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的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03:02

大学化学的基础知识篇1

基础化学类课程是高职药学类各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在实际教学中,各课程自成体系,一方面占用较多学时,另一方面化学类课程之间,某些内容同一水平重复多次,或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看法,既浪费时间,也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年来,国内一些高职院校对基础化学类课程做了相应的调整,优化整合了教学内容。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对化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压缩、精简、整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建立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三位一体的学科新体系,整合后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缩短了学时,提高了学生学习高度。[1]浙江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对传统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三门化学课程进行重组,根据医药专业的需要进行优化组合,初步建立了一个以整个自然科学为基础,以化学原理为主导,以分析方法为手段,以无机药物及有关物质的性质和反应为研究对象的新体系。[2]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对化工类基础化学课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将教学内容重新调整优化达到精简化学理论着重实际应用的目的。[3]我们在化学教学中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也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教学基本内容进行精选,优化整合,突出重点,加强基础,整合为《无机及分析化学》。尽管这些院校做了相应调整,但是依然存在《无机及分析化学》与《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存在该两门课程与高中化学知识、与后学课程的简单重复,以及前后知识衔接不当等问题。为更好地优化课程内容,我们开展了基础化学类课程优化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1)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药物分析专业学生,这些学生全部为通过普通高考,国家统一招生录取的学生,82%为山东籍学生,18%的学生来自山西、内蒙、辽宁、吉林等省份。

(2)威海地区化学教师、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药物分析专业相关任课教师和基础化学教师。

2.调查方法

为了能够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化学类课程的情况,我们采取了问卷调研和座谈两种方式。

(1)药物分析专业学生问卷调研。了解高中化学的选修情况,了解学生入校时化学知识水平,主要调研哪些化学知识高中学习较多、掌握较好的学生,为的是大学期间可略讲或不讲,哪些理解困难,需要详讲。

(2)高中化学教师访谈。了解目前高中化学的知识传授情况,从而更全面地了解高职学生入学时的化学知识水平。

(3)基础化学教师座谈。了解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院两门基础化学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之间的重复内容和前后衔接内容。

(4)后续专业课教师访谈。了解化学类基础课与后续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前后衔接的内容和联系不紧密的内容。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为了解学生进入大学时的化学知识水平,我们开展了新生入校时化学知识水平的调研

通过调研我院各生源地的学生了解到,目前各地高中,理科生化学课程方面主要学习《必修一》、《必修二》、《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四个模块。其中前三个模块是高考必考内容,《有机化学基础》是选修模块。

通过与威海地区高中化学教师的访谈了解到,目前高中化学与大学基础化学课程重复内容及学生在高中的学习程度如下: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表方面的知识,只了解原子内部组成和周期表的排布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元素性质方面的知识,主要学习了各族代表元素的典型物理和化学性质、本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化学反应原理方面,学习了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及原电池等知识;化学键方面,主要学习了离子键、共价键,但是未涉及极性和非极性键;学习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有关计算和溶液的配制;有机化学方面的知识,主要学习了烷烃、烯烃、炔烃、苯、醇、卤代烃、酚、醛、羧酸等代表化合物的性质及同系物的性质,性质方面只简单介绍典型的性质,未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做深入学习;在实验教学方面,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偏少。

2.为对化学类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开展了面向药物分析专业学生的问卷调研

通过调研发现,经过一年基础化学类课程的学习,6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大学化学课程中,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化学键、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烃类、卤代烃等8个方面的知识在高中学习较多,建议大学时可略讲。这与开展的高中教师调研情况基本相符,说明高中化学知识面较宽,为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同时调研发现,50%以上的学生认为标准滴定溶液制备、定量分析相关计算、eDta及配合物、醇酚醚、醛酮醌、有机含氮化合物等5个方面的知识理解相对困难,建议详讲。经过分析发现,上述知识点主要涉及基础化学类课程的计算、公式推导、性质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和高中未接触的知识。

通过调研发现,82%的学生认为基础实验(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非常重要,超过60%的学生认为基础化学类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46%的学生认为加强实验安全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基础实验、基本能力和安全知识的渴求。

纵观上述两个调研,我们可以看出:(1)目前高中化学知识面较宽,但因高考的改革,高中化学课时缩短,加之高中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制,大部分知识只能讲表面而无法深入,需要在大学时期继续深化。同时也有部分知识完全可以满足本专业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因此大学期间可以采取略讲或不讲,例如: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2)因高职学生整体基础较差,加之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对于理论性较强、内容复杂的知识理解较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耐心引导,详细讲解。(3)因高中化学课时缩短,加之“应试教育”的影响,化学实验以演示实验为主,学生动手操作少。

3.为对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我们开展了《无机及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的座谈和访谈调研

在与本教研室化学教师座谈中,我们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找出了重复的内容,进行合理安排,避免简单重复。通过座谈,发现两门课中杂化轨道理论、共价键的基本属性、勃朗斯得酸碱质子理论、路易斯酸碱理论等属于重复内容。这部分知识可以在《无机及分析化学》中详细讲授,而在《有机化学》课程中,可采取复习的方式回顾。

药物分析专业化学类课程的后续课程主要有《药物分析》、《药物化学》、《仪器分析》、《生物化学》等,为使前后课程衔接得当,避免简单重复,我们通过访谈的形式进行了调研。

通过与《生物化学》课程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基础化学课程与《生物化学》衔接最多的是糖、氨基酸、多肽、蛋白质、核酸、脂等方面的知识。但是,《生物化学》课程中主要侧重物质结构和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因此,《有机化学》可主要从命名、结构(一级结构,构型)、典型理化性质三个方面讲解。

通过与《药物分析》课程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1)基础化学课程与《药物分析》重复内容主要是旋光度和旋光仪。因此,可整合这部分重复内容,在基础化学课程中详讲,《药物分析》课程中,则可采取复习的方式回顾。(2)衔接内容主要是定量分析化学(包括标准滴定溶液的配制、标定及相关计算,有效数字保留、误差处理,四大滴定及其应用和相关计算等)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官能团的典型理化性质(主要用于药物的鉴别、分离和定量分析)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讨论,在定量分析化学方面,基础化学课程应强化基础,注重应用,可融合《药物分析》课程对分析的要求,避免因药物分析和化学分析要求不同,而产生不一致;在有机化学知识方面,可增加《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别》章节,安排在《有机化学》最后一章讲授。(3)联系不紧密的知识主要是复杂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和合成设计。因此,可以将这部分知识删除,或作为自学内容。

通过与《药物化学》课程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1)基础化学课程与《药物化学》衔接内容主要是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及结构与理化性质间的关系。这与《药物分析》对有机化学方面的知识的要求相似。因此,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化学基础课应注重培养学生通过结构分析理化性质的能力。(2)因《药物化学》课程中只涉及部分药物合成路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即可满足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因此,可将基础化学课程中复杂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和合成设计方面的知识删除或作为自学内容。

通过与《仪器分析》课程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1)化学类课程与《仪器分析》重复内容主要是化学分离方法,化学原电池。因化学分离方法方面的知识涉及原理和仪器,讲解需大量课时,因此可整合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仪器分析》中系统讲授;化学原电池可整合到基础化学课程中讲授,《仪器分析》则可采取复习的方式进行回顾。(2)衔接内容主要是原子结构(光分析法)、分子间作用力(色谱法)、定量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原子结构方面的知识,因高职学生的基础较差,基础化学课程应主要介绍基础方面的知识,关于电子跃迁等知识可在《仪器分析》中循序渐进的向同学们介绍。对于分子间作用力、定量分析方面的知识,应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可将《仪器分析》中的相关内容整合到基础化学课中,避免因两门课的要求不同,而产生不一致。

通过上述调研,我们可以看出,化学类课程之间,化学类课程与后续课程之间存在大量的重复内容和前后衔接内容。通过优化整合,可以避免同一水平的简单重复,节约课时,同时可以使前后知识衔接更为得当。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本次研究的广泛调研,我们可以看出,药物分析专业基础化学各课程之间,基础化学课程与高中化学知识,基础化学课程与后续课程都存在大量的重复内容和前后衔接内容。因此,应对高中化学知识、基础化学课程及后续课程的知识认真分析、梳理,对基础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采取重排、整合、压缩、删减等优化措施,使前后知识衔接得当,避免简单重复,从而更好的为后续课程服务。为使课程优化开展的科学、合理,在此提出化学类课程内容优化建议,以期为其他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或其他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借鉴。建议如下:

1.注重化学知识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应充分考虑学生进入大学时的化学知识水平,对于高中学习过,但没有深入探索的知识,我们应从高中的知识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对于高中阶段已经掌握较全面的知识,我们应缩短课时,以复习的方式进行回顾或删除该部分知识;对于高中没有接触的新知识或学生理解困难的知识,我们应适当增加课时,从基础讲起,注重知识的应用。

大学化学的基础知识篇2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高职院校理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该门课程具有非常显著的学科特点,理论性强,知识面广,涵盖的内容多,在高职理工科机械制造类专业处于基础理论学科地位,对于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扩展知识面具有重要意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主要包含的内容有机床、刀具、工艺规程设计、超精密加工、微型机械和加工、金属切削原理等,它主要是让学生获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机械制造能力,为后续高阶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以后的机械设计和加工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该门课程理论知识极强,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对师生具有重要影响力,长期以来被广大高职院校所采用,受到学校师生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同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性太强,对于没有多少专业知识基础的高职学生来讲学习难度较大。但是为了达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预期学习目标,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就显得尤为必要,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提升高职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出一大批社会急需的高技术专业人才。

1我国高职院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科目,它是学生打好学习基础,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课程。然而在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开设和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严重制约机械制造专业的不断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课程的设置不合理,没有深入了解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点多,课程繁重的实际情况,没有相匹配的课时为保障。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缺乏针对性,总是没有重点地泛泛而谈,这样会让学生觉得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没有用处,影响他们基础入门知识的积累,为以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其他高阶课程增添了障碍,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

2)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囊括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多,覆盖的面较广,在具体实践中对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要求较强。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对该课程普遍缺乏学习兴趣,认为课程内容枯燥无味,理论知识只是停留在书本上讲解,变得极其抽象且难以理解,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不断提升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质量,使其更好地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2高职院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优化措施和注意点

2.1合理优化教材,改善教学内容

前面笔者已经提到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课程实践性很强,它既是对理论知识详尽细致的阐述,同时也要求与实践紧密结合,达到加深学生记忆力和理解力,巩固教学成果的目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我国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是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和基础知识的源泉。因此,要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能正确运用机械制造技术知识选择实践方式和各项施工设备及精细数据的把控,具备设计机械设备生产图纸资料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且要具备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材料选择和课程内容的调整要按照上述宗旨进行,才能极大发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作用,培养出一大批理论知识强,手上技术过硬的专业化技术人才。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着重对以下两方面进行优化,缺一不可。

1)优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理论内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理论知识丰富,首先要从理论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知识引导,使学生掌握好机械加工所必需的理论基础知识,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和实际动手操作提供正确的理论支持。具体来讲,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板块应该全面包含金属切削过程与工具、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机械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要结合当今世界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新情况,不断地优化和丰富落后的课程内容,切实做到课程内容要与时代接轨,与时俱进,有取有舍,删除和规避一些多余繁复的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优化。例如,在金属切削过程与刀具这个知识点,要着重阐释金属切削的普遍性规律和刀具使用的一些相关知识。具体到刀具方面,就应该详细介绍刀具的自身特点,比如刀具的材料构成、自身的特性及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等。

2)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践环节进行优化。前面已经提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是不行的。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对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加深知识理解,做到久久不忘。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优化中,要着重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①在实践开始前,要设置认知实践。要对学校各实践基地进行全面了解,让学生充分了解机械制造的设备组成、制造方式、生产组织构架等,深入感受实践基地的生产制造环境。如果缺乏对这些环节的了解,学生在学习中会觉得抽象,影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

②在实践环节中,要重点对较难掌握的点进行设置。强化训练,从而不断加深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重点和难点的掌握。

2.2推进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我国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的实际教学环节中,由于长期以来沿用过时的教学模式,学理论就讲解纯理论,理论和实际相脱离,学生学习起来抽象,甚至会觉得枯燥无味,产生抵触性的学习情绪。因此,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主要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提高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及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

1)教学模式的创新。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构建完整、全面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知识实践环节等各方面都符合现代社会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要求。

2)推进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打破传统的单一机械制造教学模式,采用丰富多样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效率。

3)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与时俱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提升教学的便利性。

3结语

当前,我国高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面临诸多难题,需要一步步地向前探索进行优化,从而满足21世纪对机械制造业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文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特点与现场教学[J].西安航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65-66.

[2]赵宏平.高职高专《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7(2):89-90.

大学化学的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医用基础化学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医用基础化学是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一年级学生的第一门化学课,它的任务是给一年级学生提供与医学相关的现代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知识,为基础医学课程如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卫生学等打好基础。该课程包含多门化学基础课程的内容,教学内容多,化学专业知识跨度大。然而,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作出了重大改革,医用基础化学的课时被大大压缩,而教学内容并未减少,要求没有降低,这势必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必须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对医用基础化学教学的要求。本文总结了笔者所在教学组近年来在该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改革教学内容,做到医学与化学紧密结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化学与医学的交叉渗透越来越紧密,如果没有扎实的现代化学知识就很难胜任医学科学研究的需要。但长期以来,化学往往被认为是非专业课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且大学化学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化学的基本原理,比较抽象,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还要有较好的数理基础,许多学生觉得化学课难度较大。另一方面,现行医用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医学缺乏紧密联系,注重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的传授,导致医学生对化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转变教学观念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淡化学科意识,注意化学与医学的联系。目前,在现代医学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分离、检测、诊断等一系列工作中,都要用到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教师应通过这些应用激发学生掌握化学概念和原理的兴趣,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使学生认识到基础化学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基础化学的兴趣。例如,胶体化学可帮助学生理解乳剂、微囊、微球和脂质体等分散系,而这些分散系又是与药物制剂密切相关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可适当加强[1]。 

从授课学时数考虑,如果部分知识点增加讲授时间,其他知识点讲授时间就必须缩减,因此授课体系也随之调整。医用基础化学中的一些知识点超过了医学生理解的程度,或与临床医学专业联系较少,可以考虑删除或由学生自学。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各种分析仪器已成为医院和医学研究机构的常用设备,因此教材中的很多定量处理可以压缩或删减,如删减渗透压的精确计算,以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必然地,对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求教师对医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化学教师大多毕业于综合性大学的化学专业,不具备系统的医学知识,授课常与医学基础、临床课脱节,这也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医学和药学院校的化学教师应利用条件,学习一些必要的医学知识,提高自身医学知识修养和教学水平。我们要求任课教师要经常收集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实例补充到课堂教学中,并自主学习一些医学基础知识,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二、改革教学方法 

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并富有创新意识的优秀临床医师。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终生学习的能力及将来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讲授式是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注重传授知识、学生参与过少、缺乏互动性是讲授式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鉴于授课对象为大一学生以及课时数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经过讨论,我们主要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和“自学式”教学法。 

大学化学的基础知识篇4

“导游基础知识”,特别是其中“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部分,因为涉及面广,知识要求高,所以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科目中相对较难的一门,不仅对学生,而且对教师,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分析这一门课程的定位与特点,进而探讨该课程的教法与学法,将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课程的定位由于笔者认为浙江省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教材《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的命名能较好体现《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定位,故以下皆以“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指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中“导游基础知识”(全国部分)的课程和教材。

1.“知识”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功能性定位,明确这是一门知识性课程。“知识”与“技能”相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与《导游业务》(上海市考试教材称为“导游服务规范与技能”)相对。我们常说导游是“杂家”,要求“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也就是说导游要广闻博识,要有丰富的知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广博的知识,导游技能也就无从发挥,导游服务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2.“导游”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职业性定位,明确这是一门导游的课程,也就是从导游的职业特点出发,明确导游“应知”的内容,基本框定导游的知识结构。

3.“文化”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范围定位,明确这是一门文化类课程。笔者认为“导游基础知识”的定位太宽,导游的“基础知识”涵盖了从政治到经济,从科学到军事,从游客的职业知识到国内外热点时事,“天文文/沈民权地理‘鸡毛蒜皮”,几乎都要了解,都要有针对性地准备。但是,作为课程,却不可能无所不包,“导游文化基础知识”不同于“鸡毛蒜皮”,突出了“天文地理”的部分,强调的是对未来导游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与大多数同样性质的教材内容涵盖相符。

4.“基础”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性质定位,明确这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对“基础”的理解,笔者认为要强调两点,一是“入门”,定位在“入门教材”,即职业资格准入标准,也就是初级导游员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二是“基石”,导游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必定是最能体现“终身学习”特点的。而这时候的“基石”很重要,万丈高楼平地起,它已经为导游员的职业成长搭建了文化知识的基本框架,起“索引”的作用,以便他们顺藤摸瓜地去学习和积累,为导游今后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特点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基本特点,可以用“面广点散”四个字来概括。“面广”是指导游文化知识的“包罗万象”,课程涵盖了历史、地理、民俗、建筑、园林、宗教、饮食等等,真正地体现出导游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要求。但是教材的篇幅毕竟有限,“面广”的特点同时必然带来“点散”的特点。以“中国历史”一章为例,篇幅较多的教材,如北京、浙江、上海、江苏、河南、山西,一般在1.8~3万字之间,而篇幅较少的教材,如广东、海南、江西等,就只有1~1.5万字了。其中的“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在陕西、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市的教材中已经缩减为短短的一首《中国历史歌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重大成就”只是罗列式的“选介”。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要浓缩在l~3万字的篇幅里面,必然被压缩、抽干,呈现出来的只能是零散的、缺乏逻辑关联的“点”。其他章节也是这般情况。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面广点散”的特点,给教学上带来很多难题,对学生和老师都是考验。学生没头绪,常常记了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老师也没有头绪,常常以“划书(重点)”代替授课,以“做题”应付考试,或者以天南地北的闲聊代替严谨的课堂教学。

因而,我想在《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教与学上,对广大教师和学生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导游的培养与成长有所裨益。

三1、对老师教学的建议

1.反对灌输,不提倡“背书”导游知识犹如浩瀚海洋,需要我们日积月累,不断吸收和掌握;导游知识也是生动鲜活的,很多“知识点”的背后,都有有趣的故事。所以我们反对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提倡让学生背书。很多学生起先都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津津乐道,可是到后来却对它望而生畏,为什么?就是因为这种教学方法太枯燥、太死板了12.激发兴趣。讲究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导游知识是教不完的,学校的课时量有限,导游短期培训班的教学时间更少,笔者认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比起教会学生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

首先,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用学生喜欢的、能接受的方法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导游员的讲解服务必须在研究游客、了解游客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强。那么,在导游的教学培训中,教师就更应该自觉地站在学生——未来导游的角度和立场进行教学。

其次,要帮助学生寻找知识规律。“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既然有“面广点散”的特点,教师就一定要善于寻找一条“线”,从而完善“点线面”的关系。就像夏夜的满天繁星,如果我们用“线”串起,便能明确地指认这是“××星座”了,知识也就容易辨识和记忆了。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笔者推荐几种本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大家分享:(1)共建博客。笔者和学生一起建立了一个名为“未来导游俱乐部”的博客,在博客成员中,又分为“普通成员”“高级成员”“管理者”等几个级别,鼓励学生发贴和晋升。其中“旅游文化”一栏,要求学生从书本和网络中寻找一些知识。然而书本和网络的知识难免鱼龙混杂,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辨析这些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它们。共建博客,也建立起师生间亦师亦友的关系,共同学习,教学相长,效果非常显著。

(2)学案导学。学案导学实质是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导游文化知识量大,学生学得累,就特别需要教师的学法指导。而教师设计好学案,提示学习的路径,使得学习内容问题化,学法指导具体化,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情景教学。情境教学模式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结合多媒体教学软件,景区网站虚拟游,以及众多的图片、视频资料,可以极大地改善《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模式。不过教师切忌被大量影像资料牵着鼻子走,更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过分使用影像资料,而是应该有所选择、组合与提炼。

3.热爱传统,自觉传承

导游是“文化使者”,弘扬民族文化,实现伟大复兴,导游员实则担负着历史的责任。因而,教授《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的老师应当树立“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的意识,并且自觉践行之,使中华文明得以薪火相传。教师要把这种意识和精神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激发其学习兴趣。

四、对学生学习的建议

1.导游成长,素质优先随着旅游内涵的不断拓展,文化旅游的不断深化,对导游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让良好的内在素养支持外在形象,导游的整体形象才能立起来。导游必须多读书,通过“知识”特别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来提升导游的内涵,修炼涵养,做好文化使者。知识是优秀导游的“源头活水”,导游知识越丰富,就越能找到与游客共鸣的话题,越容易使游客作出“这个导游很有修养,很有文化”的评价。

2.活读书本,活用教材

导游要博览群书,更要活读书本、活用教材,千万不能迷信书本。由于受编著者水平与教材篇幅的限制,现行考试教材不可避免地有很多局限,学生死读死记的方法实在不可取。笔者认为,学生既然把教材当作入门之本,不妨以此为导游知识学习的线索和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顺藤摸瓜地学习。

3.掌握方法,事半功倍

导游的学习,靠勤奋,二靠方法。

(i)列表归纳法。正是对应于导游知识的“面广点散”,所以老师们往往会建议学生用“列表法归纳法”来学习,这是非常适用于《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方法。不过笔者不是很赞成老师给学生列好表格,也不赞成学生把表格列得很大,写得密密麻麻,因为表格是为自己学习用的,表格里的知识点是学生自己提炼出来的,所以,这些知识点的归纳力求简洁精练,~目了然。

大学化学的基础知识篇5

1前言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对学生的入学门槛普遍较低,因而,其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入校时文化成绩较低,语、数、外等文化课基础薄弱,因此,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下面简称“高职学生”)普遍对文化课热情度不高,对学习文化知识没有兴趣,同时,学生关注的是学好技术,对文化课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文化课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对他们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完全不用学习,这就出现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玩手机、睡觉、讲话、看小说杂志、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诸如此类现象的普遍发生;另外,有关单位在招收员工的时候也只在乎聘用人员的计算机专业技术技能,片面追求技术等级证书而不重视他们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此外,教育部门对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职业技能通过率、就业率有硬性的考核评价评估指标,比如看招生、开设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证书获得、就业率等情况,这样学校也就慢慢使文化课程给计算机专业课程让路,这就导致了文化课教育的艰难。

2文化课对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的影响

文化课有时称之为基础课,或者基础学科,基础学科学得好的人,文化素质就高,反之,文化素质也差。文化课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计算机专业课的学习,如英语学不好,将直接影响到计算机专业课的学习,学生很难看懂机器上的一些代码,很难进行简单的计算机程序编写,因此也就很难写出优秀的软件程序;一个数学基础差的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课中的有些计算就很难完成。

文化素质也影响到后面的深造和可持续发展或者终身教育,基础学科差的学生,无论是自己学习,还是进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都没有办法来进行。

由于文化基础课关系到人的文化素养,对素质影响很大,教育部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办好高等职业教育,按照系统培养、全面培养、终身教育的理念,加强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基础文化和体育、艺术课程,加强新技术教育和技能训练,为学生全面成才、持续发展奠定扎实基础。”[2]

提高高职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是关系到培养高素质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文化课与计算机专业课衔接的必要性

3.1文化课的学习是计算机专业课学习的基础

文化课的学习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文化课程的学习是为了学好基础知识,能为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提供服务。计算机专业应用领域里很多看似高深的技术在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技术或工具取代,只有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才可以受用终身。如果没有打下好的文化课基础,大学生们也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计算机专业应用技术。

3.2文化课可提升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有很大一部分在毕业后很快就会被淘汰,人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胜任工作,就要求一个社会人不断更新知识,也就是持续学习。通过学习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提高自身在社会中的竞争力,不断发掘自身的潜质,不断完善自身,因此,人的一生也是不断学习的一身。人的学习有两种形式,一是自学,另一种是到高一级的学校学习深造,无论进行哪一种学习,没有基础文化知识,都不能完成,只有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才具有可持续学习的能力,以完成人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指人自身的体力、智力、才能、创造力,以及各种潜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是指人的内在素质的全面发展。”[3]这也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的素质的持续发展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支撑点”[4]在可持续发展的要素中,陈艳华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的可持续发展,人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据、出发点和归宿。”[5]同时指出:“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的内在素质的全面发展,它包括人的德、识、才、学和健康等多方面的内容。”[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报告中指出“虽然一个人正在不断地接受教育,但他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越来越成为主体了。”“每一个人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并预言说未来社会“最终将走向学习式社会。”[7]

人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今天的发展是日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农业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土地;工业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本;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主要依赖于知识和掌握了大量知识的人才,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个人就很难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文化课基础知识是这一切的基础和根本。

3.3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提升人文涵养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拉伯雷认为全面发展应该是指对知识的全面学习、身心的和谐、德智的统一以及知识与实践的结合。[8]马克思认为,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9]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只有计算机专业知识,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要想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加强文化知识教育,也就是人文教育。所谓的人文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文化基础课学习中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如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职校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深深沃土,只有一个全面认知自我的人,才能真正地热爱生活,真正的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我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由此,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人文涵养,更不用说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了,因此,在文化课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职校的只重计算机专业教学的不足,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其人文素质。

4衔接的措施

4.1提高学生对文化课的认识,培养学习兴趣

高职学生对文化课程的学习没有兴趣,主要原因是基础太差,这部分学生在中学学习阶段就被老师划归为“学困生”,对上高中或中职没有认真学习,对学习文化课程基本是放弃的态度,中学毕业后抱着学习一门手艺的态度来到高职学校学习计算机专业,认为学好技术就行了,因而对文化课学习没有兴趣。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学校一方面要使学生正确理解文化教育和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关系,了解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文化教育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提升个人素质,是学习任何专业技术的基本条件,没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作为前提,专业课的学习就会遇到很多瓶颈;另一方面要求学校采取多种方法、方式,如文化课对计算机专业课影响的讲座、毕业生回学校的报告会、文化课学习延长等措施,来加深提高学生对文化课程的认识,明白基础知识对计算机专业课学习的影响和学好文化课程的责任。

4.2将文化课知识与计算机专业课相关知识有机结合

文化课教师应多了解计算机专业课知识,明确知道那些知识对计算机专业课有用,那些知识对计算机专业课学习帮助不大,了解后,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要做到对计算机专业课需要的基础知识多传授,不需要的少传授。在讲授时,也可以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如在英语教学中,将一些词汇与现实生活和计算机专业联系起来,如在学习“power”一词时,将基础词汇意义“权力”、“政权”、“能力”与计算机专业词汇意义“电力”、“电源开关”结合起来学习,这样既比较实用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3强化文化知识的实用性

高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着文化课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在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部分中明确指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办好高等职业教育,按照系统培养、全面培养、终身教育的理念,加强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基础文化和体育、艺术课程,加强新技术教育和技能训练,为学生全面成才、持续发展奠定扎实基础。”[10]这就需要我在高职学生学习阶段,加强基础文化课的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在教学的内容安排上要讲究科学,提高实用。如在英语教学的安排上,就需要我们在重视英语学科基础性的同时,给学生传授实用的英文知识,以便让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专业发展的需求,更好地就业和择业,服务地方经济。如给市场营销专业计算机专业方向的学生多传授实用文体知识,给文秘专业计算机专业方向的学生多传授公函写作、计划拟定、表格填写。在教学时一方面介绍此类实用文体的特点、基本格式、如何去写及注意事项等,另一方面结合实例创设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完成一些应用文的书写任务,以加深印象,提高其实际运用能力。

4.4控制好难易程度,循序渐进

在文化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必须控制好难易程度,循序渐进。高职学生基础差,这是普遍现象,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分析学情,摸清学生的文化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定一个学科教学的最低目标,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此基础上系统的进行能力训练和提升,不能将对普通高中生的能力要求套用为对高职学生的要求,让多数学生必须达到的一个水平高度,即让基础差的学生在学科上先达到一个层面的提高,然后再制定下一个较高的目标,运用克拉申的教学理论来安排教学内容。

课程教材必须适合学生发展和计算机专业特长,必须有一部分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计算机专业和日常生活相关联。从教育体系上说,文化学科课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而且高职学生与普高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即将走入社会,更需要加强素质教育,通过文化课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政治素养和培养健全的人格素养,充实和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为计算机专业教学给予更好的支撑和服务,培养学生能更好地从事计算机专业工作的能力,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

大学化学的基础知识篇6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案例计算机基础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c)-0168-02

《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类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之一,是一门集基础性、工具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公共必修课程。该课程目前主要通过理论学习和上机实践两部分来完成教学,教学目标是使大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将学习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各自的专业领域。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成为我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育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1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现状

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遇到许多问题,比如:一个教学班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授课过程中无法兼顾,导致基础好的学生降低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基础差的学生容易失去学习信心。还有常规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学习效果很不理想等。根据国家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以及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

2模块化教学研究

模块化教育模式以“meS”和“CBe”两种流派比较具有代表性。meS(modulesofemployable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是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以执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可称之为“能力模块”[1]。这是目前大家比较认可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文章研究的模块化教学是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最基础部分,是以教学内容模块化为基础,把该学科的教学内容编辑成为一个个小的知识点,根据各个知识点的相近性组合成知识教学模块,然后再通过各个教学模块的组合来完成教学任务,使教学过程尽可能达到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2]。这种模块化教学方式的教学内容具有独立性、灵活性和可选择性等特点,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先确定各专业的教学内容,再调整教学知识模块的组合,从而满足各专业各层次的教学需求。

2.1模块化教学的特点

模块化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时间都基本由学生自己掌握,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制定解题计划,能够很好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模块化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找出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2模块化教学的内容

《计算机基础》按照模块化教学设计,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应用(office)和计算机网络三个大的知识模块。然后再细化成一些小的教学模块比如文件的操作、操作系统的使用、word文档使用、毕业论文排版、excel公式应用和网络基础等基本教学模块,再根据专业不同可以选用一些邮件合并、excel公式及统计应用、多媒体技术和图文排版等知识模块。

《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方式设计为:(1)提出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教师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组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和资料,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解决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查看相关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小组协同合作,当然也可以寻求教师帮助,最终解决问题,教师主要发挥引导和答疑的作用。(3)学结,最后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模块的理解和应用,最后教师做补充点评和汇总点评。

在模块化教学中,任课教师应该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亩使学生能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协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2.3模块化教学的案例

在模块化教学中,每个知识模块都提前准备好一个或几个功能齐备的教学案例,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带领学生逐步学习如何完成该案例,最后要求学生再动手完成案例中实现知识点的学习。比如邮件合并教学模块,上课时先展现出平顶山学院6000份新生录取通知书,让学生思考自己怎么完成该录取通知书的制作,从而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导学生建立空白文档,插入“录取通知书”艺术字效果,写入录取等文字信息,排版字体、字号效果,排版段落中的行间距、首行缩进、对齐方式等,然后页角插入校徽,再加上“20**年新生录取通知书”的水印效果,最后使用录取信息excel文档(只有姓名,院系,专业信息,其它信息已删除),用邮件合并功能完成录取通知书的制作。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不仅完成预计知识点的学习,还会在互相比较谁做的更漂亮中自己摸索着加入一些其他知识元素,从而达到主动学习的效果。课程最后留20min带领学生对作品进行总结、评价,加深学生知识点的使用和学习。

学生通过这些教学案例的学习和动手实践,提高了学习兴趣,不仅掌握理论知识,更通过自主摸索、协作学习,实现了对教学任务的自主完成。

2.4模块化教学的效果

模块化教学能促进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运用教材知识编制教学案例的能力,带动学生深入探索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模块化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增加学生的社会就业竞争能力。模块化教学符合教学改革大方向,有利于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

3结语

模块化教学在课程开始是展示教学案例,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然后告知学生本次课的教学和学习目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达到预计的学习效果;课堂最后带领学生自评、总结,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模块化教学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仅仅是讲授知识,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引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欧跃发.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4):82-84.

[2]魏英.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32(3):105-106.

[3]张兰芳.高师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43-45.

大学化学的基础知识篇7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实践教学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掌握,可以培养其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挖掘出学生的潜能,使相关特长能够充分发挥。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对文字编辑软件、表格制作以及ppt等方面的软件熟练操作和运用。

1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中具有的问题

在工作和生活需要需求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校教育基础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实践和其他形式教学方式都以知识理论为基础,并有各自的特征。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践教学有下面几个问题。

1.1学生水平不一致,缺乏探索性

由于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基础教育阶段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等各不相同,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少数学生已熟练掌握相关软件操作;大部分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引下独立完成操作,还有一小部分同学需要手把手练习,缺少老师的指引,就止步不前。在学生整体缺乏探索性、没有充分应用实践教程、不会利用计算机提供的“帮助”功能来指引操作、学生实践技能和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怎样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去思考,交流和学习。

1.2教学内容设计方面

实践内容与教材内容教学一致性,是教师进行教学以及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其设计都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衔接性与合理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知识运用、动手以及创新能力要求增加,结合计算机学科特点,实践课程显得更为必要。1、实践操作实例针对性不够强和难易程度没有梯度化。知识理论要源于实际生活需要,实践操作实例怎样设计才能更让学生容易掌握?2、实践内容要综合化。目前实践课程内容设计相对模块化、独立化,综合性实践只是模块的重组,缺少一定的衔接性和联系性。

1.3考核机制方面“一刀切”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科学性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是对学习质量进行衡量的关键方式。专科和本科学生培养大纲不同,本科中普通文理、艺术和体育等学生学习能力不同但培养大纲是相同的,考核题目却使用相同的知识题库,并没有做出区分,也就是考核上的一刀切。因此导致教师教学上难度不能梯度化,违背因材施教的教学宗旨,部分学生并不能很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也违背了学有所用的初衷。相同的考核机制,共用的教学大纲,却没有达到大纲要求的学习能力。因此考核机制是计算机教学别是操作实践考核中的重要问题。

2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以及实践措施

在对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认识之后,对应相关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

2.1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不同的问题,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鼓励,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一个教学目标划分成若干小目标,使学习任务难易层次化,及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让学生能够体验与享受成功的乐趣。除此之外就是使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在电脑上做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作品,比如绘画、观看电影等,选择多种媒体来呈现计算机的学习方式,从而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2.2改变实践内容的设计方案

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时,分成验证性、设计性以及创新性三个方面。其中验证性主要是关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考察,设计出的实践教学内容要有启发性,而创新则是对学生的研究能力进行培养。这三种形式的实践要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紧密贴合,将这三种实践构建成一个从浅到深的规律的递进式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实践教学相关内容与社会需要结合在一起。比如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充当公司职员角色,在word软件中写出类似工作总结相关的内容,并且使用邮箱把这些内容进行发送或者接收操作,或者让学生制作ppt呈现学习的知识内容,次过程既可以让学生对所有知识进行综合性总结与深入认知,也可以提高软件操作的能力。但要求实例设计时要简易化、有针对性、梯度性,学生更容易掌握和理解。

2.3转变考核机制,摒弃“一刀切”

因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主要是对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的培养,面对不同的教学大纲和不同类型的学生,要采取不同难易程度的题库,而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采用同一套不能区分难易系数的测试题库,考核制度“一刀切”。学习能力强和基础知识掌握牢的学生能够得心应手,而掌握和学习能力不够的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就被题库吓倒,挫败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做出自我否定的结论。梯度性题库让学生在自己学习水平和基础上有所选择,在难易中有所收获和进步。这样让学生个体根据自己的学习思路和水平进行选择性,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才能达到更高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结束语

在高校基础课程中,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前这种计算机信息时代中,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显得十分必要。学校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选用符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方式,而实践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能够深入掌握计算机中一些办公软件的操作技巧,从而发挥了实践教学方式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卫,崔义玲,林晓敏.关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时代,2012(06):36-37.

大学化学的基础知识篇8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学分制,学年制

一学生所学知识结构方面的差异

我学院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在课程设置方面,一般是由公共基础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几个方面构成。

1,基础科文化知识方面

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是高职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它决定着高职技术人才素质和素质水平的高低,同时也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的素质和素养。为此,无论学年制还是学分制都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与学习。

基础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学年制和学分制都开设共同自然科学的数学,外语和体育等等。而学分制在开设的上述课程,还可将有些课拓宽,还可以根据学生对未来就业取向,开设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许多科目的选修课,统一全校的公共课和学科的基础课,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教育面相对较宽,其深度也有所不同,不同的学生具有不通的个性基础,文化知识结构也不同,打破按一个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框子。学年制对学生基础教育阶段开设的课程基本是划一的,僵化的,狭窄的,实行统一的培养模式,课程统一,进度统一,千佛一手,再则还过分的强调班级。所以培养出来的人才过于模式化,规范化,很难培养出具有个性不同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结构的更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学分制所提供的是一个和谐发展因材施教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环境。它坚持个性发展和全面育人,对优秀生和较差生的学习都提供了灵活的时间和空间,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2,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方面

学年制培养的学生确定学习某一个专业之后,为达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就必须学习学校规定的,本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的课程,基本上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这样,专业基础知识从纵横向来说比较合理,但很难培养出具有个性的人才。由于专业课程设置偏窄、专业口径小、学生的适应性较差,不利于培养通用人才。学分制对学生除设置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必修课程外,还设置了许多供学生选修的课程或科目,这样,学生除学习必修专业基础课程或科目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能力,选修适应自己进一步加宽、加深专业知识的课程,形成具有个性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结构,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理论或自己的研究方向所需的理论知识奠定基础。

2、对培养大学生能力结构方面的差异

高职高专院校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尽管学分制与学年制对培养大学生的能力都有一定的充分重视,但是培养的角度有所不同,有着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上的差异,所以,对培养大学生的能力也并非完全的相同。

1.自学能力方面

学年制对学生也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提倡课前与课后要进行预习、复习,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启发式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发挥自学能力。学分制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有部分课程通过压缩学时,教师在课堂上只讲授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注重启发式教学,甚至教师只教授自己的一些观点,做到课上精讲,课后多练,余者完全由学生通过自学来完成本课程要求的内容,这就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思维能力方面

思维能力是大学生能力结构中的核心。学年制也重视对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开设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课,为学生打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础。但从总的来看,与学分制比较还缺乏具体的措施。学分制的实施对高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到学生的实践和课外社会,活动等,都可采取一些措施,由被动的教育变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主动教育。比如,在理论教学方面设有哲学和创造学等选修课供学生学习。另外,还举行各种形势的讲座。

三,对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方面的差异

21世纪高等教育将是能力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使学生终身受益。知识是构成能力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结构再加上精神和意志品质就构成了人才文化素质。人才素质是指德育素质、智育素质和体育素质,这三个方面应和谐发展。面对21世纪,在德育素质方面除重视政治思想素质外,更应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如坚韧不拔的意志,较强的应变能力,心理相容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这些心理素质是高职专业人才应具备的。

学年制与学分制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也是有所差异的,但都共同存在着忽视伦理,道德教育。时代的变迁,用人单位的标准也不断变化,人们不但看重知识及能力,而越来越看重具有一定综合能力,文化素质高的大学生。传统的学年制所培养学生,由于所学知识面狭窄更缺乏文史知识,这样,直接影响到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造成有的学生不懂风俗礼仪,无法表达内心世界,对社会发展难以适应等众多问题。曾有这样一位大学生,,专业成绩非常好,可毕业论文的语言组织上缺乏条理性,连贯性,无法表达清楚自己所想的,这不能称为合格的大学生,同日益发展的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是极不相称的,对学生个人的健康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学分制增加了选修课的设置,丰富了文史知识,扩宽了学生的视野,提供了文化品味和文化修养,增强了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比如说,体育课就增加了足球,台球,舞蹈等许多门课程。在德育教育方面除开展各种形势的讲座外,还开设了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选修课程。克服了学年制中存在的弊病,使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的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

大学化学的基础知识篇9

(一)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

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必须适应现代空战武器先进性、地域广阔性、条件复杂性的趋势和特点,打好飞行学员理论知识基础。包括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扎实的高科技理论知识和必要的地理、自然和社会学知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是要求注重科学文化素质,实行大学本科为起点的“n+1”“双学位”任职教育,掌握厚实的人文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外语知识和计算机技能等等。扎实的高科技理论知识,是要求加强高科技知识学习普及,了解军事科技知识、电子信息知识、现代网络知识、航空航天知识等等。还要对地缘政治、地理、自然、社会、国家、民族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态度和科学方法,为个人成长发展,为将来飞行训练、作战生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造就良好的战斗精神

在飞行基础教育阶段,突出军事飞行特色,瞄准未来空中作战和航空救生需要,特别要打好飞行学员战斗精神基础。基础教育阶段飞行学员战斗精神基础打得牢不牢,不仅对空军战斗力生成产生直接影响,也将对未来空中作战和航空救生成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在有计划的军事训练、重大的实践活动和日常的养成中,都要特别重视飞行学员严格自律、雷厉风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等良好作风和精神的培养,不断培育锤炼战斗精神,磨炼坚韧不拔的意志,养成顽强不息的作风。

(三)打好强健的体能基础

从飞行基础教育实践看,把好招飞选拔关是拥有强健体魄的重要基础,体育训练是拥有强健体魄的基本方法,体育锻炼是拥有强健体魄的辅助手段,执行军事训练大纲是拥有强健体魄的根本要求。按航空体育训练的最高标准和要求,对基础教育阶段的飞行学员,在力量与速度耐力、灵敏协调与反应迅速能力、抗过负荷能力、缓解紧张和压力能力等方面,通过课内主导训练、课外自主训练两个平台,实现有计划的“打基础、搞强化、大练兵”的周期性训练提高,不断培养适应未来飞行训练、作战和生存需要的强健体魄和心理综合适应能力。

二、必须力求专项素质突破,保证综合素质持续发展

(一)扎实的跳伞救生专业知识技能

在机械化条件下向信息化条件下的航空救生训练转变过程中,由行训练和作战的需求,飞行学员训练要围绕提高跳伞救生能力、野外生存和求救能力,使专项素质有突破性提高。跳伞救生技能是飞行学员在基础教育阶段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军事技能,直接关系飞行训练、飞行安全和作战任务完成。跳伞救生训练,使飞行学员掌握救生伞、弹射装备、被迫跳伞、个体防护理论知识,掌握跳伞的基本技能,完成规定的陆地跳伞训练任务。生存营救训练,使飞行学员掌握生存营救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的,掌握生存自救的基本技能,应急被迫情况下能跳伞、跳伞后会生存自救,为未来飞行训练、作战和生存奠定良好基础。基础教育阶段的航空救生训练,要不断推进跳伞救生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加大模拟器材建设力度,促进飞行学员跳伞救生能力的提高;要强化野外生存训练,使学员系统地了解海洋、热带丛林、沙漠、寒区和高原等不同区域野外生存的基本知识,学会各种生存求救的方法;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水上、丘陵、山区、森林等复杂地理条件和雨季、寒季复杂气候条件下的野外生存训练,提高飞行学员的野外生存和求救能力。

(二)较好的心理战专业知识

现代心理战已成为主导战局走向的重要因素,对战争结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20年发生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在心理战的战略运用上如出一辙,每个军事行动不仅要考虑军事价值,而且要考虑政治心理价值。因此,为适应现代心理战环境下的作战生存需要,飞行学员必须掌握心理战的相关专业知识,包括心理战的基本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它是现代心理战形势下,飞行学员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一方面,要学习了解心理战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包括心理战的发展历史和研究对象、特殊地位和作用,主要分类和特点、常用战法和手段、中外心理战比较等等。另一方面,要学习了解心理战的相关知识。包括军事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行为学、传播学及互联网知识,以及作战对象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历史、地理等等。这些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是提高飞行学员适应现代心理战需要的综合知识基础,对未来作战与生存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徐书同.军人应激心理训练[m].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

2002.

[2]吴明杰,心理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3]蔡风震,空天一体作战学[m].北京:出版社,2006.

[4]田家林,航空救生概论[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9.

大学化学的基础知识篇10

一、江苏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

今年江苏化学试卷测试的内容模块和分值分布的描述性统计数据见表1、表2。

2012年江苏省高考化学试卷格局与2011年完全相同,试题形式平稳,总体感觉试题难度不大,比2011年略低。试题的主要特点是基础性强、稳定性好、综合性强。

1.“稳”字当头

试题题型、题量甚至分值分布都几乎与2011年相同,说明江苏化学试题趋向稳定。试题十分注重考查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的知识面较宽,基本覆盖了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且不回避常规热点和难点题型。

今年i卷选择题还是以传统题型为主,考查内容涵盖了化学用语、阿伏加德罗常数、周期表、化学平衡、离子共存、环境保护、溶液中微粒浓度的比较、元素化合物等。学生感觉做这些题目比较顺手,毕竟高三一年,这类题练得比较多,陌生度不大。

2.“用”字为先

化学试题的设置依据生产实际,而不是刻意杜撰或闭门造车,试题内容尤其是ii卷填空简答题,涉及生活、生产、环保、能源、科研等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化学的实际应用价值,贴近实际是本年试题的又一大特点。在试题的背景取材上,重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的身边,真正体验到化学是有用的,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发展性和时代性。

3.“实”字为本

试题突出考查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突出考查了从化学视角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考查了实验探究能力,真正体现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在试卷中,以实验为载体对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实验的基本技能进行了多方位的考查。通过纸笔测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的新要求。

总之,2012年江苏高考化学试题紧扣教学大纲,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和新教材的特点布题,继续坚持高考改革的方向,体现了《考试说明》的权威性和可信性,体现了高中化学新课程“基础性、应用性、时代性”的特征、江苏高考化学科“宽基础、厚实践、重能力”的特色。

二、复习备考建议

1.重视教材,夯实基础

最近几年来,化学高考更注重基础知识和课本知识的考察,而教材中所涉及的概念和理论是中学化学的基础,在整个化学复习中起着奠基、支撑的作用。复习时一定要以课本为本,充分发挥课本的主导作用,坚决贯彻基础知识过关的原则。

高考化学试题考查的内容都是紧密联系中学化学的主干内容,例如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阿伏加德罗常数、电解质溶液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及原电池、有机反应类型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关系,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优化整合、组织复习内容;一定要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化学知识内在的规律和内涵,构建必要的知识网络;一定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育,对每一个重要知识点都要设计过程去探讨,要注意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将化学知识织成网络。

在整个高三复习的不同阶段,教师都应认真学习、研究教材、考试大纲及近几年各省市地的高考卷,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明确复习要求、考试要求,带领学生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构建网络,提高素养

江苏高考化学第Ⅱ卷试题的综合性较强,如化学实验、有机合成、工艺流程等。这些试题既是化学学科内容的主题,又是科学研究的具体体现。例如,工艺流程题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以真实的工业流程为载体来进行综合考查。学生只有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的横向和纵向的理解、分析和联系,才能很好地完成答题。这就需要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应在通读、精读教材的基础上梳理、归纳知识,按教材中每章小结的知识网络图形成本章的知识结构;将教材章与章之间的知识网络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中学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网络,以便应用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相关知识,解决化学问题。

新课程是按模块编写的,复习时应按照《考试说明》将相关的考点在不同模块中学过的内容进行联想、整合、形成知识网络。同时紧紧抓住化学学科的主体内容,关注过程,感悟过程,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以加深对化学学科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突破课堂,提高效率

复习的主阵地依然是课堂,学生依然是复习的主体。课堂中以“疑”激情,以“用”激情,以“情”激情,给学生以“乐此不倦”的力量。加强课型、课例研究,充分发挥备课组老师的集体智慧,精选精练精评,确实提高课堂效率。切忌大规模、强密度的题海战术,这样只会淹没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高考复习做题时,首先要练习读题、审题,注意抓住题意关键,寻找答题突破点;其次要善于分析和仔细把握题中的隐含信息,灵活应用简单的方法。

4.建立模型,规范答题

纵观近几年江苏化学高考试题,一个明显的特征是稳定性,试题的设问也有相似性。如化学实验,常考查实验的仪器和药品的选择、实验现象的观察判断、实验步骤的设计等。对此,复习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答题模型,规范答题方式,提高得分率。

高考阅卷是按得分点给分的,解答中包含着若干个踩分点。另外,高考阅卷采取的是流水作业,老师们要在短时间内阅完一定数量的试卷,看解答是否规范、是否踩点便成了阅卷老师给分的重要依据。这就需要考生规范答题,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考生回答问题时说理要充分,层次要清楚,逻辑要严谨,语言要规范,文字要简洁。

5.实验创新,培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