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11:28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篇1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我国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12项,它是我国会计核算工作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规范,是对我国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居于指导性地位,它为整个会计准则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对具体会计核算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我国12项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根据其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下面四类:一是总体性要求;二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三是会计要素确定、计量方面的要求;四是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一、总体性要求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据准确,资料可靠。

客观性要求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包括下面三层含义:一是会计核算应当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二是会计核算应当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三是会计核算应当具有可检验性,使会计信息具有可验证性的特征。

2、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核算资料。可比性原则是以客观性原则为基础的。

3、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要求企业在一般情况下不得随意变更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

一贯性原则要求同一会计主体在不同时期尽可能采用相同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便于不同会计期间会计信息的纵向比较。

可比性原则强调的是横向比较,一贯性原则强调的是纵向比较。从总的方面来说,两者都属于可比性的要求。

一贯性原则并不否认企业在必要时,对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作适当的变更。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信息必须符合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各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2、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工作要讲求时效,要求会计处理及时进行,以便会计信息及时利用。

3、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便于理解和使用。

三、会计要素确定、计量方面的要求

1、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收入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作为确认计量的标准,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是于收付实现制相对称的一个概念。

2、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营业收入和与其相对应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合。

配比原则包括收入和费用在因果联系上的配比,也包含收入和费用在时间意义上的配比,即一定会计期间内的收入和费用的配比问题。

3、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当按其取得或购置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

历史成本是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及其他等价物。

4、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以正确的计算企业当期损益。

收益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是为了取得本期收益,即仅仅与本期收入有关。

资本性支出是指该支出的发生不仅与本期收入的取得有关,而且与其他会计期的收入有关,或者主要是为以后各会计期间的收入取得所发生的支出。

四、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1、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以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或称保守主义。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篇2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特定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管理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会计的核算内容、核算方法等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我国,已逐步形成了以辩证唯物论为哲学基础,以经济管理理论为职能指导,以信息科学为技术辅助,以会计准则、制度为操作准绳的核算体系。

一、会计核算的哲学层

辩证唯物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科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论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观察、研究一切事物,强调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从而也为会计核算提供了最一般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理论依据。

1.会计要素与物质运动观。辩证唯物论认为,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相互转化。我们知道,会计的核算对象是资金运动。会计要素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进行确认和计量的依据,也是设定会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依据。因此,会计要素的划分、定义直接影响着会计核算结果的正确性、合理性。依据物质运动观中“动”与“静”的辩证关系,会计核算的起点从三个静态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三个动态要素(收入、费用、利润)展开。静态三要素反映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的存量分布(期末余额)即财务状况。而动态三要素反映资金的流量规模(本期发生额)即经营成果。在资金运动过程中,各要素因经济活动的需要此增彼长(如,销售库存商品,减少资产,增加收入),动态要素与静态要素相互转化,会计工作得以完整记录资金运动。

2.会计等式与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内部各方面以及事物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以差异和对立为前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会计等式正体现了各对立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表明了某一会计主体在某一特定时点资产与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基本关系。会计主体由此开展复式记账,建立相关账户,记录会计主体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最终为编制资产负债表提供财务状况的信息。

3.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与时空观。辩证唯物论认为,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具有相对性、有限性、绝对性和无限性。而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正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作的合理设定。比如,会计主体,也称会计实体,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它立足时空观的空间相对性,排斥了相对时点主体的其它组织,规范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再比如,会计分期,时空观中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具有有限性和无限性,在不存在破产清算风险的情况下,会计主体将持续不断地把经营生产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从时间的无限性中,去观察相对有限时间内的经营成果及相对时点上的财务状况。

二、会计核算的经济管理层

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发展、不断完善起来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发挥着三方面的作用:

第一,向有关各方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以便有关方面作出经济决策,进行宏观经济管理。

第二,通过会计信息向投资人和债权人反映领导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第三,为企业内部提供会计信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我们不难看出,会计职能由社会经济环境和企业管理模式作引导,会计核算的政策、内容、程序、方法无一例外地服从经济目标的指挥棒。因此,我们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的基本标准都应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并服从经济管理的基本法则。

1.会计核算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会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为包括所有者在内的各方面提供经济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而会计信息的报告必须经过确认和计量两个步骤,这两步程序正是能否正确、直观反映经营管理所需会计信息的关键所在。所以,在长期的会计核算工作中,为遵循经济规律,满足管理需要,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被列为会计核算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这四个原则无一例外地强调:明确会计核算的确认基础,使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作出决策。当然,不同的会计主体其经营模式及管理方法存在差异,因此,在会计信息的核算标准中并没有一个包罗各种实体,全而细的统一准则,即便是我们现在谈到的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在特殊实体的经营管理背景下也是可能不同的。如,我国行政单位就采用收付实现制而不是权责发生制。这既符合经济管理的需要,又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相符。

2.会计核算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通常需要考虑到以下三个补充因素: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即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其中,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正视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不能将之回避;重要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的提供同样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并与管理学中的“例外管理”理论一脉相承;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直接提出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对会计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加入新的诠释。

三、会计核算的信息系统层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篇3

关键词:烟草;财务;管理;创新

一、财务管理理论概论

第一,财务管理理论。1.财务管理的目标。有效的财务管理目标一般有利润、资本利润率、企业价值最大化等标准,但核心理财目标是财富最大化。2.财务管理内容。一般包括与财务活动有关的所有可用货币表现的事项,其一般的核心管理内容是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3.财务管理的原则。主要包括合法、平衡、利润风险均衡以及分级管理原则。4.财务管理的环境。处理好财务管理环境一般指的是分析企业财务当前状况和发展预期,把握财务活动优势和不利条件,以实现企业财务目标。

第二,全面预算管理理论。全面预算管理是指以企业的目标利润为导向,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预算管理,一般会通过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预算、调整预算来建立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促使企业经营活动按预算管理的轨道正常进行。

第三,管理信息化理论。是指企业为了系统控制自身从而进行高效运转的目标而建立的信息传递、分析和反馈的综合管理系统。该管理系统侧重于对复杂的运作系统进行决策与控制。如采用定量化的方法对计划、业务和控制工作进行决策;利用信息传递系统为各级决策者提供所需的经过加工的有用数据;而系统还能将决策者的计划、指令和实际执行的业务相结合处理。

二、烟草公司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一)烟草公司现有财务管理模式

第一,财务人员的管理。地方市系统财务人员一般采用各烟草分公司属地管理模式,而所辖的县级分公司无独立财务机构,以前的独立法人的财务都已经合并到新的综合办公室,外设一名报账出纳和会计,规模较大的生产原烟的分公司则另外设立财务室。分公司财务工作一般在业务上归总公司财务科进行统一管理,但人事上一般还是由当地分公司进行管理。第二,财务制度的管理。一般的地方市公司实施系统的统一财务管理制度,总公司对全市系统的预算、投资和薪酬实行统一的考核和管理制度,并分别设立了分公司人员参与的预算、投资和薪酬委员会,同时各分公司可依据总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制定出对应的内部管理流程和制度。第三,财务计划的管理。财务计划主要是利用全面预算管理来实现财务计划目标,如利用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和预算考核来具象化企业的生产、销售、物流和投资计划,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计划管理的重要工具。第四,资金管理。烟草公司一般会从收支两条线进行管理,一是全市总公司系统的销售收入款项统一存入指定的公司账户,款项只进不出,然后由市公司财务科再定期转入市公司的目标分账户,同时对县级分公司采用报账制资金核拨的管理模式,各县级分公司一般有20万日常开支的备用金,如果有额外的备用金开支需求,需填报相应的资金申报单申请,经市烟草公司财务科统一审核后才能拨付。

(二)模式优缺点分析

第一,会计法规不健全,需加强违法处罚力度。如会计人员对会计原则和处理方法选择有过大的选择空间,致使许多会计人员利用非法职业判断制造不实的会计信息。第二,监督机制不健全。烟草公司的监督系统有诸多弊端,如缺乏内部审计监督,虽公司内部单独设立审计监督机构,但监督机构的审计人员囿于管理关系束缚而对企业内部违法违纪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不作为。第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不合理。长期以来,烟草行业从上到下都是利用目标责任书作为考核领导政绩的依据,依据考核结果,兑现相关政策。第四,会计人员素质较低。会计人员管理制度相对陈旧,烟草系统的财务工作人员基本没有经过系统的财务专业学习,专业知识和业务操作技能相对缺乏。

三、烟草公司财务管理模式优化设计

第一,调整公司财务战略,改革财务管理模式。公司要以规范、效率和灵活为原则制定新的烟草公司战略目标,财务管理依据烟草公司的战略目标,以规范为公司的第一原则,有效提高公司的财务管理效率。因此,烟草公司必须建构系统的人员、资金、信息和管理相统一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加强财务管理的监督与考核建设。第二,建立会计委派制度,财务人员进行集中管理。完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建设,设立专业委派会计管理机构,推动各项委派会计管理制度建设,受委派会计人员要经过严格的管理、指导、监督和考核,并及时解决相关会计人员所遇到的问题。通过改革,可以改变会计人员的管理依附关系,保持其相对独立资格,把业务能力强并且政治素质高的人员委派到监督单位,担任主办会计或财务主管,对重要会计岗位职位实施委派。第三,改革财务信息集成方式,优化会计信息质量。烟草公司因适应改革新形势,进行会计电算化建设,财务软件、卷烟营销软件和管理软件实现会计数据共享。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理念,通过网络完成对财务集中管理。如可利用计算机网络设计、信息技术和财务软件实现财务集中管理。

第四,实行全面预算管理。1.预算编制原则。遵循企业目标管理为向导原则;遵循简洁高效原则;遵循科学合理原则;遵循“条条管理,块块使用”原则。2.预算编制方法和要求。依据编制标准和要求,完成预算表格和报告;编制预算时消除预算管理的不合理因素;接受预算管理委员会的相关审议,审议通过后上报有关部门。3.预算管理模式。预算通过后,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制作预算管理责任书,递交给党组;预算通过后一般不再调整,重点控制数额较大单笔费用支出;预算编制与预算考核紧密挂钩,并严格遵守相关预算考核办法进行考核。

第五,完善资金管理体系,提高资金使用率。1.成立资金结算中心。资金结算中心主要是为了控制公司资金的流动,让子公司依据母公司所制定的发展战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2.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实施预算追踪控制,建立相应的财务预警系统,以信息化为基础,对经营管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实行预算监控。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篇4

摘要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努力,财政部于1997年5月和7月分别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规定该准则和制度于199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将财政部原制定的自1989年1月1日起实行的《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原制度》),与这次新制定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作一比较,可以归纳出事业单位会计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

一、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有所改变

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新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即事业单位的会计法规在会计制度这一层次上已与行政单位会计法规相分离,并采用“准则”加“制度”的规范模式。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分离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即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

1.性质不同

即事业单位属于公益性质,行政单位属于政权性质。

2.经济业务活动的内容不同

即事业单位主要从事事业活动,生产精神产品;行政单位主要从事行政活动,维持社会运转。

3.财务管理的要求不同

即事业单位可以严格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预算一旦确定,一般不予调整;但行政单位则可能不一定能严格实行如事业单位的这种预算管理办法,可能需要根据行政管理情况的变化,适当增加预算的弹性,国家不能一天没有行政管理。

4.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同

即事业单位,尤其是有条件走向市场的事业单位,其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要比行政单位大,也即事业单位可能会有一笔数字较大的事业收入;但行政单位没有相应的“行政收入”,只有财政拨入经费。

5.收支情况复杂程度不同

即事业单位收入来源多渠道,如有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如有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等用途;而行政单位收入的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一般只有拨入经费和预算外资金收入,支出也主要是用于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一般只有经费支出,行政单位一般要求与所属经济实体脱钩。事业单位实行“准则”与“制度”规范模式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

(1)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较多,如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行业在经济业务内容、活动方式、对财政拨款的依赖程度、会计核算的要求和会计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别较大,必须有较高层次的会计准则规范,以确保各行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2)会计准则由于其层次较高,因此,内容不可能具体,为便于实务工作者实际操作,就有必要再根据准则制定制度,制度就比较详细具体,基层单位可以依照其规定具体操作。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更加完善。

二、会计与财政的关系有所改变

在《原制度》中,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内容混合在一起。如“第四章货币资金的核算与管理”,“第五章全额预算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第六章预算外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等等,内容杂乱。在《新制度》中,着重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突出了会计核算的方法,而将财务管理的要求全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有关行业财务制度中。这样,《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行业财务制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改革,会计与财务的关系得到了理顺。

三、会计主体有所改变

在《原制度》中,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认为是预算资金活动,即“以预算资金活动作为记账主体”。这使得事业单位变成了是国家财政的一个报销单位,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观念淡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条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从概念上明确了事业单位是一个会计主体。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确立,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以主体的身分参与市场竞争,谋求自身发展。可以认为,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地位的确立,是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改变、会计核算平衡公式的改变、预算内外资金核算方法的改革以及会计报表的改变等,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四、确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在《原制度》中,只注重对具体会计核算方法的规定,没有对指导会计核算工作的一般原则作出全面而系统的规定。这种情况对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一次集中、全面而又系统地提出了11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这11条一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实际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确定,对于统一协调各部门、各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会计要素有所改变

在《原制度》中,设置了三个会计要素,即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很明显,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事业单位围绕资金运动组织会计核算,不确立事业单位会计地位。《新制度》对此作了根本性的改变,确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这五个会计要素的设置,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有利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好地满足各有关方面的需要,也有利于国际交流。

六、记账方法有所改变

在《原制度》中,记账方法规定采用资金收付记账法。这与当时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依赖财政预算资金以及由此采用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基础相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八条规定“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改变记账方法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目前的事业单位已经形成收人来源多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的基本格局,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资金收付记账法难以适应,而借贷记账法有一套完整、严密而科学的方法体系,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2)目前,企业会计通过改革,已经全部采用了借贷记账法,国际上也普遍使用借贷记账法,为与国内企业会计以及与国际会计交流方便起见,事业单位也采用借贷记账法非常有必要。

七、会计核算平衡公式有所改变

在《原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该公式是一个资金平衡公式,无法全面、正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没有体现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在《新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采用这个公式不仅有利于在会计核算上能明确区分债权人权益和净资产的增减变化,而且还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为政府提供宏观管理所需要的经济信息,为事业单位本身提供有利于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有用的信息,为有关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新公式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八、会计科目的设置有所改变

在《原制度》中,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按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单位分别设置三套会计科目,并且还按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分别设置两套会计科目。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可谓不复杂。在《新制度》中,所有事业单位统一设置一套会计科目,即会计科目不再按三类预算管理单位设置,也不再按预算内外资金设置,而是按新的会计要素设置。这样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取消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的区别,所有事业单位可以认为全部是接受财政的补助,无非是补助金额的多少,补助的金额也可以为零。这样,在各事业单位之间,就不再是阶梯式的差别了,而是平滑式的差别,这有利于国家对各事业单位进行更为科学的经济管理。由此,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分设三套会计科目。

(2)《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的做法,即事业单位预算内外的资金实行统一运行,综合平衡的做法。因此,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预算内外,分设两套会计科目了。应该说,《新制度》科目的设置,比《原制度》更科学更简明。

九、会计报表体系有所改变

《原制度》的会计报表,主要有资金活动情况表、经费支出明细表、拨入经费增减情况表、预算外收支明细表、差额单位收支情况表、专用基金收支明细表、产品收益表等。这些报表主要为财政服务,区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区分预算内外资金。《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改变,突出了基本会计报表的地位,同时也简化了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更加符合国际惯例。《新制度》规定的会计报表,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对政府加强宏观管理,促进事业发展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新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1.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篇5

物流成本核算与应用中存的问题:

1)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不明确。

2)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不明确。

3)物流成本核算与管理没有超出财务会计的范围。

4)物流成本核算的标准不统一。

5)缺乏懂得物流知识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人员。

物流成本核算的原则

物流成本核算是物流会计核算的一项重要工作,面对物流成本核算复杂多变的特点,为了在特定经济环境下进行合理的账务处理,就必须做出必要的假设条件,这种假设也是物流成本核算原则确立的基本前提。

1、物流成本核算的假设前提

1)核算主体假设。

2)持续经营假设。

3)核算分期假设。

4)货币计量假设。

2.

物流成本核算的一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相关性原则。

3)一贯性原则。

4)可比性原则。

5)及时性原则

6)权责发生制原则。

7)历史成本原则。

8)重要性原则。

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

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是要促进企业加强物流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创新物流技术,提高物流效益。具体地说,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对企业物流成本的全面计算,弄清物流成本的大小,从而提高企业内部对物流重要性的认识。

2、通过对某一具体物流活动的成本计算,弄清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物流运营决策提供依据。

3、按不同的物流部门组织计算,计算各物流部门的责任成本,评价各物流部门的业绩。

4、通过对某一物流设备或机械(如单台运输卡车)的成本计算,弄清其消耗情况,谋求提高设备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5、通过对每个客户物流成本的分解核算,为物流服务收费水平的制定以及有效地客户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6、通过对某一成本项目的计算,确定本期物流成本与上年同期成本的差异,查明成本超降的原因。

7、按照物流成本计算的口径计算本期物流实际成本,评价物流成本预算的执行情况。

物流成本核算的特点

1、物流成本核算主体多层次。

2、物流成本核算对象复杂。

3、物流成本核算确认计量多样化。

4、物流成本核算项目多样化。

物流成本核算的内容

企业物流的一切活动最终体现为经济活动,经济活动必然要求进行经济核算,计算成本、考核业绩。所以物流成本核算贯穿于企业整个物流活动的全过程。由于企业的物流活动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多个环节,决定了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必然包括以下内容:

1、仓储成本核算。

2、运输成本核算。

3、配送成本核算。

4、物流包装成本核算。

5、装卸搬运成本核算。

6、流通加工成本核算。

7、物流信息成本核算。

8、其他物流成本核算。

物流成本核算的程序

1、企业物流成本的确认

1)采购供应成本的确认。

2)生产活动物流成本的确认。

3)企业内物流成本的确认。

4)销售物流成本的确认。

5)回收物流成本的确认。

2、企业物流会计的核算

1)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

2)企业物流会计的账户设置。

3)企业物流会计的账务处理。

4)物流成本会计的财务核算。

5)物流成本会计信息的报告。

物流成本核算的方法

1、一般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

物流成本核算的主要方法有按支付形态计算物流成本、按功能计算物流成本、按适用对象计算物流成本三种。

1、按支付形态计算物流成本。

2、按功能计算物流成本。

3、按适用对象计算物流成本。

4、按物流作业核算物流成本。

2、隐性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

隐性成本是一种隐藏于经济组织总成本之中、游离于财务审计监督之外的成本。隐性成本是由于经济主体的行为而有意无意造成的具有一定隐蔽性的将来成本和转移成本,是成本的将来时态和转嫁的成本形态的总和。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篇6

【关键词】成本核算问题对策

一、成本核算理论概述

(一)成本的含义和分类

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当中所付出的代价就是企业的成本,也可以将企业的成本概括为产品从生产到销售过程当中的耗费总额。还可以将企业成本划分为以下两大类:

第一,财务成本。财务成本在核算过程当中必须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标准进行,所以说财务成本主要是指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用于核算的成本。财务报表当中的成本就是财务成本,财务成本也可以称为制度成本。

第二,管理成本。企业在管理过程当中所耗费成本的总和称之为管理成本。我们所说的管理成本是在企业财务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管理成本主要是服务于企业的预测和决策等重要职能。

(二)成本核算

1.成本核算的含义。一般的成本核算主要是对成本计划执行情况的核算,也可以理解为对成本控制结果的一种反映,还可以将成本核算看作为产品价格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2.成本核算的原则。计算成本应遵循的原则一般包括合法性原则、可靠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分期核算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实际成本计价原则、重要性原则、一致性原则。

3.成本核算的目的。成本核算的目的在于能够对企业产品的盈利能力进行准确的分析,在分析之后为企业产品的经营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通过成本核算对各方面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核查,对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能够帮助企业在后期成本管理方面做出正确决策。

二、当前我国企业成本核算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成本核算对象不够规范

从目前我国的企业发展来看,很多企业为了能够有效地计量其销售产品所耗费的成本,同时还要将成本配比当期收入,这样就不得不对成本的范围进行一个大致的划分,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确定合适的成本核算的对象和范围。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能够帮助企业有效地划分费用承担的范围。但是从目前我国企业成本核算工作来看,企业在核算过程当中一般都是统一地按照具体的成本对象进行核算工作,没有将各产品之间的差异纳入核算当中,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不同产品成本相同的情况,不利于后期损益的计算。

(二)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匮乏

目前我国大多数专门从事成本核算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缺乏一定的成本核算专业知识和相关工作能力。很多工作人员在进行核算工作时常常没有成本核算的意识,往往抓不住成本核算的重点,长此以往将会为企业的管理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企业未来发展的竞争力。

(三)没有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

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的成本计算方法比较单一,一般最常采用的方法是品种法和分步法,很少有企业在成本核算中采用分批法。一般来说大批量、重复性的生产类型比较适用于前两种核算方法,批量较小且品种较多的生产类型则更适合用分批法进行核算。制造费用有着多种分配方法,从这方面来看,如果和制造费用有关的金额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的变化较大,那么就应当严格按照产品的成产工时或者工人工资作为核算过程当中的划分依据,这样一来才能够保证计算结果准确而且有效。但是现在我国企业生产成本的比重有所提高,不能够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因为单纯按照工时和工人工资进行划分,则会使一些产量较低但工艺复杂产品的成本偏低,但是产量较高且工艺并不复杂的成本则会偏高。

(四)缺乏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

我国很多企业产品的生产流程比较简单,因此也就尽可能地简化成本核算的流程,很多企业仅有一名专门负责成本核算的财务人员,这样一来不利于完善成本核算的体系。除此之外,大多数企业在成本核算工作完成之后并没有进行全面深入的数据分析,对于成本数据的分析仅限于同期的比较。成本分析在成本控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进行成本分析不仅能够帮助企业降低产品成本而且还能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缺乏成本分析从而无法形成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这将不利于我国企业成本管理能力的提升。

三、改进企业成本核算的对策

(一)进一步规范成本核算的对象

企业的规模不同、所生产的产品不同,那么企业也会有不同的生产和经营过程,所以在进行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时,必须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企业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要从企业具体的实际出发,尽可能地满足企业成本管理的相关需求。有些企业不仅生产主要产品同时还生产部分副产品,那么对这类企业则需要将主要产品作为成本核算的对象,其余产品按照一个成本核算对象进行核算。如果企业所成产的副产品的种类过多,那么则应当将每一中国副产品都作为一种核算对象。

(二)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我国大多数成本核算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较为匮乏,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困扰诸多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问题,如今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已经放在培养高素质成本核算人才上,提高成本核算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要培养成本核算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这是从事财务工作的基础。第二,要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培训的方式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课堂讲授,还可以采取以老带新、定期考核的方法,将考核成绩同工资绩效挂钩更能够提升财务人员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

(三)选择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

企业在选择成本核算的方法时应当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符合企业发展的方法。如果企业在生产和销售过程当中见解费用所占的比重较大,而且财务人员应用计算机的水平较高,那么企业可以采用作业成本法。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企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分批法、品种法等等。

(四)完善成本管理体系

企业成本管理中需要落实和完善成本管理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应当将所有的部门以及部门员工纳入管理范围。这样一来不仅仅使得各个部门的职责得以明确,而且还能够督促各个部门的管理者充分发挥领导,对本部门材料使用和资金支出的情况进行积极有效的监管,形成一套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管理过程当中应当对于成本核算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且充分意识到企业在成本核算方面的不足之处,通过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不断地优化企业的成本核算。这样一来不仅仅能够提升企业的成本竞争力,而且还能够帮助企业树立成本意识和系统的成本管理理念,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进一步地提升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乐艳芬.成本管理会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篇7

关键词:增值税;增值税费用;递延进项税额;递延销项税额

一、增值税会计的含义及其类型

(一)增值税会计的含义

增值税会计是在遵守现行增值税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用财务会计的方法对增值税涉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向相关使用人提供增值税核算信息,是税务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增值税会计的类型

增值税税务会计模式与各国的增值税法立法背景、立法程序以及会计规范方式等息息相关,目前全球增值税会计会计模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财税分离模式、财税合一模式和财税混合模式。我国现行的增值税会计核算采取的是财税合一的核算模式。

二、我国现行增值税会计体系

(一)会计目标

增值税会计是对增值税涉税业务的会计处理体系,它与财务会计的目标相协调,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更加侧重于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决策有用观”更加侧重于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二)会计对象及要素

增值税会计要对经济事项从开始到价值的形成以及税款的缴纳这一系列的资金运动过程进行核算、反映和监督。所以,增值税款的形成及缴纳过程中的资金及资金运动就是增值税会计的核算对象。

(三)现行增值税会计核算方法

我国现行的增值税会计采取财税合一的核算模式,具体核算原则为:以税法为准绳,会计准则与税法不一致的差异要进行纳税调整。一般纳税人在进行具体会计核算时,在“应交税费”一级科目下设置“应交增值税”、“未交增值税”二级科目,并在借方设“进项税额”、“已交税金”、“转出未交增值税”等专栏;在贷方设“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转出多交增值税”等专栏分别核算。

三、我国增值税会计核算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进项税额不同处理方式产生的问题

1.相关资产的成本计量不符合历史成本原则

根据我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一般纳税人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等合法扣税凭证后,其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会计处理时将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标明的买价计入了相关资产的成本,而随买价一起支付的进项税额则计入了“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导致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账面上记载的购买资产的成本并不是其支付的全部价款,从而违背了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历史成本原则。

2.同类资产成本不可比性

对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而言,其在购进相关资产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与取得普通发票两种情形不同,其资产账面价值就会不同,因此导致即使是同一企业,其同类资产的购置成本也可能不同,因而缺乏可比性。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实行凭票抵扣进项税的办法,小规模纳税人无论是否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其进项税额均不得抵扣,不同的计税方式下的会计计量结果会导致不同增值税纳税人的相关资产的成本缺乏可比性。

(二)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的差额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增值税税负

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会计信息应当符合配比的原则,而目前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当期销项税额基本上遵循了权责发生制原则,以当期的销售额或者视同销售的金额为依据计算确认,而增值税进项税额的确认则是依据企业的购货成本而不是企业当期实际消耗成本,因而可能会导致企业当期确认的销项税额与当期实际抵扣的进项税额的差额并非因销售而实际应当承担的税负,也违背了财务会计的配比原则。

(三)企业的增值税税收负担没有作为费用反映在利润表中

在我国,由于增值税作为一种价外税存在,因此企业增值税税负无法像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一样反映到利润表中,因而利润表中的利润是排除了增值税税负影响后的利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违反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理解性。

四、我国增值税会计核算方法的改进和完善

(一)进项税额应计入采购成本

为使纳税人资产的购置符合历史成本的原则,企业在购进资产的环节无论是否取得增值税合法扣税凭证都可以做如下会计处理:按价税合计借记“原材料、材料采购、固定资产”等科目,贷记“应付账款、银行存款”等。增设“递延进项税额”科目,若企业取得了合法扣税凭证,且属于法定扣税范围时,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记该科目。该科目借方则登记本期商品销售成本中所含的进项税额、视同销售货物成本中所含的进项税额以及按税法规定计算的当期进项税额转出金额。

(二)增设“增值税费用”科目

为体现增值税税负,需增设“增值税费用”一级科目,该科目。该科目借方登记本期确认的销项税额,贷方登记本期销售成本所含的进项税额,该账户为损益类科目,会计期末讲其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从而体现会计意义上的增值税费用。

(三)对期末纳税差异的调整

本着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完整性原则,增值税会计核算需要记录税法与会计对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确认不同而形成的暂时性差异,当纳税义务已经产生而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尚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时,需要借记“递延销项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企业发生按照税法规定需要做进项税额转出的经济业务时,期末需要进行增值税纳税调整,借记“递延进项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转出)”;发生按照税法规定需要视同销售的经济业务时,借记“增值税费用”,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四)增值税会计信息的披露

基于以上分析,在目前我国增值税会计核算模式下,由于无法准确测算出企业的增值税负,所以会计系统无法对与增值税有关的会计信息进行详细的披露,如果依据增值税“费用化”的理论,以实现财税分离,那么对增值税明晰的披露就有了可能,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我国需要对现行增值税会计的核算方法进行改进,制定统一的增值税会计核算标准和增值税会计准则,进一步规范企业增值税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作者单位:山西省阳泉市盂县恒泰公司)

参考文献:

[1]郭昌荣.我国增值税会计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03

[2]申志伟.建立我国增值税会计的研究.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7

[3]章振东.增值税会计的现状及转型对财务的影响.财政研究,2012,03

[4]周志彬,杨忠真.我国增值税会计存在的问题[J].财会月刊,2012,02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篇8

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在借鉴和引用国标会计惯例的地方很多,包括一般会计原则、会计要素的计量标准、记录和反块方法,以及会计报表体系的设置等,都比较好的体现了国际会计惯例。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一般原则,统一记帐方法。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对会计核算工作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我国长期以来没有明确规定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則,致使我国的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不统一,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更不利于扩大对外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为此,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提出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是:(1)客观性原则;(2)相关性原则;(3)可比性原则;(4)一贯性原则;(5)及时性原則;(6)明晰性原則;(7)权责发生制原则;(8)收入配.比原则;(9)谨慎性原則;(10)实标成本核算原则;(11)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划分原則;(12)重要性原则。此外,还规定了合法性原则。这些原則是在总结我国会计核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标惯例而制定的,除了合法性原则外,其他原則基本上和国标会计准则相同或相似。

新的会计制度还统一了记怅方法,按照《企业会计准則》的统一要求,会计记帐只采用借贷记怅法,不采用其他记帐方法。目前工业企业大多数都采用了借贷记帐法,也有一些企业采用别的记帐方法的,在我国商业企业主要采用增減记帐法。财政部过去对记帐法未作统一规定,只要求企业在保证记清怅目,不镨不乱的原則下,可根据实f示情况自行选择。而国标上通用的记帐方法是借贷记帐法,在我国大多數行业的企业中也是用这种方法,为了适应改革新形势的要求,规范会计行为,《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记帐采用借贷记帐法”,这也是向国标会计惯例靠栊的一种表现。

二、重新进行投资划分,改革投资核算方法。

投资作为企业的重要资产,对其进行严格的经济核舁和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国标会计准则委员会还专门制定了投资会计唯則。我国在投资划分上,是桉照投资方式和性质区分为建设投资和技术改迨投资,而®i1示上通过按照时间的长短和目的划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在投资核舁上,企业对外投资在“长期投资”和“有价ii券”科目中反映,长期投资反映企业向外投资转出的困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后者仅反映企业购入的各种債权性的有阶证券,不涉及购买股票的问题。企业以实物、无形资产方式投资的,其资产重估价值与帐面净值的差额,要调整有关资本。新的财务会计制度改变了投资的核算方法,采用了国标上通用的划分投资的方法。新制度按投资的目的不同和投资期限的长短,将对外投资重新划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其中长期投资是指不准备在一年内变现的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債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短期投资是指各种能够随时变现,持有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有价证券以及不超过一年的其他投资。在会计核算上,设置了“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两个科目进行核算,在长期投资中,股票投资和其他投资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核算,債券投资,应按实标支付的款项记帐。企业对外投资的实物、无形资产、其资产重估确认价值与其帐面净值的差额,不再调整有关资金,直接计入资本公积金。这些改革基本符合国标会计准,靠近了国标惯例。

三、采用国际通用的成本计算法。

我国目前的成本核算方法采用的是完全成本法,不仅核算程序比较复杂,内容面面俱到,不能做到真实反映企业的经營情况和经济效益,而且不符合国标惯例。为此,新的财务制度改变了完全成本法,米用了国标通用的制造成本法。制造成本法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把企业的全部成本费用划分为制造成本和期间成本两个部分,企业成本核算到制造成本为止,企业期间费用直接休现当期损益。邓就是企业为生产经營商品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直接支出,直接计入生产成本;企业为生产经营商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间接费用,分配计入生产经營成本;企业发生的铕售(货)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我国企业采用制迨成本法,不仪有利于减轻企业财会人员的工作量,使会计核算更加符合紀比原则的要求,避免企业在成本计算上弄虚作假,而且有利于同国标惯例接轨,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四、借鉴国际惯例,建立坏帐准备金制度。

在我国,企业发生的坏帐损失是采用了直接记入成本的方法,而国标上大多数国家的企业坏帐损失不直接计入成本,而是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会计核算的稳健原则,建立了坏帐准备制度,发生的坏帳损失,冲減坏帐准备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其他单位个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由于市场竞争波动,企业时常面临着应收帐收不回来的风险。为此,新的玢务会计制度规定,建立坏帐准备金制度,那就是企业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可以计提坏帐准备金。发生的坏帐损失,冲减坏帐准备金。坧帐准备金在会计报表中作为应收帐款的备抵项目列示。这里说的坏帐损失是指因債务人破产或者死亡,以其破产财产或者遗产清偿后,仍然不能收回的应收帐款;或者因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偿倩义务超过三年仍然不能收回的应收帐救。在我国企业,建立坏帐准备金制度,这将使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承担风险的能p,为企业坏帐损失的及时处理提供了资金来源,同国标会计惯例进一步接轨。

改革利润分配办法,规范利润分配渠道。

在利润分配上,国示上普遍米用的分配办法是企业桉税法规定擻纳所得税,税后按资分红。而我国在利润分配上与国f示惯例差距较大。一方面所得税前实行税前还贷和提取名目繁多的单项留利,另一方面国家对税后留利征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还肴在利润分配上,不同类型的企业政策不同,制度不统一,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在政策上,在利润分配之前允许国營大中型企业税前抵扣归还借款利润、治理三费产品留利、技术转让利润、支付融资租赁费利润、提前还清借款留給企业的利润,这些优惠政策仅限于国營企业、股份制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没有享受这项优惠政策;在制度上,按规定,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本为33%,而且享受“两免三減”的优惠政策,目前一些地区的政策就更优惠了,私人企业实行35%的所得税,而国營企业要按55%的税率上缴所得税,在利润分配上,国际上普遍实行比较规范的利润分配办法,企业不管经營何种业务,统一作为一个整体计算盈亏,并按税法交纳所得税,税后按资分红。为此,新财务制度改变了利润分配办法,米用了国标上通用的方法,那就是依法缴纳所得税,税后分利的办法,并规范了企业利润分配的秩序;一是被没收财物的損失,违反税法规定支付的滞纳金和罚款;二是弥补企业以前年度亏损;三是提取公积金;四是提取公益金;五是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显然,从制度上看,同国f示会计惯利已接轨,在实f示工作中还有个政策配套的问题,税前抵扣的优惠政策怎么办,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怎么办。

六、改革会计平衡公式,建立新的財务报表体系。

会计平衡公式是会计核算中的一个最为基本的内容,是采用记帐方法,确定记帐规则,进行谈算平衡,编制报表的理论依据。我国目前所采用的会计平衡公式是“资金来源=资金占用”,这是我国产品经济的产梦。这主要是为了在平衡公式中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米用的所谓反映资本主义关系的“资产=负债+资本”,但不能明确地直观地反映资产、负債和所有者权益之间有关系,产权关系不明,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满足祛会各方面的需要,不利于同国标惯例接轨。为此,新的財务会计制度改变现行的会计平衡公式,采用了国f示上通用的会计平衡公式,那就是“资产=负債+所有者权益”。这不仅有利于(使会计)明确反映资产、负債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使会计核算的信息满足各方面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使我国的会计核算与国f示会计核算对接,同国标惯例逐步接轨。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篇9

关键词:医疗卫生单位工程项目财务核算

当前,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单位的不断发展,社会公众对医疗需要不断增长,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为满足社会需要,其医疗场所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使得基本建设投资占了医疗卫生单位开支的比率逐年增加。而在国家对医疗事业单位收费控制和财政补贴递减的情况下,面对日益增长的医疗建设需求,医疗卫生单位应眼睛向内,修炼好“内功”,通过内部经营管理措施的完善,建立起适合实际工作需要的内部会计核算办法,不断改进会计核算水平,不但可以提高医疗卫生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而且为节约工程费用,提高工程施工效率和效益指出方向。为此,本文对医疗卫生单位工程项目财务核算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一、医疗卫生单位工程项目财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不够准确

由于医疗卫生单位工程项目具有其复杂性,不但要完成建筑物的外部整体框架建设,而且内部设置比一般建筑物更为复杂,建设要求和成本高于一般建筑物。同时医疗基建项目建设周期较长,施工一般涉及到跨年度甚至是几个年度的问题,更使得医疗卫生单位工程项目财务核算具有其特殊性。首先,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偏重工程项目建设,而对会计核算重视程度不够,主要是和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基本建设依靠地方财政拨款相关,由于政策性拨款占到了建设资金的主体,而财政资金的非效益性导致会计核算往往成为辅助工作,会计核算往往重点反映了拨款进度、项目实施进度和费用开支情况,而不能有效反映工程项目的预算和计划实施水平。同时,会计部门和基建现场分离,会计原始资料的收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也导致会计帐面信息和工程实际进度差别较大。二是工程项目的成本费用界限不清晰,使得会计核算中往往存在乱摊费用,乱列成本现象发生。最终使得单位的工程项目实际成本和工程预算成本差别较大,使得医疗卫生单位不得不依靠压缩成本或者申报追加预算的方法来解决。三是定额成本执行难度高,在工程项目预算管理中,一般需要制定详细的定额成本来进行工程施工成本费用的控制。但由于工程项目施工主要是在自然环境下完成,受到外部条件约束较大,因此定额成本控制准确性不高,使得工程施工过程中改变定额情况时有发生,超定额或者临时调整定额情况的发生,使得会计核算的原始单据改动大,造成了会计数据的精确性不高,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

(二)部分会计核算难以按照准则执行

2013年财政部出台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引入了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现金收付制的核算基础,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医疗卫生单位工程项目跨期核算所带来的成本费用不配比问题。但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对固定资产进行了折旧计提的规定,改变了原有不考虑建设成本的问题。这就要求医疗卫生单位在进行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准确进行项目建设的会计核算,防止虚高的项目建设成本导致新增固定资产金额过高,使得单位医疗费用开支不实。同时,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并没有对基建项目进行具体的会计核算规定,这就使得医疗卫生单位一面执行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而另一面在基建项目开支中按照原有的《基建会计》制度执行,这种双轨运行的局面使得会计核算中难以准确把握具体核算方法的问题。

二、完善医疗卫生单位工程项目财务核算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医疗卫生单位工程项目会计核算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医疗卫生单位工程项目会计核算的重要性,要重视现场原始资料的收集,特别是项目期间各项领料、采购的会计核算,采用项目分级和确定责任人制度,确保原始数据收集的及时准确,不断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其次,要按照建设合同相关规定要求,细化建设项目核算的规则,特别是对于间接成本和费用的核算和分摊,要科学制定标准,准确进行费率标准的核算,防止出现人为调节现象。再次,在具体核算过程中,要引入计划价格方法,将材料定额和计划价格的核算方法结合起来,设置“工程物资材料采购差异”会计科目核算,进行实际价格和计划价格差异的核算,超支只反映因为数量超标而引起的超支,减少因市场价格差异对工程物资成本的影响,以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

(二)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执行能力

一是要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全面实施,改变了传统医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方法和形式,对会计人员观念和业务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结合新制度的全面实施,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全面掌握新会计准则的能力,同时要加强工程业务相关培训,造就一支既懂施工工程又专会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医疗卫生单位会计核算水平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准确进行工程进度的会计计量,在计量时要严格按照准则规定的标准进行并确保核算的可比性与连续性,对于会计估量方法一经采用,就不要轻易改变。在内部会计人员难以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来进行估算,以加强核算的公信力。同时,改变会计估算方法应进行详细的会计信息披露,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三是尽快完善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将基本建设相关核算内容纳入其中,以完善相关核算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德芳.浅谈医疗卫生单位会计核算中的常见问题[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年,第8期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篇10

会计基本前提在国外通常被称为会计假定。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明确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会计期间)和记账本位币作为我国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其中会计主体规范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会计分期规范会计核算的时间界限,持续经营和货币计量规范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手段。在我国,出于核算教育成本的实际需要,教育成本核算在受上述4个会计假设制约的同时,对于会计假设的采用,还会与现行的学校会计制度有一定的差别。

会计主体与教育成本核算

提供教育成本信息,首先要考虑的是提供哪一个单位的成本信息,亦即教育成本核算主体或成本主体的确定。成本核算的主体必须从产品生产者或提供者的角度考虑。具体到教育产品,其提供者是学校,学校就自然地成为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也有人认为高等学校的院系可以作为准会计主体)。院系专业作为一级记账单位或记账主体,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没有问题。但是作为成本核算的主体是不恰当的。首先,院系专业不能独立提供教育产品,它需要学校提供行政管理服务、教学辅助服务,如图书馆、计算中心、后勤等各项服务,才能开展正常的教学服务。院系专业的教学服务成本只是教育成本的一部分。其次,院系专业没有经济上的独立性,无论是财政和经常性拨款还是资本性支出拨款,政府都是直接向学校拨付的。学费的收取也是学校统一组织的,院系专业不能独立取得经费来补偿所消耗资源的支出。

但是从学校管理的要求出发,以院系专业为单位组织内部成本核算,提供管理所需的成本信息以考核、控制院系的成本支出是可行的。因此,可以将高等学校作为对外提供成本信息的教育成本核算主体,院系专业作为提供内部成本信息的成本核算主体。在具体的核算组织上,可分为两级进行:院系专业一级核算直接教学成本;学校一级核算公共成本,并将公共成本分配到教学成本中去,核算出完全的教育成本。

对于学校兴办的企业和其他附属机构,如医院、幼儿园等,不能纳入学校的会计核算中,更不能让其费用支出计入教育成本。而应让他们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独立核算;学校对其拨款、补贴一般也不能计入教育成本。

会计期间与教育成本核算

教育成本核算期间,是指核算、报告教育成本的周期。从正确核算成本的要求看,以自然的业务运作周期作为成本核算期间比较适当。如将教育的产品定义为学生接受的一定时间的教育服务,则学期或学年作为教育成本的核算周期比较合适。如将教育产品定义为各级毕业生,则各级毕业生的培养周期作为教育成本的核算周期比较合适。

本文倾向于将教育产品定义为学生接受的教育服务的时间量,主张教育成本的核算周期为学年。因为学校的教学是按学年组织的,政府对教育的拨款是学年(年度)拨付的,学费是按学年收取的。将几个学年的教育成本相加,很容易得到各级毕业生培养周期的教育成本。

不过将教育成本核算期间确定为一个学年,就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各级学校会计制度规定的以公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的要求不一致。可以有两种思路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学校会计年度与教育成本核算周期不要求一致,即学校会计年度为公历年度,教育成本核算期间为学年,教育成本报告与其他财务报告分别编制。从现实的可能性看,这一思路更可行。二是修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各级学校会计制度,允许学校将会计年度按学年确定。这样,学校的会计年度与教育成本核算期间就能保持一致,成本报告与其他报告就能同时编报。但这不利于政府部门对教育经费的年度统计。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要求学校按每月的会计报表,形成1-12月的公历年度会计报告上报,以满足政府部门的需要。

持续办学与教育成本核算

在企业会计中,与持续办学这一会计假设具有相同内涵的概念是持续经营。由于我国对社会组织性质划分的不同,“经营”概念一般适用于营利性组织,高校非营利性组织的性质决定其不能使用“经营”这一名词,本文认为,在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中用“持续办学”代替营利性组织“持续经营”的称谓是合适的。

高校是否持续办学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影响很大,只有设定高校是持续办学的,才能进行正常的会计处理。例如,采用历史成本计价,是设定高校在正常情况下运用它所拥有的各种经济资源和依照原来的偿还条件偿付其所负担的各种债务,否则,就不能继续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再如,只有设定高校是持续办学的,才能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计提折旧的办法,否则,就不能继续采用折旧的办法,而只能采用可变现净值法进行计价。

教育成本核算必须遵循持续办学假定,否则教育成本就不准确,按学年核算教育成本的许多账务处理,如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预提、待摊就失去了理论基础。由于持续办学是根据高校发展的一般情况所做的设定,高校在教学科研过程中缩减教学规模乃至停止办学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