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溯源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44:14

农产品溯源管理篇1

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出现,让这个关乎整个社会的瓶颈问题,有了转变。浙江鸿穗物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平,经过7年的调研和实践,研发出了农业物联网的应用及农产品全程溯源平台。这个平台既让农户从田间地头就开始数据采集,在手机上就能监管自己的农场,又让消费者、监管部门、种植养殖户三方,都能看到一个真实的、实时的生产、流通、销售过程。不仅能够达到切实保护消费者和农户切身利益的目的,更让那些不良生产或者投机取巧者无机可乘,又使食品安全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自主研发农业物联网

现任浙江鸿穗物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刘平,1988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电子技术专业,曾工作于北京长城科技产业(集团),参加过高压电机变流调速系统的研发及参与晶闸管变流技术国家标准的编制,之后工作于清华同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独立完成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计算机中心机房的设计、施工、验收等一系列工作,在同方还参与了商务部2004年发起的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追溯体系建设项目。

近年来,国家对食品追溯系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物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云计算中心的不断完善,感受到这个机遇且抱着对九亿农民谋福利的远大决心,2010年,刘平回到杭州开始自主创业。

2013年1月,在浙江海外高级人才创新园,他一手创办成立了“浙江鸿穗物联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个集研发、生产、集成、销售于一体的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调研和体验,从公司到田间,从硬件到软件,从公司到参与部级平台的建设,全部自主研发。到目前为止,公司第五代真正农业4.0技术的智能硬件,已经小批量生产;第四版本的“全国产品网络化全程溯源应用平台”也已上线运行。

该公司致力于打造“全国产品网格化全程溯源综合应用平台”、物联网产品与系统集成,全面应用于农、林、牧、渔、水各行业,为保障农产品(食品)安全提供精确的数据来源,是支撑产品质量、信誉的保障体系,公司如今已成为农业物联网应用的领军企业。

更加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该公司开发的“全国产品网格化全程溯源综合应用平台”,其平台数据于2016年7月嵌入国家“全国产品防伪溯源公共验证平台”,该平台2016年9月28日在北京上线。同时,该公司还参与编制“基于组织机构代码和物品编码的防伪溯源编码技术条件”的国家标准。

破解难题

据有关权威性论证表明,影响农产品(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表现为:1.化学性污染、环境污染,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过度使用;2.生物技术产品的安全性问题;3.食品添加剂、防腐剂不当使用;4.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5.制造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

而影响农产品(食品)追溯体系的问题则主要表现为:1.经营规模与成本:生产者经营规模小且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很难对每一个节点实行完全监控,如果对产品记录逐一审核、备案,成本将会大幅提高;2.溯源信息成孤岛:各地区、行业、地方企业推出各类追溯平台,没有统一标准,信息没有互通互联,成为孤岛信息;3.标签信息过于简单:目前市场上的产品二维码标签比较多,大多是产品的营销标签。少部分溯源标签也不是全程溯源,其标签信息过于简单,标签的价值不高;4.信息采集较为繁琐:各地区已建可溯源农产品示范区,大部分基于临时性质的,用户操作与信息录入不便,数据采集和信息录入较复杂,导致溯源体系建设的推广受阻;5.溯源信息可信度:现在产品标签上的溯源信息大都采用手工录入,甚至于标签在市场上可以买卖,可信度极低,消费者对溯源标签信任度不大。

针对这些突出存在的问题,浙江鸿穗公司通过规范应用流程、信息互通互联、简便数据采集、品牌规模经营、进行全程溯源等予以破解。特别是在全程溯源方面,该公司充分发挥了行业协会、第三方专业机构的作用,充分贯彻落实了国务院“关于建设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信息链条”,及“支持协会积极参与建设第三方追溯平台”的精神,切实达到了维护农户和消费者权益的目的。

农业物联网的应用利国利民

农业物联网的应用不仅让消费者对产品有了一目了然的认知,使用健康的产品,也无形中提高了农户种植养殖的积极性,更让那些危害人们健康的不良商户和生产者无机可乘,同时还对各个方面起到了有利的作用。

首先,它有利于科学规划产品追溯管理体系、标准体系、认证制度:针对不同产品生产流通特性,制订相应的建设规范。采用数据化、图形化、可化的追溯方式,实现不同环节信息互联互通、实现产品全过程通查通识。可纳入现有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良好作业操作规范、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对产品等认证等。

另外,它还有利于对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促进质量安全综合治理:建设数据防伪溯源体系、在线检验检测体系、信息流存分析体系与企业内部质量品控管理体系对接,打造严密的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管控链条。防伪溯源综合管理平台可根据各监管部门的要求,充分发挥溯源信息共享的交换机制作用,创新质量安全和公共安全监管模式,实施产品全过程智能化“云监管”。构建大数据监管模型,完善预测预警机制,严防重要产品发生区域性、系统性安全风险。充分挖掘追溯数据在企业质量信用评价中的应用价值,完善质量诚信自律机制。建立智能化的产品质量安全投诉、责任主体定位、销售范围及影响评估、问题产品召回及应急处置等机制,调动公众参与质量安全和公共安全治理的积极性。

在推进主要农业生产资料追溯体系建设方面:对农药、兽药、饲料、肥料、种子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进行电子表格化管理,在登记、生产、经营、使用环节,全程追溯监管为主要内容。建立农业生产资料信息追溯码标识制度,建设主要农业生产资料追溯体系,实施全程追溯管理,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

它还有助于建设农产品(食品)创新管理模式:实现食用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追溯管理。平台对生产企业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把生产需要的农产品定义为源品,如该源品带有标签,就将标签的溯源信息绑定在加工产品的溯源链上,切实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推动追溯链条向食品原料供应环节延伸,实行全产业链可追溯管理。促进消费转型升级。以溯源二维码为载体,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可用手机扫码,验证商品信息。平台做到售前溯源,售后追溯的功能,对不良企业的产品有质量信用记录,平台的产品质量安全档案和质量失信“黑名单”适时消费提示,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从而推动大型商超、医院和团体消费单位等主动采购可溯源产品,营造有利于可追溯产品消费的市场环境。有利于市场预测与精准营销。产品溯源大数据分析与成果应用,为经济调节和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带动品牌创建和商业模式创新。更好地开拓国内外市场。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菜市场等集中交易场所结合追溯体系建设,发展电子结算、智慧物流和电子商务,实现创新发展。

同时,它还创新了查询查验方式:建立完善政府追溯数据统一共享交换机制,推进各类追溯信息互通共享,实现上下游信息互联互通。开通统一的公共服务窗口,面向社会公众提品信息一站式查询验证服务。

防伪溯源前景广阔

据有关权威人士介绍,农业物联网的应用对整个社会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社会的公信力

为消费者提供便捷权威的验证服务,提升产品信誉度。目前消费者所看到的二维码标签就是一个商品标签,信息简单不全,不能便捷核实防伪信息,导致消费者τ诓品的信任度一直无法提升。该公司二维码防伪溯源验证大众化、简单、方便,无须消费者承担任何费用,提升了防伪验证比率。溯源功能使消费者更放心,并且对产品有了更深的认识,增强对产品品牌的信任度,也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2.为品牌企业提供有效的保护手段

打击假冒伪劣如何做到从根源上杜绝,单纯的验证产品厂家信息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在防伪的同时必须溯源,能够监控产品的原料、生产、仓储、物流信息的数据链。

造假者就是钻了产品没有防伪溯源标签、没有溯源的防伪标签易复制、标签的后台数据链不足、查询复杂的空子,导致市场内假冒伪劣产品横行,被仿冒品牌信誉受损导致产品销量下降,蒙受巨大经济损失。良好的产品质量是树立企业品牌的根基。采用不可复制安全二维码做标签,防伪溯源功能为企业品牌起到护航作用,助企业品牌打下夯实基础。

3.辅助政府主管部门决策

在物联网农业应用平台和产品防伪溯源应用平台的数据支撑下,运用大数据的分析,采用数字化、图形化、可视化的形式展现给监管部门对产品流通的动向一目了然。还可以根据各管理部门的要求定制所需要的分析数据,给监管部门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4.为产品交易防伪追溯提供有力支撑

农产品溯源管理篇2

关键词:农产品大数据平台追溯平台质量点评

中图分类号:F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104-02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农产品质量点评及安全追溯平台建设是基于大数据技术,以实现产销对接,形成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从根本上实现农产品的“来可查、去可追”,最终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为目的,构建农产品质量点评及安全追溯平台,集成农产品质量评估于农产品追溯过程中,平台面向农户、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所有农业生产者,真正意义上实现农业生产者和农业消费者的对接;通过平台检验农产品的质量,体现供需关系;搭建供需渠道,解决供需矛盾;区分农产品等级,促进农产品品牌形成;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1发展现状

2002年以来,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逐步确立了食品和农产品可追溯制度。近年来,随着问题农产品的频频出现,国家和有关部门也都在积极探索如何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将农产品追溯作为一个重要的措施,一种发展战略方向。且近年来,随着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产品追溯,重要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追溯意识显著增强,社会对追溯的认识度和接受度逐步提升,追溯体系建设市场环境明显改善,对追溯的需求也日益强烈。我国在北京、河北、上海、天津、深圳、南京等地就蔬菜、畜禽产品安全追溯制度及系统建设方面已经开展了试点示范工作,然而这些试点或收效甚微,或成效不持久,大多声势渐息。已有的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虽然具备了可追溯性,却也没有强调对追溯过程标识的真实性进行鉴定。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过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势在必行[2]。

2建设必要性

现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仍面临农产品生产分散、溯源的“源头”不明确、流通不畅、市场信息不对称、信用缺失使数据信息真假难辨、农产品安全质量追溯分段式监管造成信息割据,形成数据信息孤岛等问题,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的实现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分阶段由低到高,逐步完善。为了进一步推进产品追溯体系建设,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推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积极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在该意见指示下,同时考虑现有的生产、技术和经济条件,提出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农产品质量点评及安全追溯平台,实现过程加结果监控,提升质量管理能力,促进监管方式创新,保障消费者安全。基于该平台形成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全链条;突破现行的农产品销售瓶颈,建立新平台、新渠道,将农产品产销带入全面信息化r代,扫除农产品流通不畅、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障碍,为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者提供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市场契机,并形成消费者认可的农产品品牌,实现农产品的生产智能化、管理透明化、经营网络化、服务灵活化,颠覆传统零售模式,推动农产品产业升级。

3技术方案

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农产品质量点评及安全追溯平台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物联网设备、大数据平台为载体,有效的信息获取、信息展示、信息共享以及信息管理机制的农产品质量点评及安全溯源平台。该平台采用C2C模式,直接对接农业生产者和农业消费者,并从农产品平台准入准出、农产品产地生产信息、农产品销售者提供的产品描述信息、平台农产品描述信息监督、平台农产品质量检测、平台农产品描述信息奖惩、消费者点评7个环节实现对农产品质量的安全追溯[3]。平台提供:(1)农产品质量追溯服务;(2)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开辟农产品C2C营销模式;(3)品牌塑造服务,基于平台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市场化将农产品进行区分,形成农产品质量比拼竞争机制,促进农产品品牌的形成;(4)宣传推广服务,基于平台推广放心的农产品品牌,保证农产品从“田间”到“舌尖”的质量安全。基于大数据技术实现产销对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带动农产品产销全面信息化时代,从根本上实现农产品的“来可查、去可追”,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4创新点

充分考虑平台处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及将来的可拓展性,采用大数据架构,保证处理能力和响应时间能够满足日益增多的用户对信息处理的需求。(1)为了适应不同使用者的具体需求,平台能够针对具体要求进行定制,以适应生产者、农产品类型各异、品种繁多、特色明显的现状。(2)提出农产品生产者、平台、农产品消费者三方共同参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模式。(3)提出将农产品追溯过程与质量检测、质量点评相结合进行质量监管,综合追溯平台、第三方检测机构和消费者共同对农产品质量进行监督。

5结语

该系统通过农产品产地信息的实时获取、农产品定期质量检测及用户质量点评,实现对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全过程动态监控,并将这些实时监控数据以云的方式分布式存储在数据中心,实现对农产品的各个环节的监控、预警,建立完整的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实现从源头到市场整个供应链全程可控,并基于该平台提供农产品质量控制、质量追溯、农产品电商、农产品品牌塑造、宣传推广服务。

(1)经济效益:突破现行的农产品销售瓶颈,拓宽农产品市场,借助该平台搭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产品等级及品牌形成,建立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高速通道,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2)社会效益: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满足了人们对无公害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了政府监管能力,保障了人们身体健康,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开放的流量平台创造了商机,丰富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部分解决农民创业、就业问题;提高了农民生态、环保、健康和科学种田意识,提高了农民素质;为生态农产品开发起到积极推动作用。(3)生态效益: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溯源体系,最大限度地控制了化学农药和肥料的使用量,同时有效地防止了土壤、水源、农产品的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陈红华,师严涛,田志宏.我国食品可追溯系统中的博弈模型分析[J].经济师,2007(7):10-12.

农产品溯源管理篇3

关键词农产品;快速溯源;软件项目开发

中图分类号S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1)47-0044-02

1项目背景

近来食品安全事件频频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由于农产品处于最上游的链条,它的安全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信息记录规范、流向跟踪精准、应急反应迅速的农产品质量追溯网络监管体系,既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自身建设的需要。

重庆市标准化研究院承担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申请的国家863项目《农产品质量快速溯源系统设计与运行规范研究及技术实现》的子课题《重庆市农产品质量快速溯源系统的综合应用示范研究》,现就农产品质量快速溯源系统的设计思想与大家进行探讨。

2系统建设原则

农产品溯源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从体系、功能、数据采集、数据上传与下发、过程等各个方面保证整个系统目标的实现,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及标准管理的有效机制,对内实现部门间企业相关标准资源的管理,对外实现本地(或远程)方式访问标准资源。农产品溯源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应考虑以下设计原则:

1)先进性和实用性原则

计算机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系统技术有机融合而成的信息技术是传统信息的技术革新,因而在设计中应首先采用信息服务技术和成熟的网络,以保证整体系统的先进性,使整个工程立足于高起点。但同时应考虑到产品溯源服务是一项创新的,未有成熟案例可参考的信息化工程。因此设计中应将先进性和实用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既具有先进性,又能满足用户对产品溯源的实际需求。

2)集成性原则

集成是保证系统信息一致性,功能整体性的核心,就系统的总体结构而言,它体现在物理集成、信息集成、功能集成和过程集成等方面,因此系统设计,充分考虑与现有系统、资源的集成。

3)安全性原则

设置科学合理的权限管理体系,方便访问权限设置,防止非授权用户对系统的访问、操作。

4)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并行开发企业端模块、中心端,查询端模块,由一个企业点的某几个产品开始,从点及面,逐步展开。对于产品信息的追溯,提供多种方式:网站、超市查询机、短消息、邮件等。

3系统设计目标

农产品溯源系统是一个综合性信息管理工程。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在充分考虑目前计算机信息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前提下,结合阶段化建设的思路,决定整个系统首先应该实现如下目标:

1)采用一维条码技术,验证农产品的真伪,即具有产品防伪功能,对跟踪的产品添加溯源条码(主要针对附加价值高的产品);

2)查询产品资料,根据溯源码,可以获取产品的名称、规格以及其他的提供的详细资料,如:各工序的质检员、生产者、生产日期等;

3)灵活的采集定制:对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出厂各环节在追溯系统中的信息采集环节进行灵活的定义;

4)方便的数据采集,在企业端,可以根据采集定义,方便地进行数据采集,范围,时机,频率等采集执行条件灵活方便,并能够进行数据比对(与标准数据)、数据审核等功能,并预留格式报表打印接口。在溯源数据中心端,同样地有一个数据采集模块,可以方便的从企业溯源库中采集数据到中心溯源库;

5)溯源码管理与打印;

6)溯源系统基本上是3部分独立,每一部分可以独立运行;

7)提供多种数据访问模式:超市终端机和公网网站是两种模式访问,用户通过商品溯源码应能追溯到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数据,并与生产标准进行对比。后期可提供短消息、邮件等方式进行数据的访问、交互;

8)建立安全可靠的数据库体系;具有高效的信息采集、分析、整理、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逐步建立集中起完整的农产品溯源数据中心。

4非功能性需求

4.1性能要求

系统必须能长期稳定运行,尤其是在运行一定时期后累积大量数据后仍然需要保证优越的性能。

4.2界面和易用性要求

1)系统界面友好,具有必要的操作提示功能和输入校验功能;

2)超市区域平台要求输入设备只能为条码扫描仪和触摸屏输入;

3)要有广告位置等。

4.3开放性要求

供应商应提供开放的应用接口,可以方便地与其他厂家的应用系统进行数据交换,便于系统未来的扩展。供应商应提交技术文档,详细说明其软件系统与其他厂家的应用系统进行数据交换的方式及应用接口的使用说明。

5结论

《农产品质量快速溯源系统设计与运行规范研究及技术实现》项目已经于2009年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的验收,由重庆市标准化研究院自主开发的重庆市农产品质量快速溯源系统在涪陵榨菜集团得到了应用,并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肯定。

参考文献

[1]金海水,刘俊华.农产品质量快速溯源系统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制度建设,2009(25).

[2]郑力翔.农产品质量全程追踪与溯源技术研究及应用.中国集体经济,2011(2).

[2]张瑶,金海水,刘俊华.农产品质量的同质化与快速溯源系统[J].消费导刊,2010(1).

[3]金海水,张瑶.我国农产品质量快速溯源系统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0(2).

[4]徐翔,宋一鸣,李艳梅,谢静霞.建立食用农产品溯源机制的途径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9(10).

[5]顾黄辉,黄颂禹,谢燕萍.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机制建设的探索[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4).

[6]郑火国,刘世洪,孟泓.基于GpRS的农产品移动溯源终端研究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9(26).

农产品溯源管理篇4

关键词:农产品;追溯;基层;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2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6.01.003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能够较快地落实生产者的责任,准确了解生产中投入品的使用等情况,非常符合当今农产品监管的要求,在国内外得到积极的探索和应用。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全国农业会议上提出现代农业应该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建立起追溯管理信息平台[1]。

1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意义

追溯就是追本溯源,也就是探寻事物的本质或源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可追溯性的概念定义为“通过登记的标识码,对商品或行为的历史和使用或位置予以追踪的能力”[2]。通过开展追溯,可以对造成质量安全事故的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加强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从根本上能够保证农产品安全生产,是保障农产品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目前农业生产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恐慌。一是消费者和生产企业合作社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的起源是长久以来的生产模式决定的。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仅从外包装来看根本无法判断出安全与否。如农药残留等这些问题都是隐形的,潜在地危害消费者的健康。而确实有企业、合作社是用良心做产品的,消费者却看不到。一旦有问题出现,则对整个产业造成损失;二是生产企业与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监管部门无法对每个企业实行全程监管,分辨是守法企业还是不法企业,造成一定的不信任感。只有解决消费者和企业合作社之间、企业合作社和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才能有效地减少问题产品,进而保障整个农产品质量安全。

2宜君县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工作情况

陕西省在2008年就开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的建立,先后在太白、阎良、洛川、商州、宜君等地开展了试点示范,目前信息平台已经基本成熟,只要登录陕西省优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网就可以查询到追溯产品的信息。宜君县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追溯,2008年在西村云阳果蔬专业合作社等生产基地进行农产品质量追溯试点,获取了一定的经验。2015年,铜川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网建成后,选取了4个基础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试点示范,目前平台运转基本稳定,生产记录上传正常,作为追溯企业只要点击登录,输入账号和密码,就可以将生产记录信息输入,并打印追溯条码。作为监管部门,可以输入账号密码对所管理企业的生产信息等情况进行查询监管,实现了企业、监管部门、消费者三方信息的共享。

3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在基层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通过开展追溯试点,我们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发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3.1农产品追溯目前仍以政府主导为主,企业、合作社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目前政府考虑到开展农产品追溯有利于进行监管,因此积极性较高,系统不断优化,在顶层建设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企业接受较为被动。

3.2基层企业、合作社信息化程度不高,生产档案不全,资料上报滞后

目前基层合作社重视生产技术的提高,在提高产品质量上投入较大,但对生产记录档案管理相对滞后,各合作社的生产档案管理要求上也不尽相同,一些农户的生产记录过于简单,与追溯系统要求的生产记录有一定的差距,造成生产记录上传滞后。

3.3农产品追溯管理导致合作社生产成本增大,追溯产品市场信任度差,影响追溯工作的持续开展

实施农产品追溯企业需要较大的成本,首先是企业需要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进行档案的管理登记、上传和标识打印。其次在追溯过程中,消费者对追溯产品认知和信任度较低,追溯产品的价值无法完全体现,导致企业利润下降。

3.4以农产品质量追溯为基础的农产品监管手段在基层仍处于探索阶段,监管覆盖面较小

需要进一步优化措施,加大监管力度。追溯作为监管手段之一,监管部门对企业上报记录的真实性仍需要在检查后才能核实,没有有效措施对企业进行追溯管理,衔接不到位,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以规范。

4对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思考

政府在农产品追溯中的主导作用不可动摇,适当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也是今后追溯工作的重要方面。开展农产品追溯,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但是收益不能马上显示,因此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缺乏主动性,政府的推动作用是对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立的重要保障。

如何既能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有效的执行,规范企业生产,又能尽量少的增加生产成本,是推动追溯开展的有效途径。目前追溯平台已经能够进行差异化的管理,可针对不同管理水平的企业、合作社区别对待,但在可操作性上仍有较高的提升空间。个人认为如果将产地准出制度与追溯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扩大监管覆盖面,提高政府监管能力。

加强监管力度,提高开展追溯产品的知名度,保障优质优价才能使追溯得以持续。追溯产品通过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可靠优质,但目前大多追溯产品知名度不高,导致优质不优价,而有些企业生产操作不够规范,产品以次充好,影响追溯品牌发展。因此应该加大监管力度,提升追溯产品品牌知名度,保证追溯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优良,并能真正体现出优质优价。

参考文献

[1]刘新录.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和能力提升的途径[J].农产品质量安全,2015,(02).

农产品溯源管理篇5

近年来,江苏省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完善监管体制机制,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监管,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稳定保持较高合格率,连续多年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在工作中,江苏省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之中,加快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能和水平。目前,互联网技术已在江苏省日常监管、风险预警、执法查处和追溯管理等四个方面得到充分应用。

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日常监管

近年来,江苏省下移监管重心,强化属地监管,扎实推进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

加强监管队伍和能力建设。省市县乡四级全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村村配备协管员。省级财政共投入资金1.34亿元,扶持乡镇添置必要的检验检测、执法取证等设备。目前全省共有监管员5304名,村级协管员1.6万名,每镇都配有2套以上检测仪器,为日常监管提供保障。

建立有效监管制度。围绕“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管得怎么样”等几大问题,制定全省基层网格化监管工作方案,全面推行“定对象、定人员、定任务,业绩考核”(三定一考核)的网格化监管模式。

创新监管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注重顶层设计,建成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监管系统,配套开发移动监管app,实时上传监管记录,促进各项监管措施落地生根。

目前,全省13个市、86个县(市、区)和963个乡镇已纳入系统运行,建立监管对象电子信息2.4万条,2015年上传督查巡查记录5.5万条、速测筛查记录11.6万条、宣传培训记录4200多条,产品速测记录65.7万批次。

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风险管控中

近年来,江苏省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充实检测人员,提升全省农产品质检机构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持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力度。目前全省市、县农产品质检机构已有80%通过机构考核和计量认证,检测人员达700多人。2015年,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共定量抽检各类农产品8万批次,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监管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

江苏省加强检测数据资源共享,强化检测结果应用。引入GiS和云计算技术,加强对省市县三级各类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和预警研判。已基本实现了抽样信息pDa现场完成、采样点位GpS信息自动采集、各级检测数据自动上传、检测结果自动判定,不同时期、不同产品、不同地区的产品质量状况的自动分析,为及时发现问题,消除可能存在的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风险隐患打下了坚实基础。

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领域

2015年,江苏省把农业执法信息化建设作为国家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的重要内容,要求安全县率先推进执法监管智慧化。

系统功能以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为重点,主要包括投诉举报和督办管理、日常检查管理、质量监督抽查、案件管理等模块,目前已进入调试阶段。通过该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将打破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信息孤岛”,强化信用监管,解决执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性检查”“人情监管”和“执法扰民”等问题,大幅度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效能。同时,江苏省加快“农资溯源网”试点应用,在全省6个县开展农业投入品监管追溯试点工作,依托“农资溯源网”,选择农资生产企业、批发商和乡镇经销商作为试点单位,配备用户追溯终端,完善农业投入品经营电子档案,有效解决农业投入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

信息技术应用在追溯管理中

统一追溯管理标准。江苏省制定《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技术规范》省级地方标准,规范采集信息段、时间和追溯标识等,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化水平。

农产品溯源管理篇6

关键词农产品;追溯试点;建设;成效;问题;建议;陕西定边

中图分类号F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3-0296-03

定边县位于陕西省西北部,地处陕、甘、宁、蒙4个省交界。全县总人口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万人。全县总土地面积6920km2,有农耕地246667hm2。定边县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石油、天然气、食盐富集区。农业生物资源多样,盛产马铃薯、玉米、荞麦、油料、蔬菜等特色农产品,是全国马铃薯生产大县,世界红花荞麦原产地,陕西省政府确定的5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

农产品追溯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2012年以来,定边县按照“以企业为实施主体,以基地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以生产档案记录为起点,以产品信息标识为手段,以消费者查询为终端,通过挂接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平台,链接生产、流通2个环节,实施从基地到市场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的思路,积极开展农产品追溯试点探索,初步实现了事前预防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中界定清楚责任主体、事后产品质量可追溯的目标。

1追溯试点主体企业选择

定边县纳入农产品追溯项目的企业共有10家,其中生产型企业6家,包括白泥井镇助民大棚蔬菜合作社、定边镇晨阳蔬菜专业合作社、白泥井镇绿恒蔬菜专业合作社、安边镇龙飞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科发马铃薯良种繁育有限公司、定边县绿康源有机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加工型企业2家,包括定边县鑫宏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定边县塞雪粮油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流通型企业1家,为隆菁工贸有限公司;农产品批发市场1家,为定边县东园子农贸市场。

参与农产品追溯项目的企业,除批发市场外,其他9家企业既有省市级龙头企业,又有省市级以及部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企业生产基地及产品均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及产品一体化认证,部分企业获得绿色食品、有机转换产品认证。全县纳入农产品追溯项目的企业,生产基地面积3021.5hm2,追溯产品产量3.76万t,追溯产品种类涉及马铃薯、辣椒、西甜瓜、荞麦、葵花等14类。

2追溯平台及运行制度建设

2.1追溯平台硬件建设

一是建成县级监管平台1处。在县农检中心配备电脑、数据采集等监管追溯设备6台(套)。二是建成企业检测追溯平台10处。在纳入追溯的企业中,每家检测平台配备农残速测仪1套、检测附属设备(包括振荡器、水浴锅、冰箱)3套,追溯平台配备二维码打印机1台、针式打印机1台、密码U盾、电脑等。粮食类初加工产品为主企业,主要配套了黄曲霉毒素速测卡。

2.2追溯管理运行制度建设

2.2.1生产企业追溯运行管理制度。

(1)企业产品质量管理责任制度。企业负责人是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企业设内检员、技术员,分别负责产品质量和技术宣传指导工作,是企业产品质量直接责任人。

(2)产地管理制度。主要是企业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安排布局农产品生产基地。具体生产基地编号由生产企业在生产记录档案内进行详细登记。

(3)投入品管理制度。主要是企业指定农药、化肥等农资定点供应门市,建立农资购销台账,实行实名制销售,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和不合格肥料等农资流入生产基地。

(4)基地标准化生产管理制度。主要是企业详细制定各类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按照规程标准要求组织生产,做到依标生产、依标经营。

(5)生产过程档案管理制度。主要是企业落实专人,组织农户如实记录生产农事过程操作档案,重点记载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使用次数及农药安全间隔期等事项。原始记录档案必须保存2年。

(6)产地产品自检准出制度。主要是生产企业对本企业或合作农户销售的农产品,按批次在产品销售前,实施质量检测,符合标准的准予销售。

(7)产品信息采集录入网上上传制度。企业利用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网页系统,免费申请设立企业自有网页。落实专门操作人员,按照“生产企业版”网页系统设置要求,在产品生产周期内,及时、准确、完整录入产品生产过程档案及质量检测等信息。

(8)产品准出加贴追溯标识制度。企业利用“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系统平台”的“生产企业版”网页系统设置要求,自动采用第1部分为主体码(2位数省份代码+4位数企业主体代码)+第2部分为追溯码(9位数)产品批次码的编码规则,将企业或合作农户销售的批次产品赋予二维信息码。在产品销售时,对包装或单个产品加贴追溯标识。追溯标识包括二维码标识、认证标识。

2.2.2产地农贸市场追溯运行制度。即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产地农贸市场(包括生产、流通型企业)利用“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系统平台”的“批发市场版”网页系统设置要求,免费申请设立企业自有网页。对进场产品实行严格的索证索票登记、检验检测以及不合格产品就地销毁制度,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1-2]。

2.2.3县级追溯平台监管运行制度。负责纳入追溯企业的预审备案上报工作;负责指导企业建立检测追溯平台,提供技术服务;负责指导企业按规范实施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监督企业及时维护运行“企业网络追溯平台”;负责企业诚信体系考评和问题产品质量追责工作;负责县级监管平台网络系统维护。

3追溯试点成效

3.1初步探索出农产品追溯基本技术流程模式

按照农业部门监管职责分工,定边县农产品追溯试点设计追溯的边界为从生产基地到农贸市场流通2个环节。

3.1.1生产环节。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作为实施主体,以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为前提,以生产过程档案记录为核心,以产品质量检测为关键,以产品身份标识信息化管理为手段,实现“生产有标准、过程有记录、质量有检测、身份有标识、产品准出可追溯”的目标。生产环节追溯技术流程模式见图1。

3.1.2流通环节。选择农贸市场作为实施主体,对入市产品索证索票登记、质量检测、终端查询扫描,实现“入市产品有来源、产品质量有检测、产品责任可界定”的目标。流通环节追溯技术流程模式见图2。

3.2建立健全企业产品生产经营质量控制制度,推进农业标准化发展

落实了产品质量主体责任,防止一旦出现问题产品,监管部门之间、产品生产与流通各环节之间互相推诿、责任边界不清现象。有力地推进了农业标准化,提高了企业和农户依标生产、依标经营的意识。

3.3落实市场准入制度

通过追溯,实施产地产品准出检测、产地农贸市场产品入场登记复检,确保了不合格产品不出产地、不流入市场,进一步推动了市场准入制度的深化落实。

3.4增强农产品品牌竞争力

通过追溯,提升了产品销售价格,增强了产品品牌竞争力,促进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例如,助民合作社的“白泥井”牌西瓜、香瓜,隆菁公司的“一定”牌辣椒等产品,通过在产品包装上(或产品上)加贴追溯标识,价格比同期上市的其他地区产品高0.6元/kg以上。据统计,10家企业完成销售产品追溯量达25300t,加贴二维码标识1552枚,无公害认证标识97356枚,出具食品安全合格证明216份,无一例质量投诉案件发生,实现了消费者明白消费,有效提升了质量安全水平。

4追溯项目实施保障措施

4.1加强项目组织领导

定边县农业局把农产品质量追溯试点项目作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的重要途径,按照监管职责责任分工要求,成立了以主管局长为组长,局下属农检、农技、种子、园艺、综合执法等单位负责人的项目领导小组,总体协调项目推进落实工作。在县农检中心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及技术服务工作。

4.2狠抓技术宣传培训

定边县近年来拿出15万元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专项经费,支持培训工作。一是采取“送出去”的办法,选派县农检中心、试点企业负责人和内检员等45人次分别参加省市有关质量追溯专题培训,考察外地经验,有效提高了县级及企业质量监管人员追溯技术能力。二是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先后邀请北京中信国安公司追溯软件平台开发专家及市农检中心专家深入试点企业,对企业质量管理人员进行仪器现场安装及追溯软件操作演示培训。三是组织县级监管人员通过举办专题培训会,培训企业负责人、内检员、检测员、农民技术员、示范农户等300人以上,有效提高了追溯项目参与人员的技术实施能力。

4.3加大项目资金投入

采取省级财政补一部分,企业自筹一部分,确保了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4.4加强追溯企业管理

县农检中心一方面深入试点企业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现场解决、现场纠正;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县级监管网络平台,对企业实施追溯情况跟踪监控,对多次不按项目相关实施要求操作的企业,通过诫勉警告、降低企业信用等级等措施,倒逼企业规范追溯工作。

5追溯试点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追溯是一项集农业常规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质量控制制度、企业现代经营管理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相融合的新型技术工作[3-4],定边县虽然在项目试点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5.1企业主动参与动力不强

由于农产品销区市场执行市场准入制度不到位,市场对产地生产企业产品质量证明的索要、倒逼机制没有形成,追溯与不追溯产品之间没有显著的市场价格差异,企业认为,实行产品追溯是自找麻烦、自找责任,因而企业没有动力参与产品质量追溯。

5.2企业实施产品追溯运行成本高

一般建一个检测追溯平台,至少需要硬件投资3万元,加上企业网络年费、雇佣1个专门从事质量检测和信息档案采集人员工资等费用至少需要6万元。同时,在追溯标识加贴方面,额外增加了产品包装成本。如此高额的运行成本,一般企业很难承受。

5.3追溯软件系统设计过于繁杂

目前,定边县挂接的榆林市农产品质量监管追溯系统软件平台,存在系统设计的信息量过多、内容庞杂,信息采集成本高,企业人员没有一定的网上操作技能,维护起来十分困难。

6建议

针对目前追溯试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建议在省级及以上层面出台“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实施条例(或实施细则)”,用严格规范的法律条文确保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落到实处,形成农产品追溯市场倒逼机制,推动生产企业变“要我追”为“我要追”。二是建议各级政府在今后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项目扶持资金安排上,要把企业是否实施农产品追溯,作为项目申报的首要条件,实行严格审核,一票否决。通过项目资金引导企业参与农产品追溯。三是优化追溯软件平台设计,分类设置产品追溯广度、宽度和精度。在当前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组织不健全,追溯工作处于起步阶段的情况下,应以产品追溯到企业为主,只要消费者通过二维信息码查询到产品的生产经营主体就起到了追溯作用[5-8],生产经营主体再逐步通过生产记录档案细化到具体农户、地块。系统设计必须门槛降低,需要采集上传的信息内容尽量简化,能让每一个企业首先“追”起来,不断向深度、广度、精度“追”。

7参考文献

[1]杨信廷,钱建平,张正,等.基于地理坐标和多重加密的农产品追溯编码设计[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7):131-135.

[2]杨信廷,孙传恒,钱建平.基于UCC/ean-128条码的农产品质量追溯标签的设计与实现[J].包装工程,2006,27(3):113-114.

[3]方炎,高观,范新鲁,等.我国食品安全追溯制度研究[J].农业质量标准,2005(2):37-39.

[4]余华,吴振华.农产品追溯码的编码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23):4801-4806.

[5]修文彦,任爱胜.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发展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8(S1):208-212.

[6]周洁红,姜励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中的农户行为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2):118-125.

农产品溯源管理篇7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

农产品是指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或加工产品,是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国家的和谐稳定紧密相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于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农民增收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消费安全意义重大。近年来,一方面随着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人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诸多原因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质量安全隐患较为普遍存在。因此,关乎国计民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重要性日益凸显,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国家高度重视,自2002年起,从技术和理论层面,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

1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现状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种有效手段。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综合性任务,所取得的成绩是国家各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各行业协会以及广大群众共同通力协作的结果。

1.1统筹考虑,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基本法律法规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需要在法律层面有明确要求,我国连续出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农产品包装和标示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进入法制化阶段,保障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2多措并举,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制定了茶叶、谷物、水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行业标准,规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基本定义、术语、实施原则、等内容,指导并规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实施,此外我国还有一批相关的国家标准正在建立,农业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建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

1.3广开思路,开展行业性和地方性试点探索

在政府的推动和指导下,行业性和地方性农产品可追溯管理的探索研究全面开展。例如,山东寿光开展了以条形码为主要手段的“无公害蔬菜质量追溯系统”的研究与建设;甘肃兰州建立了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天津实施了无公害蔬菜可溯源制,推出网上无公害蔬菜订菜服务;福建省在厦门黄金香凯旋店等开通了首个肉品质量查询系统,进行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试点;黑龙江垦区以稻米和畜产品为重点,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管理。这些地方性、行业性的探索试点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起了推动作用。

2我国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农产品质量追溯建设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也要清醒看到,由于起步较晚,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的农产品质量追溯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问题:

2.1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技术薄弱,追溯信息不通畅

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质量追溯应用了大量新进技术,比如Gmp技术、HaCCp技术、RFiD技术、电磁卡技术等。农产品在任一环节被发现存在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系统跟踪或产品流向追溯将责任落实到企业或个人。然而,我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信息建设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技术基础条件和不同部门分段管理模式,还不能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和系统建设的要求,农产品追溯系统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信息“孤岛”大量存在,统一的追溯信息平台没有建立。

2.2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有待健全

农产品质量追溯贯穿“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过程,整个过程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无缝隙衔接来保障。我国已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基本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虽然填补了我国农产品质量追溯法律的空白,但其法律体系还不完善,未规定强制性的追溯制度,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也就难以构筑起现代社会对农产品安全和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

2.3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程度低制约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建设

农产品生产单位规模小、数量大、组织化程度低。我国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以农户为主,数量大、规模小、组织化信息化程度低,缺乏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意识和物质基础。同时,农产品质量追溯要求有大规模、专业化的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程度较高,而我国现阶段土地条块分割,农户分散种植的粗放型经营模式短期内难以改变,因而,二者的突出矛盾制约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建设。

2.4相关利益主体追溯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参与

相关利益主体追溯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参与,从根本上说是由追溯成本过高造成的。一方面,作为种植户的农民由于生产习惯和文化素质的原因,对农产品种植全环节没有记录的习惯,若强行要求记录必然造成成本和代价高位运行;另一方面,农产品链条环节企业之间利益联结机制较为松散,垂直一体化和战略联盟运作机制还较少,从而导致农产品质量追溯的协调成本高,降低了企业参与农产品质量追溯的意愿;另外大部分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高度关注,但维权和追溯意识不强,缺乏“较真”。

3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建议

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督,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通力协作,具体建议有如下几点:

3.1从技术角度讲,要引进先进技术,提高追溯的现代化、国际化

先进的技术是开展农产品质量追溯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支撑。我们应结合我国实际,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打造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先进技术,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水平。要采用先进的it技术,实现追溯系统运行的高效便捷;要尽快采用国际通用的ean·UCC编码体系;要大力采用RFiD技术、电磁卡技术、卫星定位技术、Dan技术等实现更高水平的农产品质量追溯;尤其是要尽快全面采用GS1全球统一标志编码系统,加快我国农产品质量追溯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国际化程度。

3.2从制度角度讲,要健全相应法律法规,加强政策支持

农产品质量追溯实施成功的一个重要保障是有法可依。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从立法上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让质量追溯有法可依;同时,增加对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强制性条款,减少任意性条款的存在,提高其制度的约束力,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追溯沿着法制轨道健康发展;另外政府要尽快整合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企业现有的农产品质量追溯资源,建立统一的国家农产品质量追溯数据库。

3.3从主体角度讲,要增强各环节主体的追溯意识

针对追溯成本过高,利益主体追溯意识不强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产品质量追溯实施企业的补贴力度,弥补其开展质量追溯增加的信息记录、设备购置、标签使用、技术研发、人员培训等成本,提高相关利益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要提高消费者的追溯意识,为制度建设提供内在驱动力;要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科普培训,开展好“三下乡”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条件。

参考文献:

[1]杜国明.农产品责任与可追溯制度.广东农业科学,2008.

农产品溯源管理篇8

关键词:农产品;追溯体系;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322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133171

1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研究综述

在欧洲,由于20世纪中期大范围爆发疯牛病,欧洲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做了最初的建立与研究拓展。2002年欧盟单独成立了食品安全局,进一步在部门规章与立法上规定必须做到所有食品的可追溯,2a后欧盟进一步推出了危害分析的临界控制点体系,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在水产品领域的可追溯要求,此后又继续推动在动物源领域的产品可追溯性的体系建立。

在美国,2002年为确保从食品生产流通的每个环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予以追溯管理记录,颁布了关于生物的反恐法案;在2009年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体系予以全面构建,同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推行建立国家动物身份系统的项目。此后2011年根据时展的新要求,美国政府对原有的食品安全法案予以修订,更加强调了对于食品安全的预防控制性要求,并提出了视频的可召回制度。

在日本,2001年同样在牛肉行业内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200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进一步扩大到其它的肉类行业,2003年日本政府促进生产日志体系的进一步建立,积极鼓励生产商向消费者提供完整真实的全过程生产记录。要求向消费者提供关于产地的信息,并针对粮食食品中残留的化学品制订了相关的制度予以进一步规范。

2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研究综述

2.1对于农产品信息可追溯体系内涵的研究

国内学者将农产品可追溯体系被定义为: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进行详细的数据收集和记录,建立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库,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库数据进行管理,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环节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形成覆盖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溯源体系。

2.2对农产品信息可追溯系统体系的成本收益研究

国内学者对农产品追溯体系成本收益的研究,主要是站在农户、企业和消费者3个主体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因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所产生的成本和长期的运作所带来的收益,和这3个主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3对于农产品追溯体系相关主体的研究

2.3.1政府主体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监管主体与推广主体在我国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我国于2004年正式开始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在地方上开始推广,此后我国农业部开始在畜牧养殖、林业种植、水产品以及其它农产品领域开始全面推行试点工作,同时针对食品安全领域的立法予以进一步的调整修订,建立了更加严格的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制度,进一步严格监管的职责与责任,从过往的分段监管的模式调整为统一监管模式,另外也注重对于监管机制的不断修改和完善,进一步推动培育市场第三方的监管主体。

2.3.2农户主体

农户直接参与农产品的生产,受限于文化层次的有效,对于农产品的可追溯体系比较缺乏认同度,参与性不是很积极,在短期内认为其过于复杂,不利于生产且成本过高。而在从可追溯农产品的溢价分配体制中分析,农户往往没有获得到应有的收益提升,所以在推广上也就自然而然存在难度了,要从基础层面上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必须对农户的溢价收益分配予以考虑。

2.3.3消费者主体

消费者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最终使用主体和评判主体,但我国消费者由于对农产品的价格敏感度较高,而可追溯农产品相较于其它农产品来说不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往往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同感,对于产品所提出的相关保障程度持较大的怀疑态度,这一点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去慢慢建立这种公信力。

3研究展望

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十分重要,对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应当对国际上的农产品追溯体系进行及时学习,并借鉴其中相对先进的技术,进一步制定规范的标准体系,并且在农产品可追溯体系进行建立的过程中,政府要提供o论是制度上还是经济上的大力支持。此外,要协调好政府、农户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让消费者和农户充分认识到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的重要性,从而对这一系统的建立进行拥护。

农产品溯源管理篇9

关键词:质量追溯;农业信息化;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5-0192-03

1概述

新疆幅员辽阔,昼夜温差大,不但盛产各种瓜果,而且瓜果口感极佳,深受消费者喜爱。哈密的红枣、吐鲁番的葡萄和哈密瓜、库尔勒的香梨、阿克苏的纸皮核桃都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随着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频发,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性成为政府、企业、农户和广大消费者极大关注的问题,本文借助互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设计并实现了新疆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追溯平台,平台包括农资销售监管系统,农残检测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农资销售监管系统由新疆农业厅质监处直接领导并由地方农资监管部门具体监管,农残监测系统由新疆农业厅质监处直接领导并由地方农残检测站具体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由合作社管理生产过程信息,农业投入品如化肥、农药等直接从农资销售监管系统提取,无需合作社再录入,确保了合作社投入品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合作社在农产品采摘前一周上报采摘计划,采摘计划上报后,当地农残检测站会第一时间看到合作社上报农残检测信息并委派人员到合作社进行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检测完后在农残检测系统提交农残检测信息,该信息作为追溯信息中的一块重要内容,消费者可以直接看到,从而增强了农产品检测信息的权威性。合作社采摘完后提交二维码申请,农残检测站审核完合作社采摘信息后既可通过系统生成二维码,消费者通过扫描该二维码可以了解所购买产品生产信息、合作社信息、农残检测信息等,通过这种手段不但能提高我区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而且还可以提高我区农特色农产品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2系统整体设计

如图1所示,新疆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及追溯平台包括:农资销售监管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残检测系统。三个系统底层数据实现了共享和数据联动,系统以“农资准入”和“农产品准出”为准则,严把农业生产过程投入品准入门槛和农产品上市农残检测准出门槛,对农药、化肥、种子的销售在全疆实行实名制,对农残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不允许上市销售,依托投入品监管和农残检测两种监管手段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同时3个业务系统实现了数据共享,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将根据合作社社员身份证号直接从农资销售监管系统中提取用户采购农资信息,合作社在进行农事管理时,只需选择对应投入品和投入品使用量即可,这样最大程度地避免投入品用户自己录入时的不准确性;农残检测系统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道重要防线,合作社在提交采收信息后县乡农残检测站在农残检测系统中会第一时间看到合作社采收信息,监测站通过检测平台为合作社分配农残检测人员,农残检测人员将在采收前对即将采收农产品进行农残检测,检测完后生成对应检测报告,并通过系统上传检测报告,该检测报告在消费者扫描农产品上面二维码后即可看到。

3农资销售监管系统

农资销售监管系统主要为实现重点农资(农药、化肥、种子)销售实名制而设计,根据新疆农业厅农资销售管理办法,通过该系统可实现农资店在线备案、农资备案、农资销售、销售记录统计等功能。系统包括web版和手机app两部分,手机app主要为方便农资店农资销售而设计,农资店无需使用电脑使用手机即可实现农资销售信息登记,用户只需在第一次购买农资时录入身份证信息,以后在全疆任何地方购买农资信息只需录入身份证号系统即可提取用户基本信息,从而大大降低了r资店销售农资时数据录入量,增强了用户体验度,而且系统形成了全疆农业从业者大数据信息,为后期进行更多农业信息化项目研究奠定了基础。农资销售监管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4农残检测管理系统

农残检测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把控的一道重要防线,结合新疆农业厅实际业务需求以及追溯平台需要,设计并开发了农残检测系统,该系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社一旦生成采摘计划农残检测系统马上就可以看到,管理人员接收到采摘任务后,会第一时间安排农残检测站检测人员到田间进行农残检测,检测完成后检测人员需上传检测报告,该检测报告将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检测报告的权威性也将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同时系统也会记录负责该批次农残检测人员的个人信息,一旦出现农产品质量问题,不但可以追溯到合作社生产单位而且可以追溯到政府相关个人。农残检测系统还帮助地方农残检测站实现了速检数据的上传和数据的汇总分析功能,厅、市领导通过该平台能够很快掌握某地区的农残速检信息。农残检测监管系统整体结构如图3所示。

5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是整个平台的核心,该平台服务对象为合作社、示范社、大户以及涉农企业,平台主要为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问题,通过信息化手段对传统农业生产过程进行改造,促使传统农业向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智慧农业方向转变。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按生产计划对农业生产进行管理,用户根据自己每年实际生产计划在系统中生成对应的生产计划,生产过程的投入品、农事信息、农情信息、采摘信息、销售信息、二维码信息、财务收支信息全部都围绕生产计划进行,主要投入品(种子、化肥、农药)直接从农资销售监管系统中提取,用户无需再次录入,这不但为用户省去了大量的信息录入成本而且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投入品信息的真实性;农事农情信息可以通过手机app直接在田间采集,利用app不但能够采集文字信息,而且可以采集现场图片信息,特别是农情信息采集,巡检人员发现农情后,利用app记录现场图片并加以文字描述,合作社管理人员通过追溯平台可以第一时间看到农情巡检人员采集到的农情信息并安排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如果合作社人员无法处理该农情,合作社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追溯平台向转件进行求助,农情信息将通过追溯系统推向专家系统,专家系统会根据农情类型自动赛选并推荐专家进行处理。合作社工作人员在每次农产品采摘前一周需生成采摘计划,采摘计划生成后农残检测站工作人员就会看到该采摘计划并安排检测人员到田间进行实地检测,并将检测结果通过检测系统上传至云服务器,检测结果将作为追溯信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检测结果上传后,农残检测站工作人员会对检测结果以及该采摘批次农产品信息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生成对应采摘批次的二维码,二维码由检测站统一发放,二维码带有防伪码,一个二维码对应一个唯一的防伪码,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查看所购买农产品的生产用户信息、农事信息、投入品信息、生长过程图片、农残检测信息等,用户刮开二维码上的防伪涂层可以验证该二维码的真假,通过该平台的建设不但能最大程度确保农业生产过程数据的真实性而且依靠政府检测、监管职能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农残检测数据的权威性,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也杜绝了二维码仿冒的可能性,切实保障了消费者餐桌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结构如图4所示。

6总结及展望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追溯平台从农业生产投入品监管、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控制、农产品检测等多种手段来控制农业生产过程安全透明,通过政府及企业各部门的协同及底层数据的共享联动确保农产品生产过程安全可控、产品安全可信,最终实现消费者餐桌安全,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打造知名的企业品牌形象。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不仅是信息技术问题,更是政府、企业、个人等不同社会群体需共同参与,精心组织,协同配合的组织管理问题,整个追溯体系建设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引导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更需农业生产企业转变思路,由传统粗放式农业经营模式向现代智慧化农业模式转变,提质增效,走绿色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道路,作为消费者需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意识,每一个消费者都要成为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督人员。通过新疆特色农产品质量监管及追溯体系建设,以及新疆农业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我区建设一张农产品质量安全防控大网,逐步提高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打造知名的新疆特色农产品品牌,让我区知名的农产品品牌走出新疆走出国门。

目前,平台依拖数据共享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打造了从农业生产过程管理、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检测、农产品溯源等多途径联动的农产品监管及追溯体系,解决了农业生产过程控制问题和监管问题,后期将依托目前追溯体系建设,搭建可溯源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帮助打造地域优秀公共农产品品牌,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提高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陈松.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2]杨信廷,钱建平,孙传恒,等.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4,45(11):212-214.

[3]KarlsenKm,DreyerB,olsenp,etal.Granularityanditsroleinimplementationofseafoodtraceability[J].JournalofFoodengineering,2012,112(1-2):78-85.

[4]DonnellyK,KarlsenLm,DreyerB.asimulatedrecallstudyinfivemajorfoodsectors.BritishFoodJournal,2012,114(7):1016-1031.

[5]VoulodimosaS,patrikakisCZ,SideridisaB,etal.acompletefarmmanagementsystembasedonanimalidentificationusingRFiDtechnology[J].Computersandelectronicsinagriculture,2010,70(2):380-388.

[6]焦光源.新疆生r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4.

[7]王学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构建机制研究――基于农产品供应模式[D].武汉:武汉轻工大学,2014.

[8]杨淑莉.乌鲁木齐市蔬菜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应用及相关问题分析[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4.

农产品溯源管理篇10

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主体行为模式特点

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主体行为模式具体形式各有其特点,分别适应于不同示范区的实际问题,但是它们也具有一些共性。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主体行为模式具有存在的前提,即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主体(如农户、专业合作社、企业等)由长期的契约关系连结,有着共同的利益,他们为可追溯系统付出的成本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同时,各种可追溯系统主体行为模式各有其优缺点(见表1)。在我国,仅有三分之一的农户参与合作社等组织,其他农户处于分散的经营状态,造成散户缺乏资金、技术指导等问题。农产品可追溯系统通过合作社、中介组织或企业将生产规模较小的散户组织起来,解决了农户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的问题,从源头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如果出现农产品质量问题,可以通过可追溯系统进行溯源,迅速找出问题所在。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主体模式强调了政府在可追溯系统中的作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市场与政府“两只手”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农产品安全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然而,政府职能在可追溯系统建设过程中的缺失,已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要明确政府在可追溯系统建设中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政府作用。

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主体行为模式具体形式

以现有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主体构成的几种形式为基础,对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主体行为模式具体形式进行分析:通过契约的方式,农户在公司的组织下按照公司的要求(订单)进行农产品生产,农户在其生产过程中记录各种信息,给予农产品一个标志码,之后向公司出售带有标志码的农产品,由后者进行集中加工处理,并加上加工信息标志码,然后再开展分销活动,最终送到消费者中,消费者能够对产品各个环节的信息进行查询。该模式的实施主要依靠企业的自觉性以及相互信任性。通过同类企业的联合,规范共同的生产、质量安全标准,再通过紧密契约与农户进行合作,能够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但如何监督企业提供信息的真实性还需考虑。通过合同契约方式,企业雇佣农民,农民按照企业生产环节各种要求进行操作,如何时打农药、施用多少化肥,何时进行采摘等,企业对农民进行统一管理和监督,保证了标志码内含信息的准确性,对农产品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控制程度高,保证了农产品质量要求,但也导致了管理成本相对较高。该模式的实施主要依赖于企业与农户的契约合同关系(合同规定所需提供的信息、服务和双方的权力和义务等)状况,契约关系松散,则不利于可追溯系统的实施,契约关系紧密,则利于可追溯系统的实施。因此,可追溯系统的实施会促使可追溯系统主体间加强契约的紧密关系,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查看资料发现,我国示范区大多数选择建设该种主体行为模式,相信这种形式有其他形式不能比拟的优势。“合作社+农户”形式中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户,拿地比较容易,这样会减低一大部分的土地成本,管理控制程度高,以合作社联系农户,挑选信誉良好、产品品质较好和生产管理规范的农户,分区指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可追溯技术指导,督促其依法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建立和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由公司与专业合作社签订回收合同,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合同(高于普通同类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引导农户参与可追溯体系和生产可追溯农产品,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标准、统一价格和统一销售(如丰县喜来乐果蔬专业合作社)。该结构实现了效益收益(交易成本、规模经济)和公平收益(规避市场风险)。追溯系统的实施要求按规定的质量保证程序进行生产加工,为了更好的出售农产品,农户会积极加入可追溯系统,也促进了合作社规模的扩大。通过整合已有的资源,在成本最优的条件下,建设该可追溯系统主体行为模式,以解决农产品在上下游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解决消费者食品安全问题,使消费者食用到放心、安全的产品。“中介组织+农户”形式与“合作社+农户”形式有一定的相似性,均是以农户为社员,进行自行管理,和农户的关系比较稳定,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户,市场稳定,并且由于中介组织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信息灵、渠道多,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市场稳定,引导农户参与可追溯系统的建设,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中介组织等自发组织主导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易于实现,但其与加工企业共享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这将对他们的合作关系产生影响。在以上四种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主体行为模式中,政府这个构成主体的作用和职能是相同的,均需发挥政府这支“有形的手”的作用。政府通过法律法规规范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建设的标准,为企业和农户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资金支持,并划拨专项基金对可追溯技术等进行研究。政府指导和促进可追溯系统的建立和实施,并对可追溯系统、信息、产品质量等进行监督控制,也对企业和农户具有一定的约束能力。以上介绍的四种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主体行为模式,各有其特殊性和特定的适用范围。在我国现有国情下,多种农业经济模式并存,在不同区域内,各种行为模式的实际运行情况也会有所不同,在可追溯体系建立时,应因地制宜选择参与主体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