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土地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41:15

可持续土地管理篇1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土地管理;方法;思考

1概述

一直以来,土地资源都是我国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的资源之一,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土地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土地综合管理体系,并对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利用,真正发挥土地多功能特点,进一步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可持续土地管理进行研究讨论,并提几点有效的改善建议。

2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概述

所谓的土地管理主要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规划,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使其发挥最大化的使用价值。因此,加强做好土地管理工作是非常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一般来说,可持续土地概念重点包含了土地原有的财产以及相关的自然资源。但是,据我国目前入地资源现状来看,由于人们的过度消耗,原有的土地资源已经远远无法再满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逐渐呈现了极度匮乏的状态。这对于我国土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影响。虽然部分研究学者可持续土地管理理解为只要满足于人们实际生产活动需要即可。

并且,土地退化将会直接影响到水资源、土壤等方面,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其次,土地管理中的管理主要是指利用相关有效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来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真正将土地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重点内容,对其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事先采取相对应的防治措施。

土地是指一个空间单位,在这个空间单位内所有权、资源可用性、边界条件、经济环境对于土地的可持续发展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可持续的土地发展就是需要考虑到相关的所有方面,尤其是经济和生态维度。假如合适的土地管理技术、区域规划等与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原则和理念相一致,那么有限的自然资源就可以在一个可持续的方式下开发利用。可持续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一个核心的考虑就是生态平衡,尤其是不可恢复的生态系统过程,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时间尺度都需要考虑。可持续的土地管理就是一个系统的技术和规划目的是使生态与社会经济相融合来达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可持续土地管理包括技术和土地使用规划。一般认为知识是土地管理中达到良好效果的关键因素,但是只是仅仅考虑构建一个以科学方法为基础的更好的知识构建并不能达到很好的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效果。土地管理者需要认识到可持续土地管理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

3加强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内容

加强对土地可持续的管理,不仅能够有效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进一步提高了生态服务水平,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创造了更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其中,最为突出的使用功能就是,通过利用节水循环系统来确保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促使农业生物向着多样性变化而发展,这也是可持续土地管理中的基本前提。其次,这种土地管理还能对土地使用系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对于土地退化、水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

此外,由于管理人员对于土壤日常养护管理意识薄弱,导致土壤在搬运过程中,或是存放期间直接暴露在空气阳光条件下,致使土壤内部营养成分流失,这也是土壤退化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而采用可持续土地管理方法的话,就可以降低土壤退化的发生率,并大大增强了土壤强度,使其始终保持充足的水分及养分。

通过农林业学、间作、休耕等方法来保持农场一级的生物多样化。耕种区域的扩展、深度不断增加的耕作、过度放牧和采伐森林导致的植被覆盖的减少等因素都导致土地有机物质的损失。同时不合理的土地管理方法会改变水循环,从而严重影响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供给。表面覆盖的生物量的减少导致更高的地表径流。裸地同时也导致土壤表面的水蒸发流失,结果是导致土壤水分和地下水补给的减少。对于以上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土地管理的维度进行考虑,始终坚持耕地保护和集约用地,科学调控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结构和布局。通过保持土壤水分,加强土地管理也需要从土地文化方面考虑,可持续土地管理可以帮助保持文化、自然景观和保护自然文化遗产、提高生态旅游。

4加强土地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为了确保可持续土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还需要我国各级政府正确的引导与帮助,尽量为可持续土地管理提供一个有力的发展平台,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并对环境保护实施法律政策,制定严格的可持续土地管理赔偿体系。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城乡之间的合作,让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来对经济衰弱的地区进行经济支持与帮助,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和谐统一发展。

对于可持续土地管理的零散的知识需要明确和一个完全的和互动的评估,这一过程涉及到土地的使用者、技术专家和研究人员。要尽量广泛地使土地使用者和决策者对于可持续土地管理具体实践的记录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有助于土地管理者在加强土地管理的时候有据可依。为相关的土地管理决策者提供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决策意见。很多可持续土地管理实践已经得到了记录,这些可持续性和具体实施效果在许多区域具体实践过程中都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同时需要对于这些方法在不同的环境下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估与总结从而使这些方法能够适应和最大程度地适应不同的土地环境对于可持续土地管理的要求,同时要保持对于土地管理方面各项新技术的不断开发。

通常情况下,在实际的土地管理工作中,土地承包者与管理人员只是单方面注重土地的生产量,往往都会忽视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在未来的生态系统服务管理方面,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土地可持续发展问题,从中获取更多有效的信息,要切实认知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地方就能够解决的,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上来看待问题,并进行总体的统筹规划,通过利用多远化的管理方法来降低土地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从而真正实现系统增效效应的目的。这一效应不仅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够促使生态效益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生态系统服务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可持续土地管理涉及范围较广,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需要采取更多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对土地的综合性管理,逐步提高我国可持续土地管理水平,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巍.加强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6.

[2]谢俊奇.试论可持续土地管理战略[J].资源・产业,2002,06.

可持续土地管理篇2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资源的消耗也变的更快。其中,土地资源作为多种易消耗资源的一种,浪费、污染的现象更为严重。土地资源管理本身包含的内容本就十分的丰富,她不仅关系到人类与自然和和谐发展,还关系到自然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发展。想要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上述的那些问题,减少土地资源浪费、污染的情况发生。只有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才能使社会有效的发展进步。

一、土地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我国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出现的比较早,对土地资源的管理也已经进行了好多年,但是,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提出是在上世纪90年代时提出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土地资源已经成为全球共同注重的问题。因此,可持续发展理念被各国发扬,并成为每个国家土地资源管理的目标所在。针对土地资源问题,大不跟的国家都打成了共识,并结合自身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制定了适应国家发展的战略决策。在这种情况下,土地资源成为了各国专家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由于土地资源包含的问题多种多样,例如:人口、环境、及经济的发展状况,做到这三者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土地资源官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

二、土地资源管理可持续利用发展现状

由于各个国家结合自身国情和土地资源的应用情况,相应的开展了土地资源管理策略,并进行了有效的落实。在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令土地资源管理陷入了更为严重的境地。根据对资料的调查和实际研究,笔者总结出以下集中问题:

1.耕地数量急剧减少

土地资源大量占用和浪费的情况时长发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人口的不断增加,国家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可利用的、质量好的土地资源也是少量的。我国的土地资源有限,大部分地区对土地施工规划不合理、土地使用监管不严格、管理体系的不健全等导致建筑用地过多,大量的占用农田的情况时常发生。并且,由于建筑的需要,城市和农村都出现大量的填沟伐木现象。并且,有些施工单位,仅仅以赚取利润为目的,对建筑偷工减料,导致房屋施工质量差,甚至会出现建筑建到一半,出现丢弃的局面。许多没建完或者建成后质量不合格的房屋,都会进行拆除。拆除后的房屋很难在进行农业种植,所以导致耕地面积在急剧减少,导致土地资源的大浪浪费,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土地质量受到影响

对土地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也是进行土地资源管理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的质量差。一般情况下,我国的农民咋进行农作物的种植时,更注重的是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并没有注重多土地的养护。虽然,也有一部分的农民对土地进行后期的维护,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这就导致了我国土地的质量的不到良好的保护,致使土地的质量下降,同时,也导致了土地的价值降低的情况。进一步来讲,现在农作物的种植,农民大量的使用农药化肥等药物,虽然对农作物的产量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这也直接导致了土地营养成分的流失,使土地的生产能力降低,从而导致农作物的收成降低。而人们就会加大对化学药剂的使用,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这种恶性循环如果长期的进行下去,会使图的生产能力降低,并产生严重的后果。

3、人均土地资源数量少,后备资源不足

虽然我国的土地总面积位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部分土地难以用于农业种植,耕地面积有限,用于农牧业的土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耕地垦殖率达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甚至达不到部分亚非国家的水平。随着我国人口的进一步增多,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后备,资源极其缺乏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

4、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加强荒漠化程度

近年来我国环境不断恶化,耕地面积迅速减少,土地退化严重,部分地区过度放牧,森林资源乱砍乱伐,导致我国将近四分之一的林场出现退化的现象,水土流失程度加重,土地荒漠化程度加深,使得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不合理的化肥农药使用,降低土地质量,造成许多农业用地无法进行作物栽培。虽然我国对部分土地进行开发使用,但是由于开发程度不高,许多用地的产量较低、时间长,这部分土地被搁置不用,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三、针对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提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点建议

根据上文我们知道我国的土地资源在管理方面的确存在着很多问

题,比如耕地面积越来越少,这对我国农业发展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再加之,我国土地存在着不合理利用的现象,如果这种现象长期存在下去,将会使很多土地价值减少,变成荒漠,另外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是因槿丝谥诙啵其人均占有量非常少,这就给后续发展带来很大困难。但是尽管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着这些问题,但是只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就一定能够缓解进而解决这些问题。接下来,笔者就详细的介绍一下解决办法。

1、改革土地制度,加强土地管理

地方政府要切实落实中央颁布的各项政策,配合国家的方针计划,加强对所属区域的土地管辖,彻底改变土地主体权缺失的难。加强法律在土地使用管理中的作用,大力改革司法、土地立法和监督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土地法律制度,保障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相关机制,加强土地资源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对于产业用地和耕地之间的矛盾,要积极的协调,及时解决,确保土地使用的合理合法性,达到可持续使用的目的。对土地制定、土地使用的总体规划和全年计划,要加强宏观调控,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对土地使用进行统筹安排,最终达到加强土地管理和有效利用土地的目的。

2、开展土地整治,改善生态环境

对土地资源的开发使用进一步的治理,增加土地的植被面积,对于荒漠化进行治理,加大管理投入,缩小荒漠化面积。土地治理要以预防为主,采取防治结合的办法,对部分地区开展综合治理工作,减少洪水等灾害给土地带来的损失,对于人为原因造成的土地破坏要加大惩罚力度,提高人民对于土地保护的意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虽然我国的土地资源在可持续发展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随着国家土地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越来深,我国农户保护土地的意识越来越高,面临的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圣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探索[C].2015科技产业发赞誉建设成就研讨会论文集,2015(02):144-146.

[2]寇维双.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探索[J].吉林农业,2013(12):123-124.

可持续土地管理篇3

关键词:土地管理;农村土地;问题;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

前言:建立和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是当前土地工作的核心,要发挥土地管理制度的指导作用和中心价值,必要尊重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实际,这样才能达到土地管理制度的完整性和功能性。现实中要对土地管理制度的规范和确定的价值加以发扬,形成管理、价格、机制、储备、制度方面的重点思考,从长远的角度力促土地管理制度的完善,使其更能适应发展的局势和未来的趋向,以灵活的政策和防止实现对土地管理制度的体系构建,打造土地管理制度和土地工作的新发展。

1.土地管理的现状

1.1当前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

我国土地管理工作中主要的内容包括: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和法规的制定,各种法律和行政规范的执行,对于土地信息进行确定,并予以科学评价,对土地进行登记和颁证工作,确定土地的所有人、使用者和相关关系人,统计土地相关信息,并予以及时整理和上报,及时制止土地违法事件,调节土地权属和使用等方面产生的纠纷。

1.2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基础

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是社会主义的土地制度,这是由一系列法律和制度所规定和保证的,从宪法上看,规定了我国国家制度,因此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只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管理制度。同时,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因此,土地的使用推行有偿使用的原则。我国奉行环境保护和粮食自给自足政策,因此,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中有耕地保护和环境保护的相关表述和重点体现。可见,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基础非常广泛,新时期要在扩大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基础,尊重基础的实际要求基础上,形成对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更好地实践。

1.3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基础性法律

《宪法》、《土地管理法》,《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城市房地产管理办法》,等法律和规范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基础性法律,这些法律为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建立起到了基础性的支撑,给我国土地管理工作带来指导,为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完善形成了手段,上述法律的全面执行是繁荣土地市场,促进土地管理制度建设的根本。

2.目前我国可持续土地管理面临的问题

(1)没有落实健全的可持续土地管理制度。就目前而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我国对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最近才被提及,本来土地可持续管理制度基础比较薄弱,再加上目前社会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所以该项政策的落实一直没有具体付诸行动。除此之外,由于我国土地面积较大,且可利用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加上各地区土地数量和经济社会发展使用的需要情况有不相同,所以国家关于统一的土地可持续管理制度的制定比较复杂。

(2)相关可持续土地管理制度的指定人员对我国土地现状缺乏全面的认识,对土地的评估不能充分考虑到全方面,所以导致制定出来的相关政策制度也是比较片面,没有严谨的科学性和实际性,实际管理工作落实中也不能做到对土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管理。

(3)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人员没有按照规章制度来落实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工作,而且在管理工作中,由于其自身专业素质不高,导致在管理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不能及时做出反应,找出解决对策,也导致了土地的可持续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开展。土地的可持续管理中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是目前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由于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多和分布不均匀,所以对其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就比较麻烦,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来完善各级管理工作,少了财政支持,对于土地可持续发展来说就没了力量源泉。

3.改变土地管理中问题的相关对策

3.1依法行政,落实政策

土地管理法的中相关权利能否得到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干群关系是否紧密,因此要加强对农村干部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提升其政治觉悟,使其在工作中努力做到依法行政,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为百姓的利益和人民的富裕尽自己的一份力,政策的落实可以使得广大农民的权益得到保障

3.2努力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

要在农村地区普及土地承包法的相关规定,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使农民了解土地承包经营管理的制度,从而使得他们对国家的土地政策更加了解,更好地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明确自己的义务,对农村的干部要加强法律法规的教育,提升其法律的意识,使其工作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这样就可以使其转变工作的思想,端正作风,更好地维护农民的利益,对于土地承包,要以稳定和健全的承包关系为前提,做到有偿,自愿并且依法进行土地承包,并不断地探索新的机制,使得土地的流转更加顺畅同时使农民的土地利益更加有保障

3.3做到保护耕地和发展经济两手抓

现在,我国越来越意识到土地管理的重要性,加大了土地管理的力度,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要努力做到既保护耕地又发展经济,转变原有的传统思想,与时俱进来给农民创造更多的利益,使其生活更加有保障,要积极地开发新的耕地,并加大对旧城以及老村的改造力度,将闲置的基地充分地利用起来,努力使得农村土地的利用率得到提高

3.4提高土地补偿的标准

目前征收农村的土地补偿标准太低,并且土地增值分配非常的不合理,这使得广大的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引起极大的不满,同时土地补偿标准太低也导致现在大量的耕地被人以极低的代价征用,造成耕地的大量减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要尽快提高土地补偿标准,出台一些政策给予农民合理的补偿,在对土地补偿标准进行计算时,除了要考虑到征地前几年粮食作物的价值外还要考虑到土地这一重要资源的市场价值,将补偿的分配机制进行适当的改革,使得集体和农民个人所享有的补偿比例在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内,对于农民应该享有的补偿费要直接分到农民的手里,避免层层分拨层层被克扣的情况发生对于耕地征收要采用慎重的态度,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不能仅仅为了招商而大量地征收土地导致农民失业,生活失去保障。

3.5管理中应该做到将土地信息系统和土地开发利用系统统一起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土地的使用和规划现状统一到比较直接感受到的层面,便于对土地的使用情况做统一管理,通过信息技术对所涉及的各个事项的分析,对工作中的不足能及时纠正,对下一步工作开展具有借鉴作用。并且通过数据智能留档,掌握最近几年土地使用的演变,为土地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做好可持续土地长远管理规划。

3.6肯定可持续土地管理对我国土地发展的积极作用,财政部门为此应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一切管理工作只有在财政支持下才能有效开展,所以可持续土地管理部门应该按照国家规定的土地管理标准制定出土地管理支出费用,按照程序向财政部门递交财政支出申请,财政支出也应该做好土地管理中各项工作的经费的审核,给予财政支持,并做好财政费用支出监督,为我国可持续土地管理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结束语:土地管理制度是国家重要的基础管理体系,土地作为人类从事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础,同时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土地的使用和管理规划都是为了更好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来达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目前来讲,我国可持续土地管理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所以,能否做到可持续管理制度的确立和有关部门的认真落实管理工作就成为当前对土地可持续管理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谢志岿,曹景钧.如何制度化解决当前中国土地问题――对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目标模式的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12,01:48-52.

[2]李中.我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展望[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45-49.

[3]赵崔莉,刘新卫.浅析中国工业化不同时期的土地管理政策[J].资源科学,2012,09:1698-1704.

[4]陈银蓉.我国政府土地管理行为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0.

[5]仁,鞠成伟.论土地督察制度与土地管理模式改革[J].行政法学研究,2007,02:96-101.

[6]王万茂.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现状、问题及改革[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76-82.

可持续土地管理篇4

CentreforagriculturalLandscapeand

LandUseResearch(ZaLF),

Germany(eds.)

SustainableDevelopmentof

multifunctionalLandscapes

2003,286pp.

HardcovereUR89.95

iSBn3-540-00008-9

K海尔明,H韦格润编

2002年3月,来自欧洲各地的科学家建立了“景观未来”的研究合作网络,旨在以全欧洲的视角迎接未来可持续土地发展研究的挑战。本书是“景观未来”研究合作的第一项成果。编者精选了环境、社会和经济等不同领域的相关文章,内容涉及:景观多功能性一般概念的分析,景观特征和农业、林业土地管理的可持续评价方法;可持续土地管理策略的科学依据,针对土地利用政策制定的政治、规划和管理层次上的决策支持。

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多功能景观和可持续发展(共6篇文章):1.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多功能性概念;2.作为多维环境和社会问题的欧洲景观的可持续发展;3.关于农村发展的景观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多功能性;4.多功能景观特征的多学科环境研究;5.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故事的精神;6.景观理解和形成潜在的驱动力。第二部分景观的特征和评价(共5篇文章):1.欧洲景观层次的形成反映了河网密度;2.以模型方法对景观的综合时空分析;3.作为农业用地质量功能的波兰的景观结构;4.景观评价中的压力、状态和反应指标;5.作为农业-环境规划地域基础的综合土地利用分区系统。第三部分是可持续的土地管理和发展(共6篇文章):1.挪威关于农业管理的景观功能;2.英国可持续景观管理评论;3.转型期的波兰土地管理;4.波兰西部平原的农业景观研究;5.农业、自然和经济的相互作用的管理;6.德国ostprignitz-Ruppin地区木材的可持续管理。第四部分介绍了“景观未来”,多功能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网络的情况。

现在的欧洲,越来越多的土地利用需求是和景观相结合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一步就是识别土地多重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功能,分析景观如何实现,深刻理解全球和区域的景观功能和农村发展过程,认识土地发展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的规律。在未来的农村景观管理中,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路径的识别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适合从事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管理学研究的人员阅读,并且对于相关政策制定者具有参考价值。

王铮,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

可持续土地管理篇5

【关键词】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土地集约利用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

土地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活动的载体与空间,土地利用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未来,对可持续发展道路影响较大。我国人多地少的特点决定了土地利用紧张的局面,同时,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迅速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进一步加剧了人地矛盾,不利于城镇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小城镇以发展二三产业为主,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上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小城镇在土地资源的利用方面仍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要想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小城镇必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度,走土地集约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小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结合小城镇现阶段的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土地集约化水平可以看出,我国小城镇的土地利用依然处于粗放阶段,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整体偏低,建设用地需求量得不到满足与集体土地闲置的现象同时存在。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取得很大的阶段性成果,但一些老旧城镇或者历史小城镇仍然存在大量土地闲置、土地低效利用的情况。许多单位或企业用地规划不合理,“多征少用、征而不用”的现象较多,造成大量土地的闲置与浪费。新世纪以来,小城镇发展规模迅速增加,城镇面积不断扩张,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加剧、旧城镇开发程度低,大量闲置土地得不到利用等。许多小城镇只重视面积的扩张,不注重土地内部潜力的挖掘,虽然人均用地面积较大,但地下空间的利用率极低,土地空间承载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开发。部分小城镇规划不合理,用地比例失调,居住用地、企业用地等所占比例较大,而绿化、交通等城镇基础设施用地比例相对较小。小城镇中各类型用地相互混杂,分区不明显,布局不合理,土地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土地利用效率极低,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小城镇用地规划不合理还体现在用地时间分配不科学上,为了追求规模及效益的最大化,盲目进行土地资源的占用与开发,缺乏长远的土地利用规划,往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符,违背客观发展规律。在我国小城镇中存有大量的集体土地,国家对集体土地流转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还不完善,缺乏科学的法律依据与政策指导,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许多小城镇通过降低土地价格来吸引外商投资,直接导致了土地经济效益的外流,间接产生土地利用率低的结果。

归根到底,我国小城镇土地利用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产权制度等的不健全。我国小城镇集体建设用地的所有权主体不明晰、权限界定模糊,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更是缺乏合理规划与保护。我国小城镇土地既属于国有土地,也属于集体土地,在使用与管理过程中,既可按照国有土地使用与管理办法,也可按照集体土地使用与管理办法,这种现象很容易导致政府部门与居民之间产生利益上的冲突。由于对符合公共利益需求的土地征用界定不明确,导致小城镇中土地征用情况混乱,土地用途转换不符合规定,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偏低,不符合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土地是区域发展的基本空间,也是重要的资源保障,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反过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二者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

实行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得到综合提高,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但二者在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上还是有区别的。土地集约利用强调开发土地资源的潜力与深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节约利用每一寸土地,争取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它是一个静态的过程,主要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充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土地利用现状,并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对于土地利用方面有着不同的理念,它主要强调土地资源的长期性甚至永久性利用,注重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提高,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追求土地资源长期利用取得的效果,虽然能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但不一定能够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度。

我国小城镇实行土地集约利用应参照的理论基础

小城镇实行土地集约利用就是为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首先应该遵循的就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国内外学者经过多年来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使得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强调共同、协调、公平、高效、多维的发展,具体包括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社会发展的本质是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创造出一个公平、自由、人权的和谐社会。在经济方面,不能仅仅重视经济数量的增长,还要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要改变传统“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生产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提倡清洁生产与文明消费。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不能超出环境的承载力,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

城市规划理论对土地集约利用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发展阶段与发展方式也出现许多不同,以工业化的发展为基础,我国城市大概经历了“田园城市”、“功能城市”、“有机城市”和“生态城市”四个阶段,随之改变的就是土地集约利用的方式从劳力资本型向资本技术型、结构型、生态型转变,土地集约利用度逐步得到提高。

城乡一体化理论指导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各要素进行自由流动并辅以人为协调,实现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城乡关系得到优化,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城乡一体化理论指导城乡之间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对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起到很大的作用。我国小城镇具有城市与农村的双重属性,它具有社会、经济、生态相统一且较为独立的特性,更加适用城乡一体化理论。

基于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实行土地集约利用应把区域整体发展理论作为基础理论之一。要把城市与乡村看做一个整体的区域单位,探索适合区域整体特征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调整区域用地结构与布局,促进区域的整体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下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

小城镇发展的规模通常与土地规模成正比关系,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展,城镇人均占地面积逐步缩小,土地利用类型变得更加多样化,土地功能分区更加明显,土地利用价值越来越高,地价呈逐步上涨的趋势。当小城镇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由于我国土地资源总量的固定性,小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扩展受到很大限制,为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实行土地集约利用,则土地集约利用理念占据主导地位。我国是人口大国,虽然国土面积较大,但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却十分有限,人均用地面积相对较少,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与总量的固定性促使人们进行土地集约化利用,以此缓解人地紧张的矛盾。结合我国实际发展现状来看,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还滞后于小城镇规模的扩展。

土地使用制度对小城镇土地的集约化利用起到明显的引导与支配作用。我国早期实行无偿无期限、行政划拨的土地使用与配置制度,忽视了市场在土地配置中的作用,大大降低土地配置的效率,还导致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布局混乱的局面。在经历土地制度改革以后,土地市场对土地资源的配置作用得到体现,配置效率大幅度提高,提高了小城镇土地利用水平。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劣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影响也很大。在一定的区域内,各种用地结构组合在一起,构成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如果各部分的用地比例都控制在适度范围内,那么就能够实现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相反,如果各部分用地比例失调就会形成用地结构与布局混乱的情况,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是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结合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发展现状,从时间与空间上进行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总体安排与布局。土地利用规划严格限定我国各类用地的转变,实施用途管制制度,并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调整规划,规划制定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土地集约利用的结果。

我国土地利用方式从原始的“粗放式”模式逐步向“集约型”模式转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也得到很大提高,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土地资源总量的限制,人均建设用地量大大减少,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产生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如土地盐碱化、沙漠化等。单纯依靠加强土地管理手段来提高土地利用率已经不能满足土地利用的需要,而科技手段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加大科技投入,进行土地整理与土地复垦工作,改造各类中低产田,不仅可以解决诸多土地生态问题,还有效增加土地资源的可利用量,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度。

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平均用地面积逐步减少,为了保证经济发展,只能加强土地潜力与深度的开发,扩大土地的容积率,使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得到稳步提升。

区域土地集约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土地资源的管理与使用制度是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政策依据,政府在其中的领导作用非常重要。关键要不断完善土地管理法规,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加强土地市场的建设,对土地流转实行严格规范,同时完善土地利用监督机制,对于“多占少用、占而不用”等违规事件,严格追究其责任。政府部门还要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把土地集约利用纳入工作考核中,保证土地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土地利用规划是我国实行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参考标准,各区域应结合本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编制出科学合理的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要对未来土地利用的需求与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对区域内土地利用深度与潜力进行评估,结合区域的长远利益,合理控制小城镇的发展规模与土地集约利用度。土地利用规划要对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进行适当调整,使其不断得到优化,充分发挥各种用地结构的相互辅助与推动作用,实现区域发展效益的最大化。

提高土地供给总量是实施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与基础。对于小城镇中闲置、荒废或者低效利用的土地进行回收改造,重新安排进行合理高效利用。对于许多老旧的小城镇进行科学改造,盘活废弃、闲置的土地,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建立完善的土地储备制度,提高土地储备总量,同时积极拓展新的土地资源。对于新的土地利用项目,要进行综合指标评价,包括经济效益、投资规模、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等,对其土地利用进行严格要求,保证土地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调控作用。由于对土地需求的不同以及使用者自身经济能力、土地使用目的、土地价格、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土地市场利用经济杠杆进行土地资源的配置,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对于除公益性用地以外的其他各种用地,都要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并不断完善土地招拍挂制度。将政府的调控作用与市场调节机制相结合,最大程度上实行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知识与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关键。不管是制定土地利用规划还是实施土地整治工程等,都要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状况进行指标评价,如利用3S技术对小城镇用地规模、用地结构及布局、土地集约利用度、用地效益等指标进行检测估算,发现土地利用存在的缺陷,为土地管理与利用工作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对于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起到关键作用。此外,科学技术在各产业中的应用使得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政府把产业结构优劣作为企业用地分配的考核依据,促使企业不断加大土地集约利用的深度,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效益,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区域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集约利用土地的观念与意识的提高在土地集约利用过程中属于重要的环节。要加强宣传土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性,将一些土地集约利用方面较好的管理模式、经验、方法等进行推广,同时对表现优异的用地单位进行政策上的优惠,而对于土地利用低效、浪费现象严重的单位要进行严格查处,限制其对土地资源的使用。只有加强人们集约利用土地的意识,才能促使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结语

我国小城镇建设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也进一步得到深化,土地资源是小城镇规模扩展与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区域土地资源总量的限制决定土地集约利用化是小城镇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现阶段我国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仍然存在很多不合理的问题,如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政府的调节作用与市场的调控机制配合还不完善,科学技术投入水平还远远不够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口规模的扩大与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对小城镇实行土地集约利用方面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与发展目标,政府新修订的土地利用规划加强了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指导,可持续发展观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也证明走土地集约的道路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因此要不断加强小城镇用地结构与布局的合理调整,充分运用制度政策、科学技术、土地市场等多种手段来加强土地集约利用,促进小城镇区域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我国城镇化的进程。

可持续土地管理篇6

关键词: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1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开发失控,无序发展,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2)总量性、结构性供求失衡,造成大量商品房空置。

(3)房屋开发建设科技含量低,新材料,新技术使用量小。

(4)房地产投资比重过大,造成金融潜在风险和行业不平衡。

(5)房价高导致贫富悬殊加剧,增加了社会不和谐的因素。

2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1协调发展的原则

房地产业只有通过持续的发展才能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在发展中适度控制规模和速度,抑制各种不良现象的发生,逐步解决现有的房地产开发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房地产业才能成为拉动相关产业向提高技术含量,产业升级改造方向发展,形成房地产业同国民经济三大产业良性,协调发展的态势。

2.2社会公平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所强调的公平性,包括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公平、资源利用和发展机会的公平等方面。重视不同地区发展的均衡性,重视地区间发展的公平性,可以通过政策导向和税收杠杆等手段加以调节。还应当将改善投资环境作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促进地区发展的相对平衡,从而实现发展机会在时间(当代人和未来人之间)和空间(不同城区、不同收入阶层人之间)的公平。

2.3和谐性原则

人与自然之间必须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合理利用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处理好人类自身生存发展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房地产建设应当以低的能源和物资消耗,高的经济运行效率为根本并确保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2.4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

要依靠科技进步在城市房地产建设中提高科技含量。一是要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科技水平,将新的科学知识应用于建设实践;二是开发新材料以代替耗竭性自然资源的使用;三是重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四是重视适用技术的整合集成,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科技贡献率;五是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促进新材料,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

3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促进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的房地产业管理新体制,必须是符合房地产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一是要尽快建立规划、土地、房产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二是建立以土地总监制为核心内容的垂直执法监督体制,强化自上而下的监督机制。实施对用地规模的控制和合理布局,实现土地供应总量的有效控制,保持耕地的动态平衡。同时要加强房地产金融体系的调控,发挥金融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有效调节,完善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保持房地产市场供求的动态平衡,推动房地产经济的适度增长。

(2)完善房地产法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健全房地产管理法律体系,是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应进一步完善充分体现城市土地、乡村土地、资源管理及资产管理的完整《土地法》,协调好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抓紧制订完善房地产管理的配套法规来填补房地产统一管理的法律盲区,如《国土利用计划法》、《住宅法》等,建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人类住区环境的机制。

(3)科学规划、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一是实施用途管制,加大保护耕地力度,制止农用地向非农用地转化。二是科学利用土地资源,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资源利用从粗放转变到集约,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一方面禁止盲目乱建开发区,控制中小城市的平面扩张;另一方面进行城市用地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提高土地利用效益。通过旧城改造、提高容积率“获取”大量土地建设城市。另外要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和后备土地资源开发。通过土地整理可以扩大地块和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产出率。从而达到保持耕地动态平衡的目标。

(4)培育和发展房地产市场,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房地产市场是一个统一的市场,一是垄断一级市场,优化二级市场,放开三级市场。垄断一级市场,就是要确保政府对土地出让的高度垄断,控制土地供应总量;优化二级市场,就是要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统一的原则,优化房地产投资结构;放开三级市场,就是对存量房地产要实行流通领域、形式、对象和价格全部放开。二是加强房地产价格管理。要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价格的信息、咨询、监督体系。逐步清理土地的隐形市场,加强对划拨土地使用权的管理。三是调整开发投资结构,重点发展普通住宅。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重点要转向中低档居民住宅,努力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

(5)合理利用金融贷款,控制房地产金融风险。目前主要任务是降低房地产过度投入带来的金融风险,促进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长期,协调发展。应在总量上限制房地产贷款的规模,抑制房地产过度投机炒作。同时建立房地产抵押、拍卖和信用保险制度,降低银行对开发商和居民贷款的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

(6)重视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房地产的规划布局、建设与后期物业管理都应有超前的环保观念。在充分利用自然地貌、资源的基础上,创造出人与环境有机融合的舒适空间和居住环境。首先,在房地产开发选址应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生态林地,不影响风景名胜、人文景观.多在荒地、废弃地上进行建设开发。其次,应建立规范的房地产建筑质量保障制度,通过消费市场约束机制,抵制劣质、有毒材料、部件的使用。第三,大力推进房地产建筑节能工作,采取有效的节能技术与管理措施,加大节能材料的使用。第四,在城市规划区内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绿化带、绿化区域,提高绿化质量和城市园林水平。

(7)提高房屋设计水平,加大高新技术含量。从总体布局、平面布置、建筑设备、节能及造型等方面来提高设计水平。建立“以人为本”和适度的超前的设计理念,在保证设计原则和科学性的同时兼顾人们对房屋的个性化追求。加快新技术、新材料与新工艺的标准化、系列化进程;房屋设计上要选择各种新的设计模式,促进新产品的应用与推广,以大幅度地提高房屋的科技含量,从而使房地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4结束语

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对人民居住、生活水平的提高乃至推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待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同时兼顾房地产业与环境、社会和国民经济。把房地产业置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经济持续,良性发展的背景下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顾海波.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思考[J].国土资源,2006,(6).

可持续土地管理篇7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划拨土地使用权,是指土地使用者依法无偿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划拨土地使用权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市土地管理部门主管全市划拨土地使用权的管理工作。

县(市)土地管理部门按照权限负责本辖区内划拨土地使用权的管理工作。

计划、规划、财政、房地产管理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配合土地管理部门做好划拨土地使用权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用于非营利性的下列建设用地,确属必需的,可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划拨:

(一)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

(二)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

(三)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项目用地;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用地。

第六条  申请划拨土地使用权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申请使用土地者持计划部门批准的年度基本建设计划等有关文件,向市、县(市)土地管理部门提交用地申请书。在城市规划区内申请用地的,还需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二)市、县(市)土地管理部门对用地申请进行审核,划定用地范围。

(三)申请使用土地者缴纳土地补偿、安置补助等费用。所缴费用由土地管理部门代收代付。

(四)市、县(市)土地管理部门将审核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人民政府依照法定批准权限划拨后,办理土地登记手续,核发《国有土地使用证》。

第七条  土地使用者必须按照批准的土地用途,合理利用土地,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确需改变土地用途的,须经原批准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同意,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八条  土地使用者取得划拨土地使用权后,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限开工建设。超过规定时限满一年的,由市、县(市)土地管理部门按每平方米五至十五元的标准征收土地闲置费;超过规定时限满二年的,由市、县(市)人民政府无偿收回划拨土地使用权。

第九条  划拨土地使用权随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转让时,受让方应当自与转让方达成协议之日起六十日内,持原《国有土地使用证》和地上建筑物及其他附着物的产权证明、房地产管理部门同意转让房产的证明等合法证件,到市、县(市)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土地使用权出让,经土地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并报经市、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补缴出让金,办理土地权属变更登记手续,换领《国有土地使用证》。

土地使用者申请将划拨土地使用权改为出让土地使用权时,其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按照前款规定办理。

第十条  划拨土地使用权随同私有房屋转让时,可以不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受让方应当自批准转让之日起六十日内,凭转让后的房屋所有权证书,到市、县(市)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土地权属变更登记手续,换领《国有土地使用证》。转让方应补缴的土地收益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征收。

第十一条  在企业结构调整中,国有企业之间、集体企业之间、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之间,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合并、兼并或者企业分立发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移的,企业双方应当自批准之日起六十日内持有关证明文件到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土地权属变更登记手续,换领《国有土地使用证》。

第十二条  企业破产时,原划拨土地使用权由市、县(市)人民政府无偿收回,收回后应当以拍卖、招标为主的方式出让,所得土地价款首先用于破产企业职工就业安置。

第十三条  交换划拨土地使用权的,交换双方持《国有土地使用证》和地上建筑物及其他附着物产权证明、房地产管理部门同意交换房产的证明等合法证件,向市、县(市)土地管理部门提交书面申请,经批准划拨后,办理土地权属变更登记手续,换领《国有土使用证》。

划拨土地使用权与出让土地使用权交换的,划拨土地使用者一方应当申请土地使用权出让,出让手续按照本办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办理。

第十四条  单位或者个人以划拨土地使用权作为条件,与出资人联合建设的,所建项目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应当在办理土地使用权划拨和变更登记手续后,方可建设;所建项目不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应当在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补缴出让金后,方可建设。

第十五条  以营利为目的,房屋所有权人将以划拨方式取得使用权的国有土地上建成的房屋出租的,租金中所含土地收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征收。

第十六条  设定房地产抵押权的土地使用权是以划拨方式取得的,依法拍卖该房地产后,应当从拍卖所得价款中缴纳相当于应缴纳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款额后,抵押权人方可优先受偿。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划拨土地使用权终止:

(一)市、县(市)人民政府依法收回的;

(二)划拨土地使用权已办理出让手续的;

(三)人民法院收回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判决、裁定生效的;

(四)原划拨土地使用者因迁移、撤销、解散、破产的;

(五)划拨土地使用权人死亡,无合法继承人的;

(六)土地灭失的;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八条  市、县(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和城市规划要求,可以无偿收回划拨土地使用权,对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补偿。

第十九条  对无权批准或者超越权限批准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其批准文件无效,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以行政处分。所占用的土地以非法用地处理。

第二十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市)土地管理部门给以处罚;

(一)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基准地价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三的罚款;拒不改正的,收回其土地使用权,没收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

(二)擅自转让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其转让行为无效,没收其非法所得,并处以非法所得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四十的罚款。

(三)逾期未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缴纳出让金的,责令其十五日内补办出让手续,补缴出让金,并处以应缴出让金价款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的罚款。

(四)逾期未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的,责令其三十日内补办土地变更登记手续,并分别对双方处以每平方米二至五元的罚款。

第二十一条  对当事人给以处罚时,应当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执行罚没款时,应当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没收据。罚没款和征收的土地闲置费一律交同级财政。

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对土地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条例》的规定,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土地管理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三条  土地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收受贿赂、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给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可持续土地管理篇8

在社会的发展生存中,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载体之一是土地。同时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土地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城市土地资源作为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所以在当今的城市规划中,土地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现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通过合理有效的措施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占有、分配以及使用的规划、组织、控制和监督,从而加强城市土地资源管理,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本篇文章从我国目前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出发,针对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城市规划作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土地资源管理在城市用地紧张与土地资源浪费中的应用

在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长的速度比较快,城市人均占地面积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城市政府加强土地利用,导致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过高,进而使得土地生态系统对城市的自我调节的能力极度下降。然而,人地矛盾也是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与此同时,现在的某些城市为了虚化城市的发展状况,吸引外界的投资,逐渐出现了“空城”的现象,也就是占地面积非常大,建筑的高档别墅、度假村以及星级酒店等等都是形同虚设。还有些城市出现“开而不发,围而不用”的现象,导致了大量土地资源浪费。此外,一些城市不顾国家的要求和有关政策法规的规定,擅自乱征乱批土地,盲目发展开发区。

1.1制定科学的城市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

土地资源管理作为国家管理土地的措施,执行土地法律法规,实现国家对各类用地宏观调控。城市土地规划的管理工作队城市规划发挥着主导作用,同时引导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的管理,使得用地者提前知道对每一块的城市规划,以及如何做和不能做的事情。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土地资源管理才会在城市规划的约束下进行。

针对上面提到的人地矛盾,人民居住用房紧张,交通、教育等各种问题,城市政府应该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并且基于对土地的需求规划、土地供应能力,建设城市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发展,对土地的整天利用做出总体规划,同时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规模、空间比例控制标准、建筑密度、人口密度控制标准应遵循科学的规范。

1.2落实最严格的土地保护节约制度

政府在关注人地矛盾的同时,还要落实最严格的土地保护节约制度。坚持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不动摇。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要求,努力提高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与此同时,确立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在衔接好两项规划的前提下,确保更好的发挥出土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效益,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土地资源管理在城市规划中起到了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目前,我国城市的土地市场发育远未成熟,发展也并不协调,出让的土地数量较少,并且存在大量的隐形交易。同时,一些土地使用者在利益的驱使下,向国家购买了一定年限的土地使用权,但是他们并没有将其用到各种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建设中,而是将大量的土地使用权投放到获利较大、见效较快的领域中去,这样的利益诱惑,致使越来越多的土地使用者进入了开发误区,从而极大的阻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整个城市化发展的进程。针对城市土地市场不健全,规范管理缺乏依据的现状,提出了以下几种措施:

2.1建立健全我国的土地市场体系

在目前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是一个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的载体,土地供应状况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发展空间、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而城市建设中所需要的土地,必须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完善土地法规,支持中介服务组织培养,加强监督管理,维护正义和公平的土地市场,与之同时,利用价格机制来抑制多占、乱占以及浪费土地的行为,进一步努力提高土地资本的利用效率和地域空间的生态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

2.2转变城市政府观念,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城市蔓延方式和用土地换效益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以人为本”的要求。因此,城市政府应转变城市政府观念,强调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适度建设紧凑城市。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城市政府应该在综合考虑经济、人口、城市、环保、文化、教育等的因素下,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和整合土地供应计划。同时公开透明的开发和管理土地供应计划,让其在强大的可操作下有利避免盲目竞争。客观上城市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土地供应计划,促进土地供求平衡,进而调控房地产市场。

2.3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土地资源管理是城市规划中很重要的内容之一。我们国家的土地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并且土地按城市大小限制,,集约化的土地利用更符合我国城市的土地资源管理。城市政府应该组织土地整理的工作,古老的城市的转型,按照每一个计划,一步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与之同时,通过税收、信贷和其他政策和利益机制来鼓励老城市土地开发,并且合理确定住宅建筑的密度和容积率,提高城市建设用地供应。

结束语

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城市土地使用的综合研究,并在土地使用基础上的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土地资源需求量增大,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缓解人地矛盾,在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更好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总而言之,加快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实现政府对土地市场的科学、有效地管理,并且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土地管理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城市土地的效益,进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与土地资产收益的良性互动,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⑴李汉周,我国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现状及对策研究,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⑵陈林王轶“以人为本”思想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8(3):34-41.

可持续土地管理篇9

1.1城市政体理论城市政体理论是以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作为理论依据,具体阐述了对城市发展的动力――市政府、工商业及金融集团和社区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城市空间的构筑及其变化产生的影响。城市整体理论提出,城市空间的变化体现了政体的变迁。因此,“政体”的主导者及其内部成员之间的变动,都将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实际上,城中村改造充分体现出各方利益之间的博弈:如果政府最终占据了主导地位,则由政府主导的改造拆迁就会服从全市统一规划,为全市的发展谋求最大利益;当开发商力量占据主导地位时,城中村改造就会朝着开发商的意愿发展,为开发商谋求最大利益;当城中村村集体力量足够强大时,城中村改造就会最大限度地满足村集体的利益。

1.2产权理论产权理论是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奠基开创的,它是一种经济理论。产权理论认为没有产权的社会是一个效率绝对低下、资源配置绝对无效的社会,清晰地产权可以很好地解决各种经济问题。

城中村规划改造是涉及社会、经济、人文等多方面的综合体,其中经济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几乎所有的城中村都有自己的集体资产,一个合理的内部经济体制可以为村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促进规划改造的实施,这就涉及到产权问题,最合理的分配方式往往是现金分配。采用现金分配,便于明确产权产权归属,且操作流程简单易懂,增加了村民自主择业的机会。若采取股份分配的方式,分配过程中不免出现问题或纠纷。当然,现金分配的前提必须是村集体所有资产可以变现。为此,可全部出售乡、村两级所有的工商企业,并且允许企业现行的主要经营者优先收购,以面影响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使企业在产权主体变更的过程中实现平稳过渡。需要注意的是,公共用地、宅基地和土地不参与产权划分。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处理农业用地:①由原来耕种的农民承包经营,如果征用农田作为商业用地,必须按比例将出售所得的利润返还给全体村民;②由政府按照一定的价格回收农业用地,作为储备的土地资源以便日后出售。

1.3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指的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前提下,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并不是经济社会中某一要素的可持续发展,而是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社会”整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它涵盖了以下几点内容:第一,“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主体,也就是将人的全面作为发展的核心内容;第二,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资源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实现人口(p)、资源(R)、环境(e)和发展(D)之间的良性循环为目标。发展是主旋律,发展的前提是保护现有的资源环境,最大限度的满足人口和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型的发展观,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其核心是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目标是实现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追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

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已引起各国政府高度重视,这充分表明它对于现代经济的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城中村规划改造相关政策分析

要确保顺利开展城中村改造,重点在于各级政府方面政策推进,政策要涉及改造的每一个阶段。本节将重点阐述城中村改造所涉及的相关具体政策,并对政策进行适当的解读和分析。

2.1国家政策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一直是制约城中村改造的关键,若要彻底处理这个问题,先要打破传统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束缚,才能提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而真正实现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所以,城中村改造的首要任务就是完成转制,这样才能为开展下一步奠定必要的基础。具体来讲,转制主要包括“四转”:一是由农村村民向城市居民转变,由原有的土地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土地国有制,由村民委员会向居民委员会转变,由以往的村委会管理为主的集体经济逐步实现集体法人股东及个人股东共同持股的股份制公司。

2.1.1农业人口转非农业人口:要从村民转成居民,只要持有有关证件到当地的政府部门办理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的手续即可,无需过于繁琐的程序。在这过程中,可免收城市增容费和其他相关费用,政府财政部门承担新户口簿的工本费。再通过政府法令,有计划性的实现在册的农业户口向非农业户口的变更,征用土地后,根据相关条例需要办理农转非手续的,必须严格执行操作流程。

2.1.2集体土地的处置:我国政府在1998年出台的《土地管理法》强调“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有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我国目前的土地资源管理主要包括集体土地所有、国家土地所有两种形式,所以针对其各自的特点实行两种管理制度,即二元制的土地所有权制度。

目前,从空间范围来看,城中村已属于城市规划区,但在土地管理上仍然实行农民集体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政策充分考虑农民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有助于实现农民利益,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因为这种制度和附近城区的管理机制存在很大的出入,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中村的改造,不利于土地资源的监管和改造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二章第二条的相关规定,村民转为居民以后原集体所有的土地就转为国家所有,但土地使用权仍属村民,并核发房产证。因此,改造城中村的工程又变成了旧城改造的问题。以下简要介绍操作办法:①一次性完成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转为土地国有制,保留集体对土地的使用权,但是以历史用地的名义办理国有土地使用登记手续,核发国有土地使用证;②原村委会和经济社的自留用地在村委会撤销后相应地转为转制后组建的公司或下属的子公司所有,并以历史用地的名义办理国有土地登记手续,由国家核发国有土地使用证,同时在原有土地上的建设的建筑物也可以在办理了相关手续后,核发房产证;③国土房管部门核查了宅基地以后,对符合法律规定的建筑物换发房产证;④完成土地征收后,如果政府无力经营,可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转让,再讲取得的资金收益根据有关规定返还给村民,但市政府必须统一调控。

2.1.3撤销村委会:根据相关政策法规,城中村改造中完成“农专非”以后,自动撤销以往的村委会及农村管理机制,而交由居委会和城市街道的管理机制。

2.1.4集体经济组织转制:实现“农转非”以后,村民普遍开始关注集体资产的分配问题,这也属于转制工作的重点之一。为此,由政府部门统一管理道路、桥梁等非经营性资产,而商铺、饭店、旅馆和厂房等经营性的资产,应明晰产权、核定集体资产、量化到个人。

可持续土地管理篇10

关键词:资源城镇水土流失水利建设生态

一、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的供给和保障。水利包含着水资源开发利用、除害、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等许多内容。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1.目前我国城市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时空分布不均匀,利用粗放。目前全国的总供水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我国的水资源利用大多是粗放型,不注重节水,浪费严重。

(2)洪涝、干旱灾害频繁。我国洪涝灾害十分频繁,几乎每年都发生,加之水利工程及城市、乡村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灾害损失十分严重。干旱灾害也经常发生,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次灾害的直接损失将不断加大。

(3)我国现有水利工程有相当一部分工程质量不高,设计标准偏低,一些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大中型灌区工程配套不齐,致使工程效益衰减,有的工程甚至报废。

(4)水污染十分严重,水环境问题突出。

因此,只有确保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确保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利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总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21世纪的中国,经济和社会能否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工程的运用与管理、水利的投资与建设、人才的开发与使用、水土保持、防洪除涝、体制与机制、科教与法规等。其中,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造成城市水土流失的原因

城市水土保持是指城市建设区范围内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造成城市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一、城市地面硬化加剧了洪水危害。城市建设导致硬化地面、建筑物增加,致使入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流速加快引起洪水问题。二、城市水土流失加重了泥沙淤积。由于建设过程中的开挖地表、破坏植被、堆弃土石,直接加重了水土流失。造成地下管道、水系和河道的淤积,阻塞道路。三、地下水补给减小加重了水资源紧缺。城市人口聚集,产业集中,城市水资源供应日趋紧张。四是环境污染和景观问题。城市建设不可避免地导致环境污染,山区地表水缺乏,为改善居住环境,一些城市修建了橡胶坝等景观,发生洪水时河道堵塞,泄洪能力差,水流不畅,冲刷加剧,引发洪水水土流失问题。

二、如何做好城市的水利建设工作

水土流失给城市经济发展到来了很大的危害,为了保护城镇生态环境,防治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做好城市的水利建设工作,我们应该做到一下几点

1.加强城区绿地建设和环境保护。植草种树是城市绿化、改善环境的最佳方法。植树种草可以控制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可以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而且可以为保护全球气候系统和生态环境发挥积极作用。

2.提高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提高设计质量,以利于雨水的回收以及水资源的不断循环利用,水利建设在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经济社会用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等方面提供足够的保障;水利在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维系良好的水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内外的发展也日益表明,在用水需求不断增加、水资源日趋紧缺的形势下,水资源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增强,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因此做好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必不可少。

3.加强城镇水系综合整治,加强城镇防灾治理工作和污水治理工作。水系对于一个城镇很重要,城镇河流整治包括整治排水系统和整治河岸生态环境。在整治排水方面,要坚持科学管理,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手段,科学安排、调度和管理水资源,在保护治理方面,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以恢复和改善水体功能为目标,严格管理社会的排污行为,倡导和发展绿色经济。

4.合理开发水资源以及做好城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要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目标,通过探索建立水权制度,不断完善节水的体制机制,努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和提高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逐步解决生态恶化问题,促进全省水利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工作,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城市开发建设来说,从一开始,就要考虑这个问题,不能等到出现问题才去解决,而且治理的费用比防治所花费的费用还高。

6.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