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35:22

管理学趋势篇1

关键词:大学档案管理发展趋势

大学档案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档案记录了高校在培养人才、社会服务功能以及其它科研活动等内容,大学档案管理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加强大学档案管理对于促进大学教学活动、科研以及行政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大学档案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大学档案管理的三个发展阶段

大学档案管理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目前我国大学档案管理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1.1纸质档案管理阶段。纸质档案管理阶段主要是从我国建立大学阶段到90年代末计算机技术还没有应用前,此阶段的大学档案管理主要是通过纸质形式进行各种文件的统计与管理,此阶段的管理办法主要是采取事后控制的方法,也就是只有在各种文件、数据进行归档后,档案管理部门才能对档案进行管理,并且档案是通过手工记录的,档案的真实性有时会受到怀疑。

1.2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阶段。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阶段主要起源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电子档案出现了,电子档案就是档案以电子化的形式展现在计算机工具中,电子档案具有很多纸质档案所没有的优点:电子档案上传的速度比较快,不会发生丢失的现象。目前我国大学档案管理主要集中在此阶段,我国大学的档案管理主要是通过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的管理阶段,通过两种档案形式保证大学档案信息的安全,当然此阶段它们之间是可以互换的,一是纸质档案利用扫描仪器进行上传,形成电子档案;二是电子档案通过打印机,形成纸质档案。

1.3电子档案的普及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以后的电子档案必然会出现电子档案的普及阶段,办公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网络技术安全性的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必然会朝着电子档案的方向发展。目前有的大学已经实现了电子档案的普及。

2大学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如何实现档案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以及精细化是大学档案管理的重点内容,也是大学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

2.1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虽然我国大学的档案管理处于纸质与电子档案并存阶段,传统手工模式在大学的档案管理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是档案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趋势有其存在的必要条件,一是我国现代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的现代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二是大学档案的工作人员思想前卫,为现代化提供了思想动力。大学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一是档案管理的系统化,大学档案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既有教学内容、科研活动,也包括大学的行政管理工作等等,对于这些不同的档案要进行整合,形成系统化档案管理系统;二是档案管理技术的现代化,大学档案管理会应用大量现代先进的管理技术;三是档案管理的动态管理,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对档案的信息进行动态管理。

2.2大学间档案信息的共享和标准统一化。当前每个大学都建有自己的档案管理数据库,但是由于各个大学之间没有相对统一的构建标准以及信息共享制度,使得大学之间缺乏相应的交流与联系,因此未来的大学档案管理必然会建立标准统一的信息共享标准,通过实行统一的档案数据库构建标准,实现大学之间的信息查阅共享。

2.3档案管理的专业化、复合化。未来大学档案管理不再是对档案进行统计与保管,而是要采取相应的理论,结合档案管理规律,将档案管理看做是复杂的行政事务,因此未来档案管理对于档案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基础、实践技能,还要掌握不同的技能,比如应用计算机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等等,因此,未来的档案管理人员是具备多种技能的专业型复合型管理人员。当然大学档案管理的专业化不仅仅体现在工作人员身上,还体现在大学档案管理组织结构、管理手段与技术上。

2.4档案管理人本化。随着大学档案的社会化功能越来越明显,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日益被大学所看重,因此大学档案管理也必然会出现人本化的管理趋势,因为根据现代管理理论:大学档案管理只有将人本化理论应用其中,才能实现大学档案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社会功能,大学档案管理中的人本化,就是大学在档案管理中要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将服务“人”作为档案管理的工作重心。档案管理中的人本化中的“人”既包括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也包括利用档案的人,档案管理的人本化发展趋势是档案管理的最终发展趋势。

3结束语

档案管理是大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因此加强大学的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档案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新变化,这些新变化对促进大学档案管理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蓓,刘江霞.浅谈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档案管理的信息化[J].价值工程,2012(04).

[2]宋云驰.我国高等院校档案管理发展趋势的研究[J].科技向导,2012(23).

管理学趋势篇2

伴随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与全球化,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会对环境的各项要素及未来的投入产出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因此战略管理变得愈发的重要。该文通过对战略管理理论各学派的梳理,以寻找各学派理论间的研究重点与差异。

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会对环境的各项要素及未来的投入产出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因此战略管理变得愈发的重要。本文将讨论、对比各学派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寻找各学派间的理论差异。

一、“5p”与学习型战略管理理论

明茨伯格对企业战略进行定义,提出企业战略是由五种规范的定义阐述的,即计划、计策、模式、定位和观念。同时,作为学习学派的代表人物明茨伯格认为,由于战略的核心是处理未知的未来,它涉及的因素太多因而无法准确预测,只有从明确的较大范围的目标与意图逐步转向具体的战略,才是合理的。因此,战略的形成与发展就是思想与行动、控制与学习、稳定与改变相结合的艺术性过程。明茨伯格在《战略规划的兴衰》中对传统的战略规划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战略构思和形成过程中计划、计划者和计划的不同作用与角色。他指出,传统的战略规划的错误是认为分析包含综合,因而战略规划就是战略制定,它建立在三个错误的假设上:一是认为预言是可能的;二是照例制定可以脱离其对象;三是战略制定可以公式化。实际上,计划者的作用应包括战略分本文由收集整理析、催化剂、构思战略、发现和检查战略;规划工作的任务是整理、细化战略和战略转化;计划本身则起到内外部的沟通和控制、一种模拟等作用。这些看法深化了人们对战略形成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二、竞争优势观与核心竞争力理论

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竞争战略理论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获取竞争优势,而影响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企业所处产业的盈利能力,即产业的吸引力;二是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竞争地位。但随着经营环境中不确定性的增大,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以企业恰当定位获得竞争优势变得越来越难以持续,相反却可能在产业竞争力量突变或产业转型的过程中落伍。在这种严重的挑战面前,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出现了两大新趋势:一是竞争优势理论重点开始转向以资源为基础的竞争优势观;二是强调战略形成中的学习观,并认为唯一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就是比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进而由哈梅尔与普拉哈拉德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与新事业发展的源泉,它们应成为公司的战略的焦点,企业只有把自己看作是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市场导向的事业这样的层次结构时,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持久的领先地位。

三、超越竞争理论

随着产业环境的日益动态化,技术创新的加快,市场竞争的全球化和顾客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企业逐渐认识到,如果想要发展,无论是增强自己的能力,还是拓展新的市场,都得与其它公司共同创造消费者感兴趣的新价值。企业必须培养以发展为导向的协作性经济群体。在此背景下,穆尔以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这一独特的视角来描述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但又不同于将生物学的原理运用于商业研究的狭隘观念。穆尔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这一全新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战略理论的限制,力求“共同进化”。穆尔站在企业生态系统均衡演化的层面上,把商业活动分为开拓、扩展、领导和更新四个阶段。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ems86.com总第543期2014年第11期-----转载须注名来源超越竞争理论客服了大部分战略管理理论偏重竞争而忽视合作的缺陷,给出了在产业融合环境下企业经营的整体画面与企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框架,以及企业如何在其中发展并取得领导地位的战略管理方法,这是企业生态系统合作演化理论的一个贡献。

四、各理论学派的对比

管理学趋势篇3

【关键词】管理学,科学化管理,经济学

长期以来,我国学界大量引进西方管理思想,但一个容易忽视的问题就是,一种管理学理论都尤其产生的历史土壤和业态环境,深刻分析各种管理思想的产生以及演变历程,细分其应用条件,是我国借鉴与吸收西方管理学思想方面精华,进行管理理论创新的条件之一,任何一种管理思想不但需要在知识本身的积累,还需要扩大知识和增加研究方法,对已有管理学理论在逻辑上不断推演;同时也是特定的社会控制背景的产物,通过长期的社会过程得以实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商业环境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和理论研究人员只有站在时代变化的潮头,管理对象才能获得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般情况下,管理思想的演进,往往和企业权力关系与利益诉求相互纠缠,同时关于管理知识的发展和开拓的规划,还会受学术共同体的制约,通过学科人芑制得以实现。

一、管理学与经济学关系的厘清

有人认为,管理学理论的学派辩争利于管理研究保持“直面现象”的哲学方法论,促进理论与经济实践的紧密联系,利于管理研究的精细化与深入化。在中文中,“经济管理”往往联用,表明大众对两者间关系的一个常识看法――“经济”就是“管理”,“管理”就是“经济”。经济学定义虽然说法不一,但普遍接受的内涵是“关于选择的学问”,并且大体分为“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等主流学派,其中,前者关注“稀缺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后者则强调“制度的选择”,不难发现,新古典经济学基本对应于“物的管理”,新制度经济学基本对应于“人的管理”,如果不过分追究细节,管理学与经济学基本可视为同一学科。这与普通大众的常识相吻合,但学术界却有不同看法,如北京大学王建教授就撰文批评“中国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的错位”。

管理学主要处理企业与内外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微观方面,经济学关注的更多是处理整个市场中不同利益主体关系的宏观方面。基于所处环境的复杂程度,委托链条长短以及关联因素等差异,因而,后者往往要比前者复杂的多。但是,考虑到经济学的科学化程度己经远远先进于管理学,以及经济学对管理学科科学化可能产生的推动作用,强调两者之间的共性在某些情形下比强调两者之间的差异对推广、产生价值来说要有益的多。

二、管理学的科学化发展

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单凭经验、直觉与运气来管理企业,难以想象可以顺利实现“有效地获得”分配。目前来说,使用人类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并为组织成员谋求积极利益“这一目标”,也就是人们如果实现预期目标,有效地管理企业,必然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需要运用一定的组织形式、管理方法和手段,需要建立一系列的制度,这样才能顺利推进各种具体管理活动,有效地行使管理的职能,实现管理目标。这就要求对企业经营实践活动进行系统总结和理论概括,寻求企业经营活动的规律。企业经营涉及人、财、物、理念、技术与制度等多方面的问题,借助哲学、经济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工程学,数学等传统学科虽然能够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但却无法形成一套能够全面反映经营活动规律性的理论知识体系。

从“农业经济时代”穿越“工业经济时代”,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以智力产权和资本形式出现的知识已经代替劳动和资本,在各行业中成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对管理研究而言,首先,“传统”意味“历史”。我们在考察某些管理制度变迁时,必须要实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其次,从情境分析的角度看管理,我们倾向于把管理制度看作是由预期场景和与现实场景相配合的行为及其意义共同构成,这样对我们理解企业文化性质以及管理具有一定意义。最后,研究者必须放弃寻求普适管理制度的企图,更加认同管理模式的多样性。

管理学虽然很大程度上不同于经济学,但两者联系紧密,不可分割,经济学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学,管理学的丰富也不可离开经济学的发展。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通过不断的继承和创新,慢慢强化科学化,实践经验提炼出理论,再有理论指导实践的长足进步。

管理学科学与否的分界标准,并非意义标准,也不是真理性标准。比如,按照西方医学的标准衡量中医似乎不具有科学性,但这并不能否认中医在看病救人方面的实用价值。实际上,分界标准的确立,仅仅意味着人类认识自身以及外部世界的一种方式,在某些场合,它并不比宗教、艺术、占卜等形式高级。这才应该是真正的科学精神之精义。把科学的地位抬高到凌驾于其他认知范畴之上,甚至唯科学是尊,是“科学主义”,不是科学精神。

怀特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里开篇说过,文明的进展并不完全是一股奔腾直前日趋佳境的巨流。倘若以此为准来回顾与评判管理理论的历史与现状,基本上也可以得出同样结论:管理学的发展虽己有很多成就,但其理论自身的科学性论证方面却实在是差强人意。

虽然现在还无法全面描述未来管理学范式,但可以断定是,一方面,某些在特定社会生产特征与企业治理结构条件下提出的管理学范式将逐步丧失其竞争力,由于范式间并不是绝对的对立与排斥,一些管理学范式会在与其他范式竞争中被吸收与融合;另一方面管理学将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逐步融合,跨学科范式将更加生命力。未来的管理学发展会呈现出适者生存的状态,丛林里由于竞争而升级盎然,近十年来管理学发展态势也有如此发展的迹象。

参考文献:

[1]姜利军.管理学发展趋势研究[J].经济管理,2001(06).

管理学趋势篇4

高校管理融教育学和管理学于一体,属于一种全新的教学管理模式。面对现阶段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高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高校工作的顺利展开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并影响着高校管理工作的展开。在这种趋势下,创新高校管理模式很有必要。因此,有必要结合现阶段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分析,研究高校管理的创新趋势,推进高校管理的顺利开展。

目前高校管理工作面R的挑战

传统理念与高校管理要求脱节。在高校管理中对学生的要求是德智体全方面发展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分数先行的理念非常的严重,并影响着教学的高校展开。在奖学金的办法和评比的过程中也存在以分数高低论成败的情况。此外,学生是够能够毕业也和学生的分数挂钩。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以分数论英雄。在推行实践能力提升的现阶段,这种模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限制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可见,转变教学管理模式迫在眉睫。

管理者素质偏低。在传统的管理联众,管理者一般以辅导员或者导师对学生进行管理。但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没有毕业或者刚刚毕业的学生参与到管理当中。这些人的管理经验欠缺,限制着学生的管理的效果。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学生不服从管理、学生难以管理等模式,直接影响着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限制着管理的发展。

忽视人本理念的运用。在教学管理中,社会的需求和学校的要求充斥着教学管理工作的全部。管理中仅仅重视学习和社会的要求而忽视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的情况时有发生。学生长期处于这种教学模式中,会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学生长期在被动管理的模式学习,会造成非常强的抵触心理,加大管理工作的难度。

高校管理模式创新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多元文化思想也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在世界各国文化和思想充斥到生活中的现阶段,学生的心理、行为方式以及思想都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现阶段的学生开始关注自我,并注重自我价值的提升,这也导致高校管理阶段不得不创新管理模式,以适应学生的转变。学生在这一阶段,也发生了许多的问题,影响着管理工作。

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升,网络已经开始普及到生活当中。高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网络平台,供学生学习、娱乐。但是,在网络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问题,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许多的负面的影响。由于沉溺于网络而逃课的学生不在少数。如果管理不当,会严重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导致学生荒废学业,甚至会走向犯罪的不归路。

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现阶段的学生大多数在蜜罐中长大,基本上没有经历过打击。因此,大学里也过着非常优越的生活。一旦遇到困难和磨难,他们很难独自应付。如果管理不当,很容更易导致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心理出现偏差。在应试教育的视角下,学生承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够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忽视心理问题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很容易引发学生出现多疑、抑郁、自卑等多种心理。在高校这一大环境中,学生都过着集体生活,一旦管理不当,很容易引发集体性问题。

面对现阶段学生面对的这些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应对,因此创新教学模式迫在眉睫。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结合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创新教学管理理念。

高校管理模式创新对策

由学校管理模式向学习引导模式转变。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就是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传统教学中以管理为主,引导为辅,现阶段笔者认为应该将管理为主的模式转变成引导为主的模式。通过科学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满足学生正当利益的需求。此外,在引导中,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并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引导学生合理的使用网络,让学生将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

结合学生主体情况,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在教学管理中,学生本位的教学思想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在教学的现阶段,学生既属于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效果的实践者。在进行管理的阶段,高校有比要结合学生个体的情况分析,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转变学生的依赖心理,让学生成为独立生存的个体。此外,还有必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并通过自我管控的模式探讨,让学生逐渐变得独立自主,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管理学趋势篇5

―、教育管理学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一)酝酿阶段(1862---1900年)

1862年,中国近代教育在京师同文馆的成立中拉开了序幕。由于新式教育机构如教会学校、洋务学堂的出现,激发了国民对现代教育管理知识的渴望。与此同时,西方传教士也在不断传播西方近代教育机制,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人们开始重视教育管理学这门学科。在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下,中国社会对近代教育制度的认识逐步提高,对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在九十年代初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

(二)诞生阶段(1901——1915)

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中国政府与广大人民积极向日本学习。清末民初民国政府陆续颁布了《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和《壬子癸丑学制》,标志着中国正在逐步建立完整的近代教育制度;同时,有关学校管理与教育行政的系统知识也从日本引进进来。1901年,我国第一本中文《学校管理法》编著完成;随后,国家规定“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法”等课程为师范学院课程;同时,部分学者也开始研究当时的新式教育管理问题。从此教育管理学学科在中国的诞生了。

民国后,国人所著的教育管理学著作,都会包含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法、学校卫生三个部分的相关内容,这就是我国教育管理学教材最早的构成方式了。这一时期的教科书注重实用,少理论研究,大量引用国外教育法令作为管理参考。主要是作为新式学堂办学指南,缺乏创新能力,学术水平并不高。虽然就学科发展整体水平而言,这一日寸期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够科学,不够创新,主要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和总结经验的方法,但实际上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三)兴起阶段(1916——1926)

1916年后,中国教育开始发生转向,已不再拘泥于向日本学习,当时,美国的教育管理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通过到美国学习的留学生传播到国内,宣起了向美国学习的热潮,从美国引进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研究方法,给我国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随着教育管理学在大学的学科里有了建制,开展以学校管理为主的学科,我国的教育管理学呈现出兴起的局面。

(四)自发阶段(1927——1937)

教育管理学在经历了学习日本、仿效美国的初步发展后,学术界提出了探索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学的呼声越来越高。当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十年发展时期,教育管理学的发展也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进入了自发阶段。以1927年开始的教育行政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标志着一个学科发展高峰时代的到来。

随后进入抗日战争时期,虽然处于中华名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但战前形成的学术精神没有被摧毁,并体现出了新的面貌。

总体来说,教育管理学在近代中国的发生与发展,既属于中国教育与学术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也与当时世界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脉搏相一致。

二、教育管理学的现状分析

我国教育管理学在本世纪初已出具雏形,20年代至40年展较快。解放战争后,由于受到了苏联教育学模式的影响,我国放弃了对教育管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研究与探索,使教育管理学成为了一门被遗忘的科学。直到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稳定成熟的环境,再加上社会对教育管理学的需求日益增加,教育管理学才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际的脱离是我国教育管理学的固疾

在教育管理学中理论与实际的脱离,并不是只有我国教育管理学会出现的问题,世界各国也都面临这样的处境。我国教育界在理论与实际这一问题上,困扰已久。特别是今天,这种争论和冲突显得更加尖锐。教育管理学者更多的注重了理论研究,而脱离了实际社会的需求。本来,教育管理学积极向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吸取养料,用来弥补自身发展的不足,这是新兴学科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是符合学科发展观的。但是,如果教育管理学仅限于这一范围,而不能主动向前再跨一步,把理论的研究和前景深深植根于中国广阔的教育管理实际和改革的背景之中,那么,教育管理学有可能会成为空洞并且没有内涵的一门学科。

(二)认识仅限于经验上,理论性不强、过度注重解释、论证,忽略了反思和批判的重要性

从观念上来说,教育管理学者缺乏将著作中日常用语提炼成为专业术语的意识,表示过于口头话。以至于概念表现的过于单一,现象出的理论水平较低,导致整个教育管理学的概念群呈现出缺乏抽象度的群体特征。并且,一些教育管理学著作中出现随意使用概念,偷换概念。破换了教育管理学的学术形象。从体型上看,教育管理学过于分散没有体现出科学的严谨性。总体土说,教育管理学在研究过程中重解释和论证轻反思和批判。教育管理学从本质上看,应该是反思性的。反思性应该成为教育管理的最为珍贵的品质。

三、教育管理学发展趋势

教育管理学既包括教育又包括管理,对于教育和管理的发展,不但需要科学理论的推动作用,同时需要人文观念的引导。因为教育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在教育管理学的研究中必须使用既科学又人道的方法,关注个体的存在,关切生命,尊重他人,并能对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持理解的态度。教育不仅是学校和国家的责任,同样也是学生、家长、社会的责任和权力。教育事业是人类的公共事业,直接关系到个人发展,国家强大。因此,教育管理学既因吸收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也应该积极发挥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力量。

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要求人们在竞争的同时更要学会合作。在教育管理学上,同样如此,竞争意味着效率,合作意味着发展,只有把竞争与合作联系在一起,才能进一步提高教育的综合实力,发挥教育的整体优势。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提倡老师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有利于在合作基础上产生竞争力,既增强了团结协作又提高了效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管理学趋势篇6

关键词: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内容演变现行法律规定完善建议法治化

一、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内容演变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这一概念源自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以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最为系统和完善,大致经历了“替代父母制”、“学生人事”、“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学习”的演进过程,才最终形成目前的对学生非学术事务和所有课外活动的管理。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最初是囊括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着重解决的是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主要功能是育人,具体表现为提供价值、目标。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转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涉及学生管理和学生发展的具体事务不断增加,如学生心理健康、学生资助、勤工助学管理、学生社团、毕业生就业指导等,学生工作不再仅仅局限于管理学生,而是涵盖“学生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服务”这几部分。由此,“学生事务管理”这一外来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被我国教育界认知和接受,并逐渐在我国学生工作领域里得到运用。

但是,我国高校在采用学生事务管理这一概念时,并没有完全照搬使用,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内容辩证地融合,形成了“学生工作”这一理念。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是指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是指那些直接作用于学生,由专门机构和人员从事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养成、提高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心理、性格素质和指导学生正确地行为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1]“具体体现在教育、管理和服务三个方面:学生工作中的教育主要是指通过日常思想教育、学生党团组织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塑造;管理是通过规章制度约束、引导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的行为向社会规范认可的方向发展,主要包括学籍管理、行为管理、奖惩、评价等;服务是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健康成才,主要包括提供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困难学生资助和组织勤工助学活动等”。[2]

由此看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是兼具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指导性、服务性学生事务的集合体,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与美国的学生事务管理相比有鲜明的差异,但是美国高校学生管理所具有的规范化、法治化、科学化的特点,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二、调整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活动的现行法律规定及完善建议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涉及到法律调整和关注的,主要是学籍管理、行为管理、奖惩、评价、勤工助学、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内容。近几年,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所处的法律环境也发生了快速的变化,由法律事件引发的对学生事务工作产生的影响也日益显著。大学生因被退学、开除而引致高校被诉也是频频出现。此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表明了学生权利保护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的深入而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校教育法律秩序的不规范和学生事务管理中的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

1.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法治化的法律渊源

目前,调整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活动的法律规章主要包括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助学贷款管理办法、开展“校园拒绝”活动通知等。其中,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第46条第1款明确规定了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从根本上确保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同时宪法也保障了公民有宗教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通信自由等,这些规定都是学生事务管理者在学生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原则。高等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则从不同的方面为学生事务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2.我国现行法律存在的缺失及完善建议

首先,对于行政法规而言,在实体上应当遵循法律保留原则。法律保留原则是指对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等专属立法事项,必须由立法机关通过法律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代为或自行规定。这就要求学校对学生宪法性权利,如剥夺受教育权――开除时,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事由作出,不得与上位法的规定和精神相抵触,更不得以其他任何行政命令或校内规范性文件作为实施处罚的依据。

其次,在学生事务管理上应当遵循程序正当原则,即高校学生管理权必须依程序合法合理地行使,遵循自然公正原则和正当程序原则,保障学生程序性权利。在学生管理活动中,作出影响学生权益的处理或处分决定时,应当事先告知当事学生,向当事学生说明理由和依据,听取当事学生的陈述、申辩,或举行听证会,让当事学生参与到程序当中来,通过充分的、平等的发言机会,疏导不满与矛盾,避免采取激烈的手段来压制对抗倾向。[3]

再次,完善大学生申诉制度。《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细化了《教育法》中有关大学生申诉处理机构、处理时限、处理程序等的规定,但在实际处理过程中,大多由于校内申诉渠道的不通畅,导致了学生转而走向司法程序,对学校提起行政诉讼。事实上,校内申诉与行政诉讼相比具有救济成本低、效率高,且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

最后,填补资助、就业等相关法律的空白。学生资助、勤工助学、就业指导等在学生事务管理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但是相关的法律还存在空白或是规定笼统,在学生事务管理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地发挥法律依据及指引作用,因此,需要对资助工作、勤工助学中的大学生合法权益保护、大学生就业求职过程的权益保护内容制定明确的法律规定。

三、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法治化内涵及趋势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就是把法律理念贯彻、落实到国家管理的方方面面。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法治化是指高校学生管理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基础,在法律法规指导下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和合理的权利结构形式及制约机制,以限制和正确运用学生管理权力,实现管理行为的规范、管理结果的有效性,从而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科学化,这就是学生事务管理法治化的重要内涵。[4]与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相比,我们的学生工作还存在着专业化程度不深、法律规定过于笼统、相关法律缺失等问题,但是,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法治化是顺应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教育体制改革及市场经济转型,乃至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而形成的发展趋势。

2003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把教育管理和办学活动纳入法治轨道,是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完成新时期教育工作历史使命的重要保障。”“法治化”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由之路,对学生的成才、和谐校园的建设、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政府加强干预,促进高校学生事务法治化与资助化结合。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实施,对未来十年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重大部署,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以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战略性转变为主题,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对依法治教提出明确要求:按照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加快教育法制建设进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法规,学校要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办学,从严治校,认真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

第二,灌输以人为本的观念,强化高校学生事务法治化与人性化融合。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正由管理向服务进行转变,即以学生为本来培养和塑造学生,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采用人性化管理模式,更多地听取学生的诉求,并以此调整管理、服务的模式及内容,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内容正在顺应社会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相应的变化,而学生事务管理的模式也应随之完善,在法治社会的环境下,用法治化理念和方法来进行学生事务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高校学生事务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提高法治意识和素养,切实完善各种制度和程序,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营造法治化的育人环境,并建立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相适应的管理程序和法律救济途径,在促进学生事务管理有序发展的同时保障学生的权益,构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储祖旺,蒋洪池.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念的演变与本土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9,(2).

[2]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宣教处,北京高校学生工作学会.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实用读本[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5-6.

管理学趋势篇7

一、经济学与管理学基本界定

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1999,中译本)认为,传统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周三多等(1999)认为,管理学以提高组织的绩效为目标,研究和探讨组织资源配置的构造、过程、方式方法的应用性理论学科,它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提出的,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特征,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科学发展观,它不仅体现在经济形态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变革。这说明循环经济已经影响经济社会生活的众多方面,这必然使经济学与管理学呈现一定的循环经济特征。这些新特征使得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二、循环经济下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相互关系分析

循环经济使经济学与管理学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研究,从而使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呈现出新的变化。

(一)人性假设。传统经济学假定人是经济人、理性人,或者是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人,使用均衡理论分析和研究,说明世界的均衡规律与变动趋势,因此更讲求科学性。在循环经济下,经济学的科学性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即在循环经济下,人的需求层次的假定,已经由生理需求阶段上升到安全需求阶段,甚至更高,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已经不再仅仅把眼光放在眼前与单个自我个体,而更多地关注未来与后代,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循环经济下经济人假设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传统管理学多层次、多环境、多时空地研究人性,从而产生了复杂人、社会人、管理人等理论。管理是具体化的、相对的,要解决的问题更趋于动态化与多样化,更讲求艺术性。在循环经济下,管理学的艺术被赋予了新内容,即管理学里的艺术性被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重要性所规制。管理学假设更显社会人特性。

在循环经济下,经济学与管理学在人性假设上趋近,同时,赋予了人与自然、企业与自然的和谐等内容,但经济学仍偏重于解释世界,管理学仍偏重于改造世界。

(二)研究对象和目的。传统经济学更多强调从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角度,或者站在市场与企业之间的平衡问题上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追求整个社会或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传统经济学关注企业,目的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在循环经济下,经济学研究对象被扩展,生态环境资源被列入研究范围之内,同时,更多关注企业和自然,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目的就不一定与企业最大化目标一致。传统管理学更多强调从单个企业的资源配置角度,或者站在企业或企业集团的角度对现在市场条件下如何实现企业或企业集团内部资源配置最优化角度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在循环经济下,管理学研究对象也同样被扩展,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被广泛考虑,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管理学追求的目标。

(三)研究内容。传统经济学与传统管理学都研究企业与市场及其相互关系;都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经济学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管理学也有国民经济管理与企业管理;都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但传统经济学研究的更多的是一个更为宏观的问题,强调理论研究和模型分析;传统管理学研究的是更为微观的问题。经济学更多关注的是企业如何在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均衡实现趋势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管理学更多关注的是企业如何顺应市场合理配置内部资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在循环经济下,由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问题被纳入经济学研究领域,传统经济学中的宏观性与整体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循环经济下,管理学也同样因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问题引入,更多的从整体或者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当然经济学与管理从整体或长远角度看问题基本出发点可能不完全相同,经济学主要为了探寻人与自然、企业与自然整体均衡问题,管理学主要是为了在人与自然、企业与自然和谐发展下追求企业内部利润最大化问题。在人、企业与自然和谐发展下,管理学更显示出其重要性。

(四)研究方法。传统经济学和传统管理学在各自的发展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方法论。什么是经济分析方法呢?杨小凯认为当代主流经济学家采用的分析框架包含四个层次,即用函数和集合的数学概念来描述经济环境;用数学规划来描述个体的自得行为;更为复杂的数学工具,诸如拓扑学中的不动点定理,则被用来描述自利决策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经济学家提出的问题涉及价值判断,被称为福利或规范分析。这种框架中集中使用了数学模型化方法,这主要是因为借助数学可以降低经济学家之间的沟通费用,数学模型有助于经济学知识的积累。经济学的这种研究方法使经济学与其它社会科学相比,内在逻辑统一,论证严密,知识可积累性强,更符合科学性原则。与经济学相比,管理学缺乏这种内在逻辑统一的方法论。孔茨在1961年和1980年的两篇文章中将管理学研究方法或学派描述为“管理理论丛林”。罗珉(2005)则把管理学研究方法纳入范式研究中。他管理学方法论范式区分为职能主义范式、激进的结构主义范式、诠释型范式和激进的人体模型主义范式四个方面。

在循环经济下,由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引入,经济学研究方法或工具也进一步扩展,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生态学和资源系统工程等都被应用之列,如吴季松(2005b,2006)的研究。这使得经济学更多的引入了大量管理学方法。但经济学在利用数学工具方面仍然是重要的,这维持了经济学内存逻辑性。

三、趋势与建议

(一)趋势。研究认为:在循环经济下,经济学与管理学在人性假设上从“经济人”向“社会人”方向发展;在研究对象和目的上,两者都考虑生态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以追求人、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的;在研究内容上,由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问题被纳入研究领域,传统经济学中的宏观性与整体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管理学则更多的从整体或者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经济学主要为了探寻人与自然、企业与自然整体均衡问题,管理学主要是为了在人与自然、企业与自然和谐发展下追求企业内部利润最大化问题;在研究方法上,由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引入,经济学研究方法或工具也进一步扩展,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生态学和资源系统工程等都被应用之列。这使得管理学与经济学在方法与工具上更为趋近。

(二)建议。根据上述结论,在进行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习、教学和研究时,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人性假设的重新研究和定位。经济学“经济人”假设应顺应人、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而改变。管理学也将因此加深“社会人”等非完全理性假设的研究。

(2)研究对象和目的的重新界定。经济学中企业和市场的均衡研究,由此对企业单向主体的利润最大化问题和市场均衡问题的研究,应转向人、企业和自然的和谐研究,由此对人、企业与自然的多向主体的福利最大化问题和三位一体均衡问题的研究转变。管理学中企业内部分工和资源利用问题,由此对企业利润最大化问题研究,应转向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研究。

管理学趋势篇8

关键词 教师培训 管理 问题与策略 发展趋势

在“十七大”会议上,国家领导人提出要加强建设我国教师队伍,以有效的手段提高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任务。因此,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关注教师培训机构的发展,高度重视教师培训管理问题。相关教师培训管理人员在不断地研究与实践中,积累经验、创新管理策略,进行有效的教师培训管理,进而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做贡献。

一、教师培训成效不高的原因

教师培训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培训机构必须重视教师培训的成效问题,以先进的理念、专业的态度进行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但是目前,教师培训的成效明显不高,其原因如下。

首先,培训内容与工作需要不相符。教师培训机构在不断地发展中,已经形成一定的培训模式,每一期的培训都是按照类似的内容进行授课,并没有科学地研究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这种重复培训影响着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另外,一些教师在进行培训时表现应付的态度,不能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来促进专业知识与教学素养的提高,这也制约着教师培训有效性的提高。

其次,教师培训管理不严。教师培训管理是教师培训的重点内容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教师培训的有效性。一些教师培训机构将重点放到教师培训的成果上,而忽视了培训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管理理论与策略缺乏系统有效的研究,致使管理制度的制定不科学,管理手段不严格,管理效果自然不高,影响了教师培训有效性的提高。

最后,培训规划不科学。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培训规划一直得不到系统的、科学的规划,这与地区差异、学校利益有直接关系。一些学校为了各自的利益,组织教师进行各类的培训。学校对培训的相关问题并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很多培训内容是重复的,并不能有效提高教师素质,而且形成占用资源、浪费资源的局面,不利于我国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当前教师培训管理的策略

教师培训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的质量,因此只有做好教师培训管理,才有可能促进教师培训质量的提高。当前,教师培训机构为了提高管理的有效性,运用一下策略,笔者将一一简要探讨。规划培训布局:针对每一个教师的文化背景与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规划,制定有效的管理办法,使教师能够经过培训,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创新培训内容:同样需要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师工作需要,选择系统性与针对性的培训内容讲授,这样才能满足教师工作需要,使教师素质得到提高的同时,也提高教师培训管理水平。个性化培训形式:这是有别于传统授课式的新型教师培训形式,它主要是以研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任务式教学方式为主,通过提高教师培训质量,来促进教师培训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教师培训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积极研究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办法,运用有效的教师培训手段,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进而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新时代,教育事业在蓬勃地发展之中,对教师培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教师培训机构工作人员也应该创新管理观念,发展新型管理模式,以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进而促进教师培训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一)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的含义:这是一种依托于教师的兴趣、情绪、感情等心理变化,结合教师的文化背景,以引导、激励、启发为主的管理手段。这种柔性管理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度重视、尊重教师的情感、自尊等,并运用柔和的管理方法,引导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轻松、民主、愉悦的管理氛围,使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下接受培训,提高培训质量。

柔性管理的策略:柔性管理并不是仅仅依靠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来达到管理目的,它还需要结合刚性管理,也就是说需要制定一些有效的管理制度,刚柔并济,以制度约束教师行为,以情感促进教师发展,这样,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相互协调、统一,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为提高教师培训管理质量服务。

进行柔性管理,首先,充分了解教师的需要,充分尊重教师的文化背景与知识结构,结合教师的实际状况,科学地规划教师培训内容与流程,避免重复培训与形式培训,使教师能够在培训中真正提高知识与素养的提高;其次,培训导师要与教师建立民主、平等、信任的朋友关系,这样的融洽的关系有助于教师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并积极主动地在培训导师的引导与启发下,创新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教师培训的管理质量。最后,给予教师充分的自利,鼓励教师参与到日常培训管理工作中来。通过民主选角的方式,选出培训班级的管理小组成员,使教师能够发挥自身的管理能力,协助培训机构管理人员工作,促进教师培训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促进教师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的含义:对于教师进行项目管理,即是在有限的教学资源条件下,将教师培训内容划分成一些小项目,并针对这些小项目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制定相应的培训目标,实现高效、协调、发展的管理目的。

项目管理的策略:项目管理具有导向性,所以在教师培训中进行项目管理时,需要建立有效的项目组织,通过项目负责人对教师进行组织与引导,明确学习目标与管理责任,使教师参与到培训管理中来,提高管理水平。健全项目管理工作程序与评估机制,实现培训管理的科学规划与自我评估,促进培训管理质量的提高。一般来说,项目管理的基本流程是制定目标、明确管理人员责任、合理配置资源、管理工作开展、自我评估。项目管理的评估不能只依靠外部评估,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自我评估机制,对培训问题与管理问题都进行认真、详细、科学的分析与讨论,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进而提高培训管理水平,促进教师培训质量的提高,进而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自我管理。

教师培训管理在新时代快速发展,除了需要柔性管理与项目管理之外,还需要教师进行自我管理,以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师培训管理质量的提高。要想实现教师培训的自我管理,需要培训机构加大对教师综合素养的培养,开展各项有利于教师综合能力提高的活动,使教师在活动中得到知识水平与专业能力的提高,进而养成良好的培训习惯。同时教师培训机构还可以发挥优秀教师的榜样模范作用,带领教师进行自我管理,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约束自身言行,形成良好的培训学习风气,进而提高培训管理水平。

总之,教师培训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培训管理直接影响培训的质量,因此,相关工作人员积极研究新型的管理模式,促进教师培训管理向着柔性管理、项目管理与自我管理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做出重要的贡献。

四、结语

教师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是需要管理人员运用科学的、先进的管理思想,创新管理策略,在培训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而有效的管理活动,并促进教师主观意识的提高,合理运用教师自我管理效能,科学、有效地控制教师培训的每一个阶段,使教师的培训效果更佳显著,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素养的提高。相信,教师培训管理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将不断向着创新的方向发展,将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广清.柔性管理:教师培训管理的新趋向[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29).

[2]张树臣.在教师培训管理中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

[3]张杰,孙祯祥,刘建新.教师培训后管理探讨---以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为例[J].新一代(下半月),2010,(04).

[4]李冰,叶际琴.有效性:校本培训的应然追求---基于校本培训管理的视角[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05).

[5]范仲远.论高校教师培训管理的氛围文化视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4).

管理学趋势篇9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选题方向研究趋势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选题方向分析

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其中,硕士研究生已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和管理类必修课学习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工程等领域选择研究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

本文依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至2010年11月1日,累积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87.5万多篇,文献的来源是全国530多家硕士生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文统计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2010年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榆索控制条件。“发表时间”输人从2000年1月1日一2010年10月l8r:t,“学位单位”输人模糊,“优秀论文级别”输入不限,“作者”及“作者单位”输入模糊。第二步,输入内容榆索条件。“主题词”输入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点击“检索文献”。第三步:按文献分组排序方式选择文献。文献分组点击“学科专业”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即可。其统计结果如图1:

从图可以看出,物流、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是2000年~2010年管理科学与t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说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日.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物流管碑研究方向中,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发展、以信息技术构建传统物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物流系统优化的工具化与工程化、物流金融的合作与创新是研究热点。在项目管理研究方向中,供应商和项目外包管理项目成为焦点,高级管理层更加接受项目管理和项目群管理的价值,在金融危机之后要追求项目的项目组合管理得到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中,心理契约与员丁绩效、组织公平感与组织绩效是研究热点。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趋势分析

根据以上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选题向的分析,可以看出:

1、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

由于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管理变革,管理科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等方向。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以及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等方向。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和知识资奉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也给管理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2、管理科学与一f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产与流通的变革而产生了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服务管理等研究领域与-向。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学者在营销与运作的整体优化、多渠道供应链管理、综合物流等方向已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并且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的热点。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知识经济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的观念已经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知识管理成为最为关注的话题。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在未来几年知识管理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知识本身的特征;知识管理效益的定量分析;新知识产生知识在企业间的传播机制;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作用关系。

4、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越来越侧重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探索管理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复杂系统管理理论基础包括: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线性到非线性非线性理论,其中的非线性理论涉及到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动力学以及分形理论;从他组织到自组织;从时间的可逆性到不可逆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复杂系统到复杂网络;从硬系统到软系统方法,这里主要指的是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方法;从单元系统到系统集成。例如,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从组织内部的各组元间以及组织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中寻找组织发展和进化的动因和规律,以使组织能适应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迅速发展。

5、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低碳管理方面发展

管理学趋势篇10

一、当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状况

1.内控体系的完善和执行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目前,根据相关的规定大部分的事业单位都建立起了一定的内控体系,对内控的具体执行也制定了一定的制度和实施细则,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很多的事业单位的内控体系并不完善,存在很多的漏洞,财务管理安全隐患严重。一些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根本不重视,尤其是单位的领导层对财务管理根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财务管理和其他科室一样只是一种事后服务型部门。因此,在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也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和支持。在岗位的设置上存在不完善的问题,没有考虑到不相容岗位的设置。其次,事业单位的监督集中不完善,由于缺乏管理层的重视,在实践中监督机制没有得到有效的运行,监督制度成为了一纸空文。不仅滋生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腐化,也使财务管理时刻处在危险的边缘。再次,有些事业单位虽然没有建立相应的内控机制,由于管理层的不重视,导致无法实施,内控的相关规定成为了一纸空文。内控最为保证财务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正常运行以及提高财务管理质量的外在屏障,必须要得到重视。

2.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代化程度是比较低的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多种新型的技术和办公软件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主要包括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在绝大部分的事业单位中对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成果都没有进行充分的应用。所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代化的程度是比较低的。在当下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所应用的主要的方式还是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与时展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对于相应的新型的软件的应用也没有深入,当其中存在问题的时候,不能及时、有效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对其进行相应的解决和处理。出现这种现象和问题是有着一定的原因的,主要就是?]有对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和方式进行充分的应用,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相关的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都是比较低的。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对于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培训等都是非常不足的,导致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没有得到相应的调动。正是因为当下的事业单位对传统的财务管理的模式和手段进行相应的应用,没有与时代相结合。所以,财务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得不到一定的提高,对于事业单位的改革也是非常不利的。

二、事业单位实现财务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的手段和措施

1.对于事业单位来说,需要对自身的观念和思想进行相应的转变,与当下的时代相适应,注重财务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进行充分的融合,同时,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相应的结合,需要对传统的财务管理念进行相应的改善。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对其做到足够的重视,对项目内容进行精化。同时,对预算内容的多种指标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发挥出资金的最大的效用,提高其使用的效率。

2.对内控体系进行全面的完善,不断提高其执行的效力

要实现此目标,首先需要创造良好的运行的环境。在事业单位中,需要实现其财务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那么,就需要为其提供重要的保障,不断完善和健全内控体系,保证其执行的力度和效果。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到财务管理的不同的环节中,更重要的是融入到内部控体系中。同时,事业单位包含了多个部门和岗位,这些部门和岗位需要对自身的职责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并且进行更加严密的业务流程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