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补贴税务处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32:41

财政补贴税务处理篇1

【关键词】财政性资金;政府补助;纳税调整

财政性资金,按照《关于财政性资金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51号)的规定,是指企业取得的来源于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财政补助、补贴、贷款贴息,以及其他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包括直接减免的增值税和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后返的各种税收,但不包括企业按规定取得的出口退税款。财务通则中对于企业取得的财政性资金的处理原则做出了规范。会计准则中并没有出现财政性资金的概念,但对企业取得的财政性资金主要由政府补助准则加以了规范。

对于财政性资金,由于财务、会计及税法各有规定,各项规定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认识其中的差异及其影响,有助于会计人员正确地进行会计核算和企业所得税的汇算清缴。

一、属于国家投资的财政拨款

《财务通则》第二十条规定,企业取得的各类财政资金,属于国家直接投资、资本注入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增加国家资本或者国有资本公积;属于投资补助的,增加资本公积或者实收资本。国家拨款时对权属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由全体投资者共同享有。按照财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在实际收到该项财政拨款时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或“资本公积”。

企业所得税法中的财政拨款属于不征税收入。按财税[2008]151号补充规定,企业取得的各类财政性资金,均应计入企业当年收入总额,但有两项例外,一是属于国家投资的,应作为投入资本管理,二是资金使用后要求归还本金的,应作为负债管理。

对于此类财政拨款的处理,会计与税法处理一致,均作为投入资本处理。

二、政府转贷资金

《财务通则》规定,企业取得的各类财政资金,属于政府转贷、偿还性资助的,作为企业负债管理。在企业实际收到该项财政资金时贷记“短期借款”(或“长期借款”、“其他应付款”等)。此规定与前述财税[2008]151号的规定完全一致。

三、财政补助、补贴

《财务通则》规定,企业取得的各类财政资金,属于专项经费补助、弥补亏损、救助损失或者其他用途的,作为企业收益处理。会计准则中的政府补助概念范围较广,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财政补助、补贴当属政府补助核算的内容。准则中将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对于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对于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1)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2)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税法中对于各项财政补助、补贴的规定较为复杂。按照财税[2008]151号的规定,企业取得的各类财政性资金,除属于国家投资和资金使用后要求归还本金的以外,均应计入企业当年收入总额。但对企业取得的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专项用途并经国务院批准的财政性资金,准予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

2009年6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了《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87号),对于企业取得的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作为不征税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通知指出:对企业在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取得的应计入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凡同时符合以下3个条件的,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具体条件包括:(1)企业能够提供资金拨付文件,且文件中规定该资金的专项用途;(2)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3)企业对该资金以及以该资金发生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按照税法的相关性原则,税法同时规定,企业的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用于支出所形成资产计提的折旧、摊销均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例1:某粮食储备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每季度下达的轮换计划出售陈粮,同时购入新粮。为弥补企业发生的轮换费用,财政部门按照规定的轮换量支付企业0.02元/斤的轮换费补贴。该企业根据转换计划需要在2009年第四季度轮换储备粮1.2亿斤,款项于2010年1月才收到。

该案例是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其会计处理如下:

(1)2009年10月计算和确认其他应收款240万元(1.2亿斤×0.02元/斤)。

借:其他应收款2400000

贷:递延收益2400000

(2)2009年10月,将补偿10月份轮换费的补贴计入当期收益。

借:递延收益800000

贷:营业外收入800000

2009年11月和12月的分录同上。2009年共确认营业外收入2400000元。

(3)2010年1月实际收到补助时

借:银行存款2400000

贷:其他应收款2400000

按照税法相关规定,企业取得的各类财政性资金,应在实际取得时计入企业当年的收入总额。如果该项轮换补贴符合财税[2009]87号规定的三个条件,就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2009年会计确认收入240万元,故应纳税调减。2010年实际收到款项,但由于税法认定是不征税收入,所以2010年无需纳税调整。但是同时要注意,由于相关性的要求,企业出售陈粮的轮换费用也不得在税前扣除,2009年应纳税调增。反之,如果该项补贴不符合税法规定条件,则应作为应税收入。2009年该项收入同样应纳税调减,但2010年应纳税调增,出售陈粮的轮换费用也可以在税前扣除。

例2:20×1年12月5日,政府无偿拨付a企业大型科研设备(无需安装)1台,市场价值480万元,预计使用寿命10年,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假设无残值,并与税法的折旧政策一致)。假定不考虑其他纳税调整因素。

该案例是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其会计处理如下:

(1)20×1年12月5日实际收到设备时。

借:固定资产4800000

贷:递延收益4800000

(2)自20×2年1月起每个资产负债表日,计提折旧,同时分摊递延收益。

①每月计提折旧

借:研发支出40000

贷:累计折旧40000

②每月分摊递延收益

借:递延收益40000

贷:营业外收入40000

按照税法规定,企业以非货币形式取得的收入,应当按照公允价值确定资产计税基础以及收入额。因此,在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上会计与税法一致。该科研补贴如果作为应税收入,税法同样可以体现权责发生制原则,每年确认的补贴收入与允许税前扣除的折旧相等,对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为0;如果符合财税[2009]87号规定的三个条件,作为不征税收入,每年对收入应纳税调减48万元,同时,设备计提的折旧也不得在税前扣除,每年又要纳税调增48万元,对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仍为0。可见,无论该项补贴是否属于应税收入,会计与税法的处理都没有差异。

应该注意的是,财税[2009]87号进一步规定,财政性资金作不征税收入处理后,在5年(60个月)内未发生支出且未缴回财政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的部分,应重新计入取得该资金第六年的收入总额;重新计入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发生的支出,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四、财政贴息

财政贴息是政府为支持特定领域或区域发展,对承贷企业的银行贷款利息给予的补贴。财政贴息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将贴息资金直接拨付给企业;二是由财政部门将贴息资金先拨付给银行,银行再以优惠利率向企业提供贷款。

《财务通则》规定,企业取得的各类财政资金,属于贷款贴息的,作为企业收益处理。会计核算中要求无论财政贴息的具体方式是哪一种,均应作为政府补助的内容,具体核算时同样要划分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财税[2008]151号也明确规定贷款贴息属于应税收入。如属于财政贴息的第一种方式,财政贴息收入应在实际收到时确认,如属于第二种方式,应按实际发生的优惠利率计算确认利息费用。

可见,财政贴息的财税处理内容本质一致,但可能存在时间差异,如果当期实际收到的贴息款大于当期由于会计权责发生制确认的营业外收入,就应纳税调增,后期再纳税调减,同时资产负债表日可能会形成实质上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五、税收返还

会计准则认为,政府补助的其中一个特点是直接取得资产。即除税收返还外的税收优惠,如直接减征、免征、增加计税抵扣额、抵免部分税额等都不属于政府补助的内容。

财税[2008]151号规定的财政资金包括直接减免的增值税和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后返的各种税收,但不包括企业按规定取得的出口退税款,该类财政资金应作为应税收入。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专项用途并经国务院批准的不征税财政性资金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按照《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通知》(财税[2008]1号)的规定,软件生产企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所退还的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第二部分是按照《关于核电行业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38号)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核力发电企业取得的增值税退税款,专项用于还本付息,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可见,税收返还的财税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是直接减免的增值税,会计核算不作为政府补助,不确认收入。但税法将其作为应税收入,所以应纳税调增。需要注意的是,税法中直接减免并作为应税收入的税种只有增值税,其他税种的减免不计入应税收入。即前述的其他直接减征、免征、增加计税抵扣额、抵免部分税额等既不属于政府补助也不属于税法的应税收入。二是收到的税法返还如果符合财税[2008]1号、财税[2008]38号以及财税[2009]87号规定的条件,属于专项用途资金,税法作为不征税收入,会计上作为政府补助确认收入,则应纳税调减。

六、特殊事项处理

这里的特殊事项是指一些可能引起歧义的事项。主要包括增值税的出口退税以及所得税的返还款。

增值税出口退税的实质是政府归还企业事先垫付的出口货物前道环节所征的进项税额。所以,财税[2008]151号明确规定,财政资金不包括企业按规定取得的出口退税款,不作为应税收入。会计核算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该处理不会对当期损益产生影响,所以增值税的出口退税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无需纳税调增或调减。

对于所得税返还,按照《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80号)规定,企业实际收到具有专门用途的先征后返所得税税款,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应计入取得当期的利润总额,暂不计入取得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可见,具有专门用途的先征后返所得税税款,税法作为不征税收入。而会计准则要求作为政府补助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故汇算清缴时应纳税调减。还应注意的是,由于当前相当一部分企业仍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制度规定所得税的返还款应贷记“所得税”,由于所得税只会影响净利润,不会影响利润总额,税法暂时也作为不征税收入,所以对于这类企业,收到的所得税的返还款则无需纳税调整。

【参考文献】

[1]关于财政性资金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51号).

[2]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87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2号).

财政补贴税务处理篇2

一、强化目标意识积极组织财政收入

今年县政府下达我镇财政收入目标任务为1.89亿元,其中:国税2200万元,地税1.69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目标任务为1.73亿元。1-11月份共完成财政收入1.76亿元,占年目标任务的93%,同比增长29%。其中:国税完成1789万元,地税1.58亿元,分别占年目标任务的81%和94%,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2%和33%。1-11月份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47亿元,占年目标任务的85%,增幅21%。剔除考核收入1-11月份完成参与财力分成的实际收入2747.31万元,其中:国税1789.88万元、地税957.43万元,分别占目标任务的89%和57%,同比分别增长2.3%和3%。主要由以下四方面构成:一是工业企业(92户)765.8万元。其中:县园区招商引资企业(2户)390.67万元,主要是淮安波伦混凝土378.36万元;镇工业集中区企业(16户)152.59万元;属地内的其他工业企业(74户)222.54万元。二是建安企业、商业及三产服务企业(440户)1580万元。其中:建筑企业(8户)175.81万元;运输业(3户)263.41万元,主要是顺缘物流公司入库税款254.16万元;服务业(42户)523.9万元;商业企业(68户)543.51万元;其他个体经营户(319户)73.37万元。三是临散税收106.47万元。四是开票点295.04万元,其中:国税委托148.52万元。除国、地税部门纳入正常管理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外,年初对镇税收管理办公室下达了零散税收641.4万元的征收任务,税收一条线人员能牢固树立时间观念、任务观念、责任观念,通过加大征管力度,1-11月份组织征收零散税收621.51万元,其中:运输税254.16万元,开票点136.93万元,房产税91.5万元,餐饮税52.12万元,市场税30万元,网吧、歌厅、洗浴等其他服务业税收11.9万元,镇委镇干护税44.9万元。

二、规范财务管理严格压缩支出

为确保党委政府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强化预算管理。根据镇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工作的意见》,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收支行为,取消所有帐外帐和小本户,所有收入及时足额缴存专户,账务处理达到日清月结,严格控制库存现金限额,在支出管理方面严格把关,对不符合要求和违规的支出票据杜绝入帐。进一步规范了公有资金采购和工程项目管理招投标手续,从而降低了支出成本,及时化解财政风险。由于涟城属城关镇,财政支出压力大,全镇财政负担人口达1290人,其中:行政72人,事业92人,退离休97人,遗补30人,村干部113人,五保户95人,居委会退休、农工及镇企退休工人生活补助等各类其他人员791人。1-11月份实现财政支出总额3210.41万元。其中:人员工资、津贴、各项补助、社会保障缴费等1215.83万元;办公费、水电交通费、设备购置费、工程费、维修费、工会经费、镇工业集中区及村级创业园等各项支出1994.58万元。

三、严格执行惠农政策不断增强服务意识

1、认真执行财政涉农补贴政策,今年以来全镇通过“一折通”发放的农作物补贴以及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各种涉农补贴共19个项目(主要抱括:油菜良种补贴、五保户补助、能繁母猪补贴、抚贫项目贷款、村干部考核报酬、独生子女伤残等扶助金、计划生育奖励补助金、农工补贴、家电下乡补贴、摩托车汽车下乡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玉米及三麦粮种补贴),1-11月份累计发放补贴资金528.5万元。在我镇没有发生一起因涉农资金补贴的发放而引发的上访事件。

2、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120万元,分别在牌坊、西蒋、荷缘、城东、莲花等社区新建农桥5座;在荷缘社区新建蔬菜大棚50亩,并且顺利通过市县有关部门的验收。

四、围绕工作重点积极做好党委政府的各项中心工作

1、按规定时间完成镇政府下达本部门的新增私营企业3户,新增个体工商户30户,新增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金720万元。

2、严格遵守党委政府的各项

规章制度,做好后服务,财产物资的登记管理,大宗物品的申报、采购、招投标等相关工作。

3、配合镇审计办按季度对镇属各部门、各社区以及重点项目的帐务审计,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4、做好分工社区的各项工作。

20__年财税办将紧紧围绕党委提出的“工业化、城市化”工作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围绕县委县政府下达我镇的财政收入目标任务,挖掘财税潜力,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税率下调、增值税抵扣范围扩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加大税收征管力度,以任务加压力,以压力保征收,在困境中求奋进,确保完成全年财政收入目标任务。

1、强化税收征管,除国地税正常用纳入管理的纳税户以外,力争零散税征收突破800万元,具体要抓住“四个重点”,一是抓房产税、运输税、餐饮税任务目标的突破;二是抓区域行业税征收的突破;重点是歌厅、网吧及洗浴业的税收;三是抓工业集中区税收征缴的突破,对不能足额纳税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清理,腾出发展空间,培植后续财源;四是抓房产税征收的突破,对背街小巷,学校周边的零散出租房屋户进行清理征收。

2、挖掘潜力,加大征管力度。在排足税源的基础上,拓展征管空间,做到心中有底。加强与国、地税部门的沟通与配合,加大处罚的力度,严格依法治税,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确保做到应收尽收。

3、强化责任,细化目标,加大引税护税力度,围绕全年目标下达任务,认真进行考核通报,使每个同志都有主人翁意识,真正发挥镇委镇干引税护税的作用。

4、巩固顺缘物流和顺德物流公司,利用网络平台优势,多方联系运输业务,和苏州无锡等地的物流运输公司联系运输合作业务,做大做强物流公司。

二、进一步加强财政收支管理,加大增收节支力度,认真贯彻“厉行节约,量入为出”的原则,统筹合理调度资金,严格控制招待费、差旅费、水电费、电话费、汽车费用的支出,进一步规范公有资金采购、公有资产转让出让和工程招投标管理工作。确保镇、村两级组织正常运转的支出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积极做好家电下乡补贴农户的资料审核、登记、上报、以及补贴资金的发放工作。配合有关部门认真落实“新农保”工作。

四、做好通过一折通发放的各项惠农资金的基础数据采集、核实、造册、上报等各项基础工作,严格把关,规范操作,确保基础数据准确、真实,把党的惠民政策及时落到实处。

五、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财政支出管理精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强化服务意识,实行服务承诺制,使财政管理科学化。

财政补贴税务处理篇3

关键词:财政性资金;企业所得税扣除;免税收入

企业取得的财政性资金,涉及的政策有: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财政性资金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51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87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118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免税收入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2号)、《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70号)。

一、财政性资金的含义

1、财政方面对财政性资金内涵的规定。财政性资金是指企业取得的来源于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财政补助、补贴、贷款贴息,以及其他各类财政专项资金,目前财政性资金基本包括五大类:1.国家直接投资、资本注入资金;2.项目投资补助资金;3.贷款贴息、专项经费补助资金;4.政府转贷、偿还性资助资金;5.弥补亏损、救助损失或者其他用途的资金。根据《企业财务通则》,企业取得的五大类财政资金从性质来看基本上分为三种情况:(一)第1、2两项属于国家投资性质,即政府的资本性投入,应增加企业权益。(二)第3、5两项属于补贴性质,企业取得后应作为收益处理,根据资金使用情况可分为递延收益或当期收益。(三)第4项属于负债性质,即政府的信贷资金支持,需要归还。

2、税法方面对财政性资金内涵的规定。根据(财税[2008]151号),财政性资金,是指企业取得的来源于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财政补助、补贴、贷款贴息,以及其他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包括直接减免的增值税和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后返的各种税收,但不包括企业按规定取得的出口退税款;所称国家投资,是指国家以投资者身份投入企业、并按有关规定相应增加企业实收资本(股本)的直接投资。财税[2009]87号规定的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三个条件是:(一)企业能够提供资金拨付文件,且文件中规定该资金的专项用途;(二)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三)企业对该资金以及以该资金发生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只有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若缺少任意条件的不允许从收入总额中减除,尤其注意对该项资金单独进行核算,以备税务检查。

二、财政性资金的会计处理

有关规定根据财务通则的指导意见,五大类财政性资金在财务处理时可以简单划分为权益性与收益性两种,在具体会计处理问题上,对收益性的财政资金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中有相应的会计处理规定,对“政府补助”外的财政资金只有零星的规定,如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有拆迁款性质财政资金的规定,但没有统一的会计制度规范。在会计处理上,区分权益性与收益性两种资金时主要看资金的性质,资金的给予是否是双向的、互惠的交易,即政府是否要求得到回报,不要求回报的属于政府补助准则规范的收益性资金范畴。政府补助准则规范的补贴性质的财政性资金,一定要符合两个原则,即无偿性和直接取得,无偿性是政府不因为对企业进行补助而享有所有权,企业也不需要偿还资金,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政府采购、借贷等互惠的经济活动不同。直接取得资产是直接从政府取得货币性或非货币性资产,从而形成企业的收益,如税收返还、先征后返的税收等都是直接取得,而直接减免税款、抵免、出口退税因为没有涉及直接转移的经济支持,就不属于直接取得资产,实践中要把握好同为税收补助但形式不同因而规范的会计处理不同。政府补助实质上是国家对企业在特定生产经营过程中,因非市场因素等可能发生的费用或造成的损失给予的财政『生资金补偿。政府补助的财政性资金会计核算要求采用收益法中的总额法,要区分与收益有关和与资产有关的补助区别,实际都是与企业的损益有关,只是收益的确认时点不同而已。直接与收益有关的补助在收到当期或项目期间计入损益,与资产有关的补助按公允价值先计入递延收益,从资产可供使用开始平均分摊计入当期损益,不能取得公允价值的,按名义金额1元入账。对于不属于政府补助的财政性资金,主要是应计入权益类的资金,虽然没有专门的会计制度规定如何进行核算,但企业在收到的重要、大额、非经常性的财政性资金时一般都会在批复文件中规定如何进行处理,通常先通过专项应付款核算,对资本金投入按企业章程规定履行法定程序后增加实收资本,或对形成长期资产的部分计入资本公积,未形成部分予以核销,节余资金按国家规定退回或留作企业发展资金使用。

分不同类型,会计分录如下:

1、国家投资,应当作为权益,计入并增加企业实收资本或股本,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

2、资金使用后要求返还的本金,会计处理应当作为负债,计入借款或其它应付款处理,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借款或其它应付款。

3、企业取得的除上述两种情况之外的其他财政资金,会计处理作为损益,原来有计入补贴收入的,现在全部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借记银行存款,贷记营业外收入。

三、财政性资金的税务处理

1、《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收入总额中的不征税收入包括财政拨款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

2、《实施条例》规定,财政拨款是各级人民政府对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拨付的财政资金(不是补贴),与企业无关。对其他不征税收入是指企业取得的,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专项用途并经国务院批准的财政性资金。

3、《关于财政性资金、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51号)以及《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87号),对企业在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取得的应计入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企业

能够提供资金拨付文件,且文件中规定该资金的专项用途;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企业对该资金以及以该资金发生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

4、《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70号),自2011年1月1日起,(一)企业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取得的应计入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1)企业能够提供规定资金专项用途的资金拨付文件;(2)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3)企业对该资金以及以该资金发生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二)根据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上述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资产,其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三)企业将符合本通知第一条规定条件的财政性资金作不征税收入处理后,在5年(60个月)内未发生支出且未缴回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的部分,应计入取得该资金第六年的应税收入总额;计入应税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发生的支出,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四、遵循后续管理,防范涉税风险

财政补贴税务处理篇4

一、引言

2017年5月10日财政部了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简称“CaS16”)并要求自当年6月12日起实施,2006年旧的政府补助会计准则就此废止(简称“旧准则”)。CaS16的公布强化了企业在接受有关政府补助时更多地遵守经济交易实质来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此外也进一步完善了其他方面的会计处理规定,相对2006年的旧准则有巨大进步。为此,本文针对CaS16与2006年旧政策的财政贴息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其中的变化和对企业的核算带来的影响。

二、新旧准则有关财政贴息会计政策变化

(一)旧准则核算的有关会计制度

旧准则明确规定了有关政府财政贴息的会计核算问题。财政贴息,具体实施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有关部门直接将贴息款项拨付给企业,另一种方式是政府将款项拨付给贷款银行。针对第一种直接拨付给企业的财政贴息款,根据CaS16规定企业需要将此作为政府补助收入进行相应会计核算,具体会计处理需区别对待:若财政贴息与收益相关且是补偿企业已经发生的成本费用则将其计入“营业外收入”;若财政贴息与收益相关但是补偿后续期间企业将要发生的各种成本费用则将其计入“递延收益”并待后期再分摊结转计入“营业外收入”;若财政贴息与购买资产相关则取得后直接计入“递延收益”并待后期在资产使用期间随折旧(或摊销)进度将其分摊结转至“营业外收入”。对于第二种直接给贷款银行的拨款,“CaS16”规定企业不对此进行?_认财政补助并做相应的会计处理,企业直接以实际优惠后的贷款利率确认其相应的借款及借款费用即可。此外,《〈企业财务通则〉解读》(2007年版)也对财政贴息给出了上述类似的会计核算建议,即俗称的“总额法”核算。该核算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企业直接或间接收到财政补贴是对企业各种经营活动(资产或费用)的补贴,故以损益处理较为适当。财建〔2012〕95号文《基本建设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规定,中央财政给予企业基本建设贷款贴息的,在建冲减工程成本、竣工项目冲减财务费用。财政部令第81号《基本建设财务规则》中对财政贴息的有关会计核算做出了说明及规定。该准则指出企业因经营性项目获得的财政贴息,若在建设期内取得则直接在有关项目建设期间内冲减建设成本,若项目验收合格后取得则按照相关会计法律法规进行核算。财政部上述两个文件针对财政贴息进行会计核算的核心思想都是“净额法”,即规定企业获得的财政贴息应冲减资产成本(或财务费用)。

(二)2017年最新修订的CaS16的变化

1.核算分类的变化

CaS16针对政府补助概念重新定义,按照最终受益对象来确定政府补助并强调无偿性和来源,并不考虑企业获得的方式(直接或间接)。为此,针对政府拨款给贷款银行而企业以优惠利率获得银行贷款的情形,由于该拨款补助最终受益对象为企业,新准则要求企业对此按照政府补助进行确认、计量并报告。在此基础上,CaS16针对拨付给贷款银行和拨付给借款企业的财政贴息因不同的拨付对象规定了不同的核算方式。

2.核算方法的明确

前文可知,2006年的旧准则规定企业可按照“总额法”对财政贴息进行核算并且对拨付给贷款银行的情形不做处理。CaS16针对企业直接或者间接(拨付给贷款银行后企业获得优惠利率贷款)取得的财政贴息,新修订的准则一律要求企业按照冲减借款费用的方式进行核算,即“净额法”核算。准则规定,企业收到的财政贴息直接冲减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或先计入“递延收益”再在后期分期冲减;即与借款费用一样,符合资本化时冲减资产成本,符合费用化时冲减财务费用。

(三)2017年最新修订的CaS16财政贴息的会计处理理论

按照2017年最新修订的CaS16规定,企业收到的财政贴息可按照以下思路分类处理。

首先,若政府有关部门将对企业的财政贴息直接拨付贷款银行的话,有两种处理方式:(1)企业以借款本金的公允价值入账并按实际利率摊销确认借款费用,该入账公允价值与借款本金的差额确认为递延收益并按实际利率法在存续期内摊销,用来冲减相关借款费用;(2)企业按照收到的借款入账,并按照政府给予的优惠利率和借款本金来确定相关借款费用。

其次,若政府将财政贴息直接拨付给企业,企业可进一步根据该财政贴息是否与建造长期资产相关进行分类处理。(1)取得的财政贴息与建造长期资产相关:①项目建设期内,按照相关规定资本化部分冲减成本、费用化部分冲减财务费用;②若取得财政贴息款项项目尚未开工或已经完工,则全部予以冲减财务费用。(2)财政贴息与建造长期资产无关:①若受补助对象的利息在取得该贴息款之前已经产生,则直接冲减当期财务费用;②取得贴息款时受补助对象的利息尚未产生,则先计入“递延收益”待以后期间分期冲减。

三、实际案例介绍

案例1:华夏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当地政府重点扶持企业,当地政府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给予华夏公司2017年一项专项资金贷款财政贴息。2015年年初,华夏公司从当地工商银行取得一批为期18个月的专项借款,金额2000万元、贷款利率12%、按月计息到期还本;当地政府同意财政贴息并按月向贷款工商银行按照6%支付贴息。对此,经过财政贴息后华夏公司该笔贷款的实际利率为6%;假定该笔专项借款用于企业一项不动产建设、全部符合资本化建设。

1.根据CaS16规定,若按照上文第一种方式处理,利用实际利率对借款本金、利息折折现计算借款本金公允价值,然后按照实际利率计算各期应摊销的利息调整金额(具体计算省略)。对应会计处理如下(单位:万元):

第一步,2015年年初取得借款按照公允价值确认。

借:银行存款2000

长期借款――利息调整164

贷:长期借款――本金2000

递延收益164

第二步,每月计提利息(对利息调整和递延收益进行摊销)并计入“在建工程”。

借:在建工程18.36

贷:应付利息10

长期借款――利息调整8.36

借:递延收益8.36

贷:在建工程8.36

2.第二种方式处理较为简单,无需复杂的计算过程,直接按照借款本金入账并按照财政贴息后的实际贷款利率计提利息即可(会计分录省略)。

3.针对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对比分析。政府部门将财政贴息直接拨付给贷款银行的情况下,新准则规定企业将此作为政府补助进行核算但是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两种方法中在一种方法进行处理。两种处理方法对财报的资产、损益项目没有影响,影响的是负债结构。第一种以借款公允价值1836万元入账“长期借款”而第二种则是按照2000万元全部入账“长期借款”,第一种未分摊的164万元“递延收益”则是其他非流动负债;影响了负债结构,负债总额2000万元不变。为此,实务中,企业更多选择第二种较为简单的方法进行核算。

案例2:鸿禧公司承担基础设施建筑工程,自2016年1月1日从工商银行a分行获得一笔长期贷款50000万元专用于该工程建设,合同约定贷款利率为6%、为期3年。对此贷款因符合有关政策,鸿禧公司向当地政府申请财政贴息。

首先,假设鸿禧公司在2016年3月1日获得该笔财政贴息(政府每季度末支付当季的财政贴息),合计2016年全年3000万元。现进一步假设鸿禧公司于当年年初及当年7月1日分别将专项借款的20000万元、30000万元用于该项工程建设(上半年尚未投入使用的30000万元假设不产生收益);当年一季度末,鸿禧收到政府的财政贴息750?f元。从案例可知,2016年一季度借款费用资本化与费用化之比为23,则对应财政贴息一季度冲减成本与财务费用的比例为23,即冲减工程成本为300万元(=750×(2/5))、冲减财务费用450万元。会计处理:借记“银行存款”750万元,贷记“工程成本”300万元、“财务费用”400万元。针对后续处理,以此类推进行处理。

其次,若取得财政贴息款项项目尚未开工或已经完工,则全部予以冲减财务费用。比如,假设2016年取得财政贴息,但是工程于2017年1月1日开工;对此,由于财政贴息获得时企业工程尚未开工,并不满足资本化要求,故相关财政贴息直接冲减当期财务费用,即借记“银行存款”、贷记“财务费用”。再比如,假设该项目于2018年年底完工但财政贴息在2019年4月才取得,合计500万元;由于项目已经完工,故2019年收到的财政贴息500万元直接冲减当年财务费用,即借记“银行存款”、贷记“财务费用”。

案例3:凯德瑞股份公司作为a市战略引进的高新技术企业,每年可获得当地政府给企业的300万元财政贴息,贴息款直接拨付给企业。

首先,若受补助对象的利息在取得该贴息款之前已经产生,则直接冲减当期财务费用。2017年11月当地政府拨款300万元用于补偿凯德瑞公司当年发生的相关贷款利息,则借记“银行存款”、贷记“财务费用”,金额300万元。

其次,取得贴息款时受补助对象的利息尚未产生,则先计入“递延收益”待以后期间分期冲减。现假设凯德瑞公司2017年12月份收到财政贴息款300万元用于补贴其2018年的贷款利息,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递延收益”,金额300万元;后期分摊时,借记“递延收益”、贷记“财务费用”。

四、结语

财政补贴税务处理篇5

关键词:农业保险;财政支持政策;财政补贴

作者简介:李林(1979-),男,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保险与社会保障;

赵君彦(1979-),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农业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农业风险与保险。

中图分类号:F842.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2.13文章编号:1672-3309(2012)12-36-03

自2004年以来,我国加大了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和推广力度,从试点地区的选择,到财政补贴农户保费,再到农业巨灾风险的支持,我国一直在探索农业保险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体系。然而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我国除了对农户实施保费补贴政策以外,还有必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来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因此,借鉴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的经验,对完善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政府财政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

自2007年中央财政首次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预算安排力度。预算安排资金从2007年的21.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97.06亿元,年均增长率达45.8%。中央和地方财政累计投入补贴资金超过46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资金264亿元。[1]

在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的引导下,农业保险业务规模不断扩大,覆盖面和渗透度显著提升。2007年至2011年8月,农业保险经办机构通过“一卡通”等向农户支付农业保险赔款共计356亿元,受益农户5990万户次。其中,2010年农业保险赔款100.7亿元,较2007年增长207%;受益农户1979万户次,较2007年增长338%;人均赔款约500元,占农户年均收入的10%左右,为恢复农业再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2]截止到2011年,财政补贴政策带动参保农户5.8亿户次,为“三农”提供风险保障达1.8万亿元。[3]

二、中外农业保险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比较

(一)政府财政支持方式比较

从世界各国农业保险的实践来看,政府财政支持农业保险发展政策主要包括:对私营保险公司及合作保险组织提供管理费补贴、再保险补贴、税收减免和优惠;对农户提供保费补贴;管制农业保险价格;实行农业风险再保险制度;建立农业巨灾风险专项基金等。各国综合运用多种补贴方式,优势互补,从不同的途径对农业保险发展机制形成激励,保证农业保险的持续发展。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始于2004年,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主要措施有两种:一是对投保农户提供保费补贴,农户只需缴纳剩余的部分,这是我国目前农业保险采用的最普遍最重要的补贴方式。二是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我国现行税制规定:对农业保险中种植业、养殖业两业保费收入免征营业税;对保险公司经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保费补贴的种植业险种业务提取不超过保费收入25%比例的巨灾风险准备金,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前据实扣除;对农业保险相关合同免征印花税,农业保险所得税纳税基数按90%计算。[4]

此外,我国试点地区在探索中也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持方式。一是保险责任分摊方式,即政府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与保险机构分摊保险责任,如浙江“共保体”模式。地方政府对“共保体”的财政扶持方式为:赔款总额超过保费2-3倍的部分,“共保体”和政府将按1:1的比例承担赔偿责任,3倍以上则以1:2的比例分担。二是间接的农业保险补贴方式,即“以险养险”方式。允许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在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同时,批准他们经营农村的其它财产或人身保险业务,以这些商业性保险项目的盈利自我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人保上海分公司和上海市政府合作经营的农业保险就采取了这种做法,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5]。三是对保险公司实施管理费用补贴,我国目前只有北京市开展了此项补贴。

(二)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标准比较

据世界银行在65个国家的调查,国外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是30%-60%,保险费补贴平均是44%[6]。例如,2000年美国平均补贴额为纯保费的53%,其中巨灾保险补贴全部保费,多种风险农作物保险、收入保险等保费补贴率为40%。日本保费补贴依费率不同而高低有别,费率越高,补贴越高,小麦最高补贴80%。近年来,各国补贴标准有所变化,以美国为例,2011年平均达到62%。[7]由于经营农业保险的高赔付率和高风险,国外对保险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费用也实施补贴,从上世纪90年代来看,补贴比例已经较高,如美国补贴30%,加拿大补贴50%,瑞典补贴66%,墨西哥补贴60%,菲律宾补贴56%[8]。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时间较短,受国家财政压力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种植业和养殖业财政补贴的范围还局限在对国民经济影响重大的几种特定险种。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补贴的仅包括水稻、玉米、小麦、油料作物、棉花、马铃薯、青稞、天然橡胶、森林、能繁母猪、奶牛、育肥猪、牦牛、藏系羊、糖料作物等15个品种。[9]但从补贴标准来看,我国各级政府提供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一般为保费的80%,甚至更高。[10]

与国外相比,仅从保费补贴一项来说,我国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标准并不低。但是,中央政府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费用补贴和再保险公司的农业再保险经营补贴还在探索中。因此,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方式较单一,经营补贴仍可增加。

(三)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层次比较

国外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财政,保费补贴、业务费用补贴、再保险支持,均由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地方政府对农业保险也提供一定的补贴,但只是处于辅助地位。从美国来看,农作物属于国家战略事务,保费补贴主要来自于联邦政府,州及以下政府并不需要出钱配套。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着多层次财政支持的局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保费补贴。2007年中央政府财政仅对江苏等6个试点省份农业保险提供25%的保费补贴,[11]2011年农业保险补贴比例进一步提高,如:种植业保险方面,中央财政对东部地区补贴35%、对中西部地区补贴40%。[12]其它支持政策要求省级财政、市县区财政配套实施。

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要求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均出资补贴保费,而且必须在农民缴足保费、基层财政补贴到位之后,中央和省级财政的补贴才会落实。然而对缺乏财力的地区而言,农业保险覆盖面越大,本级财政的保费补贴负担重,影响省级财政、中央财政的补贴金额的落实,补贴机制还有待完善。

(四)农业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比较

从整体来看,国外对农业保险的税收优惠力度较大,其中,美国还对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免征一切税收。从我国对农业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来看,主要是对种养两业的保险业务免征营业税和印花税。当前,在某些部分试点地区也逐步扩大了税收优惠范围,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免地方税收,政策性农业保险税收优惠政策仍需进一步探索。

三、政府财政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建立再保险支持体系,实现农业巨灾风险分散

农业风险由于自身的系统性和相关性,极易演变成巨灾风险,通过农业再保险可以实现在更大范围内分散风险,提升保险经营机构的承保能力。然而,由于农业风险巨大,商业性再保险机构一般不愿承接农业再保险业务。目前,我国由中国再保险公司经营农业再保险业务,政府给予再保险业务的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还在探讨中,这就使得农业保险分保费率偏高,分保条件严格,试点公司承担风险大,并且经营成本高,承办农业再保险积极性不高。[13]

因此,要构建多层次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就要对再保险实施财政支持,可以由政府专门组建一个政策性的农业再保险公司,使国家成为最后的承保人,或由国家指定一家专门的商业性再保险机构承担农业保险的再保险业务,国家给予财政补贴。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方式

从国外农业保险发展情况来看,各国对农业保险实施多样化的财政补贴方式,如保费补贴、经营管理费补贴、税收优惠和再保险,这些方式的补贴对象和市场的作用机制不同。各种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方式优势互补,形成合力,能更好地发挥对农业保险发展的促进作用。

我国中央财政补贴农业保险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对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已经较高,今后可以逐步扩大财政补贴的险种范围。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可以考虑首先给予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业务更多的税收优惠,如免征所得税。此外,对再保险机构实施再保险补贴,建立农业巨灾风险政策支持体系也是如此。

(三)中央和地方政府合理分工,完善财政补贴与政策支持机制

为激发各级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必须清楚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责,明确支持方式,进行合理分工。总的来说,由于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性,中央政府从制度和财政支持方面都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以中央政府为主,地方政府为辅。应逐步加大中央财政的补贴比例,降低地方财政的补贴比例,提高财政补贴层次,并逐步取消地方财政的配套,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府灵活的、自主的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作用。

中央政府还可以从提高参保率和覆盖面指标方面,对地方政府发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进行激励和约束。在中央政府制定的农业保险发展的框架体系下,地方政府应发挥其积极性,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创新地发展农业保险模式,培育农业保险市场,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宣传农业保险政策,给予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必要的行政支持和协助,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可以以农业结构调整为目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保险。

参考文献:

[1]农业保险:抵抗天灾的堡垒[n].中国财经报,2012-8-10.

[2]财经要闻:中央财政累计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逾260亿元[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1,(11).

[3]农业保险:抵抗天灾的堡垒[n].中国财经报,2012-8-10.

[4]冯文丽、苏晓鹏.我国农业保险“高补贴低覆盖”问题分析[J].南方金融,2012,(03).

[5]庹国柱、朱俊生.关于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建设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5,(06).

[6]庹国柱.正确解读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n].中国保险报,2011-2-17.

[7]田辉.当前中美农业保险补贴政策的特征比较[n].中国经济时报,2012-10-31.

[8]丁少群、庹国柱.国外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及扶持政策[J].世界农业,1997,(08).

[9]资料来源:2012年财政部《关进一步于加大支持力度做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工作的通知》。

[10]冯文丽、苏晓鹏.我国农业保险“高补贴低覆盖”问题分析[J].南方金融,2012,(03).

[11]潘勇辉、刘飞.中美财政支持农业保险的比较研究[J].商业时代,2008,(27).

财政补贴税务处理篇6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以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全面深化乡镇改革为动力,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市、乡镇人民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促进乡镇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二、主要内容

根据乡镇实际发展需要,实行“划分范围,核定基数,比例递增(补贴递减),超支不补,结余留用,一定三年”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

(一)划分范围

按照属地征管的原则,原属地管理的企业税收维持不变。从年1月起,新招商引进企业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划分,明确企业税源归属。市行政区域内经市政府引进投资的重点工商业、城区重点房地产业和服务业、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税源一律为市级收入,其他税源按照行政区域划分为乡镇级收入。财政收入分为中央级收入、省级收入、市级收入(或乡镇级收入)三个级次。

1、中央级收入。包括消费税100%,一般增值税75%、企业所得税60%、个人所得税60%、排污费10%、其他中央级收入等收入。

2、省级收入。包括增值税8%、营业税30%、企业所得税15%、个人所得税15%、排污费15%、其他省级收入等收入。

3、乡镇级收入。乡镇按照属地原则征收缴纳的增值税17%、营业税70%、企业所得税25%、个人所得税25%、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资源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等税收收入;行政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其他收入等收费收入;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收入;村级“两附加”转移支付补助收入。

(二)核定基数

乡镇收支基数以年底相关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乡镇经济发展状况和基础条件,以不断壮大乡镇财源、增强乡镇积累为目的进行核定。

1、收入基数核定:收入基数实行加权平均法计算确定。即以上轮体制期4年决算数的平均数乘以体制规定的增长幅度作为基数。

2、支出基数核定:工资基数以年底财政供养人员的标准工资为基数;公务员和机关工勤人员津贴、事业部门人员的老津贴;干部职工的福利费、离休干部护理费及特需费、退休干部活动费、隐消干部经费、遗属补助等以标准定额为计算基数;计划生育经费、优抚经费、村级支出、其他经费等专项经费按农村税费改革统一标准口径计算基数;教育补助支出只以中小学稳定经费支出为基数。车燃费以市纪委定编车辆为基数;乡镇政府正常运转专项经费,“以钱养事”经费。

为消化解决“普九”债务和辞退民师养老保险等突出问题资金缺口,两级办学经费70%集中市级统一管理使用。为减轻村级负担,五保户供养经费由市级统筹,具体意见按市政府相关规定执行。

(三)比例递增(补贴递减)

1、收入基数比例递增。收入基数实行逐年递增的结算办法。应山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和杨寨镇增长幅度为15%,其余乡镇增长幅度为12%。

2、上交(补贴)结算。按照上述原则确定收支基数后,收大于支为上交乡镇,收小于支为补贴乡镇,收等于支为自足乡镇。收支结余作为上交基数,收支缺口作为补贴基数。

3、年终结算。上交乡镇每年增长10%作为上交数,补贴乡镇每年减少20%补贴数。

(四)体制结算

中央级收入和省级收入严格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政发[]29号)执行。确保基数,缺一扣一。

(五)自求平衡

上述原则确定后,超收全留,超支不补,结余留用,自求平衡。

三、结算办法

(一)各乡镇办事处征收的税收收入全额缴入国库,由市财政局严格按照体制规定结算及划拨资金。

(二)市政府追加的预算支出计划或专项补助、上级专项资金不另行拨付,年终统一结算。

(三)严格资金结算和调度纪律。新体制实行后,市财政局不得意下拨资金,每月按照结算资金方案,经市政府分管领导签字同意后方可调度资金,严禁超调或压拨正常结算资金。

四、配套政策

(一)为使人才合理流动,市财政局根据市委、市政府的人事安排意见,凭市委组织部、市编委手续,在保证经费总额不变的前提下,相应办理并划转其经费支出指标。市政府为引进人才和按政策要求接收并分配安置的大专以上毕业生和干部,由市编委增加其编制后,市财政局按编制通知时间增加其经费支出指标。自然减员和遗属补助,各地要及时凭组织、人事部门的手续,向市财政局申报办理相关抚恤待遇,逾期一年取消相关待遇并追究当事人责任。

(二)国家出台的政策性工资支出,由市财政局按照相关政策执行,其他政策性支出一律按分级负担的原则办理。

(三)在新体制期内,对招商引进企业的优惠政策和各项奖励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由各地自行解决。

财政补贴税务处理篇7

一、两税征收工作。09年两税全年任务396万,截止到6月底我们依法规范征收761.24万元,超额完成全年任务361.24万元。今年两税任务安排以来我们感到压力很大,__共12个村,四个村在城市规划区内,可以征收零星耕地占用税源的只有八个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结合办事处实际情况,在摸清税源的基础上采取得力措施,一是成立税收征收组,每星期确保下村四天逐庄摸排征收,集中执法,加大执法征收力度;二是建立财政承包网络,财政所人员联系到村,每村有新建房,财政包村同志必须在第一时间了解详细情况;三是坚决征收到位,对未经审批的农民建房按政策满收,确保税收任务完成。对工业园区的企业我们逐个企业上门服务,统计信息,提供方便。两税征收工作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一季度受到县政府表彰,我们没有骄傲,而是继续努力,规范征收,应收尽收。

二、财政涉农补贴工作。在涉农补贴基础信息的审核、录入及打卡发几个环节,我们坚持做到透明公开、认真细致,准确无误,没有出现错、漏、晚现象。__地理位置特殊,三面环城,是蒙城的南大门,大部分群众位于城乡结合部,信息传播快,政策掌握透,经济相对发达,每天到政务服务中心办事的群众络绎不绝,我们财政窗口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群众的感情,在抗旱期间,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农民抗旱资金问题,提前发放部分粮食补贴资金,但有些群众误以为国家专门下拨的抗旱资金,不断的有群众到财政所咨询,每次我们都给予热情耐心的服务,特别是六里村的一名妇女三次到财政所就此事进行咨询,到最后她也不能理解这项政策,但是我们财政所同志的耐心热情及周到的服务终于感动了她,最后她说:你们的态度真好,要不是你们这么热情我还得找。在财政补贴工作中我们就是用这样的真心和细心对待每一个问题,确保惠农资金发放到农民手中,把党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三、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自家电下乡工作开展以来,我们高度重视迅速采取行动,利用“致全县广大农民朋友一封信”、宣传条幅、流动广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这项“政府得民心、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的民生工程,很快受到群众的热情欢迎,群众咨询、办理家电补贴的人员越来越多,由于工作量的加大,我们所专门抽出两名同志负责该项工作,到6月底,办理家电补贴800件,补贴金额186327.05元,办理汽车、摩托车信息审核41件,应补贴金额张挂宣传条幅15幅。

四、抗旱保苗工作。在全县上上下下投入到抗旱工作中时,我们所也不例外,9名同志除留1名同志值班外,大家都投入到了这场战斗,有的深入到田间地头,帮忙抗旱浇水,有的搞服务,保障抗旱资金的供给,灌溉设施的落实,有的宣传报道典型事迹,鼓舞士气,大家在这场保苗战役中各尽所能,尽职尽责,与办事处全体同志一起同甘共苦,直到这项工作结束。由于我们年初的努力,今年的小麦又喜逢丰收。

财政补贴税务处理篇8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服务业;财政补贴;税收优惠

一、引言

老龄化问题是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一项重大问题,我国老龄化程度正在急速加深,大量的老龄人口面临着养老的现实问题,由于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家庭结构变化明显,传统养老模式受到挑战,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等,当前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老年养老服务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

二、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财税政策现状及问题

(一)养老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

l.营业税。2008年修订通过的《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对养老院、残疾人福利机构提供的育养服务免征营业税。

2.企业所得税。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

策的通知》(财税[2000]97号)规定,对由民政部门审核批准,并核发了养老机构执业许可证的老年服务机构及核发了社区服务设施证书的社区服务中心的老年服务中心(含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场所),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其他部门和单位、个人主办的老年服务中心和老年活动中心,经核实属于福利性、非营利性的机构,可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3.捐赠免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向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的捐赠,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准予全额扣除。

4.地方税。根据财税[2000]97号文件。对于福利性以及非营利性老年服务机构暂免自用房产、土地、车船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

(二)养老机构的财政支持政策

各地方政府对于养老机构都有条件不同、数量不等的财政补贴与支持。

1.建设补贴。根据云南省《云南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规定,公办养老机构建设项目资金承担比例。对中央和省批准实施的公办建设项目,所需资金由中央、省、州(市)、县(市、区)分级承担。对民办养老机构建设项目给予补助。建设补助资金由省、州(市)、县(市、区)按照6∶3∶1的比例承担。

天津市2008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对符合标准的示范型老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给予30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由市财政拨付。青岛市2009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市财政对市内四区新改扩建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社区老年人娱乐室”给予3~20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安徽省对符合条件的新建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给予4000~6000元的一次性床位建设补助费。

2.开办与运营补助。云南省规定民办城市养老机构:建成后投入使用的,每张床位每年补助600元运营经费;民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成后投入使用的,每个每年补助24000元运营经费。天津市规定,市级新增国办养老机构床位所需资金,分别由市财政预算、福利公益金、市发改委财政预算资金负责;区县符合条件的新增国办养老机构;收养“三无”和困难老年人占床位总数50%以上的,由市发改委财政预算资金给予每张新增床位3000元的一次性补贴;收养“五保”和困难老年人占床位总数70%以上的敬老院;由市福利公益金给予每张新增床位2000元的一次性补贴。

3.以奖代补。据2009年《枣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山东枣庄市对新建和改扩建的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按照建设规模、入住老年人数、服务质量等因素,结合省级扶持办法,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扶持,从2009年起每年奖励扶持6个以住养为主业的养老服务机构.每个3万元。

4.对养老服务人员的补助。

云南省规定为了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地位,稳定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队伍,保证服务质量,力争每年组织培训不少于1万人次。养老服务人员工资待遇不得低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枣庄市规定,养老服务企业吸纳安置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零就业家庭,按吸纳安置人数给予适当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天津市规定。养老护理、服务人员,与养老机构、公益性公司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参加统一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初级和中级职业技能证书的,由区县民政部门给予每人200~300元的一次性培训补贴.所需补贴资金由市福利公益金解决。

(三)养老服务业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财税优惠政策给了处于起步阶段的养老服务事业极大的支持.但还存在如下问题。

1.养老资金缺口巨大,养老服务发展动力不足。

养老属于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之一,财政应当但重担,但养老服务市场需求目前至少应达到万亿,但实际供给的仅1000亿左右,资金缺口9000亿。

2.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不够。

养老床位供不应求的巨大缺口今后主要靠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来解决。民办养老机构尽管能够从政府获得一定的财政补助,但是由于投资大、运营费用高.大部分民办养老机构都处于亏损或者微利状态,同时由于护工待遇差、工作量大等原因,民办养老机构还普遍存在护工不足,尤其是高素质专业护工严重不足以及护工人员流失率过高的状况。

3.非营利性养老机构限制了获利冲动。

目前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分为非营利性的和营利性。由于非营利性的有优惠政策。目前民资投建养老机构大多以“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属于非营利性质,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年终也不能分红,这恰恰与资本的逐利性相悖,民间力量的获利冲动被限制,不利于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

4.财税政策重硬件建设,轻软件。

建设中国的养老服务体系格局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是少数,但是目前财税政策优惠与投入主要集中于养老机构等基础设施,而对于养老服务业的“软件”建设相对忽视。大部分地区的财税优惠政策主要着力于养老住养机构,对于社区中心服务站、社区托老所、居家服务所涉及的设施建设扶持较少,对于老年人的康复护理、医疗保健、心理与精神慰藉财税支持不够,对于养老服务人员与队伍建设的关注也较少。

三、促进中国养老服务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发展养老服务事业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撑和规范化管理。我国有关养老机构的财税政策过于分散,亟需整合和统一,将城市与农村、公办与民办、营利与非营利性等各类各种所有制养老机构纳入调整规范的范围,严格界定财税政策针对的对象和具体服务行为,尽快出台“养老服务机构基本规范”,拟定养老服务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办法、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等政策。

(二)健全和完善与我国养老机构发展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政策体系,建立均衡、长效的财政投入机制

第一,制定规范有效的财政补贴政策。无论是对公办养老机构还是民办养老机构,政府都应该一视同仁,以实行财政补贴为主,分级分类对养老机构给予一次性开办补贴和一定的营运补贴,根据各地的物价水平灵活制定有关财政支持力度和财政补贴份额。第二,建立专项投资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贷款担保基金。另外可通过各种渠道专门筹集一笔资金成立基金会用于解决养老机构资金周转困难时向银行贷款的担保。第三,政府通过财税手段多开辟新途径来支持和帮助各类养老机构的发展,例如,可以通过购买养老机构部分服务内容的方式,让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养老机构的改革和发展;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专业化服务设施,引导养老机构向规模化、专业化、连锁化方向发展。鼓励社会兴办养老机构收养政府供养对象,共享资源、共担责任。第四,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经费补助制度。基于我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居家养老是大力和经济状况的基层组织。第五中央政府应根据各地的老龄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建立对地方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以确保各地的基本养老经费开支水平,缩小地区间养老事业发展的差距,这也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应有内容。

(三)建立一套完善的有关养老机构的税收政策体系

第一,税务机关应当对养老机构的免税资格进行独立认证,实现对其进行免税的目的。建立针对养老机构的税收登记制度和免税独立认证制度。第二,完善对养老机构的筹资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金融机构向养老机构发放优惠贷款、贴息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第三,扩大对养老机构的税收优惠范围。我国虽然对与养老机构有关的所得税、营业税、房产税等大都给予免征,对促进养老机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目前减免程度较低的增值税和未纳入减免的消费税等其他税种带来的高成本已成为制约我国养老机构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应借鉴美国的经验,对养老机构实行大范围的特定免税政策,其服务所得的各项收入均不缴税,从事养老服务时所购买的商品,也不需缴纳价外的消费税。第四,优化税收减免管理,严格区分养老机构的营利性活动和非营利性活动。我国现行税收政策没有对养老机构的营利性收入给予明确的界定。随着养老机构筹资方式的多样化和营利性活动的增多,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在税收政策上对养老机构从事福利性、公益性的活动,免征各税;对养老机构从事非公益性的营利活动,视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征税;另外,对养老机构资产的保值、增值活动(资产营运行为),在流通环节按照企业的类似活动进行征税,对其用于公益活动的收益免征企业所得税。

(四)完善配套措施,确保其他政策的有效落实

加强政府各相关部门和企业的沟通与协作,具体落实养老机构在用地、用水、用电、通信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针对民办养老机构的风险承担能力十分有限的情况,鼓励养老机构参加意外责任险,减少民办养老机构的经营风险。对于具备对外开展康复、医疗服务条件的民办养老机构,应与公办养老机构一视同仁,纳入社区医疗体系,并考虑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并对其中医护人员在职称评定等方面也采取相同的政策。

参考文献:

[1]袁维勤《养老机构之立法缺陷及其补救刍议》,《理论与改革》2008,年第2期.

[2]张俊,何东《发展我国养老服务业的财税政策探讨》,《财政监督》2011第28期.

[3]周清《促进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税务与经济》2011第3期.

[4]李勇《天津促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财税政策与效果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12第41期.

财政补贴税务处理篇9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财政资金会计处理

财政资金是指以国家财政为中心,它不仅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还包括与国家财政有关系的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的货币收支。财政资金是一个国家社会资金的主导,它对社会资金的运作有巨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财政资金的主体是税收收入和国家企业上缴的一部分税后利润,对于企业来说这部分资金的处理有一定的特殊性,根据新企业准则的规定,这里对财政资金的会计处理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财政资金的分类

1.国家投资,应当作为权益,计入并增加企业实收资本或股本,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

2.资金使用后要求返还的本金,会计处理应当作为负债,计入借款或其他应付款处理,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借款或其他应付款。

3.企业取得的除上述两种情况之外的其他财政资金,会计处理作为损益,原来有计入补贴收入的,现在全部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借记银行存款,贷记营业外收入。

此外,为准确把握“财政性资金”的内涵,应关注以下几方面:1.企业取得的来源于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资金都是财政性资金,不局限于财政拨款的单一形式;2.直接减免应并入应税收入的只有增值税,其他税种的直接减免额不并入应税收入;3.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后返属于税收优惠的具体形式,即由税务部门先足额征收,然后由税务部门或财政部门退还已征的全部或部分。只要是享有此类形式优惠的所有税种,均应计入企业当年收入总额;4.出口退税款不并入收入总额,因为出口退税退的是上一个环节的进项税,是企业购进货物已负担的部分,不是本环节实现的税收;5.某些地方政府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采取各种财政补贴等变相“减免税”形式给予企业优惠,均应计入企业当年的应税收入。6.“乱收费”项目不得税前扣除。

二、新会计准则下财政资金的会计处理

根据政府补助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第二十条的规定,企业收到的财政资金的会计处理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企业收到的属于国家直接投资、资本注入性质的财政资金,如基本建设投资、国债投资项目,这类资金属于国家以投资者身份对企业的资本性投入,应当增加“实收资本―国家资本”,对于超过注册资本的投资则应增加“资本公积―资本溢价”。增加实收资本的,应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

第二,属于投资补质的财政资金,如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补助、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资项目补助等,这类资金是对投资者投入资本的补助,但是与前一类资金最大的区别是国家不一定以投资者身份投入,主要是政府为了贯彻宏观经济政策或实现调控目标,给予企业的具有导向性的资金,企业应当根据政府部门下达的文件规定增加“实收资本”或“资本公积”,由全体投资者共同享有或根据文件精神由某个单位持有或享有。增加实收资本的,应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

第三,企业收到的大部分财政资金如粮食定额补贴、鼓励企业安置职工就业的奖励款、贷款贴息、税收返还(先征后退、即征即退)、科技三项费用、挖潜改造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国有企业亏损补贴、关闭小企业补助等,这类资金一般是对企业特定经济活动支付的成本费用的补偿,应按照政府补助准则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费用或损失的,在取得时先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递延收益”,然后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借记“递延收益”,贷记“营业外收入”。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费用或损失的,在取得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营业外收入”。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企业应在收到款项时,按照到账的实际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贷记“递延收益”。将政府补助用于购建长期资产时,相关长期资产的购建与企业正常的资产购建或研发一致,通过“在建工程”、“研发支出”等科目归集,完成后转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自相关资产可供使用时起,在相关资产计提折旧或摊销时,按照长期资产的预计使用期限,将递延收益平均分摊转入当期损益,借记“递延收益”,贷记“营业外收入”。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或结束前被处置(出售、转让、报废等),尚未分摊的递延收益余额应当一次性转入资产处置当期的“营业外收入”,不再予以递延。

第四,企业收到的属于政府转贷、偿还性资助的财政资金,如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资金等。这类资金使用后要求归还本金,因此企业收到时应当借记“银行存款”等,贷记“短期借款”或“长期借款”。

第五,企业收到的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具有专项或特定用途的款项时,应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专项应付款”。将专项或特定用途的拨款用于工程项目时,借记“在建工程”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工程项目完工形成长期资产的部分,借记“专项应付款”,贷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对未形成长期资产需要核销的部分,借记“专项应付款”,贷记“在建工程”等。拨款结余需要返还的,借记“专项应付款”,贷记“银行存款”。上述资本溢价转增实收资本或股本,借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

第六,企业收到的先征后退、即征即退的税收返还款时,应借记“银行存款”,贷记“营业外收入”。

第七,企业收到的增值税出口退税时,应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应收款――出口退税”。

三、财政资金的税务处理

财政补贴税务处理篇10

关键词:财政支农;税收;农村社会保障

公共财政体制下财政支农政策的存在不仅具有必要性更具有重要性,这已被大家所共识。但是,现行的支农政策以及实施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存在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现象,没有形成一个全面化、长期化的支农政策体系。因此,尽快建立完善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迫在眉睫。但是,这一体系的构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现有的政策体系并积极创建新的政策方式。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整合这些政策,区分其主次和先后顺序,统筹安排这些政策,使之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最终实现政策框架的整体目标。

一、财政支农政策的完善

(一)稳定农业投入政策,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

1.要确保国家新增财力向农业倾斜

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每年以1500亿元~2000亿元的幅度递增,据初步预测,这一增长势头在“十一五”期间仍会保持下去。建议国家财政每年新增财力分配要切出10%~15%的份额用于农业,这是强化农业投入的一条重要渠道。

2.财政投入要依法进行

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必须建立在用法律、法规进行制约的基础上,切实做到依法投资,真正落实。同时,各级对农业的投资总额、投资方向、资金匹配额都应制定具体标准和办法,以分清责任,强化对农业的投入。

3.要积极利用政策作用,引导集体、农民和其他有关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如投资大的项目,采取比例投入、分级负担和银行贷款、财政贴息的办法;对收益高、收效快的项目,采取利用社会资金按股投资、按股分红的办法;对资金回收期长、见效慢且不易管理的项目,采取谁投资谁受益以及拍卖的办法等。

(二)改革农业补贴政策

1.建立健全农业补贴的政策法规,使财政对农业补贴成为一项长期稳定的制度

根据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和财政收支状况,可先考虑制定农业基本建设补贴条例、农业科学研究与科技推广补贴规定、农业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补贴条例等,然后逐步形成规范的《农业补贴法》,算是对《农业法》的补充与细化。

2.增加补贴额度,改进补贴方式

要改变目前国家对农业补贴绝对额逐年减少、相对数明显下降的状况,逐步增加对农业的补贴额度;在补贴方式上,首先改暗补为明补,减少对间接的、中间环节的补贴,直接补贴农产品保护价及与之相关联的仓储建设保管费用等方面,补贴国家需要支持与发展的农业生产项目。其次要改补“硬件”为补“软硬件”并重。即由过去补农药、化肥、农膜等物资为主转向对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的补贴。

3.突出补贴重点

重点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种植结构和农产品出口的补贴。同时,还应注意增加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出口补贴,鼓励粮食出口,以减少粮食积压和过剩。

(三)利用好财政贴息政策

财政贴息作为一种特殊的财政补贴方式,是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相配合的一种形式,它既能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又能发挥银行信贷资金的优势,它是在市场基础上维持有效率的农业需要。目前,我国的财政贴息主要用于政策性银行的贷款贴息。但因为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是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全部政策性贷款的需要,故还有必要对一部分商业银行的农业贷款进行贴息。财政通过贴息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资到农业上,以解决当前农业投资整体资金不够的问题。但应注意的是,按照wto规则,财政贴息是属于应予减让的政策,这一数额不宜过大。

(四)整合农业税收政策

wto规则下,财政补贴和财政贴息都是受到限制的政策,因此利用税收杠杆发展农业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当前,我国农业税收政策的改革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进一步推进农业税费改革,建立新的农业税制

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由安徽起步迅速推进到全国。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称得上是农村地区的一次重大制度创新。不过到目前为止,这次改革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原来农业税制的内在缺陷,也没触及城乡分治的问题。今后,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制度再创新,通过引入新的农业税制,将改革推向新阶段。从长期来看新的农业税制应体现轻税、发展和城乡统一的原则。其基本方案是:在近期彻底取消农业“两税”,给予农民休养生息的机会;中期基本实行城乡统一税制,直接对农业生产者征收土地资源税和农产品增值税;从长期看,要逐步有选择地对农业征收收益所得税。

2.做好新农业税制试点的配套改革

一是进一步改革县乡财政体制,实行上下齐动。“上动”是指中央和省要尽快规范对县乡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下动”是要求县级财政切实进行相关的财政收支管理改革,通过财政改革来促进机构改革。二是进一步放开搞活农业土地流转。结合农业土地资源税的开征试点,建议在县乡两级成立由政府进行规范管理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积极探索各种土地流转模式,一方面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另一方面为无地少地农民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五)加强财政扶贫开发的力度

1.突出资金投入的四个重点

第一,以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为目标,加强对贫困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就业能力。第二,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贫移民开发力度。第三,支持贫困地区农产品加工、运销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壮大。第四,支持贫困人口教育和医疗卫生。

2.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区域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关系。就扶贫开发而言,解决当前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应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二,开发式扶贫与救助式扶贫关系。当前,扶贫开发要根据贫困的成因、特点,以开发式扶贫为主。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对贫困人口中丧失劳动能力的,应当考虑通过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或者通过直接补助资金给予救助。第三,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当前,财政扶贫要加大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从长远看,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是要发展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同时,要把扶贫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第四,政府扶贫与社会扶贫的关系。关键是协调好政府扶贫的计划性和社会扶贫的自主性之间的关系。

(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1.健全立法,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法律保证

目前应主要抓好两项工作:一是抓好单项法规的建设,如农民养老社会保险法、农民医疗社会保险法、农村工伤社会保险法、农村扶贫与灾害救济社会保险法,等等。二是抓好地方性的法规建设。政府除了建立一套立法体系外,还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监督。

2.加强政府投入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需要政府适当的财政支持,尤其是一些基本性保障项目,如社会救助、养老、医疗等项目。政府财政支持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一方面体现政府对农村居民保障的责任;另一方面体现了政府的公平。同时,还应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投入农村社会保障,构筑完整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二、财政支农政策的整合

以上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并不是孤立的,彼此毫无关系的,而是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这些政策之间有先后之分,主次之分,层次之分。构建新的支农政策框架要求我们整合这些政策,协调其关系,对其作连续动态安排,发挥其整体功能。

(一)协调政策间的关系

第一,就财政贴息政策而言,其内容可以归入到补贴政策中。因为,财政贴息是指政府代企业支付全部或部分银行贷款利息,是财政对企业生产成本的补偿。因此,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间接的补贴政策。另一方面,从财政资金的作用机制来看,财政农业补贴是通过直接的财政投资,吸引社会资金的大量投入,而财政贴息更侧重发挥金融信贷资金的优势。因此,无论从本质上还是资金的作用机制来看,两者都是一种包含的关系。

第二,农业投入政策与农业补贴政策是并列的关系,两者可统一内涵于农业投资政策中,在很多情况下两者的内容也是相通的。但是,两者的作用目标和原理又有些区别。农业投入政策侧重于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而农业补贴政策更侧重于直接提高农民的收益水平。在当前我国财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农业投入和补贴都应尽快向wto规则所允许的“绿箱支持”转移,并有效发挥其“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社会资金投入。

第三,农业投资政策与农村税收政策两者无论是对农业还是农民都是一种“取”与“予”的关系,两者必须协调好,否则就会事半功倍。比如,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农业投入和农民收入问题,但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的税费负担也居高不下,结果国家财政支出不少,农民的收益却不见提高,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加剧了矛盾。因此,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要处理好“取”和“予”的关系。国外的经验表明,要保护农业,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就必须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或不取的政策,我国亦应如此。

第四,财政扶贫政策和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建立主要是针对农民增收和稳定农村经济而言的。这两个政策的实施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财政扶贫工作要求尽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之相配套。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包括建立低保制度、开展农村医疗保障和开办农村养老保险等业务,又可以切断农民致贫和返贫的根源,有助于发展和巩固扶贫成果。从某一角度而言,建立扶贫开发新机制也是完善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因此,这两个政策间应相互搭配,有机结合起来。

第五,农业投资政策、税收政策等各项宏观经济政策要适当偏向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包括增加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增加信贷资金的规模和通过优惠财税政策引导各种经济成分到贫困地区开发等措施。

(二)安排政策实施的次序

以上财政支农政策间的关系要求我们在处理好国家与农民取与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好财政投资政策的作用,并使财政投资的重点向农村扶贫救济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倾斜。具体而言,财政支农的优先次序应是:农村扶贫救济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业生态建设的投入,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和农村产业发展的扶持资金。在需要体现社会公平的事务上,财政无偿投入;在体现经济效率方面(如产业建设),财政侧重是通过间接支持培育和创造环境,减少直接的投入。财政投入要在解决眼前困难的同时,尽可能建立起一种长效机制,最终实现内在造血功能和形成自主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