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建设工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39:00

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篇1

杭州萧山秋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公司现经营面积3000余亩,其中有水果、蔬菜、水产养殖基地。基地现有各类大棚400余亩。公司目前拥有3只部级绿色食品和3只部级无公害食品。注册的“秋琴”商标,先后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名牌产品,成为广大消费者青睐和信任的产品。自公司成立以来,荣获省模范集体、全国女大学生创业基地、省市区三级妇联的“双学双比”示范基地、省级无公害蔬菜和水果基地、省级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杭州市“菜篮子”基地、杭州市农业龙头企业等诸多殊荣。

公司已按照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制定严格的生产栽培技术规程,提倡使用有机肥,逐步增强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态防治的综合防治病虫害措施,推广使用太阳能灭虫灯杀虫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同时完善投入品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制定生产检查、跟踪审查、培训、客户投诉、质量追溯等管理制度,真正实现了“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

二、项目建设情况

为进一步提高基地农产品产量、品质与基地资源利用率,2011年累计投资191.2万元进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

1、项目新建连栋大棚31280平方、喷滴系统82亩,实施连栋大棚建设可以有效改善生产条件,进一步增强抗涝抗旱能力。根据农作物生长特性和种植季节,巧打农作物的时间差和空间差,采用大棚育苗,大田移栽,进行包心菜、西瓜、玉米等作物套种栽培模式,有效利用平面、空间和温、光、肥资源,同时可有效节约用水,保证作物供水均匀及时。利用滴灌设施,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农业用水,保证农作物和果树供水均衡及时。

2、探索并推广农业资源循环模式两套,一是推广使用杀虫灯,利用诱虫灯诱捕昆虫,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和残留量,同时昆虫蛋白质含量很高,将诱捕来的昆虫放于鱼塘、鸡舍,充当饲料,喂养出来的鱼、鸡等农产品肉质鲜美,风味独特,品质大大的得到了提高。

3、制定标准化生产规程,农业废弃物回收,将田间塑料薄膜、农药瓶、袋等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全部回收处理。落实绿色生产管理制度,清洁生产。保障农产品生产安全,为城乡居民提供绿色生态、质量上乘、安全可靠的农产品。

4、研究推广蔬菜-果树套种模式3套(梨树-毛豆、桃树-花菜、樱桃-毛豆、)通过果树-蔬菜套种,不仅能打破果业生产的单一化“以短养长”解决资金回收问题,还可以“以耕代抚”促进果树生长和早挂果,提高光能和土地利用率,增加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5、引进蔬菜新品种10个,如番茄新品种粉娘、黑珍珠、夏日阳光,胡萝卜新品种牛顿、尼丽克斯、娜亚瑞特,孢子甘蓝地宝,汉斯沙拉生菜,苤兰新品种孔玛、克沙克以及结球茴香罗娜多等。

三、项目投资概况

项目计划投入资金188.8万元,实际投入资金425.5万元,其中:新建连栋大棚31280平方,投入资金391万元;喷滴灌82亩,投入资金19万元;杀虫灯23台,投入资金2.76万元;粉碎机1台,投入资金1.1万元;割草机2台,投入资金0.34万元;新品种蔬菜种子2.6万元;发酵池4个,投入资金4.2万元;农电设施完善投入资金4.5万元;其中发酵池与农电设施完善为自建项目。

四、项目管理情况

1、项目实施过程中公司成立以项目主持人施秋琴为组长的实施小组,主持全面工作;蔡明焕任副组长,负责引种与产业化技术推广;生产经理施兴华负责具体技术实施与管理;钱惠文负责项目资金管理;赵晓光负责项目档案收集与整理。

2、项目资金由公司会计钱惠文保管,具体资金分配由项目组成员共同商议决定。公司财务制度健全,做到专款专用,并订立了相关的财务制度,计划管理,控制使用。

3、为规范项目管理,项目组安排组员赵晓光负责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与保存。内容包括项目申报文件、投资计划下达文件、初步设计(实施方案)施工图设计、施工合同、工程预决算资料、田间档案等相关材料。

4、项目建设过程中组员各司其职,分工明确,管理规范。做到产前科学规划、产中合理实施、产后认真总结。

5、技术管理:

(1)严格生产规程

公司已按照国家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制定严格的绿色生产栽培技术规程,提倡使用有机肥,逐步增强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的综合防治病虫害措施,推广使用太阳能灭虫灯杀虫技术,使农药使用量减少60%以上。

(2)产后分装销售

为搞好蔬菜销售,实现蔬菜商品化,制定蔬菜产后处理规程。对蔬菜产后的清洗、分级、去杂、包装、贮藏、运输等各个环节作出规定,进一步提高蔬菜的商品性。

(3)带动菜农实现“六个统一”

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菜农生产。实行“六统一管理”,即统一品种、统一购买投入品、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做到100%统防统治,100%土壤培肥、100%实行订单生产,保证了基地优质蔬菜的供应。

6、实施人员

本项目实施由公司总经理施秋琴担任实施小组组长,蔡明焕担任副组长,公司各部门负责人组成项目实施小组,并聘请杭州市农科院张雅和义蓬镇政府徐友成作为本项目的技术顾问和指导,确保项目高效有序运行。

五、效益分析

1、社会效益:通过该项目建设,改善了园区的基础设施现状,通过合理轮作套作,提高了园区蔬菜生产能力,结合太阳能杀虫灯的应用,从源头上保证了蔬菜的品质,可以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安全生态的蔬菜产品,确保“菜篮子”供应。

2、生态效益:通过杀虫灯的应用,明显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农药残留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通过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有效的节约了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农业废弃物的利用,极大的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3、经济效益:

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篇2

(一)概述

从概念出发,农田水利工程是以促进农业建设为目的,以水利工程技术为基础,以修建水利设施为途径,以引水、调水、蓄水、灌溉、排水等方式为主要措施,以优化农田生产条件为结果的服务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农田结构整修、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资源优化等,其中工程重点在于根据生产需要改善地区水利条件与土地状况。工程宗旨是通过满足农田水资源供给,实现高效稳定的农业生产。

(二)现状

农田水利工程是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农业发展、农作物生产、农村建设、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地方均加大投入、出台政策,使得农田水利工程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农田水利工程具有分布广、受众多、多样性强的特点,对农业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在目前的工程中,存在由于建设不合理造成的资源浪费、分配不均衡、环境污染等现象因此健康、环保、节约是现阶段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方向与工作重点。

二、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

科学、合理的水利工程是农田生产的重要保障,也是其产生效益并长远发展的基础。随着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要求也日益增高。

(一)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情况逐渐凸显,对各产业发展与经济建设均产生不利影响,对于资源依赖性强的农业产业,良好的环境与资源供给是生产力得以保障的基础。

(二)特点

对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的充分了解和认识,是优化工程建设的前提。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是通过经济健康的农业生产模式,结合生态工程理念,以建立生态循环体系为基础,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农田利用与农业发展均具有积极的作用。工程特点在于其以节约、生态为原则,以合理、科学为标准,以农田改造与设施建设为手段,以实现增产、增收为短期目标,以优化农田结构、实现生态健康发展为长远目标。其是农业建设的新方向,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建设要点与方法

建设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已成为现阶段保障农业增产的主要途径。工程以解决传统工程中对农业产生的负面影响为基础。

(一)建设思路

充分了解水利工程对农田的影响,找出利弊,对比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的宗旨和要求,对水利工程产生的不利影响进行针对性处理,从问题出发,找出平衡工程与农田间的关系,这是建立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的基本思路。首先,以合理为原则。因地制宜,充分结合农田土地现状与资源条件,以配置、利用、协调为主要方法。第二,强化工程管理与节约意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坚持节约原则,做好准备、做好预算、做好控制,在工程设计和工程执行双方面均要建立节约意识。第三,加强生态建设。强化工程生态措施,通过植被覆盖、生物养护等方式,实现生态、工程、农业相结合。

(二)建设要点

在坚持工程科学、合理,符合节约、生态的要求基础上,加强化工程的规划与执行,从节约、生态两个关键点出发,明确工程建设的要点与方法。建设节约型农田水利工程需从工程管控着手。第一,建立节约意识,做好工程规划。充分考虑工程、农田、农民间的关系,从各方角度平衡资源,做出最经济合理的工程方案。第二,坚持节约原则,把控工程各环节。在执行过程中以实用为原则,一方面提高工程效率,另一方面坚持工程的合理性与实际性。第三,养成节约习惯,做好工程维护。加强对工程的管理和维护,在使用过程中充分有效的发挥出工程效用,实现最大化效益。第四,实现节约型工程,把握细节。在设计、实施、维护、使用的全过程中,注意节约的融入,尤其在设计中需重点关注工程对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与充分性。建设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需关注生态与农田的融合。第一,做好基础建设。通过多水源联合运用,科学合理施肥,从而控制农业污染,保持生态健康。第二,做好结合工作。通过将生态、工程、农田、技术充分结合,建立水、土、林、物的有机结合,形成小型农田生态圈。第三,做好资源合理利用。合理配置水土资源,以改造、优化代替传统建设手段。第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做出长远规划,保证工程效果的长效性,保证生态循环。

四、结语

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篇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描绘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指明了建设的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在新形势下加强“三农”工作、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

农村能源生态模式是是按照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等基本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种养业结合的生态家园模式[1]。在新农村建设中,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加强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不仅能有效缓解农村能源短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而且也有利于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优化农村环境,统筹城乡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1农村能源生态工程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现代化。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可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如我国北方地区推广的“棚-猪-厕-沼”四位一体生态工程,就是把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科学技术对养殖业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转换,生成清洁能源和有机肥料,解决了农村生活能源问题,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1.2农村能源生态工程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村能源生态工程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是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比如沼气工程建设,一口8~10m3的沼气池,约需投资1500元左右[2],利用这口沼气池农户每年可节省燃料和电费700元,节约化肥和农药费用150~200元,养畜增效150~200元,种植业增效150元,则一口沼气池的经济效益可达1200元/年。如果把沼气综合利用与农业生产联系起来,发展庭院经济、生态农业,效益更加显著。

1.3农村能源生态工程有助于促进农村环境卫生状况的改善

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长期以来,农村大部分地区处于“露天厕、泥水街、鸡鸭圈、蝇满院”的恶劣环境之中。太阳能光热、光电转换技术、沼气发酵以及秸秆气化技术的开发利用,提高了农村用能的水平和品位,促使农民养成了干净卫生的生活习惯;农村发展沼气,使广大农村妇女告别了烟熏火燎之苦,被称为“妇女的第二次解放”;沼气池建设与改圈、改厨、改厕同步进行,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流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处理,可杀灭寄生虫卵和部分病菌,粪便基本达到无害化处理,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切实保障了农民的身体健康。

1.4农村能源生态工程有助于促进乡风文明,提高居民素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新农村建设是外部形象与内在素质的统一,不仅要考虑外在形象的美化,更要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根本任务。农村能源生态工程涉及能源、生态、建筑、种植、养殖和微生物等多门学科,是一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项目,因其效益显著,能提高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把精力投入到将实用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行列中去,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用户根据自身的特点发展种养、加工等庭院经济项目,消化和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了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利用率。农民在模式建设中,逐步树立起商品的信息观念、时效观念、价值观念和市场观念,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得到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1.5农村能源生态工程有助于促进民主管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新农村建设中的“管理民主”要求贯彻可行性原则,政府要为本地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要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职责,提供公共服务;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紧紧围绕服务群众这个中心,切实发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村级服务组织,是由农民自觉、自愿组织起来的,服务组织直接联系着每一家农户,既能开展经济技术服务,又能提供法律援助和政策咨询等,使农民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提高与外部市场竞争的能力,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促进了民主管理。

2兰州市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发展的优势及制约因素

2.1兰州市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发展的优势分析

(一)资源优势

开发可再生能源是全球化的目标,预期到21世纪中后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可能成为世界主流能源。兰州市具有较为丰富的且有一定开发潜力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目前,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的重点是生物质能和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1)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居于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第四位的能源。兰州市生物质能资源主要包括农作物秸杆、薪柴、畜粪等,是农村生活用能的主要来源,约占农村生活用能的60%[3]。与河西和陇东地区相比,兰州市生物质能资源储量相对不足,但由于生物质能资源获取方便,在兰州市农村地区利用较为普遍,且利用水平低,能源转化率低,存在很大的优化利用空间,可为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充足的资源条件。

(2)太阳能

兰州市太阳能资源丰富,属于太阳辐射的一、二类地区,平均日照时间2300~2700h/a。有专家测试,在相同水量和温度的前提下,夏季每天每平方米所接受的太阳能热量相当于4kw.h的电转化的热量,冬季则大约相当于2~3kw.h的电能[3]。据估算,一只集热面积1.5m2的太阳能热水器可满足一个四口之家一天的热水需求,假设一年需使用热水器300天,则可节电900度,相当于344.7kgce,按每度电0.54元计算,可节约电费486元。若按2004年兰州市人口总数309万人,约77万户,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约8%计算,则全市可节约5544万度电,相当于2123.35万吨标煤,节约电费2993.76万元,减少Co2排放3157万吨,减少So2排放28.46万吨。同时太阳能温室、太阳能光电利用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二)政策条件

政府支持是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发展的强有力条件。国家的《节能法》、《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电力法》等法律法规均提出了“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要求。甘肃省委省政府也制定出“甘肃省农村能源建设管理条例”、“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见”等一系列支持农村能源发展的政府措施。兰州市委、市政府多次提出,要将农村能源作为缓解人畜饮水后的又一重大问题来对待,作为农村的一场新革命来对待,2007年4月12日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兰州市节约能源实施办法”。这些都为加快兰州市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技术基础

技术条件是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发展的基础。甘肃是农村沼气和太阳能利用最早的区域之一,目前已总结出“一池三改三配套、四位一体、一池三改”等多种适合本区域实际情况的农村能源生态模式;兰州市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村能源建设管理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拥有多家具有专业资质的施工企业,有1000多人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初步形成了一支素质较好的技术队伍。另外兰州市还拥有多家农村能源研发培训机构,如国际太阳能促进中心、亚太地区太阳能研究和培训中心、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兰州市农村能源建设推广中心、市畜牧局、市能源站、市太阳能学会以及皋兰县农广校等部门,均可为兰州市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2.2兰州市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

从总体上看,兰州市在推进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发展农村能源生态工程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具备必要的条件和基础,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兰州市在推进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

(一)农村能源生态工程的发展规模和经济发展速度不适应

近几年来,兰州市经济快速稳步发展,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脏乱差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畜禽粪便污水、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率都比较低,区域优势和潜在的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二)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能源生态工程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近年来,兰州市已对农村能源工程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但总体上看,一是投资渠道不稳定,未设立专项资金,投资方向单一;二是投入量明显不足,不能适应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快速发展。

(三)农村能源生态工程技术推广和后续管理服务体系薄弱

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技术推广和管理服务队伍作保障,没有比较健全的技术服务体系,就不能使能源生态技术广泛应用于生活和生产之中。近几年来,兰州市农村沼气建设发展速度较快,新建沼气池较多,使用年限短,管护问题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但后续管理服务跟不上,制约农村能源生态工程的快速稳步发展。

(四)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的科技支撑体系滞后

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涉及的领域广,具有多学科、跨行业、技术密集等特点,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村可再生能源的科技含量,全面提高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水平。兰州市在研究开发高效沼气发酵工艺、提高产气率和去除率、降低工程成本,秸秆气化等方面没有新的突破;在能源农业、开发燃料乙醇技术、秸秆固化和液化等方面的生物质能源深层次开发利用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农村能源生态工程的技术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还不完善,科技支撑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3兰州市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的思路和重点

3.1发展思路

兰州市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的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以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以农业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切入点,因地制宜推广地各类农村能源生态工程模式,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发展型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2工作重点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兰州市加强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重点在于抓好“五项工程”建设。

(一)加速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依托沼气国债项目,以沼气为纽带,以农户为单位,将太阳能温室、太阳能禽畜舍、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沼气池等农村能源技术与生态农业技术进行组合,与农村改厨、改厕、改圈、改炕灶、改庭院等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紧紧抓住农村“六小”工程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利机遇,加大对沼气国债项目的争取力度,以推动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迈上新台阶。(二)大力推广生物质气化工程建设。以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资源综合开发、高效利用为突破口,加快推广生物质气化技术。(三)认真抓好集约化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建设。要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分期分批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切实加强规模化养殖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污染治理工作。(四)积极推广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推进农村环境整治要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抓好“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项目建设,制订好建设规划,明确区域发展重点,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推行先进适用的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技术模式,以项目推动发展,以“示范村”和“整治村”为重点,加快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技术的推广应用。(五)全面启动能源替代技术创新工程。以科技为先导,充分依托兰州市及甘肃省有关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加速开发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特点、满足小康社会需要的农村替代能源新技术。

4加快兰州市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的对策措施

4.1科学规划,把农村能源生态工程纳入新农村建设之中

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科学规划是加快发展农村能源的前提。要进一步调整思路,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和《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把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切实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乡村规划之中。

4.2因地制宜,积极推广适合兰州特点的技术模式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兰州市生物质能、太阳能资源现状和区域特点,明确建设区域和重点。在湟水沿岸的红古区,以防养殖场粪便污水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污染水资源,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应与防治禽畜养殖污染和农村环境整治相结合,重点发展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养殖场和养殖大户沼气工程以及太阳暖圈等组合的“畜-厕-沼”模式;在兰州市郊区,与养殖场搬迁和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重点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大中型沼气工程;在城郊农村建设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环境治理双重目标。在榆中、永登、皋兰三县的偏远地区,可将太阳房、太阳能热水器、沼气池、吊炕、省柴灶和集雨水窖等生态工程集为一体,形成“太阳能—生物质能”一体化的农村生态住宅模式,以满足住宅的取暖、照明、炊事、热水等日常能源需求。

4.3创新机制,不断加大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的投入

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是一项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的公益事业,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扶持,加大财政的资金投入;要注重项目的整合配套,争取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扶贫开发、节能等专项经费中安排一部分用于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要进一步发挥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地方各级政府制定和完善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的扶持政策,并鼓励调动社会资本和农民群众投资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逐步形成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4.4突出科技,进一步提升农村能源生态工程技术支撑能力

发展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要加强与科研院校的技术合作与交流,整合技术力量,组织科技攻关,加大农村可再生能源生产、转换、利用技术的开发和能源农业技术的研究;注重沼气工程与农技、农机措施的综合配套,加快农村能源与生态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加强农村能源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充实技术力量,提高队伍素质,抓好技术指导和服务,推进科技入户,提高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

4.5拓展领域,探索后续管理的模式和机制

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集农业生产、工程建筑、管理服务为一体,建设是基础,管理服务是关键。一方面要挖掘潜力,积极拓展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领域,与“测土配方施肥”相结合,加强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抓好示范试验,不断扩大沼渣、沼液的应用范围;在太阳能开发利用上,加快光热、光电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把太阳能技术应用到养殖业、种植业等生产中去。

参考文献

[1]张培栋,王刚.农村户用能源生态工程北方模式能量转化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5,26(6):815-819.

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篇4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环保农村;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农业建设活动的顺利实施,虽然有效的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也对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在这种情况之下,必然会对我国农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打造生态农业与环保农村不但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

1、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与环保农村概述

我国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的强化生态农业与环保农村的建设。所谓的生态农业就是指将我国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农业生态系统有效的融合到一起,以此来有效的改善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与能源损耗问题,从而有效的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打造生态农业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将生态发展理念充分的融入到我国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当中去;另一方面,要对农业产品的研发环节、加工环节以及营销环节实施相应的优化。生态农业的建设目标就是在保护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逐步的提升农业领域的经济效益。所谓的环保农村就是指通过加强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来促进农村社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建设环保农村的过程中,主要的工作目标就是要不断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由此可见,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生态农业建设与环保农村建设是一个统一的结合体,是相互促进和相互依存的关系。2、加强生态农业与环保农村建设的有效策略

2.1、强化生态农业建设的有效策略

在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遵循生态种植和生态养殖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理念,结合当今农业市场的发展规律来规划整体的建设目标。在此过程中,首先,要对农产品的质量予以高度的重视,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的提升农产品生产方的质量安全意识,严格的遵循《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的相关规定来开展生产活动,从而对农产品的质量提供强大的保障;另一方面,要大力的推动市场准入制度的规范化发展,贯彻落实产地编码制度,不断的加强植物的检验工作与动物的检疫工作。另外,还要针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环节与市场流通环节来构建出完善的质量监督机制,从而有效的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其次,要加强农产品基地的区域建设,确保农产品基地能够符合当地的特色。在此过程中,要大力的扶持那些龙头性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大力的开展优质项目的建设,确保相关的农产品生产项目能够具备综合效益好,环保性强以及技术含量高的特征。另外,对于农产品生产基地而言,除了要大力的推行企业化的生产模式之外,还要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不断的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从而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环节、加工环节以及营销环节等实施相应的优化。再次,在开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减少化学肥料与化学药品的使用量,不断的优化农业资源的使用率,大力的推广绿色农业技术,不断的加大对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无公害农业灭虫技术以及无公害农业种植技术等绿色农业技术的研发力度。另外,在实际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对于种植业而言,可以使用禽畜粪便来充当农家肥,对于养殖业而言,可以使用农作物或秸秆来充当禽畜的饲料。最后,要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进行高效的治理。在此过程中,要科学合理的对废弃物进行二次利用,例如将生活污水用于农业灌溉、加强对沼气的利用、大力的推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总之,对于生态农业建设而言,既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又要节约利用农业资源。

2.2、推动环保农村建设的有效策略

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篇5

一、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增强加快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形成建设生态家园的持久动力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非常突出重要的地位。今年中央再次出台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那么“三农”问题怎么抓?抓什么?从哪里突破?从**的实践看,这个重要抓手之一,就是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回顾近年来的农业农村工作,这件事是得到农民最广泛拥护、最充分调动了农民积极性的。因此,对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的意义,怎样估价、怎样认识都不为过。我想,通过我们的实践,是否有这几条经验值得认真汲取。

第一,只要把农民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就能得到最有力的支持。去年7月15日电视电话会议后,全市仅用4个多月时间,就兴建了“三结合”沼气池15269口。这项工作之所以获得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关键是它在目前资源、生态和环境矛盾日益突出,农民增收日益困难的形势下,为解决当前突出的农民增收困难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着力点,使党的政策和政府提供的资金、技术真正物化到农户家里,作用于农民身上,使广大农民实实在在得到实惠。建成沼气池的农户家里,免除了砍柴之苦和毁林之害,减少了化肥农药支出,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尤其是国家的补贴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久的自家财产。因此,广大农民非常积极,也非常珍惜。去年全市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共投入建设资金4228万元,其中除去争取国家项目资金、与扶贫和农发等结合项目资金、县乡两级财政和市县直单位帮扶资金外,仅农户自筹就达到了2008万元,这就充分说明了这件事大得人心,得到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第二,只要把调动农民积极性作为我们工作的着力点,就能够事半功倍。农民最欢迎的是什么?最希望的是什么?就是要我们的干部帮助他们找到有效的增收门路,教会他们实实在在的致富本领,并能够长期地得到实惠。去年,沼气池共产沼气1029万立方米,相当于节约薪柴6.5万吨,相当于封山育林7312公顷,生产沼肥30余万吨,改良土壤达到6504公顷,有效地促进了生态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户均节支增收达到1500元,对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特别是通过对一些示范村和典型大户的宣传推广,生态家园建设的成效已被广大农民群众所认同和接受;建设沼气池已经成为农民的一种需求和渴望;开展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的技术推广应用,已经成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新时尚。农民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工作局面就打开了,过去是“要农民干”,现在变成“农民要干”。我们说农村工作最难的是如何调动农民积极性,现在农民已经调动起来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这件为农民服务、促进农民增收的最大实事办好。

第三,只要把开拓创新作为我们工作的切入点,就能把好事做实做好。农村能源建设已经开展多少年了,但为什么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实施之后,能取得这么快的进展,我觉得关键是我们改变了就能源抓能源的单一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创新了农村能源建设模式,丰富了建设内涵。即由过去单一兴建沼气池,发展到“三结合”沼气池和“五个一”配套;由小范围的试点示范发展到规模化、集中连片建设。去年贵池区、**县都建成了“万池县”,有7个乡镇成为“千池乡镇”,116个村成为“百池村”,不但给农民带来即期经济效益,而且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去年全市生猪饲养量达130多万头,比上年增长10个百分点,贵池区、**县、石台县分别被列为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县、态农业示范县、安徽特色农业示范县。全市有8种农产品获得“安徽省名牌产品”称号,36种农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这些成绩,就是我们抓生态家园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效。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回避问题。一是各地进展不平衡,建设进度、建设质量都存在着一些差异;二是工程建设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一池三改”到位率不高,安装标准不规范,个别地方还存在着工程设计不科学、布局不合理等问题,甚至出现瓦工模仿建设现象;三是沼气、沼渣、沼液等“三沼”利用率低,大部分农户还停留在生活用能和满足自给自足生活需要上,发挥沼气纽带作用,大力发展沼气农业、生态农业,尤其是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水平还比较低;四是虽有些典型,有些大户,但面上的普及还不够。这些问题要切实加以改进。建设生态家园,农民有愿望、有渴求,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和生态效益,既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要求,又体现了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惠及千家万户的实事、好事。我们建设生态家园,实质上就是在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在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家园建设工作高度重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六小工程”中一项重要工程,列入国债建设项目,予以扶持。这为我们建设生态家园提供了难得的史机遇。我们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机遇,真正把这项工程建设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心组织,全力推进。秘书网

二、从全面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突出质量和效益这个要求,进一步把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引入持续、健康、深入发展的轨道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目标是到20**年要把**建成部级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示范市,全市建设农村沼气10万户,入户率达33%。按照规划,今年全市建设目标是1.5万户,连片示范村17个。具体是贵池区4100户,连片示范村5个;**县4100户,连片示范村5个;石台县2300户,连片示范村2个;**县3650户,连片示范村3个,建成“万池县”;九华山800户,示范村1个;开发区50户,示范村1个。这是一项硬任务、硬指标,要坚决地、不折不扣地、保质保量地按期完成。

第一,建立有效机制,强化工程建设管理。在质量管理上,必须执行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严格按照规范和标准,逐村调研,逐户设计,统一施工,选购材料和产品要坚持优质优价。沼气池建成后,必须经县区能源办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确保沼气池建设成功率和使用率达到100%。在质量制上,要全面实行“五统、四包、三卡”制。在工程管理上,各级能源办要抓好档案建设,实行微机跟踪管理,按时通报建设情况。在资金管理上,以县、区为单位,实行统一建设资金补助标准,严格按照项目资金管理要求进行操作,做到专款专储专用,严禁截留、挪用,确保补助资金按计划足额兑现到建设农户。

第二,坚持突出重点,全力抓好落实。要采取效益引导、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方式。一要建立健全项目库,争取立项扶持。这是用工业理念抓农业的具体体现,各县区都要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气建设投入的机遇,积极编制项目争取上级资金。二要落实责任制。实行农村沼气项目建设与管理行政领导责任人制度和项目法人制度,精心组织实施。在项目村中,优先选择领导班子比较强、筹资能力比较强、群众认识比较高的村,先行建设,进而引导、带动其他村的建设。要选择那些科技意识强、有强烈发展愿望的农户,先行建设标准示范池,进行示范推广,带动其他农户的达标建设。对难度大、基础差的村,要抽调力量,进村指导,逐户推进。三要做到“四个一定”。一定要坚持建池标准,严格落实“一池三改”;一定要坚持技术标准,按照国家沼气池技术标准进行施工;一定要坚持职业准入制度,施工人员必须取得国家沼气生产工职业资格证书;一定要坚持招投标制度,对关键设备和主要建筑材料实行招标采购。四要实行项目公开制度。按照规定,做到“三公开、一公布”,在沼气池显目的位置上刻上编号、建设时间等永久性标志。同时,要积极抓好已建工程的配套完善,对未达标的工程,要抓紧填平补齐,确保建成一户,使用一户。

第三,拓宽资金渠道,创新资金投入机制。要坚持农户自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遵照经济规律,吸纳社会资金成为投入主体。各级财政也应视财力状况予以安排支持,村有集体资金也要相应安排。要加强对各项资金的调度,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农村改水改厕、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土地复垦治理、生态村建设和林业德援项目等资金都要统筹安排、集中使用。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在农户中大力开展小额信贷,实行联保、乡镇贴息、农民收益后偿还的办法筹资。要引入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外商资本、工商资本参股、入股,形成个体、集体、社会等多元的投资机制。市直及驻池各有关单位要在去年帮扶建设点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继续做好巩固、提高、发展工作。

第四,加强技术应用,推进产业化发展。组建县、乡、村三级管理与服务体系,是充分发挥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效益的重要保障。一要建立健全县级农村能源技术服务公司,积极做好能源设备安装、维修、技术咨询、零配件供应等服务工作;二要以县区为单位成立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专业施工队,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使用;三要进一步完善乡镇农村能源服务站体系建设,每个乡镇一般要配备2~3名专职工作人员,重点建设乡镇还要配备专职生态家园助理员;四要以乡镇、村为单位成立沼气协会,把沼气建设户和种养业专业户吸纳为协会会员,推举能人担任协会会长,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促进自我发展,大力推行专业化施工、物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运行机制,使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作为一个产业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同时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能力建设,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开展农村能源、农村沼气、生态农业等方面技术知识的培训和普及。第五,创新发展模式,提升整体经济效益。生态家园建设要转变“就能源建设沼气”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坚持“四个必须”:必须坚持“一池三改”;必须坚持综合利用;必须坚持与高效农业技术相结合,成为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纽带;必须坚持规模化、产业化的建设思路。首先,要以县区为单位,精心培育连片示范村。已建成的百池村、千池乡镇,要围绕地方特色农业,选准项目,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生态农业基地,培育主导产业,推广“三位一体”农业生产模式,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把示范村建设成为生态家园的亮点。其次,要不断拓展生态家园建设领域,在综合利用上下功夫。农户要依托庭院,调整生产结构,实行种养结合,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第三,要从优化区域布局入手,把生态家园建设与调整产业结构、招商引资、旅游开发结合起来,促进主导产业做优做强,把**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优质、安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三、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高度,求真务实,进一步加强对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的领导和指导

一要加强和改进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继续把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作为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一件大事、实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扎实推进。要建立领导联系制度。市领导联系县区,县区领导联系乡镇,加强督促和检查,乡镇要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工作组,进村入户,指导农户建设。各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积极参与支持生态家园建设,以帮扶工作的实际效果,来体现、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全社会都来支持农业、关心农民、服务农村的要求。

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篇6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生态系统;发展

农田水利工程给农业发展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是维系社会安全稳定的首要因素,在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中,需要融入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时刻提升建筑团队的施工技术水平,以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破坏。

1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是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修建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是增加粮食总产值的重要措施,因此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发展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修建水利工程项目难免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将水利工程项目对生态系统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转变为有利影响是解决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系统协调的主要措施。

2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不合理性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设计缺陷是导致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生产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主要因素,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设计人员,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设计普遍较为大众化,没有充分考虑到周边环境,及区域性地理环境因素,导致在农田水利工程运行后,对环境产生大量的污染,同时建筑工程废料也对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因此导致生态环境生物链失衡,物种减少,致使生存环境危在旦夕,所以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合理性,需要在施工前对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方案进行仔细的检查,并对周边环境经勘查,确保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破土动工。目前的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大部分难以按照原有的施工计划进行,由于设计方案中的瑕疵,使其仅能在施工过程中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弥补,因此难以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经过长期的使用,设计缺陷突显的越发严重,最终使农田水利工程必须进行翻修与重建,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打击,由于生态环境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因此频繁的修建农田水利工程,将使生态环境受到重创而难以恢复。

3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农田水利工程在农村农业经济水平的发展上起到了一定促进的作用,农田水利工程的开展可以使农田得到更好的灌溉,灌溉面积覆盖的更广,解决传统灌溉方式带来的不便,降低灌溉成本,提高经济产量。同时,在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农村的建设不断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凸显出来了。农业产业的扩大,农药的使用量也在不断增大。农田水利工程在对农田进行灌溉时产生的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农药残留,而这些含有农药的污水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中。而这些含有有害物质的水被循环用于农田灌溉的可能性很大,这在影响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人们生活健康水平增加隐藏的危害。

4农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在不断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人们也开始对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视。在一些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也要求要对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一些保护措施,使得周围的小环境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护。

4.1农田水平利程建设前的预先调查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大型的建设项目,在施工前,要对周边环境,及地理环境自然因素进行勘察以了解,通过对生态环境的了解与认识,可以清晰有效的将水利工程建设范围与施工流程进行良好的规划与规范,农田水利工程与自然生他环境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因此,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前,有关部门需要积极的对工程建设项目及工程计划进行仔细的检查,以确保消除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保障生态环境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健康稳定发展。

4.2农田工程建设环境具体分析

从生态环境调查角度看,需要根据工程特征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与农田水利工程相关的环境因素进行预测、分析,同时根据环境的不同影响程度进行主次方面的分析,一方面需要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进行协调性分析,分析其是否符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农田水利建设与农田水利总体规划保持协调性和一致性。其次农田水利工程方案环境需要进行合理性分析,需要从选线布局、选址等方面进行多种方案研究,需要充分考虑环境效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则,把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最后是从影响源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农田水利工程前期的开挖、占地、弃渣等方面的施工进行有效性控制,对损坏土地、植被、扰动原地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全面研究,降低工程施工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农田水利工程如果选址不当会对局部气候和水库水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农业产业化程度提高,农作物对水温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农田水平工程建设方案不合理对水温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对水温情况进行综合估算。水库对淤泥的承载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很难其进行量化,需要按照类比分析和机理分析进行预测处理。

5对应用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议

5.1改良工程设计减少对河道与河流的改造

在工程建设设计中,需要对河流的流量进行计算,在不影响下游水源使用的情况下,采用河道引流的方式,对水源进行引导,而不是采用强制改造河道及强制抽水的方式进行水利改造,通过对土壤环境的调查,从而计算出合理的水道设计方案,积极排除对河流周边形成的不利影响,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污水的处理与相关排放限制工作,要在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排入过滤河道,在流入河流中,以确保不会对河流造成污染。

5.2对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工作

虽然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对施工过程进行了良好的规范,对施工方案进行了有效的设计,但依旧无法完全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有必要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完工后,对生态环境进行整治与恢复,生态环境不仅对当前的农业发展产生影响,同时对后期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也产生深远影响,而且生态环境破坏所波及的范围之广,需要当地政府联合多个部门开展相关的生态环境恢复工作,对生态环境恢复整治中,要求相关企业及部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使生态环境的恢复工作做到彻底与完善。

6结论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维系生态系统平衡稳定发展也至关重要,因此需要有关部门将生态系统建设与农田水利建设紧密结合,使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及发展速度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农业与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中的两大固有资源,同时是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对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关部门需对对生态环境影响及破坏严重的农田水利工程给与拆除或处罚,使生态系统与农业发展协同发展,齐头并进。

作者:汪秀杰单位:密山市水利基层管理站

参考文献:

[1]王楠.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及措施探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6(06).

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篇7

关键词生态农业;建设;现状;问题;建议;安徽泾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质量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消费、绿色消费正成为人们的消费主流。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04年泾县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经过几年的建设,泾县生态农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一些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还有待解决,需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快发展。

1泾县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泾县县委、县政府非常关注生态农业发展,确定了“生态立县”的发展目标,2005年11月,《泾县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省农委组织的专家组论证,2006年4月泾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批准实施,从制度上保证了泾县生态农业建设的实施,使泾县在生态农业建设工作中呈现出了认识上逐步统一、治理上逐步科学、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良好局面。

1.1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跟踪监测等环节为重点,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治理,通过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等一系列措施的使用,化肥使用强度由2004年的325kg/hm2降为2006年的295kg/hm2,病虫综合防治率由2004年的45%提高到2006年的60%,农膜回收率由2004年的20%提高到2006年的2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38.8%提高到2006年的49%,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74%提高到2006年的80%。至2006年,全县建成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15个,面积1.7万公顷,其中2666.7hm2茶园被授予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生产基地达标县,有16个农产品取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质量认证。2006年在全市率先推行农产品产地编码卡试点,制定农产品生产技术及操作规程9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年均抽检样品500份,合格率97%。

1.2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通过实施“国家公益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4.2万公顷,有林地总面积12.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5%;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完成综合治理面积3800hm2;制定实施了《泾县土地资源利用发展规划》《泾县矿产资源利用规划》,对无证开采矿企业实行了关停并转,泾县的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3畜牧业和农村沼气建设发展加快

畜牧业作为我县农业发展的支柱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5年泾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5%,农村沼气新能源建设日新月异,至2005年底全县共建沼气池586口。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6个,其中查济(星吾公)村被列为农业部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示范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在全市处领先地位,综合利用率达到49%,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改善和提高。

1.4龙头企业成为引领生态农业建设的典范

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企业开始涉足生态农业建设,为生态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以种、养、加为一体的安徽祥泰公司,开发荒山荒坡种植青梅67hm2,建起了集林、果生产加工、生猪养殖、沼气建设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园。

2存在的主要问题

泾县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一是破坏生态的现象依然严重,部分基层干部群众生态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化肥、农药使用严重超标,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二是体制不顺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工作上缺乏协调,职能上存在交叉。三是生态建设投入不足,虽然县财政在生态农业建设上投入逐年加大,但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

3对策与建议

生态农业建设能够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功能,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根据建设要求和发展方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3.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泾县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己批准实施,要严格按照规划目标组织实施,减少随意性,做到整合资源、统筹发展。要建立生态农业建设专门机构,明确职能部门的责任,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生态农业建设的强大合力。

3.2拓宽融资渠道

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保证财政预算逐年增加,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贴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生态农业,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建设投入新机制。

3.3抓好示范点建设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点上求突破,在质上求提高,要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结合泾县的环境特点,重点做好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试点建设,开发观光农业,完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整体推进提供经验。

3.4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根本,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县的特点,要把发展沼气建设作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来抓,围绕沼气建设,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引导畜牧业的发展,推动种植业由二元种植结构向三元种植结构转变,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猪-沼-茶(粮、蔬、果)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农民在生态链条中增效。

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篇8

一、安吉以“生态立县”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的现实基础

近年来,我们着眼全县大农村工作格局,坚持“生态立县”战略,注重统筹发展,与全省同步,适度超前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较好地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双赢”的目标。一方面,全县森林和植被的覆盖率均达70%以上并稳定提升,空气Ⅰ级,水质超Ⅱ类,被授予部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首届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特别奖。另一方面,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30%、34%、11%,全国百强县评比排名从2000年的234位跃升到2004年的110位,进入了冲刺百强县的第一方阵。

1.发展生态产业,促进城乡居民增收。一是“面山”做特生态农业。积极挖掘山区资源潜力,大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林产品产量和质量,促进山农一产增收。面向沪、杭等大都市,推进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营销组织化和经营品牌化,建立绿色农林产品基地17.2万亩,95个农产品基地通过省级无公害基地认证,54个农产品获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其中安吉白茶被列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黄浦江源”牌冬笋被列为省首批绿色农产品。二是“出山”做强生态工业。跳出“靠山吃山”模式,创造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宽松发展环境,大力培育山区“无资源经济”,加快山农二产增收。三是“靠山”做大生态旅游。依托清山秀水这一“固定资产”,发挥位处长三角内陆腹地和生态环境等的比较优势,瞄准都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态休闲度假消费需求,做好经营村庄等山水文章,加速发展生态旅游业,拓宽山农三产收入渠道。成功打响“中国竹乡”、“黄浦江源”、“天荒坪电站”、“昌硕故里”等旅游亮点,积极推出“竹乡农家乐”、“探源自驾游”等旅游项目,加快融入华东黄金旅游圈。2005年接待游客311.6万人次,门票收入3503万元,旅游收入9.5亿元,分别增长19.6%、34.3%和26.8%,拉动农民收入增长2.3个百分点。四是“净山”发展循环经济。遵循生态县建设的方向,结合《清洁生产促进法》制订若干政策,探索县域经济循环发展路子。规划竹产业循环经济试点园和竹产业发展圈,做大做活竹产业文章。

2.培育生态文化,提升城乡文明程度。一是挖掘特色抓培育。编制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围绕生态主线,链接以古驿文化、昌硕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中国竹乡、中国白茶为代表的物产文化,以中国大竹海为代表的影视文化。重点发展竹文化、茶文化等地方特色生态文化。二是引导群众齐参与。把生态主题活动列入每年县“两会”日程,组织代表、委员统一参加村(居)植绿、河道送绿(放养鱼苗)、公开征绿(征集生态建设社会意见建议)和清理白色污染活动,引导全民关注生态。每年组织“千名干部进村入户送文明”活动,县领导分组带领干部与群众一道,围绕“禽畜要圈养、厕所要干净、庭院要整洁、垃圾要入箱、污染要消除、河道要清澈、村庄要绿化”等内容,改陋习,优习气,追求生态生活。三是创新载体抓普及。经过调研论证和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的指导,县人大决定,将1994年国务院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的日子,即3月25日定为我县全民“生态日”,定期开展群众性系列生态活动,大力开展创建绿色饭店、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企业等活动,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理念。

3.建设生态乡村,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确立打造“全国山水园林第一城”的目标,划山入城,引水进城,通过拆墙增绿、搬迁辟绿、见缝插绿、垂直挂绿,县城绿化率达35.5%,人均公共绿地11.5平方米。把生态人居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农村,率先开展“双十村示范、双百村整治”,292个村庄(点)开展了环境整洁,人口受益率达72%;扎实推进了8个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全省县市区第一);全面完成康庄工程和村村通公交。同时,全面推进生态乡(镇)村建设,4个乡镇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8个乡镇通过省市级生态乡镇考核,41个村完成生态村创建。着力解决垃圾和污水处理两大“瓶颈”,在全省率先启动生活垃圾收运系统,构建生活垃圾处理三级网络,农村垃圾收集率达68%以上;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和生态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安吉已被联合国环境署命名为亚太地区未来领导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修基地。生态乡村的建设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以上实践证明,“生态立县”是我们安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可行路子,并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天时,就是顺应了全球绿色革命浪潮和科学发展趋势。地利,就是符合山区走差异化发展路子的实际。人和,就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发展愿望和根本利益。可以说,安吉以“生态立县”加快新农村建设已经具备了基础条件:一是以生态经济强县、生态文化大县、生态人居名县为体系的“生态立县”思路框架,已初步形成。二是生态意识已在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头脑中基本确立。三是近年来全县经济社会的持续较快较好发展,特别是中央、省委对“三农”工作和生态省建设的日益重视,为我们以“生态立县”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安吉以“生态立县”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的阶段定位

在分析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安吉所面临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山区县的制约条件:比如安吉至今没有一条铁路、国道和高速公路,发展的起点相对较低,发展的成本相对较高,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相对较大,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缩小差距、强县富民的任务相对较重。我们可以用一系列数据作例证。2004年,百强县数据显示:安吉33项指标中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实际利用外资额与GDp之比、投资变动率、地方财政收入占GDp之比、每万人均全年申请专利数、每个教师负担学生数等7项达到或超过百强平均。非农产业比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每万人中的医院及卫生院床位数、人均科教文卫事业费支出、耕地产出率、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等指标接近百强平均。但其余指标都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经济密度、人均各项贷款、人均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公路密度等6项指标差距较大,分别是百强平均的41.2%、48.9%、21.3%、50.8%、29.9%、53.3%。这些差距的根本在于实力不足。因此,加快发展,壮大实力,应是关键之举。

同时,安吉确立“生态立县”,坚持的是“舍近求远,舍小顾全,不以牺牲环境换发展”的理念,不搞无序发展和盲目追赶,而是谋求既快又好发展,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子。这是对发展的更高要求,但必须努力实现。由此对照中央新农村建设“5句话20个字”的要求,在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解决生产还不够发展、生活还不够宽裕的问题,是安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举措。根据我们已有的实践基础和比较优势,面对现实差距和发展挑战,安吉以“生态立县”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定位,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着眼山区实际,确定分步走的建设目标,做到既不脱离基本县情、又不迷失总体方向,既不坐视局部发展落后、又不好高骛远,使安吉的新农村建设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不断向更高级形态发展。分阶段来说:近期目标是率先建成生态型全国百强县。中期目标是到2010年,建设生态一流、经济强盛、人民富裕、文化发展、社会和谐的全面小康社会。远期目标是到2020年,把安吉建成现代化生态县。

三、安吉以“生态立县”建设山区新农村的工作重点

1.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经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一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抓住当前三次产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资本流动重组明显加快的良好机遇,健全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农业、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的机制,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和个私资本投资高效生态农业,积极培育高效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和优势集群。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培育千名农业大户和百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提高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加快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集中力量培育笋竹、白茶等一批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形成一批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生态化发展的特色农业块状经济,力求使山区农民从一产中增收的空间最大化。二是要引导支持发展农村生态工业。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非农化的拉动提升作用,继续突出抓工业强新农村产业,强力实施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和平台建设,不断提升转椅、竹制品等两大传统支柱产业,积极引进新材料、健康医药、食品加工、循环项目研发等新兴产业,大力培育村级个私经济“孵化器”,着力引导和推动农村家庭作坊式企业做大做强,努力扩大农村块状经济规模,促使更多的农民流向二产领域,获得丰厚的工薪收入。积极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强化工业化城镇化的互促作用,促进农村企业从小规模无序集中向大规模有序集聚转变,努力培育一批工业集中布局、辐射功能强劲、示范作用明显、文明水平较高的中心城镇,拉动更多的行政村、自然村步入城镇化、现代化。紧密结合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大力实施“农村新社区建设工程”,把农村工业园区和项目平台建设与农村新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整体规划,统筹实施,通过在行政村、自然村发展生态工业企业,建设农村工业园区,带动农村人口异地转移致富,就近向城镇和新规划建设的社区集聚。三是要积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抓住休博会、世博会的良好机遇,着力实施旅游“二次创业”,全力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强县;继续做好经营环境、经营村庄、经营农户的文章,大力发展“农家乐”富民经济。依托县城和中心镇,加快建设“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规范发展农村商贸业、现代服务业,推动更多的农民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商贸、物流、现代服务等第三产业。

2.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促进农村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一是深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按照省委“继续走在全省生态建设前列”的要求,创新深化工作举措,积极为全省乃至全国生态建设提供经验。巩固全国首批生态县创建成果,继续抓好生态乡(镇)、村和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严格项目前置审批,落实环保“三同时”和“总量控制”,同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全面启动农村垃圾集中处理三级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垃圾循环利用。二是深入开展中心村村庄环境整治。以规划为导向,着眼于统筹城乡建设和人口布局,搞好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和中心镇、中心村的建设规划,引导农民住宅建设和居住向中心镇、中心村集中、集聚和集约,今年要树立几个中心村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探索农村新社区建设,使中心村村庄环境整治成为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加强乡村康庄道路提档升级、万里清水河道、千万农民饮用水、异地致富等与村庄整治建设相配套的工程建设。三是深入实施“农业发展环境优化工程”。尽快改变农业发展基础局部薄弱的状况,山区重点向减轻林农作业强度和林业生产成本的林道和山塘水库建设倾斜,发挥政策“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调动林农积极性。平原地区重点加大改造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有计划地改善机埠泵站、小型涵闸、排灌沟渠及老渔塘等基本生产条件,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高度重视引导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村乡风文明、社会繁荣。一是继续鼓励引导农民走出去,实施“农民眼界拓宽”工程。让少数还没有走出去的农民跨出门槛试一试,让已经走出去的闯一闯,让没有能力和条件走出去的也要到外面去看一看,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二是按照有一技之长的目标,推进“农民技能培训”工程。三是围绕卫生保健,推进“农民健康素质”工程。抓住今年中央和地方财政较大幅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的机遇,在更大范围、更高标准、更深层次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继续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四是着力营造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实施“农民文化文明”工程。大力建设农村先进生态文化,认真实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程”,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村村响”工程,推进数字电视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同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篇9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农村;生态环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被写入党代会报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如果没有农村,国家就无法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农村作为整个社会建设的重要基地,承载着社会建设中劳务输出、资源供给、市场需求、资金来源、改革实验等功能和作用;与此同时,农村还是全国的生态屏障。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然基于农村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在生态文明视阈下进行生态农村建设势在必行。

一、生态农村的内涵

(一)定义

生态农村是在“工业文明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成为人类发展所需”的大背景下,在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针对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协调问题,运用农学、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原理,按照“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指导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在保证农村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前提下,从经济发展、村容村貌、生态环境、社会文明等方面因地制宜地进行全面生态化建设,把农村地区建设成为村容整洁、环境宜人,各产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社会、经济、生态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特征

生态农村与一般农村相比具有如下特征。

1、经济生产清洁化。在进行经济生产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这一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旅游经济等无污染的清洁经济发展模式。

2、村容村貌整洁化。在基础设施和房屋的建设中秉承合理规划的原则,使土地资源得到科学的利用,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农民在生活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使村庄环境宜人。

3、社会状态和谐化。建设生态农村使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共存,调和人类代内、代际之间有关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矛盾。

4、思想观念生态化。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首要的位置,村民生态、环保意识普遍提高并成为自觉行动,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

5、发展可持续高效化。可持续化发展是指在改善当代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经济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留下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高效化发展表现在以最小的消耗,通过延长生产链,获取最大的利益。

二、创建生态农村的重大战略意义

农村在我国整个生态环境的大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创建生态农村,已经成为防止整个生态恶化的关键所在,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生态农村建设,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统筹各个方面,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帮助、引导农民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美好家园,既涵盖了生态的理念,又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同时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宗旨。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明显进步。然而,有些农村虽然经济发展了,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严重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生态农村建设聚焦“三农”问题,顺应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发展潮流,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满足了农民群众实现温饱后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有利地促进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

同志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精辟地概括了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富内涵。“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能否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目标,是农村文明生态村建设的中心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生态农村在创建过程中,把农业资源、生态资源、技术资源等多种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围绕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建设,在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允许的前提下,协调农村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从而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四)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社会和谐既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生态农村建设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思想,强调在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发展经济。它既可以使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共存,又可以调和人类代内、代际之间有关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五)实施生态文明战略的有效途径

建设生态文明是十七大报告的一个新亮点,它的重要内容是加强生态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生态农村的建设,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旅游经济,一方面可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增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创建生态农村是实现生态文明战略的有效途径。

三、当前我国农村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形势的现状不容乐观。由于一直以来我国环境治理的重心放在城市,广大农村被边缘化、甚至遗忘,导致农村潜伏着巨大的生态危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业生产污染日益突出

首先是面源污染。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了地表水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破坏。

其次是畜禽养殖污染。当前农村畜禽养殖大部分是传统的放养模式。这种模式既影响环境,同时又导致有害病毒扩散和传播,成为疾病增多和一些传染性疾病流行的重要根源。

(二)工业生产污染日益严重

首先是乡镇企业生产污染严重。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工艺落后,绝大部分没有污染治理设施,并且有些企业负责人环保意识淡薄,偷排、超排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其次是城市工业污染“上山下乡”现象加剧。例如,城市的“转二产促三产”,在成为一些地方农村致富的财源的同时,也导致空气和河流被污染,癌症等疾病多发,让受害农民痛苦不堪。

(三)生活污染加剧

我国农村长期以来村寨建设无规划,农村中无公厕、道路缺少硬化、畜禽散养、废弃物乱堆乱放、人畜居住混杂、生活废水随意排放、落后的能源利用方式等问题依然普遍,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卫生。

(四)资源遭到极大破坏,利用率不高

首先,土地不断被开发,面积不断缩小。靠近城郊的大批土地被用来建开发区、大学城等;内地农村则主要缘于大兴各种土木工程、墓地占地和房屋基建用地。

其次,矿产资源遭到破坏。农村不少矿藏的开采权承包给了私人经营者,他们中的许多人,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使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再次,水资源污染严重。农村各方面的污染,使水资源污染严重,农民饮水存在安全问题等。

(五)生态破坏严重

目前我国农村还存在大量掠夺式的采石开矿、挖河取沙、毁田取土、陡坡垦殖、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竭泽而渔等行为,污染不断加剧,导致很多生态系统功能遭到严重损害。

四、构建生态农村的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生态农村是新农村建设的载体和平台。我们要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稳步推进生态农村的建设。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建设生态农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把创建生态农村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参与生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的制度和立法,以制度和法律的强制形式来协调和管理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加强乡村领导班子建设;做好村镇建设规划,减少各种形式的“政绩工程”。

(二)农村经济走生态化发展之路

以生产生态化作为生态农村建设的突破口,用生态经济理论来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过程中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增加施用有机肥;提高农村工业的生态科技含量,置办治理污染的设施和尽可能的进行清洁生产;大力推进农村的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型生态经济形式,从根本上降低经济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三)不断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水平,对农民进行生态人格培育

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农民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这是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要把生态文明纳入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让生态文明占领农村文化阵地;要倡导生态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文明新风尚,这是提高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要适应农民群众对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新要求,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文明意识、健康意识、卫生意识、节俭意识,革除生活陋习,使用清洁能源,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要规范农民的日常行为,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四)强化污染防治

鼓励农村企业进入工业小区生产,采取污染集中治理的办法,解决好工业污染防治问题。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农民饮水水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积极引导科学施用农药、化肥,加强污水灌溉管理,防治农村面源污染。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实现畜禽养殖污染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大力推进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带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达到一个新水平。

(五)修复已破坏的农村生态环境

在创建生态农村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创建农村的生态环境状况有个透彻的理解,掌握创建村所存在的生态问题,然后针对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例如,水土流失,可以植树造林;生活垃圾污染,可以推行集中处理等。通过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在有效防止生态破坏的同时极大地修复已破坏的生态环境。

总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今天,我们应当积极采取对策,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创建社会主义生态农村。生态农村的创建,必将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具有十分重大的实现意义。

参考文献:

1、徐立敏,彭克明,赵宏伟.现阶段农村文明生态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6).

2、吴敬秋,彭惠娟.生态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视角[J].党政干部论坛,2008(2).

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篇10

第一,只要把农民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就能得到最有力的支持。去年7月15日电视电话会议后,全市仅用4个多月时间,就兴建了“三结合”沼气池15269口。这项工作之所以获得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关键是它在目前资源、生态和环境矛盾日益突出,农民增收日益困难的形势下,为解决当前突出的农民增收困难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着力点,使党的政策和政府提供的资金、技术真正物化到农户家里,作用于农民身上,使广大农民实实在在得到实惠。建成沼气池的农户家里,免除了砍柴之苦和毁林之害,减少了化肥农药支出,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尤其是国家的补贴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久的自家财产。因此,广大农民非常积极,也非常珍惜。去年全市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共投入建设资金4228万元,其中除去争取国家项目资金、与扶贫和农发等结合项目资金、县乡两级财政和市县直单位帮扶资金外,仅农户自筹就达到了20__万元,这就充分说明了这件事大得人心,得到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第二,只要把调动农民积极性作为我们工作的着力点,就能够事半功倍。农民最欢迎的是什么?最希望的是什么?就是要我们的干部帮助他们找到有效的增收门路,教会他们实实在在的致富本领,并能够长期地得到实惠。去年,沼气池共产沼气1029万立方米,相当于节约薪柴6.5万吨,相当于封山育林7312公顷,生产沼肥30余万吨,改良土壤达到6504公顷,有效地促进了生态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户均节支增收达到1500元,对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贡献率

达到50。特别是通过对一些示范村和典型大户的宣传推广,生态家园建设的成效已被广大农民群众所认同和接受;建设沼气池已经成为农民的一种需求和渴望;开展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的技术推广应用,已经成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新时尚。农民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工作局面就打开了,过去是“要农民干”,现在变成“农民要干”。我们说农村工作最难的是如何调动农民积极性,现在农民已经调动起来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这件为农民服

务、促进农民增收的最大实事办好。

第三,只要把开拓创新作为我们工作的切入点,就能把好事做实做好。农村能源建设已经开展多少年了,但为什么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实施之后,能取得这么快的进展,我觉得关键是我们改变了就能源抓能源的单一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创新了农村能源建设模式,丰富了建设内涵。即由过去单一兴建沼气池,发展到“三结合”沼气池和“五个一”配套;由小范围的试点示范发展到规模化、集中连片建设。去年贵池区、东至县都建成了“万池县”,有7个乡镇

成为“千池乡镇”,116个村成为“百池村”,不但给农民带来即期经济效益,而且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去年全市生猪饲养量达130多万头,比上年增长10个百分点,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分别被列为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县、态农业示范县、安徽特色农业示范县。全市有8种农产品获得“安徽省名牌产品”称号,36种农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这些成绩,就是我们抓生态家园带来的实实在在

的成效。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回避问题。一是各地进展不平衡,建设进度、建设质量都存在着一些差异;二是工程建设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一池三改”到位率不高,安装标准不规范,个别地方还存在着工程设计不科学、布局不合理等问题,甚至出现瓦工模仿建设现象;三是沼气、沼渣、沼液等“三沼”利用率低,大部分农户还停留在生活用能和满足自给自足生活需要上,发挥沼气纽带作用,大力发展沼气农业、生态农业,尤其是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水平还比较低;四是虽有些典型,有些大户,但面上的普及还不够。这些问题要切实加以改进。建设生

态家园,农民有愿望、有渴求,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和生态效益,既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要求,又体现了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惠及千家万户的实事、好事。我们建设生态家园,实质上就是在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在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家园建设工作高度重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六小工程”中一项重要工程,列入国债建设项目,予以扶持。这为我们建设生态家园提供了难得的史机遇。我们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机遇,真正把这项工程建设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心组织,全力推进。

二、从全面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突出质量和效益这个要求,进一步把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引入持续、健康、深入发展的轨道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目标是到20__年要把池州建成部级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示范市,

全市建设农村沼气10万户,入户率达33。按照规划,今年全市建设目标是1.5万户,连片示范村17个。具体是贵池区4100户,连片示范村5个;东至县4100户,连片示范村5个;石台县2300户,连片示范村2个;青阳县3650户,连片示范村3个,建成“万池县”;九华山800户,示范村1个;开发区50户,示范村1个。这是一项硬任务、硬指标,要坚决地、不折不扣地、保质保量地按期完成。

第一,坚持突出重点,全力抓好落实。要采取效益引导、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方式。一要建立健全项目库,争取立项扶持。这是用工业理念抓农业的具体体现,各县区都要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气建设投入的机遇,积极编制项目争取上级资金。二要落实责任制。实行农村沼气项目建设与管理行政领导责任人制度和项目法人制度,精心组织实施。在项目村中,优先选择领导班子比较强、筹资能力比较强、群众认识比较高的村,先行建设,进而引导、带动其他村的建设。要选择那些科技意识强、有强烈发展愿望的农户,先行建设标准示范池,进行示范推广,带动其他农户的达标建设。对难度大、基础差的村,要抽调力量,进村指导,逐户推进。三要做到“四个一定”。一定要坚持建池标准,严格落实“一池三改”;一定要坚持技术标准,按照国家沼气池技术标准进行施工;一定要坚持职业准入制度,施工人员必须取得国家沼气生产工职业资格证书;一定要坚持招投标制度,对关键设备和主要建筑材料实行招标采购。四要实行项目公开制度。按照规定,做到“三公开、一公布”,在沼气池显目的位置上刻上编号、建设时间等永久性标志。同时,要积极抓好已建工程的配套完善,对未达标的工程,要抓紧填平补齐,确保建成一户,使用一户。

第二,建立有效机制,强化工程建设管理。在质量管理上,必须执行相关的国家或行业

标准,严格按照规范和标准,逐村调研,逐户设计,统一施工,选购材料和产品要坚持优质优价。沼气池建成后,必须经县区能源办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确保沼气池建设成功率和使用率达到100。在质量制上,要全面实行“五统、四包、三卡”制。在工程管理上,各级能源办要抓好档案建设,实行微机跟踪管理,按时通报建设情况。在资金管理上,以县、区为单位,实行统一建设资金补助标准,严格按照项目资金管理要求进行操作,做到专款专储专用,严禁截留、挪用,确保补助资金按计划足额兑现到建设农户。

第三,拓宽资金渠道,创新资金投入机制。要坚持农户自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遵照经济规律,吸纳社会资金成为投入主体。各级财政也应视财力状况予以安排支持,村有集体资金也要相应安排。要加强对各项资金的调度,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农村改水改厕、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土地复垦治理、生态村建设和林业德援

项目等资金都要统筹安排、集中使用。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在农户中大力开展小额信贷,实行联保、乡镇贴息、农民收益后偿还的办法筹资。要引入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外商资本、工商资本参股、入股,形成个体、集体、社会等多元的投资机制。市直及驻池各有关单位要在去年帮扶建设点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继续做好巩固、提高、发展工作。

第四,加强技术应用,推进产业化发展。组建县、乡、村三级管理与服务体系,是充分发挥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效益的重要保障。一要建立健全县级农村能源技术服务公司,积极做好能源设备安装、维修、技术咨询、零配件供应等服务工作;二要以县区为单位成立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专业施工队,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使用;三要进一步完善乡镇农村能源服务站体系建设,每个乡镇一般要配备2~3名专职工作人员,重点建设乡镇还要配备专职生态家园助理

员;四要以乡镇、村为单位成立沼气协会,把沼气建设户和种养业专业户吸纳为协会会员,推举能人担任协会会长,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促进自我发展,大力推行专业化施工、物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运行机制,使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作为一个产业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同时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能力建设,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开展农村能源、农村沼气、生态农业等方面技术知识的培训和普及。第五,创新发展模式,提升整体经济效益。生态家园建设要转变“就能源建设沼气”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坚持“四个必须”:必须坚持“一池三改”;必须坚持综合利用;必须坚持与高效农业技术相结合,成为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纽带;必须坚持规模化、产业化的建设思路。首先,要以县区为单位,精心培育连片示范村。已建成的百池村、千池乡镇,要围绕地方特色农业,选准项目,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生态农业基地,培育主导产业,推广“三位一体”农业生产模式,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把示范村建设成为生态家园的亮点。其次,要不断拓展生态家园建设领域,在综合利用上下功夫。农户要依托庭院,调整生产结构,实行种养结合,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第三,要从优化区域布局入手,把生态家园建设与调整产业结构、招商引资、旅游开发结合起来,促进主导产业做优做强,把池州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优质、安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三、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高度,求真务实,进一步加强对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的领导和指导一要加强和改进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继续把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作为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一件大事、实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扎实推进。要建立领导联系制度。市领导联系县区,县区领导联系乡镇,加强督促和检查,乡镇要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工作组,

进村入户,指导农户建设。各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积极参与支持生态家园建设,以帮扶工作的实际效果,来体现

、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全社会都来支持农业、关心农民、服务农村的要求。二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生态家园建设工作量大、面广,情况千差万别,我们一定要扑下身子,放下架子,真抓实干。首先,要立足一个“实”字。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