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集权与分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30:25

管理学集权与分权篇1

论文摘要:在过去几十年中,美国学区管理中的权力分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变化,促成了学区管理由集权管理到分权管理的发展态势。

学区是美国公共教育管理体系中的基本行政组织,它管辖着若干个学校。学区管理中权力分配的变化与发展直接影响着学区内学校及教师的发展。本文拟从由权力分配方式角度讨论美国学区管理的特征及其发展态势。

一、美国地方学区管理权力所涉及的领域

涉及到学区管理的权力领域主要包括:主要由学区管理人员掌控的权力;主要由校长掌控的权力;主要由教师掌控的权力以及教师和管理人员共同掌控的权力(见图1)。学区管理中的重大事务主要由行政管理人员决定;学校设施维护方面的事务主要由校长决定;课外作业及留级升级方面的事务由教师决定;校庆及福利等方面的事务由管理人员和教师共同决定。学区内最重要的决策主要涉及到办学宗旨、课程设置及教师发展,在强调民主权力的学区这些都属于共享权力范畴。

美国学区管理中的权力分配曾经是当地的政策问题,20世纪大半个世纪以来,地方学区更强调集权管理,但在过去的10至20年间,一些州,如堪萨斯州和肯塔基州,采取了以学校为本的管理政策,呈现出一种由集权管理转向分权管理的发展态势。

二、集权管理

在美国的学区管理中,集权管理描述的并不是各个学区管理中权力分配的具体情况,但它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权力分配的总体状况。不同的地方学区集权的表现形式及集权特征并不一致,形成集权管理的因素各异,集权程度也因所需要作出决策的领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集权表现

美国地方学区的权力分布因各州各学区而异,并不存在绝对集权的学区,只是各个时期各学区集权的具体程度不一样。就集权的领域而言,各个时期学区集权的领域也存在差异,各个学区的表现形式也存在不同。当然,集权表现形式也存在共性,这可以从民众反应比较强烈的一些事项中反映出(见表1)。

第一,决策方面。在美国,民众的民主意识比较强,参与决策的欲望较高,而普遍认为学区的决策方式单一,代表性不足。在学区只有领导阶层才能作出决策,关键性决策中代表性很强的教师被排除在外,教师的利益不能较好地得到维护。此外,由于美国的地方学区有权征税,学区内的纳税居民也希望自己能

参与学区的重大决策,以维护自己的利益。虽然学区董事会成员中不乏纳税居民,但数量有限,而且并不一定能真正代表纳税居民的心声反映百姓的诉求,再者,在董事会决策过程中并不一定具有真正的发言权。

第二,交流沟通方面。美国地方学区集权主要体现在沟通渠道和沟通时效上。由于交流与沟通的渠道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致使信息不能很好回流,许多利益诉求得不到倾诉与体现,信息经过学区各级传递后,管理者可能将信息过滤;由于教师排除在关键胜决策之外,他们也会对校长的意见持保留态度。很多意见得不到及时沟通,也会延误处理与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第三,管理结构方面。美国地方学区由于大多数专业人员不能参与关键性决策,僵化的自上而下的组织结构不能有效地处理各种事件,尤其是突发事件。由于校长和教师的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他们无法对学生提出的需求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恰当的反应。而事件处理不当造成的不良后果往往又由基层人士负责,这无疑加重了他们的工作负担,降低了工作效率。

(二)集权特征

1.集权的表征

美国各州地方学区的集权程度和集权表征有差异,不同学区的督导对学校的控制与监督不一样。有些督导非常严格地控制着校长的活动,而另外一些督导则相对民主。地方学区内各校长对教师的控制与管理也不一样。总体来看,在较为集权的学区表现出了金字塔状的组织文化特征,即权力集中在组织的上阶层。当金字塔从底部向顶部移动时,人员的数量减少,但被赋予的权力增多,而当金字塔从顶部往底部移动时,人员的数量增多,但被赋予的权力减少(见图2)。

2.集权方式

金字塔状集权学区组织结构使督导拥有一定的权力对校长进行严格的控制。早在1987年彼得森就

将督导与校长的关系划分为监督、输入、输出、行为、选择性社会化、环境等六种控制机制,反映出督导集中自己权力的不同方式。校长又模仿督导的方式,形成类似的控制方式。而学区督导对校长的控制以及校长对教师的控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区集权方式,形成一种集权式组织文化。学区集权方式归纳为六种类型(见表2)。

(三)影响集权的因素

决定和影响着美国地方学区集权的因素很多,包括社会方面、政治方面、文化传统方面、经济发展方面和法律制度方面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古典理论的影响

古典理论认为:效率是衡量生产力的唯一尺度;人的行为是理性的;工作应该分成多个构成部分并接受高度监督;为确保较好地管理,统一的政策、规则和规范是必要的;人不是生来就喜欢勤奋工作的;为建立一个共同的目标,并较好地协调完成目标,权力的等级制是必要的。这种规范化的理论影响了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的组织形式,也影响了教育领域的组织形式。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集权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形式,

20世纪早期,古典理论影响了一些城镇学区管理模式的形成,并被当作在教育改革中有创新精神的成功典范。古典理论倡导的这些理念符合工业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有利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果。2.联邦和州的法律制约

在布朗对托皮卡董事会诉讼案中,布朗赢得了胜利,该董事会受到制裁,使更多的董事会和督导害怕被起诉或被州政府制裁,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期间,许多学区变得更加集权。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在一些领域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如涉及民权的法案以及残疾人权益方面的法案),促使督导和学区董事会采纳了规范行为的制度与政策。在规范教师及其他底层人士行为的同时,也限制了他们的行为活动空间与权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自主决定权。

3.州政府的行政干预

在美国,各州的宪法允许并要求立法部门和教育部门对地方教育进行控制。这种控制,随着20世纪80年代政治改革压力的增强而上升,州立法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干预使学区管理结构更趋于集权化。促进学区合并的法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些法案使学区数量更少了、规模更大了,学区合并使州教育部门与地方学区的关系变得更具可控性。复杂的立案程序、财政控制以及课程指示都激励着集权管理,同时也激励着聘请能较好地实现这些功能的专家。

4.价值观与办学理念的转变

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之间的矛盾使学区董事会和督导担忧会失去对教育的控制。倡导教育公平的人认为教育具有公益性,任何公民都有权接受教育,学区董事会和督导应该确保每个公民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以及教育过程中的均等学习机会;而提倡保证教育质量的人则认为学区董事会和督导应该确保学区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观念上的差异与矛盾影响着学区的价值观与办学理念。价值观与办学理念的动摇使董事会和学区督导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进而加强对学区教育的控制。

三、分权管理

分权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大城市学区的学生类型越来越多元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管理理念。分权与自由联系在一起,并且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在美国分权理念多次被用来解决少数民族提出的代表性不足问题。近年来,由于政治变化及专业发展原因,学区居民干预教育事业的意愿加强,使得分权管理进一步发展。分权有利于开展校本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虽然各个学区在分权管理的表现形式上与分权管理发展的动力上有所差异,分权管理也不能反映权力分配的具体情况,但在过去几十年中,美国学区分权管理的发展态势仍在上升。

(一)地方学区分权管理的发展态势

美国地方学区分权管理从董事会成员的产生方式和人员分布方面得以体现。学区董事会成员通常以两种方式产生,即:选举和任命。近年来,任命方式产生的做法越来越少了,这主要是因为一些选民认为被任命的董事会成员对学区的需求很少给予回应和满足。1992年,唯一一个不准以选举方式产生董事会成员的弗吉尼亚州改变了这一相关法令,到21世纪初,93%的学区董事会声称其所有成员都是由选举产生的。学区董事会成员90%是非党派分子,基本不带政治色彩,候选人之间很少发生竞争。成员中约8%的人是亚裔,4%的人是拉丁美洲人,大约犯%是女性。

学区分权管理的发展态势还体现在学区董事会成员结构方面。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很长一段时期内,董事会成员主要是白色人种男性人士,在社区往往拥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在一些知名的社区更是如此。在1989年有94%的董事会成员是白人,至2001年下降到86%,非白种女性成员比例上升到40%。

(二)地方学区分权管理的发展动力

美国地方学区分权管理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动力。

第一,实施分权管理可以增强决策的弹性。决策的弹性体现在决策的灵活性和快捷性两方面。由于董事会组成结构的变化,可以使董事会成员更具代表性,有利于体现民众对教育的要求,使董事会的决策更具适用性和灵活性。学区实施分权管理可以增强教师的权力,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并及时予以适当满足。对于学校而言,实施分权有利于灵活地作出决定进行适当的变革,以便更好更快地应对社区发展提出的新需求。因此,无论社区居民、教师还是校长都渴望获取更多的实权,尽力推动学区分权的发展。

第二,实施分权管理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通过分权,学区员工手中获得了更多的权力,可以灵活地处理各种事情,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工作效率高的职员容易得到学区领导的赏识,而领导的赏识又可以转化成一种动力,促成的良胜循环有利于他们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能够较好地体现自己价值的工作环境是学区职员所需要的,所激发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能也是学区领导所期望的。

管理学集权与分权篇2

[关键词]中央集权地方分权教育分权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214-02

教育分权是各国对公共教育进行体制重构而“不约而同”达成的共识。在这样一个全球性的教育分权时代,公共教育所谓的“集权”“低效官僚科层体制”等缺点,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口诛笔伐”。教育行政体制中的权力分配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教育行政体制指的是国家宏观教育的管理体制,国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领导教育。

一、中央集权制及其弊端

(一)中央集权制的概念

中央集权制,全国教育事业的决策、指挥和监控权力完全由中央政府决定,地方政府依据中央所颁布的教育政策、法令和指示办事。这种直线式的领导制度教育行政制度,其根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行政权力集中于中央教育部,中央教育部直接领导和干预各级教育事业,而地方教育部门通常只是奉命行事,在一定的授权范围内处理教育事务;

2.中央有关部门制定并颁布教育的基本法律、法规,对各地方的教育事业具有较大的约束力;

3.全国有较为统一的教育目标、教学计划、评价标准和课程设置;

4.国家承担教育经费中的主要部分,并向地方拨款。

(二)中央集权制存在的弊端

中央集权制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效率较低。由于权力高度集中,整个系统很难对来自系统下层的变化作出及时的反映,这必然会导致一个呆板机械的教育行政系统。第二,制度僵硬。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平原还是山区,也不管学生对象的情况,用的教材以及开设的课程都是统一的,地方学校没有选择的权利,不利于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事业。用这种单一的程序管理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如果教育上有些变化,往往也是自上而下的,通常需要经历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第三,过高的管理费用。教育行政中央集权制要比地方分权制的管理费用高,究其原因:首先,管理的能力有限,需投入更多的管理费用;其次,地方上一个很普通的教育要求,也得由一个遥远的上级教育行政机构来决定;再次,教学标准、课程的机械统一,往往导致了更多的支出及费用。第四,地方参与程度不够。地方上缺乏积极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地方教育事业适应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

二、地方分权制

教育分权,就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发挥底层组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把教育事务的决策权分给下属组织机构,中央政府只集中少数关系全局利益和重大问题的决策权。

(一)地方分权制的概念

教育行政地方分权制是相对中央集权制来说的。在这一制度下,中央政府处于监督和辅助地位,中央政府将教育行政权力分与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在管辖范围内全权决定教育事务的一种制度,这是一种平行的管理模式。地方分权制的特征与中央集权制相反,主要表现为:1.国家在中央一级不设立教育部,或者即使设立了教育部,权力也有限,中央和地方各部门之间不存在领导隶属关系,地方自主管理教育,教育是地方的事业;2.由地方政府规定教材选择、课程设置、教师资格等一些最基本的教育事项,中央不作统一要求;3.地方制定教育的基本法律;4.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

(二)地方分权制的形成

关于一国地方分权教育体制的形成,有人觉得,与一国的文化传统有关。例如美国在建国初期,来自欧洲各国的移民祟尚英国教育体制,不愿把教育这样关系人类命运的大事委托给中央政府集中管理,因此才有了后来的《人权法案》,教育的事权划归到了地方。另外,有一部分人认为,教育分权制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通常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教育的集中管理程度相对较低,其教育行政体制倾向于分权制。还有人分析认为,在民族语言多样化的国家中其教育行政体制也倾向于分权管理的模式。由此可见,教育分权制的形成与其所处历史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三)地方分权制的优点

关于地方分权制的优点,最流行的解释是:第一,它能带来教育的民主化。如今,教育的民主化需要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二是参与管理教育,教育分权管理,通过使更多的人参与教育决策,而大大提高了一国教育民主化的程度。第二,提高教育管理效率。由于庞大和过于集中的中央机构会导致官僚惰性,因此通过权力的再次分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一弊端,从而提高行政效率。第三,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形成地方参与,有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事业,将教育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轨道。第四,地方办教育、开发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缓解了中央的财政压力。另有研究人员认为,教育分权,与其说是为提高管理效率,不如说是政府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没有一个政府愿意通过分权来削弱自己的利益,相反的,政府期望通过分权改革能够进一步加强中央的权力。美国学者汉森研究南美洲国家的教育改革数年。汉森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教育体制的起因、变革与其说是技术因素,不如说是政府政治上的考虑。例如,智利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分权改革是与其所有制及地方自治的政治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委内瑞拉为了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建立了教育分权制度;阿根廷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大力倡导教育分权,将教育分权作为一种理论基础,从而将中小学教育财政负担下移到省级政府,等等。

(四)地方分权制的缺点

关于地方分权制的缺点,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首先,地方分权制导致地区差距的扩大,因为在分权式的管理模式下,必然会导致地方对教育投入的增多。但是,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方对教育的投入也会不尽相同,必然有多有少,因此造成各地学校在学校设施和条件以及师资力量等硬件和软件上出现巨大差异。其次,从提高教育质量的角度看,教育分权只会对那些收入可观并且对教育的要求很高的家庭有利,因为教育上的分权使他们有了更多的择校机会与自由;而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来说,他们对教育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分权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相比分权带来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由中央制定的统一的课程标准、相对较为统一的较高质量要求,反倒能确保普通学校的教学质量,使这些家长对学校的质量更有信心。

三、教育分权的理性思考

教育分权的理性思考现实中权力下放政策的实施并非易事。通常人们提议权力下放,认为这能够有效解决集权教育体制效率的低下,这意味着将决策权下放到地方当局。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改善地方一级的资源。如果满足不了这一条件,权力下放将仅仅是“权力分散”,仅仅是职能从上面下放到地方当局。这就意味着权力仍掌握在中央手中,而地方当局的职能部门和行政管理人员只不过是在执行上级的命令罢了。

(一)教育行政体制与教育财政

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教育财政制度的变化密切相连。集权或分权管理的背后,蕴含着一个教育财政的问题,即谁来承担教育经费。在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中央政府负责筹措所有的教育经费,承担所有教育开支。而在地方分权制国家中,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承担。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这可能就意味着教育财政负担的下移,加重了地方当局的负担。但是,地方当局在教育上有了更多的投入,教育的自治权也会相应增加,所以即便在教育领域,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谁出钱谁就拥有决策权”的原则。我国近年来的教育体制改革,就是同教育财政问题密切联系的。教育上的权力下放,在我国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往往受到普遍的欢迎,而在我国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落实起来则困难重重。其主要原因主要是财政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90年代的有关资料表明,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教育权力下放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就是缺少财政基础,没有自身的税收。从这个意义来说,权力下放的实质就是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分配上的权力,如果在这方面没有保障,地方分权的体制就难以真正建立起来。所以归根结底,新体制的建立还有赖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如果说最初几年这一问题暴露得还不够明显的话,那么近几年的发展再明确不过地显示了地方经济对于新体制的作用。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教育体制上集权与分权的变革,不是单纯的领导技术问题,而是与更大背景中的经济问题相连的。没有强大的经济作后盾,新体制就难以奏效,即使是勉强建立起来,也会很快回到集中管理的老路或是勉强支撑直到日渐衰败。笔者认为,在各种资源充足、分配合理的情况下,教育权力下放的优点大于缺点;反之,在各种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权力下放的缺点会大于优点。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实行地方分权制,权力下放的优点大于缺点;反之,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实行地方分权制,权力下放的缺点大于优点。

(二)教育行政体制与民主法制

此外,教育分权,亦或者说分权,往往是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民主法制建设相关联的。在民主条件下,人民当家做主,体现人民群众要求和期望的;同样,在法制社会中,才能使民众能够在法律准则要求下行驶自由权利。坚持民主与法制的统一,一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没有特权。特权就是产生垄断和腐化,不利于社会各方面的健康发展。民主和法制程度为教育分权提供了一定的客观存在基础。民主与法制为分权制度的建立与分权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和良好的社会氛围。通常来说,在法治程度高、民主度高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受到民主观念的影响,教育分权和地方分权制度比较容易建立与实施,而法律和民主程度有所欠缺的国家和地区,则不利于教育分权和地方分权制的建立。

集权与分权作为两种基本的教育行政体制,它的形成与国家历史传统、政治、经济性质和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教育集权与分权存在周期替的规律,往往一些国家走向分权的同时许多国家又走向集权,反之亦然。此外,教育分权是教育行政体制范围内的改革,管理结构的变化和管理观念的转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质量的问题,教育质量提高的最终决定因素在课堂。

【参考文献】

[1]贺武华.金蕾.对“教育分权”的理性审视[J].教育科学研究,2009(6).

[2]康翠萍.一种分析范式:中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02-124.

[3]吴志宏.两种教育行政体制及其改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3).

[4]许杰.试析教育分权[J].外国教育研究,2004(7).

管理学集权与分权篇3

关键词:企业集团;分权;集权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企业集团的相关概念简介

企业集团是根据英文BusinessGroup翻译得来的,主要是以资源丰富及实力雄厚的母公司为中心,并通过产权关系作为支撑,以协同运行为经营方式,为达到整体利益最大化目的而存在的一部分企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知名企业中,有很多这种类型的企业集团,例如德国大众集团、美国克莱斯勒集团等等。在这些企业集团中,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一是都以产权作为支撑,产权可以直接表现一家企业向另一家企业投入的资金有多少,各企业之间以此形成投资和被投资的关系,互相权衡;二是企业集团中的法人是由多级法人所构成的联合体,而其本身没有法人资格;三是企业集团均使用多层级进行企业控制,根据不同的控股比例,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和控制可以分为相对控股、绝对控股和全资控股三大类。

在现阶段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强烈,并逐渐转化为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企业集团这个庞大的团体也在现代经济市场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一个国家的繁荣兴旺离不开该国企业集团的发展情况,现阶段我国的企业集团已迈过起步阶段,发展逐渐强大,已经成为了我国在国际中的核心竞争力。

二、集权与分权财务模式的相关介绍

在目前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样合理地配置财务管理权限,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又是怎样科学合理地分配母子公司之间存在的财权关系。若根据母公司与集团内部其他公司之间的财权关系划分,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混合型财务管理模式。下面我们主要对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和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进行介绍。

1.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企业集团若采取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是为了能够将子公司作为母公司的业务扩展,因此才将下属所有子公司中的重要财权都集中到母公司进行统一管理,在母公司中集中对整个集团内部的经营和财务进行管控,并做好财务方面的策划,而短期内的财务策划和日常运营控制是由下属子公司进行操作的。集权财务管理模式的有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更加快速地得到财务方面的反馈,同时提高财务信息的匹配程度;二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集团企业内部的资源,合理进行财务资源的分配,集中式管理能够大大提高协同效应。

2.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分权管理模式主要是指母公司将集团内部的大多数财权决策权力分配到下属的子公司中,授予子公司充分的财务决策权力。母公司通过间接管理的方式对子公司进行管理,这种分散式的财务管理模式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子公司运营模式的灵活性,在遇到紧急事件时,子公司可以及时根据市场情况做出快速的应对措施;二是能够充分提高各子公司中工作人员的自主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此来充分改善企业集团对于财务资源的使用效果。

三、各种财务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在这种财务管理该模式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一是由于所有财务管理权限均集中在母公司上面,且随着集权程度的逐渐提高上升,母公司在运营管理方面可能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下属子公司中员工的积极程度和责任感会逐渐削弱;二是财政决策权若过度集中在母公司,很可能导致决策人的后果,严重时会引起决策失误,对集团利益有所影响。

2.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注重企业自的发展,但是这种权利的无限扩张实际上导致了集团的分散,这种分散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集团的实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分权制度下,由于对子公司的过度放权,使部分集团旗下子公司掌握了大部分财政决策权,导致母公司难以从宏观角度来统一管理;二是分权制度在加强子公司财政管理权的同时,也削弱了母公司的财务掌管权利,这样会使母公司不能及时地发现下属公司即将面临的财务风险,从而增加了整个企业集团的风险。

四、财务管理体制的改善措施

1.根据集团所处的发展阶段选择财务管理模式。一个企业的发展必定经过四个阶段――初始创业期、发展期、稳定期、衰退期。在每个不同的阶段中,企业也应选择不同的财务管理模式,例如在企业创业初期阶段,因资金不够雄厚,往往会选择将财务决策权授予下属公司,进行分权式管理。而在发展阶段中,企业已拥有较雄厚的资金,此时就需要进行集中式财务管理,来协调各级子公司之间的各项活动。

2.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选择财务管理模式。对于小规模企业集团来说,整个公司的资金资源相对来说较为薄弱,此时可以选择将更多的财务决策权授予下属子公司,进行分权管理。而对于大规模的企业集团来说,由于掌握了较强的资金资源,一般会选择集中式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下属子公司进行集中管理。但是对于一些较为大型的企业集团来说,会使用兼并收购等一些手段来进行跨行业的经营,因此很多企业集团逐渐从专业化经营转化为多元化经营。

五、结语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最核心的任务就是不断完善财务控制体系。它分为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混合型财务管理模式三种。企业在选择财务管理模式的同时,必须考虑到自身企业规模大小及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方可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财务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3.

[2]张家伦.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专题研究[m].北京:金融出版社,2010.

[3]肖尧春.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权:集权与分权的安排[J].江西社会科学,2011(5):62.

管理学集权与分权篇4

【关键词】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运行机制;监督

著作权是一种具有排他性的专有权,只有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才享有,未经其许可或法律特别规定,他人不得控制或使用其作品。然而在实践中著作权权人仅凭自己的力量向不特定的作品使用人授权许可使用并一一收取使用费是很难做到的,此外,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著作权人更难以对抗成千上万的侵权行为。因此,以实现著作权人利益为目的、协调作品广泛传播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应运而生。

一、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概况

从法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批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至今,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和促进作品有效传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作为著作权人和使用者沟通的桥梁,把作者和著作权人诸多不便直接行使的权利集中行使,使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最大的社会价值,为著作权人带来了较为稳定的收益,同时也为使用者快捷方便的利用作品提供了平台。截止目前,我国在著作权领域已有五家集体管理组织,涵盖了文字、音乐、音像、摄影、电影等主要的文化产业领域。

二、我国现行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存在的弊病

一个完整、高效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机构,至少必须具备三项条件:一是要有一整套完善的法律制度;二是要有足够数量的专业人员;三是要具备一定的现代化物质技术条件。纵观我国近年来集体管理组织运行过程中的成与败,笔者认为有以下不足:

第一,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与灵活的市场机制。根据《著作权法集体管理条例》第6条规定,除依照本条例规定设立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从事著作权集体管理活动,以及第7条第2款规定,设立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不得与已经依法登记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业务范围交叉、重合,说明我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属于分立垄断的形式。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市场中的垄断地位难以避免滥用权利的弊端,致使著作权人或使用者难以自由行使自己的权利。其次,这种垄断模式致使市场缺乏动力与有效竞争,长此以往,很难公平地实现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许可使用费的收取与分配方式以及管理费制度缺乏合理合法的依据。从新疆首例KtV经营者诉音像、音乐著作权管理机构案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目前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实施中存在着收费标准的依据不明晰、授权收费的范围不确定等缺陷。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并不是我国权威定价部门,它所的收费价格与标准是否具有约束力,以及定价标准在未与使用者协商的情况下私自决定,是否将使用者在一开始就至于弱势地位等问题目前尚未得到解决,这也是造成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执行活动过程中不断遭到使用者抵触的原因之一。

第三,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以及行政干预色彩过浓。为了保障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有效地开展集体管理活动,防止集体管理组织滥用权利,损害权利人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虽然《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中规定了国家版权局、国务院民政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是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监督机关,但由于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规定,在实践中仍难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另外,我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行政化困局越来越明显。行政机关的角色错位,导致其与集体管理组织之间的职能往往产生不必要的交叉。更严重的是,这种局面侵蚀了集体管理组织在运营中所逐步形成的权威性,降低了其作为民间社会团体法人所可能产生的亲和力与感召力。

三、完善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对策

(一)立法上的完善

笔者认为首要解决的立法问题是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模式的改革,从各国对集体管理制度的发展与选择来看,我国目前应该开始构建“有效竞争,合理垄断”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模式。这种“综合+单一”的模式即在一国境内可以允许就某类作品只成立一家组织,但同时,也允许成立一家综合性组织。这样做的结果是一国境内可能有音乐、文字等多家集体管理组织,但还有一家组织可以提供各类作品的综合管理业务。⑤这样可以有效鼓励竞争,优胜劣汰,提高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服务质量。

其次,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与透明公开化的组织内部管理费用制度,并切实抓好如何收取报酬并及时向著作权人分配利益的工作,使集体管理组织真正成为权利人与使用者放心的“使者”。

此外,强化监督制度也是解决目前集体管理制度中存在的诟病的重要措施,杜绝滥用权利的现象,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今天,更要注重应对新形势下的著作权保护问题,如对“网络信息传播权”的集体管理等问题。

(二)注重版权知识的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著作权法律意识

事实上,即使著作权发展到如今较为完善的今天,仍有很多人对著作权中所涵盖的法律知识所知甚少。如在2008年“音著协”向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诉美廉美超市就使用背景音乐要求支付使用费一案引起巨大争议,以致同年12月昆明200多家饭店宾馆暂停播放背景音乐。因此,民众法律意识的淡薄不可避免的成为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也阻碍了作品的流通和传播以及损害了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通过开展宣讲会或版权保护活动等形式普及公众的版权知识,促使每个公民知法懂法,积极配合集体管理组织为著作权人行使权利,提高使用人对作品的使用效率。这样才能为建设一个和谐的知识产权强国奠定基础,使以知识产权为主导的经济飞速发展,提高综合国力。

作者简介:王婧(1992-),女,陕西省安康市人,西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专业学生,主要从事知识产权法研究。

参考文献:

管理学集权与分权篇5

【关键词】集团公司;财务控制;模式;研究

1、集团公司财务控制的特征

(1)联结点:委托关系。委托关系指集团母子公司之间的资本纽带关系。母公司在出资设立子公司后,往往委托拥有少数股权或没有公司股权的经理人经营子公司,集团母子公司间因此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利益目标的差异。一般情况下,母公司处于信息劣势,子公司处于信息优势,母公司的目标是整个集团的利益最大化,子公司的目标可能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或子公司经理效用最大化。

(2)控制目标多层化。财务控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集团母公司确定理财目标后,必然要求其下属各层次的成员公司共同努力并实现这一目标。具体操作上,母公司以从子公司分享投资收益、子公司从孙公司分享投资收益等形式来实现事先确定的目标。

(3)控制主体多元化。集团公司财务主题的多元化,决定了其财务控制主体的多元化。集团母公司财务控制的主体是作为子公司出资人的集团母公司,财务控制的执行者是集团母公司的财务机构。整个集团体现出层层控制性:母公司对子公司、子公司对孙公司、孙公司再对其子公司等等。

(4)控制客体综合化。集团母子公司财务控制客体包括集团整体范围内的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由于集团公司跨行业、跨地区经营和多角经营的特点,其财务控制客体也随着集团公司经营领域的多元化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5)控制基础制度化。财务管理、财务控制只有上升到制度管理层面,才能使管理过程有条不紊、有章可循。以往在单一企业组织时代的人治管理方式,随着集团公司组织规模的不断壮大,管理跨度也越来越大,从而信息不对称的弊端也将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对集团的管理工作产生更消极的影响。

基于以上的分析,创建集团公司实施财务控制的健康发展环境,应该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重点,以相关制度建设为关键,以实现被控制的各层次主体利益“共赢”为突破口,最终实现集团公司财务控制的制度化、系统化、效率化。

2、集团公司财务控制现状

(1)国内市场的国际化趋势使集团公司面临更加复杂的竞争环境。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促使我国集团公司的业务拓展方向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这就意味着企业将要面临更加复杂和严峻的挑战,只有加快实现企业内部以财务控制为核心的内部管理体系的科学化、系统化,我国集团公司才能更好应对国际集团公司的激烈竞争,并占据主动地位。

(2)外部经济环境变动对我国集团公司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伴随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国际游资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大型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方式,实现其资本转移增值和占领新兴市场的全球战略目标。这样以来,我国集团公司就要同那些来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共同争夺国内市场,虽然我们会在短时间里借助市场信息、国家政策取得一定的优势,但如果不能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与控制,不仅会影响我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甚至会面临被外资收购的危险。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对于日趋复杂的企业竞争环境,采用以往单一法人的传统财务控制形式,已经无法有效的管理企业日益复杂的业务组合,因此必须在深入探讨相关的集团公司财务控制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并与我们的实践活动进行比较、分析和总结,揭示出我国集团公司在财务控制方面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提供参考。

3、集团公司财务控制模式分析

集团公司财务控制体系,是明确集团各财务层级的财务权限、责任和利益的一种制度体系,其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配置集团公司的财务控制权限。其中能否合理地为母子公司之间的财权进行分配,是集团公司财务控制体系能否发挥有效作用的关键性指标。具体来说,集团公司财务控制体系可分为:集权制、分权制和集权与分权结合制。

(1)集权管理,主要是集中资产管理权。集中资产管理权不仅涉及决策权,而且还包括经营管理权和部分的业务控制权。集中资产控制权的主要作用是:依据一些集团公司的经验,实现各成员企业的资产一体化、形成完善的对成员企业的控制体系、以及在集团母公司内部建立专门行使对所控资产进行管理的职能机构等。

(2)分权制,这是与集权制相对应的另一种极端的财务控制体系。在这种体制下,一方面,母公司只保留对子公司的重大财务决策事项的决策权或审批权,而将日常财务决策权与管理权完全下放到子公司;另一方面,子公司相对独立,日常只需将一些决策结果申报给母公司备案即可,母公司不干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与财务活动。换句话说,分权管理主要是在分散经营权及部分决策权。分权的实施方式有:1)分权设置。即将经营权及部分决策权赋予下级成员单位行使,可以采用有审批金额限制、委托权限限制等方式;2)职能分解。即将某项管理职能分解到下级部门,比如资产管理由所在企业负责等。

(3)集权与分权结合制,对于前两种体制来说,极端的集权,必然导致集团财务机制的僵化,子公司没有任何积极性。而极端的分权,必然导致子公司及其经营者在失控状态下过度追求经济利益,从而侵蚀集团整体利益。

因此,恰当的集权与分权的结合即能发挥集团母公司的财务调控职能,激发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有效控制经营者及子公司风险。也就是说,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既有利于克服过分集权或分权的缺陷,又有利于综合集权与分权的优势。这是很多集团公司财务控制体制所追求的模式。集团经营的主要目的是以效益为中心,追求资本最大化。集权与分权结合制的作用:一是旨在以集团经营目的为核心,将集团内重大决策权集中于母公司,而赋予子公司自主经营权和其他决策权;二是对某些地区的子公司实行财务集中,对另一些地区的公司实行财务分权。

4、结束语

集团公司财务控制所涉及内容很多,既有理论问题,也有一个实际操作问题。由于我国的集团公司所处的环境不同,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不同,不同集团公司的财务控制模式不能一概而论。我国的集团公司应结合自身情况,在不断探索中找出最适合本企业的财务控制模式。同时,外界的市场环境不断变化,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也必然处于动态之中,其战略目标的修改必然导致组织结构的不断调整和重新设计,因而集团公司在财务控制上,其控制方式、重点等也要相应变化。

参考文献

[1]王吉鹏,杨涛,王栋.集团财务管理[m].中信出版社,2008.

[2]耿云江.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杨玉菊.资本联结型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研究――以丁电气企业集团为例[D].东南大学,2006.

[4]汤古良.财务控制新论[J].会计研究,2000(3).

[5]胡逢才.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研究[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管理学集权与分权篇6

关键词: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延伸性集体管理

一、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概述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起源于19世纪的法国。各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一般都承担着管理著作权人的专有权利、保障著作权人利益、促进社会公众对著作权的认知和尊重,以及扶植年轻文艺创作者、促进优秀作品传播等一系列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任务①作为一个非官方、非盈利性组织,它的成立具有着必然性。由于著作权是一种私权利,他人使用著作权人的经济权利的同时必定要给与其报酬(合理使用除外)。在诸多情况中,作品的著作财产权分布在不同人手中,使用者要想使用作品必须获得每个人的同意并支付报酬,这无形之中使得使用者的使用成本与交易成本增大。此时,就需要集体管理组织代表广大的权利人向使用者收取费用并最终支付给权利人。我国在1992年成立了第一家的集体管理组织--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迄今为止共有五家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除音著协以外,另外四家分别是中国音像著作权管理协会、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中国电影著作权协会,分别管理不同类型的作品。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设立不仅减少了使用者的交易成本,也保障了权利人的经济利益,鼓励创新。

二、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利来源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利来源模式,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利来源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授权模式,即由著作权人根据自愿原则决定是否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签订协议,成为其会员,并将著作权中的部分财产权利交予集体管理组织管理;二是强制模式,即法律规定强制著作权人加入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将其部分权利由集体管理组织代为管理;三是延伸模式,即除非权利人声明权利不得集体管理外,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有权依照法律规定,代表全体权利人行使权利。我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力来源模式为授权模式,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必须经过权利人的授权才可以实施集体管理,对于没有经过授权的非会员权利人的作品无权进行集体管理。

(二)、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存在的问题

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虽然其在鼓励创新,节省交易成本等方1面成绩斐然。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在平衡作品使用者与权利人之间的利益、私人权利与社会公众权利上,我国授权式的集体管理组织模式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会员权利人维权困难

由于我国实施的是自愿加入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制度,对于未签订协议的非会员权利人来说,想要在网络中找到侵权人并向其索要赔偿,其难度很大。相比有着集体管理组织支撑的会员,非会员权利人的维权之路甚是艰难。

2、"孤儿作品"得不到有效保护

对于那些实际上已经不会在出版,也不太可能找得到原著作权权利持有人的"孤儿作品"来说,其往往成为众多作品使用者口中的"免费午餐"。面对"孤儿作品"使用者往往会做出两种选择,一是付费使用,但是寻找权利人付费使用成本太大或者找不到权利持有人;二是直接使用,日后一旦被权利人发现被诉极为危险。虽然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已经对"孤儿作品"征收使用费,但根据现状来看,该行为并无法律依据。

3、著作权人海外权利无法保障

目前,我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只有在作品属于我国《著作权法》保护、并且与国外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签订互相代表协议的情况下才对其予以保护。②即便在例如澳大利亚、挪威等国家的复制权集体管理组织收取了当地使用者交纳的中国著作权人作品的复制权版权费,③但由于我国对此无相关规定,致使权利人的此类权利无法再海外受到应有的保护。

三、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概述

随着原有的集体管理制度无法满足我国的现状,要求改变制度模式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由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利来源模式三种,其中强制模式显然不可取,于是延伸模式即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逐渐获得公众的支持。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始于20世纪60年代,北欧一些国家如丹麦、芬兰、挪威、瑞典和冰岛等国在著作权法中的规定,即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允许将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与使用者达成的协议延伸用于非会员,使用者签约后既可使用会员的作品也可使用非会员的作品,从而不会受到非会员单独主张权利的干扰。当然,集体管理组织也应当向非会员支付报酬。此制度率先在音乐作品中实行,之后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除北欧数国外,俄罗斯也于数年前开始实行了延伸性集体管理:"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取得国家委托之后除有权与权力持有人签订合同管理他们的权利外,还有权行使未与之签订合同的权利持有人的权利并为他们收取报酬。"④

在我国,延伸性集体管理的提出最早出现在2010年3月全国政协第十一届第三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张抗抗所提交的立法提案中。之后便是在2012年3月之后国家版权局公布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中。草案第一稿中引入了延伸集体管理制度,第60条规定"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取得权利人授权并能在全国范围代表权利人利益的,可以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申请代表全体权利人行使著作权或者相关权,权利人书面声明不得集体管理的除外。"一稿公布后,社会公众对延伸集体管理制度的垄断性提出质疑。之后的第二稿将其改为:"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取得权利人授权并能在全国范围内代表权利人利益的,可以就下列使用方式代表全体权利人行使著作权或者相关权,权利人书面声明不得集体管理的除外:(一)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已经发表的文字、音乐、美术或者摄影作品;(二)自助点歌经营者通过自助点歌系统向公众传播已经发表的音乐或者试听作品。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转付相关使用费是,应当平等对待所有权利人",二稿试图通过列举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延伸管理所针对的适用方式,来限制其权利扩张。

据上述内容可以总结出延伸性集体管理的特点:第一,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是法律所规定的权利。也只有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才有权向非会员的作品进行延伸管理。第二,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与使用者签订许可合同后,使用者可以使用非会员的作品。第三,非会员的著作权人可以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处就他人使用作品获得报酬。第四,著作权人可以拒绝集体管理并且禁止用户使用其作品。

延伸性集体管理之所以呼声甚高,与其自身所具有的优点是离不开的。首先,延伸性管理有利于节省使用者的交易成本。使用者一旦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签订协议,对于会员与非会员权利人的作品都可以使用,节省成本的同时也不用担心因使用了未获授权的作品而遭受诉讼。其次,延伸集体管理可以依法适用于"孤儿作品"与外国作品,这使得权利人的权利得到切实保护,有利于减少使用者的谈判缔约成本。再次,延伸性集体管理有利于保护非会员著作权人的权利。由于在网络环境下,作品传播方式多样,非会员著作权人很难查找到使用者也就无法向其收取报酬。另外,在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也无法切实的维护自身权利。在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帮助非会员权利人管理作品,并向其支付报酬,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时,也可以代表著作权人发讼。

四我国实施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可行性与立法建议

(一)我国实施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可行性

1作品创作传播方式增多并且需求量大

从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自身发展的概况以及特点来看,其产生的基础在于一些领域内存在大量的作品,众多的使用者与权利人为了减少交易成本,则需要集体管理组织作为交易的中介人,从而使被许可的作品从会员发展到非会员作品。目前,我国正式处于这样一种现状,作品需求量激增,尤其在音乐作品上面需求量更大,交易频繁。由于网络创作方式复杂,使用者很难准确的找到作品权利人,在使用作品交易上更加困难,这无形之中也衍生诸多侵权使用。在此种境况下,迫切需要改变原有集体管理制度,使权利人利益、使用者利益、社会公众利益三方得到平衡。

2我国集体管理组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自我国开创集体管理制度以来,从1993年至今,我国的著集体管理组织由一开始的一个发展为现在的五个,分别为: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中国音像集体管理协会、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中国电影著作权协会。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正在快速发展。经历了20年的发展,集体管理组织已经累计了相当的经验,从管理技术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以音著协为例,现在的管理手段主要是依靠数据库管理,改变了以前的手工管理,数据库系统也逐步升级,现使用的数据库系统是在香港作曲家作词家协会(CaSH)的协助下,建立的DiVa资料管理系统,目前这一系统是最权威的中文音乐作者与音乐作品的资料库,可以为延伸管理非会员作品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⑤

3"一揽子许可"立证延伸性集体管理的可行性

一揽子许可为著作权许可的方式之一,它适用于使用者对作品的需要量较大的情况。如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宾馆、超市、航空公司、娱乐场所等每年都要播出大量音乐作品,对每个单个作品进行许可显然不可能。此时一揽子许可合同可允许使用者在约定的时间内随意使用该集体管理组织管理的全部作品。例如,音著协在2009年的时候已经对上海世博会组织者和参展者使用第三方音乐作品进行了一揽子许可。截止2011年8月,已有9家的广播版权委员会成员台与音著协签订了类似的一揽子许可协议。它的出现实际上就是对非会员权利的延伸管理,从而也体现了延伸性管理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实施延伸性管理是可行的。只是它的存在缺少相关法律依据,这也足见立法滞后与社会实践。

(二)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在我国的立法建议

虽然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在我国具有可行性,但是它自身也有一定的弊端。在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公布后,最受权利人所诟病的是该制度可能造成集体管理组织的垄断。多数权利人担心自己的权利被代表后,其原有的自身利益得不到维护。此处,本文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著作权法修改草案中提及的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提出以下立法建议:

第一,应该在法律中对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利延伸的权利范围作出明确的规定。在草案二稿中,只是规定了针对两类使用方式可以进行权利延伸,对权利的范围只是规定为"著作权以及相关权"。此种规定无疑会加大集体管理组织垄断行使权利的可能。

第二,应该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它的监督。首先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应建立自我监督约束机制,在组织内部建立内部监督体系。其次要形成行业自律机制,用共同的行为规范规范行业内各单位成员的行为。再次则要加强政府的监督,规定在开展延伸性集体管理业务需要事前应获得行业许可并在政府主管机关的监督下开展。最后要实施社会监督,通过媒体舆论、民间机构、社会公众对其实施监督。

第三,应该建立于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相匹配的基础设施。例如建立非会员作品公示平台,来公示非会员作品以及拒绝延伸管理的作品信息;对使用费标准的制定、报酬的收取、发放及管理费收取都作出明确的规定。

综上所述,现今虽然已有实施著作权延伸集体管理制度的可行性,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不容小觑。立法者应该秉着协调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鼓励创新,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宗旨对相关内容进行修改,为广大的权利人以及使用者谋取福利。

注释:

①王迁著:《著作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4页。

②刘稚主编:《著作权法实务与案例评析》,中国工商出版社,2003年版,第124页。

③陈敦、李莉著:《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在我国著作权领域中的适用》,载《滨州学院学报》2012年8月。

④孟祥娟:《试析俄罗斯著作权延伸集体管理制度》,载《知识产权》2011年05期。

管理学集权与分权篇7

关键词:集团财务管理分权模式集权模式混合模式

企业集团是由若干法人组成的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经济组织。一方面集团公司可按有限责任公司组成,形成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责权关系体制和相互制衡的自我约束机制;另一方面,集团公司又是母公司,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对外投资,掌握子公司的控制性股权。企业集团为谋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实行产权和经营权分离,两权的分离决定了现代企业制度下集团公司内部出现了多层次委托关系。企业集团既是经营者又是投资者,使集团内部财务功能发生了新的变化,产生了出资资本与接受资本的投融资关系、收益分配关系以及确保资本保值增值而形成的资产经营和财务约束等一系列财务关系。由于其组织结构的复杂性,以及面临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客观上要求企业集团必须加强财务控制,提高管理水平。集团的财务管理应致力于将企业集团资源加以整合优化,使资源投入最小而其利用效率最高,为集团企业创造内部竞争优势,达到企业集团整体价值最大的目标。因此,建立高效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企业集团来说是十分关键的问题。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1)集团筹资管理,即要筹资集团经营所需资金,实现集团内部的资金流动与优化配置,从而达到集团整体的资本结构最优化,降低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2)集团投资管理,即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力求提高投资报酬!降低风险"集团公司可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和集团战略需要来拟订投资方案,采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一套完整的投资决策体系;(3)利润分配管理,利润分配是集团企业经济效益分配的核心内容。母公司对子公司、分公司实行目标考核制,确定利润分配制度。集团财务管理还包括:制定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财务管理战略;设计符合自身特点的财务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以及确定投资融资方案、投资项目规划与审批、预算编制与管理、资金与资本运作、财务业绩考评以及日常业务审计监督等诸多方面内容。

一、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分析

任何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必须以价值创造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现代企业制度为保证,合理配置企业集团经济资源,发挥集团整体优势,规避经营风险,降低财务成本,提高资本的运营效率。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企业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模式一般可分为“集权式”、“分权式”和“混合式”三种。

1、集权式财务管理

集权式财务控制模式是指企业集团中的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所有财务决策权都进行集中统一,子公司没有财务决策权。在集权型财务控制模式下,母公司相关财务部门成为企业集团财务的总管,不但参与决策和执行决策,而且在特定情况下还直接参与子公司决策的执行过程。母公司对子公司所拥有的财务权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所有重大财务决策事项的直接决策权。子公司的资本增减、对外投资、资产重组、对外筹资、收益分配、内部审计、业绩评价等重大财务事项由母公司统一管理;二是对子公司财务机构的设置权及其财务经理任免权。子公司的财务部门成为母公司管理总部的派出机构,母公司对其财务经理的聘用、提升、解聘等有最终决策权。因此该模式是一种完全“垂直”的模式,母公司拥有对子公司所有重大财务决策权。

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的特点在于管理层次简单、管理跨度大,而且由母公司管理层统一决策,有利于规范子公司的行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集权的各项资源的复合优势,促进集团整体政策目标的贯彻与实现。这种模式有利于发挥母公司的资金和财务调节功能,在整个集团内部按专业化分工协作的要求,把重大投资决策权集中在公司总部,确保集团重点支出,优化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保证和实现企业集团的整体发展目标,实现企业集团利益的最大化;通过集团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整体优化,减少子公司的监管成本,取得规模效益;有利于融资决策,集团可凭借其资产和信誉优势,采取多种融资渠道,保证集团资金来源的畅通。该模式也存在不少缺点:一是子公司财权的相对独立性不能得到尊重,会挫伤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容易导致财权使用中脱离实际的官僚化倾向,以及对财权的误用;三是子公司灵活性差,不能对市场做出迅速反应,一旦总部决策失误,子公司无法进行项目调整,造成子公司过度依赖母公司。

2、分权式财务管理

与集权式相对应的另一种财务管理模式是分权式财务管理。在这种模式下,母公司只保留对子公司的重大财务决策事项的决策权或审批权,而将日常财务决策与管理权完全下放到子公司,子公司只须将一些决策结果提交母公司备案即可。子公司相对独立,母公司不干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与财务活动。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主要是基于结果的考核,它是建立在一种完全的委托-受托责任基础上的。作为委托方的母公司,一方面需要有明确的财务目标与管理要求,另一方面要对子公司的经营者完全赋予财权和相应的责任;而作为受托方的子公司,一方面要对子公司的财务情况负责,另一方面要向母公司报告实施或落实其责任的全部财务计划,由母公司对其财务计划的执行进行监控,并对执行的结果进行严格考核。分权并不意味着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所有权利都下放,从根本上说,母公司为了发挥企业集团的协同效应,从战略角度出发,必须拥有对子公司的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权。

分权式财务管理有利于鼓励子公司积极参与竞争;在经济利益分配上,母公司往往把利益分配倾向于子公司,以增强其实力;可以充分调动子公司的积极性;可以减轻母公司的决策压力,减少母公司直接干预的负面效应。但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也有它不利的一面:一是难以统一指挥和协调,有的子公司因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公司整体利益;二是弱化了母公司财务调控功能,不能及时发现子公司面临的风险和重大问题;三是难以有效约束经营者,从而造成子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

3、混合式的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控制权的过于集中,集团财务运行必然僵化,子公司缺乏经营的积极性;财务控制权过于分散,必然导致子公司及其经营者在失控状态下过度追求经济利益,从而侵蚀集团整体利益。恰当的集权与分权的结合既能发挥集团母公司财务调控职能,激发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有效控制经营者及子公司风险。适当的集权或分权即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有利于克服过分分权或集权的缺陷,有利于综合集权与分权的优势。

混合式的财务管理模式并不是集团母公司与子公司间简单地平分集团的财务控制权。该财务管理模式下,企业集团应实行母子公司统一的会计制度,明确财务权限及收益分配方法,分设两级财会机构进行管理。企业集团应根据集团自身特点,用公司章程的形式,合理地确定集团母公司与子公司间在理财权限上的分配;在划分财务决策权的范围时,应遵循重要性的原则来决定是否由母公司做出该项决策。在这种模式下,资金管理成为集团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即以资金流动为纽带。集团母公司主要是加强对资金的筹集、投放和协调等方面的管理。这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克服了极端集权式和极端分权式的不足。

二、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现实选择

一般来讲,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模式选择的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发展战略。集团公司采用何种财务管理模式需要依据其财务战略而定。集团公司通常对集团核心子公司的经营活动实施高度的统一管理与控制,采用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而对于那些非核心的成员企业,通常实行分权管理;股权结构。如果子公司是独资经营,那么控股公司有比较大的余地采用集权式的财务管理模式,将更有利于控股公司的全盘财务调度,而如果控股公司的司是合资经营,考虑到合资人影响,在财务管理模式上会倾向于分散权限;竞争环境。市场竞争要求子公司对市场和经营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反应,要求子公司必须拥有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包括更多的财务管理决策权;集团规模。如果企业集团以一个主体企业为核心、子公司较少、相互间的生产经营关系比较密切,那么主体企业的财务工作量较大,集团会比较偏向于采用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而当集团子公司较多,经营多元化,集团比较偏向于实行分权式财务管理;管理层的经营理念。集团公司的管理层风格也是影响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集团公司经营者倾向于分权式管理,那么其采用分权式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可能性将会很大,而如果集团公司的经营者更倾向于集权式管理,那么其采用集权式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可能性将会很大。

以上海标准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是由国内著名标准化机构——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为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组建的一个资产营运实体。上海标准化研究院组建这一公司是针对目前该院投资企业存在产权管理分散、监控困难、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的现状,而进行的产权和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后,由该院授权上海标准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统一管理、经营原该院投资企业。由此可以看出,上海标准技术发展集团公司的设立主要是为了解决对原投资企业财务管理混乱对问题。根据上面的标准,本文认为应采用集权式的财务管理模式,才能有助于达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维护资产权益,控制降低资产经营风险;盘活低效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资产收益,实现经营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选择与设计除了要考虑以上几点因素以为,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财务组织机构。一个理想的集团财务管理组织机构应该是集权分权适度、权责利均衡、多级分层的控制系统;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集团公司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经营特点制定统一的!操作性强的财务会计制度、重要财务决策的审批程序和账务处理程序、子公司向母公司定期报送报表制度以及母子公司之间定期信息交流制度等;建立健全财务监控机制。要确保集团资产的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有效地防范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最根本就是要建立健企业集团内部监控制度;加强全面财务预算管理。在企业集团内部实行全面强化的预算管理,不仅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还有利于明确母子公司各自的责权利,实现集团的整体战略目标;加强资金集中管理。资金管理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为保证资金的安全性,以及保值增值,母公司应特别注意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

参考文献:

(1)赵云飞.集团公司财务控制集权与分权选择问题浅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3)

(2)高洪时.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研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4(3)

管理学集权与分权篇8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影响因素

1、企业集团组织结构对财务管理体制的影响

企业集团为实现其战略目标,必须设计并采用相应的组织结构,而集权与分权是企业集团采取何种组织结构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体制必将受到组织结构模式的重大影响。

①直线制组织结构中的财务管理体制

直线制结构特点是从公司最高层到最低层严格按垂直系统进行管理,各级领导人都直接行使对下属公司统一的指挥与管理职能。企业集团的财务会计机构实行一元化设置,集团公司(母公司)既是投资中心又是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对子公司享有资金筹集、投放、运用、财务成果的分配的计划、实施、控制权,对财权实行绝对集权。可以对子公司实行严格的财务控制,但会造成财务决策质量低,集团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缺乏合理分工和横向协调,企业集团无法发挥其整体规模优势,目前,采用这种模式的企业集团几乎不存在。

②职能制组织结构中的财务管理体制

这是指集团公司(母公司)建立必要的职能机构分别掌握各自职权范围内的指挥权,有权对下属公司命令和指示,按照分工负责的原则组成机构,各下级管理阶层不但要听从于垂直上级的指挥,同时要接受上级职能部门的领导。在职能制企业集团中,母子公司分别设置独立的财务会计机构,但它的财务管理体制模式和直线制相似,也是绝对集权的,集团公司(母公司)拥有下属公司的所有财权。这种模式会形成多头领导、命令不统一,相互协调困难,产生摩擦内耗低效混乱情形,

③事业部制中的财务管理体制

事业部制作为企业集团中间管理层,事业部可按产品或地区设置,是企业集团的一级利润中心,实行独立核算,具有利润生产、利润计算和利润管理职能,它也是分权的经营中心或责任中心。集团总部与各事业部系两个层次,实行两级责任、两级经营和两级分配。整个企业集团形成三个层次,集团总部是整个集团的最高决策层,是集团的投资中心,事业部是集团的中间管理层,是一级利润中心,事业部下属各企业则是集团的次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与此相应的是,采用事业部制的企业集团,它的财务管理体制分权程度较高,集团总部拥有财务战略规划、计划控制、重大投资决策、利润分配和财务控制及监督管理权,是企业集团的投资中心,各事业部拥有生产经营权、日常资金使用权,对事业部本身的重大问题有独立的决策权,是集团的利润中心。

2、企业集团的发展阶段对财务管理体制的影响

我们可以把企业集团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初创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企业集团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它的经营目标和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在进行不断的演变和发展,而其财权配置方式也伴随着企业集团生命的成长历程,呈现不同的权变特点。

在企业集团初创阶段,集团公司通过发展少数的规模较小和产权关系紧密的成员单位进行扩张,集团公司为了实施其扩张战略,扩大规模,将决策权高度集中于集团总部,因集团公司(母公司)没有管理多个下属企业的经验,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组织结构和规范的管理规章制度,没有对下属企业实施系统化的财务管理的意识,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机构,出现财务管理体制上的缺位现象。与此相应,企业集团为了加快组织结构和管理规章的建设,实现其扩大规模和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在财务管理体制上采取高度集权形式。集团总部拥有对外筹资和投资决策权、资金调配权、日常生产经营权等权利,以达到节约交易费用,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在企业集团成熟阶段,在企业集团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其综合规模效益将达到最大,企业进入成熟阶段。与此相应,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往往呈现一种母公司统一政策目标与领导控制下的不同程度下的分权管理特征,集团公司(母公司)只对关系集团前途的重大问题是进行财务控制,而子公司拥有充分的投资决策权和资金使用权。

3、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对财务管理体制的影响

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总设计和总规划,是规划公司目标以及达到这一目标所需资源的取得、使用和处理方略。按发展战略的性质可将战略划分为稳定型战略、扩张性型战略、混合型战略和紧缩型战略。企业集团在某一阶段采取的不同的战略必然要求不同的集权分权模式来支撑。在实施扩张战略阶段,应鼓励子公司积极开拓外部市场,创造集团新的利润和经济增长点,与此相应,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体制的方式上分权的程度就应该大一些。在实施稳定战略阶段,集团公司(母公司)要集中控制对外投资权和融资权,而对一般的生产经营的资金高度权可由子公司自己控制。在实施紧缩战略阶段,集团公司必须采取集权形式,以保证有限的财务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在实施混合型战略阶段,当母公司为扩大生产规模需要大量资金时,母公司就要采取对资金管理和投资决策进行集权模式,当母公司采取集约经营的方针,着眼于改善品种提高质量,同时积极鼓励子公司开拓外部市场,创造多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时,分权程度就应该大一些。

除了企业集团的经济类型、组织结构、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对财务管理体制的影响外,财务管理体制还会受到企业集团规模、地理位置、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另外,企业集团的生产技术水平、市场的竞争状况、子公司对母公司战略的重要程度等也会影响企业集团对财务管理体制。(作者单位:云南省财政厅)

参考文献:

[1]李刚.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年18期.

[2]李玉文.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模式探讨――以某工程咨询公司为例[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管理学集权与分权篇9

关键词:股权激励;股权集中度;公司绩效

为使员工的报酬同经营业绩相联系,很多公司将股权激励作为公司薪酬结构的一部分。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委托人和人利益不一致的问题,使公司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拥有共同的目标。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国企业逐步发展和完善公司治理,股权激励在提升企业高管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一些学者对股权激励和公司绩效的联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都收效甚微,没有得出一致性结论。本文将从内生性的角度,将股权集中度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因素,在同一体系框架内对股权激励和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

一、股权激励、股权集中度和公司绩效的研究现状

1.对股权激励和股权集中度的研究

对股权激励和股权集中度的研究最初由欧美学者展开,他们从股权集中度对股权激励的影响及股权激励对股权集中度的影响两方面进行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结论有:具有较高Ceo薪酬的公司股权集中度较低;经理人对自身报酬制定的影响力来自分散的股权集中。国内学者对股权激励与股权集中度关系的研究不多。个别学者发现股权集中度高的公司,高管薪酬一般较低。

2.对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的研究

欧美学者认为,公司绩效和股权集中度之间具有正向相关关系;一些学者通过运用理论得出公司价值随持股比例的降低而降低;还有人认为股权结构的改变不会系统的改变公司的业绩。在内地,一些学者得出了同外国学者相同的结论,认为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产生明显地正向影响;但孙永祥的研究结论与其他学者不同,认为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具有显著的倒U关系。

3.对股权激励和公司绩效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股权激励和公司绩效展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人员持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方面。外国研究者发现,股票期权和内部股票所有权都能够明显激励管理者。morck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非线性关系。国内的张建光则发现,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财务业绩指标在一年后明显提升,取得了明显的激励效果。

二、对股权激励股权集中度和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和建议

1.对股权激励股权集中度和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

本人运用因子分析法建立公司综合绩效的表征变量,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因素之间的内生性影响,通过对近年来数据的研究,得出相关结论。第一,股权激励度越高,集中程度越低。第二,在内生性的条件下,公司绩效对股权激励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确不明显。第三,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没有显著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第四,外生变量的结果方面,高年薪资越高,股权激励程度越低;公司风险与股权集中程度呈正相关。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可知,从内生角度研究股权激励、股权集中程度和公司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正确的,并且前两者之间存在内生性的交互关系,彼此间交叉复合影响。股权激励、股权集中程度不是单独存在的外生变量,受行业、规模、治理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由于多种治理机制的交互作用和公司绩效的改变,致使股权激励程度、股权集中度的最优水平由相关因素共同决定。不同的经济环境和经营因素导致公司绩效的不同。换句话说,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和内部治理机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使得股权激励、股权集中度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无法确定。不同的公司,股权激励、股权集中和绩效的关系不尽相同。

2.相关建议

首先,企业要重视股权激励、股权集中度和公司绩效的内生性,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科学高效的治理机制,研究确定适合自身情况的股权激励水平和股权集中程度。公司应将股价作为基础,设置相关股权激励的绩效考核制度,并避免股权激励成为高管的福利安排。其次,为股权激励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持,建立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定部门应加强与股权激励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使得公司进行股权激励时能够有法可依,高管人员在股权激励方面的法律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再次,完善监管制度,设立健全的监管体系,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公司内部应设立独立于股东和高管的股权激励监管机构,保障股权激励的有效实施。

三、结语

股权激励在公司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使得公司高管也成为公司的所有者,在工作时能够从公司的利益出发,保障公司的利益。股权激励作为公司治理中重要的手段应该得到公司管理者的关注。管理者应根据本公司的特点,考虑相关因素,深入研究在本公司股权激励、股权集中度和公司绩效的内在联系。制定符合本公司规律的股权激励政策,让股权激励更好的为公司治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松彬.治理结构对高管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02):100-102.

管理学集权与分权篇10

关键词: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城市规划;实践

中图分类号:D92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0-91-02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指出,在城市管理领域,可以集中行使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行政处罚权。在实践中,各地大致有三种做法:一是规划行政处罚权全部纳入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范围,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集中行使;二是规划管理行政处罚权不纳入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范围,仍由城市规划部门行使;三是对未取得规划许可的违法建设行为的行政处罚权归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行使,规划部门行使对取得规划许可但未按许可内容建设的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权。魏明月[1]从法理和实践的角度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进行了剖析,姚爱国[2,3]分析了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对我国城市规划法制的影响,并认为相对集中城市规划行政处罚权应慎行。本文主要从实践角度谈一谈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城市规划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行使带来的问题

(一)行政行为分割,削弱了监督检查权

城市规划管理从规划编制、审批到实施、修改、监督检查,再到竣工验收,是一个循序渐进、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化细化的连续过程,各环节密切相关,不容分割。对行政处罚权的部分划转,违反了行政处罚权不能分割理论[4],也违背《行政许可法》“谁许可、谁监管”的原则,法律制度层面的冲突造成了城市规划管理的实践困扰。尽管在理论上可以将许可权和处罚权完整地区分开来,但在实际运行中这些行政权力的行使往往相互纠缠,界限模糊,很难严格划分清楚。《行政许可法》要求行政许可机关必须认真履行监督检查职责,行政处罚机关要履行职责也必须监督检查,从而形成了新的职责交叉。但在操作中,许可权与处罚权分离后,规划部门与城管部门之间反而容易出现了监管真空,规划部门无行政处罚权无规划监察队伍,不能切实有效履行职责。较之规划部门,城管部门往往不参与城市规划的编制,也不参与具体项目 “一书两证”的核发,对规划管理过程缺乏了解,对违法建设项目的相关情况熟悉程度低,只行使行政处罚权,不愿意履行监管职责。双方不能或不愿意履行监管职责,造成了“想管的管不了,管得了的不去管”的局面,实际上是削弱了监督检查权[5]。

(二)执法成本增加,影响了规划执法效率

实行相对集中城市规划行政处罚权,无论是原有职能、人员的调整还是组建执法机构、招募执法队伍,在数量和装备上都比实施试点前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可避免地增加执法成本,而这与“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是背道而驰的。同时,因城市规划管理很强的专业技术性,城管部门集中行使城市规划行政处罚权,仍然需要规划部门的深度参与,如查处违章建筑,要咨询规划部门是否经审批,规划部门答复后,又往往要咨询是否可补办手续,这使得原本由一个部门即可解决的问题毫无必要地在两个部门之间周旋,增加了执法环节,加之不顺畅的协调机制,影响了行政执法的效率。

(三)以罚代管,影响了城市规划的实施

在规划执法过程中,规划部门对违法建设的认定有着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其认定结果和处理意见,应当作为城管部门行政处罚的依据和参考。但在实践中,城管部门在违法建设认定上也常常是自作主张,不依据或不重视规划部门的意见,加上专业知识的不足和对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的理解偏差,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现象。

履行行政处罚权的过程,应是全过程跟踪监督检查的过程,城管部门不重视过程监管,却“严”把验收关,给违法建设提供了空间。对潜在的违法建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提醒也不制止,为了部门乃至个人利益,不顾违法建设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在造成既成事实后再处罚,即“养肥了再宰”。在作出行政处罚(主要是罚款)后函告规划部门请予补办相关手续,甚至不告知。

由于违法建设行为不易被查处以及日常监督检查不到位,很多违法建设行为在规划验收时才被发现,此时对违法后果已难以采取补救措施,造成不可逆转和无法挽回的影响。在查处违法建设时,由于对违法建设的认定标准不统一以及出于对“拆除”的执法成本考虑,对违法建设保留多、罚款多、拆除少。以罚代拆、以罚代管现象比比皆是,实际上是将违法建设合法化,造成了违法建设滋生蔓延,扰乱了城市建设有序发展,也使得规划部门对城市规划的实施失去了控制,影响了规划的有效实施。

二、对策与建议

从相对集中城市规划行政处罚权制度的实践看,相对集中行使城市规划行政处罚权不但没有显示出优越性,反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违法建设也呈上升势头,规划执法面临严峻挑战。遵义市政府审时度势,为了加强规划执法,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切实遏制违法建设行为,于2012年6月将规划行政处罚权从相对集中行使中剥离出来, 并在城乡规划局重新组建规划稽查执法支队[6],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进一步理顺规划管理的体制机制,加强规划管理,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分类行使处罚权

鉴于规划执法的综合性、复杂性、专业技术性和违法建设的严重危害性[3],不宜将城市规划管理纳入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范围;已纳入的,宜将其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中剥离出来,转回规划部门,通过对违法建设分类处理,对于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违法建设,仍由城管部门予以查处;对于已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但未按其规定条件进行建设的,则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由规划部门行使行政处罚权。

(二)强化规划部门的话语权

退而求其次,城市规划被纳入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范围时,对规划违法的认定必须由规划部门作出并作为独立的行政行为,直接指导规划行政处罚权的行使。

(三)加强协调配合

建立、健全各层次配套制度,完善城管部门与规划部门的执法协调与配合机制,在审批许可、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等环节实现信息互通和共享;加强各方监督,推进过程监管,加强能力建设,做到公开透明、健康有序。

参考文献:

[1]魏明月.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之困境和对策研究——以城市管理领域为视角,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8,4.

[2]姚爱国. 试析全面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及其对我国城市规划法制的影响[J].城建监察,2003,(12).

[3]姚爱国.相对集中城市规划行政处罚权应慎行[J].规划师,2004,(07).

[4].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发展研究—以城市管理领域为例[J].法学,2004,(09).

[5] 吴海燕,戴银燕. 城市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矛盾与求解对策[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5).

[6]查处违法建筑划归规划部门管,市城乡规划稽查执法支队正式开展工作.

http:///2012-07-06/80370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