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婴幼儿护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13:31

学习婴幼儿护理篇1

育婴员,是指专门从事0-3岁婴儿生活照料、护理和教育的人员,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职业[1],育婴员职业将保健和教育两种工作结合起来,既承担儿童的保健工作,又担当教育工作,即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或游戏,开发婴幼儿的潜能,促进他们的全满发展[2]。目前一些医学院校虽已将《育婴员》这门课程作为职业技能鉴定课程培训,但因为培训费较高和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参加《育婴员》培训的学生少之又少。因此目前接受育婴员职业资格培训的人员多为下岗职工或进城务工人员,他们选择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谋生,因他们文化水平低且,学习能力有限,在上岗工作时,工作一直处在较低水平,不能更好的满足家庭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文提出应利用医学院校的优势,指导护理、助产专业学生考取育婴员职业资格等级证。 

一、社会发展对育婴员需求迫切,有必要加强护理、助产专业育婴员职业资格培训 

1.我国每年新出生人口约2000万左右,受婴幼儿年龄特点的制约,3岁以下婴幼儿90%以上在家中进行养育,入托率很低,家庭是他们的第一所学校。家庭中妈妈是主要承担照料婴幼儿的人,但大多数妈妈因年轻、第一次当母亲,缺少经验,而且现代社会不管在农村还是城市,女性都有她们自己的职业,不可能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全程陪同抚养,因此大部分家庭需要老人或聘请的保姆协助抚养,这些协助抚养的人育儿经验、习惯各不相同,有些传统的喂养方法及理念甚至不合理,而0-3岁这个阶段正是一个人的身体发育、智力形成、习惯培养、陶冶情操的重要时期,对他们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应该有专业人员指导家长科学的对孩子进行生活照料、保健与护理,保证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2.由于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家庭中生育孩子数量少,相当部分是独生子女,在这种“421”结构的家庭中,一个孩子被视为掌上明珠,更被给予了更大的希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非常迫切,特殊的家庭结构使孩子在养育和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多,因此,在这种家庭之中,家长更期待有相关专业人员在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使孩子一开始不输在起跑线上。 

3.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和关注,孩子出生的头三年,处于大脑发育最快的阶段。研究发现3岁以下婴幼儿正经历心理、神经及其他个系统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教育内容及方法对婴幼儿影响很大,直接影响到婴幼儿人格、智能以及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这一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除了先天因素外,通过外界有效、良好的教育、影响对婴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3],所以,良好的早教已经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育婴员培训课程的内容详细的涉及到教养环境的规划,不同年龄阶段玩具的选择,婴幼儿粗大动作与精细动作的练习,语言与感知、认知的开发,良好情绪情感和社会性的培养等婴幼儿早期教育方面的内容,通过一系列科学有趣的游戏对0-3岁不同年龄阶段的婴幼儿进行早期智能的开发。 

4.随着毕业大学生的逐年增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学历层次较低的大专及中专院校的学生,因此,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鼓在校学生,在毕业时拿到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即“双证书”。一些高职院校的护理、学前教育等专业已经把目光投向了育婴员培训。因此,护理、助产专业学生参加育婴员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不仅能够扩大知识面,掌握一项实用技能,而且能使自己在就业时多一个重要砝码,提高就业成功率[4]。 

由此可见,育婴员职业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分工细化的结果,育婴员既不同于家庭保姆,又不同于托幼机构中的保育员,她们是在家庭、社区和早期教育机构中为0-3岁全面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和指导的专业人员,承担着一种社会责任。育婴员的职业活动满足了家长对婴幼儿照顾的需要,满足了科学育儿的需要,同时也可以满足为自己谋生获取报酬、自给自足的需要。护理、助产专业学生在医学院校中数量大,医学专业知识扎实,素质较高,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高,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更能满足社会对育婴员的需求。 

二、加强护理、助产专业开设育婴员职业资格培训的优势 

1.有相关医学课程打基础,培训效果好。 

育婴员培训课程内容包括育婴员职业道德、婴幼儿生长发育、心理发展,生活照料,日常生活保健与护理,婴幼儿教育及家庭教养指导。一期育婴员培训学时80个左右,一般情况下,在有限的80个学时之内要将这些知识讲的很全面、很透彻难度很大,而护理、助产专业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解剖学》、《生理学》、《预防医学》、《基础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课程内容与育婴员培训课程内容许多知识点一致,这为育婴员培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仅有利于育婴员培训课程的学习,也有利于护理专业学生对这些课程加深理解。 

2.在校期间培训,学校可提供便利的技能训练条件 

育婴员的工作实践性很强,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有赖于育婴员的日常操作,这就要求育婴员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因此,育婴员培训中很多是关于0-3岁婴儿的实际技能操作,要达到最佳培训效果,操作课程需要在实训室、教学医院进行,尤其是一些妇幼保健机构,而医学院校都有自己的儿护实训室及教学医院或实习医院,这就为学生练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3.培训时间有保证,费用低,考试通过率高, 

作为全日制的校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提供了最好的学习环境,大学阶段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也最强,又有充足的培训时间可以保证,因此,考试通过率高。同时,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培训,学校不用考虑交通、教学场地及带教老师等问题,培训费用低,大部分学生的经济能力完全可以承受。 

4.护理、助产专业学生对育婴员培训兴趣高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护理、助产学生基本全为女生,女性有喜欢孩子的天性,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女生对这门课很感兴趣,而且护理、助产职业的素质要求使她们从一进学校就不断培养爱心、耐心、细心及责任心,这和育婴员职业资格的基本条件是完全相符的。此外,育婴员的工作职责要求除照顾婴幼儿的生活外,还包括进行婴幼儿的日常卫生保健、和婴幼儿一起游戏,与婴幼儿家长交流及沟通等,护理专业学生有相关医学知识基础,并且对于各种病患,能够根据医嘱进行日常护理。此外,青春有活力,思维敏捷,游戏花样多,沟通能力好,也更容易被婴幼儿及家长所接受,工作水平高。 

学习婴幼儿护理篇2

[关键词]社区健康教育;婴幼儿;常见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7(b)-130-02

婴幼儿常见疾病多以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腹泻常见,常占就诊率的60%以上[1],且多在气候多变时发病,特别是抵抗力差的婴幼儿,有的一年7~8次甚至上10次发病,在临床治疗护理此类患儿时,通过与其家长或看护人沟通及社区访视中了解到多因大人缺乏婴幼儿方面的保健知识和这类疾病的预防知识,没有给婴幼儿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导致他们体质弱而常发此类疾病。为保证婴幼儿健康成长,减少日常疾病的发病率,降低危重患儿比例,减少家庭医疗费用支出,2007年6月~2008年6月,对我院附近的宝真社区110例0~3岁婴幼儿采取各种方式进行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改变家长错误的养育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6月~2008年6月宝真社区110例婴幼儿为观察组,其中,0~1岁35例,1.1~2.0岁38例,2.1~3.0岁37例;以2006年6月~2007年6月该社区102例为对照组,其中,0~1岁38例,1.1~2.0岁37例,2.1~3.0岁27例,以每年发病4次(含4次)以上为阳性,观察两组在常见病的发病率、危重病例例数、平均一年医疗费用支出三方面的差异。

1.2方法

首先得到宝真居委领导支持,从2006年6月1日开始对宝真社区102例0~3岁婴幼儿建立儿童档案,请家长配合,从建立档案开始,宝宝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腹泻常见疾病算发病(以到医院门诊或住院为准),以出现危急生命症状算危重病,并请家长保管好就诊时的各种费用收据或发票,每个月进行一次资料收集登记,截至2007年6月30日,统计出该年内每名患儿发病次数、出现危重疾病次数以及在一年内医疗费用支出。然后算出该社区102例在这一年内的发病率(以每年发病4次或4次以上或出现危重病为阳性)、危重病例的比例及一年内医疗费用支出。再从2007年6月新建好0~1岁儿童档案,保留上一年0~2岁儿童档案,并开始对该社区的110例0~3岁的婴幼儿实施社区健康教育,并及时收集登记好婴幼儿发病次数、重病次数及费用支出(标准同上),到2008年8~10月统计出这一年每名患儿发病次数、出现危重疾病次数及一年内医疗费用支出,并核算出该年110例婴幼儿的发病率、危重病例的比例及平均一年医疗费用支出。对两组的这三方面作比较。

2结果

通过社区健康教育,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常见病的发病率、危重患儿病例例数、平均一年医疗费用支出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见表1。

表1两组患儿三方面的比较

3社区健康教育措施

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根据婴幼儿发育特点,把整个社区的婴幼儿分为两组,0~1岁为一组,1.1~3.0岁为一组。分组做好时间、内容的具体安排,定期做健康知识讲座,向婴幼儿家长或看护人教授婴幼儿安全保健知识及日常疾病预防知识[2]。

协助和指导家长制订婴幼儿膳食计划,监督家长和鼓励婴幼儿在多吃奶类及其制品的同时,把握好食品的种类和数量。

指导家长培养婴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根据年龄特点及季节特点安排一日的生活内容,如睡眠时间、饮食时间、活动时间(每日至少1~2h的户外活动)[3]。另外,指导家长做好家庭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如经常洗头、洗澡、换洗衣服等。

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预防接种及定期到医疗保健机构进行体格检查,1岁以内每年体检4次(生后3、6、9、12月),1.1~2.0岁2次(生后18、24个月),2.1~3.0岁1次(生后30个月)[4],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改变措施。

定期访视,每个月进行1次家访,对婴幼儿睡眠、饮食、衣着(特别适中)、卫生等习惯及家庭环境进行具体指导。并与其家庭保持电话联系,定时询问宝宝近期情况,家属也可随时来电话咨询。

通过指导,问卷式调查,评价,使每个患儿家庭都得到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并根据婴幼儿家庭对其宝宝在这方面的保健知识及日常疾病预防知识掌握情况决定是否结束健康教育。

4讨论

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家长的合理喂养、正确护理密不可分,很多婴幼儿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都与家长健康知识的缺乏有关,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是婴幼儿疾病的诱因。譬如:衣物的不及时添减可能导致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甚至肺炎等;饮食的不合理可能导致腹泻、肠炎、营养不良、贫血等;睡眠,家庭卫生环境等都与婴幼儿健康有着方方面面的联系。因此,对婴幼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意义。

笔者对该社区的婴幼儿家长实施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产生了良好效果,通过对患儿饮食、睡眠、卫生、衣着等方面的指导,提高了患儿的机体抵抗力,明显减少发病次数,降低危重患儿比例,节省了患儿家庭开支,有利于宝宝健康成长。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护理观念的推广,社区护理已成为护理学不可少的一部分,护士职责要从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转向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减少痛苦,集医疗、预防、护理于一身。但现在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还缺乏政府的有效政策、财政及其他方面的支持,做好这项服务需要很大的人力、精力、财力,我院仅对一个社区婴幼儿进行了上门健康指导,付出了很多精力和时间,事实证明,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对疾病的预防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建议政府加大这方面的投入,社区服务点履行好职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轮流到自己管辖的社区进行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促使人们自愿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4],且能有效地节约卫生资源。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2.

[2]桂月娥.社区护理干预在儿童晚发性佝偻病治疗中的作用[m].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0):65-66.

[3]石洪.社区护理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1-83.

[4]高同娟.社区护士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和能力培养[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3):153.

[5]司凤梅,常杰.临床路径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3):73.

学习婴幼儿护理篇3

[摘要]对婴幼儿家长开展健康教育是促进儿童保健实施的关键。医护人员应利用各种机会,对婴幼儿家长进行面对面的健康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宣传儿童保健知识,传授儿童保健技术。通过对婴幼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可大大提高家长对儿童保健的重视,从而减少儿童患病率,降低死亡率,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儿童保健;家长;健康教育;关键

[中图分类号]R1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a)-236-02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消除危害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1]。随着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儿童是21世纪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的健康水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我院始终把0~3岁婴幼儿的保健工作放在首位,遵循“以保健为主、临床为辅”的方针,大力开展对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使他们了解婴幼儿保健的重要性,从被动接受婴幼儿健康体检,到主动带婴幼儿到医院做健康体检。现将我院的具体教育措施报道如下:

1健康教育步骤

1.1新生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1.1.1向新生儿家长讲解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必要性、重要性。主要包括:眼部检查、口腔检查、听力筛查、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和苯丙酮尿症的检查。若新生儿有先天性疾病,可早发现、早治疗。

1.1.2新生儿家长在办理《出生医学证明》时,向家长发放婴幼儿营养指导书、儿童保健手册(卡),嘱其满月时到本院儿童保健科为婴幼儿体检及预防接种,使家长对儿童保健有初步的认识。

1.2满月婴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1.2.1医生查看婴儿有无黄疸,对黄疸未退婴儿,要进行黄疸指数检测,若指数偏高,应延缓预防接种,积极治疗黄疸。告诉家长黄疸可影响婴儿大脑和智力发育,嘱其母亲暂停母乳喂养,给婴儿口服妈咪爱,3次/d,1支/次,5d为一疗程。待黄疸消退后,再到医院预防接种。

1.2.2对婴儿进行常规生长、体重、头围、前囟、心肺等检查,并为婴儿建立健康档案,将体检结果打印出来,并附本次体检的评价标准、儿童保健指导,主要包括:动作方面、语言方面、对周围环境方面、平衡膳食指南。这样家长可一目了然地知道婴儿的健康情况,并可根据其上各个方面的知道内容,在家训练婴儿,进行早期教育。

1.2.3为了预防儿童佝偻病发生,常规指导家长给婴儿口服小儿五味赖氨酸糖浆,2次/d,2.5ml/次;维生素aD滴剂,每晚3滴。嘱家长经常带婴儿进行户外活动,进行空气浴、日光浴和被动体操,以增强体质。

1.33~11个月婴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1.3.1此期保健重点:合理喂养、加强日常护理和早期教养、预防疾病和意外、按计划免疫程序完成基础免疫、定期进行健康和体格检查,以促进生长发育[3]。

1.3.2对满3个月的婴儿常规进行智力检测,向家长介绍智力检测是对婴儿智力发展指数以及运动发展指数的检测,达标分数是90分以上,若在90分以下则再做进一步检查。到儿童保健科早教训练基地做Vojta测定,标准是7项合格,若有3项不合格,则怀疑此婴儿有中枢性协调障碍,建议家长对婴儿进行早期干预治疗,越早越好。

1.3.3常规对婴儿进行骨密度检查。向家长宣传它是一种无痛、在婴儿左腿胫骨处进行的骨B超检查,主要检测骨中钙的情况。如Z值在-1.0以上,则表明此婴儿缺钙,建议家长为婴儿补钙,以预防儿童佝偻病的发生。

1.3.43~6个月内的婴儿提倡母乳喂养,到第4个月开始添加辅食,为断奶作准备。嘱家长合理添加辅食,正确选择和制作食物,如先添加米糊,再添加蛋黄、水果、蔬菜。遵循从少量到多量,从稀到稠,从一种食物到多种食物的原则,循序渐进,使婴幼儿渐渐适应。

1.3.5督促家长在婴儿1岁以前,每个月或每隔3个月对婴儿进行生长发育检查,查看生长曲线是否正常,若体重、生长未达标,应及时向家长指出,了解是喂养不当,还是血中微量元素缺乏、血铅偏高等,这些都可影响小儿食欲,导致小儿生长发育迟缓。

1.41~3岁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1.4.1此期的保健重点是保证均衡的营养、合理安排小儿生活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和意外、进行生长发育系统监测、完成计划免疫[4]。

1.4.2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医院应经常开展大型婴幼儿营养咨询活动、儿童营养专家讲课,帮助家长了解儿童进食特点,现场示范指导家长掌握食物的搭配、合理的喂养方法和技巧,教育家长自己要注意不挑食、不偏食,为儿童树立好榜样。

1.4.3幼儿期是小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及时教会小儿说话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因而家长要多和小儿说话,认真回答小儿提出的问题。对于不喜欢说话的小儿,建议家长带其到我院早教基地,由专业早教老师来训练小儿说话,效果理想。

1.4.4教育家长定期带幼儿进行口腔检查。可用软毛牙刷刷牙,尽量少吃糖果,以预防龋齿。

2健康教育方式

2.1语言教育

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与婴幼儿家长面对面交流、沟通。医护人员对于婴幼儿家长提出的儿童保健方面的知识,要一一耐心地进行解答,使家长了解婴幼儿保健的重要性,并习惯性、经常性地进行儿童保健。另外,我院坚持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同步进行,婴幼儿到医院接受预防接种时,应先接受医生的健康检查,发现生长发育不良时,及时向家长提出,做到有病早发现、早治疗。

2.2书面教育

向家长发放儿童保健手册(卡),其上有儿童保健的项目介绍,可提醒家长带婴幼儿进行儿童保健。在显眼的地方放置健康教育处方笺,向家长宣传通俗易懂的儿童保健知识,如“新生儿疾病筛查须知”,“重视孩子就餐环境、培养良好进食习惯”,“积极行动预防儿童铅中毒”等,这样家长在婴幼儿日常生活中可依照书面说明去做。

2.3形象化教育

儿童保健科门诊走廊、室内墙上悬挂图文并茂的宣传牌,内容有母乳喂养的优点、预防接种须知、实行早期教育挖掘儿童潜能等,以增加婴幼儿家长的保健知识。

2.4电化教育

利用电视、VCD在儿童保健科门诊每天按时播放婴幼儿喂养方法、婴儿操和儿童早教节目内容。

2.5电话教育

在儿童保健科门诊专门设立健康宝贝热线电话,通过电话回答求询者提出的健康知识、卫生保健、心理等问题,由于此方式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5],在传播儿童保健知识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6社会性教育

医院经常开展大型婴幼儿营养咨询活动,利用家长带婴幼儿参加活动的机会,宣传儿童保健知识,为婴幼儿进行体检,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7健康教育大课堂

儿童保健科专家定期为婴幼儿家长讲解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儿童喂养方面的知识,并现场示范,教家长怎样进行食物的搭配,受到婴幼儿家长的欢迎。

3结果

3.1家长高度重视

通过对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大大提高了家长对婴幼儿保健的重视。据统计,来医院进行儿童保健的婴幼儿,从2002年的60%,上升到2008年的95%。

3.2拓宽了儿童保健内容

几乎所有在本院出生的婴幼儿,都能在家长的带领下按时到医院做儿童保健。医院的保健项目,由原来的生长发育监测,发展到现在的智力检测、骨密度检查、Vojtai测定、营养指导、婴幼儿早教等。

3.3对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检测起到了早发现、早治疗的作用

如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诊断治疗,儿童营养不良、小儿佝偻病等的预防治疗,减少了儿童患病率,降低了死亡率,促进了儿童健康成长,确保了21世纪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战略目标的实现。

4讨论

4.1坚持对婴幼儿家长开展健康教育是保证婴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

只有家长的保健意识提高了,才能带婴幼儿到医院儿童保健科接受儿童保健服务,医院的儿童保健项目才能得以实施。

4.2搞好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关键是健康教育方法要多样化

医护人员可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宣传儿童保健知识,传授儿童保健技术,特别是医护人员与婴幼儿家长面对面的健康教育,可达到预期的目的。

4.3我院始终坚持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同步进行

这样可使家长在节约重复来医院时间的同时,接受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学习保健知识,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进行全面检查,使婴幼儿的一些疾病得到了早发现、早治疗。建议可以在综合性医院推广我院的方法,以确保每位婴幼儿都能接受儿童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

[2]胡伟民.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计划[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0.

[3]崔焱.儿科护理学(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4,36

学习婴幼儿护理篇4

【关键词】婴幼儿俯卧位护理

婴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各器官和组织尚未发育完善,无论在解剖、生理特点等方面与成人均有明显的差异。俯卧位属于被迫体位,尤其是婴幼安置俯卧位,由于婴幼儿胸式呼吸不发达,主要靠膈肌和腹肌张力产生胸腔负压,而膈肌位置较高,腹部较膨隆,俯卧位使腹肌受压,腹肌、膈肌活动受限,腹式呼吸减弱致通气不足,因此,对安置体位的用具、术中手术铺巾、体温保护等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将62例俯卧位患儿术中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62例,其中男36例,女26例,年龄8个月~5岁;手术为肛瘘切开挂线术28例,臀部血管瘤切除13例,肩背部血管瘤切除21例。

2护理

2.1术前准备

2.1.1俯卧位垫准备依据手术要求准备俯卧垫。自制一套可活动的俯卧垫,即由宽5cm,长度为5~8cm的棉枕和一张8cm×12cm的底垫构成,棉枕一边和底垫可缝制子母粘贴,摆放手术体位时可根据患儿身高选择长度相当的棉枕;根据婴幼儿的体重、体型的情况调节两边垫枕的宽度。

2.1.2术前访视术前访视可针对性地了解婴幼患儿的兴趣、习惯等,对婴幼患儿施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前了解和评估患儿的静脉情况,以便做好穿刺部位的选择,困难的静脉穿刺可与病区做好沟通,提前做好静脉穿刺的护理会诊,开通静脉通路,以免因穿刺困难影响手术顺利开展。

2.1.3术前患儿的心理护理患儿与母亲的分离,引起分离性焦虑症,表现为恐慌、紧张,哭闹不止等反应,因此,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因此,可以采取家属陪护麻醉等方法。

2.2术中护理

2.2.1体位护理婴幼儿俯卧位摆放特别要求要以肩、锁骨及髂部为支撑点,尽可能将腹部与手术床之间悬空,避免腹部受压[1]。使用我科自制活动式的俯卧垫,根据患儿体形调节棉枕宽度,将患儿俯卧于俯卧垫上,将头偏向一侧,头部枕凝胶垫,注意避免眼部、耳部受压;也可将患儿额部直接枕于“C”形凝胶垫,也可以用橡胶手套装上2/3自来水后扎紧封口成“水掌”代替凝胶垫使用。体位安置好,约束患儿四肢时要注意在约束部位使用棉垫保护皮肤,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以免因约束过度引起皮肤坏死。

2.2.2保持呼吸道通畅婴幼儿俯卧位时,保证呼吸道通气顺畅是关键。

由于婴幼儿舌大,颈短呼吸道管径小,腺体分泌旺盛,麻醉后舌根后坠等因素,容易引起呼吸道的堵塞,而婴幼儿哭闹会加重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导致缺氧及胃胀气等症状,因此可通过人为的干预减少婴幼儿哭闹,手术室可在交接厅准备各式各样吸引儿童的玩具,分散患儿的注意力,接患儿时护士保持亲切的表情,必要时摘下口罩与患儿进行沟通或协助麻醉医生给予患儿使用.镇静药后再进入手术间,减少患儿因恐惧引起的紧张心理。术前要保证吸引器性能正常,处于备用状态;术中要注意气管插管的管道固定,可用粘度较强的丝质胶布固定。

2.2.3输液护理良好畅通的液体通路对保证术中用药及患儿的生命安全非常重要,婴幼儿输液多选择头皮静脉和上肢静脉或踝部大隐静脉,但要根据手术部位,充分考虑婴幼儿俯卧位后便于对液体的管理,通常下腹部以下手术选择上肢头静脉和头皮静脉,上腹部以上手术选择大隐静脉。静脉穿刺多选用22~24G静脉留置针,静脉穿刺时要夹闭输液管端所有开关,防止输液管压力大于静脉压力,回血受影响造成假象导致穿刺失败;同时掌握静脉穿刺时机,患儿如果难以配合者,可以在给患儿吸入镇静后再穿刺,但提前做好血管评估。上肢手背穿刺的,俯卧位摆放后,可将患儿的手臂向上抬举,手掌张开,顺势将手掌贴于头面部之后胶布固定手和头面部,利于手部静脉回流及术中观察。

2.2.4术中容量控制使用静脉输液泵输注液体,开始0.5~1h内以20ml/kg快速滴入[2],以补充术前禁食禁饮欠缺量,在随后手术过程中要严格根据病情调节输液速度。术中准确记录出血量及尿量。由于婴幼儿血液占体重比重相对较大,且绝对容量少,因此少量失血,即可发生低血压或休克。因此要准确计量出血量、尿量,提前做好干预,防止并发症发生。

2.2.5术中无菌巾的选择常规的手术无菌巾对于婴幼儿相对较大,同时由于重力作用,增加婴幼儿的承受能力,影响婴幼儿的呼吸、循环,因此,应选择适合婴幼儿的无菌巾,也可在不影响患儿保暖的情况下,消毒完毕先铺盖一层棉布类的无菌巾,然后再铺一次性无菌巾,目的是减少常规无菌巾的重力对婴幼儿的压迫。

2.2.6体温维护由于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成熟,环境温度极易影响婴幼儿体温的升降[3]麻醉、手术暴露等因素容易使患儿体温降低,而体温低容易使患儿产生心律失常,凝血功能障碍,增加感染机会,因此调节手术间温度在24~26℃,术中严密测量体温,保证患儿体温不低于35℃为宜[4]对体温低的患儿采用升高室温、加温输液及使用加温气毯,以升高患儿体温,尽量减少使用热水袋,以免烫伤患儿局部皮肤。

2.2.7眼部护理由于眼睑部位相对娇嫩,容易压伤,且术中长时间暴露,容易引起角膜干燥等症状,因此在安置俯卧位时,要在麻醉后安置体位前,在患儿眼部四周轻涂眼药膏,再用输液贴将眼睑闭合;在安置过程避免眼球或眶上神经术直接受压,以免引起失明。

3体会

由于婴幼儿和成年人各方面不同,应对手术的各方面耐受性差,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应根据患儿特点,给予护理的程序方面、选择护理器具方面等,尽可能给患儿选择个性化的护理模式;且婴幼儿病情变化快,在手术过程中,手术室护士除了要对专科护理配合要熟练以外,对病情观察还应要仔细到位,熟知婴幼儿病情观察的各项正常生理指标及婴幼儿术中病情变化表现,掌握相应的急救措施,注重对患儿全方位护理,确保患儿手术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文兰,刘莉.后路脊柱手术患者术中体位摆放及护理[J].甘肃中医.2006,19(5):28.

[2]孟庆云.小儿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9.

学习婴幼儿护理篇5

为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文件精神,全面推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大力普及家长和看护人员科学育儿的水平,着力构建托幼一体化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妇联就进一步加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学前教育是国家确立的基本教育制度之一,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整个教育的起点和开端。重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对促进婴幼儿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2003]13号)的精神,积极开展0—6岁托幼一体化的探索和实验,0-3岁早期教育逐步展开,许多大中城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早期教育,较好地满足了婴幼儿接受早期教育的需求,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是,总体上看,我省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广大农村和经济薄弱地区的早期教育还没有全面开展起来,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普遍较低。随着我国优生优育国策的贯彻落实、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人民群众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加深,对早期教育的期待和要求越来越高,已不仅仅满足于孩子有机会入幼儿园,更迫切地要求能接受优质的婴幼儿早期教育,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让每一个婴幼儿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也已成为当前教育民生的突出问题。党的*明确提出“重视学前教育”的新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对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提高0-6岁儿童家长和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水平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地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贯彻党的*精神、改善和保障民生、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构建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精心规划部署、科学组织实施,加大推进力度,有计划按步骤地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逐步普及0-6岁儿童家长和看护人员科学育儿的知识,为每一个儿童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明确今后一个阶段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立足公益,专业引领、强化服务”的方针,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早期教育,构建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和体制,努力为0—3岁婴幼儿及其家长、看护人员提供有效的专业指导和服务,切实提高家长和看护人员科学育儿的水平,促进0—3岁婴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2、发展目标。到“十一五”,全省基本建立起以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为依托、以优质园为骨干、灵活多样的早期教育服务网络,逐步形成政府主导、教育部门牵头、多方协同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发展新格局。具体目标是:

到2012年,全省0—3岁婴幼儿及其家长、看护人员接受早期教育指导率为:苏南地区的城市达90%以上,农村达75%以上;苏中地区的城市达80%以上,农村达65%以上;苏北地区的城市达70%以上,农村达到50%以上(接受早期教育指导率是指0—3岁婴幼儿及其家长和看护人员每年至少接受4次以上有质量的科学育儿指导)。

从事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人员都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形成一支面向社区、指导家庭科学育儿的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人员队伍。

三、建立并形成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工作机制

各地应在市、县政府的领导下,依托城市街道和农村乡镇政府,逐步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卫生、妇联、计生等部门各司其职,早教机构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早期教育工作网络,推进0—3岁婴幼儿早教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要进一步强化各部门的责任,形成工作合力。教育部门是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切实把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纳入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研究制订早期教育的重大政策措施,牵头并组织各部门做好早期教育的相关工作;承担对托儿所、亲子园的登记注册工作和早期教育的业务指导,向有关部门提出对托儿所、亲子园收费标准的意见;培养和培训托儿所、亲子园的园(所)长、教师,建立园(所)长、教师考核和资格审定制度;建立学前教育督导和评估制度;做好0—3岁婴幼儿及其家长接受早教指导的建档工作。

卫生部门负责拟订有关托儿所、亲子园卫生保健标准和规章制度,监督和指导托儿所、亲子园卫生保健业务工作,负责对0—3岁儿童家长进行儿童卫生保健、营养、生长发育等方面的指导,及时提供0—3岁婴幼儿数等情况。

妇联应在社区(农村地区在镇、村)做好0—3婴幼儿及其家长接受早教指导的组织发动工作,向家长积极宣传科学育儿理念,保证辖区内所有0—3岁婴幼儿及其家长和看护人员都能接受早教指导,提高家庭科学育儿水平。

各市、各县(市、区)要建立早教指导机构,负责本地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推进工作,努力做到有固定场所、有专门人员,基本满足0-3岁婴幼儿和家长多样化的学前教育服务需求,逐步形成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灵活有效的0—3岁婴幼儿早教服务网络。

各地要建立完善由教育部门牵头,卫生、妇联、计生等相关部门参与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在推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推广有益经验,以保证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四、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要坚持科学指导、专业引领,规范操作、形式多样。各地、各早教机构要遵循婴幼儿成长规律,按照《*省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试行)》,科学有序地开展早期教育活动。要加强对早期教育的科学研究和专业指导,坚决防止超越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违背教育规律的错误做法,切实推进我省早期教育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发展。

各地要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各类幼儿园开展灵活便捷、丰富多样的早期教育工作。省和市优质幼儿园(含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要根据现有条件积极开设托班或亲子园,在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实验、保证0—3婴幼儿及其家长接受早期教养指导方面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农村地区要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主阵地,通过请家长和婴幼儿走进中心园、中心园教师送教到村等方式,保证辖区内0—3岁婴幼儿能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各级各类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社区和本园资源,采用开办托班、亲子活动、专家咨询、网上查询、热线电话、资料宣传、送教上门、育儿沙龙等方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努力成为面向社区的科学育儿指导基地,不断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提升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工作质量。

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早期教育机构,充分发挥社会公益力量开办亲子园、托儿所等,满足社会对早期教育多样化的需求。

五、努力提高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人员专业素质

学习婴幼儿护理篇6

【关键词】幼儿心理;情绪阶段;幼儿教育;精神分析

一、外部环境影响儿童

(一)父母上的“共情”与幼儿

儿童研究者布罗迪博士曾跟作者通信回答作者的问题,23年的研究带给她什么?她回答:儿童不是由父母培养大的,不是父母教给他们如何成长,而是儿童自己从父母那里“捕捉”了成长所需要的东西。

共情是一种情绪反应。所谓共情是一种感情迁移,感情共鸣。从婴儿早期开始,就观察出婴儿间的啼哭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再例如母亲生病时,父亲对母亲的关爱照顾,幼儿会就父亲行为进行一定感情迁移,用自己幼稚的行为去关心母亲。共情具有一定情绪感染,能体会别人体验的情绪。所以我认为,社会行为与利他行为植根于父母和婴儿之间的动态的情绪互动的关系中。父母在这方面树立榜样是儿童展现共情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父母亲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培养,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传,孩子会从父母亲的行动上受到更多的影响。

(二)文化与幼儿

幼儿发展会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文化环境影响儿童的典型行为和社会交往的机会,也给儿童提供了行动与思维的重要发展平台,包括玩具、传统工具和符号系统。例如语言和数学强调社会和文化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的发展理论称为社会文化理论。以社会文化理论为指导的研究,主要探讨社会因素是怎样影响人的认知和发展的,社会和文化是怎样塑造人的思维的。遗传上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规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幼涸拔幕是幼儿园之魂,它代表了幼儿园的精神内涵,体现了幼儿园的办学理念,它是形成幼儿园办学特色和优质品牌的关键所在。为此,注重孩子的良好习惯养成,让每个幼儿健康、活泼、主动地、富有个性地成长,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害。”这些话都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就如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所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因此要抓住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来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为幼儿的成长提供必备条件,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而且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所以要关注幼儿园是否利用各个环节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了解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幼儿园与幼儿

上文谈的是文化环境对幼儿的影响,现在谈论创造文化的另一个除家庭以外的地方,那就是幼儿园。将学前儿童送到更好的幼儿园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更好的幼儿园在父母眼里等同于更好的环境,影响儿童的受教育品质、培养各方面能力、与人和谐发展等,塑造幼儿人格,归根结底依然是幼儿发展问题。基础往往决定很多方面,需要建设规范、温馨的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和家长放心的幼儿园。

二、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发展贯穿一生。发展是指在个体的一生中,为了适应自己选择或生存的环境,个体在能力上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生命全程中的任何一个时期都会受到过去经历的影响,反过来,该时期的经历又会影响个体今后的发展。每一时期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特点和价值,同时各个时期又都是同等重要的。在此我们讨论的主要是儿童时期的发展。生命早期情绪沟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一是胎儿期~6周,对情绪信号的初始反应,如:新生儿对其他新生儿的哭和消极面部表情做出反应的能力――哭声的感染性;新生儿对言语韵律学效价的反应是在母亲的母语里而不是非母语里产生。

阶段二是6周~9个月,简单交流,能够与看护人互动。这种现象说明婴儿具有某些有限的能力,能理解看护人的情绪效价,能理解看护人对婴儿的情绪,然后婴儿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与看护人保持一致。看护人对婴儿情绪的不敏感也会给婴儿带来不良的影响。

阶段三是9个月~18个月,行为调节和参照流,婴儿开始有能力参照成人的手势、姿势进行交流,即妈妈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在8~10个月之前,婴儿没有明显的倾向追随,凝视或看父母的手势指向。到9个月,婴儿开始展示这种对参照行的理解,这种能力随年龄增加而增加。除此之外,婴儿还有情绪分享、情绪记忆能力。

阶段四是18个月~2岁以上,他人意识情绪,强调对他人做出情绪反应的重要性的出现,如羞愧、内疚、自豪等。

之后便到了儿童记忆、思维、道德等形成的一个简单体系形成时期。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可见这是一个重要时期。发展是多维度、多向的。发展不会仅仅沿着一个方向进行,无论是外形特征还是个人能力,这时儿童基本上只有一个发展方向――向上发展。之后,发展逐渐表现出一种动态平衡。这个时期,个体的自理能力普遍提高。

例如小朋友们开始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如学会自己吃饭,同时语言学习能力也会有所上升。这个时期需要正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挖掘儿童潜能,形成基本的“三观”,注重一些良好品质、行为等的培养。即在此时期内,幼儿园的老师便如一个园丁,幼儿们是幼苗,园丁们对幼苗的培育、塑造等与其未来是否长成参天大树具有直接的影响。同时,在这个时期,幼儿开始对自我情绪有较为清晰的觉察。研究表明,儿童将情绪指向某人某物,就会对引发其情绪反应的原因做出响应。实验显示,儿童知道情绪因目标状态的不同而不同。如同两个不能够出去游戏的小儿童,一个是由于受伤而无法出去玩,一个是由于不得已的原因放弃出去玩的机会,这两个儿童体验的情绪是不一样的,前者会体验到愤怒,而后者却是悲伤。面对冲突时,能够觉察自我情绪的儿童更愿意与他人沟通。儿童对多种情绪的觉察,开始辨别和理解他人情绪,幼儿对自我情绪的释放与控制是其对这个世界产生的基本理解。理解和判别他人情绪并对自我行为进行调节,于是便形成了或坚韧不拔,或恣意妄为,或关心理解他人等性格或品质。由此可见引导的重要性。

婴儿时期情绪的引导靠的是家长,而在儿童时期情绪的主要引导者变成了幼儿园的老师们,这也是近年来社会对幼儿教育逐渐重视的原因之一,关系到儿童未来的发展。

三、研究幼儿心理与幼儿园的关系

从一个初生的没有一点生存能力的婴儿,到逐渐晃晃悠悠地走路,一词一句说话,再到掌握了特有的逻辑说出许多童言无忌的妙语,认识更多的成年人,不可或缺的便是引导和教育。幼儿园的存在为幼儿受规范引导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由于幼儿群体具有自身特点,例如无法准确表达出较深层次的想法,对待各类事物认识不清的特性等,这时需要的就是老师们对幼儿身心特点作比较准确透彻的把握。当幼儿有某些行为表现时,能够较为准确地了解其心理和动机,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疏导、帮助、教育等,以便更好地满足幼儿的需要,让其身心健康成长。

从教育方面来说,幼儿园老师们对幼儿心理的研究可更好地针对幼儿进行因材施教,而不是填鸭式教育。幼儿心理具有共通性,研究幼儿心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对人类更好发展的研究,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研究幼儿心理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把幼儿心理知识应用到在幼儿园教学中。俗话说从娃娃抓起便是这个道理。因此规范、温馨、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和让家长放心的幼儿园教师,研究幼儿心理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积极学习幼儿心理学能为幼儿园管理注入新的理念,同时也对管理者即教师、领导提出了新的要求,积极努力为幼儿营造轻松的学习生活环境、塑造幼儿积极的人格品质、提供积极的情绪体验,促使幼儿的天性得到充分发挥,最终实现人的最大价值,从而促进幼儿园的可持m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劳拉・e.贝克,婴儿、儿童和青少年[m].桑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美]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1997.

[3][美]DavidR.Shaffer.儿童发展心理学[m].邹泓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4][英]茱莉亚・贝里曼.发展心理学与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学习婴幼儿护理篇7

【关键词】美国;早期提前开端计划;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机构;教师资格标准;启示

【中图分类号】G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6-0046-05

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早期经验对婴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994年,根据《提前开始法》(HeadStartact)的重新授权,美国国会开始实施专门为低收入怀孕妇女和婴儿、学步儿及其家庭服务的早期提前开端计划(earlyHeadStart,简称eHS)。早期提前开端计划通过为婴幼儿及其家庭提供教育、健康、营养、社会及其他服务,改善孕妇的健康状况,促进婴幼儿身体、社会、情绪和认知的发展,提高父母照顾和教育孩子的能力,帮助父母实现经济独立等目标。〔1〕

早期提前开端计划从实施起就受到美国政府和民众的极大关注。2009年《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案》(americanRecoveryandReinvestmentact)为提前开端计划和早期提前开端计划拨款10亿美元,用于扩展对3岁以下婴幼儿及其家庭的早期教养服务,这极大地推动了早期提前开端计划的扩展。截至2011财政年度,该计划已在美国50个州以及哥伦比亚特区、波多黎各和维京群岛设有1027个服务站点,为147000名3岁以下婴幼儿提供服务。〔2〕

早期提前开端计划有三种主要的组织形式:一是以托幼中心为基础的形式,以托幼中心为0~3岁婴幼儿提供早期教养服务为主;二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形式,以家庭访问员对婴幼儿家庭进行家访服务为主;三是混合形式,提供上述两种形式的综合服务。此外,还有少数根据本地特色形成的地方方案,如一些社区的家庭日托等。〔3〕其中,以托幼中心为基础的形式与我国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机构的形式较为接近。因此,本文讨论的美国早期提前开端计划的教师限定为以托幼中心为基础的早期教养机构中的教师。早期提前开端计划规定,早期教养机构的幼师比最高为4∶1,每个活动室最多8名婴幼儿,配备2名具有合格资质的教师。教师没有教师和保育员之分,均作为主要照顾者,为婴幼儿提供连续的保教服务。〔4〕若是州、部落或者地方的相关规定更加严格,则参照当地规定执行。

教师是决定儿童发展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提前开始法》(2007)(HeadStartactof2007)、《提前开端计划执行标准》(HeadStartperformanceStandards)、《美国联邦行政法典》第45号《公共福利法》(45CFR,2008)等,均对早期提前开端计划的教师资格标准作了详细规定。完善的教师资格标准是早期提前开端计划取得成功并不断扩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其相关规定值得借鉴。

一、早期提前开端计划教师入职标准

1.身心健康要求

第45号《公共福利法》规定,所有早期提前开端计划的工作人员必须通过基础健康检查(包括肺结核筛查)才能录用,就职期间还必须定期进行体检复审,以确保没有传染病。此外,工作人员应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早期教养机构必须留存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信息。〔5〕

2.犯罪记录审查

《提前开始法》(2007)规定,全美所有早期提前开端计划的工作人员在就职前必须通过州、部落或者联邦的犯罪记录审查,还必须通过机构所在地行政管辖区法律所要求的州、部落或者联邦的犯罪记录审查或联邦法律规定的其他犯罪记录审查。〔6〕通过犯罪记录审查的人员才有被录用的可能性。

3.语言文化要求

第45号《公共福利法》规定,所有早期提前开端计划的工作人员在服务于非英语母语儿童及其家庭时,必须熟悉儿童的民族背景和传统,必须能直接或者通过翻译与儿童及其家庭成员进行有效沟通,尽可能为没有英语基础或英语水平较低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良好服务。〔7〕此外,当活动室中大多数婴幼儿讲同一种语言时,至少要有一名教师会用这种语言与婴幼儿及其家庭进行有效沟通。〔8〕

4.经验和培训要求

第45号《公共福利法》规定,所有早期提前开端计划的教师必须经过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婴幼儿发展、婴幼儿安全护理、与婴幼儿家长以及其他教师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等。教师必须具有必要的经验,以便与婴幼儿建立连续的、牢固的、支持性的关系。教师还必须具有儿童成长与发展的理论和原则、婴幼儿早期教育、家庭支持等方面的培训经验。〔9〕

5.资质认证要求

《提前开始法》(2007)对早期提前开端计划教师的资质认证有明确要求。

(1)截至2010年9月30日,为婴幼儿及其家庭提供直接服务的早期提前开端计划的教师至少要获得儿童发展助理证书(ChildDevelopmentassociateCredential,简称CDa),并已接受过婴幼儿早期发展培训(或者其他等效培训)。

(2)截至2012年9月30日,早期提前开端计划的所有教师均应接受过重点针对婴儿和学步儿发展的儿童早期发展培训(或者其他等效培训)。〔10〕

随着早期提前开端计划的不断扩展,全美范围内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机构急需大量教师。一些地区很难招聘到符合《提前开始法》(2007)要求的具有儿童发展助理证书的教师,师资缺口很大。针对这一情况,提前开端办公室(officeofHeadStart)在2011年了《提前开端计划教师的法定学历和资质要求》(StatutoryDegreeandCredentialingRequirements),对早期提前开端计划替补教师的招聘作了明确规定:若早期提前开端项目已用尽各种方法仍无法招聘到符合资质的教师,则可以雇用符合下述条件之一的人员。一是具有相关领域的证书而且经过了婴儿和学步儿教养的课程培训。二是在过去的5年内,完成了至少120小时的儿童早期教育培训,内容必须包括与0~3岁婴幼儿发展相关的内容。三是在托幼机构的0~3岁年龄组工作,具有至少480小时的专业工作经验。〔11〕

二、婴儿/学步儿儿童发展助理证书资质认证标准

如上所述,《提前开始法》(2007)规定截至2010年9月30日,早期提前开端计划的教师至少要获得儿童发展助理证书(CDa)。CDa由早期儿童专业认证委员会(theCouncilforearlyChildhoodprofessionalRecognition)管理。CDa在美国的幼教领域受到普遍认同。目前CDa细分为学前(preschool)、婴儿/学步儿(infant/toddler)、家庭育儿(familychildcare)、家庭访问员(homevisitor)四种类型。其中,婴儿/学步儿CDa(infant/toddlerChildDevelopmentassociateCredential)是特别针对早期提前开端计划设定的,其资质认证标准如下。〔12〕

1.基本要求

申请者必须具有高中毕业文凭,或同等学历,或就读于学前教育职业学校的初中或高中,具有基本的语言、阅读和书写能力。

2.能力标准

这是对婴儿/学步儿CDa申请者进行现场评估时采用的国家标准。标准包括六项内容:建立和维持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提高婴幼儿的身体和智力水平,支持婴幼儿的社会性和情绪情感发展并为其提供积极的指导,与家庭建立积极有效的关系,制订并实施一项适合于婴幼儿需要的活动计划,致力于持续化的专业发展。

3.学习培训要求

申请者需要获得正规培训机构提供的5年内120个小时的儿童早期教育培训证明。培训必须包含8项内容,分别是:规划一个安全和健康的学习环境,促进婴幼儿的身体和智力发展,支持婴幼儿的社会化和情感发展,和家庭建立良好关系,有效管理项目运行,持续推进专业发展,观察和记录婴幼儿的行为,掌握婴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原则。在120个小时的培训时间里,这8项内容每项至少要占10个小时。

4.实践经验要求

申请者需要在过去5年内,在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机构中有480小时直接面向婴幼儿的工作经验,且必须包括分别针对小婴儿(出生~8个月)、爬行儿(9~17个月)、学步儿(18~36个月)的工作经验。

5.现场评估要求

申请者需要在过去的6个月内,接受一名早期教育专业顾问的现场评估。在现场评估中,申请者需要与至少3名婴幼儿进行互动,且小婴儿、爬行儿、学步儿至少各占1名。早期教育专业顾问会根据能力标准的要求,利用《教师技能测查表》等工具,对申请者进行一次或者连续多次的观察评估。

6.考试与面试

申请者达成上述要求后,可以正式提交资质申请。早期儿童专业认证委员会通常会指定一位代表处理这一申请,包括收集与资质申请相关的文件,安排申请者完成两小时的有关早期教育研究文献的多项选择题考试,面试申请者有关早期婴幼儿护理和教育的实践能力等。顺利通过考试与面试后,符合要求的申请者可以获得由早期儿童专业认证委员会颁发的婴儿/学步儿CDa。这一证书的有效期为3年,之后每5年更新一次。

三、对我国的启示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主要是为3~6岁幼儿教育机构培养教师,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机构的师资培养不够重视。为了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的目标,我们可以参考美国早期提前开端计划的教师资格标准,抓紧制定我国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机构的教师标准。

1.教师入职标准内容全面,以保护婴幼儿的身心安全

美国早期提前开端计划的教师资格标准不仅对教师的教育资质、经验及培训经历等有明确规定,而且要求教师必须身心健康,没有犯罪记录。这是因为0~3岁婴幼儿的身体机能发育尚不完全,教师的身体状况会直接影响婴幼儿的健康,也是因为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机构的教师要完成繁重的日常工作,如果教师心理不适或修养不足,很可能产生职业倦怠,会直接危害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限制有犯罪记录的人员进入婴幼儿教师队伍,也体现了学前教育的特殊性,体现了对婴幼儿身心安全的保护。我国制定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机构的教师标准时,也有必要对教师的身体状况作出详细规定,还应引入教师职业测评机制,考察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职业兴趣、职业人格和能力倾向等,以保证招收合格人员从事婴幼儿教养工作。对教师进行入职前的犯罪记录检查,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婴幼儿伤害事故的发生。

2.关注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体现保教合一的理念

早期提前开端计划要求每个班级配备2名具有合格资质的教师,且2名教师没有教师、保育员之分,均作为主要照顾者,为婴幼儿提供保育和教育的综合服务。此外,早期提前开端计划要求教师在入职前必须接受过与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相关的培训。这些规定都表明早期提前开端计划对教师兼具0~3岁婴幼儿保育和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视。

目前,我国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机构大多采用与幼儿园类似的配置,有教师,有保育员。教师主要负责教育工作,保育员主要负责保育工作,保教各行其事。事实上,这种分工不太适用于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养工作,因为与3~6岁幼儿比,0~3岁婴幼儿的身体、智力、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更为密切地交错在一起,日常的生活照料正是促进婴幼儿发展的好机会,而不是局限在一些所谓的教育活动上。因此,我国在制定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机构的教师标准时,可以借鉴美国早期提前开端计划的经验,尝试打破保育人员和教育人员的区分,强调教师要兼具保育与教育能力,以体现保教合一的理念,全方位促进婴幼儿发展。

3.避免学历门槛过高,看重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培训经历

美国早期提前开端计划规定教师的资质下限为获得儿童发展助理证书(CDa),而CDa对学历的要求是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近年来更是放宽到就读于学前教育职业学校的初中或高中生也可以申请。尽管对学历没有严格的要求,但早期提前开端计划的教师入职标准、替补人员招聘要求及CDa资质认证标准等均对教师的培训经历和实践经验提出了详细规定,以保证教师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有研究者建议,在设定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机构教师的学历要求时应充分考虑到早期教育的定位。若过分重视0~3岁婴幼儿的早期机构教育,可能会对婴幼儿早期的家庭教育形成冲击。〔13〕此外,从事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的劳动强度大,但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却不高。如果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过高,不利于吸引对这项工作有热情的人员参与。我国还是一个并不富裕的人口大国,盲目提高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机构教师入职时的学历标准并不现实。更可行的或许是制定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机构教师的资格认证标准,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以吸引更多有志者从事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类毕业生可以直接获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不过,由于专业设置的局限,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很少涉及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的内容。因此,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教养机构教师的资格认证标准应要求申请者必须通过与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相关的科目考试。此外,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的实践性很强,因此,在资格认证标准中必须体现对申请者实践经验的要求。与此相对应,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保证学生有到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机构实习的时间,以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在资格认证标准的考核中,除了常规考试和面试外,还应有现场评估环节,以考察申请者的实践经验和专业能力。

4.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美国早期提前开端计划十分强调教师要熟悉婴幼儿的民族背景和文化传统,具有相应的外语能力。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是有效开展早期教养服务的前提。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语言、民俗和育儿习惯有很大不同。0~3岁是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开办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机构若能适当任用双语教师或少数民族教师,不仅有助于少数民族婴幼儿学习本民族语言,传承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还可以有效减轻家长在接受早期教养服务时的心理障碍。因此,在制定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机构的教师标准时,可适当放宽对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学历要求,重点培养双语教师,通过职前培训和在职进修,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此外,可以依托高校的办学优势,通过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等形式,吸引更多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毕业生从事少数民族地区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

5.建立教师资格更新制度,形成教师终身学习激励机制

美国早期提前开端计划适用的婴儿/学步儿儿童发展助理证书的有效期为3年,此后每5年更新一次,以确保教师及时获取最新的为婴幼儿及其家庭服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资格终身制确实不利于激励教师终身学习,很难形成有竞争力的职业氛围,会阻碍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师资格终身制的另一弊端是因为缺乏后续认定程序,很难淘汰那些在实际工作中并不胜任的教师。在我国制定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机构的教师标准时,可以考虑实行教师试用期制度,在试用期前、后均考核合格者方可取得教师资格证书,还应该明确教师资格证的有效期,建立相应的再教育机制,规定教师在资格证期满后必须完成规定的培训后才能重新申领,也可以考虑将教师再教育机制与教师职称评定机制相结合,建立促使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以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6〕〔10〕UnitedStatesDepartmentofHealthandHumanServices,aCF.HeadStartactof2007〔eB/oL〕.〔2011-12-15〕.http://eclkc.ohs.acf.hhs.gov.

〔2〕earlyHeadStartnationalResourceCenter.earlyHeadStartprogramfactsfiscalyear2011〔eB/oL〕.〔2012-02-11〕.http://.

〔3〕UnitedStatesDepartmentofHealthandHumanServices,aCF.earlyHeadStartresearchandevaluation(eHSRe)study(1996-2010)〔eB/oL〕.〔2011-09-22〕.http://.

〔4〕〔5〕〔7〕〔8〕〔9〕UnitedStatesDepartmentofHealthandHumanServices,aCF.HeadStartprogramperformancestandardsandotherregulations〔eB/oL〕.〔2012-03-03〕.http://eclkc.ohs.acf.hhs.gov.

〔11〕UnitedStatesDepartmentofHealthandHumanServices,aCF.Statutorydegreeandcredentialingrequirements〔eB/oL〕.〔2011-12-15〕.http://acf.hhs.gov.

〔12〕CouncilforprofessionalRecognition.ChildDevelopmentassociateCredential(CDa)〔eB/oL〕.〔2011-11-02〕.http://.

〔13〕何敏.中外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比较与思考〔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388(12):28-33.

theteacherQualificationStandardsofeHSinUSa

anditsenlightenment

DongSufang

(CollegeofpreschoolandSpecialeducation,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062)

学习婴幼儿护理篇8

【关键词】依恋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

依恋是儿童早期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广义上的依恋是指婴幼儿与养护者在感情上的纽带关系以及行为上的亲密寻求的结合[1]。最初对依恋进行研究的是鲍尔比,在其经典的三部曲《依恋与失落》中,提出了依恋的生物学理论,阐明了亲密关系的焦虑缓冲功能和身体保护功能以及人际交往经验作为个体一生中情绪调节源泉的重要意义[2]。在鲍尔比理论的临床研究的基础上,艾斯沃斯总结了依恋风格的研究界定了并验证了三种依恋关系的类型:安全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根据他们的研究,当婴儿能够获得依恋人物时,安全依恋型的个体能体验到亲密感、情绪和身体的安全型,能够与主要照顾者建立更加积极的互动关系,在母亲离开时焦虑表现较少。安全依恋促进个体形成整体的自我价值观和归属感,进一步促进儿童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而不安全依恋(回避型和矛盾型)会妨碍个体自我的发展,伤害儿童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给个体带来长期的消极心理后果[3][4]。

1依恋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的影响

情绪调节是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或机制管理和改变自己情绪的过程。它是个体早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常态和病态心理发展的关键机制。在艾斯沃斯的类型说之后,人们开始从多方面来研究依恋,一些学者开始研究依恋关系和情绪调节的关系,他们指出,依恋策略是个体情绪调节的指标,个体采取何种情绪调节策略受其依恋关系的影响。在安全依恋感区域内的个体,策划年高位安全风格,个体焦虑和回避低,对亲密和相互依赖感到舒服;安全依恋的个体认为自己的情绪反应会得到重要他人的积极反响,从而在压力面前会采取寻求他人支持的情绪调节策略或其他有建设意义的策略。我国的学者从亲子依恋对新入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方面做出结论,在亲子依恋适中的家庭中,新入幼儿园的孩子情绪方面的焦虑情绪较低,并且随着入园时间的增加焦虑反应越来越低趋近消失[5],这说明依恋关系的确从某些方面影响到幼儿的情绪调节。

1.1依恋对象是儿童情绪的“外部组织者”

由于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限制,他们的情绪调节过程经常需要来自看护者的外部支持,依恋对象由此像是儿童情绪的“外部组织者”。年幼儿童父母的首要任务是用多种策略,包括直接干预、榜样、选择性强化、控制环境和言语说明等管理和指导他们孩子的情绪经验。婴幼儿依恋对象的交互作用经常在相对自然、非结构化的情境中进行,依恋对象的帮助幼儿调节情绪时就决定了儿童的自我调节方式。

1.2儿童在与依恋对象交互作用中学会情绪调节

对婴幼儿来说,抚养着的分别或者离开与他们的失望和焦虑紧密相关,抚养者的出现也会带来安全和快乐。养护者帮助婴幼儿发展重要的情绪调节机能来应对不同类型的情境。首先,观察学习是儿童重要的学习方式,学龄前儿童在与依恋对象的交互作用中通过观察成人控制自己感情的过程,逐渐形成自己的调节情绪的策略。其次,成人—儿童之间的交谈为儿童情绪调节提供了技巧。在儿童与父母的交谈中,父母经常地要求孩子描述自己的愿望和遇到的困难,表达自己遇到的消极情绪,父母也相对应的给孩子传授解决相关问题的策略方法,有利于儿童逐渐掌握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

1.3依恋对象能提供身体和情感的安全依赖

依恋对象与儿童积极的情感交流时儿童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依恋对象的存在时情感调节策略变脸的重要来源。依恋对象是亲密维持的目标,任何年龄的人在需要时都倾向依恋对象寻求亲近,并且在与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焦虑。依恋对象提供身体和情绪的安全“天堂”,婴幼儿在产生消极情绪时可以寻求依恋对象身体的呵护,获得身体的舒适和心理的支持。依恋对象提供安全基地,婴幼儿可以利用它探索和学习这个世界,并且发展自己的能力和人格。

2依恋影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1依恋影响儿童的入园的焦虑水平

我国已有研究表明,已建立“亲子依恋”的小儿对探究周围环境有较高的兴趣,三岁时主动性,自我控制的发展都较好,能友好的与同伴交往,对哈尔滨新入园的89名儿童进行调查显示,哈师大幼儿园两个小班53名幼儿中新入园是表现出“焦虑反应”的有26名,占49%,哈尔滨市南岗区蓓蕾幼儿园36命中有19名,占52%。入园过一个月以后仍表现出“焦虑反应”的各占18%和20%,三个月后仍表现出“焦虑反应”的幼儿各占4%和6%。据了解,一到幼儿园就没有表现出“焦虑反应”的幼儿以及一个月以后能够适应幼儿园环境的幼儿与后来还不能适应幼儿环境的幼儿相比,是“亲子依恋”的程度以及形成的根源不同,前一种群体“亲子依恋”较适中,后一种群体是“亲子依恋”过重所造成的,他们大多生活在核心家庭,在家的生活起居完全靠父母或父亲。家长的保护意识太强,生怕自己的孩子脱离了父母的照顾无法生存,这种心理意识直接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表现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可见适中的亲子依恋有助于幼儿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过重的亲子依恋或过轻的亲子依恋不利于幼儿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

2.2依恋对儿童人际关系的影响

婴儿期的人际交往对象首先是父母或接近的成人,1岁以后出现与同伴的交往,而早期依恋对儿童的人际关系具有预后的作用。就有依恋安全感的儿童,对父母有信赖感,这样,父母就可以树立自己的威信。父母与他人的交往行为就自然成为儿童的榜样,儿童在与父母的交往中也可以学到许多行为规则和交往的技巧。同时,儿童也乐意接受来自父母对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指导,积累成功的交往经验和掌握交往技巧。另外,大量研究表明,不安全依恋与攻击性的相关较为一致。总之,不安全依恋儿童的不良人格特征和行为预示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可能存在的困难,而安全一脸儿童由于其具有的亲社会行为、合作、友善、自信、信任他人等健全的人格特征更可能受别人的喜爱而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婴幼儿的早前建立的亲自依恋的良好与否严重的影响了婴幼儿未来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这就要求年轻的家长努力地去与孩子建立良好的适当的依恋关系,促进孩子的发展,当幼儿走入幼儿园之后,幼儿园的老师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幼儿把已建立的在抚育人身上的依恋情感转移到幼儿园的教师身上来,促进新入园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丽珠.董光恒依恋对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影响及其教育启示,儿童发展与教育,2006,4.

[2]bowlby.j.attachmentandloss:vol.1.attachment(2nded.)[j].newyork:basicbooks,1969.

[3]董会芹.情绪调节与个体依恋策略的形成机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2卷第1期

学习婴幼儿护理篇9

关键词:哭闹婴幼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314-01

现将我们在婴幼儿实际护理工作中总结的一些观察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正确判断婴幼儿非疾病哭闹的原因

从临床观察,实际护理,我们大体上可将婴幼儿哭闹分为两种:一方面,非疾病因素:包括饥饿、口渴、情绪变化、尿布潮湿、睡眠不足、过冷、过热、蚊虫叮咬或大便前哭闹等生理或外界刺激引起;或是因为要抱、要哄等心理需要未给予满足等。非疾病因素哭闹其临床特点表现为:为哭声响亮、婉转有力、时间短暂、有一定节奏感.哭时面色正常而红润。不同的生理要求有不同的哭闹时间及伴随症状。最常见的集中表现形式有:饥渴性啼哭,婴儿饥饿或口渴时常会啼哭。表现为哭声宏亮,面色正常,在啼哭间隙中有吮指、啃拳的动作,哺乳喂食后哭声立即停止;需求性哭闹,哭声有力,面色正常,可伴有不适部位的肢体扭动。常在护理不当时发生,如养成让人抱的习惯、衣着过紧或粗硬、过热或过冷、尿布打湿以及离开了亲人等,婴幼儿会用哭声表示不满;要挟性哭闹,属于“有意识”哭闹,哭声时大时小,有人时会大声哭,无人时可能哭声小些。当不能满足其某种要求时,婴幼儿常以哭为手段,并有耍赖等动作;惊吓性哭闹:在受到强大声响刺激或见到害怕的事物时,婴幼儿会忽然发出哭喊,同时表情有惊恐状。

2婴幼儿疾病因素哭闹的临床表现

另一方面,疾病因素:任何疾病凡能引起小儿不适或疼痛都可发生哭闹。其中以腹痛、头痛及口腔疼痛等较为多见。其次可为耳部疾患和皮肤损伤或皮肤病变等。其临床特点是哭声不连贯。突然而剧烈,呈持续性或反复性,可有尖叫或不停嚎叫,伴有极度不安,面色苍白,表情痛苦,不能用玩具逗引或饮水、进食等方法止哭。此时应注意哭闹的声调、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体征。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水肿等所致,患儿可出现音调高、哭声急的脑性尖叫。此时应观察有无神经系统其他症状体征,并及时通知医生。如怀疑颅内出血,应尽量少搬动头部;感染,多种感染亦可引起患儿烦躁、哭闹,特别应注意隐藏部位,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灶或损伤,如颈部、腋窝、背部、臀部、肛周等有无破溃等。如有,应给予温水清洗,晾干后涂以百多邦软膏等,必要时应用抗生素;营养不良症,较常见的是低钙性哭闹,多在夜间惊哭、惊叫或烦躁不安,可伴有佝偻病体征。全身性营养不良所致的哭声多低弱或似猫叫;五官疾病,婴幼儿最易患鹅口疮和中耳炎。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患儿会因吮乳疼痛而导致啼哭,多数是进食即哭;服用某些药物,如婴幼儿服用阿司匹林,因药物中的咖啡因有兴奋作用,可导致躁动不安,哭闹不眠。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啼哭声音较小或伴有声音嘶、唇周发紫、发育状况不佳。

作为一名儿科护理人员,应该细致、认真的观察患儿病情,根据临床表现作出患儿哭闹为疾病因素或是为非疾病因素引起的判断,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若发现哭闹伴有异常表现时,再适当护理的同时,应及时与医生联系,以便尽早诊断、及时治疗,防止延误病情。

3采取正确的哭闹护理措施

首先针对非疾病性哭闹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了解孩子的哭闹的原因,及时给于患儿合适的护理。如注意饮食量是否足够,吸吮母乳是否够时问,勤喂水,使患儿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加强基础护理,保持患儿身体及床铺清洁、平整、干燥,同时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流通及适宜的温湿度,使患儿感到舒适;对于要挟性的哭闹,要用温柔和蔼的态度他讲话,分散其注意力,要耐心讲道理,鼓励他做听话的好孩子,而不能有求必应。无条件迁就,更不能为了一时的安静而用种种谎言来恐吓。

其次针对婴幼儿疾病性哭闹要提高认识,通过细致的观察掌握婴儿哭闹的基本情况,并根据引起哭闹的病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针对原发病灶积极进行处理,防止增加痛苦和延误病情。如腹痛时。应仔细观察腹痛的性质、部位、程度并结合病史,腹痛时的伴发症状如发热、呕吐、吐出物性质、便秘、便血、大便性质等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处理;口痛时应加强口腔护理,多喂开水以冲洗口腔并冲淡体内毒素,避免吃热硬等刺激性食物。护理过程中,在不影响病情观察之下,根据医嘱可适当应用镇静药物。如果要进行各种穿刺治疗,护理动作应轻巧、娴熟,提高成功率,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婴幼儿缺乏语言表达能力,哭闹是婴幼儿表现自己状态的一种形式,甚至莫名其妙的啼哭,可引起家长的焦虑不安、束手无策,因此作为护理者要,指导家长从婴儿哭闹声调高低、强弱、时间、面部表情及伴随症状来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哭闹。同时,随着年龄增长以及性格的形成,其哭闹表达的方式及内容也有变化。做为家长应掌握宝宝哭闹的特点与规律,学会将哭闹转化为与宝宝交流感情的特殊语言,使宝宝在安全、幸福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林彤.观哭闹查病因[J].启蒙(0-3岁).2009(11)

学习婴幼儿护理篇10

在市卫生局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一年来我院妇幼卫生工作围绕“两法一例”,努力抓好妇幼两个系统管理,进一步巩固爱婴医院成果,取得较好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坚持政治思想教育,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医院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努力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二)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产科质量版权所有

提高产科工作质量,是保障医疗安全,降低孕产妇、新生儿死亡率的重要途径,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加强业务学习,完善各项业务制度,加强产科各类手术操作规程,每周组织业务学习两次,每月医护人员写业务学习文摘卡不少于4篇交院质控办考评。

三)贯彻实施《母婴保健法》,依法保护妇女儿童健康权益:

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在全院范围学习《母婴保健法》、《母婴保健管理条例》,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率100%。并在产科门诊和爱婴区设置母婴保护法律法规知识宣传专栏。

四)积极开展妇幼两个系统管理

1)加强孕、产妇的系统管理。今年前来我院分娩的产妇共460人、系统管理460人、系统管理率100%、产后访视460人、访视率100%。加强高危妊娠的管理,今年共有高危孕产妇62人,全部进行了管理,监测和追踪,并实行产前产后一次性收费制度。为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保健手册的合格率,把保健手册的填写纳入质量检查,严格控制错漏和不规范现象。

2)继续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加大宣传力度,争取患者的理解和支持,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到90%以上。并认真做好新生儿访视工作,一年来在我院分娩的活婴有463人,访视463人,访视率100%。

3)积极做好母乳喂养知识的宣传工作。对孕产妇进行耐心宣教,讲授孕期,产褥期保健知识及母乳喂养知识,并对孕产妇进行测试。共宣教460人,宣教率100%、测试合格率100%。

4)对来我院产检的孕产妇发放孕期保健知识,母乳喂养知识宣传手册,在门诊候诊区和病房设有健康宣传专栏,宣传妇幼保健知识,每季度换一次,今年共开办四期。在院内设有母乳喂养热线电话,在门诊设有母乳喂养咨询门诊,正确解答母乳喂养知识的咨询。

5)建立健全的妇幼各项原始登记和报告制度。认真做好妇幼卫生信息统计工作,按时完成国家,省级报表的上报工作,做到完整、准确、及时。

6)不断完善爱婴医院工作。全院医务人员经常为孕产妇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并提供母乳喂养的帮助和指导,成功实施我院促进母乳喂养的十点措施。具体做法如下:对全院工作人员实行每年3小时复训,重点科室人员每年实行两次3小时强化复训,新上岗人员实行岗前培训18小时,并定期组织考核,使爱婴医院成果不断完善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