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图像诊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21:08

医学图像诊断篇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标准化、网络化作业已经进入医学影像界,并以奔腾之势迅猛发展,伴随着一些全新的数字化影像技术陆续应用于临床,如Ct、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正电子体层成像(positiveelectrontomography,pet)、计算机放射摄影(computedradiography,CR)及数字放射摄影(digitalradiography,DR)等,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网络化已逐步成为影像科室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在客观上要求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的计算机化、标准化、规范化。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s,paCS)和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系统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快速发展,使整个放射科发生着巨大变化,提高了影像学科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述

paCS是近年来随着数字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旨在全面解决医学图像的获取、显示、存贮、传送和管理的综合系统[1-4]。paCS分为医学图像获取、大容量数据存贮、图像显示和处理、数据库管理及用于传输影像的局域或广域网络等5个单元[2,4]。

paCS是一个传输医学图像的计算机网络,协议是信息传送的先决条件。医学数字影像传输(DiCom)标准是第一个广为接受的全球性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标准,它利用标准的tCp/ip(transfer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网络环境来实现医学影像设备之间直接联网[3]。因此,paCS是数字化医学影像系统的核心构架,DiCom3.0标准则是保证paCS成为全开放式系统的重要的网络标准和协议。

1998年我院放射科与航卫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有限公司(GeHangweimedicalSystems,简称GeHw)合作建成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网络系统,它以DiCom服务器为中心服务器,按照DiCom3.0标准将数字化影像设备联网,进行医学数字化影像采集、传输、处理、中心存储和管理。

材料与方法

一、系统环境

(一)硬件配置

1.DiCom服务器:戴尔(Dell)poweredge2300服务器(奔腾Ⅱ400mHzCpU,128mB动态内存,9.0GB热插拔SiCi硬盘×2,neC24×SCSiCD-Rom,Yamaha6×4×2CD-Rw×2,etherexpresspRo/100+网卡;500w不间断电源(UpS)。

2.数字化医学图像采集设备:螺旋Ct:GeHiSpeedCt/i,DiCom3.0接口;磁共振:GeSignaHorizonLXmRi,DiCom3.0接口。

3.医学图像显示处理工作站:Sunadvantagewindows(简称aw)2.0,128mB静态内存,20in(1in=2.54cm)彩显,1280×1024显示分辨率,DiCom3.0接口。

4.激光胶片打印机:3m怡敏信(imation)969HQDualprinter。

5.医学图像浏览终端:7台,奔腾Ⅱ350~400mHz/奔腾Ⅲ450mHzCpU,64~128mB内存,8mB显存,6GB~8.4GB硬盘,15in~17in显示器,10mbps以太网(ethernet)网卡,ethernet接口。

6.医学影像诊断报告打印服务器:2台图像浏览终端兼作打印服务器。

7.激光打印机:惠普(Hp)LaSeRJet6LGoLD×2。kr~e6w=,n!''''#X_ow+bafe~nnw法律论文b&mww;\+?=u(tavza€\J?~^v=

8.集线器(HUB):D-LinKDe809tC,10mBpS。

9.传输介质:细缆(tHinnet);5类无屏蔽双绞线(Utp);光纤电缆。

10.网络结构:星形总线拓扑(StaRBUStopoLoGY)结构。

(二)软件

1.操作系统:螺旋Ct、mRi、aw工作站:UniX;DiCom服务器:winDowSnt4.0SeRVeR(英文版);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书写终端:winDowSnt4.0woRKStation(中文版)。

2.网络传输协议:标准tCp/ip。

3.网络浏览器:netSCapeCommUniCatoR4.6。

4.数据库管理系统:inteRBaSeSeRVeR/CLient5.1.1。

5.医学图像浏览及影像诊断报告系统开发软件:BoRLanDC++BUiLDeR4.2。

论文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的开发与初步应用来自免费

6.医学图像浏览终端:GeHwaDVantaGeVieweRSeRVeR/CLient1.01。

7.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系统:GeHw医疗诊断报告1.0。

8.刻录机驱动软件:GeaR4.2。

(三)系统结构

螺旋Ct、mRi和aw工作站按照DiCom3.0标准通过细缆连接到主干电缆(细缆)上形成总线拓扑结构的DiCom网络;DiCom服务器与各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书写终端通过双绞线以集线器(HUB)为中心连接成星形拓扑结构的etHeRnet网络;二者再通过集线器连接成星形总线拓扑结构的paCS。螺旋Ct、mRi、aw工作站各自通过光纤电缆与激光胶片打印机相连,进行共享打印。本paCS由如下各子系统构成:

Ct/i:GeHiSpeeDCt/i;aw2.0:SUnaDVantaGewinDowS2.0;mRi:GeSiGnaHoRiZonLXmRi;DiCom:DiGitaLimaGinGanDCommUniCationSinmeDiCine;etHeRnet网络:以太网络;t-BnC:同轴电缆接插件t型连接器;teRminatoR:终结器;tRanSCeiVeR:收发器;Utp:无屏蔽双绞线;tHinnetCoaXiaLCaBLe:细同轴电缆

1.数字化图像采集子系统:从螺旋Ct、mRi等数字化影像设备直接产生和输出高分辨率数字化原始图像至DiCom服务器,供中心存储、打印、浏览及后处理。

2.数字化图像回传子系统:将中心存储的图像数据回传给螺旋Ct、mRi等数字影像设备,供打印、对比参考及后处理(三维重建等)。

3.医学图像处理子系统:在aw工作站及各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书写终端上进行调节窗宽/窗位、单幅/多幅显示、局域/全图放大、定量测量(Ct值、距离、角度、面积)、连续播放和各种图像标注等。

4.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子系统:书写规范、标准的医学影像诊断报告。

5.图像中心存储子系统:图像短期内(5~7天)保存在DiCom服务器的硬盘中,当图像数据累积到一定数量(650mB)时,将其刻录到CD-R(CompaCtDiSK-ReCoRDaBLe,刻录盘)盘片上作为长期存储。

二、医学图像浏览及影像诊断报告系统

医学图像浏览及影像诊断报告系统使用的软件包是由航卫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有限公司(简称GeHw)提供的aDVantaGeVieweRSeRVeR/CLient1.01。该软件以winDowSntSeRVeR/woRKStation4.0为操作平台,分为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两部分:服务器端软件负责完成医学图像的传输、中心存储、数据库管理等任务;客户端软件具有医学图像浏览和影像诊断报告书写功能。

服务器端软件包括图像浏览、图像管理、光盘数据库和系统设置4个模块。(1)图像浏览模块具有简单的图像浏览功能;(2)图像管理模块包括存储、删除、图像输出等子模块,在这些子模块中通过以患者姓名、年龄、性别、Ct号、检查序号、检查类型、检查日期等为关键词在DiCom服务器硬盘、光盘上查询所需图像并进行相关处理;(3)光盘数据库模块储存有每张光盘图像检索信息以备查询;(4)系统设置模块管理各输入输出设备的ip地址等。

医学图像浏览软件具有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可以通过网络从DiCom服务器硬盘、光盘上调阅所需图像,并进行图像浏览和后处理。它包括窗宽窗位、图像、几何、网络、显示格式、连续播放等功能模块:(1)窗宽窗位模块通过预定义、用户自定义及精确设定窗宽窗位,使图像得到最佳显示,另外还可以通过鼠标左键进行调节;(2)图像功能模块可以对图像进行放缩(1~300倍)、滤波、对比度(-100~100)、旋转(0~360°)、三原色(RGB)色彩处理;(3)几何功能模块可以将图像垂直或水平翻转、加网格、负片处理、定量测量(Ct值、距离、面积、角度)及标注等。经过后处理的图像可以直接输出至诊断报告系统或以不同文件格式存盘以供制作幻灯片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系统软件镶嵌于医学图像浏览软件内,可以在浏览图像后直接书写诊断报告。医疗诊断报告主窗体上的输入项如姓名、性别、年龄、Ct号、检查序号及检查日期可直接从数据库获取,报告日期由系统自动生成,科别、报告模板等项通过下拉菜单选择。检查所见、印象两项可直接从诊断支持库提取正常或常见病、多发病的检查所见、印象,直接或经局部修改后形成诊断报告主体。程序提供了撤消、剪切、复制、粘贴、清除、全选、字体等编辑功能。该软件可输出4种格式的诊断报告,其中可包含1~2幅典型图例。用户可通过1个或多个关键字段检索和调阅诊断报告。

结果

在上述paCS的硬件设备安装、组网完成后,在基础网络连接(tCp/ip)和DiCom水平传输这2个层次上,对paCS进行整体调试,成功地实现了数字化图像在paCS内的传送、中心存储、易机图像处理、不同操作系统(UniX和windowsnt)不同格式图像(adv和Dic)在DiCom3.0标准水平的相互兼容和影像交流,以及paCS内影像诊断报告的书写、共享、打印等功能。1999年初paCS正式用于我科的Ct及mRi室,显著提高了科室的工作效率及管理水平。

讨论

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医学影像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医生工作模式的变革:要求医生逐渐习惯于在显示器的荧光屏上观看医学图像;通过计算机检索和调阅医学图像,并且调节窗宽窗位;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获取所需的医学图像及诊断报告等相关信息。

一、传统的医学图像处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1)保存胶片需要很大的存放空间。(2)在显影、定影、冲洗、烘干、归档等环节上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3)胶片库手工管理效率低,查询慢且容易把胶片归错档。(4)数年后由于胶片的老化使其上的图像变得模糊不清,给再次查阅和科研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5)把Ct、mRi等图像硬拷贝到胶片上,固定的窗宽、窗位已经丢失了大部分原始信息,保留的只是操作医师认为有用的信息,图像无法后处理,丢失了对病人复诊和其他医师认为是有用的诊断信息。

二、paCS在影像学科中的应用价值

(1)利用paCS网络技术,在Ct、mRi等影像科室之间能快速传送图像及相关资料,做到资源共享,方便医师调用、会诊以及进行影像学对比研究,更有利于患者得到最高的诊断治疗效益。(2)paCS采用了大容量可记录光盘(CD-R)存储技术,实现了部分无胶片化,减少了胶片使用量和管理,减少了激光相机和洗片机的磨损,降低了显定影液的消耗,节省了胶片存放所需的空间,降低了经营成本。(3)避免了照片的借调手续和照片的丢失与错放,完善了医学图像资料的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4)可在不同地方同时调阅不同时期和不同成像手段的多幅图像,并可进行图像的再处理,以便于对照和比较,为从事医学影像学工作的医务人员和科研人员提供方便的工作、科研和学习的条件。(5)有利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运用paCS可无损失地储存图像资料,待日后调阅发现有价值且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图像,标上中英文注释,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成教学幻灯片,采用大屏幕多媒体投影仪示教。

规范的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功能,可打印出图文并茂的影像诊断报告。

三、诊断报告规范化、计算机化

(1)基本项目要求规范化。诊断报告中反映病情的一般项目齐全,备查项目比较完整。(2)报告的专业术语规范化。内容表述清楚,主次分明,先描述阳性征象,后描述阴性征象,先描述主要病变,后描述次要病变,描述部分与结论一致。(3)基本格式规范化。先一般项目,再描述图像情况,然后作结论表述,最后还有做其他进一步检查的建议。

医学图像诊断篇2

方法:将相关设备和软件连接成医学数字影像传输(DiCom)网络;DiCom服务器与各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书写终端连接成ethernet网络;二者再通过集线器连接成paCS。

结果:最终实现了放射科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网络化、数字化,且在整个放射科的结果处理中完成了无胶片的革新。

结论:比起传统的放射科工作管理模式,以网络化为主的工作方法在提高放射科工作效率方面更为明显。

关键词: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网络化放射科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326-01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在放射科中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几年,因为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使用在临床治疗中的疏忽而引发的事故屡见不鲜,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在放射科中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使用工作中的管理不当,导致工作中出现失误所致[1]。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正确规范使用以及合理管理是确保放射科工作安全、可靠的最主要的前提。因此,提高放射科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工作水平和效率是极为重要的。近几年,已经有相关学者发现将放射科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网络化对于提高放射科工作质量的提高所作出的贡献是明显的。我们通过对我院放射科将网络化应用于医学影像设备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进行简要探讨,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设备。使用数字化医学图像采集设备为德国Simens公司magnetomopen0.ZtmRi,plus4Somatom螺旋Ct;toshibaaukletCt,Coroskopt、o、pDSa;其通讯方式采用的是局部网络通讯技术,可直接产生和输出高分辨率数字化原始图像,在Sunadvantagewindows(简称aw)工作站分别可存储、打印、浏览及后处理。

1.2方法。建立paCS(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eationsystems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它以DiCom服务器为中心服务器,按照DiCom30标准将Ct、mRi、DSa等数字化影像设备联网,通过细缆连接到主干电缆上形成总线拓扑结构的DiCom网络;DiCom服务器与各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书写终端通过双绞线以集线器(HUB)为中心连接成星形拓扑结构的ethernet网络,二者再通过集线器连接成星形总线拓扑结构的paCS,供中心存储,打印,浏览,管理及后处理.使用windowsntServer/workstation4.0软件可以在浏览图像后直接书写诊断报告,医疗诊断报告主窗体上的输人项如姓名、性别、年龄、Ct号、检查序号及检查日期可直接从数据库获取,报告日期由系统自动生成、科别、报告模板等项通过下拉菜单选择程序提供了撤消、剪切、复制、勃贴、消除、全选、字体等编辑功能”用户可通过1个或多个关键字段检索和调阅诊断报告。

2结果

我们通过将上述的设备和软件按照上面提到的方法进行安装后,通过对其进行多次的调试和实验处理并进行了整体的工作评估后,最终实现了放射科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网络化、数字化。在放射科的整个医学影像过程中,实现了数字化图像在paCS内的传送、中心存储、打印、浏览、管理和后期处理。并且,其后期检测报告的书写也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其打印和共享也实现了网络化。在整个放射科的结果呈现中完成了无胶片的革新。

3讨论

3.1根据网络化的优势以及结合我院放射科的特殊性,可以将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网络化在放射科管理中的优势归纳为如下几点:

首先,当今的世界在每秒钟都发生着变化,知识结构、信息技术、科技创新,时刻都在向前进步着。在这种大环境下,放射科对于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使用与管理不能停滞不前,而要积极主动,勇于发展,敢于发展。可以说,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实现网络化就是在不断进步的过程。所以,将网络化结合到放射科医学影像诊断设备使用和管理中上是符合当下医学发展进程的,其标志着在当今世界科技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医学影像学也是在向前进步的,并且在该学科中的每一个行为主体也是在不断发展的。

其次,与传统的放射科管理相比,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网络化有着许多难以比拟的优点:①传统的影像图像处理上基本是以胶片为主,需暗室冲洗、烘干、归档等,这无疑增大了图像处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在胶片的保存和使用方面,科室不得不建立一个庞大的区域来放置胶片。在管理上时而会出现错档、丢失等。而网络化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管理则摒弃了胶片式的影像图像处理,实现了数字化的图像呈现。影像结果就算经过长时间的存储其信噪比特性也不会变坏,且任意调用不丢失信息、从而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对胶片等硬拷贝的手工管理方式。通过这种影像管理,可以最大程度的防止丢失和片损情况的发生,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②传统的影像图像处理在管理上存在着混乱和不规范,经常会发现胶片的丢失、变质、资源难于共享等缺点。这不但丢失了对病人复诊和其他医师认为有用的诊断信息,而且由于是手工登记,会耗费大量不必要的时间且出错率难以降低。而网络化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管理则实现了数字化的书写功能,克服了手工书写报告字迹潦草的缺陷。同时,便于图像传递和交流。实现数据共享,发挥教学医院教学和支持作用,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医院的诊断质量、效率和教学、科研水平。

再者,在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要通过各个医院与科研院所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来进行的。然而,当前大部分医院在临床诊断与治疗方面还是存在着固步自封,闭门造车的现象。这种诊治方式是不利于患者的治疗以及医院的长远发展。而将网络化融入到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管理中,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现状。网络化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管理可以将影像图片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医院间医师的相互交流与协作,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更有把握的诊断并可做到更为准确的对症治疗,从而提高了患者治愈率,并减少了误诊的发生。而这种开放性的特点,正好满足了医院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不断丰富并完善着医院院际间相互交流与协作的平台。

3.2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在我院网络化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管理工作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工作人员对于网络化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管理工作业务不精。因此,医院应该高度地关注如何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这方面的工作,应该对工作人员进行一些必要的业务技能培训,可以经常组织工作人员进行网络化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操作专业技能培训并定期对其进行考核。要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去参观学习网络化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管理优秀单位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提高工作人员对于网络化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管理的认知和认可程度;要积极开展一些工作研讨活动,让工作人员之间能够进行网络化管理的经验交流,积极讨论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3.3近年来,提高放射科工作的质量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医疗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广泛研究。医院放射科工作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院治疗工作的成败。当今,提高放射科影响诊断工作水平,加强网络化的管理已经成为国内众多学者广泛关心和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文峰[2]等通过对该院放射科工作进行paCS管理后发现,paCS可以有效的提高放射科工作的水平程度,实现了放射科医学图像的数字化和无胶片化。兰琦[3]等则通过对该院放射科进行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网络化管理后发现,通过对放射科的图像管理进行科学的、合理的且有针对性的网络化管理后,实现了数字化图像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网络化内的传送、存储、报告的规范化和计算机化,实现了图像无胶片化。我们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通过对我院放射科进行网络化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管理后,最终实现了放射科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网络化、数字化,且在整个放射科的结果处理中完成了无胶片的革新。

4结语

随着我国医学水平的不断推进,医院放射科的管理工作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的关注。经过多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通过网络化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管理在放射科的工作管理中取得了长足的研究进展,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近些年,已经有相关医疗科研工作者发现,网络化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管理在医院诊疗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比起传统的放射科工作管理模式,以网络化为主的工作方法在提高放射科工作效率方面更为明显。相信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医院放射科的管理工作将会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高培毅,林燕.计算机辅助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处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41-42

医学图像诊断篇3

[关键词]冠心病;有创冠状动脉造影;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可重复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R8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3)10(b)-0088-04

随着社会老龄人口的增多,冠心病(coronaryheartdisease,CaD)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成为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nvasivecoronaryangiography,iCa)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2],但它是一种具有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穿孔和意外潜在严重并发症的有创检查;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的发展,Ct冠状动脉成像(Ctcoronaryangiography,CtCa)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其具有无创、诊断准确性高及阴性预测值高的优势,能短期内重复检查,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无论是哪种方法,对于不同的医师或是同一医师诊断CaD的结果仍然会存在偏差。国内对不同医师或同一医师采用iCa及CtCa诊断CaD的可重复性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在参考国外文献的基础上对iCa及CtCa诊断CaD的可重复性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月在北京天坛医院放射科同时完成iCa及CtCa检查,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100例,两种检查间隔时间小于30d,均为疑似CaD患者,其中,男67例,女33例,年龄45~73岁,平均(58±10)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6.73±3.62)kg/m2。入选标准:iCa图像各支冠状动脉显示清晰,CtCa图像质量评分≥2分;排除标准:心率难以控制在90次/min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者。

1.2影像学检查方法

1.2.1iCa影像学检查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aXiomartisdBC数字血管造影系统,穿刺右桡动脉或右股动脉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剂用碘普胺370mgⅠ/mL或碘海醇350mgⅠ/mL,以4.0~5.5mL/s的速度注射,采用三时相对比剂注射方案,即第一时相注射对比剂50~60mL,第二时相注射对比剂与生理盐水的混合液30mL,第三时相注射生理盐水40mL[3]。

1.2.2CtCa影像学检查方法采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LightspeedVCt型64排螺旋Ct扫描。患者取仰卧位,由足侧向头侧进行心脏定位扫描、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CtCa扫描。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420~500mas、重建层厚0.75mm、准直器宽度0.6mm×32mm×2mm、重建视野25cm×25cm。对比剂使用原则同iCa法。当升主动脉内的信号达到预先定义的100HU这一阈值时,Ct开始自动扫描,患者憋气8~9s,同时在患者胸前壁连接4个电极监测心电图,获得心脏整体的信息;控制心率在90次/min以内,若大于90次/min者给予美托洛尔(倍他乐克)12.5~25.0mg口服。

1.3图像质量评定标准

图像质量评定按照4分法进行[4],1分:图像质量差,血管节段不连续,有明显伪影,甚至无法辨认血管结构,不能用于诊断;2分:图像质量一般,有中等伪影,血管边缘模糊,无结构缺失,轴面扫描结合重建图像可以诊断;3分:图像质量好,可有少量不影响诊断的伪影,血管边缘较清晰,可以诊断;4分:图像质量极好,无运动伪影,血管边缘清晰锐利,可以诊断。

1.4图像分析

iCa及CtCa图像分别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分析其影像资料,即2名iCa医师均按照盲法原则独立分析这100例患者的iCa影像资料,30d后,其中1名按照盲法原则重复分析。另2名CtCa医师按照同样的方法分析CtCa影像资料。最后分别核对2名iCa及CtCa医师的诊断结果并协商形成一致的看法作为最后诊断结果。当医师读取影像资料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运动伪影、心率、钙化的影响,尤其当存在钙化病变时,狭窄程度的判断就不是很准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采用目测直径法[5]:1级,无狭窄;2级,狭窄<50%;3级,50%≤狭窄<75%;4级,75%≤狭窄<100%;5级,狭窄=100%,即闭塞。CaD的诊断标准为:至少1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5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医师间及同一医师的诊断一致性采用Kappa分析法,即K值=0.65~0.75为一致性好,K值>0.75为一致性极好。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iCa及CtCa诊断结果的Kappa分析

iCa及CtCa医师间和同一医师两种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可重复性行Kappa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iCa及CtCa医师间和同一医师两种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K值>0.75,这说明iCa及CtCa医师间和同一医师两种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可重复性极好。且同一医师K值较医师间高,iCa法较CtCa高。

2.2iCa及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完全一致的节段数及比率

本组100例患者共有1600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iCa共诊断1454个节段,占90.88%;CtCa共诊断1485个节段,占92.81%。iCa及CtCa医师间和同一医师两种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一致性的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医师间和同一医师iCa及CtCa两种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一致性的冠状动脉节段数占总节段数的比率均大于75%,以狭窄程度≥50%为诊断CaD的标准,医师间和同一医师iCa及CtCa两种方法诊断CaD的比率均大于94%。同一医师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或CaD一致的冠状动脉节段数占总节段数的比率均高于医师间,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CaD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诊断CaD的主要手段为iCa及CtCa,但两种诊断方法均采用目测评分法,这势必会造成一定的误差,不同医师之间及同一医师前后两次的诊断也会产生差异。

3.1iCa诊断CaD的可重复性

iCa时间分辨率高,无论是收缩期还是舒张期,以及检查时患者的心率如何,其图像质量稳定;iCa图像的空间分辨率高,对细小分支病变的显示清晰,且不受冠状动脉钙化的影响[6]。因此,目前iCa仍为诊断CaD的金标准,因而很少有学者研究它的可重复性。本研究结果显示,iCa医师间K值为0.89,同一医师K值为0.90,医师间及同一医师诊断CaD的可重复性极好。同一医师可重复性略高于医师间,可能与同一医师把握的诊断标准更稳定有关,但二者差异不大。此结果充分说明,iCa诊断CaD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好,仍然为诊断CaD的参考标准。

3.2CtCa诊断CaD的可重复性

Stolzmann等[7]分别诊断94例64排Ct和115例DSCt图像,以iCa为参考标准进行对比,结果显示CtCa诊断医师间的可重复性随着阅读影像资料数量的增加而增高,有400份CtCa阅读经验者诊断CtCa的准确性和医师间的一致性均较高。国外有文献报道CtCa诊断CaD的可重复性从中等到极好(K=0.68~0.94)不等[8-9]。本研究结果显示,CtCa医师间和同一医师的可重复性较好,医师间K值为0.79,同一医师K值为0.81,同一医师可重复性略高于医师间,与上述文献报道结果一致。此结果表明,CtCa诊断CaD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较好,为目前诊断CaD的较为理想的无创检查方法,但是其诊断的可重复性低于iCa。

综上所述,iCa及CtCa医师间和同一医师两种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可重复性极好,且同一医师K值较医师间高,iCa法较CtCa高。因此,这需要相关学者不断提高诊断水平,最好是由2名医师协商达成一致诊断结果。

[参考文献]

[1]申燕艳,李荣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的对比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29(2):243-245.

[2]oevrehusKa,Boettcherm,LarsenHm,etal.impactofprocedurevolumeandoperatorexperienceonthediagnosticaccuracyofcomputertomographiccoronaryangiography[J].JamCollCardiol,2009,53:264.

[3]崔燕海,黄美萍,梁长虹,等.64层螺旋Ct冠脉Cta对比剂注射方案优化[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3):374-376.

[4]KoSm,KimnR,KimDH,etal.assessmentofimagequalityandradiationdoseinprospectiveeCG-triggeredcoronaryCtangiographycomaredwithretrospectiveeCG-gatedcoronaryCtangiopraphy[J].intJCardiovascimaging,2010,26(1):93-101.

[5]writingGm,LloydJD,adamsRJ,etal.Heartdiseaseandstrokestatistics:2010update:areportfromtheamericanHeartassociation[J].Circulation,2010,121:948-954.

[6]BastarrikaG,LeeYS,Hudaw,etal.Ctofcoronaryarterydisease[J].Radiology,2009,253:317-338.

[7]Stolzmannp,ScheffelH,Schertlert,etal.Radiationdoseestimatesindual-suorucecomputedtomographycoronaryangiography[J].eurRadiol,2008,18:592-599.

[8]tsiflikasi,BrodoefelH,ReimannaJ,etal.CoronaryCtangiographywithdualsourcecomputedtomographyin170patients[J].eurJRdiol,2010,74(1):161-165.

医学图像诊断篇4

关键词:医院;paCS;实现与应用

1paCS系统简介

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简称paCS,是应用于现代化医院的各种数字医疗设备所产生的数字化医学图像信息的采集、存储、诊断、输出、管理、查询、信息处理的综合应用系统。具体是把不同地点每个成像设备通过数字技术产生的图像,通过计算机网络存储到中央数据管理系统,然后由不同的显示工作站,患者房的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计算机网络发送。其目标是取代现有的模拟医疗成像系统,高速传输的数字图像存储和管理。paCS是实现医学图像信息管理的重要条件,改变着医院影像科室的运作方式,在节省存储空间、胶片、显影剂和套药的同时,实现医院的高效化管理。

2paCS的建设

2.1系统构成paCS系统由中心服务器数据存储系统、网络交换系统、预约登记系统、技师操作系统和报告诊断系统构成。中心服务器数据存储系统用于存储系统的所有影像数据;网络交换系统用于传输所有图像数据,实现数据中心与所有终端的数据交换;预约登记系统用于登记患者人检查信息;技师操作系统用于记录技师操作患者人检查项目的完成情况;医生通过报告诊断系统完成阅片诊断工作,可打印诊断报告和胶片。

paCS系统所有设备经过快速以太网接人影像系统,并在中心存储系统中实施基于硬盘阵列柜的直连存储(DaS)和基于ip网络的naS存储设备(naS),以及基于光纤通道技术的存储网络系统(San)。报告诊断工作站配备专业的双屏影像图形显示器,使影像显示更加清晰、细腻,更有利于医生做出准确、快速的诊断。为了保证整个系统的高度安全性,建设了异地容灾机房,日常工作时备用服务器实时备份影像数据保持与主机房数据同步,在主机房停机时可以自动切换到备用服务器,备用服务器替代主服务器功能保证paCS系统连续安全稳定运行[1]。

2.2paCS的工作流程paCS系统下的总体工作流程为:检查申请->执行检查->图像进入主服务器->图像生成科室医生写诊断报告->临床科医生调阅图像和报告。具体流程如

患者患到影像科检查时,将患者人基本信息输入到预约登记系统,进行预约登记操作并扫描申请单到预约登记系统,登记完到各技师操作科室等待技师检查。技师通过技师操作系统登记各个患者人的检查情况,检查完成后,由技师将影像信息发送到paCS存储服务器。然后影像科医生利用RiS系统患者人检查列表信息,通过诊断报告系统调用paCS系统中的影像信息进行阅片、诊断、审核。最后由护士打印诊断报告和胶片完成整个流程。

2.3影像科的工作模式充分考虑各图像生成科室不同设备、设备所有地点、工作特点、工作习惯,paCS系统的工作流程兼顾原有的工作习惯和全院的图像流程。

2.3.1paCS系统执行检查并确认paCS系统自动获取临床医生的检查申请预约信息,对于支持woRKLiSt的DiCom设备,系统可将申请单直接送入影像设备,在影像设备中不需要做任何患者人信息输入工作,直接选择患者人进行影像检查,检查后的图像数据自至paCS服务器数据存储系统中。

2.3.2图像的获取中心服务器数据存储系统接收支持woRKLiSt功能的影像设备的影像,信息匹配后直接送给paCS主服务器入库管理。

2.3.3图像的分发新的图像入库后启动图像自动分发任务,发送的时机和目的可在主服务器上通过修改调度策略来实现。通过图像的分发和转发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申请科室工作站和相应诊断医生工作站。

2.3.4电子阅片进行电子阅片,可使用系统中各类图像处理功能,在paCS诊断工作站中对图像进行调窗、测量等处理。

2.3.5书写报告诊断在paCS诊断工作站上书写诊断报告,之后报告送往paCS主服务器,支持三种报告状态(初步报告、待确认、确认报)。

2.3.6图像调阅各诊断工作站调阅图像时,直接从本地硬盘中调阅;若无,从主服务器硬盘和磁盘阵列或磁带库中获得,整个过程点击后自动完成。

2.4paCS系统应用情况目前我们医院已经实现影像科所有影像设备的联网,影像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共享,形成了完整的图象存储和报告归档,建成了放射科内初具规模的paCS系统;paCS系统的上线不但减少了患者人等待结果时间,而且丰富的影像信息使得以往难以察觉的患者变,变得清晰可见大大提高了医生的诊断水平。

3全院paCS系统升级

为了实现全局的业务过程自动化,我们医院后期paCS系统采用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Soa应用集成开发方案,采用这种方案可以在不改变原有应用程序基本架构的基础上很好的解决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问题,这样初期的paCS放射科内影像存储传输系统)就可以很容易过渡到全院性paCS系统,从而实现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医院办公自动化系统(oa)、实验室系统(LiS)、医学影像系统(paCS)等各个信息孤岛的数据共享与传输。

4总结

21世纪的现代综合医院信息化系统中paCS系统将占据医学诊断分析、数据传输存储和数据共享的主导地位[2]。它正在改变着传统灯箱式影像诊断模式,信息化的工作流程为医生提供了网络化的协同工作平台,这极大提高了影像诊断效率和水平,不但降低了医疗成本,而且整体上提高了医院临床诊断水平,这些改变在paCS的实际应用中清楚的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医学图像诊断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1日-9月15日在笔者所在医院行胸部检查的胸外伤患者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13~85岁,平均58.4岁。体重34~76kg,平均54.7kg。均因不同原因致伤胸部,其中4例正常,26例有以下一种或多种损伤改变:单发肋骨骨折、多发肋骨骨折、胸腔积液、肺挫伤、气胸、胸骨骨折、胸椎骨折。

1.2扫描方法

应用philipsBrilliance16排螺旋Ct机,扫描参数:常规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s、扫描层厚3mm、重建层厚2mm、重建间距1mm,pitch0.938;低剂量扫描参数:其他参数均不变,将管电流调整为50mas。扫描范围从肺尖到肺底屏气一次性完成采集,记录扫描窗口显示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本组患者均行首诊常规剂量扫描,短时间(2~7d)内低剂量扫描,并行mip或三维重建等图像后处理。

1.3评价方法

由多位经验丰富的影像医师对图像进行盲法阅片诊断。分别就诊断价值及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图像质量评判标准,(1)优级片:肺纹理及肺部病变显示清晰,纵隔结构及病变层次清楚,无伪影;(2)良级片:肺纹理及肺部病变显示较清晰,纵隔结构及病变层次较清楚,略有伪影,不影响诊断病变;(3)差级片:肺纹理及肺部病变显示不清晰,纵隔结构及病变层次不清,有较多伪影,影响诊断病变[5]。观察比较两种扫描方法对胸外伤引起的病变的诊断价值、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

2结果

2.1辐射剂量

低剂量扫描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常规剂量扫描,CDti和DLp明显低于常规剂量,CDti及DpL平均下降了75%。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扫描,CDti和DLp的比较见表1。

表1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扫描辐射剂量比较

类别 管电压(kV) 管电流(mas) CtDivol(mGy) DLp(mGy×cm)

常规剂量 120 200 14.10 391.23

低剂量 120 50 3.50 97.81

2.2图像

30例低剂量Ct复查患者中,与常规剂量诊断相比,没有一例漏诊或误诊,均能有效确诊。两种检查方法所得的胸部原始及重建图像,分别就发现病变,显示的胸部骨折、气胸、胸腔积液、肺挫伤等客观影像诊断进行评判,诊断结论一致。虽然低剂量扫描对图像的噪声有所增加,但并不影响诊断,图像质量仍至少达到良好,没有出现差级片:优级片22例(占73.33%),良级片8例(占26.67%)。常规剂量扫描均为优级片。见图1~图8。

图1胸部肋骨CtVR图像(常规剂量)

图2胸部肋骨CtVR图像(低剂量)

图3胸部Ct横断位骨窗图像(常规剂量)

图4胸部Ct横断位骨窗图像(低剂量)

图5胸部Ct横断位纵隔窗图像(常规剂量)

图6胸部Ct横断位纵隔窗图像(低剂量)

图7胸部Ct横断位肺窗图像(常规剂量)

图8胸部Ct横断位肺窗图像(低剂量)

注:图1、图2为右侧肋骨VR图像,均可清晰显示右侧肋骨多发骨折。图3、图4为骨窗均可显示右侧肋骨骨折;图5、图6为纵隔窗,显示右侧胸腔积液;图7、图8为肺窗,显示肋骨骨折处邻近肺组织挫伤

3讨论

3.1低剂量Ct检查的迫切性

我国Ct的拥有量居世界前列,应用频率增长速度日益加快。Ct在为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增加了受检者的辐射剂量,而且显著增加了X线照射所致的全民集体剂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放射委员会、国际医学物理组织的研究认为常规剂量Ct大约是胸片的100陪,其辐射剂量可想而知。UnSCeaR(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指出Ct检查已经成为医疗辐射最大的辐射来源。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指出,Ct是世界上一种最重要的X线检查类型,其辐射剂量接近或已超过已知增加癌症发生几率的水平。据国内外相关文献[6-8]报道,每年用于诊断的Ct检查导致的医疗辐射已经成为涉及所有公众成员并且累及子孙后代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3.2外伤胸部低剂量Ct的可行性

对于胸部隐秘部位的创伤及轻微的创伤,X线胸片往往容易漏诊,鉴于X线胸片的局限性,在当今社会X线胸片已满足不了人民大众及广大临床医生对于胸部外伤诊断的需求,于是近年来因胸部外伤而行胸部Ct的患者越来越多,胸部Ct扫描带来丰富的诊断信息的同时,造成辐射剂量增加的危害也日益受到关注。胸部天然对比度好,肺的各种细微结构(小叶间隔等)与肺泡腔等的气体有足够的密度差异,肺内气体与实质组织之间有良好的对比,因此胸部比较适合采用低剂量扫描。1990年naidich等首次提出低剂量Ct的概念,即获得满足诊断需要图像的最小管电流值。降低毫安秒以降低扫描时的辐射剂量,方法最为简单可行。但是,目前低剂量扫描合理的ma或mas值是多少,还存在争议。许多报道认为在胸部50mas是一个较稳定的低剂量界限值,小于20mas会出现线束硬化伪影,干扰病变的诊断[9-10]。本文剂量为50mas时,CDti和DLp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CDti及DpL平均下降了75%。而且低剂量与常规剂量薄层扫描所得的胸部原始及重建图像,分别就发现病变,显示的胸部骨折、气胸、胸腔积液、肺挫伤等客观影像诊断进行评判,结果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论一致。虽然低剂量扫描对图像的噪声有所增加,但并不影响诊断,图像质量仍至少达到良好。

3.3低剂量的意义

降低扫描剂量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人性化的全民健康意识得到了全社会的响应,关爱生命,关爱健康成为当今人人所推崇的时尚。近年医学人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对来到医院检查就医的患者给予了法律法规的关爱,使医院越来越重视患者的疾病预防和治疗的质量。为了更好地提高国人的健康水平和对后代的人口质量,医疗单位要做到对患者既环保又人性的Ct检查,以便更好地预防因射线照射产生细胞损伤而致病的可能,促进放射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低剂量扫描在有效保护受检者的同时获取能够满足临床和影像医师诊断需要的图像,降低了患者的辐射危害,对于控制国民的整体辐射剂量水平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低剂量扫描技术大幅度的降低了球管消耗,减少了设备的耗损,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梁秀梅,杨龙,谭勇,等.胸部外伤螺旋Ct超低剂量扫描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24):2527-2528.

[2]马连菊,张郡.胸部外伤低剂量Ct扫描与X线胸片检查对照性研究[J].浙江临床医学,2010,12(10):1140-1141.

.Respirology,2005,10(1):97-104.

.LungCancer,2004,45(Suppl2):S9-13.

[5]王虎成.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胸部检查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3):12.

[6]葛虓俊,吴昊,滑炎卿,等.低剂量Ct扫描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45(5):492-495.

医学图像诊断篇6

X射线发现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及放射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自然科学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而且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医学科学、临床医学的进程,为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作出了巨大贡献。

1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将是新世纪科学发展的主要学科

一方面分子生物学将推进医学科学的发展,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和医学生物工程的结合.将加速预防和诊治技术的更新。另一方面,社会、地理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受到重视,两者微观和宏观因素的结合,将促进医学科学各领域的发展,甚至使其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面对这一新形势,医学影像学将如何发展。

1.1随生命科学的进展,分子生物学、生物和基因工程(人类基因组、疾病基因组学)等,将深入和影响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和影像学的进程和发展。实际上,生理、功能和代谢成像以及基因诊断和治疗已经并将进一步深入影像学诊治及基础研究、所谓生物医学成像,分子、基因成像已提上日程。

1.2随医学生物工程和计算机、微电子技术的进展,新一代影像和介入设备和器械,如多层面螺旋Ct、mR(如脏、神经)专用机等的开发、功能的改进、各种影像设备的图像采集和显示新技术(如三维仿真成像、mR频谱以及各种图像的融合)和精确度的提高等;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组织和(或)疾病特异性对比剂的开发和应用,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将不断拓展新领域,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1.3随信息科学的进展,由于影像学的数字化、图像存储与通讯系统(paCS)和远程影像学、远程医学系统,智能型计算机和工作站,计算机辅助诊断和治疗等的进展和应用,网络影像学将会到来。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人)将会用于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的操作。

1.4社会、地理和环境因素。受人类卫生保健的影响,对重大病痛如癌症、脑血管痛等发生、发展的意义应有新的认识,国内外资料表现,约40丧病的发生、发展直接或间接与环境因素有关。随社会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对人们健康的认识和医疗服务体系的转变,广大人民对安全、有效而微或无创性诊治技术的要求将会不断提高。影像学诊断将由大体形态学为主的阶段向生理、功能、代谢和(或)基因成像过渡;对比增强由一般性向组织和(或)疾病特异性方向发展,图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发展;介入治疗含基因治疗向实时、立体、少或无射线介导,进而与内镜、微创治疗、外科相融合方向发展。对疾病及发生机理的认识,将从器官、细胞向分子、基因水平深入,从个体诊治到群体的卫生保健,如低剂量螺旋Ct对肺癌的筛查等,对疾病防治将具有新的含义。

2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形成和特征

1972年Ct的开发和应用,使放射学进入了一个以体层成像和电子计算机图像重建为基础的新阶段。50~60年代单独应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和超声诊断,也逐步发展成为放射性核素和超声成像。近20年的发展,已形成多种成像技术,包括Ct、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X线数字成像、核医学和超声成像组成的影像诊断学,结合介入治疗共同构成了诊断和治疗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介入治疗现已成为与内科、外科并列的三大治疗技术。因此,现代医学影像学是临床诊疗科室(专业),以高科技为基础能向广大人民和病员提供先进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和服务。从而必须改变人们对影像科室和影像医师的认识:既从事诊断又从事治疗。医学影像学作为一个科室(或专业)必须诊治兼备,包括影像诊断、超声、核医学和介入治疗亚专业分工,同时又要划分神经、胸部、腹部、骨关节影像学等,各有分工侧重,协调发展,与其他科室相互配合,共同前进。这样才能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3医学影像学科建设

医学图像诊断篇7

关键词基层医院功能科急诊夜诊

我院属县市级医院,是国家三级医疗网中的骨干龙头医院,肩负着对乡镇、社区医院人员进行教学和培训,同时肩负着筛查疑难杂症,并及时向上级医院转诊的目的。本科室工作人员6人,平均年龄为43.5岁,从事本专业时间为20.5年,参加执夜班的人员均应掌握超声及心电图学的诊断技术。对2010年7~9月份847例患者进行系统回顾性分析,以求对基层医院医生有所帮助。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2010年7月~9月在我院晚间急诊、夜诊的患者,男297例,女550例;年龄2~75岁,平均36.5±9.0岁。其中心电图540例,腹部超声307例,夜诊心电图6人次/夜,超声3.3人次/夜。

仪器:采用maC-1200St心电图仪及pHLipS-enwiSoR,百胜570FDmK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0~5.0Hz。

方法:采用黄宛心电图学所示导联位置,超声采用仰卧位,侧卧位及相互结合的标准方法。

结果

心电图组:急性心肌梗死27例,房颤19例,心肌缺血30例,室性心动过速5例,心动过速42例,房早、室早15例,左右心室腔肥大17例,正常285例,阳性率约占28.7%。

超声组:142例晚妊,胎儿畸形6例,宫外孕17例,急性阑尾炎15例,胆囊结石7例,肠梗阻9例,外伤至腹腔内脏器破裂8例,尿潴留2例,泌尿系统结石18例,胰腺炎7例,正常68例,阳性率达80.6%,手术127例,转院8例,随访病历通过临床手术病理验证。

讨论

急诊医学科(室)或急诊医学中心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因此,急诊科的工作可以说是医院总体工作的缩影,直接反映了医院的急救医疗、护理工作质量和人员素质水平。20世纪90年代的急诊科突出了科室的特色和融入了重症监护的优势,因而在现代急救医疗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1世纪现代急诊医学科已发展为集急诊、急救与重症监护三位一体的大型的急救医疗技术中心和急诊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可以对急、危、重病人实行一站式无中转急救医疗服务,被喻为现代医学的标志和人类生命健康的守护神。

在县级基层医院中,心电图仪、中高档彩色超声仪都已全部覆盖,心电图仪及超声仪因其简便实用安全而广泛使用,并且能够及时为许多种疾病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而受到临床科室医生的信赖,在本时间段内我院收治的病例中不乏出现诸如急性急肌梗死、房颤、室性心动过速、宫外孕、胆总管结石、肠梗阻、腹腔脏器破裂、胰腺炎等危急病例,如不能及时准确做出诊断,延误病情,将危及到生命,在超声医学中所示的急腹症,在本章节超声组中占总病例数阳性率达62.5%之多,在心电图组,急性心肌梗死27例,室性心功过速5例等也占有不少比例。因此可以这么讲,及时准确客观地为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诊断报告,对拯救病人的生命至关重要。本文所指急腹疾病是指腹腔内、盆腔内、心血管及表浅器官或器官发生了急剧的病理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的症状、体征为主生理变化,同时伴有全身反应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器质性、穿孔性、梗阻性、脏器破裂、出血性、缺血性等类型,涉及到内、外、妇、儿等诸多科室。如何做好此项工作是关系到患者生命得以延续的一项重大课题,从实际工作中总结如下几点。

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人体器官病理、生理、解剖学、电生理学,还应熟悉心血管不同器官,组织血液供应的动态变化。基础理论知识的扎实与否直接影响到对急性疾病特征的认识和正确思维的培养,进而影响诊断水平。

要具有正规的超声仪器的操作技能,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类超声诊断仪的性能、特点及操作方法,调节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并要了解超声声像产生的物理基础,善于识别声像图中伪像的种种表现,增强对于某些结构及病变的识别能力,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

重视正确的临床思维,急诊因图像及心电图的复杂性及多样性、缓急等,决定了应对所获图像资料进行系统、全面、客观地分析。

超声检查如何恰当地做出诊断,是下临床诊断、病理解剖诊断,还是病理诊断?这是超声医师多年来极为关心且分歧较大的问题,对于超声具有确诊价值的疾病,如积液、结石、血管栓塞等可以直接做出明确的临床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甚至病理诊断,而对于超声检查只具有参考价值的疾病,则应尽可能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影像学诊断,供临床医师参考。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一种疾病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超声征象和声像同类型,它们皆可以成为声像图诊断的依据,然而不同的疾病又可能具有某些共同的超声征象,使声像图的诊断变得难以肯定。如腹腔大量积液,明确的解剖部位诊断和物理性质诊断,当进一步判断这一现象属于哪一种疾病时,则面临诸多的选择,诸如宫外孕、外伤、腹水等,所以,因有的放矢地做出正确恰当的结论或提示;对某些急诊要动态观察,必要时进行系统地追查或复核比较,检查者应提出复查的日期和要求内容。

注意反馈与随访。应自觉地建立一套完整的反馈与随访体系,时常下病房,积极参与相关的病例讨论,多到病案室查阅病人疾病最终诊疗意见,特别是临床医师的反馈更是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以上做法均是丰富知识,避免错误,提高诊断水平的有效方法。

县市级医院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夜间发生的急诊及乡镇、中心社区送至我院的患者,很大一部分患者都是有急腹症的特点、体征,作为基层功能科医生,同时要掌握多项诊断技能,要不间断地学习,从实战中认真总结经验,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刘兰芬,张来阁,等.急诊超声诊断.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医学图像诊断篇8

什么是“计算机辅助诊断”?

它是指通过影像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以及其他可能的生理、生化手段,结合计算机的分析计算,辅助影像科医师发现病灶,提高诊断的准确率。现在常说的CaD技术主要是指基于医学影像学的计算机辅助技术。这里要和计算机辅助检测相区别,后者重点是检测,计算机把异常的征象标注出来,并提供常见的影像后处理技术,不进行诊断。可以这样说,计算机辅助诊断是计算机辅助检测的延伸和最终目的,计算机辅助检测是计算机辅助诊断的基础和必经阶段。

有人称CaD技术为医生的“第三只眼”,采用CaD系统有助于提高医生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

据统计,患有乳腺癌并接受钼靶X线检查的妇女有10%~30%被误诊为阴性,但复查发现,大约2/3被误诊的图像表现出明显的病灶特征。这种误诊主要是由于病灶特征不明显、医师眼睛疲劳、阅片经验的差异、图像噪声等原因造成。在乳腺平片的诊断过程中,影像科医生首先读片进行分析,之后再经CaD“读片”,做标记,最后影像科医师根据计算机提示重新有重点地阅片,并做出最终诊断。

CaD技术主要通过计算机将乳腺钼靶X线片数字化,再与计算机数据库中的正常乳腺进行比较,最后,计算机将其认为异常的部位勾画出来,供影像科医师参考。由于乳腺的腺体组织与肿瘤组织在X线摄影条件下缺乏良好的对比,所以早期体积较小的肿瘤易被影像科医师漏诊。CaD技术可以提示影像科医师注意可疑的区域,有利于发现早期肿瘤。由于数字摄影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数字乳腺摄影的出现,加速了CaD技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尤其在早期诊断技术方面。

在胸部疾病中的应用

CaD在胸部疾病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胸片的心脏和肺野的自动分析,如心胸比例、肺结节、气胸的检测、肺间质渗出、肿块和钙化的分类与鉴别等,尤其是肺结节的检出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医学图像诊断篇9

【关键词】B超诊断技术;发展状况;非侵人性特征;应用;

【中图分类号】R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497-01

自从我国各大医院广泛的采用B超诊断技术以来,B超诊断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大医院的临床医学检验之中。例如,B超诊断技术之中的B型超声检查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大医院的心血管内科、消化系统内科、泌尿系统内科、妇产科等各大科室的疾病诊断当中。针对B超诊断技术在各个医院中的广泛应用和B超诊断技术在治疗患者疾病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在医院的多年工作经验,具体的谈一谈目前我国的B超诊断技术发展应用情况。一方面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另一方面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B超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

1、超声波在人体中应用的基本原理

在通常的情况之下,人们所能听到的声音的声波频率一般是在20赫兹到20千赫兹之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人体就不能正常的听到声音。其中,如果声音的声波频率低于20赫兹,那么就将这样的声波称之为次声波;如果声音的声波频率高于20千赫兹,那么就将这样的声波称之为超声波。目前,超声波已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医学领域里面,超声波具有非常多的符合医学需要的特点。其中,由于超声波具有声波频率高的特点,这就意味着超声波的波长很短,因此,超声波可以像光线一样沿着直线进行传播,这就使得在医学工作中可以把超声波沿着一个确定的方位进行超声波发射,这样,超声波就可以沿着一条直线在人体的各个组织里面传播,在超声波传播的过程之中,超声波与人体的各个器官进行接触的时候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反射波段,这就是超声波在人体医学当中的应用。

2、B超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

B超诊断技术的核心就是B超成像,B超成像,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利用相关的医学B超仪器向人体之中发射超声波,然后根据超声波的直线传播原理对人体的器官进行扫描。并对扫描过后超声波回声的延迟时间和超声波的回声强弱等状况来判断人体器官的具体情况,然后,再把收集得来的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相应的处理,最后,就能够得到B超诊断的诊断图像。

二B超诊断技术已经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之中

在治疗疾病时,采用B超诊断技术可以为医生提供图像清晰、准确的患者内脏的病变图像,针对B超诊断技术的这种优良特性,目前,B超诊断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内科疾病的检查之中,尤其是在对腹部疾病的诊断当中。截至目前为止,在各大医院中采用最多的B超诊断技术是应用于对患者肝胆疾病的诊断过程之中。

1、B超诊断技术应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过程

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在人体之中主要发挥着消化、排解毒素的重要作用,这就导致人体的肝脏器官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慢性疾病或者是病理性伤害,在B超诊断技术应用于医学之前,人们很难确切的知道肝脏器官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这就导致肝脏疾病很难在发病的初期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以至于延误了患者的治疗。目前,随着B超诊断技术应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医生可以通过B超诊断技术提供的清晰病理图像准确的识别出肝脏中的各种病理性特征。与此同时,医生还可以根据B超诊断中得到的图像,展示出肝脏部位肿胀物的大小以及其位置和范围做出准确的判断,并且能够迅速的得出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案。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B超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医院已经可以通过B超诊断技术发现了小于2毫米的肝部小肿瘤,这就有力地克服了以前肝脏部位病变难以发现的问题。

2、B超诊断技术应用于胆道疾病的诊断过程

B超诊断技术还可以应用于胆道疾病的诊断过程当中,在对胆道疾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B超诊断技术可以清晰的反映出人体的胆管部位有没有产生扩张的现象,此外,B超诊断技术还可以清晰的反映出胆道的胆囊部位的大小状况。最终,医院里的医生可以通过B超诊断技术,向患者提供胆道疾病的清晰病理影像,并通过获得的病理影像来正确的判断出胆道疾病的梗阻性黄疽的病发部位以及梗阻性黄疽的发病程度,我们可以知道,通过B超诊断技术可以做到比传统的诊断技术的准确程度提升一倍以上。此外,对于胆道疾病的胆囊结石现象,医院医生也可以通过B超诊断技术提供的胆囊部位的清晰图像,来确定胆囊部位炎症的严重程度、胆道部位胆管的扩张情况,以及胆道部位胆囊结石的大小和数量,这就使得B超诊断技术成为了胆道疾病的诊断过程当中一道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程序。

三总结

综上所述,自从B超诊断技术诞生以来,B超诊断技术的优势已经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呈现出来了。由于B超诊断技术可以向医疗工作人员提供清晰、有效的人体内脏器官的图像,因此,就使得B超诊断技术可以在各大医院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本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在医院的多年工作经验,大致的讲述了B超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并根据其原理的特征讲述其目前在各类疾病诊断和治疗当中的应用,为的是让冠达人民群众对这一技术能有个大致的了解。但是,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有限,因此,本文如有不到之处,还望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医学图像诊断篇10

【关键词】超声医学;纹理分析;影像组学;灰度共生矩阵

纹理一般指从图像中观察到的图像像元的灰度变化规律,人们将图像中存在的局部不规则的,二宏观有规律的特征称为纹理。在图像分析学中用数字特征描述灰度变化特征称为图像的纹理特征。纹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图像变换和图像量化两大类。图像变换将传统的图像滤除为其基本分量(空间、频率等),生成派生的子图像。纹理分析已经在诸多领域应用,医学研究人员尝试将纹理特征分析用于医学图像,探索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1纹理分析方法

纹理量化技术包括结构、模型(分形维数)、基于统计和频率的方法。统计分析纹理特征的方法简单,易于实现,所以目前医学研究中应用的较多。统计分析方法是通过统计图像的空间及边界频率、空间灰度依赖关系等,纹理的细致和粗糙程度与空间频率有关,低空间频率与粗糙的纹理相关,细致的纹理具有高空间频率。基于统计的方法:灰度共生矩阵、灰度行程统计、灰度差分统计、局部灰度统计、半方差图、自相关函数等。灰度共生矩阵(GLCm)是统计分析方法中最重要的方法。GLCm是建立在估计图像的二阶组合条件概率密度函数基础上的统计方法,主要描述纹理基元或局部模式随机和空间统计特征,以表示区域的一致性及区域间的相对性。其它方法在医学影像研究中应用的较少,所以在此不再赘述。

2纹理分析用于超声医学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者尝试利用各种纹理分析技术对多种医学成像图像(Ct、mRi、数字X线片、超声)进行分析,探索无创诊疗新途径。在新兴领域-影像组学中纹理分析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评估图像中像素或体素灰度的分布和关系,可以定量客观地评估组织的异质性。纹理分析应用于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较超声图像较超声图像早,在预测病理特征、预后和对各种疾病的治疗反应方面已经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近些年有学者将纹理分析用于超声成像,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超声图像的纹理是由于不同的组织、同一组织不同病变及正常组织对超声脉冲的吸收、衰退、反射有差异,由超声脉冲相互作用而形成。因此,研究者假设图像的纹理的不同,可定量分析来区分不同疾病,甚至预测基因、蛋白表达等的差异。从而为疾病的无创诊断、疾病的分期、基因相关性分析及预后预测等提供新的可参考依据。

2.1乳腺肿瘤研究现状

因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一直以来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临床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超声诊断是乳腺癌的普查和早期诊断的重要工具。超声图像纹理分析有望提高乳腺癌的诊断率,并有望为乳腺癌的分型及放化疗预后等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种美玲等对113个病理证实的乳腺结节行灰阶超声及剪切波弹性成像回顾性分析,利用灰度共生矩阵特征提取,获得对比度、同质性、相关性,角二距等4个参数建立诊断模型,实验结果显示灰阶超声及剪切波弹性图像的多参数纹理分析及建立的诊断模型对乳腺结节良恶性有较高的诊断效能[1]。诸多关于乳腺病变的基于超声图像纹理特征分析的影像组学研究为无创分类乳腺肿瘤的可能性奠定了基础。

2.2肝脏疾病中的研究现状

纹理分析可以进一步提取和量化超声图像中的纹理特征,为进一步的视觉信息提供补充,对肝脏疾病,尤其对肝纤维化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张慧等对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20个肝脏超声影像(其中包括正常肝脏、肝脏恶性病变、肝脏良性病变等)行纹理特征提取分析,并结合决策树算法进行分类诊断,结果显示提取的纹理特征对图像内容有较好的分区性[2]。纹理分析作为影像组学图像特征提取的重要方法多个实验研究证实该方法可为临床上辅助诊断肿瘤性疾病提供依据,也为后期图像识别,图像检索和图像数据挖掘提供了特征数据。

2.3骨骼肌疾病的研究现状

灰度共生矩阵(GLCm)灰度分析是一种考虑图像像素空间分布的图像纹理分析方法。在研究运动诱导肌肉损伤(eimD)中灰度共生矩阵(GLCm)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matta等跟踪了骨骼肌偏心收缩后超声图像上两个GLCm纹理参数(对比度、相关度)和回声强度(ei)的时间变化。将13名未经训练的妇女分为两组,行肘部屈曲的偏心收缩。运动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和96小时分别获得超声图像。计算肱肌两种GLCm纹理参数:对比(Con)和相关(CoR)。测量峰值扭矩、ei、肌肉厚度(mt)和疼痛。与所有措施相比,干预后峰值扭矩和疼痛立即下降。干预后72hmt立刻升高(p<0.05)。CoR(48、72、96h)和ei仅在72、96h时显著升高(p<0.05),CoR升高代表灰度级之间高度相似,这在肘关节屈肌偏心训练后几天的超声图像上可以观察到。最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肌肉组织超声图像熵的变化与其能量消耗程度的相关度很高。肌骨超声影像组学研究主要通过纹理分析方法实现,为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定量诊断信息。

2.4其它疾病中的研究现状

随着纹理分析相关研究的发展,纹理特征被用于更多的领域,如甲状腺肿瘤、卵巢肿瘤、心肌疾病及肾脏肿瘤等。Vidaurreta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附件肿瘤自动判别方法。研究者首先从卵巢超声图像中计算出7种不同类型的纹理特征(局部二进制模式、分形维数、熵、不变矩、灰度共生矩阵、法则纹理能量和Gabor小波),从中提取若干特征并随临床患者年龄一起收集。采用145例患者的卵巢肿瘤超声图像实验,其中106张良性图像,39张恶性图像,将提取的图像特征进行分类后,对分类器进行评价,其准确率为98.78%,灵敏度为98.50%,特异度为98.90%,曲线下面积为0.997。priyank等对肾脏超声图像进行预处理后利用灰度共生矩阵方法生成能量、熵、均匀性、相关性、对比度、差异性等多个二阶统计纹理特征,将特征行主成分分析(pCa)将得到的特征简化为最优子集,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出较高的分类准确率。

3对医学超声图像的纹理分析方法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纹理分析虽发展较早,但用于医学图像,尤其用于超声图像较晚,在超声医学中的相关研究也较少,目前,对超声图像的纹理分析主要应用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肝脏纤维化程度的分期,骨骼肌的损伤定量分析等疾病的诊断中,对恶性肿瘤的基因相关性研究、恶性肿瘤化疗及放疗效评估、肿瘤分级分期等研究仍较为缺乏。后续的更深入的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仍有很多。最大的问题在于对图像进行标准化。在不同的研究者采用的设备及参数设置、图像的预处理、对兴趣区的分割方式的不同、特征提取等过程差异很大,因此实验的重复性较差[3]。今后的研究需要重新关注研究设计、报告实践和图像采集的标准化、特征计算和特征提取等,以推动纹理分析在医学超声领域的发展。近些年,基于先进计算机运算能力、云计算、大数据以及机器学习及深度学习应用于医学图像的纹理分析,为开发正在生成的大量图像数据财富的潜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大大加快临床数据分析的步伐。纹理分析作为影像组学的重要图像特征也因此成为了多学科合作研究的新的研究领域。超声医学以其实时、无创、操作简单、廉价、便于多次重复检查等优势,用过纹理分析的定量诊断方法必将为精准医疗及疾病的个体化诊疗方案提供更多选择,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及探索。

【参考文献】

[1]种美玲,时白雪,张禧,等.超声联合纹理分析对乳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9,16(08):581-585.

[2]张慧,迟庆云,刘彩霞.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肝癌B超纹理特征决策树诊断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