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城市更新规划设计案例十篇城市更新规划设计案例十篇

城市更新规划设计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29:52

城市更新规划设计案例篇1

为了顺应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转型与变革,突出“综合性”“实践性”和“政策性”的专业特点[6],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构建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推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就成为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工作的关键。对此,各高校已在积极探索不同的培养方案和体系,例如:阳建强等[7]提出“以课程设计与相关理论为主线,技术、人文与认知、实践并行,微观―中观―宏观循序渐进,强调从基础教育(本科一、二年级)到专业教育(本科三~五年级)转型的两个重要培养阶段”的课程体系;杨俊宴等[8]探索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微教学模式,通过开放联动式、协作研讨式、师生交互式、情景再现式四种教学模式,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激发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万艳华[9]提出以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为主体目标,以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为核心内容,工程、经济、社会、环境、建筑等多学科知识并重的专业教育模式;施德法[10]提出应用型城乡规划专业培养计划等。

针对上述学科发展背景,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在2004版、2010版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导向的2015新版培养方案,这也是第一版真正意义上的“城乡规划学”本科生培养方案。本文通过重点梳理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2015新版培养方案制定的初衷、改革的重点与特色,旨在探索今后一段时期内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之路。

一、天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2010版本科培养方案

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2010版培养方案制定于《城乡规划法》颁布之初,目标是培养具备城市规划与设计及建筑设计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宽基础、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城乡规划师。方案注重从综合能力、设计技艺和创造力等多方面培养学生,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以及较为广博的知识面。从培养目标和计划可以看出,该方案重点在揭示城镇建设发展和人居环境整体优化途径及其基本规律,以塑造学生的物质空间环境规划理念为核心。当然,除此之外,该版培养方案还注重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政策等综合学科的特点,将课程划分为人文与社会科学类、训练与健康类、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学科基础与专业类、集中实践类、创新与研修类六大模块(如图1所示)。高等建筑教育2016年第25卷第3期

张赫,等新形势下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的改革与探索探索――解析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新版本科培养方案

1.课程内容相对滞后

随着城乡规划法的颁布,规划学科名称、工作内容等的变化,方案中与“乡村”规划相关的课程内容明显不足,特别是乡村规划、存量规划等新兴知识内容相对滞后。

2.学分分布不尽合理

2010版培养方案制定于城市规划专业还是建筑学(下)的二级学科时期,因此,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三方面的课程比例分配过于均质,受建筑学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大。尤其是城市规划专业作为一级学科后,专业学时比例不突出,难以体现自身专业的学分分布重点、特点和要求。

3.部分类型课程选择性较小,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2010版培养方案中创新与研修类和集中实践类课程(见图1)的数量和类型相对较少,且多分布在本科三年级以前,因此,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余地较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的创新与实践积极性。

二、新版本科培养方案的制定

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的起点和关键阶段。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应及时跟踪现代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总体趋势,拓宽传统城市规划学科的视野,积极探寻新形势下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改革的路径与方向,不断完善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2015版培养方案正是在城乡规划实践、理论和教育的新形势下,面对专业教育发展新要求和行业发展新趋势的一次教学改革成果。

具体而言,制定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2015版培养方案的理念是:

(一)实现与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天津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21世纪第二个10年以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高校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11],并将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由培养专才到培养通才或通才有专长(即有某项或几项专长的通才)的转变[9]。由此,天津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也制定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城乡规划专业正是在这样的总体目标下,提出了突出实践类课程,丰富课程体系,培养综合型、多口径的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策略。

(二)紧跟专业教育发展步伐,引领专业课程建设

针对《城乡规划法》中对“城乡”概念的修订、增补,以及《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1]对专业知识结构的相关要求,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在新版培养方案修订中着重做了以下工作:一是,补充和完善城乡规划领域的专业课程,特别是增充乡村规划、生态规划等方面的专项课程;二是,建立以专业课程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城乡规划学升级为一级学科的教学变化和要求;三是,在遵循专业指导规范的基础上,探索符合天津大学自身特色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三)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培育未来行业领军人才

面对未来新型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等发展趋势,适应城乡建设步伐放缓、追求精品的行业发展趋势,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在本科教学改革中,强调了存量规划、实践案例评析等实际课程建设,使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与调整后的专业名称相一致,满足了行业新形势的发展需要,着力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和领军型未来行业人才。

三、新版本科培养方案

(一)新版本科培养方案的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

在办学思想上,新版本科培养方案秉承天津大学“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原则和“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办学方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的综合培养,积极响应城乡发展的多元化需要,培养适应城乡建设发展,能够胜任城乡规划设计、管理与开发、教学与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培养目标上,新版本科培养方案通过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以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规划设计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富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理念,适应中国当代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厚基础、广视野、精技能、高素质,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城乡规划专业人才。

(二)新版本科培养方案的变革

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新版本科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总课时(含必修课和选修课)为3088学时,实践教学环节为54周,占总学时比例的20%,创新研修类课时304学时,占总学时比例的7%。课程延续原分类方式,分为人文与社会科学类、训练与健康类、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学科基础与专业类、集中实践类和创新研究类等六大类别。相对于2010版培养方案总课时略有增加,创新研究类课时比例提高。修订后培养方案总学分为266分,其中选修课88分,学生毕业最低学分要求为214.5分。相对于原培养方案,增加了选修课数量,提高了学生根据不同学习兴趣的课程选择度(如图2所示)。

(三)新版本科培养方案的特色

1.协调课程关系,搭建课程体系,强化课时的合理分配

在原培养方案中,公共课主要集中于本科低年级,专业课则以三四年级为主,造成学生在不同年级的课业负担差距较大,且相关课程前后脱节。新版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秉持公共课逐步减少、专业课逐步增加的原则,并考虑课程的相关性,延长基础类课程分布周期,将基础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本科学习过程。并通过对现有专业课课程内容数量的删减调整,增加低年级的专业概论类初步课程,将原集中于三四年级的专业课合理分配到各个学年,从而形成了新的以低年级的初步入门到高年级专业领域前后相衔接的特色教学安排和课程体系,同时也保证了各个学年课时分配的均衡和选择余地(如图3所示)。

(1)建立以设计课为核心的各类课程相衔接的特色课程组织架构。在新版本科培养方案中,探索以城乡规划设计为核心,衔接城乡规划理论内涵和应用实践的课程群整体建设思路,形成了从本科三年级至五年级贯穿始终的教学组织框架,从而改变了过去单纯的绘图技能的培养,实现了综合学科的拓展学习。例如:在三年级课程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学习阶段,结合设计课程内容,相应开设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存量更新规划、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场地设计、城市设计概论、环境设计概论等理论课程及相关实践环节。同样,就四年级控制性详细规划、总体规划、乡村规划等设计课程内容,开设GiS与数字化城市、城市生态规划概论、乡村规划原理、区域规划概论、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等相关课程,将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与设计课相结合,并通过前置理论课程、伴讲理论课程与设计课程、实践课程的衔接,帮助学生更快速更清晰地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图4所示)。

(2)增设实践调研和实践评析类课程,强化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为强化实践类课程,突出对本专业学生设计应用能力的培养,规范对实践课程的考核和评析,克服该类课程评分过程的难点,天津大学新版培养方案进行了一系列完善。例如,在二年级暑假增设城乡规划建设实践调研与建筑遗产测绘实习,丰富城乡规划专业学生野外考察实践的选择余地,将历史文化名村、名街等纳入特色调研对象。在本科五年级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实习之后,增设城乡规划实践案例的分析与评价课程,要求学生公开讲述实习体会和成果,公开点评实践效果。

(3)鼓励师生创新,扫除学分认定障碍,在课程组织上激发教学改革动力。为鼓励师生勇于创新,积极探索设计的前沿理论和创新理念,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也为解决传统教学中设计竞赛、workshop等非课程环节类设计难以量化工作的问题,在新版培养方案中,特别在三年级和四年级开设学科竞赛和联合工作坊等任选课程,鼓励不同的师生团队,根据创新设计和合作交流的需要,灵活选择该创新类课程和学分,从而将分散的课外设计纳入正规的教学计划,激发师生教学改革的动力。

3.改革学时设置模式,探索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

新版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基于《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建立了三大模块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其包含对应指导规范中10大核心领域的专业必修课程的“核心模块”“相关课程模块”以及5个“推荐选修模块”。除了改进、增设乡村规划原理、GiS与数字化城市、城市生态规划概论、城市生态绿地规划、城市社会学概论、城市存量更新规划理论与实践、国内外城市规划前沿导论等课程外,更鼓励任课教师积极探索应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主题性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将教学方法从思辩式教学向案例式(Case)教学转变,从教育过程管理向教育目标管理转变[12]。具体体现在每一门课程的学时配置中增设了实践调研、学生案例教授、课下实践训练等课外学时,并适当提高其比重,从而为新开课程探索课题讨论式案例讲授的教学方法预留了空间。

城市更新规划设计案例篇2

【关键词】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教学策略

0.引言

伴随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人口日益增长,城市化的速度逐步加快,同时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所以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渴望美丽的圃林以及绿色的城市,因此,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便应运而生。而推动中国城市园林事业蓬勃发展的是近代公园的产生。城市园林有利于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城市园林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日益凸显,城市园林文化也代表了人类文化的精粹。

1.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在专门的农林院校、一些综合性的大学、建筑类院校以及一些园林绿化等的高职高专院校中,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但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1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每个院校的性质不同,使得各个院校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也具有多样的特征,教学培养目标也不明确。当前,我国设有与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相关课程或专业的院校主要有农林、综合性以及理工类大学,不同类型和性质的院校都依据自身的条件以及对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解来进行教学规划,因此其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设置等都有比较大的差异。例如,农林类的院校主要侧重于园林绿化和植物生态等方面,综合性的院校呈现出各自为政、包罗万象的局面,理工类的院校以城市规划、工程建筑为主,艺术类的院校则更重视艺术设计。因为没有相对明确的培养目标,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差异也很大。

1.2教学中缺少实践环节

现在许多院校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教学尚缺少实践环节,其课程安排更偏重于书本授课与课堂教学,实践类的课程比重相对偏低,而非常有限的实践课程也仅仅只注重那些简单的艺术形式或植物栽培技术等方面的训练。此外,其理论课同专业设计、设计技能课之间的衔接也不怎么合理,这便很容易使得学生的学习出现理论和实践脱节、创新与动手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

1.3缺少对案例教学的重视

虽然案例教学已经在众多学科的教育中被广泛地运用,但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教学中仍缺少对案例教学的运用,使得学生不能充分地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以弄清城市园林项目的一些工程设计、工程原理以及施工的原理与养护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进而获取并巩固知识。

2.深化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教学的策略

2.1明确教学培养目标

不管是哪种性质的学校,其城市园林教学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培养目标。只有按照明确的培养目标还培养,学生毕业后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应该进一步明确城市规划设计学科的性质与地位,确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并规范其专业属性。明确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教学的培养目标,不仅要考虑社会进步与学科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而且要结合学院具体的办学条件和我国当前的国情。一方面,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教学应该制定一个相对统一的基础课程标准,而该基础课程标准还必须得凸显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各个院校还应该依根据自身院校的性质、办学的师资力量以及市场的定位有所偏重地发展,不断强化自身教学的特色,实施品牌战略。比如,苏州大学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教学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出面向城市建设的需要,德、智、体全方位发展,具备风景园林的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学以及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在城市园林绿化、城市建设等部门从事城市园林植物的栽培、管理及养护,森林公园、风景区、城镇各种类型城市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科学技术型人才。

2.2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

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除了讲授那些理论的课程,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还应当在校内或校外适量地给学生安排一些实践教学的环节。在校内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设计团队或设计小组的形式来完成各种模拟的项目,各个团队或小组分工负责项目的设计与施工环节,并且在老师适当地引导下来一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训练可以使学生在团队中能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并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这其实也是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方向的学生以后工作中必须具有的一种能力。模拟结束之后,还可以把学生设计的成果以模型或图纸的方式展示出来。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加强对学生课外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验室的课题,参与老师的一些科研项目,申报学校大学生的科研课题,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一些课题。

2.3重视教学中案例的运用

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教学中应重视案例的运用。案例教学不但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践问题能力,不只局限于获得固定的原理和规则,更进一步强调怎样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使学生能有目的性地得到感性的认识,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用最佳的形式去获取知识,引导学生设计的思路,使其触类旁通,缩短将理论上的知识转变为能力的整个过程,最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就把哈尔滨市区清滨公园以前尚未进行园林规划之前的设计图纸拿给学生,让学生独自进行设计,设计完以后,老师便带领学生到已设计完成的公园展开实地考察,以便学生可以对成熟项目的现场进行勘查,并对比分析学生自己方案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已有方案的优点和缺点,进而提高学生自己的设计水平。

3.总结

我国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教学尚处在结构性调整的一个重要的时期。了解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教学的现状,并深化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教学,是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的需要,也是适应学科建设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城市更新规划设计案例篇3

Case-basedteachingmethodapplicatinginplanningecologyCurriculum

ZengLiqunZhupengfei

(Schoolofplanningandecology,BeihaiCollegeofBeihangUniversity,BeihaiGuangxi,536000,China)

abstract:Basingontheanalysisof"planningecology"curriculum’steachingstatus,itwasproposedthiscurriculum’scaseinvestigating,arrangementdesignanditsimplementationtoachievebettersoundeffect.problemsduringthecurriculum’scaseteachingwasputforwardinordertogainmoreeffectiveness.itwouldbeareferencefortheothercurriculum’steaching.

Keywords:planningecology;Case-basedteaching;Urbanandruralplanning

1《规划生态学》课程教学现状

《规划生态学》课程介绍生态学和规划学科的相关理论、方法、技术等内容,强调以生态学理论来指导规划,[1]是我校城乡规划专业三年级学生的专业理论课程,是我校城乡规划特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之一,也是广西区城乡规划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特色课程之一。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该生态学与规划的理论知识、方法体系和研究步骤,能够将生态学和城乡规划结合起来应用到城乡规划案例分析和编制工作中。近年来,《规划生态学》的教学以课堂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所学的课程知识,但学生的参与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不高,不能很好的进行知识应用,未能取得良好的预期教学效果,影响了城乡规划特色专业特色的体现,因此,需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

2《规划生态学》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案例教学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哈弗商学院倡导应用真实的案例,吸引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和培养学生互动性,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独特教学方法。[2]发展至今其内容、方法、经验已日趋完善。[3]为了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具有生态学背景和特色的城乡规划专业特色人才,在《规划生态学》课程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

2.1案例选取

适当的教学案例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作为当事人参与到教学中,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新。在该课程的教学中,选取适当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案例分析中,引发学生对案例的思考,并应用已学的生态学知识对案例进行优化和完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和分析应用两大板块,基础理论板块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分析应用板块采用案例教学为主传统教学为辅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正面或反面教学案例,以达到案例式教学的效果。

2.2设计编排

传统的理论教学进度主要由教师来控制,而案例式教学的课程进度在案例引入、学生参与讨论、分析的过程中不容易控制,需要仔细安排好案例式课程的进度。需要教师对讨论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引导学生讨论的内容和方向,避免交流时间太长、研讨范围漫无目的和一些不相关内容介入而影响课程的教学进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选取适当的案例,理清教学思路,合理进行教学过程安排设计,形成教学方案。该课程案例教学分为:案例引入――分组讨论分析――总结评价三个环节来展开,以控制好课程教学的进度(如表1课堂进度安排表,以1次课2学时计算)。

2.3教学实施

案例教学根据教学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对案例开展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总结交流等,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技术方法及其应用的理解和掌握。[4]该课程教学的实施,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采用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形式(如表2)。

为了能够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达到教学目标。案例课程教学之前需要学生利用课程知识、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对类似的案例有一定的了解,保证学生分组讨论教学环节的质量。例如在规划案例生态分析的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课前了解生态分析的步骤、内容和方法,以保证学生对课堂教学案例能够有话可说;而在生态规划与设计的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课前收集一些生态规划与设计的优秀作品,保证学生在课堂给定的设计条件下,对给定区域的生态规划与设计能够有一定的思路。

案例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主题和内容展开讨论,以避免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的引导包括案例的介绍和问题的提出两大方面。在案例介绍时要为之后的分组讨论埋下伏笔,而在分组讨论中又需要提出一些关键且具有引导性的问题,确保学生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而不是漫无目的浪费时间的闲谈。例如在第6章规划生态分析课堂教学中,选择学生熟悉的教学基地广西钦州大芦村为例,进行案例式课堂教学(如表3)。

3《规划生态学》案例式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1先修课程的要求

《规划生态学》课程注重学生对规划案例的生态分析和规划项目生态规划的编制能力的培养两大方面,要求学生此前具备一定的生态学和城乡规划的基础理论。因此,在课程开设之前需要先修生态学基础课程和城乡规划基础课程。生态学基础课程包括:生态学原理、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园林植物学和生态学原理教学实习;城乡规划基础课程有: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规划设计、场地设计和专业认知实践。

3.2案例选取应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好的案例是案例式教学成功开展的有利保障,城乡规划的案例很多,但如何能够选择具有启发性、难易适中、重点突出的案例需要教师不断揣摩和设计。[5]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和城乡规划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特色课程,案例选取以突出城乡规划专业的生态学特色为主。

3.3案例和教材相结合

规划生态学课程案例教学,需要案例和教材相结合。教材侧重系统的理论知识,而案例来源于实践,其蕴含的知识点不能脱离教材。因此,在案例选择时要以课程知识点为导向,选择合适的案例,以案例为载体,按照培养能力和课程教学的要求来设计案例,组织教学内容和梳理知识点,使知识案例化、实践化。

3.4提高师资力量

案例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课程所需的生态学和城乡规划相关知识,而且需要具有敏捷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此外,教师最好能够是双师型的,能够利用城乡规划工作中的经验积累,编写教案、划出重点、难点,将教学的内容和案例融会贯通,更有利于案例教学的开展,保证良好的案例教学效果。

城市更新规划设计案例篇4

关键词:住宅类课程;案例式教学;安置小区

城乡规划学是基于多角度来分析研究人居环境,并且越来越多利用其他学科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住宅设计类课程的教育也从设计、工程领域扩展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领域,实践课程内容更加丰富,要求更好地培养出基础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地方专业应用型人才。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办学竞争,如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创建办学特色,是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对于住宅类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势必会显得不足,需要进行改革,本文在城乡规划住宅类课程中通过引入案例式教学来探讨新的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一住宅类课程的重要性

中国现代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已经历时六十载春秋,近三十年来,城乡规划专业在中国发展迅速,院校数量规模及覆盖地域不断扩大,从寥寥数所院校发展为一百多所院校,我校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也才起步,与那些重点大学和本科办学历史较长的大学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这就决定了我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办学不能一味地效仿重点大学,只有充分发掘自身的优势,打好自己的优势牌,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拓展一定的生存空间并有所发展。作为地方高校,在保证基本培养标准的情况下,确定不同侧重点的培养方案,如改革教学方法,教学课程中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办学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同时能强化小城镇、新农村的住宅建筑设计和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实践能力。而住宅设计类课程包括了基础实践课程《建筑初步》、核心实践课程《住宅建筑设计》、《住宅建筑设计课程设计》、《城市住宅区详细规划》和《城市住宅区详细规划课程设计》,这些住宅类课程与社会挂钩紧密,且住宅、小区社会需求量大,该类课程中实践能力的提升对于学校、学生和社会都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二案例式教学在住宅类课程中的流程设计

案例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一个实际的案例的解决过程来完成课程的学习。住宅类课程学习内容主要是住宅建筑设计和小区规划设计,我们以某安置小区的设计为案例来进行课程学习。安置小区即是居住小区,小区内建筑设计以住宅设计为主,同时安置小区也是在小城镇、城市及郊区都会出现的设计类型,在住宅类设计课程的案例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以其为例,更加契合课程大纲,也更加具有广泛性和实效性。我们把课程分为三个授课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与案例解决过程相挂钩,案例的最后完成也预示着课程的授课结束,案例的具体设计与实践应用也体现着课程的授课效果。具体介绍如下。

(一)案例式教学前段设计

虽然城乡规划专业住宅类课程一直强调以实践为主,但是实践是离开不了理论知识的指导,因此课程前段需要学生系统地学习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这是课程学习的初级阶段,虽然还没有真正接触到实践案例的解决,但是这个阶段不可轻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前段阶段授课时间不可过长,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课时可以控制在总课时的1/4至1/3,这样就可以为学生余处大部分课时在后面阶段的实践案例设计过程中。2.前段阶段教师可以在理论知识讲授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图片、视频等资料来展示相关经典案例,虽然后面有实际案例可以操作,但是理论授课中适当讲述经典案例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疲倦的情绪,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加深知识点的印象。3.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教师应及时下达设计任务书,任务书中提出课程后续要完成的设计案例类型即安置小区规划设计,提出相关的设计要点,同时安置小区的规划设计最好不要是假想的一个设计任务,而是与地方设计单位密切合作,布置一个实际任务,做到“真题真做”。任务书的下达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学生好好研究任务书的具体内容,并在课外做好充分准备,为后续阶段打好基础。

(二)案例式教学中段设计

教学中段就是学生正式开始案例即某安置小区设计的过程。安置小区进行设计,首先要求学生做好前期分析,充分调研,对设计地块进行现场踏勘、资料收集和访问调查,摸清第一手资料,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方案尊重事实,符合当地要求,为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案构思打好基础。这个过程也是所有方案设计的必备过程,是规划行业设计最重要的过程。那么前期分析可以概括为三个内容,具体如下。1.案例背景分析。案例背景主要是分析基地的区位、经济文化等背景及其它应注意的方面。例如该安置小区位于某港口城市内交通最为便利的区域,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风景优美,因此根据其背景分析安置小区设计的目标就定位一个满足景区形态、业态、人文要求的风情小镇。2.基地特征分析。基地特征分析主要是分析基地的四面邻居、基地面积和地形地貌等。例如该安置小区北面为体育公园,东临山体公园,西面、南面均为水体,总面积约22公顷,共分为“村留地”、“立地式”、“套式”安置区三个不规则地块,基地内部地势平坦,靠近山体地段标高略高,整体高差在2%以内,属于适宜建设的“平坡型”地势。3.甲方标书解读。既然案例是实际项目,就应对甲方标书进行解读,更好地摸清甲方想法。标书解读过程可以是设计方和教师共同引导学生来进行思考,以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了解在安置小区设计过程中应该要注意哪些方面,后续的方案构思要考虑哪些方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考引导过程,也是能够让学生方案构思的启迪过程。如该方案就提出了4个方面的解读要求:基地环山傍水,如何充分利用其外部山体、水体及体育公园等景观资源,打造与外部环境协调的建筑风格,同时又避免外部地形、地势环境对基地内住户的不利影响?“立地式”安置区远离城市干道,而安置人数偏多,对外交通压力较大,“套式”安置区以多层为主的布局模式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人车混行,如何合理解决各住区交通问题?“立地式”安置区达到1.0以上容积率基础上还要满足每亩3.8间的要求,而此处又处于绿心景区,这样高密度与景区高品位的空间要求可能产生矛盾,因此总体布局如何协调限高、容量、密度、品质的关系?“村留地”作为连通另外两个区的中心地带,其城市沿街界面最长,同时也是绿心飞龙湖重要的旅游商业服务点,是整个基地风情打造的点睛之笔,如何定位其发展业态,且兼顾城市界面形象?其实这4个解读点包括了交通、品质、商业服务等几个方面,均与居住环境密切关联,也是居民最为关心的几个方面。

(三)案例式教学尾段设计

教学尾段设计虽然是最后一个过程,但是此阶段所需时间不能太少,一般控制在总课时的1/3左右,通过前期的所有准备后,这个阶段是学生进行实际设计的阶段,也是从无到有的阶段。学生在进行反复的方案推敲修改后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安置小区的规划设计。首先是确定最重要的结构,本规划结构定为“一带两区四廊”,“一带”即配套商业景观,是小区的活力源泉,“两区”相对独立,“四廊”为四条公共绿化走廊,打通基地内侧山体与外侧水系及公共绿地的景观廊道;其次确定安置小区的具体空间布局,例如功能布局做到疏密有致、因地制宜,交通规划做到东西串联、通而不畅,风貌规划做到山地建筑特色与乡村风貌,绿地景观做到绿脉分隔、绿化掩映,户型设计要求经济实用、合理均好、绿色低碳等;最后方案设计完成后邀请甲方和设计方进行评价和指导,通过校内校外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实战能力。

三结语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高等教育多样化”、对高等学校要“分类指导”、学校“要办出特色”等高教方针政策,地方类高校的教学方式秉承“多样化”、“特色化”等要求具有很大的必要性,而住宅类课程设计的内容紧扣热点,关注民生,有利于整个国家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对地方院校而言,城乡规划住宅类课程体系中运用案例式教学,能够优化系列课程、充实教学内容,培养创新人才,为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创新局面,对地方本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作者:王晶邵文玉孙蓉蓉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城市更新规划设计案例篇5

珠海市地下管线管理条例全文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地下管线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管线空间资源,保护地下管线设施,保障地下管线安全运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地下管线的规划、建设、维护和信息档案等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但海域的地下管线除外。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地下管线,是指建设于地下的给水、排水、燃气、燃油、热力、电力、通信、照明、工业、有线电视、公共监控视频等的管线及其附属设施。

第四条本市地下管线管理实行统一规划、协调管理、节约资源、信息共享、保障安全的原则。

第五条市市政主管部门负责地下管线的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

规划、建设、水务、交通、公安、国土、公路、人防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地下管线的管理工作。

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负责本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收集、保管、利用以及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工作。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侵占、破坏地下管线设施,并有权对上述行为进行制止和举报。

第七条政府鼓励和支持地下管线科学技术研究和创新,推广先进技术,提高管线管理的科学技术水平。提倡管线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

第二章规划管理

第八条市规划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地下管线规划的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

第九条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应当包括地下管线系统。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各类地下管线及其附属设施作出综合安排。

第十条新建、改建、扩建道路的,应当统一规划,统筹设计安排管线通过的位置。

新建、改建、扩建地下管线工程,应当控制在规划的对应管线位置范围内,不得占用其他管线位置。

第十一条各类地下管线的走向、位置、埋深应当综合规划,并按照下列原则实施:

(一)地下管线的走向宜平行于规划道路中心线,并与地下隐蔽性工程相协调,避免交叉和互相干扰;

(二)同类管线原则上应当合并建设,架空线路应当逐步进入地下进行建设;

(三)新建管线避让已建成的管线,临时管线避让永久管线,非主要管线避让主要管线,小管道避让大管道,压力管道避让重力管道,可弯曲的管道避让不宜弯曲的管道;

(四)地下管线埋设的深度和各类管线的水平间距、垂直间距以及与建筑物、构筑物、树木等的间距,按照国家有关技术标准执行。

第十二条新建、改建、扩建地下管线工程,应当按规定向市规划主管部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与道路同步建设的地下管线工程,可以与道路工程一并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建设单位申请办理地下管线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当到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查明该地段的地下管线现状资料,并向市规划主管部门提交。无资料或者资料不符现状的,建设单位应当及时告知市市政主管部门。市市政主管部门应当查明未建档管线的性质、权属,并责令地下管线产权、管理单位补建档案资料。

第十三条地下管线工程开工前,管线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备资质的测绘单位进行放线;放线后,管线建设单位应当办理规划验线手续,经规划主管部门检测无误后方可动工;在覆土前,经规划主管部门复检无误后,方可覆土。

地下管线工程覆土前,管线建设单位必须委托具备资质的测绘单位进行竣工测量,工程测量成果应当向市测绘主管部门备案。

地下管线工程的测量费用,应当纳入管线工程造价。

第十四条地下管线建设工程竣工三个月内,管线建设单位应当向市规划主管部门申请规划验收,取得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组织竣工验收。

第三章建设管理

第十五条市市政主管部门负责地下管线建设计划的编制和协调工作。

第十六条依附于道路的各种地下管线建设应当与道路年度建设计划相协调,与道路同步建设。确无条件同步建设的,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可以缓建地下管线工程,但应当按照规划要求预留地下管线管位。

年度道路建设计划应当提前公布。道路建设计划调整的,应当及时公告,建设单位或者产权、管理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地下管线建设计划进行相应调整。

不依附于道路的地下管线应当分别纳入相关项目建设计划,配套建设。

第十七条地下管线产权、管理单位拟开挖道路新建、迁移或者变更、废弃管线的,应当在每年的3月和9月,向市市政主管部门提出本单位下一个半年管线建设计划申请。市市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受理申请截止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汇总编制地下管线建设计划,并告知申请单位。

管线产权、管理单位应当按市市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地下管线建设计划进行建设。

第十八条新建、改建、扩建的道路交付使用后五年内,大修的道路竣工后三年内不得开挖敷设管线。因特殊情况需要开挖敷设管线的,应当按有关规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九条新建、改建、扩建道路的,地下管线应当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施工原则,与道路工程同步施工建设。道路建设单位应当统筹管理道路工程和管线工程,合理安排地下管线建设工期。

第二十条地下管线建设单位应当向设计、施工单位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地下管线现状资料,督促和检查测绘单位在管线覆土前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地下管线工程的资料收集和归档工作。

第二十一条地下管线工程的勘察、测绘、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应当具有相应的资质等级。

地下管线工程勘察、测绘、设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与地方的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地下管线的勘察、测绘、设计,并参与地下管线工程验收工作。

地下管线工程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经审查通过的施工图、批准的时间以及有关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施工,设置管线标志,并提供合格的管线竣工图。

地下管线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对地下管线隐蔽工程进行监理,并做好管位的监理记录。

第二十二条地下管线工程施工前应当按规定向有关主管部门办理施工许可证。与道路同步建设的地下管线工程,可以与道路工程一并办理施工许可证。

因地下管线建设工程需要占用、挖掘道路的,应当依法经市市政主管部门或者公路管理机构批准;影响交通安全的,还应当征得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同意。

第二十三条地下管线建设单位应当在开工前到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办理建档手续,与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签订地下管线档案移交责任书。

第二十四条新建、改建、扩建和整治道路需迁移、改建地下管线的,道路建设单位应当通知有关管线产权、管理单位,并告知迁移或者改建的设计要求,由管线产权、管理单位负责迁移或者改建,并与道路工程同步施工建设。

新建、改建、扩建道路施工过程中,因场地条件或者地下空间占用等原因需变动地下管线平面位置、标高和规格的,应当按原审批程序办理变更手续后方可组织施工。

第二十五条地下管线工程需临时使用土地或者拆迁房屋的,管线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涉及绿化、消防、军用设施、轨道交通、测量标志、航道、河道、桥梁、文物等方面的,管线建设单位应当征求相关管理部门的意见或者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六条地下管线工程施工单位在原有管线或者设施埋设的位置不明时,应当采用可靠方法进行探测,掌握实际情况后方可施工。可能对其他管线或者市政、绿化、建筑物及构筑物等设施造成影响的,应当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并及时通知有关单位派员到场监督。如有损坏,施工单位应当立即停止施工,通知有关单位进行抢修,并做好记录。发生的费用由相关责任单位承担。

第二十七条地下管线工程施工时,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设置施工标牌,并在施工场地周围设置安全警戒线。施工标牌上应当标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施工期限和联系电话等内容。

第二十八条地下管线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管线工程勘察、测绘、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单位进行管线工程竣工验收。管线建设单位应当将管线建设工程已经竣工验收的情况报告市市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九条政府鼓励采用综合管廊、共用管沟、共用管块等建设方式建设地下管线,提高地下空间利用效率。

政府鼓励地下管线产权、管理单位采用各类先进技术对地下管线进行标识、定位、探测和管理。

第四章维护管理

第三十条市市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线产权、管理单位对地下管线的维护管理。市市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日常的督查工作,并定期组织对地下管线维护管理的专项检查,地下管线产权、管理单位及养护作业单位应当给予配合。

地下管线应当纳入市政公共设施实施统一综合管理,提高地下管线维护质量和运行安全水平。

第三十一条市市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地下管线安全应急处置综合预案。

各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和管线产权、管理单位,应当建立相应的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并报市市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二条管线产权、管理单位对所属地下管线及其设施的安全运行负责,加强日常巡查与维护,保持管线及其附属设施完好、安全。地下管线及其附属设施破损、老化、缺失的,应当及时修复。

第三十三条地下管线发生故障需要挖掘道路进行紧急抢修的,管线产权、管理单位可先行施工,做好记录,同时向市市政主管部门或者公路管理机构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报告,并在二十四小时内补办批准手续。如遇节假日,补办手续可顺延至下一个工作日。

第三十四条因地下管线工程挖掘道路的,建设单位应当依法向市市政主管部门或者公路管理机构缴纳挖掘修复费,由市市政主管部门或者公路管理机构负责组织道路养护单位修复道路。道路修复质量不得低于该段道路原有的技术标准,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第三十五条管线产权、管理单位不得擅自迁移、变更或者废弃地下管线。确需迁移、变更或者废弃的,必须经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废弃的管线应当拆除,不能拆除的管线应当将管道及其检查井封填。

第三十六条在地下管线用地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压占地下管线进行建设;

(二)损坏、占用、挪移地下管线及其附属设施;

(三)擅自移动、覆盖、涂改、拆除、损坏管线设施的安全警示标志;

(四)倾倒污水、排放腐蚀性液体、气体;

(五)堆放易燃、易爆、有腐蚀性的物质;

(六)擅自接驳地下管线;

(七)其他危及地下管线安全的行为。

第五章档案信息管理

第三十七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各部门、各专业系统的地下管线信息资源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

第三十八条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应当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建立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应当使用市测绘主管部门批准的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由市测绘主管部门负责提供并及时更新。

第三十九条地下管线产权、管理单位应当根据地下管线信息标准和要求,建立和维护各自的子信息系统,并纳入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

第四十条地下管线工程实行工程档案预验收制度,在地下管线档案预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工程竣工验收。

第四十一条管线建设单位应当在新建、改建、扩建的地下管线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三个月内,按照有关规定向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移交有关档案资料及其电子文件。

地下管线工程勘察、测绘、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应当配合建设单位收集、整理地下管线工程竣工档案。

第四十二条管线产权、管理单位应当向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移交原有地下管线已形成的专业管线现状图、竣工图、竣工测量成果及其电子文件。对已建成而未有档案资料记录的地下管线,管线产权、管理单位应当负责查明管线现状。

测量成果及其电子文件应当自本条例实施之日起一年内移交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

第四十三条地下管线迁移、变更或者废弃的,管线产权、管理单位应当将迁移、变更、废弃部分的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修改、补充到本单位的地下管线专业图上,并自管线迁移、变更、废弃之日起三十日内,将修改后的专业图及有关档案向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移交。

第四十四条地下管线建设单位及产权、管理单位向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报送的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应当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涂改、伪造。

第四十五条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制定本市地下管线普查实施方案,编制管线普查工作的技术规程、规范和标准,并组织相关部门及管线产权、管理单位对已有的地下管线开展普查和补测补绘工作。

市市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相关部门每五年进行一次地下管线专项普查,各有关管线产权、管理单位应当给予配合。

地下管线普查成果应当在验收合格之日起三个月内纳入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

第四十六条地下管线建设单位和产权、管理单位查阅本单位移交的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不得收取查询费用。

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查阅、利用信息系统,地下管线建设单位查阅、利用信息系统中非本专业管线信息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并办理相关手续。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管线建设单位未经测量将地下管线工程覆土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管线产权、管理单位未按规定报送地下管线建设计划或者未按市市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地下管线建设计划进行建设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恢复原状,可以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未经批准挖掘城市道路和公路的,分别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和交通主管部门责令恢复原状,可以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建设单位未向设计、施工单位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地下管线现状资料的;

(二)施工单位未按照审查通过的施工图、批准的时间以及有关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地下管线工程施工的;

(三)监理单位未对地下管线隐蔽工程进行监理并做好管位监理记录的。

第五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管线产权、管理单位未能保证地下管线及其附属设施安全运行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限期修复和整改,可以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三条,地下管线产权、管理单位擅自挖掘城市道路和公路,未按规定补办手续的,分别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和交通主管部门责令在三个工作日内补办手续,可以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管线产权、管理单位未经批准擅自迁移、变更或者废弃地下管线或者未按规定拆除废弃管线、封填管道及其检查井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危及地下管线安全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和第四十三条,地下管线建设单位或产权、管理单位未按时向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移交有关档案资料及其电子文件的,由市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移交。逾期不移交的,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并由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委托具备资质的单位进行查明测量,所需费用由地下管线建设单位承担。

第五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四条,管线建设单位或者产权、管理单位向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报送的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的,由市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七条本条例所称道路,是指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市道路和公路,包括桥梁、隧道和其他附属设施。

第五十八条本条例自20xx年8月1日起施行。

城市地下管线需要注意避免走过场普查明确实行属地负责制

防止打乱仗,提高普查效率,普查分工明确,牵头部门负责普查工作的综合协调和基础信息普查工作;行业部门和单位负责组织所属地下管线普查和隐患排查工作。

杜绝数据打架,确保信息准确,普查不仅有自查,还有共查。企业不仅要对自有地下通信管线资源进行普查,修正非标准信息,也要对非自有管线资源与权属单位共查。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副巡视员沈美丽说。

此次普查有详细的时间表。

各城市及管线行业主管部门和权属单位应在20xx年底前完成地下管线普查,建立完善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各专业管线信息系统。

城市更新规划设计案例篇6

第一条为了科学地制定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城市现代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进行各项建设,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城市规划是进行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本市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城市规划必须依法制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更改或者废止。

第四条城市规划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规范、分级管理,并实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制度。

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实行岗位资格证书制度。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负责全市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市规划委员会负责重要城市规划方案和规划管理事项的协调。

区、县人民政府根据全市城市规划的要求,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第六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城市规划的制定、实施以及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情况。

第七条**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以下简称市规划局或者市规划管理部门)是本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城市规划工作。市规划局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设立派出机构,负责指定区域城市规划工作。

浦东新区及其他区、县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区、县规划管理部门)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城市规划工作,业务上受市规划局领导。

本市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市和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实施本条例。

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协助市和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违法建设进行监督检查。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城市规划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基本规定

第九条城市规划必须符合国家和本市实际情况,科学预测城市发展,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城市规划应当符合城市发展战略,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结合,与国土规划、江河流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第十条城市规划和建设应当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第十一条城市规划和建设应当保障社会公众利益,符合城市防火、抗震、防洪、民防等要求,维护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城市交通和市容景观。

第十二条城市规划和建设应当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第十三条城市规划和建设应当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现有绿地、行道树和古树名木,发展城市绿化,加强环境卫生和市容建设。

第十四条城市规划和建设应当保护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建筑物、建筑群,重点保护有特色的历史风貌和自然景观。

第十五条中心城规划和建设应当与人口疏解、功能提升、环境改善和景观优化相结合,增加公共绿地和公共空间,控制建筑容量和高层建筑,改善城市交通,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城市综合功能。

郊区规划和建设应当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合理确定郊区城镇布局和规模,重点发展新城和中心镇,引导郊区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编制与审批

第十六条各类城市规划应当以上一级城市规划为依据,其内容应当符合国家城市规划法和本市有关规定。

第十七条全市总体规划和中心城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全市各专业系统规划由市规划局组织编制,或者由专业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经市规划局综合平衡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后,纳入全市总体规划。

第十八条中心城分区规划由市规划局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由市规划局制定。

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市规划局审批,但特定区域的规划除外。

浦东新区除世纪大道两侧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特定区域规划外,由浦东新区规划管理部门组织编制,报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市规划局备案。

第十九条市人民政府确定的特定区域的规划,由市规划局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市人民政府在审批特定区域规划前,应当听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意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市人民政府的提请,对特定区域的规划作出专门的决定或者制定地方性法规。

对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决定或者制定地方性法规的特定区域的调整,市人民政府应当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第二十条郊区区、县域总体规划由区、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市规划局综合平衡,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新城、部级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由市规划局会同区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新城、部级产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市级产业园区、中心镇总体规划,由区、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市规划局审批。

市级产业园区、中心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一般镇和乡总体规划由区、县人民政府制定,报市规划局备案。一般镇和乡的总体规划的编制应当满足规划实施管理的要求。

第二十一条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根据本市中心城分区规划或者新城总体规划编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依据。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确定的土地使用性质、建筑总量、建筑密度和高度、公共绿地、地下空间利用、主要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等内容,作为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要求,未经市规划局同意不得调整。

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确定的城市设计内容,作为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引导性要求。

第二十二条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涉及市规划局确定的重要地区、主要景观道路的,应当附有城市设计内容。

第二十三条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需要,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也可以委托开发建设单位组织编制。

第二十四条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受理报批的城市规划文件后,应当在法定工作日五十天内批复。

第二十五条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需要,对已经批准的总体规划在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上作重大变更的,按照本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进行。对已经批准的总体规划作局部调整的,全市总体规划和中心城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其他总体规划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对已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修订和调整的,按照本条例第十八条的规定进行。

第二十六条制定城市规划,应当听取公众的意见。

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布该草案,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以及其他形式听取公众的意见。

第二十七条全市总体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后,由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他城市规划由批准机关公布。

第二十八条受委托承担规划编制任务的单位应当具备相应资质。

第四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二十九条各项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和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必须按照规定申请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第三十条各项建设用地必须在城市规划确定的土地使用功能区内选址定点。严格控制在城市基础设施不能满足需要、又无有效措施的地区安排新建、迁建项目;禁止在公路沿线分散安排建设项目。

第三十一条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必须按照城市规划和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要求进行。市规划局应当参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计划的制定。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应当提出该地块的规划设计条件。规划设计条件有效期为六个月。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必须有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根据批准的详细规划提供的出让地块的位置、范围、规划用地性质、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停车场地等各项规划要求及附图。

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必须附有原出让合同中的各项规划要求及附图。

国有土地使用权受让人在开发和经营土地的活动中,未经原审批的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同意,不得变更出让合同中的各项规划要求。

第三十二条公共绿地(含公园、街头绿地等)、生产绿地、防护绿地、专用绿地(含住宅区绿地、庭园绿地、各单位绿地等)、基本农田保护区用地、蔬菜保护区用地、公共活动场地、对外交通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医疗机构用地、体育场地、学校用地等现有和规划的专用土地,必须妥善保护。未经法定程序调整规划,不得改变用途。

禁止占用城市道路、广场、河道、高压供电走廊和压占城市地下管线或者依附防汛墙建造建筑物、构筑物。

第三十三条按照规划建成的地区和规划保留的旧住房、里弄、花园住宅、公寓,未经法定程序调整规划,不得拆除、插建、扩建(含加层)各类建筑。

前款确定的范围内,旧住房综合改造中涉及规划管理的,按照市人民政府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根据市政建设需要,按照规定权限和法定程序作出的调整用地决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

第三十五条沿城市规划道路、河道、绿化带等公共用地安排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带征公共用地。

第三十六条因建设需要临时使用土地的,使用者应当按照规定申请临时用地规划许可。

临时用地必须按照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批准的用途使用,不得改作他用或者转让,不得建造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使用期满由使用者负责拆除一切临时设施,恢复土地原状,退还原土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

第五章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第三十七条各项建设工程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和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必须按照规定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三十八条沿道路新建、改建的建筑物、构筑物(含地下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不得逾越道路规划红线,并应当按照规定距离后退。

道路规划红线范围内现有建筑物,经市规划局批准暂缓拆除的结构较好的建筑作局部改建时,应当将逾越道路规划红线的建筑底层辟作骑楼,设置人行道。

沿道路建设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申请设置道路规划红线界桩。

第三十九条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应当按照规定配置绿地和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场(库),按照规划要求配建公共厕所,并与建设工程统一设计、同步建设、同时交付使用,不得改作他用。

第四十条新建、改建公共建筑和城市道路,应当设置无障碍设施。

第四十一条对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近代建筑,应当按照规定进行保护。在保护范围内不得新建建筑物。在保护范围内改建建筑物或者在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改建建筑物,应当符合有关规定,不得破坏原有环境风貌。

第四十二条沿道路的建筑物、构筑物、城市雕塑、户外广告等设施,应当符合城市规划和市容要求。

沿主要道路不得布置零星、简陋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沿其他道路设置的建筑附属设施,不得妨碍市容景观。新建、改建中心城主要道路时,沿路的架空线应当埋入地下。

第四十三条建筑物的室外地面标高,应当符合详细规划的要求;尚未编制详细规划的地区,可以参照该地区城市排水设施情况和附近道路、建筑物标高确定。

新建、改建道路路面标高,应当与相邻街坊以及沿路建筑地坪标高相协调,不得妨碍相邻各方的排水。

第四十四条管线、道路、桥梁和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应当进行综合平衡,统筹安排。

第四十五条建设工程涉及环境保护、环境卫生、卫生防疫、劳动安全、消防、交通、绿化、供水、排水、供电、供热、燃气、通讯、地下工程、河港、铁路、航空、气象、防汛、抗震、民防、军事、国家安全、文物保护、建筑保护、测量标志以及农田水利等方面管理要求的,必须符合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

第四十六条设计单位必须按照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和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提出的规划设计要求进行建设工程设计,并对设计质量负责。

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所附的图纸施工,并对施工质量负责。

第四十七条建筑工程和管线、道路、桥梁工程现场放样后,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必须按照规定向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申请复验,并报告开工日期,经复验无误后方可开工。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受理申请后,应当在法定工作日七天内复验完毕。

第四十八条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必须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附图的要求,全面完成建设基地内的各项建设和环境建设。

第四十九条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必须向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申请规划验收。规划验收不合格的,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不予签证;房地产管理部门不予房地产权登记。

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建设单位应当在两个月内拆除建设基地内的临时设施。

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六个月内,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规定向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或者区、县城市建设档案机构无偿报送建设工程竣工档案。

第五十条建筑物的使用应当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准的使用性质。需要变更建筑物使用性质的,必须报原审批的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批准。

第五十一条临时建筑不得超过两层,使用期不得超过两年;确需延期的,可以申请延期一次,延长期不得超过一年。临时建筑不得改变用途或者买卖、转让;使用期满后,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必须负责拆除。

第五十二条棚户简屋地区的房屋应当按照城市规划进行改建;尚无改建计划的,经批准后,可以进行修建,但应当在排水、通风、采光等方面处理好与相邻建筑的关系,不得扩大原有建筑占地面积,不得妨碍交通、消防安全。

第五十三条农村个人住房建设应当根据城市规划要求,统一规划、相对集中、与村镇建设相结合。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六章城市规划管理审批程序

第五十四条下列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由市规划局负责审批:

(一)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建设控制范围内的;

(二)海岸、长江口、黄浦江两岸、苏州河两岸、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淀山湖风景区内的;

(三)全市性、系统性的市政建设工程;

(四)外环绿带、楔形公共绿地和大型片林、涵养林、防护林等生态公益林及其范围内的和城市建设敏感区、城市生态敏感区内的;

(五)保密工程、军事工程和市人民政府指定的其他建设工程。

本条前款所列以外的其他建设工程,由所在区、县规划管理部门负责审批,并在批准后十五日内报市规划局备案

第五十五条建设项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规定申请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一)新建、迁建单位需要使用土地的;

(二)原址扩建需要使用本单位以外的土地的;

(三)需要改变本单位土地使用性质的。

第五十六条建设单位在上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前,应当按照规定向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申请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申请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应当填报《建设项目选址申请表》,并按照规定附送有关文件、图纸。大中型建设项目,应当事先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作出选址论证。

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受理申请后,应当在法定工作日四十天内审批完毕。经审核同意的,发给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并核定设计范围,提出规划设计要求;经审核不同意的,予以书面答复。

各有关部门在审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应当验证按照本条例第五十四条规定权限核发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建设单位在取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后六个月内,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未获批准又未申请延期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即行失效。

第五十七条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必须按照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和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提出的规划设计要求,委托设计单位进行建设工程设计,并向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申报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

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受理申请后,应当在法定工作日二十日内审批完毕。二十日内不能审批完毕的,经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二十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重要地区、主要景观道路沿线建筑,以及其他地区的大型公共建筑的建筑风貌和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应当组织专家论证。

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批准后六个月内,未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又未申请延期的,已批准的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即行失效。

第五十八条建设单位或者个人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应当填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申请表》,并按照规定附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有关文件、图纸。

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受理申请后,应当在法定工作日四十天内审批完毕。经审核同意的,发给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经审核不同意的,予以书面答复。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地块的建设工程,在出让、转让合同签订后,应当按照规定向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申领或者更换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六个月内,未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又未申请延期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即行失效。

施工临时用地规划许可,可以随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一并申请审批。

第五十九条下列建设工程,应当按照规定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一)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

(二)新建、改建城市道路、公路、桥梁、管线、隧道、轨道交通工程;

(三)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近代建筑的大修工程以及改变原有外貌或者结构体系或者基本平面布局的装修工程;

(四)需要变动主体承重结构的建筑大修工程;

(五)沿道路或者在广场设置的城市雕塑工程。

第六十条建设单位或者个人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应当填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申请表》,并按照规定附送有关文件、图纸。

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受理申请后,应当在法定工作日二十五天内审批完毕。经审核同意的,发给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经审核不同意的,予以书面答复。

利用原址建设的建筑工程或者不需要申请用地的管线、道路工程,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规定向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申请核定设计范围和规划设计要求,并按照规定报送设计方案,经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核定设计方案后,按本条第一款规定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单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必须按照规定向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报批。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化整为零,分别报批。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当按规定缴纳执照费,并在六个月内开工。逾期未开工又未申请延期或者申请延期未经批准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即行失效。

第六十一条下列零星建设工程应当向所在区、县规划管理部门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零星),受理部门应当在法定工作日二十天内予以审批:

(一)棚户简屋的修建;

(二)建制镇的个人住房建设;

(三)沿城市道路的房屋门面装修;

(四)户外广告设施的安装。

零星建设工程涉及人民广场地区、中央商务区、市级商业街和文物保护单位、优秀近代建筑的,其设计方案应当报市规划局审核同意。

第六十二条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建造临时建筑,应当向所在区、县规划管理部门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临时),受理部门应当在法定工作日二十天内予以审批。

第六十三条需要变更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核准的用地性质、位置、范围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准的建筑性质、位置、面积、高度、结构,道路位置、宽度,桥梁位置、梁底标高,市政公用管线位置、口径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必须报原审批部门批准。

第七章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第六十四条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及其规划管理监督检查机构,负责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并依法制止和处理违法建设活动。

规划管理监督检查人员执行公务时,应当佩戴标志,出示证件,并为被检查者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六十五条城市规划监督检查的内容如下:

(一)未经规划许可的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

(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合法性及其执行情况;

(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合法性及其执行情况;

(四)按照规划建成和保留地区的规划控制情况;

(五)建设工程放样复验;

(六)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

(七)建筑物、构筑物的规划使用性质;

(八)按照本条例规定应当监督检查的其他内容。

第六十六条对按照本条例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或者个人,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应当立案调查,查勘取证,作出行政处罚决定,送达当事人。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六十七条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而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占用土地的,批准文件无效,占用的土地由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责令退回。

第六十八条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由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不能没收实物的,按市场价没收违法所得;拆除或者没收后仍未完全消除影响的,处建设工程违法部分造价的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一百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八条、第四十一条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建设的违法工程,由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拆除,拆除后仍未完全消除影响的,处建设工程违法部分造价的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一百的罚款。

第六十九条逾期不拆的临时建筑或者建设基地内的临时设施,由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责令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和施工单位限期拆除,并从逾期之日起处建筑面积每日每平方米十元至五十元的罚款。

第七十条对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申请施工放样复验的,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未按复验后施工放样要求施工并造成后果的,按照本条例第六十八条规定处罚。

第七十一条设计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造成违法建设的,由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处设计费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一百的罚款。

施工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造成违法建设的,由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处施工管理费用的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一百的罚款。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违法建设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由主管部门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停业整顿直至吊销资格证书的处分,或者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七十二条对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变更建筑物使用性质的,由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当年重置价百分之二至百分之二十的罚款。

第七十三条对违反本条例规定逾期未报送建设工程竣工档案的,由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报送,并按照《**市档案条例》的规定处以罚款。

第七十四条对违反本条例的单位和个人处以罚款时,应当向当事人出具由市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没款收据。罚没款按照规定上缴国库。

罚没款必须在规定期限内缴纳,逾期不缴纳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

第七十五条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和施工单位接到停止施工的通知后继续施工的,市规划管理部门可以通知供电、供水部门停供施工用电、用水,有关部门应当协同实施。

对妨碍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城市交通和市容景观等的违法建设工程,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可以组织有关部门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建设的单位或者个人负责。

第七十六条越权编制或者违法编制、变更城市规划的,审批机关不予审批。

违法审批建设项目的,由市规划局予以撤销,并责令改正。

违法审批行为未改正前,原审批机关不得审批新的建设项目。在此期间,确需审批的新的建设项目,应当报市规划局审批。

第七十七条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作出其他错误决定,由市人民政府或者市规划局责令其纠正,或者予以撤销,并对违法建设工程作出处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由原发证部门依法赔偿。

第七十八条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未按期审批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含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含临时、零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

第七十九条对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违法建设的建设单位责任人,由其上级机关或者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条对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违法建设的审批责任人,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城市更新规划设计案例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原理;建筑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041-02

一、建筑学专业设置《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规划已成为城市建设有序协调开展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刻变化,十六大报告中把小城镇建设发展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上海世博会将主题定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世博史上第一次出现“城市”主题。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对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的建筑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建筑技术,更需要掌握城市规划方面的知识。因此,对建筑学专业开设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进行教学实践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其加深城市规划原理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要求我们对未来城市的建筑师必须抓好《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培养出满足未来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建筑专业人才。

二、《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现状

目前我院《城市规划原理》教学主要是在建筑学、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环境艺术、测绘、给水排水专业中开设,除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外,其他专业多数开设该课程的教学课时短。建筑学专业的该门课程理论部分在大三上学期开设,开设课时多为56课时;大三下学期为课程设计实践,时间多为40课时加1个设计集中周。教材基本上选用同济大学李德华教授的《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该教材为本科院校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学专业的教材,其内容范围广、深度大,对我院以强调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的教学来讲不太适合,删减了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城市规划的行政与法规章节。课程设计以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为实践课题。

三、《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考虑到我院建筑学专业的特点,针对已有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的教学模式和设计环节,从以下环节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

1.突出教学重点,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鉴于城市规划工作具有的综合性、实践性、政策性、动态性、地方性、长期性的特点,对《城市规划原理》课的教学带来诸多难点,其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涉及面广,许多章节前后逻辑连贯性不强,书上的案例部分缺少时效性,给学生的理解掌握带来困难。因此,在教学内容上确立“一条主线,三个培养”的原则,以期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一条主线是以突出基础教学为重点,即以城市规划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为主线,课时分配上首先保证基础、重点、难点内容有充足的课时,基础、重点部分占70%的课时;三个培养即:(1)教学中始终贯穿着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综合运用;(2)坚定贯彻对学生求实认真、刻苦钻研的精神培养,加强对学生的作业、设计、调查报告、参观报告的训练练习;(3)注重对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知识之间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处理好与其它专业课的衔接,如建筑策划、场地设计、建筑设计;以便达到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

2.充实优化教学内容,切实掌握专业最新动态。针对学生特点、实际需求充实优化教学内容。教师要克服以往教学内容上面面俱到、照本宣科、理论多、案例少而过时的情况,灵活掌握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安排形式多样、密切联系建筑设计方面的教学内容。一是要根据章节特点合理整合、删减,增强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关联性。如在《城市规划原理》课教学改革中,将居住区规划一章节与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部分内容结合在一起,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城市规划原理》课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提高了理论课教学的理解力和说服力。二是在教师的教案和讲义中,不断增加国内外最新的规划理念。如在介绍城市规划的任务和原则这一部分内容时,介绍国外的城市规划理念我们特别注意增加介绍城市规划的前沿发展动态及最新的规划理念,因为,我们的教材还没有增添当今城市规划的前沿发展动态及最新的规划理念,所以,要将城市规划发展的新动态充实到教学内容当中去。三是教师要不断关注国内专业动态,收集相关资料和城市规划案例用于教学。如目前大型企业集团的房地产开发往往与城市规划、地区规划紧密结合,进而对于城市发展、区域发展建设产生反推动力。教师要注意收集整理相关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深化专业思维的广度、深度。

3.强化实践环节,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依城市规划的特点,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把实际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一是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尽可能采用真题进行设计,组织学生实际地调查所设计地块的环境状况,充分地考虑城市规划的基本要求及限定条件,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从中加深理解城市规划原理的内涵,体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技巧及其重要性。二是通过实际案例教学实践,更能适应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特点,既能避免枯燥理论降低了基础薄弱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基础较好但实际经验少、思维局限较大的年轻学生增强实践经验、拓宽思路,实践表明,能较大增强自主学习的动力。三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建筑学专业学生全面系统认识城市规划原理,使得学生对于理论内容理解更充分、更形象、更迅速,并运用到建筑设计当中,有利于夯实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出更适合社会用工需求的学生。

4.改进教学手段,加强与学生互动交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采用录像、投影、动画等方法进行交互教学,使抽象的理论教学变的更加直观,利用互联网建立教学平台,如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加强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开展第二教学课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城市规划馆,进行较为直观的教学,充分了解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发展变化,更生动地了解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城市不仅需要规划师勾画和谐的蓝图,更需要建筑师在城市规划付诸实施过程中创建满足内部功能和外部空间要求的建筑作品。通过第二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建筑设计上对人、环境与建筑有充分地理解。

《城市规划原理》是我院建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主干课程。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鉴于我们的城市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时期,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要不断改革《城市规划原理》的教学,根据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以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掌握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能够以《城市规划原理》知识为基础,具有从全局观念、整体意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峰,任云英,周庆华,黄嘉颖,杨辉.城市规划基础理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建筑与文化,2009,(06):55-57.

[2]赵秀敏.环境艺术专业的建筑学课程教学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3,(12):28-31.

城市更新规划设计案例篇8

关键词:大型建筑影响规划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大型建设项目选址对城市规划管理的影响

在一个城市的建设中,对大型建设项目建设用地的选址是十分关键的,它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涉及面很广,牵扯着许多因素,还有许多项目在原有的规划中并没有,是新增的,因此,规划管理部门在短期内不能及时做出准确的决定。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必须进行深入地、多因素、多层面仔细分析,才能提出规划选址的基本要求,然后经过规划咨询部门充分论证,方可提出初步选址意见,即使是这样,大型建设项目的选址争议仍不可避免,因其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冲击,对综合交通网络的影响,对城市环境的提升产生十分重大的作用。

例如;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的选址,在众多的选址方案中,确定选址的有两个方案进入到最后的竞争,它们各有各的优势,但是为了考虑能获得奥运会主办权等综合因素,我们采用了更加偏重于战术层面的方案,最终选址在北京北中轴线位置。

大型建设项目建设用地的选址,对城市规划管理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

要考虑大型建筑在落成之后是否会对这个城市原有的结构产生影响。

在落成之后是否会对这个城市原有的交通产生影响。

大型建设在建设施工期,或竣工后,会不会对城市的环境产生影响。

大型建设在落成之后,会不会对周边的经济产生影响,是否具有开发价值。

市民对大型建设项目选址的参与,政治领导人的综台判断及项目方对选址的要求等。

大型建设项目选址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多品味的系统工程,一个项目的选址方案是否合理,科学与经济,只有先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然后进行大系统整合,一切为了更好的提升整个市政建设的最终目的来统一规划,策划,才能取得大型建设项目选址的优选方案。

二城市规划管理如何确定大型建设项目的选址

管理区域条件分析

任何建设项目的选址在现有的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下,都必须在其所在的行政管辖区内进行,只有在此管理区域才能对其建设条件进行系统的分析、比较、研究核定,在对建设项目选址条件进行分析时,要扩大其作用的影响面,不能就局限于建设城市本身,在考虑到整个管辖区,结合建设项目作用的特点,进行管理区域全面的条件分析。

空间结构调整和优化用地布局

大型建设项目选址对城市空间整体规划结构,布局影响十分关键,也是一座城市空间结构进行转型的最佳机遇,例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选址,其目的就是要深化主题,审慎思考未来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解决城市和高质量生活之间的矛盾,并通过对场馆布局,道路交通和景观规划的创新来打破传统博览会的场馆式布置,探索一种开放的、交融的城市空间,其立意十分明确,即世博会的选址目的是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增强城市活力,经过公开方案设计竞赛,政府最终审核确定了现在选用的设计方案,此方案明确强化城市的特征,非常突出体现了代表上海城市特征的母亲河———黄浦江的特色,通过沿江分散布置会场的做法,重整城市滨水空间,以充分展示黄浦江的魅力,使上海的城市中心以黄浦江为轴线发展的城市形象更为突出,城市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得到了优化和提升。

综合交通运输条件分析

交通和土地利用在城市建设中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交通拥堵现象已经十分普遍,也是城市规划管理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大型建设项目的位置都有一共同的特性,就是人流,车流量巨大,因此在大型建设项目的选址上,必须要对城市的综合交通运输条件进行仔细的调研和分析。通过交通条件的分析对大型建设项目的选址做出正确的评价,并指定建设项目在规划上设计的要点,充分的考虑到建设项目道路的整体线路,停车场地配置,公共交通配置,与原有城市交通系统衔接配置等等,制定出科学的交通影响分析报告书,从而为大型建设项目选址提供交通定量化的依据,交通条件分析报告书包含以下几项内容;

明确建设项目相对影响交通的范围,建设项目周边土地的利用规划和交通系统现状与规划分析,建设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对交通时限和高峰时间预测分析,城市空间景观的分析。

一个大型的建设项目对城市的空间景观影响也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上海世博会的选址,应该说是从城市空间景观入手进行大型建设项目选址的最佳范例,在几个参选方案中,都能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上海市空间景观进行了整体构思,在努力挖掘城市内涵及强化城市特征等方面,几个方案有着很大的一致性,这说明真实而独特的城市空间景观风貌永远是城市最宝贵的财富。通过征集城市设计方案,对大型建设项目选址进行科学论证,的确是一种塑造城市良好空间景观形象的最佳选择。

选址地经济分析

大型建设项目选址的用地及其周边土地,在伴随建设项目的建设、使用、发展时所带动的经济增长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例如,某市建一大型的商业摩尔,在没有建设时,500-700m/其周边的用地转让价格在500-700/s在建成投入使用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价格已经升到6000-8000/s价格增长了10倍,土地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是大型建设项目选址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在进行大型建设项目选址时,首先要重点考虑未来项目可能带来的影响,对周边地区可能形成土地增值的范围,增值潜力进行土地经济分析,调研.从而使得大型建设项目的选址,既可以建立在城市空间建构的合理层面上,同时又可取得良好的城市经营效益.

大型建设项目对城市形象及发展的作用

大型建设项目对城市形象的重塑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一座城市往往可以通过建设一个大型的项目,创造出良好的城市空间景观,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并且打造出一个崭新的城市新名片。合理的规划好项目的长期发展,能够提高和带动项目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城市的整体发展得到新的增长。

总而言之,大型建设项目选址的规划管理还涉及城市的许多方面,我们要以科学的管理,从多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建立科学评价决策体制,同时也要注重城市居民的反馈信息,大型建设项目的好坏会对城市功能和日常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选址时,一定要本着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广泛调查研究,进行多方案比选,筛选出技术先进、功能可靠、经济合理的规划建设方案,从而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整体调控和建设投资引导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城市更新规划设计案例篇9

信息技术是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等为主要研究工具,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技术学科。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中,信息技术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科学研究、文化教育乃至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

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对城市建设实施全过程控制的过程,这一过程除决定于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及规划设计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外,还决定于对城市历史、现状信息的把握,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利用。当今时代已逐步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一场深刻的信息革命,它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城市规划也不例外。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米切尔(williamJ.mitchell)认为:“信息时代产生的新的城市结构和空间组合将会深刻地影响我们享受经济机会和公共服务的权利、公共对话的性质和内容、文化活动的形式、权力的实施以及由表及里的日常生活体验。”(《CityofBits》,1995)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规划设计领域的各个方面,各种新的城市规划分析、设计和表现技术层出不穷,城市规划设计领域正经历着一场从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转型的深刻变革。

2宏观层面

2.1城市产业发展预测

经济地理学中的生产力布局理论认为:产业是城市核心和支柱,城市在本质上是一、二、三次产业的聚合体。由于不同产业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差异,因此各项产业用地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如在城市中心区往往分布着付租能力最强的商业、办公等第三产业用地,在城市边缘区和郊区则分布着以工厂为主的第二产业用地,在城市远郊区则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用地。这说明城市各项产业用地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和空间分布特征是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的根本依据,在城市产业构成和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乃至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的耦合关系,即城市空间结构实质上是城市产业构成在空间上投影的产物。一定的城市产业空间构成必然与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相对应,通过对城市产业发展的研究,能够使规划人员把握城市空间演化的基本趋势,制定出科学的规划方案。

在收集城市历年来各种产业发展数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学、运筹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人们可以建立起城市产业发展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的模拟运算,就能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城市各种产业的发展状态,并可逐年将预测数据与实际发展数据进行对比,将其反馈回预测系统,对原有模型加以修正,以更准确地预测未来城市产业的发展。这一过程中涉及到大量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由于受专业知识、时间、精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以往规划人员对此几乎无从下手,只能采用相对简单可行的趋势外推方法进行估算,因而难以真正把握住城市产业发展的整体趋势,也就难以制定出科学的规划方案。在今天,规划人员既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与经济学界的专家相互协作,展开对城市产业发展的研究,也可以直接采用已经开发成功的计算机模拟程序来对城市产业发展进行预测,以分析城市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的基本趋势,为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2.2城市人口预测

人口预测是指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现有人口状况以及影响人口发展各种因素的发展趋势的假设,对未来人口发展状况的测算。人口预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是国家制定未来人口发展目标和生育政策等有关人口政策的基础,对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就规划设计而言,人口的数量、构成和空间分布直接决定了未来城市发展的规模、对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量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构成。在宏观层次的规划中,上述表现的更为明显。如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总用地面积、人均建设用地等一系列重要规划指标的确定都是以城市人口预测为基础的。虽然人们早已认识到人口预测对于规划设计工作的重要性,但在信息技术手段相对匮乏的时期,规划人员无力进行大量人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用几种经验预测法分别进行预测,然后进行相互比较和校核,再进一步确定未来城市人口规模的取值。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规划人员自身业务水平、长官意志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规划设计人员往往难以客观准确地确定人口预测模型中各项参数的取值,参数取值的随意性大。这往往使人口预测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科学性。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规划人员摆脱上述困境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以厦门市城市空间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出的人口地理信息系统为例,该系统建立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基础上,它将传统的人口预测技术和近年来蓬勃发展的GiS技术(Geography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快速准确地预测未来城市人口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而且能够分析城市人口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和演化趋势,从而便于规划人员进行城市总体规模、城市空间布局等重大问题的论证研究。

2.3城市交通预测

交通预测是通过对大量观测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进行演绎,预测交通量变化的一种技术手段。通过交通预测,可以确定各条道路的交通荷载,即交通量的大小。通过交通预测可以进一步确定道路的断面形式、宽度等关键要素。因此,交通预测是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前提和基础。而道路网的形式又进一步影响和制约着城市土地的利用方式,对城市整体空间布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决定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的基本因素,因此,科学的城市规划必须以准确的交通预测为基础。

在信息技术尚不发达的时期,交通预测仅仅是少数经过专业训练的专家才能胜任的工作,对于大多数城市规划人员来说,虽然他们已经认识到交通预测对于规划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交通预测的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往往倾向于采用相对简便的经验预测法,而不是进行更为准确的量化分析。例如在城市路网规划中,他们常用道路网密度作为路网规划的依据和标准,而在具体的道路设计时则参照类似地区通过经验类推来确定道路断面的形式和宽度等。这种做法虽然有其合理性,但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并难以摆脱个人经验的影响,其本身并不能成为一种科学的规划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交通预测中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反馈修改过程都可被编成自动运行的程序。在进行交通预测的时候,人们只需将观测到的交通数据输入计算机中,或者利用现代化的监视设备和数据搜集仪器完成数据的自动输入,就可以进行交通量的预测。持续更新的观测数据被不断地反馈到预测系统中,系统通过将观测数据与预测数据进行对比,自动完成对预测模型的修正,实现动态地实时跟踪预测。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交通预测的精度和效率,而且降低了交通预测的难度,使规划人员在无需精深掌握交通预测专业技能的前提下,就能准确地进行交通预测,为城市道路网规划和总体空间布局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

3微观层面

3.1场地分析

场地分析是规划设计的起点,在以往,规划师主要借助地形图来分析场地的坡度、植被、径流等特征,并通过现场踏勘获取直观感受加以进一步核实,然后据此绘制诸如坡度、植被之类的专业分析图进行场地特征的分析。整个过程基本上都在设计人员的头脑中完成,需要设计人员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表达能力,工作量大且沟通不便。随着计算机三维表现技术的日益成熟,现在规划设计人员可以利用多种三维建模软件进行地形建模,将抽象的现状图转化成具体生动的空间模型来进行场地的分析。目前应用较多的建模工具主要有archview、3DmaX、3DViz等,其中archview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软件,它要求用户具有一定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专业知识,且对输入数据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属于专业化的建模软件。3DmaX、3DViz都与autoCaD保持着良好的协作关系,二者能直接应用autoCaD文件进行三维建模,而不需要用户掌握额外的专业技能,因此比较而言,两者较archview建模更为简单易行,应用更为广泛,属于大众化的建模软件。以利用autoCaD与3DmaX进行现状地形建模为例,只要将autoCaD现状图中的等高线进行简单地分层处理,然后输出到3DmaX中,直接应用“地形”(terrain)命令即可生成现状地形模型。现状地形三维空间模型的建立为规划人员展开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个基础性的共享平台,规划人员可利用现状地形三维模型展开一系列诸如高程、景观视线等方面的深入分析研究,从而大大提高规划设计工作的效率。

3.2成果表达

在传统规划设计中,最终的规划成果通常是一整套专业化的图纸,其中大部分图纸都是平面图纸,透视图寥寥无几。这种基于平面的表达方法,对于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公众来说,过于专业化的图纸往往显得晦涩难懂,难于理解蕴涵其中的真实意图,因此公众也无法对规划方案展开积极有效的评论,结果必然造成公众与规划设计人员在沟通上的困难。由此可见,在传统规划设计中,规划成果表现手段的匮乏在客观上抬高了公众参与规划的门槛,由于规划方案无法有效地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引起公众的兴趣。公众在事实上自觉或不自觉地置身于规划设计之外,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无从谈起,从而就使规划设计仅仅局限在少数专业人员的圈子里面,“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无形中变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

三维建模、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直观而生动的成果表现手段。规划设计人员通过运用3DmaX、3DViz等建模软件,可以将规划成果在电脑虚拟空间中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并可进一步将其制作成为静态的透视图或者沿一定路径进行游览的三维动画,从而使人们在规划方案尚未实施之前就能看到其形象。相对于传统表达方式而言,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规划成果的表现不仅能完全真实地反映规划设计的全貌,而且通过声音、图像等多媒体处理技术,能非常直观地将规划方案呈现在公众面前,吸引公众的兴趣,鼓励他们对规划方案展开全面讨论,这对增强公众参与规划的积极性和规划方案的进一步完善都不无裨益。

4面向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设计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较为详尽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和多种分析与表现的工具和方法。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从宏观到微观,从技术到方法的各个层面都给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以更多的启迪,城市规划工作者应在可能的条件下充分运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方法,积极开展面向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切实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世界,吴明佳.信息化城市的特征——关于信息化条件下我国城市规划的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2.1.

[2]王颖.走向信息社会的居住生活与环境[J].城市规划学刊.1997.1.

城市更新规划设计案例篇10

[关键词]城镇居住小区环境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319-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各种观念都在不断的改变,对于居住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些配套设施不健全、物业管理欠佳的房屋可能会存在大量积压,人们更渴望花园般的生活环境。为此,打造人性化的生活小区,关注人的自由,体现人的价值感,重视人的归属感,达到现代人对“物质和精神家园”的双向需求,这些已经成为新时期生活小区建设的新理念。

一、城镇生活小区的规划设计原则

高质量规划设计是提升小区品味和满足业主需求的前提。很多的优秀小区都是通过一定的市场调研,然后进行特色的规划方案招标,从多个设计中择优,集合众长,再经过反复的推敲,最后拍板定案。大量的事实材料证明,前期积极的调研,深入市场进行准确市场定位,通过策划后正确的决策规划设计方案,是成功的保障。在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凡事从利润出发,结合经济效益以营造最佳居住条件为核心,使小区规划满足企业目标、环境、社会功能要求,创建出特色的小区。

1、以人为本,面向未来,注重建筑与环境结合

在生活小区规划设计中应该保证20到30年不落伍,根据需要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现在人们对房子的渴望已经由原来有房可住的传统观念向实用性、舒适性发展,充分发挥其居住功能、享受功能及娱乐功能,内部区分健身房及书房等,让居室更能满足人们生理、健康、安全、心理、交往、休闲需求,体现“家”的感念。

2、小区规划设计布局应该得当,富含层次性

城镇生活小区建设以人居为主,但是在医疗、文化、教育、娱乐、锻炼、交通等功能区域设置也应该以此为中心展开。整个居住区域的绿化面积应至少超过35%,建筑投影面积占用地面积的30%以下。绿地面积应该更加的分散,便于居民就近利用。科学布局中心公园、分区公园、房屋及路边绿化区域。除特大型小区外,一般不宜设置大型中心公园,而应该做好中小型主题公园及组团绿化。对于公共设施建设,尤其是老年人的休闲娱乐、体育器材、儿童游乐场所,既要靠近居住生活小区,方便使用,也要预防对居住环境的干扰。

3、提高院落功能,增大居住群体的交往空间

传统的院子、群落式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于居民生活交往和休息、锻炼。优化组团园林生活小区设计,在相邻居住楼间设计交往层,形成连体居住楼,例如:在合围的空间中进行露天绿化,建立活动平台,也很受大家的欢迎。

二、城镇生活小区的规划理念

1、居住功能多样化

当下,人们对居住功能多样化要求在强调生存的同时更注重享受、发展。居所不仅仅是一处生存的空间,同时更是人们发展、生息、享受、进步的空间。室内设计除了要满足人们基本生存条件外,还要满足人们对其孩子读书学习、艺术发展、身体锻炼、家庭娱乐等空间的需求,根据性别、年龄等特点创建出不同的居室结构,配备感官型的设施条件。

2、住房设计精品化

要抛弃那些传统的套路图纸设计方案,应该加强市场调研,注重集百家之长,在对人们品味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创建适合于当地市场要求的精品住房结构。

3、住房设计要有预见性和弹性

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意识也在不断的变化,对于小区居所往往会因为居住者年龄、性别、成员数量的变化而不合时宜。所以,城镇生活小区规划应该参考国家未来小康示范园区设计思路进行设计,在户型、功能、环境及配套设施方面应该具有超前预留,给调整、改造留下余地。例如:两套合并为一套,三室变为四室、卫生间的改造、线路的改造等等。

4、小区空间设计多样化

根据市场需求,人们从多面、规则型空间设计向三维、多维空间发展,适当设计复式、借层、跃式及跃复式等模式。例如:央视主楼外形设计等。从而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爱好需求。

5、生活小区规划注重集成化科技应用,体现信息化

生活小区规划设计应该适应新科技时代的发展要求,由单一性逐步走向集成化道路,应用有效科技产品服务人们生活。提前感知知识经济浪潮,掌握技术信息。例如:前沿科技、市场信息、政策导向等,不断创新设计理念。

三、城镇生活小区环境规划思路

1、创建特色小区环境氛围,提升人们幸福感

创造特色居所空间,从而为人们提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优越环境,有个性才能吸引到消费群体的关注,有特色才能激发居民的归属感及认同感,满足人们实现自身发展和亲近自然的愿景,让人们渴望家的感觉受到尊重和呵护,最终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

2、注重环境规划,体现自然化宜人空间

常言道:环境有价。传统的植树种草的绿化理念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与环境的要求。注重环境的规划设计,体现环境空间的人文品味,让景观与小区的空间、建筑有机结合在一起,贯穿自然为本的理念。崇尚自然,在小区建设中尽量保护原始的地貌和环境系统,充分发挥居所生存、发展、享受、娱乐的家庭功能。

3、做好市场地位,创建布局合理、功能适合、生活舒服的空间结构

单体平面设计是小区规划的关键,甚至影响小区楼盘未来市场。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下,力求为人们提供功能齐全,使用方便,又丰富的户型空间,本身说就有一定的难度,在一定意义上说,生活小区规划的本身也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规划。所以,对人们生活习惯的调研应做为优秀设计的出发点。

4、优化规划方案,在保证美观新颖、经济实用的前提下,保证双赢

对于开发商来说,利润是永恒的主题。然而投入最小化,效益最大化也是每一位购房者所期待的,没有优秀的设计就不会有成功的小区居所。现在,人们更加关注到了细节、注重质量,从户型到家具摆置,点滴都需细心考虑,对小区居所规划为人们的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5、注重物业管理,提高生活品味

物业管理是一种复杂而全面的工作。它尽早进入,参与小区规划、施工管理过程,不但有利于小区整体发展,更有利于小区综合服务质量的提高。例如:著名的万科物业尊崇“无人管理”即提供服务,然而又不见人员在服务。正是这种理念让整个生活小区的人们沐浴在人性化的安宁和谐氛围里,大家获得了尊重,人居环境的质量层次也在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杨;对新城市主义思潮的认识与思考[J];安徽建筑;2007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