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化的魅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33:16

古典文化的魅力篇1

关键词:古典舞;古典舞表演;神韵

0引言

古典舞在博大精深的舞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自古以来便备受观者的推崇,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在当下社会我们崇尚古典舞,不外乎两种原因,第一是传承古老文化、保护文化遗产。第二是在新时代背景和要求下,对古典舞进行革故鼎新,使其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时展。伴随各种各样新的舞蹈形式的衍生,古典舞被继承和发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下就古典舞的神韵,我们将古典舞表演的特点和实际要求有机融合并进行分析指导,为表演者提供参考。

1古典舞表演神韵的概念与意义

1.1概念

古典舞之所以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它对舞蹈神韵的重视与突出表现。神韵即舞蹈者本身想要展现给观众的,在演出中透过舞者的肢体抒发出来的艺术性和韵味。身法则是舞者的肢体动作与对音韵的表达。舞者在演出时,透过舞蹈表现出来的内蕴有很多,除了手、眼、身、法、步,还有形、神、劲、律等。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些重点,才能充分展现出古典舞的精华和无穷魅力。

1.2意义

对于古典舞的表演和演出,要想深层次理解其中的内蕴和表达的内容,完美地诠释对古典舞的表演,必须把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法、必须把握舞蹈演出的神韵。神韵是舞蹈表演万万不可忽略的重点,它对于舞蹈者熟练把握技巧、熟练掌握动作要领有指示作用,能让舞者更深入地投入到学习中。另一方面,只有牢固掌握对神韵的理解与作用,才能深入体会到古典舞的深刻魅力,为古典舞的继承与发扬、摒弃与创新提供动力,通过时代新要求进行再创造。从而不断提升古典舞的艺术魅力和影响力,为更好的服务大众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古典舞表演神韵的体现与展示

2.1古典舞线的流程

线即在进行表演时舞者形态与动作的连贯性、流动性,常常和刚硬、缠绵的形象相交融,带给观众一种流畅美,淋漓尽致地诠释出古典舞的艺术魅力。从线的流程来看,古典舞在表现线时通过空中的流连缠绵,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感。古诗词中“翩若惊鸿,矫若游龙”大抵就是描述线的美吧!古典舞与各种各样、分门别类的艺术有着相同之处,可谓博众家之长。像武术、戏曲、书画、杂技等,都和古典舞同气连枝。在齐白石的作品中,他的每一幅画均一笔成型,线条流畅。作画过程中他早已将身体和画笔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人笔合一”的境界。在书法创作过程中,伴随每一个字由点到线的运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书法的整体性,感受到书法铮铮有力的流畅与圆滑。线在书画界的地位至高无上,每一幅优秀的书画都会将线条的流畅表现得完美,古典舞中线的流动恰恰与此不谋而合。在神韵的表现上,同样不可或缺。我们要注意的是,在表演和训练时,一定要做到点、线清晰,这样才能给观者带来刚劲有力、清脆错落的美感。

线被用来诠释连结动作的韵律。在古典舞中通常用线来表现和展示韵律,也是用线来达到各个动作的联结。像《爱莲说》古典舞演出时,舞蹈者要想达到完美的演出效果,充分展示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和清丽姿态,就必须要充分利用线的表现力。在表演古典舞时,要用线将舞者的每一个动作、姿态联结起来,表现出莲花的美丽与柔韧。而伴随着舞者对动作的完美结合,更展示出莲花动静不同特点的美感。在错落有致的音乐配合下,舞者随之翩翩起舞,动作张弛有度,将舞蹈动作与音乐节拍有机融合,打造出唯美的氛围,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身心共鸣。而在舞者表演过程中通过一些有意识的不明显舞蹈动作能表现出充斥在内心深处的矛盾,缓和流畅的动作则能使观者切身感受到古代女子温婉如水的神韵。这样整个舞蹈表演不仅刚柔并济、动静结合,更带给观众行云流水之感,大大提升了舞蹈自身的艺术魅力及演出效果。

2.2古典舞圆的形态

有着划圆艺术别称的起承转合,是我国古典舞显著的特性。舞蹈演出在不同阶段不同的动作过渡中,可以将古典舞的神韵和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对推动舞蹈情节的延展、人物形象的塑造、思想感情的抒发等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古典舞又以圆作为中心思想,推崇舞蹈的流动性及空间感,且有着兼容并包的内在。细说之下,古典舞中圆的又成分有仰、移、靠、冲等。

圆的内在与艺术感染力。在古典舞表演中,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基本功练习到舞蹈剧目演出,圆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圆最基本的内容有八字圆、平圆、立圆三类。从这三大类衍生出转、翻等基本功练习,在舞蹈表演中的地位不可小觑。而“云间转腰”作为圆的一个动作,做起来非常困难但又必不可少,它和戏曲需求息息相关,在古典舞动作练习中非常重要。它除了可以锻炼舞者腰肢的灵活柔软程度,更是平圆所有系列动作的来源,舞者要想具备能充分展示出古典舞艺术感染力和神韵的能力,得到观者的认可和赞赏,必须熟练把握“云间转腰”这个动作的舞蹈要领。

2.3古典舞韵的内核

古典舞的审美观念和别的艺术形态大致相同,都崇尚气韵生动原则。例如,古典舞表演中非常显著的方面“线”与“圆”,这两者的内核思想均为气韵。气韵作为展现舞者内心思想情感的艺术手法,在舞蹈练习上要求有的放矢地用动作来指导语言,而非毫无目的地训练。这样有利于把古典舞的形和神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每一次舞蹈动作的练习和每一个细小动作的联结,均发挥着审美和展现神韵的作用。神韵在古典舞表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神与韵的表现一定得从情感、练习、琢磨中把握,进而挖掘出古典舞的魅力之所在。在表演中,需把神韵和肢体动作、神态相结合,才可以达到悠远、浑厚的境界,展现古典舞的艺术美,展现古典舞的精髓。

韵律之美。古典舞典型代表作《扇舞丹青》,该舞蹈的表演形式即凭借纸扇来延伸手臂的作用。此外,这个舞蹈更表现出书法作品的韵律和谐之美。舞者在舞台上从每个动作的一张一弛,配合栩栩如生的韵律,给观众奉上一种端庄、典雅、饱含文化底蕴的艺术表演形式,将古典舞与书法、纸扇、剑器相互结合、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更给人以和大自然相交融的感受,打造出行云流水的恬淡与闲适的境界,充分表现出传统文化的精华。舞蹈中配合剑舞、扇舞,用闪、转、挪等动作,把古典舞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

古典舞的内核与灵魂即韵。神韵追求一种精神与肢体的交融,表现出人们对古典舞的敬仰,展现出古典舞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气息。因而古典舞练习要推崇神韵,从而使其思想与核心内容得以展现。

3结语

要进行舞蹈表演、提升古典舞的舞台效果和魅力离不开对神韵感知。在古典舞的表演和练习中,要充分掌握古典舞的神韵,培育舞者对神韵的感知能力,从而提升古典舞的表现力,稳固古典舞在观者心目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陈苗.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理念[J].江汉大学学报,2007,26(2):110-112.

古典文化的魅力篇2

【关键词】语言特征形式丰富方法小结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22-01

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随着现代生活文化的发展,语言越来越丰富的时代,我们这一瑰宝还再闪耀着其魅力。但是,由于古典诗词的学习有相当的难度,现代社会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对古诗词的教授,大都停留在记诵之层面,所以大多数学生的文言功底较薄弱。对稍有难度的诗词,就望而却步。这一现象导致孩子们对古诗词失去兴趣,那么孩子们对古典诗词的赏析能力就可想而知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初中毕业考试说明》中关于古诗词的考察要求:能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领悟内涵并品味语言。

一、认识古典诗词的魅力――从古典诗词语言特点入手

通过《走进古典诗词》的专题讲座,教师带领学生从语言本身的特点领悟诗词的魅力。

1、改变词性,言简意丰。

词性的改变,是古人炼字、用韵、达意的需要。改变句中的某个词的词性,有时会给整首诗词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果。这个词就可能是“词眼”或“诗眼”。例如: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春风又绿江南岸”――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悦”、“空”、“绿”都是形容词的使动词用法:“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绘了阳光普照,清晨古寺山林清幽的美景,让鸟儿欢悦起来;望着寺中清澈的潭水,涤荡人心,所有的凡尘往事都可以抛向脑后,顿时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安宁。诗人的旷远淡泊的胸襟和追求山林之乐的隐逸情怀溢于言表。王安石在路过瓜洲,怀念金陵故居时写到“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反复删改了十几次,最后才选到了这个“绿”字。这里,一个“绿”字,把春天江南色彩以及它与春风的关系,非常巧妙、确切而又形象的表达出来了,也传达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词语活用的妙用,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起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2、把握诗词的色彩,构筑诗情画意。

古人常把诗词画融为一体,以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诗中鲜明的画意,要调动读者的感官,尤其是视觉效应。而触及视觉的文字应属于表达色彩的词了。例如: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的《忆江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红”、“绿”、“蓝”三个词,江南的春天来了,红彤彤的太阳,照在江花上,让花像一团团火焰在燃烧。清澈的江水在花草的衬托下,映着天空,江水变成了蓝色.色彩表胜景,色彩含心情。我们从色彩组合的字眼中体会到鲜明的节奏与浓郁的画意和情感。

3、实词、虚词结合,融情于景。

这里主要说古诗词中的连词、副词与具有实在意义的动词、名词、形容词等组合,有强化表意或传情的效果。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中“都”强调了大自然的“寂”,而“但”连接出了“钟磬音”,以动衬静,更衬托古寺的寂静。“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才”,也能突出诗人描绘的是西湖初春的景象。

由此可知,抓住诗词中能粘合情与景的实词、虚词,以“融合”诗词的情与景,也能很好的体会诗词的意境。

4、语序颠倒,特别强调。

古典诗词中,大部分诗词的句式结构是按常规语序安排的,但由于表达的需要或韵律的需求,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句式结构。

古典诗词的句式是复杂的、灵活而多样的。唯其灵活而多样,才呈现出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因此,了解古典诗词的一些特殊句式结构,对于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是大有益处的。

二、课外拓展,让古诗词从课堂走进学生的活动

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寻找古典诗词中的乐趣。

1、举行语文活动,搜集整理自己喜欢的诗词资料。

2、书法大赛。

3、利用寒暑假出游的机会,让学生寻找景点中有关对联、古诗词背后的故事。增加见识。开展故事大会。整理成集,发给学生。

4、寒假前,教给学生对联的知识,然后让学生试着给家里自创对联。

三、方法小结

1、培养学生兴趣。

首先,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古诗词。比如店名、广告语、电影名称,学生们喜欢的歌词,作文中的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古典诗词的言简意长,笔墨精炼,形象生动,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这一鲜明特点被广泛的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其次,选取学生熟悉的诗词,通过专题讲座,从语言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古代诗词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词的色彩、词的虚实结合、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解诗歌语言的组织规律,使学生大致从语言本身的特点体悟古诗词的魅力。走进本质的东西,学生会印象深刻。

最后,把学生自己创作的成果进行汇总、整理,放进成长记录带。比如,《我喜欢的――诗词》作文,大家搜集的有趣的对联、古诗词背后的故事。了解古代诗词名人的资料、手抄报。

2、抓住有效的课堂,增加学生古诗词量的积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首先,从日积月累开始。布置课下背诵,在早读或课堂进行检查、督促。达到量的积累。

其次,课堂点面结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赏析方法。运用习题,训练学生达到潜移默化,举一反三的能力。

最后,施行奖惩机制,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初一的学生,大多数好表现,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于是笔者就借助政教处考核学生的德育量化积分,在语文科目上也采取了与考核挂钩的措施。从初中第一堂语文课开始,就告诉他们要提高课堂效率,最佳的办法就是多说、多思考。只要你思考过的,无论表达正确与否,都会被奖励一颗星。小星换大星,大星换积分。因此,课堂收效甚好。

四、总结

实践证明,应用于生活的内容,才容易渗入学生的意识,无形中也会提高学生古典文化的修养。让我们的古典诗词从课堂走向生活。让孩子们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一个小小的力量,汇集到一起,就是一代人的力量。那么在未来的日子,古人留下的古典诗词――这一文化瑰宝,还会继续发挥它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3年修订版

古典文化的魅力篇3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线条艺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

1线条艺术在中国古典舞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传统舞蹈艺术门类之一,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对源自民间的传统舞蹈的基础上,许多舞蹈编创者进行了具有民族特色风格的创作,从而产生了现在我们所说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古典舞。

1.1线条艺术与舞蹈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人们所说的关于体态的曲线运动,就是指舞蹈中的线条艺术。比如舞者轻快飘逸的舞步与舞姿便能够在三维空间中勾画出美丽的线条。中国古典舞更加重视舞者能够在舞蹈表演当中利用自身身体形态表达出完美而优雅的“曲线美”,并且能够加入刚柔并济的巍然挺立的感觉,表达出一种流畅的优雅气质。舞者的身体姿态也是不断地发生改变,因此所呈现出相对比较静止不动的完美线条中带来一种优雅的动态美感。同时,舞蹈艺术家们也极其渴望能够在相对静态中的人体动作线条中发掘舞蹈极具特色的魅力。实际上,在中国古典舞中,独特而又抽象的身体线条美也确实发挥了它的价值,带来了超越一般的独特魅力。

1.2线条艺术对古典舞的深化

中国古典舞蹈中的线条艺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是通过舞者进行肢体语言的动态及身体各个部位的灵活性所表现出来的。同时,也产生出了深刻的影响,从某方面来说,在中国古典舞的艺术殿堂中,线条艺术已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1.2.1线条艺术对古典舞蹈意蕴的烘托

舞意,即舞者们利用身体线条,于舞蹈中所表现出来的与艺术有关的表达情感的主题。优雅的舞蹈线条通过舞者们经过连续不断而又饱含着丰富的气息与浓郁情感的呈现,以及舞者们连续不断的线条运动的表现,创造出能够让观众深刻感受到的具有深刻情感性的舞蹈,时而舒缓,时而轻快,时而沉重,时而飘逸,使线条艺术迸发出绚烂的光彩,赋予崭新的生命活力,给人以精神上的动力和美的感受。

1.2.2线条艺术对古典舞蹈风格的刻画

而线条的力度大小,也可以通过适当处理而更加活灵活现地将舞蹈情节表现出扣人心弦的韵味。通过古典舞者们对线条动静结合的完美运用,使得中国古典舞的风格更具多样化与艺术化。

1.2.3线条艺术对古典舞蹈规律的美化

我们所说的舞者表现动作的律动时所需遵循的规则和规律简称舞律。古典舞者们通过将线条舞蹈表现的更加规律化,从而使得中国古典舞的舞律显得更加通透而又深入人心。

1.3影响线条艺术运用的两大重要方面

舞蹈服饰和音乐对于舞蹈线条艺术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对于舞蹈服饰来说,它的作用在舞蹈线条的艺术运用中是不可缺少的。若想要将舞蹈线条的艺术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就必须注重舞蹈服饰。而舞蹈演员在进行表演是所穿戴的舞蹈服饰也并不能充分展现出线条,因为在不同的舞蹈中,所表现出的线条形态和艺术效果不尽相同,虽然舞者们在舞蹈的时候通过自身身体所具有的线条美,结合相应且华丽的舞蹈服饰就能非常精彩的展示出舞蹈线条艺术的美,但却不能表现出相对准确的舞蹈线条。准确的舞蹈线条是求同存异的、是循序渐进的、是有情感和灵魂的、是有张力而又有魅力的,是能够完美体现舞蹈艺术效果。求同存异的线条要求舞者能把握自身的个体特征,并且结合当地民族特色与风土人情,从而展现出更加和谐的舞蹈:循序渐进的线条要求舞者在进行动作表演时能够根据舞蹈的背景和风格,掌握音乐与舞蹈的节奏,有创作的进行动作的变化;有张力而又有魅力的线条要求舞者在进行舞蹈表演时能够身心合一,将舞蹈所赋予的情感注入身体动作的每一次变换,使得所呈现出的舞姿线条充满张力;而有情感表达和灵魂升华的线条要求舞者将自己代入到所演绎的舞蹈角色与舞蹈情境中,让舞者的每一个舞姿变化、每一个动作都能够传达出喜怒哀乐的震撼效果,让观众也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其情感的传递。对舞蹈音乐来说,舞蹈音乐的完美配合在线条艺术的运用中显得极为重要。舞蹈和音乐一样重要,它们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所以,舞蹈线条的表现需要舞蹈音乐,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舞蹈线条艺术的风格特征,并且与舞蹈音乐相统一、相融合,展现其多样化的形式与丰富的内涵。

2曲线“三道弯”DD中国古典舞中具体的运用体现

在中国古典舞中,线条艺术是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它能够赋予中国古典舞蹈更多的独特魅力和艺术风采,让中国舞蹈散发出更多的意蕴。“三道弯”――艺术线条的曲线在中国古典舞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其运用范围也相当的广泛,给中国古典舞艺术带来了更多的内涵,注入了新的元素,展现了新的面貌。

2.1在古典舞中运用的历史

人们在舞蹈中经常看到的头部和腰部、腰部和臀部、胯部和腿部成一种反S体态,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曲线三道弯。尽管三道弯在现代舞的表演中也频繁出现,但是它最早还是出现在汉代的舞伎的宫廷舞中,可见其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以陕北的秧歌、云南的花灯、安徽的花鼓灯等中国传统民族舞蹈为例,三道弯的舞蹈线条形式洒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并且源远流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2在古典舞中的运用的特点

作为具有独特舞蹈韵律和表现方式的三道弯来说,主要是通过舞者的肩部和脚部进行反方向扭动,从而表现出一种极具韵味的身体形态,运用身体的灵活性及动态的节奏勾勒出丰富多彩的舞蹈线条,给人一种动态的形式及美的感受。在感彩上,线条艺术可以通过不同的音乐、造型和节奏等的变化来表现出不同的场景变化,进而表达内心情感,烘托舞蹈主题,传承文化精神。舞蹈演员运用自己身体的平衡力和软开度,尤其是通过腕、肘和肩部等创造出的三道弯舞蹈线条造型,展现出舞蹈的魅力和艺术的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体验,@个尤其在我国古典舞《霓裳羽衣舞》中表现的最为明显。在中国古典舞蹈发展历史阶段中,三道弯也同样有着其难以以往的悠久发展历史,并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人们通过对自然的追求、模仿及探索,运用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理想和现实,最终形成了舞蹈的线条艺术。这也是从原始到现代、从具象到抽象的不断更新的过程。

2.3在古典舞中的运用的具体表现

唐代的古典舞在中国的古典舞蹈发展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尤其在S型三道弯曲线中更能体现出来,如“直角三道弯”和“圆曲三道弯”在甘肃敦煌舞俑中的灵活运用。对于舞蹈作品《踏青》来说,在舞姿创造上不仅仅汲取了许多优秀的古代舞蹈线条造型,而且还运用了倾斜式的舞蹈姿态到舞蹈具体动作的创作上,在此过程中,舞者的各个方面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舞蹈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更新与继承,使其达到更深层次的高度。所谓舞蹈的三道弯,有不断转换的风格,配合上舞蹈中的旋律和节奏,这样才能够创造出完美的情境,引起观众的共鸣。舞蹈就是这么一种艺术,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相辅相成,从而使中国古典舞的魅力得以释放。

3结语

舞蹈的线条艺术在中国古典舞的艺术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有益于舞蹈的发展。对于舞蹈的线条艺术发展方面来说,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在刻画舞风、深化舞意、创新造型、烘托舞律。同时也能够随着音乐进行律动,产生舞者与观众的情感交流,构建出完整的艺术情境。舞蹈线条艺术必将成为古典舞蹈中不可替代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用它特有的方式来诠释艺术。同时,舞蹈线条艺术也离不开舞蹈音乐、舞蹈服饰的相辅相成,舞蹈音乐和舞蹈服饰能够使得舞蹈线条更具张力、感染力,使其变得更加具有情感与灵魂。使舞蹈线条艺术放射出璀璨的光芒,从而改变平淡生活中的单一和乏味。

参考文献

[1]徐文静.论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优势和缺点.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9.

古典文化的魅力篇4

有学者认为影响舞蹈线条艺术的表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舞蹈服饰和舞蹈音乐,在舞蹈服饰方面,要想能充分运用舞蹈线条的艺术作用,还必须要讲究舞蹈服饰。不同的舞蹈所展现出的线条形态和艺术效果都不同,并不是舞蹈演员表演时的舞蹈服饰的多少能否展现线条,虽然人在舞蹈的时候本身具有身体的线条美的体现,加之合适的舞蹈服饰的配套设计,能很好地展现出舞蹈线条艺术的美。然而真正的舞蹈线条是整体而和谐的、动态而有节奏、有感染力、有魅力、有情感和灵魂的,是能升华舞蹈艺术效果的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整体而和谐的线条要求舞蹈能符合舞蹈演员的个体特征,包括其舞蹈气质与风格、身体条件等,并且符合当地的民俗风情和地域特色等;而富有动态和节奏的线条,要求舞者的动作表演能迎合舞蹈基调,富有旋律节奏感,是动静虚实中不断持续变化的;有感染力和魅力的线条要求舞者身心合一,将情感灌注到身体的每一个动作,勾勒出来的舞姿线条自然顺畅;而有情感和灵魂的线条表达要求舞者能深刻领悟舞蹈的情感主题,仿若自己就是舞蹈的时代角色,达到每一次舞步的变化仿若是舞者心绪的波动,当让每一个动作每一种舞姿都富有喜怒哀乐的效果,让舞蹈线条诉说这内心的情感,让观者引起情感的共鸣。在舞蹈音乐方面,线条艺术的运用也要讲究舞蹈音乐的配合。任何舞蹈都离不开灵动的音乐,而舞蹈线条同样也离不开艺术的灵魂———音乐。有规律的节奏感是舞蹈与音乐的共同点,因此二者都通过对节奏的把握来调整风格,相应地当音乐的节奏发生变化,舞蹈线条也会跟着音乐的节奏变化,在抒情的节奏上,舞蹈线条会逐渐变慢,在音乐的节奏加速时,舞蹈线条也会随之变得更富有动感。因此舞蹈音乐的运用对于舞蹈线条的表达有着基础性的作用,线条艺术要想发挥其在舞蹈中的艺术升华的效果必须与舞蹈音乐达到高度和谐统一。

2线条艺术在中国古典舞中具体的运用———曲线“三道弯”

线条艺术的运用在中国古典舞中的运用比比皆是,舞蹈线条的广泛运用让中国古典舞蹈更具艺术魅力。而其中线条艺术中的曲线“三道弯”就是典型的舞蹈线条形式之一,在中国古典舞中也是运用比较广泛,它的运用让中国古典舞艺术更具韵味和魅力。(1)在古典舞中运用的历史。三道弯在普通的舞蹈表演中人们也能经常看到,舞者的舞蹈动作塑造三道弯形态时,其头部和腰部、腰部和臀部、胯部和腿部都是一种反S心态,虽然在现代舞蹈表演中人们经常看到三道弯,但是三道弯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的舞伎的宫廷舞,其发展到现在已经在中国的大江南北的源远流长的传统民间舞蹈中广泛存在,如有陕北的秧歌、安徽的花鼓灯、云南的花灯等都存在三道弯的舞蹈线条形式。(2)在古典舞中的运用的特点。三道弯作为一种典型的舞蹈线条,其在艺术审美上注重通过舞者的肩部和脚部的反方向扭动来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舞蹈韵律,并且三道弯通过身体各部分有节奏的动态变化勾勒出富有多变的舞蹈线条,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感和。而在线条展现出来的感彩上,其不同的舞姿的变化,如不同的表情、节奏、器乐旋律的变动等都可以展现出某种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如我国古典舞《霓裳羽衣舞》,舞者的托掌式利用腕、肘和肩部进行三道弯舞蹈线条造型,通过舞者的身体的左右动感摇摆和拧腰等动态的舞姿配合,展现出富有动感和变化的艺术魅力。三道弯线条的成形也经历漫长的演化。三道弯的舞蹈线条最早只是人们对自然的重复、后来人为地主动模仿、最后经过有意识的文化加工和美化,经历从写实自然到写意人心、从具体形象到抽象形象的演变发展过程。(3)在古典舞中的运用的具体分析。在中国的古典舞蹈历史中,唐代的古典舞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如甘肃敦煌舞俑中,“直角三道弯”和“圆曲三道弯”舞蹈线条就是典型的S型三道弯曲线。现代古典舞《踏歌》在舞姿的静态线条造型上就借鉴了大量的古代舞姿线条造型,在舞蹈的具体动作上采用了倾斜式舞动的独特舞蹈姿态,而舞者通过圆周式的舞蹈运动平衡一边动的失衡舞姿。舞蹈整体感觉始终处于不断变化运动的状态,旁侧三道弯体态还将三道弯传统的做作风格焕然一新,在相对静态的舞姿线条中蕴含着丰富的动感。三道弯线条的运用有效地带动了舞蹈的旋律节奏、引导了观者与舞蹈的共鸣、升华了舞蹈的情感主题。

3结语

古典文化的魅力篇5

关键词:经典文本;艺术情感魅力;文化借鉴与创新

在历史的长河中《诗经》、《楚辞》的经典文学的地位师无法撼动的,经典文学也在不断地变迁,经典文学文本在强烈的艺术魅力基础上,不断地向社会传播知识、文化和经典故事的价值,经典文学的情感性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所在。经典文学作品也正是通过传达真正情感来唤醒现实中的浮躁人生,让人们发现自己人性中真善美。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能够流传数十年,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对历史进程中本质的真实记录,记录真实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心态,这样才能震撼人们的思想,感染人们的心灵。但更重要的是要追求更高尚的境界和更博大的情怀。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经典文学魅力所在。

一、经典文本艺术的起源

在文学作品中《论语》、《红楼梦》表达情真意切,如何成为经典作品?我认为真正的作家决定经典作品,要两代人才能证实,通过一次又一次审美创作而形成。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文学经典就会泛滥。如《阿Q正传》鲁迅在创作后也曾各种议论和攻击,因为阿Q是个麻木不仁、自欺欺人的贫下中农,而阿Q则希望打到了资本家自己做资本家,通过革命做主子比原来的资本家更变本加厉,这是中国革命的障碍。从鲁迅的《阿Q》作品中看到了历史局限性,再看一下郁达夫、莫言、王蒙的经典作品,王蒙是一位传奇性作家,中国像这一类作家不在少数,中国有一批文学作品是问题小说,针对社会问题、人物,抱着一种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希望以此来解决社会问题。像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体现农民文化,莫言的作品的从一个山东高密市农民的视角看待社会问题,为农民立言,对当代的问题怀有特殊的情感和态度,我认为有历史感的作家一定要研究社会,莫言的成功像鲁迅一样把目光关注下层农民,思考人生问题,赵树理写的都是社会需要表现的人物。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艺术是这样一种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的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文学的魅力在于他的经典性,当代中国经典文学要想在未来的国际文学氛围中拥有话语权,就应继承中国经典文学情感魅力的优秀传统,并不断创新,通过耐人寻味的题材、独特的艺术风格、韵味无穷的情感魅力再创中国经典文学的辉煌。

二、经典文本艺术的表现形式

文学经典艺术表现也以缤纷的形态展现,使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学经典的民族性,感受到了中国文学经典艺术的核心魅力。文学的典范不断地与热点结合,体现在影视题材的表现中,如电影《致青春》、《中国合伙人》体现了中国人的浪漫,描写了三位女性的经历,在新中国爱情婚姻的坎坷道路,是一部比较励志的影片,大学毕业并部意味着什么都有了,还需要经历各种磨难,在生活中还需要进行励志过程,而《中国合伙人》也是谈励志,是以财富论成功,在影片末尾出现的国内大量的地产商,有了钱以后可以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实验室,世界也可以变为你的。相比之下我认为《致青春》的励志效果更好,文学的经典化的艺术魅力符合时代的发展,经典化也是国家主流话语权,古典文学也是这样,如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制度。《水浒》写得是农民起义,被认作写乱臣贼子,在古代不被当作经典。而《红楼梦》经典著作在晚清前一直被认为是对青少年健康不好的书,有关《红楼梦》的研究很多,写宝黛的忠贞爱情,因此,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从文学诉求来讲,我觉得有些元素是永恒的,那就是人情事态,比如人心、情感,人性与爱,对它们的终极追问与深层探讨,构成文学写作内在的精神或者形象与故事背后的动力。

我国在50年代确立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的文学地位,60年代鲁迅的作品,此后,新时期学者们逐步打破旧文学的束缚,出现了沈从文、周作人、张爱玲、徐志摩等优秀作家。所以我认为现代文学的经典化不是一时兴起的,需要一代人的努力探求。

因而中国经典文学想做出自己的特色创新势必根植于中国文化厚土之中,在中国传统经典文学中摄取养料,以具有经典文学的情感塑造国人。

三、经典文本艺术的借鉴与文化创新内涵

文学研究可以通过文学史,主流文化形式形成文学经典,要注意吸收经典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营养,但我们翻开文学史,凡是成为经典文学的作品,没有创新精神是很难脱颖而出的。电影《致青春》能否成为经典呼声很高,有望进入电影史,形成多元个性的叙事的基础上叙事基础。文学史有几类:专家文学史(有专家的不同观点),普及文学史(教科书文学史),体现国家话语权。回答现代文学经典是什么?很难回答,对于现代文学经典诸种问题不要匆忙给经典。“经典”在中国历来是一个“大词”。无论如何,它所具有的神圣性和标准性使其具有了一种独特的话语权、一种使一切非经典力求超越自身而向上跃升的动力。如今,“经典”似乎已不再有文论经典尺度,文学经典的意识在消费的浮躁中和世俗的言路中失去自己的品格和尺度。周杰伦的影片不是经典,大众化不是蜜糖而是毒药,只是针对一时一刻起到作用,如《建国大业》、《奥运》题材是否是经典的问题,主要看能不能与今天的现实对接,能否唤起广大读者的兴趣,如在一些作家的现实作品中很少能唤起读者的兴趣,其中缺乏人性的共识,未能体现人文关怀。如歌功颂德,简单的英雄传奇,无法成为经典文学,《湘西的文化》从人性的角度写但也在内容形式传承创新上还有缺乏,即使一时影响巨大,也不能成为文学经典。还有缺乏人文精神的作家作品,不能成为文学经典。在美国要两代人以后才写,要经过历史的洗礼,有的争议很大,是个复杂的问题,如文学的借鉴,创新不是这并不容易,如何在人类经验基础上创新,有意识地在前人的基础上探索,《百年孤独》给马尔克斯赢得了世界声誉,同时为世界各国的文坛带来了持续不衰的冲击力,与莫言的《红高粱》的开篇略作比较,任何人都会从这些过去、现在、未来水融、魅力四射的起句中看出其血缘关系来。莫言得力于马尔克斯的有力启示,同时也有自己的创新。文学作品如何借鉴和创新的问题,从历史来看从先秦、两汉直到清代小说,两汉以后确立了杜甫的文学地位,现代以莫言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当代文学不宜过早入史。经典文学的确立会需要由时间和社会意识形态来决定。在文学创新中,当代经典文学中的世俗化倾向越来越占主导地位,而精英文化却在日常生活的世俗化中日渐衰弱。文学作品也延展到电影领域,今天在世界上主要代表中国形象的就是电影,如贾樟柯的电影使人们更加了解中国的农村和农民生活,有些不一定是美的也有丑的,但都是一个对生活细节的真实的体现。迄今为止我们现在也很少看到今天的文学形象,能够像电影、绘画、音乐一样出现在西方人的视野。我认为文学形象国际化的过程中,其文学身份和精神高度需要重新确认。宗白华的美学思想,深受中国古代美学和德国古典美学与本世纪初流行于西方的以狄尔泰、柏格森为代表的生命美学的影响,他熔古今中西于一炉,独具自己的特色。经典文学的创新建设应走打通古今、融贯中西之路。从大量古今优秀作品中吸取养分,再结出自己的成果来,按照这样的文学理念创作出的作品,才可能形成具有历史的厚重感经典文化作品。

一切经典文学的发展脱离不了民族性、时代性,在继承民族传统经典文学精神的同时,吸收时代特性,才是艺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这就要求我们要借鉴西方一些现代经典文学的形式通约,融入本土文化内容,使之充实而具备现代形式美感。文学内容将更多变成意境,最终达成新内容与新形式的完善结合,变成国际性的具有审美共识性的经典文学经典文学不仅是国人的审美需要,也是整个人类的审美需要。中国经典文学中的温情的道德感、和乐的物我统一感、宇宙一体的通和感是当今世界人类生存所需的精神支柱,生命精神的表达是经典文学的价值核心,经典文学的情感追求是文学呈现的本体形式。因此,分析经典文学情感艺术魅力,探究其艺术价值、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在中国当前的经典文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余璇.论文学史书写中的文学经典建构[J].文学界(理论版),2010(03)

[2]江玉琴.文化批评:全球化时代文学批评的突围[J].江西社会科学,2006(08)

[3]邓晋东.《水浒传》影视改编的得失[J].嘉应大学学报,1999(05)

[4]肖云儒.中国西部文学论[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

[5]刘生良,王荣.文学经典的承传与重构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2006(05)

[6]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J].天津社会科学,2005(03)

古典文化的魅力篇6

关键词:古典舞;戏曲舞;相关性;文化

0引言

中国古典舞作为舞蹈艺术的一种,经历了上千年的传承、提炼、加工和创造,孕育了十分丰厚的文化意味,民族色彩鲜明。同时舞蹈作为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留了相当丰富的传统舞蹈艺术元素,历史文化特性一目了然。时至今日,有关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相关性的研究备受关注。

1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传承与积累,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经典舞蹈作品,并展示出了非凡的艺术魅力。通过对这些舞蹈作品的赏析,发现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具有独特的魅力色彩。其中,中国古典舞作为蕴含中国特色文化与艺术的舞蹈形式,集众家所长,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不同的舞蹈形式,包括中国太极、体操武术以及戏曲身段等。由此看来,中国古典舞结合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经过千锤百炼,才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而戏曲舞则糅合了文学、音乐、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精髓,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历史特点,更善于塑造人物内心活动,抒发浓郁的思想感情。对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相关性的研究,有助于更加深刻地挖掘其艺术共性,是进一步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基础,有助于使其在艺术领域大放异彩。

2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的相关性

在中国古典舞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可以看到很多戏曲舞蹈身段的身影,可以说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决定了其与戏曲舞之间紧密的相关性。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的相关性进行了解析,相关论述如下:

2.1身段与身韵

身段与身韵作为戏曲和舞蹈的重要构成,是再现两者精神审美内核的关键。其中,身段在某种意义上可解读为戏曲舞蹈的姿态,是更加美化、精细的戏曲中的舞蹈,通过手、眼、身法等诸多元素的有效配合,确保了艺术上的高度统一性和完整性。某种维度上讲,身段作为戏曲舞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国古典舞发展的源头。在此基础上,中国古典舞将身段素材不断提炼加工并升华,从而呈现出了更为优美、精炼的舞蹈姿态,称为“身韵”。“身韵”与戏曲舞的“身段”相似,是将身体作为唯一的艺术语言,使中国的传统审美在舞者的身体上更加细腻地表现出来。

2.2服饰道具

舞蹈中对服饰、道具的运用是我国传统舞蹈的一个显著特征,服饰、道具的运用进一步丰富了受众的视觉感受,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在中国古典舞的元素构成体系中,借鉴了戏曲舞的众多道具,尤其以“剑”“水袖”为代表,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器械舞,以达到“以身带剑(袖),以剑(袖)练身”的目的。其中,“剑”本身具有一定的攻防意识和技击本色,形成了进退起伏、灵活多变的身法,刚柔并济,对身法具有很强的塑造性。将剑法精髓与舞蹈表演相结合,同时保留其共性,突出舞蹈艺术特点,刚武、健美的审美印象迎面而来;而水袖最突出的特点是“反衬劲”用力,如“欲左先右、欲前先后”等,体现出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之美,其千变万化的身体律动,给人出其不意的视觉审美享受,将人物喜怒哀乐的情感塑造得淋漓尽致。

2.3融入体现

中国戏曲多源于真实的历史故事,相关舞蹈作品的生成也不乏生活元素。中国古典舞则负载浓郁的古典审美意象,是人们对美好事物及生活最好的表达。近年来,除了上述中国古典舞对戏曲舞身段技法、道具应用的借鉴之外,越来越多的中国古典舞的构成元素也出现在戏曲中,使戏曲的画面更加丰富,情感更加饱满,大大提高了戏曲的观赏性。如京剧男旦李玉刚的《贵妃醉酒》,将中国古典舞中的长绸舞融入戏曲舞中,成为惊艳四座的经典舞段。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性,中国古典舞在吸收戏曲表现形式的同时,还掺杂了其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国古典舞蹈元素也为戏曲舞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两者互为独立,又紧密相连。

古典文化的魅力篇7

[关键词]唐诗宋词;古典情怀;教学品鉴

中华古典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流芳至今。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脉搏,也是世界文学中独一无二的精神盛宴。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词,蕴含着高贵的古典情怀,它们既是古人内心的道德法则,又是今人学习品鉴传承的精神动力。当代学生置身高速发展的电子网络时代,加上物质的充裕,多元文化的影响等客观因素,他们对古典诗词“既爱又恨”。“爱”之古韵久长,又“恨”之难以品鉴吸收,而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词教学,又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而,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品味诗词蕴含的古风古韵,深入品鉴其古典情怀。

一、“古典情怀”的界定

诗词大家周汝昌先生说:“诗讲究性灵,有神韵,有境界。”先生所云“性灵、神韵、境界”广义上讲,就是指诗的音、韵、质、境,音韵和谐,质文并茂,境界自出,可算是诗的天成之品。狭义上讲,可以理解为诗词本身所蕴含的情怀。百度汉语上,把“情怀”理解为“含有某某感情的心境”、“心情、情趣、胸怀”;更进一步可理解为某个人在特定的时境中具有的心胸情怀。“古典情怀”则指在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词里表现出来的个人或集体与时代关联的情感价值观念。这种情感是时代召唤与个体奋发共同作用的产物。

二、“古典情怀”的内涵

古典诗词源头甚广,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词作品中,主要包含如下几种情怀:

(一)寻求安身立命的乡土情怀。中国人一直有浓厚的乡土情结,多数人骨子里难以释怀的都是关于乡土、家国的客观存在。古代诗人在其诗词中寄寓了对故乡的眷恋不舍之情,那片存留成长轨迹的土地,仿佛是支持此生施展大志的支点。少小离家,却不忘老大归家。衣锦还乡自然是欢欣,客居流浪仍然心存乡情。唐贺知章《回乡偶书》让无数眷念故土之人潸然泪下,温庭筠“客行悲故乡”让背井离乡之人更加失魂落魄。

(二)伸展宏愿的家国情怀。古人崇尚“有国才有家”的“大我”之观。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衰与个人的荣辱休戚相关。读书出仕或横刀立马建功立业以报效国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即使身老心伤,也不忘为国尽忠。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是为国惜才、为国安达而愤慨呈请的呼喊。古人骨子里的爱国心,是支撑他们一路勇敢前行的动力。叶嘉莹先生说:“要培养年轻人的爱国心和民族精神,不能只靠空谈死板的说教,而一定要使他们在精神上或情感上受到感化和感动才行,而中国古典诗歌就正充满了这种感发的力量。”个人对于国家的特殊情感,都会因为时代的不同而沾染不同的特色,但是,文人志士骨子里的爱国精神是一致的:国家兴盛繁荣,个体才会有生存的荣誉感和幸福感。

(三)存思含愁的重情情怀。亲情、爱情、友情,一直是古典诗词讴歌吟咏的重要内容。浓郁得化不开的亲情,让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甜美又迷惘的爱情,美好o限,燕子双飞,鸟儿双宿,此情可待,往往却成追忆;浊酒一杯,征程万里,劝君尽酒,哪怕远隔千山万水,真挚的友情亦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减色半分。

(四)关照自然中沉思人生的追问情怀。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能盖压全唐,不仅在于诗题一字一景,景境统摄全篇,更在于作者在沉醉自然的同时,有对人生、宇宙的深沉的追问:花月流水永恒?人生渺茫短暂?王勃看落霞,观孤鹜,秋水长天下不禁追问:阁中帝子何时已去?沉思今朝,更不坠青云之志!他们对于自然的关照中,都有发自生命内里的思索和嗟叹:自然永恒浩渺,生命该怎样度过!

(五)逆境犹且坚韧的奋怀。“穷且益坚”,即使身处逆旅,抑郁不得重用,依然孜孜努力奋发。杜甫一生踬踣流离,却仍不忘大庇天下寒士;辛弃疾拍遍栏杆,虽无人会其登临意,依然横刀立马、犁耕纸上。

(六)人格平等的自我激励情怀。钟鼓馔玉的物质盛宴,却难以换取诗人内心的狂放与人格的平等。李白傲骨铮铮,仰天长笑,扬长拂袖是对其自身高贵精神的自我肯定与激励。诗人一颗高贵的心因不失品格而流芳千古。王维以山水的纯净照应人格的晶莹,绿苔石碣上、蜿蜒溪水里,自然盛放着不容沾染玷污的人格魅力。

总之,古典诗词里呈现的古典情怀,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宝贵财富,它给我们点亮了精神的明灯,让我们在这个摸爬滚打的物质奔流的时代,不至于失去了本心,失去了诗心!

[参考文献]

1周汝昌.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m].

北京:中华书局,2016..

古典文化的魅力篇8

提起中国,首先想到的就是汉字。汉字源远流长,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珍贵符号,如今放眼全球,有多少人对汉字着迷。作为中国人,我们要读懂汉字的魅力,为中国骄傲!共同阅读演讲稿汉字的魅力2020,请您阅读!

演讲稿汉字的魅力1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中国的文字是极有魅力的,它们以独特舞姿演绎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唱着一曲曲动人的歌。

蝶让我想到的不只是“庄生晓梦迷蝴蝶”,也不只是梁祝双双化蝶飞去,也不只是“柳锁莺魂,花翻蝶梦”……

悠闲的落花轻点着水面,翩跹的蝴蝶萦绕着安静的秋千,娴静的女子斜倚楼头,薄薄的纨扇遮掩着惆怅的粉面,碧云间多了几根银弦。翩跹的蝶影萦绕心头,她默默的说着:“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独在异乡的游子,在看尽了异域的姹紫嫣红之后,在放飞了所有的梦想之后,在充满朝气的脸庞蒙灰尘之后,一丝丝失落感也在心底漫延、滋长。于是,需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休憩疲惫的身心。面对一轮孤月,想那明月另一端的故乡,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也有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道旁杨柳依依,千丝万缕,抵不住、一分愁绪。”折一枝柳赠别即将离去的友人,只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漫天飞舞的柳絮也成了缠绵的离别之泪。只有杨柳岸的晓风穿梭在杨柳之间,回头一望,只知如勾残月在天……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风是多情的种子,摇落了屋檐下细碎的风铃声,似一串串纷乱抖落在人的心版上,又似点滴的甜蜜。

清风,小径,竹林。

风吹着,撩动着发丝,拂面而过,如丝般润滑。风有着我们不能走近温柔,因为她也是任性的,不高兴就把树大哥的“头发”吹光,一高兴便“春风又绿江南岸”。

“锦瑟无端五十弦”,瑟是一种五十根弦的乐器。我宛如看见一个身着素衣的女子,端坐其前,纤纤素手拨弄着那些相思弦,诉说着天涯的旧恨。可她依然相信“天不老,情难绝”,所以她又“琵琶弦上说相思”。

白色的衣裙在风中飘荡,一颗清泪落在弦上砸得粉碎……

芳草萋萋,柳丝袅袅。痴迷憔悴的也只有自己知道,远方的人又何曾知晓。花开花落绕天涯,明月照谁家?情思化泪,虚掷韶华。

风中袅娜的柳丝是伊人的愁绪,丝——思?

……

这些文字是有魅力的,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演讲稿汉字的魅力2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它们是中华民族的代表,它们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它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就是汉字。

汉字通常有象形、指事、形声、会意四种结构。象形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例如: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形声文字是指“一个由两个或多个部首组成的字,他的读音与他部首里的完整子读音相似”例如:躯与驱就是一组形声字。

会意字指的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例如:婚,古代入洞房在黄昏时期,是女儿出嫁。这个字就可以根据意思来写。

汉字跟世界各国文字比起来,拥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从甲骨文到金文,从隶书到楷书,没有哪一个演变过程不该去细细品味。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这些富有魅力的文字仿佛天生就有诗的灵性,这些有感情,有声音,有气味的小精灵,怎能不诱发你写诗的兴致啊!

这几年,我国明显加大了对汉字的要求,随着互联网的时代,锻炼了几根手指,却让人们忘记汉字的写法。所以,为了不让汉字在互联网的时代流失,在各种频道都有《汉字听写大赛》,《汉字英雄》等等,在北京高考语文提升到一百八十分等等够可以体现出国家对汉字的重视。

现在我国有大多数人在学英语,报各种各样的英语补习班,因为人们总觉得我们是中国人,说的汉语已经很熟悉了,绝导致现在有大多数人已经开始淡忘我们的汉字,出现提笔就忘得现象。可那二十六个英语字母并不具有感情,声音,气味。我并不是盲目的维护汉字,而是它的无限活力和奇特魅力深深打动了我,在我学习了一些西方文字后,我是越来越惊叹中国汉字的无与伦比和盖世无双了。曾经有一个外国的小朋友,看到“明”这个字后,就能立马说出“太阳和月亮在一起了。”是啊!“明”就是代表亮的意思。就可以更加体现出汉字的魅力了和形象了。

汉字的发展源远流长,趣妙横生的歇后语令我开怀大笑;妙语连珠的诗句使我心旷神怡;感人至深的篇章哺育我成长;铿锵有力的语句激励着我的斗志……只要我们多了解汉字,用心去体现,就能得到它的知识与财富!感受到汉字的魅力!

演讲稿汉字的魅力3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汉字真是个奇妙的事物,人类的文明需要文字,感情也需要文字来传达,当文字通过声音表达出来时,便成了语言,人说话时的一停一顿,变成纸面上一个个的标点符号,巧妙地表达了人的情感,尤其是汉字。当我咀嚼汉文字时,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之感,人道仓颉造字,以人力造出文字不简单,而形成一种真正简单直白的文体,汉字,中华古国五千年来沉淀的精魄更为不易,时间使然,现在在我书写着的时候,把那人们忽略的文字的魅力慢慢地拾起、品味。我不知是否还有人同我一般痴迷于汉文字,但我能感觉到汉文字的魅力。

中国的汉字,且不说文字所组成的文章,单从文字本身就有令人着迷之处。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那时人类的文明才刚刚出现,不足以创造出更方便的文字,但已可以表达事物,具有文字基本的功能,所以甲骨文和金文,似画非画,但也可以识得大体意思。西周晚期时,便有“大篆”诞生,大篆比之甲骨文与金文,更为简洁,我也更喜爱一些,在初一学历史时,曾展现一个用大篆书的“马”字,我用笔照着那个“马”字描了一遍,奈何描得再像,也是有其形而无其韵,有时我自己都微微恍惚,我爱古典文字到底是爱它本身还是古典文字所附带的中华古文明的古韵?那古韵饱满而沧桑,厚重地压在你的心头,却又轻盈如风,一瞬间便被现实的浮华惊扰,逃了出去。我可以在文字上摸到这韵的一点点痕迹。

尤其是古文字,除了那特殊的“韵”外又多了一股神秘感,接着向前走去,随着人类精神的变化文化的进步,使我可以看见小篆的形影。小篆跟现在的隶书、楷书(因为隶书、楷书接触的比较多,也有许多人懂得,所以我有“现在的”)很是相似,从中可以看出大致痕迹,我在书籍资料给我铺成道路中,幸福而又贪婪地咬着这些文字,我的手指微微颤抖——这是一个华夏子女对其文明的热爱!再看看楷书与篆书,一笔一画,简单明了,有力而不失均衡,方正又蕴曲滑,从各式各样的字中可以看出各种各样情感事物,但所有的字又都含了一种神意,那是气节!是中国民族的气节!汉字由形为基,托意为主,附则表音,(文字有三种格式: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但古老的文明又给予汉字表样的意义,给了汉字高贵的品质,这也影响到了与汉字息息相关的汉语,“铿锵”迸发出来了、“清脆”蹦跳起来了、“敦实”在地上、“清扬”舞云间、“车马”载着你远去,夕阳被“染”,“磐石”任我蹲坐其上,苦读贤“书”……每一个字,发音都恰到好处,好像天渝如此,没有任何跟汉字本身不地方,我突然感觉一阵骄傲,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中华的汉字、华夏的语言!

对,理应骄傲,当这些文字组成文章时我的喜爱不受控制地抑出胸口,五千年的沉淀从我口中流出,怎能不激动?文字的巧妙组成,可以形成多种文体,汉文字更尤其显著,汉文不仅继承着文化,更是一种艺术,古诗更是如此。诗可看人,杜甫在意气风发时写的那一首《望岳》,字里行间,无不显得豪情万丈,再看《春望》,那心凉愁绪,无不令人心酸,几首诗就可看出杜甫文才的斐然,以及他一生不同时期的跌宕坎坷,汉字的魅力与作用,真是令人叹服。当然,女子的诗比起男子要婉转很多,诗前诗后尽现小家碧玉,添了愁后更是无比凄美,那“绿肥红瘦”四个字后更是有李清照转千年的一滴清泪和一抹叹息。诗中品尽历史百态,人世兴衰,无不引人感慨。汉字在现代也有诸多妙用,巧语解疑,妙言引乐,有时还可以用歧义来讽刺黑暗,但——古人在诗中总是把自己的真实情感投入其中,在当下我们却利用汉字去花言巧语,写的东西也毫无灵魂,这也是我为什么痴迷古典文学的原因,我没有权利也没有资格去说他们玷污了文字,但在我看来,他们至少不懂得文字的魅力,不去珍惜自己使用文字的权利,这只能算是一种悲哀,世人不识的悲哀。

我痴于汉字,汉字的魅力,是最具有诱惑的,对我而言是这样。人类需要汉字,我也需要,汉字已成为我每天必不可少的养料。我欣赏汉字,我品味汉字,我用我的文字记录下华夏文明精魄的魅力!

演讲稿汉字的魅力4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大家都说,中国字是世界上最难写的文字之一。确实如此,每一个汉字都是古代老百姓呕心沥血才造就的,每一个汉字都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那一个个方方正正的字感染着我,带领我走向丰富的世界。汉字的博大精深是我们无法想像道的。世界是海,书本是舟,我就是坐在这叶扁舟上慢慢地去欣赏那无际的海啊!

可而今,科技越来越发达,有了吸引我们眼球的pSp游戏机,mp5,电脑电视等等。已经很少有同学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某本书籍了。很多同学认为书籍很枯燥,密密的字一看就烦,根本没有电脑好玩。

汉字与汉字组成文章。在品读时感受优美、隽永的文字魅力,而且好的文章还有深邃的思想内容。当我读意大利作家阿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时,我的心情随着那个四年级的小学生而激荡不已。书里讲述了许多爱国英雄和不良小人,读完书后,我们将被那些故事所感动,会更加热爱祖国,更加爱自己身边的人。中国作家曹文轩的《草房子》也令我久久难忘。他的文字,优美而不失幽默,幽默而又不失庄重。作者注重细节描写,读着读着,思想便不由自主的飞向远方,脑海里就产生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

而电视电脑呢?虽然也可以学到知识,但往往都很肤浅,没有更深的含义。

其实,看电视有时也未尝不好,我只是建议同学们:走进书里去,感受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体验文字的魅力吧!

演讲稿汉字的魅力5汉字是世界民族语言史中为数不多的完整的表意文字体系之一,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文字。她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书写着华夏民族古老的记忆,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悠悠情愫。法国作家都德在他的代表作《最后一课》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优美、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对于这话我一直不愿苟同。如果从热爱自己的祖国,钟情本民族文化这个角度,我能理解《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心情,但真正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窃以为只有简洁明快、朴实无华、意蕴悠长,充满诗意,充满灵性的汉字才当得起都德先生“世界上最优美、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这一评价。

汉字是简约的。鉴字如赏人,很难想象一个全身赘肉,满脸横皮的人与美联系在一起。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文字的信息熵的比较如下:【熵:信息论的一个概念。当一种信息出现概率更高的时候,表明它被传播得更广泛、被引用的程度更高,其熵的值也就高了。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信息熵可以表示信息的价值。】

法文:3.98比特西班牙文:4。.01比特英文:4.03比特俄文:4.35比特中文:9.65比特

可以看出汉字的信息量最大,其熵值超过了其它四种文字中任意两者熵之和。有一个具体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问题:20__年签订的《联合国宪章》,在所有语言的版本中,汉语的最薄,只有18页,英文28页,法文没有查到资料,估计不会少于40页。每论及此,季羡林先生总是显出自豪地说:“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文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

汉字是典雅的。蕴藏无尽的文化意蕴和魅力,诠释着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情趣。她时如忽卷忽舒的云彩变幻莫测,时如吞吐日月的沧海博大精深,时如刺破青天的叠嶂耸峙巍峨,时如拳拳在心的乡愁亲切温暖……“子所雅言,诗、书、艺、礼,皆雅言也”(《论语·子罕》),孔夫子平时使用鲁国方言,但读《诗》、《书》、《艺》、《礼》,则用雅言——以陕西语音为标准的周王朝的官话。想来夫子定然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音韵之美,众弟子一定得以窥识先生吟诵时端正大方、高贵典雅的形体之美。那饱含生命精神、富有灵性的吟咏之声穿古越荒,时下吾辈仍恍闻其声、睹其形,领略到汉字的光彩、优美、灵性、高尚的特性。

不能否认,我们当下的语言环境渐趋粗鄙、庸俗,生活在读图时代、动漫时代、微时代、云时代的我们,自觉或不自觉接受着低级粗俗的口语教育,久受语言垃圾浸渍的人,对汉语的使用自然会呈现草率化、朦胧化、粗鄙化、游戏化的特征。这时端正我们对汉字、汉语的理解和认识,就成为世外学子又一己任。有人说过“粗鄙的心灵是配不上优雅的汉语的,但优雅的汉语却能拯救那些日益粗鄙的心”深表认同。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家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就踏实安宁,不会垮。我们世外要培养的是走向世界的二十一世纪全球型人才,但如果你没有了中华文化的根,不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是什么,当然是汉字了!余光中先生说:“中文在握,就是故乡在握。中文是真正的中国文化之长城。”只有真正了解、认同、热爱上了汉字,在你精神世界中才会有不变的炎黄底色,这底色就成为与你血肉关系中最亲密、最不易泯灭的部分。“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牢大门的钥匙……”都德的这句话,很有见地。我把它改成“当你远离祖国故土的时候,只要能好好地保存最精美的汉字,你不管身处世界何方,都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纯粹的中国人。”以此,来送给在座的各位同学。

世界汉语宗师、瑞典著名汉语家高本汉曾形象地把汉字比作典雅的贵夫人,而把西方拼音文字比做一个实用的女仆,认为现在女仆早已爬到了贵夫人头上。这个比喻用在世外中学再贴切不过了,但是我想,因为我们要走向世界,暂时受点尖酸刻薄、鄙陋粗俗的女仆的气是可以的,可你不能因为自己受多了这样的气,就把自己也变成欺负贵妇人的帮凶吧,你总有一天要如贵夫人一样,吟咏着华夏文化精美的篇章,优雅大气的行走在世界的舞台上吧!

古典文化的魅力篇9

关键词aura本雅明马克思

中图分类号:J002文献标识码:a

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认为,大规模的机械复制技术一方面使艺术的膜拜价值日渐泯灭,另一方面又大大增强了艺术作品的展览价值,而这种转变是以艺术作品中“aura”的失去为代价的。

本雅明集中论述了“aura”这一重要概念,并将其上升到艺术命运的高度。他极为关注“aura”在现代复制艺术中的消逝。那么,“aura”一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一、aura以及aura的丧失

“aura”是本雅明美学思想中极其重要的关键词,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化热”中本雅明走进中国学人的视野,至今二十余年中对这一概念的解释与论述层出不穷,至今仍未有定论。甚至连译名都有光晕、神韵、灵韵、神韵等好几种。

在各种解释中,廖炳惠先生的论述较为具体: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主张早期艺术作品的创造和巫术魔法及宗教崇拜仪式息息相关,艺术作品的“神韵”奠基于仪式的神圣性和崇拜价值之上,其“在场”的重要性远高于美学价值。……但是,机械复制时代的新兴科技,使艺术作品可以经由大量复制的方式,被摆放在室内观赏和展示,被人们近距离地拥有,内蕴于艺术作品中的灵光和神韵,因此被复制科技所移除,使艺术作品经历了功能的转换,由祭仪的实用性作品转而成为具有展示性格的作品,其仪式崇拜的价值取向与神秘性因而荡然无存。豍

朱志荣先生则站在古典艺术的立场上,认为“灵韵是古典艺术所特有的,是艺术审美价值的显现。”豎灵韵主要有四个基本特征:首先,灵韵具有独一无二性。其次,灵韵体现了距离感。第三,灵韵通过凝神沉思带来了主体的沉醉。第四,灵韵给人们带来一种“抚慰感”。而灵韵的摧毁也表现在四个层面。最后,朱先生引用赵勇的话:“本雅明虽然一度对大众文化持肯定态度,但他骨子里更钟情的应该还是传统艺术。因为大众文化只会让他震惊,只有传统艺术才能让他感受到那种神秘的美。”豏

方维规先生的《本雅明“光晕”概念考释》一文则对“aura”作了深入的考证与研究。方先生首先考证了“光晕”的本义,指出“本雅明用‘光晕’形容艺术品的神秘韵味和受人膜拜的特性,这是aura在本雅明那里的转义”。豐方先生逐一列举了本雅明在不同时期的著作里对“aura”做出的阐释,进而引用阿多诺和波德莱尔的论述对本雅明的“aura”说做出了批判。豐由于方维规先生的历史语义学的研究背景,因此他对于国内本雅明的译文也做出了不少批评。方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考证工夫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综合各家观点,笔者以为本雅明并不认为“aura”的丧失是艺术的堕落,他也指出了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新的价值和意义。正如廖炳惠先生所说:但本雅明并不认为伴随着复制科技而来的“神韵”消退,是一种资本主义体制下的堕落;他同时也宣称,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使艺术品不再只是仪式祭典中的配角,复制品的高度可即性,拉近了人们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也开启了民主政治的空间。艺术品得以通过新的技巧再现,不但可以使人们找到作为参与者和主角的位置,也使专业能力对艺术创作而言,不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艺术也可能是一种众人皆有权拥有的公共财产。例如观众可以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化身为对影像进行阐释和再创造的作者;在报刊的读者来信专栏中,任何人也都有可能成为作者。在“神韵”消失的复制化情境下,新的格局也同时开始发展,使艺术品可以跨越时空历程的限制,得以迈向未来,被恒久保存与记忆。艺术品在“量”上的提升,同时也带动艺术品的“质”变。我们必须透过这种由“量”到“质”的转变过程,将“神韵”放在往后回溯与迈向未来的历史脉络中,才能了解传统艺术品的关系网络的消失和新兴科技的发展,是如何使“神韵”从仪式崇拜的怀旧中被解放出来,并被重新赋予新的价值和意义的。豍

二、本雅明与马克思

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的描述,使我想起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论述。1857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艺术的“一定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彷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也就是说,艺术的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关系。接着,马克思以希腊艺术和现代社会为例,具体地分析了它们的关系,指出艺术是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的,最后精辟地论述了希腊艺术的魅力和典范性问题:成年人喜欢儿童的天真,并且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而在古代民族中,“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希腊艺术反映了历史上发展得最完美的人类童年时代,因此具有“永久的魅力”。豑

在很多具体的论述话语中,本雅明与马克思惊人的相似。

(一)古典艺术与现代的关系

谈及希腊艺术与现代的关系,马克思说:“大家知道,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成为希腊人的幻想的基础,从而成为希腊“神话”的基础的那种对自然的观点和对社会关系的观点,能够同自动纺机,铁道,机车和电报并存吗?在罗伯茨公司面前,武尔坎又在哪里?在避雷针面前,邱必特又在哪里?在动产信用公司面前,海尔梅斯又在哪里?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著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在印刷所广场旁边,法玛还成什么?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是希腊艺术的素材。不是随便一种神话,就是说,不是对自然(这里指一切对象,包括社会在内)的随便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埃及神话决不能成为希腊艺术的土壤和母胎。但是无论如何总得是一种神话。因此,决不是这样一种社会发展,这种发展排斥一切神话地对待自然的态度和一切把自然神话化的态度;并因而要求艺术家具备一种与神话无关的幻想。”豑

马克思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能支配许多在古希腊神话时代被看作是神力的自然力,于是,神话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同样,史诗也必将跟随着神话走向消失:

“从另一方面看∶阿基里斯能同火药和弹丸并存吗?或者,《伊利亚特》能够同活字盘甚至印刷机并存吗?随著印刷机的出现,歌谣,传说和诗神缪斯岂不是必然要绝迹,因而史诗的必要条件岂不是要消失吗?”豑

颇有趣味的是,本雅明也曾提到过悲剧与史诗的消亡:“悲剧始于希腊人,也毁于希腊人,数世纪之后复活的仅仅是它的‘法则’。史诗源于一个民族的青年时代,在文艺复兴末期寿终正寝。”豒

马克思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时,电影才刚刚诞生。八十年后,电影技术突飞猛进。本雅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在1900年左右技术复制达到了一种标准,这使它不但能够复制所有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从而导致它们对公众的冲击力的深刻的变化,并且还在艺术的制作程序中为自己占据了一个位置。”豒

马克思和本雅明都极为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艺术的影响,也都敏锐地意识到随着物质基础的改变,上层建筑必将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或许没有物质基础的改变那么反应迅速,却能从根本上改变艺术作品的本质和价值。

(二)古典艺术的价值——神韵

在解释为何希腊艺术为何仍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时,马克思写道:“但是,困难不在于理解希腊艺术和史诗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困难的是,他们何以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它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每一个时代,它的固有的性格不是在儿童的天性中纯真地复活著吗?为什么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在它发展的最完美的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呢?有粗野的儿童,有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於这一类的。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他们的艺术对我们所产生的魅力,同它在其中生长的那个不发达的社会并不矛盾。它倒是这个社会阶段的结果,并且是同它在其中产生而且只能在其中产生的那些未成熟的社会条件永远不能复返这一点分不开的。”豑

马克思认为,古典艺术的价值正在于其永久的魅力,而这魅力的根源在于古典艺术时代的社会条件已经永远不能复返了。也就是说,古典艺术的时代条件已经终止,正因为如此,古典艺术在走向消亡(此处的消亡是指失去再生产的土壤)的同时焕发出永久的魅力。

本雅明则用“aura”一词概括了古典艺术的魅力所在。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aura”这一概念至少包含了古典艺术的以下两个特点:第一,艺术作品的在场性(或本真性)。“艺术作品的即使是最完美的复制品也缺少一种因素:它的时间和空间的在场,它在它碰巧出现的地方的独一无二的存在。”“原作的在场是本真性概念的先决条件。”豒第二,艺术作品的距离感(或崇拜价值)。“崇拜价值似乎要求艺术品藏而不露。某些神的雕像只能由教士在密室里接近;某些圣母像几乎一年到头被遮盖着;某些雕塑令地面上的观察者无法看到。”豒“在中世纪的教堂和修道院里,以及在18世纪的王侯宫廷里,对一幅画的集体接受并不是同时发生的,而是经过依次的、等级化的中介。”豒

我们可以发现,本雅明所说的艺术作品的本真性与距离感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马克思有关古典艺术魅力的论述。反观本雅明的生平,他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特别受到马克思的文化理论的影响。他的美学观念如何扬弃马克思的思想,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作者单位: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秘书)

注释:

豍廖炳惠.关键词200:文学与批评研究的通用词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豎朱志荣,忻微宏.论本雅明的“灵韵观”.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4).

豏赵勇.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豐方维规.本雅明“光晕”概念考释.社会科学论坛.2008,(9上).

古典文化的魅力篇10

摘要: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之瑰宝,古典诗词歌曲则是将文学和音乐进行了精彩的结合,给人带来丰富的艺术享受和精神启迪,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探索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发展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古典诗词歌曲创作的角度将古诗词歌曲的发展概括为三条脉络,并对当前古典诗词歌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良好发展趋势进行简要阐释。

关键词: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发展脉络发展现状

翻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画卷,我们看到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其中,有着精深的内涵和超高的艺术价值的古典诗词便是这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古典诗词,从第一部传承至今的诗歌总集《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其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中国古典诗词从起源到发展一直都与音乐紧密结合,相互影响。由于古诗词的格律性与音乐有着天然相近的亲联关系,在音乐中,我们会感受到诗词的意境,在诗词中,我们会体验到音乐的韵律美。音乐与诗词的相互渗透、相互结合。

如果说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华彩乐章,那么以古典诗词为词谱曲而成的艺术歌曲则可以说是中国声乐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属于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文人词调音乐,在古代是配合着词进行歌唱的一种音乐体裁形式。这类歌曲是由历代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人士所创作或参与创作的,歌词大都采用历代文人的诗词佳作,故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因文人音乐的存在和发展,许多文人所撰写的古典诗词在历史上都有入乐的传统,其中大部分即是中国古代词调音乐所遗存下来的歌词。最早的诗歌集《诗经》就是第一部把流传在民间的歌曲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诗歌总集,因此也可以称它为最早的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集。它包含了上古时期各类歌曲的精华。到了唐代,诗歌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唐代诗人作品的入乐歌唱已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许多诗人的诗作都被谱成歌章在宴会上传唱。后来,又逐渐出现了曲子词,宋代的曲子词作是我国长短句的鼎盛时期,这种长短句文词高雅并且易于传唱,其与音乐的结合比诗句更为自由灵活。元曲则是一个可与唐诗宋词并驾齐驱的具时代标志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利用音乐曲牌来叙事、写景、抒情的一种清唱形式,倾向于通俗化。

其实以上所述皆可以概括为我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的第一条脉络。即由古代文人传谱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我们知道从公元前周代的《诗经》,战国时期的《楚辞》,汉代的《相和歌》,到唐代的格律诗、绝句,宋代的长短句、曲子词,元明清的散曲、琴歌等种种古体诗诗词,皆是可以读、吟、诵、唱的。但由于记谱法的滞后,以及各朝的战乱变迁,社会动荡,绝大多数优秀的音乐歌谱未能得到很好的保存和流传,更多的仅是限于文字的记载、徒以文学的形式流传了下来。现今得以流传下来的古代文人传谱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极为少数。其实,唐宋时期的姜夔、何满子、李龟年、田顺郎等文人均可称之为音乐人。他们懂得音律,自行按词牌或自己读词谱曲,谱写出的歌曲作品音韵优美,格调清新,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古代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第二条脉络,就是由近现代作曲家为中国古典诗词谱曲的艺术歌曲。20世纪初期,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音乐运动随之而来,效仿西方创造新音乐的趋势明显增强,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20年,留学德国的作曲家青主运用西洋作曲理论技法,创作出了至今仍脍炙人口的歌曲《大江东去》(宋,苏轼词),实现了由传统的学堂乐歌创作向艺术歌曲创作的转变。这首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正因与古诗词的结合,使之具有浓了厚的韵味和特点而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此后,黄自、刘雪庵等一批作曲家也尝试并创作出了大量的艺术歌曲作品。这些作品中大部分的歌曲曲词来源于古典诗词,如黄自的《花非花》(唐,白居易诗),刘雪庵的《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诗)等。此外,冼星海1944年《古诗十首》歌集的创作完成,黎英海1982年《唐诗三首》的创作完成更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创作的又一发展。它的创作,彰显出了中国近现代作曲家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和极大重视。

第三条脉络则是由作曲家借用古典诗词体裁加以谱曲为现代人而创作的艺术歌曲。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歌曲是中国古典诗词与西方艺术歌曲相交融的形式。当代作曲家们在继承前辈对古诗词歌曲良好创作的同时对西方成熟的作曲技法手段加以运用,并把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声、韵律等元素融入作品中,独创性的创作和发展出了具有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特点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还有很多词作家尝试结合历史内容创作古体诗,在曲作家的配曲下,呈现出中国味儿十足的现代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如韩静霆、徐沛东的《梅花引》,姚明、付林的《孔雀东南飞》等等。这些当代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作品曲调旋律优美动听,成功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魅力。

虽然当代社会流行音乐相当盛行,但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杰作――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毕竟有着上千年的深厚历史,是中华民族音乐的母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当一首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找到了美妙动听而又能准确揭示其思想内涵的旋律及其演唱来表达时就会很快的为欣赏者所喜爱,并且能够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浏览与欣赏,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提升自身音乐修养与内涵。同时,中国古典诗词音乐也给流行音乐的创作带来了一股古朴的清香。一些流行歌手发行的歌曲专辑中借鉴了古典诗词歌曲的元素,其作品中流露出的浓郁的古典韵味及丰富的文化蕴含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而这些新型的古典诗词歌曲之所以能够得到大众的欢迎和喜爱,也更加显示出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在百花争鸣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这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艺术依然散发着蓬勃的朝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艺术的发展没有穷尽,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也必将继续发展下去,不断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相信必会拥有一片宽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歌曲论》李曙明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概念问题》郝建红古典音乐(1994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