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计划的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04:00

管理学计划的内涵篇1

企业实施信息化工程规划为复杂大规模的系统工程,应基于信息工程理论为科学引导。该理论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学者提出,并研究开创了企业管理模型、数据以及过程模型。相比于以往软件工程,信息工程理论外延更为广泛,实现了多重技术以及学科知识的全面融合。本文基于该理论进行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工程规划模型的探讨分析,研究了业务以及数据模型,对企业的持续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信息化系统框架

基于战略发展目标、企业业务要求以及信息化标准,立足全局,由功能、信息体系以及设施架构等层面做好科学规划。功能架构为制造企业信息系统发挥丰富功能的核心整体,包括内部信息、供应链管理以及决策支持体系等。信息体系为各个子系统的集合组成,基于数据以及应用互相分离,还可将其划分成应用体系以及信息资源架构。前者实现资源应用,有效应对现实问题,将整体应用体系进行了综合描述。后者核心内容为数据建模,借助数据库设计完成各类资源的科学组织以及有效维护。基础信息体系架构对企业处理信息综合能力以及实践水平产生作用影响,包括硬件、网络系统以及软件。

3制造企业信息化工程规划

制造企业基于信息工程理论下的信息工程规划涵盖生产过程、管理信息化、办公、集成管理以及硬件建设等内容。其中生产过程涵盖辅助设计体系、工程体系、工艺以及制造体系、柔性生产、仓库管理等,借助该类方式可令制造企业完成由设计分析直至优质生产建设的现代化、智能化、高效性发展。管理信息化涵盖资源计划、一卡通以及条形码应用体系等,可真正实现协作化的信息流管理、资金流应用、现代物流管理、可视化管控。办公信息化涵盖自动化体系、数字化监控管理、网络电话以及视频会议等模式,可完成制造企业内部以及外部的高效优质互联,强化工作时效性。集成管理系统包括数据中心以及系统主页等,可创建优质的数据平台,辅助决策层完成高效、精准理性的调节管控,并可为经营方针供给优质的数据参考支持。硬件基础包括网络系统、安全管理、软硬件系统调节配置等内容,为实现信息化工作目标的有效系统平台。

4构建实施框架,提升信息化管控效能

基于制造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与信息化系统架构,应创建演示以及讨论方式的过程控制模型。演示及讨论为企业信息化规划阶段中,借助直观演示以及综合探讨,同各类实施关联人员展开科学的沟通与全面交流,进而快速的发觉有可能包含的弊端问题。并利用对员工知识经验的全面汇集综合,有效的创建可行科学的应对解决方案。过程模型涵盖硬件基础层、扩展层、软件应用以及他类应用层等。其中硬件基础层涵盖网络基础构建以及互联网系统创建。前者涵盖对服务器系统的科学配设,完成专线的有效连接、网络接入、设施采购配置、设备连接等。互联网络系统则涵盖创建网络服务器、、完成主页的设计,实现网络采购以及销售管理,并组织开展视频联系会议等。

硬件扩展涵盖电话以及网络安全体系,前者应做好交换机的科学配设与组网建设,应用可视电话体系、创建网络电话系统等。网络安全涵盖内网、数据信息以及外网安全、计算机系统安全等。软件应用层涵盖资源计划管理、自动化办公、管理软件服务应用等。资源计划之中的辅助管理涵盖企业一卡通的应用以及工业管理系统。一卡通可辅助企业实现高效的考勤管理,安全管控、餐费管理等。工业管控体系则需要应用条形码手段,创建立体化的仓库管理系统,并完善设备管控。另外还有一些他类应用层,具体包括电子化的信息档案管理存储、安全保障系统创建应用、监督管理系统应用、创建多媒体技术中心以及内网建设等。

通过框架创建,制造企业借助规划模型可完成逐级的优质信息化管控,并实现各类数据信息同供应链企业的集成共享,提升获取相关信息的综合效率以及精准高效性。企业生产现场将实现全面的信息化管理,令作业效率大幅提升,管理水平更为优质,办公管理可实现智能化,令各单位均可实现既定目标。企业将进一步完善健全管控体制以及工作流程,实现有效的重组与整合,提升应变水平与综合竞争效能。应基于演示以及讨论方式作为科学引导,就企业实践阶段中包含的问题以及设计规划的不足性实施有效的整改与全面的优化管理。

5结论

管理学计划的内涵篇2

关键词:中职学校;内涵发展;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5

继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一时间,“职普沟通”、“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高职衔接”等成为职教人热议的课题。针对新形势、新要求,中职学校必须思考和探索内涵发展问题,通过内涵建设,使学校办出品位、办出质量、办出特色,不断提高中职学校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笔者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将我院中职部近几年内涵发展的探索和实践推荐出来,愿能抛砖引玉,为中职学校的内涵发展尽绵薄之力。

一、战略决策,专业定位

“决策是管理的心脏”,世界上每100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85%是因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不慎造成的。

为此,2005年,我院运用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法,根据自身师范前身、拥有丰富的幼师培养所需专业类教师的优势,把握学前教育发展亟待培养高素养幼师的社会需要,向省教育厅申请评估,顺利通过认定,一举成为湘潭市唯一承担中专层次幼儿园教师培养工作的学校。

十年来,我院将学前教育专业作为中职部唯一专业,每年招生400―500人,以“言能为师,行可示范”为校训,以“合格+特长”为培养目标,严抓细管,精心培育,成功地为长株潭输送一批又一批高素养的幼师人才,社会美誉度日渐提升。

经验证明,“宁愿深挖一口井,不能遍地乱开花”,适合自己的、社会需要的,才是王道。中职学校要实现内涵发展,必须对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等进行战略分析,将学校的战略与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所能、所需开设专业进行科学定位,而且宜精、不宜杂。

二、科学计划,强基固本

“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没有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性计划,那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的发展都将流于空谈。

为此,我院中职部根据教育部关于学前教育的专业教学标准,结合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素质需求,制定了《学前教育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就人才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全面进行了规划;科学设置了每一学段课程,先奠定好“三学”(心理学、教育学、卫生学)理论基础,再加强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设计的实操、实训;同时,制定了《幼教技能训练与考核条例》,通过对课外智能培训班的精细管理与严格考核,强化幼教技能培训。

十年来,我院中职部通过科学规范、严抓细管,成功探索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合格+特长”的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功底深厚、技艺精湛,深受用人单位喜爱。

经验证明,“计划工作是一座桥梁,它把我们所处的此岸和我们要去的彼岸连接起来,以克服这一天堑。”中职学校要实现内涵发展,必须依据教育部公布的各类专业教学标准,准确把握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制定出科学规范的教学计划,并严格贯彻执行。

三、有效组织,合力达标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协同配合,这就需要精心做好组织工作。组织工作,指的是要将实现目标所需要进行的各项业务活动加以分类,并划出不同的层次、部门和岗位,将管理各部门活动所需要的职权授予各个层次、各个部门的主管人员,并协调组织结构中这些层次和部门的关系。

为此,我院中职部虽不是一所独立设置的中职学校,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院通过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授权给部长,再由部长根据《办学章程》、《责任状》进行组织设计、人员选配、职权分配、理顺关系,进而组织形成我院中职部这个精干高效的有机体。

通过十年的磨砺,目前我院中职部有机体中,有办公室、部长室、教务处、德育处、后勤处、招生就业处等职能科室,机构健全、人员精简、分工合作、高效运作,从招生、培养到就业,已经形成顺畅的工作机制和良性循环。

实践证明,“为了使人们能为实现目标而有效工作,就必须设计和维持一种职务结构,这就是组织管理职能的目的。”中职学校要实现内涵发展,必须精心做好组织设计、人员配备这篇大文章,避免机构臃[、人浮于事、相互推诿等诟病。

四、艺术领导,善于控制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说的是领导的重要性,确实,一个单位领导水平的高低,决定一个单位发展水平的高低。

为此,我院不仅非常重视所有管理干部的培养和培训,而且尤其注重中职部部长的选拔和提点,派其参加市委党校青干班学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职校长高级研修班等高级培训,以提高其个人修养和行政能力。

十年来,我院中职部在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部长头脑清晰、胸怀全局,高瞻指挥;人性关怀、通情达理,擅于协调;实干进取、得力措施,多方激励,引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师生一派和谐,欣欣向荣。

实践证明,“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如骄子,不可用也”中职学校要实现内涵发展,其领导至关重要,必须不断加强修养和锤炼,讲究领导艺术,学会指挥、协调、激励,并善于控制大局。

当然,本人只是从宏观层面、且是粗略地谈的内涵发展,纯属一孔之见,但确实是经验之谈。具体到微观,如教师队伍建设、招生制度改革、中高职衔接、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等,那就是如何做细、做实的厚文章了。“天下职教一家亲”,让我们携起手来,互相勉励,扬长补短,再谱职业教育的新篇章!祝我们的职业教育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教职成〔2014〕14号)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管理学计划的内涵篇3

关键词:照明详细规划,控制内涵

中图分类号:J914文献标识码:a

正文:

近些年“照明文化品味”、“绿色照明”、“照明可持续发展”等词频繁地出现在媒体和研讨会上,我国的城市夜景建设水平得到了长远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城市照明规划在国内发展时间较短,照明科学体系也并不完善,我国的城市照明建设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的研究内容对于完善城市照明规划理论体系,控制城市照明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

1.城市照明规划层级梳理

我国的城市照明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层次,城市照明详细规划需要遵循城市照明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李农:《城市照明总体规划与实例详解》,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城市照明总体规划层次是针对整个城市或较为独立的城区进行的,近似于城市规划中市域规划与总体规划阶段控制的内容。照明详细规划层次是针对较小的城市区域进行的,近似于城市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控制的内容。照明详细规划通常由政府管理机构与建设单位联合组织,对该区域的照明提供具体设计的依据和指导。

2.城市照明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我国2010年颁布实施的《城市照明管理规定》对城市照明规划的审批程序和内容要求首次做了明确规定;另外,《关于印发“十二五”城市绿色照明规划纲要的通知》对城市照明规划的编制也首次提出了发展的要求,随着城市照明规划需求的增加,完善我国城市照明规划理论体系意义重大。城市照明规划是一项专项规划,其编制需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编制指导建设。由于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相对完整,科学,可以为城市照明规划的理论提供相对权威,合理的参考。城市规划的控制以土地使用为重点,城市照明规划控制以光的建设为重点,两者虽然在控制深度,控制要素等方面各有差别,但是在产生背景,作用和规划层级等方面十分相似,所以城市照明详细规划的控制内涵可以参考类比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内涵建立。

3.照明规划控制内涵研究

通过对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的内涵进行系统分析,发现从城市规划管理的眼光看,任何城市建设活动,不管是综合开发还是个体建设,其内在构成都包括六个方面:土地使用,环境容量,建筑建造,城市设计引导,配套设施和行为活动,城市规划管理对建设项目的管理控制一般也是通过这6个方面来进行的。[夏南凯:《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

类比城市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的控制内涵,当前城市照明规划的控制就是要通过“控制建设、光容量、节能环保”来协调“照明效果与开发利用的矛盾”;另一方面,城市内的任何建设活动,不管是昼景观还是夜景观,其内在构成也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环境容量、设施配套、城市设计引导及行为活动,都需要从这四方面着手控制。只不过,城市规划中涉及土地使用和建筑建造的控制内容,而城市照明规划由于其复杂程度有限,控制的主体是光,城市规划的控制内容有时又是其载体要素,故控制内容相对有限。

城市规划的土地使用控制是对建设用地上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作出规定。其具体内容包括用地性质,用地使用相容性,用地边界和用地面积等。城市照明规划的主体是光,光的建设需要载体,而载体的建设和控制则是城市规划的这部分内容。城市照明规划是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功能分区,对不同区域的照明效果提出要求,并不涉及这部分内容。

城市规划的环境容量控制是为了保证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对建设用地能够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聚集量做出合理规定,其控制指标一般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密度,人口容量,绿地率和空地率等。这些指标分别从建筑,环境和人口三个方面综合,全面的控制了环境容量。城市照明规划的主体是光,而创造良好的光环境,照明不应该仅仅只是提供好的可见度,营造轻松并且舒适地感觉也至关重要。因此考虑到照明规划的特殊性,光环境必须满足环境对照明质量和数量的要求。一般而言照明必须确保视觉舒适,使人们感觉到舒适安宁;视觉功效,使人们即使处于困难的条件中,也能够快速、准确的完成视觉目的;视觉安全,使人们能够看见周围,发现险情。为满足这些要求,必须考虑对光环境有影响的内容,如光的强度,光的方向性,光色,闪烁等方面。

城市规划的建筑建造控制是对建设用地上的建筑物布置和和建筑物之间的群体关系做出必要的技术规定。其主要控制内容有: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后退,沿路建筑高度,相邻地段的建筑规定等,同时还包括消防,抗震,卫生防疫,安全防护,防洪以及其他专业的规定。城市照明规划依赖载体表达,昼景观是夜景观建设的基础,城市照明规划的控制并不涉及城市规划的这部分内容。

城市规划的城市设计引导多用于城市中的重要景观地带和历史文化保护地带,是为了创造美好的城市环境,依照空间艺术处理和美学的原则,从城市空间环境对建筑单体和建筑群体之间的空间关系提出指导性综合设计要求和建议。其控制指标比如建筑风格形式,建筑色彩,建筑风格等内容。城市设计贯穿在大部分的规划编制类型中,它对于空间品质的营造至关重要,但其偏向空间美学的内在特征,使得实施管理的难度非常大。在“控规”中,城市设计的美学部分被纳入“引导性”的导则,城市照明规划的景观照明建设也具有美学的艺术性,对于照明方式,灯具造型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控制。

城市规划的配套设施控制是生产生活正常进行的保证,配套设施的控制是对居住,商业,工业,仓储等地上的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提出定量配置要求。城市的照明建设不仅需要载体表现,也更需要灯具和一系列电力管线配套设施的建设才能实现效果,同时对于设施节能的问题也是需要重点控制的内容,城市照明规划的控制需要包含这部分内容。

城市规划的行为活动控制是从外部环境的要求,对建设项目就交通活动和环境保护两方面提出控制要求。其中环境保护控制通过限定污染物排放的最高标准来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对环境污染和危害的一系列因素。城市照明规划为了防止夜晚的光污染。也需要对城市环境进行控制。

4.城市照明详细规划评价指标控制内涵分类

城市照明详细规划评价指标的来源主要来自我国的照明设计标准和规范和Cie相关技术文件。如《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83-2008)》,《城区照明指南Cie_136_2000》等[李农、张琳:《城市照明详细规划的探索性研究》,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从以上标准规范里总结提炼出了规定的评价指标有:平均照度,亮度值(出自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均匀度(出自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阈值增量(出自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照明功率密度值(出自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色温(出自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诱导性(出自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光源及灯具选择(出自城区照明指南,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灯具造型(出自城区照明指南,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

按照城市照明控制内涵将其分类,得到:环境容量—平均照度,亮度值,均匀度,色温;设施配套—光源及灯具选择,照明功率密度值;城市设计引导—照明方式,诱导性;行为活动—阈值增量。

结论:

通过分析,城市照明建设的内在构成包括四个方面:环境容量、设施配套、城市设计引导及行为活动,城市照明控制需要从这四方面着手。因此,城市照明规划的控制内涵也就是对这四个方面的控制。

参考文献:

李农:《城市照明总体规划与实例详解》,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管理学计划的内涵篇4

【关键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财务管理理念

中图分类号:F2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0-0086-03

为了适应财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财政部于2013年12月修订印发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以下简称“新会计制度”),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促使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高等学校必须更新财务管理理念,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才能科学管理高等学校的收入和支出,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协调、内涵式发展。

一、实施新会计制度背景下,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会计制度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修订印发的,在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今天,全面规范了高等学校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使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心从“核算型”转向“决策型”

与旧会计制度相比,新会计制度主要实现了九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兼顾了高校财务、预算、资产、成本等方面管理的需要,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已经拓展到财政拨款、收费收入、产业收入、社会捐赠、科研收入、贷款收入、利息收入等多个方面,高校的自我筹资能力不断增强,更加注重经费使用的效果和效率。在这种形势下,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重心必须改变把日常事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作为主要职能的传统观念,必须由“核算型”、“事务型”向“管理型”转变,把财务工作重心转移到对学校各项经济业务的事前预测、计划,事中监督、控制,事后考核、评价、为学校决策提供服务上来。

(二)新会计制度强化了高校的受托资产管理责任

新会计制度新增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并要求“虚提”固定资产折旧和进行无形资产摊销,注重反映政府将高校资源或决策权委托给高校进行管理的效果效率、全面规范了结转结余及结余分配的会计核算,以提供高等教育这个准公共产品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新会计制度增加的这部分会计核算内容突出强调了高校必须对受托管理的这部分资源进行科学的会计核算和反映,以作为主管部门对高校实施内部控制机制和使用受托教育资源的效益性、效率性、效果性等内容进行客观科学评价的依据。

(三)新会计制度强化了高校的预算管理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明确了“核定收支、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而新会计制度细化了高校事业支出科目的设置,将原会计制度下“教育事业支出”科目核算的内容细分为“教育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几类,分层次清晰反映高校各类支出的结构和信息,更清晰地核算高校事业支出情况,满足高校预算管理需要,为高校内部成本费用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提供数据支持;同时,新会计制度调整了收入支出表的结构,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使之既能够反映高校收入总额和支出总额信息,又能够反映各种不同来源资金的收、支和结转结余情况,反映高校预算计划和目标的完成和管理情况。

(四)新会计制度强化了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

21世纪初始,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为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很多高校也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学校建设,以促进自身的发展,提高综合实力。虽然财政部门对高等学校的拨款逐年增长,但由于当时财政收入水平不高尚未达到GDp的法定标准,高校的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只能维持日常支出,因此高校普遍选择使用银行贷款来进行基本建设甚至是教学仪器设备购置。高校使用银行贷款是需要还本付息的,在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和其他收入来源没有大幅度增加的前提下,高校如需偿债只能通过压缩教学支出的途径来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校的财务风险。新会计制度提出高校要夯实资产负债信息,明确规定高校的基建投资业务定期并入高校会计“大账”,统一要求将校内独立核算的会计信息纳入高校年度财务报表反映,增强高校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可比性,明确反映高校债务总额和债务构成,要求高校要加强资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增加债务监控管理。

(五)新会计制度强化了高校成本核算与控制

新会计制度在旧会计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高校的收支核算管理,分类核算收入和支出并要求将相应的收入与支出进行配比,强化成本核算与控制;创新引入了“虚提”固定资产折旧和进行无形资产摊销,更加真实地反映资产价值。为高校内部成本费用管理、考核高校的资产使用效果、评价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效果和效率、评价高等学校的预算执行力提供信息支持。

(六)新会计制度强化了高校财务管理的决策分析功能

新会计制度系统完善了高校财务报表体系,将会计报表内容优化为“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和“附注”四大部分,并对“附注”至少应当披露的内容作了详细说明。在当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推进管理机制创新和加强内在风险防范的过程中,客观要求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具有分析处理复杂性、综合性、精细化问题的能力。新会计制度优化了高校的财务报表体系和结构,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了成本效益分析、现金流量分析的依据,为高校财务预测功能、财务规划功能、风险防范功能、决策分析功能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二、适应新会计制度实施需要,创新财务管理理念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是高校内部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在实施新会计制度的前提下,高等学校必须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实现高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

(一)高校财务管理要树立大局观

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要把预算、核算、决策分析与评价和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学校的整体战略目标相结合,走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切实优化高校的教育资源配置。一是要认识到高校建设应服从于国家高等教育建设这个大局,要以国家高等教育建设全局为基础,识大体,顾大局,在国家所能提供的财力、物力范围内,搞好高校的经费分配和供给,努力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二是财务部门在对本校教学科研整体建设实施财务服务中,要将部门工作目标与学校整体目标相结合,将学校的长期发展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切实服务学校发展。在分配教育经费时,必须分清轻重缓急和主次先后,切实保障好重点建设,同时也要照顾到一般事业任务的完成。每一项事业都是学校整体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三是财务部门要通过实行新会计制度实施精细化的财务管理,以及时、准确、完整的财务数据,为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层提供参考,协助处理好本校维持与发展的关系,提出相应的决策建议。

(二)高校财务管理要树立成本效益观

随着高校办学环境的变化,高等教育中各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要提高自身的办学综合实力,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要树立成本效益观,按照教育部、财政部成本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强教育成本核算,以绩效为导向,将办学成本与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挂钩,力求用最少的资金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人才。要研究当前高等教育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和要求,努力探索和建立符合高等教育工作规律、符合新会计制度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当前,各高校内部办学形式越来越趋于多样化、筹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高校财务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既要认真宣传国家财经法律和有关经济政策,使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在正确轨道上运行,又要帮助教学科研管理部门树立成本效益观念,以绩效评价为导向,通过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进行成本费用核算,计算出生均培养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与人才培养成本,不断寻求降低办学成本的最佳途径,帮助这些部门以最少的教学科研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努力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

(三)高校财务管理要树立风险控制观

高校自主办学过程中学生来源受市场和高校综合实力的影响越来越大。高校办学形式多样化和筹资渠道多元化,经费投入与学校建设发展对资金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合理利用负债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校的资金不足,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但在利用负债补充教育经费不足的过程中,高校必须树立风险观念,财务管理工作要具有防范风险的意识,合理组织高校资金,对贷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落实还款渠道和计划;实施新会计制度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负债的分类核算和管理,强化高校财务风险分析,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以促进高校实现健康、稳定和规范化发展。

(四)高校财务管理要探索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观

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财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使高校财务管理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成为可能。通过信息化建设将财务、预算、资产、成本相结合,将财务业务流程与高校的其他管理活动进行整合,将财务管控深入到高等学校的日常业务活动中,而这将在业务处理方式和管理模式上发生变革。将财务工作与学校的业务工作相结合,一方面可以使高等学校的相关财务战略、财务管理制度在业务部门得以落实,另一方面也能及时反馈高等学校各业务部门在办理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借助新会计制度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可以实现管理创新的进一步提升,激发校内各业务部门参与财务工作、关心学校建设发展的积极性,促使各业务部门和教职工在学校聚财、用财、生财方面出谋献策,推动学校整体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高校财务管理要树立决策分析观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要建立反映高校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财务风险管理、支出结构、财务发展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定期进行分析评价,为主管部门和管理层正确把握高等学校的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预测高等学校的财务风险提供依据,并将结果在下一步的管理工作中进行应用。通过科学的分析评价和结果的再应用,促进高等学校充分挖掘潜力、加强预算管理、努力开源节流,促进高等学校预算的顺利完成、提高高等学校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高等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不断改进内部管理。

三、适应会计核算工作需要,重新构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体制

(一)重构财务管理工作组织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办出特色,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高等学校要办出特色,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实力,必须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升战略管理能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而高校治理结构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前文提到,新会计制度不再是单纯的会计核算和处理,而是要兼顾财务、预算、资产、成本等方面的需要。因此,在实施新会计制度的背景下,构建服务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财务管理体制,通过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高等教育资源,为高等学校的战略管理服务,才能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所以,系统构建基于高等教育战略发展导向的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体制,建立高等教育经费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路径,有利于加强高校各项财务工作的监督与管理,确保高等教育资源的保值增值,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进而提高高校战略管理能力,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与办学质量,促进高校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从完善高校治理结构的角度出发,笔者设想构建基于新会计制度的高校财务管理组织体系如图1。

以上工作机制设计坚持以高校战略发展目标为导向,结合新会计制度下财务、资产、预算相结合的思想,体现了财务管理与战略管理相结合、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财务管理与风险管理相结合、财务管理与绩效管理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二)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实现新会计制度核算的战略规划、全面预算和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

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是组织机构高效运行的基本保证。基于新会计制度实施构建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体制,需要一整套能将高校战略管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风险管理有机结合的内部管理制度来进行保障,实现战略与规划、规划与预算、预算与配置、配置与管理,管理与风险控制、管理与绩效评价的有效互动,以此加强学校的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对学校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各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和规范,实现教育资源配置最优化、教育经费使用效能的最大化。

四、结语

总之,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不应局限于简单地提供数据,理应以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为契机,适应新会计制度核算需要,适时改变高校财务管理理念,稳步推进内部控制规范建设,构建服务于高校战略规划、符合现代大学建设、利于推动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财务管理工作体制。

【参考文献】

[1]财政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S].2012.

管理学计划的内涵篇5

一、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基本内涵和重要作用

(一)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基本内涵

供电企业的综合计划是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及未来规划,首先对市场环境和经营状况等制约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再进一步统筹兼顾企业长远的发展。主要是优化和平衡重要的指标和制定出的综合效益最高的企业长期目标,并实施方案。供电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采用战略地图和平衡积分卡等方式,明确和剖析企业的战略目标,形成涵盖股东价值、内部运营、企业成长和客户服务四个模块的管理体系。它包含电网发展、资本经营等多个领域的指标和计划,通过对企业发展方案进一步地优化、获取并收集各类重要资源,以提高供电企业的综合效益,适应企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需求。

(二)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重要作用

供电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是国家电网公司执行“四化”管理即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材料的重要手段。它在提高企业综合效益和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综合计划管理的作用在供电企业中逐渐被放大,也因此引起企业高层的高度重视。首先,综合计划是供电企业领导者控制和支配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重要依据。综合计划管理的实施,能够保证企业内部各项工作有序地运行,有效地解决企业管理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获取最大的企业利润。其次,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建立,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管理层领导者对经营程序的指导和控制作用。另外,健全完善的管理体系,逐步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使得各部门之间能够协调统一地交流工作。最后,供电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能够使一些基础数据高度集中,使企业的信息达到高度一致,实现企业内部统一编制、统一上报、统一下达和统一调整的目的。

二、当前我国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面临的问题

首先,在综合计划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上存在问题。一方面,当前我国供电企业的各项指数和标准等主要是上级规定,各部门的横向指标相对来说拓展力度较小;另一方面,一些供电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内涵相对肤浅,真正触及企业管理本质的程度不高,因此缺乏一定的深度。其次,大多数供电企业的各项指标都是各部门单独地跟进,彼此间缺乏交流合作。所以,存在着轻视细节,而过于重视企业整体规模建设和管理的问题,最终出现供电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总体性和一致性太差,各项指标和计划的预见性不高及准确度不足的现象和问题。再次,企业的综合计划与专项计划之间缺乏联系。目前各部门只是将企业的管理理念应用于单纯的项目上,而并没有把单项计划纳入到综合计划的指标中,两者之间的衔接不够,使得综合计划管理未在专项计划中发挥最大的影响力和作用。最后,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监督和管控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对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认识不全面导致各部门、各层级下达指令时出现诸多漏洞。同时,供电企业缺乏完善的考核体制,一些专项考核缺乏公正性和规范性,使得一些必要的管理手段因监督考核体制的片面性被忽视。

三、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水平的提升路径

(一)提高企业负责人对综合计划管理的重视程度

综合计划管理水平的提升应注重拓展其广度和深度,健全指标计划体系,保证各项计划的专一性和权威性。企业负责人应带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综合计划管理的统筹协调作用,集中解决实际管理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全面提升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水平,使综合计划管理成为供电企业的常态机制。企业的负责人在参与公司内部重大事件的决策及强化企业的管理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对综合计划管理的重视程度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综合水平的程度。因此,应加强各下级部门与上级管理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鼓励企业员工积极地向上级领导进谏,以提高企业负责人对综合计划管理的重视程度,将为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强化企业全员的职责观念和综合计划管理的地位

供电企业应该明确和强化全员的职责观念,通过建立独立的管理机构和计划领导小组来加强企业管理的系统性。具体措施,如将各项指标划分到不同的部门,将长期计划细分为短期计划来执行,各部门领导通过定期开会来汇总完成的情况。以此使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工作得以正确和有效地分配,从而提高供电企业的综合效益。综合计划管理是供电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首要任务,在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中起着一定的指引作用。这就要求强化综合计划管理在供电企业中的地位,使企业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综合计划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实效性和必要性,最终把综合计划作为供电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参考和向导。

(三)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供电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涵盖诸多内容,涉及范围较广,所以企业领导要深刻了解综合计划管理的内容,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实现管理的目的。综合计划管理包括完善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制定绩效考核标准和提升企业经营业绩等多项内容。供电企业应该参照这些内容,制定出科学规范的计划,建立完善的综合计划管理系统,以及时反馈企业各项计划的进行程度,促进企业管理长期有效的发展。同时,要注意细化综合计划的各个流程,明确各个流程的主要领导人、实际工作的要求及各个流程的工作时间等,在保证各项分工分配明确的基础上,提升综合计划管理的水平。

四、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内容、作用和实际执行问题,对提升综合计划管理水平的路径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几点建议。总之,综合计划管理在供电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实现供电企业完成各项指标和计划的高效性,但在实践的过程中面临着不同的瓶颈,还需要在今后的管理过程中积累经验,以加强综合计划管理在供电企业发展中的实效性。

管理学计划的内涵篇6

为了适应财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财政部于2013年12月修订印发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以下简称“新会计制度”),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促使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高等学校必须更新财务管理理念,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才能科学管理高等学校的收入和支出,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协调、内涵式发展。

一、实施新会计制度背景下,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会计制度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修订印发的,在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今天,全面规范了高等学校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使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心从“核算型”转向“决策型”

与旧会计制度相比,新会计制度主要实现了九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兼顾了高校财务、预算、资产、成本等方面管理的需要,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已经拓展到财政拨款、收费收入、产业收入、社会捐赠、科研收入、贷款收入、利息收入等多个方面,高校的自我筹资能力不断增强,更加注重经费使用的效果和效率。在这种形势下,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重心必须改变把日常事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作为主要职能的传统观念,必须由“核算型”、“事务型”向“管理型”转变,把财务工作重心转移到对学校各项经济业务的事前预测、计划,事中监督、控制,事后考核、评价、为学校决策提供服务上来。

(二)新会计制度强化了高校的受托资产管理责任

新会计制度新增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并要求“虚提”固定资产折旧和进行无形资产摊销,注重反映政府将高校资源或决策权委托给高校进行管理的效果效率、全面规范了结转结余及结余分配的会计核算,以提供高等教育这个准公共产品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新会计制度增加的这部分会计核算内容突出强调了高校必须对受托管理的这部分资源进行科学的会计核算和反映,以作为主管部门对高校实施内部控制机制和使用受托教育资源的效益性、效率性、效果性等内容进行客观科学评价的依据。

(三)新会计制度强化了高校的预算管理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明确了“核定收支、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而新会计制度细化了高校事业支出科目的设置,将原会计制度下“教育事业支出”科目核算的内容细分为“教育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几类,分层次清晰反映高校各类支出的结构和信息,更清晰地核算高校事业支出情况,满足高校预算管理需要,为高校内部成本费用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提供数据支持;同时,新会计制度调整了收入支出表的结构,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使之既能够反映高校收入总额和支出总额信息,又能够反映各种不同来源资金的收、支和结转结余情况,反映高校预算计划和目标的完成和管理情况。

(四)新会计制度强化了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

21世纪初始,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为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很多高校也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学校建设,以促进自身的发展,提高综合实力。虽然财政部门对高等学校的拨款逐年增长,但由于当时财政收入水平不高尚未达到GDp的法定标准,高校的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只能维持日常支出,因此高校普遍选择使用银行贷款来进行基本建设甚至是教学仪器设备购置。高校使用银行贷款是需要还本付息的,在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和其他收入来源没有大幅度增加的前提下,高校如需偿债只能通过压缩教学支出的途径来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校的财务风险。新会计制度提出高校要夯实资产负债信息,明确规定高校的基建投资业务定期并入高校会计“大账”,统一要求将校内独立核算的会计信息纳入高校年度财务报表反映,增强高校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可比性,明确反映高校债务总额和债务构成,要求高校要加强资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增加债务监控管理。

(五)新会计制度强化了高校成本核算与控制

新会计制度在旧会计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高校的收支核算管理,分类核算收入和支出并要求将相应的收入与支出进行配比,强化成本核算与控制;创新引入了“虚提”固定资产折旧和进行无形资产摊销,更加真实地反映资产价值。为高校内部成本费用管理、考核高校的资产使用效果、评价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效果和效率、评价高等学校的预算执行力提供信息支持。

(六)新会计制度强化了高校财务管理的决策分析功能

新会计制度系统完善了高校财务报表体系,将会计报表内容优化为“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和“附注”四大部分,并对“附注”至少应当披露的内容作了详细说明。在当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推进管理机制创新和加强内在风险防范的过程中,客观要求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具有分析处理复杂性、综合性、精细化问题的能力。新会计制度优化了高校的财务报表体系和结构,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了成本效益分析、现金流量分析的依据,为高校财务预测功能、财务规划功能、风险防范功能、决策分析功能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二、适应新会计制度实施需要,创新财务管理理念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是高校内部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在实施新会计制度的前提下,高等学校必须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实现高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

(一)高校财务管理要树立大局观

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要把预算、核算、决策分析与评价和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学校的整体战略目标相结合,走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切实优化高校的教育资源配置。一是要认识到高校建设应服从于国家高等教育建设这个大局,要以国家高等教育建设全局为基础,识大体,顾大局,在国家所能提供的财力、物力范围内,搞好高校的经费分配和供给,努力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二是财务部门在对本校教学科研整体建设实施财务服务中,要将部门工作目标与学校整体目标相结合,将学校的长期发展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切实服务学校发展。在分配教育经费时,必须分清轻重缓急和主次先后,切实保障好重点建设,同时也要照顾到一般事业任务的完成。每一项事业都是学校整体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三是财务部门要通过实行新会计制度实施精细化的财务管理,以及时、准确、完整的财务数据,为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层提供参考,协助处理好本校维持与发展的关系,提出相应的决策建议。

(二)高校财务管理要树立成本效益观

随着高校办学环境的变化,高等教育中各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要提高自身的办学综合实力,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要树立成本效益观,按照教育部、财政部成本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强教育成本核算,以绩效为导向,将办学成本与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挂钩,力求用最少的资金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人才。要研究当前高等教育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和要求,努力探索和建立符合高等教育工作规律、符合新会计制度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当前,各高校内部办学形式越来越趋于多样化、筹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高校财务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既要认真宣传国家财经法律和有关经济政策,使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在正确轨道上运行,又要帮助教学科研管理部门树立成本效益观念,以绩效评价为导向,通过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进行成本费用核算,计算出生均培养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与人才培养成本,不断寻求降低办学成本的最佳途径,帮助这些部门以最少的教学科研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努力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

(三)高校财务管理要树立风险控制观

高校自主办学过程中学生来源受市场和高校综合实力的影响越来越大。高校办学形式多样化和筹资渠道多元化,经费投入与学校建设发展对资金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合理利用负债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校的资金不足,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但在利用负债补充教育经费不足的过程中,高校必须树立风险观念,财务管理工作要具有防范风险的意识,合理组织高校资金,对贷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落实还款渠道和计划;实施新会计制度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负债的分类核算和管理,强化高校财务风险分析,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以促进高校实现健康、稳定和规范化发展。

(四)高校财务管理要探索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观

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财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使高校财务管理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成为可能。通过信息化建设将财务、预算、资产、成本相结合,将财务业务流程与高校的其他管理活动进行整合,将财务管控深入到高等学校的日常业务活动中,而这将在业务处理方式和管理模式上发生变革。将财务工作与学校的业务工作相结合,一方面可以使高等学校的相关财务战略、财务管理制度在业务部门得以落实,另一方面也能及时反馈高等学校各业务部门在办理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借助新会计制度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可以实现管理创新的进一步提升,激发校内各业务部门参与财务工作、关心学校建设发展的积极性,促使各业务部门和教职工在学校聚财、用财、生财方面出谋献策,推动学校整体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高校财务管理要树立决策分析观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要建立反映高校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财务风险管理、支出结构、财务发展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定期进行分析评价,为主管部门和管理层正确把握高等学校的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预测高等学校的财务风险提供依据,并将结果在下一步的管理工作中进行应用。通过科学的分析评价和结果的再应用,促进高等学校充分挖掘潜力、加强预算管理、努力开源节流,促进高等学校预算的顺利完成、提高高等学校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高等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不断改进内部管理。

三、适应会计核算工作需要,重新构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体制

(一)重构财务管理工作组织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办出特色,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高等学校要办出特色,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实力,必须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升战略管理能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而高校治理结构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前文提到,新会计制度不再是单纯的会计核算和处理,而是要兼顾财务、预算、资产、成本等方面的需要。因此,在实施新会计制度的背景下,构建服务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财务管理体制,通过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高等教育资源,为高等学校的战略管理服务,才能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所以,系统构建基于高等教育战略发展导向的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体制,建立高等教育经费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路径,有利于加强高校各项财务工作的监督与管理,确保高等教育资源的保值增值,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进而提高高校战略管理能力,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与办学质量,促进高校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从完善高校治理结构的角度出发,笔者设想构建基于新会计制度的高校财务管理组织体系如图1。

以上工作机制设计坚持以高校战略发展目标为导向,结合新会计制度下财务、资产、预算相结合的思想,体现了财务管理与战略管理相结合、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财务管理与风险管理相结合、财务管理与绩效管理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二)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实现新会计制度核算的战略规划、全面预算和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

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是组织机构高效运行的基本保证。基于新会计制度实施构建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体制,需要一整套能将高校战略管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风险管理有机结合的内部管理制度来进行保障,实现战略与规划、规划与预算、预算与配置、配置与管理,管理与风险控制、管理与绩效评价的有效互动,以此加强学校的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对学校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各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和规范,实现教育资源配置最优化、教育经费使用效能的最大化。

管理学计划的内涵篇7

[关键词]会计系统;管理系统;信息系统

一、问题的提出

产生于二十世纪40年代的系统论,广泛地于与科学,对会计学的也产生了重要。系统论将会计视为一个系统,从该系统的目标、要素及其结构、层次、系统的开放性等方面来构建会计体系,并研究会计系统与外部系统的联系以及会计系统的内部结构。系统论的引进,使会计理论研究的视野更广阔,整体性更强,立足点更坚实。当前,将会计视为一个系统已为会计学界广泛接受,但对会计是一个什么系统却争议颇多:

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aaa)发表的文件公告《会计基本理论说明书》指出:“实质地说,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使这个概念在国外广为流传。1977年,悉德尼。戴维森主编《会计手册》第二版序言中第一句话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它旨在向利害相关的各个方面传输一家或其他个体的富有意义的信息。

1980年,余绪缨教授在《要从发展的观点看会计学的科学属性》一文中提出了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观点。1988年,葛家澍教授在《会计学导论》中提出:“会计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营管理和经济管理而在每个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范围内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已故杨时展教授以受托责任为出发点,认为会计的原本目的在于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完成企业的受托责任。他认为:“现代会计是一个以认定受托责任为目的,以决策为手段,对一个实体的经济事项,按货币计量及公认原则为标准,进行分类一汇总一传达的控制系统。”于玉林教授认为会计既提供会计信息,又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管理,会计是一个系统,它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管理系统两个子系统。因此,他将会计系统的性质表述为:“会计系统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以货币形式为主,采用现代化的专门,对扩大再生产运动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进行管理和核算的系统。”

限于资料和篇幅,本文仅列上述观占。这些观点可分为三类:信息系统论;控制系统论;包括会计管理和会计信息子系统的大系统论。由于这些观点的提出均有其依据,各观点代表者均为国际权威或国内知名会计学家,这些不同的认识对会计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它一方面丰富了会计学的,另一方面也给会计学的发展带来诸多问题:如会计理论研究中会计与财务的关系,会计学科体系中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的关系;会计实务工作中会计究竟有没有管理职能?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会计系统的内涵进行探讨。

二、会计系统的内涵

笔者认为,前文所述的不同观点的原因在于所指会计内容的差异,认识这个问题就是对会计系统的外延界定问题,外延是反映事物对象的总和,内涵是反映对象的共同属性的总和。因此,科学地判定会计系统的内涵,首先应对会计系统的外延加以界定。会计系统的外延是反映会计对象的总和,是对会计工作范围的总括,对会计外延的界定必须从会计实践中得出。

1.从的会计实践看会计工作的内容: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管理需要而不断完善的。在社会生产中,会计一方面对生产过程中人力、物力的消耗以及劳动产品的数量进行记录、计量;另一方面又要对生产过程中的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控制和审核,以促使人们节约劳动耗费,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是伴随着会计产生而俱有的职能。只不过,限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会计本身的发展水平。当时以会计核算为主,会计管理为辅。

2.从现实的会计实践看会计工作的内容:现有的各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进行的最基本的工作是会计核算工作。从记帐、算帐到报帐一条龙形成会计信息的信息系统,但应该看到这决不是会计工作的全部。会计在做好会计核算工作时,还应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开展会计预测,参与经营决策,严格会计控制,进行会计监督,检查与分析。

3.从未来发展的会计实践看会计工作的内容:未来社会是知识社会,信息社会,会计核算必然实现电算化。会计人员从手工核算中解放出来,会计管理工作将更加突出,这也是企业面向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因此未来发展的会计工作必然是管理型会计工作模式,会计核算信息化,会计信息管理化。

因此,我们认为会计系统的处延是反映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管理工作的总和。这是认识会计系统内涵的基础。

会计系统的内涵是反映会计对象共同属性的总和,认识会计对象的属性应把巴握会计系统的特征,用系统的观点研究会计对象,它具有以下属性:

1.整体性,恩格斯说:“系统即是一个大体系。”“会计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由各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来说会计系统是由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管理系统组成的大会计体系。”

2.相关性,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的。会计系统内部的信息子系统与管理子系统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信息是为了管理,管理需要信息。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管理工作也密不可分。

3.目的性,目的性是系统所要完成的任务。这是该系统存在的原因。会计系统的目的是为了节约劳动耗费,提高经济效益。

4.动态性,就会计系统来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和会计自身的发展变化。会计系统经历着由历史上的核算为主、管理为辅,的核算型向管理核算型转变,未来发展的管理型会计系统的变化过程。

综合以上分析,会计系统的内涵是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和会计管理(管理系统)的总和。它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动态性特征。因此笔者同意于玉林教授的,观点,认为会计系统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以货币形式为主,采用专门方法,对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进行管理和核算的体系。

系统包括会计信息和会计管理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会计核算,它通过对会计对象按一定的标准确认、记录、计量、报告等程序最终形成会计信息的报表体系,会计对象是抽象的概念,具体表现为会计六大要素。会计核算即是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的核算。会计核算是会计部门的基础工作,在学科上,会计信息系统表现为财务会计学。会计管理子系统在实践工作中表现为会计管理工作,指会计部门按照会计系统目标对单位的资金运动所进行的决策、计划控制和。有些同志认为会计没有决策职能。我们认为决策是有层次的。即使集权型的企业也不可能事事由单位负责人决策,会计系统内的行为会计人员是有权决策的。动态的会计管理是对收入、费用(成本)、利润的管理,静态的管理是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管理,会计管理是会计部门的核心工作,在学科上,会计管理系统表现为财务管。

三、根据会计系统的内涵重新界定会计学科体系

由于长期以来对会计系统的内涵认识不一,我国会计学界在会计学科的关系上也意见纷纭,主要是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四者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有人认为会计学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独立的子系统。有人认为管理会计是的成本会计,如李心合“在国外,所谓成本会计就是管理会计;而在我国,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两门并行的学科”“而且其根据不足,组织不,论不系统。”有人认为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三门学科之间从内容到方法上均有交叉重复现象,而交叉高达60%~70%以上等等。

我们认为,学科之间的交叉本无可厚非,但是学科之间的重复研究现象,既浪费研究资源,同时也给会计教学,会计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因此有必要对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的关系及会计骨干学科体系予以重新界定。

会计系统的内涵是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管理系统的体系。会计信息系统在学科表现为财务会计学,是对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利润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因此成本核算是包含在财务会计中的。

会计管理系统是对资金运动的管理,包括资金的筹集、使用、耗费、收回和分配,实际工作中是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利润的管理,在学科上财务管理学基本涵盖了上述内容;筹资管理实际上是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管理,投资管理实际上是对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等资产要素的管理,利润管理实质是对收入、费用(成本)、利润的动态管理,因此,我们认为会计管理在学利上反映为财务管理学。

如果按照会计系统的内涵,似乎会计学科有财务会计学反映会计信息系统,有财务管理反映会计管理系统就足够了,那么现存的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该怎样处理呢?成本会计大致包括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等内容。我们认为成本核算是会计核算的一部分。事实上早期的成本会计仅侧重于事后核算,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二十年代以后,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目标成本和标准成本制度的建立,才使成本会计向包括事前预测、计划、事中控制的成本管理发展。而管理会计本身就是从成本会计发展起来的,现实的内容主要包括:成本性态、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成本预测,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预算控制、质量成本、标准成本、责任成本,成本这一主线几乎占了管理会计60%~70%的内容。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责任会计可以划归财务管理学。这样管理会计90%以上的内容被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包含。因此,我主张将成本会计中的成本核算与管理会计中的成本管理进行结合重整,形成成本管理学。这样成本这一要素的核算和管理就浑然一体。从成本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到事后核算,形成一个过程,将管理会计其他部分划归财务管理学。

经过整合,我们认为会计学的骨干学科应由财务会计学,成本管理学,财务管理学三门学科组成。这样做符合会计系统的内涵,又避免了会计学科间不必要的重复和交叉,同时对会计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之所以把成本管理学单列。是因为成本和管理本身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这样,会计核算是基础,财务管理是中心,成本管理是联系二者的纽带。

四、把握会计系统内涵,促进会计工作模式转换

会计系统在实践中表现为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管理工作两部分,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础。会计管理是会计工作的重点。由于长期在计划下,生产计划由国家下达,所需资源由国家统一分配,所需资金国家统一提供,产品由国家统购统销,企事业单位不存在独立的财务活动,客观上形成了重核算轻管理的会计工作模式。改革开放后,我国致力建立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转换会计工作模式。由核算型向管理核算型转变,,对国企改革也具有积极意义。国企改革,一方面要在法人治理结构上进行制度创新,另一方面就要狠抓管理。中共中央关于国企改革的若干决定指出:“要重点抓好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对企业会计工作提出了要求。因此建立管理核算型会计模式是的必然要求。转换的途径一是要思想转变,包括企业领导思想转变:重视会计工作;会计人员思想转变:由记帐员向企业领导高级参谋转变。二是改变工作环境,努力使会计核算电算化,会计信息管理化。三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增强其管理和参与决策的能力。

[]

[1]葛家澍。会计学导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

[2]吴明礼。构建大会计学科新三极的思考[J].当代财经,1999,(6):24-28.

管理学计划的内涵篇8

关键词:涵闸;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tV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从大禹治水的时代开始,我国便开始深入的研究水利工程了,都江堰、大运河无一不在向世人述说着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达和先进。现代的水利工程都是一些很大的工程,涉及的方面很多、工程的实施难、科技参数很高,因为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一直都是考核一个工程的主要两个参数,所以在涵闸施工时最容易出质量问题的地方是,工程主体的水泥和混凝土的强度。由于工程主体不坚固而出问题的例子有很多,因此在施工时必须对工程主体作出危险的评估,然后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随着人们对电的越来越需求,加大水利的建设时当务之急,因此涵闸工程也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涵闸工程的安全是我们最重视的问题,而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也越来越模式化,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也有越来越多专业人士开始探讨涵闸工程施工技术。涵闸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工程,也是专业性实际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我们在学习和探讨理论知识的同时,应该考虑到足够的实践性和可行性,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

1涵闸的简介与划分

涵闸是涵洞、水闸的简称。涵洞是堤、坝内的泄、引水建筑物,用于水库放水、堤垸引泄水。水闸是修建在河道、堤防上的一种低水头挡水、泄水工程。汛期与河道堤防和排水蓄水工程配合,发挥控制水流的作用。

根据2001年的《水闸设计规范》把平原的水闸等级划分了五个等级,按最大过闸洪量大于5000(m3/s)的工程级别为Ⅰ,规模为大(一)型,防护对象的重要性为特别重要;最大过闸流量在1000到5000(m3/s)之间的为工程级别为Ⅱ,规模为大(二)型,防护对象的重要性为重要;最大过闸流量在100到1000(m3/s)之间的工程级别为Ⅲ,规模为中型,防护对象的重要性为中等;最大过闸流量在20到100(m3/s)之间的工程级别为Ⅳ规模为小(一)型,防护对象的重要性为一般,最大过闸流量小于20(m3/s)的工程级别为Ⅴ,规模为小(二)型,防护对象的重要性为一。

2涵闸工程施工过程的管理

施工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质量的问题,为了保证施工过程中保证质量,可以在施工现场成立一个相应的管理组织,来专门管理施工过程中的各种质量问题,此部门应该以现场的施工管理中心为主体,根据施工单位的要求和承包方的现实情况来制定相关关于质量的体系,来保证双重互利性和一次成功性。

施工的主体就是为了保证质量,因此质量的计划就是重点中的重点,应该按照pDCa循环的原理展开,就是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置,由pDCa循环可知,应该先制定完整的计划,再去按照计划实施,最好检查和处置,再这样的一次又一次的循环中提高工程的质量,知道达到或超过标准。

为了保证质量,摆在现实的问题就是工程主体的坚固,因此在混凝土的配比上,要严格的控制和监督,混凝土的强度,都是经过专业的实验室实验得出的。因此在掺加配料的设计要严格的执行实验室的标准,并在实际配比出混凝土后对其强度加以验证,施工中严禁随意的改变混凝土的比例或者添加一些杂物,在大的水利工程浇筑混凝土之后,应该有一套完整的养护方案,在保养过程中应该有专业人员负责,保养的方案应该从水源、覆盖等多方面来考虑,不能疏忽或遗漏一些细节。最后是对工程主体上混凝土的强度的评定与检验,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则是很重要的环节,也是工程主体结构安全系数的重要参数。

3涵闸的控制运用

3.1涵闸控制运用的原则

1)确保工程安全,合理利用水资源,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当兴利与防洪发生矛盾时,兴利应服从防洪。

2)按照有关规定和协议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合理分配水量、定额配水、经济用水。在分配水量时,一般应照顾原有用水户。

3)涵闸工程的运用,必须与上、下游工程相结合,并与河道堤防的防洪能力或上、下游排水,拦水能力相适应。涵闸管理单位应与河道上、下游的工程管理单位密切联系,互相配合,防止人为灾害。

3.2控制运用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涵闸管理单位根据防洪、排涝、灌溉和航运等方面的要求,结合本工程设计条件和质量状况,制定年度控制运用计划,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执行。上游有较大来水面积和拦挡水库库容的涵闸,其控制运用,应按照水库控制运用有关规定执行。

3.2.1对水位控制的要求

涵闸工程要确定汛前和汛后控制水位及最大安全保闸水位、流量,北方冰冻地区还要确定冬季拦水位。

1)以防洪或排涝为主的涵闸,汛前水位应控制在最低水位。

2)以灌溉为主的涵闸,汛前水位应控制在兴利水位。

3)河道有通航要求的,汛后上、下游水位应满足最小通航水深。

4)确定保闸安全的控制指标。应按设计确定的上游最高水位、最大过闸流量、最大水位差控制运用。如工程质量差,或年久失修,应降低标准使用。

5)北方河流冬季为防止冰块壅塞河道,涵闸上游水位应保持平稳,并尽可能高些,维持最小流速,使上游形成冰盖。冰盖形成后上游水位尽量不变动。融冰期间,一般应不放水,避免发生流冰现象。

3.2.2其他要求

1)有淤积问题的涵闸,应研究采取妥善的运用方式防淤、冲淤、排砂。

2)位于鱼类回游河道上的涵闸,应尽可能设法通过控制运用给鱼类创造回游条件。

3)水质污染水域,尽可能通过合理运用防止或减少污染。

4)有发电要求的,应尽量照顾小电要求。

5•3控制运用中应注意的5个问题

1)单向运用的涵闸,需要双向运用时必须经过验算鉴定,提出相应的运用指标和办法,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后执行。

2)涵闸工程的控制运用,应按照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运用计划和指令进行,不得接受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的指令。

3)涵闸工程在放水、停水、加大或减小流量以及泄冰凌前,均应事先通知上、下游有关地区做好准备,避免发生事故。

4)当下游出现超标准枯水位的情况下,开闸时必须严格控制闸门的高度和流速,避免发生远趋水跃,冲刷建筑物和河床,待水位回升至最低水位以上时,才能正常运行。

5)涵洞及涵洞式水闸,应避免洞内长时间处于明流和满流的交替状态,给洞身造成破坏。

4涵闸工程的防治

涵闸工程完工后,有可能会出现一些质量和施工上的问题,下面主要介绍下出现了主体工程混凝土裂缝的防治,因为这个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在施工完成后,经常会发现在工程主体浇筑过的表面会出现一些裂缝,这个问题是混凝土质量常常会出现的问题,虽然混凝土内部凝固时产生的一些裂缝是必须的,但是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应该尽量减少,因为水利工程要求的混凝土强度一般都很高,而且量很大,所以产生裂缝的可能性很大,再加上一些技术上的失误,就更容易产生裂缝了。为了防止产生裂缝,可以在挖地基时,加深地基的探槽,如果是一些比较复杂的地基,一定要进行全面的土地强度勘探,如果查出有软弱部位,一定要在进行加固后再施工,此外,预留相应的沉降缝,使主体可以进行适当的沉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裂缝的产生,沉降缝的设置也要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严格的处理,否则不但不会减少裂缝,还会给整个工程带来危险。在选用工程用的钢筋时,为了减少裂缝,可以选用一些强度相对较低,有很好延展性的钢筋。有些裂缝并不是因为混凝土内部凝固而产生的,而是由于坍落较大,混凝土的体积变形也就越大,还有也能在气候干燥的天气来浇筑混凝土。而在浇筑成功后,最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空置地下室内的相对湿度,这些可以通过常常打开窗户来实现,如果可以,还要一定的在地上洒水效果更好,还要合理的安排保温层和施工层,由于层面结构层施工完毕至做好操作层,其间有一段时间间隔,故屋面施工应尽量避开高温季节。

管理学计划的内涵篇9

1.1知识管理战略的内涵分析

一直以来人们对知识管理战略的定义都存在着分歧。由于研究视角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了知识管理战略实质内涵的丰富性,很难达成令大家一致认同的定义,其理论研究仍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主要从资源观和知识利用及创新的角度,并借鉴詹越(2009)对知识管理战略定义的归类,从战略观、规划观和过程观三个层面,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知识管理战略概念研究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定义进行聚类,各分层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1)战略观。战略观是知识组织的基础性资源,强调管理知识资源的战略、方法以及手段。Seeley和Dietrick(2000)从知识管理的方法及手段方面提出知识管理战略是通过组织成员的知识存储、知识获取和知识创新获取竞争优势。但更多的学者是综合了知识资源观、战略观、知识管理方法及手段等方面对知识管理战略内涵做出界定。比如,Zack(2002)认为知识管理战略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以企业内外部的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战略、策略和管理方法的集成,其目的是提高组织的知识创新能力,形成和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最终实现企业价值。(2)规划观。规划观侧重于对知识资源管理的规划和计划。詹越(2009)拓展了明兹伯格的“5p模型”,从多个角度(目的、对象、内容)对现有知识管理战略概念加以整合并形成了知识管理战略比较全面的概念模型,即组织通过知识创新、组织创新,以达到塑造组织核心竞争力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目的,并对知识及知识管理活动进行决策性规划以促进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具体内容包括对战略观念、类型、模式和实施策略等的知识管理战略要素进行的选择和设计。(3)过程观。过程观则是通过全面的变化过程和组织变革的知识管理活动以达到组织创新的目的。Cohen和Huang(2000)基于资源观视角认为知识管理战略是通过新的知识创造、传播和应用的一种全面的变化过程和组织变革形式,它的目的是实现组织创新并获取或维持组织竞争优势。综观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战略内涵的不同界定,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认知是:知识管理战略的最终目标是获取或维持组织的竞争优势以及实现企业价值,其研究对象主要是组织的核心资源、知识及其相关管理活动等。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认为知识管理战略是指组织为了在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充分整合与规划组织内外部优势知识资源或关键知识要素,以获取组织整体运营绩效最优和持续竞争优势或地位的组织目标,通过知识管理、知识创新和组织创新等一系列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企业价值。

1.2知识管理战略类型概述

关于知识管理战略的类型,国内外学者根据知识内涵、知识利用或获取方式、企业知识特点及需求、知识管理态度等作为分类依据,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由于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战略分类视角的不同而产生了多种知识管理战略类型的情况,为了让知识管理战略类型的研究进程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展现在读者面前,结合知识管理战略定义并依据姚先国、胡玮玮(2007)知识管理战略类型的划分方式对国内外知识管理战略类型进行纵向归聚,即从战略层、战术层和业务层进行介绍,三个不同层次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1)战略层。战略层将知识视为组织的基础性资源并把知识战略作为组织总体战略,因此企业总体战略取决于知识管理战略。march(1991)与Zack(2002)从知识使用的角度将知识管理战略分为知识创造战略(exploration)和知识利用战略(exploitation);Bierly和Chakrbarti(1996)从知识来源及学习新知识的速度方面将知识管理战略划分为内部学习(internalLearning)、外部学习(externallearning)、激进式(Radical)学习和渐进式(incremental)学习;wiig(1997)从企业战略及其自身需求出发,将知识管理战略归为商务战略中的知识战略、智力资本管理战略、个人化知识资产责任战略、知识创造战略、知识传递战略;Zack(2002)依据企业竞争策略态度倾向,将知识管理战略分为积极战略和保守战略;earl(2001)依据知识管理过程及结果把知识管理战略分为知识基础战略、知识地图战略、知识流战略、知识资产战略、知识共享战略、知识交流战略、知识能力战略;同样,也有学者从知识的构成和获取方式上把知识管理战略划分为自主知识创新战略、自主知识获取战略、合作知识创新战略、合作知识获取战略。(2)战术层。战术层是组织为了持续改善管理而将知识管理视为加强战略管理的工具。Hansen最先提出知识管理战略概念,他认为编码化战略(CodificationStrategy)和人际化战略(personalizationStrategy)是组织实施知识管理并完成知识管理活动的重要手段。Swan等(2000)从信息的传输、记录方式和交流分享形式的角度认为知识管理战略分为认知战略(Cognitive)和分享战略(Community)两种。Choi和Lee(2003)在Bierly、Zack、Hansen、Swan等人的基础上,以企业对外显导向知识管理和内隐导向知识管理的倾向,把知识管理战略分为系统导向、动态、员工导向和被动四种知识管理战略。另外,他们还根据知识编码化以及知识在人际间交流的差异,把知识管理战略分为系统导向(system-oriented)、人文导向(human-oriented)以及动态性(dynamicstyle)三种知识管理战略模式。Choietal.(2008)根据知识管理战略之间的非互补、非对称互补和非关键对称互补三种关系,把知识管理战略分为:外显导向战略、内隐导向战略、外部导向战略和内部导向战略。(3)业务层。业务层是为了加强主导业务的职能而将知识管理看作企业总体战略下执行主导业务的方法。Schulz和Jobe(2001)通过对美国和丹麦跨国公司的研究认为,知识管理战略应该分为编码化战略、内隐化战略(tacitness)、聚焦战略(Focused)、非聚焦战略(Unfocused),同时发现聚焦战略明显优于其他三种知识管理战略。Garavellietal.(2004)从适应外部环境的角度将知识管理战略分为知识市场(Knowledgemarket)和知识社团(Knowledgecommunity)。percin(2010)整合了系统导向知识管理战略和人文导向知识管理战略的概念,提出了另外一种新的知识管理战略即动态知识管理战略。Choe(2011)结合人际化知识管理战略和编码化知识管理战略并对它们进行集成,提出了组合知识管理战略。徐漪(2014)以Hansen和tierney等人的知识管理战略分类准则为依据,把知识管理战略分为四类,即保守系统化战略、保守人际化战略,积极系统化战略和积极人际化战略。从上述介绍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知识管理战略分类的研究已经由单一维度转向了两个维度相结合的组合式研究;编码化战略和人际化战略是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普遍认同且最常使用的基于知识内涵的知识管理战略类型。

1.3知识管理战略内涵与类型的关联

本节基于知识管理战略内涵之间及类型之间的层次关系、内涵与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图1、图2),从二者之间的异同点剖析其联系。图1知识管理战略内涵分类图2知识管理战略类型分类注:①表示对应关系。知识管理战略内涵及类型的划分逻辑均是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概括到具体、从指导思想到实操的路径,将二者分为三个层次类型。另外,二者的划分依据均是基于资源观、知识观及其应用手段、态度等做出具体分类,因此,二者相互之间存在内涵上的相似性。知识管理战略内涵是基于组织不同管理层面、不同执行部门业务特点的解释和界定,而知识管理战略类型是基于组织具体业务的指导性思想,前者对后者具有指导作用,后者对前者理论的丰富具有支撑作用,二者的研究对象有所差异。

2研究结论及成果

管理学计划的内涵篇10

城市河道不但是城市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只有营造出良好的城市河道生态系统、人水和谐的城市景观,才能真正地改善城市居住环境、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本文以深圳市盐田河景观改造工程为例,从现代景观环境对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的需求出发,从景观生态设计的角度对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生态景观设计进行思考和研究。

通过对深圳市盐田河进行实地勘察,分析各岸段水景、生态环境,掌握工程在河床、驳岸、及绿化设计方面所作的生态性改造尝试,发现并认识到城市河道的生态景观设计就是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和景观设计的重点和实质。只有遵循生态设计原则对城市河道景观进行设计和规划,尊重自然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同时在保护和创造生物良好生存条件和环境的前提下注重安全性、耐久性和自然景观效果,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出和实施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与景观设计的策略,构建人水和谐的河道景观生态系统。

关键字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景观设计;盐田河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近年来,城市和到普遍存在淤积、污染等现象,许多河道失去了饮用水源甚至生活用水的功能,水体普遍富营养化,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可以说对河道的生态治理日益紧迫。景观城市河道水系统的功能比如航运、排水等已经被充分的利用,但是城市河道水环境系统应该具有的生态效应和景观功能却往往被忽视。以前在对城市河道水环境进行治理的时候往往采取治理工程和设计规划分别实施,工程人员与设计师分别作业的方法和流程。而且传统的设计理念往往是以工程的角度为主,以最小的投入达到工程要求;排水、防洪是首要目标而混凝土结构是实现工程最普遍和可靠的手段。在这种治水理念的指导下,城市的生态系统、周边居民及使用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往往被忽视;整个岸区和河道也没有被视为城市公共空间,而是单纯的截弯取直、高筑堤岸,使得滨水景观在城市的生态价值中失去了活力。因此,治水和设计要有机结合,以新的理念和观念重新审视对城市河道水环境的改造。应该从整个城市的景观系统和水环境的生态功能出发,一方面注重水质的提高、水环境的改善以及水生态系统的完善,另一方面要合理规划岸线景观,营造出具有视觉效果和优良体验的和到环境。

2.研究意义

随着人们支配河流的能力日益提高,给河流也呆了越来越大的伤害。水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尤其是城市河道水环境的污染,更是给居民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目前的城市河道水资源条件迫切需要得以改善,无论是水质的提高还是水景的改善,甚至水生态系统的完善都是城市急需解决的问题。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中的生态景观设计一方面需要注重工程技术的治理手段,同时要关注景观设计的美学效

果,还要考虑到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只有经过多方面的慎重考量、规划、设计、施工,才能即可治水又能美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深圳市盐田河河道水环境改造及景观设计

(一)河道现状特点

盐田河位于深圳市盐田区内,是该区的一条主要河流。全长6.4公里,流域面积20.8平方千米,综合整治工程从2005年开始。其中,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位于盐田河双拥公园下有段至盐田河内湾出海口。盐田河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设计以及管理,防洪标准达不到10年一遇的标准。护岸在洪水中多发生水毁,洪水给周边居民和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沿河多见坍塌的河岸、淤积严重,而且临近社区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排入河道的污水对河道水质造成了严重污染。

(二)规划目标及理念

盐田河在综合治理规划的过程中吸收了国内、外治河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在满足水源保护和防洪的基础上,将盐田河治理规划成为具有示范性的生态、景观河流。在河道治理方面主要采用人工生态驳岸对自然河岸进行“可渗透性”的整治。同时,生态驳岸将滨水区植物与堤内植物进行有效联系,构成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在景观设计方面,在原有地形、道路和植被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充分

考虑到保护并利用现状。同时,通过丰富驳岸滨水边界的景观要素,增加亲水空间、强化亲水设施,利用盐田河周边的自然风貌,形成协调融合的生态景观。

(三)治理对策

1.水环境治理传统工程措施

在盐田河治理工程措施中,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改善水质,采用了传统的水体置换和引水配水的工程,将“静止”的水变成活动的水,使水流动起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盐田河上修建了两座钢筋混凝土自动翻板闸,闸门可自动调控,拦挡和释放河水。同时,一次性清除了14.12万立方米的淤泥,帮助盐田河水实现吐旧纳新、水体置换的效果和目标。

至今为止,采取截污和改善河网水质的综合措施一直是改善水质严重污染地区的主要措施。在盐田河治理工程中,在对现状进行充分考虑的前提下,工程主要采用了点截污和大截污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找出污水管道并将其接入污水管网,另一方面在河道两岸布置截污干管和截污泵站,集中截污并送往污水处理厂。对于沿河两岸的企业和居民区不仅要将其排放的污水接入污水管道中,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居民和企业素质、规范,从根本上改变和杜绝往河道内排放污水和倾倒垃圾的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