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管理会计与管理学的关系十篇管理会计与管理学的关系十篇

管理会计与管理学的关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00:33

管理会计与管理学的关系篇1

关键词: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不断发展,理论知识也不断更新与创新,体现在财会学科方面,表现为财会学科核心课程的分解与整合。财会学科核心课程分别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在财务课程的不断改革创新过程中,每门学科的专业性变弱,取之的是综合性,其外延不断的扩大,使得四门学科之间的交叉部分越来越多,其内涵不断被调整。实践而言,财会工作也在其学科分解整合的大背景下走向趋同。因此,研究财会学科核心课程之间的分解与整合,不仅对研究财会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财会实践工作也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鉴于此,本文浅析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四门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关系和实践整合。

二、财会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

从产生与发展历程分析,财会理论与学科的发展受到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委托理论的直接影响。比如理论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理论影响着财务会计的发展,各种数学模型、组织理论与计算机技术则对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造成影响。财务管理则与数理经济学和应用数学关系密切。

三、财会学科核心课程之间的区别及联系

(一)财会学科核心课程的独立性

财会学科核心课程相互联系,但从定义及各学科侧重点而言,四者之间是有所区别的:

从定义而论,财务会计作为现代企业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侧重于企业的资金运动的核算与监督,通过一系列的会计程序,为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相关人士,如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包括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财务会计侧重于会计的核算方面,通过基础的会计工作来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管理会计成为“内部报告会计”,

管理会计的演进是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进行的,与财务会计不同,管理会计是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侧重于管理决策这一方面。相比财务会计,其内涵进一步被扩大。

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一部分,笔者认为,成本会计应该是管理会计中侧重于财务会计的一部分,是比较微观的学科,侧重点十分明细,专指企业经营成本的核算,成本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目标是帮助建立有利的成本控制方法,能够估算、降低成本与改良品质,跟踪和控制产品和服务成本。

我国会计学科设置中,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是并列在管理学中的工商管理学科下,可以理解为财务管理学与会计学并列在同一学科层次。会计学是一门经济信息的计量、确认和报告的学科,会计所从事的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汇总报告,它的目的是向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据以作出投资决策的信息;财务管理学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直接对企业价值运动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所行使管理,主要涉及投资预算、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的决策管理,两者息息相关,不可分离。

四、四门课程的有效整合

鉴于上述关于会计课程四门核心课程的关系,四门课程的有效整合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当前对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协调关键之处在于理清四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从系统的角度强调四门课程的区别及互补性。

首先是关于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有效整合。成本会计应该是侧重于成本的计算方法,至于关于成本控制与分析应该由管理会计课程来完成。笔者认为,成本会计应该与管理会计相分离,明确两者之间的区别。其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区别也是明显的,但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不管是从内容、标准还是功能方面都应该以成本会计为基础。因此,关于成本的计算或者说是成本构成的核算方法,应该通过成本会计课程去学习,而关于企业的成本控制和未来成本的预算应该通过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来学习。标准成本制度作为成本控制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预算管理的必要手段,所以这是必要的重复,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有必要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详述,而财务管理对此简单提及即可。

比如产品成本计算中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主要为财务会计编制损益表,其结果也会制约资产负债表的结果。而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主要是作为管理会计的内部报表的基础。当然变动成本、标准成本、作业成本最好要与财务会计的成本数据分离,同时还要关注它们的衔接。在同一资料库中可以生成多种成本数据资料是成本会计的主要任务之一。

其次,在协调处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关系方面,应该考虑两者的性质,财务管理性质在于宏观决策,重在对会计技术方法的应用,而管理会计侧重于对会计技术方法和基本原则的介绍。比如货币时间价值原理、资本预算的方法(如净现值法、内涵报酬率法)、本量利分析基本原理和存货控制模型这类知识应该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财务管理会计应该是在这些管理和方法基础上,主要阐述证券股价、价值分析、资本预算的具体决策、财务风险分析和存货管理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财务管理课程主要讲授这些方法在财务上的应用。

在具体协调方面,协调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交叉内容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具体划分如下:经济批量、短期决策、销售预测、利润预测、经营预算、经营杠杆、预计利润表划归管理会计。而将资金时间价值、投资决策、现金预算、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现金流量表、专门决策预算、经营杠杆以及资金需要量的预测划归财务管理。

再次,在协调处理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方面,笔者认为,财务管理应将重点放在对这种方法的讲解上,成本会计则应把重点放在如何使用这种方法对成本进行分析上。成本分析属于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一个重复点,比如因素分析法。生产成本的计算及会计处理在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中都有讲述,笔者认为财务会计应将重点放在会计处理上,而成本会计则应将重点放在成本的归集与分配等计算工作上。

五、结论

最后,关于会计学科四门核心学科的有效整合切忌创造一个新系统,用这个新系统来囊括这各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在考虑成本会计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时,不能只以静态的眼光看待问题,还应从动态的角度加以考虑。各门学科都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教w内容也应不断更新,将成本会计课程简单合并无法使学科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教学的角度而言,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内容的衔接,要贯彻成本会计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思想。

参考文献:

[1]牛彦秀.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内容交叉问题的探讨.会计研究,2016.

管理会计与管理学的关系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 理论体系 框架 逻辑

一、引言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世界各国的会计界对于环境管理会计广泛关注,各大会计研究机构都在积极地探讨和研究环境管理会计的指南或准则,如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aCCa)、加拿大管理会计师协会(CmaCanada)、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协会(Cpaaustralia)、菲律宾注册会计师协会(piC-pa)和日本公认会计师协会(JiCpa)等。为了交流与协调各国对环境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许多国际机构和企业均出版不少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指导性文件(如USepa,1995;UnDp,2001;aGe,2001;Gem,2003;envirowise,2003;iFaC,2005),还有与之相关的如财务会计报告与环境成本核算指南(eC,2001;UnCtD,2004),同时有统计核算与报告方面的指南(eurostal,2001;eC,2003)。这些报告和指南对环境管理会计的理论构建和实务推广起到了极大地推进作用。同时,我们认为,随着,循环经济不断深从心,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应用显得非常必要。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普遍提高,环境立法制度的逐步完善,会计理论界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与研究。环境会计在理论界得到普遍重视,为环境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环境成本的巨额增长及环境决策的需要,实务界也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对企业成本、产品价格和利润的影响,最终成为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这为环境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实际运用提供了现实基础。环保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供很大的空间,环境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的决策支持系统,在企业制定与实施竞争战略尤其是环境战略中将大有用武之地。由此可见,引入环境管理会计既是国际会计界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也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摆在我国环境管理理论界与实务界面前的―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现状综述、评价与启示

(一)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现状综述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在推进工业化的初期,人类还没有深切体会到自然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生产模式带来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迫使人类进行深刻的反思。20世纪60年代以来,循环经济思想成为国际社会发展趋势。循环经济是基于生态经济原理和系统集成战略的减物质化经济模式,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环境问题,特别是1987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委员会《我们的共同未来》的发表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保护和发展大会的召开,更使环境问题的研究得到全球各界的广泛关注。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已经开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开展涉及环境问题的会汁信息披露的研究和尝试。欧洲德国环境局等致力于“环境成本价格及其手册”等的研究。亚洲日本环境厅等于1999年开始展开了关于“环境会计系统”的研究,并于2000年了正式的环境会计指南。这些国家的企业还自己进行了对外环境报告的编报。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及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的国际合作研究也在进行着,1998年曾在华盛顿召开了第一届有关环境会计的国际会议,有15个国家参加。此外,北美等地的学者还展开了关于环境会计问题的经验研究(KimbromadLi,2000),并已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环境管理会计作为环境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受到重视。在国际会计理论界上,早在1997年就已成立国际环境管理会计研究及资讯中心(emaRiC),对环管理会计理论进行深刻研究和探讨。在亚太地区,会计理论学者也就环境理会计在亚太地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前沿探索,并与2001年建立了亚太环境管理会协会(eman-ap)。北美美国环保署、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等都在进行环境管理会计、环境支出、环境负债与环境业绩报告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企业各界、学术界与有关国家政府、国际组织关于环境会计特别是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正在热烈进行中。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矛盾日益尖锐。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书》白皮书,在1994年也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然而我国现有的环境会计理论和实践活动,不能系统反映监督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不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近年来我国也开始关注环境会计问题,但由于起步较晚,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务方面,我国的环境会计特别是环境管理会计还都很不成熟,与国际上许多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距离。更具体的讲,目前国内外对环境管理会计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研究:(i)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将环境管理会计定义为鉴定、收集、分析与环境内部决策相关的实物、货币两类信息的会汁。这两类信息是:能源、水和材料(含废弃物)流动、被使用及最终处理的实物信息;与环境相关的成本、收益等货币信息。为了正确评估成本,部分学者认为在收集货币信息的基础上,还应收集材料使用、人工小时及其它成本动因等非财务数据,其重点是与材料、能源、水相关的环境成本方面。(2)环境管理会计实施的意义与障碍。大部分研究者一致认为,传统管理会计不能提供环境管理的足够信息,致使企业严重低估了环境管理所带来的利益。环境管理会计的潜在用途和利益十分广阔,可在合规效益、生态效率和战略定位三个领域发挥重大作用,尤其是它不仅能使企业评估和计算污染成本,而且可通过环境管理的预防控制降低污染成本,并且提高原材料使用效率、降低环境增量成本。并指出当前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会计的主要障碍包括:会计部门和其他部门间的沟通、联系存在问题,致使会计人员不知道企业所面l临的环境问题和资源的流动,难以对内对外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环境相关成本埋没在管理账户中,没有直接分配给制造过程或产品,造成成本分配不合理;材料流动成本信息得不到充分追踪,现有产品计划系统无法反映材料的实际使用和流动;现有会计记录难以充分反映环境有关成本信息(井上寿枝、西山久美子、清水彩子,2004)。(3)环境管理会计的实物计算。按企业的物质平衡原理,从输入与输出两环节计量资源消耗,反映投入产出转化及各类产出物等实物量数据,这是近几年环境管理会计方法最有突破性的研究。StefanSchahegger在《contemporarvenvironmentalaccounting》中认为:―个企业组织中的全部材料、水、能源等物质输入与输出是平衡的,因此企业应努力跟踪这

些物质的输入、输出流量及存量情况,并按科学的物质标准分类,确保收集到环境管理决策所需的实物信息。这是用于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建立环境业绩指标(epiS)的基础。(4)环境管理会计的货币核算。iFaC2005exposureDraftinternationalGuidelinesonenvironmentalmanagementaceounting中认为,在环境管理中,最重要的货币信息就是环境相关成本信息。尽管不同国家、会计组织乃至企业对环境相关成本的分类各不相同,但好的环境成本分类应以环境业绩、环保经济效益为导向,尽可能与国际惯例保持一致,以此协调各国之间的差距。

(二)环境管理会计研究评价与启示 上述研究,对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消除了环境管理会汁的混乱,使人们认识了环境管理会计的作用及部分应用问题,有助于会计师和审计师审计财务报告及其他报告中与环境有关的信息。而且,其确定的环境管理会计总体框架及相关定义、有关内容与现有的、被广泛使用的环境会计框架相一致,有助于在已有的环境会计体系下开展和实施环境管理会计。但仍然有以下方面需要我们去加以思考与研究:(1)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研究尚未完成。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设计揭示了环境影响各因素的有机联系。科学研究经验告诉我们:在环境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各项工作实践的后面,必然有一定的“哲理”在指导它、影响它、支持它;否则环境管理会计是站不住脚的。如何把环境管理会计实务中内含的各种哲理加以归纳、提炼、升华,形成―个完整的体系,我认为这就是环境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研究环境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目的在于建立一套严密的科学的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用来指导和发展环境管理会计的实践。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西方国家(包括我国部分学者)一般都把环境管理会计理解为是各种专门技术的应用。因此,从目前来看,环境管理会计缺乏一整套源于实践又能指导实践的理论体系。任何一门学科是否具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是能否独立存在并不断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的关键。(2)内容体系不规范。环境管理会计究竟应包括哪些内容,采用哪些专门方法,环境管理会计学体系应该如何设计,国内外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是。这不仅不利于学习和掌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该学科的深入研究和推广运用。近年来随着可循环经济思想的深入人心,管理科学的不断创新,反映企业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环境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宏观增值管理会计等管理会计新领域也有人著述。这使环境管理会计内容不断扩展,呈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这些新领域是否应归属于环境管理会计,仍处于争议、探讨、尝试之中。远远缺乏为各国会计界所能广为接受的理论与实务模式,离实践应用还相距甚远。若笼笼统统将其纳入环境管理会计内容,无疑会造成环境管理会计体系的混乱,加剧人们认识上的偏差。(3)典型性、实用性和示范性案例研究较少。对环境管理会计的案例进行研究,并上升至规范层次,是目前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的一个缺陷。如何采用特色研究方法将目前各国对环境管理会计的实践案例划分层次,并针对其它状况划分相应的环境管理会计适用范围,并分别辅以案例详细说明。与此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强调会计部门与环保、生产及其他部门的沟通联系,要求突出实物信息的披露,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体系

(一)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特征及其研究逻辑起点的分析

如前所述,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是指环境管理会计理论各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排列关系,而这些部分要素应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因此,笔者认为,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应有如下显著特点:一是整体性。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应是―个整体,应完整地从理论上解释环境管理会计领域中所有问题,或至少是所有主要问题。二是联系性。构成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各种理论要素之间不是分散的、孤立的、毫无联系的,更不是杂乱无章的、无序的堆砌或简单的顺序罗列,而是互相关联协调、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并有主次地位和作用之别,构成有系统、有层次的,且不可分的统一整体。三是逻辑性。理论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系统化的特点是前后一贯。美国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在《会计理论》中认为,会计理论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以评价和开拓完善会计实务的通用观点所构成的―套前后一贯的、合理的原则。科学的理论体系,必须要达到浑然―体、首尾一贯,由前提、假设到结论的全部推理过程,必须严格遵循逻辑方法的基本原则。因此,环境管理会计概念之间具有可推导性和严密的逻辑关系。四是层次性。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是一个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系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如有的学者就将会计理论体系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层次;有的学者将会计理论体系分为会汁研究方法、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三个层次;还有的学者将会计理论体系分为会计研究方法、会计基础理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会计应用理论四个层次等。每―个层次内又包含许多具体会计概念。不论怎么划分,会计理论体系具有层次l生是不可否认的。五是动态性。由于环境管理会计处于―个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特征的复杂社会经济环境中,这就使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可能是绝对的、不变的,而是发展的、动态的。随着人们对环境管理会计实践活动的认识及其所处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环境管理会汁理论体系的内容也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正是在不断发展之中逐步完善的。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动态性,并不是指环境管理会计理论的内容可以意的,变动,它要受到社历史条件的限制,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在明确了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这些特征的基础上,我们再分析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什么?这一问题是构成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出发点,也是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性的抽象范畴,其不仅是构成理i仑体系的组成部分,而且亦是对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建立具有决定作用的前提理论。我们认为,应以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研究的逻辑起点应以环境管理会计产生和发展环境为其研究起点。其理由如下:会汁环境对会计系统的重要性,任何人都无法否定,会计之所以能从“结绳记事”发展成为国际商业语言,正是应会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自我变革的结果。环境决定―切,存在决定一切,世界上的事物都由时间、地点等环境决定;环境管理会计内环境决定了环境管理会计的本质,进而决定了环境管理会计职能,进一步决定着环境管理会计程序与方法;环境管理会计外环境决定环境管理会计目标,从而决定了环境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一步影响着环境管理会计程序和方法。而环境管理会计假设则受内外环境的综合影响。环境管理会计本质、对象、假设、目标,最终统一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环境管理会计环境。因此,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结构为:环境管理会计环境――环境管理会计本质――环境管理会计目标、假设、对象――环境管理会计准则――环境管理会计具体准则――环境管理会计实务。由环境管理会计环境为

出发点揭示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规律,把环境管理会计理论建立在客观环境的基础上,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便有了物质基础。因此,我们认为,把环境管理会计产生和发展的环境作为出发点,符合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全部条件。以此为起点,有利于建立首尾一贯、逻辑严密的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所以,将环境管理会计产生和发展的环境确定为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起点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二)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要素的构成分析在明确了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特征与研究的切入点后,要对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组成要素进行分析研究。要分析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组成要素是什么?要回答这一问题就要弄清楚什么是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为了阐明这个问题根据逻辑推理首先得弄清什么是“会计理论”?关于什么是会计理论,西方通常有两种不同的说法:首先,“会汁理论是―套以原则为形式的逻辑推理,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能用来评价、开拓和完善会汁实务的通用观点所构成的―套前后一致的合理的原则”。根据这种说法必然认为对会计原则的研究就是对会计理论的研究。其次,“会计理论是一套由前后一致的会计假设、会计概念,会计原则所组成的概念框架”,(Robertw.ingrain,1997)用来解释会计实务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或者为什么可以用其它办法的理由。这些理由就构成了会计理论。根据这种说法可以看出会计理论是个多层次的结构。笔者倾向于第二种说法,但认为会计理论的概念框架似乎还应加上会计概念、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以及会计内容。会计理论是人们在理性的高度上对会计实务的规律性的认识;它一旦形成,必然又会反过来指导和影响会计实务。这就充分证明了:西方的会计原则既是会汁实务应遵循的规范和标准,也是会计理论中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人说根据―个国家对会计原则研究的深度就可以对该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水平进行评价,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并不等于说会计理论的内涵只包括会计原则。另外,还必须指出,以上所述的会计理论实质上都是指的财务会计的理论;那么,作为现代会计的另―领域的管理会计,它的基本理论又将如何表述呢・艾哈默德・贝尔考依(ahamadBelkaoui)教授在其《管理会计基础》(1980)专著中,曾对管理会计理论作如下的描述:“管理会计理论可定义为运用来自不同的相关学科的―套基本假设和原则的观点来评价管理会计的技术”。这个定义强调了“运用来自不同的相关学科的―套基本假设和原则的观点”,突出了管理会计是一门边缘学科;但易使人误解管理会计本身并没有一套前后一致、首尾相贯、浑然一体的会计理论体系;同时对其理论的目的只提“用来评价管理会计的技术”,似乎也不够全面。李天民教授认为管理会计理论可定义为“是―套由前后一致的管理会计对象、管理会计职能、管理会计目标、管理会计基本概念、管理会计基本假设、管理会计原则所组成的概念框架,用来解释、评价、指导、开拓和完善管理会计实务。”这一定义基本上涵盖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而且指出这些理论应该是“前后一致”的“概念框架”。但在阐述上给人一种似乎杂乱之感,好像管理会计理论无先后顺序与内在的逻辑。而笔者结合前面对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研究起点的研究认为,环境管理会计理论的定义应该是:“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是一套适应经济环境的前后一致的环境管理会计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两个层组成的;它是以环境管理会计目的为起点,由环境管理会计的本质、环境管理会计职能、环境管理会汁对象、环境管理会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组成的基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的环境管理会计目标、环境管理会计原则以及环境管理会计确认、记录与报告所组成的概念框架,”根据以上的定义,我们可以将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及其要素设计如下:

现对(图2)作以下说明:(1)我们主张将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划分为两个层次,即环境管理会计基础理论与环境管理会计应用理论。理由为:前者是关于环境管理会计活动最一般,最本质的理论概括,后者由前者延伸而来,是直接用来解释、评价和指导环境管理会计实务的理论范畴。二者的区别在于:一是环境管理会计基础理论的目的在于帮助人的正确认识环境管理会计,体现环境管理会计活动的一般规律;而环境管理会计应用理论的目的则是说明如何做好环境管理会计工作,直接指导环境管理会计实践。二是环境管理会计基础理论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不大,内容较为稳定;而环境管理会计应用理论则与社会经济环境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发展较快。(2)环境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应包括环境理会计的目的,环境管理会计本质、环境管理会计职能、环境管理会计对象和环境管理会计程序与方法。有关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环境管理会计的目的决定了环境管理会汁的本质与职能(如前所述),而环境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于环境管理会计对象,而对环境管理会计对象进行反映与监控就应采用环境管理会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进行如(图2)所示,环境管理会计应用理论,是在环境管理会计基础理论上由此引申而来,环境管理会计的目的、本质、职能决定了环境管理会计目标,由环境管理会计目标决定环境管理会计假设。环境管理会计假设因环境管理会计目标存在而存在,随着环境管理会计目标发展而发展。

作者简介:

颉茂华(1962-),男,内蒙古四子王旗人,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管理会计与管理学的关系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会计

1、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现状: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是依靠社会资金(香港隆兴投资有限公司、北京融智兴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依托重庆工商大学师资办学,经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层次独立学院,于2001年成立,至今已有十年办学历程。

1.1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状况: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设置管理系、经济系、金融系、会计系四个专业系和基础课教学部,共有9个专业。其中,会计系下设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从2007年开始招生,目前招生4届,平均每年招生100-110人,总体看招生生源较好。

师资队伍:会计系财务管理专业专职教师4人。按职称分类:副教授2人,讲师1人,助教1人;按学历分类:博士1人(在读),硕士2人,本科1人。以上师资队伍没有包含依托重庆工商大学的师资。

2、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2.1培养目标方面

财务管理专业2008级培养方案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定为: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较顺利地通过全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和国家会计职称考试。这与会计专业2007级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相同。存在两点不足:①体现不出财务管理专业特色;②将财务管理专业看做是会计专业的延伸。理由如下:

①从知识结构上看:教育部2000年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从专业知识角度,可以看出教育部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学习的知识是以财务管理知识为主,同时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而不是会计专业的复制。

②从学科定位上看:国内,财务管理专业通常设在会计院(系),并且由会计专业脱离出来;而在国外,财务管理专业的通常设在金融院(系),因为该专业的产生是与金融的发展密切相联系的。因此,在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之中,有必要理顺财务管理与相关专业的关系,特别是与会计、金融专业的关系:

总体上看:财务管理、会计、金融三个专业的研究重点不同:财务管理专业侧重"财务与金融管理";会计学专业侧重"会计实务";金融专业侧重"金融业务与金融管理"。

1)财务管理与会计专业的关系。财务管理和会计的研究对象都是企业的资金,但是会计更多的体现在核算和监督上面;财务管理更多的体现在运用资金上面(比如投资、筹资)。

2)财务管理与金融专业的关系。财务与金融都由一个单词"Finance"翻译而来,国外,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财务管理专业的产生与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及金融机构的发展相联系。因此,财务管理学科研究范畴与微观金融学相一致,主要包括金融市场、投资学和公司财务三大领域(也有人认为微观金融学中的公司财务就是财务管理)。在这三者中,投资学与公司财务的关系更加紧密,投资学的理论只有通过公司财务活动才能真正和实物经济发生联系,与商品市场发生联系;而公司价值又要通过金融市场的交易才能得到正确的评估。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国外财务管理专业与金融学的联系比会计学更紧密。

③从形式上看:有人认为应该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为金融及金融服务中介等机构培养专业理财师;有人认为把为企业培养优秀的首席财务官(CFo)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这样的提法都正确,特别是独立学院的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应该具体。融智学院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培养定位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1)要有具体的目标。在相同研究文章中,很多文章都是泛泛而谈,没有特色。教育部1998年制定的财务管理培养目标只是给出了一个框架,给每个学校留下了形成特色的空间。独立学院无论在师资、资金、办学经验等方面与以前的公办学校相比都存在不足,因此,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借鉴国内外好的经验办出自己的特色。独立学院相对与公办学校总的特色是应用性,特别是现在就业压力比较大,独立学院已经出现考证热现象。因此,独立学院应该有具体的培养目标。

2)由于国内和国外的具体情况不同,国内财务管理偏会计是由于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原因造成的,国外是财务管理偏金融是由于国外经济发达、市场程度高,企业对市场结合非常紧密。因此,将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开设两个方向(理财规划师和特许金融分析师)一是站在中国的实际,二是展望中国未来。

3)目标不能定的低。虽然将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于考理财规划师和特许金融分析师,并没有否认考其他证书和把培养理财规划师或CFo作为目标。将目标定位相对较高,教师和学生才能在教学中产生压力和动力。

2.2专业主干课方面

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依赖专业课程的设置,特别是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最重要环节。融智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07级培养方案专业主干课包括: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和财务管理实务4门课程,虽然4门专业主干课强调了财务专业的本身课程,但是存在主干课开设力度不够的问题。2008年制定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时将主干课定为: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中级会计学、高级会计学、投资学、管理会计6门。

2008年开设的主干课相对于2007级有了很大提高,理由是由于财务管理原理相对简单,可以放到学科基础课;加强了专业特色-----偏向会计学开设了中级和高级会计学和偏向金融学开设投资学。但是,还是存在一个问题:《管理会计》做为专业主干课不是太妥当。一是管理会计不是会计最重要的课程,课程本身不难;二是会计方面已经开设了两们课程,占了主干课程的1/3,而微观金融学中很重要的《金融市场学》没有开设(理由见财务管理与金融专业的关系分析),因此建议开设《金融市场学》替代《管理会计》。

从专业主干课的修改建议可以看出:建议修改后的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更加紧密:专业主干课程中有会计学的最核心课程(中级、高级会计学),也包括微观金融学的最核心课程(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公司财务(中级、高级财务管理)),从而形成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特色。

3、结论

通过课程建设,特别是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可以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通过改进后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可以使独立学院财务管理学生毕业时具有扎实的会计知识、广博的金融学知识以及精深的财务管理知识。从而形成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特色知识体系。(图1)

图1: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特色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2007-2010级学生学习指南》

管理会计与管理学的关系篇4

[关键词]财务学科;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002-0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需要,许多学校根据需要设立了财务学科,其中建立和完善我国财务管理的理论、学科、课程三大体系,是总结财务管理活动规律和实践经验的关键。当前财务学科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并逐渐在各大院校开设。一个更大的问题是探讨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设计,并分析该体系实施过程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问题。

一、财务学科的意义

财务管理是一项独立性很强的科目,因此,学习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相关学科各方面的理论知识与技能。首先要明确财务管理专业的定位与合理安排,财务管理学科与相关的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等学科长期交融,所以确定财务管理学科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是进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环节。我国目前多数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不太明确,专业特色不明显。因此,无论财务管理专业还是从专业发展、政府相关规定以及从其工作性质来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都偏向会计学。

二、财务学科存在的不足

1、课程体系缺乏专业特色

财务管理专业一般情况下是在会计学、金融学、工商管等相关专业基础上开设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也基本上是表现为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当前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仍然表现为会计专业的特点或者具有会计专业的很多痕迹,无法体现出财务管理专业本身的专业特色。在有些院校中还把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列为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与财务管理专业大大不符。另外很多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缺乏具备财务管理实践的教师,无法将财务管理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之中。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课流于形式,表现在:第一,缺乏具备财务管理专业实践的教师,很多教师大多是从事会计专业的教师或从事金融学专业的教师;第二,财务管理专业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基本上是以会计岗位、金融岗位、证券模拟或综合会计岗位来代替。第三,虽然很多大学也建立了一些实训基地但无法达到财务管理专业实习的真正目的。

3、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中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多数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会计学,财务管理、财务分析、金融学、投资管理学等课程较少。这种课程设置体系很显然没有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此外课程内容的重复和交叉极大地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而且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财务学科的设计思路

1、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高等教育各专业开设专业基础课的目的是为后续开设的专业进行奠基的。要想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扎实全面的能力。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必须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以及金融学等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会计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经济法、税法、财务软件、证券投资等。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容易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经济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2、财务管理知识层次的规定性

任何学科的研究都是由初级到高级、由实践到理论不断推进的。所以财务管理学可以划为初级财务管理学、中级财务管理学、高级财务管理学、财务管理专题等。

3、财务管理环节的规定性

财务管理表现为一个循环过程,是一种有意识的系统的管理活动。财务管理一般分为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几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阶段。按照财务管理环节,财务管理学可分为财务预测学、财务决策学、财务预算学、财务控制学、财务分析学等。

4、与认证教育课程接轨

职业资格认证教育一方面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打造有丰富兴趣爱好的职业化人才,因此,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这一特点,开设与职业资格认证教育相接轨的职业资格课程。

四、财务学科课程体系构建

目前,很多高校教师从事财务管理学科建设工作,他们大多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教育背景和不同的知识结构使得财务管理专业的学术特色和执业特色缺少色彩,不同人员进行的财务管理学科课程体系设计往往都带有各自学科内容。在开设这门课程时,许多院校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而不是本专业能够开什么课程出发,所以导致不同高校在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设计上差别很大,阻碍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也不能够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中要明确三个问题:该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赋予受教育者什么样的特质才能够代表教育价值取向?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能满足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根据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可将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成四个层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应包括: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管理学、战略管理、法律、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专业必修课应包括:金融市场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投资学、财务分析、衍生金融工具管理、跨国公司财务、公司价值评估等。

五、结语

培养学生对财务管理与相关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一是以综合案例的形式加以体现,将财务管理与会计学、金融学等相关知识融合在一起,可以开设财务管理案例分析、纳税筹划分析、财务报表分析、会计知识专题讲座等课程;二是开设沙盘实验课程、企业报税课程、操盘手训练课程、以及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以满足学生毕业与上岗零过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志辉.优化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想[J].才智,2008(1).

管理会计与管理学的关系篇5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下;学校;会计核算

一、学校会计核算工作遵循的原则

1.管理科学化

管理科学化的原则是指在学校会计核算工作过程中,由于学校会计核算内容众多,牵涉层次比较复杂,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性的管理体系与管理方法去完成这项任务,将学校会计核算内容进行统一有序的安排,同时在各个环节,都能依其轨道运行,以免出现管理失衡的情况。只有进行这样的控制和管理,学校的会计核算工作才能真正切实有效地向着专业化与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一个学校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多方面的管理引导,不管是对相关的财务人员的管理还是对人员的培训教育、宣传,都需要一套完整的、系统化的、科学化的管理体系作为引导,一步步将学校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下去。

2.管理精细化

管理精细化是指要有一个精细化的指导理念去指导财务人员进行学校会计核算工作的建设,积极做好学校会计核算工作各个环节的控制与管理,保证学校会计核算工作的高效性,提高工作质量。同时,精细化的管理也有助于在学校会计核算工作过程中,降低经济成本,将利益最大化。精细化的管理方式不是锱铢必较,而是在整体的管理系统中,重视对细节的把握,将每一步都能落到实处,提高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保证学校会计核算工作顺利长久地进行。学校需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与引导,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与服务水平。尤其要提高财务人员核算技能与经验,以保障其能做好学校会计核算管理工作。在学校会计核算的过程中,要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避免出现不良的现象。为了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能动性,要制定严格的学校会计核算控制管理部门的考核机制。可以采取一些方式与手段,如将学校会计核算管理工作效果纳入到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中去,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又如,设立奖励机制等方式,激发工作人员的热情,将工作落到实处。

3.经济节约化

学校会计核算工作在成本的使用上,要本着控制成本的理念,处理好学校会计核算工作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之间的关系,科学进行经济因素分析,保证给出更加节约成本的方案,保证不会给学校带来比较大的负面影响,实现学校会计核算工作的长效稳定发展与经济效益最大化。

4.遵纪守法

在学校会计核算工作管理的过程中,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工作的安排。学校要依据国家规定的相关政策和法律基本精神去开展学校会计核算工作控制,结合学校会计核算工作计划的实施,制作出合适的方案,真正将学校会计核算工作管理落到实处,使学校会计核算工作管理朝着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二、提高学校会计核算工作的策略

1.增强管理意识

相关管理部门、组织以及相关学校会计核算工作管理人员要具有法律法规意识、管理意识以及市场经济意识,总结经验、研究问题、不断提出建议,改进工作方法。除此之外,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市场经济意识至关重要。相关管理人员要不懈努力,在规章制度的监管之下,有效地促进学校会计核算工作管理向专业化、全面化方向发展。学校要重视相关管理部门、组织以及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不断提高学校会计核算工作管理的管理水平与能力,完善管理机制。与此同时,学校提高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与服务水平,在学校会计核算工作管理的过程中,构建标准化的学校会计核算工作管理体系,以保证做好学校会计核算工作,促进学校的长效发展,同时也推动我国学校会计核算工作的发展。

2.提高人员财务意识

在学校会计核算管理过程中,要求财务人员严格按照相关政策制度进行工作,保证学校会计核算工作顺利进行,通过宣传和教育,实现财务管理人员技能的提升;要提高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与服务水平,实现其学校会计核算管理素质的提升,以保证做好学校会计核算的控制与管理工作。学校可以通过定期的知识培训与交流活动来激发员工的上进心与积极性,工作热情调动起来了,会使员工满意度大大提高,自然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一方面可促进员工职业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为学校会计核算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可以建立奖励机制,对于一些表现出色的员工进行奖励,激发学校会计核算人员之间的竞争意识,提高其工作效率与质量。同时,在工作中,在学校为其创造的环境中,相关工作人员的自身素养也得到不断的发展,自然也可以得到更多的发展机遇,实现更多的人生价值,实现自身意义,从而也可以促进学校会计核算管理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3.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也是为了更好地监管我国会计行业出现的种种不良问题,更好地将监管落到实处。通过记录会计人员的基本信息与情况,对表现优异的会计人员进行标注,而对于表现不好、违反行业诚信要求的会计人员,则需要进行提醒。长此以往,会计人员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中就能用会计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当出现道德选择问题时,会计人员会及时警戒自身行为,不做违法乱纪之事,维护自身形象,维护会计行业的形象。与此同时,对待出现的问题时,要灵活应对,以规范化的、专业性、系统性的体系去监督与控制财务人员的核算行为。此外,针对学校会计核算管理的特殊性,在遵守相关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的前提下,要依据不同的财务设计方案进行控制与管理,构建标准化的学校会计核算管理体系。只有这样的控制和管理,学校才能真正切实有效地向着专业化与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三、结语

为了营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更好地建立健全学校会计核算工作财务管理,推动学校会计核算工作的长效发展,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将学校会计核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保证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推进中国经济的长效发展,促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斌.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视角下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D].山东大学,2012.

[2]毕素红.新会计制度下高校会计核算工作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7):146-148.

管理会计与管理学的关系篇6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学关系。

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是会计学专业两门并列的核心课程,二者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共同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在内容上难免有好多交叉重复,二者有其各自的角度和侧重点,并且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和服务对象以及发展方向。本文旨在通过对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比较分析和研究,证明管理会计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一、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学的概念

财务管理学是以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为基础的一门管理科学。管理会计则是属于会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一样,属于会计学的基础学科,虽然会计学从广义上来说也是属于管理科学的一部分,但是,会计学从更大程度上来说是一个信息系统。因此,管理会计也是一个信息系统,它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包括全部成本会计、责任会计在内的管理会计信息。

二、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具体比较

(一)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内容

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有着太多的内容重叠,不仅如此,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在内容上也有交叉和重叠。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在短期经营决策、存货控制以及长期决策、资本预算等内容上是一致的。当然,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之间也有重复的内容,但这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认为管理会计虽然和财务管理有着内容上的重叠,但是它的作用和地位,是不能替代的。

(二)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共性

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的会计学科,处于不断的发展阶段,其理论和方法尚未形成科学的、严密的体系,故国内外专家对其定义不甚一致。但都能概括出:管理会计实际上是管理和会计的精巧结合,管理会计的目的是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管理工作,它通过对不同资产、对外投资、成本、收入、利润及收益分配的管理来实现财务管理职能,也就是说,财务管理是主要涉及资金如何获取、如何有效使用、如何回收与分配的管理工作。

从上述二者的定义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具有相同的管理属性,都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甚至是直接参与企业管理。

(三)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差别

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理论体系都是在吸收相关学科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二者发展至今,其不同点也逐渐明显,最根本的区别是:管理会计是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系统,考虑的重点是资金如何高效地物化,还考虑物化后的资源在经营管理中如何以最佳效率进行配置。而且,管理的对象还包括人,它通过责任会计、业绩评价与控制会计实现对人的成功管理;通过有效的激励安排,达到人、岗位、财务的高效搭配,从而达到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目的。而财务管理主要管理资金,考虑的重点是如何以较低的成本筹集资金,如何提高资金运用的效能,关心资金的回收与收益的分配。财务管理是连接企业与外部环境的纽带,它与金融市场的运行密切相关。成功的财务管理是在高度关心金融市场状况及其动态趋势这一前提下,考虑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从而为自身寻求宽松的资金运作空间,并达到企业价值或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的管理活动。

下面我们再详细比较一下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差异,以说明管理会计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1、二者的本质不同

管理会计,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个信息体统,它向企业内部管理当局提供管理信息。管理会计是会计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会计学的本质是一个信息系统,它通过特定的方法,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等)进行鉴定、计量、分类、记录、整理、汇总等方法,最终形成报告,向企业内部或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供其决策使用的财务或非财务信息。通过比较,我们很清楚的看到,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其本质上的差别。管理信息是为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可以作为财务管理进行管理活动的依据。

2、二者的目标不同

管理会计是适应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提供管理信息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最终目标,管理会计必须实现“向各级管理部门提供各种管理信息”这一基本目标。

3、二者对象不同

(1)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不同

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是包括资金运动在内的所有的经济活动;而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企业的资金运动及财务关系。

(2)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服务对象不同

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是信息反馈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使管理者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财务管理本身就是一个管理层,是决策者。

(3)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主体不同

管理会计的主体,可以是整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的一个部门,一个车间,一个班组,甚至是一个个人都有可能,既可以是整个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也可以是只针对全过程中的某一个具体环节,均以不同的目标需要而定;而财务管理是以整个企业为核算主体,来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

(4)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所协调的关系也不同

管理会计需要协调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关系、人和物的关系、管理者预备管理者的关系等。而财务管理主要协调的是所有者、债权人及国家之间的关系。财务管理需要协调财务关系。即企业与投资者、受资者、债权人、债务人、政府部门、内部各单位及员工之间的关系。

4、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假设不同

管理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对那些未经确切认识和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事务和会计事项,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和趋势所作出的合乎情理的判断和解释,它对于架构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财务管理假设说明财务管理的发展基础和产生原因,它是联系财务管理的本质、目标、要素、程序和方法等理论要素的中介。

5、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原则不同

长期以来,管理会计常常被误解为高等数学方法和模型的简单堆砌,因此根本不需要准则指导或者与财务会计共享一套准则体系。实际上,管理会计的综合性及系统性决定了它必须有恰当的准则来规范,同时它与财务会计的区别又决定了它不能全盘照搬财务会计准则,因此,对管理会计原则的讨论就成为必要。财务管理原则是财务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从财务管理实践中概括出来的体现财务活动规律性的行为规范。

通过对比不难看出,管理会计的原则、财务管理的原则中,除了货币时间价值原则和投资风险报酬原则基本相同外,其他原则各不相同,有的甚至恰恰相反,比如,管理会计要求精确可靠,而财务管理则要求适度宽松。显然,二者的研究对象以及目标各有差别,应遵循的原则自然会不相同。

6、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内容以及所运用的方法不同

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在内容上虽有交叉,但是绝大部分还是不同的。现代管理会计包括预测决策会计、规划控制会计和责任会计三项基本内容。而财务管理的重点起初是研究和分析公司的成立、证券的发行及公司合并等有关法律性事务,为企业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及利润分配的管理服务。

在研究方法上,二者还是有明显的差异的。主要表现在:管理会计主要运用成本-效益分析、预测分析、经营决策分析、预算编制、成本控制、责任会计以及业绩评价控制等方法。而财务管理主要运用的是时间价值分析、风险价值分析、财务比率分析、资产日常管理及股利政策等方法。

7、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工作环境不同

管理会计主要着眼于企业生产的直接经营环境。而财务管理主要涉及并注意的是金融市场、国家宏观调控等外部环境的变化。总体上来说,管理会计主要涉及企业内部管理,一般不涉及外部环境,而财务管理的研究范围不但涉及企业内部,而且更多的要涉及到外部环境诸方面。

8、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职能不同

管理会计的职能是计划、评价、控制、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报告。向有关管理层汇报管理工作的进行情况和结果,是信息反馈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使管理者进行有效的控制。从目前看,管理会计提交报告的对象,不局限于企业内部和管理层,也向企业外部有关方面提供适当的管理会计报告。

财务管理是对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活动所进行的预测、决策、计划、组织与控制,进行分析、评价与考核的一种管理活动。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相互依存、互相制约、形成有机的整体。

管理会计与管理学的关系篇7

现阶段,我国处在高速经济发展阶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同步化发展,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正逐步取缔传统模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主体,在瞬息万变、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应该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进行完善与创新。针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中的人员、管理、监察制度进行逐一调整与优化,确保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全面性、公正性与高效性,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壮大再助东风。

2、现阶段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缺乏优化性

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在我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性,需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剖析研究。首先,人们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存在相对片面化认识,认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就是简单的财务会计流程,并未认识到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实质性与意义性,对其理论体系的确立形成造成较大困难与阻碍。其次,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实际运用与理论探究缺乏有效的结合。该现象影响了数理统计方法与财务管理的实际应用的有效结合,对整体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与稳定造成较大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站在战略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时效性与作用性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才更有利于整体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2.2、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造成理论体系发展局限性

首先,会计人员是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其相对的重要性与影响性。由于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形成较为滞后,部分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对其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实质含义并不清楚,在思想观念方面依然停留在传统阶段,进而导致了整体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形成发展局限性的产生,这种局限性制约着我国现代化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形成。其次,部分财务会计人员专业技能水平较低也极大妨碍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实际的财务会计运作,只有提升实际财务会计运作水平与技能才能更有力地促进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因此,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低下对整体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形成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作用[1]。

3、针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优化对策

3.1、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养

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形成离不开人的因素。会计人员是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的基础保障。首先,树立以人为本、创新进取的理论体系理念尤为重要。因此,相关机构应该举办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与岗位实践体验学习。将传统的会计管理与实际岗位实践相机结合,即会计电算化管理体系。其次,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使会计人员认识到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关键性与实质性。同时,应该打造会计人员在实际财务岗位管理工作中的独立性,做到秉公办理、实事求是。最后,通过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时效性与实际性充分发挥出来,进而对促进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

3.2、加大管理层的执行力度

现阶段,加强对企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统一管理势在必行。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发展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形成完善的现代化会计管理体系,即会计电算化理论体系,这也是我国现代化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发展的必然性与需求性。其次,应该增强相关机构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视程度。根据案例企业的实际现状与发展需求及时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进行创新与改革,使高层决策者能够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性。最后,相关领导应该加大对审计部的支持力度,使审计部门具有相对的监察与督导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积极作用,运用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对审计人员进行综合培训,理论学习方面可以通过业务培训与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2]。

3.3、加强基础财务管理工作

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会计财务管理制度。按照国家财务管理规范要求,结合自身案例单位实际情况,切合实际的将会计财务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其次,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案例单位应该完善基础性电算化体系的建设,并通过财务软件将会计工作实现电算化与网络化结合,并对原始数据与更新数据进行细化整理与统筹共享,对数据的准确性与时效性进行认真鉴别,这也是对现代化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发展的重要保障与基础。最后,应该以基础财务管理工作为核心基点,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拓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途径与突破渠道,进而形成现代化、科学化、数字化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3]。

3.4、完善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现阶段,我国基本已经实现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当下较为先进的财务管理体系,也是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延伸,该体系注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与组织合作,体系的基本概念是目标一致、合作开展、相辅相成。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落实也是促进财务与业务有效衔接的重要推动力。首先,决策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全面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必须将体系建立以系统化、合理化、协同化与现实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不能只是涂于表面的形式化。其次,针对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应该组建全面预算管理机构,并加强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控制作用。其次,在相关财务风险处理方面,一定要切实履行财务风险管理相关规定,认真、从容、理性、科学的面对风险的来临,用实际行动实现风险降低最小化。

3.5、强化管理会计的界定

首先,要对管理会计进行合理性界定。界定的目的是为其更好地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进行研究,现阶段,我国企业存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两种学科分类,部分人员对二者之间的区别与关系很难分清,而通过强化管理会计界定,可以更为清晰明了地掌握管理会计的实质内涵与意义[4]。因此,管理会计理论发展必须突破必要瓶颈,不能只局限于固定学科研究分析领域,对日后企业的实质发展需求与内部管理工作等诸多方面都应该进行具体研究,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发展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基石与参考,进而为实现企业现代化财务管理与综合发展奠定坚实保障基础。

4、结论

不久前,就已经提出了我国综合发展战略,企业是综合发展的重要主体。管理会计理论发展更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同时,也是我国企业生存发展与规模壮大的重要基础保障,具有相对的重要性与意义性。因此,加强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发展尤为重要。所以,在新形势下加强对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与优化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张继德,姜鹏.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会计之友,2017,12(23):123-126.

[2]郝晶晶.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18,23(21):00089-00090.

管理会计与管理学的关系篇8

关键词:管理会计战略管理空间方法体系

管理会计至今没有形成公认的概念框架,多数学者一直认为管理会计是各种技术方法的综合应用,从而忽视了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概念化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本文力图将管理会计理论的渊源归于其发展史,将管理会计理论构建的逻辑起点归于其假设;提出了管理会计概念体系的雏形并且构建了方法体系。

一、文献回顾

(一)管理会计的定义 半个多世纪以来,权威会计组织不断给出管理会汁的定义。如管理会计是利用适当的技术和观念;加工历史和未来的经济信息,以帮助管理人员制定合理的经济目标方案,并协助管理部门达到其经济目标制定合理的经济决策(aaa,1958);管理会计是向管理当局提供关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过程。管理会计还包括为诸如股东、债权人、规章制定机构及税务当局等非管理集团编制财务报告。(mapCommittee,1986);管理会计是提供价值增值,为企业规划、设计、计量和管理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系统的持续改进过程,通过此过程指导管理行为、激励、行为、支持和创造达到组织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须的文化价值。

(二)管理会计假设 20世纪50年代末,财务会计假设受到西方会计理论界和职业界的高度重视(葛家澍,2000)。但西方会计学者普遍认为管理会计是各种技术方法的综合应用,从而忽略了管理会计假设的研究,这是管理会计难以发展为逻辑完整的理论体系的根本原因。假设对于任何学科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是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基础。我国会计界对管理会计假设的研究方法带有明显的财务会计色彩,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及会计分期等财务会计假设几乎被所有的研究者所提及(聂顺江。2000)。遗憾地是这些假设并没有将管理会计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三)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结构几十年来权威会计组织给出的基本框架是:管理会计基本框架包括管理会计的目标、术语、概念、惯例与方法以及会计活动管理等(mapCommittee,1986)。我国会计学者陈今池(1989)、宋献中(1995)、劳秦汉(1995)、孟焰(1997)等先后提出管理会计的基本结构。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著名管理会计学者胡玉明(2001)提出围绕企业综合业绩评价制度为主线的管理会计框架体系,这是我国动态战略导向管理会计形成的标志;孙茂竹(2062)提出价值链分析为基础的管理会计框架体系,这是我国竞争战略(市场)导向管理会计形成的标志;李玉周、聂巧明(2005)提出成本信息多维度导向的管理会计框架体系,这是我国成本战略导向管理会计形成的标志。如何将这些框架体系(现象)抽象概括出管理会计概念体系(本质)是一项艰巨工作。

二、管理会计本质及假设

(一)管理会计的本质纵观管理会计发展史,可以看出经济环境的变迁能动地改变了管理会计实践;管理会计沿革是一部战略量化史。管理会计的本质是战略量化的过程和实现描述工具(吴正杰,2004)。历史是客观对象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认识客观对象的思想发展过程。管理会计演化无疑是一个历史进程。笔者将管理会计分为:成本战略导向管理会计、竞争战略(市场)导向管理会计、动态战略导向管理会计等。必须指出的是,严格意义上这三种形态管理会计是先后产生的;目前又是并行的,因为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1)成本战略导向管理会计阶段。二十世纪初企业的生产规模还不大,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比较简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激烈,总体上是以卖方市场居主导地位。此时诞生的古典管理理论重点研究生产中如何用最低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利润一一战略导向。1911年,泰罗(F.w.taylor)的《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问世,为标准成本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及理论基础。随后建立标准成本会计,实行事前计算与事后分析相结合,促进企业进行科学的战略决策。标准成本会计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传统财务会计的基本框架,为会计直接服务于企业战略开创了新道路。成本战略导向管理会计开始萌芽,J.m.Clark(1923)提出,不同的成本服务于不同的目的,这一论断揭示并丰富了成本用于战略量化过程和实现工具的变量本质属性,从而成本战略导向管理会计正式诞生。此后,成本战略导向管理会计沿着以下路径不断发展至今:企业管理深入到作业水平,形成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形成目标成本计算和与之相联系的KaiZen成本计算;以成本的“社会观”为指导形成产品生命期成本计算;创建着眼于企业与金融市场共生互动的资本成本会计。

(2)竞争战略(市场)导向管理会计。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由于企业竞相采用新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整个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总体上处于买方市场。此时,管理学中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丛林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由于市场竞争环境压力所导致的管理主题从生产到市场的转变(陈荣平,2005)。人们开始侧重研究怎样将环境因素(市场)的变化融合到企业战略中去,1960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提出经典4ps营销理论,此时,人们开始以市场为导向来评估企业管理绩效。全面质量管理(tQC)始于顾客,终于顾客的思想被提出(a.V.Feigenbaum,1961)。迈克尔,波特(m.e.porter)提出战略管理的“竞争五力”模型(1980)、价值链理论框架(1985),这些理论丰富了顾客变量的本质属性。与此相适应,管理会计创建了价值链优化为主题的体系,标志着竞争战略(市场)导向管理会计的形成。管理会计在20世纪助年代取得许多引人注目的新发展,都是围绕着如何为企业“价值链”优化和价值增值提供相关信息而展开(胡玉明,2004)。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这就产生了外部不经济,市场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环境主题管理会计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以前,战略决策奉行最优化准则,人们强调管理中数学方法的应用,如RobertS,gaplan(1982)就广泛地应用了许多数学方法。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参谋人员――管理会计师,将数学模型和最优化方法(技术)结合起来,确定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的最优数量关系,为决策者最终得到决策目标的“最优解”提供信息支持(余绪缨,2003)。

(3)动态战略导向管理会计。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石抽危机、日本及欧洲的崛起,科技竞争愈演愈烈。“3C”(Customer,Competition,Change)力量对企业的影响日益增大,人们开始重点研究战略如何适应动荡的环境。多变量刻画是人们解决

战略问题必然选择,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源于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的能力(p.m.Senge,1990)。企业再造的核心是业务流程重组(BpR)(m.Hammer&Ja.Champy,1993)。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不是来自传统的资本家投资,而是知识的创新、运用(peterDmeker,1993)。RobertS.Kaplan&Davidp.norton(1996)被《哈佛商业评论》誉为“1975年来最具影响力的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的诞生是动态战略导向管理会计形成的标志。20世纪90年代以后,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强调管理的艺术性,强调“衡量”重于“计算”、“认知性”重于“精确性”(余绪缨,2003)。人们的战略决策目标开始采用“满意性准则”,决策支持系统中的管理会计师――新型管理专家帮助或参与决策系统实现决策目标的满意化,整个决策程序已推进到人文化阶段。

(二)管理会计假设逻辑是人们以理论的形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所必须遵循的;假设是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基础。科学的一切应用的基础就是从科学假说推知个别情况,是演绎出个别预见(KarlRaimundpopper,1959),可见科学将提出假设作为其逻辑起点。会计假设的特点在于假设在本质上是普遍的,而且是论证其他命题的基础;假设是不言自明的命题,直接与会计职业相关或是构成其基石;虽是普遍认为有效的但却是无法证明的;会计假设应具有内在一致性,不会互相冲突;每个假设都是独立的命题,并不会与其他假设重复或交叉(StudyGroupattheUniversityofillinois,1964)。管理会计假设是构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是对管理会计实践中不确定因素的假定,是构成管理会计思想基础的科学设想。管理会计假设应具有会计假设的一般特点,本文提出如下假设:(1)管理空间存在性假设。经验告诉人们,一定经济环境下从事管理工作的人们的思维模式具有相似的一面,本文将这一现象抽象为主体管理空间,并且认为是管理对象的社会属性。在管理实践中,特定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理想管理流程具有同构的特点,笔者将这一现象抽象为客体管理空间,并认为是管理对象的自然属性。由此管理空间分为主体和客体两类。管理空间假设对管理会计实践的意义在于:空间范围从流程扩展到管理模式;时间范围从客体限制扩展到主体认同;运行方式从自我扩展到同构空间;计量模式从客观扩展到主观;披露范围从内部扩展到可选。(2)管理空间同构相似性假设。一般认为同构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通过对同构的认识形式产生了意义。同构是一种保持信息的交换、同构本质上是一种映射,通过这种映射一个系统的结构可以用另外十个系统表现出来;有一种很好的策略就是尝试描述彼此在结构上的相似性(DouglasRichardHofstadter,1979)。笔者认为客体管理空间具有同构性的特点,即企业的战略形成的要素和结构是相似的;主体管理空间具有相似性的性质,即虽然企业具有个性,但人们形成战略的过程和方法是相似的,惯例与方法是一个抽象,从根本上是可以变通的。(3)制度选择假设。所有的制度安排都可以解释为选择的结果(Stevenn.S.Cheung,1992)。所谓制度选择是指理性的管理者选择符合战略导向的管理政策――可以是科学性原理、方法,相似企业的相关可行作法等。(4)战略的连续性假设。数学中人们从距离刻画到拓扑刻画来表达连续性概念。管理会计中假设战略的连续性,一方面战略管理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为保证企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对企业全部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规划与指导(ansolf,1975),另一方面为了使抽象的战略可以量化。(5)管理会计误差假设。从现实性视角,管理会计误差是不可避免,实务中再次确认时丢失的信息就是管理会计误差。管理会计误差的产生是管理实践历史性的表现,管理实践的历史性即管理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三、管理会计概念框架

(一)管理会计理论要素管理会计的理论关系主要包括:(1)管理会计目标。权威会计组织给出的有代表性的目标是,管理会计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和参与管理过程,(mapCommittee,1986)。ahamadBelkaoui(1980)、李天民(1994)、余绪缨(1999)、胡玉明(2000)等也提出了不同目标。笔者认为管理会计目标亦称管理会计报告目标:坚持制度选择的原则,在充分关注战略量化政策的科学性、相关性、考虑差距分析的前提下,选择正确的战略驱动变量,减少管理会计误差,形成管理会计报告,坚持可选披露,解脱管理责任。(2)管理会计术语。确认。管理会计确认是为了达到管理会计目标而对会计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辨认的过程,可分为初次确认和再确认。初次确认是人们管理思维描述过程,从事管理实践的人根据客体管理空间的变化,在主体管理空间中进行的同构、相似变换,变换的结果产生战略导向――管理思想。可将驱动变量群用于管理会计报告的过程称为再次确认,再次确认考虑管理会计误差的客观性,更加强调可量化性。计量。管理会计的计量就是量化与战略相关的可量化的行为。管理会计的计量应关注,一是计量的内涵比较宽泛,包括变换、算子计算、算术计算等;二是选择战略的驱动变量群――战略实现的关键因素群;三是管理会计误差的客观性。披露。会计信息的披露是指由谁来提供信息,为谁提供信息,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以及如何提供信息。管理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特点是个性化、对象化、互动式。从信息供求的角度看,管理会计信息的披露重点是决策有用,同时要兼顾受托责任。管理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是可选披露――可选披露涵盖了自愿披露、被迫披露、不披露。信息质量。管理会计信息特征包括:一是科举,主要是战略的柔性及适应性;二是相关性,主要包括战略的进取性及调整性;三是差距分析,表明战略的同构和相似性。管理会计报告的要素。包括:制度选择披露,主要指符合战略导向的管理政策的披露;驱动变量群的选择披露,是战略实现的关键因素群的选择过程披露;管理误差分析披露,主要说明可能的误差的主要原因;可选披露理由披露,指自愿披露、被迫披露、不披露的理由的枚举。(3)管理会计概念。管理会计从量化特性看是一门会计;从发展的视角看,是战略量化的过程和实现描述工具;从现实性角度看,是对管理会计对象确认、计量从而形成可选披露的报告的会计。

(二)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管理会计的运用面临管理人员的形象思维与管理情境两个问题,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运用充满个性化的色彩(胡玉明,2004)。尽管如此,管理实践中还是存在不变的因素一一结构。这种结构的原初状态为管理空间,管理空间至少具有同构、相似性的本质属性。管理实践并不(也不可能)要求精确,管理发展史表明管理思想历来注重战略导向。管理会计量化特性是天然的量化管理思想的工具,这种量化并不是直观反映,是来自管理空间中的各种信息在管理者的大脑中自觉不自觉地经历了复杂

的变换(包括数学变换和灵感等),从而找到战略驱动变量群,这一过程就是管理会计的初次确认。初次确认虽然经历了计量,但是这种计量多是变换,缺乏强的操作性,管理实践要求将战略驱动变量群变为报告形式,这一过程称为再次确认。再次确认中的信息丢失是必然地,丢失的信息就是管理会计误差。两次确认形成的管理会计报告是否需要披露是可选的,这种可选披露取决于管理者的动机。上述管理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四、管理会计方法体系

(一)成本战略导向管理会计方法体系成本战略导向管理会计惯例、方法体系战略导向思想是:研究生产中如何用最低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利润;成本用于战略量化过程和实现工具的属性,“不同的成本服务于不同的目的”(J.m.Clark,1923)。根据这一战略导向确定的驱动变量群的核心变量是不同的成本向量,成本向量的维度取决于成本动因,成本动因是引起成本发生和变动的原因。从战略的角度看,影响企业成本态势的因素主要来自企业经济结构和企业执行作业程序。结构性动因是与企业基础经济结构有关的成本驱动因素,一般包括企业规模、业务范围、经验积累、技术等;执行性动因是与企业执行作业程序有关的动因,通常包括参与、全面质量管理(tQC)、能力利用、联系、产品外观和厂址布局。成本战略预算方法体系主要包括:企业通过成本的计算(成本法、分步法等)、预算等方法生成成本信息;成本信息有的可以直接进行基础应用(成本性态与变动成本计算,短期、长期决策,定价决策,长期投资决策等)或拓展应用(本量利分析法,扩展企业战略规划等),有的成本信息须要经过加工分析才能加以应用(加工分析方法有:预测分析法,包括趋势分析、因果分析、调查分析、判断分析;决策分析方法,包括生产决策、定价决策、成本决策、存货控制决策、投资决策;全面预算编制方法,包括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滚动预算)。其次是战略控制方法体系,包括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有目标控制、制度控制、价值工程、标准成本系统、差异计算等。最后是战略评价方法体系,主要是建立责任会计制度、激励机制等。

(二)竞争战略(市场)导向管理会计方法体系竞争战略(市场)导向管理会计管理方法体系战略思想是:全面质量管理(tQC)“始于顾客于顾客”的思想(a.v.peigenbaum,2961);价值链理论框架(m.e.porler,1985)。根据这一战略导向确定的驱动变量群的核心变量是顾客向量,顾客向量的维度取决于满足顾客需求而设计的系列作业。作业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作业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并从中获取更多的利润。作业管理应将重点放在产品设计(productDes~)、适时生产系统(Jrr)和全面质量管理(tQC)方面。产品设计是企业内部作业链的首要环节,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后续作业;适时生产要求企业在供、产、销的各个环节尽量实现“零存货”;全面质量管理把管理重点放在满足顾客需求上。竞争战略(市场)导向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下,企业采用的是“拉动式”控制系统,以最终满足顾客需求为起点,后续生产工序处于主体地位。首先进行纵向价值链的分析。考虑是否可以利用上(下)游的“价值链”来调整企业在行业中的位置,以取得优势,分析重点包括顾客、供应商、市场的选择等。在方法上,顾客的选择重点是营销理论的利用;供应商的选择重点是投资决策理论的利用;市场选择重点是利用目标市场定位理论;还应进行横向价值链的分析。主要是利用博弈论的相关方法,摸清竞争对手情况,找出差距;还必须进行内部价值链的分析。区分单独的作业,并且区分增值与非增值作业。分析重点包括企业的基本职能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运营活动。基本职能活动重点是工作流程的整合、零基预算等;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重点是科学利用人力资源会计;运营活动的重点是推行适时生产系统(Jit)和全面质量管理(tQC)。

管理会计与管理学的关系篇9

(一)管理会计考察视角的延伸

传统视角的管理会计功能,主要包括计划、控制、决策和业绩评价等,然而,随着会计环境的变迁,人们在进行管理会计分析时,改变了原有的功能结构,采用新的坐标功能评价的分析方法。即,从大的方面讲,管理会计具有两种系列功能:一是经济计算和信号传递功能;二是生产、技术导向和组织导向功我们将第一类功能作为纵轴,第二类功能作为横轴。同时,可以借助于这个分析框架,对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中企业的国际化现象做出理论解释。

(二)工具创新推动着管理会计射程的扩展上

世纪末与本世纪初,对管理会计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管理会计工具主要有作业成本法(aBC)与平衡计分卡(BSC)等,近年来欧洲大陆国家(如德国与法国)的成本管理工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推动着管理会计的发展。

1.aBC对管理会计的贡献

在会计方法国际化的推动下,基于成本流量模式化的视角考察管理会计的结构层面,产生了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当初,aBC是为了解决企业增加的制造性间接费用如何优化分配,以便更正确地反映产品收益性而提出的,在这一点上,它对制造战略的推进有积极的贡献。随着进一步的发展,aBC将产生的信息应用于经营改善,并由此转变为作业成本管理(aBm),相应地将其进一步应用于预算管理(称之为作业预算)。在活跃的美国式企业控制理论环境中,aBC是作为企业价值创造的规则发挥作用的,它与经济增加值(eVa)、平衡计分卡(BSC)以及制约理论(toC)并列而成为当代管理会计的重要工具。现阶段,aBC为了进一步贡献于企业创造价值,正与管理会计的其他方法加以融合,各种研究方案正在形成之中(如时间驱动的作业成本法等)(卡普兰,2005)。

2.BSC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依据Kaplan&norton的观点,平衡计分卡(BSC)是对企业管理者贯穿始终的企业使命、战略方面的业绩指标系统进行的集成与组合。当然,BSC的中心概念是“战略”,并向其下级管理层浸透。BSC的真正价值体现在其计划的过程,即“战略———取得共识———改善———下一步战略”,体现的是一种“战略的管理”。进一步讲,根据Kaplan&norton所做的定义,这种为达成企业使命•目的的战略是“原因和结果具有关联性的集合”,即从众所周知的四个角度,通过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浸透来发挥BSC的作用。因此,有效地应用BSC,将战略和业绩评价指标间的链接很好地运行下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Kaplan&norton将这种战略和指标间的链接关系体现在三个原则上,即:(1)两者因果关系的原则;(2)成果与驱动因素结合的原则;(3)面向财务的链接原则。通过这三个原则,从企业组织层的最上端直至现场工作人员层次的最底端的全过程,均作为实施战略的环节来加以描述,这三个原则是把握BSC成功的关键。这些链接的探讨是推进战略制定计划方面的一个新的控制思路,并成为BSC与其他方法区别的一个标志。明确了BSC的这些主要论点,对于今后改进BSC的平衡具有积极意义。一种思路是,在企业进行计划•预算的具体编制之前能够对有关情况进行把握,即在达成目标的战略制定阶段进行事先的模拟。最近的研究表现出的一种趋势是将前馈控制或前馈机制应用于BSC之中来扩展管理会计的功能,这一点在今后战略层次的控制中会显得愈益重要。由此可见,BSC对于促进控制理论与管理会计理论在新的层面上加以融合与拓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3.管理会计方法的整合

最近几年来,美国管理会计协会(以下简称ima)积极地推广、介绍德国的成本会计方法。协会主席怀特在2004年9月《战略财务》的“主席的话”栏目中,发表了《为什么要注意德国的成本管理》一文,提到ima正在从事推介一种简称为GpK(弹性边际成本法)的德国成本会计方法。该方法由德国汽车工程师弗劳特(Flaut)创立,德文为Grenzplankostenrechnung,英文简称GpK,可意译为“弹性分析成本计划与核算制”(FlexibleanalyticCostplanningandaccounting),即弹性边际成本法。这种方法纠正了美国通行的任意分配成本的做法,其重点在于通过成本核算把责任制贯彻到企业的最基层。GpK与aBC融合是管理会计功能结构上的一种扩展,将这两者有机整合,就形成了具有德国特色的资源消耗会计(RCa)。换言之,RCa是把GpK与aBC揉和起来的一种新的成本会计方法,它是一种能动的、综合而总括的成本管理系统,是将德国成本管理的各种原理与aBC有机结合的产物。RCa能够将资源分析与动因分析两者加以综合,促进了成本管理系统的创新,为成本改善提供了契机。同为欧洲大陆国家的法国,也对管理会计结构进行了再造与优化。

法国管理会计界结合美国的aBC管理对自身传统的方法———“同质分部法”进行了完善。“同质分部法”是对管理会计内涵的扩展,它是通过企业行为来重新构造企业系统和成本流量,并据此寻求这些行为的活动规律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基于aBC的一般成本管理原则,从经济计算的功能和信号传递功能两个方面推进管理会计的发展,同质分部管理与aBC的结合是管理会计外延扩展的重要体现。具体地讲,同质分部法是将作业实体的成本流量模式按成本管理的一般原则对同质性的成本进行归集,即对相互间具有同比例成本发生的部门进行联动,联动的资源归集和这些资源的相互补充是同质分部法的核心。aBC管理从联动角度来讲,也需要对成本流量按相同的比例归集同质成本、联动成本,不同于同质法之处在于,aBC认为现代经营实体的分部(位置)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分部相互活动而构成的,是一种活动量成本管理(成本驱动的管理)。“同质”这一属性对技术层面产生强烈的影响,换言之,技术决定了这种同质性,成本的联动性通常归结为某种技术。成本的稳定性,是指成本处于消耗阶段的技术环节的稳定性。有关成本管理模式的技术规定性,对于坚持同质性原则的同质分部法和aBC来说,它们共同处于相关技术链条中各自适应的某一个环节。遵循生产技术要求的同质性层面的作业是由顾客所处的某一阶段作业决定的,对此所采用的会计方法从选择情况看也是能够理解的。环节成本计算和纯粹的个别成本计算作为两个端点,aBC和同质分部法被定位在中间部位。表1将同质性层面按不同的制造技术规定所采用的会计方法称之为“会计工厂”。

二、管理会计边界的控制

从横向(horizontal)与纵向(vertical)两方面考察管理会计边界,可以全面把握管理会计学科的发展特征。横向边界是指管理会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纵向边界有两层内涵:一是管理会计学科理论层面上的扩展,如管理会计学科内容本身的发展;二是基于供应链的管理会计发展。不同事物应具有不同的质的规定性,了解管理会计学科的内外部关系,能够有效规范和控制管理会计的边界。管理会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困扰管理会计界的一个难题是:管理会计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问题严重,学科之间的界限往往比较模糊。为了减少管理会计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与重复,学术界曾做过多次有关管理会计内容的调整与完善。在教材编写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在上世纪90年代初出版的教材体系中,就对管理会计的内容结构进行了调整,具体的做法是:将原先的《管理会计》内容进行分解、扩张、更名,如将长期决策部分划归《财务管理学》,责任会计独立成科,《管理会计》主要讲述短期经营决策及日常管理,更名为《经营决策会计学》,全面体现会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功能。然而,这一学科体系安排的最大问题是无法与社会上公认的课程体系衔接,给学生参加各种考试带来诸多不便。

(一)横向考察的管理会计边界

从横向视角研究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边界研究的重点。管理会计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探讨,应该扩大研究范围,既可以包括会计的内部学科之间比较,也可以同经济学、管理学,乃至在社会学之间进行比较。

第一,会计学的视角

就企业会计而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作为会计学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是有界限的。连接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桥梁是成本会计,财务会计可能将ob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而管理会计则努力将oa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尽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都想将成本会计纳入自身的体系,但不可能完全包容,这一点可以借助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博弈思想加以解释。正因为如此,这种管理会计学科的边界探讨进一步促进了成本会计的发展。与管理会计比较接近的一个学科是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博弈主要在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包括存货、应收账款与价格等)问题上。这种交叉在学科发展中是正常的,因为它们都具有管理的属性,在创造价值方面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然而,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界限还是明确的,如管理会计主要从成本性态入手开展研究,其决策会计等的着眼点定位于短期决策;财务管理则主要从微观的投融资、收益分配视角考察事物,长期决策应属于财务管理的研究范畴。在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上,曾经有一种观点,即取消管理会计,将管理会计中与成本相关的内容,如成本习性、变动成本法、成本预测、本量利分析、决策成本、质量成本、责任成本纳入现有的成本会计中,更名为成本管理会计。同时,将管理会计中与成本无关的内容,如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预测控制、责任会计等,剥离到财务管理中去,通过将管理会计内容的合并与分立,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三门学科的重复性。但是,这样会使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及评价考核控制的功能削弱。

第二,管理学的视角

迄今,会计学仍然是作为管理学的分支(是基于管理学的分支学科),会计学与管理学边界也存在一个博弈的过程,会计学可能将ob1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比如形成战略管理会计等;管理学则希望将oa1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形成以价值管理为基础的管理学,如薪酬激励机制的管理等。从目前会计学与管理学研究的范畴来看,会计学与管理学均想将管理会计纳入自身的体系,但任何一方均难以完全纳入,并由此进一步推动了管理会计的发展。当管理会计具有战略属性时,其与财务会计在学科边界的博弈过程中将占上风。如可以将成本会计进一步分解为战略成本会计与战术成本会计,前者转变为战略成本管理,进而成为战略管理会计的范畴(包括在管理会计之中);后者形成一套完善的成本核算系统。在上述会计视角的博弈中,管理会计内涵的扩大是与货币计量属性相关的。即,凡是一时难以用货币手段加以计量的价值管理内容均纳入管理会计,而可以用货币计量的部分则已经或逐步划入(划归)财务会计。从这个角度讲,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具有转化与融合的特性。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相互交融体现在四个方面,诸如:(1)适应报告企业社会责任的需要,增值会计有可能转化为财务会计的核算内容;(2)适应预测企业未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要求,原来属于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会计可能转化为对外报告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3)适应表外信息披露的需求,财务分析将成为财务会计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4)随着企业集群及物流产业的发展,财务会计对供应链会计提出了控制与监督的要求,进而为管理会计的创新提供了新的研究范畴,等等。

第三,经济学的视角

经济学对会计学尤其是管理会计的影响主要是从成本管理入手的,经济学直接对管理会计的影响体现在管理会计工具方面,如经济增加值(eVa)的扩展、利润的经济学思考、资金成本的管理等。经济学视角的考察,一方面促进了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借助经济理论与管理理论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提升了管理会计。经济学对管理会计影响较大的理论,从微观经济学上看,主要包括:(1)风险条件下的选择问题,包括观望理论、遗憾理论、模糊理论以及风险投资理论和资产选择组合理论等,它们对管理会计激励机制及风险评价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2)交易成本与产权理论,这些理论对引导管理会计开展价值创新、优化资本经营提供了重要依据;(3)不确定性理论,它借助于管理经济行为的分析,形成一系列决策理论,如风险条件下的决策理论、价格管理中的概率理论等,进一步丰富了决策会计的内容;(4)信息经济学,主要是讲信息不对称,尤指上下不对称(上一层级的管理者“博弈不过”下一层级的管理者),信息经济学对责任会计的影响很大,信息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委托理论,它是上个世纪对管理会计发展影响最大的理论;(5)博弈理论,这一理论有助于加深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解。经济学对管理会计外延的影响,主要是从管理经济学的视角考察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发展形成了管理经济学(即oa2部分),而管理会计与经济学的融合,往往是从与管理经济学的结合开始的,随着微观经济学的深入发展,管理会计的内涵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会计学视角纳入oa2部分)。从外延角度考察,管理会计的管理学属性较为明显,管理学的发展,使得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质量成本管理、人力资本管理会计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总之,管理会计的边界,随着会计重要性提高,其范围会向管理学的方向延伸,如形成上述的战略管理会计等。

第四,其他学科的视角

例如,环境学与会计学的结合就产生了环境会计,环境会计可以划分为环境财务会计(eFa)与环境管理会计(ema)。从核算内容及披露方式看,环境财务会计是外部报告会计,环境管理会计则为内部报告会计,分别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相对应。这种学科边界是以环境为载体而展开的,目前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重视,研究环境会计的边界及射程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从学科发展角度讲,现阶段由于货币计量的困难,更多的融合成果将趋向于环境管理会计。ema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公司内部成本,不包括企业难以确认的外部社会成本或外部环境成本;强调与环境有关的成本,如废弃材料的损失价值、废物管理成本;强调以实物量表示的材料和能源流动的信息;强调在环境管理中的运用,但也可用于企业内部管理和决策的许多领域,并日益用于外部报告。

(二)纵向视角的管理会计边界

管理会计边界主要是指学科之间的分界点,如上述四种博弈视角的学科间的讨论。管理会计的边界扩展从纵向的实务角度考虑,主要指行业之间的发展,如形成供应链管理会计(包括供应链成本管理)等。传统的管理会计局限于单一的企业,现在的管理会计将面向供应链,需要将供应商与销售商(顾客)均纳入到管理会计的边界之中。下图中的纵向管理活动就是供应链管理会计研究的范畴。基于供应链的管理会计,需要将经济学的理论应用于管理会计,如交易费用理论等,这一点与经济学视角的管理会计边界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供应链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更为直接和明确,是本世纪管理会计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管理会计工具的开发也是促进管理会计边界扩展的动因之一,如eVa与BSC的应用,使管理会计向管理学与经济学边界的拓展更加成为可能,并进而提升管理会计的射程,如丰富对供应链管理会计的考核与评价,等等。由此可见,经济学理论不仅为管理会计边界的扩张提供了动力,也为管理会计射程的延伸提供了保证。科学划分管理会计边界有助于学科的科学定位,有助于明确管理会计的内涵与外延。会计学与管理学及经济学的关系,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具有内在的血缘关系,而会计学在这两门学科之间起到一个桥梁作用,一方面,经济学与管理学滋养着会计学,促进会计学向更宽广的领域推进;另一方面,会计学又为经济学与管理学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尤其在核算与监控方面为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保障作用。从目前的学科特征来看,会计学作为管理学的二级学科,其发展必须适应管理学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内在规律;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除了管理经济学与会计的关系之外,我国传统意义上的财务管理与经济学的关系,也可以看作是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三、管理会计边界的平衡与拓展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推进,会计及其管理的方法正呈现出国际化和同质化发展的倾向,许多具有鲜明特性的课题展现在人们面前,从管理会计边界控制的角度讲,这些课题将对管理会计的根源及其目的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管理会计原有方法也面临新的冲击。

(一)经营控制对管理会计边界的影响

以平衡计分卡(BSC)为例,BSC的平衡意味着长期与短期的平衡、企业组织内外的平衡、整体与个别的平衡,以及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等等。为了客观地反映经营控制对管理会计边界的影响,我们采用反证的方式进行论述,暂且将其命名为“逆反性”,并从这个角度来考察平衡。在管理会计或者经营控制的讨论中,使用“逆反性”这一概念,似乎感觉有些矛盾。事实上,欧洲一些国家,如法国的部分从事经营控制研究的强力派学者,正是以这种逆反性概念为基轴,从而构建控制理论之框架的。这是有根据的,正如后面将提到的那样,将这种概念作为基轴的理论性框架,隐含着许多考察战略经营与管理会计相关性的情况。进一步讲,可以将我们所讨论的aBC或BSC等的管理工具与管理会计之间的相关性作为参考的依据,并对其加以整理形成相关的理论。作为经营控制论者的代表人物之一,巴黎第九大学的H.Bouquin教授(见其2002年著述)是从理论框架基础上首先提出逆反性的学者。尽管从他的研究中很难提炼出“逆反性”概念的内涵,但其研究成果却是以“逆反性”来作为理论架构的核心。尤其是,以Bouquin的逆反性概念(及其利用方法)为线索,研究他的经营控制理论,有助于我们探索和扩展管理会计的构造及其功能模式。换言之,无论管理会计能够或不能够,寻求未来管理会计的战略及其变迁路径,这种逆反性的思路是有借鉴意义的。正如BSC所展示的典型形态那样,美国管理会计学者将经营活动以“逆反性”的视角加以考察,在“战略经营”导向下倡导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统一等,进而推动业绩评价的“平衡”或“综合”,并由此产生了平衡计分卡(BSC)这种新的管理会计工具。许多论者往往有这样的认识,即这种平衡或综合为什么是必要的,所谓的“平衡”为什么无法在本质形态上做出回答。也许这些平衡或综合所展现出的必要状态,以及对其的认识,是我们采用“逆反性”概念的原因吧。换言之,若不能确保这些指标之间的平衡,就不能获得企业竞争力。作为这些指标对象的经营环节是复杂的,由于错综繁杂,就存在指标相互之间在考察视度方面带有矛盾的倾向,不得不陷入所谓的“逆反性”状况。正因为经营环节是那样,依据所考察指标间的平衡规范经营环节的秩序就十分必要。从这个意义上讲,BSC包含着这种逆反性状况,且仅靠BSC方法进行内部变革,往往也难以提供解决矛盾问题的相关理论。

从改革的观点分析,长期的战略控制和短期的经营控制,以及实际层面的控制,也仍然能体现出长期、短期之间典型的逆反性状况。经常提及的一种矛盾现象,即“经营者谋求长期视野的经营,而业绩评价却着眼于短期视角”,这就是经营逆反性的一种典型反映。类似的,企业持续而自然地提出的利润计划或预算,也往往存在这种逆反性状况。例如,利润计划的制定,一方面体现了经营成果预测的充分性,而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企业组织形式的官僚化(或专断、僵化),难以面对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有效的灵活应对策略或措施,导致经营决策的迟缓。此外,预算也同样存在这种情况,预算有助于短期的权限委托,但另一方面,预算赋予管理者短期的视野,其逐渐发展的结果则可能陷入单方面的形式主义。即使在“责任中心”这种经营控制结构中,尽管能够对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做出明确的定义,但管理者陷入本位主义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即便是企业集团之间实施的内部转移价格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转移价格作为各部门(子公司)财务成果的衡量尺度,由于内部各组织之间利益上的冲突,有可能影响其有效性。由此可见,在上述经营控制结构体系中,为了避免组织层级之间的误解,采用集权式的官僚体制形式进行利益的预测或者短期权限的委托是有必要的;同样地,若脱离本位主义来考察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也是难以实现的。Bouquin教授认为,上述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反论(逆反性)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有必要将其作为经营控制论的轴心。各种控制工具可以说都具有追求自身合理性的功能,从另一方面讲,具有非合理性的事物(逆反现象)也是难以避免的。

总之,Bouquin教授阐述的内容,不敢说适合于所有状况的经营控制工具(作为以“成本方法”为主的管理会计研究也是如此),但以战略•管理•实施三个控制系统为前提,在不同的经营控制工具组合中增加相应的投入,充分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平衡则是十分必要的。

(二)管理会计从平衡中寻求拓展

之所以提出“逆反性”的平衡化这一观点,是因为前述的BSC将逆反性的平衡化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借助于管理方法的融合得到了实现。诚然,有关BSC的特性通过四个视角的指标体系得到了展现,然而,在BSC平衡化这种形式下,同样也存在着经营控制的逆反性以及各种矛盾问题的涌现。进一步讲,为了拓展管理会计的边界,BSC借助于各项单一指标的综合,谋求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进而,围绕企业价值的增值积极寻求克服经营逆反性的内在理论和方法。在不局限于平衡计分卡(BSC)的情况下,通过对战略•管理•实施三个控制系统的协调与完善,积极探讨克服经营逆反性的手段,也可以在每一责任层面通过管理会计工具或方法的整合取得理想的平衡效果。对此,必须确保管理会计工具能够在相同的情况下保持稳定,或者说各种控制方法之间不存在本质的变化。同时,除了管理会计工具本身能够保持其原有的合理性之外,实现企业经营活动整体的平衡将更为重要。有关预算及责任中心具有的内在逆反性,就一定意义而言,对于这方面的逆反性,依据上层管理者的直接干预(比如强化战略的集中化,提高管理者对工作认识的直接性,以及采用股票期权等的利润分配制度),强化按层级的监管则完全有可能达到有效克服逆反性的效果。即使是采用内部转移价格制度的企业,借助于市场价格的方法来规避逆反性现象是具有可行性的。当然,我们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也需要灵活应用上述各种方法,否则,很难使管理会计的战略具有明确的理论导向。仍然以转移价格为例,如果我们对其仅是单纯地采用市场价格,尽管这种做法具有市场条件的包容性(市场导向),但在内部一些利益的处理上可能会加深矛盾,从而激发出更严重的“逆反性”。

在经营的逆反性得到充分理解的前提下,有学者从战略控制论的角度积极地予以探讨。有学者提出对企业经营战略的四种控制杠杆的框架,以汽车运行过程中的刹车装配来形象化地加以说明,即将逆反性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不断地分解与融合,来传导管理会计的战略控制思想。正如前面提到的集权式的官僚制、经营控制和管理会计的关系那样,学者们曾多次从反面的角度批判官僚制,然而,正是这种官僚体制构成企业的基础,如果没有它,被人们经常高度评价的企业战略性、弹性、创造性这些属性几乎难以为继。迄今所提倡的经营控制的各种手段,无论是计划、预算,还是事业部制或责任中心,都是依靠集权式的官僚体制得以支撑的,如果离开它的支持,企业可能寸步难行。所谓的官僚制和经营控制系统的一体化,是由两者相互整合并共同支撑才能够运行的。在经营控制的各种手段中,来自成本分析网络的信息是由管理会计提供的,管理会计与经营控制手段一起支撑着现行的官僚体制。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会计可以说是企业经营控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换言之,在经营控制系统中,管理会计是一项基础工作,企业通过“成本管理工具”对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并由管理会计提供这些相关的成本信息。同时,企业通过这种自我分析(当然是通过市场的自我分析),即对市场中的竞争对手分析和关联市场分析中形成的充分信息,在市场战略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这表明企业开展与竞争对手的比较分析以及市场方面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由此得出结论,所谓的经营控制,可以作为一种克服经营逆反性的方法论体系加以认识,也就是说,在经营控制手段的计划、预算、责任中心及其内部转移价格等环节,致力于设置与企业自身状况相适应的管理会计工具组合是非常重要的。为了防止经营控制逆反性对管理会计功能的影响,通过管理会计提供确切的信息,使企业决策层次和控制环节相互协调,充分发挥成本管理工具的作用,减少“成本管理工具”的负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四、结束语

管理会计与管理学的关系篇10

【摘要】管理会计改革成为当下会计改革的主旋律,构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显得十分紧迫。本文分析了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现状及发展中的问题,对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体系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管理会计 理论与实务 管理会计体系

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aCKY1422。

管理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使企业管理人员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帮助决策者作出各种专门决策的会计分支。管理会计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正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企业战略、业务、财务一体化最有效的管理方法体系。

一、管理会计起源及发展

(一)管理会计起源

“管理会计”1922年由美国的圭因斯坦提出,之后经历了“执行管理会计”“决策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阶段,从最开始以追求“效率”为主演变为以追求“效益”为主,强调先把事情做对,再把事情最好。西方管理会计体系建立的转折点为20世纪80年代,卡普兰(1984)指出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在《相关性的消失:管理会计的兴衰》一书中指出当时的管理会计体系存在很大危机,管理会计信息失去了决策的相关性。随后管理会计研究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形成了以“作业成本”为核心的时代。西方管理会计沿着以战略为核心,以价值增值为目标的方向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

(二)我国管理会计发展

中国的管理会计实践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的班组核算和60年代的资金成本归口分级。70年代末开始,在建立、完善和深化各种形式经济责任制的同时,将厂内经济核算纳入经济责任制。到80与90年代,在经济责任制、经营承包责任制下,内部经济核算、责任会计被企业广泛采用。但当时企业应用的管理会计内容狭隘,没有覆盖到整个企业的各个组成部分,且不同于当时西方的管理会计。此外,企业的生产目标由国家主导而非市场配置,其发展并不纳入主流。刘小明等(1998)认为,中国实务与西方实务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尤其是西方的责任会计比中国的责任会计内容更为宽泛,而且在计划经济下的管理会计远没有达到其应有的完善程度。中国真正的管理会计研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西方管理会计理念和工具的引入,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得到了较大发展。然而我国的管理会计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方面,都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2014年1月27日,财政部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建立规范统一的管理会计标准,形成基本准则、应用指南、案例库一体化的的管理会计体系。《指导意见》于同年11月14日正式,将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为目标,预示着我国会计体系“升级”,管理会计改革成为当下会计改革的主旋律。在此之前,我国财务会计具体准则已经较为完善,实质性趋同转向持续性趋同,会计领域政策制定的重点都在财务会计、审计以及财务报告方面,必须加快管理会计改革的步伐。《指导意见》的,是我国会计政策史上的转折点。建立科学先进的管理会计体系关乎整个会计体系的重大转型,有利于我国在国际化竞争中取得决定性的优势。因此,探讨我国目前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现状以及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体系十分必要。

二、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现状

(一)我国管理会计实践探索

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有两个关键的转折点,一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政策,二是1997年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提出后,股份制公司成为众多国企的转型方向,上市公司数量迅速增加。从建国至改革开放期间,我国遵循的是苏联会计模式(杨时展,1998),对管理会计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杜荣瑞,2009)。改革开放使我国从以计划经济为主转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经历了利润留成、盈亏包干、承包经营责任制、股份制改造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等改革(林万祥,2008)。在这个时期,我国建立了以内部经济责任制为基础的责任会计体系,责任会计成为主流的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会计实践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邯钢公司。邯郸钢铁采用了模拟市场核算、倒推单元成本、实行成本否决、全员成本管理等先进的管理会计方法,公司业绩实现了飞跃式增长。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较多关于管理会计实务的调查研究(冯巧根,1997;南京大学国际会计系课题组,1997),研究表明与财务会计有强相关性的一些方法如本量利分析、责任会计等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管理会计技术尚未得到企业高管重视(孟凡利,1997)。

1997年开始,我国股份公司数量不断增加,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也渐渐突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制衡使企业更多地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与业绩提升,西方“现代”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应用逐渐增加。成本性态分析、作业成本、社会责任、生命周期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等各种管理会计方法在企业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周齐武等于2004年展开了管理会计实务的独立调查,发现近40%的公司采用了平衡计分卡。胡玉明(2001)提出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会计基本框架。

(二)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

虽然近三十多年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到目前我国的管理会计仍局限于技术层面和内部成本管理方面,处于以提升效率与效果为目标的阶段。学术研究中存在以介绍性的文章为主、缺乏理论性、缺乏与实践结合、研究过程不够细致的特点。潘飞等(2010)认为,我国的管理会计研究明显滞后于实务,多年来管理会计研究基本上是大量地介绍国外管理会计,而真正有价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研究并不多见。管理会计研究不成体系,效果不明显。

从研究方法看,我国管理会计相关研究中,分析性研究较多(李志文,2003),实证研究与经验研究(包括实地研究、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较少。已有研究中,经验研究数量少,且科学性研究设计和方法不足。

三、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影响因素

(一)企业对管理会计缺乏重视

管理会计侧重于为管理服务的功能,而不仅只是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一系列规则化的过程。由于过去会计实践主要以财务会计为主,企业的管理层和财务人员的观念仍局限于传统的做法,管理意识薄弱。我国目前的管理会计实践属于政策导向,行政是主要推动力,企业对管理会计的应用缺乏主导性。主要原因是企业管理层、财务人员对管理会计不够重视,没有意识到科学的管理会计体系对企业管理、价值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的重要作用,因此仅将管理会计工具作为财务会计的补充。

(二)管理会计对财务会计系统依赖

王立彦,张莹银(2000)指出多数公司的会计信息系统都只是为财务会计而非管理会计服务。我国目前的管理会计决策依赖于财会会计系统,而财务会计系统是通过收集历史信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分析决策的依据,属于事后控制,反应迟缓,导致目前的管理会计方法缺乏及时性、准确性和有用性。

(三)管理会计人才缺乏

我国一般会计人员总体素质比较低,专业知识结构局限于财务会计,对管理会计及作用缺乏整体认识,使得企业对本量利分析、标准成本、转移定价等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仅仅停留于形式,无法从企业战略决策层面为企业内部服务。以编制财务报表为最终目的的观念仍普遍存在,财务人员被动地接受信息并进行机械地加工处理,缺乏参与到企业管理过程、为管理层提供关键决策信息的意识。

(四)管理会计实践总结不足

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实践与社会经济环境紧密联系,社会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企业组织结构、产权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管理会计实务。我国当前管理会计研究仍然处于引进西方的最新研究成果的阶段,照搬式的引入难以与我国特色的经济背景相适应。目前我国有部分企业在一些具体的管理会计方法实践中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我国管理会计缺乏对实务的综合和提炼。此外,企业对管理会计方法、技术、工具的应用缺乏系统观,管理会计人员的思维狭隘,局限于细节而忽略整体,无法从战略的高度把握企业经营管理全局。

四、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对策

(一)加强管理会计政策引导

构建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体系最重要的是提高社会、政府、企业各方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指导意见》,后续也将出台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应用指引、案例标准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提高了社会对管理会计的关注度。我国缺乏如管理会计协会类似机构,由政府部门建立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是正确的选择。另外,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应该跳出财务会计的思维,主动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企业经营决策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对管理会计的普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决策者应加深对管理会计的认识。

(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我国在借鉴西方先进管理会计思想时应该注意本土化,构建切实可行、易于理解、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管理会计建设过程中,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产权性质影响着企业管理会计实践。我国目前国有控股占主导地位,金融体制、价格体制尚不完善。国有控股的主导可能会抑制企业管理者寻求改进经营绩效方法的积极性。政府应适当引导,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主导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与价值创造为目标,重视全面价值链分析,持续改善、优化价值链,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此外,还应时刻关注管理会计学科前沿,与时俱进,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要针对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制定有区别的准则,对不同性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不同的操作指南,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

(三)重视管理会计经验研究

经验研究通过深入企业内部调研或观察,可以检验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状况并能对症下药,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实践研究方法在国外比较成熟,我国未来研究应该学习借鉴,更多地深入企业内部调研,总结提炼出有参考价值的经验。以理论研究带动实践,又通过实践反过来完善理论体系。

(四)加快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重视人才培养。中国迫切需要构建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完善管理会计人才评价体系。目前高校在培养会计人才时更注重财务会计知识,对管理会计的教学以理论为主,缺乏实际操作和案例教学。要适应未来会计发展方向,在教学时必须将理论结合实践,对实践中已有的典型成功案例系统总结,采用最先进的课程资料。将管理会计与其它学科(经济学、心理学)融合更有利于实践,一门新的学科的创立不仅要有本学科中一些新的因素的成长,还要有相邻学科的配合和它赖以形成理论与实践基础的条件(余绪缨,1983)。

(五)构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目前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主要为财务会计服务,信息多反映过去交易事项,不利于进行事前事中决策。财务会计处理的是企业价值的历史信息,而管理会计则是企业未来价值的提升。内部管理者所需的信息更详尽、及时,涵盖业绩评价、全面预算管理、预算分析、成本控制、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等各个方面,不仅需要财务信息,还需要市场、顾客、业务流程、人力资源等各类信息,而依赖于财务会计系统远不能满足决策层的管理需要。企业要建立以企业价值链为主线、价值活动为对象组建的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才能有效支持企业战略管理活动。

五、结论

随着《指导意见》的出台,中国即将迎来管理会计发展的繁荣时期,企业管理者采用有益的管理会计实务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积极性也相应提高。应该充分认识我国目前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务现状,克服存在的阻碍,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为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管理支持。

参考文献

[1]周清明,兰桂华.现代管理会计论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胡玉明,刘运国.管理会计研究[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杜荣瑞,肖泽忠,周齐武.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评述[J].会计研究,2009(9):72-80.

[4]潘飞,陈世敏,文东华,王悦.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研究框架[J].会计研究,2010(10):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