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19:45

旅游文化规划篇1

一、工作思路

市文化旅游局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今年。进一步繁荣艺术创作,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强化文化、旅游、体育市场监管,加大文化遗产维护力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一是发展目的上,必需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休闲健身、娱乐需求,保证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二是发展战略上,必需提升潜江文化软实力,提高全市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发展理念上,必需一手抓公益性事业,一手抓经营性产业;一手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一手壮大文化旅游产业、繁荣文化旅游市场,推动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四是发展动力上,必需坚持改革创新,不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全市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焕发全市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主要举措

立足工作实际,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决定》文件精神。结合文化旅游(体育)十二五”规划,切实做到业务建设、产业发展、体制创新、人才培养四位一体、齐头并进。

1切实加强业务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一是推进文艺精品生产。力争推出1-2台新创作的优秀剧(节)目,并力争在省内、国内重要艺术活动、评比中获得大奖。二是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免费送文化下乡活动,组织开展“月月红”广场文化活动以及节庆文化活动。重要节日期间,开展非遗节目展演、腰鼓秧歌健康舞蹈扮演、广场文艺演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同时,扶持、引导、鼓励农民点歌台、农民乐队、农民剧团服务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三是依托文艺载体,繁荣文艺事业。以文化事业单位和社会文化团体为载体,繁荣现代气息与乡土风情相结合的戏剧、小说、诗歌、诗词楹联、音乐、舞蹈、书画、摄影、民间文艺等文学艺术,形成百花齐放的文艺发展格局。

2切实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步伐。文化产业是新兴的向阳产业。大力支持民间资本以股份制、合伙制及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办文化、旅游、体育产业,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产业投入机制。适应消费快速增长的新形势,书店、剧院等文化经营单位内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影院线、演艺联盟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建立融入“1+8乡村圈的图书报刊、影视产品、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艺术品、演出剧目的营销网络。三是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发展三产业文件精神,争取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市场准入、工商和价格管理、土地使用、资产管理、收入分配、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发展文化、旅游、体育产业予以倾斜。

3切实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创新是文化的实质特征。转变观念。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紧紧围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等关键环节,切实贯彻“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平稳有序地推进体制改革。二是重点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益性文化单位免费服务机制、特色服务机制;推广剧团、书店改革的经验,依照“设置岗位、明确职责、竞争上岗、绩效考核、奖惩兑现”方法,四馆”推行竞争上岗,激发文化事业的活力。

4切实加强人才培养教育。人才培养设是实现文化、旅游、体育继续发展的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岗位培训制度、技术性业务性专业人才的传袭人制度。

三、工作重点

1启动曹禺文化产业园机构设置及相关项目规划、论证、建设工作。启动曹禺大剧院、中国剧协曹禺剧本奖创作基地和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建设论证。

2完成市少儿体校教学场所、体育场所及住宿楼拆迁、还建安置工作。

3继续实施龙湾遗址维护与开发工作。力争在龙湾遗址维护站建成多媒体接待厅。启动龙湾遗址章华宫复原与推测设计规划论证。实施龙湾遗址放鹰台遗址群维护实施建设项目、龙湾遗址·章华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

4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继续组织实施“月月红”广场文化活动。每年完成送文化下乡100场。重要节庆日开展大型广场文化活动,传达社会主义主旋律先进文化。

5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农家书屋覆盖所有乡村;抓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

6做好旅游线路推介工作。

7做好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十二五”规划要求对“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8严格督促和指导高石碑镇窑岭村旅游名村创建工作。积极跟进龙湾镇、积玉口镇旅游名镇申报工作。

9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工作。

旅游文化规划篇2

关键词:规划布局分析旅游文化产业社旗县

一、引言

旅游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中积极发展的产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2009年12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为旅游业突破发展提供了强力政策支持。同时,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强大的现代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使得传统居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受到强有力的影响乃至冲击。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作为历史文化名镇,外籍商人建有山陕、福建、江西、湖北会馆等。本文以社旗县为例,对旅游文化产业规划布局进行分析。

二、旅游布局原则分析

社旗县城所在地赊店镇作为清代的一个著名商业古镇,具有浓厚的文化积淀。古镇有著名的山陕会馆和火神庙等,其中山陕会馆被誉为天下第一会馆。并有较多保留完好的清代商业、居民建筑、古码头、古城墙,尤其是清代72条街尚在,是中国清朝商业发展历史的典型缩影,具有较高的保护开发利用价值。

为此,社旗县的旅游规划与开发要本着以下几点原则:[1]全面展示独特商业文化的人文景观原则,全力打造一条以商业文化为特色特点的旅游路线,表现在修复清代一条街、福建会馆、厘金局、镖局、木牌坊、票号、城门楼等名胜景点。

三、旅游规划布局条件分析

1、旅游资源分析

社旗县旅游资源众多,其中最突出的为人文旅游资源。根据旅游资源所在位置,西边为桥头镇――隋唐时期冶炼重镇;东边有霸王山;中有清代古建筑群。主要著名景观有山陕会馆――慈禧太后第七行宫;古代庙宇;仿罗马教堂的建筑群;清代一条街;马蹄村;霸王寨等。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山陕会馆,其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为方便陕西、山西客商“通商情、叙乡谊”。会馆中古商业文化丰富,造型奇特,无木不刻、无石不雕,国家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感叹道“辉煌壮丽,天下第一”,堪称全国一绝。

2、政策环境分析

社旗县本着全面展示商业文化人文景观原则,对明清时期诸多人文景观进行集中整合,全力打造出一条以商业文化为特色的旅游路线,修复了清代一条街、福建会馆、厘金局、镖局、木牌坊、票号、城门楼等名胜景点。此外,还有因项羽屯兵闻名的霸王山,有融中外建筑艺术为一体的太和转楼和刘邓大军高级干部会议遗址等丰富的旅游资源。

县委、县政府将采取的宏观措施有四:一是高举三面旗帜,即团结务实精神,生态经济发展,亲商护商理念;二是坚持四个第一,即加快发展是第一要务,工业突破是第一方略,项目推进是第一抓手,招商引资是第一政绩;三是打响四大品牌,即生态农业品牌,山陕会馆商业文化品牌,赊店老酒品牌,民营工业品牌;四是实施四大战略,即工业强县战略,民营化战略,招商突破战略,劳务经济战略。

3、后发优势分析

社旗县县委为了发展古镇、制订政策并在发展建设上取得了较大突破:

其一,国企改革上的突破。骨干企业改制面达100%,改制后的企业活力大增、运行健康。

其二,招商引资上的突破。2003年,全县引进县外资金2.3亿元,是前10年引资额的总和。

其三,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突破。柏油公路总里程由原来的60公里增加到230公里,形成四纵三横公路网,实现乡乡通油路;新建、扩建城市道路10余条,县城面积由原来的4.5平方公里扩大到7.2平方公里,而且城市服务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其四,经济运行效益上的突破。

四、结论

探索社旗县浓厚的商业文化,并使其与旅游资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要使旅游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必须将商业文化交融于旅游之中。因此,在旅游文化产业规划布局中,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要素,以满足游客求新、求奇、求异,追求享受独特民风民情的心理,实现游中有景、有物、有获。

参考文献:

旅游文化规划篇3

[关键词]湘乡 红色旅游

中国的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一个亮点,湖南的红色文化是复兴之旅的一个重点,湘乡的红色文化更是复兴路上的一个重要的节点,依托湘乡红色旅游资源,通过红色文化的引领,融合其他文化,全面创新,成为人类文明共享的财富资源,通过交通优化、环境提升、产业升级、城乡融合的途径转变为湘乡文化产业优势,为我国的红色旅游重塑标杆,创造一张崭新的名片。

2011年10月25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湘乡红色旅游生态文化园区,不仅仅是点亮了“红色之旅”的重要之路,为湘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红色源泉,更是顺应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和平崛起的时代大势。

一、工程概况及现状分析

1.工程概况

湘乡红色旅游生态文化园区建设地点地处湘乡市龙洞镇泉湖村,系韶山至湘乡公路旁,距韶山市11公里、湘乡市城区8公里,距正在建设的沪昆高铁韶山车站6公里,距上瑞高速公路湘乡市入口5公里,交通较为方便。总用地面积54.2万平方米,工程总投资2亿元。

2.水文气象条件

湘乡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的中部,四季分明,光热水资源充足,年平均气温16.8~17.4℃,年极端最高气温39~41℃。其分布特点是东高西低,南北次低。年平均降水量1215.8~1472mm,全市雨季与旱季分明。由于季风影响,全年降雨量主要集中于4~6月,8~9月为缺水季节。

3.生态环境条件

全市林业用地面积为90492h㎡,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5.0%,全市森林总面积83883.7h㎡,森林覆盖率达44.1%,森林的蓄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等生态功能基本正常发挥,水土流失情况不算严重。主要植被为杉、松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竹林、乔竹混交林和以油茶为主的经济林。

二、规划构思及理念

1.立题

文化的复兴是富民、强国的“高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开国将领们和中国人民的红色发展之路任道重远,红色之路上湘乡人民心怀着不屈不挠的红色动力在前进。湖南红色文化之路就是复兴路上的亮点,湘乡红色文化之旅是复兴路上的重点,龙洞红色文化更是复兴路上的节点。

同志走出韶山,到东山学校追寻救国之本是从这条路开始的,陈赓大将开国之路也是从这里开始的。于此于斯,这里有一股红色的神圣力量,这是一处纪念开国大将的圣地,一座怀古的老宅,一栋缅怀大将的博物馆,又是一片寄托思念的将军林,一池流向湘江的清泉,一坛豪情壮志的红酒。

2.定位

湖南红色文化旅游的“高地”

红色之路上的“必经之路”

湘乡新农村发展的“新星”

龙洞红色生态产业的“示范基地”

3.理念

以红色文化旅游为根

以大将广场为本

以陈赓故居为核

以生产产业为心

三、设计目标、愿景

1.设计目标

优化湖南红色旅游产业;提升湘乡城市生活品质;传承和弘扬湘乡爱国文化;打造中国红色旅游重镇。

2.愿景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集红色旅游和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景区。希望红色之翼腾飞:带动这里的父老乡亲们在传承革命精神的同时,改善生活素质,富民强国。

四、规划设计

1.空间布局

一线(湘韶公路为红色旅游之线)

一轴(陈赓故居和大将广场形成红色之轴“大将之路”)

一泉(大将广场西端泉眼为龙泉之眼)

一池(湘韶公路东侧为龙池)

一湖(把龙洞和泉湖合一取龙湖之名)

一环(周边森林护守为将军林)

两区(西区为中心区,以大将广场为中心,东区为核心区,沿龙湖布局)

2.规划结构

一线一轴交汇(图2)

一泉一池一湖相串(图3)

一环两区相连(图4)

有机互动,因地制随

3.功能分区及分区详细设计(图5)

(1)大将广场(图6)

大将广场是中国首个纪念开国大将的红色圣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程的闪亮之星,广场以新中国国徽、国旗为创意之源,以直接77米的圆形广场为核心,树立四星大将之柱为门户,展示其在战场上驰骋,的大将本色;同时,以月池为入口,形成一条西朝东的红色轴线,将十位开国大将的丰功伟绩序列展开。

(2)大将林

位于大将广场两侧的大将林,环抱大将广场,以原有自然成林植被为基,在林两侧树立红色战役纪念碑林,展示我国著名的历史战役故事和革命展示的雕塑。红色战役历史园林与纪念碑林分别位于大将之路的两侧,展示我国十大将军的著名战争战役故事和事迹。

(3)红创基地

红创基地是湘乡大型的企业会所集群,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形成富有特色的湘乡创业基地。

(4)“阿梅德勒”红酒堡

“阿梅德勒”红酒堡主要以葡萄酒文化博览带动文化旅游和景观居住,注入葡萄酒酿造精神,创新营造泛工业的文化旅游产业,展示葡萄酒酿造风情,创建工业生产与人居的和谐典范。

旅游文化规划篇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03602

1引言

少数民族村寨风貌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是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浓缩了少数民族伟大的创造力和智慧,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1]。但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原因,少数民族和地区特有的自然资源和特色文化遗产开始渐渐消失,因此,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少数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发展,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颁布后,各地开始开展少数民族村寨的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项目[2]。如今,对于减少少数民族村寨的过度开发,在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前提下,促进少数民族村寨的发展,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还原一个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景观体系已刻不容缓。以广西融安县沙子乡樟家屯“梦里水乡”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分析了壮族村寨景观规划项目开发及文化融合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3]。

2“梦里水乡”项目概况

2.1项目区域概况

融安县位于广西北部,地处北纬24°46′~25°34′,东经109°13′~109°47′,面?e2905km2,东面与临桂等县接壤,南面与柳城、鹿寨等县毗邻,西面与融安县相邻,北面与三江、龙胜县交界。融安县地势北高南低,东面为石灰山地,喀斯特地貌发达,西面为丘陵,中部较为平坦。

沙子乡全乡土地面积142km2,耕地面积21337亩,其中水田14630亩,旱地6707亩,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7.8℃,年均降水量1536mm。当地居民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全乡总人口13290人,其中农业人口12800人。辖区内居住着汉、壮等民族,其中壮族占全乡人口的68%。全乡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其中库容为354m3的社宜水库,环境清静,风景优美。

2.2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樟家屯民族村寨位于沙子乡南部,沙子河河畔,全屯有60多户,240多人,管辖面积3836.36亩。樟家屯用地范围有山有水,西北面是青松苍翠的后龙山及竹石奇径,河对岸是前山和茶园,南面临一湖碧水,江面宽阔,江岸自然曲折婉转,天鹅岭、白山、独山千峰竞翠,风景优美,视野开阔,山上巨石盘踞,悬壁峭??,宛如护首。沙子河S形坝蓄水分段,上游有沿河码头、水际游步、古树抚江、游场水草;下游则跌水喷涌、河滩沙地、湖水平幽、田园独处。白山岭上巨石耸立,猴脸面江;天鹅山横伸江尾,似天鹅拂水;独山孤居一方,与白山峡水成谷,形成“天户开、地户闭”的自然风水格局,景观条件非常优越。

3项目景观规划设计布局

3.1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3.1.1突出“水乡文化”的自然山水组合原则

彰显樟家屯水之韵,突出水资源、水文化的挖掘和展示,设计尽量严格保留原有的自然水景生态资源,保留沿江沿湖的自然岸线、林木、竹林及场地上原有的果树植被,对原有河道适当整合充分利用,在下游建设蓄水堤坝以提高水位,扩大湖面。依托沙子河两岸山峦地形、居寨田园、奇石林翠及前景之天鹅湖,共同营造独特的山水空间。在大水面上既保留原有S堤坝、沙滩、码头等,又根据水流现状恢复古水车(水轮水车和脚踏水车),设计了人工自拉式渡船,开发水上游船、划船、竹排、游泳、垂钓、水上步行器、水上牌乐等对自然生态水体无污染无破坏的娱乐活动。

3.1.2突出“田园文化”的壮族乡村风貌原则

樟家屯属于喀斯特地貌,山峦地形空间独具特色,风水形态颇佳。前山、茶山、独峰、白山、天鹅岭、后龙山将樟家围合在沙子河一侧,沙子河两岸地势平坦,是河谷坦地,形成田园风景。这种有山、有水、有田、有寨、有树的乡村景观宛自天成。自然之内涵,田园之爽朗,文化之灵动,以沙子河水线为设计主轴,展示两岸田园图案,纳入樟家炊烟,营造“一方乡愁”之灵气。

3.1.3突出“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参与体验原则

分析现代人们对乡村生态休闲生活的需求,结合樟家屯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特色及地形地貌特点,以水上娱乐、乡村体验、文化体察为主要功能,满足人们体育休闲、农业体验、山水养生、景观游览等需求。

3.2生态旅游规划景观布局

3.2.1景观框架

根据樟家屯自然资源与景观现状、特点,结合自身山水空间特性,在规划设计上突出其优美的自然山水景观资源,展示樟家屯的自然生态居所,体现“梦里水乡”的地域风景及文化底蕴。紧紧围绕“水乡”的内涵,融合民族乡村田园特色,满足现代人对运动休闲、观光旅游、文化体验的需要,为人们提供高品质有特色的生态型乡村休闲游憩空间。在具体构思上,以“五缘”之处理手法将景物序列及景物空间有机搭接与优化,成为樟家屯“梦里水乡”的设计理念与景观主题。

“五缘”,即“水之缘”:充分利用沙子河(天鹅湖)创设亲近水、体验水、娱乐水的景致;“田之缘”:彰显樟家沿湖田园自然风貌营造多彩生态田园,徜徉于花海中;“绿之缘”:感受樟家山之绿、地之绿、茶之绿,看花山茶山,观生态果品;“石之缘”:平远观奇峰崖壁,深近察竹林石径,一花一世界,一石一心得;“文之缘”:体察壮族民居建筑,悟道樟家村寨文化,文情涌思,上善若水。

以自然山水生态景致为基调,密切田园与水际环境空间,提升樟家屯人居生态环境,营造“水乡”文化情怀,依托沙子河环抱之水及两岸风光,将樟家屯民族村寨打造成具有运动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功能的乡村型自然生态游憩景区。因此,在规划设计框架上提出“一核一环一线二轴”的空间布局。

其中“一核”指樟家壮族民居文化景观展示核。该核突出樟家建筑文化及民族风情文化的综合展示,景物成点、片式分布,主要有樟家民居建筑、民族文化园、民族文化馆、古码头、S堤坝、民族餐馆等景观,是樟家民族村寨核心文化区。“一环”为乡村生态廊道景观环。该景观环以自然生态蓝本为基调,山、水、道、果、林相互烘托,层层打造,景景有致。能观古樟、能采摘果品,能看白山风光,能游茶山、品尝野花,能戏水游泳、能进农家客栈。“一线”即天鹅湖田园序列景观线。重点景物有天然游泳场、S堤坝、浪漫沙滩、天鹅湖田园风光、时花园、特色瓜果园、烧烤场、滚水坝等。“二轴”以东西向特色景观序列轴和南北向景物递进序列轴构成。前者轴线布局地形起伏、山水互动、奇石丛竹、民居错落,可平远、深远观景;南北向景物递进序列轴则突出南北轴向景物空间序列控制,展示樟家民族村寨风貌、喀斯特石山峰峦地貌及地形谷地,彰显美丽生态乡村的景观绿化。

3.2.2景观功能布局

樟家屯“梦里水乡”项目按功能进行区划,功能区划确定后再布置景物景点。根据项目综合功能需要,划分为四大功能区:村寨文化集聚区、田园水景休闲区、生态茶园体验区、石山生态康复保护区。

(1)村寨文化集聚区。体现“文之缘”、“石之缘”。以展示樟家民族村寨壮族民居风貌、壮族文化及天然生态山石游道为主要功能,融入民寨作坊、民族表演、打造自由活动、壮族文化展示、生态停车、游客服务等乡村文化旅游地。保留现有壮族民居空间,通过民居保护与特色改造,形成文化展示空间。利用后龙山奇石径及登山游道形成片状游览地。登山(后龙山)远观天鹅湖水悠悠、茶山朦胧,近看民族村寨炊烟缕缕、湖光水影,悟大地之壮怀,乐山水之情韵。

(2)田园水景休闲区。由水道为线,两岸峰峦为竖界,田园为景面,形成丰富的立面景观。功能布局:河道风光、天然游泳、生态游船、戏水游乐、田园体验、垂钓休闲等功能,主题以“天鹅湖”水龙文化为切入点,创设水景文化,布局民族养生餐馆、水上活动场、浪漫沙滩、田园花海及轻松垂钓等。

(3)生态茶园体验区。本功能区通过适当用地分隔建成茶园,实现片状生态茶园视面,通过规划建设龙盘茶香主题建筑及布局蕴茗亭、游山步道等将茶园空间打造成既可制茶、品茶,又能进行茶文化培训、茶文化展示的活动场地。茶文化体验(提供采摘茶叶、制作茶品、品尝茶香、游玩茶园等)成为樟家屯水乡文化之特色。

(4)石山生态康复保护区。以保护喀斯特山地生态原生条件为核心功能,保护好樟家现有果树种植地、竹林地及风景林地。石山峰峦严禁采伐天然林木,全部封山育林,保证自然生态康复。

4项目生态文化融入途径分析

4.1打造“水乡文化”产品

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各地正在迅猛发展,谁的资源开发得好,产品有特色,在市场中占有地位,谁的效益就高。樟家屯以水乡为主题,突出水乡生态元素,这是依托自身资源确立的指导思想,在沙子乡沿线生态资源中独具匠心,区域内具有资源唯一性。因此,水乡建设必须融入传统水乡元素与现代水景要素,通过优化组合形成核心产品。

4.2彰显“乡情文化”品牌

一方土养一方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乡村旅游景观开发的重任之一,也是今天建设生态乡村及综合示范村屯需要。在这方面,必须关注民族村寨对生活水平与生活品质的渴望。而最能体现乡情文化的就是“营造对家乡眷恋”之“乡愁”。通过建设樟家文化馆、樟家古寨、农家书屋、民族舞台、樟家屯文化园、古水车、古泉、石凉轩等,展示对家乡的眷恋。

4.3突出“生态情感”回归

生态旅游之本是生态文化的体验,是对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感悟。乡村生态情感就是对自身优美生态环境及生态居所的期望,在此基础上涌动对环境及资源的保护,如保护好乡间田园、生态果园等。因此,在规划中务必按照生态学原理、人居环境理论,融合建筑学、美学、人文学及环境科学,进一步构建完善水乡的旅游环境。生态旅游过程是一种学习教育、娱乐休闲、修身养性、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感悟自然,体会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过程。因此,无论是水寨旅游产品策划、旅游服务,都应让生态环境理念渗透其中,使游客在自然生态景域游玩中提升素养,学会尊重自然、尊重生态、尊重环境,反过来更加爱护这方水土。

4.4展示“民族文化”风情

当今旅游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从传统的观光旅游转到文化体验旅游中来。人们更加关注自然生态和自身人居环境,由此很多人都乐意到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和文化风情浓郁的地方旅游体验,开展各种各类活动,从城市压抑中解放出来。樟家民族水寨建设正是展示民族旅游文化的好平台。这此要素如乡村的民居建筑、民风民俗、民间活动、民间宗教等。今后在水乡管理、产品创新、资源完善等方面都要从文化资源入手,通过适当媒介、方法表现出来,水乡的人文产品会更丰富,文化底蕴更丰厚。

旅游文化规划篇5

关键词:文化;生态园;景观规划;园林设计

收稿日期:2011-05-07

作者简介:谢始群(1977―),男,福建上杭人,工程师,讲师,主要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及园林专业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6-0086-04

1引言

中国正经历着一个高速城市化的过程,第6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1年全国总人口13.4亿人,城镇人口达到了6.66亿人,占总人口的49.68%,比2000年上升了13.46%;2000年与1990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86%。大量的农村人口转为城市居民,从而为景观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发展前景。为容纳更多的人口,城市在不断膨胀,城市公园及郊区公园也被大量建设。目前如火如荼建设中的大量生态园也是应时应势而生的,在体现“生态”这一不变的主题的前提下如何赋予“文化”是翰林文化旅游休闲生态园的灵魂所在。

2永定翰林文化旅游休闲生态园项目背景

2.1地理位置

项目地处福建永定坎市清溪村(距世遗――永定土楼50km),处于龙岩市“高坎新城”的城郊,距离龙岩市区20km,永定县城35km,厦门市区130km,福州市区267km,台湾377km(图1)。

2.2交通现状

与龙岩市区有快速通道直达20min可到,永定县城有省道直通约60min车程,距永定土楼约60min车程,龙岩到厦门约2h车程,到福州约5h车程,交通便捷。

图1地理位置

2.3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包括地处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永定客家土楼旁;地处客家文化中心地带;项目地块处于廖氏族人的祖地,廖氏拥有“四代五翰林七进士”的辉煌成就,拥有“独中青坑”这一历史佳话。

2.4自然资源

项目地块的局部拥有较好保持较好的自然植被;项目北部将建水库,从而形成山上的人工湖景观(见图2、图3)。项目南部拥有土壤肥沃的良田;地块内因为砖厂取土形成数个平坡地块。

图2现状卫星图

3客户群分析

闽西旅游资源丰富,但没有一个是依托“翰林文化”为代表的“好学上进”文化为特色的生态农业园,对于龙岩人民来说“好学上进”的主题生态园可以让他们在进行生态游的同时,让自己的心灵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可以说翰林文化旅游休闲生态园填补了闽西旅游的一项目空白。

图3GiS地形分析

3.1信念游

仰慕“独中青坑”之“四代五翰林七进士”科举神话,欲游清溪以得学习之灵感。感清溪山水之好,欲沾福气以祈心灵之安。

3.2生态游

找回那熟悉的乡土气息,寻找最生态的原味乡村田园,清溪的山水养出来的作物不仅生态还闪烁着智慧之光。

3.3度假游

放下工作,享受生活,找个地方与朋友、家人享受温馨时光。

3.4商务游

约上几个商场好友,在健身休闲中心来个心灵交流,找个地方让自己的商业团队享受企业的文化。

3.5休闲游

放松精神,放飞心情,找一邻近具好山好水好风光处,感受生态气息,吸纳天地精华与灵气,来个森林浴。

3.6科普游

让我们的孩子对我们的土地有进一步的了解,从小培养爱思考的好习惯,对我们的粮食生产有着进一步的认识,增加生活小常识。

4永定翰林文化旅游休闲生态园规划分析

4.1文化策略

挖掘“独中青坑”的文化与历史内涵并与清溪的山水建筑融合起来,通过景观手段讲述清溪廖氏客家人如何边耕作边努力学习并最终创造出中国科举神话;让清溪的一山一水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通过游线串联起各个情景,让游客不仅能了解清溪的内涵还能感悟其内在魅力让自己情操得到提升,宣传口号为独中青坑。

通过对山水自然资源的梳理,提升清溪的自然景观,创造适合现代人精神及物质需求的各类接待环境,如酒店,健身中心,度假木屋,度假别墅,清溪湖。通过对现有农田的梳理,形成大棚区、农产品展示区、农家餐馆、渔塘、家禽区等生态农业园区。宣传定位为好山好水好学上进在清溪,风格定位为具文化底韵,富历史内涵的风景优美的文化休闲度假胜地。

4.2规划设计原则

4.2.1文化原则

在本次规划中着重挖掘“翰林文化”内在故事与内涵,并与清溪的自然山水相辅相呈;一个项目欲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必须拥有其自身的特色,在本次规划中清溪的翰林文化给生态园赋予了灵魂。

4.2.2生态原则

在尽可能不破坏原有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山水进行梳理,提升山水的环境品质,创造优美的自然景观,同时创造良好的宜居小气候。

4.2.3人性化原则

考虑每一个来基地的游客的需求,引导游客的心理,让其参与并溶入清溪的山水、历史与文化中来;从人的五大类需求入手,考虑人性化的设施,布局宜人的小环境,让来者安心、乐心、爽心,并对清溪留下美好印象。

4.2.4经济原则

进行开发时考虑投入产出的经济比,尽可能减少投入的前提下又能获取较好的经济回报,分期分项分步实施,生态农业园、环湖景观区与农家乐为一期工程,一期完成后旅游资源形成竞争力,并可以取的一定的回报,然后投入二期开始兴建度假中心;在规划时基本依地就势不作大规模地形平整,土方量减到最低;植物及材料主要取材于本地的地方资源。

4.3整体规划布局

规划的总平面图和效果图见图4和图5。

4.3.1入口接待区

(1)分区组成为主要由入口小广场、迎宾景观道、翰林广场、翰林酒店、浪漫木屋5个区块组成。

(2)整体风格为青瓦、米黄墙、木头框,体现出翰林文化的古典雅韵与土楼客家建筑的形与色。

(3)主题表述让来宾感受到生态园的主题、生机与活力,入口广场的廊道、大门给来宾以一个强烈的心理暗示――您已到达休息区;沿迎宾道而上,3个跌落的水景及翰林广场和清溪湖形成强烈的心理提示,从较窄的入口到达亲水区后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油然而生;到达的来宾可以在翰林酒店享受美餐,开会,美容美体还能在宜居岛上享受不一样的水中浪漫,东面的亲水树阵广场不仅有树阵遮荫还能一睹自然生态之美,处于地块东南面的斜坡上正好可以安置两排浪漫木屋,在闹中取静,木层即能充分利用地块资源还能形成独有的私密空间。

图4规划总平面图

图5规划效果图

4.3.2滨湖景观区

(1)分区组成主要由入口接待广场、翰林酒店客房岛、景观泳池、沿湖果园度假区、游船码头5个区块组成。

(2)整体风格为一湖清水,一湖春,左半边体现一种现代文明的休息、度假氛围,而右边则属于原生态的自然风情。

(3)主题表述。处于接待广场面对山上这一大片清澈的湖面,一环绕湖,三轴映水的布局,整体简洁大气,左右功能分区明确;一环指环湖的景观路,三轴分别为入口景观轴、书院轴、健身轴;左右功能分区指现代文明与自然生态景观两区的和谐相处。人们可以在亲水广场上一睹山水的风采与大气,也可以登上清溪书院感受清溪文化的气魄,环湖而建的四季果园里度假屋点缀其中。

4.3.3度假休闲区

(1)分区组成主要由独幢度假屋,Vip度假屋,健身中心,四季果园4个区块组成。

(2)整体风格。环湖而布的度假区,整体呈坐北朝南之势,使每幢别墅都拥有较好滨湖视野景观,建筑内呈冬暖夏凉之势。

(3)主题表述。前后错落有序的度假屋互不挡视线,每一幢都拥有一湖的春水,根植于四季果园的度假屋伸手就可以采来一嘴的清鲜;健身中心拥有的健身设备及室内外的运动场都可以让来此度假的人挥洒一身的汗水,闲时可坐于半山亭静观山水风景,也可以坐于湖边独享清风拂面,兴起时也可划船绕湖一周。

4.3.4生态农业园区

(1)分区组成主要由独中青坑广场、清溪观景台、大棚区、四季农业体验区、农家乐五个区块组成。

(2)整体风格为展现清溪客家文人在青山绿水间生存的田野风情。

(3)主题表述。从生态农业园的入口“独中青坑”广场就能感受到清溪的一种内在涵养、荣誉和自豪感,丰收广场即代表着一种愿望也是一个平台,也为附近的村民提供一个休息的小公园,农家乐可为游客提供自助及体验生态园生态作物的平台,蔬菜、水果、家禽家畜、鱼等游客均可自采,不仅可以现场品也可以带回家与家人分享生态作物。

5结语

旅游文化规划篇6

【关键词】青海旅游旅游规划注重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对区域经济的拉动、社会就业带动,以及对文化和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引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生态环境多样、地里地貌复杂、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青海的旅游发展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提出了“建设高原旅游名省”重大战略部署并开始全面打造“大美青海”旅游精品品牌,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全省的重要战略,青海省旅游业也迎来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全省掀起了旅游发展的热潮,旅游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2011年,全省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407.2万人次,同比增长15.2%,国内旅游收入达到90.57亿元,同比增长30.1%;接待入境游客51692人次,同比增长10.5%,旅游外汇收入2658.5万美元,同比增长30%,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高点起步,良好开局①。

旅游要发展,规划要先行,好的发展离不开好的规划,我省自始至终都在坚持高起点、高水平规划,积极构建青海省旅游规划体系,截止2011年底,先后有100余项旅游规划成果通过了省级评审,实现了全省所有8个地(市、州)和46个县(区、市、行委)在进行旅游开发时都有相应的旅游规划可依②。已完成的规划也囊括了旅游规划的各个阶段,总体发展规划有《青海省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2001—2020)》、《青海省环西宁旅游区总体规划》、《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等;旅游区规划有《青海湖景区旅游整体策划》、《年保玉则景区旅游整体策划》、《青海省坎布拉旅游区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有《青海省乡村旅游规划》、《青海省旅游标识系统规划设计》、《青海省自驾车旅游产品开发规划》等;修建性详细规划有《日月山旅游区修建性详规》《互助北山修建性详细规划》《黄河源头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等等。这些诸多旅游规划的完成实施,同时也是我省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对应写照,体现出了旅游发展的速度,规划视野的广度以及规划研究的深度。

旅游区规划是指为了保护、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旅游区,使其发挥多种功能和作用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③。笔者作为省内从事旅游规划工作的一份子,对省内的旅游规划工作也小有研究,现提出在我省旅游区规划中需注重的几点问题,供探讨:

一、注重生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是一个多民族、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境内山脉纵横,峰峦重叠,湖泊众多,峡谷、盆地遍布,全省地貌复杂多样,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区为高原,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生态环境异常脆弱,一旦遭到破坏,一时很难恢复。为此,青海省确立了“生态立省”战略,“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任何项目的规划建设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努力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故此,笔者认为在旅游区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必须注重景区生态环境问题,坚持环境保护第一、坚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开发旅游资源;尽量避免规划大体量的、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的建筑设施,尽量做到适度开发,避免旅游区的大拆大建;尽量顺应自然生态,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且应该限定大众观光游客活动区域,科学控制景区的环境容量,不过度依赖传统大众观光旅游市场;再者,旅游设施设计建设应突出生态化、集约化,充分保证规划建设项目的原生态型和高度体验性,既节约建设资金,也将对自然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

二、注重整合、低碳节能、合力发展

青海是经济欠发达省份,一些项目的落实来之不易,旅游业又是新兴产业,可争取的项目资金更是有限,因此,在旅游规划当中,要有整合项目的全新思路,大胆创新,突破产业传统边界,走项目整合之路,让旅游项目“借力发展”、“借船出海”;大力延伸产业领域,深度拓展涉旅要素体系,强调旅游业与城镇建设、农牧、交通、文化、林业等其他产业发展和布局的整合协调,促进旅游业与农业、商贸服务、科教信息、文化体育和城乡基础设施业的资源共享,实现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整合项目,还有利于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设施利用效率,也是实现低碳节能的有效手段。整合项目,是借力发展,也有利于与其他项目形成合力,对项目本身有更好的促进推动作用。

三、注重文化、旅游文化、文化旅游

青海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从昆仑文化到石器文化,从卡约文化到热贡文化,从民族文化到宗教文化,无不彰显出青海文化的博大精深,青海省委省政府也实时提出了建设高原文化名省的战略。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和旅游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旅游的文化就没有活力,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文化是旅游的活力源泉,在旅游规划工作中,必须注重对文化的凝练,做到生态景区与文化资源开发相结合,深度挖掘景区文化内涵,努力升华景区文化精髓,全力打造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

景区规划时对文化的把握至关重要,规划注重提升文化的同时,所规划建设的项目也应该是彰显文化、弘扬文化最好的现实载体,民族文化的体现、宗教文化的表现、历史文化的展现,都需通过规划建设项目来传达,故此,规划中注重文化、深挖文化,实现文化旅游,彰显旅游文化,才是“文化活旅游,旅游促文化”的双赢之举。

四、注重细节、以人为本、共建和谐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为旅游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本质上讲,发展、和谐是以人为出发点、以质量为基准要求、以文明为基本要素、以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那么在我省的旅游规划过程中注重细节,就是要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以游客为中心,满足各种层次的游客在旅游全程活动中的需要,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整体创新,促进高原旅游名省建设。

旅游是游客与景区的互动,其活动的核心是人。坚持注重细节、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为:要建立以“游客为中心”,周到、安全的服务体系,使游客愉快、满足和享受。结合我省景区实际情况,个人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划是体现注重细节规划的典型案例:

1、供氧设施规划

青海省位于“世界屋脊”之上,大多景区海拔较高(如青海湖湖面海拔近3200米),内地游客易出现高原反应,为此,在旅游规划时,要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在旅游区需规划建设吸氧室、氧吧或车载氧吧,此类设施还应按照应急服务半径配备,要具备在突遇游客高原反应时能够及时救治。

2、观景、摄影平台的规划

青海广大的三江源地区及柴达木盆地,地势广袤,一望无垠,景观对象有组合多、尺度大等特点,如果只是“身在此山中”,断不能看到“庐山真面目”,故此,在此类地区需考虑选址建设观景、摄影平台,才能让游客“大块朵颐”、“大饱眼福”。

3、寺院规划

青海省世居的民族中信仰藏传佛教的有藏族、蒙古族、土族,其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近30%,全省各地也是佛教寺院林立,此类宗教文化资源也是绝好的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在对寺院的旅游开发时,尤其要注重规划三个方面:一是注意寺院环境卫生整治,加强布局建设旅游厕所、垃圾箱等环卫设施,打造佛教“净”地;二是做好寺院内部的游览组织,游览线路尽量多的串联各个殿宇,既不走回头路,又能实现顺畅游览;三是寺院的电力线、电信线等线路尽量规划为地下敷设,以消除摄影时的视线干扰。

4、标识系统规划

青海省多数景区出行旅游线路较长,地处偏僻,不易到达;近几年来旅游市场逐步趋于成熟,自驾车、自助游客增多,青海省作为自助体验式旅游目的地,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因此,特色化、个性化的标识系统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注重细节规划,本着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贯穿至旅游规划中,就能够通过旅游产业开发,促进旅游景区的宜游性,提高本地人民以及周边地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落实和谐社会和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陈放.中国旅游策划[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10)。

[3]网络资料

《青海省旅游统计2011》

旅游文化规划篇7

   [关键词]中国;旅游规划;30年回顾;时代特点;学术前沿

   30年来,中国旅游业经历了从旅游小国到旅游大国的历程,2007年接待入境游客1.3亿人次,创汇419亿美元,国内旅游16.1亿人次,收入7771亿元,旅游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位居世界第四。伴随这一过程的旅游规划为中国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面临很多新的挑战,需要认真反思、总结和改进。

   1中国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

   中国真正的旅游规划是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大众旅游业发展而产生的,是在全国各地旅游发展浪潮驱动下诞生的,以北京大学陈传康教授,中国科学院郭来喜教授,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丁文魁教授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敏感地认识到旅游发展与旅游规划的社会需求以及对地方经济的重要性,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致力于地方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咨询服务和实践研究,对丹霞山、深圳市、华北海滨风景区昌黎段、江南水乡古镇、海南岛旅游开发与规划的研究等,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孙尚清教授对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等,可以说是中国旅游规划的先锋之作。回顾30年来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总结出4个明显特征。

   1.12000年以前双线并行,摸索前进

   20世纪80年代一方面旅游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百废待兴,旅游研究刚刚开始,旅游开发实践既没有理论指导,也没有成功经验借鉴,更谈不上旅游规划专业,从事旅游开发研究与实践者均是从相关学科转行过来。以地理专业为代表的旅游开发策划与以风景园林专业为代表的旅游景区规划设计为地方旅游发展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两条路线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同时推进,2000年之后两者开始走向融合,这种融合表现在规划思想、规划队伍组成、规划内容上。

   1.22000年历史转折,旅游规划管理制度初步建立

   20世纪90年之后,国外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开始引进国内,国家旅游局为了适应旅游发展需求,开始邀请国外专家进行培训,1992年制定了《旅游资源普查规范》,2000年11月出台了《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通则》,2000年11月颁布了《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2001年公布了第一批甲级旅游规划设计资质单位。这些标志着中国旅游规划进入规范化管理初级阶段。此后国内旅游规划设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多类型、多层次、多学科介入是旅游规划突出的时代特点,旅游规划的商业化行为引起关注。

   1.3国际旅游规划智慧的多层面输入

   1999年四川省率先邀请世界旅游组织旅游规划专家编制全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国外旅游规划师开始进入中国,2000年云南省、山东省先后邀请世界旅游组织专家编制规划,此后一些城市旅游规划也邀请国外相关旅游规划咨询机构编制,在旅游度假区、开发区层面上很多国外景观规划设计公司进入,2001年《旅游学刊》编辑部在北京主办了旅游规划高峰论坛,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过去一段时间中国旅游规划的经验与教训,一些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旅游规划着作被翻译引进国内。

   1.4旅游规划的反思与理论总结

   2000年之后,中国旅游研究的全方位拓展积极推动了旅游规划水平的提高,一批关于旅游规划理论、方法的论文和着作相继问世,一些大学设置旅游规划专业。旅游规划体系与内容基本健全,旅游规划理论、方法与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旅游规划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旅游规划的技术含量是普遍的专业共识。

   30年来中国旅游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热点(图3),寻求一个又一个的突破,旅游发展不断走向新的台阶,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日益显现,旅游规划面临的挑战也与日俱增。在全国各地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庞大需求推动下,中国旅游规划走的是一条市场驱动、内外结合的道路,从没有规则到制定规则,从没有理论到总结理论、引进理论,从没有方法技术到多学科踩着石头过河探路前行,从国内驱动走向国外驱动、内外结合,从高校科研院所到旅游规划企业、境内外相关规划设计咨询公司、政府、相关企业等,共同托起旅游规划这轮红日。

   主题公园为中国旅游带来了第一个兴奋点,度假区热带来了旅游房地产热,申报遗产热提升了对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认识,生态旅游热提高了学术界和政府对保护与发展关系的认识。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旅游规划将承担日益艰巨的任务。

   2旅游规划的价值观

   2.1让每一个人梦想成真

   旅游规划是建立在旅游需求的基础上,需求推动旅游业发展,要求旅游规划必须满足、引导旅游需求,旅游规划首先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让富人与穷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旅游梦想。

   2.2让好地方更精彩

   对于具有先天优势的旅游区,通过旅游规划使其在空间拓展、结构优化、旅游形象、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更高层次的提升,旅游规划是一项管理系统工程。

   2.3让落后地方有信心

   旅游规划的视野始终是需求导向的、向前的、区域性的、差异性的,在差异中寻求特色、突出优势,化平淡为特色,化腐朽为神奇,化劣势为优势,为落后地区寻求经济发展出路,从这个意义上看,旅游规划是一项经济系统工程,针对落后地区的实际情况,一方面通过发展旅游把地区整体推向市场,另一方面强调地区内部资源的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把能耗降到最低。旅游规划为地方经济发展构建了一条内循环与外向型相结合的经济发展之路。

   2.4让目的地走向世界

   旅游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保护自然资源、挖掘整理地方文化,用地方文化丰富人类生活多样性,从这个意义上看,旅游规划是一项文化生态系统工程。尊重生态环境,尊重地方文化,尊重社区精神。

   进一步提炼,旅游规划的价值观可以归纳为“锦上添花,差异取胜,梦想成真”12个字。

   3旅游规划的方法

   3.1旅游内涵的稳定性与动态性

   旅游是什么?对这个词的理解时代特色最明显,旅游是观光、休闲、游憩,旅游是度假、娱乐,旅游是会展活动,旅游是离家旅行,旅游是一种精神需求,一种境界、一种心情,旅游是一种功能,旅游需要服务,旅游是一种产业,旅游是经济。旅游具有多种含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都有自己的游法。如何规划?尽管旅游内涵丰富多彩,但经过这30年来的发展还是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观光、休闲、游憩。只要地球上存在差异,就存在观光;只要地球上有人,就存在休闲游憩。访问者观光度假与本土居民休闲游憩是旅游研究与旅游规划历来关注的焦点。

   3.2旅游规划的4个共性

   依附性:旅游本身是一种活动、一种行为、一种精神需求,需要特定的环境、空间、设施、吸引物来支撑。依附天成、依附经济,旅游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能动性:创意与创新是旅游规划的灵魂,发现差异,定位市场,完善功能,提升形象,是旅游规划生命力所在。

   融合性:旅游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旅游规划的融合性,与景观、城市、产业、文化等各类物质或非物质文化的融合;

   灵活性与规范性:旅游的敏感性决定了规划的敏感性、灵活性,同时,为了保障旅游规划市场的有序性,旅游规划必须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3.3旅游规划的多维性

旅游文化规划篇8

1城市旅游规划的必要性

1.1完善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所处的环境会让城市居民产生一种自豪感,并且也会使人们自觉树立责任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城市的建设与维护中。而且,进行城市旅游规划可以增强城市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市的文明发展,全面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从而为城市营造出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1.2促进区域旅游业的进步

城市发展的关键方向属于某个区域发展的核心,科学的制定城市旅游的方案,这与区域的进步有很大的联系。因此,科学的制定城市规划的方案,分析城市规划的内容,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市旅游行业的影响力与作用。同时也会直接推动区域旅游产业的全面进步。在确保城市旅游业进步的前提下,创造出有利于区域旅游发展的条件,进一步推动区域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2城市旅游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旅游规划水平不高

旅游规划在我国起步较晚,关于旅游规划可供借鉴的成功规划案例并不多,再加上旅游规划本身具有地域,文化差异,使得我国大多数旅游规划编制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免不了存在与环境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规划水平有待提高。

2.2旅游规划中科学性匮乏

我国大部分旅游规划仍属于感性规划。具体表现为:原则多,实质内容少。旅游规划停留于理论层面上分析,缺少具体的发展思路和策略,规划项目雷同类似,缺少地方特色,出现各地旅游区同一化现象;定性多,定量少。规划缺少有效的技术方法,以主观经验为主,缺乏可信度,可靠性;缺少一套独立的技术手段。在实际操作中,对不同层次旅游规划的内容、重点、技术过程和方法没有统一与弹性的界定,缺乏可比性。

2.3旅游规划执行不力

旅游业的发展使旅游规划市场供不应求。旅游规划的执行需要国土、交通、环保、建设、服务业、商业、宗教、教育等相关部门及各社团的共同参与,涉及面广,部门间无隶属关系,长期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支持、各行其是,协调困难;旅游规划发展较晚,法律地位和被重视程度远不如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在与二者执行发生冲突时,旅游规划的实施难免受到制约;旅游规划的执行需要大量资金作保证,但出钱的是政府和企业,与规划者无关,目前的规划大都是规划单位承包给企、事业单位或各院校编制的,在编制过程中这些单位的着眼点是规划成果在学术上是否立得住脚,数据的分析和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较少考虑规划在经济上的可操作性,规划即使编制得面面具到,高屋建瓴,但却会因资金庞大,筹集不足而搁浅。

3城市旅游规划的有效方法

3.1旅游部门间应该协调合作

城市旅游规划并非单纯的依赖组织的工作来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布置的。由于城市旅游规划工作具备较强的复杂性,因此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共同促进落实。因此,旅游部门之间应该注重合作,以此推动城市旅游规划工作,同时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等。城市规划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城市的全面发展,它属于一个针对整个城市的不同方面来科学规划的项目。现阶段城市规划涉及到的内容在不断增加,因此旅游规划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保证旅游规划工作可以推动城市化的进步。反过来说,人们应该重视城市规划工作,以此推动城市旅游的规划。因此,旅游部门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促进两种规划工作的协调性与一致性。在协调方式方面,城市规划与城市旅游规划可以有两种分类,一种是主动协调,另一种是被动协调。主动协调指的是,在编制时期两种规划之间需要达到协调进步,同时发展。被动协调指的是,当两种规划产生矛盾时,需要作出一定的妥协。两种协调的方式实际上有较大的差异性。

3.2形成健全的规划工作机构

在城市旅游规划工作中,不仅需要具备法律方面的保证,还需要形成有效的机构来维护法律保护的对象。因此,应该形成健全的城市旅游规划工作机构,以此提高城市旅游规划的水平,同时提升规划工作的效率,推动城市旅游规划工作的进步。在监理城市旅游规划工作机构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逐渐规定有关部门的工作内容与职责范围。例如,应该建立比较高级的旅游管理部门,明确城市旅游管理的各项制度等等,这样可以改善当前旅游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落实旅游规划工作的过程中,管理机构属于一个重要的组织。因此在制定城市旅游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合理的运用城市中具有的旅游资源,还可以借助有关的历史知识、文化背景等。可以在合理安排城市旅游场所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合理的运用不同机构与行业中的的资源,提升旅游行业的服务标准,促进旅游规格工作工作的形成,这样也可以确保城市旅游规划顺利进行。

3.3规划旅游区文化生态系统工程

通常来说,不同类型的旅游规划,虽然在规划范围、规划任务、规划要求、规划侧重点等方面均有差别,但就规划涉及的内容而言,大体均包括:规划区旅游业发展历史与现状、优势与制约因素分析;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客源场分析与定位;提出规划区旅游发展战略和主题形象,制定旅游业发展目标;明确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特与主要内容;提出旅游发展重点项目,并对其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与保障体系以及开发时序做出安排等。

3.4重视配套设施建设

城市规划根据城市旅游发展规划确定的现状游者人数、规划期内预测人数以及旅游者对有关设施的平均使用频次,调整城市公共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基础设施的规划标准和布局,尤其是宾馆酒店、会议展览设施和交通、供水、供电、排污设施在选址上应方便游客的使用和旅游开发的配套。同时,旅游规划中也应充分考虑到城市规划的承载量对游客的容量进行调整,并且参照城市规划的基本区划进行旅游设施和服务的配套。

旅游文化规划篇9

从世界范围和我国的情况来看,旅游规划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旅游发展实际紧密联系的,而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科技的进步。

1.世界旅游发展与规划

世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经过了战争创伤的医治和经济的恢复性增长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开始兴起并得到快速发展。

与此相对应,在旅游业发展最快的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开始出现旅游规划。最早的旅游规划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的法国、英国和爱尔兰。70年代开始,旅游规划呈现从西方发达国家扩散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分散化趋势,这些国家和地区在wto或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规划研究机构的协助下,通过自身努力也完成了不少的旅游规划。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外旅游规划经历了约50年左右的发展过程,现已基本形成了以wto(世界旅游组织)和西方发达国家为主体,包括少数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旅游规划结构体系。

2.中国旅游发展与规划

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晚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晚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旅游业以世界其它国家少有的速度发展,现已成为推动世界旅游发展的极富活力的重要力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大国。

国内旅游规划的实践与研究也是与旅游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的。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我国学术界开始对旅游发展与规划进行尝试性研究。以郭来喜教授为代表的地理学家在改革开放伊始,率先在国内进行旅游规划问题的探讨。以其为主撰写的《旅游地理文集》,开启了我国旅游地理研究和指导规划实践的先河。北京大学的陈传康教授,从大量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实践出发,从多学科交叉综合的视角,探索着我国旅游规划的理论构建。经过20世纪80年代我国旅游业的大发展以及大量的旅游规划的实践,一方面,催生了大量的旅游规划编制任务;另一方面,对旅游规划的技术体系、性质特点和理论方法在学术层面进行了较多的探讨。

二、我国旅游规划的近今趋势1.我国旅游规划的发展脉络

综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20年左右的旅游规划历程,其发展的脉络呈现两大特点。

(1)理论借鉴与规划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与创新

有学者认为,我国研究界对区域旅游规划的特点、性质和一般规范的探讨是在总结、积累已经实践的区域旅游规划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理论分析、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架构、旅游规划中的景观与环境、旅游资源分类评价体系等。其实,这只是理论构建的一部分。我国旅游规划的理论构建从一开始就相当多地引进、借鉴以世界旅游组织和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的理论与方法。引进和介绍的主要旅游规划理论和方法有:巴特勒(r.w.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科特勒(philipkotler)的市场理论与市场营销理论等;b.马列士的swot分析(强势—弱势—机会—威胁分析方法)等。在旅游规划的类型与层次结构上,也较多地借鉴与引入了国外的一些成果。如wto将旅游规划层次分成:国际、国家、区域(省级或州级)、地方和社区级、景点规划、建筑与景点设计。克莱尔·甘将旅游规划的空间尺度划分为:区域尺度(部级、省级或州级)、目的地尺度、景点尺度三级,道格拉斯和wto:部级、区域级和地方级。对这些“洋”理论,我国规划学者并没有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分析与创新,强调“洋为中用”。

(2)旅游规划编制专业主力以地理、城规、旅游管理部门为主

近年来,旅游规划的编制队伍虽然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但专业主力仍以地理、城规和旅游管理部门为主。

地理学领域在规划实践中侧重于区域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开发和项目策划,总体上而言可以称之为“软规划派”。较之其它学科,地理学者们在完成大量开发规划的基础上,做了包括旅游资源分类评价、旅游规划理论框架、旅游形象、旅游区划等多领域的研究,成为旅游规划主力中的主力。

风景园林、建筑和城规等专业的规划人员,在旅游规划实践上扮演着与地理领域各有侧重但并行发展的角色,承担了以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历史文化名城等为主的旅游规划编制任务。

此外,政府旅游主管部门也承担了相当多的地方旅游规划编制任务,包括当地的旅游行业发展规划、战略与年度计划。这类规划的最大特点是体现政府规划意图,以政府的任期目标和主要任务为出发点,以产业规划为鲜明特色,突出旅游的产业地位、对地方社会经济的作用、旅游六要素的配套、旅游项目

招商与投资、旅游政策环境等。

2.我国旅游规划的近今趋势

我国旅游规划编制发展明显变化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1992年中央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之后,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中有70%%以上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催生出大量的旅游规划编制任务,在大量旅游规划实践的基础上,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因此,将1992年以来的旅游规划变化称之为近今趋势。这个时期旅游规划呈现出以下特点:

(1)规划编制队伍的专业融合趋势

多学科融合的趋势。以地理、城规为主,经济、文化、历史、土地利用、资源、环境、投融资、市场等各类专业人员参与到旅游规划中来,形成多科学相互融合、共同编制旅游规划的局面。从规划实践来看,近年来非常时兴的区域旅游规划招标中对多学科综合的专家队伍的要求,便是这种趋势的最直接反映。

国内外结合的趋势。我国对旅游规划实践及其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使得旅游规划中引进国外旅游规划队伍成为必然。但由于西方旅游规划编制单位在对实地情况了解、当地文化挖掘和实际操作层面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故此,国内外专家相结合成为旅游规划编制队伍组成的新趋势。如《黑龙江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及新近由西班牙出资的《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

(2)规划实践与理论总结并重的趋势

在大量规划实践的基础上,以地理学为主的多学科对旅游规划的理论研究也十分活跃,在发表大量期刊论文的同时,理论专著也日益增多。这些专著包括区域旅游规划、旅游区规划等不同地域层次的规划专著,还包括城市旅游、度假区、风景区等不同类型的规划专著。

(3)观念、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趋势

近今的旅游规划更加重视观念、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如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规划及其旅游规划实施的支撑系统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规划更加强调对历史地段和文化传统的保护;更加强调跟踪旅游市场需求趋势,突出市场营销等内容;3s技术、旅游地发展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技术等新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三、中国旅游规划的类型、特点与内容

1.旅游规划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空间尺度,旅游规划的规划类型可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一是区域旅游规划,按照旅游目的又分为产业规划、目的地规划、产品规划、项目规划、用地规划、战略规划、营销规划、旅游投资规划、综合性规划九个种类。二是旅游区总体规划,按照旅游区性质又分为综合性旅游区、旅游开发区、旅游度假区、风景旅游(名胜)区、生态旅游区、文化旅游区、城市旅游区、休闲旅游区、(国家、森林、主题)公园、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城市(镇)规划等类型。三是旅游项目用地(景点)的详细规划(设计),按照规划深度又分为适宜开发建设地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建设地域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两个类型。此外,还有概念规划等其他规划类型。

2、旅游规划的特征

现时期的旅游规划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其一,旅游规划是非法定规划。旅游规划不属于我国现有的法定规划编制体系,从规划类型上属于非法定规划,因此在操作和实施等方面出现了很多非正常的行为。加强旅游规划和其他法定规划,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效衔接,是加强旅游规划的可操作性、真正发挥旅游规划的实际作用的有效途径。其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旅游规划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规划。这一特征要求旅游规划改变过去资源导向型的规划设计理念,深入研究市场的需求特征和发展趋势,策划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其三,旅游规划是一个旅游发展策划和物质空间规划紧密结合的规划。旅游规划除了控制、引导旅游区(点)的管理部门或旅游企业的行为规范外,重点还要策划创意与开发建设具有高(核心)价值和市场美誉度的旅游产品。所以,旅游规划不仅要落实到物质空间,还要有很好的策划创意,二者就像计算机的软硬件一样不可或缺。最后,旅游规划是一个需要衔接不同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各种矛盾的规划。在中国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时期,广泛吸纳各方意见,发挥旅游规划对相关主体间的协调、沟通、服务作用,是旅游规划不可回避的职责。

3.不同类型旅游规划的规划要点

迄今为止,我国的旅游规划仍是一个“没有规矩的规划”,主要表现在旅游规划名称与性质杂乱、旅游规划编制内容与评审验收的不规范等方面。如何树立旅游规划的“规矩”与“标准”,提高旅游规划编制、审批的科学性,成为当今旅游规划研究工作的当务之急。故此,作者试提出不同类型旅游规划的规划要点,权作抛砖引玉,与规划同仁商榷。

(1)综合性区域旅游规划

综合性区域旅游规划的编制目的主要是为区域旅游业发展提出明晰的思路,为申请政府旅游专项资金和招商引资提供规划支撑,为下一层次的旅游规划提供依据。从规划性质分析,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偏重于战略规划的总体规划,规划内容以发展战略、旅游策划为重点,辅之以物质空间规划。规划重点内容包括:旅游发展的区域地位和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旅游发展的条件与主要问题,旅游发展目标与战略,旅游发展性质定位与规模预期,旅游形象塑造、产品开发、项目策划,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与布局,旅游业发展的支撑体系等。

(2)旅游区总体规划

旅游区总体规划的编制目的是为了“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旅游资源和环境,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区内社会经济与资源的协调发展。从规划性质分析,旅游区总体规划是以旅游创意策划和产品开发为特色,以旅游区用地布局和配套旅游功能优化为依托的总体规划,属于旅游开发策划与物质空间落实并重的旅游规划。规划重点内容包括:旅游区类型特点;主管部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条例与规范的要求;旅游区资源环境特点及其开发建设条件;旅游区开发建设主要问题与发展目标;旅游区旅游发展创意策划;旅游区功能配置与用地布局;旅游区开发模式与规划实施对策。

(3)旅游区建设地域控制性详细规划

旅游区建设地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目的是对近期建设或开发地区的各类用地进行划分,提出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为土地综合开发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规划一般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旅游区来说,一些旅游区没有总规或分区规划,可用概念规划或结构性规划来代替。它与城市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最大不同点在于,前者的控制重点为用地功能和景观环境,而后者的控制重点在于土地使用性质和土地开发强度。

旅游区建设地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建设地域重点发展地区;重点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规划用地范围内各类用地的界线和适用范围,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有条件可建的建筑类型,规定交通出入口方

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建筑面宽、环境景观等要求;确定详细规划地段内道路的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控制点坐标和标高以及工程设施用地界线。规划控制指标包括规定性指标(包括用地性质、面积、建筑密度、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后退、出入口位置、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要求、配套停车车位等)和指导性指标(包括建筑形式、色彩、公共绿地面积、环境景观等)。

旅游文化规划篇10

关键字:城市旅游规划;政治性;科学性

ReflectiononaFewbasicQuestionsofUrbantourismplanning

abstract:theintegrationofscienceandpoliticsisabasicprincipletobeimplementedincitytourismplan-ningwiththedestinationplanning,targetplanningandobjectiveplanningasitsbasiccharacteristics.

Keywords:Urbantourismplanning;politicalnature;Scientificnature;

1两种角度认识城市旅游规划

笔者在博士生阶段读的是旅游规划与管理,之间和之后做过多处旅游规划和策划,例如平遥、北京、泰山等地;再之后,先后进入泰安、杭州等城市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就职。因工作关系,直接接触和操作过多处城市旅游规划。笔者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什么是城市旅游规划,它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应当遵守的规划理念等方面,在由旅游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和由规划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和理解上的分歧。

1.1从旅游规划看城市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按照空间尺度,从大到小分为三类:区域旅游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景区景点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宏观尺度,侧重于旅游业的布局分工;景区景点的规划属于微观尺度,侧重于景区的开发,包括景观的配置、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等。而城市旅游规划是属于中观尺度的规划,虽然城市有大有小,但是,规划内容大同小异,既要有宏观上的定位,又要有微观上的建设规划,因而是一种旅游综合规划。

这类城市旅游规划的委托方即甲方往往是旅游主管部门;而乙方即规划编制单位,由于需要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来研究,需要多种学科的支撑,因此,中标单位往往出身于旅游、地理、文化等学科。

1.2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旅游规划

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城市旅游规划。在这里,城市旅游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而存在。虽然与城市规划一样,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法律性,但其内容十分单一,主要成果是旅游景区(点)在城市中的布局(有的规划还包括了部分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规划内容),以及旅游线路的组织等。显然,这是一个城市的"游览规划"或观光规划,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规划。由于这种背景下的城市旅游规划主要依托在城市规划之中,它的完成单位基本上是城建规划设计单位,而这些单位的技术人员多为城市规划出身,鉴于其学科背景,对旅游产业和文化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同时,规划人员依照1933年的《雅典》提出的城市四大功能(即居住、交通、生产、游憩)来进行空间布局,而游憩不等于旅游,范围比较小,因此,把城市旅游规划做成"游览规划"是在情理之中的。

不过,作为具有法律效应的城市规划,如果城市旅游规划包括过多的不可预测的旅游经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2城市旅游规划的性质与特征

笔者在做学者时,是作为乙方完成甲方交办的规划任务,主要的着眼点是在学术上是否立得住脚,因而极为重视数据得分析和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进入旅游主管部门以来,多是作为甲方协助和监督专家组完成旅游规划,因而更多的是从实践的角度去评价一个城市的旅游规划,出发点就变成了规划的实用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和结论的可靠性。根据这几年的实践经验和城市旅游业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城市旅游规划的特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目的地规划。其假设是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而不是作为客源地进行的规划。这其中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是要满足游客到这座城市之后的旅游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因此不必涉及这座城市作为客源地满足市民出游需要的规划。第二,旅游目的地规划决不仅仅是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的问题,它要涉及到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旅游要素,即城市旅游规划的综合属性。

二是目的性规划。城市旅游发展的目的、方向、指导思想、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等是城市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例如,上海城市旅游发展规划近期的主要目的是:如何构筑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旅游框架,以及世博会完成后,旅游设施和资源如何可持续利用等;北京考虑的则是迎接2008奥运会,借此提升北京旅游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而杭州则是围绕"旅游业国际化战略"这一目的展开。离开了目的性,城市旅游规划就失去了它的实用性,也就不具备可行性。

三是目标性规划。城市旅游规划作为一个产业规划门类,不可能不涉及旅游业发展目标和指标问题。虽然我国学者完成的诸多城市旅游规划大都进行了指标的测算,但往往是太教条,不具备现实意义,与规划措施也不匹配。例如某大学规划组在给中国东部一个着名旅游城市的规划提出的指标中,在该市2003年接待2800万人的基数上,按照年递增比例,测算出到2020年,年接待规模为2.5亿人次。显然,这是想当然,当一个城市接待达到其最高承受力时,游客还会来吗?这是没有考虑现实中存在着"自疏"效应的结果。所以旅游发展目标既要有战略上的,即城市旅游发展的定位,又要有战术的,即设定发展的指标,但是,这个指标要合理--既要与规划举措相适应--光有目标没有投入,指标的完成是无源之水;又要与城市的承载力相适应。笔者对中国城市的调查显示,住宿往往会成为这个城市接待规模扩张的最后的瓶颈要素,例如苏州,由于

星级宾馆数量较少,许多游客只好住在无锡等周边地区。在新加坡则可能是劳动力成为限制要素。

言而总之,城市旅游规划是以特定的经济区域--城市作为对象而编制的,有关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城市这一特定区域内的细化和落实,是旅游业战略性、空间性和有约束力的规划。规划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对旅经济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和调节的重要手段。

3城市旅游规划的原则

科学性和政治性相统一,是好的城市旅游规划应当贯串的一个基本原则。

科学性是一名规划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规划科学"也是要掌握的第一要务。但是,作为甲方的城市政府和作为乙方的规划编制单位虽然在大的目标上总体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措施和行动上往往产生矛盾,特别是在环境、资源、土地、文物等的保护与开发方面往往有很深的"鸿沟"。这个时候,规划编制单位就必须坚持真理,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沟通"来消除认识上的消除差距,力图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去说服甲方,坚持科学,避免损失。为达到这一目标,要不惜借用权威人士或社会舆论来迫使当地政府"就范"。另外,我们经常谈到的规划的"前瞻性"应当包含在"科学性"这一范围之内。

政治性则是要在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上与当地政府、党委保持统一。由于城市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支撑点,很多城市把旅游当作支柱产业来对待,因此,城市党委和政府对旅游业非常重视和热心,有的领导甚至已经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所谓的"旅游书记"、"旅游市长"层出不穷。他们对这个城市非常熟悉和热爱,战略构思也基本形成,一个规划如果与他们的战略背道而驰,即使是通过评审,也会束之高阁,落入"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俗套,甚至规划是一套,做又是另一套。这种规划既然不具备可操作性,所以是失败的。其实,规划就是一个甲乙双方的思想博弈过程,规划组没有思想是不被甲方看重的,而一旦思想与当地政府完全背离是行不通的,只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借鉴和启发后形成的规划才是

成功的。例如,北京大学在做杭州的旅游规划时,按照国际化的要求,听从了西方专家的意见,提出了"大运河"是杭州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在媒体上,结果与当地政府培育"西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理念相“冲突”,使得规划编制陷入僵局。最终通过多次交流、沟通、论证,科学的提出了分市场的竞争产品概念,即国内市场和日韩、东南亚市场对应西湖,而欧美市场对应"西湖+大运河",圆满解决了这种矛盾。

4城市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按照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要求,笔者认为,一个好的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应当能够解决以下问题(也即它的基本内容):

第一,提出城市旅游发展战略。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空间步骤,城市旅游发展的方向、定位等。第二,在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第三,通过目标市场分析,提出旅游业发展的目的地营销规划。第四,结合城市规划,提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框架,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地区等的安排。第五,基于功能和营销为目的的城市旅游形象规划与设计。第六,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提升与改造。第七,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旅游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

城市旅游规划把城市作为规划对象,而城市的旅游发展对区域产生极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城市越来越成为区域旅游的主导,因此,城市旅游规划要考虑这个城市的个性化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研究和规划:

(1)随着城市居民周末度假、观光休闲需求的增加,城乡结合部和郊区旅游逐步兴起,近远郊旅游可能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补充和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②为保证城市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把近郊区的旅游功能定位列入城市旅游规划的范围。至于郊区的范围有多大,要视需要而定。(2)城市康体休闲设施越来越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晚间娱乐活动,成为一个城市品味的关键因素和吸引游客逗留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不可忽视这些传统上不算是城市旅游要素的规划。(3)要注重城市公共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一般认为,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旅游产品,城市本身就是旅游产品。但是,城市要成为旅游产品,措施之一就是在诸多公共项目上进行更新和再创造,在不影响原先功能的基础上,把公共产品直接转化为旅游产品。例如,大学城、特色街、标志性建筑景观、桥梁、海港等。上海88米高的金贸大厦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当然,在进行大厦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把它建设成为上海城市空中观光的重要设施,自然就可以减少后期改建带来的损失)。把城市景观建筑、城市广场、城市中心(如CBD)和分中心、城市标志性地段、城市雕塑、城市绿化等公建设施转化为旅游资源,既共享了资源,节约了资金--建设新的旅游景点的投入要远比利用原先建筑要节省费用和土地;而且可以提升城市的品味,增加游客的逗留时间。这一点,大连是全国的典范。(4)要对城市的风貌和格局提出建设性意见。城市需要灵魂,这个灵魂就是文化,而文化是地域性的、个性化的,建筑、道路等是城市风格的主要载体,建筑是城市文化的标签。要从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原则出发,对城市的风格做出界定。例如,杭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就要从文化的角度去界定这个城市的建筑风貌--体现东方园林之美的江南水乡风韵,布局疏朗、尺度合宜、色彩淡雅,以宋瓷"鸭蛋青"为基本色调。而浙江湖州提出的"亲山、望水、见塔、知城"理念,也是提升城市魅力的重要途径。而地理或旅游学家所作的城市旅游规划对城市风貌和格局的忽视,显然也是不应该的。另外,城市设施和旅游设施既要体现这个城市的文化个性,又要有"代"的概念,以展现和表征城市的活性。例如饭店的大堂和外立面,饮食、娱乐等场所的建筑和装修,都要渗透这个城市的文脉,既互为背景,又各有千秋。城市旅游规划不可忽视这些背景要素。

关于规划期限,原则上应当与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一般为10年,其中,近期规划为5年,重大问题和发展远景可以展望到15-20年。

城市旅游规划的文件,一般要包括规划文本,规划编制说明,规划图件以及主要规划研究成果(或专题报告)。

参考文献

[1]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Duncantyler,YvonneGuerrier,martinRobertson主编.陶犁,梁坚,杨宏浩译.城市旅游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陈传康.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提纲[J].旅游学刊,1995,(5).

[5]这是笔者借用的一个概念.所谓"自疏效应",是指当一个区域的旅游密度达到一定比例后,潜在旅游者就会通过信息的反馈,选择其它地区游览的现象.如中国的黄金周,如果"五一"黄金周期间这个地区人、满为患,往往"十一"黄金周期间就相对冷淡.

[6]乡村度假是国际上流行的四大主题度假产品之一,其余3个是:海滨度假、山地度假、温泉度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