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背景十篇农业物联网技术的背景十篇

农业物联网技术的背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15:50

农业物联网技术的背景篇1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生物技术专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对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尤为重要[1]。在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农业生物技术专业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

“互联网+”对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的影响

1.“互联网+”大背景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互联网+”计划提升到国家战略,为各领域、各行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2]。

2.“互联网+”对农业行业的影响

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确定“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等11个重点发展领域,给现代农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农业3.0时代是以互联网和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时代,体现在微电子和软件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在农资流通、育种育苗、植物栽种管理、土壤及环境管理、农业技术服务等多个方面实施程序化和互联网的参与。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相结合对我国农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互联网可提高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互联网可推进农业产业化;互联网可以开放思想,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从业人员[3]。

3.“互联网+”对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的影响

“互联网+”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新形势下,需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就需要一大批掌握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处理、云服务技术等高科技手段的高端技术技能型农业人才[4]。“互联网+”背景下对农业生物技术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化素养高,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5]。

传统农业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过时

目前,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多数是以教育部制定的培养目标,结合高职院校自身地域特点及办学层次进行修改确定,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多数职业院校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中存在重基础知识轻管理,重技能轻素质等现象。仍局限于职业技能培养,综合素质培养不论在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教学教材及教学质量评价上均未得到真正体现和实施[6,7]。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生物技术人员要完成的协调、管理、创新、数据搜集、决策等工作。

2.课程体系设置陈旧

很多职业院校农业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对地区经济特色和发展论证不够,存在专业定位不准确、设计领域过宽、课程体系设置雷同、缺乏自己的特色等不足[8]。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大多仅限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只是让学生学习基础办公软件的操作,而对于“互联网+”时代学生所需的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挖掘与处理等课程并没有纳入课程体系。

3.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学由教师主宰整个教学活动,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教学方法单一。因此,当前教育改革更多地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由传统“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者+理念和思维的引导者”。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公开课、反转课堂、微课、e-learning、慕课等新学习方式的出现,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变得更加多样化,从而更好地满足“互联网+”时代对农业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9]。

4.师资建设滞后

目前,各高职院校师资建设最主要的问题一是教师人数的严重不足,生师比严重超标。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形成,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与高职教育要求差距明显。很多专业教师对大数据、移动终端、云计算等新技术方式、新资源了解不深,未能根据新形势对固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以及将原有的知识体系与新技术、新资源进行融合,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对农业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

“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创建于2000年,2006年被学院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使农业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建设走向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在“互联网+”背景下,针对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调研结果,结合我院的专业优势和条件以及学生现有基础能力分析,我院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面向种子生产经营、设施栽培、食用和药用菌生产、生物发酵制品生产等企业从事植物种苗生产、植物产品生产和微生物发酵制品生产、经营与管理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笔者结合农业生物技术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和高职教育的特点,在原有“231”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创新出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工学结合“241”人才培养模式,即:建立学院培养和企业培养2个培养平台,构建专业基础课、专业平台课、创新创业课和个性发展4大类课程,达到专业预期学习成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构建“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紧密围绕一般职业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增设创新创业课程,加大个性发展课的比例,建立专业方向选课机制,构建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平台课、创新实践课和个性发展4大类课程,形成以专业平台课为基础,以良种繁育、设施栽培、植物组织培养、生物发酵、食用菌生产为专业方向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使专业课程体系逐步由同质化向以个性发展为核心的异质化过渡。

4.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采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模式组织教学过程,内容及顺序安排依照企业生产安排,同时,将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任务,如综合实训方案的自行设计、讨论、实施等。让任务驱动学生学习,在实验室配制培训室结合现场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淡化二者之间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采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公开课、翻转课堂、微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以知识和技能为导向,结合网上和网下的学习途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学习工具,真正让互联网为学习所用。

5.师资力量建设

按照高水平专业教学团体建设要求,以培养“双师”素质为核心,以培优、促新为主导,强化以老带新制度,建立教师企业轮训制度,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与企业锻炼相结合的手段,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结束语“互联网+”正在深刻全面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农业生物技术将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农业生物技术专业重新审视和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改革,让在校学生能够向复合型人才靠拢,以便更好地适应生物技术产业对新类型、新规格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周国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创新》,《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第9期,第44-46页。

[2]:《“互联网+”计划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中国新闻网。

[3]黄艳红、陈梦倩:《浅析我国“互联网+农业”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商》2015年第38期,第271页。

[4]陈国胜、沈杨:《“互联网+”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中国农业教育》2015年第6期,第38-42页。

[5]刘正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当代经济》2016年第36期,第95-97页。

[6]徐丽:《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年第2期,第53-54页。

[7]李铁军:《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教学改革探讨》,《江西农业学报》2010年第22(09)期,第169-171页。

[8]杨桂梅:《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农业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12期,第155-156页。

农业物联网技术的背景篇2

>>关于互联网金融发展探析关于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互联网+”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对策研究“互联网+”背景下陕西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关于中小企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应用探析“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子商务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困境”等关于互联网分组交换技术的发展分析关于发展互联网保险的建议和对策关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探究关于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探析关于互联网丢包的技术研究关于互联网金融传销治理策略研究关于“互联网+”背景下物流行业的发展分析关于互联网背景下实体画廊发展的新思考关于新媒体互联网背景下的产品创新设计发展电子商务发展背景下的互联网金融应用与创新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趋势关于“互联网+”背景下创新税源管理的研究关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市场营销变化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15-06-03/2016-10-01

[3]刘助忠,龚荷英.“互联网+”概念下的“o2o”型农产品供应链流程集成优化[J].求索,2015(6)

[4]骆毅.我国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若干思考:基于一组多案例的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2(9)

[5]张永强,高延雷,王刚毅,单宇.“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电子商务两种典型模式分析[J].探讨与研究,2015(11)

[6]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4年(上)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DB/oL].,2015-10-08/2016-10-01

农业物联网技术的背景篇3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技术;推广

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农业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互联网+”模式成为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在互联网与农业技术相结合的背景下,农业技术服务方式得到了改善与创新,其服务效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言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互联网+”农业概述

所谓的“互联网+”农业,就是指将在农业产业链各环节融入互联网技术,使农业发展趋于科学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在“互联网+”农业模式下,传统农业的时空限制不再成为问题,对于国家经济发展而言,“互联网+”农业能够适应发展需求,对于农业产业的改造与升级而言无疑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目前,关于“互联网+”农业模式,我国依然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与缺陷,现阶段对其经济效果的评估也并不全面,然而就生产效率以及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而言,该模式的发展潜力与空间无疑是非常巨大的,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发展前景

2.1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一致认可,在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中,该模式发挥着巨大作用,其能够有效转化农业技术成果,使新技术得到普及与推广,并且能够为农民提供培训,促使其职业化水平得到提升。总而言之,为了实现我国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必须将“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与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2.2有利于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

将移动网络传输设备运用于农业科技推广中,可以使信息技术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得以上传,在云技术的支持下,农业相关信息得到有效搜集与整合,基于此对其采取专业处理措施,就可以使其中有价值的内容提取出来,进而支持政府与企业作出正确决策,提高公众服务质量,为推动农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2.3推动科研、教育与推广相结合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科研、教育以及推广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农业成果转化率得到有效提升。站在推广人员的角度,他们可以结合自身需求搜集相关信息,而农学院则可以基于信息需求,对相应的农业技术进行研发,在学习与掌握新技术的过程中,推广人员只需要利用互联网即可,并且还能够通过基层推广结构,将这些技术手段提供给农民学习,如此一来供需对接问题就得到解决。

2.4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

“互联网+”模式下,农业技术推广强调的是生产的精准化发展,并且需要对网络化农业环境实时监测系统加以运用,使环境感知、实时监测以及控制自动化得以实现。其次,在精准化作业的实施过程中,耕地生产潜力也得到充分挖掘,这样就可以减少生产投入成本,使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站在农民的角度,他们可以利用手机等设备对农作物生长基本要素进行学习与了解,并在云系统数据分析的支持下,有效调整农作物生产方式,进而减轻他们的劳动压力。

2.5有利于环境污染控制

不可否认,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在化肥、农药、农膜等使用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污染问题更是愈演愈烈。而在“互联网+”模式下,传统农业思想得到巨大转变,农民可以对环境污染问题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与认识,这样他们自然就能够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与普及,进而使农业化学物质使用量得到有效控制,减轻环境污染,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6有利于网络化服务水平的提升

“互联网+”模式下农业信息监测系统得以建立,该系统可以提供不同形式的服务,例如灾害预警、耕地质量检测、市场波动预测、经营科学决策等等,并使农业发展趋于“订单化”。与此同时,在云数据的支持下,农作物生产情况得到完整记录,消费者对农作物有一个深入了解,如此一来,食品安全与质量问题就得到解决。此外,基于农民培训教育平台的建设,农民可以利用互联网接受教育与学习。并且在面临一些实际问题时,他们只需要将视频或照片上传给平台,就会有专家为他们进行解答,这样一来农业科技也得到普及,对于农业推广服务质量的提升而言无疑有着积极的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技术推广成为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则在技术层面上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必须认识到“互联网+”模式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影响,并结合国内农业生产现状,采取有效运用对策,促使“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喻利春.浅谈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J].新农村(黑龙江),2016,(10):21.

[2]汪发元.中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比较分析[J].世界农业,2015,(6):21-24.

农业物联网技术的背景篇4

关键词:互联网;气象服务;农业研究

1气象为农服务现状

互联网背景下,气象为农服务得到了明显的发展,但依然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一方面,部分地区的农民思想依然停留在“经验农业”阶段,依靠祖辈的经验和农谚进行种植、浇水等作业,缺乏气象服务获取的主动性,此外部分地区气象服务不到位也导致了农民对气象服务紧迫感降低,气象预报缺乏时效性;另一方面,农业发展过程中,气象为农服务的传播渠道依然是以传统电视、广播为主,缺乏创新性,近些年一些地区开始探索气象对点扶持的方案,但多是以特色农业作物为主,覆盖范围比较窄,无法满足农业、农民的需要。

2互联网背景下气象精准为农服务

2.1进一步完善农业气象

观测网在气象为农服务发展过程中,气象部门应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进一步完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一方面,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和实施,气象为农服务会进一步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气象观测网的完善工作,农业气象观测站、农业气象试验站、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覆盖率明显提升,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按照部署进行建设,而且气象观测网中的站点的数据利用互联网技术得到了互通,有效提高了局部地区气象为农服务的精准性,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气象服务;另一方面,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农业气象观测网的综合建设,实现了自动气象观测站、农田小气候站、光电式数字日照计、植物生长实景监测仪,气象监测无人机等先进技术的全覆盖,利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实现了信息的整合,进一步提升了对小气候特征和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度,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精准气象服务。

2.2特色农业作物对点扶

持和实时监测特色农业为代表的智慧农业、观光农业等都需要进一步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精准性,在气象服务要求方面提供了更高的要求。依托互联网技术优势,各地区气象部门积极探索智慧农业、观光农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监测网的建设,将农业作物所在区域进行精准监测,提高了气象为农服务的准确性。部分地区的特色农业作物对点扶持和实时监测均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农业设施可以根据气象数据的反馈及时进行生物补水,种植时机最优化等工作,有效推动了特色作物和农业的发展。

2.3进一步拓展传播的渠道

气象为农服务过程中,气象部门应积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拓展传播的渠道。除了传统电视、广播为主的气象服务以外,气象部门应积极利用微信、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进行气象服务信息的,形成宣传矩阵,确保农民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气象内容,提高内容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各地区气象部门要合理选择宣传的渠道,要符合当地地区农民信息获取的需要,同时做好信息的共享,及时与相关部门进行信息沟通与协调。此外,气象为农服务拓展传播渠道应积极建立一支气象应急处理队伍,坚持有政府部门为主导,整合所在地区通信、气象、水利、交通等各个部门,一旦发生气象灾害要及时启动应急处理措施,统筹协调各部门资源,最大限度降低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物联网技术的背景篇5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电子类专业;物联网

作者简介:胡海根(1977-),男,江西丰城人,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李光辉(1970-),男,湖南资兴人,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浙江?临安?311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农林大学教改项目(YB1125,ZC1128)、浙江农林大学“电路分析”精品课程(201014)、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课程建设专项”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51-02

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农业领域的科技水平迅速提高,诸如精准农业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产品无损检测技术以及从数字农业到感知农业等,无不从广度和深度上体现了电子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为此,如何依托农林大学强大的农林学科特色背景,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电子信息科技人才的需求,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和智力技能型人才,是高等农林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本文主要以浙江农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探讨浙江农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增设嵌入式系统专业方向、并加强其课程体系改革的问题。

一、农林院校的特色

农林院校大多以农业和生物科学作为它的独特专长。林业科学、植物科学、食品科学、生物科学以及园林园艺等学科,是近现代以来形成的比较明显优势的特色学科。[1]而作为“非主流”的其他学科,则是各高校出于对自身发展的考虑,调整了自身的发展思路,把学科建设延伸到理工、经济、管理以及人文社科等门类。例如,浙江农林大学经过五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经成为一所以农林为特色,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农学、经济学、法学、医学、艺术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综合性重点建设大学。其他“非主流”学科则自然成为了“配角”,服务于传统的优势学科。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学科交叉融合发展非常迅猛,“非主流”学科,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作用日益显现,例如:精准农业中GpS、GiS、实时信息的采集处理等都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工厂化农业中的信息采集处理及控制也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挑战。例如,电子信息类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大多承袭于传统工科院校的相关专业,与现代农业技术的需求严重脱节,没有很好地依托农林大学自身强大的学科特色背景。

二、电子技术在现代农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基于物联网的“感知农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活的需要,人们利用wLan、wi-Fi、wi-max、wSn、UwB、ZigBee、Bluetooth、RFiD等智能传感信息设备实现了物物相连,并由此催生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物联网能按约定的异构互联协议,把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流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农业病虫害监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等各环节与互联网相连,并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生产、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目的。例如:浙江农林大学参与的绿野千传(Greenorbs)则是诸类成功的应用案例。

2.基于实时控制的设施农业及其装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设施种植、设施养殖的农产品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为设施农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如: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主要用于灌溉、耕作作业、果实收获、畜牧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包括农业机器人),农产品加工自动化控制及农业生产工厂化(智能温室);畜牧生产的自动控制可优化饲料配方,自动调节动物生产环境。

3.基于农林产品的检测技术及其仪器仪表

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农产品安全不仅关系到人体健康,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农林产品的品质与安全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类检测技术及其仪器仪表不断涌现出来,如:木材检测技术、水果无损检测技术等。

三、电子类专业应体现现代农业发展特点

现代农业(modernagriculture)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这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这些技术使现代农业成为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新技术的应用,使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单纯地依靠资源的外延开发,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2]目前我国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实现现代化农业,摆脱传统农业束缚的进程中,农业电子信息技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此,作为农林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必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突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电子信息技术,依托农林大学强大的农林学科背景,在培育电子信息科技人才方面必然会独具特色。

四、依托农林高校的学科特色,制定与其优势学科相适应的专业方向与培养方案

目前,大多数农林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计划几乎沿袭工科高校的相关专业,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工科院校的基本一致,没有充分依托农林高校的学科特色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往往造成学生就业困难与农业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的尴尬境地。一方面,农林院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就业先天受到“歧视”,无法与工科院校的同类专业“同台竞技”;另一方面,造成与现代农业对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为解决这一现状,农林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应适应现代农业领域需要,笔者结合我校的学科特色,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1.以科研创建培养特色,探索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创新的源泉,推动了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与高新技术的产生。”这是在广东科协论坛第十四期专题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匡廷云作了“学科交叉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的专题报告,以生命科学的发展为例阐述了多学科结合的重要性。2011年,由我校和清华大学牵头,包括香港科技大学、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9所高校共同参与建设的“低碳与物联网技术联合实验室”就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一个成功案例。在开展碳汇研究中,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大范围布设测量、异步与同步共融、连续观测统计、人类难及区域、少人工或无人工等碳汇计量和监测中影响数据科学、精确等方面的问题。

联合实验室的建立,标志着林学、生态学与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效交叉融合,这也是我校科研的特色之一。众所周知,教学和科研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科研与教学并进、以科研带动教学,有利于实现现代教育理论所提倡的研究性教与学,使研究性教与学变得切实可行。例如,特别是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开设科研方向的选修课等形式,可使毕业生在科研方向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把相关的农学、林学知识和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电子信息技术与农林学科背景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到教学的各环节,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实现课程的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我校从2008年就开始启动基于林业领域知识的信息技术应用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林业信息化定制班”培养方案,以培养即懂林业业务又懂电子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受到浙江省各地林业局的热烈欢迎,定制班的建立即能解决当前的人才急需,又为学生的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注重交叉学科特色,在专业教师队伍专业背景选择、课程体系设置、研究方向选定等方面要注重交叉学科的比例。

2.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增设嵌入式系统方向

近年来,随着智能农业、精准农业、感知农业的发展,嵌入式系统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功耗小,其功能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要求,嵌入式系统在现代农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嵌入式系统可以将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结合起来,实现现代化的“智能农业”、“精准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甚至,在物联网这一综合性技术中,嵌入式系统起着主导作用,因为无论是智能传感器,无线网络还是计算机技术中信息显示和处理都包含了大量嵌入式技术和应用。[3]为此,嵌入式系统将成为农林院校进行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方向。

嵌入式系统从学科上,涉及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等众多领域;在系统的架构上涉及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嵌入式微处理器、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底层驱动等技术,因此,靠一两门课程难以讲授其方方面面。[4]而目前,以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仅开设了“高级C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及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及应用”以及“DSp技术及应用”等嵌入式系统的相关课程,完全是偏硬件的一些课程,在课程体系上还不能构成嵌入式系统方向的有效支撑。嵌入式系统本身是一个软硬件系统,强调的是软硬件系统协同设计。因此过分强调硬件系统或是软件系统都有失偏颇。为此必须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不仅仅要考虑传统的硬件系统知识,同时还须安排大量的嵌入式软件系统的内容,包括嵌入式系统高级C语言、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嵌入式程序设计等内容。

3.探索积极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激励个性化学习与创新精神

工程实践能力应是应用性较强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在教学内容和实施措施方面,适当考虑多样性和灵活性,针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将实验、实训课程分为三个环节。例如,第一为基本训练环节;第二为综合训练环节;第三为自由选题环节。第一和第二环节主要针对大部分学生,帮助他们完成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第三环节主要针对有兴趣继续往深度和难度发展的同学,由学生自由选题,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水平和兴趣选择适合的训练方式、数量和难度,自主安排学习进程,使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同时,积极利用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开放实验性项目”以及教师科研项目等课外实践教学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例如,根据“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及生产科研单位对大学生技能与工艺知识的需求,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学生在电路设计、制作、调试与工艺方面的能力培养,在必要时开设相应专题辅导班。总之,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措施,充分发掘和培养同学的综合能力及创新精神,培养出一批品学兼优的尖子学生。

4.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与效果

经过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近年来的实施与不断实践,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成果丰硕。例如:五年来,大学生学科竞赛共获得国家二等奖以上者9项,其中,包括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金奖1项,全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2项,aCm程序设计全国邀请赛二等奖1项,全国嵌入式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全国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全国机器人大赛二等奖1项,全国电子专业人才技能与设计大赛二等奖2项。另外获得省级特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5项,省级二等奖12项。

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例如:如何在不破坏木材的前提下检测出木材内部情况,以更好保护木质古建筑?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李光辉教授指导孙林飞、刘凯等在校本科生研发的“木材无损检测仪”,解决了这一木材研究领域的难题,并成功地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2010年8月,他们带着发明的木材无损检测仪,为故宫和天安门的木柱和木质结构建筑,成功地进行了检测,效果非常理想。

五、结语

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分析了农林院校的学科特色以及在大农业背景下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探索了现代农业领域中的电子信息结合点,并结合我校的学科布局、科研特色及成功案例,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以及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阐述了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今后的建设方向。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突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电子信息技术,依托我校强大的农林学科背景,逐渐培育我校特有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铁风莲.农业院校电子通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探索[J].农业网络信息,2008,(2):84-85.

农业物联网技术的背景篇6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信息共享;互联网+

当互联网发展迈入3.0时代,农业信息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正加速向各领域覆盖渗透。2015年3月5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此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与农业跨界融合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与新业态。河北省农业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河北省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北省可以将传统农业与“互联网+”进行融合,建立农业互联网思维,创造互联网渠道,打造互联网平台,形成“万物互联”的统一体,进而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业经营网络化、信息服务便捷化、行政管理透明化。当前,河北省生态农业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现代农业建设运营也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农业产业链系统效率低下,农业现代化程度有待升级。在国内和国外问题日益突出、现代农业发展国际竞争越发激烈的形势下,河北省必须把握机遇,以“互联网+”的理念推动传统农业发展[1]。国内外文献调研表明,国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数据库与网络、精准农业、农业专家系统、虚拟农业、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等方面,着重于资讯数据化、生产数据化、监控实时化的互联网技术开发;国内有关河北省农业信息化问题的研究集中在互联网思维、渠道和平台等方面,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是河北省农业信息化重点研究的问题,但农业生产智能化建设、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农业种植与知识数据化等工作进展缓慢。因此,河北省可以利用“互联网+”切入农业,重塑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通过精确农业、农业物联网、互联网云服务、大数据分析等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等问题,对于打造农业互联网生态圈,实现整个农业产业共生、共赢、互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河北农业互联网普及利用调查情况分析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在确定“互联网+”背景下河北省农业信息化的推进策略研究为研究对象后,进一步查阅资料,进行资料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在了解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对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最后给出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互联网+”背景之下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文献查阅法,实地调查法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法。这里以河北省部分县市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户的需求调研分析。调查了农户需要的信息类别、获取信息的信息源、信息渠道和障碍因素等问题。从表1调查结果显示,农户需要的信息种类序列为:农业科技信息占调查人数的65.82%:农业政策信息占63.29%;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占调查农户的49.37%;第一手经网络的气象灾害知识所占比例为44.73%为第四位需要的信息。从表2可以看出,农户在七种类型的信息源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依次为互联网,占40.51%,其次是农技推广部门和村干部,分别占27.43%和20.25%。

2河北农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1问题分析

依据以上对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农民需求分析、基层信息服务人员需求分析、信息资源现状剖析,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因素带来的障碍,一方面因为公共财政资源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农业管理体制缺陷。二是信息制造者和信息内容的障碍。首先,农业信息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其次,信息处理能力不强,信息渠道不畅。因此需要积极响应互联网+的方式来改变现状。

2.2解决方案

2.2.1技术上的农业智能化生产物联网指出智能农业是指在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下,采用工业化生产,就是农业先进设施与露地相配套、具有高度的技术规范和高效益的集约化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智能化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2.2.2运营上的电子商务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止2015年12月,我过网民规模达6.49亿,农村网民占比27.5%,规模达1.78亿。调查显示:半数用户会在一周内多次访问电商网站;超六成用户会在购物时选择网购。利用互联网平台,降低流通成本,优化流通渠道,将产品与市场直接对接,建立农业电商的生态体系。“互联网+”时代,农业市场必将催生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转型,品牌农业将迎来绝佳机遇。农村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如图2所示。2.2.3政策上的“互联网+农业”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实现方式为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等数据中心等为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优势构建互联网农业平台。如省“12316”设计结果模式如图3所示。

3关于河北省农业信息化政策的建议

一是完善网络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注重与国际科技情报组织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各类农业信息主体成为按照市场规律运作、自主发展、独立经营的面向农业信息消费者提供服务的真正主体。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政府应当支持农业信息数库建设和信息传播工作。要通过机制创新,广泛调动企业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三是“互联网+”农业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其根本是要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产品;探索一批农业物联网节本增效应用模式[2]。

4小结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近二十多年来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应用技术已经覆盖我国城市农村各方面,网络成了人们生活的平台。通过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生活质量。近年来,“互联网+”的思维在农村普及和利用也逐渐提上日程,重视引导农村网络发展,提高了农村电子商务等功能,促使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对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生活方式意义重大。所以当前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发展农村互联网,开创农村互联网的新局面,使互联网在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26).

农业物联网技术的背景篇7

关键词物联网;苹果产业;制约因素;前景

中图分类号F49;F32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23-0332-01

1物联网及其农业应用

物联网[1-3]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地对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进行采集,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从而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达到识别、管理和控制之目的。

物联网按照网络内数据的流向及处理方式可分为3个层次:传感网络层,即以二维码、RFiD、传感器为主,实现对“物”或环境状态的识别;传输网络层,即通过现有的互联网、广电网、通信网或者下一代互联网(ipv6),实现数据的传输和计算;应用网络层,即输入输出控制终端,包括电脑、手机等终端。其具备3个特征: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可靠传递,通过各种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 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控制。

物联网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精准农业、智能化专家管理系统、远程监测和遥感系统、生物信息和诊断系统、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等。发展物联网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将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物联网在苹果产业发展中的优势

苹果是中国第一大水果,产量和栽培面积均居全国第一。苹果产业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物联网技术在苹果产业上的应用[4],不仅能有效加快苹果这个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更将带动整个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提升苹果产业化水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物联网关键技术搭建一个苹果系统,实现资源整合,形成技术体系并进行应用与推广,可以改变粗放的苹果产业经营管理模式、引领苹果产业标准化以及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苹果生产智能化水平、实现苹果在流通过程中的保值增值,从而有效推动苹果的产业化进程。二是提高产业信誉和扩大出口。基于物联网搭建苹果供应链质量管理信息系统[5-6],能提高生态苹果园内部的管理效率,实现苹果全流程可追溯,对提高苹果的品牌建设进而增加苹果附加值、扩大出口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三是推进苹果产业转换方式、调变结构。烟台市有近100万劳动力直接从事果品生产,占农村劳动力的1/3,物联网技术在苹果产业的推广与应用,一方面可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减少直接田间劳动者的数量;另一方面由于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园区管理、加工、流通等领域内可吸纳更多的农业劳动力。该变化必然带来苹果生产方式的变化,从而推动苹果产业向深度与广度发展。四是带动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苹果产业作为区域优势产业,示范带动效应极其明显。选择苹果产业这个关键领域,扶持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物联网技术实现重点突破,带动力强、效益覆盖面广,不仅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且其本身蕴含着巨大的战略增长潜能,可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发展。

3物联网在苹果产业中应用的制约因素

一是技术发展不够成熟,是物联网应用的最大阻力[7]。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核心技术缺失问题,由于大量采用国外技术,在专利方面受制于人,在信息安全方面没有保障。比如,传感器芯片作为传感网技术的核心,从技术到制造工艺,我国均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苹果产业物联网涉及作物生产、环境控制、栽培制度、仓储物流以及云端技术等多领域、多环节,技术瓶颈多、难度大,前人关于该方面的研究少,这些都成为物联网在苹果产业应用上的阻力。二是行业标准缺失[8],物联网联通“不畅”。物联网是多设备、多网络、多应用、互联互通、互相融合的一张大网,相关的接口、通信协议都需要有统一的标准来指引。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以闭环应用为主,企业在较为成熟的应用领域各自为战,产业较为分散,该种情况在苹果产业更为突出,由于苹果产业应用物联网的主体多为农业合作社或农业龙头企业,其生产标准多为行业、地区乃至企业标准,同时物联网又涉及多种学科和技术,涉及多层次的多个标准,导致各自有独立的硬件接口及通讯协议和软件标准,无法实现联通共享。三是前期投入大,比较收益优势不明显。物联网前期投入比较大,成本不仅有硬件设备的安装以及软件配套的成本,其使用、维护成本也比较高,尤其是前期投入大。同时,苹果等农业产业较之工业或服务业来说,属于弱势产业,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其成本与人工的成本优势体现不明显,相对阻碍了物联网技术在苹果产业上的推广。

4物联网在苹果产业上应用的内容及应用前景

目前,物联网在苹果产业上应用的发展项目有很多:土壤养分和墒情监测,实现自动化节水灌溉控制管理;生长信息监测,为企业和监管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有效数据;农民可以通过3G手机接入信息数据库中,根据专家开好的科学“处方”,用计算机对灌溉、施肥、温度和湿度等进行控制和管理;在果品存储运输阶段实时监控,为果品的安全运送和存储保驾护航等。因此,物联网在苹果产业上应用的前景非常广阔,将极大改变果农传统的生产方式,促进苹果产业转型升级,预计随着国家对物联网的重视,国家及各地政府将加强对物联网在政策、资金、试点工程等诸多方面的扶持,2020年之后苹果产业将实现全智能化管理。

5参考文献

[1] 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23(12):1-7.

[2] 李文清,郭宗良.物联网的成长与发展综述[J].网络与信息,2010,24(2):27.

[3] 王晓静,张晋.物联网研究综述[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7(1):37-39.

[4] 古丽萍.备受青睐的物联网及其应用与发展[J].中国无线电,2010(3):25-28.

[5] 旆亮,傅泽田,张领先.基于RFiD技术的肉牛养殖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27(1):40-43.

[6] 隋文,唐晓纯.2008年奥运会畜禽类产品的追溯体系研究[J].食品科学,2008,29(8):697-699.

农业物联网技术的背景篇8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多肉植物;创业

一、背景概况

(一)互联网+背景概况

“互联网+”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借助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产生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高效融合、创新发展的新形态。“互联网+”依托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带动传统行业朝着信息化、科技化的现代行业模式发展,提升传统行业的活力与生产能力。互联网凭借多、快、好、省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平台交互的目标,使传统行业资源得到优化集成,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2015年,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就“互联网+”提出了多项措施;同时,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了“互联网+”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制定“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以此加大政府对“互联网+”的政府扶持力度。

(二)创新创业政策介绍

创新创业(简称“双创”)是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由国务院总理提出的政策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称作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确定为主体地位。“双创”政策的提出旨在给予创业者更大的扶持力度,提高创业者的创新创业热情,真正提高国民的创新能力,促进国家的创新创业发展。同时,总理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为创业者的创新创业发展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为此,创业者应该凭借政府政策扶持,抓住互联网支持的创业机遇,积极加入到创新创业时展新浪潮中。

(三)行业背景

以多肉植物行业的创业为例,多肉植物行业的创业主要涉及传统农业和销售全程。农业看似与互联网不相关联,但“互联网+农业”在未来行业发展中潜力巨大。农业作为传统基础产业,在今天亟需科学技术为其注入新活力。多肉植物前期货源的准备工作就可以依靠互联网的巨大优势进行科学量化生产,而销售则可结合电子商务技术,依托互联网的优势,打破局域销售的界限,这对于多肉的销售与宣传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互联网深入大众群体生活,尤其是大学在校学生,所以对于多肉植物行业的创业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大学生创业难点分析

无论是何行业的创业者在创业阶段都会遇到很多问题。相对于社会创业者,大学生自身具有的特点使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问题

一般情况下,创业者的资金来源有限,启动资金不足,难以满足创业资金的需求,导致了创业规模的限制。创业并不是仅凭热情就能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物质基础作为支撑,在创业初期若选择较简单的创业模式可能无法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从而被市场淘汰致使创业活动的失败。而大学生的特殊身份造成了与社会普通创业者相比,他们的物质基础更加薄弱。

(二)创业技能及基本创业素质的缺乏

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行创业,对于一些需要技术、理论知识的行业,高学历的创业者具有优势,但创业需要的不仅限于行业知识,商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同样是大学生创业重要的助力,普通在校大学生很难兼顾;同时,创业初期更多的是热情与激情,使创业者无法理性、准确地判断市场环境,从而影响到项目的发展;此外,大学生创业者多半初出茅庐,缺乏人力资源,这又是一大限制因素。

(三)销售模式单一

使用传统的线下销售模式时会产生昂贵的广告费用且不易取得良好的成效,同时也会产生大笔人工费用。由于资金和起点的限制,大学生创业通常会把线上销售作为主要的销售渠道,相比大规模经营的跨境电商不管是在货源还是在价格上都不占优势。因此,如何使销售模式多元化也是大学生创业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四)信息流通问题

大学生创业易因地域的限制、自身人际关系的局限导致商品信息流通不畅,使消费者不能及时、准确的获取商品信息,导致客源的流失。

三、如何适应创业大环境,解决行业中出现的问题

当前全球经济持续疲软,国内的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这大大增加了大学生创业的难度,大学生创业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缺乏启动资金。因此,作为国家经济宏观调控重要主体的政府,应该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服务与资金支持制度。以多肉植物行业创业者为例,一方面,多肉植物创业者的资金需求较低,学校可以以贷款的方式对大学生创业者给予资金的援助;另一方面,政府或学校可以与阿里巴巴等大型互联网商业平台进行合作,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价格较为低廉的网上店铺;再有,政府可以建立更加方便快捷的融资渠道或者降低创业大学生的贷款门槛,为创业者初始资金的筹集提供方便。

而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与o2o模式等的兴起使传统的销售行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过去单一的实体店销售模式再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了。就多肉植物产业链来看,虽然农业种植和互联网看上去距离遥远,但是两者结合后的潜力是巨大的,与传统的实体店内销售相比,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的多肉植物销售,创业者可以在淘宝、天猫等平台上开网店进行,也可以在微信上开设公众号进行,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成本,也解决了传统销售模式的单一性以及客户群体较小的弊端。同时,互联网+时代也让我们能够及时的向客户反映我们商品信息,解决了客户对产品不了解所带来的信任危机,也能更好的提供售后服务,如利用微信公众号可以推送不同植物在不同季节正确的种植方法与注意事项等。

再者,大部分大学生创业具有一定的冲动性与盲目性,创业技能与创业素质较差,因此政府应该与高校携手,建立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培训机制,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同样,创业者本身也要开阔自己的视野,改变自己的观念,适应互联网+时代行业发展的趋势,增强自己信息获取的能力,并且对相关的政府政策、法律法规进行了解。

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一)抓住机遇

首先,国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各级地方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与措施。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为鼓励全民创业指引了方向,各级党政领导部门对创业高度重视。国家出台了诸多政策促发展、保增长、保就业,其中鼓励创业的政策是十分突出的。为创业提供了包括融资、税收、行政服务等相应的政策支持。

其次,国家经济转型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机遇。当前,我国正在加快经济结构改革,大力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在国家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国家大数据战略的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者迎来了难得的机会,大学生创办的新兴企业也可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创业门槛的降低、创业成本的减少,给缺乏资金的大学生创业带来了机遇。以多肉植物行业为例,目前农业的良好的政策形式,先进的技术经验为种植多肉植物提供了机遇,使得创业成本减少。

再次,大学生们有知识与技术。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理论性的东西,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这有利于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控制成本,达到利润最大化。现代大学生有创新精神,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而这种创新精神也往往造就了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源泉,成为成功创业的精神基础。

(二)迎接挑战

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创业虽然面临多方面机遇,也有自身的有利条件,但由于经济与社会发展始终处在激烈竞争之中,加上创业总是伴随着风险与不确定因素,因而,积极地迎接挑战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针对当前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创业的经济环境有待改善的情形,大学生应努力寻找资金出口,结合当前国家推行的种种有利的经济政策寻找对策。就多肉植物行业而言,中期发展资金缺口较大,创业者应努力形成自己的行业特色以吸引企业投资。

第二,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常常盲目乐观,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对于创业中的挫折和失败,许多创业者感到十分痛苦茫然,甚至沮丧消沉。对于这点,创业者应既看到成功,也看到失败,这才是真正的市场,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年轻的创业者们变得更加理智。

第三,大学生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的缺乏,是影响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们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书本知识,但终究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和经营管理经验。因此,大学生应努力学习市场营销等知识,同时,创业者应制定明确的市场营销计划,使其能够强有力地证明赢利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唐洪雨,颜丽娟,赵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的难点与突破[J].通讯世界,2015(14).

农业物联网技术的背景篇9

关键词:窄带物联网;低功耗广域网;背景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6-0089-02

abstract:inthispaper,thenarrowbandinternetofthings(nB-iot)isintroduced.themainadvantagesofnB-iotareincludinglowrate,lowpowerconsumption,lowcost,highcapacity,widecoverage,multipleconnectionsetc.andpotentialapplicationsofnB-iottechnologyarelistedincludingthetransportationsector,healthcare,publicfacilities,thelogisticsindustry,meterreading,industrialmanufacturing,retailindustry,smarthome,intelligentagriculture,energymanagement,etc.FinallythispaperprovidesthechallengeandfutureanalysisofnB-iot.

Keywords:nB-iot;low-powerwide-areanetwork;background

1背景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各业界都非常认可未来万物互联互通的发展趋势。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情况是,真正承载到移动网络上的物与物联接只占到联接总数的10%,大部分的物与物联接通过蓝牙、wiFi等技术来承载。从电信运营商的角度来言,当前的物联网架构并无法为其提供额外的利润支持,随着传统电信业务利润越来越薄,整个电信行业都在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面向人和人连接的市场越来越接近饱和,而面向人和物、物和物的巨大市场则刚刚兴起。一个强有力的蜂窝物联网基础网络,变得迫切而且重要[1-2]。2016年6月16日,窄带物联网(nB-iot,narrowBandinternetofthings)作为3GppR13一项重要课题,获得3Gpp批准。这正式宣告了无线产业广泛支持的nB-iot标准核心协议历经两年多的研究已全部完成,标志着从现有的移动通信架构基础上,为连接越来越多的设备提供了标准。

据GSma预测显示,nB-iot在2020年将达到30亿的连接;machina亦预测,nB-iot未来将覆盖25%的物联网连接。[3]Gartner预测,2016年将有64亿物联网设备投入使用,同比增长30%,并将在2020年达到208亿。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来临,物联网正成为所有行业、设备的必需。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的普及,让设备更加倾向于连接到互联网中,[5]这让nB-iot迎来了众多发展机遇。

2技术特点

nB-iot作为Lpwan(Low-poweRwiDe-aReanetwoRK,低功耗广域网)的技术代表,与其他热门的物联网技术例如emtC、eC-GSm、Sigfox、LoRa等从技术参数而言,差异性如图1。Sigfox、LoRa和GSm、nb-iot的区别则是前两者工作在非授权频段,后两者是工作在授权频段,有3Gpp组织进行了标准定义。[6]nB-iot和GSm相比而言,又具备了更低功耗(电池寿命超过十年)、更低成本(每个模块不足5美元)、更强覆盖(比GSm增强20dB)以及更多连接(单个小区能支持10万连接)等几大优势,成为当前最新、最热门的物联网通信技术。

nB-iot构建于蜂窝网络,使用License频段,可采取带内、保护带或独立载波等三种部署方式,与现有网络共存,只消耗大约180KHz的带宽,可直接部署于GSm网络、UmtS网络或Lte网络,以降低部署成本、实现平滑升级。它聚焦于低功耗广覆盖(Lpwa)物联网(iot)市场,是一种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的新兴技术,具有窄带、低速率、低功耗、低成本、高容量、广覆盖、多连接等特点。

1)窄带:上行可选3.75KHz或15KHz带宽,两种模式(单音或多音);下行oFDma占用200KHz宽带,两边各占用10K保护带,子载波数量12,子载波带宽15KHz。

2)低速率:上行速率峰值5.6-204.8kbit/s,下行速率峰值176-234.7kbit/s。

3)低功耗:聚焦小数据量、小速率应用,因此nB-iot设备功耗可以做到非常小,设备续航时间可以从过去的几个月大幅提升到几年。

4)低成本:nB-ioto需重新建网,射频和天线基本上都是复用的。

5)高容量:根据tR45.820中典型业务模型下的仿真测试数据,单小区可支持5万个nB-iot终端接入。

6)广覆盖:nB-iot室内覆盖能力强,不仅可以满足农村这样的广覆盖需求,对于厂区、地下车库、井盖这类对深度覆盖有要求的应用同样适用。

7)多连接:在同一基站的情况下,nB-iot可以比现有无线技术提供50-100倍的接入数。一个扇区能够支持10万个连接,支持低延时敏感度、超低的设备成本、低设备功耗和优化的网络架构。

3nB-iot应用

尽管标准制定刚刚完成,nB-iot应用已经逐渐铺开,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各方肯定。相关应用主要在以下几类行业中:

1)交通行业。涉及车载信息服务、车载定位监控、车载wiFi、车载视屏监控、车辆防盗等。用户只要安装看app即可通过收据查找附件停车位,并可支持导航等功能。与传统的停车方案相比,这一基于nB-iot的试点改变了需要通过中继网关收集信息再反馈给基站所存在的复杂网络部署、多网络组网、高成本等诸多问题。

2)卫生医疗。涉及无线血压计、儿童定位手表、老人智能手表等。

3)公共设施。涉及城市灯光管控、城市气象监测、城市设施监控等方面。

4)物流业:涉及物流车辆调度、物流追踪管理等。

5)抄表。涉及用户水表、家庭燃气表、用户电表等。

6)工业制造。涉及智能产品售后服务、智能工厂等。

7)企业能耗管理。涉及园区、大厦、企业等能源监管。

8)智能家居。涉及家居智能监控、家居安全防护等。

9)智能农业。涉及农业养殖等实时情况搜集和监控。

10)商品零售行业:涉及移动货架、自动售货机、金属poS机等。

4nB-iot面临的挑战

中国政府多次证实将在2020年实现5G商用,如今面向5G的各类技术已经迅速升温,不少技术方案已经逐渐落地。nB-iot作为低功率广域网的代表技术,也是5G非常核心和重要的部分,如图2所示,低速率、低功耗、时延不敏感的设备将占据整个物联网中60%左右的份额。

但是nB-iot作为一个全新标准的技术,受到来自Sigfox和LoRa技术的竞争压力(产业链较为成熟,商业化应用较早),不过Sigfox和LoRa属于非授权频段,不被运营商和设备商看好。同时尽管nB-iot市场前景广阔,但火热背后也存在着价格战。nB-iot成本极低,大规模应用下成本将降至1美元,目前单个连接模块还停留在5美元。而蓝牙、thread、ZigBee三种标准的芯片价格在2美元左右,仅支持其中一种标准的芯片价格还不到1美元,这种价格差距让企业思考nB-iot时不得不考虑成本优势问题。

虽然运营商正在积极推动,最终要真正实现技术的产品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广域物联所带来了更高程度、更密集、更有效的数据,必将进一步拓展物联之后的智能生活范畴,这是前所未有的。同时随着各个行业应用的广泛开展,nB-iot生态正在以一种势不可当的态势成形,为各行各业带来巨大机遇和挑战。

5结束语

nB-iot是技术演进和市场竞争的综合产物,由于未来的市场被一致看好,设备厂商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曾激烈争夺市场份额和话语权,但预期达到的特性指标仍是基本一致的,标准也仍在加速制定中。目前产业链也在积极地开展实验测试及试商用,在不远的将来,nB-iot将很大可能会被广泛应用在不同的垂直行业,融进人们的生活,并就此开启万物互联的新领域、新时代。

参考文献:

[1]戴国华,余骏华.nB-iot的产生背景、标准发展以及特性和业务研究[J].移动通信,2016(7).

[2]奚加荣.nB-iot应用展望及生态协同[J].通信世界,2016(25).

[3]曾云光.nB-iot网络技术特点及网络部署简论[J].中国新通信,2016(21).

[4]严益强.nB-iot技术简介及其在智慧城市中应用研究[J].广东通信技术,2016(11).

农业物联网技术的背景篇10

[关键词]农村;电商;农业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01.084

[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1-0150-02

0引言

总书记考察农村时提出要实现2020年的如期脱贫,农村是实现脱贫的主战场,通过精准扶贫,项目扶贫,资金扶贫等方式的有效手段。农产品是农村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也是是农村脱贫致富的主要商品。在农业现代、信息化的背景下,农村电商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可用途径。本文将从农民思想观念的引导,社会动员,it系统开发、物流、保鲜技术研发、金融保障和溯源系统等发面探讨农村电商的发展路径。

1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

改革开放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力低,使得农业的发展缓慢,这一阶段,我国的农业都是追求农产品数量的增长,这一时期消除饥饿,保证人民的温饱是主要发展目标。这一时期农业产出很低,农民收入也很低,农业基本处在“靠天收”的阶段。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生产力逐步提高,同时,由于国家工业助力农业的发展,使得我国农业产值逐步升高,这是由于着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的结果,导致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受到危害。特别是近年来,国人已经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健康观念发生转变,对食品的要求也更高了,因此生产安全、优质的农产品更会受到市场的欢迎。基于时代和市场的转变,我们需要引导农民从传统农业的追求数量向追求产品的质量以及产品的差异化转变,农村电商是在这一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追求产品的质量以及产品的差异化是农村电商发展的根本。

2社会动员

社会动员需要政府的主动参与、引导,利用社会力量发展农村电商。社会动员的力量是巨大的,这样有利于统一农民思想,从而协调电商的行动,进而整合资源、推进农村的发展。譬如农民的农闲时间有5个月之久,以往,在农闲时节,农民要么背井离乡的出去打工,要么就呆在家里晒太阳、看电视、打麻将、唠家常。因此政府需要及时动员农民参与到农村电商的建设中来。在经济转型,社会发展的新阶段,通过社会动员能够有效的使得各阶层参与的农村的建设中来,比如说引入风险投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营销人员。这些人员也是发展农村电商的有效力量。

3it系统

互联网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it),在此基础上“互联网+”的概念也逐渐兴起,农村发展电商是“互联网+农产品”,使农产品进入到互联网领域,让农产品信息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到国内消费者,甚至是国外消费者领域。因此,农村电商是互联网技术在农村的有力展现。其中,要积极发展新生代农民,新生代农民受到过系统化的素质教育,其文化知识、基础知识都比较扎实,在面对it系统时能够更快的接受和掌握,因此在推广农村电商的时候,要注意利用新生代农民的力量,培训新生代农民的it系统知识,这样方便农村电商系统的维护。通过将农村电商引入到新生代农民团体,可以使双方都在发展中受益。

4技术研发

农村电商在虚拟空间中实现了买卖双方的零距离,但是商品的传递却难以实现物理上的零距离。因为农产品是鲜活产品,在农产品由农田向餐桌的传运过程中,农产品保鲜技术和物流体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

农产品保鲜技术和物流体系是一个整体,不能区别对待,农产品的保鲜主要包括物理保鲜、化学保鲜,化学保鲜是通过化学试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延长农产品的鲜活期和货架期,其缺点是容易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影响,物理保鲜是指通过改变农产品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和气体条件达到保险的目的。这两种保鲜技术是融入到物流体系中的,因此,为保证鲜活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还需要进行在物流体系、物理保鲜、化学保鲜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研究出适合不同农产品的物流和保鲜技术体系。

5金融保障

“农业靠天收”讲的是从事农业劳动的风险,虽然大量的农业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保证了农业产量和农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但是,农产品市场还是有一定风险存在的,如何降低这种风险,是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的又一课题,笔者认为在农产品的生产种植、加工、运输过程中引入保险业务,降低农民从事电商活动的风险是保障农村电商发展的重要支撑。种植业和养殖业都是农业,金融在养殖业的发展相对快速一些,别入对于生猪养殖的农业保险已经发展很快,而对于种植业的发展也需要相应的农业保险快速介入,分担其中风险,这需要在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进行。

6溯源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话题永远也不会过时,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建立农产品的溯源体系,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可追溯性。通过溯源消费者可以及时掌握农产品的相关信息,在农村电商日益发展扩大的今天,如何在你发展农村电商我也发展农村电商的商场、战场中实现突围,溯源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洪荒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