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18:33

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篇1

(1)儿科护理的概念

所谓儿科护理,通俗易懂的来讲就是对儿科健康问题的监测及治疗,如:儿科哺乳、儿童进食、儿童疾病的防治、儿童健康治疗、儿科监护、患儿护理,此时的患儿可能存在多种方面的疾病,如消化道(包括肠胃的消化与吸收)、呼吸道(呼吸系统的感染)、营养摄入不均或不良、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外来细胞入侵人体,抵抗能力不足)、泌尿系统等。

(2)儿科护理背景

如今,儿科的护理已经越来越受广大人民重视,随着人们经济能力的增加,父母们更加重视医药质量,已不仅仅局限于价格。然而每年都会有各大医院在毕业之际有较多新护士进行实习等,那么由于较多的护士实践能力不足,或没有较强的专业底蕴,失误便是难免的,但是却直接导致儿童的治疗延误。如对于儿科的夜晚护理是尤为重要的,儿童由于各方面还都没有健全,语言沟通能力也存在障碍,所以护理者必须要给孩子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是核心,其次,对于儿童的疾病治疗,没有专业的文化知识将会带来很大风险。儿童更需要一个全面、人性化的服务态度。

二、儿科新护士护理存在的问题

(1)新护士专业知识存在欠缺

由于现在本科生人数成倍增长,在医院的实习护士也越来越多,很多医院的门槛较低,对新来的护士并不能有严格的考核,这就使得有专业知识或专业不对口的护士进入。但是对于护理的护理,她们是儿童患者的第一接触体,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治疗,甚至还可能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且有的护士还存在责任感不强,没有危机意识的缺陷。

(2)新护士实践能力不足

没有实践的理论不是真正的实践,因此说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对于新护士,在大学学习专业的文化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可能在课堂中会有模拟演练等,但远远不是针对真正的患者,所以对于护士心理问题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对于初入医院接触患者的护士,实践能力不足,即使有扎实的文化素养远远不够,自己要多提高实践能力,切不可马虎。

(3)医院本身的医疗制度不完善

不论社会中的什么企业,想要正常的运行,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若领导没有很好地决策与提议,那么直接导致员工的不注重。对于医院,直接危及人们生命。如对于儿科护理,若没有好的护理,严格的医药审核,正确的医嘱,儿科护理也是不成功的。且对于实习生,必须有专业的审核与培训才可以真正接触患儿,这不仅是对实习生的负责,而且是对患儿的生命重视及父母的期望不负。

(4)医院设备、环境欠佳

医疗设备的好坏程度是医院能否正常运行的核心,是一个医院专业程度的评判标准。没有好的医疗设备,医院即使有再大的面积也只是虚有其表。如医疗设备中有很重要的几个代表:心电图机、呼吸测定仪、内窥镜等诊断设备,病床、吊瓶架、氧气瓶、注射器、心脏除颤起搏等治疗设备。这些设备都常用于儿科治疗,也是最普遍的设备。对于某些较先进的设备,需要医院的自我判断是否该引入或引入多少。

对于儿科病房,环境起主导作用。很多专业医院会选择将儿科病房设为独立间,正是因为儿童心智各方面都还不成熟,没有足够的沟通交流能力,特别是患儿,语言表达能力还依然存在很大缺陷,对于护士的护理,首先需要创造一个安静良好的休息环境,其次需要懂得患儿的“内心”。如宝宝在晚上嚎啕大哭,那么就需要了解患儿哭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必要要对症下药。

三、儿科新护士护理问题的实施对策

(1)医院医疗制度需满足患者的需求

医院的医疗制度不能以自我为核心,需要按照多数患者的提议及需求进行改善。若一套医疗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常常出现患者投诉或不能得到满意的治疗等问题,就需要重新审视,制定一套更为完善的医疗制度。一套合理的医疗制度必须有合理的排班时间、疾病的全面治疗方案、员工的严密审核、各医疗设备的及时更新与引进等方面。只有这样医疗系统才能达到最稳定状态。

(2)新护士的法律意识完善

如今越来越多的实习生法律意识淡薄,对于新护士来说,若没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与法律意识,将会导致很多不该发生的失误,如护理儿童时擅离职守、对患儿没有足够的耐心、不能按正确的医嘱对患儿进行看管、对患儿的用药不能正确拿取等,这些都是新护士自身的经验不足导致的。医院要加大对新护士的监管力度,若对于新护较多失误,就必须要进行重新的培训。

(3)正确了解患儿的信息

我国对于医学模式在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很多医院只为了治疗速度,不能全面了解患儿的各方面情况,如患儿的家庭情况及日常行为。很多患儿的患病是由于患儿本身的心理疾病引起的,所以对于患儿治疗之前,必须从父母那里得知他的个人生活,以免存在不能对症下药的情况。

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篇2

关键词:儿科;护士;怀孕;非疾病性休假

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未来5年我国孕产妇、新生儿以及儿童的数量将会大量增加[1]。路睿[2]研究显示山东省儿科医护人员远低于每千名儿童所需配置的数量,且增长速度也很缓慢。儿童生长发育不完善,各年龄段都具有其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儿科护士培养周期长,专科特色强,一旦儿科护士休假,从其他科室补充过来的护理人员很难快速胜任儿科工作。本研究对某医院儿科护士孕期非疾病性休假(即怀孕期间未合并有任何疾病性因素的休假)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儿科护士非疾病性休假对医院的影响,以期为医院管理者进一步寻找儿科护士孕期非疾病性休假的原因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11—2016年成都市某三甲专科医院儿科怀孕护士,排除来院进修、实习、规范化培训及专科培训的护士,共166名。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设计《儿科护士怀孕状况调查问卷》,经过6名护理专家进行问卷咨询并修改后下发:(1)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工作年限、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平均月收入、怀孕分娩计划、配偶工作情况及配偶平均月收入等8项资料。(2)怀孕后休假意愿和可能提出休假的原因:包括非疾病因素和疾病因素两大类,其中非疾病因素分为工作强度、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工作科室或工作岗位、住家到医院上班所需要的耗时、家人对怀孕后继续在院工作的支持情况、医院各种检查频率及继续上夜班对胎儿的影响等9个提问和建议。(3)怀孕及分娩状况(仅有过怀孕分娩经历的护理人员填写):包括怀孕年龄、次数、分娩次数、自然流产次数、人工流产次数、怀孕时是否存在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怀孕时居住情况、怀孕时到医院上班所选用的交通工具、怀孕时住家到医院上班耗费的时间、怀孕期间休假次数、休假时的孕周、提出休假时所在科室和所在岗位等,共13个问题。在岗人员发放纸质版调查问卷,休假人员采用电子版问卷发邮箱填写。1.2.2统计分析使用eXCeL录入调查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进行描述性分析,了解儿科怀孕护士的休假情况、怀孕休假的原因及非疾病性休假现状。

2结果

2.12011—2016年儿科怀孕护士休假情况,见表2。2.22011—2016年儿科护士孕期非疾病休假情况,见表3。

3讨论

3.1医院人力成本的消耗

2011年—2016年,儿科除3个监护室的免陪病房外,新增病床142张,有陪病房的床位量由456张扩展到598张。为满足病床增加的需要,该院在6年间新招聘儿科护士83名,离职21人,退休13人,调离儿科序列16人,离职人员中有4名为新招聘护士,余下17名人员与退休护士及调离儿科序列的护理人员均为工作多年的员工,2016年12月统计的儿科护理人员在岗人数为378人。2012年,在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会议上,护理协作组传达了儿童医院的新共识[4]:儿科病房床护比≥1∶0.5,新生儿病房床护比≥1∶0.6,而该院儿科病区床护比与新共识还有一定的差异。在此情况下,仅护士孕期非疾病性休假人数平均每年有16±0.42人。护士非疾病性休假期间医院仍要承担“五险一金”和基本工资,相当于医院平均每年需要承担至少16名不在岗人员薪资,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院不必要的人力成本支出。

3.2在岗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儿科护士孕期非疾病性的人员主要是工作在3~5年的临床护士或护师,正是科室的一线中坚力量。此时期护理人员的休假,为科室的工作安排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保障患者治疗的顺利进行,部分科室通过延长在岗人员每日工作时间或调整低年资护士(1~3年)5天工作制为6天的途径解决。陈婷婷[5]认为儿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其他临床科室护士低,儿科护士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在这种现状下,再延长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无疑是雪上加霜,甚至有可能促进护理人员萌生离职意向,进一步加大在岗人员的工作压力[6]。

3.3护理人员的培训周期

因孕期非疾病性休假人员主要集中在临床一线,而医院通过规范化培训途径补充的护理人员,需要经过两年的轮转,保证至少通过六个科室的培训,且规培生一般招收对象为应届毕业生,入院第一年没有护士执业证书,必须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操作,不能单独值班。4个月的常规轮转后,规培生只是刚好掌握了科室的一些简单操作和基本的理论知识,专科能力极其欠缺,无法快速的融入科室工作中。医院招聘的护士有执照证书,但定科的护士都有至少3个月的培训周期,经过3个月的培训后,虽然大部分本院的护士都能单独值班,但专业能力仍然欠缺,还需要长时间的临床实践,才能满足儿科护士的要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护理人员的培训周期。

3.4潜在隐患发生的风险

护士怀孕休假后,部分科室通过将护理组长临时调整至该护士原有岗位轮班,或提升低年资护士至此人岗位。经过调整,护理组长进入轮班后就缺少足够的精力检查和督促本组护理人员的工作,且轮班后白天经常不在岗,无法把控本组的护理质量;而如果低年资提升到新岗位,又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适应,在调整期间,难以保证其工作的顺利完成,即使部分护理人员顺利完成新岗位的临床工作,也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质量问题。同时,规培生由带教老师进行一对一的教学,但规培始终不同于实习,规培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带教老师也需要给规培生大量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加之怀孕护士休假和患儿数量的增加导致的护理人员不足,部分带教老师为准时完成工作,没有按照“放手不放眼”的规范严格执行制度要求,而是在一些简单操作时,放任规培生独自操作,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5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该院儿科护理人员工作岗位分为责任护士、办公护士、总务护士、责任组长和护士长,护士孕期非疾病性休假时的工作由科室安排其他护理人员完成,但每名护理人员胜任的岗位不完全一致,如办公护士一般各科室都固定由一名高年资护理人员担任,因此通过内部人员进行岗位调整存在一定差异性,不一定能完全满足原有休假护理人员岗位的需要。其次,也有科室通过由多名二年级有执业证书的规培生顶替原休假的护理人员岗位的方式缓解休假导致的人员不足。无论由本科室人员还是二年级规培生调整到新岗位,都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特别是规培生还存在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在担任责任护士工作岗位的过程中,可能被患儿家属的提问难住,进一步导致家属的不信任,降低患者满意度。

4小结

综上所述,儿科护士孕期非疾病性休假可能会增加医院人力成本的消耗和在岗人员的工作压力、间接的延长护士的培训周期、加大潜在隐患发生的风险、降低患者满意度,而孕期非疾病性的护士本身不存在任何疾病问题,如果能减少儿科孕期非疾病性休假的护理人员数量,则可能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因此,护理管理者应进一步寻找儿科护士孕期非疾病性休假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减少非疾病性休假,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对医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梅讯,孙天敏.实施全面二胎政策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及其策略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05):187-189.

[2]路睿,王健.山东省儿科医护人员短缺状况与思考[J].中国社区医师,2018,(06):180-181.

[3]郑显兰,郭蓉.儿科护理人员配置现状与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08):9-12.

[4]陈婷婷,张利,周爱萍.儿科护士职业压力、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相关性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02):221-224.

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篇3

关键词:手足口病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2-0222-02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可通过人群密切接触、分泌物、污染过的水和食物等途径传播。引发该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该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病程多在一周左右。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起始为口舌疼痛、流涎、拒食,啼哭烦躁、发热,继则手足掌、膝关节周围、两臀部出现皮疹或疱疹(1)。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可导致死亡。每年的夏秋季特别是5月~7月是手足口病高发期。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共收治该类患者计37人,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共收治该类患者计37人,男25例,女12例,最大年龄4岁,最小8月,平均2岁。实际住院天数:最短2d,最长8d,平均5.1d。

1.2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有手、足、口部疱疹。疱疹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4mm,数量不等,疱内液体较混浊,疱疹基底部绕有红晕,分布部位以手足为主,臀部出现疱疹15例,全身散在疱疹3例。37例均有口腔黏膜疱疹,18例先于手足疱疹出现,12例与手足疱疹同时出现,7病例于手足疱疹后出现。实验室检查:血淋巴细胞计数增高11/37例(29.73%)

1.3治疗

治疗原则主要为对症治疗,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及维生素B、C等。有合并症的病人可肌注丙球蛋白。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的护理,作好口腔卫生。我科采用中西医药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取得了显著疗效。37例全部临床治愈,无一例院内感染发生。

2护理

2.1临床护理

2.1.1一般护理

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皮疹,心脏及肺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处理;预防肺炎、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了解各种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如有头痛、呕吐、易烦躁、颈僵直等现象,则警惕无菌性脑膜炎。如出现呼吸浅快,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则应考虑肺水肿。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热,无需特殊处理,对于体温在37.5~38.5℃之间的患儿,可给予多喝水,在环境允许时可适当脱去衣服以利于散热,如体温超过38.5℃,可给予物理降温或服用退热药。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做好预防措施(2)。因该病传染性强,还有某些手足口病患者死亡的报道,所以患儿家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慌、紧张心理,故同时还必须做好患儿家长的心理沟通工作:详细向患者交待病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解释各种临床表现的特点。生活上要主动给予关心,及时满足患儿的基本生活需要,向患儿家长介绍有关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知识、临床经过、并发症及预后,使患儿家长对手足口病有所了解,能够科学的对待手足口病,消除恐慌心理,以解除患儿家长的后顾之忧,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多数患儿由于口腔内疱疹、溃疡疼痛及影响进食后饥饿等原因,多有哭闹、情绪不稳定等表现,应多陪伴患儿,用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取得患儿信任,主动配合治疗并保证休息和睡眠(3)。

2.1.2创面护理

患儿应尽量着宽大柔软衣物并经常更换,衣服被褥要清洁,出汗后要及时更换以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对皮疹及其周围皮肤应注意定时消毒,保持其清洁干燥。亦可每天早晚各用炉甘石水剂擦患处1次以上,连续用药5-7天。擦药期间勿洗澡,以防损伤皮肤、粘膜致合并细菌感染,并尽量穿软底鞋,少活动。床铺应平整干燥。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婴儿,应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疱疹破裂者,局部可涂擦1%龙胆紫或抗生素软膏。当口腔部位出现疱疹时,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定时清洗口腔,进食要定时定量且注意食物温度软硬,对于创面刺激后出现疼痛而拒绝吞咽的患儿,要多加鼓励或适当应用对症治疗溃疡的药物。

2.2消毒隔离

2.2.1预防院内感染

开辟专门病区将发病患儿及时隔离(一般隔离7-10天),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的病房内,限制患儿及家属出入,紫外线循环定时消毒,用消毒液对患儿的用具用品进行彻底消毒:奶具、餐具煮沸消毒,衣被阳光暴晒。当患儿痊愈后还应对所有物品进行一次终末消毒。对患儿粪便可用等量生石灰均匀搅拌处理。患儿出院后用紫外线照射房间后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门窗、床单再接受新病员。

2.2.2医务人员消毒

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患儿后均应按规定认真洗手及手消毒,患儿看护人接触患儿后、更换尿布或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病区诊断和治疗手足口病时产生的垃圾应按感染性废物进行处理。隔离房间需采用单独的有盖垃圾筒,套双层黄色垃圾袋,外贴标签,焚烧处理(4),患儿的所有污物直接送污物室,不得暂存治疗室或其它场所;医护人员诊疗活动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均不带出病室。(5)

3讨论

我国上海于1981年发现本病以来。此病至今持续存在并在多个省份出现流行。我院在早期即积极学习并制定了合适的手足口病的消毒隔离制度,培训医护人员并督促检查医务人员自觉落实各项防护措施,避免发生职业暴露;广泛利用板报、讲课、座谈、卡片等多种形式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6),强调开窗通风和接触患儿前后洗手等预防措施的重要性。良好的语言沟通和交流是一切医疗的前提(7),在护理人员反复指导、健康教育下,患儿家长在院内治疗过程中通力配合,日常陪护中自觉执行各项消毒隔离措施,有效促进了疾病的痊愈和预防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37例确诊患者均痊愈出院,无一发生严重并发症。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及医院的社会形象,因此加强护理质量管理,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满意,是护理管理的中心任务(8)。

参考文献

[1]杨绍萍,丁思磊.小儿手足口病349例的临床治疗与护理[J].临床医药实践,2009,18(10):803

[2]张艳丽张晓英.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与消毒隔离[J].中国医疗前沿,2010,5(7):80

[3]朱亚君.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护理[J].当代护士2008,10:39

[4]楼晓芳,蒋敏,马美芳,等.32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3):245.

[5]马贤会.浅谈手足口病区护理管理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2010,,8(7):931

[6]陈春芳,俞申妹.护士在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干预研究进展[J].护理与康复,2008,7(1):25227.

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篇4

【关键词】新生儿科;护理;风险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

新生儿科是整个医院中护理风险很高的科室,患儿年龄特殊,无家属陪护,从进入新生儿科到出院的整个过程中所有操作均由护理人员进行,在护理操作的每个环节都潜伏风险。本文试图通过对新生儿科病房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提出相应防范措施。

1新生儿科存在的主要风险

新生儿科存在的风险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表象风险,也就是已经显示出来或稍加观察即能发现的风险,此类风险易于及时发现并消除,另一类是潜在风险,也就是不易被人发现或根本无法发现的风险,此类风险相对于外露风险,所能造成的危害结果更大。

1.1表象风险

1.1.1体质风险。新生儿科的患儿都是从刚出生到XX天,正常情况下,最大不会超多XXX,尚不会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状况,患儿本身的体质孱弱,患病后身体机能差,使得病情变化迅速。这就对护士的观察能力及护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无形中增加了护理的风险。如果护士不能及时发现患儿的病况变化,很可能会导致患儿病情恶化,甚至导致患儿死亡。

1.1.2感染风险。新生儿科危重病人多,加之患儿自身免疫力低下,在当下病房紧张,床位之间间距较小的现状下,不同疾病患儿混住造成了易感人群的高度密集。护理人员的双手在传播病原体上起着重要作用,一旦清洁不到位,极易造成交叉感染,另一方面,医疗用品、医疗器械消毒不到位,也极易造成获得性感染的发生。

1.1.3损伤风险。由于新生儿科患儿皮肤薄嫩,极易发生皮肤压伤性红臀。输液时高浓度液体对血管及周围组织有一定的刺激以及外渗致使局部皮肤坏死。因称重、沐浴、摄片、吸痰等治疗环节使患儿脱离氧环境导致难以逆转的低氧,时间一旦没有控制好,严重的可能引起脑损害。

1.2潜在风险

1.2.1人员风险。由于新生儿科护理工作量大、护士劳动强度强、护士工作紧张、压力大、高体力付出,加上过快的人员更新,以及对于新仪器、新设备使用知识的缺乏,使得护理人员整体水平不稳定,技术不够,经验不足,在工作中容易造成患儿发生危险。

1.2.2文书风险。护理记录是护理人员记录病人的病情变化、治疗情况和所采取的护理措施的文书。书写护理记录应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客观真实地反映患儿的病情变化,但由于护理人员人手不足,忙于应付,使得书写记录不全面、不规范,出现漏记或错记的情况,从而影响对患儿的进一步治疗措施的制定。

2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风险的存在容易造成工作的失误,甚至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在新生儿科的护理工作中必须予以消除。首先必须对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消除风险的方法。

2.1医院及科室的不合理安排。院方对新生儿科护理人员的安排不尽合理,护理人员配置不按床护比例或是岗位安排不明确、不合理等,使得她们不能兼顾到患儿的各方面而导致护理风险的增加。另外管理层危机意识缺乏或管理方法不当,忽视了护理人员风险意识的培养,也直接导致了护理风险的增加。

2.2护理人员的素质与工作要求不适应。护理人员缺少必要的机会和时间去学习新技术、新仪器,同时加上年轻护士工作经验的缺乏,对新生儿生理特点不熟悉,在遇到异常情况时不能及时发现造成安全隐患。

2.3夜班过多造成护理人员身心疲惫。由于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少,相比较其他科室而言,夜班更多,过多的夜班导致:①心理负荷过重。护士值夜班基本上是一人,夜间病人病情变化大及其他突发性事件等潜在性因素,造成护士夜班工作量大、风险高。②强迫性担心。夜班责任重大,总担心事情出错,表现为不自信,做过的事情重复检查或反复回忆,惟恐出错。③睡眠障碍。频繁的昼夜轮班扰乱了人体生物钟节律,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体力恢复不足,随着年龄的增长,影响日趋明显。

3风险应对方法及措施

3.1完善并规范护理管理制度、优化工作流程。①护士长根据工作量的变化及时合理调配人员,防止护理人员忙中出错。②规范工作职责,修订各班工作流程,制订紧急风险预案等。③及时总结发生的缺陷事件,对每起缺陷事件认真总结,找出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3.2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强化风险意识。针对临床先进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科室定期组织培训,确保相关人员全面掌握并熟悉仪器的操作事项。不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现有知识加强和巩固、新知识和新业务培训及考核。

3.3改善新生儿科室的环境。医院由于业务用房有限,新生儿科的病房布局欠合理,面积有限。应定期对新生儿科病房保持通风,并对室区的环境质量进行每月一次的检测,如果发现一项不合格项,立即分析原因进行整改,并且定期对科室内的物品进行消毒,有效减少感染的风险。

护理风险在护理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随着患儿的逐年增多和医疗技术的发展,护理工作的风险也在不断增高,因此医院应该正确面对护理风险,定期在新生儿科室内开展护理风险教育,并且不断地完善护理管理和安全制度,护理人员也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积极改善护患关系,这样必定能不断提高科室的护理质量,提升护理品质。

参考文献:

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篇5

【关键词】小儿输液室;静脉输液;护理;问题;对策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40-01

静脉输液是儿科门诊治疗的一项重要手段,也是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保证静脉输液的通畅是抢救、治疗成功的关键[1]。但在护理过程中,受操作技术、患儿本身及家长心态等因素影响,液体渗漏,按压不当致皮下淤血等问题时有发生。为保证患儿安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文就我科近年来静脉输液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回顾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环境因素受整体医疗大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小儿输液室静脉输液患儿数量日益增加,另一方面,医院护理人员普遍不足,加之输液过程中患儿多哭闹,陪同家属众多,人员流动大,活动频繁,环境嘈杂,而输液时间的无规律性也给护理工作带来较大难度。

1.2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静脉输液穿刺难度较大,尤其是头皮静脉穿刺,部分护士尤其是低年资护士缺乏静脉穿刺理论知识及相关实践操作经验,加之患儿血管细、哭闹不配合,家长情绪波动大,这些都给护士操作造成较大心身压力,直接影响穿刺成功率。

1.3制度及流程执行不到位存在个别护士有章不循、粗心大意等情况,对患儿症状、体征观察不仔细,操作缺乏规范性,对异常发现报告处理不及时或不当,护理记录模糊不清、用药差错等。

1.4护理人员缺乏服务意识由于患儿年龄普遍小,多哭闹,好奇心重,习惯痒抓,关节处活动大,加之家长担忧孩子健康状况,对病情不理解、不接受,情绪波动大,输液配合度较差,易发生头皮针针头脱出、药液渗出等现象。部分护理人员缺乏“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在与患儿及家属沟通时缺乏技巧,态度生硬,缺乏耐心、细心,易导致护患纠纷。

2护理对策

2.1重视“人”的因素科室护理管理者应深入护理实际,充分体会及理解护理人员工作中的艰辛,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做到人尽其才,弛张有度,营造宽松、温馨的工作氛围,充分发挥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护理质量。

2.2提高护理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通过选派护士外出进修学习、组织院内培训,如基本业务训练、护理服务理念培养、护理相关法律知识学习及护患沟通技巧等方式,增强护士工作责任心,培养护理风险意识,提高护理水平。

2.3健康教育小儿静脉输液合作能力普遍差,尤其是3岁以下患儿;患儿家长由于对疾病认知不足,缺乏科学的静脉输液知识,加之忧虑孩子的健康,容易手足无措,直接影响静脉输液穿刺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综合评估患儿年龄、病情,结合家长的疾病认知水平,对家长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向他们明确穿刺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取得家长的信任和配合;并告知其正确的护理方法,指导处理可能发生的状况。

2.4心理干预由于患儿年龄普遍小,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反抗等负性心理,配合度较差,家长看到孩子哭闹情绪易激动。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体贴患儿,并做好家属的解释及宣教工作,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可通过为患儿讲故事、听音乐等方式分散其注意力,以减轻他们对静脉穿刺的恐惧感。

2.5静脉穿刺护理研究表明[2],3岁以下小儿静脉输液以选择头皮静脉为宜,护士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且易于固定,3岁以上的患儿以手背静脉为主,尽量选择血流量丰富、无静脉瓣的粗直血管进行穿刺,注意避开关节。穿刺操作务必轻巧熟练,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进针速度宜缓慢,以减少对患儿血管膜的损伤。

2.6重视护理细节管理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加强预见性护理及环节质量监控,保证护理工作的有效实施;通过建立标识、严格巡视等方式减少安全隐患;加强对患儿及其家属治疗依从性的教育,提高治疗配合度。

2.7加强护患沟通规范护士言语、护理行为、护理礼仪,注意沟通过程中的主动、耐心、体贴、细致,引导护士正确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身心状态,并予以合理处理,提高患者及家属护理满意度。

3讨论

静脉输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实现,小儿输液室护士必须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熟练掌握小儿静脉穿刺技术,充分掌握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疏导与干预,同时加强对输液细节的管理,提高对异常情况的预见、处理水平,保持护理工作的细致周到、井然有序,增加患儿及家长对护士的满意度和信任感,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篇6

【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本院62例早产儿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经验。结果通过完善护理观察,加强预防感染、呼吸道管理等措施,配合母乳喂养以及静脉营养,早产儿全部健康出院,无并发症,无营养缺乏性疾病。结论及时正确的护理方法,可保证早产儿治疗,降低死亡率,并为提高其日后生存和成长适应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早产;母婴观察;护理;

胎龄28周以上而不足37周的活产婴儿为早产儿[1],早产儿由于出生体重在2500g以下,全身各个器官都未发育成熟,调节中枢以及呼吸消化功能不稳定,抵抗力低等因素,其存活率和生存质量都较足月儿差,护理难度亦较大,故加强对早产儿的护理支持,至关重要。本文将系统分析早产儿护理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旨在为今后提高早产儿护理水平提供依据,现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62例中,男37例,女25例,胎龄在28~36周,体重在1300~2350g,身长47cm以下,临床表现为吸吮力及适应能力差、自主呼吸困难等,均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2]。其中脑损伤29例,窒息伴多器官衰竭10例,吸入性肺炎8例,单纯性早产儿15例,排除先天合并症。住院日最短7d,最长39d,平均19d。

1.2方法

以上62例早产儿均入早产室(室温24°C-26°C,相对湿度55-56%)24h全程护理,置入暖箱,暖箱上使用遮光罩,吸氧或Cpap辅助通气,定时测体温,根据体温变化随时调节箱内温度,做好清洁、消毒工作,积极预防感染,加强呼吸道管理,鼻饲喂养早产儿配方奶粉,为亲子情感建立提供支持。

2护理干预措施

2.1营养护理

科学喂养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的关键,早产儿由于各种消化酶不足,消化功能较弱,导致营养需求比正常足月产婴儿更多,所以应合理安排以满足离开母体后各种营养成分的需求。首先要提倡和鼓励母乳喂养是早产儿最合理的喂养方法,一般在出生后4h即可喂少量糖水,待乳汁分泌后应及早抱哺母乳,以后应每2h喂乳一次。为及时提供营养支持,对母乳不足者还需要增加一定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我院采用特殊加工的人奶(按比例配制的三大营养素)来满足母乳喂养的不足,应取侧卧位,注意奶液温度及吞咽反应,以防误入气管而引起呛咳甚至窒息,对完全无吞咽能力者以胃管法喂养。对那些体重过轻,体弱的早产儿或无母乳者,采用静脉补给热量,水分及其他营养成素,静脉内营养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安全的特点[2],可作为一种理想的营养途径,但应用过程中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及无菌操作[3],配制营养液应认真查对医嘱和相溶稳定性,按顺序混合配置,配制好的营养液应当日24h匀速输完,绝不可隔日使用。输注过程中密切加强病情观察以及内环境的监测。

2.2呼吸道管理

早产儿由于呼吸中枢及呼吸器官未发育成熟,常会出现原发性呼吸暂停现象。应采取头偏向一侧卧位,肩下放置软枕以避免颈部弯曲。如果出现呼吸暂停立即给予弹足底、托背处理,或放置水囊床垫,利用水振动减少呼吸暂停发生[4]。对有紫绀和呼吸困难的早产儿应给予导管吸出黏液及羊水或气管插管、持续正压通气,并根据其症状采取不同给氧方法。如缺氧不严重最好采取间断给氧,浓度在30-40%,血氧分压维持在50-80mmHg为宜,如长时间高浓度给氧可造成早产儿视网膜血管收缩及视网膜周围神经纤维层的内皮细胞继发增生。

2.3预防感染

早产儿由于从母体中获得的免疫球蛋白G较少,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比足月儿抗感染力差,应严格执行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进室护理人员必须是身体健康而无感染者,产妇在每次给新生儿喂乳前须用肥皂及清水清洗双手并用消毒湿纱布擦拭肉头,对有产褥感染、皮肤感染、腹泻、感冒或发热38°C以上的产妇应禁止其喂乳,认真做好奶瓶及奶嘴的消毒,以防发生交叉感染。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应每天至少给患儿沐浴1次[3],严格避免大小便等污物引起感染。由于早产儿维生素K依赖因子的合成比足月产儿少,凝血因子量少,微血管脆性增加而易发生胃肠道、肺及颅内出血。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以防误伤局部而引起出血,必要时应在出生后肌注VK3,口服Ve和VC。

2.4情感支持

进行抚触和语言沟通,有利于早产儿大脑发育,可以增进亲子感情,使其获得爱的传递。早产儿待体征平稳后即可开始抚触疗法,以刺激触觉神经、运动神经等的发育,经过一定时间抚触按摩,婴儿的摄入奶量会明显增加,体质量会明显增高,适应环境能力增强。

2.5健康教育

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增加父母对育儿知识的掌握,解除不良因素,要及时护患沟通,增强父母育儿信心,指导母亲正确喂哺姿势和卫生常识,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做好出院指导,要求患儿家属出院后继续保暖,室内温度保持在26~28℃,不能过冷或过热,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相对湿度在65%~75%,要科学调理按需哺乳,弥补先天不足,防止电解质紊乱,从4个月开始逐渐添加辅食,必要时补钙、补锌,多晒太阳。关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定期进行各项生长发育指标监测,按时预防接种。

3结果

本组62例早产儿均健康出院,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日19d,体重较出生时平均增长45%,无贫血及其他营养缺乏性疾病。

4小结

资料显示:早产儿是新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胎龄越小,体重越轻,死亡率越高。早产儿由于体征复杂、病情变化快,为护理行为的实施增加了难度,本组以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及生命质量为目标,通过密切临床观察,迅速采取治疗措施,实施有计划的整体护理及早期预防并发症,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也进一步提示我们:对早产儿的护理应精心、细致、规范,不仅需要护理人员具备熟练地操作技术和丰富的医学知识,而且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人文情怀[5]。

参考文献

[1]宋君如.早产儿护理研究综述[J].中华护理杂志,2009,l0(44):85~86.

[2]张群英,张红霞.危重新生儿周围静脉全胃肠外营养的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9,10(6):32-33.

[3]张春梅,吴育萍,郭建青.儿科病房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2006,20(10B):263.

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篇7

关键词儿科护理安全隐患对策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残疾[1]。语言表达能力差、独立性差、活泼好动而自身保护能力又较差是儿科患儿的特点,极易发生各种护理安全意外使儿科成为一个高风险科室。儿科护理安全隐患与对策已是广大护理人员关注的焦点,现将我科安全隐患及对策介绍如下。

儿科常见的安全隐患

护理因素:①护理业务水平:儿科住院患儿大多患有严重的基础病及并发症,临床疗护涉及多个医疗专业,而临床护士特点:低年资,学历较低,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不扎实熟练,不能及时对病情作出准确的判断并施以正确的疗护措施,缺乏病人潜在危险的预见。年轻护士语言简单表述不清甚或态度粗鲁在与患儿及家属沟通时。②核心制度不健全或落实不到位:交接班、分级护理、三查七对等制度执行不到位,护士不能及时巡视病房、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以及护理交接不到位缺乏必要的交接手续,疗护前后“三查七对”执行不力,从而存下安全隐患。③护士人力资源不足:医院重视经济效益及限于编制问题,床护比达不到国家临床护理的规定,处于疲劳状态超时间、超负荷工作,造成观察不到位,处理不及时,易于产生安全隐患[2]。我科病区现有护士14人,年出院3000人(次)以上。患儿多,护士配备不足,责任护士一轮打针没结束,先打的又面临换药,如换药不及时,引起患儿家长不满。④对医疗环境评估不足,缺乏法律知识和风险意识:对病人宣教不到位,防范措施不够,极易发生坠床、跌倒、非计划性拔管等。护理人员学习阶段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加之年轻护士护理安全意识不强、应急能力差,工作中只重视患儿的疗护,不注重证据的收集与管理[3]。

医院因素:医院普遍存在:医院制度不健全、执行力不高、管理不到位。对护士继续教育培训不够重视,护理人员不能迅速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加之年轻护士自身的一些特点。医疗环境、病房设施陈旧等如地面过滑易致摔倒,病床无护栏造成坠床,春冬季节患儿多,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患儿同住一室极易感染[4]。容易引起患儿家长不满情绪。医疗仪器陈旧、修护不当特别平时闲置的抢救器械,疏于维护,极有可能出现故障在抢救患儿时,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

患者因素:本院儿科住院患者大多来自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低,对疾病认知不够,对护理宣教接受能力不高,如随意调节输液速度、对检查收费不理解、等而引发医疗纠纷。擅自离院外出或不按时回院,如果发生意外,一定引发医疗纠纷;家长宠爱患儿对护理人员注射要求一针见血,如事与愿违,极易发生纠纷;患儿好动易使针头滑脱就要反复穿刺,引起家长不满。

社会不良因素:护理工作的完成需要护患双方共同参与密切配合,传播媒体对医院的片面报道加之社会对医院的关注度及要求越来越高,造成社会对医务人员的质疑不信任,极易引发医疗纠纷。患者对医院医疗的期望值过高,患儿病情稍有变化或恶化,家长将责任加之于医护人员,“大闹大赔小闹小赔”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患者的纠纷意识。

对策

全面提高护士业务素质:①提高业务能力,加强护士职业素养:为护士提供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获得护理领域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新老护理人员合理搭配,取长补短;年轻护士轮转科室,护理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短期培训学习,不断提高科室护士整体素质。鼓励护理人员学习心理、人文等知识全面提高自身修养,提高与患儿家长的沟通能力,解答患儿家长疑问的能力。②新护士要进行儿科安全教育:儿科护理工作不同于其他科室,安排高年资护理人员一对一帮带,加强操作、考核,快速成长迅速掌握儿科的护理业务,如体温测量、留置针的封管、药物剂量换算等独具儿科特点的护理。对新护士做到放手不放眼,保证护理安全。③严格执行各项医护核心制度:儿科护理要认真执行三查七对、给药等疗护核心制度,完善各项操作规程,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改善服务态度。重要健康宣教内容要体现在护理记录上。护士长严格执行分级护理病房巡视制度并加大对护理文件督查,及时发现、纠正处理问题。加强医疗护理工作的证据收集和管理。④重视护士的法律教育,提高护士自我保护意识:护理管理部门要经常进行安全意识、安全责任、安全法律等学习。护理人员要增强法律意识和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在工作中要强化护理安全教育,引导护士学法、知法、守法并严格执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去做,既维护了患者的权益也加强了自我保护意识。⑤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医院要按照国家规定配置儿科医护人员。护理部门根据儿科实际,合理安排护理人员。护士长根据动态工作强度安排弹性值班,住院儿科患儿较多,中午或晚间安排业务过硬、经验丰富、沟通力强的护士值班以加强护理力量,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

医院:儿科专用药品,急救器材须安排专人管理,放置于固定位置,储存量足,用后要随时补充,及时检查药品过期失效事宜;定期维护、保养抢救仪器并及时维修,降低仪器故障率,延长仪器的寿命,确保急救仪器时刻处于备用状态。加强护理人员培训,要求熟练掌握急救仪器的操作。

患者:针对患儿的特点,在健康宣教主要是监护人:熟悉病房环境、各项规章制度及安全防护措施,如床边要使用护栏,防止坠床;不可使热水袋直接接触患儿皮肤防止烫伤,可以毛巾包括;保管随身的贵重物品;看管好患儿要离手不离眼;患儿的静脉留置针局部不要碰水,可以套个袜子手套,避免针尖脱出;患儿手圈要松紧适宜;竖抱患儿喂奶或喂药,注意速度要慢,防止呛奶窒息[5]。

总之,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观念,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为对护理环节进一步调整、补充、完善,才能为病人提供高质量、温馨、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文荣.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差错事故,减少护患纠纷的应对措施[J].临床护理杂志,2005,4(3):45-46.

2周旋.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预防[J].全科护理,2010,8(3):814-815.

3陆翠玲,熊丹.iCU护理人员医学相关法律知识认知程度调查[J].护理研究,2010,24(6):1528-1529.

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篇8

【关键词】儿科;静脉穿刺;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056-02

随着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重视,再加上计划生育的实行,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于孩子的在乎和宝贝程度可想而知。对于孩子来说,口服药物进行治疗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所以静脉输液就逐渐的成为了孩子家长的首选,由于儿科的特殊性,治疗护理操作起来难度较大,诸多环节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就儿科静脉穿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如下:

1儿科静脉穿刺过程中中存在的问题

11患儿方面问题

在儿科住院的患儿当中,大部分患者是不能清楚的表达自己意思的,患儿因为不会表达,在进行静脉输液的时候往往就会因为恐惧而哭闹,给穿刺带来难度,另一方面,由于小儿血管较细,不宜找寻,也给穿刺带来一定难度。对于稍大点的孩子来说,进行一定的沟通交流后还是能很好的配合,但也有少部分的孩子由于胆小或是由于家长平时过于骄纵,配合程度低,也使静脉穿刺实施起来难度较高。

12护士穿刺技术不娴熟

儿科的头皮穿刺难度很大,是临床上最需要经验支撑的基本技术。儿科的患儿由于血管较细,在护士进针的过程中往往刺破血管的落空感会不明显,对于经验不足的护士来说,很容易致使穿刺过深刺破血管导致穿刺失败。儿科护士的流动性较大,临床上年轻护士居多,相对来说经验不足,对于血管的解剖及走向不熟悉,对于血管的深浅的掌握也不会十分准确,在加上经验不足,在穿刺是姿势不当,或是患儿的摆放不便于穿刺操作,或是在指导家属按压时不到位,使患儿固定不好,这些都会导致穿刺的失败,从而增加患儿的痛苦,引起家长不满。

13护士心理素质欠佳

对于现在的家庭来说,往往家里就一个小孩,对于孩子的心疼程度可想而知,孩子生病,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刺激源,有的家长恨不得生病的是自己,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十分明显,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会对护士的期望值过高。在临床上,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家长,护士还没有开始进行穿刺,就会提醒护士孩子的针不好打,一定要一针见血,否则就不要打,对于心理素质不佳的护士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在穿刺过程中,护士会被一大群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围的水泄不通,穿刺的过程直接在多位家属的监控之下进行,这同样也会给护士带来很大心理上的压力,对于心理素质欠佳的护士来说,这些压力往往会影响穿刺时的情绪和对静脉穿刺针的掌控能力,极易导致静脉穿刺的失败。

14护患沟通不到位

护士在进行日常的治疗操作时,应对患者进行主动的人文关怀,态度热情,责任心强,使护患关系和谐,利于工作的开展。当穿刺失败后,应积极主动的用诚恳的态度向患儿家长道歉,取得家属的理解和原谅。在临床上,有一部分护士,在进行穿刺前不和家属进行言语的交流来拉近关系,取的患者的配合,对于家属要求的一针见血的要求不予理解,甚至是直接对家属进行生硬的语言回击,在穿刺后也不进行道歉,认为穿刺失败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会因为家长的抱怨和家属正面的冲突,引起家属反感甚至是纠纷投诉的发生。

2对策

21加强儿科护理队伍建设

由于儿科具有工作繁忙,责任大,风险高等特点,导致儿科护士思想压力大,从而引起儿科护理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在加上儿科各项护理操作技术性强,且护士成长周期较长,新生力量增加之后易导致较大的技术缺口。因此,医院领导及科室负责人要重视儿科队伍的建设,改善儿科的护理装备和环境,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并采取各种奖励措施,以激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应完善以老带新机制,着重培养适合儿科特点的护理骨干,建设高素质、稳定的儿科护理队伍,保证儿科护士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各个环节能有序和有效的进行,从而真正提高儿科护理服务的技术水平。

22提高护士穿刺能力

静脉穿刺技术是儿科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减少纠纷的重要途径之一。医院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可能的条件下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可以把基本功过硬的护士安排在儿科工作。护士长可以设定特殊的规定,加强科室护士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她们的应急反应能力、操作速度及穿刺成功率。

23提高护士心理素质

科室穿刺能手应当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对穿刺失败者,要及时给与支持跟鼓励,避免其出现穿刺恐惧心理。并协助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取得他们的配合及信任。所有护士应当在工作中不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不断总结经验,突破心理障碍,从而能够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为患儿提供安全有效的高质量护理。

24增强护患沟通技巧

儿科的患者都是缺乏表达能力小儿,这就要求儿科护士必须能够有良好的沟通技术,在评估疾病与操作过程中能与患儿及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护士应当对患儿热情体贴,并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赞扬,增强患儿的自信心,使患儿情绪稳定,以便更好的接受治疗。巡视过程中合理解答家长疑问,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减少护患之间不必要的矛盾与纠纷。

参考文献

[1]刘义兰优质服务的指征-住院患者观点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641-643

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篇9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人民医院妇产科,云南曲靖655000

[摘要]目的对未足月剖宫产临床治疗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70例未足月剖宫产患者,分为两组:a组与B组,通过回顾性分析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产后出血、新生儿不良结局,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足月剖宫产手术操作过程中,母胎的生命安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最大限度的消除危险因素,保证母胎生命安全。

[

关键词]未足月剖宫产;临床;存活率

[中图分类号]R7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9(a)-0099-02

在妇产科,早产是非常多见的一种病症,当有妊娠并发症出现时会严重威胁患者的母婴生命,就需要医护人员决定终止妊娠[1]。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最大限度的保障母婴的生命安全,以提高产科的医疗质量与效果。笔者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70例未足月剖宫产患者,将其分为两组,通过回顾性分析法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与分析,以对未足月剖宫产临床治疗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70例未足月剖宫产患者,根据患者孕周分组,≤32周为a组;>32周为B组,其中a组中患者年龄段是19~39岁,平均年龄是(26.4±3.2)岁,孕周小于等于32周,平均孕周是(31.1±0.5)周;B组中患者年龄段是21~42岁,平均年龄是(28.4±2.6)岁,孕周在32~36周之间,平均孕周是(34.7±0.5)周,对两组患者的孕周、年龄进行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有可比性。70例未足月剖宫产患者中2例双胎,剩余患者是单胎。17例患者并发重度子痫,16例患者前置胎盘合并产前出血,19臀位合并胎膜早破,5例患者合并妊娠期糖尿病[2],13例患者慢性高血压。

1.2方法

根据患者的孕周以及实际情况,可选用三种方式终止妊娠:对于孕周<32周的患者,由于胎儿的发育不完善,并发症较多,因此可选择保守治疗,让患者卧床休养,但是一旦出现严重并发症,则需要立即终止妊娠。孕周在32~35周的患者,胎儿的发育已趋于成熟,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因此可择期进行剖宫产。而孕周大于35周的患者,因为胎儿的发育已基本成熟,与足月胎儿差异不大,可择期剖宫产,也可产时剖宫产[3]。70例未足月剖宫产中,产时剖宫产组(19例)、急诊剖宫产组(9例)、择期剖宫产组(42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指征、妊娠结局进行分析与对比。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次分析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统计时需要使用到spss15.0软件,计量资料使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进行检验,存在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手术指征比较

对我院治疗的70例未足月剖宫产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指征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2.2妊娠结局比较

两组患者在产后出血、新生儿不良结局,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2。

3讨论

在产科中,产科治疗以剖宫产作为指标,笔者在探究中,以前置胎盘、胎儿宫内窘迫、重度子痫前期、臀位以及其他为手术指征。而我国有的文献资料中指出,我国5%~7%的母婴死亡率与并发率是重度妊高征[4]造成的,尤其重度子痫并发于妊娠中期阶段,极易造成母婴妊娠结局的不良。产妇可出现脑血管意外、DiC、HeLLp综合征、子痫、胎盘早剥、肝肾损害等;极易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早产以及宫内窘迫等多种情况,导致胎儿智力异常或者是神经后遗症[5]等问题,严重时,直接导致死胎或者是死产的出现。一旦发现存在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前置胎盘以及重度子痫前期等病症时,需要进行剖宫产手术终止妊娠,占到40%左右。病理妊娠如果严重威胁到母婴的生命安全,将无法妊娠至足月。如果未足月妊娠患者的宫颈条件与妊娠条件都不成熟,且病情较为严重的话,进行剖宫产能够有效消除母婴的危险境地,成为医源性早产的主要解决措施。而对于前置胎盘,笔者认为在妊娠晚期,母婴遇到的危险越大,因此医护人员根据未足月妊娠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剖宫产,能够有效降低产妇的死亡率,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臀位与多胎妊娠这是由于孕妇宫腔压力出现异常造成胎膜早破,从而引发早产,因此需要加强孕期的保健,并大力宣传孕期的注意事项,从而消除孕期存在的早产因素,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出现。

一般情况下,多选择使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进行剖宫产操作。如果孕妇的破膜时间较长,特别是子宫内存在感染现象时,可使用膜外剖宫产术,以防止宫内污染的发生,降低术后母体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切口受到孕妇孕周的影响,如果孕周较小的话,医护人员多使用低于足月剖宫产手术切口的范围进行,增加了胎头娩出的难度,而早产儿的胎头受到压力的挤压,会造成颅内出血,因此医护人员要根据胎头的尺寸来决定手术切口的长度[6],以保证胎头娩出的顺利,降低胎头挤压的程度。孕周较小会因子宫下段的发育不良造成子宫下段横切口长度不能满足使用的需要,对胎头的娩出造成影响,医护人员可把下段横切口的一侧往上面延伸,以满足使用的需要。

未足月剖宫产患者有计划的分娩能够大大提高产科质量,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说明孕妇的病理性妊娠与产后出血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剖宫产手术的时机并没有增加产妇的产后出血率。剖宫产的及时性能够保证未足月剖宫产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而医护人员将胎儿的指标作为剖宫产手术的指标来使用,胎儿的发育良好,比自然分娩存在很大优势[7]。孕周小于32周的未足月胎儿会表现出身体器官功能不健全的现象;而孕周超过32周的胎儿并发率与神经状态则与产科质量与新生儿救治技术存在密切关系。有无妊娠并发症并不能够决定剖宫产的时机,急诊剖宫产是以产妇的手术指征为主要依据进行剖宫产,以保证产妇的生命安全。孕周超过32周则以胎儿的预后为主要手术指征,孕周低于32周,则以孕妇为主要手术指征,而在以胎儿为主要手术指征的剖宫产手术中,医护人员要持有谨慎的态度,从而保证母胎的生命安全[8]。

在孕妇子宫肌层、胎膜切开之后,及时将剩余的羊水吸净,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盆腹腔发生感染的几率,而且能够减少羊水栓塞的发生率,降低新生儿吸入的次数[9]。在剖宫产后,存在感染的发生机会,因此在未足月剖宫产手术操作过程中,需要医护人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在对孕妇盆腹腔中的积血与羊水进行清理的过程中,可选择使用甲硝唑溶液对子宫腔、腹壁切口以及盆腹腔进行冲洗,而如果医护人员发现患者宫内感染的发生几率较大的话,医护人员需要抽取患者宫腔内的血液或者是羊水进行药物实验与细菌培养,并对患者的术后用药进行指导,有时,医护人员还可对患者的胎膜、胎盘进行病理检查,以对患者的治疗起到帮助[10]。

在本次探究过程中,笔者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70例未足月剖宫产患者,分为两组:a组与B组,通过回顾性分析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与分析。两组患者在、产后出血、新生儿不良结局,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孟秀丽[11]等人的文献资料指出,未足月剖宫产患者中,不同孕周的患者所存在的危险不同,且胎儿的成活率也就不相同,对于孕周的较小的患者,尽量使用期待疗法进行治疗,以提高新生儿的成活率,但是一旦出现并发症,例如胎儿窘迫、宫内感染等,就需要立即终止妊娠。孕周低于24周的新生儿成活率最低;孕周在25~28周之间的新生儿虽然肺部发育已经完善,但是成活率依然很低;孕周在28~32周之间的新生儿成活率才有所提升,但是仍需要高水平的医学支撑,32~34周的新生儿发育趋于成熟,成活率明显提高,孕周超过35周的新生儿,存活率与足月胎儿类似,与笔者的探究结果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未足月剖宫产手术中存在较多的危险因素,因此需要医护人员做好各种准备,并做好止血操作,以降低患者的产后并发症发生率,保障母体生命安全,最大限度的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

[

参考文献]

[1]吴雪琴,曾艳花,郑品端,等.白细胞介素-6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胎膜早破及绒毛膜羊膜炎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生,2012,8(27):37-39.

[2]应豪,段涛.剖宫产后再次妊娠时机和风险的评估[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13(8):579-582.

[3]胡晓蓉,杨无恙,张显蓉,等.未足月胎膜早破与妊娠结局相关性分析及临床治疗对策[J].西部医学,2013,23(9):1352-1354.

[4]孙鹏.剖宫产的社会因素原因及弊端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1,37(4):54-55.

[5]张碧云,华晔敏.未足月妊娠胎膜早破并发早产分娩方式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1,12(6):695-696.

[6]王艳萍.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羊水过少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2.

[7]宋美兰,贾艳艳.妊娠晚期未足月胎膜早破208例临床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24(4):486-489.

[8]彭翠霞,李玉玲,李庆宇.孕34周前未足月胎膜早破的临床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2013,29(11):1423-1424.

[9]刘伟,莫美陆.未足月胎膜早破易发因素及妊娠结局[J].中国妇幼保健,2012,19(34):5467-5469.

[10]张瑞雪,杨海澜,籍静茹.611例胎膜早破危险因素及妊娠结局的临床回顾性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7(1):53-56.

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篇10

[关键词]儿科护士;心理压力;自我调适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1(c)-072-02

护士压力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对儿科护士的压力来源及其自我调适进行阐述,旨在为儿科护士提供有效减压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儿科医疗及护理质量。

1心理压力来源

1.1社会压力

由于大多数家长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不承认护士的价值,社会心理支持不足,这是造成护士心理不平衡的重要原因[1-2]。现在的社会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在家多数娇生惯养,一旦生病,则全家草木皆兵,到达医院后希望得到更多更好的治疗和护理,而儿科护士是与家长们接触最多的医务人员,家长们把更多的要求和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家长一方面表现出急切的态度,一方面表示要一针见血,治疗、护理及时见效,这些都无形中给护士增加了心理压力,一旦穿刺不成功或病情加重、反复,家长就表现为不理解,而护士则成为家长们不良情绪的发泄对象,患儿家属一旦发现有不满意的地方,即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从事维权活动,这常造成护士心理上高度紧张,长期持续使护士身心疲惫[3]。

1.2工作压力

因为儿科的护理对象特殊,不仅与患儿沟通困难,患儿难以配合护理操作,而且小儿病情变化快,这都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护士每天在嘈杂、繁重而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工作,还要面对高要求的患儿家长,以及医院的各项规定,如微笑服务及不与患者发生矛盾等,这些都容易使护士疲劳、紧张、抑郁,由于儿科住院患儿病程短、周转快,儿科护士人员相对固定、编制不足,轮班、夜班频繁,三班倒生活无规律,使人体生物钟紊乱,影响护士的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动,易造成情绪激动及不良心理状态,长期如此易导致心身疾病[4]。

1.3学习压力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医疗器械不断更新,新仪器、新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中,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此外,医院为了提高护理质量,不断进行各项护理竞赛、职称考试等,这些都给护士带来新的心理压力。

1.4角色压力

护士角色迫使护士一再压抑消极情绪,往往造成“零存整取”的效果。护士应以愉快的心情和热情的态度走进病房去“微笑服务”,但护士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消极的情绪一再压抑,日积月累形成了潜在的能量即“感情势能”,这种能量一旦超过了个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出现“零存整取”的后果,直接影响到护士的身心健康[5]。

2自我调适

2.1科学的生活方式

护士应合理安排生活节奏,正确定位工作、生活、人际关系,学会在繁忙中求得休息,上下夜班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丰富的营养,以满足身体能量的消耗,培养广泛的爱好和兴趣,多参加各项文体娱乐活动,以调节情感、调和气血,利于身心健康。

2.2平和良好的心态

护士应该热爱护理工作、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未来,应有上进心,以激发健康情绪。护士应该正确认识自我、人生和社会,接受现实的自我,适应规律,心胸豁达、乐观。在临床工作中保持平和良好的心态,多和患儿及其家长沟通,减少因沟通不足引发的护患矛盾,尽可能地满足患者的要求,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尽量站在患者的角度看问题,在不被理解或被误解的时候,护理人员要用理智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比如在护理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的原因,引起患儿或家长生气或由于患儿或家长的原因引起护理人员情绪波动时,护士都应积极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以平和的表情,落落大方的姿态,宽容、谦和的语言来对待患儿及家长,患儿与家长才能与护理人员真诚交流,这样,护理人员才能赢得患儿及家长的好感与信任。

2.3提高自身素质

在临床工作中,不断总结穿刺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练就过硬的技术。护士必须勤学苦练,对技术要精益求精,并始终保持平稳自信的心态,且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沉着冷静、耐心解释,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以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与配合,同时要严格规范操作程序,培养不同层次的护士,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尽量采用无痛注射技术,如根据进针角度的不同和分散患儿注意力等方法,以减轻患儿对疼痛的反应,让患儿轻松愉快地接受治疗。同时也应通过学习来不断完善自我,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赢得社会的认可及对护理工作的支持,以缓解护患冲突,减少护患矛盾。

2.4增强适应能力

护士要努力调节自我,学会对各种现象作出客观的分析、正确的判断。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不退缩、不沮丧,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2.5合理宣泄

压力必须要得到合理宣泄才不至于累积成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宣泄的方式可以选择做自己比较喜欢的事情,以此缓解压力,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当出现心理问题或者感觉抑郁的时候,适量活动是化解心理压力最有效的方式。参加自己比较喜欢的体育运动如慢跑、羽毛球、乒乓球等;到歌厅、舞厅唱歌、跳舞等都可以有效舒缓繁忙工作带来的压力。

总之,在现代的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压力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儿科护士可以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学会自我调节来缓解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以良好的心态和身体状态投身工作中,尽快适应现代护理模式,提高自身生命价值,充分发挥潜能,维护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护患矛盾,为患儿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裴云霞,韩杰,康艳丽.现代儿科护士的心理压力与自我调整[J].中国社区医学,2008,(5):160.

[2]陈静,白冰.我国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3,17(5):563-564.

[3]刘旭丽.论儿科护士职业压力分析及对策[J].当代医学,2009,15(18):131-132.

[4]王霞敏,付响玲,童雪蓉,等.儿科急诊护士心理压力分析及对策[J].现代护理,2006,12(12):1156-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