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供应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45:04

土地供应管理篇1

一、指导思想

严格贯彻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保证经济建设需求的前提下,采取适度从紧的土地供应政策,以供应引导需求,努力盘活存量,严格控制增量,力求建设项目用地70%来自于收购储备土地,推动土地利用向规范、节约、集约、高效的方向发展,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二、遵循的原则

(一)闲置土地一律进入县政府土地储备库,建设用地实行集中统一供应。

(二)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占用耕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三)城市建设用地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鼓励联建,搞成片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防止土地资源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浪费。禁止“扒皮式”开发,限制一家一户小面积自建。

(四)有利于发挥土地资产效益,增加政府土地收益。

(五)保证重点项目、重点产业用地,控制一般性用地。

三、年度土地供应总量及分配

2012年全县土地供应总量为374.5506公顷。其中:农用地转用指标面积为334.3294公顷,占用耕地面积为99.0450公顷(其中基本农田为2.2000公顷);旧城改造及其它建设占用城镇土地面积为40.2212公顷。具体是:

(一)新增建设用地供地计划

全县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供地总面积为334.3294公顷,其中耕地为99.0450公顷。

1、县级以上重点项目供地计划,全县重点建设项目9个,用地面积56.5544公顷,其中耕地19.0000公顷(含基本农田为2.2000公顷)。

2、乡镇场建设用地计划供地248.4700公顷,其中耕地75.9200公顷。

3、农村居民住宅供地计划,计划供地29.3050公顷,其中耕地为4.1250公顷。

(二)城区国有土地供地计划

城区供地计划:宗地为28宗,用地面积40.2212公顷。其中成片开发为20宗地,面积为39.8837公顷;楼群间插空为8宗地,面积为0.3375公顷。

四、土地供应方式

在土地供应方式上,坚持以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努力提高招、拍、挂供地的比重。除《划拨供地目录》中规定的石油天然气等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基础设施、农村居民宅基地以划拨方式供地外。经营性用地,包括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都要以有偿方式供地。其中商业、娱乐以及房地产开发用地以拍卖、挂牌方式供应土地。今年计划以拍卖方式供应土地2.0346公顷;挂牌出让38.1866公顷。严格限制以协议方式出让土地,协议出让土地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理,严格界定并控制协议出让价格。

五、计划的实施和监督

土地供应计划是政府宏观调控行为,要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施。县国土资源局是供地计划的实施部门,必须严格按计划审批土地;县项目办、建设、发改部门要配合县国土资源部门搞好供地计划的贯彻实施。

土地供应管理篇2

第一条为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加强土地调控,规范土地市场运行,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建设用地保障能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国发〔〕1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100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土地储备,是指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为实现调控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目标,依法取得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储存以备供应土地的行为。

土地储备工作的具体实施,由土地储备机构承担。

第三条土地储备机构应为市、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隶属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承担本行政辖区内土地储备工作的事业单位。

第四条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财政及当地人民银行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互相配合,保证土地储备工作顺利开展。

第五条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财政及人民银行相关分支行要将土地储备与供应数量、储备资金收支、贷款数量等信息按季逐级汇总上报主管部门,并在同级部门间进行信息交换。

第二章计划与管理

第六条各地应根据调控土地市场的需要,合理确定储备土地规模,储备土地必须符合规划、计划,优先储备闲置、空闲和低效利用的国有存量建设用地。

第七条土地储备实行计划管理。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财政及当地人民银行相关分支行等部门应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土地市场供需状况等共同编制年度土地储备计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

第八条年度土地储备计划应包括:

(一)年度储备土地规模;

(二)年度储备土地前期开发规模;

(三)年度储备土地供应规模;

(四)年度储备土地临时利用计划;

(五)计划年度末储备土地规模。

第九条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实施土地储备计划,应编制项目实施方案,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作为办理相关审批手续的依据。

第三章范围与程序

第十条下列土地可以纳入土地储备范围:

(一)依法收回的国有土地;

(二)收购的土地;

(三)行使优先购买权取得的土地;

(四)已办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批准手续的土地;

(五)其他依法取得的土地。

第十一条市、县人民政府或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无偿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由土地登记机关办理注销土地登记手续后纳入土地储备。

第十二条因实施城市规划进行旧城区改建需要调整使用土地的,应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依法对土地使用权人给予补偿后,收回土地使用权。对政府有偿收回的土地,由土地登记机关办理注销土地登记手续后纳入土地储备。

第十三条根据土地储备计划收购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储备机构应与土地使用权人签订土地使用权收购合同。收购土地的补偿标准,由土地储备机构与土地使用权人根据土地评估结果协商,经国土资源管理、财政部门或地方法规规定的机构批准确认。完成收购程序后的土地,由土地登记机关办理注销土地登记手续后纳入土地储备。

第十四条政府行使优先购买权取得的土地,由土地登记机关办理注销土地登记手续后纳入土地储备。

第十五条已办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批准手续的土地,由土地登记机关办理注销土地登记手续后纳入土地储备。

第四章开发与利用

第十六条对纳入储备的土地,经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批准,土地储备机构有权对储备土地进行前期开发、保护、管理、临时利用及为储备土地、实施前期开发进行融资等活动。

第十七条市、县人民政府可根据需要,对产权清晰、申请资料齐全的储备土地,办理土地登记手续,核发土地证书。供应已发证储备土地前,应收回土地证书,设立土地抵押权的,要先行依法解除。

第十八条土地储备机构应对储备土地特别是依法征收后纳入储备的土地进行必要的前期开发,使之具备供应条件。

第十九条前期开发涉及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水、通讯、照明、绿化、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按照有关规定,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工程实施单位。

第二十条土地储备机构应对纳入储备的土地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保护管理,防止侵害储备土地权利行为的发生。

第二十一条在储备土地未供应前,土地储备机构可将储备土地或连同地上建(构)筑物,通过出租、临时使用等方式加以利用。设立抵押权的储备土地临时利用,应征得抵押权人同意。储备土地的临时利用,一般不超过两年,且不能影响土地供应。

第五章土地供应

第二十二条储备土地完成前期开发整理后,纳入当地市、县土地供应计划,由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组织供地。

第二十三条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后的土地,纳入储备满两年未供应的,在下达下一年度农用地转用计划时扣减相应指标。

第六章资金管理

第二十四条土地储备资金收支管理严格执行《土地储备资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综〔2007〕17号)的规定。

第二十五条土地储备机构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的贷款应为担保贷款,其中抵押贷款必须具有合法的土地使用证;申请贷款的土地储备机构必须满足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要求。土地储备机构举借的贷款规模,应当与年度土地储备计划、土地储备资金项目预算相衔接,并报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不得超计划、超规模贷款。土地储备机构申请贷款时,应持财政部门的贷款规模批准文件及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的项目实施方案等书面材料向当地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申请担保贷款。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应严格按照商业原则在批准的规模内发放土地储备贷款。土地储备贷款应实行专款专用、封闭管理,不得挪用。

政府储备土地设定抵押权,其价值按照市场评估价值扣除应当上缴政府的土地出让收益确定,抵押程序参照划拨土地使用权抵押程序执行。

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应当准确、完整、及时地向人民银行建立的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报送土地储备机构的土地储备贷款相关信息。在贷款发放前,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应当查询贷款储备机构的信息,对有不良记录的土地储备机构审慎发放贷款。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应当根据监管要求,合理、科学确定贷款期限。

第二十六条土地储备机构举借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必须按贷款合同约定,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

第二十七条各类财政性资金依法不得用于土地储备贷款担保。土地储备机构应加强资金风险管理,不得以任何形式为第三方提供担保。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可依据本办法规定,结合当地实际,会同财政部门、人民银行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土地供应管理篇3

土地开发管理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有重要影响,它同人们生活和国家长治久安有着紧密联系。土地测绘在土地开发管理过程中是一项重要技术。可以为测绘技术提供依据,可以保障测绘质量。开展测绘工作时,需要针对当下土地使用情况,应该根据土地大小和位置进行确定。在满足土地开发需求管理基础上,还能够保障我国经济建设。随着技术投入使用,使得开发管理变得更有意义,可有效满足土地开发管理与经济建设的需要。测绘工程做为一门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没在土地管理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从土地详查到城镇地籍调查及耕地动态监测,获得精确测绘结果

1测绘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作用

1.1提供可靠依据

环境、资源、统计、公共设施以及经济状况这些数据收集和获得对土地规划管理有重要作用,这些数据的收集和获得对于决策有重要作用。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测绘技术,这样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数据,可以提供有效的判断信息。一般而言,测绘结果都是由很多数据组成,因此,在进行测绘之前需要建立起数据库,这样可以更进一步的提高数据使用有效性。而且在工作开展时,可以根据一定的人口、地形进行集中处理。

1.2节约投资

土地资源在进行综合开发使用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做好资金的分配问题,从节约的角度研究问题,做好预算工作,一般预算是控制的最好方法。另外,也需要合理且科学的制定出实施方案。因此,需要获得精确、精密的测绘成果,应该将详细的土地状况呈现出来,当信息反映出了实际问题,更好的保障测绘结果。在进行测绘过程中,如果精度比较低,这会影响到方案设计优化问题,影响到优化步骤。

1.3规范工程行为

在进行土地开发管理过程中,会出现诸多的施工验收标准问题。但是这些标准执行,需要遵循一定的条件。因此,在进行工作开展时,需要做好科学、合理的工程设计工作,需要做好科学、合理的工程设计。这些工作得以实现,需要获得测绘数据支撑,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保障数据全面性。另外,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相关的设计流程开展。

2土地测绘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应用

2.1土地测绘在农村集体土地开发管理中的应用

农村进行集体土地开发和管理,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范畴也比较大,在实际进行开展工作时,难度比较大。就土地纠纷问题而言,就是缺乏了相关的法律效应还有相关的地籍资料从而引起的土地纠纷。解决该问题最根本的方法是进行科学的测绘,需要政府部门和双方法人一同测量获得精确土地图文信息。在进一步协商,使得测量得出数据更具法律责任,还需要在该文件上进行签字。解决土地变更问题。现在土地是稀有资源,土地的使用关乎每个人的利益。随着不动产不断变化,土地使用面积不断变化,出现归属权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获得准确的信息进行反馈,这样可以获得精准的土地资料信息。应用土地测绘正射影像技术可以轻松的应对该问题,对需要测绘的位置定位,做好科学权属划分,精确的勘测和划定出准确位置,该技术被广泛使用于农村集体土地开发管理中。另外,土地测绘在土地开发中,相关的部门也会使用星影像技术以及数字正射影像技术,该技术可以更好的对违法土地进行检测。这样可以更好的管理土地,可以及时发现违章占地行为,掌握占地面积还有占地地点等等。这些信息的收集给监督部门进行非法土地处理提供了依据。

2.2土地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检测与调查中的应用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国土资源丰富,国土资源的调查和检测面临着很大的困难。集体土地管理工作其中包括了集体土地的等级、征集以及对其以管理区为权属单位的开发工作,因此在农村土地管理时,一般都会使用到测绘技术,而且使用的范围会比较广。土地测绘技术具备较高的分辨力,可以帮助测绘者测绘相应的数据。当前土地测绘技术不断发展,融入了遥感技术,大量的高分辨率技术出现,而且发展非常快。在进行资源调查和管理时,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进行土地筛查、土地资源现状调查、还有土地动态综合监测等等。在这些工作的需求中,土地测绘技术发挥着巨大作用。

2.3土地测绘在土地规划审批中的应用

土地测绘工作,可以给规划审批提供充足依据,可以给土地规划提供重要的资料。基于土地使用规划图进行对比,可以更好的整合土地使用方案,从而更好的进行土地综合开发使用。众所周知,科学的规范方案,可以更好的开发土地,保障土地开发合理性和科学性,也是判断规划工作质量的关键。因此,可以看出土地测绘技术在其中的重要性。另外,使用以往的测绘资料和当前的测绘资料,可以清晰的看出城镇土地扩建情况,可以更好的把握扩建规模,从而明确该地区土地综合使用情况。这样可以合理、科学的规划方案,实现土地综合利用,保障环境可持续发展。同时,土地测绘在土地开发管理及信息系统建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第一,土地测绘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使用,一开始起到的作用是进行土地管理,土地资料库数据更新以及地籍管理等等,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当下这些基本的土地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而且还可以为今后的土地规划提供依据。技术发展给土地开发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当前土地测绘使用了全球定位系统,该系统对土地采集工作可以提供精准的依据,可以提供可靠的信息,对监督管理能够提供依据。而且,在执行土地管理时,一般系统比较侧重的是土地调查,土地登记还有评价,这些可以为地籍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可以获得数据支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被建立起来之后,可以更加广泛的应用于地籍管理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中,为系统数据更新提供依据。而且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这些系统发挥出的作用越来越大,更为社会发展提供依据。大量的系统可以为地籍管理实现一体化建设进程提供依据,在城乡土地综合使用上可以发挥出积极作用,更好的为城乡土地管理和建设做出贡献。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土地供求矛盾越来越复杂。矛盾日益加剧。这对土地开发管理而言,有了新的要求。在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当下,应该不断使用新技术,新技术可以为土地测绘信息收集提供保障,在进行土地开发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这就要求相关的测绘人员,在开展工作时,需要根据测绘标准进行,科学的测绘。

参考文献

土地供应管理篇4

关键词:建设用地;批后管理;对策建议

为把有限的土地资源合理地用到项目建设上,防止批而未用产生闲置土地,杜绝“屯地”或炒地皮现象,需要加强建设用地管理。而在当前建设用地管理过程中,存在“重土地审批轻批后监管”的局面。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土地,管好国有土地资产,规范土地市场秩序,正确处理“保护与保障”、“服务与规范”的关系,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就建设用地批后管理进行研究,以期为建设用地管理提供参考价值。

一、建设用地批后管理概述

(一)建设用地批后管理内容

建设用地的批后管理主要集中在五方面,主要是指已批准的建设用地是否按用地批文和出让合同约定的用途用地;是否在约定的开工时间内开工建设;是否按约定的容积率、建筑密度及允许的配套用地指标规划设计建设;是否按规定的投资强度建设;是否在转让土地使用权时达到约定的投资比例。

(二)建设用地批后管理范围

五种批后建设用地可列入闲置土地,在建设用地批后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监测和管理: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建设用地批文有约定或规定开工建设期限的,自期满之日起满一年未动工开发建设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建设用地批文未约定或规定开工建设期限的,自土地使用权合同生效或建设用地批文颁发之日起满一年未动工开发建设的;在规定的建设期限内虽然已动工开发建设,但开发建设面积不足应动工开发建设总面积三分之一的;在规定的建设期限内虽已动工开发建设,但已投资额占总投资额不足25%且未经批准连续中止开发建设满1年的;未按合同规定、约定的投资强度、规划要求、规定用途使用土地的。

二、建设用地批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转而未供土地的清理工作、后续工作量大

一是许多用地单位工作主动性不够。一些不急于动工建设的用地单位负责人认为已享受了供地审批有关规费优惠政策,可以放缓后续工作脚步,对初步设计、环境评估等工作抓得不紧。二是供地后续工作需要一定时间。虽然项目用地红线图已出具,但规划总平面图审查、扩初设计和环境评估等环节时间需要2-3个月时间。三是受客观因素限制。一些涉及安置留地的村级组织缺乏资金或难以向村民筹集资金,未能交纳土地出让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规费,从而无法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供地审批手续。个别村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难以确定以招租形式或者招拍挂方式出让安置留地。

(二)供而未用、闲置土地处置难度大

一是政策处理不到位。由于村安置留地未完成农转用报批以及被征地村村民、阻挠施工等原因,一些企业难以动工建设。二是受规划调整或控制影响,一些单位至今未能动工建设。三是单位自身原因所致,如开发区内极个别企业,因企业资金问题或不急于投入生产而不准备兴建厂房。这些因政策处理不到位和客观因素限制的供而未用、闲置土地处置难度较大,需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以及用地单位的共同努力,针对每个项目的不同情况,逐个研究解决。

(三)工业用地监督管理不到位

一是部分企业低效利用土地,前几年以协议方式取得较多土地的个别企业,实行分期建设,虽然不属于闲置土地,但没有充分利用已供的建设用地,未能及时建成厂房,投入使用。少数企业在乡镇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单位的督促下,已建成厂房,但出现厂房空置的情况。二是工业用地出让价格较高,企业投入成本大,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一些企业难以承受已成交的地价,要求分期并延迟地价款交纳时间。企业取得土地后,需要投入厂房基建经费,购置设备,大部分企业难以承受偏高的工业地价。三是工业用地批后监督管理不到位。未能及时掌握企业开工、竣工情况,没有实施工业用地专项验收制度。

(四)批后监管不力

一是职责落实不到位。批后监管工作一直由行政科室负责,由于行政科室人员太少,日常工作繁重,无力承担大量的野外巡查工作。二是没有做到事前控制。由于不能及时发现问题的苗头、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阶段,往往是在违法事实形成后再去处理,工作难度大。三是缺乏系统的监管制度和手段,没有建立长效机制。

三、建设用地批后管理工作建议

(一)严格摸排核查转而未供土地、闲置土地、低效利用土地

应对转而未供土地、闲置土地、低效利用土地进行严格摸排核查,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1.加快转而未供土地的消化利用工作。应对区域内转而未供土地情况进行详细清查,对查出的转而未供土地分门别类加以汇总统计、认真分析,并提出相应整改措施,加快土地供应速度。成立由分管市长为组长的供地工作领导小组,对供地进展情况定期通报,及时掌握供地进程,加强督促协调。每个供地报批项目都应落实具体经办人员,实行“包前期准备工作、包跟踪服务、包项目报批”的三包制度。

2.加大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土地的清理处置力度。对闲置土地的业主单位,明确“五不”政策,即不办土地使用权证、不办土地转让、不办土地出租、不办土地抵押、不得参加下一轮土地公开出让。对企业闲置土地采取限期开发、无偿收回、等价置换、调整项目、纳入政府储备等方式和途径予以盘活。对低效利用土地项目,加强督促整改,未按时竣工的项目限期开发建设,未达到约定投资强度和利用强度的限期追加投资,对违约的用地单位严格按合同条款追究违约责任。同时,发挥土地税收手段的宏观调节作用,注重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促进部分企业已取得的存量土地和闲置土地入市,增加建设用地的供应总量。

3.对废弃矿地、废弃盐田等各种资源加以综合利用。将废弃矿区的治理利用列入工作计划,并出资负责废弃矿的平整建设,提高废弃矿地的利用效率;对废弃盐田加以开发利用,按存量建设用地对待,办理供地手续,使昔日利用效率低下的废弃盐田变成投资办厂的沃土。

4.健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成立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出让土地的全程跟踪服务管理,明确具体负责国有建设用地出让合同执行和划拨土地监管的工作人员,按时汇总供地率情况、对未供项目用地情况进行说明。对已批准的建设用地建立供地台账,按年度对建设用地情况进行定期跟踪检查,重点检查用地单位是否按照合同约定的要求使用土地,对土地供应和开发利用情况定期进行评价分析。完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内容,明确违约责任,对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执行实施全程监管。完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制度,将建设项目依法用地和履行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情况作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差别化管理,加强批后管理

对于已供的项目用地和供而未用、闲置土地,应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或督促加强利用,以达到节约集约用地的目的。

1.抓紧做好已供的项目用地的后续工作。一是加强督促。各有关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以及国土资源、开发区、新管委会等部门、单位督促用地单位或村组织抓紧做好项目规划、环评审批等工作,交纳有关规费,用地单位催促设计、环评编制单位做好项目初步设计和环境评估工作,及早提供给有关职能部门审查,尽早提供所缺的供地资料。二是加强部门服务。有关职能部门想用地单位之所想,及时审查用地单位提供的资料,特别是初步设计涉及规划建设、水利、国土、环保、消防、人防、电信、广电等部门,应及时组织会审或会签。三是指导村级组织解决安置留地有关问题。有关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对涉及安置留地的村,应做好自建住宅村民名单落实工作,对已以协议方式供地,但村级组织要求改为招拍挂方式出让的,指导村组织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尽快明确,并与国土、财税等部门沟通协调。对已交纳的有关规费作为土地收购成本,补偿给村经济合作社,再对工业用地实行招拍挂出让,土地出让收入在扣除土地收购成本、土地收益基金、土地出让业务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后专项支付给村级组织。

2.加大供而未用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对供而未用、闲置土地的处置应区别对待,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是做好征地政策处理工作。有关乡镇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等,要做好有关被征地村征地政策宣传工作,完成安置留地的农转用报批后,督促有关供而未用的企业及早动工建设。二是催促项目动工建设。项目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以及国土资源部门以书面形式告知用地单位动工建设,对有关单位按新的规划设计条件要求进行建设、调整项目建设规模、对个别确实不需要建设的,予以经济补偿,收回土地使用权,实行公开出让或划拨供地,及早开发利用由客观原因造成的闲置土地。三是建立闲置土地监管制度。国土资源部门应进一步健全建设用地批后信息系统管理,各基层国土所(分局)掌握规定的项目开工时间,并纳入日常的土地执法巡查管理,及时发现闲置土地。四是依法处理闲置土地。对个别确实属于自身原因造成的闲置土地,按照《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做出处理。

3.加强工业用地管理。针对工业用地批后管理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六个方面措施: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工业项目管理。在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时,设立前置条件,不准属于国家限制或禁止用地的工业行业企业参与竞标。对多年来未取得土地、产值、税收等考核指标居前的企业,采取不设立保留底价和设立前置条件的做法,让企业参与土地挂牌出让;使企业以合理的价格取得土地,有效地控制企业生产成本;引导企业安排低消耗、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项目。二是加强工业企业控制指标管理。对投资强度、建筑密度、绿地率、企业内部非生产性用地所占比例等指标,在土地出让前事先告知,并在土地出让合同中约定,通过企业用地验收进行把关。三是完善工业项目土地出让合同管理。根据新版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对工业项目开工时间、竣工时间以及建筑物性质、面积、建筑密度、绿地率等要求,明确列入合同条款。对延期开工、竣工或者造成闲置土地的,按约定交纳违约金,对闲置土地的,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依法收取土地闲置费,土地闲置满两年且未开工建设的,政府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四是加强工业用地动态监督管理。将工业项目纳入建设用地监测系统进行管理,将工业项目有关指标输入系统。各基层国土所(分局)及时掌握企业开工、竣工情况,及时发现供而未用、闲置土地情况,督促企业开工建设。五是完善工业用地验收制度。对已建成的工业项目,应及时主动申请建设用地验收,国土资源部门对照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条款,逐项检查;对投资强度、建筑密度、生产性用房所占比例达不到规定的,不予发放土地使用权证书。六是加快老工业点改造步伐。对规划功能仍为工业用地的老工业点,鼓励企业拆建、扩建厂房,扩大生产性用房,提高建筑密度和投资强度,增加建筑面积的,不收取土地出让金,并在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方面予以优惠。

(三)强化用地批后管理,督促节约集约用地

通过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管理、建设项目检查验收管理、出让合同跟踪管理,防止虚资圈地行为三项措施,强化用地批后管理,督促节约集约用地。

对已按批次批准农用地转用、征用的建设用地的供应情况,实行年度跟踪检查制度。对供地率达不到要求的镇街,暂停办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审批手续;对在规定时间内未建成规定建筑面积和达不到规定容积率的,通过暂缓土地使用权登记证书等措施促使其按规定开发建设,取消各项优惠政策,且不再给项目单位安排今后发展用地;对违反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逾期不开发建设,甚至长期闲置的土地,通过收取闲置费、协议收回、无偿收回、公开出让等方式予以处置,使好项目有地可用,老项目集约用地,促进新、老项目节约、集约用地。

(四)强化配套措施,促进用地批后管理

1.切实解决征地补偿纠纷。近年来,因征地补偿问题,影响了一批项目的开工建设。对于这类问题,由市政府协调相关部门、乡镇和工业区管理机构,逐一梳理问题,依法落实征地各项补偿费用,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调解与被征地农民的矛盾,力求解决纠纷,保证已批准项目按时落地建设。

2.妥善理顺历史遗留问题。对历史遗留的、闲置多年尚未动工建设的项目用地,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的原则,由项目所在工业区、工业项目区管理机构和项目所在乡镇政府主动与项目法人取得联系,通过协商,采取协议有偿收回土地、限期开发建设、推荐合作开发等办法,促进项目落地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克源,张永栋,程德宝.跟踪监管联合验收联动执法――盐城市强化建没用地批后管理的经验[J].国土资源通讯,2009(19).

2.郑志成.金华市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管理[J].浙江国土资源,2009(6).

土地供应管理篇5

1在地籍管理中的应用。

应用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对已审批的新增用地及时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中更新,保持数据的现时性、准确性;在新增建设项目竣工后及时开展变更地籍调查,检查审核新增建设项目用地审批时和竣工后权属、界址、面积的唯一性、准确性,达到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完善了建设用地抵押和登记卡的管理,增加了检查、查询功能,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实现了在信息系统和数据库中土地统计的自动化;利用历史数据和现时数据为处理权属纠纷提供依据。

2在建设用地管理中的应用

在新增用地建设项目用地报批管理中,应用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完成建设项目用地勘测定界,宗地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同时转入省国土资源建设用地远程申报系统,为建设项目用地审批提供数据保障。新增用地建设项目用地经转用审批后及时应用城镇地籍管理信息基础数据为供地提供数据和图件,完善了建设用地管理于地籍管理的之间衔接,达到了建设项目用地中间过程的质量管理。应用城镇地籍管理信息基础数据将建设用地数据全部转换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库和市域1:2000地形图数据中进行数据比对,为对建设用地全程管理提供了现势性强,准确度高,信息完备的基础数据平台。

在建设用地全程管理中的应用实例一:在2002年12月市局测绘队对张家港华瑞化工有限公司建设项目用地实勘测定界,经外业采集数据,进入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完成内业数据处理,形成了建设项目用地勘测定界图,宗地图,土地利用现状图,为该建设项目用地审批提供了数据和图件,该宗地于2003年7月经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批准签订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同月经权利人申请,市局该宗地进行了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权属审核后核发了国有土地使用证,证书在效期设定为项目建设期。同年10月开展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变更调查。该建设项目在2006年5月竣工后,市局测绘队及时进行了变更地籍调查,通过该宗地设定登记时数据与竣工调查后数据比对,进行该宗地属性、图形数据的唯一性、准确性检查,经检查该宗地权属、界址、面积数据一致。通过地籍管理信息基础数据动态更新,在建设用地全程管理中实现了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3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的应用

利用地籍管理基础数据,在建设项目用地的预审中提供建设项目用地红线内所涉及的三大类土地分类面积和界线范围,检查预审的建设项目用地界线内的土地是否符合土地利用规划,达到土地用途管制的目的。现实的技术用途是将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宗地属性、图形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库中的村、组界线图斑数据转到1:2000地形图数据中,量算建设项目用地红线内涉及的各地类面积,形成勘测定界图和数据成果,并将建设用地红线数据转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中,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提供数据。

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的应用实例二:在2006年11月市局对长江润发集团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电梯部件项目的建设用地预审中,根据规划局提供的规划选址拟建设范围红线图和数据,应用土地现状调查基础数据和1:2000地形图数据,编制了建设项目勘测定界图。在编制过程中将调查信息基础数据中的村、组界线、属性数据转到1:2000地形图中,依据调查信息基础数据量算建设项目用地红线内的土地分类面积,完成该建设用地红线数据转到土利用总体规则图,形成的数据成果保存于信息室服务器中。耕地保护科依据提供的勘测定界图和红线数据对建设项目审查,审查中确定了用地面积18.4949公顷,其中农用地18.4949公顷,项目用地红线在建设用地区内。达到了土地用途管制的目的。

土地供应管理篇6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economy,thesupplyanddemandcontradictionofthelandinChinahasbeenintensified,itposeschallengesforthelandmanagementanddevelopment.thispaperfirstlyintroduce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topographicmappingandthelanddevelopmentandmanagement,thenanalyzestheapplicationoftopographicmappingtechnologyinthelanddevelopmentandmanagementtoprovidereferencebasisforreasonablydevelopingandusingthelandresourcesbytheaccurateandcompletelandmappingandgreatlyimprovetheefficiencyoflanddevelopmentandmanagement,soastoremitthegrowingtensionofsupplyanddemandoftheland.

关键词:土地测绘;土地开发管理;应用

Keywords:topographicmapping;landdevelopmentandmanagement;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9-0216-02

0引言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推动了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土地开发与建设规模不断拓展。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十分有限,无法满足巨大的资源需求。因此,必须重视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土地测绘是土地开发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严格来讲,它是一门专业水准极高的科学技术,其作用在于为土地开发利用提供可靠数据和技术支持,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1土地测绘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重要性

1.1所谓土地测绘,就是使用专业化测量仪器和测量设备,对土地及其附属物情况进行实地勘测,同时结合土地特点,对不规则的界线裁弯取直,测量地籍,为土地开发与管理提供可靠数据。

近年来,3S技术、RS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先进测绘技术的引入大大提高了土地测绘精度,我国所掌握的地理信息越来越精确,土地开发与管理工作也更加贴近实际。这些先进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土地资源普查、耕地动态跟踪调研以及地籍测绘等工作领域,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可以说,土地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与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对于改进土地管理工作质量意义重大。

1.2土地开发管理,即在特定的区域内,根据各类城市规划、专项规划及总体规划,明确土地资源的使用功能及开发管理目标,继而运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等途径来综合调研土地资源状况,并对其进行科学地规划、改造和治理,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功能。

新常态下加强土地资源管理面临机遇与挑战,开发管理的内容应该根据社会经济状况坚持优化调整,要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严格执行国家各项土地制度,健全土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正确处理坚守土地资源红线与保障科学发展、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严控土地消耗规模,保持良好的土地资源管理秩序。同时要强化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自觉接受法律约束,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规划管地用地,依法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切实杜绝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土地资源管理各项工作。要强化保护意识和集约节约用地思维,落实节约优先方针,加强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的节约管理,注重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切实降低消耗强度,提高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1.3卫星遥感技术、3S技术等先进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与管理领域中的普及应用,大大提高了土地测绘精度,为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先进的测绘技术手段为定量评估和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一个高效的途径,使得土地资源开发与管理决策有据可循,管理工作更有针对性。

2土地测绘与土地开发管理之间的关系

土地规划中最主要的工作是土地开发管理工作,而准确高效的土地测绘又是土地开发管理的基础工作,它主要为土地开发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具体来讲,土地开发管理与土地测绘之间的关系如下:

2.1土地测绘为土地开发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选址在土地开发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址时主要根据城市、城镇、村庄的整体规划及调研分析结果进行土地开发与利用。具体流程为:先通过土地测绘收集整理地籍、地质相关数据,然后确定土地开发与管理总体方案。土地测绘所提供的地质、地籍数据对合理开发与利用土地资源至关重要。

2.2土地测绘是土地开发管理的技术支持

土地测绘贯穿土地开发与管理的整套工作流程,在具体执行中为土地开发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在土地开发管理工作中,从起初的项目批报到编制项目实施规划所需的勘测、弥补耕地的划地勘测,再到土地开发项目通过审批后对占地面积、工程规模的测量等,都要通过土地测绘技术一一实现。因此说土地测绘技术是土地开发管理的技术保障。

2.3土地开发管理对于土地测绘的具体要求

2.3.1按测量精度指标严格控制关键点的测量精度

在土地测绘中,关键点一般是指基础性数据,比如高程趋势变化点、标高;窑等比高及量注面积和坎脚、坎顶线的位置等等。而实地测量受各种因素干扰,要获得精准的数据,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提高测量精度。另一方面,土地测绘图应该明确标示农田、沟渠等地形特征,除此以外,还应该有人口密度、建筑面积以及旧村复垦和旧城改造等地区的林木种类和林木面积。为了方便后续施工,测量完毕后切记用标石标出关键点的高程和坐标。

2.3.2控制投资成本

土地开发与管理是一项相当耗费资金的工作。严格管控前期投资,确保资金流正常运作,是顺利开展日常工作的基本保障。因此,必须从施工的初始环节开始合理管控资金流,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秉承“投资成本最低”的原则,通过预算、概算、决算加强资金运作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另一方面,应提前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投资方案。首先应该通过实地测绘收集与被测部位有关的数据,同时严格控制测量精度。只有运用高精度的测绘数据才能形成更加科学的投资方案,才有可能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利用。

3土地开发管理中的土地测绘应用

3.1某地区总土地面积2141.5万亩

土壤中含12%的黑钙土、27%的风沙土以及36%的栗钙土,其它土质类型占比均不足5%。通过土地测绘所获得的数据、参数为合理开发与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大大提高了土地开发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3.2土地开发管理实施中的土地测绘应用

土地测绘系土地开发管理中主要流程之一,它通过土地测绘信息的比对和验证体现自身应用价值。相关职能部门可以结合我国的土地政策来评估开发管理方案是否科学合法,是否便于实施。通过还原地区人口、土地、环境等数据分析当地发展状况,以期优化调整土地开发管理方案,保证地区生态平衡。精准的土地测绘数据能够厘清土地权属问题,为编制科学规范的土地开发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在工程地质稳定性问题上,土地测绘数据显示所测园区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系统混合成因松散堆积物。根据近些年建筑结构特点来分析,园区建筑和构筑物必须打桩。目前,园区内尚未发现矿点、矿化点及物化探异常等特殊情况,也不存在压覆矿床和文物的可能性。通过测绘获得的这些信息为合理开发与利用园区土地资源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并且排除了开发管理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隐患。

3.3土地测绘在土地规划审批中的应用

土地测绘所获得地理数据是规划和审批土地开发项目的重要参考依据。土地规划与审批部门会根据我国现行土地政策,结合土地测绘数据合理评估土地规划方案是否规范可行,促进规划的合理性和修编的科学进行。另外,从城市各个时期的土地测绘数据可以判断城镇建设的规模和速递,并据此科学评估城镇人口、环境、土地之间的发展关系,确保所编制的土地规划与开发管理方案经济可行,从而合理协调土地开发管理与环境、人口之间的发展关系。

3.4土地开发监管中的土地测绘应用

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监测是一个关键环节。有效的监管监测能减少违法占地以及违规开发土地资源等不良行径所引发的安全隐患。同样,有效的监测也必须在土地测绘的基础上逐步开展。监测主要基于土地测绘所获得的数据、参数对土地规划、施工、验收以及违法占地等环节进行监督,以确保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

3.5土地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土地测绘应用

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土地开发与管理系统,能够大大提高土地开发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因此,加强土地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势在必行。

囊括地籍、地质等土地参数的信息系统相当于一个强大的地理数据库。它需要工作人员提前采集地质、地籍数据并降之录入信息系统,以此绘制效果图(详见图1),通过该数据库所呈现的效果图可以获知某地的海拔高度、地势条件以及有无文物古迹、拆迁建筑物、军事活动区或航线等标志性地域特征。土地开发管理人员可向数据库实时录入测绘数据,为城镇规划、等提供基础数据,以确保土地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综上所述,土地测绘为土地的开发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和技术支持,为土地开发管理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土地测绘新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提高了土地开发管理中资料的准确度和土地开发管理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孙一男.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土地整理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0(12).

[2]麦国胜.浅探土地利用与管理中信息化测绘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2(35).

土地供应管理篇7

为防范土地储备融资风险,避免多头储备,全区保留经开区、新区、平湖公司、区土地收购储备中心4个储备机构。

各土地储备机构负责城市总体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收购储备工作。包括国有存量土地储备(开发整治性储备)、已依法批准征收但正在实施或尚未实施安置补偿的土地储备以及集体土地的控制性储备。已列入危旧房、城中村、棚户区等旧城改造计划并经市政府批准列入改造范围的项目,可纳入开发整治性储备范畴。对学校等事业单位以及国有工矿企业需搬迁的,应由土地储备机构优先收购储备。

二、明确土地储备机构的职责

各土地储备机构应当认真履行职责。一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中长期重大项目开发的需求,科学合理制定土地储备整治计划,有序推进储备土地开发整治。二是根据城市规划实施进程,做好拟出让宗地周边配套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储备土地供应奠定基础。三是对新增建设用地和存量国有建设用地,要分别依法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工作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并积极协助做好有关稳定工作。四是严格按照土地招拍挂出让竞买须知的要求,明确交地时间、交地状态、整治状况、成本收取时间、价款和违约责任。

三、严格土地储备审批管理

(一)规范土地储备审批权限

各储备机构储备土地面积小于20公顷(含20公顷)的,由区政府审批。储备土地面积超过20公顷的,由区政府进行初审并报市国土房管局审核,然后报请市政府审批。

(二)严格土地储备审批条件

土地储备机构申请办理土地储备审批须提供以下审批要件:一是拟储备土地的用地性质、类别、抵押、查封等情况。二是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土地储备红线范围和储备土地的规划指标条件。开发整治性储备土地的审批,除必备要件外,还须提供与原土地使用权人达成的储备协议和权属证明,且储备土地时按土地房屋权属范围进行储备。控制性储备土地的审批须提供市领导批示、市政府专题会议纪要等有关依据,以及项目资金及土地储备资金平衡可行性报告。

(三)实行储备土地登记核准制度

1.土地储备机构申请办理土地储备登记须提供以下审批要件:一是申请人的身份证明材料。二是有批准权限机关核发的土地储备批文。三是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土地储备红线范围和储备土地的规划指标条件。属开发整治性储备的还应提供征收批准文件。对依法收回或收购的土地进行储备的,还应提交原使用权人的土地权属证书或土地权属证书注销证明。纳入控制性储备的集体储备土地,核发专用的《集体土地储备证书》,其余储备土地核发《市房地产权证》。

2.从2012年1月1日起,各土地储备机构拟申请办理储备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的,由区国土资源局受理并完成登记审核、缮证后,按要求提供相关资料上报市国土房管局审查核准。

3.集体储备土地不得办理抵押登记,国有储备土地不得为第三方设定抵押担保。

(四)强化储备土地批后监管

凡储备主体变更以及储备土地需进行置换或者变更的,应报原批准机构批准。对于土地储备主体隶属于国家部门管理的,还需有同级国资管理部门的意见。对储备土地控规进行编制或修改的,须报市政府同意后,由区政府进行审批或修改。对于市级土地储备机构储备的土地,不得擅自处置。

四、规范土地储备整治开发行为

(一)加快储备土地征收和拆迁补偿进程

坚持“谁储备、谁整治”的原则,各土地储备机构应加快实施征收补偿工作。对农村集体土地,必须依法按照程序对其进行征(转)用,并对农民进行补偿安置。对城市房屋拆迁,在实施开发性整治时,必须按照城市房屋拆迁的有关规定,对原土地使用权人给予补偿。对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土地储备机构可以作为旧城区改建项目申请人,持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征收项目所需资金和安置房建设情况等相关资料,向区征收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区征收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核后报区政府确定。

(二)确保土地供应,及时变更登记

1.各储备机构应列出供地时序,在储备土地开发整治和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毕后,适时供应。具体建设项目用地按不同性质分别采取划拨和出让方式重新办理审批手续。涉及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报区政府批准后,交区公共资源综合交易中心公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

2.储备土地完成整治并经依法供应后,土地储备机构应及时申请土地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未办理储备土地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的,不能新办理土地供应后的权属登记手续。分批供应土地申请变更登记的,应提交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剩余土地的红线范围和规划指标条件。剩余土地规划用途为绿化、市政道路等公益性用途的,在证书上对规划用途进行备注。

3.储备土地用于市政基础设施或公益设施用地建设,土地储备机构应及时申请办理划拨供地手续,并申请对原核发的土地储备证书进行注销登记。未申请注销登记的,由区国土资源局依职权进行公告注销(尚设有抵押权的除外)。

五、加强对土地储备机构的指导和监管

区国土资源局要加强对各储备机构科学合理做好土地储备中长期规划的指导,严格监控土地储备机构储备土地、整治、供应、抵押各环节的运作程序,并按要求定期将土地储备审批及登记情况上报市国土房管局备案,确保依法高效利用土地。

区财政局要加强对各储备机构融资情况的监测、统计工作。建立健全资金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土地储备资金使用的财务审核和会计核算,指导各储备机构的整合工作,保障土地储备资金规范、合理、有效使用。

区城乡建委要做好拟储备地块的规划编制工作,负责明确拟储备地块的红线范围及规划指标条件,负责储备土地的规划监管。

土地供应管理篇8

关键词:资源管理;土地管理;科学发展

一引言

土地是强国富民之本,是事关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保持稳定的根源。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是明确规定要保护土地耕地,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多年来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对于土地的开发利用和耕地保护问题之间的矛盾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回顾过去发展及现状

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是一个以实现国家国土资源有效管理为政治目标的组织,它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行政管理体制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推行其政务所建立的权责体系、组织机构体系、运行机制和法规制度的总称。作为一个国家行政机关,同样存在其横向分工与纵向权力的分割,它们的纵横交织形成了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管辖范围内一切自然资源的总称。其中最主要的包括土地、水、气候、生物和矿产资源。该体制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组成部分,而土地行政管理体制则是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部分。该体制是指土地管理机构设置和管理职能权限划分所形成的体系和制度。

我国政府通过近二十年的改革摸索,已初步显现出对政府职能的定位:尽可能放弃介入企业内部的微观经济活动的管理,取而代之以宏观调控和外部监督制度,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服务;更多地在组织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活动上下功夫,强化公共权力和公共事务部门。

2.1八十年代前土地管理体制

从建国后到1986年以前的30多年里,有过几次重大的土地革命,如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把土地分给农民,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都有力地提高了广大农民投入和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但这些变革,仅限于所有制与分配方式的层面,土地管理本身则留有许多空白,主要是始终缺乏一个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导致了土地管理的无序与混乱,以致耕地连年减少,到上世纪80年代初已发展到急剧减少的程度,平均每年减少700多万亩,1985年当年则减少了1500多万亩。

2.2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期土地管理体制

鉴于上述情况与后果,促使中央决策部门对我国的土地管理体制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与研究,做出了成立统一管理城乡土地的政府部门的决定。1986年8月,国家土地管理局正式成立后,全国各地也按照相应的模式层层建立起土地管理机构。第一,建立了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制度,以保护耕地为核心,合理规划确定建设用地的规模、布局和发展方向,从制度上彻底改变了以往土地无计划管理所造成的混乱现象;第二,建立了建设用地计划管理制度,以计划指标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第三,建立了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制度,有助于各级政府部门确定建设项目用地数量、质量和位置,控制占用耕地;第四,建立了土地开发复垦管理制度,这对推动补充耕地的规范管理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三土地管理政策未来发展方向

一是调控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并重,通过土地规划政策、土地计划政策等调控政府行为,严把土地审批“闸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改革征地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必须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规范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可见,土地政策调控取向:一是调控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并重。通过土地规划政策、土地计划政策等调控政府行为,严把土地审批“闸门”;通过土地税费政策、土地价格政策、土地供应政策等,调控企业用地行为。二是总量调控与结构、布局调控并重。既要加强总量控制,又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三是经济、法律、行政和技术等调控手段并重。

四创新土地管理方式,实现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

中央明确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是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既符合党的一贯政策,也符合农民的强烈愿望。

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可以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促进劳动力转移。因此,必须探索一条满足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用地需要与保护耕地政策相协调的新途径。

另外要按照国土资源部提出的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的要求,抓紧研究制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管理办法。

五加强土地管理,科学参与宏观调控

科学发展观的意义不在于它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口号,而在于它的深刻内涵。它的提出给土地管理宏观调控体系的构建带来了一次全新的洗礼。

5.1对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目标的认识

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年来,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实践也证明了它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但在理论研究方面却还稍显稚嫩。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近年来的实践经验总结催生了我们对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新认识。

首先,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实践表明,土地管理已经成为宏观调控的一部分,所以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目标也必然受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约束,即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

再次“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仅要求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要保障好14亿人的吃饭问题,将耕地保护置于重中之重,同时也要求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保证好人们的住房问题.因而,抑制房价的过快增长,加快提供保障性住房等必然成为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目标的应有之义。

5.2对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原则的看法

土地宏观调控是政府以土地作为手段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政策和措施的综合。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土地是人类生存的根本要素。然而,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因而,无论是土地作为一种资源配置还是作为一种权利配置,必然要求公平分配。也就必然成为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原则之一。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的发展观。土地资源是一种有限的重要资源,土地资源需求的增长性与土地资源供给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历来是土地利用的核心问题。因而,公平配置后的高效利用成为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另一重大课题。

再次,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人类社会生生不息,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不仅要强调当代人之间的分配公平,更要重视代际之间的机会公平;不仅要重视当代人之间的数量分配的公平,更要重视代际之间在土地利用条件和环境之间的公平。

5.3对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内容的看法

5.3.1土地供应调控

首先,调控土地供应总量,即以建设用地调控为主要内容的总量调控。建设用地总量是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的重要因素,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是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其次,还包括土地供应结构调控。通过对不同用途土地的供应,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这就需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适时调整供地政策,对符合国家、省、市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项目予以用地扶持;对于禁止性项目,停止供地;对于限制性项目,提高供地标准和条件。

再次,土地供应调控还包括土地供应方式调控。由于土地在我国为国家和集体所有性质,因此,地价反映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微观市场供求关系,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家与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分配以及国家的投资导向等宏观经济关系。因此,国家可以通过地价杠杆来实现让利与取利,从而有效地调节资本在不同级差土地以及部门和产业间合理流动,直接或间接制约甚至决定投资的方向。

六几点思考

6.1加强土地管理法制建设

为了合理解决土地管理法制建设中的问题,可以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立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土地供应的数量和结构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相衔接,并与市场需求相适应。进一步加强土地登记的立法工作,用土地登记来加强市场监督,未经土地登记的,土地权力转移不具有法律效力。加强地价管理及土地租税方面的立法。建立地价公示制度,并建立部分交易项目的价格申报制相交易许可制等土地交易法律规章制度。合理开征各种租税,确保国家土地收益,抑制开发商获取不合理的暴利。

6.2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市场化配置程度。

面对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这一突出的“两难”问题,保障和科学发展成为国土部门的首要任务。应不断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机制、责任机制、用地全程监管机制,努力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依法从严从紧管理土地,实现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可从完善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和措施入手,通过控制总量、增加流量、盘活存量,形成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倒逼机制;要按照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抓紧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严格控制城市用地扩张。推进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完善房地产用地有偿使用方式,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科学支撑。

6.3制定考核机制,科学管理土地,加快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

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成为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将土地资源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党政领导干部的评价考核指标,并上升为硬约束指标。建立健全土地资源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的共同责任机制和问责制,引导各地区、各部门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通过指标约束和考核,引导全社会树立新型的土地资源观和管理观,从而更加科学地管理土地,加快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

参考文献

[1]王华春,唐任伍,段艳红.控制土地供应加强宏观调控[J],福建论坛,2005.09

[2]申宝刚,汪应宏.对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几点认识[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06

土地供应管理篇9

关键词:土地储备;土地供应;运行机制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113

0引言

土地供应是在城市建设的基础上,政府相关部门经过一定土地储备来完成前期土地开发,并将其分批推向市场的一个过程,但当前我国土地储备运行机制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于土地供给缺少相应的制度和策略,导致市场上的土地供给不足,影响了市场健康发展,因而相关部门应该充分重视土地供应问题。

1土地储备运行机制的发展现状分析

在我国土地属于国有资产,归国家所有,国家将多余的土地资源拿出来进行有偿、有期限的使用来形成相应的土地市场,因而在这个框架下,土地所有权是属于国家的,国家通过将所有权进行出让或是出租来形成相应的土地市场,然后从国家获得合法使用权之后可以将土地在市场当中进行流通,包括转租或是转让,从而形成由市场支配的二级土地市场,而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则是当前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结果。而随着我国政治制度改革的不断加深,很多地方都建立了土地储备制度,其基本的运行流程是先在土地Ρ讣苹基础上对土地使用权进行购买或是收回,然后将收回的土地纳入到土地储备体系当中,并由土地储备中心进行前期开发和管理,然后在合适的实际将这些储备的土地再分批流向市场当中,重新进行土地流通。但由于目前在土地供给方面的建设还不完善,使得土地供应不足以满足制定的供给计划,很多城市在土地储备上严重不足,所能够推向市场的土地也非常有限,这就使得土地市场得不到健康发展。

2土地储备运行机制当中土地供应策略

2.1建立符合长期规划的土地供应制度

要解决土地供应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建立起符合长期规划的土地供应制度,以城市的建设发展规划和土地使用规划为基础,对土地出让计划进行科学制定,首先是要坚持层次性原则。在短期城市规划当中,要建立中期土地供应计划,也就是在建立了一年供应计划之后还要建立三到五年的中期计划,这样能够保证土地供应的连续性,避免在一年后出现土地供应不足的情况,保持土地的合理利用。其次是要坚持公开性原则。土地储备中心应该将其供应计划向全社会进行公开,特别是短期供应计划应该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让公众能够了解在未来一段时间当中政府关于土地供应方面的信息,包括土地供应的区域、方式、面积和时间等等,这样能够增加土地市场当中的信息量,让更多的投资者能够掌握更加可靠的投资依据。最后是要坚持合理性原则。在制定土地供应计划之前,储备中心应该对当前房地产发展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对当地城市当中的土地面积进行统计,并结合未来城市发展可能增加的面积对以后的土地需求做出一定的预测,然后将其拟定到土地供应计划当中,保证土地供应的合理性。同时在对土地供应计划进行拟定的时候还要保证其可操作性,对土地的供应方式、用途、时间等等都进行拟定,以便有效完善土地供应机制,提升土地管理水平。

2.2合理引导土地供应价格

对土地供应价格进行合理引导,避免其过快上涨,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当前的土地供应问题,而且还能够对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而其供应价格主要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储备成本、收购价格和与其土地增值收益,土地供应价格是影响土地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抑制当前房地产价格的主要手段,因而要对土地供应价格进行合理引导,就需要做好土地收购、储备和供应的工作,从而能够对土地供应价格进行合理引导,使市场上的供应价格能够得到稳定性发展,保证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上入手:一是在进行土地收购的时候,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在土地出让金当中划出一定资金,同时吸收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建立土地收益基金,用来进行土地收购储备;二是在进行土地储备的时候应该在整理前期就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招标的方式来选择专业的土地整理公司,然后授权土地整理公司对土地进行整理,从而能够有效提升土地整理质量,也能够节约土地整理的成本和时间;三是在进行土地供应的时候,对于经营性用地应该严格进行管理,并且对于特殊性用地的进行综合招投标,加强对招投标的监管力度,通过竞争来引导土地市场。

2.3加强对房地产市场预测

金融危机表明宏观调控在经济发展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因而在进行土地供应管理过程中也应该对土地市场有个全面的了解,并且对市场未来的发展进行一定预测,掌握其发展脉搏,才能够有效进行宏观调控。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掌握,对其市场发展进行预测分析,将土地储备在市场当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还要对当前土地供应当中的供需平衡进行解决,以减少部分企业对土地使用权垄断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具体的预测分析上,中心人员可以从商品房市场需求进行分析预测,对我国目前商品房的实际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判断,分析往年商品房的销售数据,结合商品房需求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当前的国民收入、人均消费、人口发展和房屋空置等情况与商品房需求之间的关系,判断这几项影响因素在未来的变化,这样才能够对商品房市场进行准确预测,才能够把握住房地产市场的脉搏,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土地供应机制。

3结语

当前我国土地供应体制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使得在土地储备运行机制当中出现土地供应问题,因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土地储备运行机制的重视,分析其中的土地供应问题,不断完善土地供给机制,建立科学性和连续性的土地供应策略,从而为完善的土地储备运行机制建设打好基础,促进我国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绒,王兰兰.地方政府的土地供应抉择研究――土地财政规模倒U型效应的博弈均衡视角[J].财政研究,2016,03(09):76-92.

土地供应管理篇10

今年,根据国务院及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全省开展了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应当看到,目前土地市场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土地市场管理制度不健全,非法圈占土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地方和部门制定的与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相抵触的规范性文件清理不彻底,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秩序,实现全省土地市场秩序根本好转,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土地管理工作的责任感

加强土地管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解决好土地市场中的突出问题,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要求,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土地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把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作为当前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搞好自查自纠和检查验收,确保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二、依法行政,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对自行出台的涉及土地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凡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必须立即修改或废止。今后,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制定与土地管理有关的规范性文件等,应征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意见。

各类开发区(园区)的设立和扩大规模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开发区(园区)建设要实行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开发区(园区)的土地应由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供应,坚决纠正分散管理和多头供地问题。为方便用地审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可在开发区(园区)设立派出机构或派驻人员,主动做好供地服务工作。开发区(园区)内的土地收益全部留给开发区(园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

要依法加强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征用土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供应总量。各级政府不得违法下放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供应审批权和登记发证权。凡征地补偿标准不符合法律规定,安置措施不落实,补充耕地责任、资金、地块不落实的,不予审批用地。

三、健全制度,促进国有土地资本运营健康发展

要建立和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国有土地收购储备管理,成立专门机构,具体实施土地收购储备工作;要会同有关部门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制定土地收购储备计划,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城市规划区内需要调整使用的存量土地、旧城改造和新增建设用地,应当通过规划控制、征用、收回、收购、置换等方式统一纳入政府储备范围。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划出不低于土地收益20%的资金,建立土地发展资金,用于土地储备,并请金融机构依法提供信贷支持。

严格界定划拨供地和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范围。除按国土资源部《划拨用地目录》规定可以划拨方式供地外,其他建设用地必须以有偿方式提供。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以及拟出让地块供应计划公布后,同一地块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都必须实行招标或拍卖、挂牌出让。采用协议出让方式供地的,应当在地价评估的基础上,集体审核确定协议出让价格。协议出让最低价不得低于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征地(拆迁)补偿费用以及按照国家规定应当缴纳的有关税费之和;已公布基准地价的地方,协议出让最低价不得低于出让地块所在级别基准地价的70%。地价评估和协议出让结果要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建立和完善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尚未建立的地方要尽快建立。严禁领导干部用行政手段干预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违者无论有无钱权交易,都属违纪行为,都要依法追究其责任。对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过程中的弄虚作假、等违纪行为,要严肃查处。

加强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应当依法办理出让手续,补交出让金;用于房地产开发或其他经营性项目的,应当由市、县人民政府统一收购后,以招标或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划拨土地使用权改变用途、不再符合划拨土地条件的,应补办出让或租赁手续。各市、县(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根据当地基准地价,结合用地性质、租赁期限、地块区位等因素,制定国有土地租赁的租金标准,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建立和完善土地有形市场。凡出让土地使用权、变卖用于清偿债务的土地使用权转让以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的交易等,均应在土地有形市场中进行。要进一步加强国有土地收益的征收和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减免、挤占或挪用土地出让金、租金等土地收益。对低价出让、租赁土地,随意减免地价,违反“收支两条线”、挤占挪用土地收益,造成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四、采取措施,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要高度重视并解决好农民失地与失业问题。征用农村集体土地必须处理好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利益关系,严格执行法定的征地补偿标准,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要积极探索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货币安置、农业安置、留地安置、社会保险安置和征地款入股等形式的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要加强对征地补偿费管理和使用的监督,严禁拖欠、截留和挪用被征地农民的补偿费。

根据《**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中关于被征用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附着物的补偿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规定,考虑到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授权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考虑被拆迁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结构、成新等因素,尽快制定被征用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附着物的补偿标准,报省政府备案后执行。

五、加强监督,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工作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尚处于立法试验阶段,是土地制度的创新。有关市、县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试点中存在的问题,严格做到非试点乡镇不得使用试点政策,试点乡镇不得滥用试点政策,确保试点工作按照《**省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和使用权流转试行办法》(**政〔**〕60号)健康、有序、规范运作。