根据处理规则编制的软件程序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根据需要输出相关处理结果到下一级,根据处理结果是否为最终需要结果,下一级包括两个方向,一是如果处理结果就是最终需要结果,则将该处理结果直接输出到客户端;二是如果处理结果不是最终处理结果,该处理结果被作为下一级的原始数据传送到下一级或触发下一级的处理流程,继续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直至处理结果为最终需要的结果。

(2)呼叫中心平台。呼叫中心平台是一个统一、高效的服务工作平台,是一个统一的对外服务窗口,为用户提供系统化、智能化、人性化的服务。随着技术的进步,采用云计算技术,现在的呼叫中心服务方式分人工话务人员服务和自动语音应答服务,为用户提供咨询服务、提醒服务、调查服务等服务,具体的服务内容因项目提供的服务而不同。

譬如:青岛市平度新河化工产业园智能管理系统项目

(3)管理系统特点:①应用云技术,具有开放性、兼容性;②应用物联网技术,应对快捷;③模块化设计,扩容灵活;④人化数据分析报表管理。

(4)系统技术架构。系统技术架构包括应用层、逻辑层和物理层。其中:

应用层:包括门户子系统、地理信息子系统、基础管理子系统、应急调度子系统、数据收集子系统、数据分析管理子系统、呼叫平台子系统等,完成的功能包括:

①实时监控(传感器、视频)――环保、安全、生产流程、厂房、库房;

②预警――控制室告警、短信告警等;

③应急调度。

区域隔离:对讲、广播、视频调度、通报。

④基础管理:园区车辆管理、人员管理、区域管理、道路管理、危险品管理、应急物品管理产品(生产产品、库房内的原材料)识别、统计、使用等管理。管理流程、法律法规、操作流程、周期检查通报、应急预案、案例库、专家库、联系人等知识库。

培训管理:三维动画场景培训;应急演练;考试认证。

逻辑层:呼叫语音工作流管理、数据分析比对管理、报表生成管理、紧急呼叫管理、服务闭环管理、培训管理等。

物理层:硬件设施(包括数据采集设备、云计算设备、网络设备、存储设备、语音终端设备等)、基础数据(老人信息库、服务机构数据库、体征参考数据库、GiS地图、知识库等)。

(5)智慧城市建设技术实现方案编制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项目的安全和质量保证:根据项目需提供的功能确定项目所采用硬件设备和软件的安全等级和质量标准;②适当考虑项目的性价比,未必采用的硬件设备和软件都是国内顶级的或世界顶级的;③在确保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项目的实施周期。

3.5项目实施

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与传统单一功能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施工组织,由于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是综合性很高的项目,设计的硬件设备和软件比较多,是一种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因此施工组织尤其重要;其次,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实施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技术优化的过程,项目建设采用的是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建设思路,因此,在整体框架搭建完成,某些功能一旦实施完成,经验收后就要投入使用,循序渐进完成整个项目的实施工作。

3.6推广、复制

智慧城市建设项目都是为某一领域或某个产业解决一系列服务问题或提升管理能力、生产能力、运营效率等而实施的,由于相同领域或产业遇到的服务问题或提升管理能力、生产能力、运营效率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综合解决方案、实施方案均可以在相同环境下进行复制推广。

譬如:青岛市平度新河化工产业园智能管理系统在新河化工产业园成功上线运行,提供的功能能够满足园区生产和管理需要,表明新河化工产业园智能管理系统可以满足化工产业园管理需求,其他的化工产业园在管理和生产上与新河化工产业园基本相同,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将新河化工产业园的智慧化工园区综合解决方案复制到其他化工园区。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建议通过以下过程来实现项目综合解决方案复制。

①建模:将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综合解决方案进行简化,提炼为能够满足某领域或某产业最基本服务需求、管理提升、生产提升和运营效率提升的基本方案,将该基本方案作为一个可复制、推广的模型。②试点:将抽象、提炼出来的模型运用到某领域或某产业进行试点,在试点过程中,一要对模型设计的功能进行验证、测试;二是查找模型存在的技术缺陷和功能缺陷。③优化:针对试点过程中发现的技术缺陷和功能缺陷,对模型进行优化,直至达到综合解决方案设计的功能要求。④固化:将优化后的模型固化为该领域或该产业的智慧城市建设综合解决方案模型。⑤个性化:因为同一领域或同一产业所处的地域或企业不同,对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功能也不尽相同,会产生一些个性化的需求,将这些个性化的需求提炼为相应的服务或提升管理、生产能力的功能,将这些功能添加到固化了的智慧城市建设综合解决方案中,这样得到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综合解决方案就是客户所需要的综合解决方案。⑥复制:以修改完善后的个性化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综合解决方案为依据,编制项目技术实施方案,进行项目实施,完成综合解决方案的复制工作。严格意义上,复制的是该领域或该产业固化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综合解决方案。

3.7培训

对于一个新生事物来讲,培训对新生事物的成长、壮大是非常关键的,对智慧城市建设这个新生事物来讲,培训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智慧城市的培训内容,大体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智慧城市相关知识培训,譬如:什么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智慧城市涉及到哪些技术?什么是云计算、大数据?通过对智慧城市相关知识的培训有利于社会各阶层对智慧城市的了解和认识。

一类是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培训,通过培训有利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建设和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使用。譬如:大家都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如果对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食品追溯项目的建设目的、提供的服务和如何读取溯源数据等方面进行培训,该项目就会在社会上迅速推开,有利于项目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产业、各个年龄阶段、等等,总的来讲,涉及到了每一个角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不仅仅是信息技术人员的事情了,而是关乎到社会的每一个人,因为它与全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因此,对智慧城市的培训不能局限在传统的培训方式,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微信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培训,使全社会对智慧城市建设有所了解,从而,促进和推进全民创新、万众创新。

4智慧城市人才队伍建设

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促使经济迅猛发展,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近二十年的信息化建设不仅建成全球最大的通信基础网络、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革命中也跟上了世界的步伐,培养出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化人才,支撑、推进了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智慧城市建设与以前的互联网、物联网技术革命有着很大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几乎涵盖了以往我们知道的所有信息化技术;②时间窗口短,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壮大的时间窗口不会长于五年,在五年之后将会迎来新一次信息技术的应用升级,将会在更短的时间内改变着这个世界的生活形态和产业形态。③涉及范围广,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到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衣、食、住、行生活形态,在改变着传统企业的生产、管理、运营流程,将我们的生活全球化,将全球连成了一个整体。

鉴于以上差异,为能够接应、发展这一轮智慧城市信息化革命,人才队伍的整合、梳理和建设是必不可少和刻不容缓的。中国二十年的信息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信息化技术人才,适应了以往的信息化建设需求,而这一轮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的人才与以往需要的人才有着天壤之别,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的是项目架构师,可以说,目前中国现在缺乏的不是技术,而是将这些技术融合形成具有一定功能并可操作解决方案的架构师,我中华泱泱大国二十年的信息化建设,投入的政府关注、人力、物力、财力不可谓不多,而在互联网、物联网革命中只是跟随,而没有有所建树的根本原因,我想就在于此吧。

这个项目架构师不是指传统的软件架构师,而是综合硬件、软件以及管理、生产、运营流程等于一体的架构师。这个架构师能够解决上述所讲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满足当下智慧城市信息化革命需求,引领中国智慧城市在这一轮信息革命中有所建树,实现国务院总理的“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计划。

智慧城市建设架构师需要对智慧城市有着系统的、体系化的深刻理解,准确掌握智慧城市的核心。各级架构师队伍建设将对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将决定着这一轮信息化革命的成败。

5传统企业面临的危机和机遇

5.1传统企业现状

管理粗放: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增长模式是粗放型的,导致传统企业的管理模式也是粗放和有些野蛮的,前期,在足够的利润空间下只是考虑到了规模扩张,而没有像关注企业规模扩张那样关注企业的生产管理、运营管理,目前,传统企业的管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导致成本浪费、人力浪费、投资失误等问题的出现,致使企业管理层对资产、运营、人力、市场渠道等掌控力越来越弱。生产组织效率低下:传统企业的生产组织缺乏互联网思维,流程陈旧,信息传递缓慢,致使生产组织的效率远远低于市场的风云变幻。产品开发没有做到极致:传统企业的产品开发往往是由企业技术人员闭门造车,没有关注客户需求和感受,所以开发出来的产品不能够引发用户尖叫,市场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在这个方面,美国苹果公司就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为什么中国那么多人倾心于苹果手机?究其原因,苹果公司的乔布斯将手机在现阶段做到了极致。苹果手机的成功还带给我们另一个启示,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壮大未必需要很多产品,在某一个阶段,一个产品就可以打遍全球,抢得先机。市场渠道单一:传统企业往往依靠的还是直销渠道,对电商、微商等网络渠道可能还不屑一顾,但是,互联网提供的线上销售渠道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销售渠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用户需求不清晰:传统企业还沉湎于以往的成功经验里,自认为对用户需求很清晰,但是往往知道的只是用户的一个需求概念或产品概念,这种情况下,不仅不能够为用户提供出引发尖叫的产品,更不能引导用户的消费。市场策略滞后:由于传统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引领消费的力量越来越弱,不可避免的导致市场策略落后于市场发展,更何况对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缺失,不能够及时掌握市场发展动态,极易导致市场误判,给企业造成或大或少的损失。在物联网、智慧城市和“互联网+”推进大潮中无所适从,传统企业也是为社会、人民提供服务的,因此,互联网、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的推进也会给传统企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在这个大潮中,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企业、如何融入信息化革命的大潮、如何在大潮中发展壮大自己的企业,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尚未得到一个清晰的答案,只能在焦虑中无所适从或者是学习模仿其他企业进行一些信息化项目建设,而往往由于对自己的需求不明晰、对智慧城市的理解不到位,而致使项目建设失败或者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5.2传统企业的危机

由于无法提供极致的产品和服务,市场渠道效率低下,管理粗放,生产成本提高,导致产品和服务不能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智慧城市和“互联网+”形成的大环境下,传统企业很可能在短时间内走向崩溃。对照一下在互联网环境下迅速成长起来的阿里巴巴,就可能明白传统企业面临的处境有多么危机。

5.3传统企业的优势

资源优势:传统企业经过多少年的经营发展,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渠道资源、技术资源和资金资源等资源优势。文化沉淀:企业文化形成传统企业很强的凝聚力,便于生产组织。产品和服务:传统企业已经拥有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在很短的实践进行整合和优化。

5.4传统企业的机遇

智慧城市建设不只是一场信息技术革命,以其覆盖范围延伸至社会每个角落的特点,对产业来讲,智慧城市建设过程就是重塑产业秩序的过程,传统企业在智慧建设过程中如果能够重新定位,完善或调整企业顶层设计,调整企业管理思维,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重新打造生产、管理、运营和市场、渠道等流程和理念,传统企业就会变腐朽为神奇,成功转型,引领整个产业的发展。

6电信运营商的机遇与发展

电信运营商在近二十年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过程中,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着通信和信息服务,建成全球最大的基础通信网络和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网络。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推进,运营商企业也在不断地调整着各自的发展方向和运营思路,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全国都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今天,运营商的发展站在了发展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往?在考验着电信企业驾驭市场经济的智慧和本领。

目前,运营商提供的服务还主要集中在语音业务和宽带业务,其中,语音业务包括固话语音和移动语音两大类;宽带业务主要是提供流量服务。尽管三个运营商还开展诸如:iCt业务、号码百事通、短信、彩信、飞信等增值业务,但是其主要收入来源还是集中在语音和宽带两大业务。

运营商为互联网企业提供传送通道,是互联网业务的承载者。随着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以智慧城市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升信息服务、创意产业、智慧制造等高技术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消费已经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引擎,智慧城市建设带动经济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各级政府都在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面对智慧城市和“互联网+”行动这样的大势和机遇,电信企业应该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创新和转型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智慧城市建设和“互联网+”行动中,电信运营商具有以下优势:

网络优势:全国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化企业的业务通道都是由运营商提供的。

技术优势:电信运营商的技术人员掌握着信息化领域的基础和根本技术,物联网、智慧城市乃至“互联网+”技术都是以这些基本技术为基础的的技术延伸或嫁接。

科研优势:邮电部期间建立的三大研究院:北京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和广东研究院具有很强的科研力量,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组织协调优势: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和服务覆盖全国,业务组织、拓展全国一盘棋。

实施能力优势: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阶段,邮电部时期的中国通信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就组织建设了覆盖全国的“八纵八横”网络。目前,三家运营商共同出资组建的中国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年收入超过700亿元的香港上市公司,项目施工和维护能力不仅覆盖全国,而且在积极进行企业转型,成立集团客户部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电信运营商在智慧城市建设和“互联网+”行动中具有其他企业不可比拟的优势,只要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必将大有作为。至于如何抓住机遇,我想是否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考虑:

在智慧城市建设和“互联网+”行动中的定位:既然在智慧城市建设和“互联网+”行动中运营商具有上述所说的那么多优势,三大运营商又是国资委管控下的企业,运营商在智慧城市建设和“互联网+”行动中的定位应该是引领智慧城市建设和“互联网+”行动,而不是跟随。现在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不引领或将失去发展机遇。

在智慧城市建设和“互联网+”行动中的作用:既然互联网、物联网企业的业务通道都是由运营商提供的,就意味着运营商掌握着信息化领域的核心、基础技术,这种情况下,运营商理应发挥重要作用,就要用心研究在这轮信息革命大潮中,运营商应该发挥什么作用,我认为至少应该起到架构和发动机的作用,为现在万众创新、全民创新提供技术和平台支持,为互联网和物联网企业提供技术和平台支撑。在此基础上,细分市场、细分客户群,有针对性的推出附加产品或业务。

整合资源,广开合作渠道,主导合作:整合资源包括整合企业内部资源、三大运营商资源、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是一个打破旧的产业秩序形成新的产业秩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须放空我们的大脑,丢掉原来的思维,构建新的产业发展模式,这个产业模式与原来的产业模式相比注定是面目全非的,在新的产业模式指导下拓展我们的企业。用开放的心态,主动合作就可以引导合作,被动合作就失去了先机。

体制创新:新的形势、新的机遇、新的业态,需要新的体制和机制。这次智慧城市建设和“互联网+”行动将对产业秩序进行重塑,对企业来说将是生死攸关的,因此,需要挑选企业精英,组建专业团队来投入到智慧城市建设和“互联网+”行动中,对这个团队的管理应该与原来的管理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因为这个团队将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方案研究、支撑:智慧城市和“互联网+”行动中的方案有别于以往的方案,它具有综合性强、技术涵盖面广、服务功能丰富等特点,因此,需要组织能够准确把握智慧城市和“互联网+”行动核心及理念的人员研究、编制适合于该轮信息革命的综合解决方案,以支撑运营商企业参入智慧城市建设和“互联网+”行动。

7处理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几个关系

7.1长期与短期的关系

智慧城市建设、“互联网+”行动和“中国制造2025”都是长期的,经过一阶段的成长壮大,虽然将不再是国家发展的重点,但一定是以后国家其他发展重点的基础,因此,在推进过程中一定要长期和短期兼顾,在综合解决方案设计格局和设计框架上一定要用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来处理好长期和短期的关系。

7.2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在智慧城市建设和“互联网+”行动中,政府和企业需要分工协作,政府起到定方向、引导、把关的作用,确定顶层设计、建设目标、建设原则;企业在政府的整体顶层设计框架下发挥各自优势,在政府确定的目标、方向指导下参入智慧城市建设和“互联网+”行动。政企联动、各负其责、共同努力,形成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互联网+”行动的合力,才能使中国在这一轮信息革命中有所建树、有所作为。

7.3国企与私企的关系

因为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在目前推进万众创新、全民创新的新形势下,国企和私企都将在智慧城市建设和“互联网+”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国企和私企各自优势和特点,合作推进,共同发展,在推进过程中,两者的定位用一台红旗轿车来做比喻进行说明,发动机、车架子等部件基本由国企来负责生产,方向盘、车门、车灯等部件基本由私企来负责生产,国企和私企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生产出高质量的红旗轿车。

7.4先进技术与现实需要的关系

技术的进步是无止境的,在智慧城市建设和“互联网+”行动这轮技术革命中,要明确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技术的先进还是在满足实际需要的情况下技术的适度超前,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信息化建设二十年,无论从基础、研发和技术还是推进环境上与西方发达国家譬如:德国、英国、美国等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因此,我们要立足实际,不能被德国工业革命4.0等干扰和迷惑,要立足实际,不能去片面追求技术的先进。当然,先进技术的研发是必须的,但是要取决于条件、环境和需求等因素。

7.5标准与认证的关系

智慧社区需求调研报告篇6

关键词:高校;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校促进“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良性发展策略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10月12日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理念。自2008年iBm推出智慧地球概念后,我国已有无锡、宁波、广州、沈阳、南京、西安、重庆等20多个地区提出建设智慧城市,许多城市甚至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发展重点并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当前,我国各城市高度重视信息基础建设,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覆盖率等信息化指标显著提升,政务、商业、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为“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向更高层次、更互联互通的智慧城市迈进奠定了基础。高校是聚集知识、信息和人才的宝库,是国家创新体系中集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为一体的前沿。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广泛应用,高校信息化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具有了更好地为智慧城市发展服务的条件。

一、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理论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城市发展主要是由信息、技术等发展的革命新力量所决定。信息全球化加快了城市国际化的进程,使城市慢慢地融进了全球化体系中,城市区域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必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渗透,加速了信息经济含量的提升,再加上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整合,又推动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从而加强了现代城市的国际。只有拥有完善而发达的服务设施特别是信息服务设施的城市才有可能成为国际性的人流、货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聚中心,全球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

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信息化是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助互进的直接成果。而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对信息资源的有序管理,建立新模式下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信息资源的“按需服务”模式。在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建设中,知识及知识服务是其必不可缺的软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并非只意味着网络基础设施的硬件设施,没有基于知识的应用内容与之配套,所有的硬件设施均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校拥有促进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知识资源和信息服务人才。高校的信息服务也正向学科化、个性化、知识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变。

二、高校信息网络服务中心的构建

“211工程”所设立的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要选设在高校比较集中、文献信息比较丰富、资源共享有一定基础、网络化水平较高的城市的高校,根据地区优势配置一批具有地区特色的重点文献信息,实行专管共用,防止不必要的重复购置。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与本地区各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和重点院系图书馆或资料室的文献信息,汇总形成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的构建模型可以有实体、网络和实体加网络等三种模型:

1、实体模型。该模型是指投资建成一个新的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形成实体。其优点是便于组织和管理,但不能有效利用各高校图书馆原有和将要配置的文献信息,不能调动各高校的积极性,且投资强度大。

2、网络模型。该模型是指在不改变所有权的条件下将本地区各高校图书馆组成一个共享服务网络体系,各馆文献信息实行共享,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仅为虚设机构,主要负责协调。其优点在于可利用各高校图书馆现有文献信息,投资强度小,但管理协调难度较大。

3、实体加网络模型。该模型是指以本地区高校中实力强、服务功能齐全、管理水平高的某一高校图书馆为基础,充实、更新和改造相关的文献信息,建立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实体。该中心实体与本地区其他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和重点院系图书馆或资料室的文献信息联合开放,形成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网络体系。这种模式投资强度适中,既可调动各高校积极性,也便于协调和管理。根据各地区的不同特点,在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构建中可采取不同的模型,其中实体加网络的模型可适用于多数地区。在实体加网络模型中,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依托的高校应是该地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选择办法应引入竞争机制,采取公平竞争、择优布点的原则。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的文献资源建设应按其提供的服务内容而定,根据不同地区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点,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在文献资源建设上应有所侧重。为了防止不必要的重复购置,提高使用率,应将那些投资大、共用性强、某个高校图书馆使用率不高的文献信息纳入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网络体系统筹考虑。文献信息的科学保护是提高文献信息使用效率和保障共享体系正常运行的关键,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应该设立文献信息保护部,为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的文献信息的正常使用提供保证。同时,该部还应承担为本地区其他高校图书馆提供文献信息保护服务和技术培训。

三、高校为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服务的策略

与社会上的信息机构相比,高校的信息服务应形成自己的特点,着重开展以下几方面的服务:

1、信息调研服务。伴随知识经济的兴起,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们为准确把握市场行情,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发展,需要掌握高质量的情报信息。高校信息服务人员应抓住机遇,根据所在地区或单位的某些重大科研课题、工程项目或产品,在充分了解信息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深入有关单位进行文献调查、实地调查、市场调查、用户调查,开展专题文献收集和分析研究,将分散的信息最大限度地集中起来,认真分析鉴别,并进行归纳整理,最终以综述、述评和专题信息、调研报告等形式,提供给有关科研机构、工程技术部门和生产厂家。

2、信息服务。我国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缺乏信息和较高素质的信息人员,迫切需要各信息机构为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高校信息、服务人员应主动深入基层,调查中小型企业信息需求,为他们提供信息服务,成为该企业的信息人;为企业科研项目开发提供国内外产品样本、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科研立项、产品调研、课题论证、专利申请、科技定题和外文资料翻译等信息服务。

3、信息检索服务。随着市场的发展变化,很多企业经常要进行技术改造或开发新产品,而新产品的开发一般都是涉及面广,相关因素多,且带有一定的风险性。这时,企业迫切需要大量有关新产品的技术和营销信息。高校信息服务部门完全可以利用本校丰富的馆藏和人才优势、技术优势,通过各类工具书、文献、数据库、光盘或联机检索、网络检索等途径,为用户准确、全面、快速地提供文献检索、技术查新和事实数据咨询等信息检索服务。

4、信息共享服务。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情报信息部门拓宽服务范围创造了有利条件。比如,信息服务人员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邮件服务、网络信息资源报道服务、网上馆际互借服务、网上文献订阅服务、网上广告服务、网上文件传输服务等。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重照,刘淑华.智慧城市:中国城市治理的新趋向[J].电子政务,2011.6.

[2]张陶新,杨英,喻理.智慧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3]石晓峰,刘伟良.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J].中国东盟博览,2013.2.

智慧社区需求调研报告篇7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metoershen”为你整理了这篇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2020年度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上半年,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视察广东、视察深圳重要讲话精神,全局上下敢担当、勇作为、善创新,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推动我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在疫情防控方面,全市率先研发启用“三位一体”服务管理系统;在区重点工作方面,全市率先超额完成10346个基站(其中宏基站8084个)建设,任务完成率103.63%,其中宏基站任务完成率113.21%),勇夺全市宏基站总量、宏基站完成率、基站总量、基站完成率“四项第一”;在智慧龙岗建设方面,我区《智慧龙岗时空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实践》入选由国家信息中心编著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报告(2018-2019)》,被评为“2018-2019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评价典型优秀案例”。

一、2020年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坚持党建统领,从严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

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着力深化理论武装;以组织建设为基础,着力夯实党建根基;以制度建设为重点,着力构筑廉政防线。

一是强化政治理论武装。严格落实局党组会和局党支部党员大会、支委会“第一议题”制度,开展集体学习21场次,深入系统地学习关于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等重要理论文献。同时积极组织引导广大党员通过智慧党建、学习强国等平台开展自学,切实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抓紧抓实。

二是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党组书记严格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在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上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定期与科室主要负责人开展谈心谈话3次;以市委换届为契机,组织处级以上干部及人事干部观看《镜鉴》等干部警示教育纪录片,学习“九个严禁,九个一律”纪律要求,进一步严肃换届纪律;强化公车使用管理,严格落实公车专人保管、用前申请、用后记录制度,定期开展公车使用情况“两对比一公开”6次。

三是全力配合巡察工作。坚持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原则,成立局党组巡察工作联络组,印发《中共深圳市龙岗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党组巡察期间信访工作应急预案》,按时报送局党组近三年工作情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选人用人工作情况和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等各类材料20余份,按要求提供党务、人事、财务、办公用房、请休假、调研、疫情防控等领域资料并安排好个别谈话,全力配合并认真完成巡察组交办的其它各项工作。同时,认真细致地做好各项后勤保障和服务工作,创造优良的环境,提供便利的条件,确保巡察工作顺利开展。

四是深入推进队伍融合。全力推进职能整合、队伍融合,加大局机关和大数据中心内部的人员流动;在重大突发事件前,推动局机关和大数据中心工作人员的横向交流,不断提升队伍的综合业务能力。选派综合业务科负责人同时负责局办公室工作,加大全局在人事、财务、固定资料管理、宣传和办文办会等的整体统筹力度,推进科室业务融合,实现科室人员业务综合业务水平稳步提升。

(二)坚持“硬核”战疫,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各项工作部署要求,全局先后出动36人参与抗疫,至今有5人仍脱岗参与涉外防疫工作。紧密结合自身工作职责,开发“三位一体”服务管理系统,全力服务我区疫情防控和复产复工工作大局。

一是多措并举抓好疫情防控。及时制定印发全局疫情防控工作总方案、区行政服务大厅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安全应急预案、区智慧中心公共卫生安全应急预案,成立由局“一把手”任组长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统筹协调全局疫情防控工作。在年前迅速采购了一批红外手持测温仪、洗手液、一次性医用口罩等防控物资,下好“先手棋”,保障防控工作有序开展。利用区疫情防控知识辅导视频,及时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开展培训,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好知识储备。完成全市第一个行政服务大厅“5G+红外体温检测仪”部署,实现实时检测和预警,构筑起坚实的防“疫”屏障。协调区卫健部门和物业管理公司定期对区行政服务大厅和智慧中心等重点部位进行全覆盖消杀,严排隐患。暂停区智慧城区运行管理中心所有对外参观接待,减少人员聚集。

二是快速响应投入抗“疫”一线。组建“交通和社区联防联控小组”,先后支援坪地、横岗、宝龙街道的社区和高速卡点开展疫情防控。组建“系统开发和数据保障小组”,由业务分管领导牵头第一时间研发相关数据分析系统,全力辅助疫情防控。结合区的统一部署,构建“处级领导+服务专员+企业”的挂点服务企业工作机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稳妥推进工业企业复工复产。今年上半年,共协助企业解决诉求和困难共计20条。先后派出1名处级领导、8名业务骨干全程脱岗参与涉外防疫工作,筑牢我区防疫屏障。

三是智慧赋能助力疫情防控。在全市率先研发启用“三位一体”服务管理系统,形成全区重点人员监控管理台账,对居家隔离人员和重点疫区来深人员进行动态跟踪。截至目前,全区通过“深i您”实名申报人数近490万,“三位一体”服务管理平台提取有效数据6.34万条,并推送至相关职能部门及社区工作人员实施精准核查和及时隔离处置。联合统计、应急、网格等部门,对全区企业底数进行核查,建立全区统一的复产复工全量数据台账,切实摸清企业家底,为及时有效做好企业服务和困难帮扶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以坂田街道南坑社区为试点,建设社区企业复产复工信息专题,将社区内所有企业复工复产信息一图呈现,方便社区、网格等部门精准跟踪辖区企业复工复产情况,及时指导企业复工复产。部署一批paD应急终端,实现“不见面、不接触”会议,避免人员聚集。今年上半年,共保障区属各部门各类视频会议313场(未包含本地会议)。

(三)坚持职责担当,率先完成5G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以“6月底前率先实现5G网络全覆盖”为时间窗口,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目标导向,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破解问题堵点,加强立体督导,注重正面宣传。截至6月28日,在全市率先超额完成10346个5G基站建设任务,以宏基站总量、宏基站完成率、基站总量、基站完成率“四项第一”的成绩完成任务,与各街道各部门一起兑现了“龙岗承诺”,体现了“龙岗担当”,做出了“龙岗贡献”。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凝聚各方合力。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统一全局思想认识,把如期完成5G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作为“一把手工程”和2020年上半年全局的首要任务。先后印发相关文件78份,组织召开专题协调会45次,局一把手亲自带队先后20余次赴上级主管部门、区有关职能部门、各街道和相关运营商协调沟通,争取各方关注和支持龙岗5G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设资源向龙岗倾斜。

二是破解问题堵点,开辟三条通道。牵头制定全市第一个5G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物业租赁协议统一模板,推动公共物业免费开放,破解公共物业入场难问题,开辟入场“绿色通道”。创新工作模式,主动为运营商用电装表提供担保,推动供电局为5G基站设施先装表送电,运营商后补完善手续,破解5G基站用电难问题,开辟用电“绿色通道”。此外,还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简化审批流程和手续,为涉及中小学校、公园绿地、水库水道、交通干道等区域的5G基站建设开辟审批“绿色通道”。

三是健全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从局相关科室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局5G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专班,全面梳理我区5G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为我区5G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时间表”、“路线图”;牵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运营商、各街道和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1+4+11+n”建设协调模式;会同运营商利用周末时间连续12周召开推进会,解决涉及城管、教育、卫生等领域问题共232个;汇总编写11期《龙岗5G基础设施工作动态》,压实各方责任,营造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

四是建立“战时机制”,强化立体督导。制定《5G基础设施建设督导方案》,构建了“局长总体统筹,中心主任具体谋划,其他处级干部带领分管科室分片包点,下沉各街道督导”的“战时工作机制”。包点处级干部带领分管科室先后70次深入街道、社区及施工现场开展督导,并分别进入街道5G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微信群,实时在线协调解决基层5G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与区督查室紧密配合,针对问题站点,以现场督查、下发督查专报等形式开展联合督导,共解决36个困难站点问题。

五是注重正面引导,营造良好氛围。会同区宣传、广电等部门及三大运营商,制作5G技术常识及应用知识宣传海报、网页和宣传片等多种宣传资料,充分运用电视、融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政府网站及宽带网络和短信平台、视频门禁系统等形式,多途径多媒体多角度向市民群众介绍5G相关信息,不断提高市民群众对5G技术的认知度、认可度,努力营造支持5G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坚持服务为本,利用信息技术助力营商环境改善

简化办理流程,创新工作模式,积极探索“政务服务+”,持续优化区行政服务大厅运行管理,助力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一是持续提升大厅服务品质。启动灯光提升工程,大厅一楼亮度增加60%,所有104个窗口增设数字射灯,方便群众准确定位。全面规范母婴室物资设备补充和管理、oSm现场管理的物资更换、便民医药箱药品采购、免费复印打印物资申领等,为办事群众提供最贴心的服务。开展精细化管理,全面更新符合6S管理标准的硬件设备,增设6台智能饮水机,更换不锈钢垃圾桶,采购环保锥形尖底水杯,推动充电宝、食品饮料自助售卖机进驻区大厅,为企业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推进现大厅升级改造,对区大厅部分老旧硬件进行更新替换,重新规划区大厅区域功能分布,建设企业服务专区、企业展示LoGo墙、初心阅读角等,同步改造后台审批区、办公区。

二是扎实推进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区建设。利用大数据分析需求,对社区人口密度、企业密度、办事需求密度等要素进行大数据分析,将全区已有的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区及自助终端部署现状、需求情况等在时空信息平台实时呈现,确保政务服务“投入产出比”最大化,打造全天候“15分钟政务服务圈”。统一已建自助区外观风格和标识标牌命名及样式设计,确定了移动式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区设计方案。组织各街道就16个拟选点征求街道两代表一委员、企业、群众等意见共计1783人次,确保新建点位充分满足社区企业、群众的办事需求。

三是不断优化“免费刻章”模式。今年1月1日起至5月31日,我区新设立企业可通过“龙岗政务服务”微信公众号申请免费刻章补贴,目前共收到260个免费刻章补贴申请。5月底,根据市统一要求进一步优化工作模式,我局与辖区内有资质的74家印章刻制单位签订临时合作协议,自6月2日起,我区新设立企业可通过“开办企业一窗通”系统申请开办企业并选择免费刻章,申请通过后2小时内可在龙岗区行政服务大厅“一窗出”专窗现场领取或选择邮寄公章,进一步缩减了企业开办时限,上线以来,龙岗区印章店通过“开办企业一窗通”系统实现免费刻章共2268套。

四是持续深化“秒批”改革。今年4月,我局协调区人力资源局按照“秒批”标准设立“龙岗区疫情期间初次就业员工申请一次性就业补贴”事项;会同区文体局、卫健局、水务局、教育局、住建局、应急管理局、人力资源局、区残联等8个审批单位,陆续上线《艺术品经营单位备案补证》《医疗机构停业批准》等35个“秒批”事项,继续扩大我区政务服务“秒批”业务覆盖范围。截至到目前,我区已有“秒批”事项157个,累计办理各类“秒批”业务1.3万余笔。

五是积极探索“政务服务+”模式。积极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携手大众点评、美团不断探索“政务服务商业”模式,将全区50个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区全部上线大众点评网及美团网。办事群众在上述平台搜索关键词“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区”,即可找到身边最近的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区,并能提前查看自助终端机种类和可办事项清单。积极做好全市“信用+政务服务”试点工作,为政务服务信用体系建设探索经验。今年以来已使用各类信用数据23.3万余条次,已完善全区14类约284万条信用数据。

六是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推出128个“一件事一次办”主题,完成办理量1121笔。强化数据赋能,积极推广电子证照应用,累计调用电子证照63591次,居全市各区第一;推出“无感申办”事项96个,业务量总计17531笔,业务办理量全市第一。全市率先启动政务服务+5G新应用,推出区街跨层级视频办模式;会同市场监管局龙岗管理局推行食品经营许可远程视频核查业务办理。围绕抗疫复工,累计实现不见面审批事项465个;推出“邮寄办”,其中367个事项实现双向免费邮寄办理,完成业务量615笔。圆满完成市政务服务审计报告任务,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

(五)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提升政务公开水平

健全机制、强化督导,多措并举持续提升政务公开水平,确保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运行。

一是加大重点领域主动公开力度。积极推动财政预决算、重大建设项目、公共资源配置、环保领域、住房领域、安全生产领域、社会救助等重点领域信息公开。2020年上半年,在“龙岗政府在线”公开重点领域信息311条。在“五公开”栏目中,公开涉及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信息47条,区政府常务会议纪要新闻通稿8篇。在“信用信息双公示”栏目中,公开全区行政许可信息9409条,行政处罚信息6209条。

二是规范全区依申请公开案件办理。建立全流程监管制度,制定《龙岗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办理答复规范》《龙岗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办理程序规范》文件,分别从实体和程序上对依申请公开案件办理进行规范。建立全区依申请公开案件“双备案”制度,提升依申请公开案件办理质量。今年上半年,我区共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93件,其中行政复议案件4宗,行政诉讼案件2宗,行政投诉案件2宗。依申请公开案件主要集中在房屋征收、企业复工复产、旧改等方面,我区均按时按量完成答复要求。

三是提高12345平台办件质量。完成12345新系统上线工作,组织各街道、区直各单位、驻区各单位开展12345智能工单系统操作视频培训,制作新系统操作办理流程,进行全覆盖式、全流程式培训。2020年上半年,共受理市12345转办件39956件,办结率99%。自今年1月27日开始,组织编写全区12345疫情专题日报及月报50余篇,及时帮助各部门、各街道有针对性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六)坚持服务民生,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按照“急用先行、成熟一个建设一个”原则,有序推进智慧龙岗2.0项目立项实施,持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便利市民工作生活。

一是积极开展智慧医疗项目建设。协助区卫健局开展龙岗区区域医院信息系统及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升级建设工程项目前期需求调研工作,明确项目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推进龙岗区新建医院信息化基础建设(骨科医院一期)项目进度,启动智慧龙岗2.0a包项目-龙岗区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及公立医院网络升级改造项目前期调研工作。协助区卫健局开展纳入智慧龙岗2.0B包的卫健信息系统提升完善工程、龙岗区民营医疗机构卫生管理系统项目立项申报工作,探讨并提出项目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等相关意见建议。

二是加速开展幼儿园安全监控系统项目建设。完成龙岗区幼儿园安全监控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公开招标工作。联合南方电信设计院开展全区488所幼儿园现场勘察,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并通过发改专家评审,编制的项目初步设计方案和概算已通过专家评审。联合华为公司施工单位、设计院对全区幼儿园进行现场复勘,明确各幼儿园新建摄像机布点,为下一步进场施工做好充分准备,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三是不断提升视频会议和运维保障服务水平。狠抓网络保障、设备维护、队伍建设,强化视频会议保障,今年上半年,共保障会议450场,其中视频会议309场,包括“上级—区”视频会议99场,“区—街道(部门)”视频会议205场,区-街道-社区视频会议5场,视频会议系统效果良好,总体运行稳定。另外,不断完善运维管理制度、加强街道办现场巡检和骨干网络日常监控,有力地保障了我区政务网络的稳定运行。今年上半年,共计处理网络事件2013件,其中网络问题1157件,云平台问题328件,其它问题528件。

四是全面提高智慧社区复制推广能力。在智慧南坑建设的基础上,推动全域智慧社区综合指挥平台推广使用,打造龙岗全域智慧社区综合指挥大平台,升级社区层综合指挥平台和完善“龙岗智慧社区”客户端,整合社区治理和服务模块,为居民提供更多服务内容,提高群众获得感。新建区、街道态势感知平台以及区-街道-社区三级分拨联动平台,全面掌握各社区的日常动态,梳理事件流转工作,建立事件处置效率和满意度相关考核机制,强化从区、街道到社区三个层级的监管。

(七)坚持擦亮名片,全力推动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

围绕建设数字政府和发展数字经济两条主线,全面启动43项重点任务,扎实推进广东省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推进运行管理中心实体化运作,组织抽调干部按“民生、经济、事件”三个小组开展数据资源调研、数据分析场景研究,并推动数据应用落地。

一是强化数据治理。持续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数据的清洗比对和融合治理,不断充实和优化人口、房屋、法人基础数据库。2020年上半年,已清洗比对人口数据约508万、法人数据约70.4万、楼栋数据约17.3万、房屋数据约294万,建成全区“一人一档”、“一企一档”、“一楼一档”,支撑区级业务部门开展行业应用。持续推进数据质量整改工作。落实“一数一源、源头治理”机制,定期开展数据质量督查,出具数据质量报告,发现问题立即向数源单位派发工单督促整改,累计发出数据质量报告1531份,推送问题工单1679条,持续推动数据质量提升。

二是深化数据分析。持续优化龙岗新型智慧城区运行管理中心(ioC),优化各专题算法,推出医疗资源配置分析专题,突发事件paD端等,为城市管理的科学决策、精准施政提供参考。持续丰富时空信息平台“一张图”,推进各部门、各类型数据上图,2020年上半年,已建立34类、380个图层,新建公共信息专题的自助终端、社区24小时自助区需求分布、5G信号基站、医疗资源配置等图层。推进视频分析赋能平台建设,开展全区相关业务部门需求调研工作,编制平台初步设计方案,同时完成平台硬件资源即ai算力资源中心项目初步设计方案编制工作。

三是推进数据开放。在“深圳市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统一向社会开放数据,2020年上半年,我区累计成功数据质量合格的开放数据资源142项,在全市排名暂列第二;探索与科研机构、企业等建立数据双向交流机制,并于2020年6月5日组织召开了政府数据开放需求座谈会,倾听和收集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代表对于政府数据开放应用的需求和建议,针对性做好下一步政府数据开放应用工作。与联合产服集团、云天励飞公司共建“政、产、研”大数据开放利用联合实验室,共同探索研究政务大数据开放应用。

四是利用大数据辅助城区规划。协助市规自局龙岗管理局开展法定图则编制工作,为规划决策提供数据参考,最终形成了全区法定图则范围、公共设施规划等成果。协助区发改局建设“项目一张图”,通过区时空信息平台整合提供电子地图、规划、影像、视频和其他现状数据,为全区重大项目的规划选址、建设施工“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数据参考。协助区教育局建设“学区一张图”,为学区划分的优化调整提供数据参考。辅助城市更新工作,利用区时空信息平台标绘全区分期拆迁范围线270个,项目拆除范围线233个,辅助评估拆迁难度。

同时,我局还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局领导先后带队分赴广西靖西、汕尾海丰看望慰问扶贫干部、调研扶贫工作。组织开展“以购代捐”活动,购买29468.03元农副产品,全力推进消费扶贫。深入开展扫黑除恶工作,定期对黑宽带比较严重的城中村进行重点摸排核查工作,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扫黑除恶”宣传。扎实推进公益性公共场所wLan全覆盖,在一、二期建设的基础上,对原有的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对原有的热点场所与ap数量进行全面优化。加快推动城中村弱电管线整治工作,先后组织有关人员深入我区多个城中村实地调研弱电管线情况,多次和相关部门、运营商进行座谈讨论,牵头起草《龙岗区城中村弱电管线综合整治工作方案》《龙岗区城中村弱电管线综合整治建设投资方案》。

二、存在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正视龙岗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个别工作仍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一)党风廉政建设不够系统。政治理论学习主要以会议集中学习和业余空闲时间个人自学为主,学习深度和广度仍有不足。党建工作检查的次数多,但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缺乏督促整改的有效手段。在责任的落实上,会议部署多、检查督促少,抓干部的学习教育和日常监管时紧时松、时严时宽,对本单位人员遵守廉政纪律规定的监督方式不多,整体工作的系统性、深入性仍有待加强。科室和科室之间融合度还不强,以党建引领凝聚全局合力还不够。

(二)窗口队伍人手紧缺。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群众对政务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务服务管理机构的机构编制设置、人员配备与工作要求不匹配的问题也日趋明显。区大厅窗口人员力量较为薄弱,且孕产妇较多,实际综合窗口人数仅为南山、宝安等近似体量区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还要兼顾商事登记辅助申报、主动服务、重点企业服务等工作,事项数量多、工作内容繁杂、业务强度大。

(三)城中村弱电管线整治工作难度大。目前,全区499个城中村中,实现了弱电管线下地的城中村数量才55个,未实现下地的城中村普遍存在:村内未敷设统一通信管道,无法做好管线下地;社会第三方建设的通信管道,价格较高;城中村因各类条件限制,如地理条件、历史原因限制等,通信管道覆盖不完善,只连通到部分楼栋等问题。城中村弱电管线整治工作难度大。

(四)数据管理方面仍需加强。一是数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数据应用中,出现数据质量不高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人口、企业两大核心基础数据,没有形成我们独有的、权威的数据口径;二是数据应用深度有待进一步挖掘,从现有数据分析专题和应用看,主要停留在数据统计和较浅程度的分析,跨部门、跨行业的深度数据融合分析还不够;三是数据开放程度有待进一步拓宽,目前主要依托市平台对外开放数据,数据开放的形式、数据量还不够全面和丰富,获取数据开放需求渠道还不完善。

(五)依申请公开案件风险增大。随着我区征地拆迁、地铁建设、治水提质等重点项目工作的推进,依申请案件呈现爆发式增长。2020年上半年,我区受理依申请公开件为94件,同比2019年上涨17%。依申请公开案件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且大部分是房屋征收、城市更新等方面的依申请公开案件,案情复杂,牵扯利益纠纷多。尤其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个别人员向行政机关申请公开部分敏感疫情信息,甚至背后涉及境外组织势力,易引发舆论炒作和舆情风险。

三、2020年下半年工作思路

下半年,我局将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加快推动龙岗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勇当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排头兵,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的高水平深圳东部中心”总体部署,全面推进政务服务、数据管理等各项工作,努力为龙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积极贡献。

(一)聚焦党建,加大全面从严治党力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思想教育统筹安排,切实加强干部日常管理和监督,把廉政教育与政治学习、党课学习紧密结合,丰富学习形式,确保意识形态方向正确。进一步加强对大厅窗口、业务科室负责人、项目管理工作人员等重点人员的廉政教育,加大单位内部文化建设,通过单位宣传栏、微信群、组织收看纪录片等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在全局大力弘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的优良作风。学习国家、省、市、区关于谈心谈话工作的文件要求,充分认识到加强党员干部日常管理、抓早抓小、标本兼治的重大意义,提高谈心谈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谈心谈话走深走实。认真整改落实深圳市区委交叉巡察第五组反馈的意见,抓好问题整改措施,确保整改工作取得成效。

(二)聚焦防疫,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工作主动性,做好区行政服务大厅和区智慧中心的疫情防控。根据形势变化和工作需要,迅速及时完善相关系统,为我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提供精准数据服务、信息化支撑。积极探索重大疫情防控新机制,不断完善我局疫情防控模式,持续提升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三)聚焦改革,多渠道探索营商环境再优化。深化政务服务“微笑办一次办”,高标准补强窗口工作人员,探索综合窗口运行模式改革。推进大厅内部管理信息化、智能化,降低人工操作比重、提高效率。开展区大厅升级改造,为办事群众提供有温度、有情感、有体验的亲切暖心服务。设置重点企业服务专区,为企业提供优质个性化贴心服务。新建16个24小时政务服务自助区,精确部署市政务服务自助终端,实现政务服务“投入产出比”最大化。牵头推进新开办企业免费刻章工作,在市统一规则下进一步完善操作流程,确保免费刻章监管做到位、企业得实惠。继续推动各相关单位推行“秒批”改革,不断扩大“秒批”事项范围,争取全年新增80个“秒批”事项。加快“视频办”业务落地,对进驻区行政服务大厅的政务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加快试点形成我区“政务服务+5G”典型案例。深入推进“四免”工作,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整体效能提升。

智慧社区需求调研报告篇8

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高峰论坛12月14日在上海顺利落下帷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节能建筑和科技司副司长郭理桥在主题演讲中指出,智慧城市是一个方法论,绝对不是一个机制方法论,不是拿“智慧”套到城市里就看作是智慧城市。我们必须站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大环境中去,整体看待一个区域的发展,而不是从自己的利益或自己部门的角度出发。

智慧城市试点文件

世界银行最新研究报告提出,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是信息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度融合。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建办科[2012]42号)(以下简称文件)日前下发,决定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

谈论起文件的诞生历程,郭理桥表示整个过程很不容易,从开始筹备到文件最终出台,历时两年多。“我记得那是2010年11月20日,关于如何用数字化手段智慧地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城市,亟需一套引导性的办法。”

缘何需要住建部牵头部署呢?郭理桥解释:“城乡规划总规、控规、详规是我们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城乡规划法作为支撑和依据的工作,也是国务院授权对城镇进行管理最主要单位,同时承担着城镇化推进的责任。”

郭理桥强调,要科学规划、实现在事前对一个城镇的发展做出引导性工作,除了要参透主要领导的想法外,组织班子也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座谈,专门成立了数字城市工作研究中心,同时还融入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力量。

据悉,在调研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举动是对5个镇、5个区、5个市长达两年的跟踪调研。“总结这两年间的所见所得,经过专家来回三轮论证,一些行业部门的共同参与,逐步完善并形成了现在大家所见的文件。”

文件的核心思想

文件包含三部分,分别是通知、管理办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指标体系《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郭理桥回忆,在调研的过程中,很多设计思想都被一些镇委书记或主管某块的主任给颠覆了,这些一线的工作者对宣传的内容提出了质疑:知道宣传的内容很重要,但是听不懂,也不需要。他们不要吹得天花乱坠的内容,要的是好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

与此同时,环境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电煤气、道路交通等社会矛盾持续恶化,也令人担忧。

“怎么样能支撑着城市发展下去,这是我们关注的。而企业在启动某个项目时关心的是,自己能否参与进去,最终发展到怎么样一个结果。所以我们逐步改变原来的一些想法。”郭理桥进一步说道,“这两年来,我们所有团队的所有成员,包括专家组,在台上夸夸其谈的时候,真正的用户根本就不是这么想的,离得太远。所以我们围绕这一点,逐步地聚焦,在目前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我们选择了五大指标体系。”

对于城市的申报问题,郭理桥表示最核心的申报材料是规划。这个规划不是技术方案,也不是工程方案,而是城乡发展规划相结合的,同“十二五”密切相配套的发展规划。

“这就需要提供一个范本,牵涉到专家问题。我们现在要建立一个公信力很强的专家体系,科研院所选出一部分在国家层面公信力较强、受人尊敬、原则性较强的专家,地方也相应训练专家等,共同组成专家团队,我们不干预他们具体的评价。”

据郭理桥透露,下个月第一批试点城市就要签订认可责任书,签订年限为3年,通过完成任务的多少进行评估。具体的试点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57个三级指标。主要涉及产业、民生、社会治理、生态环境、保障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

文件的核心思想是在于丰富、传递一种现代城市的发展观,更涉及到城镇化发展价值观、推进的方法论,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应用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等经济、社会、空间特征。

因此,“我们要整体地来看一个区域的发展,而不是从自己的利益角度,或者说从自己部门的角度,都必须站在整个社会、经济环境中,即人和环境之间怎么样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郭理桥强调道。

他续称,环境,一个是大城市,一个是乡村,中间还有一个过渡概念,就是城镇。三者合为一个区域――城乡。十报告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如何够真正做到,要按照细节思考,不能说讲一些没用的东西,一定要落实下去。“按照这么一套思维方式,所以我们认为它是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发展的系统工程,说到底这是一个方法论。”

文件产生的依据

党的十提出,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方略。郭理桥认为最大的亮点是城镇化,把城镇化作为拉动内需的最大着力点。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不能只谈概念,要从实际操作入手,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讲清楚。

同时还要智慧地发挥政府这只“有形之手”,来调控、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只“有形之手”任何盲动都会影响城镇化的质量。这里要防止几个误区,分别是:忽视小城镇建设、盲目撤并自然村落、过早取消城市土地国有制度、忽视城市防灾设施建设、盲目追随西方汽车消费模式和忽视保障房建设的混合布局。

郭理桥表示,智慧城市建设的阶段目标是“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发展”,最终目标是智慧地建设生态城镇,美丽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内涵,更是扩大内需的有效手段。在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化要由重数量的外延式扩张向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打造信息化、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融合的智慧城市,将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有利助推器。

主要的操作方法

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

郭理桥提出,智慧城市试点的整体工作思路要侧重三个层面内容,分别是政策、管理和主要措施。在政策层面,管理办法和指标体系现已出台,随后还将制定两个。

城市未来将依据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进行规定动作、自选动作和创新动作的建设。规定动作的标志性成果是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建立,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交换与业务的协同;自选动作要体现出城市管理、功能提升、运行服务等的水平,如饮用水安全的监测等公用市政管理,建筑节能能耗平台、社区服务系统建设等等,在公布的指标体系中至少选3到5个;创新动作则要对城市进行统盘分析,找准城市发展定位,进行城市创新指标和项目建设。

智慧社区需求调研报告篇9

日前,一项由iBm“企业全球精英志愿服务队”的6名顶尖专家组成的iBm“智慧城市大挑战”佛山公益项目团队,于今年7月初连续三周在佛山“蹲点”,通过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为佛山智慧城市建设“把脉”,并于7月26日向佛山市政府提交了“智慧佛山”建设终期报告,建议佛山市将建设“人本佛山”、“智慧佛山”的目标与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食品安全、水治理、智慧交通和产业转型几个领域切入,通过政企合作模式孵化培养佛山的高端服务业能力,进而推动佛山经济的转型和成长。报告还推荐佛山市把握城市管理体系转型和大数据分析科技这两个关键抓手,驱动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转型。在此次项目中,iBm结合佛山城市化进程中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后面临的实际挑战,把前沿、完善的智慧城市研究和管理方法带到佛山。探索“人本佛山”的智慧发展之道是一个持续的历程,佛山也将继续深入研究项目成果,同时系统地构建智慧城市整体战略,打造以人为本、智慧宜居的升级版城市。

以人为本、智慧宜居的升级版城市化之路

佛山市东倚广州,南邻港澳,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作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增长的制造业城市,在中国宏观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佛山市更加重视改善民生,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建设人文宜居、经济发达、产业竞争力强的人本城市。佛山市政府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实现“人本佛山”的重要战略举措,对于智慧城市的理念有着深刻的认同和理解,也有着在国内领先的实践。政府对于把佛山建设得更加智慧的承诺十分强烈。正是这些原因,使佛山成为了今年中国大陆地区唯一一个入选全球“智慧城市大挑战”项目的城市。

当前,在佛山这样外向型经济发达的制造业中心城市,走以人为本、智慧宜居的升级版城市化之路不但是势在必行,而且为佛山市经济产业转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经过考察,iBm团队认为佛山可以从食品安全、水治理、智慧交通和产业转型这几个关键领域切入,大幅度的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居住满意度和民生水平,并在促进经济转型的同时实现可持续的发展。iBm大中华区华南区总经理郭仁声对此总结说:“食品、水、交通和产业转型这四个关键领域,不但是涉及民生福祉的关键领域,是包括佛山在内全国众多城市面临的关键民生挑战,而且也蕴藏着激发创新和驱动经济转型发展的巨大能量。佛山具有特殊的基础和禀赋,完全可能在这几个领域先人一步取得成就,建立强大的高端服务产业,并为其他城市的民生建设和产业转型树立范例。”

“人本佛山”升级之路,可以以食品安全、水治理和智慧交通为切入点,以产业转型为手段,在建设智慧佛山的同时打造强大的高端服务产业链。具体来说,报告建议佛山市通过在水源地部署水质监督设施,整合智慧水管理系统,协调不同水源地的事故警报信息及事件,比如从监控和数据采集设备、生产企业、社交媒体、摄像头等地传回的信息,以此加强总体应急响应能力,提升市民对水质的信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保证食品的安全和追溯;提出建立统一的交通管理系统,预测交通需求,优化交通处理能力,优化交通控制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减缓交通堵塞问题。

iBm团队相信,在这几个领域的突出成就能够帮助佛山大幅度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树立“人本佛山”的品牌,与此同时吸引人才和高端产业来到佛山,从而帮助佛山建立更为繁荣活跃的市场经济,打造更强大更绿色的新产业结构。

高价值服务业是支撑城市升级的关键

高价值服务业,特别是高端it服务业是支持两化深度融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结合佛山市的具体情况,报告提出了一种政企合作模式(p3,即在市场机制之下,政府及公共事业部门与企业合作),既充分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建设方面的优势,又发挥民营企业的创新和效率优势,能有效孵化和推进佛山高端服务业、特别是it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信息技术积累,支撑it整合、业务分析和eRp,从而进一步支持核心和新兴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这种在国外有成功实践的政企合作制模式把政府在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方面的强大能力与民营企业创新和高效率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双方合作在市场经济机制的主导下取长补短。专家相信这种合作制模式能够给一直以来“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的争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在做大蛋糕、做强产业的过程中实现双赢。

报告最后建议佛山建立统一的智慧城市管理机制,成立管理委员会,以人本城市为目标与落脚点,以实现关键成果指标为途径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以标准化的共享数据、商业分析工具及便于操作的数据门户作支撑,确保管理机制顺畅运行。

智慧城市大挑战助力“智慧之都”

智慧社区需求调研报告篇10

一、研究背景分析

(一)智慧审计平台建设的社会背景分析我国财政部继2008年3月《积极推进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应用的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之后,又了《基于企业会计准则的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通用分类标准(征求意见稿)》。2010年,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和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正式。2011年,财政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成立了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同年,首批试点单位推进实施XBRL。2012年我国所有上市公司均已提交XBRL年报实例文档,标志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报告已全面实施XBRL。随着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普及和发展,基于XBRL系统下的审计工作也越来越受关注,其跨平台的报送方式,标准的实例文档为智慧审计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数据保障,XBRL网络报告方式将彻底改变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方式,也为智慧审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标准的审计数据文档。基于XBRL视角下的现代计算机审计,必将在审计流程、审计技术、审计软件及审计结论与报告等方面逐步对审计工作进行规范。智慧审计平台的建设,将更好的解决传统计算机审计的各种不足,保证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智能性。

(二)智慧审计平台的技术背景分析与传统的计算机审计相比,智慧审计更强调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实时性和自动化的智能分析和判断能力。智能审计平台能自动收集全社会的会计信息,并对数据资源进行查询、分析、智慧追踪、智能分析,其实施过程更讲求数据量的大小和数据资源的标准化配置。XBRL标准化的数据文档和云计算大资源池技术的不断完善,为智慧审计的审计数据资源池建设提供了技术保证。云计算基于互联网,由一系列可以动态升级和被虚拟化的资源组成,这些资源可被所有云计算的用户共享并且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进行访问。还可以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的,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智慧审计平台的建设可应用云计算资源池技术,运用我国XBRL分类标准,按统一要求将XBRL实例文档存储到相应的会计数据资源池中,审计数据的使用者从会计数据资源池中查找所需的审计数据,运用专业的审计技术方法,进行持续审计,稽核相应的审计数据,并对审计数据进行动态追踪,及时的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和修补问题,实现最大程度的实时、快速、持续的智慧审计。

二、XBRL发展对智慧审计平台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XBRL的发展为实现智慧审计提供了数据保障XBRL是基于互联网设计的,可实现跨平台数据报送,用于财务报告编制、披露和使用的网络报告语言,它将会计准则与计算机语言相结合,用于非结构化数据,尤其是财务信息交换的最新公认标准和技术。通过给会计数据添加特定的分类标签,使得计算机能够“读懂”财务报告,并通过统一的、标准的内置验证机制,使计算机能够自动分析会计数据。XBRL拥有自身的统一标准和应用规范,将原有的非结构化财务报告信息转换成计算机可识别的信息标签,来改善信息的定义和交换。XBRL技术框架包括XBRL技术规范(Specification)、XBRL分类标准(taxonomy)和XBRL实例文档(instance),XBRL的应用有助于实现财务报告的编制、分析和汇总,实现计算机对会计信息的统一识别,提高会计数据的可追踪性,为实现智慧审计提供了标准的网络财务数据。

(二)XBRL的发展为智慧审计提供了跨平台的数据追踪接口传统计算机审计的最大问题是数据的标准化问题,由于系统之间数据不能实现交互,传统的计算机审计必须对会计管理软件所使用的后台数据库、数据库结构等多种信息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并将审计系统固化在会计信息系统下完成计算机审计,软件共享性差、设计工作量大、运行成本高。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成熟,大数据理念的不断深入,XBRL标准实例文档的不断完善,企业间可以将XBRL标准实例文档存储于云计算资源池下,建设可共享的审计数据资源池,政府部门、各企事业单位间实现资源池的数据对接,审计软件通过审计数据资源池的数据链进行数据追踪,格式的标准化使得企业内部、不同企业间实现信息自动查询,通过打通信息交互的通道,实现对审计数据的追踪、验证。云计算和XBRL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的会计报告以标准文档存储于统一配置的企业会计信息资源池中,并将各资源池数据进行数据链接,实现跨平台数据的整合与互访,充分利用各项商务智能数据分析技术,建设风险导向型的审计模型,进行智能分析,提高审计实时风险预警能力和管理决策功能。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应用,审计部门借助XBRL的标准实例文档对财务报告进行在线审计,并下钻至明细分类信息,实现跨平台的数据追踪,自动获取审计证据,生成审计工作底稿,智能编制审计报告。审计部门利用智慧审计平台来提升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能力,达到高效、智能的数据追索能力。

(三)XBRL视角下智慧审计平台的优势分析在传统的计算机审计过程中,因系统的标准不统一,很难制定与审计智能化相配套的标准体系,信息系统可追溯能力弱,跨平台业务协调性差,严重制约了审计信息化向纵深方向发展。XBRL的发展使会计报告有了一整套标准的实例文档,通用的标准分类、内容和元素清单,能实现智能化的识别、核对、选择、分析、储存、交换各种会计数据。云计算技术下的XBRL会计信息可集合跨部门、跨企业的会计数据于一体,通过建设集中统一的数据库分析平台,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可更好的实现企业会计信息的优化配置,智慧审计软件通过会计数据动态资源池实现会计数据的跨平台数据追踪,实现跨平台的智慧审计。

三、XBRL视角下智慧审计平台建设方案

(一)智慧审计平台建设的设计构想智慧审计平台需要连接各企业、行业及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会计数据的审计中心,其建设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审计监督、审计鉴证、审计评价等审计工作需要。智慧审计平台建设首先从审计客户的需求出发,整合会计信息资源,设计智能化的审计工作流程。其次是智能审计管理平台的总体架构,智慧审计平台的建设能满足审计业务转型升级的要求,满足各行业对审计需求的变化和审计处理技术的发展,能将各个部门信息贯穿起来,对全社会的会计数据资源进行整合。最后是对智慧审计平台总体构建的设计,包括技术规范、数据标准、模型设计、内部控制的评价等,保证其设计标准的先进性和可扩展性。

(二)智慧审计平台建设的设计要点

(1)建立以XBRL为基础的标准审计程序。审计工作过程包括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报告阶段和审计终结阶段。制定标准的审计程序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提高审计评价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减少单纯依靠审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来进行审计而产生的审计风险。XBRL下的网络会计报告具有标准的实例文档,对文档资料能实现有效的控制和追踪,可对会计数据进行有效的验证,查询交易的明细记录,为实现智慧审计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流程。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入,标准审计程序的制定对于制定审计标准化工作流程,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有了更科学的评价依据。

(2)建立以XBRL为基础的审计工作底稿分类标准。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的载体,是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XBRL的实施,为注册会计师制定标准的审计流程,查找审计轨迹,进行审计部门协同作战,共享审计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审计工作底稿是连接整个审计工作的纽带,具有统一分类标准的审计工作底稿为提高审计质量及后续审计提供数据参考,为减少审计工作重复性提供资料保障。具有统一分类的审计工作底稿具有标准的格式规范和数据稽核关系,为智慧审计平台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提供统一的标准口径,为评价审计工作质量,进行审计数据的后续索引提供可靠的依据。

(3)建立以XBRL为基础的审计报告标准分类体系。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根据审计目标不同,审计报告的格式、要求和审计证据的详细程度也不同。建立标准的、逻辑关系严谨的审计智能报告分析体系,建设标准的审计报告指标,为评价审计工作质量和业绩提供可靠的评判依据。标准的审计报告体系可更方便、准确的对信息进行验证。基于不同审计目标的标准审计报告实例文档,能恰当的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标准化的审计报告体系有利于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科学的审核和验证,按照审计的要求,确定数据审查范围及进行数据的逻辑对比和数据追踪,出具标准化的审计报告,为实现审计工作科学化、标准化、智能化,保证审计报告的规范性、准确性有着可靠的评判标准。

(4)建设以XBRL为基础的内部控制标准。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基础,作为智慧审计平台,每项业务控制系统实质上都是由若干必要的控制环节及针对其制定的控制组成的。企业的业务流程、各节点的风险控制环节直接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作为智能审计平台,对XBRL标准实例文档应建立专业的数据勾稽关系和数据风险控制指标评价体系,方便注册会计师进行数据查询、对比、分析,建设标准化的内部控制数据校对链。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说服力主要取决于有效的程序控制,因此智慧审计平台审计要点应在计算机内部程序控制和应用控制上,保证系统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流、政策流、业务流进行综合测评,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有效性。

(5)建立以XBRL为基础的审计数据追踪链。云计算技术下的数据资源池很好的解决了企业各种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不足问题。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利用XBRL提供的动态实例文档,对会计数据资源池提供的数据进行标准化的数据查找,在此基础上,作为智能审计平台,应建立以XBRL标准实例文档为基础的智慧审计数据追踪链,运用审计常用的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平衡公析法、趋势分析法、账户分析法、账龄分析法等审计复核技术,进行跨平台综合测试,获取系统、有序、彼此联系、可追踪的、具充分证明力的审计证据,进行科学的整理、分析和评价,形成系统的审计证明材料。智能查证企业会计数据并进行风险控制,不同来源的数据可相互验证,可进行数据的深入挖掘,实现审计数据的智能分析。审计数据追踪链功能的建设有利于进行数据的深度挖掘和智能的数据风险控制,实现“全方位”的智慧审计。

四、XBRL视角下智慧审计平台优化配置

(一)建设以产业链为核心的审计数据资源池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审计证据的有效性、及时性、相关性和数据量的大小。计算机审计取得审计证据的途径主要通过审计数据平台,建设一个数据量大、相关性高、及时性强、可追踪的审计数据资源池是实现智慧审计的基础。基于XBRL下建设的审计数据资源池具有标准的实例文档,数据可追溯性强。云计算架构下的智慧审计平台数据池可以集合全社会的会计数据资料,将全社会的会计信息存储于不同的虚拟服务器群上,通过分布式处理技术解决群系统的协同管理,实现数据共享,较好的解决了审计数据统一认证、审计分析、数据搜索等审计证据的收集工作。基于云计算的智慧审计平台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整合、数据资源的安全认证技术、审计数据的流程化管理等手段,把审计数据资源池按照不同的区域、机架、网段进行分类,智慧审计平台对不同的虚拟化资源进行统一智能优化,实现可智能管理的审计数据资源池。由原有以企业个体为基础的会计信息系统整合为以全社会会计资源整合的大数据会计信息资源池。利用智慧审计平台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不断的优化数据资源,实现高层次的以产业链为核心的审计数据资源池。

(二)建设以现代审计信息处理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审计平台计算机审计信息处理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审计应用类、软件技术审计应用类、编码技术审计应用类、空间技术审计应用类、通信技术审计应用类、网络技术审计应用类和微电子技术应用类。XBRL下的会计数据存储具有规范的、标准化的格式,可以对数据进行明细描述,数据元素的查找有着清晰的数据链。建设XBRL视角下的智慧审计平台,集合先进的计算机审计技术,可以充分发挥现代计算机审计技术中强大的数据存储、检索和数据挖掘能力,利用商业智能技术及多维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切片、钻取、挖掘等多角度立体分析处理,发挥计算机空间处理技术优势,建设一个集审计数据挖掘系统、专家审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为一体的智慧审计平台。

(三)建设以各种专业审计为一体的综合型智慧审计平台按照审计目的和内容不同,审计可分为以对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和会计资料是否真实、正确、合法和有效性所进行的财政财务审计和以审查评价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为内容,以促进经济效益提高为目的所实施的经济效益审计。审计的目的和对象不同,审计工作过程所使用的方法、审计指标体系、审计所需追踪数据的要求也不同,但在审查过程中它们又是相互配合,灵活运用。作为智慧审计平台,应能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指标体系,深入挖掘数据间的内在联系,使审计活动全过程能彼此沟通、相互验证、实现审计计划、组织、实施到报告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建设一体化综合性的智慧审计平台,利用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的共享性,有利于制定审计工作标准体系,合理设计智慧审计的工作流程,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四)建设以XBRL为基础的智慧审计模型强大的数据资源池为智慧审计提供了数据保障,智慧审计平台应将审计专家的智慧和经验充分融入到平台中,充分发挥审计平台的智慧数据处理能力,应建立健全审计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建立完善的具有标准格式的大型数据库,保证资源池数据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应集中力量开发建设审计数据监测指标和模型的构建,推广应用系列智慧审计软件。积极开展审前调查和数据追踪,增强审计的时效性,为数据分析、风险控制、科学决策提供更全面、及时的服务。

五、结论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智能处理技术的发展,数据化应用向智慧化应用迈进成为必然的趋势。XBRL的发展为智慧审计提供了统一的、跨平台的标准数据文档,是注册会计师开展智能审计的技术基础,智慧审计平台的建设将彻底改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手段,将审计工作从原有的静态审计向动态审计、从事后审计扩展至实时审计、从现场审计向远程审计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

[本文系浙江省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基于云计算下台州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的架构及应用研究”(编号:1202ky14)和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基于云计算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研究”(编号:2014B1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吕志明:《基于XBRL的审计流程再造》,《财经问题研究》2011

年第3期。

[2]刘玉廷:《推广应用XBRL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会计研究》2010年第11期。

[3]陈留平、赵顺娣、魏雯、刘艳梅:《对接型XBRL网络财务报告审计模型的构建研究》,《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