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诊护理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19:06

幼儿急诊护理措施篇1

【关键词】高热惊厥;婴幼儿;急诊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47-02

高热惊厥主要发病人群为婴幼儿,其一般伴随着一定程度的抽搐及意识障碍,主要是大脑皮质运动神经细胞因高热而异常放电,该放电具备一定的突然性,致使幼儿局部骨骼肌肉组织或全身肌肉组织神经受到刺激,进而出现突发性不自主收缩而引发的一种疾病[1]。高热惊厥对婴幼儿正常生长发育的影响较大,若是不及时采取急救措施进行处理,严重时会导致患儿因大脑缺氧而窒息死亡,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必须采取急救和完善的处理措施,以保障婴幼儿的生命安全。选取215例在我院急诊科接受的高热惊厥婴幼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总结其急救方法和护理措施,现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15例于2011年10月――2013年7月在我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高热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上述选取对象中,男患儿120例,女患儿95例,35例为年龄1d-1岁,62例年龄在1岁-2岁之间,64例年龄在2岁-3岁之间,54例年龄3岁-6岁之间。选取的215例高热惊厥患儿中,急诊入院体温检查结果在38.5℃以下、38.5℃-40.0℃以及40.0℃以上的患儿人数依次为13例、160例和42例;其中32例曾有高热惊厥病史,10例有癫痫病史,另外173例均为首次发作高热惊厥。215例选取对象在入院接受相应检查后,经诊断130例患儿病毒性感染,63例为细菌性感染,另外22例为混合型感染;其中输液时间在30min以内发作高热惊厥症状患儿101例,在输液后30min-1h之间发生高热惊厥症状有96例,在输液1h后发生高热惊厥患儿18例。

1.2结果本组高热惊厥患儿在经过抢救处理,实施完善的护理措施后,所有患儿高热惊厥症状均得到明显的缓解或消失,215例患儿均痊愈;其中13例在经过紧急处理和护理后,症状仍旧存在,转入儿科住院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

2急救及护理

2.1呼吸道的护理高热惊厥患儿症状发作时,很容易因为呼吸急促引发大脑缺氧,因此在接受急救治疗前,护理人员首先应该对患儿呼吸道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保证患儿呼吸道处于畅通状态。应立即松开患儿的裤袋和衣领,让患儿保持为平卧位,使其头偏向一侧,及时将口、鼻以及咽喉部位的分泌物清除,防止发生误吸而导致呼吸道阻塞或引发吸入性肺炎,致使窒息症状发生。在给予患儿吸痰护理时,护理人员应该保持动作轻柔,以避免对患儿的口、鼻腔等黏膜组织造成额外损伤,进而加重患儿的痛苦;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并开通气道后,对于高热惊厥症状严重的患儿,应及时给予面罩吸氧,吸氧速度在6-8L/min,在患儿症状有所好转或缓解,面部由苍白转为红润后,将呼吸速率适当调低,保持在2-3L/min之间[2]。为了防止舌板咬伤,可在上下门齿间放置用纱布包裹的压舌板。

2.2控制惊厥及降温护理①惊厥的控制是整个抢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迅速、准确、有效地使用镇静止惊剂是消除或者缓解抽搐症状的有效保障,也是整个急救的关键。在实施惊厥控制及护理时,护理人员应该及时搭建静脉通道,使用生理盐水将地西班注射液进行稀释后,采取静脉推注进行治疗,稀释后的药液虽然浑浊,但不会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药液注射量每次控制在0.1-0.3mg/kg之间,注射速度保持在1-2mg/min,每次注射总量不能超过10mg。患儿在接受药物治疗后,一般会在1-2min内起效,必要时可在20min后再次注射[3]。给予药物治疗后,护理人员应该及时观察和记录患儿的呼吸频率的变化,查看抽搐症状是否得到缓解,若是症状消失,停止药物治疗。②降温护理主要采取药液降温和物理降温,为了降低高热对患儿神经的刺激,可使用浓度在30%-50%的酒精对患儿擦浴,擦浴部位要注意避开足底部位、腹部以及后颈部,以免引发心跳骤停等不良症状,护理人员也可以使用冰袋敷于患儿头部以及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在施行物理降温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儿的体征变化,室内温度降低时,要注意保暖。药物降温可采取输液葡萄糖注射液的方式实行降温处理。

2.3心理护理患儿高热惊厥发作后,家长都会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焦虑和担忧情绪,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儿家属沟通,向家属宣教该病的相关知识及急救措施,告知患儿急救情况,在患儿症状得到控制后,神志恢复正常后,可消除家属的焦虑、紧张心理,让其配合抢救。

3体会

婴幼儿高热惊厥发作后,常表现出症状重、病情发展急且对患儿身体影响大,因此,在急诊科开展临床工作的护理人员应该预先准备好护理干预方案,管理人员也应该对护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做好婴幼儿高热惊厥的急救和护理工作。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因高热而引发惊厥后,护理人员要沉着冷静,准确、有序、熟练的对患儿进行处理,示意患儿家属冷静,稳定好患儿家属紧张、焦虑的情绪,让其积极配合整个急救和护理工作。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儿的以往病史进行详细了解,记录发作持续时间,并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保证患儿呼吸道畅通,防止发生缺氧性脑损伤,改善患儿预后。

参考文献

[1]李玉凤.婴幼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2):97-98.

[2]黄凤岚.30例高热抽搐婴幼儿的急救护理体会[J].右江医学,2012(6):913-914.

幼儿急诊护理措施篇2

当前,手足口病已进入高发季节,并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防控形势非常严峻。为切实做好全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及时、有效地采取各项防控措施,控制疫情的传播流行,保障全区人民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建立和完善防控工作机制,落实群防群控

建立由区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协调的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机制,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根据需要设立各工作组和专家委员会。各街道也要建立相应机构,具体负责辖区内的防控工作。适时召开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会议,部署防治工作;根据疫情发展态势,定期组织专家进行疫情研判,提出防控对策;储备防控物资、药械和救治设备,建立医疗资源紧急统一调配制度。

完善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卫生行政部门协调,教育、财政、宣传等部门积极参与,进一步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重点做好农村、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的防控知识宣传教育,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托幼机构、小学等防控重点环节要成立相应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人、监督员、检查员,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按照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要求,具体做好本单位的手足口病宣传、消毒和病人的管理等防控工作。

卫生部门要加强疫情预警预测,科学研判,要成立医疗救治、疫情处置和卫生应急等各种专业队伍,做好医疗救治、消杀等各种应急物资储备和供应。

教育部门要做好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实行校长、园长负责制,层层落实学生缺课调查、晨检、午检和消毒等防控措施,疫情流行期间要减少较大规模的集体活动。

交通部门要加强车站等公共场所的防控,落实好场所通风、消毒及防控知识宣传等措施。

城建、财贸部门要参照街道、社区防控措施,加强对建筑工地、大型市场、商场和酒店等场所的管理,落实好除“四害”、饮食卫生监测、寝室通风消毒、健康监测、各类人员排查和防控知识宣传教育等防控措施。

各街道要组织、指导和督促社区落实好各项防控措施。

一是各社区要继续按居住人口数1:300的比例设置疫情巡查员,负责本社区手足口病防控的具体工作;

二是要继续做好外来人员聚集点和散居儿童的排查摸底工作,建立底数档案,对进入社区的外来人员及时掌控;三是对社区7岁以下儿童要实行网格化管理,严格落实好晨检、午检等防控措施;

四是要加强社区的预防性消毒,对外来人员聚集点要每天进行预防性消毒,落实专人监测;

五是对发病儿童及其密切接触者,要实行网格化监管,居家消毒隔离,控制外出,落实好晨检、午检、症状监测、粪便消毒处置等措施;六是要建立主动搜索制度,及早发现重症病例,及时上报。

其他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落实好职责范围内的防控措施。

二、进一步完善疫情防控体系,及时开展疫情调查处置

卫生行政部门建立以两级疾控机构、医疗机构为管理主体和防治技术支撑的,以区、街道、社区基层防保医生为依托,横到边、竖到底的疫情控制网络体系,规范开展手足口病疫情调查处置等相关工作。

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本辖区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工作,及时下发(转发)手足口病防控相关文件和技术方案,根据疫情发展态势及时制定并调整防控策略;两级疾控机构建立疫情防控培训、技术指导、疫情研判、工作考核等工作制度,对手足口病病例特别是死亡病例和聚集性病例或暴发疫情及时进行流调和处置,指导托幼机构、学校、社区等重点部位、重点人群全面落实部门防控措施;区疾控中心加强手足口病流行因素、病原型别变化、聚集性疫情等专项调查工作,分析流行特性特征,准确掌握病原流行情况。及时调查研究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发生因素和分布特征,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定点医院建立健全预检分诊、会诊、转诊、感染消毒、流调与采样、病例会诊及重症病例救治等防控工作制度,并确保落实到位。

三、完善疫情监测和预警系统

定点诊疗医院要严格掌握诊断标准,对符合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24小时内网络直报,网络直报及时率和准确率要达到100%;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时,应以最快的方式逐级向区疾控中心报告;区疾控中心要在做好疫情报告的审核、管理,加强疫情监测、普通病例和重症病例的采样监测工作的基础上,科学研判辖区的疫情形势,建立预警及应急响应机制,根据本辖区疫情情况和预警分级,适时提出启动应急响应建议,及时做好疫情预警通报和处置工作。在流行高峰期,区疾控中心的疫情研判应做到日统计、周研判、月评估,及时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和防控建议。

各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时,应以最快的方式逐级向辖区工作站和区疾控中心报告;教育主管部门要及时清理和取缔无证托幼机构特别是存在发病隐患的各种托管班和特长班。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要建立和完善婴幼儿家长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教制度、晨检制度、手足口病转诊治疗登记制度;两级疾控机构和社区防保医生要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深入辖区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学校、社区进行巡回指导,开展主动监测和病例搜索,对就诊的发热、伴或不伴皮疹的患儿,要指导家长立即带患儿去定点医院就诊,防止延误救治时机。

四、规范医疗诊断与治疗标准体系

完善分级诊疗、功能明确的医疗救治体系,落实重症病例集中收治、关口前移的工作措施,做到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早筛查、早发现,规范转诊,规范救治,有效阻断手足口病患儿由普通病例向危重病例的转化,提高重症病例抢救成功率,减少患儿死亡。

定点医院要切实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做好病例的诊断、报告和规范治疗;要集中优势资源救治重症病例,iCU配置要达到标准要求;要做好普通病例和重症病例标本的采集,配合疾控机构开展聚集性病例、重症或死亡重症病例调查处置;要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落实,防止发生医源性感染;要加强网络直报、订正、核实工作;开展医护人员的手足口病诊治和防控专业知识的全员培训,确保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

手足口病实行分级诊疗制度,村级医疗机构不得截留5岁以下的发热患儿,救治力量不足的街道卫生院不留观皮疹、发热患儿,由区定点医院负责手足口病病例的诊治。

建立重症病例早期筛查制度,在手足口病流行期,要将手足口病病例集中到区级定点医院进行医疗救治;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临床医务人员要熟练掌握手足口病重症诊断标准,配备经培训、有经验、责任心强的医生负责预检门诊24小时值班,主管医师和护士要增强责任心,加强夜班值班力量,严密观察每一位就诊患儿的病情变化,同时告知家长重症的早期表现和密切观察的重要性,协助医务人员共同做好重症病例的早期发现,预防向危重症的转化,坚决杜绝死亡患儿无重症疫情上报的现象。

五、开展多层面技术培训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认真组织医疗卫生机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开展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实验室检测等防控技术的培训,提高医疗卫生人员手足口病识别、诊断、检测和治疗水平;各疾控机构积极开展内部人员培训,提高疫情规范化处置能力和水平,并对辖区相关单位开展宣传培训;区教体局要开展各中小学校、托幼机构教职员工、在校学生以及校医的全员培训,提高校园的卫生意识,增强防病能力。通过多层面、多渠道的技术培训,达到宣传培训无缝隙、全覆盖,提高全民卫生防病意识和防控水平。

六、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健康教育是手足口病防控的基础,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各种媒体,加大手足口病的防治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群众明白手足口病可知、可防、可治、可控,引导广大群众提高防病意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增强群众自我保健和防病意识,发病后第一时间到定点医院进行及时诊治,以防延误病情,耽误治疗。

广电中心要定期制作和播放手足口病防控知识专题节目,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宣传报道;卫生部门要以明白纸、报刊、网络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城乡居民防治知识知晓率要达到90%以上;各中小学校、托幼机构要将手足口病防控知识作为当前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有针对性地做好手足口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各社区要以宣传栏、黑板报、横幅、讲座、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向居民广泛宣传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做到宣传工作全覆盖,无缝隙。

七、切实落实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的防控措施

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是人群高度密集场所,儿童对手足口病普遍易感,一旦有疫情发生,在短时间内可造成流行或暴发。区教体局、各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要设立责任人、监督员、检查员,建立工作机制,分工到人、职责明确,全面落实晨检制度、缺课追踪制度等措施,提高学生健康监测和室内卫生消毒的能力。凡发现辖区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手足口病病例,教育部门要积极配合各级疾病控制机构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患儿隔离、救治以及疫点的消毒,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主动病例搜索,根据情况对密切接触的儿童进行隔离和医学观察,并根据各级疾控机构的业务指导,督促落实有聚集性病例发生趋势的托幼机构和学校按规定采取临时停课措施,主动切断传播途径,保护幼儿和中小学生的健康,防止疫情蔓延。卫生部门要及时向社区通报停课和儿童发病重大信息,教育部门也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及时向社会、社区通报信息,共同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

八、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

各街道及相关部门要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切实搞好社区(居民区)、公共场所、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和家庭的卫生,要加强对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处置,重点清理暴露垃圾和污水坑塘,严格实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要切实保护饮用水水源,加强供水水质安全监管。要大力推广卫生厕所,推进农村改厕建设,加强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要按照“环境治理为主、化学消杀为辅”的原则,积极开展除“四害”活动,降低“四害”密度,减少疾病的发生。

幼儿急诊护理措施篇3

【关键词】儿童意外伤害;防范措施

在我国,意外伤害居儿童死亡原因的首位,也是儿童致残的主要因素。儿童意外伤害不但对受伤儿童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身心伤害和经济负担,也对我国开展计划生育和提高人口素质带来很大的影响。通过对我院儿科门、急诊收治的儿童意外伤害病例进行分析,提出防范措施,以减少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保护儿童生命安全。

1临床资料

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我院儿科门、急诊共收治82例意外伤害儿童,其中男57例、女25例,年龄≤1岁12例,1~4岁39例,4~7岁10例,7~14岁21例。伤害类型:药物中毒13例,鼠药中毒6例,农药中毒8例,Co中毒18例,食物中毒6例,溺水1例,电击2例,车祸2例,异物吸入3例,吞食异物6例,高处跌落7例,烫伤8例,窒息2例。临床转归:经过积极综合治疗救治及护理,救治成功79例,死亡3例。

2因素分析

2.1性别因素本组资料显示,儿童意外伤害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57,25例),这与男女儿童行为差异相关,因男童较女童好动、好斗、爱玩危险品,所以男童受伤害的几率比女童多。

2.2年龄因素①0~1岁系婴儿期,小儿基本无辨别危险的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及自卫能力极差。是窒息、跌落、烫伤的好发年龄阶段;②1~4岁小儿为意外伤害的高峰阶段,此期儿童已具备独立行动的能力,活动范围扩大,对外界事物有强烈的新鲜感,生活经验不足,辨别能力差,是各种中毒、烫伤、吞食异物、跌落等意外伤害高发的年龄阶段;③7~14岁小儿为意外伤害的第二高峰阶段,此年龄组是学龄期,此期儿童与外界接触机会更是日渐增多,处于很活跃的阶段,喜欢争胜好强,攀爬冒险,对各种防护知识欠缺或了解不全面,是车祸、高处跌落、溺水、烧伤、电击等意外伤害好发的年龄阶段。

2.3看护不当从意外伤害的死亡情况看,2例死亡病例为食物中毒,1例为意外窒息。这与家长缺乏医学常识,看护不当,院前急救知识缺乏、常用急救知识不普及患儿中毒后就诊太晚而失去抢救机会等均有关。

3防范措施

3.1积极开展多方位的、经常性的健康教育

3.1.1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儿童需要保护,但对有理解能力者还需要教育及训练[1]。老师和家长对儿童应加以精神文明和行为规范教育,培养他们独立应付环境、适应环境的能

作者单位:710032陕西省西安电力中心医院儿科

力,启发和诱导他们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不安全的,以及不安全因素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例如:①从小培养儿童识别危险的能力,教育儿童不要从高处往下看,不要与小朋友追逐打闹,不要随便捡地上的食物食用。加强儿童的看管,提高儿童入托率是十分必要的;②要教育学龄儿童在参加娱乐活动时选择安全性能好的场所去锻炼;③对儿童要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防火、防电知识的宣传教育。

3.1.2对成人的教育教育家长要照顾好孩子,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千万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对易发生意外事故的情况应该有预见性,必须做到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凡是孩子活动的周围环境都应该有安全措施。告诫家长要经常对子女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不要独自让子女进行有危险性的活动[2]。

3.2加强对危险源的管理,采取防范性措施对农药、灭鼠药、药品等均应妥善保管,毒饵投放地区应严加防范;对喷洒过农药的蔬菜、瓜果须经规定时间后方可采食,被农药污染的用具必须彻底清洁后再用;家长给儿童用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切勿将成人的药品随便给儿童服用,喂药前应认真核对药瓶标签、用量及服法;家庭一切药品及非食用的化工品均应妥善存放,不要让儿童随便触及。加强对电、气、水源的管理,不定期检查防止漏气等。

3.3加强急救知识培训及普及,健全急救运转系统建立院前社会急救体系,以社区为中心,开办家庭急救知识讲座及操作培训班,教给群众简单易学的急救知识,如人工呼吸、心外按摩等。提高意外伤害现场首次救治能力是降低触电、溺水、意外窒息死亡的积极措施。

3.4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业务技能儿童意外伤害很多在急诊科接诊,所以急诊科医务人员要具有良好的业务技能,才能分秒必争地挽救生命,降低死亡人数及伤残程度。

4讨论

儿童意外伤害绝大多数是可以避免的,要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宣传教育,让家长、幼师、教师了解儿童心理和行为特点,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并教给幼儿、中小学生生活安全和交通安全知识,从单纯的医学问题转为各阶层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从而尽量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保护儿童生命安全和提高儿童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幼儿急诊护理措施篇4

一、工作目标

通过全面落实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控制手足口病疫情的蔓延,大幅度降低发病率。

二、工作原则

政府领导,部门协作;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依法管理,科学防治。

三、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指挥机构

县政府成立县手足口病防控领导小组(另行发文),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分管卫生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统一指挥全县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及主要职责:

县卫生局:负责组织制订手足口病防控应急处理技术方案;统一组织实施预防控制措施,并进行检查、指导;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依法提出隔离、封锁有关地区等措施。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县教育局:与卫生部门密切配合,负责组织实施托幼机构、小学的手足口病各项防控措施,防止手足口病在校内发生和流行,做好在校学生、教职工、婴幼儿家长的宣传教育工作。

县委宣传部:组织新闻单位积极主动地对手足口病防控进行舆论引导,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报道和防病知识宣传等。

县农业委:做好疫区内的家畜家禽的疫病防治工作,开展与人类接触密切的家畜家禽相关传染病的监测和管理工作。开展好“改水改厕”等爱国卫生运动。

县财政局:负责安排手足口病防控所需的设备、器材、药品等物资经费。

县妇联:协助教育部门组织实施托幼机构手足口病各项防控措施。

团县委:充分发动广大团员开展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做好“改水改厕”等爱国卫生运动。

其他有关部门根据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需要,承担县手足口病防控领导小组交办的相关工作。

各乡镇人民政府:参照本方案制定本地区的防控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二)日常管理机构及职责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手足口病防控的日常管理;依法组织协调有关手足口病防控;制订有关手足口病防控的策略和措施;组建与完善手足口病监测和预警系统;制订应急预案;组织对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应急知识和处理技术的培训。

(三)专业技术机构及职责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负责疫情监测、报告和管理;流行病学调查处理;指导有关单位对有关人员采取观察和隔离措施;采集病人和环境标本;环境和物品的卫生学处理;开展人员培训和针对性健康教育活动。

医疗机构:主要负责病人的现场抢救、运送、诊断、治疗;按规定及时隔离、留观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依法报告传染病疫情;做好院内感染控制和检测样本采集,配合进行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

卫生监督机构:开展事件发生地区的食品卫生、环境卫生以及医疗卫生机构的疫情报告、医疗救治、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四、技术措施

(一)严格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一旦发现手足口病病人,要按照法定的报告程序、时限和要求,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及时进行网络直报。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和托幼机构指定的专职或兼职的传染病疫情管理人员一旦发现学校托幼机构手足口病人或疑似病人应立即电话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村地区向乡镇卫生院)报告,同时向属地教育主管部门报告,并立即通知儿童家长,及时送医疗机构诊治。

(二)强化培训,不断提高卫生专业人员业务水平。卫生部门要尽快组织手足口病防治技术培训,进一步充实、提高防治队伍的技术力量。一是开展预防控制技术培训,提高疾控队伍的流调、采样、检测、监测和消毒等疫情处置技术水平,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二是开展诊疗技术培训,加强对医务人员手足口病的诊断、治疗、隔离消毒等知识的培训,使临床医生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乡医、村医尽快熟悉手足口病的诊疗技术,确保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三)认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辖区首例病例报告及集中发病疫情后要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深入分析疫情的三间分布和流行特点,随时掌握疫情动态,及时提供疫情预警预测信息。

(四)加强重点单位、重点人群的防控。手足口病防控的重点单位是托幼机构和学校。重点人群是幼儿园和学前班的婴幼儿。教育部门要迅速开展托幼机构和学校师生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全员培训,指定专人或兼职的教师负责本单位的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登记和传染病的报告工作。一旦发现患儿应立即隔离治疗,并认真落实消毒处理措施,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

(五)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宣传部门要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宣传单等各种宣传形式,正面介绍肠道传染病的防病知识,告诫家长流行季节不要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患儿接触;对儿童玩具、餐具、衣物、用品要经常消毒。教育家长注意搞好孩子的个人卫生、家庭卫生、环境卫生、饮水饮食卫生,倡导“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的良好卫生习惯。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迅速在全县掀起以防控手足口病等传染病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

(六)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监督检查。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对餐饮业、食堂、生活饮用水的监督检查。要进一步落实食品原料进货索证和验收制度,严禁采购、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不合格调味品、工业用盐或非食品原料和滥用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无凉菜间的餐饮单位不得制作凉菜,对发生手足口病(eV71感染)的重点地区,严禁出售凉菜。严格餐具的清洗消毒,确保餐具的消毒效果。供水单位要严格按照制水工艺制水,加强饮水消毒,确保出厂水和末梢水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二次供水单位要对二次供水设施进行一次清洗消毒,同时加强饮水包括桶装水的监测。

(七)快速果断处理疫情。一旦出现手足口疫情,卫生部门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迅速展开流行病学调查,采取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综合措施控制疫情。

1.对病人实行隔离治疗,严格管理传染源。医疗机构要按照《*省手足口病(eV71感染)诊疗处置意见(第二版)》,积极救治病人。要不断总结交流诊治经验,提高临床救治水平,减少死亡病例发生。对于传染源按照肠道传染病处理原则进行隔离,要落实预检分诊制度,设立发热与疱疹病例专门诊室,同时加强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儿、婴幼儿院内感染而导致严重后果。对住院治疗的患者,要限制其陪护和接触者人数,强化洗消措施;对居家治疗的病人及其接触者,由乡镇、村、社区防保人员具体指导落实隔离措施和周边区域的消毒处理措施。同时,积极配合疾控部门作好流行病学调查、消毒隔离和各种标本采集工作。

2.认真落实消毒处理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对垃圾、粪便、污水要及时清运消毒,整治城乡卫生环境;对于患者的用品、衣物、呕吐物、排泄物及其容器等用含氯消毒剂以适当比例配比进行消毒;使用菊酯类杀虫剂杀灭蚊蝇,具体消毒方法见附件1。严格保护生活饮用水源,尤其对于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的村庄,要整治水源地周围环境,采取保护措施,严防水源污染。

3.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易感人群。对托幼机构要加大管理力度,严格落实晨检制度,认真排查,对发现的病人及疑似病人及早隔离治疗。认真落实《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对患儿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及可能受污染的物品(衣物、被褥、餐饮具、玩具等)要随时进行消毒。必要时依法暂时封闭病例所在的学校、托幼机构及其他幼儿聚集场所。

五、保障措施

幼儿急诊护理措施篇5

夏秋季是手足口、霍乱、痢疾、甲肝、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极易暴发或流行。近年来的传染病防控经验表明,做好手足口、霍乱等夏秋季传染病防治工作,重点在预防。只有及时阻断传染病的传播渠道,才能有效控制各类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这也是我们现在召开这次防治工作会议的主要原因。今年以来,卫生部门认真落实各项传染病防控措施,保证了我县传染病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但从目前我县手足口病发病情况看,虽然发病人数总量小,但也存在重症患者,特别是随着季节性的温度升高,手足口等夏秋季传染病高发季节即将到来,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当前发生的疫情是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的民生问题,各级各部门要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充分认识到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要强化职责,积极应对,尤其重要的是要克服麻痹思想、轻敌意识,清醒地看到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复杂性,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保持百倍警惕。要把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传染病防治工作,作为改善民生和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民心工程来抓,提早动手,认真总结过来传染病防治工作经验,扎实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全力保护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突出重点,硬化措施,全力做好夏秋季传染病防治工作

当前,正值各类传染病高发季节,肠道传染病发生和传播的机率大大增加,我县传染病防治工作也将面临严峻形势,不容乐观,更不容忽视。我们要在重点环节预防、重点区域筛查和重点病种治疗上狠下功夫,做到“不留死角抓预防,不误时机抓送诊,不惜代价抓救治”。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群众自我防病意识。各场镇和相关部门,特别是宣传、教育部门和各级医疗机构,要紧密结合“健康*、幸福人民”行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采取板报、明白纸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讲解预防夏秋季肠道传染病的防治措施,使广大群众了解其危害、明白其传播途径、掌握其预防办法,增强自我防护意识,积极预防疫情的发生和扩散,避免不必要的恐慌。要组织开展以传染病防控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防病能力,保护身心健康。同时要加强正面舆论宣传和引导工作,县卫生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地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疫情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对外任何手足口病疫情,新闻宣传部门要严肃新闻纪律,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口径,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抓好舆论引导,并对社会上流传的谣言及其他容易影响稳定的因素,要及时澄清实事,以正视听。

(二)加强监测预警,提高疫情处置能力。各级医疗机构都要做好准备,尽快设立肠道门诊,做好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提高对手足口、霍乱、痢疾、伤寒、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的监测敏感性。对前来就诊的病人要逐例、逐项登记,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县疾控中心要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和我县《夏秋季传染病防治工作方案》要求,加强对手足口病、霍乱等传染病疫情监测、分析和报告,认真做好病例登记,发现可疑疫情,立即按程序上报、及时救治。要对重症病例或聚集性病例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疫情变化做出科学的预测、预警,一旦出现暴发苗头,迅速采取措施,把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严防疫情发生和蔓延。同时,要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建立健全处置队伍,积极开展培训和演练,发现暴发疫情,及时报告并调查处置。

(三)加强医疗救治,保护患者生命安全。实践证明,重症病例的早发现和救治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尤其是eV71肠道病毒所致的神经元性肺水肿不同于一般重症肺炎的治疗方案,时间和效率就是生命。一要建立健全医疗救治预案。各级医疗机构要依据卫生部印发的《医疗机构手足口病诊疗技术指南(试行)》、《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和我县《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应急预案》,认真制定本单位的肠道病毒(eV71)感染医疗救治应急预案,并抓好落实。二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防疫救治水平。要分层次、分内容办四类培训:一是对医疗机构儿科、传染科主任、医生、业务院长、卫生院院长进行培训;二是辖区内医务人员特别是对乡村医生进行全员培训;三是对托幼机构进行培训;四是对幼儿家长进行培训。三要加强收治管理。卫生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医疗机构承担的医疗救治职责,规范传染病预检分诊、筛查登记、留观收治、重症和危重症病例的治疗和转诊行为,对每一例患者都要进行明确诊断,凡诊断为手足口病的,要及时报告,全力施治。要充分发挥专家组的作用,深入各医疗机构进行巡诊治疗,一旦发现重症患儿,要立即转诊到市级定点医院,确保患儿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县级定点医疗机构要加大投入,配齐配强医务人员和医疗设备,最大限度提高救治水平。要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和逐级分诊负责制,树立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做到不漏诊、不误诊,不能不负责任的转诊。四要严防院内交叉感染。各级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管理办法》,按照肠道传染病处理原则隔离治疗患者,加强医务人员个人防护,限制住院病人陪护和接触者人数,认真落实消毒措施,避免发生院内感染。

(四)加强重点人群防控,严防较大疫情发生。婴幼儿、学龄儿童是手足口病等夏秋季传染病易感、高发人群,也是防控工作的重点人群,教育、卫生部门要加强对托幼机构、学校的传染病管理,制定应急措施,积极采取以应急接种、预防性服药、疫点终末消毒和预防性消毒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层层落实防控责任,发现疫情,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各级各类托幼机构和学校要随时了解幼儿和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全面实行学生健康晨检制度,做好学生因病缺课的登记工作,做到校园不漏班、班不漏人。卫生、教育部门要指导各中小学校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为学生提供安全饮水,保证教室、宿舍经常通风换气和室内空气消毒,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患者,必须立即隔离,及早动员患病学生到医院接受治疗。要指导幼儿和学生家长搞好家庭室内外的环境清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对儿童玩具、餐具、衣物、用品经常消毒,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儿童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症状,要尽早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五)加强卫生整治,改善人居环境。搞好环境卫生治理,是减少疾病流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调查结果表明,手足口等肠道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与个人卫生、家庭卫生和环境卫生状况有很大关系,养殖小区附近和环境较差的农村居民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因此,各场镇和各相关部门要以“五清理、一消杀”(即清理垃圾、清理厕所、清理沟河池塘、清理庭院住宅、清理摊点和消杀病虫媒生物)为工作重点,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努力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降低发病风险。要加大村庄、生活小区、学校、托幼机构、饭店、大型建筑工地等公共场所人群聚集地的环境卫生治理,深入开展食品、饮用水和公共场所卫生专项整治行动,防止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不断提高城乡环境卫生质量和群众健康水平。

幼儿急诊护理措施篇6

【摘要】目的总结婴幼儿急腹症的临床诊治要点,探讨有效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1年间收治的72例急腹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临床诊疗及护理措施。结果本组72例患儿经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后,手术治疗患儿和保守治疗患儿急腹症临床症状均得到缓解,无死亡病例。结论密切的观察急腹症患儿病情并实施有效的护理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急腹症;婴幼儿;治疗;护理

婴幼儿急腹症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婴幼儿患者的生理特点较为特殊,言语表达能力差,不能主诉病情,使得疼痛部位无法精确定位,不能配合治疗和护理,给临床诊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且起病急,病情进展快,严重影响到了患儿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以患儿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治疗效果,提高临床治愈率。本文在对72例急腹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基础上,总结婴幼儿急腹症的临床诊治要点,探讨有效的临床护理方法。

1临床资料

本组72例急腹症患儿中,男性39例,女性33例,年龄3个月~22个月,平均年龄10.8个月。就诊时间均在48h之内,其中56例(77.8%)患儿于24h内就诊。婴幼儿就诊时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以及腹膜刺激征阳性。经查体诊断患儿急性阑尾炎34例,急性肠胃炎18例,急性肠梗阻12例,肠痉挛5例,肠套叠3例。

2治疗方法

患儿入院后详细掌握病史、体温、脉搏、呼吸等全身状况,观察有无发热、休克、失水及酸中毒症状,并对症进行基础治疗。对需手术治疗的患儿,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做好围手术期准备,无明显手术指征的患儿均采取积极的保守治疗。急性阑尾炎患儿29例行手术切除阑尾,5例保守治疗,3例肠套叠患儿采取加压气体灌肠复位,急性肠梗阻患儿4例行保守治疗,8例行手术治疗。

3护理观察体会

3.1观察腹痛的各种变化

首先应明确腹痛的部位,注意观察腹痛的开始部位和转移部位。通过对患儿腹部体征的临床变化,进一步了解腹痛的性质、发作频率以及程度等情况,监测腹部体征变化,如:腹肌紧张的变化等。患儿持续性钝痛和隐痛,多提示腹腔炎症,阵发性腹痛则提示腹腔脏器发生痉挛或梗阻,持续性腹疼伴阵发性加剧,多表示炎症和梗阻的同时存在[1]。一般来说阑尾炎腹痛较轻,而肠套叠或肠扭转腹痛较为剧烈,当绞痛发作时患儿坐卧不安或捧腹屈体。

3.2观察腹部体征

当患儿腹痛症状有所缓解时,腹部处于放松状态,观察或通过腹部触诊判断腹部有无包块,并注意观察包块大小、部位、性质及活动度等。当患儿肠梗阻时,肠腔近端会因梗阻而大量积气,此时患儿会出现明显的腹胀。若呈板状腹则提示腹腔内有严重感染发生,合并腹膜炎的可能性较大。

3.3消化功能观察

恶心呕吐是患儿急腹症常见的消化道表现,护理人员应观察呕吐物的形状、颜色及气味。腹腔炎症容易引起反射性呕吐,呕吐大量胆汁液体则提示十二指肠下端梗阻,若呕吐咖啡色血性液体考虑肠狭窄或坏死的可能[2]。观察患儿腹痛过程中的排便排气情况,详细记录排便的频率、性质以及排气情况。

3.4围手术期护理

3.4.1术前护理

术前禁食6~8h,以预防术中呕吐而发生窒息,并进行胃肠减压,抽尽胃内容物,避免术中返流,术前需导尿,排空膀胱,避免术中误伤,同时加强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消除其对手术的顾虑。术前通过静脉补液纠正失水、休克及酸中毒症状。术前半小时肌注阿托品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

3.4.2术后护理

患儿取平卧位,颈部伸直,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常规吸氧2L/min,有利于改善缺氧及并发症,保证呼吸道通畅。密切监测患儿的心电反应及血压变化情况,根据病情及体征调整输液速度和剂量,观察并记录尿液和胃液的性质和量,必要时留置尿管,保持排尿通畅[3]。每日检查手术切口的变化,观察有无渗液、感染或裂开,必要时应用抗生素等药物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有疼痛的患儿,应详细记录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痛剂[4]。患儿术后体质较差,基础代谢加速,机体消耗增加,因此应积极的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加强营养的补充,如:适量维生索及微量元素,注重营养摄入的均衡。

3.5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发热、惊厥是患儿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热超过39度者,应立即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降温的同时应观察有无虚脱现象。术后惊厥可能是由于术中葡萄糖输入过多,或术前禁食而导致低血糖性惊厥。坚持在无菌操作下,每日对切口进行换药,预防切口感染。当术后患儿突然出现呼吸急促,脉搏增快,脉压减少,甚至血压下降等一系列症状,说明患儿有术后再出血和休克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输血及急症手术准备[5]。

4结果

本组72例患儿经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后,手术治疗患儿和保守治疗患儿急腹症临床症状均得到缓解,无死亡病例。

5讨论

婴幼儿急腹症因患儿特殊的身体特征及表达能力有限,而导致病情变化快,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密切的观察患儿病情并实施有效的护理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护理人员应重视对患儿腹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间歇期等主要症状及发热、呕吐、腹泻等伴发症状进行细致的观察,同时要求护理人员耐心与患儿沟通,最大限度的了解客观的、有价值的诊断资料[6]。对于手术患儿应在加强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积极预防术后并发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志清.小儿急腹症的护理体会[J].医学创新研究,2008,5(24):156.

[2]宋玉平.小儿急腹症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9,11(14):224-225.

[3]李庆华.腹腔镜小儿急腹症围术期的护理[J].青海医药杂志,2009,39(1):40-41.

[4]马燕.小儿急腹症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1,24(8):257.

[5]吕桂兰,秀,黄绪峰.小儿急腹症手术后的护理体会[J].中国民间疗法,2008,(7):60.

幼儿急诊护理措施篇7

【关键词】儿童意外伤急诊

近年来,儿童意外伤害急诊就诊人数有逐年上升趋势,在2006年1月~2007年12月期间我科接诊的3951例意外伤害急诊患者中有768例是儿童,占19.5%,较前几年的15%明显上升,值得重视。本文拟通过这2年内我科统计的儿童意外伤害的急诊病例资料,了解本地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情况,并对其原因分布进行分析,探讨有效的防控措施,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768例儿童意外伤害病例全部来自我院2年间急诊科抢救登记本及部分相应的住院病历。其中男419例(占54.6%),女349例(占(45.4%),平均年龄6.49±5.31岁。新生儿期9例(1.2%),婴幼儿期52例(6.8%),学龄前期415例(54.0%),学龄期292例(38.0%)

2.方法

回顾分析768例儿童意外伤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意外伤害的原因、各年龄段伤害的情况。

3.统计学处理

资料用SpSS12.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果

1.意外伤害的原因

创伤564例(占73.4%),居第一位,其中交通意外252例,意外摔伤或碰伤193例,爆炸伤62例,其他57例;其余依次为:烫伤78例(占10.2%),其中主要为热水,热食物和化学烫伤,中毒40例(占5.2%),主要是学校食堂的食物中毒,溺水16例(占2.1%),其中主要是游泳。儿童意外伤害的年龄分布:新生儿时期的意外伤害以窒息和烫伤为主,婴幼儿时期的意外伤害以窒息、创伤和烫伤为主,学龄前时期的意外伤害以创伤为主,学龄时期的意外伤害以创伤和烫伤为主。不同年龄段伤害原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见表1。表1意外伤害的原因与患儿年龄段的关系(略)

2.急诊处理后的转归

急诊处理后直接出院412例(占53.6%),留观后出院125例(占16.3%),住院227例(29.5%),急诊死亡6例。意外伤害死亡原因分布:交通意外3例(都是交通事故),溺水2例,窒息1例。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交往越趋频繁、交通工具的速度和密度与日俱增,意外伤害发生率及其引起的死残也逐渐增多。上世纪70年代末,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流行病学报告显示,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正趋于下降,意外伤害的发生率正呈快速增长,意外伤害致死已成为儿童死亡的首位原因[1]。本组资料是从本院急诊科就诊的患者中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儿童伤害是全部伤害来诊者的19.5%;从伤害的原因来看,创伤居儿童意外伤害构成中之首,也是引起儿童意外死亡及致残的主要因素,创伤的类型主要是交通意外、摔伤、碰伤和爆炸伤(爆竹)等;烫伤位居第二,主要是热水器使用不当,热食物、开水和化学伤也占一定的比例;中毒位居第三,与学校食堂的食物中毒有关,本组中毒40例中有92.5%(37/40)是学校食堂不慎使用有农药残留的青菜或不洁饮食引起;溺水、窒息虽然发生率不高,但病死率位居第二、第三,与国内外报道一致[2~5]。其中窒息、溺水是儿童意外伤害的主要死因,应当引起重视。从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年龄构成与类型看,学龄前期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为54.0%,发生率最高,此年龄段的儿童,由于自主活动能力逐渐发展,户外活动逐渐增加,大人监护力逐步放松,因此容易导致意外伤害的发生。学龄期儿童主要是创伤和烫伤,新生儿、婴幼儿主要是窒息和烫伤。本组病例中意外创伤、溺水、窒息原因造成的死亡占总的意外伤害死亡率的100%,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意外伤害发生后现场处置不及时,院前抢救不到位,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有关。从本组资料分析,儿童意外伤害是由多因素导致不同类型的事故、常造成机体功能受损、伤残、甚至死亡,而儿童由于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发育不完善,安全意识及危险识别能力差,不能预见潜在危险,又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是导致意外伤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总之,环境中意外致伤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儿童机体也存在着内在的易损性,因此,预防儿童意外伤害,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采取不同的各有侧重的防控措施,通过安全技术实施、安全教育、加强监管、避免和减少环境的危险因素等方式,大部分的儿童意外伤害是可以避免的。如对学龄期和学龄前期儿童进行意外伤害、溺水、窒息和烫伤的预防宣教,而对新生儿、婴幼儿时期的儿童则重点防控窒息和烫伤的发生,可有效降低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SuboticU,HollandCunzS,Bardenheuerm,etal.Chancefracturearareinjuryinpediatricpatients?[J].eurJpediatrSurg,2007,17(3):207-209.

[2]Healthpromotint.adecreaseinbothmildandseverebicycle-relatedheadinjuriesinhelmetwearingagestrendanalysesinSweden[J].2007,22(3):191-197.

[3]李丽君.武汉市0~10岁儿童意外伤害调查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7,25(3):213-215.

幼儿急诊护理措施篇8

(一)加强日常工作的监督管理,为医院整体工作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一是继续落实了每月一次的综合考核制度,做到了有处罚,有改进。二是从3月份开始,实行了院领导每周下科室巡视制度,做到“三用”做事,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提高了工作的时效性。三是每周二、每周三的业务、行政查房做到了常抓不懈。四是针对医院管理人员管理知识匮乏,医护人员缺乏医患沟通技巧等现状,分别在5月份和10月份有针对性地举办了医院管理学基础知识讲座和医患沟通与技巧知识讲座。五是为提高科技含量,医院投资38万元以议标形式购置了全自动化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微量元素分析仪等设备6台件。

(二)以宣传为载体,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1、充分利用电子屏、宣传栏、展版等宣传平台,打造医院特色文化。如在门诊大厅建立了卫生保健宣传栏,根据季节变化定期更换宣传内容;在病房、门诊走廊制做宣传展板,定做科室心语牌共计50块,向广大患者宣传防病治病、健康饮食等保健知识,倡导和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

2、利用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以及院务公开渠道,向社会公布医院信息,让社会了解医院,让大众认识医院。

3、为弘扬先进,激励落后,在去年基础上,11月份在五个病区继续开展了星级标兵评选活动,评选出了10名星级标兵。

(三)加强医护质量建设,保证医疗安全。

1、抓基础,练技能,提高全院医护人员的基本业务素质。(1)每月5号科室业务学习做到了经常化。(2)从3月份始,坚持每月护理人员考试考核制度,做到了月月练,月月考,对不及格人员进行了补考。(3)11月份,按照上级医务人员基本技能岗位和竞赛活动方案有关要求,结合医院实际,对40岁以下中青年医师进行了岗位考核,做到人人过关。(4)为保证奥运安全,提高应急救治能力,重点对急诊科、120全体人员进行了心肺复苏术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的培训与演练。(5)为提高病历书写质量,开展了病历评比活动。

2、抓关键、堵漏洞,保证医疗安全。一是完善了门诊、住院、急诊病人的工作流程和急诊病人的转诊流程,使工作环节衍接更加紧密。二是加强每月至少一次业务工作大检查工作,重新量化了医疗质量检查标准。在护理检查方面,实行了各病区护士长互查、互学、互提高制度。三是大力开展医疗质量安全集中行动,把查问题、摆不足、找症结、定措施、改缺陷、保安全放在活动的首位,对查摆出的各类问题,召开专门会议逐条梳理,逐条研究,制定改进措施,并以此为载体,全面加强医疗质量安全工作,抓关键部位,抓薄弱环节,把防范措施前移,做到预防为主。

3、积极开展新技术、进行新科研。独立开展了腰椎间盘摘除术,尺骨冠状突骨折、腰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请专家联合完成了甲状腺切除术、多发脂肪肉瘤摘除术、全髋置换术等项手术。2009年有3项科研课题在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其中基金资助1项),并在国内核心期刊10余篇。

4、加强科室建设。新建门诊手术室;独立了脑血管科门诊;成立了体检科,制定体检套餐,规范体检档案,明确专人负责,共对1690人进行了健康体检。

5、加强继续教育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先后派出3人外出进修,17人次参加各种短训班。

6、加强院感防控工作。在生物监测、消毒、医疗废物回收、销毁等方面严格落实有关制度,对全院人员进行传染病知识培训考核,提高全员预防意识;5月份按上级要求规范了肠道门诊。

(四)进一步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全年补偿参合人数2407人,补偿费用232.5万元。

(五)积极开展医疗惠民和卫生支农、医疗下乡工作。

(1)继续落实“一减三免”惠民政策,共对贫困患者减免各种医疗费用2万余元。

(2)落实1x帮扶工程,定期派业务骨干到帮扶单位定期坐诊,业务查房,并据其需要进行适当设备支持。

(3)继续启动流动医院工作,全年共下乡义诊16次,义诊人数900余人,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

(六)继续开展治理商业贿赂活动,从源头治理,建立长效机制。

(1)制定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方案,鉴定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抵制商业贿赂全员承诺。(2)在全院广泛开展医用耗材、医疗器械采购和使用情况自查自纠及治贿长效机制落实情况“回

头看”专项行动,并针对治贿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重点部位、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监督制约机制,完善并落实了各种制度20余项,并打印装订成册。(3)采取多种形式推行院务公开工作,做到了常规化工作定期公开,阶段性工作及时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4)增强工作透明度,向社会公开了服务承诺和投诉电话,并召开了社会义务监督员会议,为广泛接受社会监督。由于我院高度重视行风建设和纠风工作,至今,未发现商业贿赂等不良行为。

二、站在讲政治高度,高标准完成奥运安保、手足口病防治、抗震救灾、服用问题奶粉患病婴幼儿筛查等项工作。

(一)多措并举做好奥运安保工作。将其贯穿全年工作的始终,加强组织领导,全院动员部署,分解目标任务,重点排查隐患,对重点部位、重点岗位、重要物品死看死守,并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护路任务。在奥运安保工作中由于防范超前,措施到位,未出现任何差错,获县奥运安保先进单位。

(二)按质按量完成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在此项工作中,采取多项措施全力做好了手足口病宣传、培训、演练、考试及预检等项工作。

(三)积极支持*抗震救灾工作。大灾面前,医院心系灾区,情系*,在从严从高做好自身业务工作的同时,广大党员和群众自发向灾区二次捐款共计13100元。

幼儿急诊护理措施篇9

一、明确责任,责任到人

各班级各部门充分认识手足口病引发的危害,明确职责和分工,层层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一旦发现疫情立即启动紧急预案,尽快、尽早、及时、有效地处置疫情,防止疫情蔓延和扩散。

二、向家长普及防控知识,并发放手足口病温馨提示卡和消毒防疫知识

三、开展卫生整治工作

1、大力开展全园卫生安全工作,认真治理环境卫生,不留死角。

2、做好卫生消毒工作,餐具采用高压蒸汽消毒,玩具、桌面、地面、门把手采用84消毒液擦拭,室内空气采取开窗通风与紫外线消毒相结合的方法,床上用品一律采用阳光暴晒。

3、做好幼儿入园的晨午检工作,同一模、二看、三问、四查的方式仔细观察每一个孩子的情绪与身体状况,并及时做好登记。

4、做好缺勤幼儿跟踪记录。

5、教育幼儿注意个人卫生。

6、控制集体活动,减少感染机会。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模板生命是健康根本。为保障我园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手足口病的监测、报告、调查、处置等工作,我园按照上级防控手足口病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园实际,制定此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全面落实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控制手足口病疫情的发生或蔓延,确保全园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组织机构

(略)

三、工作措施

1、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易感人群。加大管理力度,制定手足口病防控预案,严格落实晨检、午检登记制度,发现手足口病疑似症状及时就诊,发现病人及早隔离、治疗,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并启动应急处理机制。教室等公共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对公共场所、玩具等坚持定期消毒,以确保健康人群的身体健康。

2、强化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对广大师生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培训,提高防控水平,确保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师生防病知识水平。我园利用多种形式正面宣传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告诫家长流行季节不要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患者接触;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

4、疫情期间暂停一切集体活动,家长接送幼儿在门口,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5、加大卫生监督检查。我园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加强对生活饮用水的监督检查,严格用具的清洗消毒。

四、疫情处置

1、手足口病疫情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急处置,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逐级上报相关信息。

2、无论是发生个案还是暴发流行手足口病疫情,我园必须做到手足口病零报告,直到疫情结束。

幼儿急诊护理措施篇10

一、工作体系

1.严格落实当地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工作部署,完善差异化防控策略。疫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前不开园,幼儿园基本防控条件不具备不开园,师生和幼儿园公共卫生安全得不到切实保障不开园。

2.成立由园长任组长的疫情防控和开园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幼儿园领导班子、相关部门负责人等组成,下设健康监测、教育教学、后勤保障、应急处置等工作机构。园长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幼儿园疫情防控和开园工作的组织领导、责任分解、任务落实和督促检查。多园区办园的幼儿园,各园区须指定疫情防控和开园工作责任人。

3.制定和完善疫情防控工作“三方案九制度”:开园准备工作方案、开园工作方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联防联控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师生晨午检制度,因病缺勤登记病因追踪制度,返园证明查验制度,幼儿健康管理制度,环境卫生检查通报制度,通风消毒制度,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制度。

二、工作措施

(一)开园前

1.对本园全体教职员工(含自聘不在编教师和保安、食堂、保洁、维修、绿化等后勤服务保障人员)和幼儿(简称师生,以下同)健康情况进行全覆盖排查,全面掌握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及家庭成员、假期旅居史等情况,每日收集体温情况、有无发热咳嗽症状等信息并做好记录。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并按时向主管部门报告。幼儿园应加强值班值守,及时接受、报送疫情防控信息。

2.开园前师生必须如实申报假期活动和健康状况,幼儿园必须对教职工和幼儿逐人排查有无感染、有无发热、有无密切接触等情况。对排查出的发热者、密切接触者,务必压实责任,协调卫生健康部门逐一进行核酸检测,分类诊治。

3.现在或近期去过湖北地区的、有发热等症状的、有与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人员接触史的等三类人员近期不得返回幼儿园,何时返园等待通知。由外省返回和由省内乘公共交通工具返回的教职员工和幼儿,返回幼儿园住地后应当隔离14天后方可返园。

4.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微信、短信、电话等形式,对全体教职员工、幼儿及家长进行防控知识和技能培训。

教育师生及幼儿家长学会正确佩戴口罩,注意定期更换、处理。外出前往公共场所、就医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全程佩戴口罩,若出现口罩潮湿或使用时间达到4小时等情况,应及时更换并将使用过的口罩放置有盖垃圾桶内。摘除口罩后,应立即在流动水下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时间为15-30秒;也可以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或消毒纸巾擦拭,时间大约为20秒。

教育师生保持手卫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避免接触公共物品和部位,勿用手接触口、鼻、眼等部位。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纸巾遮挡口鼻或用手肘衣服遮挡,并尽快用肥皂和水洗手至少20秒。

教育师生及幼儿家长居家应注意加强开窗通风、日常清洁及预防性消毒。

5.实行错时错峰开园,有序返园。园领导、教职员工要抓紧到岗到位,做好开园准备工作。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县(市、区)明确开园日期后,幼儿园按照大班、中班、小班的顺序依次有序开园。在规定的时间内,各幼儿园结合各自实际做出分阶段、分年龄班错时开园安排。人员返园基本顺序:园领导、教职员工、幼儿。

6.开园前,教育行政部门要选派责任督学(驻园联络员)到幼儿园监督指导疫情防控和开园工作。医疗卫生部门要选派专业人员到园,帮助和指导幼儿园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进行疫情防控知识和技能培训,监督体温测试等防控措施落实,指导幼儿园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7.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幼儿园进行全面清洁,对师生接触的物体表面进行预防性消毒处理,教室开窗通风。

按规范配齐配足食堂、公共卫生间等区域的水龙头,保证满足需求。在园内各公共卫生间配备充足的洗手液或肥皂,并在醒目位置张贴“正确洗手图示”,宣传指引幼儿学会正确洗手方法。

加强园车安全卫生检查。重点对车内座椅、扶手、安全带、吊环等物体表面进行消毒,使用化学药剂消毒后,应晾干并及时通风换气。

8.做好疫情防控物资储备,备足红外体温测量仪、消毒液、洗手液等防控物资,通知幼儿家长提前备好口罩、体温计等个人必备防护物品并指导幼儿及家长科学准确使用。

具体参照标准如下:

(1)1000人以下的幼儿园至少配备1箱消毒液;1000人—3000人的幼儿园至少配备3箱消毒液;3000人以上的幼儿园至少配备5箱消毒液。(标准84消毒液每箱30瓶)。

(2)按照标准配齐配足口罩。

(3)每班配备1个红外体温检测仪,2-3支体温计。

9.设立(临时)隔离室。500人以下的幼儿园至少设立1个(临时)隔离室;500-1000人的幼儿园至少设立2个;1000人-1500人以上的幼儿园至少设立3个;1500-2000人的幼儿园至少设立4个;2000人以上的幼儿园至少设立5个。

(临时)隔离室的基本要求是:

(1)通风良好,位置相对独立,与教学区、生活区相隔离,用以暂时留观、转送身体不适的师生。

(2)进入(临时)隔离室应做好防护,佩戴一次性口罩、一次性帽子、鞋套等防护用品。

(3)不同宿舍或不同教室的多名发热幼儿要收入不同的(临时)隔离室。

(4)收入(临时)隔离室的教职工和幼儿均需戴口罩、严格隔离、严格管理、不得随意离开。

(5)加强(临时)隔离室消毒。使用后的防护用品及一次性医疗用品要按照医疗废弃物处理,其他生活垃圾要及时处理,存放容器必须加盖,避免可能的污染。

(6)发热幼儿、教职工转出幼儿园或转入医院后,(临时)隔离室应当进行彻底消毒。

10.开园前,要全面检查防疫工作到位情况,按开园方案和应急预案要求,进行培训、演练。

(二)开园当日

1.返园时间安排好要及时通知师生。科学调整作息时间,不同年龄班返园、上课、就餐错时错峰错区域,减少交叉聚集。

2.师生返园和开园后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必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应当向幼儿园报告。乘车时应全程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医用手套,注意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妥善保存乘车票据信息,以配合可能的相关密切接触者调查。

3.幼儿园要实行网格化、单元最小化精细管理。行政部门以办公室为最小单元,教师以班级组、年龄班组、教研组为最小单元,幼儿以班级为最小单元,不同年龄班、不同班级各项活动相对独立。幼儿园划区划片实行网格化管理,每个网格都要明确专人负责,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4.实行家长接送幼儿不入园制度。对幼儿园实施封闭管理,引导家长及幼儿有序入园,原则上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班级至少一名教师在园内户外指定地点与家长完成与幼儿的早入园、晚离园的交接工作,避免人员聚集,保障幼儿安全到班。严禁家长随意进入教学楼及活动室。严格落实“六个一律”要求。园外无关人员一律不准进园,园内幼儿未经批准一律不准出园,园外幼儿未经批准一律不准提前返园,任何人进入园门一律核验身份和检测体温,对发烧咳嗽者一律实行医学隔离观察,不服从管理者一律严肃处理。在幼儿园门口一旦发现有发热症状人员,立即阻止进入,通知有关部门或由幼儿园安全护送到就近的发热门诊筛查诊疗。

5.由主班教师或保育员负责对进入本班教室的幼儿再次进行体温检测,体温正常方可进入教室。有可疑情况的,要用体温计再次精确检测。有发烧咳嗽症状的,要立即报告幼儿园,由专人送(临时)隔离室。

6.上好开园第一课。重点宣传新冠肺炎防控形势,普及个人防护与消毒等知识,示范幼儿正确的戴口罩和洗手方法,教育幼儿保持良好心态,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7.填发健康卡。要为每位教职工和幼儿建立健康卡,登记基本情况,每日健康状况,加盖幼儿园公章,开园后发放给师生,同时作为出入园门证明材料。

8.向幼儿及家长发放明白纸,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开园后幼儿园教学工作安排及相关要求。

(三)开园后

1.幼儿园应当密切监测师生的健康状态,每日晨午两次测量体温,填写健康卡,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并按时向主管部门报告。

2.加强因病缺勤管理。做好缺勤、早退、请假记录,对因病缺勤的教职工和幼儿及时追访和上报。

3.各类生活、学习、工作场所(如活动室、寝室、图书室、体育活动场所、功能室、办公室、备课室、盥洗室等)要加强通风换气。每日通风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课间尽量开窗通风,有条件的开启新风系统。如使用空调,应当保证空调系统供风安全,保证充足的新风输入,所有排风直接排到室外。

4.加强物体表面清洁消毒。保持活动室、寝室、图书室、餐厅、公共卫生间等场所环境整洁卫生,明确专人负责每天定期消毒并记录。对门把手、水龙头、楼梯扶手、电梯间、公共区域的玩教具、大型器械、寝具等高频接触表面,可用有效氯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也可采用消毒湿巾进行擦拭。妥善保管消毒用品,防止中毒和发生火灾。

5.严格按照市场监管部门和食品卫生监督部门的要求,加强幼儿园食堂和配送餐管理,倡导科学膳食和营养配餐。强化幼儿园食堂采购、加工监管,食堂进货严格落实索证索票,不得使用来源不明的家禽家畜,严禁采购食用野生动物。食堂从业人员(食品采购、加工制作、供餐等有关人员)均应佩戴一次性帽子、口罩、手套;食堂采购人员或供货人员应避免直接手触肉禽类生鲜材料,摘除手套后及时洗手。

6.加强餐(饮)具的清洁消毒,餐(饮)具应当一人一具一用一消毒。餐(饮)具去残渣、清洗后,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15分钟;或采用热力消毒柜等消毒方式;或采用有效氯25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消毒后应当将残留消毒剂冲净。

7.幼儿进餐前应分组错时如厕、盥洗,并使用自己的毛巾或一次性纸巾擦手。幼儿用餐时,可根据条件拉开幼儿就餐距离,避免人员聚集。如需幼儿排队取餐,应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排队时应佩戴口罩,进食前摘掉口罩;就餐时应使用食堂高温消毒后的餐具用品,引导幼儿安静就餐,不与同伴交流;餐后及时洗手并用自己的口杯漱口。

8.卫生洁具可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或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冲洗干净。

9.确保幼儿园洗手设施运行正常,幼儿园原则上每30—35人设一个洗手盆或0.6m长盥洗槽,并备有洗手液、肥皂等,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有条件时可配备感应式手消毒设施。严格落实教职员工及幼儿手卫生措施。餐前、便前便后、接触垃圾后、外出归来、使用体育器材及幼儿园电脑等公用物品后、接触动物后、触摸眼睛等“易感”部位之前,接触污染物品之后,均要洗手。洗手时应当采用洗手液或肥皂,在流动水下按照正确洗手法彻底洗净双手,也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

10.做好垃圾分类管理、定点暂放、及时清理。保持垃圾暂存地周围清洁,可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每日定期对其进行消毒处理。已使用过的口罩放置到有明显标志的垃圾箱中,统一销毁处理。

11.建议教师全天佩戴医用口罩。幼儿也应佩戴口罩,所用口罩原则上由幼儿家长自备。幼儿园应储备一定数量的符合防护标准的口罩,保障教职工工作需求,免费提供给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并尽力满足遇到口罩污损等特殊情况的其他幼儿需求。

12.家长接送幼儿来园、离园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13.师生传递纸质文件或资料前后均需洗手,传递时应佩戴口罩。接待外来人员时,双方佩戴口罩,减少握手、拥抱等肢体接触,及时洗手。

14.幼儿园应引导师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幼儿应坚持适量活动,保持身体健康。

15.疫情防控期间不得组织开园典礼、升旗仪式等大型集体活动和社团活动、外出集体活动。必要的小型会议应控制时间,定时开窗通风,全程佩戴口罩,开会人员间隔1米以上。会议结束后对场地、家具进行消毒。

16.及时核查、补充防控物资,确保物资充足。

(四)出现疑似感染症状应急处置

1.幼儿园要建立疫情报告制度,设立疫情报告人。疫情报告人一般为园医或保健教师;工作要认真负责,责任心强;了解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班级要有晨午检记录本,幼儿园卫生室要有就诊登记本、传染病疫情报告记录本。

2.发现师生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疑似感染症状的,要立即向幼儿园疫情报告人报告;幼儿园疫情报告人核查后,立即报告幼儿园领导;幼儿园领导要立即向属地包联医疗卫生部门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及时处置。

3.教职员工如出现疑似感染症状的,应当及时隔离并按规定去定点医院就医。避免乘坐公交、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医院路上和医院内应当全程佩戴医用口罩或其他更高级别的口罩。

4.幼儿如出现疑似感染症状的,应当及时向幼儿园报告、通知幼儿家长并采取相应措施。

5.寄宿制幼儿出现发热等症状后,要立即安排在(临时)隔离室进行医学观察,联系卫生疾控部门或安排专人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基础上,将幼儿送往指定医疗机构诊治,同时通知幼儿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