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29:29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学篇1

(一)中央集权制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模式

正面临改革根据中国国情的不断变化,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呈现出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在80年代以前,中国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是中央集权制的管理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体制促进了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的相一致,适应当时经济建设的要求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加快,我国中央集权制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已经跟不上市场经济的步伐,日益呈现了明显的弊端。中央集权制的高等行政管理体制没有明确的把高等院校作为一个独立实体来看待,过分地强调了教育为政治服务,使教育过分依附于政治。另外,高等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自未得到落实。这些问题让中央集权制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并且建立新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

(二)新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

初步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办学自得到了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采取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体制。这种新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相适应。但是由于受传统的中央集权制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新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只是初步形成,真正的建立与稳固的新型的体制还需要政府、社会、高校的合力,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共同致力于新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模式的完善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完善的、稳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

二、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管理方式统一僵化在长期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的特征是行政管理方式统一僵化。主要表现为:第一,现行教育体制实行统一的教育政策与措施,其结果导致现行教育体制僵化与低效等一系列官僚行政管理的负面影响。第二,办学主体单一,办学规则僵硬,其结果造成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育结构和布局很不合理,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第三,高校招生、就业管理不灵活。招生专业、名额等由政府统一规定,高校无权设定。对于市场所需人才的专业取向不能及时得到更新。

(二)高校自落实不到位

近年来,我国高校办学自虽然有所扩大,但仍然满足不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需求,高校的办学自落实也不够好。具体表现为:第一,在招生自方面,制定招生计划、决定生源分布仍由教育行政部门掌管,确定收费标准也是地方政府物价部门的权力,高校无权确定标准。第二,在教学管理权方面,高校调整教学计划、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余地很小,不能适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科技人才的需要。第三,高校的国际交流学术自也基本没有落实,需要由主管部门审批,限制了高校对外开放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三)公平与效率政策缺乏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中的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共政策的价值观一般可以分为“效率至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公平优先”等价值取向。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不可忽视政策价值问题,否则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就会失去目标和方向,形成盲目运行、问题层出的局面,并导致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很难收到应有的成效。由于政策价值观的缺失,致使公平与效率问题没有解决好,呈现出许多高等教育不公平的教育现实。

(四)体制运行市场化程度低

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实际上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垄断市场。具体表现为:第一,政府垄断了对高校的举办、投资和管理,高校的主要造血功能是依靠财政拨款才能得以实现收支平衡。它完全独立于市场之外,没有生存竞争的压力,教育投资的整体效率无法得到提高。第二,围绕“分权”“放权”与“授权”展开的这场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未能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与机制。第三,世界性开放的教育大市场并没有充分建立。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也要不同程度的开放教育市场。一个世界性的开放的教育大市场正在悄然发展。

(五)两级政府管理权限范围不具体

在现行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中,始终强调要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扩大省级政府的管理权限,实行“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但由于省级城市发展高等教育的模式正在形成之中,在领导和管理体制问题上,地方政府和省级以上教育管理部门的权责划分仍不明确,这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支持高校的程度及高校的办学自落实。

三、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运行模式的对策

新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是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新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应该是使政府、高校、社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体制运行模式。

(一)建立新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主体多元化运行模式

1.开展融资渠道多元化

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实际上是为了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高校中来。为此,应发挥高校办学资源的同时,开展和社会更紧密的联系与合作。在强调政府对高等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改变高等教育投资过分依赖职能的状况,使高校真正成为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增加高等教育产业经费的融资主体。第一,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功能的优越性,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争取社会各界更多的支持。第二,通过自身的科学研究和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争取科研经费。第三,通过校办企业增加经费来源。通过高校人才集中的优势兴办知识型企业来为社会服务,这也为高校本身筹集更多的办学经费。第四,设立专门的办学经费征募机构。这一机构应作为高校内设机构之一,配备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专职从事办学经费征募工作。

2.促进办学形式多元化

第一,从学校层面上来说,就是要企业、企业集团和科研单位参与高等学校的办学与管理,目的在于加强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的联系,吸引其参与学校的管理,促进产学合作办学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和提高教育质量,同时也促进企业、科研单位的发展和提高。第二,大胆扶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财力和物力资助以及在政策上适度放宽,为民办高等学校提供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和条件。政府还可以允许国外教育机构和团体举办学校,涉入中国教育市场。第三,通过网络技术进行远程教育。像美国等发达国家,由于具备先进的网络技术以及发达的教育,他们通过国际互联网举办远程教育,很可能吸引大量的中国学子。

3.扶持教育中介机构参与管理

积极发展处于政府与高校之间的社会中介组织。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政府要把部分职能转给市场或中介组织,重视社会参与意识的培养,改变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和管理作用,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也是扩大民的要求,从根本上有利于实现“小政府,大社会”,“小统治,大服务”的治理目标。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里,我们更要重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作为介于政府、社会和高校间,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中介性机构,中介组织不仅具有协调政府、高校和社会间关系的功能,而且在吸引社会人士参与高等教育管理,提高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加强社会对高等教育的监控等方面,扮演着极好的角色。

4.实现教育行政交流国际化

改革开放初期,教育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有互换留学人员、互换专家和学者、教育和学术交流活动、教育合作项目、中外高等学校的校际交流等。随着全球化进程我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教育对外交流涉及绝大多数国家,不仅实现了数量上的迅猛增长,而且交流领域和层次也向纵深发展。教育对外交往要不仅限于从技术、信息和人员层面,要向教育观念和制度层面发展;不仅要融入通行的国际教育规则体系,而且要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和理念的倡导者。教育开放会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在学习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必须以我国国情为基础,进行自主创新。

(二)提高各级政府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中的调控能力

1.加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

在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中首先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政府究竟应起到什么作用以及怎么样起作用,即政府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中职能的转变。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就是要在政府和高等学校之间,明确权责,政府要转变职能。政府要改变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重管理、轻服务的状况,尽量避免对高校内部事务的直接干预,将注意力集中于宏观调控。具体办法有:第一,政府应主要运用立法、拨款、规划、评估、信息服务、政策指导、执法监督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第二,政府应加强教育宏观决策科学的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第三,政府要不断加强教育法规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教育法律体系。

2.扩大省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权限范围

当前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中,需要注重的是要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扩大省级政府的管理权限范围,实行“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具体方法:一方面,要解决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与收益问题。权限来源于经济基础,要扩大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权限,我们应当落实地方政府的对高校的投资,明确地方政府办学使学校的生存问题不再有现实的威胁。另一方面,扩大省级政府对高等管理权限范围,省级城市要发展高等教育的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的特色,学校的学科特色也就能够有效地促进地方发展优势和特色两者结合好了,双方的发展均受益。

3.实现两级政府统筹配合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为实现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宏大目标,根据我国现有国情,建议加大改革力度,对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做出重大调整,实现高等教育以省级统筹管理为主,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地方化”的区域发展战略,各省可按照各自具体情况自行调整本辖区内的教育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第一,政府应当组建国家、省级人力资源开发决策审议机构。第二,应当建立健全国家教师教育资源库。第三,在地方统筹下的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政府应完善校长选拔机制。

(三)促进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

1.扩大高校办学自

高校成为依法自主办学的主体,扩大高校办学自,可以增强学校的活力。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政府用授权或分权的方法,将社会服务和管理的权限通过参与或民主的方式下放给社会的基本单元,实现其自我服务与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里,政府应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一,高等学校办学自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既不是固定不变的,也没有统一的模式。第二,高校领导在争取学校办学自时,应当以积极的态度与上级政府部门进行建设性的沟通与协调,特别是作为一校之长,必须具备教育家的理想和情怀,要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实现理想的决心。第三,加强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第四,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扩大高校的办学自并不意味着国家放弃对高校的管理,而是要使国家各级政府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对高校进行宏观调控,这样更有利于政府做出更为先进的教育政策,发挥政府的核心领导和协调作用。

2.建立自主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协调机制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协调机制是政府针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系统内外部、纵横向之间存在着的各种不协调的关系问题进行调节,通过权责清晰,分工合作,互相配合,有效地实现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目标和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的一套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运行机制。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协调机制是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运行体系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是贯穿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各个环节、全过程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活动。应该建立这样一种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内外部关系,明确中央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系统与地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的关系及管理权限范围,并做好与其他各业务部门间的协调配合。

(四)科学运用高校共建合并等手段促进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掌握高校共建合并等手段的适用范围

在共建、调整、合作和合并这四种管理体制改革模式中,共建和调整着重于调整高校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上:一方面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教育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合并着重改革学校本身的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在采用共建和调整改革模式时,首先要明确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在这个目标指导下,要分析新的运行机制,并分清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自承担的责任。其次,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确定适时、适度的改革措施。要明确共建、合并高校的目标及实现方式。高等学校的合并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扩大规模,提高规模效益;二是改变过去形成的学科单一的局面,实现学校优势互补,由单学科向综合大学转变;三是减轻管理部门的协调负担。

2.高校共建合并工作具体实施

高校共建是建立新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的具体举措之一,就是教育部、地方省政府及市政府共同建设重点大学。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高校具有业务指导作用。这是在投资渠道不变的情况下,实行中央教育部门与地方人民政府对高等教育双重领导、共同建设和管理的制度。我国实施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建大学,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形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合理,集中力量建立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合并大学是提高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改革举措,也是建立新型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的又一具体措施。迄今为止,这一改革举措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最突出的形式,已经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大学合并。在建设高水平大学过程中,要防范“大而全”的文化传统因素作祟,要结合高校的自身优势,建立特色优质大学,否则,以大学合并来打造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将很难达成。

四、结语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学篇2

关键词:高等教育行政管理 教育理论 运行模式

一、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的含义界定

(一)教育行政的含义界定

由于对行政的看法不同导致对教育行政的解释也不统一,赞同行政权必属于国家的人,往往把教育行政看做国家的一种职能,是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和管理。我国一些研究人员对教育行政所下的定义是:“教育行政是国家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通过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事业进行领导和管理”。然而与这种观点相比,另一种观点常常更容易被人所接受,即不拘于强调国家在教育事业中的领导和管理作用,而是主张一切教育机构,包括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在内,凡是对教育事业的管理活动,都可以称为教育行政。按照这一解释,学校是最根本和最基层的教育机构,其内部的管理工作无疑也属教育行政的一部分,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教育行政。笔者在这里把教育行政定义为:有关人员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为完成特定的教育目标而实施的各项教育管理活动的总称。

(二)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含义界定

所谓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高等教育行政机关设置、隶属关系、权限划分与运行中各种制度的总称。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主要指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涉及中央与地方、中央各行政部门之间、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基本关系问题。各国的国情不同,其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也各不相同,基本上可以分为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中央与地方共管制。目前中国对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两级管理的体制,这是结合了中央集权体制与地方分权体制的特点和优势而建立起来的。目前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新体制。

二、教育管理理论与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

教育管理理论认为,教育管理系统是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它存在于大的社会环境系统之中,受着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育系统内部也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教育管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如何从实际出发,处理好社会环境和教育管理、教育内事务方面的关系。以便提高教育质量和工作效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教管理理论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教育事业的管理、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教育人员的自我管理。这三个层次的理论研究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的形成与优化有很大的影响。

第一,教育事业管理中强调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的建立与优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教育事业管理理论认为要把教育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在具体实践中,在办学体制上如何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办学为主题,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如何理解政府办学为体,是否可以进一步解思想,像对公有制的理解那样,逐步扩大为国有民办体制和民办公助体制,关键还在把教育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政府只进行政策性的指导和督导、资源配置和信息服务。具体管理由学校组织或有法人地位的教育集团去完成,有关教研、进修、咨询、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的理论基础及依据政府的教育评估、教科书编写、教学设备的供应都可以与政府分离。

第二,教育管理理论中强调学校管理者的影响立场是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建立于选择的核心基础。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相互影响的过程。这里既有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影响,又有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的影响。学校管理者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就必须让被管理者认可你,信任你。作为学校行政领导或政府部门,就要积极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教育管理理论认为,每个管理者的影响立场的强弱和范围大小是不同的。美国社会学家莫雷若的社会测量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在非正式群体中的位置和群众对自己拥护的程度。为了不断地扩大自己在组织群体中的影响力,就必须从自己是否善于正确使用权力、自己的智能结构完善程度和本人的品德修养等方面来研究和改进。

第三,教育管理中对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理论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的优化具有指导作用。这一理论认为,学校是办学的实体,学校校长是法人代表,他受政府教育行政机关的委托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学校管理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教育法令、法规,把提高教育质量、健全教学与生活秩序、增进效益和调动教职工积极性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作用于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的具体研究层面主要表现在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及学校文化与管理机制。学校与社区关系的研究认为,每个学校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学校在这样的环境中将会面临什么困惑、危机、希望等是每个学校管理人员要经常思考的问题。

选择合理的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模式,使资源配置效用最大化。对学校文化与管理机制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如何运用学校管理机制和文化来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的一切成就、荣誉、质量、效益都是教职工创造的。他们的创造力和才能能否充分发挥,关键在于管理,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则更为重要。一套高效的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模式会使他们指挥和才能的发挥提供机会和条件,管理也帮助人们扫除了各种障碍。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学篇3

论文摘要:本文描述清代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嬗变过程,揭示了这一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集权化、专门化、系统化三个趋势,并认为造成这些趋势的动因主要有三点:1、实践的需要;2、受高教系统变革的影响;3、传统文化的影响。

清朝前期的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太学和书院。太学又称国子监,是清代管理全国学校的最高机构,同又是办理大学的教育机关。就是说,国子监既是行政管理机构,又是办学实体。应该注意,在科举度的强大影响下,国子监对府、州、县学并没有直接管理责任,它仅是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机构。

国子监的管理体制,清承明制。《清史稿·学校志》记载:“世祖定鼎燕京,修明北监为太学。顺元年,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籍、典簿等官。设六堂为讲肄之所,曰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一仍明旧。”①国子监管理人员的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管理监事大臣于雍正三年(1725)始设,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简,这与明朝不同。但在实际操作中,国子监仍由祭酒、司业全面负责。国子监隶属于礼部,是清政府的二级管理机构。1905年学部成立,国子监并入学部,这时它的作用已大大衰微,基本上不再是高等教育机构了。

书院是清代重要的高等教育机构。清代以前,书院是民间办学机构,但清代的书院则直接由各级官府管理。雍正十一年的谕旨明确规定了各级书院的管理体制:“书院师长,由督抚学臣,不分本省邻省已仕未仕,择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者,以礼聘请。其余各府、州、县书院,或绅士捐资倡立,或地方官拨款经理,俱申报该管官查核。”②根据规定,省会书院由督抚主管,学臣协助之,各府、州、县书院则由地方官管理,经费由官府供给。通过控制书院的师长、经费等,清政府大大促进了书院官学化的进程,这是清代书院管理的特色。

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立,此后洋务派陆续创办了一些近代高等专科性质的学校,其中著名的除京师同文馆外,还有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福州电气学塾、天津电报学堂、南京铁路学堂等,共30多所。这些新式学堂构成了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对于这些学堂的管理,清政府没有设立专门机构,一般由主办人负责或由总督管理,学校内则设监督、总教习负责领导工作,总教习大都聘请外国传教士担任。例如,京师同文馆名义上由总理衙门的大臣负责,实际上由两位提调和两位副提调管理学生和教职员,总教习总理一切学术活动。因此,京师同文馆校内的管理已开始分化,与国子监、书院不同。

甲午中日战争后,维新运动兴起,维新派领导人在各地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如康有为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梁启超、谭嗣同在长沙主办“时务学堂”,张元济、陈昭常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等。这些学堂与书院不同,已具备近代高等教育的性质。维新派创办的学堂一般由创办人负责,和洋务派办的学堂相似。

维新运动中创办的最大的学堂是京师大学堂。1898年7月3日,光绪帝颁布上谕,“即着照所拟办理,派孙家鼐管理大学堂事务,办事各员,由该大臣慎选奏派。至总教习总习功课,尤须选择学赅中外之士,奏请简派。其分教习各员,亦一体精选,中西并用。……”③据此上谕,京师大学堂由皇帝直接派大臣管理。其具体的管理人员,在《总理衙门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详细的规定。该章程第六章“设官例”规定如下:

第一节:设管学大臣一员,以大学士、尚书侍郎为之,略如管理国子监事务大臣之职。

第二节:设总教习一员,不拘资格。由特旨擢用,略如国子监祭酒、司业之职。

第三节:设分教习汉人二十四员,由总教习奏调,略如翰林院五经博士、国子监助教之职。其西人为分教习者不以官论。

第四节:设总办一人,以小九卿及各部院司员充。

第五节:设提调八人,以各部院司员充。—一人管支应,五人分股稽查学生功课,二人管堂中杂务。……”④在筹办京师大学堂的同时,光绪帝又颁布上谕,要求各省广设学堂。随着学堂的普遍设置,国子监陈旧的管理已不适应需要,其作用逐渐衰微。京师大学堂创立后,其总纲规定:“各省近多设立学堂,然其章程功课皆未尽善,且体例不能划一,声气不能相通。今京师既设大学堂,则各省学堂皆当归大学堂统辖,一气呵成;一切章程功课、皆当遵依此次规定,务使脉络贯注,纲举目张。”⑤可见,京师大学堂既是一所大学,同时又有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即京师大学堂了中央教育行政管理。

1905年学部的成立标志着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进入了新阶段。实际上,1905年以前,学部已初露端倪。1903年,张之洞奏请特设总理学务大臣,统辖全国学务。原京师大学堂另设总监督,专司大学堂事务,其地位下降一格,受总理学务大臣节制。张之洞认为,管学大臣既管理京师大学堂,又兼管外省各学堂事务,在新式学堂纷纷设立时,其任务繁重,恐难完成使命。再者,京师大学堂也只是一所大学,其经验不一定适用于外省各级各类学校,因此,有必要专设总理学务大臣,以统辖全国学务。同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上《学务纲要》,规定总理学务大臣不再管理大学堂,其下设属官,分为六处:专门处、普通处、实业处、审订处、游学处、会计处。从学务大臣的管理权限看,他虽不再管理京师大学堂,但仍设专门处负责管理专门学科事务,可见仍管理一部分高等教育。由于京师大学堂是当时全国唯一一所近代正式大学,故另派总监督管理。从此,京师大学堂不再是教育管理机构,而仅仅是一所大学了。

学务大臣设置不久,1905年10月8日,山西学政宝熙奏请速设学部,并请将礼部、国子监并入学部。宝熙的奏折说:窃谓此后普及之教育,日推日广,则学堂之统系,愈重愈繁,欲令全国学制,画一整齐,断非补苴罅漏之计所能为,一手一足之力所能济。且当变更伊始,造端宏大,各处学务之待考核统治者,条绪极纷,必须有一总汇之区,始足以期日臻进步。拟请饬下政务处,公议速行设立学部,上师三代建学之深意,近仿日本文部之成规,遴选通才,分研教育行政之法,总持一切,纲举目张,实于全国学务大有裨益。⑥12月6日,清政府谕令设立学部,下设五司一厅十二科,如下所示。

学部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的中央教育行政专门管理机关的诞生,同时也标志着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与普通教育行政管理的分离。高等教育由专门司专门教务科管理,该科掌管核办大学堂、高等学部及凡属文学、政法、学术、技艺、音乐各种专门学堂一切事务,并稽核私立专门学堂教科设备是否合度及应否允准与官立学堂有一律权利或颁公款补助等事。从此,学部专门司专门教务科成为我国第一个主管全国范围内高等教育事务的行政管理机构。

综观清代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其发展表现出以下三个趋势:

第一,中央集权化的趋势加强。在明代,书院是民间办学机构,政府不干预书院的日常管理。书院设山长一人,主持书院的全部工作。书院订有学规,师生共同遵守,利用学规来管理书院的日常工作。清朝初年统治者不重视书院,而且还抑制书院的发展。直至雍正十一年(1733),清政府才下令在各省省会设立书院。书院的师长由督抚学官聘请,学生由驻省道员专司稽察,各州县秉公选择。师生的生活费用一律由清政府拨给学田以学田租金及所赐帑金供给。这样,通过控制经费、师生,清政府实际上把书院办成了省立大学。可见,清代的书院和明代有本质的不同,它不再是自由讲学的场所,而是官学系统的一部分,其管理受清政府的约束。

自1862年起,洋务派官僚陆续创办了30多所新式学堂。由于创办人如奕讠斤、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都是清政府重要的大臣,清政府对新式学堂的管理又缺乏经验,因此,这些学堂就由创办人或总督负责,清政府没有设立统一的管理机构。从国家高等教育系统层次上看,洋务学堂的管理是很松的。但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则不同,它既是中央政府直接创办的新式大学,又是中央政府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这表明清政府加强了对高等教育的管理。

总之,清政府一方面促使书院官学化,另一方面逐步加强对新式学堂的管理,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从分散的形态逐步走向中央集权的型式。

第二,呈现出专门化的发展趋势。国子监和京师大学堂都具有双重角色:既是办学实体,又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1903年学务大臣设置后,京师大学堂成为单纯的教育机关,不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这标志着办学机构与管理机构的分离。同时,国子监、京师大学堂是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不仅要管理高等教育事务,对中小学堂也负有领导责任。教育行政管理呈现出未分化的原始样态。从1903年学务大臣设置到1905年学部成立,京师大学堂不再是行政管理机关,学部内又分设了专门司与普通司,这样,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与普通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终于分离。教育功能与管理功能的分离,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与普通教育行政管理的分离,标志着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逐步走向专门化。

第三,逐步走向系统化。学部成立以前,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实行个人负责制。国子监的管理监事大臣、祭酒、司业、京师大学堂的学务大臣、总教习,都负有管理高等教育事务的职责,但其下并没有设置专门管理教育事务的机构。1903年学务大臣设置后,下设有专门处,这可以说是专门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雏型,然而京师大学堂不属于学务大臣管辖。1905年学部成立,其中的专门司专门教务科标志着第一个专门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诞生。机构的逐步健全表明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系统性的加强,也意味着行政管理功能逐步得到强化。国子监、京师大学堂名义上是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实际上对地方高等教育机构如书院,并没有实行直接的领导。学部专门司设置后,全国范围内有了一个统一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专门机构,这样,从中央到地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向系统化迈出了一大步。在普通教育行政管理与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未分化以前,清朝的官学系统虽然分为高等教育与普通中小学教育不同的阶段,但行政管理没有形成具有不同阶段而又相互衔接的体系。学部成立后,其下分设专门司、普通司、实业司等,这不仅标志着普通教育行政管理与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分离,也表明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正式形成,在一定意义上也意味着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逐步走向系统化。

清代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发展表现出集权化、专门化、系统化的趋势,造成这些趋势的动因是复杂的,其中以下三点尤为突出:

首先是实践的需要。清朝前期,清政府除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外,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与明朝没有大的区别。1862年后,新式学堂陆续出现并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同时原有的高等教育机构也在发生变化。1898年7月10日,光绪帝谕令将书院改办学校:“……即将各省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至于学校等级,自应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郡城之书院为中等学,州县之书院为小等学。”⑦此后,各省会书院陆续改为高等学堂。新式学堂的推广要求设置新的行政管理机构,采用适合新式学堂的管理方法,这必然会促进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变化。

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另一事件是科举制的废除。科举制自隋朝建立以来,便成为封建教育的核心。在清代,书院的官学化使科举制更成为高等教育的重心。戊戌变法后,科举制成为阻碍新式学堂发展的严重障碍。光绪三十一年(1905),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人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他们认为科举不停止,学堂就不可能获得大发展。同年八月,光绪帝下令停止科举:“著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⑧科举制的废除标志着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完全结束,新的教育制度得以建立。以此为契机,高等教育进一步走向近代化。经过兴办新式学堂,改革书院,废除科举,近代化的高等教育体系逐步形成。为适应这一变革,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也必然要抛弃国子监时代的模式,逐步走向专门化、系统化。

其次,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发展是高教系统变革的一部分,在清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深受当时政治改革的制约。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洋务派官僚认识到列强船坚炮利,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主张取“西艺”以补“中学”的不足。在“中体西用”原则的指导下,洋务派创办了30多所新式学堂,对传统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的危机进一步加深,在“救亡图存”的口号下,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得以保存,其它有关高等教育的改革措施也陆续实行。尤其是科举制度废除后,高等教育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清廷也逐渐把其管理权限收归中央政府。可见,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变革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改革是一致的,并受后者的制约。这与欧洲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早期发展具有质的不同。西欧中世纪,大学都是民间办学团体,拥有自治权,行政管理不受当地政府及教会的干预,这在相当长时期内是西欧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而我国清代的高等教育机构都是官学系统的一部分,受清廷的控制,其行政管理也受清政府左右。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清政府必然会重视并控制高等教育的发展,因而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发展表现出集权化的趋向。

最后,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变化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清代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具有鲜明的政治化的特点。无论是传统的国子监,或是新式的京师大学堂,或是学部,其管理人员均由清廷委派大臣充任,具有明确的官职品级。尽管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几经变化,这一特点却始终未变。西学的输入,新式学堂的创办,比较彻底地改变了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教学内容及方法,然而对行政管理的影响较弱。学部成立标志着新的行政管理机构的诞生,但行政管理新思维和新方法的到来则迟缓得多。由此可见,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变革深受传统文化的制约。

注释:

①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十二册,中华书局,1976年,第3102页。

②转引自刘秀生著:《中国清代教育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0页。

③⑦汤志钧、陈祖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36、55—56页。

④⑥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44页、581页。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学篇4

伦理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学科。历史上对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探索,中西方有明显的差异。西方国家的伦理学独立于政治,主要存在于日常生活领域,是一种生活伦理;中国的伦理学与政治紧密结合,服务于社会治理的需要,是一种治理伦理。公共管理伦理学形式上接近于中国古代治理伦理,本质上不同于中国古代治理伦理,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新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伦理问题。

从公共管理伦理学角度探索高等教育管理,目的是在科学认识公共管理和高等教育管理基础上,建立包含法治、权治和德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这样建立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既不脱离社会治理的公共服务特征,也能保持高等教育良性发展的状态。

二、高等教育管理与公共管理

高等教育向社会提供“准公共产品”政府的社会治理离不开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部分。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推行高等教育的公共管理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向,也是正确处理政府、社会和高校三者关系的有效措施之_。0高等教育管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二是高等学校的内部治理。政府通过政策制订、行政规范等方式对高等教育进行管理和协调,为社会提供公共教育产品。高等学校通过自治,为社会提供具有自身特征的准公共教育产品;高等学校的内部治理,可以认为是类公共服务,尤其是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从供给公共服务或类公共服务的角度来看,可以用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指导高等教育管理,促进政府对高等学校管理的改革和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的创新。

(一)政府高等教育管理的公共服务。高等教育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政府必须担负起管理高等教育的职能。但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管理和高等学校办学独立性之间往往是一对矛盾,政府的管理尺度掌握不准,会影响高等学校办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新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经逐步普及的事实说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制度和政策已经基本完善,大多数高等学校已基本具备独立办学的能力。在社会治理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背景下,政府高等教育管理应充分相信高等学校办学能力,认真梳理政府、社会和高校之间的关系,改革对高等学校控制式的行政管理模式,建立服务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为社会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公共服务。

(二)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的类公共服务。高等学校内部治理是以内部行政管理方式协调高等学校内部各种因素,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效率,实现社会公共利益。高等学校传统的内部行政管理以控制为主要方式,以制度和权力为主要手段,协调各种因素,实现管理目标。4随着高等学校内部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功能的曰渐明晰,各权力之间矛盾逐渐显现,高等学校内部治理需要寻求更合适的协调方式来处理各权力之间的关系。结合公共服务型社会治理体系形成和完善的过程,高等学校内部治理应该转变协调权力之间关系的方向,自觉为校内单位或个人提供服务,因服务的范围仅限于校内,可称为类公共服务。高等学校内部的类公共服务体系构成了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借鉴社会治理的公共管理理论和思维来研究高等学校内部治理。

三、高等教育管理与公共管理伦理

虽然伦理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公共管理伦理学的研究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公共管理伦理学的研究服务于建立和完善公共管理这一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政府对社会的治理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建立了新型的公共服务型管理秩序。高等教育管理作为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一部分,逐步向公共服务型转变趋势不可阻挡。这一转变趋势涉及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管理,也涵括了高等学校内部治理。将公共管理伦理的关系模式及价值体系应用于高等教育管理,有助于提升对公共服务型高等教育的伦理认识,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高等教育管理的改革思路,让高等教育管理跟上社会治理的步伐。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管理关系模式。权力关系、法律关系和伦理关系构成了社会治理活动中最为基本的关系。控制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行政体系以行政权力关系为轴心,行政法律关系和伦理关系作为行政权力关系的调节因素。对于公共管理而言,权力作为一种必要的支持力量依然存在,公共管理的组织机构依然依据权力关系的需要来进行设置,但权力关系不再处于轴心地位。公共管理体系中,公共管理活动以伦理精神和服务原则为主导。在服务原则之下,权力关系、法律关系和伦理关系之间是相互支持的平行关系。公共管理模式下的政府高等教育管理,必须处理好政府、社会和高校之间的权力关系、法律关系和伦理关系。因为公共管理行为意向的服务性,政府应从传统行政管理的片面权力关系中解脱出来,突出服务观念,突出对高等教育公共管理活动中的服务伦理关系。公共管理模式下的高等学校自治,必须处理好内部政治权力关系、学术权力关系和行政权力关系。H逐步提升服务型自治中的伦理关系地位,弱化权力关系,完善法律关系或制度关系。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价值体系。社会治理中,主导的管理模式决定了管理的道德价值体系。统治型社会治理方式的等级秩序决定人们“忠孝”为眺“仁义”为线的道德价值范型;法治型社会治理方式的公平与效率造就人们责任义务为特征的道德价值范型;公共服务型社会治理方式的服务思想形成公共管理者独具的新型道德价值范型。公共管理者道德存在的基本特征和形式就是服务。因此,服务是公共管理的终极价值。公共管理的制度、体制、过程等又围绕服务价值派生出的次生价值。公共管理的服务价值以及公共管理派生出的次生价值构成以服务为核心的公共管理价值体系。

政府对高等教育管理的价值体系应服从公共管理价值体系目标,努力为高等教育提供优质服务,体现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管理的现实价值。6政府高等教育管理服务价值的实现并非易事,传统的权力观念与先进的法律观念之间的冲突,权力观念、法律观念与服务观念的冲突,同时影响着高等教育管理服务价值的实现。这些价值冲突只有在服务观念不断强化的过程中才能解决。高等学校自治的服务性价值更为具体,自治中涉及的各类管理活动都可以围绕服务价值展开,体现服务型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的改革方向。但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的权力观念与服务观念的冲突必然存在,高等学校需要具体化服务事项,在服务过程中化解权力与服务的冲突。

四、结语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学篇5

关键词:教育行政管理;道德问题;对策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道德是指在高等教育学校系统中,学校行政工作人员在行使学校公共权利,管理学校内外公共事务,提供全校师生公共服务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但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社会观念的变化、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不断变迁、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改革及行政管理人员个人素质等原因,管理者在教育行政管理中通常着眼于教育目标,往往只注重效率问题而忽视了道德层面的问题,最终导致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中道德失范事件屡屡发生。

一、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中道德失范的表现

1.管理目标忽视育人

高校教师的晋升首先以教师的学位为标准;其次以专业性学术论文及著作的发表以及科研成果来衡量,且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是高校教师收入重要部分。因此当代高校里出现了这样一个古怪现象—高校教师专注于学术著作的写作及专业科研项目的研究而无暇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等问题从而导致高校教学质量的下降。其次就业率是影响高等院校知名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的增多,待就业人数在2015年已达到了就业高峰期。各高校在比拼就业率的时候往往无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的指导,盲目追求就业率而忽视了学生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这不仅是高校教育行政管理的问题也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2.组织机构科层化忽视民主化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育行政管理组织机构及其管理注重科层化。近年来随着高校管理的细化导致部门、科室的不断增加,一方面这会使管理更加细致化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由于较低一级的部门需要服从上级的指令因此会导致较低一级部门服从的机构增加,工作效率反而降低。组织机构的科层化也会导致院级部门的所有决策要服务服从于校级行政管理部门,从而致使校级行政管理部门权力的集中,不利于发挥各院系的行政管理作用,忽视了管理的民主化。且组织机构科层化使学术活动、教师教学受制于行政管理,教师的教学权利、学术活动都无法发挥民主化。

3.管理制度忽视人文关怀

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行政管理注重制度化、规章化。无论是对教师的管理还是对学生的管理都严格依据规章制度。管理工作强化了规章制度,忽视了人文关怀。如现在高校对教师有着严格的管理。不许迟到早退、不许无故请假、教师评职称有着年龄限制。这些规章制度有利于对教师的管理但同时也忽视了对教师身体健康的关注以及心里健康的关心。现代的教师不同于七八十年代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更富有开放、独立、个性,对精神层面的要求不断提高,由于教师面对着来自学校、生活、社会、时代多方面的压力,因此,学校应根据这一代新生教师的特点,转变教育行政管理理念,制订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做到兼顾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

4.民主管理制度的缺失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管理体制借鉴了西方经验,管理方式不断进行调整与修改,先后实行过校务委员会制、校长责任制、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当地党委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革命委员会制以及今天运行的校长负责制。可以说在管理体制方面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然是一种集权式的管理模式,民主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形式。首先是学生代表参与学校决策制度以及学生听证会制度形同虚设,致使许多教育决策在落实时存在诸多问题;其次,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是一个有较高民主意识的群体,他们渴望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但我国教育管理多以领导及教育行政人员为中心,一线教师缺少表达意见和利益的途径。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周期性的,即使召开了会议,很多教师也不敢在会上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建议,即使提出建议,这些建议是否真的会被学校领导和教育行政管理者接纳并落实也是一个未知数。

二、解决行政管理中道德问题的对策

1.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市场经济带来好处的同时也有其自身的弱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在不断侵袭着教育行政管理者,难免滋生权钱交易、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等现象。这要求学校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管理者的思想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提高教育行政管理者的个人素质

教育行政管理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管理活动,与一般的行政管理不同,有其自己的特点。这也说明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行政管理者,不仅要掌握教育类的专业知识也要拥有良好的行政管理技能。一名成功的教育行政管理者必须同时符合现代管理及现代教育的双重要求,这也了体现教育行政管理行业的特殊性以及专业性。教育行政人员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提高教育行政管理者的个人素养以及职业素质才能做出对学校、对教育有意义的决策与管理。因此学校应该定期对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职业培训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跟得上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3.完善民主管理机制

在推进学校民主管理的实践中,首先要健全教育行政管理组织。为使学校行政管理部门有效行使行政管理职责,要建立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按时进行定期换届选举,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按正确程序进行管理,避免部分领导管理者钻了空子进行违法交易。其次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教师对学校制度、决议的审议权和询问权及对领导的选举、评议监督权。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进行民主管理监督,建立民主管理监督网络从而促进学校民主管理的监督工作。这包括来自上级的监督、教师的监督、来自学生的监督以及来自教育系统外的社会群众的监督。形成自上而下、自内而外的监督工作体系。只有不断完善各方面的不足与弊端才能解决教育行政管理中的道德问题。

参考文献:

[1]汪清梅.职业院校管理中的人文关怀[J].职业技术,2010(9):59.

[2]孙绵涛.教育行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郝栋.浅谈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理论与当代》.2009(6):

[4]戚文波.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3):263-265

[5]仇颖.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其发展对策分析[J].2011(2):17-18

[6]毛一军.学校管理和运行机制[J].吉林教育.2012(2):59-63.

[7]许珍花.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创新路径.[C]广西教育职业教育第七期.2010:67-68.

[8]傅海洋.校长治校应有人文关怀[J].河北教育(综合版),2008(6):35-37.

[9]谢春风.关注我国教育发展的道德向度:基于我国教育行政决策的伦理现状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4(10)46-50.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学篇6

关键词:教育行政伦理高校行政管理价值失范

1、教育行政伦理

教育行政伦理是以一定的价值体系为基础、一定的社会或者公共目的为目标来调整教育行政主体的行为规范。教育行政中的伦理精神,体现在一切教育行政制度、教育行政政策、教育行政活动、教育行政行为以及教育行政机关和个人必须坚持公共利益原则,以维护和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为最终目的,追求公平和公正,坚持民主原则,重视责任与义务,这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中同样适用。

2、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价值失范现象的原因分析

行政价值失范是指在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行政主体置行政伦理的规范和原则于不顾,导致损害公共利益的现象时常发生,公共权力经常被用来满足私利。而高等院校是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行政机构之一,由于高校教育行政管理中内外部环境、教育行政主体、行政监督等方面的影响,价值失范现象层出不穷。下面从高校内外部环境、个体伦理与组织伦理等方面分析教育行政管理中价值伦理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

2.1高校行政管理者职业道德的缺失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中或劳动中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教育行政管理者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至关重要,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只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等还远不够,缺少职业道德的管理者常常不能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常出现行贿受贿、暗箱操作、欺诈瞒骗等现象,这极大地损害了管理人员的形象,也败坏了高校行政部门内部的管理工作作风。

2.2高校行政部门内部的腐败

在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内部存在着各种腐败现象,腐蚀着教育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最终结果则往往是管理团体凝聚力和工作积极性下降,教育行政管理失去了生命力。例如,每年高考后一些家长找人或者托关系联系高校,向主管招生的人员行贿,只是为了给孩子买一张入学券,而高校招考中类似的腐败事件频现。

2.3高校行政制约监督制度的不完善

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监督机构的编制主要隶属于有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如:教育局。但其权力同时来源于政府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是政府委任对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监督指导的机构。事实上,很多监督机构的负责人本身就是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这就使监督机构始终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控制之下,不能发挥自身应有职能。此外,现在我国缺乏具有独立性的高校教育行政监督机构,这也为一些腐败活动制造了空间。

2.4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冲击

一方面,现今社会中教育行政人员如其他人一样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其个体伦理的目标也包括经济利益方面。相反,教育行政组织伦理则要求坚持公平、公正,要求保障机会的公平。这两个方面存在冲突,在我国这种冲突正在被物质刺激放大,导致一些高校招考主管人员、后勤基础建设主管人员以及高校高层领导者把持不住自己的道德底线。

另一方面,政府机构改革中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得高等院校的办学自有所加强,尤其是211和985院校。这些高校在招生考试、校园基础建设、经费配置等诸多方面,始由校党委和行政领导一起自主决策,而不必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这提高了各个学校的办学积极性,提高了其工作效率,但是也为那些擅长钻政策空子的人提供了便利条件。

3、教育行政伦理价值失范的治理建议

3.1加强教育行政管理者的职业道德教育

作为一个高校教育行政管理者,其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知识、能力和道德人格这三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一个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类个体道德素质要求的德性、道义、利他和由身份地位带来的组织伦理和职业道德要求的公平、正义、无私等等。

职业道德素质至关重要,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教育行政工作的关键,并且直接关系着个体和组织的未来发展和教育行政管理活动相关人的切身利益。

3.2健全教育管理体制,转变政府的教育行政管理职能

中央政府对教育实行宏观管理,把重点放在制定规划教、方针和政策上,统筹大局。地方政府则要确保国家的政策方针落到实处,并负责本区域内的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开展教改实验,科学配置地方各级政府的教育财权和事权。具体到高校要转变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其主要职能不再是对教育事务的全权操纵,而是营造良好的教育管理环境,确保国家政策方针的贯彻落实,确保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顺利、规范进行。各个学校要不断探索科学管理之路,真正做到自主办学和自主管理。

3.3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加强监督管理

独立监督机构的工作人员监督教育行政部门时,能更客观地反映教育行政部门存在的问题,并对他们做出必要的指导。对监督人员的从业要求是严格的,他们必须对教育行政工作内部运作和各项规章制度非常熟悉,而且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及敏锐的洞察力,能及时发现教育行政内部的暗箱操作,使违法乱纪行为能得到及时清除。

3.4建立高校自我发展和自我规束机制,引入社会参与管理机制,促进高校的全面和谐发展

在高校内部,当前主要任务是减弱泛行政化的特点,增强学生的自主管理,实现教师自治与党政管理的有效契合。建立学生自治机构,尊重其自我发展的能力和需求。引进家长委员会或其它社会中独立的监督机构,在高校党政机构作出抉择之前,广泛征求社会各方的意见,综合社会调查结果。

着手建立专业化的教育服务机构,如:专业的教育考试认证机构、教育决策咨询机构、教育质量评估机构、就业与人才交流机构,把这些专业教育服务活动交给专业机构,减轻资格考试、就业等工作给高校带来的负担和压力,使得高等院校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放在教学和科研这两方面,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高级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综合管理人员,促进国家综合国力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伦理学名词解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78.

[2]刘雪峰.行政责任的伦理透视——论公共行政人员的道德责任[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5.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学篇7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涵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含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及人员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发挥组织、控制、监督、评价等职能,利用科学管理手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管理的活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构成要素

管理主体。主要包含三级管理机构:第一,高层管理机构,包括校党委等部门,主要从宏观上对全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决策和领导;第二,中层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共青团、学生处等部门,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第三,基层管理机构,包括各系党总支、团组织、学生工作办公室等,就是在高层和中层管理机构的领导下直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

管理方式。管理方式是管理活动得以落实的保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管理者运用合理的管理方式,就能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管理方式涉及如何进行管理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式,主要包括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心理手段等,这些方法相互补充,共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的开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意义

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统筹规划,能够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认同感,推动当代大学生在多元文化共存中找准方向、站稳立场,保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有助于高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健康心理素质、高尚审美情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1]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现状

管理体制逐步确立和完善。从组织机构、隶属关系上,建立了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基层管理的三级管理组织结构,学校党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实行全面领导,以行政组织为主组织实施。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构的建立,新形势下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体制正在逐步确立与完善。

管理制度逐步健全,制度建设是组织生活的生命线和保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教育上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国家尤其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共中央2004年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文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过程、目标、评估、队伍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规定,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更加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初步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管理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是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得到贯彻落实,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问题。[2]

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有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供与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这就要求我们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队伍结构。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进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正逐渐步入稳定化、健康的发展轨道。然而,在实际过程中,逐渐出现一些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管理理念上的“社会本位”忽视了被管理者的主观需求。所谓“社会本位”,即认为社会的价值高于人的价值,认为社会才是真正的存在,管理应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进行。[3]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都在强调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这种“社会本位”的管理观念忽视了人的主观需求。

管理体系内部缺少沟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的共同作用,目前存在三方沟通不畅的情况。

学校与社会之间。一方面,缺少舆论宣传。社会舆论对人的思想具有“软”约束力的作用。[4]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社会舆论导向在某些方面与学校教育是不相符的,一些消极的思想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缺少社会实践。实现社会实践教育社会化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相结合。[5]

学校与家庭之间。家庭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重要力量,然而现实操作中学校教育往往忽视家庭的作用,导致两者之间缺乏沟通与联系,产生消极的影响。

管理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仍存在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

专业结构比例失调。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由于队伍扩充的需要,一部分教师从教学、科研岗位走上管理岗位,兼负教学任务和管理任务,成为“双肩挑”人员,其中一些出身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的管理者在专业技能、职业意识上有一定的优势,然而合理的组织结构应该是按照工作的性质、任务来进行合理的搭配,这样才能发挥专业优势,这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业搭配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职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一部分高校教师从教学、科研岗位走上管理岗位,兼负教学任务和管理任务,成为“双肩挑”人员,虽然他们普遍具有较高的政治、文化素质,然而存在理论政策水平、宏观控制能力、管理经验等实践方面的不足。

(三)原因分析

信息时代网络发展的影响。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网络成为人们沟通、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大学生利用网络能更方便快捷地获取海量信息,但是由于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是非观尚未成熟,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大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不能自拔,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考验着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艺术。

管理主体方面。一方面,管理者重视程度不足,管理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安排随意性较大,也不善于根据现实情况抓住具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引导和教育;另一方面,管理者能力素质欠缺,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在理论素养、专业态度、职业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这也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管理客体方面。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没有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味追求物质生活和个人享受,忽视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大量时间耗费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不能自拔,极少参与社会实践和劳动锻炼,导致学业荒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三、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对策建议

(一)树立人本管理观念

人本管理的核心是人,它强调将人置于组织中最重要资源的地位,成为组织的核心资源和竞争力源泉。[6]我们所说的人本管理强调的是人的价值理性,指的是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来提高人的智力、完善人的品格和意志,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

树立尊重意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树立尊重意识,加强自我管理,强化自我约束,考虑到受教育者的主观感受,保证其正当权利,对于管理对象的合理行为要积极给予鼓励,对于其不合理行为和诉求要合理进行引导。

坚持管理主体的引导性和管理对象的主体性。要充分调动管理对象的内在积极性,鼓励管理对象积极参与到管理过程中来,注重培养管理对象的自我管理能力。第一,民主管理,保证管理对象的平等参与权;第二,推行差异化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尊重个体差异,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采取有所区别的管理方式;第三,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既要激发管理者的主体意识,也要注意深化交流和沟通,以内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容。

(二)发挥管理体系的合力作用

除了高校之外,家庭、学生社团、大众传媒等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环境。

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一方面,重视大众传媒,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充分发挥广播、网络、报纸、杂志、电视等传播媒介的教育引导功能,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社会化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访问、社会问题调研等方式加深对于国情和社会的了解,增长知识水平,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家庭教育是学生思想发展的重要来源,高校应通过有效途径,加强与家庭的沟通与联系,有条件的情况下,设立家长接待日、进行家访等,让家长更多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子女思想政治发展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加强队伍建设

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这是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大问题。积极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干、纪律作风严明的专兼职结合的管理队伍。

管理队伍职业化。第一,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应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职业理想,并将此内化为强大的精神信仰和工作动力,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不懈。

第二,强化职业技能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要善于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应具备较强的思想宣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还应具有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才能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组织协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实行专业化管理。第一,丰富专业知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需要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功底。

第二,增强能力素质。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应具备一定的预测决策能力,要善于通过观察和分析客观事物来正确预测发展趋势;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须熟练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以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应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通过加强自我学习来提升自我,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发展态势。

第三,坚持专业职务与职称管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予以考核,考核要坚持客观、民主、公正、注重实效的原则,对考核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在职称评审、职务升迁上给予一定的倾向与照顾。

总之,只有从专业结构和队伍建设方面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改善途径,以人为本,才能找到新时期适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才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47.

[2]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404.

[3]刘冬岩.实践智慧――一种可能的教学价值[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8.

[4]詹文都.政府公共关系[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67.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学篇8

中央和地方的权力结构关系始终是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中的核心问题,高度集权是我国行政管理一切弊端的根源。由集权走向适度分权,是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趋势。在新公共管理理论启示下,中央教育行政组织机构应转变职能,重新进行角色定位,不断创新教育行政组织,打破传统层级制,在政府宏观控制下,赋予地方教育行政机构更大的自,更好地解决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权力结构的关系。

(一)重新界定政府角色与作用,切实转变政府教育行政职能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的权力中心,在公共行政方面,长期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府职能无限制地膨胀而社会职能却极度萎缩,政府包揽了一切社会事务,是“全能政府”。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政府的角色与作用需要重新定位。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下,教育行政改革由不断成熟走向深化,政府在教育行政领域的角色和职能也需要重新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必须打破传统的高度集中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教育行政体制。这不仅体现在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政府行政管理内部各种关系之间,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政府与学校等各种外部关系之间。

缺乏效率和质量低下被认为是公共教育体制的两个最重大的缺陷,因此,我们应借鉴新公共管理思想中“有限政府”理论,即政府不是万能政府,政府需要继续下放权力和转变职能,将其管理职能由“划桨”转向“掌舵”,以方针、法规、拨款、规划等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鼓励社会参与,给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更大的自,采用市场竞争机制向教育的不同利益相关者———政府、社会、学校等分权和赋权,对政府、市场和学校的关系进行重构,将政府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对学校的管理从直接办学转化为间接调控,建立起学校的自和家长、学生的选择权,而不是以直接的民主管理为中心的公共教育体系。如在高等教育管理上,应由传统封闭的办学模式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开放模式;针对高等教育权力下放不足的现状,应对高等教育继续放权,扩大其办学自、资源的管理权及对学校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等。

(二)创新教育行政组织,打破传统的官僚科层制,创建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根据管理学原理,“扁平”的组织结构形式适用于地方分权的教育行政体制。在这种组织结构下,层次较少,信息传递速度快且不易失真,同时首长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下属部门的数目较大,决定了其不能管得过多、过细,必须充分发挥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独立自主地完成各项任务。随着层次的减少,权力不断下移,基层权力逐渐增大,对外界的形势变化能迅速作出回应,减少了行政管理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也调动了基层人员的积极性。西方公共行政改革注重教育行政组织结构的变化,对传统行政体制下的官僚科层制进行了改造,一些国家采取放松“规制”,提倡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分散化来提高教育行政效率和加强政府对公民要求的回应。

这些对我国教育行政组织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因此,我国教育行政体制从集权走向适度分权的改革中,传统的公共教育体制———在规则和程序基础上运行的等级权威机构,一种学校控制的科层化体制所导致的组织结构臃肿、效率低下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据精简高效的原则,建立层级尽可能少的“扁平”化组织是教育行政组织创新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建立扁平化的教育行政组织机构,在层次设置上,应以结构简明、运行高效、权责一致为原则,根据管理学“控制幅度”原理,合理设置组织层次,例如,在高等教育行政组织的设置中,应取消比处级高半级或低半级的机构,还要注意统一机构的称谓等。在机构职能上,逐步简政放权,使教育行政由重直接管理转变为重间接管理,由重微观管理转变为重宏观控制和经济、法制管理。把部分既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又属非核心的权力下移给基层组织。在机构编制和人员配备上,实现机构的法制管理,根据教育行政职能要求,合理设置行政职位和职位数量,避免教育行政机关部门林立、冗员充斥、教育行政效率低下的弊端。

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参与教育管理事务

公共管理范式从经济学和私人企业理论中得到启示,主张在公共部门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展开竞争,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公共服务领域中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打破了政府独家提供公共服务的垄断地位,这不仅使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提高,而且政府的财政压力也得到缓解。为了提高我国教育行政水平和公共服务的质量,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我们可以适当借鉴新公共管理的先进做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加强对各级教育行政的宏观管制的同时,将竞争机制引入教育行政领域,鼓励社会,尤其是第三部门参与教育管理事务。政府保留核心事务的管理,如统筹规划、掌握教育大政方针、政策的制定、信息引导、组织协调和检查监督等,将那些应由基层管理的教育行政事务进行下放,将可由市场和社会服务组织承担的教育职能以合同外包或契约形式转移出去。如在教育的供给方面,允许社会参与办学,民办教育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美国的特许经营学校、教育凭证制度、民营教育公司等改革措施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在教育行政领域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打破政府对教育行政的垄断,有利于形成教育的竞争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行政的效率和质量。社会和第三部门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弥补了政府和市场的遗漏和不足,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时确保社会事务管理的有效性。

三、适当借鉴企业管理理念,强化教育行政的绩效和管理能力

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如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顾客导向、成本效益核算等,这在提高政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善政府服务质量等方面已取得了较好效果。在教育行政体制改革中引入这一思想,目的是加强教育行政机构的绩效和管理能力,提高行政效率。

(一)以顾客为导向,建立服务型的教育行政机构以顾客为导向,指公共部门在市场运作下把对顾客需求的回应作为必要的工作,是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重新定位。新公共管理从公共选择理论中获得依据,认为政府应以顾客和市场为导向,政府的社会职责主要是根据顾客的需求提供服务。也就是说,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封闭的官僚机构,而是负有责任的服务于顾客的“企业家”式的政府,公民则是其“顾客”或“客户”。“企业家”式的政府能够把资源从生产率较低的地方转移到较高的地方,是能够提供较高服务效率的服务型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政就其本质而言,是服务,而不是管制。但一些教育行政组织机构过于重视领导和监督功能,而忽视其服务功能,对社会和家长的多元需求没有作出有力的回应,导致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学校的利益相关者对学校的管理和决策没有发言权,缺乏积极性和责任感。因此,“顾客导向”对建立服务型的教育行政机构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具体说,教育行政的顾客导向应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为公民提供充分、优质、公平的教育机会,满足公民不同的教育需求。第二,为社会提供良好的举办教育的服务。第三,建设服务型教育行政,不是政府管理人员选择服务提供者,而是给公民以更多的选择权和决定权,让公民选择服务提供者并评价和监督政府工作效果的“顾客驱动”机制。“顾客导向”下的教育行政服务为使顾客满意,必将不断寻求新途径,进一步发展和促进竞争,推动教育行政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二)学习企业的绩效管理,提高教育行政效率和质量所谓绩效就是符合一定要求的实际产出结果。绩效管理就是指设定绩效目标、围绕绩效目标不断进行绩效评估,推动绩效不断持续改进的整体活动和管理过程。绩效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对于教育来说,教育行政的目的要兼顾效果与效率,所以要衡量教育行政的绩效,也就是衡量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及资源使用的效率,因此,在教育行政领域学习企业的绩效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进行绩效管理首先要求确立明确的教育绩效目标,教育行政部门的绩效目标应包括入学率、学生发展水平、教育经费和教育设施等。其次,绩效管理要求不断进行绩效评价和过程控制,实施全过程管理。再次,落实教育问责制,使教育行政人员为教育绩效承担具体的职责,依据职责完成情况进行奖惩。但是,由于教育的目的是改变人类的思想及行为,周期长且见效慢,不易进行定量评价,加上教育目标又十分抽象,如智育或德育都是隐性的,不易评估其达成度。因此,教育行政的效果难以评量,其效率的高低也同样难以估算,所以在进行绩效管理时,教育行政人员必须致力于教育绩效目标的理清及评价方法的改进,以提升评价的效度。

(三)建立现代人力资源制度,推进教育行政人员专业化,提高教育行政人员素质人是教育行政组织中的核心因素,提高教育行政人员的素质是提高教育行政组织机构效率的途径之一。因此,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教育行政人员专业化制度来提高教育行政人员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离完善的公务员制度还有相当长的距离”。要想建立注重结果、灵活、高效和具有激励作用的现代人力资源制度,首先,应建立完善的公务员制度,包括职位分类、工作说明、选拔、任用、培养、考核、奖惩和工资等。其次,参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及公共管理的理论和技术,建立现代人力资源体系。如加强绩效考核、按市场规律聘请不受公务员制度约束的专业技术人员、缩短任用期限、增加合同雇员和临时雇员等。提高教育行政人员的素质,还应推进教育行政人员专业化制度。首先,建立教育行政人员资格证书制度,即通过教育行政专业课程考试并且取得教育行政人员合格证书者,才能从事教育行政工作;其次,成立教育行政人员鉴定中心,通过鉴定人员是否具备应有的教育行政能力,对教育行政人员进行筛选、安置和发展;最后,增设教育行政相关研究所,培养优秀的教育与学校行政人才。教育行政人员专业化是教育行政发展趋势之一,教育行政人员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教育行政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促进教育行政效率的提高。

四、加强制度和法制建设,实现教育行政法制化

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很少提及制度、法律和程序的问题,这是由于西方国家是建立在高度发达和成熟的市场经济基础上,有着完善的法制和规章。制度、法律和程序是公共管理范式的应有之义。而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缺乏市场运作经验。在缺少社会参与、民主监督和健全的制度的前提下,在教育行政领域借鉴新公共管理中的市场竞争机制、企业的成功经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等,加强教育法律和制度建设,规范教育行政和市场行为,实现教育行政法制化,正是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下我国教育行政创新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健全教育行政法律和制度,依法制定相关教育法律健全的教育行政法律和制度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前提。首先,在法规的制定方面,对尚未制定但急需的法律应尽快纳入到立法进程中来,如教育经费法、教育行政法及相应的实施细则等均应依法制定;其次,对需要不断完善和修正的法规,如教师法、民办教育法等也要适时地按照法律程序进行修正和拓展;最后,要在健全教育行政法规的同时确保其质量和可操作性,切实实现法规的效力和效度。

(二)依法设置教育行政组织机构及规定教育行政组织的权限和职责机构编制的科学管理要有法制保障才能真正落实,因此,必须对教育机构实行法制管理。首先,要依法设置教育行政机构。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教育行政机构设置的限额、领导职位数量及人员比例都要在机构限额内依法设置。其次,必须按法定程序设置机构。适当的程序是保证管理效能的重要条件,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立、合并和增减都应按照法定审批程序进行。再次,对于教育行政组织机构中人员的权限和责任也要依法规定,做到权责对应,防止多头领导和越权行为的出现,从而使教育行政机构的行政行为产生效力。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学篇9

关键词: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对于教育、教学成效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高效、良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必然会促进教育事业的长足、稳定发展,将会极大的促进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我国而言,对国外一些关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进行分析,能够更加客观、清晰的为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进步提供依据和参照。因此研究国外教育行政管理改革的改革趋势具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1国外教育行政管理的法治化

教育行政管理法治化也是最近几年以来,大多数公立学校进行教学制度、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改革的基本途径。通过治化的形式明确政府与学校的职责之所在,其所强调的是国家公立教育体系的管理必须要纳入到法制的轨道中来,而不是单纯作为一种行政命令而制订和实施。所以,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世界各国均普遍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的明确了公立学校的性质,即公立学校或者是大多数的学校其并不是政府的附庸机构与下属机构、部门。学校是提供教育服务的独立机构,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具有自主办学的实体。比如说日本的国立大学在很多年以来,都一直被认定是政府部门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不是政府的下属机构和部门;在日本,国立大学是由日本的文部省所领导,在日本文部省拥有着对学校进行审批、学校人事任免和设施配备等方面的权力;同时其要求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利益集团和大学必须执行,这样就存在着政府对学校的管理过分的包揽及大学缺乏自、人浮于事、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自由主义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导下,经过日本国会的审议通过了《国立大学法人法》等法案提出所有国立学校尤其是大学需要实行独立的行政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的独立法人化,文部省只对大学进行原则上的一些指导,各大学依据《学校教育法》以及《大学设置基准》等法规来自行的管理本校的教育行政管理。类似于这场教育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了构建大学自主运营机制与建立民间化、专业化的市场运营机制方面,在学校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建设中强化了校外人员参与与“第三方”评价体系的建立,确立了一种具有弹性化的人事体制。而基于日本的教育行政管理改革模式,很多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改革也基本如此。很多的国家在处理教育行政管理法治化的进程中都特别重视理清政府和学校职责,而为了更好的处理好这样的关系,很多国家选择给予学校更多的自。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仍然需要加强学校自律方面的管理,本着为提高公立学校的教学效率、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的目的而实施相应的制度。

2教育行政管理的专业化

就当前而言,世界各国教育对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集中在对教育行政管理的专业化建设方面。对于教育行政管理的专业化,很多国家的做法都是集中和表现在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专业化建设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两个大的方面。

2.1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专业化建设:对于世界上很多的国家而言,无论是中央还是在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都设有专门的主管教育事务的机构、部门或者是组织。世界各国在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也都尽最大可能的维持教育行政管理专业部门的独立化和自主化。其中美国,因为受历史传统以及具体的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到目前为止仍然保持着学区独立的状态,并且这样一种学区独立的状态是不受一般行政因素所干扰的。而法国,其教育行政管理也同样不受同级政府的直接的管理和指挥,教育的行政管理和组织是独立于一般行政管理之外的,教育的行政管理实行的是垂直领导的模式。在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关是自成体系的,其脱离同级地方行政长官的直接领导和管束。从本质上来看,世界上不同的发达国家的学校其尽管在权力结构方面有一些细微的区别。但是其决策层与执行层分离、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兼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却是基本一致的。不论是“委员会制”还是“一长制”学校都在教育行政管理中有很大的独立性和自治权。政府部门对于学校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了通过制定法律和决定学校董事会成员等方式施加影响方面。学校层面,除了教学和科研以外,其他事务基本上可以实现独立部门的专门解决,自治程度越来越高。这样实际上就基本实现了学校自治与政府调控之间的有机结合。

2.2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在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化建设的进程中,除了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专业化的建设另一方面就是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化人员的建设。在过去,世界上的各国在教育行政管理事务中,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一般都是由一般的教学人员(一线的学科教师)升任或从一般的如政府部门等行政管理人员转任而来的。在最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事业和教育科学的发展和不断进步。世界各国都开始逐渐的重视其了对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如英国,其在一些大学中开设教育管理与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的课程,供在校学生和在职人员都能参与进修和学习;很多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专业组织也通过各种途径来促进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提供资金、人员支持来优化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建设,提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在法国,国民教育部之下特设了个行政人员教育科,由其专门的负责针对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在德国,在州政府与教育学院研究发展中心或教育人员在职教育机构合作下,开设了一系列针对教育行政管理课程供从事教育行政管理的在职人员进行进修,同时这些课程也能听帮助即将担任教育行政工作的教师进行学习。

3结语

本次研究对世界上主要的教育强国、大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比较清晰阐明了这些国家在教育行政管理改革中其主要趋势方面所呈现的基本状态和其主要的管理模式。这些模式和其趋势,对于发展我国自己的教育事业提升我国教育行政管理的效率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作者:杨晓翠单位:延边大学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静静.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0.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学篇10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需要就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在探索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与之相匹配的适合学生的解决方案,通过这样层级递进的方式进行探讨研究,有利于高校不断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管理水平以及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执行力。我国高校教育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高校教育管理不仅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丰富知识的人才,更重要的是使当代学生成为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品质的接班人。在高校思想政治管理中,一直秉持着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根本性要素,学校工作中也极力实行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近的方针,依据时代性、创新性、规律性、时效性的特性,选择适合高校学生发展的新内容、新方向等,来积极开拓高校全面育人的局面。虽然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予以高度重视,但更多的是停留在精神理念上,执行力度不够。这也导致了学生虽然有思想政治意识,但在实际践行上还有待加强。(二)目标笼统。高校思想教育管理需要贯彻《决定》精神,深刻理解《决定》所蕴涵的内在意义。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首要目标是强调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学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坚持大路线不动摇,但目标管理不够规范,在制度上有所缺乏,在具体的实施目标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民主性有所欠缺,不能针对不同学生的特殊性给予学生思想创新与自由。在教育管理上,学校更多地处于领导决策地位、指令性目标缺少。(三)体制弊端突出。权责明确、科学设计、合力育人、主辅明确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思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实施制度与领导制度对其管理体制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在改革管理过程中,由于体制实施的积极性不高,相关部门互相推诿不能予以支持,行政工作上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度不够,机构设置不合理等,导致管理效率低下以及成效性差。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在实际运行实施中,在规章制度落实,组织内部沟通完善等内容上,尚未体现创新性以及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执行力。科学的教育管理是要在学生感知、认同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落后、不切实际的教育管理观念不仅不适合高校的管理,而且也会在学生群体中出现抵触心理而导致管理失效、管理目的难以实现。为了有效提高高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就要剔除不适合、不科学、不严谨的观念,以新的教育管理观念来提高学生的教育管理水平。首先,学校应当坚持“全员育人”的科学教育管理观念,这不仅是国家教育指导意见的要求,也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实际选择。通过思想政治辅导员、任课老师、行政管理人员等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各个教育管理环节环环相扣、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为了与国家教育发展、学校教育发展、学生个人发展步伐一致,高校就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学生管理队伍。为此,高校需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况,选拔具有专业化、高素质化的教育者。加强教育管理队伍中教育者的思想品质,严格把关,进一步提升教育者的自身综合素质。这要求思想教育管理团队要懂得辩证统一,拥有宽广的知识面,熟练掌握思想工作相关的技能,具备一定水平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不仅要对高校管理学、大学生心理教育等理论知识有丰富的储备量,而且在实践行为中也应当具备熟练的工作能力。(三)建立健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需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从学生角度出发,结合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需要去构建一个合理的教育体制。为此,管理机制要赏罚分明、责任明确、目标一致、公正客观。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坚持教育、服务、管理的原则,定期举办一些课外的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动地学习,通过师生间互动互评、跟踪、分析、探讨、反馈来促进学生的思想教育发展。

三、结语

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面对问题挑战时,只有迎难而上,积极作出相应的对策,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才会越来越完善,才有利于学生思想素质的全面提高。

作者:李诗佳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