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管理事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22:25

人事管理事项篇1

【关键词】工程施工;项目;组织人事管理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工程施工企业有了一段蓬勃的发展期,在这期间,工程施工企业的发展充满着机遇,同时也并存着挑战。诚然,作为工程施工企业,最为重视的应是工程的质量与安全,但是越来越多的实际例子告诉我们,构建合理的组织人事管理体系,塑造一支高效率、高素质、高度团结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人”的作用,能有效促进工程施工项目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需要群策群力去解决实际工程施工项目中组织人事管理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二、工程施工项目组织人事管理的两个问题

1.工程施工项目组织人事管理现状

无论是哪个领域的工程施工项目,只要是大型项目,都会出现项目工期长,项目管理过程复杂,驻扎项目施工人员多的情况。工程施工企业承建工程所匹配的项目部,通常都具有相当水平的对于施工、技术、质保、安全等方面的规划,但是对于组织人事方面,有时候只制定简单的规划,有时候甚至是没有规划,靠感觉来做。因此,项目部经常会出现工作人员分工不清,职责不明的情况,遇事没有明确的负责人,办事拖沓,直接影响着项目进度。有些施工企业在某一时期包揽了众多项目,由于人才资源储备不够,也没做好人事管理计划,项目量和人才资源匹配失衡,使得仅有的项目管理人员身兼几职,原本只负责一个项目的团队需要同时负责几个项目,这就导致了各项目之间权责交错,工程项目进度提不上来,随之效益也拉不上来。

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工程施工企业属于国有企业,这些工程施工企业的人事管理还遵循着以前的老路子,组织人事管理的创新意识不强,在各项目的人员调配上对于外部人员的引进不够,更喜欢用“自己人”。因此,导致这一部分工程施工企业内部关系网比较复杂,组织人事管理缺乏应有的活力

2.工程施工项目组织人事管理的特点

通常情况下,一个工程施工企业在某一个时期内会承建多个项目,而每个项目由于其特殊性,都需要匹配有针对性的专业人员。因此,不同的项目在同一时期需要的人员可能需要不同的人员,同一个项目在不同的进度也可能需要的不同人员。要使得工程施工企业的人员满足每个项目的要求,就要合理利用人才资源,那么,施工人员需要在各项目之间不断调动,流动于各个项目中,因此,工程施工项目的组织人事管理是多变的。

另一方面,每一个施工项目都是有一个工作周期的,多则几年,少则几个月,工程施工项目在组织人事管理时也应遵守施工项目的工作周期性,一个项目的结束,可能恰好是另一个项目的开始,当工程项目进入另一个循环时,工程施工项目的组织人事管理也应进入另一个循环。如果施工企业自身经营得好,项目与项目之间应是没有任何间断的,所以这时工程施工项目的组织人事管理也不存在间断,是一个连续的活动。

三、针对工程施工项目的组织人事管理所提建议

1.打好组织人事管理人才战,看项目配人才

要实现工程项目目标,提高效益,在组织人事管理的过程中,就需要以实现工程项目为最终目的,以此为基础去建立一个人事管理体系,使项目上的施工人员能按职责落实到每一个岗位上。在这个前提下,我们不得不谈到工程进度的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工程保质保量的做好,就需要在每一个进度内达到工程的标准。工程进度的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施工,从工程的整体到局部,都需要注意细化,直到对每个作业点的控制,使项目总进度牢固地建立在局部作业进度控制基础之上。要管理好工程,把握好工程的进度,除了组织一个专业团结的施工团队,同时也需要给这个团队匹配一名优秀的管理者,这名管理者是施工团队建设中重中之重。通常来说,这名管理者是项目经理,而项目经理的产生要根据项目的需要进行配置的,这个职位的人员可以从已有的经理、工程师、施工队长等中选取,也可以通过外部招聘的方式引进先进的人才。项目经理作为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的委托人应具备综合的管理能力,有成熟的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有处理人事关系的能力,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具备,有利于项目经理对项目局部作业进度进行把控,使得最终项目的总体进度不会偏离轨道。

项目的组织人事管理是可变的,这种可变性又强调了人才要根据项目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设置。在项目的组织人事管理中,看项目配人才是贯穿始终的思想,施工企业应因工程而异,去考虑人才的配置,进而去组织人事管理。

2.深入挖掘人才效益,建立良性的人才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对工程施工项目进行合理的组织人事管理,能有效发挥在项目中“人”的作用,进而以人才效益创造物质效益,达到施工企业的工程目标。与国外的企业相比,我国施工企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落后的技术与项目管理上,在工程施工项目竞标中,为了中标不得不压低报价,致使企业利润率越来越低。在这种大环境下,施工企业一方面要保证工程质量;另一方面又要想尽办法获取最大的利润,施工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就必须不断提高效率,扩大单位时间内的产出,从自身挖掘效益。而人才效益,是施工企业在有效组织人事管理中随之带来的副产品。通常情况下,在项目上的施工人员都不断在应付项目部要求的工程指标,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深入挖掘人才效益,在组织人事管理的过程中施工企业就要着眼于人才的培训和开发,提高已有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使他们能胜任于不同需求的项目,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而创造效益。

另一方面,工程施工项目的组织人事管理需要建立良性的人才竞争机制,营造竞争的氛围。有一部分工程施工企业对于人才之间的竞争关注很少,更看重人才之中的“论资排辈”,导致高级项目经理的年龄往往是偏大的,大多数处于40-50岁之间。在实际工程施工项目中,这些施工企业更倾向于安排这些年龄较大的、较为有经验的项目管理者,而通常这些项目管理者的观念都比较陈旧,在新技术的引进和使用上较为固执,使得一些项目为了保证稳妥技术能力提不上来,影响了整个施工企业的效益获得和技术创新。同时,由于这些施工企业没有科学的良性竞争机制,使得年龄层相对低的人无法真正参与到项目的管理上去,组织人事管理缺乏活力。因此,施工企业在考虑其组织人事管理时,应更为合理的配备不同年龄段的人才,同时建立科学的良性竞争机制去选贤用能,逐步转变“论资排辈”的观点,使年龄层次低但能力强的人有晋升的渠道。同时应使用有效的激励手段,根据施工企业人才的实际需要,通过物质分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人才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工作的积极性,使得施工企业在构建良性的竞争中发挥“人”的作用,最终提高企业效益。

四、结语

近年来,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十三五”规划的设想,大批基础设施工程,如水电、交通、能源等相继开工,各工程施工企业都拼尽全力投入到这难得的发展期中。这种大规模的投入,使得施工企业的项目组织人事管理问题逐步显现,人才和效益的矛盾越发突出,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施工企业要做的就是打好组织人事管理人才战,想方设法挖掘人才效益,合理地根据工程施工项目组织人事管理,最大限度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为企业创造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志新.(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4,02:124-125.

人事管理事项篇2

关键词:个人事项报告干部管理

一、个人事项报告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一阶段:只申报干部本人,申报局限收入。

1995年4月30日,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的通知(中办发〔1995〕8号)中,规定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县(处)级以上干部必须依照规定申报本人各项收入,需要填报的内容共4项:工资;各类奖金、津贴、补贴及福利费等;从事咨询、讲学、写作、审稿、书画等劳务所得;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企业单位的负责人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负责人,同样适用规定。

第二阶段:对象扩至配偶子女,项目范围扩大。

1997年1月31日,为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中办发〔1997〕3号),1997年与1995年规定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申报的对象从领导干部个人扩大到配偶、子女等家庭成员,主要是防止一些官员通过财产转移手段逃脱监控。同时新增了新的申报项目:干部本人、配偶、共同生活的子女的房产情况;本人、子女与外国人通婚和配偶、子女出国境定居情况;本人因私出国情况;配偶、子女非法犯罪情况、配偶、子女经营个体、工商业等经营情况;配偶、子女受聘于三资企业、外国企业、港澳台企业驻境内代办机构;婚丧喜庆事宜办理等个人事项。

第三阶段:初步形成了个人事项系统的制度。

2006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的通知(中办发〔2006〕30号),对领导干部个人事项的内容作了进一步地规定,1997年《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废止。2006年和1997年的规定相比,新增了婚姻变化情况、子女是否与港澳以及台湾居民通婚等多项内容。这次文件从申报的对象、内容、程序以及纪律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初步形成了领导干部个人事项系统的制度。

2010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中办发〔2010〕16号),1995年的《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和2006年的《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同时废止。2010年的《规定》将领导干部个人事项的申报内容进一步扩大和细分,新增了本人、配偶和共同生活的子女持有的有价证券、股票、期货、基金、投资型保险、金融理财等内容,同时对一些概念进行了解释和界定,比之前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此次规定的出台,是中央针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出现的新问题,对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的逐步规范。

第四阶段:个人事项报告制度向精细化发展。

2013年12月7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工作的通知》(组电明字〔2013〕25号),和以往相比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新增一些项目如配偶、子女的从业情况外,对《报告表》的每一申报项目都进行了详细的细节扩充,如房产,先前只笼统规定申报房产,这次须申报人写明房产的具体产权人、与本人的关系,房屋来源(购买、继承、接受赠予、其他)、具体地址(到门牌号)、建筑面积、产权性质(商品房、福利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自建房、其他)、交易时间、交易价格等;在报告持有股票的情况时,还需要填写持股人姓名、股票名称及代码、持股份额以及填报前一交易日股票总市值。可以说,此次规定的出台是对中办发〔2010〕16号《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文件的精细化,旨在进一步强化对领导干部的有力监督。

第五阶段:建立抽检制度,监管更上新台阶。

2014年1月2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印发的通知》(组通字〔2014〕1号),在全国正式启动抽查核实工作,联合民政、审判部门、外交、公安、审判、监察、财务、人事、工商、税务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国土资源部门、金融监管部门等十余家职能部门进行随机抽查和重点抽查,彻底改变了“只申报不核实”的历史。随机抽查体现普遍性,一般每年汇总综合工作结束后集中开展一次,按3%-5%比例抽查。重点抽查体现针对性,内容涵盖“对拟提拔的部分考察对象、拟列入副厅级及以上后备干部人选对象、接到涉及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的举报,需要核实的;在巡视工作或干部考核考察中,群众对领导干部涉及个人报告事项的问题反映突出的;其他需要重点抽查核实的”。从2015年1月起,对干部选拔任用而言“凡提必查”是新常态,核实的结果也被上升到了领导干部“是否对党忠诚”、是否被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现阶段,完善制度、从严管理永远在路上。

2014年12月,中央组织部发出通知,要求填报2015年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须本人就填报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郑重向组织做出书面“承诺”。2015年下发了新的《报告表》,虽然填报项目与2014年基本相同,但亮点在于报告表格新增14项有关填报项目的“说明”,如:其中,对“本人、配偶、共同生活的子女的房产情况”说明指出,房产“包括住宅、商品房、厂房、仓库、自建房及车库(车位、储藏间);收入包括本人工资、各类奖金、津补贴(包括住房公积金)等扣除所得税后全年实际所得。企业领导人员薪酬包括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任期激励收入等”,针对以往申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界定了模糊概念、规范了填报工作,使得申报和抽检核实工作更具严肃性和可参照性。

2015年1月中组部下发最新通知,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将进一步加大抽查核实力度,随机抽查比例由目前的3%―5%提高到10%;此外,凡是拟提拔为副处级以上干部人选,拟列为副厅级以上后备干部人选,以及转任重要岗位人选等,将全部进行重点抽查。这大大增强了报告制度的约束性,加大了当前的反腐力度。

二、中国个人事项报告制度与国外对比的新特色

纵观我国1995年至2015年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20年的历史发展,可以说产生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申报主体从干部本人扩展到申报全家;申报项目从最初的4项发展到14项;申报内容从工资收入到本人、配偶和子女的房产、出入境情况、违法犯罪情况,再到婚姻变化、与港澳台通婚、持有股票基金、有价证券、投资上市公司;报告表从1995年的1页发展到2015年的10页;填报管理工作从纸质版到电子化的专用保密软件。监管程序的不断完善、配套制度的不断健全,与之相应的,是对领导干部从严管理力度的加大。

我国的报告制度和一些国家相比范围较广、力度较大、重视程度较高、效果更突出,结合自身的国情和传统观念等原因,使得中国个人事项报告制度存在着有别于其他一些国家的新特色。我国的申报主体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而美国、澳大利亚、欧洲等规定的财产申报范围均比我国小;我国2015年最新的报告表中要求填报内容为14项,而美国为7项、法国为11项、英国为12项;我国2015年个人申报新增个人书面承诺要求,并建立了抽查核实机制,在中组部的文件明确“把抽查核实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对党组织是否忠诚老实的重要标尺”,而其他国家鲜有这种说法。

三、个人事项报告是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利器

(一)个人事项报告是制度化的反腐利器

江西省原副省长姚木根落马源于其不实的“个人事项报告”。中央巡视组调看官员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表时,发现姚木根仅填一套房,而其实际被举报的房产多达十多处,姚木根有十多处房产,在调查之后又牵出巨额股票。

广州市原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番禺分局政委蔡彬,他有住房20多套,但申报个人有关事项时刻意隐瞒,经纪检部门介入调查后确认,蔡彬及其家人名下拥有多处房产的情况属实,蔡彬存在瞒报等违规行为,随深入调查又查证多项受贿事实。

湖南郴州市原副市长雷渊利,曾毫不掩饰地称:“财产申报等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我从来没有执行过。纪委每年春节后登记收受红包礼金情况,我只是象征性地登记一点。”

无视党纪党规、无视国家规定,必然要受到应有的处罚。这几名官员的腐败查处与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的推行密不可分。

(二)个人事项报告是预防干部“带病提拔”的重要手段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数据显示,2014年,中央组织部直接抽查核实中管干部、省部级后备干部等1550名,全国各地对6万多名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情况进行抽查核实。截至2014年底,已有数名拟提拔的中管干部、厅局级和县处级考察对象,因报告材料存在问题被取消提拔资格。北京市委组织部通报了3名隐瞒申报的拟提拔干部人选,在区县领导干部调整中被停止提拔任用。吉林省1名拟提拔为省管干部的考察对象因瞒报被取消提拔资格;上海市暂缓提拔2人;广西壮族自治区移交调查6人;湖北省取消提拔10人等等。

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法理学家切萨雷・贝卡利亚有句名言:“预防犯罪比惩罚犯罪更高明。”出现问题及早控制,防止问题扩大化,防止“亚健康”变成“重症病”。建立抽查审核制度就像一个警钟,时刻督促提醒广大干部,促进自身廉洁自律,遇见并远离那些可能导致腐败的行为,同时也给那些企图利用职权、无视党纪党规的人以威慑作用。落实从严监督管理干部的要求,就要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把“严”和“实”的要求贯彻到干部队伍建设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净化不良风气,监管干部队伍的廉洁自律。

四、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的问题与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2014年之前,虽然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每年都组织领导干部集中填报,但是因为“只填报不核实”,一些领导干部对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态度不端正、填报不严肃,仅是为了交差而象征性填写,存在着主观上的漏报、错报等问题。抽检核实工作启动后,中央检查执行力度加强,从严治吏的作用得以显现,但由于各种原因,一部分干部依然存在着侥幸心理,瞒报、漏报现象依然存在。如各项信息尤其房产地址填报故意模糊;购买的股票、证券等投资项目只填写一部分;部分项目细节凭印象填写,经组织人事部门提醒后依然不重视、不补充、不改正。

(二)对策和建议

继续加强教育和宣传,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引导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实行个人事项报告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领导干部充分认识个人事项报告制度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使领导干部充分认识个人事项报告制度是帮助指导和保护干部的有效措施。此外,应出台相关个人事项报告的配套制度,健全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和抽检核实长效机制,健全从严管理干部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的通知.(中办发〔1995〕8号).

[2]《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中办发〔1997〕3号).

[3]《关于进一步做好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工作的通知》.(组电明字〔2013〕25号).

[4]《关于印发的通知》.(组通字〔2014〕1号).

一、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念

公共事业管理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尚短,很多理论还不是十分成熟。一般认为,公共事业管理就是由政府等社会公共组织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公共权力并履行自身的职能,全面促进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并确保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基本权力得到保障。简单来说,公共事业管理存在的目的就在于满足整个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需要,保障社会和谐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通常是由政府主导的,因此具有很强的非营利性和公益性。公共事业管理与其他的社会公益事业不同,它通常具有较大的规模并且在操作流程中更加规范。

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转型的重要性

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发展水平可以从侧面烘托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依法治国理念的不断深化,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在世界新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国,原有的公共事业管理机制亟须调整适应我国当今的社会发展水平。

(一)促进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公共事业管理不仅是我国政府的重要工作,它也是一门具有独立体系的科学。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旨在培养大量专业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促进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新时期公共事业体制的转型,有利于这门学科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发展状况全面融合。学科的不断进步可以促使校方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此同时,管理体制的转型有利于促进现有的公共事业管理工作人员不断强化自身工作能力,提高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水平。

(二)保证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新时期推动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转型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强化政府的工作能力,保证人民群众基本的生活权益。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成功转型,可以提升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人民群众的需求可以在更短时间内得以满足,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地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深化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转型仍然离不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与此同时,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转型工作时,政府部门也可以及时发现自身工作过程中和工作机制上存在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促进政府不断地进行自我转型,改革自身的管理体制。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四)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笔者在前文中已经说过,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发展水平是综合国力发展水平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转型工作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一系列社会组织或是公益组织的发展,这些组织结构的不断发展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之后,就会更愿意进行文化娱乐等消费活动,这会从很大程度上拉动内需,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群众权利的保障势必会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发展现状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之所以要进行转型,是因为目前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机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社会的发展需求。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转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下面笔者介绍一下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事业管理工作职责不明确

公共事业管理工作包括大量的工作内容,很多工作都可以被纳入公共事业管理的范畴。我国政府部门在开展工作时,经常会出现因为事先没有做好明确的分工而导致公共管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发生会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感,致使社会矛盾激化。

(二)公共事业管理的制度发展不完善

制度的不完善是其他问题发生的导火索。政府部门在开展社会公共事业管理的工作中,有时会出现脱离理论独自开展工作的状况,这种行为会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与其他方面的管理相互混淆,降低政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社会工作制度主要是为了促进政府部门的不断完善发展,而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全独立的公共事业管理制度,所以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进程中常常发生操作不规范、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热情、人民群众满意度低等情况。

(三)国家对于公共事业管理的投入过低

公共事业管理主要是非营利性质的,为了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家一定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然而由于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相对滞后,我国在该项工作方面的投入力度比较小。

例如某居民区在建设之初花费很多资金用于完善社区的基础公共设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设施出现了严重的老化和破损的问题。但是相关部门由于资金匮乏没有及时地对这些设施进行修理和维护,这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该社区居民的幸福感,整体上拉低了当地社会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的工作水平。

此外,国家对于诸如医疗、教育、社会福利机构、公共交通等方面的投入有时也会出现资金过少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国家在这些方面的关注度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资金投入过少,由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水平。

(四)对于公共事业管理的认识相对滞后

这个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政府部门等执行单位。我国大部分的人民群众也没有完全了解社会公共事业管理的具体工作范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出现了新的要求,然而很多相关的工作单位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在开展工作时,没有及时地转变思想,仍然按照之前的经验开展工作,这样的工作既没有实际效用又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很多民众在遇到具体的问题时,不知道具体寻求哪个部门的帮助,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就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相关部门有时在完成了相关工作后,得不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例如,一些社区的公共设施在修葺完善后,还会遭到经常性的破坏,这无疑会给相关单位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四、促进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转型的必要条件

公共事业管理机制转型工作并不能一蹴而就,它的顺利进行需要一定的条件。

(一)创新公共事业管理理念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转型要求我们不能因循守旧,要敢于打破旧的观念,不断创新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理念必须要与“中国梦”的理念相互契合,并且一定要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

例如近年来,上海市不断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创新,在一次次的探索中寻求最适合本市发展水平的公共事业管理机制。目前,上海的公共事业管理单位已经顺利实行包括人事改革在内的多项改革,人事改革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人员对公共事业的工作热情,确保了公共事业的顺利进行。

(二)聘用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公共事业管理是一门发展较为完善的学科,我国很多高校都已经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并且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高校在进行学科授课时更注重培养学生们实际工作的能力。

为了改善目前在我国公共事业管理进程中存在的工作不利的现象,笔者建议相关的政府部门,包括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给更多的专业人才提供工作机会。

例如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某高校在进行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授课时,除了在课堂中为学生讲解理论,更是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工作,让学生充分了解民众的实际需要。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积累了工作经验。

(三)加强政府与其他社会公益组织的合作

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经济比较富裕的企业家或者明星自发地建立了一些公益组织,这些公益组织具有很强的社会号召能力,并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但是这些组织的运行机制往往不是十分的完善,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

笔者认为,政府部门可以积极地与这些民间的社会团体组织进行合作,这样既可以确保这些组织的规范运行,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组织所筹集的资金,真正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种合作方式可以加强政府和社会群众之间的联系,打破政府垄断公共事业工作的模式,让更多人有机会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这样可以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促使他们更加认真地对待公共事业管理工作,让人民群众的诉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运行机制中还存在着诸多弊端,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成功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也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寻找加快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新途径,切实提高政府公共事业的工作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生活权益,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菲.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

[2]刘巧胜.我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

[3]赵立波.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转型初论[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4]林国银.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发展探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7).

[5]杨鑫.浅析我国公共事业发展之前景[J].中国集体经济,2015(12).

人事管理事项篇3

2017公司劳模个人事迹申报材料:项目主管

胡xx,男,汉族,49岁,现任xxxx实业有限公司项目主管,2009年5月被招聘入本公司从事化工操作,从生产车间操作工开始、当过班长、工段长,于去年升任项目主管。他能模范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立足岗位、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勇于奉献,无论在何种岗位,从事何种工作,他都是干一行爱一行,一心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各项工作想在前、干在前,充分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一、开拓进取、刻苦专研。该同志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和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能较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业务上,勤于钻研,不断提高化工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并学习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用以生产保障的指导工作。在担任项目主管期间,一心扑在生产现场,以极大的热情和钻劲,学习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由于他的勤奋和钻研,他的业务知识得到很大提高,他用所学知识,在公司后来的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2009年来,他先后参与多次项目技术创新研究,这些技术创新,大大提高公司的产能,降低了生产中的能耗。比如经过他积极的技术创新,公司130项目重量收率由原来的1.2提高到1.5,使每公斤产品原料成本大幅下降。尤其是每个项目在车间中试阶段,由于工人不熟悉操作技巧和工艺控制要点,胡xx总是在现场进行指导,对于在中试阶段出现的异常情况,他依靠自己的摸索,逐个攻克,充分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

二、甘于奉献,忘我工作。该同志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不畏艰难,脚踏实地,甘于奉献,时刻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六年多工作期间,都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计名利得失,服从安排,顾全大局,并出色地完成公司交给的各项任务。项目生产上遇到难题后他接受牵头任务后,带领生产技术人员,通过近一个月的时间日日夜夜的奋战,顺利完成了生产难关的突破工作,难关的突破对我公司后期生产的顺利进行有着极重要的意义。他的所作所为,深深感动了公司的领导和同事,也带动了他周边的同事,奋力拼博,爱岗敬业,致使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该同志“学于中科,则用于中科”,他和同事们一道经常对操作人员进行岗位操作规程的培训、指导操作工如何做好生产等,并积极做好化工生产的技术咨询,对操作工不予理解的操作环节,他总是耐心地讲解,手把手地教,直到教会、教懂为止。

三、创新思路、业绩突出。该同志在十几年的化工生产工作中,能根据上级领导交办的工作,创新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样一个任务,落在他手里,他总能想法提高工作效率,比别人较早地完成。由于工作出色,多次被公司评为“优秀部门经理”。

四、作风严谨,清正廉洁。该同志作风优良,为人正直,遵纪守法,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关心职工,团结同志,无论是在工作、生活还是学习中,都能以身作则,为同事作出了表率。能做到办事不推诿,遇难不回避,做到不贪不占,不损害集体利益,清正廉洁。

2017公司劳模个人事迹申报材料:总经理

关xx,男,汉族,1974年11月出生于xx省xx市xx区xx村,一个输掉家产后靠养殖斑鳜致富的创奇人物,现任xxxx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斑鳜是典型的肉食性凶猛鱼类,在自然环境中,主要吃食鱼、虾类等活饵料。该鱼肉质鲜嫩、少刺、粗蛋白含量高、脂肪和灰分较低、营养价值非常高,熟食肉呈蒜瓣状,唯美形佳,是名贵淡水鱼类,被誉为“淡水鱼之王”。

2004年,身价百万的关xx,在别人诱导下迷恋上了,在不到十天的时间内输掉了全部家产,还欠下了100多万的外债,他为了还清外债离开了家人,只身来到xx九江永修县白莲湖鱼种场,开始了创业历程。

来永修县的头几年,关xx过着别人无法体会的生活,因为他知道,只有扎扎实实用自己的双手才能创造未来、实现梦想,还清债务,走向成功的道路。由于斑鳜繁殖技术含量比较高,几年来,他利用原白莲湖鱼种场经营赚来的八十多万全部用于研究石斑鳜鱼的苗种繁殖、培育,凭着那不甘失败的信念,支撑着他去探索,这一过就是三年。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关xx终于攻克斑鳜人工繁殖的各种难题,2008年成功的繁殖出斑鳜的鱼苗,并人工养殖了第一批斑鳜,掘取了第一桶金。

关xx养殖的这种鱼叫斑鳜,浑身长满金钱斑点,花纹比较稀少,好像一个个铜钱似的。因为他知道它贵就贵在这个花纹上,其他的鳜鱼是绝对没有这个花纹的。当时国内还没有大规模人工繁殖,所以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普通的翘嘴鳜鱼,一公斤可以卖到60元、而石斑鳜鱼能卖到180元,在韩国市场价格高得惊人。

他虽然掌握了一套繁殖、养殖的技术,但做大、做强这一产业需要一笔很大的流动资金,钱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一直固惑他。在一个偶然机会,一个南昌老板听说他成功孵化出斑鳜,就想聘请他来自己的公司帮忙养殖斑鳜。考虑再三后答应了,但他开出了60万年薪的天价,最后南昌老板给了50万的年薪。

2010年年初的一天,永修县渔业局告诉他有一片新的鱼场正在对外承包,关xx觉得机不可失,他马上炒了老板的“鱿鱼”,承包了白莲湖良种场的繁殖设施及200亩水面,把打工赚来的100万再次投入到斑鳜繁育、养殖事业。仅仅三个月,他就孵化出50万尾斑鳜苗,光是靠着卖这小小的鱼苗他就赚了个满盘满钵。

斑鳜人工繁育技术含量比较高,它有一整套操作程序,涉及到亲本选育、亲本培育、人工催产、病害防治、苗种培育等五个环节。斑鳜的繁殖成功,填补了国内繁殖淡水石斑鱼的空白,让他成为全国瞩目的水产养殖人物,他的事迹在2011年9月30号中央电视台CCtV-7套《致富经》、2011年12月7日xx省九江市电视台二套《东西南北九江人》、2017年9月10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生活早早参考》栏目先后播出后,在水产养殖界引起了轰动,因为在国内还没有大规模人工孵化石斑鳜鱼的先例。

人事管理事项篇4

一、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优势

1、控制和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外包服务商凭借其规模效应和专业优势,广泛地应用最新理论和先进的操作系统为商业银行提供一种获取和维护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途径,为商业银行节省了大量的技术性投资,以较低成本提供更好服务,实现资源的更加有效的配置。

2、精简组织规模,优化组织结构

当由于商业银行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规模庞大而造成的组织反应迟钝、创新精神缺乏等问题时,为了保持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企业更趋向于压缩雇员人数,实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使商业银行更加灵活地参与市场竞争。

3、整合人力资源专家,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外包服务商的优势在于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操作经验。通过外包可以整合具有薪酬、绩效、招聘等专门知识的人力资源专家,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的指导和规划,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4、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战略高度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点。这种转变,要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从一般性行政管理职责中解放出来,把时间和精力用于思考战略需求、提升人力资源竞争力。

5、聚焦主营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应该是金融创新,金融业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焦点已由传统的价格竞争、功能竞争和品质竞争等转向了应变能力竞争、客户价值竞争和技术创新竞争。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以帮助商业银行从行政管理职责中释放出来,成为决策层的战略伙伴,集中精力和资源专注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

(一)内部环境风险

1、选择风险。

(1)外包内容选择风险。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在商业银行竞争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人力资源外包的项目范围也逐渐扩大,然而很多商业银行在没有对自身规模、性质、文化、制度等方面做出明确定位时就盲目地选择外包项目,这样往往会影响到外包服务的效果。

(2)服务商选择风险。

由于服务的无形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外包服务商的管理能力和专家团队难以被量化考察。同时由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市场尚未成熟,相关的法津法规尚未完善,针对商业银行的外包服务没有形成规模,加大了外包服务商的选择风险。

(3)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风险。

外包在人力资源中的地位的不断提升,意味着商业银行自身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实际操作和控制权逐渐缺失,引发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边缘化的风险,一旦与外包商的合作终止或出现问题,将给商业银行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和损失。

2、监控风险。

商业银行对外包活动的管理和对外包服务商监控,直接影响外包的交易成本和银行的收益。商业银行把原本由内部员工完成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出去,对该部分职能的控制能力减弱,必然会增加监控成本。

3、文化融合风险。

每家商业银行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由于外包服务机构对商业银行文化背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及用人理念等认识不足,难免会造成双方沟通上的障碍,甚至导致外包的失败。

(二)外部环境风险

1.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政策法规滞后。

尽管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发展迅速,但我国目前尚无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外包服务商的行为和操作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行业在资格审查制度、服务收费标准、服务质量规范等方面存在管理盲区,难以形成公平效率的竞争环境,阻碍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市场的发展。

2.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市场未形成规模。

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产业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的专业机构少,外包服务商整体专业素质不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然而我国外包市场中,为金融业人才定制的外包服务很少,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外包市场无法实现规模优势。

三、选择人力资源外包时,应重点把握如下三个要点;

1、人力资源外包的领域在不断拓深拓宽。对于国内很多银行来说,对于人力资源外包的认识还停留在“人事=人力资源外包”的传统层面,认为招聘和培训等外包是可以的,而对于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规划等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则认为是不可触摸的“”,是坚决不允许外包的。实际上,这种想法相当片面,也是落后于国际同行的。依据自身战略发展需要和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实力的强弱,企业既可以有选择地把招聘、培训、档案管理、工资发放等事务性、社会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外包出去,也可以策略性地将人力资源规划、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高难度、高专业化的职能进行外包。

2、人力资源外包的专业服务项目在不断增多增广。传统的劳务派遣方式大都局限于处理劳动合同关系和工资等简单业务,派遣人员主要集中在保安,前台服务、餐饮等低门槛岗位。例如,北京各大银行目前都没有自己的安保押运人员,所有这方面的业务都外包给一家安保公司。而现阶段的人力资源外包有了两点显著的新变化。一是外包岗位的范围在扩大,层级在提高。例如,国内较早实施人力资源外包的华夏银行,在支行层级,除了支行长之外,其他岗位人员的选拔和录用均来自第三方外包服务机构。二是外包机构除了继续提供传统的人事服务,还新增了“提升外派员工综合技能”和“专业化管理外派员工“等新型专业服务。

人事管理事项篇5

关键词:事业单位;专项项目;专项资金;资金管理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按照党和国家制定的有关政策,同时为了完成相对应的工作而专门独立设置的资金。科学、合理的管理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能够有效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工作,基本能够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合理、有序的发展,并有效推动了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其功能的充分发挥。具体而言,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在对专项资金管理的实务中,首先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但是,大部分单位在制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为了“省时”、“省力”,就“依葫芦画瓢”,将部分对于专项资金管理极其重要的内容进行了省略,往往是在上级所制定的制度基础上略作修改,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大多都是泛泛而谈,缺乏可操作性。由于施行这种不切实际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使相关工作无法按照制度规定有序开展。制度标准的缺失,直接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转型资金管理过程中,出现“本本主义”等凭借自身经验处理工作的现象,大大增加了专项资金管理的风险。

(二)专项资金管理工作中财务控制意识有待加强

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只注重会计核算方面和资金支付方面的工作,而忽略了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财务控制意识,进而无法实现专项资金管理的有效性,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在对专项资金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应进一步注重加强财务工作人员的财务控制意识。

(三)专项资金管理人才匮乏

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人才缺失严重,造成专项资金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达不到预期管理目标。在专项资金管理的各个环节中,由于专项资金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技能较差,致使管理人员工作量急剧上升,导致管理效率反而降低。这种现象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要注重专项资金管理人才的培养和运用,从而提高专项资金管理的效率,解决当下存在的不足。

(四)专项资金管理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按照相关规定,专项资金拨出后,应由财政部门对其去向和用途进行全程跟踪监督,同时由使用专项资金的行政单位定期就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对财政部门进行汇报。然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部分使用专项资金的行政事业单位并未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大多时候,行政事业单位都是在专项资金使用完之后也为对财政部门进行汇报。反观财政部门在专项资金拨付后,也未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全程跟踪监督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汇报。这种行为的发生,极大地导致了专项资金的利用率低、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相关领导应充分认识到专项资金管理对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性,通过工作能够运用,合理提高专项资金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系中的地位,持续调整和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从实际出发,将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与实际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加强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和紧密型。

(二)着重加强财务工作人员的财务控制意识

财务控制意识对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财务工作人员要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有意识地增强财务控制意识,在工作过程中要懂得活学活用,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严格照章办事。同时,持续加大力度掌握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将专项资金管理工作贯穿始终,在强有力的执行力推动下,保证财务控制意识能够促进专项资金“好钢用到刀刃上”。

(三)大力培养专项资金管理人才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人才依然急剧匮乏,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要持续加强对专项资金管理人员的培养和运用。要大力倡导“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学习精神,定期举行有关专项资金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讲座、培训班、座谈会、经验交流会,通过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提高专项资金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同时,要注重对新政策新法规的宣传和总结,让专项资金管理人员在学习过程中懂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而实现提高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效率。

(四)强化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

专项资金,是国家对民生等领域进行的重要投入,代表着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关怀与重视。在专项资金的运用过程中,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强化对专项资金运用的全程监督监管,追根溯源,确保每一笔专项资金都能物尽其用。在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监管问题上面,行政事业单位要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流程及结果的监督,定期汇报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以便于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同时,财政部门要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审核工作,加大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跟踪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解决,从而提升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此外,还应启用评价考核制度,通过第三方评价对行政事业单位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成果进行考核,综合衡量专项资金带来的社会价值,提高专项资金管理的积极性和合理性。

人事管理事项篇6

【关键词】项目经费;事业单位;管理;问题

国家之间竞争的加强,促使各国更为注重项目方面的资金投入,在该发展形势下,逐渐增加了事业单位的项目经费,也有力支持了各种项目的进行,树立了事业单位积极进取的工作风气,使各事业单位的项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对事业单位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对于我国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事业单位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合看来,从课题申报、执行到验收的各个阶段,事业单位项目经费管理中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如对课题的申报环节,预算编制随意性较大,有人会有意无意地在费用计算方面加入与课题无关的费用,或者有意地夸大开支,以争取更多的经费。近年来,相关部门指出,预算申报环节并没有限制无工资收入的项目人员劳务费比例,能结合实际需求申报劳务预算,尽管如此,基于实际预算评审环节依旧缺乏统一标准,评审专家的个人经验等则成了依据,从而导致预算不能反应真实成本。此外,还存在项目经费浪费、低效及违纪等问题。

二、事业单位项目经费管理问题的深层因素

合理、有效配置科技资源是课题制度的根本与核心,事业单位项目经费管理应以此为出发点,并显现在经费管理、科技资源配置等方面,课题经费全成本核算与课题负责人制度是事实课题制的关键,均可借助经费管理体现出来,基于此,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事业单位项目经费管理问题的深层原因。

1.管理要求与现行政策、制度相脱节

基于管理之需,财政部等出台了像863经费管理制度等管理规定,但权责发生制的特点才是课题制的主要体现,而事业单位会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方式,这样就使得间接费用的分摊很难根据权责发生制进行,体现出会计政策不配套问题,无法准确计算课题实际成本。

2.事业单位原有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结合事业单位发展情况看来,以往事业单位的项目规模较小,管理也比较粗放,一般设财务处或类似财务管理部门统一管理项目经费,结合法律法规,校财务部会统一监督与核算项目经费,但其对应的管理人员比较少,而当前随着项目经费逐渐增多,管理方面则依旧相对滞后,这就将事业单位原有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暴露出来,亟待解决该问题。

3.课题组层面的经费管理意识及能力差异

对于事业单位的课题负责人来说,课题制的出现使其有了较大的自,对于项目的经费使用,项目负责人按计划自主支配,从而导致乱使用现象的出现。同时还会将财务部门视为唯一的项目经费管理方,使得课题负责人对于经费的怠于管理,责任不明确等,造成经费监管与使用管理困难局面的出现。

三、完善事业单位项目项目经费管理的对策

1.提高认识项目经费管理工作重要性

事业单位的项目经费是纳税人的钱,且其中大部分属于国家财政资金,所以需确保其使用的合理性,实现对其的严格管理,从真正意义上去发挥其效益。就事业单位而言,项目经费管理有效与否关系到事业单位的发展效益,而作为项目项目负责人,应该对国家、事业单位和工作负责,做好项目工作的前提,即为对项目经费的完善管理,所以提高对项目经费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极其重要。

2.积极推动政策和制度研究,提高应用方的适应性

管理费用计提不合理等众多管理问题的存在,使得事业单位经费管理举步维艰,基于此,需要在政策研究过程中,将智力投入的价值问题有效加入其中考虑,具体而言即为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方面,研究生和博士后人员的费用怎样解决,能否从项目中实现对项目人员劳务费用的合理列支等等,势必需要财政部、人事部等部门去研究,需要结合事业单位项目事业的发展现状去考虑和制定,从而促使其在应用方面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3.改进事业单位项目经费的内部管理机制

首先,需从事业单位层面保证项目经费管理,可创建专门的项目经费管理办公室,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北京大学财务部,不断完善项目周期全过程经费管理等工作,加强预算编制指导、协助办理预算调整等;其次,需要协调好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为了在经费管理方面体现出各负其责,完善监管监督,势必需要协调各方部门的工作,如实施项目立项和到校入账分配工作等,必要时财务部门可联合项目管理部门使得对应支出的合理性得到保证,共同实施监督管理,完善对经费的使用;最后,亟待强化对课题负责人的全面培养,对于相应的国家政策、经费管理原则,使课题负责人能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项目工作效率,完善对项目经费的使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事业单位项目事业发展中,对经费的完善管理意义重大,本文从事业单位原有管理模式的局限性等方面分析了项目经费管理的问题,并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及管理规定,和事业单位的项目工作情况,从改进事业单位项目经费的内部管理机制方面探讨了完善项目经费管理方面的对策,以期能为我国项目事业的有效展开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人事管理事项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项目管理

自2013年1月1日,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颁布实施,经过了一年多的运行和实践。面对新准则、新制度提出的新要求、新建议,现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理念和手段明显不能适应当前工作的要求。因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应引入新思想、新理念,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的改革。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将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提出以下几点改革措施。

一、项目管理主要模式探究

(一)项目管理概念

项目管理就是指在确定的时间,确定的资金及资源条件下,运用系统的观点计划、组织方法和控制理论,对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以完成既定的项目目标。

(二)项目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项目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就是根据财务管理的需要,在传统的会计科目核算方式下,增加设置一些特定的项目进行辅助核算。众所周知,美国在研发世界上第一个原子弹“曼哈顿计划”采用的就是基于项目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将巨大但却有限的资金在工程中统筹起来,划分为各个项目,每个项目设立首席科学家,负责项目经费的使用,确保每一项经费完成某一项任务。财务部门根据项目经费对所有科研机构、大学、军工企业进行核算。项目管理在美国企业的实际应用中也颇见成效。美国杜邦公司在设备维修中应用项目管理,将维修时间由原来的125小时减少至78小时,美国在北极星导弹设计中应用项目管理,将完成时间缩短了两年。20世纪60年代,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将项目管理理念引入中国,经过50年的论证,项目管理在我国各个领域广泛应用。

二、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不强,财务人员素质较低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涵盖预算编制、预算评价、执行与监督、资产管理、财会内部控制及财务监督等方面。然而,由于事业单位具有行政职能,所以不能完全市场化,一定程度上就存在着粗放式、经验式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认识不到位、财务管理粗放是各事业单位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一些单位的主管领导由于不了解财务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不重视财务管理作用,不能真正把单位财务管理这一重大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并加以研究和探索,以致无法正确规范履行财务监督职能,导致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此外,一些单位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的技能水平低,缺乏后续教育及对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对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无法做到足够的重视,也不利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顺利开展。

(二)预算编制不够精确,预算管理环节薄弱

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单位忽视预算编制。虽然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但在编制预算过程中,有的单位并没有开展客观分析,只是采用老套的增量预算法,即编制预算时在往年预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系数,这就产生了事业单位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和编制的预算不适用,使现有资金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单位针对预算编制的执行力度不够。部分工作人员误认为财务管理就是从财政“要钱、花钱”的过程,工作中不依照预算编制执行,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形成在实际工作中“遇事再跑财政”的不利局面.致使预算推行难度加大,也使管理上“松、散、乱”、“专款不专用”等现象经常发生。三是单位虽然编制了预算,但对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并不进行跟踪审计,或者跟踪调查也只是肤浅分析、简单总结,效益考核基本是走过场,成本考核几乎是空白,从而使好多项目难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益。

(三)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存在资产流失现象

受计划经济和财政供给的影响,事业单位不需进行全面的成本考核,也不需讲求全面的经济效益,造成管理者在思想上对财产物资的核算管理不够重视。一方面表现为对固定资产的采购和存量管理不严,一些单位在购置资产过程中没有通过政府采购和招投标,自行采购,公开透明度不够,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一些单位存在“重购建、轻管理”的现象,对设施和设备购建论证不充分,形成闲置、半闲置状态。另一方面,有些单位缺少规范的管理约束机制,单位资产管理混乱、财产管理权责不清,部门之间调用资产不办理转移手续,财产报废不办理相关手续,长此以往则出现了“有责任人不落实,久之则账有物亡”的混乱局面。甚至有个别单位为了解决资金不足,弥补财政缺口,借改革兴办实体为由,将单位固定资产低价甚至无偿租用或提供给私人使用,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四)部门级别设置等同化,内部财务监督流于形式

事业单位由于自身的行政管理属性,部门行政级别在内部管理中成为体现部门高低的重要标准。但财务管理在大部分科研、学校等业务类部门并非核心业务,一般会处于一个等同化的行政级别。这也就使财务部门与等同化的行政级别部门之间除了正常工作关系以外,还存在其他利益关系,放松了对其他部门的监管力度,“查而不严,审而不报”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使得财务部门的监管功能流于形式。由于事业单位缺少了有效的内部监督,这也成为了违规现象发生的条件。同时,一些事业单位领导因为不重视财务部门监督机制,安排一些不懂财务和审计的人员来担任管理工作,甚至缺少内部监督机制的制约和监督。这也就使得内部审计监督质量没有办法得到保证,导致了财务信息失真、造假问题日益严重,对事业单位整体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三、项目管理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构建基于项目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

在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渐建立和完善。由上文可见,大多数事业单位在财政预算、资产管理和跟踪审计等方面存在问题,形成原因究其本质是事业单位以生产成本和事业单位运行为对象。这种成本管理机制无法满足现代财务发展对事业单位财会管理的新要求。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途径就是引入项目管理型预算机制。

实行基于项目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在制度上要在事业单位建立财务预算领导小组,先由领导小组针对本年度业务任务分解形成项目条,再与单位年度整体的工作计划相对应,合理筛选,突出重点。同时,财务机构对项目条目逐层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充分调动内设部门的积极性,实现有项目任务,才有财务预算,做到事权与财权相对应。财务部门依照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单位财务管理实行阶段化管理、量化管理和优化管理,促使事业单位提高财务管理意识,从而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二)事业单位财务项目管理的具体操作过程

1.项目设置

项目设置是项目管理的起始环节。单位财务项目设置得精确合理是项目管理体系对单位经费管理和控制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和前提。针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在项目设置过程中突出解决两个问题,即项目部门设置和项目预算设置。项目部门配置应成立项目管理控制部门,即设立以领导班子为核心的财务领导小组,负责单位的顶层设计,处理整体链条体系与具体项目环节之间的关系。项目预算设置应突出财务工作重点,严格遵循。第一,要明确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不同方面的创新,产生的不确定性很大。项目管理部门要对项目的进度、效益和预算有准确的预期,条件成熟的单位应形成短期具体目标和中长期战略规划,筛选保留必要又可行的项目投入资金,确保项目实施。第二,项目的注册要经过所有相关部门的集体研讨和筛选。事业单位中各部门工作的重点差异很大,各部门之间行政级别平等,缺乏相互制约。在项目设置过程中,要确定各部门的工作交叉点,明确财务分配,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浪费,确保项目的目标与单位的发展战略相统一。第三,项目确立要通过财政领导小组审核,形成具有法律效应的合同或文件,避免朝令夕改,确保项目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项目管理

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层面存在财务监督弱,内设部门“重争取、轻管理”的问题。在项目管理中,要参照整体项目设置,形成各类结构文档,对项目有关性质做出细化设定,如项目负责人、项目有效期、是否进行限额控制及对项目指定核算科目等进行项目管理。项目管理财务控制应真实完整。事业单位承担任务很大,往往不同项目同时开展,应建立财务信息化平台,保证项目财务的及时性、完整性和真实性。严格执行财务审批制度,保证每笔进出账目无论大小有据可查。设置项目管理财务支配权限,采用部门可控经费制度,部门经费项目负责人,即项目第一责任人对该项目经费具有支配使用权。预先设定项目负责人,明确责任,进行财务控制。明确项目管理中的时间节点和财务限额,专项资金项目或教科研项目往往规定有效期,超过有效期该项目就自动作废。项目管理的另一项重要优点是进行项目限额控制,项目控制是进行预算经费控制的有效办法。要对某项目进行限额控制,超过限额则无法进行财务上的费用支付。同时,针对人工选择,在管理上要尽职负责,耗材的选择要做到货比三家,固定资产类设备要避免一次性使用,做到交叉使用,物尽其用。

3.项目审计

项目审计是财务项目管理中的最后一关。基于项目管理的财务审计从根本上避免了在事业单位部门与部门因利益而“放不下脸”的现象,由对“人”转变为对“事”。第一,验收项目。在项目完成前,单位应对其进行验收,针对质量、资金投入与产出、项目效能等方面进行审计,通过专家小组评定,给出项目绩效报告。第二,在资源配置中,确保资源跟着项目,实现项目到哪里,资源在哪里,避免由人为扣留造成资源闲置所产生的效益低下。第三,转年终审计为项目终止审计,将审计时间点改为审计项目结束第一时间,缩短原有审计周期,避免由年终固定时间审计造成空置设备和生产资料由于时间空隔期的资源浪费,也防止由于长期缺少登记造成的有账无物局面。第四,要提高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加大联网式的数据库系统投入力度。做到账目入库,便于上级及第三方机构审计,使资产不流失,条目清晰,防止重复购置。

四、结语

在事业单位应用基于项目管理的财务管理体系,适应了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也提高了事业单位未来改革中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今后的一段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的完善,项目管理将在财务管理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面对新形式、新要求,事业单位要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积极化解在自身发展中存在的各项财务问题。

参考文献:

[1]徐晓峰.基于项目的财务管理研究[J].航空科学技术,2006(04).

[2]张洁.关于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探讨[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3).

人事管理事项篇8

关键词:专项资金;财政管理;财政监督

中图分类号:F406.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是为了完成某项特定工作或者为实现某一项目而安排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有专门人员负责,并且需要单独报账结算,行政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财政资金,其资金划拨、使用和审核必须进行严格的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虽然没有对专项资金做出明确规定,但是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关系到政府财政支出的透明化、公开化和公平化,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体现和公务效率,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专项资金

1.专项资金特征

专项资金是国家或有关部门或上级部门下拨的具有专门用途或特殊用途的资金,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来源于财政或上级单位,二是作用于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三是主要用于特定事项。

2.专项资金的管理环节

行政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要从源头开始管理,从源头到终端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环节,体现“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思想,具体管理环节包括:预算环节,即获得财政拨款将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入年度预算或者获得追加预算;使用环节,即专项资金的使用、支付过程;决算环节,即专项结束后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管理,对结余资金的结算和使用分析;绩效评价,即对专项情况的分析和效果评价。

《行政单位财务制度》指出专项资金的管理需要保障资金安全、高效的运行,要坚持“专人管理、专户储存、转账核算、专项使用”的原则,注重专款专用、量入为出。

二、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存在的问题

沈阳市财政局对于专项资金的利用和管理非常重视,先后下发了《沈阳市财政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沈阳市科技三项费用资金管理办法》等确定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规范,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问题。

1.管理弱化,制度不健全

专项资金的管理弱化,制度不健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行政事业单位因为本身的非盈利性质,而对财务人员的重视程度不高,多数财务工作者在专项财政支出的事前和事中控制作用没有得到体现;第二,行政事业单位一般会有多项专项事业或专项项目同时进行,而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复杂的实际情况,专项资金没有专项账户,而是集中在一起进行结算、核算,就导致了专项资金非专用的情况;第三,行政事业单位中由于部门、单位的划分,存在着互相竞争、专项经费划拨不均衡现象,导致专项资金管理困难,部分部门为了部门业绩而盲目申请资金、申报项目,导致项目后期无法进行,资金的闲置和浪费。

2.预算粗放,执行有偏差

预算是管理会计的方法之一,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管理在资金预算上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在各专项资金预算编制时缺乏统一的规范,导致预算编制不严谨、不详细。此外,预算管理就是对专项事业或专项项目在事前对其发展情况进行预测,从而做好财务上的准备,但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通常缺乏对专项事务或专项课题的了解,而无法发挥事前控制的作用,导致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存在“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实际”的方式,缺少预算的事先控制。

3.控制薄弱,监管没力度

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经常会出现部门预算的简单报表和简单汇总,无法对专项事务或专项课题进行综合评价和监控。对专项资金的缺乏监管,首先,表现在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对项目实施、管理的监控意识上,由于缺乏对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制度,专项资金的评价和监管也就无规可依;其次,专项资金的监管和控制缺乏全方位的监控体系,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缺乏,导致对专项事务或专项课题的突击性检查、事后检查多,缺乏对专项资金的随时监控;最后,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专项事务或专项课题的非盈利性,导致很多专项项目无法准确衡量其成果,无法将投入和产出形成直接的联系,而无法对专项项目的承担者的绩效评价。

三、对策和建议

1.强化财务意识,明确财务职责

首先,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主要参与人员,财务人员要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职能素养,要强化财务人员对专项资金的管理职责,避免出现财务人员只成为资金的保管员和出纳员的现象。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统一专项资金的预算、审批、结算口径,保证财务编制的程序的标准化,规则的专业化和职责的明确化。

其次,专项事务的项目管理者要加强对项目管理的相关制度和办法的学习,做到对一定财务规定的了解,完善的专项资金制度的建立不但需要财务人员的专业化,也需要项目管理者和项目参与者的参与,只有从申请专项项目的初始阶段就将专项资金专项使用的意识落实到实处,确保人人了解,才能从思想上强化专项资金的规范化使用。

最后,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人要加强法律意识建设和对专项资金的重视程度。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重申请,轻管理”,将单位申请专项事务或者专项项目作为对单位人员或部门的考核目标,导致专项项目的重复申请和项目资金的滞留、闲置,导致资源的浪费。因此,要加强事业行政单位对专项资金、专项项目的正确认识,确保政策的正确实行和有保障施行。

2.保证预算透明,坚持专款专用

专项资金的预算要首先做好对原有同类项目的使用情况的分析,以确定专项资金在不同项目的使用标准,形成预算编制的参考,在预算阶段要做到提高预算的执行力,提高预算的参照性。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通过建立项目库的方式,将项目预算细化到专业项目的每一个具体支出上,按支出的用途分别列入相应的预算科目,用以规范项目的具体管理,防止项目资金的浪费。在项目库中按照项目类型、持续时间分类,通过对专项项目内容的划分,明确专项项目的急缓程度和专项项目内容的轻重,根据情况对专项资金进行管理,同时,合理界定专项资金项目支出的具体内容,避免基本支出和专项支出重复的情况出现。

第二,统一预算编制的口径,转变现有制度下经常使用的“切块预算”的不良方法,要使专项资金能够明确显示其用途和结构,在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年度预算编制时要结合本单位或者本地区的发展规划进行编制,要求专项项目能够结合本单位或本地区发展规划,使得专项事务或专项项目能够在单位年度预算中有所体现。

第三,加大对专项资金的全程管理力度,从项目申报开始,在对专项事务或专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时需要邀请财政专家加入专家评审组,对项目的财政支出给予专家建议,项目进行中需要财政人员随时对专项资金进行跟踪、反馈,专项事务或专项项目在一定期限内没有启动的,需要上交专项资金,对专项资金的使用项目进行严格把关。

3.实施绩效评价,促进财政监督

专项事务或专项项目最终目的是达到项目的完成,形成一定的科研或者实际成果,只有通过详细的绩效评价,对项目成果进行实际分析,才能促进未来专项事务或专项项目的发展,能够形成一定基础和标准,具体要做到以下几项措施:

第一,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绩效评价要视专项事务或专项项目的具体内容而言,对于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专项项目使用经济效益衡量是最便捷的方式,对于非盈利性质的专项项目或专项事务可以采取“最低费用法”、“比较分析”等方式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根据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节约情况对专项事务或专项项目的管理者和参与人进行奖惩,促进管理者和参与人对专项资金节约的积极性,并将绩效评价结果和奖惩结果作为以后专项事务或专项项目审批的依据。

第二,行政事业单位对专项资金要进行专项核算、单独核算,严格做到专款专用、单独管理,坚决杜绝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违规现象,不能将专项支出列入往来会计科目核算,在对专项资金的审计过程中,要做到“谁使用、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不但要追究专项事务或专项项目负责人的责任,还要对具体实施者的责任进行追究,保证专项资金使用的完整和安全,建立健全的专项资金使用责任追究制度。

第三,专项项目或专项事务完成后,要对剩余资金进行结算,将结余资金返还财政局,不能挪作他用,对返还的专项资金的返还原因做好记录,返还专项资金金额作为日后项目负责人申请项目的重要评价,而不作为其他专项事务或者专项项目申请资金的标准,避免打击专项资金返还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人事管理事项篇9

一、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现状

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主要是用于建设生产和公益事业,其主要体现为“专”,也就是财政预算已经确定了专项资金的用途,因此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要侧重管理,保证其专款专用。目前事业单位在编制专项资金预算时主要是根据对本单位工作的情况并且结合单位领导对下一度专项工作的估计,进行具体数额的预算编制。事业单位在确定专项专款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另外,专项资金的使用还存在浪费、效益低下等一系列问题。

二、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领导对财务人员重视不够,财务管理手段弱化

财务人员是专项资金使用的具体操作者,财务人员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专项资金使用的效益,但是目前很多事业单位的领导对财务人员的认识定位为是会计核算与资金支付的具体执行者,他们只是充当着单位领导的执行者,而没有发挥他们的辅助监督等职能。这样必然会导致财务人员对具体的专项资金业务以及决策不了解,进而达不到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作用。另外,行政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管理手段也比较落后,很多单位仍然没有应用会计电算化手段,而是采取人工操作的模式,这样就会为会计舞弊提供利用的空间。

(二)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规范不清晰

很多事业单位由于各种原因,常常发生专项资金不专用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一是专项资金经常被单位以隐形的方式应用于其它途径。专项资金主要是用于对专项事务,但是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应用专项资金时存在挪为他用的现象,比如有些单位的领导将其它的费用支出用于专项资金的报销范畴,另外单位在使用专项资金时存在突击消费的现象,单位为了在资金结余时消费完专项资金,单位就会在年底实施突击消费,以此获得财政预算的支持;二是专项资金被地方配套资金挤占。很多地方的项目建设是有财政拨款和地方配套资金所组成,但是很多时候地方配套不能及时到位,这样为了完成项目,不得不使用专项资金进行垫付。

(三)专项资金的审核制度存在缺陷

一是缺乏对专项资金事中的审核。虽然单位在应用专项资金时需要向支付中心进行申报,经过集中收付中心的审批之后才能允许使用专项资金,但是由于支付中心不能对具体的业务进行了解,因此此种审批报告只是一种形式,使得不能对具体的业务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二是缺乏事后监督评价机制。对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审计主要是由单位内部和相关的审计部门共同完成,但是由于没有将审计形成常态化,因此这样会给单位造成一种松懈的状态,导致一些单位利用各种漏洞违规使用专项资金。

(四)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存在不足,影响专项资金进行有效管理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其拥有的固定资产项目及其资金均属于国有资产和资金,因此其能否合理进行管理运用将会关系到我国财政资金的使用状况。当前我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固定资产及资金管理时存在一定的不足,而这也给专项资金管理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某些行政事业单位对于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过程较为松懈,某些单位对于本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进行认真盘点,造成账上所拥有的固定资产和实际拥有的固定资产存在巨大差额;某些单位并非对固定资产不进行有效盘点造成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而是有意让固定资产不入账;某些单位在采购固定资产时不执行采购流程等。这都会造成单位的专项资金获得或者使用存在重复性,粗放型的资金使用及获得管理也造成我国国有资产流失,专项资金的使用合理性欠缺等。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建议

(一)大力推进制度化建设

解决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完善制度建设,以制度化建设促进管理规范化:首先要建立健全人事制度。事业单位不仅代表着人民的利益,而且还担负着监管社会事务的职责,因此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人事制度,将权力关进笼子,实行权利制衡机制,将对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绩效考核置于本单位以外,以此改变与实施会计制度的改革;其次建立适合专项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对资金管理具有约束力,因此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将内部控制制度贯穿于日常的业务活动中,保证单位的各项活动都要遵循相关的制度规范,以此提高专项资金的风险。

(二)强化财务控制意识,准确定位财务人员角色

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将经济效益作为业务活动的最终目的,但是由于专项资金是用于社会建设以及公益事业的,因此事业单位在实现专项资金效益的同时也要降低其风险,尤其是在我国政府职能不断改革的环境下,需要单位要注重市场风险,强化风险意识:首先财务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基于市场因素在事业单位业务中的参与,需要财务人员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利用扎实的基础,提高财务工作的水平。尤其是在事业单位领导做出某项决策时需要财务人员发挥其职业判断职能,做好辅助监督工作;其次财务人员要具有职业责任感意识.敢于担当是财务人员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要具有敢于担当的精神,尤其是在各种诱惑的情况下,要具有忠于职守、追求信誉的价值取向。当然财务人员还要具有沟通能力,能够及时根据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与领导进行沟通,以此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避免出现违规行为。

(三)建立科学的预算编制体系,明确使用范围

首先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的预算制度,将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与单位的实际工作情况相结合,尤其是增强预算编制的透明度,保证每项预算都要细化到具体的事务;其次单位的主要领导也要高度重视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各种规章制度使用专项资金。

(四)专项专用,做好专项资金的透明绩效管理

人事管理事项篇10

关键词:政府公共事业项目公共事业;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06)05-0099-04

一、引言

公共事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素资源,也是构成国民经济宏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公共事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共事业管理的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适应,限制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模式的落后和管理体制的约束。项目管理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其理论日臻完善和成熟。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项目管理的理论与方法逐渐被应用于军事、工商企业、政府以及其他许多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中国公共管理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和传统的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受到质疑的情况下,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引入项目管理能够有效克服现有的种种弊端,能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绩效,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政府通过公共事业项目这个桥梁介入公共事业领域,构建基于项目管理的政府公共事业项目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二、公共事业的管理模式

公共事业是指介于政府组织与企业之间的为人民群众提供社会保障的各种福利及福利设施体系。公共事业项目是指对包括供水、节水、供热、供气、公共交通、排水、污水处理、道路与桥梁等在内的社会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维护和经营。公共事业管理是部分行政组织和社会公共组织,依法对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公共服务的提供、公共秩序的维护等所进行的规划决策、组织协调和规划控制的过程。公共事业项目的管理是公共事业管理的核心部分。

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过去一直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垄断式管理模式,由于缺少竞争力,政府不会主动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强管理,而是凭借其垄断优势,限制竞争。虽然这种状况在目前有所改观,但政府依然是公共事业提供的垄断者。

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事业管理采用服务式管理模式,对公共事业的管理不是以行政手段为主而是以市场手段为主;公共事业的提供者,除了政府外,还可由私人企业参与提供和管理,私人企业较强的服务能力和较高的经营效率,起到了很好地联结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从而使公共事业更好地服务于公众。

本文将项目管理理念引入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目的是为公共事业从垄断式管理向服务式管理转变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方法,使公共事业管理从以政府管理为主转向以政府和企业的共同管理为主。

三、项目管理: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的新工具

项目是要在一定的时间里,在预算规定的范围内,必须达到约定质量水平的一项一次性任务。在各种不同的项目中,项目本身有其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概括如下:(1)项目由多个部分组成,跨越多个组织,因此需要多方合作才能完成;(2)通常是为了追求一种新产物才组织项目;(3)可利用资源预先要有明确的预算;(4)有严格的时间界限,并公之于众。公共事业具有一次性和独特性的共同特征,可以视为一个项目。

项目管理是通过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旨在实现项目特定目标的管理方法体系。作为一种管理项目的理论与方法,项目管理已日趋成熟和完善,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开始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于建筑、军事、银行、电信、矿山、机械、石油开发等行业。

但是,人们往往把它理解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项目管理的适用范围。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只是项目管理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具体应用。公共事业可以视为一个项目,当然也可以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管理。因此,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引入项目管理方式有助于政府对公共事业实行有效管理。

四、政府公共事业项目管理过程分析

政府公共事业项目管理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由不同阶段组成的系统流程。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按项目的生命周期分成几个阶段:项目立项与启动阶段、项目前评估与计划阶段、项目实施与控制阶段、项目绩效评价与收尾阶段、项目维护和项目经营阶段。每个阶段均有其特定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项目立项与启动阶段:

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对公共事业项目的需求也会日益迫切。公共事业也就会出现在政府部门构想和规划中。将这种构想和规划项目化后,就产生了公共事业项目。政府部门决策者通常会构思公共事业项目的主要内容和初步计划,报上级部门立项。这个阶段就是项目立项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是为顺利地开展公共事业管理打下基础。项目正式立项后,进入启动阶段。公共事业项目的启动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建立项目管理组织以开展项目的管理工作,解决的是项目管理组织的构建问题。这也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在公共事业项目管理过程中,因为人们的处事准则差异很大,会存在着种种相互冲突、相互矛盾的观点,如果没有组建专业化的管理组织机构,将会出现混乱的局面,会使得公共事业管理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建立公共事业项目管理组织是非常必要的。

公共事业项目管理组织采用弹性方式,与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同,项目的管理不是通过等级命令体系来实施,而是通过所谓“扁平化”的结构,来自不同职能部门的专家因为某一个项目而组成团队,这个团队成员具有技术知识,而且对金融、预算、客户关系与合同以及后勤都有深入的了解。任务完成后他们又回到各自的部门。为了使公共事业管理工作保持明确的方向和连续性,这个组织需要配备足够的人员,并明确每个成员的权利与职责。公共事业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可以设计成三个不同层次:一个项目领导小组、一个项目管理小组和各种类型的工作小组。

第一层次是领导小组,由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组成。领导小组的建立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制定启动战略,确定下属管理小组和各个工作小组的职责和任务,制定衡量公共事业项目的业绩标准,以评估项目是否成功。其次是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工作提供战略和政策方面的指导。领导小组成员并不是把全部时间都用于项目管理工作,而是通过定期开会来批准计划和检查公共事业项目进展情况。从宏观上对项目进行控制。第三是在项目管理中起协调作用。部门领导的职位和地位对公共事业项目管理成功起非常关键的作用。通过部门领导之间的协调,项目管理工作中的个人或部门之间的

沟通障碍或冲突比较容易克服,矛盾容易被化解。

第二个层次是管理小组,由政府职能部门和项目承包商中抽出的专职人员组成。小组建立的目的是编制项目计划,制定衡量工作业绩的标准,以评估项目进展过程是否成功。控制项目工作按既定的日程进行,并提供日常指导和决策。领导小组要指派一名来自项目承包商的小组成员作为项目经理,对项目的进展负总责。之所以要求来自项目承包商,是因为其熟悉专业知识,由于一般情况下,项目经理是责大于权的,所以要授予其指导全部项目活动的权力。同时,来自政府职能部门的成员要对其进行监督。为弥补项目经理能力和知识的不足,可以外聘专家、学者或经理人等作为项目经理助理。管理小组对领导小组负责,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管理小组协调和处理下属各工作小组提出的方案。

第三个层次是工作小组。由项目承包商企业人员组成。工作小组可能不止一个,各个小组负责资源、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如财务,采购小组,他们执行管理小组的指令,解决项目过程中一些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供管理小组决策,对管理小组负责。

项目计划与实施控制阶段:计划阶段的工作是根据政府公共事业管理项目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制定一个完整、系统的项目进度计划。以保证公共事业项目按期完成。

进度计划常用网络图或横道图表示。进度计划必须确定各项重要工作的轻重缓急,恰当地分配资源,并对项目进行所涉及的预测、计划、调度、资源分配及控制手段详细说明。计划阶段还需要重新考察公共事业项目的风险,如果发现新的风险,需要在评估报告中进行说明,并制定应急计划和对策,以控制这些风险。此外,不论是即时的还是长期的资源需求,都应当予以量化,

但是事先制定出的计划往往很难反映出实际项目进度,许多项目计划随着进度的深入,需要对原计划进行频繁的、重大的调整是常见的事情。计划虽然制定了,而完成时间却一再推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进度计划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难以准确的编排、进度计划难以协调各部门、各工作环节的进度、常用网络图或横道图表示的计划不科学等。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认为,可以利用关键链项目管理(CCpm)方法。CCpm步骤是形成项目网络图,因为某些资源的量是有限的,关键路径上的工序的工期可能因为资源的有限而延长,所以项目的工期一般都要长于通过Cpm法或peRt法得到的关键路径。在此时形成的项目网络图中,就可以识别该项目的瓶颈,它是网络图中最长的那一条工序链,该链的长度就是整个项目的完成时间。这条链成为关键链,关键链上所需要的资源就是关键资源。对其进行优化产生新的计划。这种计划往往比用传统方法编制的计划要容易执行得多。

实施控制阶段的工作是追踪公共事业管理项目的进展,根据项目计划的要求提出具体的改进对策,工作特点是诊断、分析和调整。项目管理小组要经常将实际进展与计划进度相比较,监控项目工作的日程和预算执行情况,以便发现进度的偏差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协调一些复杂而又相互影响的工作。当某项工作进展显示出可能延期时,要找出公共事业项目实施的关键路线,采取积极的应变措施,保证关键活动按时完成。进展情况报告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应当实行严格的执行,各个工作小组的组长要及时提交他们的最新报告。这些报告应有预先确定的格式,详细叙述本组当前的工作情况。项目管理小组应使领导小组及时了解项目的进度。

项目收尾阶段:收尾阶段的内容是项目管理组织向相应的项目业主(政府职能部门)交接项目。收尾阶段的工作包括项目竣工验收,评估工作质量,分析项目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以确定在今后的公共事业管理的内容;形成项目验收或终止报告,及时结算资金。

公共事业项目实施评价,是对公共事业实施项目管理后的工作成绩及效益效果进行评议和考核。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考核、检查实施项目管理后的成效以改进工作。公共事业项目实施业绩评价是在项目各个阶段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的,对项目的目的、效益、影响和执行等情况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有助于提高宏观决策和管理的水平。

公共事业项目实施评价属于公共事业项目管理后评估,它以项目竣工验收和项目效益后评估为基础,结合其他相关资料,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管理工作进行评估。项目管理后评估包括项目的过程后评估、项目综合管理评估及项目管理者评估。重点要对项目的组织机构、管理机制、管理方式的合理性、运行效率进行评价。

政府要通过对项目各阶段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了解目前项目管理的水平。吸取经验和教训,提高自身项目管理水平,以保证更好地完成以后项目管理工作,促使项目预期目标更好地完成。

本文认为,可以从宏观上把公共事业项目绩效评价指标按平衡计分卡的结构分为业绩、成本和内部管理三个功能模块。在具体设置每个功能模块及其具体的指标内容时,按照政府公共事业管理职能和具体的工作部门来设计。首先界定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职能和工作目标,然后运用项目管理工作结构分析方式层层分解关键成功要素,在此基础上设计各模块的具体指标。在确定了指标体系后,应当立即收集数据,着手对指标进行权重确定和消除指标间差异的量化工作,然后代入相应的数学评价模型中进行计算,并取得计算结果。用这个计算结果同原有系统的相应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系统改进的具体量化值。

项目经营和维护阶段:项目维护和经营的内容是项目业主(政府职能部门)委托项目管理组织(公司或组织)维护和经营项目。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作的工作包括制定运营模式,设计运营方案、评估运营风险、讨论运营中的会计问题。在经营或维护项目的过程中,公司要建立相对固定的管理队伍。必要时政府要进行跟踪检查或参加管理队伍。

公共事业项目也可以考虑国际上现在通行用Bot(建设―经营―转让)方式,即政府向社会招标产生项目投资业主,再由业主组建项目管理公司,项目管理公司负责项目融资建设、经营和维护,项目业主偿还建设项目所需贷款本息。政府授予项目业主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在一定的经营期内政府给予固定的投资回报,经营期满后,业主将项目设施无偿转让给政府。

项目经营一段时间后,应该进行公共事业项目后评估。后评估将项目前期所确定的目标和各方面指标与项目实际结果进行对比,即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对项目建设、运营现实存在的情况、产生的数据进行评价。项目后评价涉及到项目生命周期的各阶段。政府作为评价的主体,对公共项目后评估主要注意在新的投资体制下项目评价的内容。按照国务院2004年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政府对项目投资报告,主要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因此,政府也要重点从这几个方向来对项目进行后评估。

项目的持续性是指在项目的建设资金投入完成之后,项目是否可以继续其既定目标,实现程度,是否可以持续地生存和发展下去,项目是否可在未来以同样的方式建设同类项目。

由于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组织高度重视持续性评价,把项目的可持续性视为项目成败的关键之一,作为政府公共项目也应该进行单独的持续性分析和评估。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公共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即能体现新投资体系下政府对项目核准的要求,又要反映公共项目持续性。

政府在项目后评价时必须保证公正、客观,实事求是地做出评价。政府项目后评价的结果作为政府决策部门进行新项目的立项和评估的基础以及调整投资计划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同时,建立后评价结果和政府项目业主考核绩效之间的联系,能够使项目业主投资决策更加理性。亚洲开发银行建立了后评价部门,通过出版物和建立项目后评价信息系统,将项目周期各阶段的信息进行交流和反馈,系统地为后评价提供资料和向决策机构提供反馈信息。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