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和经济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15:25

农业和经济发展篇1

1新时期农业面临的新问题

1.1农业发展方向不明确

在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发现在新农村建设中,有许多地区没有真正遵循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来指导具体建设工作,更没有将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首要工作目标,仅仅是以建设一些基础项目为由,单纯地使用工程建设来取代新农村建设,导致我国农村建设的主导方向严重偏离党中央的要求,农业发展方向不明确。因此,应将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始终坚持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为指导,真正吃透党中央的各项惠农惠民政策,努力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增强农业经济水平,提高农民收入,进而缩小城乡差距。

1.2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一方面表现在农业建设中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农村建设的经济来源较为单一,加上每个地区的经济实力不同,以及相应政府的配套能力不足,严重导致农业发展资金缺乏,降低农村建设的标准。另一方面是很多农村地区依旧存在好大喜功的现象,将一些较大工程量的建设标准提得过高,造成基层财政经济压力相当大,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财政部门的资金运转,使得相应的拨款也未能及时送达。

1.3世界经济全球化影响

在我国经济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希望可以快速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然而现实中由于市场经济起步晚,以及农民的素质低,使得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国际水平上处于劣势,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和提高。面临全球化的严峻挑战,需要提升自身竞争力,从分析自身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真正找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推动我国农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国整体的经济实力。

2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趋势

2.1加大农业重点企业扶持力度

这里所说的重点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其主要负责开拓农业市场、创新农业科技和促进区域农业水平提高的主要任务,其经济实力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程度、规模和成效。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的农业重点企业的规模不大,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不紧密,在农产品加工上主要是以粗加工为主,单位附加值较低。因此,需要加大该项重点企业的经济扶持力度,让此类企业促进整个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一些有前景的重点企业。

2.2深化农业经济学科应用研究

在农业经济趋势发展中,首先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三农”问题,保证农业经济结构由原来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为自由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保证农业市场化和城市化发展,确保农民不断增加收入,缩小城乡发展差异。同时,还需要促进我国农业发展走向国际化,提出相应的农业政策保护其健康发展,结合wto的主要相关规定,找出符合我国特点的对策,在今后的学科研究中要重点研究此项内容。在加入wto后,我国可以结合每个农业区的特点,对农业发展方向加以规划,多引进西方国家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真正带动经济的发展,重点是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做好服务行业的领军者。在第二产业中多生产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经济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3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农业信息需要改变传统滞后的局面,切实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保证我国农业发展形成一个规模,这些都离不开对农业信息的大量处理和汇总,结合使用者的具体要求进行加工和分析,从而提高农业信息的资源利用率。例如,在整理劳动力资源时,需要了解该项资源的主要构成要素,对于那些闲置的资本设备,将闲置可以取得的效果和投入使用后取得的效果进行比较,把这些信息进行统一汇总得出结论,在对比中得出较高的信息使用价值,真正满足生产需要。

3结语

农业和经济发展篇2

1农村金融、经济发展

在进行传统的计算过程中,主要是针对时间序列、面板数据假设以及截面数据问题等进行相对的独立研究,而在数据的次数计量方面,也证实这种假设的不成立。在进行研究过程中,主要针对y进行数据的模拟参数设计,其中yki指的是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业总产值,在这项建设中,主要针对的则是总产值方面的地域性影响,在空间关联性中,则主要针对权重矩阵进行具体的描述如公式。这个式子中的计算则是针对每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总值进行的相关局部统计指数,在进行m和G的计算过程中,其区间主要采取[-1,0]和[1,2]2个区间来进行,在确定判定的单元以后,就可以针对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其中的关系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在进行确定的过程中,根据滞后的农业生产结构来进行散点的数据判断分析,这样在结构上能够精确确定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空间计量问题。而在进行模型设计中,则主要依据:incomei=β0+β1Lngdpi+β2rfi+δi(5)。

2农村经济发展的数据分析

在金融交易中,正规的贷款交易成本过高,不适宜农业生产方面的资金贷款,经调查,有近半数的农户认为贷款的利率过高,农业生产仍靠天吃饭,贷款风险较大,不能保证及时还贷。且我国长期以来贷款的困难度都比较大,从而也导致农户不愿意进行这种复杂的贷款,致使农村商业金融机构的数量不断减少。在进行农村的金融发展指标引证中,所有的有关序列数据则是通过相关的金融机构的金额年末款项进行结算完成,而这也决定于农业名义上的GDp比率,在相关的农村存款比例上看,这也是农村金融机构出现规模化发展的开始。

在农村的金融发展中,自身的各个模式都有显著增长,就新疆和陕西等地进行分析,分析其空间的合理性,就能清楚地看出,在结构上,通过农乡结合来进行整体结构上的控制,这对我国现在的经济模式提供了极其有利的保证。而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方面的生产机构能力,增加农民收益。在农民的收入获得经营性指标扩展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出,在农村的经济模式中,地区的空间指数也在发生巨大变化,从各省份的农业经济增长上来看,从农村的金融发展水平差异就可以分析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对农业方面的空间非必要性研究结果如表1所示。通过不同的指标来进行变量上的相关研究,可以分辨出在农村的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各项指标。从整体的发展来看,都能极大地刺激当地的农业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对农村的金融方面进行分析不难看出,我国的农业结构出现空前的繁荣场面,在农业的经济对数关系上可以明显看出,农村的金融发展前景良好。这里针对最小乘法及变量发展中的农业生产结构进行变异形式下的研究,对各变量之间的检验系数进行研究,在整体的稳定系数方面,也有着较为合理的常数系数指标。当常数小于5%时,则明显不符合现实。根据空间误差模型分析,在我国的农业经济增长形势中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单位生产过程中,其受到影响的情况各不相同。其中,企业金融发展水平和农民的增收情况有本质不同,这说明农村经济增长并非由于传统的农业机构,而在进行金融方面的增收效益分析中,则主要通过金融和过去的改革形式趋利避险。在乡镇经济体系中,很多的大型经营模式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展,村民自营很少。

3农村经济模式的启示

在农业活动地区,人们的经济文化差异仍旧存在,和相邻的城镇之间的空间关联性有本质不同。在针对不同的计量数值计算中,针对农业经济和金融结构上的变化,分析其贡献值的差异性。根据全国的经济发挥空间体系差异,也能更为清晰地分析出在农村经济模式的发展中,哪种模式更适应于人们的经济结构生产。首先,在上面谈到的判定中,就能很好地看出其在进行差异性研究中的收入取向,这对于实物方面的金融影响力开始出现消退,这就表明这些东西对农村的影响不明显。其次,在进行植树散点分析中,由于各省市之间的高低分布不均匀,在关系的判定上,出现差异,这对于结构划分不利,且会导致经济体系变化,会对我国生产空间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最后,针对不同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在针对未来经济研究中,其差异问题受到高度重视,成为今后农业金融事业发展的方向。从现阶段的金融发展现状来看,也能够较好地找出大力发展现代农村金融的优势。

农村金融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将作为最具特殊含义的发展趋势进行乡镇企业的经济协调。在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中,针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对金融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将是双重性质上的,即增加了商品生产过程中的附加值,同时也促进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发展,对于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市场经济发展,将有重大改变。在根据宏观方面的转变中,农村金融体系对农村经济的关联性十分关注,近年来也受到政府重视,对城乡经济的投入也加大了力度。在我国原油的农产品经营模式上,开始对市场经济体系进行研究,这对于整体的粮食企业发展来说,能尽量避免产业生产中的风险,对货款交易也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我国的农业经济增长中,金融机构对农村农民的收入有着极大作用,这对于整体的农业发展,有着更为合理的促进作用。在单位内农业水平生产,对于整体的经济结构建设,有着更为显著的提升,从影响方面进行分析,近年来由于农村金融的发展,为农民带来收益增长超900元/人,可见其影响显著。

4结语

农业和经济发展篇3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新世纪之初,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编制和实施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五"计划,继续发挥农业对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对于确保完成全省"十五"计划确定的任务目标,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九五"回顾

"九五"期间,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进农

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

到年,全省农业增加值亿元,比四年增长.%;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已经具备了年产万吨粮食、万吨果品、万吨蔬菜、万吨肉类和万吨水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农村二三产业稳定增长,乡镇企业增加值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以上。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到年,林牧渔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到%,其中畜牧业和水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亿元和.亿元,所占比重为.%和.%。粮经作物种植比例由年:调整到:,蔬菜、水果、牧草等高效作物面积分别达到万亩、万亩、万亩。农产品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适应市场需求的名特优品种覆盖率达到%。全省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万亩,优质抗虫棉万亩,集约化速生用材林万亩,三元杂交猪和优质肉牛改良率均达到%以上。个体私营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由年的%提高到%。

、产业化经营取得新的进展

全省已建立起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万家,农业生产基地万亩,/以上的农户与龙头企业建立了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以上的农产品、/以上的畜产品基木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实现程度达到%以上。到年底,全省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万元以上的有家,亿元以上的家,亿元以上的家,有家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超过亿元。

、科教兴农成效显著

"九五"期间,全省共取得农业科研成果项,科技成果转化率由"八五"末的%提高到%,科技贡献率达到了%,比年提高了个百分点。全省建立各种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多处,示范带动农户多万户。农业院校的学科设置和专业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逐步完善。

、农业对外开放开创新局面

到年,农产品出口创汇额达到亿美元,比年增长近一倍,蔬菜、水产、禽肉、花生制品进入全省十大骨干出口商品行列,有多种农副产品及加工品进入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万美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多家。"九五"期间,全省农业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农村劳务输出多万人,创收多亿元。

、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九五"期间,共完成水利建设投资亿元,基本完成了黄河某省段堤防建设、"东调南下"一期工程和座大型病险水库加固任务。初步治理了条骨干河道,解决了多万农村历史性缺水人口的吃水问题。到年底,全省水库总库容多亿立方米,各类供水工程年均供水能力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多万亩。各种形式的节水灌溉面积多万亩,建成沿海防潮堤公里。五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万平方公里。完成造林作业面积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万千瓦,农村用电量.亿千瓦时。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的村通公路,.%的村通电话,.%的村用上了自来水。

、市场体系和流通方式进一步完善

"九五"末,全省集贸市场发展到多处,其中功能比较齐全、带动作用较强的大中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多处。农民兴办的流通组织已达.万个,具有一定规模和组织化水平的农民运销队伍已发展到万人,年销售额达多亿元,占全省农产品总销售额的%。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销售、网上交易等新的流通方式迅速兴起,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比年增加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人均消费支出元,年均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恩格尔系数达%广比年下降了个百分点;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由年的.平方米增加到.平方米,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彩电.台,电冰.台,摩托车辆,比年分别增加.台、.台、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扶贫县全部脱贫,农村小康实现程度达到%。

"九五"期间,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预料不到的困难和矛盾。面对这种情况,全省上下坚定信心、开拓进取,保持了农村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总体看,"九五"计划确定的任务目标完成情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民收入增幅减缓;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较低,农业创新机制不完善;农产品的流通加工、农村社会化服务等还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等等,对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加以解决。

二、任务目标

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我省和全国一样,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呈现出一些重要的变化特征:主要农产品供给已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多数农产品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结构性、相对性过剩;农业发展正在由受资源约束向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转变,而且市场制约作用越来越强;农业的增长方式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由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收入的增长,已由主要靠农产品产量的增加转向调整结构和发展多种经营,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已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村消费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文化教育、旅游、保健逐步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加入wto,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资源配置、结构调整必须着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我省是农业大省,也是一个沿海开放省份,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发展空间较大。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特点;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把握全局,抢抓机遇,发挥优势,趋利避害,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

根据党的十五届正中全会精神,结合某省实际:"十五"期间,要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关系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历史性任务,作为做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基本目标,并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抓紧抓好。坚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以此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坚持以改革促发展,进一步落实农村政策,把农民的积极性切实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以此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动力源泉;坚持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继续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以此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村现代化,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此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拓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域和空间,以此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渠道;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以此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力保障。

按照上述原则和任务要求,综合考虑各方面相关因素,十五期间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综合经济实力。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到年达到乃亿元。乡镇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l,达到亿元。

__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粮食生产能力保持在万吨以上,棉花万吨,花生万吨,蔬菜万吨,水果万吨;肉类万吨,禽蛋万吨,奶类卜万吨,水产品万吨。

——经济结构。到年,种植业与林牧渔业产值之比由年的:调整为:;粮经作物种植面积之比由:调整到:;农产品良种覆盖率由%提高到%;农副产品加工增值率由%提高到%;农副产品出口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提高到%;农村二三产业的比重达到%,非农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由%提高到%。

——科技水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科扶创新体系、技术推广体系和教育培训体系初步建立。到年,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

——农民生活。到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光元。年均增长%。农民生活整体达到小康水平,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通讯、广播电视·供电、交通、自来水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进步,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三、发展重点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以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需求为目的,以全面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种植业,要在保证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调整品种结构,努力扩大高效优质作物的种植面积。粮棉油生产,要以提高单产和质量为重点,优先发展优质专用品种,在巩固完善德州、菏泽两个部级大型商品粮基地和现有商品粮棉油基地县的基础上,重点抓好聊城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十五"期间,在粮油主产区再选择一批基地市县争取列入国家扶持计划。粮食生产,要在保证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工业原料粮、饲料用粮和优质专用品种,合理发展优质稻谷、薯类和小杂粮生产。棉花生产,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合理调整种植面积,积极推广优质、高抗性品种。油料生产,重点依托区位优势,加快花生的品种更新,.发展高油、高蛋白筹优质专用品种,扩大出口。蔬菜,大力发展品质好、耐储运、无公害及名特新稀品种,压减大路品种,提高设施栽培的效益,发展出品创汇蔬菜。水果,重点抓好品种的更新改良,扩大优质果品生产,大力培育和开发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小字品种和稀有品种,积极推广先进的贮藏、保鲜、加工技术,努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和附加值;花卉,积极发展传统品种,加快引进国内外珍稀品种,推进花卉产业化进程。加快培植药材、茶叶等新兴产业。对有出口优势的蔬菜、水果、药材、茶叶等品种,要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储藏和加工,提高附加值,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积极发展优质饲料作物,逐步形成粮经饲三元种植模式。

畜牧业,要加快内部结构调整,加大品种改畏推广的力度,积极实施产业化经营,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畜牧业总体素质,使之成为支撑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到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提高到%。继续抓好生猪生产,重点增加优良“三元杂交”和配套系瘦肉型猪的比重。大力发展食草型、节粮型畜牧业,加快肉牛、肉羊的发展步伐,发展适度规模饲养,努力提高品质和产量。稳定肉鸡生产,扩大其它优质禽肉生产,注重发展水禽养殖。控制蛋类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水平,积极推动蛋类加工增值,实现由规模扩张向效益提高转变。突出发展奶业,在不断增加养殖数量的同时,加快品种改良,提高整体产奶水平。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种畜禽生产经营的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快调整饲料生产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专用饲料生产,依法加强饲料和善药行业管理,建立完善饲料质量和善药残留检测体系。加强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完善动物疫情诊断监测系统,有效控制疫病的发生流行。加强畜禽产品质量卫生安全工作,加快制定畜产品卫生管理的配套法规和卫生质量标准,将畜禽产品生产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推进绿色畜禽产品生产。到年,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县市建设成为无视是动物疫病区。加快胶东半岛无规定疫病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完善生产加工销售体系,提高畜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沿黄地区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作物秸杆资源,积极发展牧草和饲料作物种植,实现草畜同步发展,建成优质高效的沿黄肉牛、肉羊产业带。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和草养畜为主要目标,大力开发草地资源,加快发展肉牛、肉羊和奶业,逐步建成我省重要的优质畜产品和牧草生产出口基地。

水产业,要以实现优质高产高效为目标,坚持海洋渔业与淡水渔业并举;开发与保护并重,当前与长远结合,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加工水平,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走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子。海洋渔业要进一步稳定近海捕捞,大力拓展远洋渔业,采用工程和生物技术,有计划地培育和保护近海渔业资源,重点发展海水增养殖业,搞好水产品精深加工,逐步实现科学化开发、集坍化经营、产业化生产和系列化服务,建成布局合理、优质高效的海洋渔业生产体系。淡水渔业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重点发展名优珍稀品种养殖,推动生态渔业工程建设。力争到"十五"末,把某省境内黄河沿岸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效生态渔业经济带,东平湖、南四湖和鲁中南地区的大中型水库,要以增殖放流和"三网"养殖为主,实现精养高产。加强水产良种繁育及扩繁技术体系建设,搞好优良屈种的提纯复壮及名特新珍稀品种的繁育和更新换代,健全良种推广服务体系,提高优质良种的覆盖率。加强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体系建设,重点强化对主要病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技术的研究应用。依法加强海洋国土渔业资源和水域的综合管理,完善浅海滩涂、内陆大水面可持续利用养殖技术体系,严格控制水体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继续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措施,重点培育和发展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对省级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原料采购、设备引进、产品出口、企业改制、科技创新、税收政策、投资融资等方面积极帮助和扶持。继续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能力。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进行结构调整、资产重组,按市场机制逐步组建成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实现优势企业的低成本扩张。积极支持和引导国内工商企业和国外资本投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领域,利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改造传统农业。引导乡镇企业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鼓励个体经营业户从事农副产课加工、储藏、保鲜和运输业。继续完善龙头企业加生产基地和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通过订单、合同等形式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合理确定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配,探索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利用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组织起来,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政府部门要尊重企业和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搞好信息、技术、人才、融资等方面的服务,规范市场行为,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全省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打破传统农业的区域封闭格局,着眼全国、全球大市场,立足当地资源条件,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走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路子,构建全省大农业的新框架。

东部沿海地区,要发挥资金、技术和地理优势,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发展水产品、果品、蔬菜、花卉等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创汇农业,逐步建成我省乃至全国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形成全省外向型农业的龙头,辐射和带动中西部地区更好地拓展国际市场。

大中城市郊区,要发挥区位优势,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农产品需求为重点,大力发展以蔬菜、果品、水产品和畜产品为主的城郊农业,积极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实行大环境绿化,小区域美化,把城市郊区建成城市居民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和短途旅游基地。

鲁西平原地区,要充分发挥地广人多、开发潜力大的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逐步建成我省优质粮棉油和牧产品基地。

鲁中南山区,要进一步开发丰富的山区资源,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规划,立体开发,多层次增值;突出发展名特优新果品和天然无公害畜禽产品,积极发展林木和蔬菜,建成我省特色农业基地。

黄河三角洲地区,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实施深层次高水平开发,重点搞好"高效农业生态经济区"、”百万亩生态林"和"绿色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等生态项目建设,适度扩大粮食优质专用品种、优质牧草和优质畜产品的生产规模,建成我省新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基地。

、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步伐,拓展农产品的市场空间

充分发挥市场对促进消费、引导生产、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完善市场流通功能,使之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完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在农产品集中产区发展一批规模适度、特色明显的专业批发市场,配套建设农产品保鲜、贮藏、加工、运输等设施,改善流通功能,提高市场辐射能力。二是加强销地市场网络的建设。要发挥规模优势,集中精品,在大中城市和交通枢纽地区,通过建立某省农产品"专卖店"、"一条街"、"批发中心"等形式,扩大我省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充分利用我省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进一步拓宽和延伸我省农产品北上、南下、西进的"绿色通道"。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大对西部市场的开发力度,充分发挥我省的农业技术优势,以产业转移带动市场转移。三是发展壮大农产品销售队伍。要重视农产品销售组织的建设,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和民间流通组织。积极推广现代营销方式,发展配送、联锁经营、网上交易等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广泛开辟销售渠道。四是强化品牌意识。要依托我省具有良好信誉的农产品传统优势,依靠龙头企业,创建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站得住的名牌。通过名牌效应,不断拓展市场空间,增强竞争能力。进一步改善流通环境,完善市场法规体系,规范卡场行为,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以植树造林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把解决永资源短缺和消除水患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来抓,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和防洪安全。坚持除害兴利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按照"全面推行节约用水,科学引用黄河水,积极引用长江水,大力拦蓄地表水;限制开发地下水,提高污水处理回用率,实施海水利用和淡化工程"的思路,认真编制实施全省水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规划,对地表水、地下水、客水、回用水及海水淡化等各种水资源,要联合调度;对城市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要统筹兼顾,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优化配置,努力缓解水资源供求矛盾。到年,新增供水能力亿立方米,节水亿立方米(其中农业节水亿立方米),平水年基本满足公共用水、城乡人畜吃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枯水年缺水率降低到%左右。积极配合国家做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向胶东地区的应急调水工程,"十五"期间,争取基木解决重点缺水城市的供水问题。建设处乡镇供水工程,争取全部解决长期缺水地区的人畜吃水问题。加快防洪除涝工程建设,努力提高防洪标准。重点加强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骨干河道治理、黄河干堤、入海流路治理、城市重点防洪工程、沿海地区防潮堤以及东平湖、恩县洼滞洪区和黄河滩区安全建设。争取到年,黄河堤防全部达到年防洪标准;大型水库防洪标准达到年一遇;部分骨干河道防洪标准达到年一遇。

全面实施节水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要把节约用水作为缓解水资源矛盾的战略性措施来抓,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实行市场机制与政策引导相结合,科学治水与依法治水相结合,发展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建设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会。工业领域,要发展低耗水工业,限制高耗水项目,提高工业水重复利用率。农业领域,要大力推广防渗和低压管道技术,继续建设一批大型灌区配套及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扩大节水灌溉面积万亩。全省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系数由.提高到.,力争实现农业用水零增长。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继续搞好蓄水工程建设。沿黄地区重点安排卜座已建平原水库衬砌扩容,山丘区建设一批大中型水库,沿海河道木海口建设一批地下水库,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一批拦河闸,提高蓄水能力。

加大水土流失和水污染防治的力度。深入开展全民植树造林活动,改善生态环境。建立鲁中南山区和胶东丘陵森林植被恢复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黄河故道绿色植被恢复区、沂蒙山生态旅游区。"十五"期间,重点搞好封山育林、平原高标准绿化和”三沿一环"(沿海、沿河、沿路、环城)工程。到年,建立起以山区、平原、沿海、城镇绿化为重点的林业生态体系。要依法保护植被,严禁毁林毁草开荒,对度以上坡耕地,要逐步退耕还林、还草。对泰沂山区、鲁东低山丘陵区和鲁西北黄泛平原区等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要集中进行治理。要加大耕地保护力度,严格执行基本农田和基本粮田占用审批和补偿制度,确保基本农田保护区不少于万亩。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对污染企业要依法进行抬理,限期达标。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农膜,搞好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减少农业的面源污染。"十五"期间,南四湖、东平湖以及淮河、海河流域主要河道要基本达到皿类水质标准。

、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战略举措。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防止盲目铺摊子。"十五"期间,选择个左右发展规划完备、区位优势明显、主导产业突出、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小城镇进行重点扶持。帮助其完善基础设施条件,优化发展环境,增强聚集效应,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积极引导农村中小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提高小城镇的产业聚集度;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外资等多元投资体制,加强政策引导,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市场体系建设和主导产业培植。深化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促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把小城镇建成农村经济、文化和信息交流的心,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以加入wto为契机,充分利用我省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实施农业国际化战略。努力扩大农产品出口贸易,以畜禽、水产品、水果、蔬菜、花卉及其加工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特色产品等为重点,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改善品质,提高质量,使更多的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在巩固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欧美市场,积极开发独联体及东欧、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逐步形成我省农产品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格局。

加快农业利用外资步伐,抓住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入wto的机遇,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面向农业发达国家,积极引进国外政府、金融组织贷款和企业投资,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农业优良品种、高新技术、先进装备和管理经验,加快我省农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农业企业的技术升级。在荒山、荒滩、西部地区开发以及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按国际惯例办事,吸引更多的外资,参与农业开发和农产品加工,争取在一些关键领域和农业大项目建设领域有较大突破。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农业企业"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办企业,合作开发国外土地、林业和渔业等资源,带动我省的劳务输出、技术输出,促进农业国际合作和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

四、政策措施

"十五"期间,要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突出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从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保护农民利益出发,强化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继续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在做好土地延包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土地使用权改革,建立新型的土地流转机制,力争在土地转包、转让、租赁和股本经营等方面迈出较大步伐。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引导和适度发展规模经营;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农村经营管理模式和组织形式,进一步完善主要农产品流通政策,在继续落实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政策的同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进一步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流通方式和管理体制。加快农村税费改革的步伐,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合并、机构改革和其它配套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要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调整农业科研与开发方向,重点加强优质新品种选育、生态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贮迈,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等方面的技术攻关和技术推广。以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大专院校为骨干,扶持一批有优势、有规模、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基地,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组织精兵强将,加强联合攻关,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困扰我省农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在引进国外优良品种的周时,利用生物工程和转基因工程技术,力争在蔬菜、果品、畜禽、水产等优良品种的自主培育、开发方面实现大的突破。

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鼓励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扶推广人员通过与农户签订技术承包协议、合同,形成利益风险共同体,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大力支持农业科技人员领办企业,积极支持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其科技成果作为资本进入市场,参与利益分配。对利用自有科技成果、专利技术参股入股的,占股比例可适当提高。扶持兴建一批集科研、开发、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农扶推广服务体系。

积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建立健全农村成人教育网络,通过广播电视、函授教育、职业学校、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搞好农村成人教育;抓好"绿色证书教育"、"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技电波入户工程",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农村科学致富的带头人。

、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深化农业和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拓宽农业投入资金渠道。继续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积极争取安排国债项目,确保地方配套资金落实。合理调整财政收入分配格局,政府财力要更多地向农业倾斜,继续增加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和财政支农资金,加大农业专项资金扶持力度,确保政府投入稳定增长。重点加强水利、农业科技、生态、动植物检疫等设施及大型商品粮棉油基地建设,力争建成一批农林水牧渔骨干项目。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金融体系,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切实增加农业信贷资金投放,搞好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优惠政策,扩大农业对内对外开放程度,吸引各类工商企业向农业投资。积极探索农业利用外资的新形式,拓宽农业利用外资的规模和领域,争取在大项目利用外资上有新的突破。积极支持、鼓励农业企业直接融资,重点推荐一批基础较好的农业龙头企业,创造条件,通过股票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途径筹集建设资金。

、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农业和经济发展篇4

 

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发展的质量有待提高,要想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就要全面的利用农业资源,并且对我国显存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宄,通过对农业经济现存状况和生态环境的相关分析之后可以知道今后我国需要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想要整体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循环经济为其开创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所以要对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的循环模式重视起来,并且提供足够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创新,保证农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使农业经济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

 

2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循环经济可行性分析

 

现阶段我国的发展现状表现为人口数量多,耕地存量却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重,那么为了缓解这些现状,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实现,并且能够推动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多的经济效益,并能够有效回收期间所产生废弃物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农业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从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优化整个产业链,实现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有明显优势,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自然资源的消耗非常大,并且在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对于自然环境的发展都会带来非常严重的破坏,这不但会加剧环境恶化,同时还会阻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目前这些问题,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优化与配置,从长远角度来看,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更加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相关的农业技术人员应该积极地进行完善和改革,这样才能够更加快速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和谐发展。

 

3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3.1资源再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在我国大多数农民没有意识到农业废弃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以及对其进行循环利用的重要性,对农业废弃物随意丢弃,既造成环境污染,又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例如:农作物秸秆可作为牲畜饲料、沼气池原料、食用菌培养基料等,但在农村大多数秸秆被直接焚烧处理;畜禽粪便可作为有机肥料、沼气池原料、燃料等,但在农村对畜禽粪便的处理方式大多是露天堆放,如此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

 

3.2产业链短、经济效益低

 

农产品通过后期加工,才能获统粗放生产模式,产品外向化积极性不高,加上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规模小、数量少,深加工程度低,销售渠道狭窄,大多数农副产品未经加工或只经初级简单加工就进行销售,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当地农副产品进行深层次、多元化加工,延长产业链,方能实现农业生产增产增效。

 

4我国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对策

 

4.1转变传统观念,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集中各方力量,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培训及产业政策引导,使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了解并认可循环经济,切实稳步地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稳步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和政府考核制度,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世界银行推出的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GDp),促进各级政府全面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通过农科频道、农业电台、宣传画册等进一步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益处,让农民朋友成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忠实践行者和拥护者,不断推进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

 

4.2完善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体系和市场体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财政支持和健全的市场体系。从财政角度,一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资金投入,二要建立国家、集体、个人多渠道融资结构,三要发挥私人资本的作用,鼓励并引导私人资金投资发展循环农业。此外,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优化配置农业资源,引导各地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避免农业循环经济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同时,不能忽视日益稀缺的自然资源,要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如水、电资源的价格机制,通过建立公共物品的使用付费制度,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恶化的问题。

 

4.3强化各级政府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职能作用

 

一要提高引导与规划的作用。各级政府要紧紧围绕区域定位与功能拓展,不断加强区域内政府间的合作力度,大力发展区域循环农业经济,不断提供各种保障支持,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二要加大政策性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强化立法、资金扶助、成立专项发展基金、农业保险公司等措施,在区域内构建支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构建农村区域“三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体系,从而提高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通过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农业生产主体、高效的信贷支持,给予农业生产上中下游企业及市场主体一定的利率优惠政策。要对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企业,根据不同发展需要提供中长期低息信贷支持,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政策保障。

 

4.4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民群众收入水平较低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是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未来,我国要充分发挥出农业龙头企业在资本、技术以及市场等诸多方面的优势,运用产业带动、村企互动、科技驱动、服务拉动以及外向牵动等多种不同方式来加快农业的产业化,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的增收。(1)要运用改革来创新农业产业化的不同形式,通过发挥农民合作互助组织的作用,实施企业+协会+农户的利益发展模式,健全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以及相对稳定的运行体系,提升农户和龙头企业在抗击市场中的抵抗力。(2)要积极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强化带动功能。要积极建设劳动密集型、外向型的农业龙头企业,持续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打造一流的农业品牌。(3)要加快现代经营形式和传统农业的相互结合,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以及水平,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更好地引入农业循环生产的新技术、新产品与新工艺,让其能够成为农村与农业发展的强大创新源,同时,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

 

4.5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农民的素质

 

近些年来,我国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发展突飞猛进,这些技术的成熟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虽然我国在农业循环经济领域取得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技术水平不高,这需要不断完善。同时,要促使有关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成熟,待其成熟后,在试点基础上进行全国范围内进行大力推广。有了较为成熟的科技环境,再对农民进行科技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可以通过专业的技术人员与农民进行面对面交流,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结合农民的实践经验,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循环经济向前发展。

 

4.6要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投资力度

 

调整原有的财政资金投入结构,加大向农业循环经济领域的倾斜力度,投资该领域的项目,得到更多的专项基金。并通过政策鼓励、融资渠道的拓宽等手段,来吸引民间资本向该领域转移。还可以实行税收减半、免税等优惠政策,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其中。在政府、农民及社会的通力合作下,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5结束语

 

综合以上,笔者认为,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历程中,以拉升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为目标,要全面系统的分析、研宄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对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要有着持续创新、探索精神,运用循环经济发展的优势,逐步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并整合资源的利用率,从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层欠两方面进行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隆.山东寿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2]丁强.天水市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评价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4.

 

农业和经济发展篇5

1.1地形复杂

农村大多处于偏远地带,地形复杂。就山西而言,当前118个市县区,有50个贫困县,其中部级34个,省级16个,以山地、丘陵为主,约占全省71%以上。田不成块,路不成网,渠不相通,沟不相连,难以形成标准化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即使农村有某些资源优势,也很难实现其经济价值。

1.2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热、土等资源不相匹配,尤其是水利设施的条件极差,大多数农村还是以井水为生,水资源匮乏,其他基础设施也同样存在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1.3综合素质较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农民较低的文化水平决定了他们的传统思维模式,以及制约了他们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头脑和眼光。不懂得合作,不明白“双赢”效应。再加之一些土地政策的因素,农村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分散的农户种植为主题,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较低。

1.4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科技投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速率,尤其在科技队伍建设、科技机构、科技宣传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投入不足。由于资金投入、人事编制等问题的制约,造成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再加之服务机构机制不活、体制不新等问题,使服务体系很难发挥自身的作用,有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呈现出“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科技人员素质不高,科技队伍不稳,多数人知识老化。农村普遍存在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不开,农业信息获取缺乏有效渠道等问题。

2果业在农业中的重要地位及在农村发展中的优势所在

2.1果业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果生产快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更为迅速,果品生产已成为许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因为如此,俗有“一亩园十亩田”之说,发展果业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最佳选择。

2.2农村发展果业的优势所在

1)我国是世界上果树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果树种类繁多,适应能力不尽相同,农村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复杂,故农村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地适栽,因地制宜。尤其是西北黄土高原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具有生产优质果品的生态条件。

2)农村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故产品的贮藏性、耐运性也是值得重视与考虑的问题。因此,在农村适宜发展果业,特别是干果类果品,例如:枣、核桃、板栗等,不像蔬菜采后短时间内品质就会急剧的下降或霉烂,而果品一方面较易贮藏,另一方面也便于加工利用,比如枣可加工为蜜枣、干枣;柿子可以加工为柿饼等。

3)果品生产的利润高,栽培管理技术又较易掌握,加之果品生产的一次性投资相对较低,一般农户均可承担。另外,欧李、枣树、酸枣等果树还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绿化环境的作用,在为农民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以改善农村较恶劣的生态环境。所以发展果业在农村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3果树生产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缺乏宏观指导,部分地区发展果树出现一定的盲目性

主要体现在果树种类和品种的搭配上,例如:早、中、晚熟品种的搭配,再者就是部分地区农民的盲目随从,看其他地区因种植某一树种、品种而致富,便不考虑当地地理、气候、土壤等实际条件是否适宜,就盲目引进树种、苗木栽植,最后得不偿失。这就需要有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民传递信息,普及科学基础知识,对农民进行培训与指导。

3.2缺乏商品意识,重数量轻质量,重鲜食轻采后加工

农民时常提到的是产量的多少而很少谈论品质的优劣,他们缺乏市场商品意识。农民的资金不充足,故在纸袋、肥料等投资方面“偷工减料”;农民由于欠缺专业文化知识,故对一系列优质栽培技术不能牢固掌握及熟练应用,由此影响果实的商品品质。另外,有时果品不能及时销售,农民由于缺乏资金或经济意识,忽视了果品的采后贮藏、加工等技术措施,导致果品品质下降,以及霉烂,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3缺乏社会化、规模化生产理念

大部分农村还是小农经济,土地分散,有的土地甚至闲置,很多农民弃农进城打工,造成土地“抛荒”,这些都影响果树的规模化生产。另外,果品的产、供、销

一体化尚未形成,流通环节不畅。多年来果品主要靠农民自行销售,缺乏政府部门的组织与引导,销售问题成为果品生产最突出的问题,在产区没有形成稳定的销售网络。

4促进农村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4.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于农村基础条件较差、气候环境恶劣,我们应尽可能加强和改善这些对发展果树不利的外界条件。例如:在缺水的农村应兴修水利工程,引进水资源,改善灌溉条件。要搞好土地的开发及充分有效的利用,增加有效耕地资源。搞好防御措施,预防早霜、晚霜、低温、高温等自然灾害。

4.2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农民是科学技术较薄弱的群体,而他们又是致富农村与促进农村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故应通过多方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等。应继续推进科技下乡、科技交流、科技示范、科技进村入户等活动,也可以搞“包村到单位”的活动,即邻近贫困山村的科技单位或龙头企业应各负责邻近乡村有关果业发展或进行有利于农村发展的科技指导及知识传播,几年后政府进行评优量化并给予适当的鼓励与奖励,实现“你追我赶”的良好发展势头。

4.3建立一支能让农民信赖的领导团队

领导团队要有能力从外界获得最新的市场信息并组织、指导人们进行生产;要对农村现有的人力资源、土地资源,水力资源等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分配,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要有能力疏通销售渠道、打开市场。另外,该团队还应具有敏锐的眼光和头脑,研究市场、分析市场、掌握信息,确保果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即所谓的“工业化”生产,在此过程中,他们应选准龙头企业,根据市场信息向生产者提供需求信息、物质供应、技术服务、销售服务,结合成“公司+协会+农户”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这是当前生产发展的需要;他们还应该具有创新意识,集思广益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实施一切有利于发展农村果业发展的措施或方案。

4.4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

农业和经济发展篇6

去年以来,在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重大政策的促进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粮食总产、单产连续3年双增,农民3年人均增收累计达千元左右,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事业明显加强,农村更加和谐稳定,农业、农村呈现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脆弱,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农业装备落后的基本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我国农业基础不牢、后劲不足的基本状况并没有改变,农业设施和装备落后、主要是靠天吃饭的基本格局并没有改变,农民就业门路不多、增收困难的基本局面并没有改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差距拉大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

为此,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时近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围绕这一“首要任务”,中央和地方在部署2007年的工作中,针对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民培训和技术推广、支持涉农企业发展等方面陆续出台了多项措施,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长期稳定带来强劲动力和有效保证。

财政部表示,2007年新增政府投资的大部分要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资总规模比2006年有所增加。

农业部近日首次把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现代农业建设的活力明确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五大主攻方向,并启动实施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等发展现代农业“十大行动”。

商务部表示,计划用3年时间,使2000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初步构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到2010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覆盖全国85%的乡镇和65%的行政村。

农业和经济发展篇7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既面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机遇,又面临资源、市场约束增强和体制、机制性矛盾凸现的严峻挑战。在这种形势下,要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就必须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全局,特别是要实现农业发展观的与时俱进,着力更新发展理念,拓展发展思路,优化发展格局,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强化发展措施,不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新局面。在实际工作中,要着重把握好“六个坚持”。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农民是农村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就是要一心一意为农民谋利益,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使之分享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努力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这是以人为本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最根本的体现。要认真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广开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既要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求出路,又要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思考问题,研究对策;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开辟新的增收途径;既要立足当前采取尽快见效的增收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为农民增收提供新的动力。

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要使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体现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过程。尊重农民的创造和选择,维护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维护农民对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权和管理参与权。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管,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业和农村法制建设,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来管理农业、开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农。当前特别要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培育农民依法维权的意识。

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提升农业、振兴农村的希望所在,是减少农民、使农民富裕起来的关键所在。要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围绕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加强科学知识普及、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扩大“阳光工程”的实施规模,加强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的能力。

坚持统筹协调理念,优化发展环境,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统筹协调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的关键。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变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完善支农政策体系,强化农业发展基础,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要深刻领会“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着力消除影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建立城乡之间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形成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特别是要加快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体制,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断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的环境。要为农民提供平等的教育、医疗机会和待遇。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和公平化。引导各类资源与要素向农业和农村流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完善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要全面落实“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不断增强农业政策的反哺性和普惠性。调整和优化支持“三农”发展的财政支出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结构、信贷资金投放结构。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机制,进一步完善补贴政策,扩大农业补贴规模。探索建立农业投入的补贴机制,积极推动农业的政策性保险试点,尽快形成完整的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

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要在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要加强农业生产设施和农村生活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乡村道路、改水改厕和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加快实施农村“六小工程”,大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搞好农业“七大体系”建设,完善农业发展综合服务体系。按照项目构建工程、工程支撑体系、体系保障发展的原则,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等重点工程,着力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

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探索农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积极发展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实现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有机结合。

农业和经济发展篇8

支撑作用,对于确保完成全省"十五"计划确定的任务目标,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九五"回顾

"九五"期间,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进农

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

1、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

到2000年,全省农业增加值1270亿元,比四95年增长25.9%;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已经具备了年产4000万吨粮食、800万吨果品、500万吨蔬菜、50万吨肉类和700万吨水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农村二三产业稳定增长,乡镇企业增加值2710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

2、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到2000年,林牧渔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到43%,其中畜牧业和水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265.1亿元和209.3亿元,所占比重为26.1%和15.1%。粮经作物种植比例由1995年75:25调整到60:40,蔬菜、水果、牧草等高效作物面积分别达到3084万亩、1450万亩、170万亩。农产品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适应市场需求的名特优品种覆盖率达到48%。全省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1200万亩,优质抗虫棉500万亩,集约化速生用材林175万亩,三元杂交猪和优质肉牛改良率均达到40%以上。个体私营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由1995年的30%提高到36%。

3、产业化经营取得新的进展

全省已建立起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1.87万家,农业生产基地500万亩,1/3以上的农户与龙头企业建立了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1/3以上的农产品、1/2以上的畜产品基木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实现程度达到65%以上。到2000年底,全省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有4500家,2亿元以上的208家,10亿元以上的15家,有3家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

4、科教兴农成效显著

"九五"期间,全省共取得农业科研成果913项,科技成果转化率由"八五"末的50%提高到55%,科技贡献率达到了50%,比1995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全省建立各种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000多处,示范带动农户600多万户。农业院校的学科设置和专业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逐步完善。

5、农业对外开放开创新局面

到2000年,农产品出口创汇额达到35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近一倍,蔬菜、水产、禽肉、花生制品进入全省十大骨干出口商品行列,有500多种农副产品及加工品进入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100万美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120多家。"九五"期间,全省农业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73亿美元;农村劳务输出10多万人,创收30多亿元。

6、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九五"期间,共完成水利建设投资235亿元,基本完成了黄河山东段堤防建设、"东调南下"一期工程和18座大型病险水库加固任务。初步治理了7条骨干河道,解决了300多万农村历史性缺水人口的吃水问题。到2000年底,全省水库总库容160多亿立方米,各类供水工程年均供水能力287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7200多万亩。各种形式的节水灌溉面积2400多万亩,建成沿海防潮堤1457公里。五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5万平方公里。完成造林作业面积14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8.8%。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7025万千瓦,农村用电量168.2亿千瓦时。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94.5%的村通公路,97.9%的村通电话,47.8%的村用上了自来水。

7、市场体系和流通方式进一步完善

"九五"末,全省集贸市场发展到8700多处,其中功能比较齐全、带动作用较强的大中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720多处。农民兴办的流通组织已达3.2万个,具有一定规模和组织化水平的农民运销队伍已发展到20万人,年销售额达470多亿元,占全省农产品总销售额的40%。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销售、网上交易等新的流通方式迅速兴起,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8、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200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659元,比1995年增加935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7.4%。人均消费支出1770元,年均增长4.8%。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恩格尔系数达49%广比195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由1995年的21.6平方米增加到23.6平方米,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彩电51.6台,电冰15.7台,摩托车37辆,比1995年分别增加33.5台、8.8台、27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扶贫县全部脱贫,农村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6%。

"九五"期间,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预料不到的困难和矛盾。面对这种情况,全省上下坚定信心、开拓进取,保持了农村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总体看,"九五"计划确定的任务目标完成情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民收入增幅减缓;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较低,农业创新机制不完善;农产品的流通加工、农村社会化服务等还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等等,对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加以解决。

二、任务目标

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我省和全国一样,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呈现出一些重要的变化特征:主要农产品供给已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多数农产品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结构性、相对性过剩;农业发展正在由受资源约束向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转变,而且市场制约作用越来越强;农业的增长方式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由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收入的增长,已由主要靠农产品产量的增加转向调整结构和发展多种经营,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已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村消费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文化教育、旅游、保健逐步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加入wto,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资源配置、结构调整必须着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我省是农业大省,也是一个沿海开放省份,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发展空间较大。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特点;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把握全局,抢抓机遇,发挥优势,趋利避害,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

根据党的十五届正中全会精神,结合山东实际:"十五"期间,要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关系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历史性任务,作为做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基本目标,并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抓紧抓好。坚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以此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坚持以改革促发展,进一步落实农村政策,把农民的积极性切实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以此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动力源泉;坚持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继续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以此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村现代化,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此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拓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域和空间,以此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渠道;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以此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力保障。

按照上述原则和任务要求,综合考虑各方面相关因素,十五期间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综合经济实力。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到2005年达到乃20亿元。乡镇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l1,达到4570亿元。

__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粮食生产能力保持在4200万吨以上,棉花50万吨,花生360万吨,蔬菜8000万吨,水果900万吨;肉类750万吨,禽蛋500万吨,奶类卜0万吨,水产品750万吨。

——经济结构。到2005年,种植业与林牧渔业产值之比由2000年的57:43调整为50:50;粮经作物种植面积之比由60:40调整到55:45;农产品良种覆盖率由48%提高到55%;农副产品加工增值率由40%提高到65%;农副产品出口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0%提高到18%;农村二三产业的比重达到80%,非农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由36%提高到40%。

——科技水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科扶创新体系、技术推广体系和教育培训体系初步建立。到2005年,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

——农民生活。到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光50元。年均增长6%。农民生活整体达到小康水平,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通讯、广播电视·供电、交通、自来水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进步,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三、发展重点

1、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以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需求为目的,以全面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种植业,要在保证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调整品种结构,努力扩大高效优质作物的种植面积。粮棉油生产,要以提高单产和质量为重点,优先发展优质专用品种,在巩固完善德州、菏泽两个部级大型商品粮基地和现有商品粮棉油基地县的基础上,重点抓好聊城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十五"期间,在粮油主产区再选择一批基地市县争取列入国家扶持计划。粮食生产,要在保证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工业原料粮、饲料用粮和优质专用品种,合理发展优质稻谷、薯类和小杂粮生产。棉花生产,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合理调整种植面积,积极推广优质、高抗性品种。油料生产,重点依托区位优势,加快花生的品种更新,.发展高油、高蛋白筹优质专用品种,扩大出口。蔬菜,大力发展品质好、耐储运、无公害及名特新稀品种,压减大路品种,提高设施栽培的效益,发展出品创汇蔬菜。水果,重点抓好品种的更新改良,扩大优质果品生产,大力培育和开发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小字品种和稀有品种,积极推广先进的贮藏、保鲜、加工技术,努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和附加值;花卉,积极发展传统品种,加快引进国内外珍稀品种,推进花卉产业化进程。加快培植药材、茶叶等新兴产业。对有出口优势的蔬菜、水果、药材、茶叶等品种,要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储藏和加工,提高附加值,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积极发展优质饲料作物,逐步形成粮经饲三元种植模式。

畜牧业,要加快内部结构调整,加大品种改畏推广的力度,积极实施产业化经营,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畜牧业总体素质,使之成为支撑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到200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1%提高到40%。继续抓好生猪生产,重点增加优良“三元杂交”和配套系瘦肉型猪的比重。大力发展食草型、节粮型畜牧业,加快肉牛、肉羊的发展步伐,发展适度规模饲养,努力提高品质和产量。稳定肉鸡生产,扩大其它优质禽肉生产,注重发展水禽养殖。控制蛋类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水平,积极推动蛋类加工增值,实现由规模扩张向效益提高转变。突出发展奶业,在不断增加养殖数量的同时,加快品种改良,提高整体产奶水平。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种畜禽生产经营的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快调整饲料生产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专用饲料生产,依法加强饲料和善药行业管理,建立完善饲料质量和善药残留检测体系。加强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完善动物疫情诊断监测系统,有效控制疫病的发生流行。加强畜禽产品质量卫生安全工作,加快制定畜产品卫生管理的配套法规和卫生质量标准,将畜禽产品生产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推进绿色畜禽产品生产。到2005年,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县市建设成为无视是动物疫病区。加快胶东半岛无规定疫病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完善生产加工销售体系,提高畜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沿黄地区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作物秸杆资源,积极发展牧草和饲料作物种植,实现草畜同步发展,建成优质高效的沿黄肉牛、肉羊产业带。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和草养畜为主要目标,大力开发草地资源,加快发展肉牛、肉羊和奶业,逐步建成我省重要的优质畜产品和牧草生产出口基地。

水产业,要以实现优质高产高效为目标,坚持海洋渔业与淡水渔业并举;开发与保护并重,当前与长远结合,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加工水平,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走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子。海洋渔业要进一步稳定近海捕捞,大力拓展远洋渔业,采用工程和生物技术,有计划地培育和保护近海渔业资源,重点发展海水增养殖业,搞好水产品精深加工,逐步实现科学化开发、集坍化经营、产业化生产和系列化服务,建成布局合理、优质高效的海洋渔业生产体系。淡水渔业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重点发展名优珍稀品种养殖,推动生态渔业工程建设。力争到"十五"末,把山东境内黄河沿岸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效生态渔业经济带,东平湖、南四湖和鲁中南地区的大中型水库,要以增殖放流和"三网"养殖为主,实现精养高产。加强水产良种繁育及扩繁技术体系建设,搞好优良屈种的提纯复壮及名特新珍稀品种的繁育和更新换代,健全良种推广服务体系,提高优质良种的覆盖率。加强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体系建设,重点强化对主要病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技术的研究应用。依法加强海洋国土渔业资源和水域的综合管理,完善浅海滩涂、内陆大水面可持续利用养殖技术体系,严格控制水体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继续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措施,重点培育和发展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对省级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原料采购、设备引进、产品出口、企业改制、科技创新、税收政策、投资融资等方面积极帮助和扶持。继续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能力。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进行结构调整、资产重组,按市场机制逐步组建成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实现优势企业的低成本扩张。积极支持和引导国内工商企业和国外资本投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领域,利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改造传统农业。引导乡镇企业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鼓励个体经营业户从事农副产课加工、储藏、保鲜和运输业。继续完善龙头企业加生产基地和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通过订单、合同等形式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合理确定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配,探索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利用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组织起来,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政府部门要尊重企业和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搞好信息、技术、人才、融资等方面的服务,规范市场行为,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全省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打破传统农业的区域封闭格局,着眼全国、全球大市场,立足当地资源条件,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走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路子,构建全省大农业的新框架。

东部沿海地区,要发挥资金、技术和地理优势,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发展水产品、果品、蔬菜、花卉等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创汇农业,逐步建成我省乃至全国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形成全省外向型农业的龙头,辐射和带动中西部地区更好地拓展国际市场。

大中城市郊区,要发挥区位优势,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农产品需求为重点,大力发展以蔬菜、果品、水产品和畜产品为主的城郊农业,积极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实行大环境绿化,小区域美化,把城市郊区建成城市居民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和短途旅游基地。

鲁西平原地区,要充分发挥地广人多、开发潜力大的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逐步建成我省优质粮棉油和牧产品基地。

鲁中南山区,要进一步开发丰富的山区资源,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规划,立体开发,多层次增值;突出发展名特优新果品和天然无公害畜禽产品,积极发展林木和蔬菜,建成我省特色农业基地。

黄河三角洲地区,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实施深层次高水平开发,重点搞好"高效农业生态经济区"、”百万亩生态林"和"绿色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等生态项目建设,适度扩大粮食优质专用品种、优质牧草和优质畜产品的生产规模,建成我省新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基地。

4、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步伐,拓展农产品的市场空间

充分发挥市场对促进消费、引导生产、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完善市场流通功能,使之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完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在农产品集中产区发展一批规模适度、特色明显的专业批发市场,配套建设农产品保鲜、贮藏、加工、运输等设施,改善流通功能,提高市场辐射能力。二是加强销地市场网络的建设。要发挥规模优势,集中精品,在大中城市和交通枢纽地区,通过建立山东农产品"专卖店"、"一条街"、"批发中心"等形式,扩大我省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充分利用我省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进一步拓宽和延伸我省农产品北上、南下、西进的"绿色通道"。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大对西部市场的开发力度,充分发挥我省的农业技术优势,以产业转移带动市场转移。三是发展壮大农产品销售队伍。要重视农产品销售组织的建设,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和民间流通组织。积极推广现代营销方式,发展配送、联锁经营、网上交易等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广泛开辟销售渠道。四是强化品牌意识。要依托我省具有良好信誉的农产品传统优势,依靠龙头企业,创建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站得住的名牌。通过名牌效应,不断拓展市场空间,增强竞争能力。进一步改善流通环境,完善市场法规体系,规范卡场行为,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5、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以植树造林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把解决永资源短缺和消除水患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来抓,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和防洪安全。坚持除害兴利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按照"全面推行节约用水,科学引用黄河水,积极引用长江水,大力拦蓄地表水;限制开发地下水,提高污水处理回用率,实施海水利用和淡化工程"的思路,认真编制实施全省水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规划,对地表水、地下水、客水、回用水及海水淡化等各种水资源,要联合调度;对城市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要统筹兼顾,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优化配置,努力缓解水资源供求矛盾。到2005年,新增供水能力20亿立方米,节水3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节水15亿立方米),平水年基本满足公共用水、城乡人畜吃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枯水年缺水率降低到10%左右。积极配合国家做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向胶东地区的应急调水工程,"十五"期间,争取基木解决重点缺水城市的供水问题。建设100处乡镇供水工程,争取全部解决长期缺水地区的人畜吃水问题。加快防洪除涝工程建设,努力提高防洪标准。重点加强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骨干河道治理、黄河干堤、入海流路治理、城市重点防洪工程、沿海地区防潮堤以及东平湖、恩县洼滞洪区和黄河滩区安全建设。争取到2005年,黄河堤防全部达到2000年防洪标准;大型水库防洪标准达到2000年一遇;部分骨干河道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

全面实施节水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要把节约用水作为缓解水资源矛盾的战略性措施来抓,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实行市场机制与政策引导相结合,科学治水与依法治水相结合,发展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建设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会。工业领域,要发展低耗水工业,限制高耗水项目,提高工业水重复利用率。农业领域,要大力推广防渗和低压管道技术,继续建设一批大型灌区配套及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扩大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全省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6,力争实现农业用水零增长。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继续搞好蓄水工程建设。沿黄地区重点安排卜座已建平原水库衬砌扩容,山丘区建设一批大中型水库,沿海河道木海口建设一批地下水库,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一批拦河闸,提高蓄水能力。

加大水土流失和水污染防治的力度。深入开展全民植树造林活动,改善生态环境。建立鲁中南山区和胶东丘陵森林植被恢复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黄河故道绿色植被恢复区、沂蒙山生态旅游区。"十五"期间,重点搞好封山育林、平原高标准绿化和”三沿一环"(沿海、沿河、沿路、环城)工程。到2005年,建立起以山区、平原、沿海、城镇绿化为重点的林业生态体系。要依法保护植被,严禁毁林毁草开荒,对25度以上坡耕地,要逐步退耕还林、还草。对泰沂山区、鲁东低山丘陵区和鲁西北黄泛平原区等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要集中进行治理。要加大耕地保护力度,严格执行基本农田和基本粮田占用审批和补偿制度,确保基本农田保护区不少于8000万亩。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对污染企业要依法进行抬理,限期达标。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农膜,搞好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减少农业的面源污染。"十五"期间,南四湖、东平湖以及淮河、海河流域主要河道要基本达到皿类水质标准。

6、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战略举措。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防止盲目铺摊子。"十五"期间,选择20个左右发展规划完备、区位优势明显、主导产业突出、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小城镇进行重点扶持。帮助其完善基础设施条件,优化发展环境,增强聚集效应,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积极引导农村中小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提高小城镇的产业聚集度;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外资等多元投资体制,加强政策引导,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市场体系建设和主导产业培植。深化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促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把小城镇建成农村经济、文化和信息交流的心,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7、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以加入wto为契机,充分利用我省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实施农业国际化战略。努力扩大农产品出口贸易,以畜禽、水产品、水果、蔬菜、花卉及其加工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特色产品等为重点,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改善品质,提高质量,使更多的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在巩固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欧美市场,积极开发独联体及东欧、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逐步形成我省农产品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格局。

加快农业利用外资步伐,抓住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入wto的机遇,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面向农业发达国家,积极引进国外政府、金融组织贷款和企业投资,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农业优良品种、高新技术、先进装备和管理经验,加快我省农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农业企业的技术升级。在荒山、荒滩、西部地区开发以及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按国际惯例办事,吸引更多的外资,参与农业开发和农产品加工,争取在一些关键领域和农业大项目建设领域有较大突破。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农业企业"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办企业,合作开发国外土地、林业和渔业等资源,带动我省的劳务输出、技术输出,促进农业国际合作和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

四、政策措施

"十五"期间,要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突出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从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保护农民利益出发,强化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1、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继续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在做好土地延包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土地使用权改革,建立新型的土地流转机制,力争在土地转包、转让、租赁和股本经营等方面迈出较大步伐。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引导和适度发展规模经营;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农村经营管理模式和组织形式,进一步完善主要农产品流通政策,在继续落实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政策的同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进一步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流通方式和管理体制。加快农村税费改革的步伐,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合并、机构改革和其它配套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2、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要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调整农业科研与开发方向,重点加强优质新品种选育、生态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贮迈,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等方面的技术攻关和技术推广。以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大专院校为骨干,扶持一批有优势、有规模、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基地,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组织精兵强将,加强联合攻关,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困扰我省农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在引进国外优良品种的周时,利用生物工程和转基因工程技术,力争在蔬菜、果品、畜禽、水产等优良品种的自主培育、开发方面实现大的突破。

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鼓励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扶推广人员通过与农户签订技术承包协议、合同,形成利益风险共同体,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大力支持农业科技人员领办企业,积极支持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其科技成果作为资本进入市场,参与利益分配。对利用自有科技成果、专利技术参股入股的,占股比例可适当提高。扶持兴建一批集科研、开发、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农扶推广服务体系。

积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建立健全农村成人教育网络,通过广播电视、函授教育、职业学校、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搞好农村成人教育;抓好"绿色证书教育"、"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技电波入户工程",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农村科学致富的带头人。

3、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深化农业和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拓宽农业投入资金渠道。继续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积极争取安排国债项目,确保地方配套资金落实。合理调整财政收入分配格局,政府财力要更多地向农业倾斜,继续增加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和财政支农资金,加大农业专项资金扶持力度,确保政府投入稳定增长。重点加强水利、农业科技、生态、动植物检疫等设施及大型商品粮棉油基地建设,力争建成一批农林水牧渔骨干项目。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金融体系,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切实增加农业信贷资金投放,搞好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优惠政策,扩大农业对内对外开放程度,吸引各类工商企业向农业投资。积极探索农业利用外资的新形式,拓宽农业利用外资的规模和领域,争取在大项目利用外资上有新的突破。积极支持、鼓励农业企业直接融资,重点推荐一批基础较好的农业龙头企业,创造条件,通过股票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途径筹集建设资金。

4、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农业和经济发展篇9

农业经济发展随着社会新形势的到来有了变化,人们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做了规划调整,通过各个方面知识的整合,加强并丰富了有关的管理概念。

一、农业经济管理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我国整体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还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发展,所以说,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农业经济管理就是根据国家现今发展形势、政策方针、社会环境等情况进行管理。根据当地的具体发展情况,确定相应的经济管理形式及目标,计划协调农村的生产、分配、消费等,使农村经济发展走向正轨。

二、现阶段的管理现状

新形势的社会下,农业经济没有及时适应社会变化,在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适应社会发展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现阶段的农业经济管理并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不仅与社会发展结构不适应,而且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不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甚至一些管理上的缺陷给还会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2.管理人员对管理的忽视

我国对农业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拥有一系列有关农业经济发展的规章制度,但是落实的效果差,制度到地方农村后并没有的到人们的重视,执行力度得不到保障,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效果不明显。具体表现在: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偏低,对管理的方法与制度结合不到位,国家下发的政策没有执行到位,农村经济管理的意义没有渗透到管理人员的思想中。

3.管理人员缺乏执政能力

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不高导致管理结构单一,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和市场产业化发展得不到满足。

三、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要求,管理的水平也要得到相应的提升,使其不断的发展。

1.经济管理思维的转变

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走上了轨道,这种管理模式渗透到农村经济的各个部分,这种管理主要针对农村经济加工产业链,对深加工和产品的质量安全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使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得到改变。

2.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各个行业的发展都有了变化,其中也包括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信息化深入到农业经济管理的各个环节,借助科技手段转变农业生产力,使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不断加强我国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能够将我国的农业管理效率得到提高。

3.产业化管理

产业化的形成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村产业与其他组织合作,能够更加迅速的扩大发展,其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也有高速度的发展,通过将这些联系起来,产业机制整体性发展。一些大型的企业带动农业产品发展,能够使产品质量得到提升,生产更加标准。

4.管理制度改革

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管理制度的存在有很大的意义。管理制度的改革仓噺能够将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障碍清除,使发展更加健康。对经济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就是对农业经济的发展。

四、对现阶段问题的解决措施

面对在管理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要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方式。

1.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提高

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人员应该对管理工作重视起来,将管理的内容规范化,将管理职责分配到人,做出相应的部署。并且要对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的教育学习,首先要让他们了解到管理的意义,这样才能使管理人员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2.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体制建立完善

在对农村的建设中,首先要对农村的发展进行规划,再去根据规划内容一步步发展,所以在规划时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得出最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制度,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呼应。在体制建立的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制度让人们心中对农业发展有新的认识,农业结构的转型得以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然后要解决农产品的方面,利用加工手段来拓宽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形成多元化的产业链;最后要通过科技的手段对农业经济加以提高,使农业生产更加安全,农民的权益得到保障,不仅提高了竞争力还能有效的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3.对群众利益完善维护

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建立就是要保障农民的利益,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机制,能够有效的将矛盾、权益、利益等权衡协调,得到统筹,使群众的问题得到解决,制止损害利益的行为。同时也要提高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和群众服务部门的能力,有效保障群众的利益。

4.对管理队伍的有效建设

管理队伍的思想水平影响着地方农业经济管理的成果,对管理人员的挑选与后期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一个具有高业务水平、超强责任感、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对农村经济进行管理的同时也要进行相应管理内容的培训活动,使其业务管理水平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明确国家下发的各种农村经济政策,适应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

5.对农业经济实行产业化管理

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经济增长,在产业化经营的同时还能够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发展农村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使整体效益提高。完善农业经济的发展的体系,全面推进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和经济发展篇10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把农业作为根本行业的人口大国,为了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农业、畜牧业必然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无不例外,岢岚县农作物的种植在农业中占有主要地位,畜牧业一直都是作为辅助业务存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各类食品的需求飞速增长,于是推动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几年来,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明显。某些畜牧业的发达地区,畜牧业带来的现金收入已经占到农民现金收入的50%左右,进而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岢岚县农村发展畜牧业的天然优势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岢岚县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中部,总面积1984平方公里,人口约8.4万,境内有耕地78万亩,林地面积6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0.9%,天然牧坡140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6.5%,占地面积广阔,环境秀美,水源充沛,草地丰富,气候适宜,被称为“天然养羊牧场”,因此,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环境优势。岢岚县有着悠久的养羊历史,于是有了“骑在羊背上的岢岚”“三晋绒山羊第一县”之美誉。

从改革开放到现今,岢岚县很多任任县长和县委书记,依据岢岚县的发展状况和地域优势,领导换但是岗不换,始终把养羊业作为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全县农民致富之路的重要途径。在上世纪,80年代岢岚县提出了“抓住两个蛋蛋(山药蛋、胡麻)四条腿腿(养羊)、实现勤劳致富”,从辽宁盖县引进了绒山羊进行改良,迈出了养羊业里程牌的一步。90年代,倡导“举龙头,治山头,抓羊头”,使得养羊业进一步扩大,有了量的突变,全县饲养绒山羊的数量达到40万只之多,“骑在羊背上的岢岚”从此省内外闻名。21世纪以来,岢岚县很好地抓住了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项目区建设的机会,很明确的提出了“生态先行、圈放结合、优化品种、协调推进”的发展战略,把畜牧大县的目标转向生态强县建设的目标。为了把岢岚县绒山羊品牌全国知名,从2005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提出“稳定数量、提高质量,培育一流种羊、建设中国绒山羊第一县”的目标,大力开展绒山羊的品种改良,从原来的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畜牧业多项指标一直保持全省第一,成为实实在在的“三晋绒山羊第一县”。2010年,岢岚绒山羊改良整体效果明显,被农业部和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羊品种改良先进县”“畜牧产业化先进县”“生态畜牧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2011年,全县有改良的高产绒山羊3万多只,饲养量达到50万只之大数,畜牧业总产值达3亿元之多,养羊为主的畜牧业成为了农民脱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进而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一县一业先进县”称号。

与此同时岢岚县委、县政府为了坚持走品牌发展之路,将力度进一步加大,全面推进岢岚绒山羊新品种认证工作。省市农业畜牧部门多次指导下,山西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技术指导下,把县种羊场作为主阵地,把辽宁盖县绒山羊作为父本,把山西吕梁黑山羊作为母本,采用高效育种、高效繁殖调控和平衡营养调控等技术,经过“杂交改良、横交固定、选育提高”三个阶段,新品种培育不断有新的突破。

在近三十年的探索实践中,特别是在畜牧业的转型中,岢岚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着“一县一业”的思路,依据“科技兴牧,促农增收”的原则,推进科学技术、政策制度、山头龙头,文化产业四位一体发展,努力把养羊业做的更大更强更新。

二、畜牧业对岢岚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山西省“十二五”规划中把“一县一业”作为加快全省特色现代化农业的切入点,对于实现“十二五”农民收入翻番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三十年来,岢岚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当作致富的主要突破口,从指导思想、领导精力、资金投入、物质保证、技术培训上真正转向畜牧业。目前,全县的畜收业已经由恢复性发展转向以效益促发展的新阶段,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的经济支柱产业。

1.畜牧业是岢岚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经济收入的主要途径

农村经济涵盖了多个行业,是一个比较综合的系统,,它包括了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工商业、建筑业、运输业以及服务业等多个方面的行业。其中很多行业受到地理环境的约束,农民只能生产经营部分行业,只有种植业和畜牧业能覆盖农村的家家户户。而种植业很大程度上会受地理环境的限制,以岢岚县农村为例,,岢岚县处于山区之中大部分耕地都属于坡地,种植现代化难度大,只能靠天吃饭,于是导致种植业收入较低。于是加快发展畜牧业就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从岢岚县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看,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例保持上升的趋势。2012年以来,岢岚县绒山羊饲养量约46万只,每年出栏17万只,以羊为主的畜牧业总产值达2.8亿元,全县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1826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4%左右,真正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钱袋子”产业。例如,岢岚县高家会村的养殖大户徐荣贵养了110多只羊,一年下来能收入4至5万元,同时县里推广养殖的绒山羊已被列为全国第三个绒山羊新品种,这就意味着徐荣贵的羊以后更加值钱了。

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对肉类、禽类、蛋类、奶类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所以,畜牧业的前景非常可观。这些年来不少农民的收入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畜牧业的稳定发展来实现的。岢岚县畜牧业主要以养羊为主,赶着羊群奔小康是农村很多农民的必选之路,同时畜牧业收入占山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充分使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然能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2.农村畜牧业的发展为种植农作物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从古到今,农业都是中国人民的根本,首先为了解决粮食问题,种植业、畜牧业必然是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首要行业。虽然随着我国畜牧业、工业、服务业等各产业的兴起,种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渐下降,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仍是很重要的。

畜牧业的发展影响着粮食产量和其它经济作物的增长,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农业革命在全球开展,使农业从资源型向现代化转变,全球谷物年总产量50年来增长了31倍之多。农村种植业一直以来坚持着“种子、化肥、农药”这样的道路。在谷物总产量的大幅度增加上化肥必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土壤耕作层的结构因为过多地施用化肥而遭到了破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受到影响。因此生态农业的时代必将到来,生态农业必须要育种、育土、育人相结合。除采取工程措施育土外,有机肥的施用非常关键,这时畜牧业的大力发展,就可为种植业提供大量的畜禽粪肥,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如果快速发展农村畜牧业,实现人均一头猪,加上养牛、养羊的发展,把青饲料和农作物秸秆还田,就可以为粮食生产和其它经济作物的发展提供大量的有机肥,这样不但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可以实现畜禽多、肥料多、粮食多,粮食多同时使畜牧业良性循环的发展下去,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3.农村畜牧业劳动力投入少,收益大

一直以来农村都是以种植农作物为生,过着靠天吃饭的传统生活,在岢岚县这样的山区地带,地理环境不是很适合种植农作物,但是,种植业又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近些年,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农村种地相对较少,需要的劳动力也急剧下降,一家两口人种少量地的同时就可以大量的发展畜牧业比如养羊,特别是岢岚县大力推广的绒山羊,这样节省的劳动力就可以从事别的工作行业,从家庭收入来讲比以前只种地翻了俩三翻,同时多余劳动力还可以为家庭收入增加可观的一笔。这样农村经济的发展必然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