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思政课的课程设计特色十篇思政课的课程设计特色十篇

思政课的课程设计特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27:58

思政课的课程设计特色篇1

【关键词】思政专业;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问题;着力点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至此,“课程思政”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成为高校各门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要实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来说,“课程思政”的改革推进与建设实践工作,不仅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理念的实施,同时,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为依托,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研究,也能进一步促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理念的转变和实践的深入推进。

一、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是以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为基础,结合马克思《资本论》等相关原著内容而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政治经济学课程开设的目标在于引导大学生全面、系统、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与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与方法,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正确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必将被更高级的社会历史形态所取代的基本趋势,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实践。如何更好地发挥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进在思政专业基础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对于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后,强调不仅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要不断深入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概念。2016年7月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政治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承担的不仅仅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使命,更需要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时代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的特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完善。作为思政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政治经济学在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在课程的设计中更加关注党中央提出的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眼于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创新,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大命题,探讨如何通过对新常态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创新,提高教学效果,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优秀复合型人才。

二、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三者一以贯之,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掌握运用欠缺,就无法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无法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内容。当前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在“课程思政”改革整体建设中,教学与研究结合不够紧密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程度的进一步加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理论解释面临着更多的挑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迫切需要涌现更多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应运而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践进行了更有力的解释和引领。政治经济学课程改革需要注重理论引领性和实效性,深切关注当前资本主义风云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实践,不断关注新形势、新问题,为学生提供强大的对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由此,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學与教师的科学研究是密不可分的,而当前课程建设实践中,还存在教学与研究结合不够紧密、没有更好地推进以学科建设支撑课程建设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理论传授偏重于经典理论的传授,而缺乏对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尤其是全球化时代世界秩序的调整、全球治理格局的变迁、非传统安全领域风险的急剧演变等重大议题的高度关注和研判,教师的研究性教学能力还需要不断提升。

(二)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侧重资本主义部分、忽视社会主义部分

政治经济学课程关于资本主义部分的基本理论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而其中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必须结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演变趋势和规律,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而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难度较大,容易因为教师理论水平、知识结构、信息掌握程度等原因造成讲课内容的空洞化和教條化,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还容易因为教师知识结构和对思政专业相关课程整体设计认知上的缺乏,造成在社会主义部分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和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内容之间的简单重复。因此,在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上,更多的老师趋向于注重资本主义部分,而轻社会主义部分,致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解片面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把握难以系统化,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难以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理论成果有效地理解和把握。

(三)在教学方法上更多采用传统讲授法

传统的讲授法对于教师本身来说便于掌握教学进度,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对于讲解抽象性、逻辑性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多媒体,尤其是自媒体飞速发展、知识日益多元化、信息日益无界化的时代,面对新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拥有迅速掌握各种信息能力的大学生群体,传统的讲授法无法适应政治经济学的课堂教学,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在“课程思政”育人资源的挖掘上缺少生动性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材内容中原理的理论性强,理论知识点多,知识体系庞杂,提出的命题宏大,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相关知识体系的支撑,很难理解,教师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中,往往因为注重知识体系的完备性和理论知识的系统梳理,而忽视“课程思政”育人资源挖掘过程中的生动性、形象性,从而降低了学生的接受度。

三、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的着力点

当前政治经济学课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应着力于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不断推进课程、学术、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凸显政治经济学课程的“三位一体”建设理念,进一步挖掘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的育人资源,丰富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学生学习评价指标与体系,真正做到“对话经典、多维阐释、跨越学科、融合视域、根植理论、观照现实”,[2]通过政治经济学这一思政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践行“课程思政”理念。

(一)着力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

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使政治经济学课程切实融入“全课程育人”格局中,发挥专业基础课程在育人方面的核心引领作用,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以“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为契机,突出专业基础课程的育人导向,充分挖掘育人资源,探索学科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向与路径问题;二是以专业知识体系构建为基础,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育人等三个方面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课程教学目标始终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三是以科学的育人评价体系为依托,打造良性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更好地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潜能,更好地发现教师教学环节和知识体系的不足之处,教学相长。四是以同向同行、协调发展为目标,[3]将政治经济学课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西方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等专业课程打通,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践行新时代教育理念,自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着力推进课程、学术、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

没有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的支撑,课程建设就会成为没有根基的大树,“课程思政”理念的贯彻也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末,难以支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真正树立和巩固。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强化、思政教育不断强调教育手段多样化、突出教育效果实效性、思政教师来源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一些高校在不断强化和践行思政教育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理念的过程中,片面将高校思政教育专业课程与在各专业学生中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划等号,将思政公共课程的建设理念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的建设理念相混淆,既弱化了公共课程的教育效果,也弱化了思政学科的建设。思政专业政治经济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强化学术与学科思维意识。

对受众群体学生来说,要在注重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的同时,强化对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培育,让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养成过程中,产生更多的获得感,并进一步促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深刻理解,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与普及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对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区别形成深刻的认知,促使学生自觉投身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深化和面向不同受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对于教师来说,要不断开拓学术视野和学科发展路径,打造思政专业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群的建设,实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支撑,从而将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到学科发展中,以学科搭平台,以平台组团队,以团队建设人才梯队,为教师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空间,促进教师充分运用学术和学科群平台的研究和建设成果打磨政治经济学课程,在学科群组中相互分享相关课程建设经验,实现课程、学术、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

(三)着力践行“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通过调整“课程思政”建设的教育教学方法,践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优化和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确保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育人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课程教学目标的贯彻落实。

一是深入挖掘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育人资源。通过对思政专业政治经济学课程育人导向的进一步明确、核心素养培育能力的进一步确立,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重大原则和重要研究议题,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深入挖掘课程育人资源,使学生对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对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建立更直观、形象的认知,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等的认知,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

二是实现政治经济学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在内容设计上的“无缝衔接”。强化思政专业基础课程的有机体理念,以点引线,以线带面,在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的基础上,开设政治经济学课程,在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开设科学社会主义课程,使学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几大组成部分的整体性认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来源及人口发展规律,分析资本积累及其必然历史趋势,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尤其是深刻理解资本与劳动力相关议题,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中资本所焕发的活力与生机,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和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未来历史发展趋势,促使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使其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是丰富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程思政”受众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图片、视频等辅助工具和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做到“线上线下结合、课堂内外结合”,采用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通过设计学生课堂专题分享、分组问题讨论、问题思考总结等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在理论讲授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将专业学习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思政核心素养的培育等有机结合起来,践行“三位一体”教育理念,真正发挥课堂主渠道的培养和育人作用。

四是完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提升教学育人效果。在专业基础课程平时成绩加期末闭卷考试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平时成绩的组成结构,通过平时对学生课堂参与互动程度、知识掌握程度、知识分析应用能力、文献阅读能力和读书笔记写作能力、课前课后思考题的分析能力等的比例设计,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打破单一的平时成绩评价体系;进一步优化考试试卷的设计,优化主客观试题的比例,使试卷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确保能够客观反映“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改革的成效。

四、结语

思政课的课程设计特色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创新;路径

当代大学生大多属于90后。在教学中,教师很有感触90后的学生较之80后的学生更有时代特征。曾经,我们经常用叛逆来形容80后的大学生,那么90后的大学生是个性。他们年轻、活力,具有创新精神,但是更喜欢标新立异,喜欢与众不同。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活力,但透射出冷漠。90后是孤独的一代,90后是缺少情感感化的一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常以团队、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学生在运作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和谐共赢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兼顾理性知识和非理性知识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创新

(1)授课教师确定选题,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寒暑假进行研究,完成调查论文,调研报告。最后教师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这种实践教学形式适用于社会中存在的现象、政策贯彻实施及效果等问题的调查研究。从经费计算的角度来时,最为经济实惠。从组织管理的角度,也最为简单轻松。但是,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有赖于学生高度的自觉性、敏锐的观察力和高素质的科研能力。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组织的带领大学生到社会重点行业、企业、街道或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等等地方进行考察调研,完成调查报告。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有利于加强教学与社会生产的联系,与第一种实践教学相比,具有更高的纪律性要求,可获得教师的现场指导。但是,参加活动的人数有限,活动成本相对较高。

(3)情景模拟。根据教学内容,模拟一定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从中获得启示。这种实践教学形式可以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扩大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

(4)专题讲座、座谈。邀请社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成功人士或先进人物等,到学校做专题报告,就社会热点、学生关心的问题与学生现场互动。

(5)课堂讨论、辩论。在教师主导下,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6)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联系起来,开展实践性教学。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创新的路径

2.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思政”课各章节也存在重复的内容,必须进行优化整合。如:第一章可以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必然性、科学内涵、成果、意义”的线索进行整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放在其他专题重点介绍;第一章和第六章都涉及“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只在第一章重点介绍;第六章、第十章和第十一章都涉及“科学”、“教育””等内容,一定要避免重复;第八章和第十一章都有“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内容,也要避免重复。可以把重复的内容集中在某专题重点讲解。

2.2将理论热点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理论热点问题,如:“六个为什么”、“四个划清”、“七个怎么看”等,这些问题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如能充实到“思政”课精彩教案中,将使教学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六个为什么”可以与第一章、第三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四个划清”可以与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七个怎么看”可以与第八章、第十一章和第十五章的教学内容相结合。

2.3课程评价与管理学相结合。

现有的“思政”课教材是章节式的教学体系,这种体系为了照顾结构的逻辑严谨性、章节的均衡性和前后呼应性以及内容全面覆盖性、学术权威性和表述的准确性等,存在着内容重复的情况,非常不利于教学。因此,精彩教案不能照搬教材体系,必须将其转化成教学体系。

为了突出重点难点,增强教学实效性,“思政”课精彩教案可以把章节式的教材体系转换成专题式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围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线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点,把十五章设置成十五个专题,这十五个专题又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总论部分、思想核心理论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其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又可以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政外交政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是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教育对象及实施过程所进行的价值评判。“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政”(简称“思政”)课精彩教案,对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了“思政”课精彩教案的价值、特点、结构和内容。

2.4精心设计“思政”课精彩教案的结构

在把章节式教材体系转换成专题式教学体系以后,“思政”课精彩教案每一个专题的结构都可以从教学简况、教学过程和教学小结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首先是教学简况。这是对教学基本情况的简要认识和把握,包括授课对象、学时安排、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课后作业、阅读书目等。授课对象要把本专科区别开来,以此了解不同授课对象的总体情况;学时安排是指对每个专题教学任务完成所需时间的总体把握;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结果,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重点难点是教学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教学的主要方面,包括教材要求的重点和一些热点、难点和疑点。

其次是教学过程。这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布局,也是精彩教案的主体部分,包含了各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步骤,实际上把整个教学流程都进行了安排,包括告知、导入新课、讲授、视频、案例、提问、讨论、自学、教师归纳或点评、知识链接、时间分配和板书设计等。告知是告诉教学对象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导入新课是教师在新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它能引起学生注意和激发学习兴趣,既可以通过复习提问自然过渡到新课,也可以通过案例、名言、图片、视频等导入新课。

最后是教学小结。这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总结和思考,包括教学效果、教学经验分析和改进措施等。教学效果是对教学活动所达到的效果进行总结与评价;教学经验分析是在对教学效果总结与评价的基础上,对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和运用教学方法进行经验总结,发现优点,找出不足;改进措施是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措施。

参考文献:

[1]侯勇,孙其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现代转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1:59-63.

[2]朱虹.论全面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与建设[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3-10.

思政课的课程设计特色篇3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课程建设目标模糊,实施步伐相对滞后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包括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内容、主要措施等。不同的学校应有不同的总体规划。高职院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机械地套用普通本科学校的模式和其他课程的建设模式,不同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不能共用一个建设模式。但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使用、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评价体系的选择,与普通本科相差无几,课程建设目标不明确,没有走出一条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适应高职教育规律的课程建设之路。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高职院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失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整体化、系统化的思考,课程建设的步伐既落后于本科学校,也滞后于高职其他特色专业建设。

2教学内容缺乏创新,不能凸显高职特色

教学内容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重要中介,教学过程是教师采取一定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主要是反映和倡导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目前,全国范围内统一规定、使用统一版本教材。高职教育具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教材版本与普通本科相同,不能适应和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同时,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主动地结合高职大学生成长成才要求等现实进行取舍,在讲授教学内容时脱离高职学生实际和现实生活,简单机械地传递教材内容,忽视高职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授课对象的心理特点,缺乏对教材内容个性化的演绎和创新,没有研究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具体可行的办法。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研究影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课程建设。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陈旧,严重制约课程开发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大多为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讲授、多媒体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以听讲为主要方式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育理念不能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单一陈旧。教学手段是教学效果的关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陈旧表现为:一是“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是掌握教学资源的权威;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二是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作用。三是,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的有效性不高,教师制作课件的技术培训有待加强。教学方法单一机械,课堂以“灌输”为主,缺少互动交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众所周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理论性、政治性、时代性、实践性的特点,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难以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

4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学管理不够规范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中有自己的突出问题。表现为一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分较为复杂,理论水平相对不高,没有学术带头人,加之部分教师缺少对教材认真领会和专研,不注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运用,无法做到通过自己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来感染学生;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表现在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学和科研水平有待提高,初中级职称多、高级职称少,课堂教学多、科研成果少。教学管理不够规范,表现在教学设计不统一,教研活动不正常,教师进修培训无计划,科研成果不突出,实践教学计划难落实,教学质量管理无具体措施等。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措施

1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全面推动课程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由教育部统一制定。现实中,理论教学多、上课人数多、实践教学少、教学课时少,教学效果不明显。基于这种情况,必须适应时展要求,完善课程体系,从课程建设入手,对课程结构进行再设计。以必修课为核心,以选修课为补充,突出热点问题,积极构建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凸显特色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三门必修课程为核心,以《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礼仪修养》等为补充课程。构建由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整合型课程框架结构,融合多学科知识,既符合现代课程建设的要求,又能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和满足大学生求知多元化的需求。

2深入优化教学内容,彰显高职教育特色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特点,这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关键。面对社会的转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等各方面的变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尤其要围绕职业素养的培养,不断优化、组合、拓展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应当贯彻“05新方案”的文件精神,充分体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他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注意各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相互协调,避免重复。选择那些符合高职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心理状况、情感需求、未来职业等方面的特点和要求的教学内容,注重“创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选择那些贴近时展和社会现实的教学内容,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广泛关注社会各个领域的热点问题,尤其是与高职教育密切相关的事件,并及时将鲜活的素材融入教学内容中,激活教材内容,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学情境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使其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

3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立足高职办学宗旨

教学中应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就教学方法而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灵活多样、循序善诱,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的学生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模拟教学、演讲辩论、专题讲座、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社会服务等。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全面提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教学手段而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步推广多媒体网络同步教学,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精心制作教学课件,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影像、图片、声音、文字等符号全新的呈现出来,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建立自己的教学网站,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设计、制作、组织各种栏目,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时更新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时时选择学习内容,同时,能够通过网络平台与老师沟通交流,接受教师的指导。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严格规范教学管理

“办学之道,师资为本”。首先,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既需要理论功底扎实的专任教师,又需要了解高职专业特色、为专业建设服务的兼职教师。在专任教师方面:要按照实际情况合理核定专任教师编制,严把教师准入关,大力引进高层次、高学历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才。在兼职教师方面:可以聘请企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行业标兵等为学生实习实训的“实践指导老师”。其次、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要采取访问学者、攻读学位、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措施,全面拓宽培训途径和培训内容,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格局。制定明确的培训计划,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教学水平。再次,加强学术带头人的培养。选拔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大的青年教师,制定培养方案,使他们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带头人。通过“精彩一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精品课程申报等平台,促进他们的成长。积极鼓励他们攻读博士学位和晋升高级职称,使他们尽快在实践中成长为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最后,加大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硬件建设,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要关注他们的切身利益,在经费投入、人员配备、办公场所、进修学习等方面做到与专业教师同等对待,为他们的教学科研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政社[2005]5号.

[2]李祖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6(8).

思政课的课程设计特色篇4

关键词:“概论”课程;专题;教学体系;运行机制;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292-02

专题式教学是近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新方向,新趋势。“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简称“概论”课)也在试改中。“为什么改和怎样改”是目前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笔者就这两个问题进行粗略探讨,以请赐于同仁。

一、“概论”课专题式教学的价值旨归

专题式教学是指打破传统的按教材章节体系依序授课的方式,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和课程内容的内在思想、逻辑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凝炼,形成相对独立又有内在逻辑的系列专题,以专题确定教学方案,集中深入进行教学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概论”课专题式教学是要在对教材内容全面系统把握的基础上,结合现实需要和学生特点,将教材中的知识点用专题的形式贯穿起来,重在讲求专题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力求达到“传道、解惑、授业”之目的。

1.弘扬意识形态主旋律,凸显鲜明的政治性,高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思政课是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的内在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场所。“概论”课专题式教学就是向大学生传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什么,它们如何指导中国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等一系列理论。通过系统教育学习,使大学生深刻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要,增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正确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提高大学生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遵循“三贴近”原则,关注教育环境新动向,引导教育对象的价值判断。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和不良现象:腐败严重、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就业压力;政治意识弱化、理想信仰动摇、知行脱节、是非观念淡薄、价值体系混乱、缺乏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以及必要的社会正义感等等。面对理论与现实的反差,大学生在价值选择和是非评判中表现出迷茫、困惑、不解。理性思考的不全面与政治思想的不成熟有可能产生对政治的不满,甚至冷漠、厌恶。“适者生存”的竞争法则,投入产出预期差距、自身利益诉求无法兑现,造成学习中的趋利性、实用主义倾向,立竿见影、安身立命的工具性学科倍受追捧,“概论”等思政课却很少问津,政治说教、不感兴趣、无实用性等成为学生“闭眼率高、抬头率低”的n种逃课理由。

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概论”课肩负着解读与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职责。通过教学,要使大学生对当前我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制定背景、意图、内涵有深刻的理解,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支持、拥护、自觉执行。这就要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要紧跟时代。然而,实践发展与理论创新总是先行,教材编撰和课程内容相对滞后、知识老化、教学方法“公式化、程式化”已为人诟病。“概论”课专题式教学要突破教材内容的局限性,适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对党的大政方针、重大社会现象进行解读学习,及时反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同时结合“80后、90后”大学生学习、心理的规律和特点,不断突破与创新教学方法,力争使“概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

4.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科特点,扬长避短,积极发挥教育主体的主观创造力。“概论”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理论性、实践性、系统性、成熟性、丰富性、指导性等特点,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领域,涉及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军事、民族、外交等学科;涉及的内容有总论、精髓论、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建,内政外交等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教师而言,术有专攻,业有所长,要驾驭这样一个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课程,需备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广博的自然科学相关知识,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专业素养,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身体力行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才能做到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更好发挥“概论”课的意识形态功能。

二、“概论”课专题式教学体系构成及运行机制

专题式教学体系指围绕某一专题的教学,教学主体(主要指教师和教学组织)为实现教学目标所设计使用的各种教学要素的组合,它是有机运行的系统,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方法、过程的设计,教学管理与评价等。“概论”课专题式教学体系运行机制是把上述要素有机结合进行组织运作的方式步骤,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顺应时代要求,树立现代教学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概论”课要顺应时代的变化,以现代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活动。一是系统教学理念,用系统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与进行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教学中各种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技术等)的作用,实现教学系统优化组合、综合协调。二是自主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重视指导学习方法,变教学主体学习的被动性为主动性。三是发展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更要重视德智能的全面培养发展,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四是愉快教学理念,寓教于乐,主动创设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情景、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地自主学习。

2.依据教学指导思想,结合课程内容,确立具体教学目标。依据教学指导思想,结合课程内容,“概论”课的教学目标在于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角度,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完整把握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基本经验,增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3.按照专题教学要求,建构教学体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为了进一步推进专题式教学,必须要建构专题式教学体系。“概论”课根据教学内容、教材体系的理论逻辑关系和系统完整性,确定了专题式教学的体系框架和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共分为十五个专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精髓;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4.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总结教学经验,创新完善教学方法。经过多年教学改革实践和近年的专题式教学的探索,“概论”课坚持以“学生系统自学,教师重点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在学生系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对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全面深入讲授,力争讲深、讲透、讲出新意与特色,增强思想性与理论性。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入法、案例分析法、模拟教学法、讨论辩论法、演讲比赛法、实践教学法。此外。还有情景教学法、研讨教学法、知识竞赛法等。其目的是实现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系统教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理论武装和实践育人相结合、教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制度管理与环境熏陶相结合。

5.系统构思教学活动,优化安排程序,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概论”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总体设计和局部设计。围绕着“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的核心问题,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板书设计(ppt制作)、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时间分配、教学过程(五个环节)、课后评价等系统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有效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更加全面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获得良好的发展。

6.制定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完善教学评价。 “概论”课的教学效果评价主要有领导及专家评价,校内督导组评价,学生评价。“概论”课专题式教学尚处于试验阶段,效果评价应该把握发展性原则,即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积极性,鼓励教师和学生在专题教学中积极探索,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效果评价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评价采取教学“督导、同行和学生结合”的模式:督导评价主要考查教学文件准备和实施完成效果;同行评价主要考查教学态度和教学能力;学生评价主要考查教学效果。对学生评价采用“平时表现、实践和考试相结合”的模式:平时表现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课时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成绩主要考查学生掌握知识及应用情况。

参考文献:

[1]张海丽.论专题式教学法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的运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0):250-252.

[2]蒋荣,代礼忠,等.专题式教学法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运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88-192.

[3]陈星宇.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实行专题教学的必要性探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1):53-55.

思政课的课程设计特色篇5

论文摘要:本文对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的问题提出了意见,认为高中忍想政治课谋程改革应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几个方面着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渠道,它对学生比较集中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地观察社会的经济现象、政治现象,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思想政治课的设置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关系我国培养一代“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问题。

然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却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在教学中普遍表现出的老师难教,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课程严重滞后于学生实际,学生厌学,教学情况是“挣扎着前进”,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试就此问题发表一孔之见,以请教各位专家、学者。

一、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改

课程标准,即《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它规定了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和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的依据,也是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对思想政治教师教学的评估依据,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序言中对《课程标准》的重要性作了如下说明:“《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指导政治课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编写与审查、教学督导与评估、学习的考核与评价,都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的规定执行。”

从上面的说明可以看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高中教学计划统一制定的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遵照教学计划中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目的和任务,根据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知识水平以及发展学生能力的需要,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体系和教学进度的原则规定。它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各年级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安排与要求,为学生学习内容的掌握规定了必须达到的标准;其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用具、活动建议等是指导政治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结构以及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要求教师在数学中要紧扣《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确立教学原则,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既不能游离,又不能拔高,更不能降低,因此,《课程标准》是指导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纲领性文件。

但是,《课程标准》是在党的“+五大”召开之前制定和颁布的,“十五大”及其以后召开的几次中央全会,中央工作会议,都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许多问题作出了新的概括和表述,《课程标准》的个别提法与新的精神存在不大一致的地方,这就要求对《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进行调整。如,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为“邓小平理论”;把高二第二课知识点“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改为“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议;寺寺。

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改革时,必须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掌握它的精神实质,搞好课程改革。

二、根据《课程标准),删减教科书中一些陈旧、过深、重复的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现阶段使用的教科书,是根据1996年6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制定的,它在取代《教学大纲》规范和指导思想政治课教学和教材编写上是成功的,它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上是实际可行的。因此,现行教材在编写体系上,在内容的安排上,在图文的设计上,更切合高中生的实际,思想教育的可行性、针对性更强。尽管如此,教材还会有一些明显的不足:教材的材料、引用的事例陈旧,无法反映当前的国际、国内的最新情况;教材无法兼顾城市、农村学校的学生实际,无法体现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状况。因此,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密切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新情况,结合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情况进行教学,像党的“十五大”内容,国家的最新建设成就,我们的城市建设,农村的变化,西部大开发,等等,都要在相关的教学内容中进行补充。另外,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仍未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多、礁、深的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十五”规划的实施,许多内容已经陈旧,提法已经过时,严重地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容易误导青少年学生。内容的冗长、过难、过深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容易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厌烦、逆反的心理.降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删减一些过深、过难的教学内容,更之更加合理化、更加富有吸引力、更加富有趣味性,更具思想性和科学性。

三、以邓小平理论常识教育为中心,深化离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改革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措施。”在这个《意见》精神指导下,如何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武装高中学生的头脑,把它们的思想统一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思想上来,这是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特别是教材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根据当前高中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以邓小平理论常识教育为中心,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改革,要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把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同时,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努力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现时性。

在新时期,确有许多新问题需要给予新的理论说明,所以在新的教材改革编写中,要不断地吸收已被公认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研究成果。只有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努力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才能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更好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更好地提高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信度和说服力,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系列现象和问题,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的众多矛盾和冲突,使他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在多种价值观念互相碰撞的新形势下,人生有支柱,前进有目标,在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心理诸方面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的编写要力求适合培养和发展高中生能力的需要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编写如何更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它实际上是对传统教材功能的扩展。教材的编写要求遵循《课程标准》规定的对各知识点的能力要求,把握好内容的深浅度,属于记忆、理解层次的知识点宜加重写作的份量,对它展开论述,并辅以其他资料,使他能更好地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能力要求。

在教材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科学地设计各种问题.新教材设问形式具有多种类型,设问的角度也有多样性,有联系以往知识,有要求归纳要点,有进行各种比较,有联系实际.有要素扩展,举一反三,等等这些问题.要求今后在新教材的编写中要注意的。

新教材要求要通过深人浅出的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阐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政治现象,作出合乎社会发展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从而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教材的编写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根据其认识的确实特点和水平进行编写,尽量把一些深奥难懂的知识通俗化。在文字表述上力求把准确性和通俗性有扫也结合起来,在坚持科学性原则的前提下降低理论难度和减少理论层次地表述,达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目的。我们编写的教材,只要有科学性、逻辑性,它就有吸引力、说服力、战斗力,只要我们编写的教材精、管用,学生会爱学的。

五、对教材的装帧要讲究内容丰富,充分发挥教材辅助功能的作用

现有的教材在装祯、版式设计方面都很有特色,教材中严谨的文字结构,准确的图像选择和有规矩的构成格式都很直观,也方便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但我认为还应注意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风格力求以新颖活泼,图文并茂。不同的内容采用的字体应不同,宋体用于正文分析论述,楷体用于材料及事实数据的展示,底版颜色丰富直观,主次分明,互为补充,相互辉映,这有利于材料与观点相统一,有利于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参与教学活动。其次,编排独具匠心,采用多种表现形式表达各课的主题和内涵,有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的深刻含义。再次,配合教材的使用,制作一整套经国家教育部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教学电视片、幻灯片,运用影视媒体的优点,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在教学中普遍应用cai技术,增强直观性、实效性

随着计算机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作为21世纪的新型教育人才,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lrnrl,.的基础理论和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非常重要。cai是教师将教学信息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用文本、图形、图像等方式以一定的结构呈现,学生通过计算机给出的提示识记教学信息,与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它具有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综合处理能力的优势,以及灵活的人机对话等特点,能充分体现直观性教学原则,满足学生的感官需求,在教学中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能使学生注意力更为集中,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而备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喜爱,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各类学校中如火如茶的开展起来。

cai在这几年的师范类就业竞争中也占尽风头,据近几年的就业形势来看,用人单位强调优先录用那些掌握了cai技术的学生,所以师范类院校从很早就强化了cai的训练,学生就业道路也拓宽了。就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本身而言,相信今后在教研人员和广大政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是,从总体上讲,目前很大一部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旧十分落后,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和应用,这当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如只有粉笔、教材和黑板,也有主观条件的限制,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目标单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师照本宜科,教学枯燥乏味等等,这些应试教育时代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已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妨碍了其作为德智主渠道功能的发挥,更是与素质教育和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已成为广大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重要课基面

七、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发挥政治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人发展,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思想素质,是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质量的关键。只有政治课教师加强自身的修养和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素养,切实加强专业基础训练,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思政课的课程设计特色篇6

关键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精品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3―0099―03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向精品化目标迈进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和迫切的现实需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党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政策观,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形势,理解和执行政策,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担负的重要任务。当前国内外不断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使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受到了很大挑战,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还存在一些亟待加强和改进的地方。从课程安排上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平均每学期16学时,本科四年期间计2个学分。相比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时多,学分少,导致部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思想上不够重视。从课程内容上看,一方面教育内容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有重复,容易使学生在重复学习相同理论时产生厌倦感;另一方面课程教育内容的及时性强,涉及范围广,要求教学内容及时快速更新,对教师能力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普遍要求来看,在学生获取信息更加迅速便捷的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教育形式、教师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需求促使高校必须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建设发展问题,进一步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精品化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一、教学内容设计要注重特色化

目前高校形势政策课程内容主要根据教育部每半年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来确定。但是高校形势政策教育内容涉及范围很广,如果不结合学校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系统的规划设计,很容易出现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同时也很难在实际教学中把握重点,形成体系,取得实效,办出特色。“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其教育教学目的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相一致的,即着眼于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而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随机性”和“多变性”上,这种特殊性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有着很大的设计空间。

1.从学生成长需求设计教学内容,确定不同年级的教学重点

不同年级学生成长需求的关注重点是有差别的,比如刚入学的新生,对了解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有着迫切的愿望;高年级的学生对了解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有着迫切的需求。形势政策课可以针对学生最希望了解的形势政策人手,确定不同年级的教学重点内容,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教学效果。

2.从学校办学特色设计教学内容,突出不同学校的特色优势

任何一门课程要办出特色,都必须与学校的办学特色相结合,为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的作用。形势政策课可以充分发挥课程内容广泛的特点,着力把与学校办学特色、专业特色相关的问题讲好。比如,师范类院校可以国内外最新的教育类形势与政策内容作为重点,农业类院校可以国内外最新的农业类形势政策内容作为重点,理工类院校可以国内外最新的科技类形势政策作为重点等,这应该是不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精品化建设的有效着力点。

3.从课程开设目的设计教学内容,发挥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育人功能

在结合学生、学校实际确定教学内容的同时,可以根据教育部每半年下发的教学要点,确定每学期形势政策课程的其他重点内容。如社会、政治、经济、国际形势等方面的热点问题等。要充分发挥形势政策课程第一时间传递形势政策信息的动态性特点,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使这门课程成为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关注时事主动性的有效载体,成为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热点焦点问题的主渠道、主阵地。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针对性、时效性和变动性很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它的内容体系可分为基本稳定部分和与时俱进部分。归纳起来,上述前两部分内容应该是相对稳定的,第三部分内容是动态的,需要在每学期开课前及课程进行中临时确定。

二、教育载体设计要实现立体化

形势与政策课程不仅在教育内容上要求新、求精,而且在教育方法和途径上也必须创新、求变。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时效性,实现精品化课程建设目标,需要积极改进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形式,设计并搭建动静结合、内外依托、师生互动的立体式教学模式。

1.动静结合,编制学习资料手册,构建动态化教学资源库

一方面,高校可以根据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范畴,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政策等相对宏观、稳定的基础理论汇总整理,以编制手册的形式发给学生作为基本学习资料,便于学生自学并对基本理论有较系统的掌握。这种传统的书面资料学习方式是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应当秉承的教学形式。另一方面,形势政策教育教学应积极发挥网络优势,构建动态化教学资源库。网络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网络思想教育阵地可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及时更新和补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丰富,及时性、动态性强,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层出不穷的社会焦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等,通过单一的课堂途径是无法满足教育教学需求的,网络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途径选择。形势与政策网络教育教学平台建设,可以依托学校宣传部门、党团组织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已有网络平台,形成合力,构建形势与政策动态化网络教育资源库。

2.内外依托,探索打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形势政策教育有效载体

在校内,在一课堂教师讲授、二课堂网络理论阵地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尝试通过成立学生理论社团的方式让学生在课余进行主动的思想理论和形势政策学习。从目前高校社团建设情况来看,政治理论社团是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政治理论社团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政治理论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角度去有意识地成立相应理论社团的实例还很少见。因此,尝试建立形势政策理论社团并制定相应的配套鼓励政策机制,应该是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形势政策学习的一条有益之路。同时,引导学生开展校外社会实践已成为绝大多数高校形势政策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形式,社会实践在学生形势政策教育中的作用也被高校师生广泛认同。但目前形势政策社会实践教育教

学较之第一课堂教学来说,在运行保障、评价机制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与设计。

3.师生互动,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主动进行方向引领

课堂教学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堂教学成功,则“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彰显。在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实践中,大学生表现出很强的表达个人对时事热点问题看法的愿望。通过演讲、辩论、主题发言、小论文等形式开展的学生间交流讨论活动深受学生的欢迎,成为学生表达个人观点的有效渠道,也被学生视为提升个人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等方面素质的有效平台。同时教师通过参与学生的交流讨论,及时了解掌握了学生思想动态的情况,为主动进行理论指导和政治方向的引领提供了现实依据。存在的问题是,目前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基本是在百人以上的大课堂进行,由于课堂大、人数多,发动学生主体能动性以及师生互动的频率、人次和效果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影响,对教师掌控课堂交流讨论的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应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平台的优势,开辟较之课堂交流更为便捷、广泛的师生在线交流平台,使学生有表达观点的途径,使教育者更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三、教师队伍建设要突出专业化

课程建设的主体是人,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成功的关键,“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课程,再加上内容的综合性也非常强,同时课堂组织教学的难度也很大,这就需要担任这门课的教师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教师队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应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精品化建设的一个努力方向,是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呈现“大思政”的特点。即教育者既包括形势与政策课专职理论教师,也包括学校党、政、工、团部门的领导干部;既包括从事一线学生管理的辅导员,也包括从校外聘请的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专兼职结合、校内外结合的师资队伍从专业背景和业务特长来说,呈现出多层次、多领域、多性质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对师资队伍进行有效的规划整合,容易导致教育教学出现不系统、不深入、没特色的结果。

1.实现“术业有专攻”的专业化师资队伍结构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内容虽然具有领域广,及时性强的特点,但还是可以根据内容进行归类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内容基本上可以划分为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式、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几个方面。高校形势与政策师资队伍应根据课程的主要内容,结合每名教师的专业背景和业务特长进行分类,实现“术业有专攻”的专业化师资队伍结构。

2.打造形势与政策教师的专业化团队

由于教师专业背景和业务特长的限制,如果不根据教学内容对教师队伍进行专业化的整合构建,而是笼统、随机的给每位教师分派教学任务,就会出现一个教师要面临讲授多个知识领域内容的情况,导致教师备课压力大,对讲授内容缺乏信心,传授知识信息不深人的结果,进而影响教育效果。应让每名教师只承担一两个专题,使教师在一个相当稳定的时期,将负责的专题研究得精、深、透,使之成为这些问题的专家。同时,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要在对教师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加强对各知识领域教师的针对性培训,使每个教学内容领域拥有相对固定的师资配备,并重点做好其中教学骨干的培养。形势与政策教师的专业化团队打造,应该是这门课程精品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亮点。

参考文献

[1]姜相志,王国学.把“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

的课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72-74.

[2]彭月英,钟佩君.“三经四纬”解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体系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78―80.

[3]高忠.构建四位一体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体系[J].思想

政治教育研究,2006(2):90-92.

[4]罗维.“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改革刍议[J].宁波大学学

报(教育科学版),2009(12):115―118.

[5]钟佩君.“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建设模式创新研究[J].学理

论,2009(11):53―55.

[6]彭月英.“形势与政策”重点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湖南第

一师范学院学报,2007(2):15―17.

思政课的课程设计特色篇7

论文摘要:专题式教学能否取得成功,专题的设计和内容组织是关键。“概论”课专题教学内容设计必须从“概论”课的基本定位、教材实际、高职学生特点、高职“概论”课教学现状出发,遵循专题教学内容设计原则,才能实现高职“概论”课专题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

实施专题教学是大多院校“概论”课课程建设的共同选择,笔者所在院校也作了初步尝试,现就如何设计高职院校“概论”课专题教学内容略陈管见。

一、高职院校“概论”课专题教学内容设计的客观基础

(一)“概论”课的定位和基本任务

根据“05方案”的思政课程设计,“概论”课着重讲授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这就明确了“概论”课的主题、主线和重点,即“概论”课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如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分析,掌握了这“三个以”,就掌握了“概论”课的定位和基本任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讲授“概论”课程的教学体系,其个性和具体性无论怎样繁多,都必须结合概论课课程特点,围绕着课程的主题、主线和讲授重点来进行,才能实现课程设计的目标。

(二)“概论”课教材情况

在目前实行“05方案”的背景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大纲和课本统一为“一纲一本”,不管是本科、专科或是高职院校,使用的都是同一本教材。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全国有名的专家编写,质量好、水平高。但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来说,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课程内容重于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二是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缺乏针对性;三是理论对实践的相对滞后性;四是缺乏生动性。这就产生一个显著的问题:在高职“概论”课专题教学内容设计上,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统一性与高职“概论”课教学的具体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如何处理好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问题,关乎高职“概论”课的实效。

(三)高职学生“概论”课学情

就目前我国高职高专的生源状况而言,高职学生理论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客观上,这门课的学习对高职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主观上,高职学生最不喜欢的就是理论课程,他们相对喜欢的是操作性强的实用课程。因此,怎样调动高职学生“概论”课学习积极性是高职“概论”课专题教学内容设计的又一出发点。

(四)高职“概论”课教学现状

“概论”课在大多高职院校中都不受学生欢迎。究其原因,首先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功利取向日益明显,“概论”课也难逃“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是尴尬地位。其次,师资队伍也是另一瓶颈。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数是由中专升格建立起来的,大多数思政课教师在知识结构广而不专、博而不深,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在知识准备上很难适应目前高职思政课的新要求。再次,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法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教学;教学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趣味性;没有突出高职特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二、高职院校“概论”课专题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教学理念与职业教育理念相契合的原则,把握好基础课与专业课关系

作为公共基础课,“概论”课有自身与其他专业课不同的特点,但高职院校的“概论”课毕竟是面对高职院校学生开设的。因此,在专题设置中,教学实践证明,应坚持教学理念与职业教育理念相契合的原则,渗透职业教育理念,使“概论”课教学与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与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统一起来,正确处理基础课的普遍性与专业课的特殊性关系。

(二)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原则,把握好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关系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专题教学内容时,一定要从“概论”课教材现实、社会现实、高职学生现实出发,处理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在专题设置上,教师要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高职教育的特点,深入细致地研究教材,把握好教材知识结构,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能力点和思想教育点,注意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等社会现实,把“概论”课的主线、重点、主题以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要求整合构建,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完美转化。

(三)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把握好教和学的关系

在“概论”课专题教学内容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没有错,但教师切记不要矫枉过正,被学生的喜好所左右。问题的关键是要保证教师对于学生不喜欢的但又必须理解的理论传输到位。这就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在专题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每一个专题,大量收集相关信息,运用多种手段沟通

师生之间的信息渠道,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倾听他们对专题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双赢局面。

(四)坚持感性内容与理性内容相结合原则,把握好表达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所谓理性内容是指教学大纲中理论化了的系统理论、思想。所谓感性内容是指为学生能直观形象感知的理论、思想和观点,包括影视资料、实物展示、图片、情境再现等”。由于高职高专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相对差一些,教师纯粹的理论思想的讲解,易使学生厌倦疲劳,故要做到将理性内容与感性内容两者相结合起来,理性内容增强感性解读,感性内容加强生动表达,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表达形式良性互动。

三、各专题教学内容

根据“概论”课课程设计、教材实际、高职学生特点以及专题教学内容设计原则,高职高专院校“概论”课可以设置为以下十二个专题。

第一专题:回眸马克思——马克思生平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此专题包括两部分:一是了解马克思伟大人生,补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相关知识。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包含教材第一章与第二章,向学生粗线条介绍“概论”的全貌。约需4学时。

第二专题:追忆毛泽东——毛泽东生平及毛泽东思想。此专题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讲授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革命的理论贡献。约需8个学时。

第三专题:走近邓小平——邓小平传奇人生及邓小平理论概述。本专题以邓小平生平为线索,透视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与伟大成就,总体上介绍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约需2学时。

第四专题:评说江泽民——江泽民简介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专题着重讲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意义。约需2学时。

第五专题:直面胡锦涛——胡锦涛简介及科学发展观。本专题重点讲授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理论。约需2学时。

第六专题:复兴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专题包括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重点讲述改革开放的原因、历史过程、30年的伟大成就及基本经验与启示。约需8学时。

第七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此专题为第八章内容,讲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约需4学时。

第八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此专题为第九章内容,这一专题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同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的联系和区别。约需4学时。

第九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此专题为第十章内容,主要是讲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约需4学时。

第十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此专题为第十一章内容,主要介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方针政策。约需要4学时。

第十一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环境。本专题包括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约需6学时。

第十二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本专题包括第十四章和第十五章。约需4学时。

余下的课时作为实践教学课时。这些课时既可单独用来开展实践教学专题活动,也可纳入到每个专题的教学中。

这些专题,既能涵盖教材的全部内容、遵循教学大纲,又有利于凸显高职特色,采取这样的专题进行教学,其效果会是明显的。

四、专题教学内容设计的几点建议

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中开展“概论”课的专题教学是一个新的探索与尝试,为使专题教学更好实施,提出以下建议。

1.不断反馈,完善专题教学内容

专题教学内容的科学与否,还要看是否真正适应学生的需要,学生是否学有所得,所以教学反馈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意见,根据自己教学的感受及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内容,为下一轮更加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2.发挥教师专长,优化教育资源

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来说,本人认为由不同的教师来承担不同专题内容的教学更为合适,这样可以发挥各教师的特长,使教师的教学研究更深,使学生带着新奇听课。尽管这种方式存在着不利于教学管理、不利于教学过程的全面把握等问题,但可以在提高授课教师某一领域的教学能力之后再作适当调整。

3.要辅之以考核方式改革

在高职院校学生中“概论”课教学内容采取专题设计,其考核方式也必须相应进行改革,考核要以注重过程、形式多元为原则,全方位考核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周选亮.专题式教学——高职“概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2]黄荣辉.谈高职院校“概论”课的理论联系实际[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

思政课的课程设计特色篇8

关键词:学科;专业;财政学;能力导向

一、基于能力导向的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湖南商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于2003年开始招收财政学专业全日制本科学生,遵循“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思想,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鲜明地突出了人才培养的品质和能力导向,综合考虑社会分工、学科知识和能力导向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要求。

二、我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抓手:“质量+特色”

1.确保培养质量:能力见长

(1)明确界定财政学专业能力体系和培养目标。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地反映在财政人才培养的品质、特征、就业方向和人才规格等方面。财政学专业能力体系包括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具体包括综合素养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专业素养能力。基本能力体现在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能力,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实践能力等。财政学专业能力具体包括系统掌握财政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能力、运用财税知识解释财政经济现象的能力、综合应用经济和财税知识指导实践、服务社会的能力等。从专业能力上看,既要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又要有其他非财政学专业的无可比拟性;既要与国家机关公务员制度改革相衔接,为从事财税公务员储备后备人才,又要使财政专业人才具有广泛适用性,能从事普适性的行政、经济、管理等工作。财政学专业能力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提出的学术性、职业性、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三张教育通行证”和“四项能力”的要求。

(2)构建能力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财政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间的逻辑主次关系和时间序列关系,制定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各个学年度的能力培养任务和计划。以能力培养作为财政学专业建设的立足点,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向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转变,克服长期以来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通病。

2.突出专业特色和课程特色

专业知识和能力传授通过一门门课程的设计和授课来完成,在专业特色建设上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创建适合财政学专业特色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加大财税会计类和统计管理类课程的权重,专业研究方向侧重税务和税收实务人才培养。

三、基于能力导向的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从人才培养质量角度看,毕业生的发展潜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建设的效果;其在工作岗位上的知识转化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由专业建设的效果决定;财政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通过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来促成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化。

1.构建体现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课程体系

财政学本科课程体系设计遵循广博、厚实、专业、特色的思路,构建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先导,以经济学科大类核心课程为基础、财税类专业必修课为主干,财税类选修课、金融投资类、经济管理类课程为支撑、专业实习实训课程为应用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整体优化的前提下,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合并、重组,加强课程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更新教学内容。逐步形成一批教学质量高,有特色的优质课程。尤其注重将最新科技成果和学科发展前沿的内容贯穿到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

2.以“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和专业能力

财政专业能力提升应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目标,大力开展教学内容、教材优化、教学机制、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内容和师资队伍六个方面的研究和建设。从课程教学环节、实训实习环节、第二课堂素质拓展环节、暑期和专业社会实践等多角度、多维度考察专业问题,思考专业本质。从财经问题和财经现象规律:“事务—常务—时务”这一路径,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导学—自学—助学”的“多维互动”教学模式。

(1)明确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授课逻辑。以经济学学科为基础,通过对财政学专业课程模块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等的介绍、剖析、演绎、归纳、推理,逐步让学生掌握具有逻辑体系、反映财政学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并能指导实践的科学的学科体系和系统知识。

(2)构建价值判断体系和实证分析框架。从财税现象到财税本质,从具体财税活动、财税行为到抽象的财政分析,再由财政本质到对财政现象的判断;从抽象的财政理论到具体财政活动、财政行为的指导,构建一个价值判断体系和实证分析框架。通过规范判断和实证分析方法使学生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深入浅出地指导和评价现实问题。

(3)以“价值规范—现实描述—理性选择”为教学路径,突出财政专业特色。广泛吸纳公共财政、公共部门经济学和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完善课堂教学内容。立足于公共产品理论、市场失灵和政府规制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税收理论与税收实务、税务管理和税务检查、国际税收和国际财税实务等,推进地方财经院校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机制。

(4)开展立体式教学模式。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环节各门专业课程以主题、案例、项目、情境、实务、仿真为主要形式确定核心内容的教学方式,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标准。

3.构建“实训教学平台+素质拓展平台”

(1)依托我校经管实验中心和校外多个财政税收实习基地,完善和健全实习实训平台,强化业务操作能力培养,达到“学”与“习”的统一。详细科学地制定实验实训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计划,安排课时让学生走入财税课程实验室,使学生对财税业务从理性认识转化到感性认识。

(2)依托知识拓展平台强化学习能力培养,可达到“教”与“学”的统一。以课程建设为契机,利用学校的校园网络打造财政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了财政专业课程网站。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之间可以展开互相讨论,也可与老师进行交流咨询,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查阅网络提供的财政方面的数据、资料、参考文献等电子资源,能大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财政学专业教师队伍,形成一支了解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熟谙本学科分析工具、熟悉国情、省情及经济发展特点,并具备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公共管理、会计学等多学科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优秀的教师团队,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思政课的课程设计特色篇9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课程改革;情境

0引言

在社会发展引领价值多元的今天,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是大学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基本点。高职思政课改革与开发,必须立足于高职教育的固有内涵,以行动体系代替学科体系的课程结构,以情境原则代替科学原则的课程设计,以能力本位代替知识本位的课程内容,突出高职思政课“目标的定向性,内容的应用性和实施评价的整体性”,[1]全面打造高职思政课特色,有效提高教学实效性。

1明确高职思政课现状

1.1总体情况当前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多数高职院校都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加强自身内涵建设的助推剂来抓,高度重视发挥思政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成立独立的教学科研二级机构,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规定,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为各系各专业开设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多数院校通过加强队伍建设、严格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有力推动了思政课课程建设,充分发挥了思政课在各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1.2存在问题然而,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逐步推进对思政课发挥“育人”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也或多或少地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急待我们通过更新理念予以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课程结构过于学科化。当前思政课课程结构的建立依然以学科体系为基础,思想政治理论的系统性是通过学科认知呈现出来的,注重的是解读概念和阐明原理,更多关注“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学科理论问题,其目的是使学生建构有序的理论知识。但是由于高职学生无法关注理论的系统性,经过教学最终形成的往往是支离破碎的知识断片,无法实现知识的内化,造成理论面对实践的苍白。二是课程内容过于全面化。当前思政课教学使用的国家统编教材,虽然保证了中央精神的贯彻落实,但是教材内容过于全面,脱离现实,抽象空洞,缺乏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和特色,脱离高职学生的实际需要。而教学过程中教师奉行“拿来主义”,照本宣科,每个章节都“蜻蜓点水”,使得高职思政课在内容上成为本科思政课的“压缩饼干”,从而使学生产生厌恶感和虚无感。三是课程实施过于单向化。在课程设计上,注重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书本知识为坐标,追求一种预定的教学效果,存在一种静态的课程追求。在课程实施中,教师扮演权威代言人的角色,把思想政治理论编成“问题程序”和“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无法贴近学生实际,贴近专业和学生未来职业,忽视学生的感受与体验,不同程度地使思政课成为“普遍理论的复制”而不是“特定的个人的事情”。[2]四是课程评价过于单一化。当前思政课的评价依然以学生对学科体系下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主要的考核标准,这是教师对学生至上而下的权威性评价,是只注重学生知识掌握不注重道德践行的片面性评价,是把学习成绩看成静态的终极结果而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总结性评价。当前,反映学生学习实践的过程性评价范围狭窄,多数院校仅以学生的“作业、考勤、纪律”作为平时成绩来体现,而对于学生在课堂之外的生活领域的道德践行无法关注,容易导致知行脱节。

质言之,上述问题的核心在于,普通高等教育背景下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特殊要求。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与开发,必须首先找准高职思政课课程定位,明确课程目标。

2找准高职思政课定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规定的大学生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课程目标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指引下,对大学生进行公民基本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能够在实践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自身行为,最终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一般的课程定位。基于此,结合高职教育特质,我们把高职思政课课程目标确定为,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指引下,对学生进行公民基本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提高判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与职业发展能力,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使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和进取的开拓意识,成为“德才兼备”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其具体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2.1思政课是建构各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领域高职院校各系以专业建设为基础的课程体系中,根据其人才培养模式适时开设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其与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一同融入课程体系,在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够领悟职业道德,既提升技能,又升华境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思政课的课程设计特色篇10

在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国家鼓励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引导非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重点强调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事实上,人的精神的培养是所有教育核心的核心[1]。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其重要意义是指导大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行为,也是促进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性因素。但在高校传统教学实践中,思想教育的“教育”与“职业”两维属性被割裂开来,单纯的道德说教无法有效促进职业能力的合成。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探析应用技术型大学如何寻找符合其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方面做一些尝试。

一、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课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设计教学项目,将课程内容融合于项目活动中,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任务引领,达到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目的。

(一)应用技术型大学与普通本科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差异分析

1.思政教师与职业教师的差异

在教学模式上,传统普本教育的思想政治课,其授课任务一般由独立于学生所在院系的公共思政教研部门(教研室或教研部)负责,教师多以理论研究为主,对于不同院系学生培养的不同职业方向,与授课教师并无直接关联。由于职业方向差异而应有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差异,但授课教师对此并不敏感,由此产生思政教学供给与职业需求的差异,这也是转型高校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问题。

2.思政理论与职业实践的差异

在教学内容上,传统普本教育的思想政治课,其内容多以理论为主。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与专业实践及职业发展相脱离,使得思想政治课本应具有的指导职业实践的作用消失,课堂吸引力减弱。

3.被动接受与主动学习的差异

在教学方法上,在传统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成为主要形式,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对理论之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很难有直观与客观的评价,教与学缺乏互动,课堂吸引力不足。

4.“高分评价”与职业能力提升的差异

在教学评价上,传统思想政治教学以理论学习考试高分为目标,对于学生情感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等方面的评价缺乏有效手段,这就导致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缺失。而在应用技术型大学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教学评价是基于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评价,其评价更符合学生职业能力成长规律。

(二)思想政治课转型中应把握的主要原则

在教学模式上,思政理论与学生职业实践相结合。将思想政治课理论融入到学生职业活动中去,将职业需求与教学供给相匹配,使得其能够发挥在学生所学专业领域中应有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突出典型职业活动下的项目设计。在转型过程中,针对教学对象相关职业领域,选取典型职业活动,作为课程项目,项目要能承载关于思政课的“知识、技能、理论、素质”等多重教学目标,实现职业活动与思政教学内容的融合。

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以引导、服务为主,通过“任务”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评价上,突出“能力培养”。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不只是学习结果评价,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包括学习能力、信息获取及使用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价值观、事物发展趋向判断能力,等等。

二、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想政治课项目化教学设计探讨

(一)项目课程设计总体思路

思想政治课项目化设计,是与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建设相适应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为导向,与行业协会、业内企业、业内专家等合作,在职业领域内形成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从而设计与职业实践相结合的工作项目、工作仿真模拟,并将课程相关知识点贯穿于项目内容中。既要保证课程能够实现思想与政治教育的特性,又能够突出专业特色,符合职业实际。

(二)项目课程设计概要

项目教学的显著特征是问题的情境性与教学任务的实践性[2]。本文是以学校旅游专业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与吉林省旅游协会、旅游公司(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省内知名景区(实训基地)合作,形成旅游专业职业范畴的与思想政治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并由此形成教学项目。课程设计分为“公共模块”与“专业模块”两部分。

1.公共模块部分

课程改革不能只是顾及专业特色,导致失去传统思想教育阵地作用,本部分旨在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需求,但在教学方法与内容选择上,更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意义,遵循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运用、内化行为这一规律,如表1所示。

2.专业模块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