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难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05:22

大学化学难度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难点教学学生心理教师

化学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认为化学是一门较难的学科的学生不在少数。一方面,有的学生刚一接触化学就认为化学内容繁多,元素符号和化学方程式难写,片面地认为化学难学,因而放弃学习化学。另一方面,在化学教学中若教师的教学难度处理不好,也会成为学生在学习上的困扰。因此,笔者认为形成化学学习中的“难”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本文在学生学习化学时形成学习困难的诸多因素中选择一二加以探讨,寻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求从根本上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化学学习质量。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由有趣向乐趣的转化

笔者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好化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部分学生的智商没有太大差别,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的化学成绩逐渐出现高低分化,有些学生开始认为化学难学,不愿意学。可见,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降低是化学学习难的首要因素。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过:“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会成为英才或天才。”要想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就需要我们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在科学探究中让学生体验其中的艰辛和喜悦,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进而特别关注化学,对化学的有关知识就会观察敏锐、记忆牢固。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化学世界的奇妙,发现原来身边的物质就是这样构成的,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如此就可以引导学生发掘自身的潜力。

二、认识化学学科特点,把握规律,降低难度

化学这门学科概念、理论较多,因此有“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之说。化学的概念性和抽象性较强,内容繁杂,知识体系分散、零碎,符号多,所以经常需要记忆、书写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还要运用化学符号把化学物质表示出来,把化学符号作为思维运算的工具和媒介。学生要从感知概念进化到形成概念,就要在认识的过程中逐步深化,而深化过程中的不稳定性也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难”。

另外,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还要面对一个现象后面跟着的一大堆化学符号,以及要用这些符号和文字来表达结论的局面。教师对这样的知识集合已经熟练掌握,但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在大量的符号、方程式、诸多“千回百转”式难题的重重困扰下,难度可想而知。不仅如此,学习化学还需要数学、物理、实验技能等相关知识作为基础,而这些又让学生的学习难度“更上一层楼”。

在了解了上述困难的成因之后,只要掌握化学学科的特点,学化学就应该心中有数了。初中化学打的是基础,我们可以分化难点、突破重点,做到有的放矢。首先要了解一下元素周期表,学生只需会背前二十种元素即可。既然要用符号(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来表达我们的物质世界,那么我们可以教学生把一堆看不懂的物质转化为我们认识、熟悉的事物。既然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只要把元素、方程式、实验操作等内容多加理解和记忆,一些填空题就能比较准地完成了。记住基本的答题套路,记住质量守恒定律,你会发现化学是所有学科中最好掌握的一门课程。

三、对课标把握的偏移引起学生学习上的难度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一轮课改已全面铺开。首先,在课改过程中,教师的原有经验与新课改如果在衔接上出现漏洞,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中就会让学生的学习产生难度。其次,跳跃性大,对学科的综合要求高,学科知识点多,是新课程和新教材知识内容的一大特点。在综合过程中一旦因为知识内容的跳跃性太大或知识点的衔接上出现疏漏,就会造成学生知识链接上的脱轨。而且新教材在教学目标、教材结构体系和知识能力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容易对新教材中的目标和内容把握不准,在具体的教学中在对知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把握上缺乏经验、力不从心。因此,若教师在困难中教学,学生也会感到困难,出现学习上的不适应。

另外,新教材增加了许多新内容,若教师课标意识淡薄,理解不透彻新课程标准,也不围绕教材进行细致挖掘,只习惯于“教教材”,就会导致教学内容多而课时不足。在“学生成绩”这个大的指挥棒下,教师用传统的方法来处理新教材,若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加快课堂教学节奏,则留给学生思考和感悟的时间就会少之又少。教师对新课程实施目标在理解上的欠缺也会导致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自觉地加大教学难度。

教师还会因为测试目标限制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给出一些具有较大开放度的开放题与实践题。这样的习题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当这种“教”与“学”出现矛盾时,教师和学生都会感到束手无策,学生会因为解题的预备知识和铺垫不足,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碍,从而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四、教材处理不当造成的难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因为种种原因人为地制造学生学习化学的难度。有的学校为了赶进度,抢时间复习,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注重讲述的通俗性,将教学中的难点集中,这势必造成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还有的学校把各种考试中的信息迁移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当作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任意增加训练难度,人为地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比如,碳酸钠是盐,但是显碱性,俗称“纯碱”,这样的知识点若按照上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最终只能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在有限的知识范围内打转,不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综合上述分析的主客观条件,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主动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分析学生形成学习困难、学习障碍的原因。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除了从教材、学生等方面寻找客观原因外,还要从自身的教学设计、教学观念等方面寻找适合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方法。针对各种不同的“学习难”,对学生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坚持分散难度、设置阶梯、逐步递进、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从心理上“降难”,从根本上化难为易,真正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其实每一门学科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只要我们注意让学生调整学习情绪、掌握方法,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学好化学。

参考文献

[1]戴忠恒.心理与教育测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大学化学难度篇2

研究背景

这项比较研究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袁振国教授担任组长,从2011年2月起汇集六所部属师范大学的150多名学科专家,500多名科研人员协同攻关,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等6个学科,就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日本10个国家的中小学理科教材,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相对的难易程度进行了大规模国际比较,从而给“我国中小学生学的到底难不难”“为减轻学业负担是否应该降低教材难度”等问题一个科学严谨的回答。

结论一:我国中小学理科教材难度处于中等水平

教材的难易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水平,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和民族的整体素质。教材的难易不仅决定了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也是评判教材好坏的重要标准。该研究通过比较发现,在10个国家中,中国教材的难度大都排在4~6位之间,属中等水平。

除了理科教材,研究还专门将7个国家和地区的英语教材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内地排在第6位。研究认为,中国内地的英语教材难度也处于中等水平。

专家声音

袁振国教授表示:“我们的中小学生负担重与教材难度有多大关系,我们不能凭感觉和经验,如果没有充分研究就做出教材调整的决策是不可行的,要把感觉和经验变成科学,就需要用大量数据来说明,这正是两年前我们开始这项研究的原因。现在,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用数据来说:我们的教材并不难,我们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与教材难度没有直接关系。”

结论二:我国教材不同学科难度存在差距

教材难度由广度和深度决定。广度是指教材内容的多少,即教材容量;教材深度指教材内容要求的高低。这项国际比较研究还在教材的深度、广度等方面开发了研究模型,研究的结果显示我国教材难度在广度、深度和不同知识主题的难度上表现出不同特征,例如有的学科教材容量不大,更重内容深度,表现出“窄而深”的倾向,如物理学科;有的学科教材知识点覆盖面宽,知识点多,但内容较浅,表现出“大而宽”“浅而散”的倾向,如化学学科。在具体内容方面,难度表现也有所不同。例如,小学数学习题难度相对偏大,初中数学教材的空间几何图形与统计内容知识点不足,习题难度较大,高中数学“集合”领域知识点过多,“集合”“向量几何”内容过难。

专家声音

课题组研究分析了国外先进教材的共同特点,并对如何改进我国中小学教材编写提出了五条建议。

一是加强课标与教材的系统设计,注重不同学段的有效衔接。国际比较发现,我国中小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缺少学段间的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缺乏不同学段之间的有效衔接。有的学科课程标准的制订没有一体化设计,在一标多本的教材编写模式之下,不同学段教材编写团队各自独立,未能通盘考虑。需要加强教学内容和目标层级的整体设计,对能力培养和态度形成进行系统安排,帮助学生对学科形成整体认识。

二是教材结构,加强知识类型的均衡选择。国外教材框架多重视从问题入手,强调知识的整体构建,教材的编写突出同一概念或同一主题内容在不同年级的逐步深入,重视知识编排的递进性。我国在编写教材时需更加注意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基础,螺旋式设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态度目标及其教学安排。针对教材知识类型或主题难度不够均衡的问题,需要改进均衡设计知识比例和难度要求,如数学教材需适当降低习题难度,重视知识引入,加强信息技术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物理教材要适当增加教材的广度,降低教材的深度,实验内容的设计应更加科学;化学教材应适当减少偏离核心概念的知识点数量,收缩知识的“覆盖面”,优化实验和习题,强化学生思维训练等。

三是变革教材呈现方式,增强趣味性。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国外普遍比较重视教材的栏目设计、版式设计、语言表达、教材插图、内容组织的趣味性,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思想也非常清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易于教师把握和处理教材。建议我国教材中增加实物图、示意图、模型图、概念图、图表、曲线等形象、直观、生动的素材,以及类比、模拟等方法,增强教材的吸引力。

大学化学难度篇3

关键词:交际文化难度分析及预测试题检测

由于汉语文化词语隐藏着汉民族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文化因素,在交际中最容易引起误解,甚至导致交际的破裂,因此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本文从习得者自身体验角度入手,对不同层级的文化词语习得难度进行分析及预测,并且以试题检测的形式检验其合理性。

一、交际文化中汉语文化词语的界定和分类

张占一认为,交际文化指的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在交际时,由于缺乏有关某词、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发生误解,从而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知识。吕必松认为,交际文化可以理解为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的文化因素。赵贤州则把交际文化分成12个方面的内容。自从“交际文化”的概念被提出起,人们就开始不断尝试对交际文化进行划分,赵贤州(1989、1992),张占一(1990、1992),孟子敏(1992),陈光磊(1992),魏春木、卞觉非(1992),梅立崇(1994)等多位学者都曾对交际文化进行划分,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划分标准。

在本文中为了对汉语文化词进行难度分析及预测,需要在交际文化范围内对文化词语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笔者参照前人观点将交际文化中的文化词语分为7类,列举如下:

在本文中,由于⑥属于语用文化范畴,暂不讨论,⑦中这些词语具有较浓的趣味性,相对于其他交际文化词来说特点突出,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此也不作讨论。

二、文化词语习得难度分析

汉语文化词语是汉语词汇中习得难度最大的词语类别。因为此类词语的习得不仅受到汉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且存在一些作用不可小觑的复杂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词语义项数量、词义联想距离、词义透明度、词义隐喻层级、词语使用频率。这些因素的交叉作用使学习者的学习和使用难度增加,从而使得习得难度呈现不同分级。

(一)词语义项数量

词语义项是词语意义的分部门,分管词义的各部分。分部门越多,整个词语的概念就会越复杂,因为各部门之间有时会互相联系而形成干扰;有时却毫无联系,独自形成一个新的意义。在这样的复杂情况下,汉语学习者会因不能准确定位词义而发生错误。因此,词语的学习难度会随着词语义项的增多而变大。如“意思”一词,在汉语词典中有“用意、意图;趣味;象征性表示;道理;心思;意志;神情;礼品;意见;贿赂;迹象”等十几个义项,学习者不仅要记住词义的每个义项,还要分辨语言使用环境,使得记忆和使用难度大大增加。

(二)词义联想距离

联想是人的一种本能心理活动,是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指词汇使用者对(词)所指对象本质属性以外的其他属性的主观联想成分。“词语的联想距离是指在语义网络中,概念之间通过不同强度的语义相联系,不同的语义联系强度反映了概念表征的距离。”[1]围绕着某个概念,在人的头脑里往往储藏着很多相关信息,在必要时通过联想出现在语言表达中。由于各民族语言词汇之间的联想不能做到完全的对等,因此词义联想会大相庭径。词义的联想距离长短也决定了词语的习得难度,联想距离越长难度越大。长距离的心理过程中,一旦有一环节受到干扰,就会中断联想,导致错误。比如“红脸、白脸”一词需要经历“红色、白色的脸戏曲脸谱红脸关公,白脸曹操三国演义中关羽、曹操的人物形象忠臣、奸臣正面、反面人物”的联想。在这一过程中一旦不理解“戏曲”中脸谱的标示意义,或者不能联想关羽、曹操的人物形象就会不能理解到“忠、奸”“正、反面人物”这一层面。

(三)词义隐喻层次

为了便于理解、记忆或丰富表达形式,人们习惯用熟悉的、在形式或功能上相似的事物概念来解释和说明陌生事物,这就是隐喻。隐喻概念广泛,且包括众多范畴,涉及修辞学、哲学、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多方面,但此处要引用的是概念隐喻中的实体隐喻,指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具体有形的实体,因而我们可以对此类隐喻进行量化。隐喻呈现出一定的层级性,且层级性系统地彼此相互联系,形成一种层级结构。“隐喻是将喻源固有的本体特征映射到目标域的内在特征上,目标域的这些特征是认知主体对经验的体验和诠释。”[2]如“穿小鞋”,“人穿比自己脚小的鞋子”是喻源,“在人际关系中受到别人利用职权暗中给予的刁难、报复或施加的约束、限制”为目标域。穿鞋的特征映射到人际交往方面,学习者需要经历“①穿比自己脚小的鞋子②脚感觉痛苦③鞋小带来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对外难以言表”到“①别人暗中刁难你②心里感到不舒服③有苦难言”的三个层级映射。很明显,映射层级越多,学生的心理活动距离越长,如果中间有间断,则不可完成词语的正确学习和使用,因此难度越大。

(四)词义透明度

根据王春茂等学者的意见,词义透明度指的是复合词的词义根据组成复合词的各个语素的语义推知的程度,其操作性定义为整词与其语素的语义相关程度,整词与其语素的语义相关程度越高,词义的透明越高,语义相关程度越低,词义的透明越低。为方便测验,本文将短语(如:穿小鞋)也列为复合形式的词语。作者认为,文化词语因加入文化元素,往往会形成引申义,词义的引申也影响词义透明度。词本义的文化内涵和语素引申义的文化内涵结合后带来词汇层面的文化内涵,学习者经历“整词学习―分解语素学习―根据情况区别分析(分解或整词)”的过程会增加难度,使得词义透明度降低。如“眼红”,不但是“眼睛”+“红色”的语素拼接意义,在汉语文化中“眼红”一词,还引申为“看见别人有名利或有好的东西时非常羡慕而忌妒,甚至想据为己有或取而代之”“激怒或者着急的样子”。所以,“眼红”的词义透明度就会大大下降,从而增加习得难度。另外,词义从完全透明到完全隐晦是一个过程,可以对其进行阶段划分。

(五)词语频率

频率是语言项目在语段或语言材料中出现的次数。ellis(2002)提出以频率为中心的二语习得观,认为频率是语言习得的关键因素。他指出:“语言学习是联想式的学习,反映语言形式和意义相匹配的概率性的表征。”[3]频率不仅影响输入转化为吸收这一环节,而且影响语言加工的熟练与流利程度,以及语言输出的准确度。因此,词汇频率越高,习得难度越小,相反越大。

在习得者汉语文化词语习得过程中,以上五种影响习得难度的因素复杂呈现,交叉影响。为了便于清楚地呈现文化词语的习得难度层级,作者采用量表的形式加以说明。

三、难度预测及检测

(一)难度层级量表的编制

量表中词汇的选取是结合本文对交际文化中的文化词语新的分类标准(见上表)以及对外汉语《成功之路》系列教材①中的文化词语得到的。包括“红娘、黄色、香火、眼红、穿小鞋、吃醋、意思、铁饭碗、龙凤、狗、红豆、红脸白脸、包袱、红包、享年”15个词语。

该预测量表采用Likert的点式量表法,分别记5、4、3、2、1分(词义数量和词义透明度除外)。量表中的子量分别是上文五种影响因素:词语义项数量[2]、词义联想距离、词义透明度、词义隐喻层级、词语使用频率。

由于词语义项数量、词义联想距离和词义隐喻层级与词语难度呈正相关,数字越大表明难度越大;而词义透明度、词语使用频率与词语难度呈负相关,所以此处采用倒计分,透明度越低,频率越小,则呈现数字越大,为此,作者对透明度采用4分制的衡量标准,即:①完全透明;②比较透明;③比较隐晦;④完全隐晦,且对应顺序号就是分值,即:完全透明记1分,比较透明记2分,比较隐晦记3分,完全隐晦记4分;同样频率也采用5分制,即:①经常出现,记1分;②比较常见,记2分;③偶尔出现,记3分;④不常出现,记4分;⑤很少出现,记5分。这样五个子量的总体呈现就是数字越大表明词汇难度越大。另外,因为义项数量较大,所以采取15分制。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对词频的测算很复杂(首先,测算的人员繁多且情况多变,带有不固定性,需要大量的样本评估;其次,参考标准不一,口语和书面语的词频无法完全统一),所以本文使用主观制定词频参数的方法。

表1:文化词语习得难度分析量表

词义数量

(1-15)词义联想距离(1-5)词义隐喻层次(1-5)词义透明度

(1-4)词语频率

(1-5)总和

红娘2423213

黄色2222210

香火7434422

眼红2334315

穿小鞋2532315

吃醋2432213

意思12524427

铁饭碗2332212

龙凤2222210

狗2222210

包袱2322211

红豆2233414

红脸白脸2534418

红包221229

享年1112510

根据量表数据分析,可初步得出文化词语习得难度层级,15个词语的难度从低到高依次是:红包<狗、黄色、龙凤、享年<包袱<铁饭碗<红娘、吃醋<红豆<眼红、穿小鞋<红脸白脸<香火<意思。

为了验证预测的合理性,将以试题形式检测其合理性。

(二)难度试题检测

1.检测目的

任何推测都需要实践来证明其合理与否。因此我们以试题形式检测队汉语文化词语难度层级的推测是否合理。

2.检测被试

选取28位留学生参加试题检测,其中9名学生属于中级汉语水平,19名学生属于高级阶段汉语水平,学习汉语的时间均在2-5年之间,收回有效试题28份。

3.检测试题样卷

见附表

4.检测结果分析

表2:检测结果统计表

答案正确人数答案错误人数答案错误率百分比

红娘18100.35

黄色2530.11

香火14140.50

眼红16120.43

穿小鞋16120.43

意思13150.53

铁饭碗1990.32

龙凤2530.11

狗2260.21

红豆17110.39

红脸白脸14140.50

包袱2080.29

红包2800.00

享年2440.14

吃醋18100.35

由上面的检测结果统计表可以看出,15词的错误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意思香火、红脸白脸眼红、穿小鞋红豆红娘、吃醋铁饭碗包袱狗享年黄色、龙凤红包。

与之前的难度预测对比:

预测

难度红包狗、黄色、龙凤、享年包袱铁饭碗红娘、吃醋红豆眼红、穿小鞋红脸白脸香火意思

检测

结果红包黄色、龙凤享年狗包袱铁饭碗红娘、吃醋红豆眼红、穿小鞋红脸白脸、香火意思

通过对比表可以看出,除了“享年”“狗”“红脸白脸”没有完全对应之外,此结果与之前的难度预测几乎吻合。由此可以得知,汉语文化词语的难度有层级且可以通过分析进行难度预测。

四、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预测、检测的一系列过程,探讨了汉语文化词语习得难度的层级分布。我们认为,此举既能从实践中得到学习者对文化词语学习和使用难度的真实定位,方便教师根据影响词语习得难度的因素对课文教授词汇进行难度分析及预测,并实施分步、分层教学的方法,同时也能为初、中、高不同阶段的教材里文化词语的层级分布提供一定的参考。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交际文化视角下留学生汉语文化词语习得难度分析”[项目编号:2015ZYXS54]。)

附表:

姓名:国籍:

学习汉语的时间:2-3年,4-5年,>5年

一、选择题,请选择题目中划线词语的正确含义。

1.小刘对小李说:“你还没有女朋友?要不要我给你当红娘?”

a.女朋友B.穿红色衣服的姑娘C.介绍人D.女领导

2.妈妈走进房间,发现小明在看一本黄色杂志。()

a.黄颜色的B.好看的C.权威的D.色情的

3.他是一个看到别人取得成绩就眼红的人。()

a感动落泪B.激动的样子C.嫉妒D.眼睛充血

4.可千万别得罪办公室的张主任,小心她给你穿小鞋。()

a.穿小码的鞋子B.为难你C.照顾你D.表扬你

5.别送太贵的礼物,意思一下儿就行了。()

a.象征性地表示B.有意义的C.好玩的D便宜的

6.现在的很多的年轻人,都想找个铁饭碗。()

a.稳定的工作B.有钱的人C.铁做的碗D.工资高的工作

二、选择适当的词语填空

1.中国的父母都希望儿女有出息,都望子成_____、望女成______。

a龙凤B.猴燕C.狮鱼D.虎羊

2.瞧他那样子,跑前跑后的,也就是别人的一只_____而已!

a狐狸B狗C老鼠D猴子

3.在中国,_______这个词含有“相思”的意思.

a.玫瑰B.牡丹C.葡萄D红豆

4.老张家几代单传,终于添了一个孙子,_____又旺起来啦!

a气氛B人员C人气D香火

5.在我们家,爸爸总笑嘻嘻地唱_____脸,妈妈很凶,唱_____脸。

a.粉黑B.红白C.红黑D红蓝

6.这次的失败对他打击很大,就像一个巨大的_____,给他带来非常大的压力。

a绊脚石B.节骨眼C.硬骨头D.包袱

7.中国人过春节时,年长的人要给年幼的人______,表示喜爱。

a拜年B灯笼C红包D春联

8.尊敬的王老先生昨天下午离逝了,______95岁。

a诞辰B高龄C享年D遇难

9.提到男友的女同事,小丽一脸______的样子。

a辛酸B吃醋C吃苦D吃亏

注释:

[1]《成功之路》系列教材,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全套22册。

[2]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词义解释。

参考文献:

[1]钱乃荣.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1-33.

[2]吕必松.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问题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2).

[3]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国家教委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办公室印,1996:19-26.

[4]赵贤州.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l).

[5]王振昆,谢文庆.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4.

[6]胡春洞,王才仁.英语阅读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22.

[7]王茂春,彭聃龄.重复启动作业中词的语义透明度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0,(2).

[8]储泽祥.相似性的“n1似的n2”格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4).

[9]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161-165.

[10]王茂春,彭聃龄.合成词加工中的词频、词素频率及语义透明度[J].心理学报,1999,(3).

大学化学难度篇4

关键词:电教媒体;初中化学;教学优化

化学是初中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学科,对化学教学进行必要的优化有利于学生们更好的掌握相关的知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学也在进行着不断的创新,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电教媒体就是主要的创新之一。那么电教媒体是如何优化初中教学的呢?本文将会介绍。

一、电教媒体对化学教学的优化分析

(一)电教媒体提高化学教学的实验效果

电教媒体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化学教学的效果。那么电教媒体是如何对初中化学教学进行优化的呢?首先,电教媒体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实验效果。在初中化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涉及到许多的实验,一些较好的初中会配有实验室,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实验都能够在实验室完成。此外,一些初中并不配有化学实验室。因此,对化学实验教学一直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与重点,老师很难将实验的场景绘声绘色的表现给学生,就算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一些难度较大的实验也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很难使得学生们观察到相应的结果。例如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典型的红磷燃烧实验,由于洪林燃烧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物质[1]。因此,老师通常并不会让学生做这个实验。但是红磷燃烧的实验却是初中教学的重点,所有老师只能将红磷燃烧的现象等以文字的方式向学生们传达。当初中化学教学应用电教媒体教学后,这一系列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老师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们直观地去感受整个实验过程,实验过程还可供学生们反复观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二)电教媒体有利于突破化学教学难点

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电教媒体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初中化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涉及到许多的较为抽象的概念与知识,如果仅仅使用文字进行阐述与表达,学生们在理解的过程中就会比较困难,学生掌握、消化新知识的速度与能力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例如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比较抽象的电子排布的相关知识,在讲述电子排布的过程中,涉及到了电子的迁移、运动等,由于过于抽象,学生从未接触过这样的知识,仅凭借自己的想象去理解这方面的知识是非常困难的。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用电教媒体,就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们突破这些难点的知识。电教媒体通过动画、视屏、图片、语音讲解等多种方式向学生们展示电子的运动、迁移等,使得学生们最直观的去感受相关的知识,从而使得难点被攻克,学生们可以更加简单的去理解那些较为复杂、困难的问题。

(三)电教媒体有利于化学知识的总结教学

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总结与记忆。这也是电教媒体优化初中化学教学的方式之一。初中化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比较复杂,知识覆盖的方面也比较广泛。因此,在对初中化学进行章节总结或者阶段总结的过程中相对比较困难,如果采用以往的板书形式很难将知识全面的、详细地展示给学生,而且看起来比较混乱,学生们在短时间内容无法很好地消化知识总结。采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老师可以以框架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总结与分析,知识点彼此的所属关系非常明确,而且知识点总结得非常细化[2],使得学生们可以更加明确地了解章节的知识总结与全书的总结,使得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更好地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消化与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得学生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全的知识。

(四)电教媒体提高化学教学的反馈速度

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电教媒体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化学教学的反馈速度。化学教学反馈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衡量学生对某一阶段教学掌握情况的重要指标与参考数据。那么,电教媒体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提高教学反馈的速度的呢?最主要的就是电教媒体的大容量与及时性。教师可以在某一知识点的教学过后紧接着提出一道相关的练习题,这样老师就可以通过学生们对练习题的正确率来初步的判断学生们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当完成某一阶段教学的时候,老师还可以针对教学的内容制定一套模拟试卷。根据学生们对试卷的完成情况从而判断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此外,老师还可以进行一些分难度的试题考察,从简单到苦难,有层次的、有推动性地出题。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一下子接触到较为困难的题目,打压学生们的信心与学习热情,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们的学习潜能,使得学生们更加深刻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结语

以上内容就是本文介绍的关于电教媒体是如何优化初中化学教学。通过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电教媒体,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们完成自己的学业。

[参考文献]

[1]王峰.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的实践探索[J].黑河教育,2014,(12).

[2]李明.浅谈电教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优越性[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5,(S1).

大学化学难度篇5

关键词竞技健美操规则发展

中图分类号:G831.3文献标识码:a

1新规则下竞技健美操发生的变化

通过对2013-2016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中的难度部分、艺术部分和其它部分进行水平和垂直的比较,发现随着竞赛规则的不断发展变化,竞技健美操正向着难度更高、艺术品质更强烈、专业化和系统化更完善,难度动作向多样化与均衡化方向发展。运动是永恒的,所以一切事物都在悄然无声的变化着,当然竞技健美操规则也随之不断变化与更新。在竞技健美操新规则要求下,技巧、艺术评判规则、难度、时间、场地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新规则对竞技健美操成套内容的影响

技巧中添加的滚翻、毽子等增强了竞技健美操的艺术观赏性,同时也增大了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素质的要求。这些变化使得运动员在今后的训练中,要加大对翻腾动作的练习,同时要求运动员更高的控制力与协调能力;在评分标准中,细化了艺术评分法,其中艺术性的分量有所增加,说明了竞技健美操的成套动作更加注重人的艺术欣赏了,能给人带来美感才能获得更高的成绩;操化内容的复杂性、多样性、创新性、流畅性要求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加强对乐感的培养及音乐的理解;呈现同跟命组的难度都视为重复难度,难度裁判减一分,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学习、锻炼中要多方面的发展难度,增强劣势难度组难度的练习,寻求各难度组难度的平衡发展。

3新规则对竞技健美操操化动作的影响

操化动作的本质特征是有8拍组合的本质特征和动作定位的空间特征及空组合的律动特征,它反映了竞技健美操的本质特征。在所有场地都为10?0的情况下,在今后的比赛中的操化数量增加,移动路线会更加丰富多样,操化方向的转变也会更加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训练中要加强对操化的熟练度及对操化编排的整体把握性,勤加练习,反复练习,合理的编排操化动作。同时,单人项目场地的变大更要求运动员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自身素质,这样才能整体把握场地,取得理想的、优异的成绩。

4新规则对竞技健美操团队协作的影响

在竞技健美操团队协作中,进一步彰显了凝聚力的重要性。在竞技健美操新、美、难的特色下,运动员必需具有优秀的心理素质,高昂的信心,不断加强凝聚力,只有这样运动员才能有昂扬的激情和精彩的表现力,使成套动作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随着新规则的变化可以得出:单人比赛场地变大,必然会增加单人比赛的难度值,由而单人项目可能会转向团体项目,这样的话团体项目难度值就会不断增加。因此,即使团队项目,也要不断加强练习,不断提高操化编排中难度的含金量。各队员之间只有相互学习、互帮互助,才能不断提高凝聚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5建议

(1)在平时的训练比赛中,加强技巧的学习与练习,增强其熟练度,适当加入体操课的学习,将技巧合理编排于成套动作中,丰富其观赏性。其中,教练在年前经过和学校的商议给我们加入了基础体操技术的学习,现在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侧手翻、键子、空翻等技巧,取得了优异的效果。所以,对于技巧的学习与练习,笔者觉得加入体操技术的学习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加强儿童、少年体操的学习与练习,为今后基础竞技健美操的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2)成套编排更加注重美感,在整套编排中,难度与技巧、连接的配合要流畅、新颖,带给人视觉上的享受。要想流畅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最好的办法无疑便是勤加练习。常言道,熟能生巧。只有一遍一遍的练习,才会做到心中有数,把每次的练习都当成一场比赛,认认真真,在今后的比赛中才会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操化套路熟悉了,自然而然的就会流畅,便会带给人享受的空间与美感,必然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3)全面发展自身素质,加强各组别难度的练习,深入理解体会新颖难度,并加以学习,将其合理的编排于成套动作中。全方位、多层次地发展自我,不能因个别组别难度缺失而造成不必要的减分。因此,在今后的训练中尤其注意勤加练习弱势组别的难度,做到组别难度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在今后的比赛中才能万无一失,取得优异的成绩。

(4)教练员和运动员要注重整套动作编排的艺术性与创新性,提高完成动作的质量,勤加练习新难度动作,不断加强对过渡连接、难度动作的编排与创新,另一方面要注重运动员表现力的培养,强化基础理论的研究,认真分析和把握竞技健美操的发展变化规律,为以后取得优异的成绩做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大学化学难度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教学难点教学对策

高中化学学科具有实验性、实用性、基础性和创造性等特点。中学阶段的化学知识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础知识,包括化学概念、基本化学用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二是基本技能,包括基础化学理念、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和科学态度,而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发展,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开展多样的教学,而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共同基础要求。在化学教学中,应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产生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让学生在探索化学的道路上不停前进,更深入地学习化学知识。还应将学生从书本中解放出来,注重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亲自做化学试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科学探究的科研素养,我们不仅要把前沿的、先进的化学思想和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把握化学学科的人文内涵,从历史中感悟,结合现实生活,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和体会化学学科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更应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不可偏颇地只看到学生的学业成绩。

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我认为化解化学教学难点总体原则就是化繁为简、由易到难,把抽象、晦涩难懂的化学规律、概念定义、化学原理通过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吸收、消化。下面我谈谈在解决化学教学难点时的具体做法。

一、科学创设探索情境,化解教学难点

任何难题的化解都需要人们坚持不懈地分析、思考、探索,需具备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的坚韧品质。为培养学生这种积极向前、自主探索的科研态度,我们需要分析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心智水平和心理规律出发,在教学中创设一些需要克服学习难点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思考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学,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顺利达到课程要求的认知目标。

如在讲授《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这部分教学难点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首先给学生演示“番茄原电池”的趣味科学实验,并提问:音乐卡发声原理是什么的呢?然后给学生时间相互讨论、提问,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思维立即活跃起来。讨论后学生在得出结论的同时提出新的问题:电流的通过是音乐卡发出声音的原因,但电流是怎么产生的呢?如果用茄子或黄瓜替换番茄是否可行?那如果用稀硫酸代替番茄不更好吗?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拓展开了。他们的认识得到了提升,很快就建立起了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的相关知识的概念,此时,我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评价,则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高了,真正体验到了化学是那么有趣、那么实用,实现了快乐学习的目标。

二、设计恰当的先行组织者化解难点

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储备基础上的,通过设计合理的先行组织者,在新旧知识间穿针引线,构建起新旧知识的联系桥梁,从而帮助学生以旧知引出新知,以旧知指导新知,降低新知识的难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掌握。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建立恰当的先行组织者,是打开化解教学难点之门的又一把钥匙。

如在学习化学反应中的“碰撞理论”时,由于高一学生刚开始接触此类抽象的化学理论,很难理解。此时可以从学情出发,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设计这样一个先行组织者――投篮,关于篮球运动,大家都很熟悉,也能深刻体会影响投篮命中率的主要因素:一个是力度,一个是方向控制,此二者是决定命中率的关键,不可或缺。从此处入手,逐渐引导、引伸、迁移到化学反应的本质,自然引出活化分子和化学反应的“碰撞理论”概念,完美实现知识的同化、迁移,把一个复杂、抽象的化学现象阐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难点得到顺利化解。

三、实验是化学难点教学的关键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构成了化学知识教学的感性材料,它就像一个无声的老师,通过一个个化学实验器材,默默地为学生再现化学反应的真实过程,真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在实验中化学教师应该让位于“量筒老师”、“烧杯老师”、“试管老师”,让它们尽情地“说话”。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认真观察,主动猜想,再进行验证,完整地体验化学知识建立、形成的过程,从而化解教学难点于无形之中。

四、循序渐进,分散教学难点

化学知识体系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化学教材也是按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编导的,具有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模仿到创新的认知和思维特征。我们应根据这一思维特点,把一个大的教学难点进行合理分解,把其分解为一个个小的难点,然后像上楼梯一样,循序渐进地提高难度,一点一点地化解,并最终突破大的教学难点。

比如化学过量计算问题是化学教学难点,化学教材在编写时,过早地引入了这个问题,但是过量计算这类问题表现形式和解题思路是很丰富的,必须把所有相关的必修内容学完,才能细致全面地归纳总结。如从基本类型看,应先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两种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时的相关计算问题,再相机学习比较复杂的问题,如过量反应物能继续反应的计算,讨论反应物过量的综合计算,直至最后总结出过量计算的相关知识。

大学化学难度篇7

(一)可以有效化解知识难点,提高高中化学学习效率。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微课教学属于一种辅助教学方法。巧妙使用微课资源,不仅有利于利用网络资源解决教学难点,还有利于转化知识形式,拓展学生记忆深度,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微课资源的应用有很多优势。例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对于教学重点难点每个教师的认识和理解都有所不同。因此,不同的化学教师,就会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为学生讲解教学重点和难点。相同教学难点,不同的化学教师也会给出不同的解决方式。在高中化学备课资源制作过程中,每个教师也会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制作微课资源。所以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效利用微课资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在互联网上获取多种解决方案,提高自己对于重点难点的认识。以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去讨论分析探究其他知识点,在教师的指引和帮助下,提高教学难点的学习效率。目前,在互联网上微课资源比较多,全国各地的许多名家名师,都将教学中的知识难点制作成微课资源,并引导学生反复观看,以便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这些资源,可以有效化解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知识难点,进而提高高中化学学习效率。(二)展示微观世界降低理解难度,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高中化学许多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有些教学内容,仅凭教师简单讲解,学生很难对知识点有一个深刻认识。如果能借助微课视频,就可以利用影音、声音、图片等技术展示微观世界,让知识变得生动、有趣,顺利排除教学障碍,降低学生理解微观物质和微观世界的难度,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课程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然而,受教学条件,教学内容等因素的影响,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课程教学并不理想。一是由于实验课准备耗时耗力,受到教学时间限制,实验课程教学时间比较紧张。但是,一些化学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够验证实验结果。受教学时间限制,在化学实验课程中,许多实验是没有实际体验的实验,或者实验现象不够明显,教师只能利用讲述或者动画演示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认识,这样,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很难有效完成实验教学的目标。将微课应用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就可以有效解决许多教学难题。实验型微课,学生可以提前预习实验课程内容,有效利用微课资源,建立实验探究思路,这样,就可以有效解决化学实验过长,学生对于化学实验难以探究的难题,利用实验型微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二、高中化学微课应用实效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微课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般情况下,微课资源时间较短,因此,我们可以灵活的运用“教学短视频”,将“死板”的课本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灵活生动的微课短视频,有利于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官,在短时间内,不仅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记忆,促进学生对教学难点的理解和认识。我们以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为例,在微课教学资源中,不同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师传授给学生谐音记忆法,有的教师传授给学生联想记忆法,还有的教师采用比较记忆法,目的都是为了学生提高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记忆。所以,高中化学微课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克服由于强制性记忆给学生带来的学习负担。激发学生主动记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微课最大特点就是“微”,精髓在于“微而不小”,在高中化学学习中,不要因为微课时间较短而忽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短小精悍”的微课不是泛泛铺陈出来的,其内容是浓缩起来的精华。微课动态性、影音性的特征,决定了短视频的“有声有色”,所以,它可以全方面调动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全神贯注”的学习,提高整个课堂学习效率。(二)拓展学生记忆深度,巧妙化解教学重难点。微课的客观载体是“短视频”,所以,微课既可以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成为学生课下的有效学习资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比较多,教学时间比较短,一些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难以有效地消化和理解。如:“钠的重要化合物”(高中必修一第三章)包含许多知识要点,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学生很容易混淆一些知识点。但是,如果我们应用短视频微课反复播放,有利于巩固知识点,增强学生记忆的深度和广度,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微课“短小精悍”,利用微课回顾复习知识点,也有利于节省学生复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耗时最多,教学效率比较低的教学内容就是教学重难点。在课堂教学之前,许多教师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同,还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虽然在一些时候教师“用尽心思”,想尽一切办法突破教学难点,但是依旧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保证不同层面的学生,对于这些重难点,都能够理解和重视。如果我们借助教学微课资源平台,就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不同类型的微课对重难点的解读方式也有所不同,同一个教学重点,解决方法与方案有许多途径,在“多位老师的点拨”下,更有利于巧妙化解教学重难点,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微课应用需注意的事项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微课发展尚不成熟。微课使用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高中化学微课应用实践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微视频”质量,“微视频”质量直接影响着微课的应用效果。可以说,微课教学设计十分困难,在微课资源制作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微课资源利用不当,在化学微课实践中,许多教师微课选题难以聚焦教学重点难点,存在选题过大、过偏的倾向。如果微课资源利用不当,学生难以学到实质性内容。二是知识点选择缺乏衔接性。有些化学微课看似比较热闹,知识点讲解也比较细致,但是,由于其内容无法承接已学知识,同时,又忽略了牵引后续知识点,导致知识点的选择显得比较孤立,不仅不利于唤醒学习者先前记忆,也不利于后期的学习和拓展。这样的微课内容在实践应用中收效甚微。三是微课内容过于追求可视化、趣味性。这种微课视频,无异于舍本逐末,仅仅追求微视频的视频质量,偏离了学习目标,很难实现微课应用效果。

四、结语

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微课逐步流行开来。高中化学微课视频的运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抽象的、难于理解的化学难点,变成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知识,将微观世界学科知识与具体的物质联系起来,使高中化学课堂变得活跃,为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作者:聂玉霞单位: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钱华.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和思考[J].化学教与学,2014(11).

[2]秦爱东.对微课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应用的认识与实践[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4(07).

大学化学难度篇8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资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作为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影响到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与均等。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现状

根据2007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解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国家招收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中,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概念属于定性描述,标准模糊。经济困难具有相对性,地区经济的不平衡也会导致对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不统一。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根据国家和政府的文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路,制定了本校的认定方案,并依此认定贫困学生的身份。各高校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但是基本模式是“学生申请―班级评议―院系审核―学校审批”。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如实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表》,并持该表到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如符合条件,向学校提交《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并附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表》。在认定过程中,由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代表组成的评议小组根据以学生家庭人均收入对照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财政部门确定的认定标准,并结合学生日常消费行为,以及影响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情况进行评议。评议的结果交由院系认定工作组审核通过,初步确定其贫困学生的身份并提交公示。在公示五日无异议之后,正式认定申请人为经济困难学生。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操作过程中,由于信息获取的不对称、不全面或人为因素等影响,时常出现假冒经济困难学生的现象发生,引发社会的关注。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面临的难题

(一)认定环境欠缺,信息本身缺乏真实性。

学生家庭基本信息的真实性是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困难程度的前提。目前我国收入申报制度和收入监控机制不健全,“不能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通过税收记录来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从而准确判断学生的困难程度”,[1]高校不得不把学生本人当做家庭经济信息的主要提供者。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学生提供的信息不准确,甚至故意弄虚作假,给认定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由于对开具“困难证明”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约束机制,因此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困难程度的佐证依据之一“困难证明”的真实性受到质疑。实际操作时,因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费用与生源地关系不大,受学生家庭的社会关系和人情关系影响,一些生源地民政部门并未认真考察申请人的家庭经济情况,把关不严造成了虚假的“困难证明”材料,使得一些非经济困难学生混进了申请资助的队伍。而有些家庭情况确实困难但未能顺利开到“证明”的学生,被划为非经济困难学生,得不到资助。

(二)认定标准模糊,信息采集缺乏全面性。

目前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的描述比较模糊,导致在实践中难以操作。在实践过程中,有的高校通过调查学生家庭收入是否等于或低于当地贫困线标准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但这个标准具有地属性质,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标准,标准又具有动态性,随着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通过此种方式确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有很大的争议。有的班级通过对递交贫困申请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对比和排名,按学校给予的名额确定贫困生。这样做虽然能一解燃眉之急,但容易导致一些平均生活水平较高的班级为了避免名额浪费,默许一些家庭经济状况稍差的同学成为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此这种方式确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说服力不强,容易引发同学的不满,甚至导致同学关系的紧张。有的班级为了省时省力,满足大多数同学的利益,甚至实行“轮流享受”或者“平均主义”,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资助工作的原则。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实质是在综合分析学生家庭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是否困难及其困难程度的判断。因此,必须全面采集能够反映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有关信息。采集哪些信息,借助什么途径和方式采集,如何制定比较科学的认定指标体系,是高校普遍感到困惑的难题。高校通过多年的实践,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已形成一套相应的做法,但在认定过程中主观性较强,主要凭经验、工作人员的素质与业务能力,直接影响到认定结果的准确性。

(三)认定模式落后,信息处理缺乏科学性。

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困难程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平台的支撑。目前高校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普遍比较落后,没有运用相应的认定软件系统,信息的采集与加工还停留在手工操作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往往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实现信息的动态管理困难重重。在信息处理时,如何确定不同方面的信息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影响的程度,赋予多大的权重,用什么工具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等,都是高校实际认定工作中普遍感到棘手的问题。目前,高校如何提高采集影响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信息及加工的科学性,已经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的优化与重构

(一)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源地认定机制。

生源地认定应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式中最可行、最有效的一种方式。[2]2010年12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我建议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提前到高中阶段,也便于民政部门、学校实地走访查证。但实践表明,生源地认定需要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加以保障,国家应尽快出台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源地认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生源地认定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及时公开披露相关信息,定期开展检查,严厉惩罚造假的当事人,将造假行为记入个人信用数据库,以及制定相应的监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从而做到规范认证,提高家庭困难证明材料的可信度。

(二)建立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

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开展调研,设计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更科学地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其中量化指标包括:1.反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在高校、生源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及两者之间对比关系的指标,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理想边际就是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2.反映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人均年支出、家庭资产总值、家庭负债总额等家庭情况的指标,这样可以了解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定性指标可以包括:学生是否拥有电脑等高档数码产品,穿衣饮食是否节俭,娱乐消费水平如何,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德育等级,等等。

(三)建立动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

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源地、家庭人员组成、职业、收入情况、收入来源、贫困证明及受助情况等内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是动态变化的,要及时进行跟踪调查与管理,及时进行信息调整与增减,全方位进行动态管理,至少每学年对经济困难学生重新申报、全面认定一次。根据学生家庭实际情况的变化调整该生的贫困层次,包括升高档次、降低档次及撤档三个方面,对于家庭经济情况明显好转的学生应该及时将其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撤档。首先,对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情况要定期了解,特别要对突发事件的影响情况进行跟踪。定期与经济困难学生家长联系,反馈学生在校表现并了解其家中情况。定期与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所在地乡镇、街道的民政部门进行电话沟通,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的实际生活水平及变化情况。其次,通过实地走访,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而且可以在学生中形成强大的心理约束力,引导学生讲诚信,确保学生如实反映家庭经济状况。[3]

(四)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相关制度。

高校应尽快制定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实施细则,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个人申请―班级评议―院系审核―学校审批”的认定程序。1.建立评选、审批、监督三权分离制度,即班级与学院具有评选权、学校相关部门具有审批权、师生具有监督权,并保持“三权分离”。2.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归口管理与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归口管理部门,强化职责,提高监控和约束力,对出现的问题追究责任。3.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公示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及时公示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信息,如公布受资助学生名单、性别、所在院系班级,家庭经济情况可以不公布,从而保护受资助学生的隐私,做到评选透明化,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二是在经济困难学生在获得资助后,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调查经济困难学生的消费情况。一旦发现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核实,就取消资助资格,收回资助资金。情节严重的,学校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将弄虚作假行为记入个人档案。

(五)转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观念。

从传统的只注重“物质资助”向“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转变,并重拓展。在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经济问题的同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不断改善他们的心理状况与心理压力,教育他们正确面对经济困难,鼓励他们树立信心、自强自立、刻苦学习,为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早日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转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模式。

实现从“无偿式资助”向“回报式资助”的拓展。“回报式资助”就是受资助的学生在享受国家资助的同时,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如义务家教、社区劳动等,从而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回报式资助”,一方面可使那些假经济困难学生因不愿承担相应的义务而自动退出,从而实现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动认定。另一方面“回报式资助”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劳动或履行一定的义务换来的,可以缓解受资助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利于受资助学生的心理健康。

(七)加大对大学生进行政策宣传与诚信教育的力度。

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宣传栏等途径,高校要加大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全体学生全面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标准、方法和程序,积极参与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与监督的工作中。通过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增强广大学生诚实守信的意识,教育学生如实提供家庭情况,及时告知家庭经济状况显著变化情况。减少非经济困难学生的申请,降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成本,提高认定效率。

参考文献:

[1]金昕.实施“双线资助”确保高校学生资助可持续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70.

大学化学难度篇9

总理曾对中外记者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保护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我国政府努力追求的目标。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近年来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工作高度重视,2007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建立了新的资助政策体系。与此同时,国家用于教育资助方面的经费投入持续增加,已经从2003年的18亿增加至2010年的510亿。另据统计,2010年,各级财政共下达高校国家奖助学金经费141亿元。在此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获得了莫大的支持,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急剧增多的资助资源被许多人视为“免费的午餐”,随之而来的是堆积如山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材料,同学之间的猜忌、攀比、拉帮结派等不良现象紧跟登场,大学生的道德品质面临严峻的考验。在此情况下,探寻科学准确、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评估机制,对资助资源实施合理分配,对于大学生建立对真实、公平、正义、诚信等人类普遍价值理念的强烈认同,意义重大、刻不容缓。再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甄别是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评估机制,提高资助资源分配公平性和使用效益,可以促进资助政策的有效实施和持续发展,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对于缓和社会矛盾、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同样不容忽视。

二、现行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评估机制述评

2007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在此意见的指导下,各高校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纷纷探索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评估的有效机制。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评估办法主要分为三类:评议法、贫困线测量法、数学模型分析法。

(一)评议法评议法为大多数高校所采用,基本程序是:学生申请——同学评议——老师确定——学校审批,主要的依据是学生自己的陈述、生源地民政部门出具的经济困难证明以及师生对申请者日常行为的观察。该方法简单、易操作,但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难以保证结果的客观、公正。

(二)贫困线测量法有学者借鉴测量城镇贫困线的市场菜篮子法,通过重点分析大学生的消费特点、营养需要,以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食物摄入量为标准,计算出基本生活费用,再乘以恩格尔系数,由此计算所需费用和确定大学生贫困线[1]。例如北京某大学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划分了三条贫困线,即:生存线,根据大学生达到成长要求所需营养标准及学生食堂伙食价格测算得出;生活线,在生存线基础上增加学生书费、交通费和零用费得出;困难线,在生活线基础上增加学生的学宿费得出。学生家庭提供的经济支持与上述三线相比较得出学生的困难等级[2]。贫困线测量法将贫困的标准具体化,通过量化计算得出结论,使主观因素大大降低。但是学生的基本生活费用、交通费、零用费等值的测算,依赖于大量的统计数据,且受地区、季节、市场、性别等因素影响,数值稳定性较差,尤其对于多地跨校区办学的高校实施起来难度较大。

(三)数学模型分析法有学者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数学分析模型,将各项定性的致贫因素转化成可量化的数学公式。该方法首先“建立描述学生贫困程度的内部独立的递阶层次结构”[3],“将评判贫困学生贫困程度看作是一个问题,影响该问题的因素按属性不同进行分层,一般分为目标层、中间层和方案层三个层次”[4],然后分别列出各层量化致贫指标,确定各指标的相应权重,给出各指标的计分标准,采用matlab等层次分析法软件计算出学生贫困度。运用该方法可以将影响学生经济状况的多项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统一的量化标准,考察比较全面,人为因素较少,评估结果相对公正。缺点是过多依赖于量化计算,灵活性较差,针对特殊情况评估准确度低;再者,层次分析法软件操作复杂,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而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具体工作的多为辅导员和学生代表,学科背景差异较大,层次分析法软件推广存在一定困难。

三、基于技术的大学生经济状况评估系统

(一)基本思路经过分析可以看出,上述三种方法的单一运用对于评估大学生经济状况这一复杂问题都是不合适的,我们将在实践中探索一套以量化评估为主,民主评议为辅,借助现代信息科技,操作规范的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评估新机制。该机制首先借鉴数学模型分析法进行量化评估,对学生经济状况作出初步判断;其次,全班学生根据日常消费行为、操行表现进行民主评议,以民主评议的结果对量化评估所得到的贫困度进行调整;最后,由学院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组根据掌握的特殊情况对认定的结果进一步复核和调整,学校对认定结果进行审批。

(二)操作实施我们提出的大学生经济状况评估机制的基本程序是:量化评估初定——民主评议调整——学院复核——学校审批。这一过程的具体实施存在一定的难点:其一,学生信息庞杂且分布于不同的纸质档案,收集难度大;其二,数据繁多,公式复杂,计算和排序难度大;其三,评估工作需要学生、学院、学校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必须建立数据共享、信息公开、传输便捷的交流平台。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利用网络开发技术构建一个稳定、高效、操作简便、功能强大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网络开发技术具有VisualFoxpro系统的可视化强、操作便利等优点以及microsoftexcel系统的高数据处理能力特性,同时弥补了两者运行效率低、功能有限、安全性不高、数据输入及导出不便等缺点。基于技术的系统建模图设计如图1所示。

1.认证及登录模块该模块主要负责验证用户的合法性,并且根据身份的不同,赋予其相应的权限。大学生经济状况评估系统的注册用户分别是学生处、学院和学生个人。具体的权限分配如下:学生处是系统的超级管理员,可通过系统对各院学生信息进行录入、审核和查询,并且独有审核后的数据修改权及系统公共代码的设置权;学院可通过系统对本院学生信息进行录入、审核和查询;学生是系统的普通用户,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期间,可进行信息录入和查询,认定结束后只有信息查询权限。

2.数据收集模块该模块可以与其他信息系统实现数据交流,如从招生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批量导入学生学号、姓名、性别、籍贯、户籍、专业、年级、学制等基本信息,避免了人工录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率。该模块还可以通过信息录入直接收集学生信息。这就需要从分析导致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因素入手,建立经济状况量化评估的指标体系。大学生的经济窘迫主要根植于两项因素的叠加,即收入低、支出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可能的致贫原因如表1所示。表1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可能的致贫原因上表诸原因可能会独立存在,更多情况下是相伴共存,但在确立经济状况量化评估的指标体系时应根据其重要程度、信息统计分析难度、信息准确程度等因素有所取舍。对父母学历层次和父母有无稳定职业进行统计分析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将其与相关项“获得资助少或无”、“学生自救所得少或无”合并为一项指标——家庭人均年收入;将“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父母离异”、“家庭人口众多”三个相关项合并为一项指标——家庭劳动力与总人口之比;“来自老、少、山、边、穷地区”一项标准难统一,“家庭负债”和“消费水平高”两项信息准确程度较差,因此不再将该三项纳入综合指标体系。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到由“家庭人均年收入”、“本年度家庭成员大病支出金额”、“家庭受教育子女数量”、“家庭劳动力与总人口之比”、“自然灾害或其他重大变故”五项指标构成的经济状况量化评估的指标体系。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中,学生将与上述量化评估五项指标相关的信息录入系统,学院对照生源地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进行信息审核,以此作为量化评估的基础数据。

3.民主评议模块通过该模块,可以实现“在线评议”,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匿名表达自己的意见,对申请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操行表现进行评价,有效防止了“乐队效应”。

4.数据分析模块该模块分为四部分,即量化评估、消费行为评议结果计算、操行表现评议结果计算、困难等级确定。(1)量化评估。我们已确定了量化评估的五项指标,针对每项指标选择适当的核算方法对于提高量化评估准确度有着重要作用。指标核算方法主要有公式法和赋值法两种。在评估过程中,一般首选公式法,建立连续的函数式,以提高指标对于学生经济状况的区分度;例如:将指标“家庭人均年收入”的核算公式设立为10×(1-家庭人均年收入/高校所在地低保家庭人均年收入);另外可采用赋值法,针对指标直接赋予具体数值,而数值的确定则应通过开展调查,精确有效区间,凸现频数分布差异,以提高指标的甄别效果。开展量化评估,还需要确定每项指标的权重。在设置指标权重时,一方面要考虑指标对学生经济状况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还应考虑该指标信息的准确程度,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师生、专家的意见,综合多方因素,得到相对合理的指标权重。在实际工作中,还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例如: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可提高“自然灾害或其他重大变故”指标的权重。我们将各指标的核算公式和权重编入本模块程序中,学生录入各指标数据后,学院即可进行计算得到贫困度的量化分值,初步判断学生的困难程度。指标核算公式相关参数及权重由学生处控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完善。(2)消费行为及操行表现评议结果计算。学生对申请者的消费行为和操行表现进行评价,评议意见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分别记为3、2、1、0分,学院可进行评议结果的计算及排序。(3)困难等级确定。学院在量化评估模块得到学生贫困度量化分值,据此排序,可以看到某学生在全班(专业)的相对困难程度,参考消费行为得分、操行表现评议得分以及日常工作中对申请学生的深入了解,并根据资助资源的比例,确定学生的困难等级,标记为“特殊困难”、“困难”、“一般困难”。

5.数据查询模块为保证系统安全并实现信息的保密,系统针对不同的用户设计不同的查询权限:学生处有最高查询权限,可以查询所有学生的评估信息;学院有权查询本院学生的评估信息;学生可以查询自己及本班(专业)同学的评估信息。为保障学生的知情权,系统允许学生查询量化评估得分、民主评议得分及认定结果,从而使整个过程清楚明了、有据可查。对于涉及到学生隐私的某些信息,则可依照学生的申请进行保密处理,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根据查询结果,系统可生成相关报表,并可将结果导出或打印。

6.数据维护模块该模块主要功能是维护数据,保证系统运行的效率、共享性、稳定性和安全性。主要包括:数据变更及备份和系统日志。这里所讲的数据变更主要是指数据在信息录入系统并审核完毕进行的数据更新。学生处和学院有不同层次的信息审核权。学生信息录入后,由学院进行审核,审核后学生不得更改信息,学院和学生处可更新数据;学院提交的信息由学生处进行审核,审核后学院不得更改信息,学生处可更新数据,以此保证系统信息安全。另外,为进一步加强系统的安全性,本系统还设置了数据备份和系统日志功能。

大学化学难度篇10

一、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特点的变化

虽然小学与初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小学降低的幅度大,而初中由于受中考的奖励制度等因素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初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人为难度反而加大了。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小学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生活实例、语言方式进行表达。如速度一定时,路程与时间这样简单变量关系个例,因为与日常生活紧密,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而初中数学触及比较抽象的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像语言等。例如:初中八年级下对函数是如此定义的: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例如x和y,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此时也称y是x的函数。这个定义的表达虽然语言通俗、直观,但学生还是不容易明白,他们只是生硬地记住y是x的函数。不管是理解还是记忆都有一定的难度。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小学阶段知识间联系较少,运算要求降得较低,很多老师将各种各样的题上建立了统一的算术思维模式。初中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突出培养渗透数形结合、等价与变换、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与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计算:5×4×3×2×1的结果是多少?这样的题目,从简单计算的角度去考查的确很简单,然而在八年级数学下17.3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课后有这样的内容:你知道吗?thesymbol5!iscalledfactorial(阶乘)andmeans5×4×3×2×1;thus5!=120。what’stheresultof?Doyouknow?从这儿我们很清楚地看出逻辑关系与小学比较有了较大提升,思维也提升到拓展级,试图引导学生向理发层次跃迁。这本是高中教材中的内容,然而放在初中教材中,对学生来说已经是很难的问题了,只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进一步思考问题提升自己的机会。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初中数学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课时相应地减少了。它不像小学数学课,整堂课学生基本上都在进行计算训练,而思维诱导较少,学生基本上是用模式化的思维方式去套一些题目。小学数学是由几块相对独立的知识,经常是一个单一的知识点学习要经历几节课的时间;初中数学知识相对独立性大。初中知识系统性是较严谨的,它便于记忆,又适合于知识的提取和使用。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马上又有新的知识出现,学生往往感觉到速度过快,力不从心。

二、小学与初中的跨度太大

现行小学教材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有些知识只要求了解,有些知识甚至删掉不做要求,而这其中有些知识是初中经常用的,小学与初中数学知识存在“脱节”。

三、教师层面分析

初一教师大部分是从初三年转回来的,约二年没接触新授课了。一开始,对初一年级课堂教学结构安排可能会不合理,往往会因为教学惯性而采用注入式教学。不太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倾向注重知识的运用,甚至过分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他们的课堂教学会用初三的眼光对待初一的知识。教学起点高,难度大,常常拿点析中考题引起学生猎奇,引以为豪,结果基础知识讲解不到位。比如,我曾经听过初一年级一节数学公开课,“三量关系”。主要教学内容是实际生活中的实例。目的是认识三量关系。可是这位教师直接贷款将利率拿出来进行讲解,并用多媒体一下子展示出来。接下来就是一道例题:已知一企业为了扩大再生产,从银行贷款,银行一年到三年利率分另为:5.40%,三到五年为5.76%。如果该企业向银行贷款1500万元,每年投放市平均回报率为6.8%,那么如何贷款比较合算。本题对高中的学生来说也是有相当的难度,然而对初中的学生抛出这样一道例题,我感觉没有起到正面的作用。当然课堂上教师讲解得非常好,每个学生静静听,最后教师问一句,听懂了吗?学生整齐回答:听懂了。说真的,这样人为的拔高让听课的教师感觉到“晕”。

四、学生层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